首页 > 学术期刊知识库 > 小学数学情景创设研究论文

小学数学情景创设研究论文

发布时间:

小学数学情景创设研究论文

小学数学情境教学与提出问题教学分析论文

在新课程标准的要求下,我国现在的教育情况发生了极大的改变,各中小学将培养学生的综合素质能力作为教育教学的重点,对学生的全面发展越来越重视,将学生视为教学的主体,尊重小学生的个性化发展。小学阶段是学生接受教育的前期阶段,所以小学阶段的教育异常重要,会帮助学生为之后的学习打下坚实的基础。对于如何更好的对学生实施培养,是小学教师一直深入探究的问题,更是当前教育教学研究的重点问题。

1、小学数学提出问题情境教学当中存在的问题

情境问题创设的不恰当

在小学数学的日常授课中,需要教师应用合适的例子来进行授课活动。如果在授课中,教师应用的例子比较不合理,学生便不能对知识点有良好的判断,非常不益于学生发散思维,开发智力[1]。不恰当的例子不仅降低了课堂的质量,学生也会由于对例子没有兴趣而对数学失去学习的兴趣,导致注意力不集中,以至于数学基础知识掌握的不牢固。例如,在学习表内乘法的过程中,教师举出一个例子引出该堂课的教学内容,小兔子的家里有兔子爸爸和兔子妈妈,它们爱它们的小兔子宝宝,因此便有a(b+c)=ab+ac的等式。这样的例子,对于小学生而言可能会有些不理解,反倒不会对这节课产生学习的兴趣。在课堂上应用情境教学本意是为了提升课堂质量,但如果没有选择好例子,便会产生较差的教学效果。

情境问题创设无效化

在小学数学的日常授课中,如果教师对没有充足的课前准备,在授课时对情境问题随意创设,提出的问题甚至有些不符合该堂课的授课内容,会对小学生的学习造成阻碍作用。由于小学生的年纪,思维是非常活跃的,很容易因为教师的问题展开天马行空的想象,这是该年龄阶段非常明显的特征,是学生在进行学习时的优点也是缺点[2]。所以,教师要对提出的问题有良好的把控,避免学生展开无限的联想,没有将注意力放在数学的学习上。

2、如何创设小学数学提出问题的教学情境

创设情境应紧扣主题

在日常授课中,如果教师提出的问题有一定的感染力,可以很好的诱发小学生的情感,将学生的各项思维能力调动起来,以便学生对问题积极思考。但是如果只是为了创设情境而进行问题的设置,有时会将教学主题掩盖掉,使教学秩序混乱。在课堂上对提出问题情境进行创设,其最终目标并不是为了引出主题,吸引学习的兴趣,而是要应用知识本身自己的魅力对学生产生吸引力,使学生对教学的重点内容有良好的掌握,才是提出问题情境教学的目的,这样才能使提出问题情境教学发挥出应有的价值作用[3]。因此,教师在情境的创设上要紧扣教学的主题,应用数学知识自身的魅力去吸引学生的注意力。

创设情境应充满乐趣

小学生的年纪还比较小,年龄特征非常突出,具有活泼、好动、好奇心强、注意力容易不集中的特点。因此,在日常授课中,为了帮助学生对数学知识掌握的更加牢固,提升对问题的分析能力,数学教师要将生活中一些趣味性强的数学问题带到课堂中,为学生打造出活泼生动的情境。作为数学教师,不但要对例题进行充分的挖掘,更要将习题中的趣味性进行应用,创建生动有趣的故事,提出有针对性的情境问题,使学生对数学课堂充满期待,唤起探知数学知识的欲望。

创设情境要简明

小学数学的课堂时间并不是很长,每一分钟都很重要,对于提出问题的情境创设不易过长,只要将其价值作用发挥出来,哪怕只有三言两语,将最终授课的目的达到,便是一堂非常成功的情境教学课程,不但节约课堂时间,又将其作用体现了出来。

3、小学数学提出问题情境教学策略

创设具有趣味性的问题

在日常授课的过程中,学生对教师提出问题的反映能够真实的体现出学生对问题的感兴趣程度。所以,应用提出问题创设情境时,要将知识本身的趣味性体现出来。小学阶段的数学知识并不需要很强的逻辑思维,但是要对学生的各项思维能力进行良好的培养。针对当前小学数学的教材来说,大部分知识点都有配图来对其进行说明,所以数学教师在提出问题进行情境创设时,可结合数学教材设计一些趣味性较强的问题,引导学生对知识点进行思考。例如:在《三角形三边的关系》学习中,教学的重点内容是使学生掌握三角形任意两边之和大于第三边的性质[4]。在情境的创设上,首先教师可以出示一张图片,上边有老师从学校走回家的几条路线,可以对学生提出这样的问题,请同学们观察图片,想一想从学校走到老师的家一共有几条路线?哪条路线是最近的呢?之后让学生们对问题展开一系列的探究,引出该堂课的`教学内容,从数学的角度来探究哪条路线是最近的。其次,请同学们指出图片上有几个三角形,在每个三角形里,老师从家直走到学校的路程是三角形的一条边,走旁边的路走过的路程又是这个三角形的什么呢?由此请同学们猜想一下三角形三条边之间的联系。这样的授课模式,会将数学知识合理的贯穿到提出问题的情境中,用数学知识本身的魅力吸引学生,使学生对三角形有更加充分的认识。

创设具有可操作性的问题

无论多么简单的数学问题,都具有一定的抽象性,所以说数学本身就是一种数字语言。对于小学的学习阶段,小学生的学习能力非常有限,因此,教师不但要设计合理的数学问题进行教学,更要引导学生提出数学问题,指导学生将实物与具体的问题进行联系,创建可操作性强的问题。例如:还是在《三角形三边的关系》的学习中,可应用引导学生提出问题的形式指导学生学习[5]。教师可以将学生分成不同的学习小组,让每组都准备一些长度不同的纸条,请同学们随意用小纸条来摆三角形,看看会有什么发现。学生会随意的选择3张纸条进行摆设,在实践的过程中会发现,如果用长度为4cm,6cm和10cm的三张纸条,不会摆成三角形;用长度为3cm、3cm和6cm的三张纸条,也没有摆成三角形;用长4cm、5cm和6cm的三张纸条便可以摆成三角形。教师可以多让学生进行实践,发现随意拿三张纸条,也不一定都摆成三角形。通过这样的情境实践活动,学生便会提出为什么用三张纸条中有两条长的和大于第三条长却没有摆成三角形呢?这样在进行之后的授课活动时,学生对三角形的三边关系会更加明确。

4、结语

总之,情境教学与提出问题教学在小学数学的教学中应用越来越广泛,也得到了良好的教学效果,将课堂质量进行了有效的提升。应用该种授课手段,推进了小学生各项思维能力的发展,并且充分的结合了小学生的学习认识规律,有效帮助学生提升数学成绩,打下良好的数学学习基础。

参考文献

[1]李磊。小学数学情境教学存在的问题及思考[J]。求知导刊,2016(2):23。

[2]张晓云。关于小学数学问题情境教学初探[J]。学周刊,2016(30):149—150。

[3]张云。小学数学教学中创设问题情境的策略探究[J]。学周刊,2014(4):79。

[4]江凤艳。小学数学教学情境问题创设[J]。求知导刊,2014(10):16。

[5]李建。运用问题情境教学,提高小学数学教学效率[J]。学周刊,2015(7):128。

一、课堂情境定义及创设有效情境的必要性

教学情境的创设是指在课堂教学环境中作用于学生而引起积极学习情感反应的教学过程。余文森在《有效教学十讲》中提到“教学情境是课堂教学的基本要素,创设教学情境也是教师的一项常规教学工作,创设有价值的教学情境则是教学改革的重要追求。”我们可以看出课堂情景的创设在小学课堂中特别是数学课堂中教学中是十分有必要的。教师通过创设有效的情境可以将学生更好地带入到学习中去。

以学习长方形周长为例,教师可以通过让学生自己动手制作长方形学具、让学生自由发挥主观能动作用自行选择材料等,通过实际活动使学生更好地理解长方形周长的计算方式,这种有效的情境创设能够更好地让学生理解所学知识。

二、农村小学数学课堂教学现状

现在的小学教育已经得到重视,但是师资力量分配不均导致部分农村小学教师的教学能力参差不齐。

首先,教材内容本身抽象难懂,学生学习兴趣不高,并且有的老教师一味照本宣科,使课堂十分沉闷,学生的参与度不高,并没有一种活跃、迸发数学思维的课堂情境和氛围,学生更是死气沉沉,不想参与其中。

其次,有些数学教材的内容、情境与农村小学生的生活经验相去甚远,学生难以理解。本来小学生的自控能力就较差,如果没有吸引人的教学情境、教学方法,那么学生能做的也就只是表面的听课,而并没有真正用心。长此以往,小学的基础打不好,又何谈以后?

再次,一部分农村小学没有普及多媒体教室,教师对新技术、新媒体的应用不到位,更谈不上利用多媒体进行情境的创设利用。往往出现的是教师在讲台上漫漫而谈,学生在下面随耳一听,没有兴趣支撑的学习是难以实现高效的,甚至是没有效果的。

三、创设有效课堂情境,提高课堂教学效率

(一)创设生活化的情境

结合小学生的生理特点和心理特点,教师在创设情境时要尽可能贴近生活,这样更有利于学生理解知识点,也能更好地参与进来。如教“圆的认识”一课时,教师先可以让学生尽可能地提出生活中有关圆的应用,也就是让学生观察生活、体会生活,明白数学在生活中的广泛应用。通过创设生活化的情境,力求让学生从教师的情境设置中学习知识,并能够积极动脑、动手、动口参与其中。找到学习的乐趣。

(二)创设有价值的问题情境

学生在教学活动中处于主体地位,教师创设情境除了要贴近生活之外也要结合学生的特征,当然在创设情境的过程中也要注意创设有价值的问题情境而不是为了创设情境而创设情境。如在学习“按比例分配”相关应用题的时候,教师可以以故事为切入点创设这样的情境:“有一天小山羊和小绵羊给羊妈妈收萝卜,羊妈妈把10筐萝卜按照1:1分给它们,那么每只小羊各分得几筐萝卜?它们分得的萝卜一样多吗?是平均分的吗?第二天,小山羊发现了一个收萝卜的小窍门,当他们再次帮羊妈妈收萝卜,羊妈妈特别高兴,就把10筐萝卜按照7:3分给了小山羊和小绵羊,那么今天小山羊和小绵羊各分得几筐萝卜?是平均分的吗?”教师在学生听故事的'过程中将问题问出来,既能够让学生学会按比例分配是什么,也能够让学生明白平均分配只是按比例分配过程中的一种特殊情况。在大家掌握了按比例分配之后,教师可以适时给大家提出更多类似的问题帮助他们巩固知识。这种有价值的问题情境的设置能够更好地将学生带入到环境中,使学生从创设的情境中学习知识,学会思考。

(三)创设动手操作的情境

现如今市面上各种的模型有很多,教师可以将同学分为五组,分别下发一个模型,让学生通过动手操作的情境来学习知识。如在“圆的面积”一课中,教师可以结合学生拿到的一片圆形草原的模型来达到教学目的。

1.演示实验

同学们会观察到,大家手里的草原模型上有一头小羊,被一条绳子拴住,以低头吃草的造型出现,这时候教师可以适时提问:这头羊能够吃多大范围的草呢?

2.动手操作

这时候,通常学生是不会说出教师心中的既定答案的,他们的说法往往各种各样,这个时候,教师就可以让大家动手操作,以中心点中心,拉直绳子围绕中心转一圈,这个范围就是小牛可以吃到草的范围,这就是圆的面积,从而知道什么是圆形。什么是圆的面积。

3.游戏

当然,在同学们进行课外活动的时候也可以接入情境,如丢手绢游戏,大家从某一同学开始绕圈跑回这一同学这里,所跑动的路程就是圆的周长。这些游戏更贴近他们生活的情境,往往能够帮助学生们学习知识。

(四)创设室外活动情境

除了室内活动,我们还可以创设室外活动情境,如估计学校围墙面积、计算粉刷材料、测量篮球场面积、在操场上画一个半径3米的大圆等都可以作为我们的创设目标。下面以某小学测量篮球场为例。课外活动时,教师将学生带到篮球场,在中间休息时,向大家提出问题:这个篮球场的面积有多大呢?教师问同学们,同学们可定答不出来,这时候,教师可以让大家去量一量、算一算。同学们提出 “我没带尺子,怎么量啊?”突然,教师让同学们自己想办法,这时一位同学用手量课桌的情景浮现在的脑海里。同学对教师说:“我有办法了!我用手量,我的一拃是10厘米。”于是,同学们张开手掌,弯着腰就量起来。1拃、2拃、3拃……量得手都酸了,抬头一看,一条短边还没有量完。

学生觉得用这种方法不够科学,就站在原地思考起来。对了,学生的身高是80厘米,也可以借用啊!学生找来一根绳子,在和他身高一样长的地方做个记号,又用绳子量起来。最后,学生量出篮球场的长是它身高的30倍,也就是80×30=2400(厘米)=24(米),宽是学生身高的20倍,也就是80×20=1600(厘米)=16(米)。这个篮球场的面积是24×16=384(平方米)。教师听完了学生的汇报,对学生竖起了大拇指。

综上所述,情境的创设在农村小学数学课堂的教学过程中可以应用的例子有很多,教师只要善于发现这些方法并加以利用,就不仅能活跃课堂气氛也能更好地将知识传授给同学们。

情境创设一忌大(超出教学内容);二忌小(不能表达教学内容);三忌宽(无限拓展、收不住);四忌窄(一点即收)。推荐此文,仅供参考数学教学中情境创设的误区与思考近年来全体教师通过领悟新课标改革精神,数学教育观念发生了巨大的变化,“人人学有价值的数学,人人都能获得必要的数学,不同的人在数学上得到不同的发展”,让数学知识为人类服务,成为21世纪每个公民应具备的素养之一。为了适应这种数学教育观念的变化,小学数学课堂教学呼唤“开放式”,反对一言堂、齐步走的“封闭式”教学。各教学工作者都设法将数学的课堂搞活,新课标中提倡创选择恰当的数学素材,创设一个适合教学和儿童发展需要的情境,这一项是非常重要的工作。但在我们的实际教学中,由于诸多原因,情境创设往往“变味”、“走调”,失去了应有的价值。 情境创设的几种常见误区: 1、游离于数学内容之外的“包装”。 教者把“创设情境”仅仅看作提高灌输教学效率的手段,而忽略了“情境”作为教学的有机组成因素,具有引导学生经历学习过程,发展学生数学素养的重要作用。对“情境”创设简单化地理解为“形象+习题”。如某教师在一节公开课教学中,一上课就绘声绘色地说:“小朋友们,今天齐天大圣孙悟空要和我们一起学习,你们喜欢吗?”学生的兴趣一下子提了起来,可后来却令人感到乏味:首先是孙悟空头像+复习题,其次是孙悟空头像+例题,再次是孙悟空头像+巩固练习,最后还是孙悟空头像+总结。课堂上简单地附着个孙悟空的头像,就能叫情境吗?这种所谓的“情境”除了会分散学生的注意力,又有什么价值?其实,本来有趣的孙悟空出现有这样不伦不类的场合中也失去了他应有的“磁场效应”。 2、枝节横生的“现实生活”。 教学“元角分”,教者安排了“8角钱可以怎样拿”的开放题,为了创设情境,教者这样教学:师:“小明从家乡给北京的小朋友寄一封信,需要什么啊?”生:“需要一个邮局。”,“需要一个邮递员。”“需要一个信封。”。学生的回答无论如何,都点击不到教者心中预设的答案,最后教者只好强行切入:“寄信要邮票,买一张邮票多少钱?”“8角钱。”“8角钱怎么拿呢?”绕了一圈,才提出早就要问的问题,这样绕圈子的所谓情境实在多余而繁琐。我们看到,许多时候,我们的老师还津津乐道于这样的“情境”,自以为是在培养学生的数学意识和应用能力,其实,既浪费时间,又窒息学生本该活跃的思维。 3、不顾学生实际水平的“挑战性问题”。 情境创设不符合学生的认知发展水平,任意拔高了学生对问题的兴趣程度。如教学“一笔画”问题,教师设计了一座居民小区平面图,让学生设计一个既不重复又不遗漏的路线。看上去,情境创设合情合理,因为在成人的思维中,这样效率最高,自然也就是最优化的设计。但孩子却不这样想,为什么“既不重复又不遗漏”?他可能对此不感兴趣,至少在他没能理解其中的意义时,他是不会充分投入进去的。而有位教师却是这样设计的,用一笔画画出了一匹马的图案,然后问:“你能画出来吗?试一试。”在学生实践的基础上,再进一步引导出问题:再想一想,你能发现什么规律?这样的设计学生很容易发现“一笔画”的含义,能吸引学生的活动,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 4、与生活常识相悖的“杜撰”。 情境内容不符合生活实际中的基本事实,是为创设情境而随意杜撰出来的。如教学“长方形面积计算”,教师设计一个情境:“一块长方形玻璃打碎了(如下图),要想配上新玻璃,该带哪一块去?”实际上,我们去划玻璃需要带一块大玻璃吗?当然不要。有位老师在教学“几和第几”时,创设了一个动物跑步竞赛的动画情景,结果是小鸡第一,小鸭第二,小猫第三,小狗第四,许多同学当即表示不同意,认为小狗跑的最快,应该小狗第一。虽然这是假设的情景,但“虚拟”不等于“虚假”,虚拟的情境也应该符合起码的生活逻辑。 其实创设问题情境,就是在教材内容和学生求知心理之间制造一种“不协调”,把学生引入一种与问题有关的情境的过程。通过问题情境的创设,使学生明确研究目标,给思维定向;同时产生强烈的研究欲望,给思维以动力。设计问题情境,力求体现“五性”:1、障碍性:引起冲突,产生不平衡,提出智力挑战。2、趣味性:富有趣味,引发学生积极思维。3、开放性:解题思路灵活多样,答案不一定唯一。4、差异性:适合各层次学生,由浅入深作出回答。5、实践性:以个人或小组的探究实践活动,寻求方法。同时,教师应注意对于问题情境中所隐含的“问题”,不要作简单的答复,应该让学生在学习实践活动中自己去发现、提问。学生自己发现问题更贴近其思维实际,更能引起学生主动的研究。 教师是实施课堂教学的组织者和实践者。要真正抓好课堂教学,提高课堂效率,关键在教师本身的素质。教师应一专多能,素质全面,教育思想开放,热爱儿童,于利用儿童的心理和数学教学规律,提高教育质量。现代条件下教师的情感、毅力、想象、语言、能力和技巧才能对学生起到感染作用。 俗话说:“给人一杯水,自己应有一桶水。”教师应教到老,学到老。学习是永无止境的。教师应有渊博的知识,广泛的爱好和才能,具有扎实的基础知识和专业知识。学习、学习、再学习,才能不断的充实自己,完善自己。

小学数学课堂情境创设研究论文

数学是一门与实际生活联系密切的学科,最终服务于生活,高效率课堂教学模式的建立首要条件是转变教学观念,建立以学生为主体的学习模式。本文是我为大家整理的浅谈小学数学课堂教学论文,欢迎阅读! 浅谈小学数学课堂教学论文篇一 摘要:随着新课改的进行,小学 教育 的形式与内容在一定程度上也得到了继承和发展。数学作为小学基础教学的重要组成部分,其教学形式与教学内容也得到不断的丰富与革新。但是,在实际教学中,仍旧存在一些问题,基于此,本文从小学数学教学的形式、内容等方面展开分析、归纳,探究有效的教学策略,为提高教学效率做好充分准备。 关键词:小学数学;教学现状;对策分析 探究课堂教学的状及问题,针对这些问题对症下药,对顺利推动素质教育的开展,减轻学生的课业负担方面发挥着重要作用。尽管素质教育渗透的主要途径是课堂,但是,仍然有很多问题需要解决,这些问题显然是和素质教育的要求不符的。因此,本文就这些问题,展开有效策略,目的在于推动教学进程。 1常见的课堂教学现状 忽略学生综合能力的培养:在课堂教学中,很多数学教师只重视课堂知识的讲解以及学生的解题能力,但是却忽略了学生综合能力的培养。只是通过大量的习题让学生巩固和掌握学习的知识,但是,并没有让学生自主学习,独立思考,学生的 创新思维 也没有得到有效锻炼。这样教学显然是违背了素质教育的教学要求的。 课堂情境设计流于形式,缺乏针对性:情境教学可以说是新课标教学中非常重要的一项教学形式,通过情境教学为学生营造良好的教学氛围,提高学生的思维活性与参与积极性。但是,现阶段的教师在引入情境教学的过程中,仍旧存在一定的认识误区,造成为了情境而设计情景的教学局面。在设计教学情境时,很多教师盲目地开展活动,制造一些和数学知识不相关的情境,尽管这样的教学能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活跃课堂学习气氛,但是,并不能将教学情境和数学学习有机结合起来,导致了课堂资源的浪费,这样的教学也不能取得预期的教学效果。 自主学习变成了放任自流:新课改要求培养学生自主学习的能力,但是并不是要求教师在教学的过程中放任学生自己。但是,很多教师对自主学习的认识过于片面,认为自主学习就是学生自己的事情,教师只要组织了丰富的自主学习的形式,让学生自己进行探究学习就行了,实际上,教师在这个过程中,并没有给学生制定出一定要求和必要的指导,自主学习活动也过于敷衍,目的性不强,学习目标不明确,这样的教学不仅不能达到自主学习的目的,有时候还浪费了课堂宝贵的时间,降低了课堂的教学效果。 2针对现状对症下药 从简教学,不给学生造成学习难的压力:作为教师的我们首先要把课本“吃透”。所谓“吃透”,既要熟悉相关的知识点,而且还能用学生普遍都能接受的方式表达出来使学生轻松接受。对于课下作业,要遵循着少而精的原则,不能一味地采用多做题的手段来使学生强化记忆。教师也要多联系学生家长,共同谈论学生的学习存在的问题与困惑。和家长配合好,不要让家长一味给学生报补习班增大学生压力。在 学习 方法 ,学习空间与学习理念上尽可能保持一致,传授给学生一些科学的学习方法,尽量少给他们增添心理上的学习负担。 转变教学观念:数学是一门与实际生活联系密切的学科,最终服务于生活,高效率课堂教学模式的建立首要条件是转变教学观念,要建立以学生为主体的学习模式,引导学生想学、会学、善学。小学生不能单纯地对数学学习和教学活动进行模拟,更不能依赖教师讲解和习题模拟,在新课改理念背景的引导下,应提倡小学生要动手实践、自主探索以及合作交流,教师要带领学生走出课堂,使学生感受到数学和生活的联系,用数学思维观察周围的实物,提高学生的学习能力。此外,教师还也将具有实际生活意义的教学方式引入到课堂教学当中,目的是为了培养学生的发散性思维,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服务的。 更新教育理念,明确教学目标:时代的快速发展要求学校以培养创新型的素质人才为目标,教育系统、学校、教师都应该深化素质教育的理念。每一位教师首先都要明白自己的责任,在教学的过程中也要主动使用正确的知识结构,在教授专业知识的同时注重对学生全方位的培养。例如,在实际教学过程中,教师要注意对学生的情感引导,注重激发他们的创新能力,为增强学生的学习自信心打下坚实的基础。 丰富课堂活动,强化学生能力培养:教师在教学过程中也要把握住讲课的时间、节奏,严防教学中出现机械的讲解,让学生感到枯燥,被动接受知识的灌输等现象的发生。要主动将新教学模式带进课堂教学中,结合实际课堂教学目标匹配出恰当的教学形式,这样,既能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同时还不会偏离原有的教学目标,有助于提高课堂的教学效果。此外,也能帮助学生提高学生的积极动手能力,让学生都有激情主动探究知识,不至于因为乏味而上课不认真、开小差。 实施合作学习:合作学习可以将学生联系在一起,每个小组在完成任务中,小组成员之间也要相互探讨,彼此分析。在这种环境下,学生的创新思维与独立思考问题的能力很大程度上都能得到锻炼,团队合作意识也会得到有效发展。合作学习的有效开展还能促使学生参与到活动中来,有利于培养他们的自主学习意识,提高学习成绩。综上所述,数学教师在指导教学中,必须具备完备的数学学科知识以及丰富的教学手段,与时俱进,及时吸收新的教学理念,掌握新的教学思想和方法,不断提高教学水平,结合现状,对症下药,为促进小学生综合素质的全面发展做好准备。 作者:朱雪松 单位:河北省沧州市盐山县实验小学 参考文献: [1]陈金晶,张国秀.因地制宜因材施教———农村山区小学拼音教学现状分析与对策[J].教育革新2011年12期. [2]孙江波.以培养科学素养为宗旨的科学教育———小学科学教学现状分析与建议[J].湖南教育(上)2016年01期. [3]李柳英.小学数学“简便计算”教学现状分析与策略研究[J].小学教学参考2014年26期. 浅谈小学数学课堂教学论文篇二 摘要:近年来在新课程标准的不断推进中,我国小学数学课堂的 教学方法 一直在创新。其中,对话教学就是一种新的教学理念。对话视角下的小学数学课堂教学能够有效突出学生的主体地位,提高课堂教学的活跃性,同时还有利于培养小学生的数学 逻辑思维 ,优化小学数学课堂,提高数学教学质量。 文章 就从对话视角下分析小学数学课堂教学的模式,并提出几点优化课堂教学的策略。 关键词:对话视角;分析;小学数学;课堂教学 小学数学是小学教育中一门重要的基础学科,这阶段学生的数学学习情况将直接影响着学生将来的数学发展。但是小学数学教材中蕴含着大量抽象性、难理解的知识,导致学生的学习兴趣不高。而对话视角下的小学数学教学,充分抓住了学生的兴趣点,为学生与教师建立了一个互相平等的沟通平台,在教学中通过师生对话、生生对话、教材对话等开展教学活动。在这种教学环境中,学生有自由的发言权、主动权,从而可以有效地提高学生的数学学习效率,提升学生的数学学习能力。 一、创设情境,设置悬念 传统的小学数学教学中,教师的教学方法单一、枯燥,导致学生的学习兴趣不高,且在课堂教学中时常会出现跑神的现象,这样的教学模式与教学观念不利于学生的学习。对此,在对话教学中,教师可以通过创设问题境为学生设置悬念,引发 学生的好奇心,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增强师生间在课堂上的交流。例如,教师在讲到“认识周长”这一教学内容时,讲课前可以为学生创设问题情境:“同学们知道‘周’是什么意思吗?”这时学生可能回答“姓氏”“星期”“周围”“一圈儿”等,教师据此可为学生引出教学内容“周长”。在讲课之前,教师可以让学生回答周长是什么意思,以了解学生对周长的理解情况。在学生回答之后,教师可以对学生的回答做出 总结 ,并引出周长的概念:“首尾相连的封闭图形一周的长度叫周长。”教师可以借助多媒体制作出相关动画,如:出示一张长方形的图片,然后用红色的笔标出长方形的周长,并告知学生红色笔标出的长度,就是该长方形的周长。在讲解之后,为了解学生的理解情况,教师可以设置问题:“你能指出我们身边物理表面的周长吗?”从学生的回答中了解学生对数学知识的掌握情况,然后根据学生的掌握情况做出有针对性的讲解。通过这种师生对话式的教学方式,可以提高学生学习数学的效率。 二、联系生活,激活思维 教育来自于生活,而又高于生活。所以在小学数学课堂教学中,教师可以根据教学内容,联系生活实际,并考虑到学生的认知规律,为其做出有针对性的教学设计。通过具体的策略,让学生从数学教材中发现问题,引导学生将自己的生活 经验 与课堂教学知识联系起来,从而激活学生对教材之间的对话,最终使学生通过探究解决问题。例如,在“小数的初步认识”这一节中,事实上,三年级的学生对小数已经不陌生了,如超市物品的价位表都是以小数的形式呈现的,对此,教师可以在课前为学生布置任务:“发现并搜集生活中的小数。”学生在任务的完成过程中,可能会思考小数为什么这样写?然后,教师可以充分抓住学生的好奇心理为学生布置自学任务:“预习课本,也可以查阅相关学习资料,讲一讲小数为什么这样写?小数点前、后的数字分别有什么意义?”通过这样的教学方式,可以增加学生与教材之间的对话,使学生在自习的过程中对生活中常见的一些数学现象有初步的理解,如超市价位表、自己的成绩等。另外,在课堂教学中,教师可以为学生设置一些思考性的问题,如“与的哪个大哪个小”激发学生的数学思维。这时学生在之前的自习中会发现“小数末尾去掉或加上0,小数的大小不变”。由此,学生可以知道与是一样大的。通过这样的方式可将学生的生活与教学相联系,从而有利于学生学以致用。 三、巧设疑问,启发思维 在小学数学教学中,教师应明确小学数学课堂教学的目标之一,就是培养学生的质疑能力。所以,在小学数学教学中,教师可以为学生设置探究性的话题,引导学生在小组合作中学习,加强学生与学生之间的对话,为学生营造和谐的学习氛围,然后引导学生之间互相提问、互相启发,在合作学习与合作探究中提升学生数学学习的有效性。例如,教师在讲到“三角形中三角形的三边关系”这一知识点时,课前,教师可以将班级学生分成若干小组,在分组时应根据学生的学习情况、性别、性格等将与班级学生相近水平的学生平均分在各组,且尽量保证各组学生男女比例相同、性格互补,以保证教学活动的顺利进行。然后教师可以给每组学生每人准备三根小木棍,并向学生提出问题:“三根不同长度的小木棍可以拼成一个三角形吗?”教师可以引导学生动手操作一下。这时,有的学生发现可以拼成,而有的学生发现不能拼成。这时教师可以再次提出问题:“这是为什么呢?”让学生提出自己的猜想,学生1猜想:两根小木棍的总和等于第三根才可以拼成;学生2猜想:随便两根小木棍的和大于第三根长度才可以拼成。教师可以让学生互相讨论之后,再次通过实验验证猜想,这时学生就能得出正确的结论。在实验结束后,教师可以根据学生的实验情况做出总结。通过这样的小组合作实验形式,可以增加学生之间的对话交流。四、设计对话,延伸知识在对话视角下进行小学数学课堂教学,教师可设计对话主题进行知识的延伸,构建新旧知识之间的联系,培养学生的创造意识与创新能力。小学生内心往往充满了对知识的好奇和探索,渴望从学习过程中有所发现和收获,得到教师和学生的肯定与认可。为此,小学数学教师需明确对话主题,让学生主动学习和探究新知识,以促进其数学能力的提升。比如,在“通分(最小公倍数;通分)”教学实践中,教师可设计这样一个对话主题:3/8-2/7=____,他们在学习通分知识之前,接触到的分数加减法都在分母相同的情况下计算,在遇到这种分母不同的现象时,往往难以着手,不知道该如何计算。要想解决这一习题,小学生需要运用新的数学知识,探究欲望被激发,教师可顺利引出新知识——通分,让他们在遇到此类问题时,可寻求两个分母的最小公倍数,从而可以很快得出8和7的最小公倍数是56,然后将3/8转化为21/56,2/7转化为16/56,很快得出计算结果。通过这样的对话教学,可让学生主动回顾旧知识,拓展新能力,主动参与对话,利用探究性的数学练习题还能够锻炼他们的思维能力,引发小学生建立新旧知识的关联,并构建完善的数学知识体系,使他们的学习思路得以拓展,知识得以延伸。总而言之,对话视角下的小学数学课堂教学中,教师可以通过情景的创设增加师生间的对话;通过联系生活实际,加强学生与教材之间的对话,然后通过探究问题,加强生生间的对话。同时在课堂教学中,教师应注意引导学生的对话形式,为学生构建多元化对话平台,从而提高学生的数学学习效率。 作者:陈艳 单位:甘肃省山丹县城关小学 参考文献: [1]夏李平.对话视角下的小学数学课堂教学策略分析[J].数学学习与研究,2015(24). [2]陈惠芳.小学数学生态课堂“对话式教学”的实践与思考[J].教育理论与实践,2014(5). 浅谈小学数学课堂教学论文篇三 【摘要】讲求教学艺术的目的,是为了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实现教育教学的高效.教师如何把知识“呈现”给学生,其中大有学问,需要不断的理论学习和实践探索.小学数学与其他学科相比,显得比较单调和枯燥,这就需要我们数学教师要更加勤奋,深入钻研,用多种多样艺术化的教学方法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提高学生的感悟能力,把“知识教育”真正变为“启智教育”. 【关键词】小学数学;教学艺术;激趣;启智 小学生一般都是7—13岁之间的孩子,喜欢游戏、玩耍、娱乐,习惯于形象化、直观化的思维模式.这就需要数学教师要用适合小学生年龄特点的方式和方法把单调、抽象的数学知识“呈现”给学生,让他们能够乐于接受,趣在其中,美在其中,乐在其中.教师如何把知识“呈现”给学生,其中大有学问,需要不断的理论学习和实践探索.小学数学与其他学科相比,显得比较单调和枯燥,这就需要我们数学教师要更加勤奋,深入钻研,用多种多样艺术化的教学方法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提高学生的感悟能力,把“知识教育”真正变为“启智教育”. 一、问题设计的趣味化 孔子曰:“学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数学是从问题开始的,是以解决生产和生活中的现实问题为目的的.有趣的提问能够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引导学生的思维,成为学生积极思考的桥梁.好奇心是孩子的天性,小孩子思维活跃,对新鲜事物特别感兴趣,总想探个究竟,弄懂其中的奥妙所在.尤其是在导入新课的时候,有趣的提问能够勾住学生的魂,让学生如饥似渴地想弄明白其中的道理.比如,我在上《比例尺》一节时,首先向学生提问:同学们,你们谁知道自己的家乡距离首都北京有多远?学生纷纷推断和猜测,但都很不准确.这时我亮出了中国地图,并且说:那就让我们来量一量吧.学生听说在地图上可以量出从家乡到首都北京的距离,都表现得大为惊奇,兴趣盎然.这时我们顺利地进入新课讲解,就能够牢牢地吸引住孩子们的注意力,让他们把老师讲的每一句话都视为金科玉律,并且牢牢地记在心里,印入脑海. 二、情境设计的生活化 有用才是真理,有用才是真知.要想让学生对数学知识感兴趣,就必须让学生感到数学知识有用,能够切实解决现实生活中的疑难问题.理论来源于实践,又反过来应用于实践.为此,数学教师在讲授数学知识的时候,要遵循“从实践中来,到实践中去”的唯物辩证法原理,把抽象的数学概念和公式、公理建立在现实生活中的具体应用之上.比如,我在讲授《圆的周长》一节时,首先向学生提出了这样的问题:同学们,六一 儿童 节即将来临,我们学校要开 田径运动 会.你们可知道:如何才能够精确地测量出我们学校操场跑道的长度呢?学生相互讨论,大家一致认为:用米尺实测是最好的办法.接着我又说:操场跑道将分为内外6圈,怎样才能够又快又精确地测量出各圈跑道的精确长度呢?这下子大家都傻眼了,面 面相 觑,不知所云.他们其中有人不得不发出这样的感叹:4个边的直线距离容易丈量,而4个圆角处的跑道长度就很难快速丈量出来.这时我就告诉同学们说:我这里有一种最便捷、最快速的丈量和计算方法,大家愿不愿意学呢?这时同学们都异口同声地回答:愿意!这样学生的兴趣就被充分地调动了起来,注意力高度集中,教学效果必然是最理想的. 三、教学方法的多样化 长期的、丰富多彩的教育教学实践,形成了多种多样的教学方法,比如自主探究法、小组讨论法、拼图法、实践操作法、游戏活动法、情境教学法、多媒体演示法,等等.其实,不同的教学方法就是对不同教学内容的最佳“呈现”方式,是能够最大限度地体现教育效果的方式方法.数学教师要灵活应用各种教学法,把不同类型的数学知识最有效地传授给学生,以锻炼学生的自主探究能力、实践操作能力、观察想象能力和逻辑思维能力等.比如,在教学《2、3、5的倍数的特征》时,我采用了让学生自主探究的学习方法;在教学《梯形面积的计算》时,我采用的是拼图法和实践操作法;在教学《三角形的分类》时,我采用的是多媒体演示法.教师所拥有的知识的多少与教学能力是不相同的,教师专业成长需要实践性的量的积累,是一个厚积薄发的过程.什么样的知识应该采取什么样的教学方法,不仅要课前精心预设,而且要观察效果;不仅要进行广泛的实践交流,而且要进行深刻的教学 反思 ,以便总结经验,不断丰富自己的实践性知识.数学课堂应该是丰富多彩的,教师要结合教材内容,借助多样化的教学方法来构建高效的数学课堂.数学课堂应该是张弛有度的,既要让学生学到知识,又能够让学生轻松愉快、心情舒畅. 四、施教对象的分层化 由于每一名学生的基础知识不同,智力方面存在着差异,在数学学习过程中必然会表现出优劣来.对于相同的问题和作业,优等生早已算出了答案,还有空闲时间,中等学生还在求解之中,而学困生却显得抓耳挠腮,无可奈何.针对学生客观存在的差异,就要采取差别化原则,有针对性地进行分层施教.在授课方面,在对教材内容的学习和领会上,对不同层次的学生应该有不同的要求,不能千篇一律,整齐划一.对于优等生,要以放为主,鼓励他们独立学习,多元求解,积极进行高难度的拓展练习.对于中等生,应该半扶半放,在教师点拨、合作交流的基础上进行提高性练习.对于学困生,要以扶为主,在师生讨论、小组交流的基础上进行巩固练习.教师的评价对学生的学习情绪有着很大的影响,在实施分层教学的过程中,评价标准也要有区别,尤其是对学困生,要让他们感到有收获,有成就感,以提高他们的学习信心和参与度. 作者:王晓红 单位:临泽县城关小学

一、课堂情境定义及创设有效情境的必要性

教学情境的创设是指在课堂教学环境中作用于学生而引起积极学习情感反应的教学过程。余文森在《有效教学十讲》中提到“教学情境是课堂教学的基本要素,创设教学情境也是教师的一项常规教学工作,创设有价值的教学情境则是教学改革的重要追求。”我们可以看出课堂情景的创设在小学课堂中特别是数学课堂中教学中是十分有必要的。教师通过创设有效的情境可以将学生更好地带入到学习中去。

以学习长方形周长为例,教师可以通过让学生自己动手制作长方形学具、让学生自由发挥主观能动作用自行选择材料等,通过实际活动使学生更好地理解长方形周长的计算方式,这种有效的情境创设能够更好地让学生理解所学知识。

二、农村小学数学课堂教学现状

现在的小学教育已经得到重视,但是师资力量分配不均导致部分农村小学教师的教学能力参差不齐。

首先,教材内容本身抽象难懂,学生学习兴趣不高,并且有的老教师一味照本宣科,使课堂十分沉闷,学生的参与度不高,并没有一种活跃、迸发数学思维的课堂情境和氛围,学生更是死气沉沉,不想参与其中。

其次,有些数学教材的内容、情境与农村小学生的生活经验相去甚远,学生难以理解。本来小学生的自控能力就较差,如果没有吸引人的教学情境、教学方法,那么学生能做的也就只是表面的听课,而并没有真正用心。长此以往,小学的基础打不好,又何谈以后?

再次,一部分农村小学没有普及多媒体教室,教师对新技术、新媒体的应用不到位,更谈不上利用多媒体进行情境的创设利用。往往出现的是教师在讲台上漫漫而谈,学生在下面随耳一听,没有兴趣支撑的学习是难以实现高效的,甚至是没有效果的。

三、创设有效课堂情境,提高课堂教学效率

(一)创设生活化的情境

结合小学生的生理特点和心理特点,教师在创设情境时要尽可能贴近生活,这样更有利于学生理解知识点,也能更好地参与进来。如教“圆的认识”一课时,教师先可以让学生尽可能地提出生活中有关圆的应用,也就是让学生观察生活、体会生活,明白数学在生活中的广泛应用。通过创设生活化的情境,力求让学生从教师的情境设置中学习知识,并能够积极动脑、动手、动口参与其中。找到学习的乐趣。

(二)创设有价值的问题情境

学生在教学活动中处于主体地位,教师创设情境除了要贴近生活之外也要结合学生的特征,当然在创设情境的过程中也要注意创设有价值的问题情境而不是为了创设情境而创设情境。如在学习“按比例分配”相关应用题的时候,教师可以以故事为切入点创设这样的情境:“有一天小山羊和小绵羊给羊妈妈收萝卜,羊妈妈把10筐萝卜按照1:1分给它们,那么每只小羊各分得几筐萝卜?它们分得的萝卜一样多吗?是平均分的吗?第二天,小山羊发现了一个收萝卜的小窍门,当他们再次帮羊妈妈收萝卜,羊妈妈特别高兴,就把10筐萝卜按照7:3分给了小山羊和小绵羊,那么今天小山羊和小绵羊各分得几筐萝卜?是平均分的吗?”教师在学生听故事的'过程中将问题问出来,既能够让学生学会按比例分配是什么,也能够让学生明白平均分配只是按比例分配过程中的一种特殊情况。在大家掌握了按比例分配之后,教师可以适时给大家提出更多类似的问题帮助他们巩固知识。这种有价值的问题情境的设置能够更好地将学生带入到环境中,使学生从创设的情境中学习知识,学会思考。

(三)创设动手操作的情境

现如今市面上各种的模型有很多,教师可以将同学分为五组,分别下发一个模型,让学生通过动手操作的情境来学习知识。如在“圆的面积”一课中,教师可以结合学生拿到的一片圆形草原的模型来达到教学目的。

1.演示实验

同学们会观察到,大家手里的草原模型上有一头小羊,被一条绳子拴住,以低头吃草的造型出现,这时候教师可以适时提问:这头羊能够吃多大范围的草呢?

2.动手操作

这时候,通常学生是不会说出教师心中的既定答案的,他们的说法往往各种各样,这个时候,教师就可以让大家动手操作,以中心点中心,拉直绳子围绕中心转一圈,这个范围就是小牛可以吃到草的范围,这就是圆的面积,从而知道什么是圆形。什么是圆的面积。

3.游戏

当然,在同学们进行课外活动的时候也可以接入情境,如丢手绢游戏,大家从某一同学开始绕圈跑回这一同学这里,所跑动的路程就是圆的周长。这些游戏更贴近他们生活的情境,往往能够帮助学生们学习知识。

(四)创设室外活动情境

除了室内活动,我们还可以创设室外活动情境,如估计学校围墙面积、计算粉刷材料、测量篮球场面积、在操场上画一个半径3米的大圆等都可以作为我们的创设目标。下面以某小学测量篮球场为例。课外活动时,教师将学生带到篮球场,在中间休息时,向大家提出问题:这个篮球场的面积有多大呢?教师问同学们,同学们可定答不出来,这时候,教师可以让大家去量一量、算一算。同学们提出 “我没带尺子,怎么量啊?”突然,教师让同学们自己想办法,这时一位同学用手量课桌的情景浮现在的脑海里。同学对教师说:“我有办法了!我用手量,我的一拃是10厘米。”于是,同学们张开手掌,弯着腰就量起来。1拃、2拃、3拃……量得手都酸了,抬头一看,一条短边还没有量完。

学生觉得用这种方法不够科学,就站在原地思考起来。对了,学生的身高是80厘米,也可以借用啊!学生找来一根绳子,在和他身高一样长的地方做个记号,又用绳子量起来。最后,学生量出篮球场的长是它身高的30倍,也就是80×30=2400(厘米)=24(米),宽是学生身高的20倍,也就是80×20=1600(厘米)=16(米)。这个篮球场的面积是24×16=384(平方米)。教师听完了学生的汇报,对学生竖起了大拇指。

综上所述,情境的创设在农村小学数学课堂的教学过程中可以应用的例子有很多,教师只要善于发现这些方法并加以利用,就不仅能活跃课堂气氛也能更好地将知识传授给同学们。

提高小学数学课堂教学的有效性是一项综合性很强的 教育 教学工作,追求课堂教学的有效性,是教师始终追求的最理想效果。本文是我为大家整理的小学数学课堂教学有效性论文,欢迎阅读! 小学数学课堂教学有效性论文篇一 【摘 要】 有效的教学课堂,是数学教师永恒的追求。本文将通过在教学过程中的摸索、实践,以情景创设的有效性,学习过程的有效性,学习方式的有效性来阐述来提高小学数学课堂教学的有效性。 【关键词】 小学数学课堂教学有效性情景创设的有效性学习过程的有效性学习方式的有效性 教学是一种有明确目的性的认知活动,是教师在达成教学目标和满足学生 发展需要方面都很成功的教学行为,是教学的社会价值和个体价值的双重表现。现就课堂教学有效性实验研究发表几点初浅的看法: 1有效性教学要注重“情境创设的有效性” 创设数学学习的良好情境, 教育界已进行了广泛的讨论,并已形成了一定的理论认识与实践 经验 。新教材最大的特点之一就是许多知识的引入和问题的提出、解决都是在一定的情境中展开的,因此,精心创设情境是提高数学有效性的一项重要教学策略。然而,新课程下的一些数学课,情境只是为创设而创设,只图表面热闹,有的甚至成了“说话课”,夹杂了太多的非数学信息,干扰和弱化了数学知识和技能的学习以及数学思维的发展。实现情境创设的有效性,应注意以下几点: 情境创设应目的明确。每一节课都有一定的教学任务。情境的创设,要有利于学生数学学习,有利于促进学生认知技能、数学思考、情感态度、价值观等方面的发展。所以,教学中既要紧紧围绕教学目标创设情境,又要充分发挥情境的作用,及时引导学生从情境中运用数学语言提炼出数学问题。如果是问题情境,教师提出的问题则要具体、明确,有新意和启发性,不能笼统地提出诸如“你发现了什么”等问题。 情境的内容和形式应根据学生的生活经验与年龄特征进行设计。教学情境的形式有很多,如问题情境、 故事 情境、活动情境、实验情境、竞争情境等。情境的创设要遵循不同年龄 儿童 的心理特征和认知 规律,要根据学生的实际生活经验,根据学生身边熟知的事物而设计。对低、中年级的儿童,可以通过讲故事、做游戏、直观演示等形式创设情境,而对于高年级的学生,则要创设有助于学生自主学习、合作交流的问题情境,用数本身的魅力去吸引学生。 2有效性教学要注重“学习过程的有效性” 课堂教学的核心是调动全体学生主动参与到学习的全过程,使学生自主地学习、和谐地发展。因此,数学课堂教学必须由始至终地引导学生积极地参与到数学学习的全过程,做学习的主人。学习过程是否有效,则是课堂教学是否有效的关键。 激发兴趣,产生参与动机。俄国教育家乌申斯基说过:“没有任何兴趣,被迫地进行学习会扼杀学生掌握知识的意愿。”尤其是低年级儿童,年龄小,有意注意时间短,持久性差,往往影响到课堂学习效果。为此,教师要千方百计地让学生对学习材料感兴趣。 如在教学第一册的求未知数时,我创设了“猜扑克牌”的游戏情境,第一次,我手拿两张扑克牌,让学生猜猜两张牌分别是几?学生兴趣很高,纷纷举手告诉老师他心中的答案。第二次,我告诉他们这两张牌的和是9,这下,举手的学生更多了,而且答案也更加的统一,出现了以下4种情况,A(代表1)与8,2与7,3与6,4与5。第三次,我告诉他们其中的一张牌为2,这时,几乎是全班的小朋友都举手了,而且喊出了答案7。这个情境的设计,不但了解了学生,把握了教学起点,而且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让学生带着兴趣参与学习。 适时点拨,指导参与 方法 。学生是学习的主体,但我们也不得不承认,处于成长发展中的小学生,是不成熟的学习主体。由于受年龄、经验、知识、能力的限制,他们提出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是有限的。因此,应充分发挥学生主体性、主动性,在重视让学生学会学习、发展学生学习能力的今天,我们也应重视并充分发挥教师作为组织者、引导者、点拨者的作用。我们要在学生疑难处、意见分歧处,在知识、方法归纳概括时,充分发挥教师的引导作用,及时加以点拨指导。 如教学《数一数与乘法》,当学生探究出用加法 计算:3+3+3+3+3算法之后我没有直接引出简便算法写成乘法算式,而是让学生利用探究出的方法去解决问题,接着再加以适时引导:“通过计算你发现什么”,“你觉得这样写怎么样”,“要是能简单一些就好了”,通过一个一个的设问、谈话,一步步把学生的思维引向目标:原始算法“烦”,需要“简化”。 这时再通过动画演示“由繁到简”,使学生对简便写法的印象深刻。教师有效的引导,能确保学生探究活动的质量,使学生的探究活动更有意义,更为有效。 创造空间,让学生参与学习的全过程。周玉仁教授曾说过:“要为学生多创造一点思考的情境,多一点思考的时间,多一点活动的余地,多一点表现自己的机会,多一点体会成功的愉快。”这些“多一点”告诫教师一定要为学生创造时间、空间,保证学生的参与机会。为此,我在课堂教学中总是开展“说一说”、“摆一摆”、“做一做”、“比一比”、“量一量”、“画一画”、“折一折”、“叠一叠”……对于一个问题爱多问几个“谁还有不同意见或想法?”“谁还能补充?”“再仔细想想还可以怎样做?”等等,尽量满足学生的心理需求,多创造机会让学生主动参与到学习中。 如教学“生日”,时我设计让学生填生日蜡烛卡片,然后将手中的生日蜡烛卡片交到相对应的春、夏、秋、冬四个小使者手中,再通过数实物(卡片)来完成统计,使全体学生都积极参与学习的过程动手动脑,这样既避免了统计过程中的混乱,又保证了全体学生的积极参与,使学生在活动中学会了统计的知识充分体现了教学的有效性。 3有效性教学要注重“学习方式的有效性” 一直以来,学生学习数学主要以接受学习为主,这样学习的结果是学生的 计算能力、解题能力特别强,而学生提出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实践能力、创新能力却没有得到培养。为此,《数学课程标准》提出了“动手实践、自主探求与合作交流是学生学习数学的重要方式。”我们要根据不同的教学内容,引导学生运用不同的学习方式,实现有效学习。 高度重视探究学习。“探究”作为新课程强调的三大学习方式之一,因具有其激发学习自主学习、体验、发现等优点,已逐渐为广大教师所接受并在教学中运用,如教学“量长量”时,主要是指导学生动手操作。为了巧妙地引出测量工具“直尺”,我先让学生选择身边的工具量一量书桌有多长。有的用课本量,有的用铅笔量,还的竟拔掉一根头发量,就在这“热热闹闹”的测量操作中,学生得出结果也不一样,有的说桌子有四本数学书那么长,有的说大约在6枝铅笔那么长,还有的说有22根头发那么长,此时学生的思绪纷繁复杂,对问题疑惑不解;同样的桌子,为什么测量后长度不一样呢?学生通过小组讨论后,意识到操作时要统一测量工具。在重视探究学习的同时,我们也应该注意的是,数学学习不可能也不必要由学生处处去亲自发现和独立探索。让学生运用探究学习方式进行学习,我们更多要考虑的是学习内容是否适合于探究学习,从而确保学习的有效性。 加强小组合作学习。“合作学习”有利于体现学生的主体性,有利于张扬学生的个性。我们要努力为学生创造条件,努力为学生提供合作学习的空间。提高小组合作学习的有效性,应注意以下几点:①把握教师定位,发挥教师主导作用。在合作学习之前,教师首先要有估测:提出的问题,有没有合作的必要?如果有,什么时候进行?问题怎么提?大约需要多少时间?可能会出现哪些情况?教师该如何点拨、引导?如何把全班教学、小组教学、个人自学这三种教学形式结合起来,做到优势互补?②分工明确,让学生成为小组学习的主人。合作学习是小组成员为了完成共同任务,有着明确分工的互助性学习活动。发材料、做实验、记录、发言、 总结 、汇报等等都由不同的学生承担,使每个人在小组学习中都有表现自己的机会。③建立机制,促进合作习惯的养成。我们要有意识地强化“学习小组”的集体荣誉感,让每一个成员感到自己的行为会影响整组的学习结果,引导学生学会倾听别人的述说,尊重别人的意见,积极参与,学会思考。 不排斥接受学习。我们应该承认,数学作为一门基础性的 科学,有其特有的结构性特点,有些知识是统一规定的,而不是学生通过探究活动能轻易找到答案的。也就是说,这些知识的学习还应以接受学习为主,需要教师的讲解或教师指导下的学习获得,而无探究的必要。如:面积单位1平方厘米、1平方分米、1平方米的规定,四则运算顺序的规定等等。有意义的接受学习可以在较短的时间内使学生吸取更多的信息,达到更好的效果。 追求课堂教学的有效性,是我们始终追求的最理想效果。我们要在新课程理念指导下,在发挥学生主体作用的前提下,改革课堂教学模式,提高课堂教学实效。只有我们不懈地追求我们的课堂教学的有效性,才会真正全面的提高教学质量,把实施素质 教育落到实处。 小学数学课堂教学有效性论文篇二 教学是一种有明确目的性的认知活动,是教师在达成教学目标和满足学生发展需要方面都很成功的教学行为,是教学的社会价值和个体价值的双重表现。现就课堂教学有效性的实验研究发表几点初浅的看法: 一、有效教学的内涵 有效教学的“效”含有效果、功效、效果、效能、效率和效益的含义。小学数学教师要发挥所有力量、因素和作用,追求教学效益,所有的教育教学工作都要追求高效。这里的有效指的是高效能,是教师通过一段时间的教学后,学生所获得的具体的进步和发展。就是在单位时间内,教师最大限度地实现教学目标。学生的进步和发展是衡量教学效益的指标。学生学得好不好是评价教师教学效果的最大指标。如果学生不想学或者学了没有效果,那么教师很辛苦也是没有教学效果的,或者学生学得很辛苦,效果并不理想,这样也是低效甚至无效的教学。 二、注重情境创设的有效性 新教材最大的特点之一就是许多知识的引入和问题的提出、解决都是在一定的情境中展开的,因此,精心创设情境是提高数学有效性的一项重要的教学策略。实现情境创设的有效性,应注意以下几点: 1、情境创设应目的明确。每一节课都有一定的教学任务。情境的创设,要有利于学生时数学学习,有利于促进学生认知技能、数学思考、情感态度、价值观等方面的发展。所以,教学中既要紧紧围绕教学目标创设情境,又要充分发挥情境的作用,及时引导学生从情境中运用数学语言提炼出数学问题。如果是问题情境,教师提出的问题则要具体、明确、有新意和启发性,不能笼统地提出诸如“你发现了什么”等问题。 2、情境的内容和形式应根据学生的生活经验与年龄特征进行设计。教学情境的形式有很多,如问题情境、故事情境、活动情境、实验情境、竞争情境等。情境的创设要遵循不同年龄儿童的心理特征和认知规律,要根据学生的实际生活经验,根据学生身边熟知的事物而设计。对低、中年级的儿童,可以通过讲故事、做游戏、直观演示等形式创设情境;而对于高年级的学生,则要创设有助于学生自主学习、合作交流的问题情境,用数本身的魅力去吸引学生。 三、组织活动教学的有效性 新课改背景下的数学教学是重视数学活动的,教师可以组织学生自主性建构数学知识的活动。教师的倾心设计,提高了学生的活动效率,而学生在高度参与中获得体验、理解和认识,在积极活动中求得发展、进步和提高。 1、创造学生动手实践的机会,在活动中活学活用。小学数学教师要注重学生的操作活动,并给学生提供大量的活动素材,这样学生就能够在活动中从生动直观的思维转变到抽象理性的思维,学生也在活动中摸索出认识规律。教师是引导者和组织者,设计直观形象中包含抽象概括,和学生一起操作、演说、活动、讨论、思考,带动学生眼、脑、口并用,对数学概念、数学公式、数学规律有本质性的更深刻的认识。 2、组织学生自主探索、合作、交流,让学生在实践中提升能力。教师可以给学生提供自主探索的时空,给学生通过努力可以解决的问题,教师做到收放自如,放得开、放得真,收得实、收得紧。教师组织学生合作、交流、探索,在实践过程中研究探索,得到对数学的理解,在交流中逐步完善自己的认识,让学生在学习活动中充分发展自己,发挥学生学习主体的作用,也发挥集体学习的优势,让学生在主动实践中获得学习效率的自我提高。 3、数学教师要鼓励学生积极地 自我评价 和对他人的评价。教师鼓励学生正确地认识自我、悦纳自我,提高学生数学学习的兴趣,激发学生的积极性、主动性和自觉性。让学生在积极的自我评价中对数学学习进行 反思 ,培养学生自我发展、自我反思、自我成长的才能。而学生积极客观地对他人的评价也是在和他人学习、交流和合作、共进的过程。学生能受到启发,产生思考,认识到自己的优势和不足,更全面地认识自我、塑造自我。提高小学数学课堂教学有效性是一项综合性很强的教育教学工作,我们数学教师要凝心聚力,不断开拓创新,积极行动,在数学课堂上开垦智慧的土地,浇灌智慧的花朵。 四、注重学习方式的有效性 《数学课程标准》提出:“动手实践、自主探求与合作交流是学生学习数学的重要方式。”我们要根据不同的教学内容,引导学生运用不同的学习方式,实现有效学习。 要高度重视探究学习,加强小组合作学习。“合作学习”有利于体现学生的主体性,有利于张扬学生的个性。我们要努力为学生创造条件,努力为学生提供合作学习的空间。提高小组合作学习的有效性,应注意以下几点:①把握教师定位,发挥教师的主导作用。在合作学习之前,教师首先要有估测:提出的问题,有没有合作的必要?如果有,什么时候进行?问题怎么提?大约需要多少时间?可能会出现哪些情况?教师该如何点拨、引导?如何把全班教学、小组教学、个人自学这三种教学形式结合起来,做到优势互补?②分工明确,让学生成为小组学习的主人。合作学习是小组成员为了完成共同任务,有着明确分工的互助性学习活动,发材料、做实验、记录、发言、总结、汇报等等都由不同的学生承担,使每个人在小组学习中都有表现自己的机会。③建立机制,促进合作习惯的养成。我们要有意识地强化“学习小组”的集体荣誉感,让每一个成员感到自己的行为会影响整组的学习结果,引导学生学会倾听别人的述说,尊重别人的意见,积极参与,学会思考。 提高小学数学课堂教学有效性是一项综合性很强的教育教学工作,追求课堂教学的有效性,是我们始终追求的最理想效果。我们要在新课程理念指导下,在发挥学生主体作用的前提下,改革课堂教学模式,提高课堂教学实效。只有我们不懈地追求我们课堂教学的有效性,才会真正全面地提高教学质量,把实施素质教育落到实处。 小学数学课堂教学有效性论文篇三 摘 要:课堂教学是教学的基本组织形式,小学数学课程标准指出,数学教学的基本出发点是促进学生全面、持续、和谐地发展。我们的数学课堂要在有限的教学时间里让学生得到充分发展,我们必须要构建高效、优质的有效课堂教学。 关键词:小学数学;课堂教学;教学情境;有效性 随着新课程改革的推进,新课程改革的新的理念、新教法和学法确实使我们的教师充满激情,学生充满活力,我们的课堂教学也逐步从传统教学模式中走出,我们的课堂教学也变得更为精彩。但在一些“热闹”的课堂之后,冷静下来,反思我们目前的课堂教学,折射出的是放任与浮躁,多的是形式和无效的教学行为,失去的是课堂教学的“有效性”;直接导致到教学质量的不断下降,特别是数学科的成绩。因此,引起了越来越多老师的反思:如何提高数学课堂教学的有效性?让数学堂充满活力?以下,结合本人的教学实际,谈谈自己的一些想法: 一、注重 教学方法 的有效性 1、创设有效的课堂教学情境 《数学课程标准》明确指出:“数学教学,要紧密联系学生的生活实际,从学生的生活经验和已有的知识出发,创设生动有趣的情境,引导学生开展观察、操作、猜想、推理、交流等活动,使学生通过数学活动,掌握基本的数学知识与技能,初步学会从数学的角度去观察事物、思考问题、激发对数学的兴趣,以及学好数学的愿望。”教学情境是一种特殊的教学环境,是教师为了支持学生的学习,根据教学目的和教学内容有目的地创设的教学环境。创设教学情境,可以增强学习的针对性,有利于发挥情感在教学中的作用,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使学习更为有效。而要创设有效的教学情境,本人认为应考虑以下二个方面的因素: (1)用情境来激发学生的求知欲望。心理学家布鲁纳认为:“学习是主动的过程,对学生学习的内因的最好激发是对所学材料的兴趣,即主要来自学习活动本身的内在动机,就是直接推动学生主动学习的心理动机。”因此在创设情境时不能一味追求华丽的画面、动听的音乐、漂亮的动画,更多地应利于新教材本身,激发学生的求知的心理需求,从而引发学生获知解惑的欲望。有这样的一位老师,他上一节有关小数除法计算的课,为了能引起学生的注意,可谓用心良苦,设计了很精彩、很多过年放烟花的美丽画面。可是学生除了能欣赏到美丽的画面外,一无所获;一片茫然。这样的情境能唤起学生的求知欲吗?这种天马行空式的、低效甚至无效的情境还是不要的好。 (2)用情境来接轨已有的知识与经验。教学的起点在哪里已被越来越多的教师所关注。准确地把握教学的起点,关注学生的生活经验是确保情境创设有效性的前提,建构主义学习观认为,学习者在建构自己知识的过程中,现有的知识和经验具有重要的作用。如一位老师在教学面积的认识时,首先拿出一张学生写 作文 的纸和一张写生字的纸说:“哪张大些?”学生利用自己已有的知识经验通过看一看,然后说:“作文纸大些。”接着又问:“作文纸的大,是指它的什么大?”学生异口同声的说:“它的面积大。”这样的情境创设富有数学韵味和思考的价值,更利于促进学生已有知识经验的迁移,主动进行新知识的建构。 2、注重课堂组织方法的有效性 《数学课程标准》提出了“动手实践、自主探求与合作交流是学生学习数学的重要方式。”因此,我们要根据不同的教学内容,引导学生运用不同的学习方式,实现有效学习。从而实现有效的指导。同时,老师要根据上课的内容;决定主要采取哪种课堂组织形式和教学方法。如:有的课堂需要以老师的启发、实验为主要教学方法,那么就要好好的设计好该怎样启发、怎样做好实验,引导学生发现,总结。我们应该承认,数学作为一门基础性的科学,有其特有的结构性特点,有些知识是统一规定的,而不是学生通过探究活动能轻易找到答案的。也就是说,这些知识的学习还应以接受学习为主,需要教师的讲解或教师指导下的学习获得;实践证明,有意义的接受学习可以在较短的时间内使学生吸取更多的信息,达到更好的教学效果。 二、注重学法的有效性 学法,就是 学习方法 。老师往往忽视了学生学习方法的指导,只顾埋头上课。其实不然,学生掌握了一定的学习方法,这才能学好。方法得当,往往会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针对不同的课堂内容,告诉学生该采取什么样的学习方法比较好。学习方法可以是探究性的学习、可以是接受型的学习、模仿的学习等等。从而进行有效的课堂教学活动。其次,教师要做好评价工作。在组织学生学习的过程中,要公正、合理的评价好学生。评价要因人而异,因事而异。评价语言要有鼓励性,有效的评价,会催人上进,有利于帮助学生认识自我,建立自信;尤其是基础差的学生,教师不失时机的有效评价,能消除他们思想上的惰性,心理得到平衡。同时,这部分学生更需要老师学习方法的指导,教者要做好个别学习方法的指点。学习方法也要因人而异。 三、注重总结的有效性 总结几乎是每节课堂教学都有的,但如何使总结实效、对学生产生效应;却有很大学问。如:有一位老师上完一节课后,问:这一节你们学习了什么?学生就不好回答了。学生就说开了:“我学到怎样跟同学合作。”“我学到了怎样求比例尺”“我学到了怎样遵守课堂纪律”等等。五花八门,可见总结的有效性是多么重要。那么怎样的总结才算有效?总结一个是要点到点子上;二是要根据教学内容科学总结。不能随便问一句完事。总结要让学生对一节课的内容有一个全新的认识,知识得到系统化、归纳化再现。 总之,课堂教学的有效性是我们广大教师共同所追求的,我们要从课堂的有效教学出发,从学生的自身发展出发,改变课堂教学模式,提高课堂教学实效,合理运用和安排各种教学手段与环节,才能使我们的数学课堂教学更加赋有实效性,才能焕发出新课程理念在常态下的小学数学课堂的指导作用,从而提高了课堂教学效率和育人质量,使学生在有效的数学课堂中学到了知识,提高了能力,发展了素质。

小学数学情境创设问题研究论文

一、课堂情境定义及创设有效情境的必要性

教学情境的创设是指在课堂教学环境中作用于学生而引起积极学习情感反应的教学过程。余文森在《有效教学十讲》中提到“教学情境是课堂教学的基本要素,创设教学情境也是教师的一项常规教学工作,创设有价值的教学情境则是教学改革的重要追求。”我们可以看出课堂情景的创设在小学课堂中特别是数学课堂中教学中是十分有必要的。教师通过创设有效的情境可以将学生更好地带入到学习中去。

以学习长方形周长为例,教师可以通过让学生自己动手制作长方形学具、让学生自由发挥主观能动作用自行选择材料等,通过实际活动使学生更好地理解长方形周长的计算方式,这种有效的情境创设能够更好地让学生理解所学知识。

二、农村小学数学课堂教学现状

现在的小学教育已经得到重视,但是师资力量分配不均导致部分农村小学教师的教学能力参差不齐。

首先,教材内容本身抽象难懂,学生学习兴趣不高,并且有的老教师一味照本宣科,使课堂十分沉闷,学生的参与度不高,并没有一种活跃、迸发数学思维的课堂情境和氛围,学生更是死气沉沉,不想参与其中。

其次,有些数学教材的内容、情境与农村小学生的生活经验相去甚远,学生难以理解。本来小学生的自控能力就较差,如果没有吸引人的教学情境、教学方法,那么学生能做的也就只是表面的听课,而并没有真正用心。长此以往,小学的基础打不好,又何谈以后?

再次,一部分农村小学没有普及多媒体教室,教师对新技术、新媒体的应用不到位,更谈不上利用多媒体进行情境的创设利用。往往出现的是教师在讲台上漫漫而谈,学生在下面随耳一听,没有兴趣支撑的学习是难以实现高效的,甚至是没有效果的。

三、创设有效课堂情境,提高课堂教学效率

(一)创设生活化的情境

结合小学生的生理特点和心理特点,教师在创设情境时要尽可能贴近生活,这样更有利于学生理解知识点,也能更好地参与进来。如教“圆的认识”一课时,教师先可以让学生尽可能地提出生活中有关圆的应用,也就是让学生观察生活、体会生活,明白数学在生活中的广泛应用。通过创设生活化的情境,力求让学生从教师的情境设置中学习知识,并能够积极动脑、动手、动口参与其中。找到学习的乐趣。

(二)创设有价值的问题情境

学生在教学活动中处于主体地位,教师创设情境除了要贴近生活之外也要结合学生的特征,当然在创设情境的过程中也要注意创设有价值的问题情境而不是为了创设情境而创设情境。如在学习“按比例分配”相关应用题的时候,教师可以以故事为切入点创设这样的情境:“有一天小山羊和小绵羊给羊妈妈收萝卜,羊妈妈把10筐萝卜按照1:1分给它们,那么每只小羊各分得几筐萝卜?它们分得的萝卜一样多吗?是平均分的吗?第二天,小山羊发现了一个收萝卜的小窍门,当他们再次帮羊妈妈收萝卜,羊妈妈特别高兴,就把10筐萝卜按照7:3分给了小山羊和小绵羊,那么今天小山羊和小绵羊各分得几筐萝卜?是平均分的吗?”教师在学生听故事的'过程中将问题问出来,既能够让学生学会按比例分配是什么,也能够让学生明白平均分配只是按比例分配过程中的一种特殊情况。在大家掌握了按比例分配之后,教师可以适时给大家提出更多类似的问题帮助他们巩固知识。这种有价值的问题情境的设置能够更好地将学生带入到环境中,使学生从创设的情境中学习知识,学会思考。

(三)创设动手操作的情境

现如今市面上各种的模型有很多,教师可以将同学分为五组,分别下发一个模型,让学生通过动手操作的情境来学习知识。如在“圆的面积”一课中,教师可以结合学生拿到的一片圆形草原的模型来达到教学目的。

1.演示实验

同学们会观察到,大家手里的草原模型上有一头小羊,被一条绳子拴住,以低头吃草的造型出现,这时候教师可以适时提问:这头羊能够吃多大范围的草呢?

2.动手操作

这时候,通常学生是不会说出教师心中的既定答案的,他们的说法往往各种各样,这个时候,教师就可以让大家动手操作,以中心点中心,拉直绳子围绕中心转一圈,这个范围就是小牛可以吃到草的范围,这就是圆的面积,从而知道什么是圆形。什么是圆的面积。

3.游戏

当然,在同学们进行课外活动的时候也可以接入情境,如丢手绢游戏,大家从某一同学开始绕圈跑回这一同学这里,所跑动的路程就是圆的周长。这些游戏更贴近他们生活的情境,往往能够帮助学生们学习知识。

(四)创设室外活动情境

除了室内活动,我们还可以创设室外活动情境,如估计学校围墙面积、计算粉刷材料、测量篮球场面积、在操场上画一个半径3米的大圆等都可以作为我们的创设目标。下面以某小学测量篮球场为例。课外活动时,教师将学生带到篮球场,在中间休息时,向大家提出问题:这个篮球场的面积有多大呢?教师问同学们,同学们可定答不出来,这时候,教师可以让大家去量一量、算一算。同学们提出 “我没带尺子,怎么量啊?”突然,教师让同学们自己想办法,这时一位同学用手量课桌的情景浮现在的脑海里。同学对教师说:“我有办法了!我用手量,我的一拃是10厘米。”于是,同学们张开手掌,弯着腰就量起来。1拃、2拃、3拃……量得手都酸了,抬头一看,一条短边还没有量完。

学生觉得用这种方法不够科学,就站在原地思考起来。对了,学生的身高是80厘米,也可以借用啊!学生找来一根绳子,在和他身高一样长的地方做个记号,又用绳子量起来。最后,学生量出篮球场的长是它身高的30倍,也就是80×30=2400(厘米)=24(米),宽是学生身高的20倍,也就是80×20=1600(厘米)=16(米)。这个篮球场的面积是24×16=384(平方米)。教师听完了学生的汇报,对学生竖起了大拇指。

综上所述,情境的创设在农村小学数学课堂的教学过程中可以应用的例子有很多,教师只要善于发现这些方法并加以利用,就不仅能活跃课堂气氛也能更好地将知识传授给同学们。

情境创设一忌大(超出教学内容);二忌小(不能表达教学内容);三忌宽(无限拓展、收不住);四忌窄(一点即收)。推荐此文,仅供参考数学教学中情境创设的误区与思考近年来全体教师通过领悟新课标改革精神,数学教育观念发生了巨大的变化,“人人学有价值的数学,人人都能获得必要的数学,不同的人在数学上得到不同的发展”,让数学知识为人类服务,成为21世纪每个公民应具备的素养之一。为了适应这种数学教育观念的变化,小学数学课堂教学呼唤“开放式”,反对一言堂、齐步走的“封闭式”教学。各教学工作者都设法将数学的课堂搞活,新课标中提倡创选择恰当的数学素材,创设一个适合教学和儿童发展需要的情境,这一项是非常重要的工作。但在我们的实际教学中,由于诸多原因,情境创设往往“变味”、“走调”,失去了应有的价值。 情境创设的几种常见误区: 1、游离于数学内容之外的“包装”。 教者把“创设情境”仅仅看作提高灌输教学效率的手段,而忽略了“情境”作为教学的有机组成因素,具有引导学生经历学习过程,发展学生数学素养的重要作用。对“情境”创设简单化地理解为“形象+习题”。如某教师在一节公开课教学中,一上课就绘声绘色地说:“小朋友们,今天齐天大圣孙悟空要和我们一起学习,你们喜欢吗?”学生的兴趣一下子提了起来,可后来却令人感到乏味:首先是孙悟空头像+复习题,其次是孙悟空头像+例题,再次是孙悟空头像+巩固练习,最后还是孙悟空头像+总结。课堂上简单地附着个孙悟空的头像,就能叫情境吗?这种所谓的“情境”除了会分散学生的注意力,又有什么价值?其实,本来有趣的孙悟空出现有这样不伦不类的场合中也失去了他应有的“磁场效应”。 2、枝节横生的“现实生活”。 教学“元角分”,教者安排了“8角钱可以怎样拿”的开放题,为了创设情境,教者这样教学:师:“小明从家乡给北京的小朋友寄一封信,需要什么啊?”生:“需要一个邮局。”,“需要一个邮递员。”“需要一个信封。”。学生的回答无论如何,都点击不到教者心中预设的答案,最后教者只好强行切入:“寄信要邮票,买一张邮票多少钱?”“8角钱。”“8角钱怎么拿呢?”绕了一圈,才提出早就要问的问题,这样绕圈子的所谓情境实在多余而繁琐。我们看到,许多时候,我们的老师还津津乐道于这样的“情境”,自以为是在培养学生的数学意识和应用能力,其实,既浪费时间,又窒息学生本该活跃的思维。 3、不顾学生实际水平的“挑战性问题”。 情境创设不符合学生的认知发展水平,任意拔高了学生对问题的兴趣程度。如教学“一笔画”问题,教师设计了一座居民小区平面图,让学生设计一个既不重复又不遗漏的路线。看上去,情境创设合情合理,因为在成人的思维中,这样效率最高,自然也就是最优化的设计。但孩子却不这样想,为什么“既不重复又不遗漏”?他可能对此不感兴趣,至少在他没能理解其中的意义时,他是不会充分投入进去的。而有位教师却是这样设计的,用一笔画画出了一匹马的图案,然后问:“你能画出来吗?试一试。”在学生实践的基础上,再进一步引导出问题:再想一想,你能发现什么规律?这样的设计学生很容易发现“一笔画”的含义,能吸引学生的活动,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 4、与生活常识相悖的“杜撰”。 情境内容不符合生活实际中的基本事实,是为创设情境而随意杜撰出来的。如教学“长方形面积计算”,教师设计一个情境:“一块长方形玻璃打碎了(如下图),要想配上新玻璃,该带哪一块去?”实际上,我们去划玻璃需要带一块大玻璃吗?当然不要。有位老师在教学“几和第几”时,创设了一个动物跑步竞赛的动画情景,结果是小鸡第一,小鸭第二,小猫第三,小狗第四,许多同学当即表示不同意,认为小狗跑的最快,应该小狗第一。虽然这是假设的情景,但“虚拟”不等于“虚假”,虚拟的情境也应该符合起码的生活逻辑。 其实创设问题情境,就是在教材内容和学生求知心理之间制造一种“不协调”,把学生引入一种与问题有关的情境的过程。通过问题情境的创设,使学生明确研究目标,给思维定向;同时产生强烈的研究欲望,给思维以动力。设计问题情境,力求体现“五性”:1、障碍性:引起冲突,产生不平衡,提出智力挑战。2、趣味性:富有趣味,引发学生积极思维。3、开放性:解题思路灵活多样,答案不一定唯一。4、差异性:适合各层次学生,由浅入深作出回答。5、实践性:以个人或小组的探究实践活动,寻求方法。同时,教师应注意对于问题情境中所隐含的“问题”,不要作简单的答复,应该让学生在学习实践活动中自己去发现、提问。学生自己发现问题更贴近其思维实际,更能引起学生主动的研究。 教师是实施课堂教学的组织者和实践者。要真正抓好课堂教学,提高课堂效率,关键在教师本身的素质。教师应一专多能,素质全面,教育思想开放,热爱儿童,于利用儿童的心理和数学教学规律,提高教育质量。现代条件下教师的情感、毅力、想象、语言、能力和技巧才能对学生起到感染作用。 俗话说:“给人一杯水,自己应有一桶水。”教师应教到老,学到老。学习是永无止境的。教师应有渊博的知识,广泛的爱好和才能,具有扎实的基础知识和专业知识。学习、学习、再学习,才能不断的充实自己,完善自己。

小学数学情境教学与提出问题教学分析论文

在新课程标准的要求下,我国现在的教育情况发生了极大的改变,各中小学将培养学生的综合素质能力作为教育教学的重点,对学生的全面发展越来越重视,将学生视为教学的主体,尊重小学生的个性化发展。小学阶段是学生接受教育的前期阶段,所以小学阶段的教育异常重要,会帮助学生为之后的学习打下坚实的基础。对于如何更好的对学生实施培养,是小学教师一直深入探究的问题,更是当前教育教学研究的重点问题。

1、小学数学提出问题情境教学当中存在的问题

情境问题创设的不恰当

在小学数学的日常授课中,需要教师应用合适的例子来进行授课活动。如果在授课中,教师应用的例子比较不合理,学生便不能对知识点有良好的判断,非常不益于学生发散思维,开发智力[1]。不恰当的例子不仅降低了课堂的质量,学生也会由于对例子没有兴趣而对数学失去学习的兴趣,导致注意力不集中,以至于数学基础知识掌握的不牢固。例如,在学习表内乘法的过程中,教师举出一个例子引出该堂课的教学内容,小兔子的家里有兔子爸爸和兔子妈妈,它们爱它们的小兔子宝宝,因此便有a(b+c)=ab+ac的等式。这样的例子,对于小学生而言可能会有些不理解,反倒不会对这节课产生学习的兴趣。在课堂上应用情境教学本意是为了提升课堂质量,但如果没有选择好例子,便会产生较差的教学效果。

情境问题创设无效化

在小学数学的日常授课中,如果教师对没有充足的课前准备,在授课时对情境问题随意创设,提出的问题甚至有些不符合该堂课的授课内容,会对小学生的学习造成阻碍作用。由于小学生的年纪,思维是非常活跃的,很容易因为教师的问题展开天马行空的想象,这是该年龄阶段非常明显的特征,是学生在进行学习时的优点也是缺点[2]。所以,教师要对提出的问题有良好的把控,避免学生展开无限的联想,没有将注意力放在数学的学习上。

2、如何创设小学数学提出问题的教学情境

创设情境应紧扣主题

在日常授课中,如果教师提出的问题有一定的感染力,可以很好的诱发小学生的情感,将学生的各项思维能力调动起来,以便学生对问题积极思考。但是如果只是为了创设情境而进行问题的设置,有时会将教学主题掩盖掉,使教学秩序混乱。在课堂上对提出问题情境进行创设,其最终目标并不是为了引出主题,吸引学习的兴趣,而是要应用知识本身自己的魅力对学生产生吸引力,使学生对教学的重点内容有良好的掌握,才是提出问题情境教学的目的,这样才能使提出问题情境教学发挥出应有的价值作用[3]。因此,教师在情境的创设上要紧扣教学的主题,应用数学知识自身的魅力去吸引学生的注意力。

创设情境应充满乐趣

小学生的年纪还比较小,年龄特征非常突出,具有活泼、好动、好奇心强、注意力容易不集中的特点。因此,在日常授课中,为了帮助学生对数学知识掌握的更加牢固,提升对问题的分析能力,数学教师要将生活中一些趣味性强的数学问题带到课堂中,为学生打造出活泼生动的情境。作为数学教师,不但要对例题进行充分的挖掘,更要将习题中的趣味性进行应用,创建生动有趣的故事,提出有针对性的情境问题,使学生对数学课堂充满期待,唤起探知数学知识的欲望。

创设情境要简明

小学数学的课堂时间并不是很长,每一分钟都很重要,对于提出问题的情境创设不易过长,只要将其价值作用发挥出来,哪怕只有三言两语,将最终授课的目的达到,便是一堂非常成功的情境教学课程,不但节约课堂时间,又将其作用体现了出来。

3、小学数学提出问题情境教学策略

创设具有趣味性的问题

在日常授课的过程中,学生对教师提出问题的反映能够真实的体现出学生对问题的感兴趣程度。所以,应用提出问题创设情境时,要将知识本身的趣味性体现出来。小学阶段的数学知识并不需要很强的逻辑思维,但是要对学生的各项思维能力进行良好的培养。针对当前小学数学的教材来说,大部分知识点都有配图来对其进行说明,所以数学教师在提出问题进行情境创设时,可结合数学教材设计一些趣味性较强的问题,引导学生对知识点进行思考。例如:在《三角形三边的关系》学习中,教学的重点内容是使学生掌握三角形任意两边之和大于第三边的性质[4]。在情境的创设上,首先教师可以出示一张图片,上边有老师从学校走回家的几条路线,可以对学生提出这样的问题,请同学们观察图片,想一想从学校走到老师的家一共有几条路线?哪条路线是最近的呢?之后让学生们对问题展开一系列的探究,引出该堂课的`教学内容,从数学的角度来探究哪条路线是最近的。其次,请同学们指出图片上有几个三角形,在每个三角形里,老师从家直走到学校的路程是三角形的一条边,走旁边的路走过的路程又是这个三角形的什么呢?由此请同学们猜想一下三角形三条边之间的联系。这样的授课模式,会将数学知识合理的贯穿到提出问题的情境中,用数学知识本身的魅力吸引学生,使学生对三角形有更加充分的认识。

创设具有可操作性的问题

无论多么简单的数学问题,都具有一定的抽象性,所以说数学本身就是一种数字语言。对于小学的学习阶段,小学生的学习能力非常有限,因此,教师不但要设计合理的数学问题进行教学,更要引导学生提出数学问题,指导学生将实物与具体的问题进行联系,创建可操作性强的问题。例如:还是在《三角形三边的关系》的学习中,可应用引导学生提出问题的形式指导学生学习[5]。教师可以将学生分成不同的学习小组,让每组都准备一些长度不同的纸条,请同学们随意用小纸条来摆三角形,看看会有什么发现。学生会随意的选择3张纸条进行摆设,在实践的过程中会发现,如果用长度为4cm,6cm和10cm的三张纸条,不会摆成三角形;用长度为3cm、3cm和6cm的三张纸条,也没有摆成三角形;用长4cm、5cm和6cm的三张纸条便可以摆成三角形。教师可以多让学生进行实践,发现随意拿三张纸条,也不一定都摆成三角形。通过这样的情境实践活动,学生便会提出为什么用三张纸条中有两条长的和大于第三条长却没有摆成三角形呢?这样在进行之后的授课活动时,学生对三角形的三边关系会更加明确。

4、结语

总之,情境教学与提出问题教学在小学数学的教学中应用越来越广泛,也得到了良好的教学效果,将课堂质量进行了有效的提升。应用该种授课手段,推进了小学生各项思维能力的发展,并且充分的结合了小学生的学习认识规律,有效帮助学生提升数学成绩,打下良好的数学学习基础。

参考文献

[1]李磊。小学数学情境教学存在的问题及思考[J]。求知导刊,2016(2):23。

[2]张晓云。关于小学数学问题情境教学初探[J]。学周刊,2016(30):149—150。

[3]张云。小学数学教学中创设问题情境的策略探究[J]。学周刊,2014(4):79。

[4]江凤艳。小学数学教学情境问题创设[J]。求知导刊,2014(10):16。

[5]李建。运用问题情境教学,提高小学数学教学效率[J]。学周刊,2015(7):128。

情景创设实践研究论文

新《纲要》明确要求:“发展幼儿语言的关键是创设一个能使他们想说、敢说、喜欢说、有机会说并能得到积极应答的环境。”而创设让幼儿“有话可说”的教学情境,是语言教学活动的关键。在实践中,我们有意识地通过现场实境、直观教具、角色扮演、音乐渲染、及多媒体手段等引导幼儿将情境与语言相结合,参与各类情境活动,诱发幼儿“想说、敢说、喜欢说”,让幼儿在情境中学习交往,操练和扩展自已的语言经验,从而实现在使用语言的过程中学习语言的目的。

一、 利用真实物品创设教学情景

情境教育的直观性更能促进幼儿的语言学习。“通过带入情境,把观察与思考结合起来,发展内部言语。”幼儿将看到的、观察到的东西融入自己的头脑,进行思考的过程,也正是内部言语形成的过程。比如,上“糖果王国”这一活动时,我用各种糖果将活动室布置成一个充满童趣的“糖果王国”,让幼儿到“糖果王国”作客,与各种糖果做朋友,在这一情境中,幼儿在欣赏、摆弄、品尝中轻松自然地认识了各种糖果的名称、外形,感知了糖果的味道,并根据自己的体验对糖果进行了生动的描述——“糖果的包装太精美了!”“糖果的种类许许多多。”“糖果的味道棒极了!”……又如在学习诗歌《圆圆圆》中,在仿编时,我把整个活动室布置成圆的世界(活动室四周张贴并摆放各种圆形的图片及实物),让幼儿在室内寻找圆的物品,并通过看图例体会诗歌中圆形物体进行仿编,幼儿的思维一下子就打开了,学的非常有趣也非常投入。孩子们朗诵着自己创编的诗歌,语言得到提高的同时,想象力和创造力也得到相应的发展。

二、 利用角色表演创设教学情景

在开展语言教学活动的过程中,我因地制宜,恰当地把故事表演、角色游戏等引进活动之中,提供富有变化的道具,创设亦真亦幻的场景,为幼儿提供了一个融教育与情景之中的一个多角度的语言环境。例如故事教学活动《小熊请客》,我请几个小朋友排练好小话剧进行表演,让孩子们观看,这种生动的角色表演引起幼儿的浓厚的兴趣。孩子们很容易地了解故事中的人物、情节及对话,学起来显得轻松愉快。在基本熟悉故事的基础上,我引导孩子进行角色表演,孩子们表演的兴致很高,语言表达也很流畅,这种表演情景的教学形式远比比枯燥的讲解更能吸引孩子,起到事半功倍的作用。在语言教学中,儿歌、看图讲述等都可捕情置境,化静为动,让幼儿在愉快的表演中学说话。如在《丁丁穿鞋》的教学中,幼儿就在扮演爸爸妈妈、丁丁的游戏过程中学会了儿歌,而且活动过后还能自发表演呢。

三、 利用艺术手段创设教学情境

“美”是教育的磁石。一段优美的旋律,一幅美丽的画面,往往给人以美的享受。在语言活动的教学实践中,我大胆地将图画、音乐、戏剧等艺术形式引进了幼儿的语言情境中。实施主题活动《秋风吹呀吹》时,我们和孩子们一起去拾落叶,找秋天,有的幼儿用落叶拼贴成不同形象各种图案、有的幼儿用树叶做成树叶纸偶,还有的幼儿用树叶做成树叶拓画,孩子们边做边讲,生动地演绎着秋天的故事。

音乐的语言是微妙的,也是强烈的。它以特有的旋律、节奏,塑造出音乐形象,把听者带到特有的意境中。在语言教学中,把音乐与文学两者结合起来,作用于幼儿的听觉与视觉,会起到相互渗透、相互补充、相互强化的作用。在语言活动《小树叶》中,为了让幼儿进一步体会诗歌的意境美和语言美,我根据散文情节进行配乐,请幼儿欣赏分辨音乐,在情境中创造音乐氛围,引导幼儿进入艺术境界,使得对文学作品的理解显得更加容易而深刻。再如,根据孩子们都有带手帕的习惯,我们生成了“手帕里的故事”这一活动。在一段欢快的.音乐后,在教师启发下幼儿居然编出了“动物狂欢节”、“快乐的节日”、“新年联欢会”等千奇百怪的故事。

四、 利用悬念问题创设教学情境

幼儿期的孩子好奇心强,对其未知事物进行开放性的质疑,能提高他们投入活动的兴趣,激发求知欲。教师在活动中巧妙设计悬念式情境,给幼儿留下质疑的空间,也是培养幼儿大胆想象发展语言的有效手段。开放式问题没有现成的答案,不受故事语言和情节的限制,可以为幼儿提供创造性思维的空间。我们经常创设的各种悬念式情境,如判断性问题有:“你喜欢故事中的谁?为什么?”“他这样做为什么对?为什么不对?”这样的问题都可以引发幼儿在掌握概念和判断的基础上,根据事物的发展规律进行想象和推理。这无疑会提高幼儿的思维发展水平,促进幼儿连贯叙述事物的语言表达能力。在创编故事《三只熊》中我就使用悬念式情境设置,效果很好。在活动这中,我为幼儿布置了一个三只熊脏而乱的家,幼儿一来到这个情境,就马上产生了疑问:“小熊的家怎么会这样?是谁弄的?”等幼儿讨论后,紧接着又是一个疑问:“三只熊回到家看到家里乱七八糟的,他们会怎么样?”“怎样做才能让熊不生气?”等等一连串的疑问让幼儿大胆地表达自己的“预期”和“假设”,幼儿在活动尽情的想象、表达,编出来的故事比原版还丰富精彩,而且很快掌握了故事中“谁动过(喝过、睡过)……?”这一疑问句型。在悬念式情境中,幼儿在“设身处地”的情况下,与作品人物产生情感共鸣,不仅乐意用语言积极表达,而且容易形成良好的品德习惯。

在语言教学中为幼儿创造适宜情境,能使教师教的更轻松,使幼儿学得更愉悦,使语言活动的组织更实效。在语言教学的情境创设研究中,我们还需要不断完善更新,努力探索,使我们的语言教学真正达到《纲要》提出的:“创造一个自由、宽松的语言交往环境,支持、鼓励、吸引幼儿与教师、同伴或其他人交谈,体验语言交流的乐趣,学习使用适当的、礼貌的语言交往。”的总体目标要求。

小学英语是学生学习英语的起步阶段。刚刚接触这门新课程的小学生都怀有新鲜感、带有好奇心。《英语课程标准》倡导体验、实践、参与、交流与合作的学习方法和任务型教学途径,发展学生的综合语言运用能力。那么,教师在课堂上面对活泼好动的小学生以及课本上如此少的语言材料,如何才能达到最佳的教学效果呢? 通过研究和教学实践,我逐渐体会到,在小学英语教学中,教师不应只把孤立的单词、句型灌输给学生,让他们死记硬背,而是能让他们把学到的知识运用到实际中去,让他们掌握语言运用的能力。要达到这个目标,教师就要在课堂上积极运用情境创设的手段,来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提高他们学习的效果。出示同学们熟悉的图片以拉近英语语言与现实生活的距离,让学生体会到英语学习与实际生活没有距离,从而消除心理障碍,积极投入到英语学习。一、什么是情境教学情境是“情”和“境”的统一。情境教学,指在教学过程中为了达到既定的教学目的,从教学需要出发,制造或创设与教学内容相适应的场景或氛围,引起学生的情感体验,帮助学生迅速而正确理解教材内容,促使他们的心理机能全面和谐发展。情境教学法之所以受到师生的普遍欢迎,是因为它能创造接近生活的语言情境。正如美国阶梯英语老总所说的:“让孩子们浸泡在英语的氛围中,没有学不好英语的”。二、为什么要运用情境创设进行小学英语教学英语是一种语言,而非一般的知识。脱离了一定的情境,语言就难以恰当地表述,难以发挥其表达进行交际活动的本质作用。英语又不同于汉语,对于刚刚接触它的学生来说,课本上出现的只不过是一个个冰冷的符号。要把课本上的文字转变为学生自己的语言,教师一定要创设形式多样的情境,在有意义的交际活动中,培养学生的语言运用能力。通过交际活动,教师向学生渗透的是文字所包含的真情和激情,使学生感受语言的魅力,才能激发他们学习的热情,唤起他们对于知识的渴求。1.英语教学中的情境创设是小学生心理、认知发展状况的必然要求。著名教育家陶行知先生说:“教学艺术就在于设法引起学生的兴味,有了兴味就肯用全副的精力去做事体。”针对小学阶段学生听觉灵敏,善于模仿,具体形象思维好、活泼、好动、和有意注意持续时间相对较短等特点,教师在英语课堂上应借助多种手段创设直观情境,利用多媒体技术丰富教学内容和形式,调动学生学习的兴趣,使他们在“玩”中“学”,在“学”中“乐”。2.英语教学中的情境创设是提高学生交际能力的有效手段。布鲁姆说过:“成功的外语课堂教学应当在课内创设更多的情境,让学生有机会运用已学到的语言材料。”首先必须明确的是我们学习语言的目的是为了运用语言进行日常的生活交际。交际能力包括了四种语言能力(听、说、读、写),就小学英语教学而言,就是通过听、说、读、写等的训练使学生形成运用英语的能力。其次,我们要明白语言运用能力的习得与教师的课堂教学是分不开的。教师以“情”感染学生,以“境”培养学生,学生才能感受语言的魅力,才会乐学、乐说。学习即生活,我们若能在课堂上为学生创设生活化的情境,这样培养出的才是懂得生活,懂得交际的社会人。3.英语教学中的情境创设是提高教师能力素质的有效途径。教师在教学中应针对不同教学内容和教学对象的特点进行教学设计,这就是“因材施教”。“因材施教”是情境教学的一个重要部分,它对于学生的重要性得到了很高重视,却往往忽略了它对于另一教学主体教师成长的重要性。教师在教育不同学生、处理不同教学内容的过程中不断积累教学实践,教学相长,能使原有单薄的理论知识转化为理论联系实际后的立体认知,这对教师个人来说也是一种提高。三、如何在英语教学中丰富情境创设的手段 在英语教学中,教师应千方百计地创设生动、形象、有趣的教学情境、发展学生的主体性,对连续的教学内容尽量避免采用同一情境创设手段。根据教学实践,我归纳了以下几点。1.可以多利用实物、模型、图片、多媒体等创设直观形象的情境。 如在教授教室里的东西时,我请学生们指着自己身边的东西来一一跟读chair, desk, teacher等单词,利用身边的实物使抽象的声音与形象得到很好的结合。当在教授学生打招呼时,我又利用了多媒体这一资源,用动画生动呈现了“Hello!” “Good morning. How are you?”的场景,来帮助学生理解。在操练阶段,出示了很多学生喜欢的卡通形象,学生在一声声地惊叹中操练了很多遍的“Hello!”,“Good morning. How are you?”。他们总是迫不及待地跟那些人物用学过的语言来打招呼,有效的情境充分地调动了学习的积极性。2.可以利用游戏、角色扮演等创设真实生活情境。 如在教授“What time is it?”这一内容时,我设计了“老狼、老狼几点了”这一儿童常做的游戏。先

课堂情景创设研究论文

一、课堂情境定义及创设有效情境的必要性

教学情境的创设是指在课堂教学环境中作用于学生而引起积极学习情感反应的教学过程。余文森在《有效教学十讲》中提到“教学情境是课堂教学的基本要素,创设教学情境也是教师的一项常规教学工作,创设有价值的教学情境则是教学改革的重要追求。”我们可以看出课堂情景的创设在小学课堂中特别是数学课堂中教学中是十分有必要的。教师通过创设有效的情境可以将学生更好地带入到学习中去。

以学习长方形周长为例,教师可以通过让学生自己动手制作长方形学具、让学生自由发挥主观能动作用自行选择材料等,通过实际活动使学生更好地理解长方形周长的计算方式,这种有效的情境创设能够更好地让学生理解所学知识。

二、农村小学数学课堂教学现状

现在的小学教育已经得到重视,但是师资力量分配不均导致部分农村小学教师的教学能力参差不齐。

首先,教材内容本身抽象难懂,学生学习兴趣不高,并且有的老教师一味照本宣科,使课堂十分沉闷,学生的参与度不高,并没有一种活跃、迸发数学思维的课堂情境和氛围,学生更是死气沉沉,不想参与其中。

其次,有些数学教材的内容、情境与农村小学生的生活经验相去甚远,学生难以理解。本来小学生的自控能力就较差,如果没有吸引人的教学情境、教学方法,那么学生能做的也就只是表面的听课,而并没有真正用心。长此以往,小学的基础打不好,又何谈以后?

再次,一部分农村小学没有普及多媒体教室,教师对新技术、新媒体的应用不到位,更谈不上利用多媒体进行情境的创设利用。往往出现的是教师在讲台上漫漫而谈,学生在下面随耳一听,没有兴趣支撑的学习是难以实现高效的,甚至是没有效果的。

三、创设有效课堂情境,提高课堂教学效率

(一)创设生活化的情境

结合小学生的生理特点和心理特点,教师在创设情境时要尽可能贴近生活,这样更有利于学生理解知识点,也能更好地参与进来。如教“圆的认识”一课时,教师先可以让学生尽可能地提出生活中有关圆的应用,也就是让学生观察生活、体会生活,明白数学在生活中的广泛应用。通过创设生活化的情境,力求让学生从教师的情境设置中学习知识,并能够积极动脑、动手、动口参与其中。找到学习的乐趣。

(二)创设有价值的问题情境

学生在教学活动中处于主体地位,教师创设情境除了要贴近生活之外也要结合学生的特征,当然在创设情境的过程中也要注意创设有价值的问题情境而不是为了创设情境而创设情境。如在学习“按比例分配”相关应用题的时候,教师可以以故事为切入点创设这样的情境:“有一天小山羊和小绵羊给羊妈妈收萝卜,羊妈妈把10筐萝卜按照1:1分给它们,那么每只小羊各分得几筐萝卜?它们分得的萝卜一样多吗?是平均分的吗?第二天,小山羊发现了一个收萝卜的小窍门,当他们再次帮羊妈妈收萝卜,羊妈妈特别高兴,就把10筐萝卜按照7:3分给了小山羊和小绵羊,那么今天小山羊和小绵羊各分得几筐萝卜?是平均分的吗?”教师在学生听故事的'过程中将问题问出来,既能够让学生学会按比例分配是什么,也能够让学生明白平均分配只是按比例分配过程中的一种特殊情况。在大家掌握了按比例分配之后,教师可以适时给大家提出更多类似的问题帮助他们巩固知识。这种有价值的问题情境的设置能够更好地将学生带入到环境中,使学生从创设的情境中学习知识,学会思考。

(三)创设动手操作的情境

现如今市面上各种的模型有很多,教师可以将同学分为五组,分别下发一个模型,让学生通过动手操作的情境来学习知识。如在“圆的面积”一课中,教师可以结合学生拿到的一片圆形草原的模型来达到教学目的。

1.演示实验

同学们会观察到,大家手里的草原模型上有一头小羊,被一条绳子拴住,以低头吃草的造型出现,这时候教师可以适时提问:这头羊能够吃多大范围的草呢?

2.动手操作

这时候,通常学生是不会说出教师心中的既定答案的,他们的说法往往各种各样,这个时候,教师就可以让大家动手操作,以中心点中心,拉直绳子围绕中心转一圈,这个范围就是小牛可以吃到草的范围,这就是圆的面积,从而知道什么是圆形。什么是圆的面积。

3.游戏

当然,在同学们进行课外活动的时候也可以接入情境,如丢手绢游戏,大家从某一同学开始绕圈跑回这一同学这里,所跑动的路程就是圆的周长。这些游戏更贴近他们生活的情境,往往能够帮助学生们学习知识。

(四)创设室外活动情境

除了室内活动,我们还可以创设室外活动情境,如估计学校围墙面积、计算粉刷材料、测量篮球场面积、在操场上画一个半径3米的大圆等都可以作为我们的创设目标。下面以某小学测量篮球场为例。课外活动时,教师将学生带到篮球场,在中间休息时,向大家提出问题:这个篮球场的面积有多大呢?教师问同学们,同学们可定答不出来,这时候,教师可以让大家去量一量、算一算。同学们提出 “我没带尺子,怎么量啊?”突然,教师让同学们自己想办法,这时一位同学用手量课桌的情景浮现在的脑海里。同学对教师说:“我有办法了!我用手量,我的一拃是10厘米。”于是,同学们张开手掌,弯着腰就量起来。1拃、2拃、3拃……量得手都酸了,抬头一看,一条短边还没有量完。

学生觉得用这种方法不够科学,就站在原地思考起来。对了,学生的身高是80厘米,也可以借用啊!学生找来一根绳子,在和他身高一样长的地方做个记号,又用绳子量起来。最后,学生量出篮球场的长是它身高的30倍,也就是80×30=2400(厘米)=24(米),宽是学生身高的20倍,也就是80×20=1600(厘米)=16(米)。这个篮球场的面积是24×16=384(平方米)。教师听完了学生的汇报,对学生竖起了大拇指。

综上所述,情境的创设在农村小学数学课堂的教学过程中可以应用的例子有很多,教师只要善于发现这些方法并加以利用,就不仅能活跃课堂气氛也能更好地将知识传授给同学们。

新课程下初中英语课堂情景创设教学策略探析论文

论文关键词:英语课堂 情境教学 自主学习 合作探究

论文摘要:新课程标准是以学生的发展为本,着重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自主实践能力。英语情境教学的目的是倡导学生亲身体验参与,进入自主合作探究学习,重视学生英语口语交际和应用能力的培养,为了有效地培养学生的口语能力,在教学实践中我们应把英语教学与教师设置的一些情景结合起来,使学生有一种身临其境的感觉,学习到活的语言。从而能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树立学习信心,从而实现英语教学的目的。

现行的中学英语教学由于缺乏语言环境,课堂40分钟的利用率如何,直接影响学生语言能力的提高和智力的开发。因此,应在初中英语的课堂教学中主动应用“情景创设”激发学生学习英语的兴趣,消除他们因为缺乏语言环境而产生的畏难心理,引导他们进行自主学习。

如何在初中英语课堂中有效地实施情境教学呢?

一、创设情景、引导学生进行自主学习

初中英语《goforit!》教材的内容将普及性、基础性、科学性、知识性、和灵活性融于一体,特别是任务型教学途径在教材中的运用,更让教师觉得新颖。教材对于提高学生综合运用语言的能力,促进教师更新观念、转变角色起着非常重要的作用。教材中的每一个话题,都为学生设置有不同的场景,这都为课堂教学的情景设置提供了极大的便利。如:要会用英语写“寻物启示”、“失物招领”、写字条、写广告、写信、发e一mail、写调查报告、给报社写文章、填表、写申请书、有烦恼如何倾诉、如何帮助朋友排优解难以及问路等等。让学生在模仿中体验、感知句型和对话,用具体的语言环境推动语感的形成,也便于学生边学边练,学用结合,使所学语言材料能够在运用中获得巩固和提高。加强外语学习主动性的培养,加强学生智力和个性的发展,以提高学生的全面发展,从而体现自主学习。

二、教师要发挥个人魅力,营造学习氛围

苏霍姆林斯基说过:“教师的语言修养在极大的程度上决定着学生在课堂上的脑力劳动的效率。”学生在学习第二语言时,难免有畏难情绪,害怕说错,说不好而羞于开口,特别是我们这里很多是乡下上来的孩子,小学基本上没有英语基础,这时,教师要多用些鼓励的、表扬的和积极的话语,为学生创设宽松的心理环境,营造积极的学习氛围。当学生听不懂时,教师可心领神会地想办法,如拿实物、肢体语言或用简单提示来帮助学生理解;当学生说错或说不出来时,教师应宽容地多加鼓励,要树立他们的学习信心,为学生今后有效地学习英语奠定基础。

一个教师的素质不仅在于他的专业知识和教育理论的深度,还应具备良好的人格魅力。才能涌现出爱的力量,教师就是传播爱的事业。俄国教育家乌申斯基说:“在教育工作中,一切都应该建立在教师的人格的基础上。因为只有从教师人格的活的源泉中才能涌现出教育的力量,没有教师对学生的直接的人格方面的影响,就不可能有深人性格的真正教育工作。只有人格能够影响人格的发展和形成。”课堂内外,教师都应满腔热情、关心和爱护学生。努力营造和谐、民主、合作、愉悦的学习氛围,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情感,建立师生之间和谐融拾的人际关系。这对培养学生乐学的良好心理素质和提高学习效率具有重要的'意义。

三、利用教材再现真实情境,引导学生进行合作探究学习

英语教学的最终目的是为了让学生能在现实生活中活学活用所学的语言知识进行交际。在课堂上创设情境学英语,归根结底是为了让学生能真正学会语言,并用它在现实生活中与他人交流。因此,课堂教学情境的创设要源于生活,又要回归生活,使学生在课堂教学情境反映的生活细节中去认识、学习、激发兴趣,从而加强学生对生活的关注和体验。再现课文内的情境,让学生在真实的情境中去感受语言,并用课堂所学的知识进行交流,谈论他们感兴趣的话题,用他们的生活经历来感受语言晴境,增加学生对事物的感性认识,感悟到知识源于实践又反过来指导实践。例如,新课程《goforit》八年级(上)第四单元:Howdoyougettoschool?这就是一个与学生现实生活紧密相联的问题。在这个单元中,我让学生四人一组,学生互相询问彼此上学所用的交通工具、所用的时间及所走的路程,由于与日常生活密切相联,学生热情非常的高。一节课下来,学生也把该掌握的句型理解到了。另外新课程每个单元都有pairwork,groupwork和games。同桌之间、小组之间互相交谈,互相讨论,既可以实现学生与学生之间的互动,也使每个学生都处于一种相对放松的心理状态,不用担心出错,非常有利于激活学生的思维,这些生活情景,不但增强活动的真实性和交际性,也提高了学生运用英语的水平,从而有效提高了课堂效率。

四、运用Flash等多媒体新技术展示情境.为学生提供逼真直观的情景

新课标指出:“英语课程要力求合理利用和积极开发课程资源,给学生提供贴近学生实际,贴近生活,贴近时代的内容健康和丰富的课程资源,要积极利用音像、电视、网络信息等丰富的教学资源,拓展学习和运用英语的渠道”。初中学生在思维特点上以形象思维为主。多媒体课件让英语通过图像、声音、视频、动画等多种形式呈现在学生面前,使枯燥的对话、语法知识变得直观化、具体化、形象化,能感染学生,使学生在学习的过程中保持注意力、情感、兴趣的良好状态,有效地激活英语课堂。运用多媒体等现代教育技术手段,可以真实而又立体地展现所学语言的情景和使用背景,使学生的视觉感受和听觉感受有机地结合起来,感受到纯正地道的英语,极大地弥补了课堂教学的不足。

在英语教学中运用情境教学,既能活跃课堂气氛,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锻炼学生的语言能力,又能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和空间想象能力。使学生产生仿佛置身于英语世界的感觉,在轻松、愉快的环境中积极地学习,养成了良好的自主学习习惯。

综上所述,不论是培养学生自主学习还是探究学习,利用情景创设有助于提高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教师应理论联系实际,循序渐进,适时,适度地利用情境教学法,激发学生积极主动参与学习,以达到提高课堂效率又为学生减负的作用。

新《纲要》明确要求:“发展幼儿语言的关键是创设一个能使他们想说、敢说、喜欢说、有机会说并能得到积极应答的环境。”而创设让幼儿“有话可说”的教学情境,是语言教学活动的关键。在实践中,我们有意识地通过现场实境、直观教具、角色扮演、音乐渲染、及多媒体手段等引导幼儿将情境与语言相结合,参与各类情境活动,诱发幼儿“想说、敢说、喜欢说”,让幼儿在情境中学习交往,操练和扩展自已的语言经验,从而实现在使用语言的过程中学习语言的目的。

一、 利用真实物品创设教学情景

情境教育的直观性更能促进幼儿的语言学习。“通过带入情境,把观察与思考结合起来,发展内部言语。”幼儿将看到的、观察到的东西融入自己的头脑,进行思考的过程,也正是内部言语形成的过程。比如,上“糖果王国”这一活动时,我用各种糖果将活动室布置成一个充满童趣的“糖果王国”,让幼儿到“糖果王国”作客,与各种糖果做朋友,在这一情境中,幼儿在欣赏、摆弄、品尝中轻松自然地认识了各种糖果的名称、外形,感知了糖果的味道,并根据自己的体验对糖果进行了生动的描述——“糖果的包装太精美了!”“糖果的种类许许多多。”“糖果的味道棒极了!”……又如在学习诗歌《圆圆圆》中,在仿编时,我把整个活动室布置成圆的世界(活动室四周张贴并摆放各种圆形的图片及实物),让幼儿在室内寻找圆的物品,并通过看图例体会诗歌中圆形物体进行仿编,幼儿的思维一下子就打开了,学的非常有趣也非常投入。孩子们朗诵着自己创编的诗歌,语言得到提高的同时,想象力和创造力也得到相应的发展。

二、 利用角色表演创设教学情景

在开展语言教学活动的过程中,我因地制宜,恰当地把故事表演、角色游戏等引进活动之中,提供富有变化的道具,创设亦真亦幻的场景,为幼儿提供了一个融教育与情景之中的一个多角度的语言环境。例如故事教学活动《小熊请客》,我请几个小朋友排练好小话剧进行表演,让孩子们观看,这种生动的角色表演引起幼儿的浓厚的兴趣。孩子们很容易地了解故事中的人物、情节及对话,学起来显得轻松愉快。在基本熟悉故事的基础上,我引导孩子进行角色表演,孩子们表演的兴致很高,语言表达也很流畅,这种表演情景的教学形式远比比枯燥的讲解更能吸引孩子,起到事半功倍的作用。在语言教学中,儿歌、看图讲述等都可捕情置境,化静为动,让幼儿在愉快的表演中学说话。如在《丁丁穿鞋》的教学中,幼儿就在扮演爸爸妈妈、丁丁的游戏过程中学会了儿歌,而且活动过后还能自发表演呢。

三、 利用艺术手段创设教学情境

“美”是教育的磁石。一段优美的旋律,一幅美丽的画面,往往给人以美的享受。在语言活动的教学实践中,我大胆地将图画、音乐、戏剧等艺术形式引进了幼儿的语言情境中。实施主题活动《秋风吹呀吹》时,我们和孩子们一起去拾落叶,找秋天,有的幼儿用落叶拼贴成不同形象各种图案、有的幼儿用树叶做成树叶纸偶,还有的幼儿用树叶做成树叶拓画,孩子们边做边讲,生动地演绎着秋天的故事。

音乐的语言是微妙的,也是强烈的。它以特有的旋律、节奏,塑造出音乐形象,把听者带到特有的意境中。在语言教学中,把音乐与文学两者结合起来,作用于幼儿的听觉与视觉,会起到相互渗透、相互补充、相互强化的作用。在语言活动《小树叶》中,为了让幼儿进一步体会诗歌的意境美和语言美,我根据散文情节进行配乐,请幼儿欣赏分辨音乐,在情境中创造音乐氛围,引导幼儿进入艺术境界,使得对文学作品的理解显得更加容易而深刻。再如,根据孩子们都有带手帕的习惯,我们生成了“手帕里的故事”这一活动。在一段欢快的.音乐后,在教师启发下幼儿居然编出了“动物狂欢节”、“快乐的节日”、“新年联欢会”等千奇百怪的故事。

四、 利用悬念问题创设教学情境

幼儿期的孩子好奇心强,对其未知事物进行开放性的质疑,能提高他们投入活动的兴趣,激发求知欲。教师在活动中巧妙设计悬念式情境,给幼儿留下质疑的空间,也是培养幼儿大胆想象发展语言的有效手段。开放式问题没有现成的答案,不受故事语言和情节的限制,可以为幼儿提供创造性思维的空间。我们经常创设的各种悬念式情境,如判断性问题有:“你喜欢故事中的谁?为什么?”“他这样做为什么对?为什么不对?”这样的问题都可以引发幼儿在掌握概念和判断的基础上,根据事物的发展规律进行想象和推理。这无疑会提高幼儿的思维发展水平,促进幼儿连贯叙述事物的语言表达能力。在创编故事《三只熊》中我就使用悬念式情境设置,效果很好。在活动这中,我为幼儿布置了一个三只熊脏而乱的家,幼儿一来到这个情境,就马上产生了疑问:“小熊的家怎么会这样?是谁弄的?”等幼儿讨论后,紧接着又是一个疑问:“三只熊回到家看到家里乱七八糟的,他们会怎么样?”“怎样做才能让熊不生气?”等等一连串的疑问让幼儿大胆地表达自己的“预期”和“假设”,幼儿在活动尽情的想象、表达,编出来的故事比原版还丰富精彩,而且很快掌握了故事中“谁动过(喝过、睡过)……?”这一疑问句型。在悬念式情境中,幼儿在“设身处地”的情况下,与作品人物产生情感共鸣,不仅乐意用语言积极表达,而且容易形成良好的品德习惯。

在语言教学中为幼儿创造适宜情境,能使教师教的更轻松,使幼儿学得更愉悦,使语言活动的组织更实效。在语言教学的情境创设研究中,我们还需要不断完善更新,努力探索,使我们的语言教学真正达到《纲要》提出的:“创造一个自由、宽松的语言交往环境,支持、鼓励、吸引幼儿与教师、同伴或其他人交谈,体验语言交流的乐趣,学习使用适当的、礼貌的语言交往。”的总体目标要求。

  • 索引序列
  • 小学数学情景创设研究论文
  • 小学数学课堂情境创设研究论文
  • 小学数学情境创设问题研究论文
  • 情景创设实践研究论文
  • 课堂情景创设研究论文
  •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