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开大学日本研究院是对日本历史、政治、经济、思想、文化、社会、语言、文学等进行综合性研究的实体学术机构。其宗旨是采用专职和兼职相结合的形式,集中本校较有成就的日本研究人员和国内外知名学者,通过合作研究及独立研究、学术研讨会、日本学讲座、日语培训等形式,广泛开展各种学术交流活动,同时培养从事日本研究的硕、博士研究生,旨在使本研究院成为中国日本学研究的重镇和培养日本研究高级人才的基地。 南开大学日本研究院日本史研究方向属于国家重点学科,博士学位授予单位。日本研究院有教授7人,均为博导,副教授10人。研究方向主要有:日本政治史(有博士学位授予权)、日本经济史(有博士学位授予权)、日本近现代外交史(中日关系史,有博士学位授予权)、日本社会史(家族制度史,有博士学位授予权)、日本文化史(洋学史)、日本经济(有博士和硕士授予权)、日本政治等。 -----硕士生----- 2009年硕士招生专业目录及参考书目具体网址如下:
《近代以来日本的中国观·第五卷(1945-1972)》(田庆力)电子书网盘下载免费在线阅读
资源链接:
链接:
书名:近代以来日本的中国观·第五卷(1945-1972)
作者:田庆力
出版社:江苏人民出版社
出版年份:2012-6
页数:311
内容简介:
《凤凰文库•历史研究系列:近代以来日本的中国观(第5卷)(1945-1972)》内容简介:在中日两国无邦交的敌对状态时期(1945-1972年),按照日本的政权更迭,其中国观的演进可划分为三个阶段,即战后初期至1950年代末,中日关系敌对态势逐渐形成并走向恶化;1960年代,民间往来和经贸关系有所发展;1970年代初期,中日邦交正常化,日本对华政策开始从敌对走向正视。 本卷论述了日本各届政府的对华政策及其形成的来龙去脉,并对几个主要政府首脑及“知华派”各界人物的中国观做了专题论述。日本各在野党在中日关系方面,发挥了制约自民党政权对华政策以及促进、中介、调和等作用,为中日关系正常化做了大量工作,功不可没。中日两国国内政治局势的千变万化也是影响日本对华认识的重要因素。
作者简介:
王振锁:1966年于北京大学东语系毕业。现在任职于南开大学日本研究院、世界近代史研究中心教授、博士生导师、中国日本历史学会常务理事兼日本战后历史分会会长、中华日本学会理事。研究方向战后日本史、日本政治史。主要著作:《日本农业现代化的途径》、《日本战后50年》、《自民党的兴衰——日本金权政治研究》、《日本史》(合著)、《亚太区域经济合作:中国于日本》(主编)等。译著多部。
乔林生:现任南开大学日本研究院副教授。曾任日本名古屋大学、国学院大学客座研究员。1998—2000年赴日本早稻田大学、东京大学留学。2004年毕业于南开大学日本研究院,获博士学位。主要研究方向为日本外交(中日关系)、日本政治制度、东亚国际关系。
《近代以来日本的中国观·第二卷(1603-1840)》(向卿)电子书网盘下载免费在线阅读
链接:
书名:近代以来日本的中国观·第二卷(1603-1840)
作者:向卿
豆瓣评分:
出版社:江苏人民出版社
出版年份:2012-6
页数:263
内容简介:
《凤凰文库•历史研究系列:近代以来日本的中国观(第2卷)(1603-1840)》内容简介:自古以来,日本长期折服于中国的文治武功,然而到江户时代(1603-1867年),随着内外形势的诸多变化,日本对中国的认识开始发生转变。知识界的中国认识基本反映了江户时代日本人中国观的方向,这集中反映在儒学、国学、兰学三大学问体系中。由于“三学”的性质、研究对象以及所倡精神各异,因而对中国的认识也表现为三种互相联系又相互龃龉的话语。源于三大知识体系的中国认识随着时代的变迁在不断发生变化,但概而观之,作为与中国儒家同根的日本儒者反映出实现日中两国文化平等的诉求;国学家们则基于民族主义对中国采取全盘否定的态度;兰学家则在与西洋的对照中对中国文化传统进行了重新定位。要而言之,近代日本人对中国的各种认识,都可以从“江户三学”中找到原型。
作者简介:
向卿,1973年生,湖南洞口人。1996年毕业干湘潭大学外语系,获文学学士学位。1998年10月至1999年10月,作为“日研生”留学鹿儿岛大学。2001年毕业于湖南师范大学文学院,获文学硕士学位。2006年毕业于南开大学日本研究院,获历史学博士学位。现执教于湖南师范大学日语系,专攻日本思想文化史。先后在《日本学刊》、《日语学习与研究》、《日本学研究》等刊物发表学术论文十余篇,其中《国学与近世日本人的文化认同》曾获第七届日本思想文化优秀论文二等奖。
赵德宇,1983年南开大学历史系毕业,历史学博士,现任南开大学日本研究院教授、博士生导师。兼任中国日本史学会青年学者交流委员会会长。曾在日本立教大学、早稻田大学、上越教育大学、武藏大学从事研究。研究方向为日本历史文化,代表著作有《西学东渐与中日两国的对应——中日西学比较研究》,发表相关论文30余篇。
郭丽,历史学博士,现任教于南开大学高等教育研究所。曾赴日本立教大学访学两年半,其间搜集、整理并翻译了本书的大部分原始资料。有多篇学术论文发表在《外国问题研究》、《比较教育研究》、《外国教育研究》等刊物上。
不需要,你考研之前找到要联系的导师就好,你本科不在这上怎么可能在这做毕业论文呢,现在太早了。
130篇。2022年南开大学是高校中第一个将化学两刊(化学学院主刊)数量突破100的高校,全年发文数量达130篇。南开大学,位于天津市,由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直属的全国重点大学,是国家“双一流”建设高校,国家“211工程”和“985工程”重点建设高校,入选国家“珠峰计划”、“强基计划”、“2011计划”、“111计划”、卓越法律人才教育培养计划、国家建设高水平大学公派研究生项目、中国政府奖学金来华留学生接收院校、教育部来华留学示范基地、全国深化创新创业教育改革示范高校、学位授权自主审核单位,为国际公立大学论坛成员,是“学府北辰”之一。
日本毕业论文查重可以跟自己发表的论文重复吗答案如下:日本毕业论文查重可以跟自己发表的论文重复,所以是写经常规则的时候就好了。
日语的本科学位论文是可以查重的,知网可以进行此操作。
一般高校查重都是上中国知网上查,第一次第二次免费,后面要收钱。具体帐号密码可询问教务处或者指导老师。日文论文基本上重复率都比较低,只要不是抄袭以前论文,或者文献库的文章,重复率基本在百分之五以内。
扩展资料:
知网提供以下检索服务:
1、文献搜索
精确完整的搜索结果、独具特色的文献排序与聚类,是您科研的得力助手 学术定义写论文需要引用权威的术语定义怎么办?CNKI学术定义搜索帮您轻松解决
2、数字搜索
“一切用数字说话”,CNKI数字搜索让您的工作、生活、学习和研究变得简单而明白学术趋势关注学术热点,展示学术发展历程,发现经典文献,尽在CNKI学术趋势
3、翻译助手
文献、术语中英互译的好帮手,词汇句子段落应有尽有 新概念。和您分享我们自动发现学术新概念
4、图形搜索
各专业珍贵的学术图片,研究成果和复杂流程的直观展现 表格搜索 各专业珍贵的学术图表,为您汇总、对比各类信息数据提供方便
参考资料:百度百科—知网
写日本的政治经济变革史或者日本的文化发展史或者干脆写日本战争史都可以
提供一些日语毕业论文的题目,供参考。 1 对日本高速成长期的研究——以国民意识变化为中心 2 对日中韓三国饮食文化的考察 3 从依赖心理看日本文化 4 关于日中“食文化”中人性的研究 5 探索日本动漫对世界的影响 6 论日本女性的意识変化 7 中日动漫文化的比较研究 8 对日本“欺负人现象”的意识分析 9 探讨日韓两国传统服饰的差异性 10 试论日语中的“和制英语” 11 浅论太宰治“奔跑吧,梅洛斯”的“人性善” 12 从日语的暧昧表现探讨日本人的性格 13 关于村上春树的“挪威的森林”人气浅论 14 日语“国字”初论 15 议日本谚语的中译 16 从介川的“鼻子”析介川的人生观 17 论日本贫富分化的现象 18 关于中日两国惯用语的考察 19 关于日本人名的考察 20 关于日语汉字读音的考察 21 关于日本人集团意识的考察 22 日语书面语及口语的异同分析 23 关于中日同形词的比較研究 24 关于日语外来语的考察 25 从宮崎骏的动画片看日本人的自然观 26 关于日本語女性语特性的考察 27 对日本人服务意识的分析—商品的售前和售后服务 28 关于日语句型的语法作用的分析 29 试析语言行动中的日语特点 30 关于日语流行语的研究 31 通过“寒暄”观察日本的文化特点 32 日中敬语表达对比研究 33 日本「职业女性文化」分析――以日中职业女性为中心 34 根据樱花观察日本国民性 35 电视剧台词中日语性差别现象分析
呵呵,我现在也正在写关于日本的论文呢。以下是我找到的题目,希望对你有帮助。1、日本温泉文化的形成。2、日本外来语与中文的关系。3、日本的就业问题。4、日本人口为什么会这么密集5、日本的大和精神
学校占地面积128万平方米,建筑面积60余万平方米,教学科研仪器设备总值达亿元,图书馆纸质文献资源200余万册,电子图书44万余册。全校现有教职工2000余人,各类学生30000余人,专业技术人员1700余人,其中,中国科学院、中国工程院双聘院士4人,设立省级特聘教授岗12个,教授、副教授等高级职称500余人;国家有突出贡献的中青年专家、教育部新世纪优秀人才支持计划入选者4人,享受国务院政府特殊津贴专家26人,教育部教学指导委员会委员3人,河南省优秀专家24人,获河南省教学名师奖2人。河南师范大学尊师重教,唯才是举。建校以来,赵纪彬、李俊甫、姚从工、魏名初、樊映川、杜孟模、孙作云、黄敦慈、许梦瀛、毕列爵、卢锦梭等一批国内外知名专家、学者先后在校执教。近年来,在国内外具有一定影响的中青年专家、学者层出不穷。河南师范大学以“厚德博学止于至善”为校训,经过几代人的努力,逐步形成了“明德 正学 倡和 出新”的校风、“修至学 立世范 启智慧 益品行”的教风和“尚诚朴 勤学问 重团结 养正气”的优良学风。河南师范大学十分重视科学研究和技术开发,注重产学研相结合,在化学制药、电池材料、生物技术、环境保护等方面,学校转让的高新技术成果创造的价值达到数亿元,已成为促进河南科技创新和经济发展的重要基地之一。近三年来,先后承担国家“863”、“973”、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国家社科基金、国家及国务院各部门科研项目80项、省部级科研项目207项,获省部级以上奖励38项,出版各类教材、学术著作204部,发表学术论文4019篇。理论物理、物理化学、动物学、环境科学、细胞分化调控等领域的研究在国内外有较大的影响。据中国科技信息研究所统计,河南师范大学发表的学术论文被国际著名检索系统SCI收录的数量,自1994年至2001年高校大规模并校之前一直居全国高校前50位,其中1995年曾名列第29位,全国师范院校第4位;2002年以来一直居全国高校前72位。SCI论文引证在全国排序自1995年以来一直居前51位,最高位次为第32位。《河南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和自然科学版双双入选中文核心期刊,哲学社会科学版全文转载量跻身全国高校学报前7名。河南师范大学积极开展对外交流,先后与美国、英国、德国、日本、韩国等国的31所院校建立了校际联系和友好协作关系,派出300余位专家、学者赴国外讲学、深造、进行学术交流。诺贝尔奖获得者柏诺兹、中国科学院院士冯端、汪尔康、吴祖泽、沈韫芬,著名作家二月河,美国生物化学家陈亨,德国社会学家史耐德尔等120余位国内外知名学者被聘为名誉教授或兼职教授。学校还常年聘有美、英、德、日等国的外籍专家来校任教。“十一五”期间,学校将进一步深化改革,优化整合办学资源,突出学科特色,提高综合实力,为把学校建设成为在国内影响较大的具有教师教育特色的综合性教学研究型大学而努力奋斗。千秋基业,教育为本。托中原文化之底蕴,乘改革开放之东风,河南师范大学正以崭新的姿态昂首迈向更加辉煌的明天!
不好发表。连领导老师们发表还都相当严格。学生投稿除非质量相当高,才有可能,而且不知道排到哪年哪月了~或者你找一个特别有资质的老师,你当第二作者,让老师出面协调的话,还有那么一点可能吧~
1. 河南师范大学办学历史和校园文化特色 河南师范大学是一所建校历史较长的省属重点大学。学校位于京广、太荷铁路交汇处的豫北名城新乡市。其前身是始建于1923年的中州大学和创建于1951年的平原师范学院。新中国成立后,由于院系调整,学校先后更名为河南师范学院二院、河南第二师范学院、新乡师范学院。1985年始称河南师范大学。 河南师范大学尊师重教,唯才是举。建校以来一批国内外知名专家、学者先后在校执教。近年来,在国内外具有一定影响的中青年专家、学者层出不穷。河南师范大学以“厚德博学止于至善”为校训,经过几代人的努力,逐步形成了“明德 正学 倡和 出新”的校风、“修至学 立世范 启智慧 益品行”的教风和“尚诚朴 勤学问 重团结 养正气”的优良学风。 河南师范大学以校风淳、教风正、学风浓、本科教学水平高享誉省内外。2006年国家教育部对我校本科教学工作水平的评估结论为“优秀”。各级各类学生教育体系完善、机制健全、师资齐整、资源完备,既保证学生学到扎实的专业理论知识,又能够培养学生职业技能,使学生在就业市场具备较强的竞争优势。 河南师范大学十分重视科学研究和技术开发,注重产学研相结合,在化学制药、电池材料、生物技术、环境保护等方面,学校转让的高新技术成果创造的价值达到数亿元,已成为促进河南科技创新和经济发展的重要基地之一。近三年来,先后承担国家“863”、“973”、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国家社科基金、国家及国务院各部门科研项目80余项、省部级科研项目200余项,获省部级以上奖励38项,出版各类教材、学术著作200余部,发表学术论文4000余篇。理论物理、物理化学、动物学、环境科学、细胞分化调控等领域的研究在国内外有较大的影响。据中国科技信息研究所统计,河南师范大学发表的学术论文被国际检索系统SCI收录的数量,自1994年至2001年高校大规模并校之前一直居全国高校前50位,其中1995年曾名列第29位,全国师范院校第4位;2002年以来一直居全国高校前72位。SCI论文引证在全国排序自1995年以来一直居前51位,位次为第32位。《河南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和自然科学版双双入选中文核心期刊,哲学社会科学版全文转载量跻身全国高校学报前7名。 2. 河南师范大学学位与研究生教育现状 河南师范大学学位授予体系完善,具有博士、硕士、学士三级学位授予权,同时开展各种形式在职研究生教育。理论物理、物理化学、环境科学、动物学四个专业招收博士研究生,数学、物理学、化学、生物学、环境科学与工程、体育学等六个学科具有一级学科硕士学位授予权,二级学科硕士学位授予权达到70余个,硕士学位授权学科涵盖了哲学、经济学、法学、教育学、文学、历史学、理学、工学、农学、管理学和医学等11个学科门类。 河南师范大学目前开展的在职攻读学位研究生教育包括两个专业学位和高校教师在职攻读学位。两个专业学位是涵盖多个学科领域的教育硕士专业学位,以及渔业领域的农业推广硕士专业学位。此外,我校多个专业开展研究生课程进修班教育和同等学力申请学位工作。 目前,我校在校全日制博士硕士研究生一千六百余人,在册的在职研究生一千多人。这些研究生在各自导师的带领下,在自己的专业领域进行卓有成效的理论探索和技术开发研究,并取得突出的成就。如,以渠桂荣教授为带头人的有机化学学科团队,2008年取得国家科技进步二等奖;以物理化学学科团队为基础,王键吉教授被评为2009年度河南省“中原学者”;徐存拴教授的细胞生物学学科团队入选2009年度河南省“创新型科技团队”。 3. 河南师范大学学科特色 学科建设是高校工作的龙头。多年来,我校坚持“统筹规划,重点建设,梯次推进”的方针,以学科内涵发展为主线,以人才队伍建设为基础,立足现有资源,不断优化学科结构,凝练学科方向,汇聚学科队伍,构建学科基地,整体学科水平得到了较大提升。 目前,学校建有河南省与科技部共建细胞分化调控国家重点实验室、黄淮水环境与污染防治省部共建教育部重点实验室等2个国家重点实验室;河南省环境污染控制重点实验室、河南省生物工程重点实验室、河南省生物工程研究应用研究中心、河南省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研究中心、科技与社会研究所、青少年问题研究中心、河南省高校环境科学与工程重点学科开放实验室、河南省高校绿色化学与技术重点学科开放实验室、河南省高校新能源工程技术研究中心等9个省级重点科研机构;数学、物理学、化学、环境科学与工程等4个省级重点一级学科,教育技术学、物理电子学、应用化学、植物学、动物学、遗传学、生物化学与分子生物学、水产养殖、体育教育训练学、科学技术哲学、中共党史、计算机软件与理论、中国现当代文学、教育经济与管理、政治经济学、思想政治教育等16个省级重点二级学科。学校还设有23个校级科研机构和一批校级重点学科。 重点学科和重点实验室等科研机构作为研究生培养的平台,为研究生的理论学习、科学研究、技术开发提供了很好的物质基础和人文环境。研究生通过在校期间的学习与合作研究,不仅能够掌握全面扎实的基础理论知识,系统熟练的科研技能,而且养成了良好的团队协作精神和科学人文素养,为以后从事教学、研究以及其他工作奠定良好的基础。 4. 培养机制 在2009年新生入学后,全国有52所研究生院院校作为研究生培养机制改革试点,河南师范大学没有进行培养机制的改革,即研究生招生时仍区分为两大类,即国家计划和自筹经费,亦即考生常说的公费和自费。我校硕士研究生公费的比例自2003年以来一直处于上升趋势。博士研究生国家计划比例达90%。尽管我校没有进行培养机制改革,但自2007年来,学校采取措施对自费生进行资助,招生类别有全公费、半公费和自费三种,全公费和半公费的研究生比例达到90%。除此之外,学校采取多种措施解决学生的经济困难问题,如通过国家助学贷款基本解决自费生的学费问题,通过设立三助(助管、助教、助研)岗位,部分解决自费生的生活费问题。此外,我校设置的科研奖励力度较大,重点鼓励和支持科研比较突出的研究生。 5. 2009年招生计划 根据国家对硕士研究生招生的基本部署,我校2009年招生计划会在2008实际招生680人的基础上略有增加,这些招生计划中包括统考录取计划、推荐免试计划、农村教育硕士专项师资计划等三部分。这三部分中农村教育硕士专项师资计划45人,推荐免试计划预计50人,其他均是通过统考录取的计划。全部招生计划中国家计划约占80%,届时以国家实际下达的计划为准。全校的招生计划在实际录取时,将根据生源、导师及其经费情况分配给各学院,招生简章中的计划仅供考生参考。根据往年统计结果,报考我校硕士研究生只要超过国家A类地区复试分数线,基本都能在我校录取,或者调剂到其他招生单位录取。 6.往年报考情况 报考我校硕士研究生的人数近几年基本稳定在招生规模的倍左右。由于我校学科门类较为齐全,招生专业各具特色,因此报考人数的分布也因学科专业的特点而有较大的差异。各专业报考、上线和实际录取人数研究生处网站有详细统计,考生可以参照。在这里要提醒考生的是,统计数据只是一种参考,考生在实际选择报考专业时,还是应该根据自己的知识基础、兴趣爱好以及未来职业规划决定要报考的专业。 7. 录取政策 我校在硕士研究生复试录取中,严格执行国家对于少数民族的优惠政策,保证考生在成绩面前人人平等,在优先保证报考我校考生的前提下,对调剂考生一视同仁。复试和录取的任何环节都本着公平、公正、公开的原则进行。 参加“大学生志愿服务西部计划”并完成服务期、考核合格的志愿者(包括经教育部批准备案的高校毕业生基层就业项目志愿者)参加统考初试可享受总分加10分的优惠,符合要求的可参加复试,在同等条件下我校优先录取。 我校硕士复试执行国家A类地区分数线,实行差额复试,即在国家A类地区复试分数基本要求的基础上,按总分排序为主确定复试名单,复试后根据初试成绩(占70%)和复试成绩(占30%)总和确定录取结果。 8. 在职研究生教育 河南师范大学目前开展的在职研究生教育形式有在职攻读学位和研究生课程进修班。在职攻读学位目前主要有在职攻读教育硕士专业学位、在职攻读农业推广硕士专业学位以及高校教师在职攻读硕士学位三种。在职攻读学位每年全国统一组织联考,学校根据国家相关政策和考生成绩录取,录取后经过-4年的学习,成绩合格答辩通过,颁发相应的硕士学位证书。而研究生课程进修班则是免试入学,成绩合格的发给结业证书,符合国家规定条件者可以申请硕士学位。 9. 研究生奖学、助学情况 为了激励研究生在校期间做出高水平的科研成果,学校设立“科研成果奖”,对研究生在校期间发表的高水平论文(SCI、EI及中文核心期刊)、高水平研究成果进行奖励。比较突出的研究生,该项奖励累计可以拿到三千余元。学校还设有台湾高震东先生资助的“忠信德育奖”,化学与环境科学学院设立的“卢锦梭研究生奖学金”等。 为缓解贫困研究生的经济困难,学校设立“助教 助管 助研”三助岗位,基本解决了自费生的生活费问题,通过这些岗位的锻炼,研究生不仅取得一定的生活补助,更能提高相应的能力,为毕业走向工作岗位奠定基础。 10.研究生培养质量保证 我校具有完善的研究生教育质量保证体系。专门成立由退休的资深教授组成的研究生教学督导小组,对研究生教学进行监督指导。中期考核是我校研究生教育的一大特色,通过严格规范的中期考核,保证了研究生培养质量。论文外审一票否决制保证论文的高质量和独创性。 11. 研究生就业情况 毕业生就业工作关系到广大毕业生及千万个家庭的切身利益,关系到高等教育的改革发展,同时也关系到学校自身的发展。我们通过进一步完善规章制度、强化就业服务指导、促进供需交流、以科研活动强素质等途径,有效的促进了毕业生就业。 我校研究生的主要毕业去向有到高等院校从事教学、科研和管理工作的,有继续读博深造的,有到企业从事研究开发的,有到基础教育领域的,有考取公务员的,当然也有自主创业的。 在当前毕业生就业普遍面临巨大压力的形势下,我校研究生就业形势整体而言较好,尤其是一些应用学科和热门学科的毕业研究生更为抢手。当然,全国毕业生整体就业形势并不乐观,这些问题的解决需要国家、高校和毕业生个人共同努力,相信研究生经过三年学习,就业竞争力会有比较大的提高,就业岗位的选择范围也会相应增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