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学术期刊知识库 > 期待可能性毕业论文

期待可能性毕业论文

发布时间:

期待可能性毕业论文

摘要 亲亲相隐在我国沿袭了几千年,其背后的文化底蕴让它在我国源远流长。亲亲相隐即体现了人性最本质的东西,因此,不仅中国,而且世界其他国家都将其吸收到它们的法律制度中。可见,它的存在是有一定的法律价值的。作为法治国家,我国在保证司法公正的同时也应当保障人权,亲亲相隐正是体现了保障人权的理念。我国应当将亲亲相隐引入法律制度。关键词 亲亲相隐 人权 价值冲突纵观我国历史不难发现,亲亲相隐这一制度经久不衰,它指引并推进着我国法律制度的进程。当然,亲亲相隐之所以可以源远流长,与它所体现的内涵息息相关。亲亲相隐以回归人性作为其最本质的价值。这就是亲亲制度在我国经历了多少动荡之后犹存的根本缘由,岂止在我国,亲亲相隐在世界的其他国家也被充分的利用。然而,令我们感到遗憾的是它在我国当代法律制度中却消失殆尽,了无踪影,这是不合情理的。我们应该去反思,应该将这沿袭了五千年的中华文化瑰宝重新注入我们的法律制度中,使它拥有新的活力和生命力。当然,不言而喻这是一项浩大的工程,是对我国司法提出的一个较大的挑战,我国应该从立法,执法,司法,守法各个方面入手,让其的存在成为现实。一﹑我国现行法律中亲亲制度的缺失亲亲制度曾在我国历史上描绘了辉煌的一笔,其在世界范围内也有体现。例如国外许多国家均关于亲属之间有权拒绝作证的规定也非常多,虽然在不同区域,有着不同的法律文化渊源,其所体现的亲亲相隐制度最灵魂的东西没有丝毫变化。然而,可悲的是,在我国现行立法中却对亲亲相隐制度的规定非常之少。正如范忠信先生所说:“中国旧法律讲”亲亲尊尊“,我们认为是封建宗法主义,我们”革“了它的”命“;西洋法讲”亲亲尊尊“,我们认为是资产阶级虚伪的”人性论“,是”温情脉脉的面纱“,是故意模糊阶级性质的东西,我们也要”革“它的”命“。两命”革“掉之后,我们建立了什么更新更好的?对此,我们应该作出对得起祖先的回答。”诚如范忠信先生所说,我们的确应该反思为什么亲亲相隐制度不能在我国的现行法律制度中得到很好的应用呢?二﹑亲亲相隐制度引入我国法律制度的必然性在我国近代历史上就曾有过亲属间相互艰巨揭发导致夫妻之间同床异梦,家庭亲属之间相互不信任,从而导致家庭破裂的惨痛教训。可见,亲戚 相隐制度维护了家庭的安宁,保证了亲人之间的和睦相处,不再让家庭成员之间人人自危的境地,大亲亲相隐制度有更高的价值,。与所谓的义灭亲相比,更能为社会的安定,家庭的和睦提供保障。但是即便在今天,我们的证人出庭作证的证据制度也很少把亲亲相隐引入,它的缺少必然导致难以权衡各种价值的冲突,因此,笔者认为,将亲亲制度引入现行法律体系势在必行。我将辩证的从多角度分析其引入证据制度的合理性。(一)人类心理学角度亲亲制度之所以可以在中国历史上存续如此多年与它所表达的人们内心的家庭伦理观念息息相关。众所周知,美国心理学的创始人马斯洛创立了需要层次理论,即:五个层次的需要分别为生理,安全,爱,尊重和自我实现。他将安全排在了需要的第二位,可见安全的需要对人来说意义颇大,而亲亲的本质也是体现了人对安全感的追求。对于我们每个人来说,家是我们难过哭泣时避风的港湾,而家庭成员才是我们最坚实的依靠,亲人在我们每个人心中都有着无可取代的地位。然而,我国现行制度将亲亲相隐排除在外显然与我们传统的家人之间和睦相处,相亲相爱的美德背道而驰。假若世界上我们最信任的人也出卖了我们,那么我们还有什么是可以值得去相信的?我认为现实世界中出卖亲人这样的人少之甚少。试想你出卖了一个为了你而去盗窃的亲人你将会遭受怎样的内心煎熬?当然不仅是对你的伤害,对于被你出卖的亲人他也对你们的亲亲甚至对社会都失去信任。如此为之,这与我国的刑事制度规定的意图有着截然不同的影响。总之,假若法律的设置脱离了社会的基本伦理观念,它必将无法自行。如果结局是这样,这是这一法律制度存在的最可悲之处。(二)法治与伦理理念角度法律的价值在于其可以很好的管理社会秩序,达到人人和睦相处,国泰民安的目的。我国的现代法律制度中许多价值,譬如人权价值,正义价值,秩序和效益等价值。无可厚非,在推行某一制度时,各价值之间不可避免的会有冲突,亲亲相隐也是如此。亲亲相隐制度面临的是法律价值中的人权与秩序价值的冲突,那么该如何抉择二者呢?很显然,人权价值在我国当代显得尤为重要。我们都知道,人类历史上的无数次战争和变革,和平的也好,暴力的也罢,其主题 无不是为了争取独立自主,争取自由。然而人权问题一直没有得到较为合理的解决,即使在今天仍然是一个人人关注的话题。因此,各个国家都试图通过制定一系列的法律法规和政策来保障人们的人权。在我国2012年的新刑事诉讼法就有关于亲亲相隐制度的规定。例如其规定被告近亲属可以拒绝出庭作证,同时将惩罚犯罪与保障人权作为一项刑事诉讼法的基本原则以立法的形式规定下来。不得不说,在亲属犯罪时,将其检举揭发可以有效的惩治犯罪,保护司法工作顺利进行,维护司法公正。但是这种因为自己的出卖使得亲人锒铛入狱的做法显然不符合保障人权的理念。当亲人犯罪后,我想大部分人肯定是出于本能而加以包庇维护,拒绝向司法机关提供对其亲人不利的证据,这是人性的自然选择,若像我国刑诉制度中将作证作为法定义务且其主体不排除近亲属,这显然与人权观念格格不入,究其本质,与我国古代的株连制度无实质区别。与此同时,不注重人权的保护,必然会导致司法的不公正和专横。两害相争取其轻,保障人权与惩罚犯罪相互之间有冲突时,应优先保障人权,这便为亲亲制度引入我国刑事证据制度提供了合理的理论基础。(三)期待可能性理论期待可能性,即在当时情况下,能够期待行为人不为犯罪而做出合法行为的可能性,在行为人背离此期待而实施违法行为时,行为人就应对自己的行为负故意或过失犯罪的责任。法律不可以强迫他人做其根本无法完成的事,也不可能禁止其做其无法避免的事。由此看出,亲亲相隐制度正体现了期待可能性理论的最本质内容。即不强迫他人做出出卖自己亲人的行为。因为在此情况下,我们无法期待他做出背信弃义的行为。从我国的司法实践来看,愿意为自己的亲人出庭作证的人寥寥无几,即使在我国刑法中规定了拒绝作证的包庇罪的威慑之下也依然没有人愿意低头。通过前面的论述可以得知,亲亲相隐引入我国的证据制度是一项紧迫而又不容忽视的重大工程,这不仅仅是由亲亲相隐制度的优越性决定的,也是我国依法治国与以德治国有机结合的必然要求。三﹑亲亲制度引入我国证据制度的立法完善如前所述,亲亲相隐不仅在我国有着丰富的历史底蕴,在国外也可见其踪迹。例如在英美国家中就有关于证人不需自证其罪,以及证人在其亲属犯罪时可以免除作证义务。当然,国外在制作相关规定时作出了很严格的限制,比如只存在于有配偶的夫妻关系之间享有特权,或者有血亲关系的亲人之间才可以享有特权。我国在引入亲亲相隐制度时应该取国外制度的精华部分。我认为亲亲制度引入我国法律体系是一个必要的选择。当然一项法律制度要是想贯彻到社会中,必然要经历立法、执法、司法、守法这几个过程,不言而喻,立法是其他几个过程的基础。因此,我们首先要做的是将其先以法律规范的形式纳入法律体系中。我认为,立法时应当在以下几方面有所限制。(一)主体范围界定这一制度中的主体范围该如何界定呢?学者们众说纷纭,莫衷一是。即使在我国当代法律体系中,每个部门的近亲属范围也不尽相同。其实,亲亲相隐制度引入我国刑事证据制度时其适用的主体范围的界定也是一大难题。不宜过于广泛,因为这就夸大了包庇的范围,显然是对司法制度的践踏,反之,也不可以过于狭窄,否则其的设立形同虚设,没有任何意义。因此,我认为,亲亲的范围应该界定为“父母、子女、(外)祖父母以及彼此之间有扶养关系的人”。我想这不仅是立法者可以接受的,也是我们社会大众可以接受的。(二)容隐行为界定尽管前述许多关于亲亲制度的合理之处,但是我们不能将亲亲制度盲目的吸收,而不对其加以区分。即我们在将其引入法律制度时应该有所区别对待。笔者认为,有几类特别严重的罪行不适用亲亲相隐制度。1.有关危害国家安全的犯罪。危害国家安全罪被规定在我国刑法分则第一章,可见其社会危害性质极其严重。刑法所保护的是法益,而危害国家安全类犯罪侵害的是国家的重大利益,对于这种危害性大的行为,笔者认为不应该适用亲亲相隐制度。假若允许对危害国家安全类犯罪的近亲属进行包庇,必然会导致国家一片混乱,连国家的安危都无法掌控,又何来国家制定政策保障我们的人权呢?对于这种危害性极大的行为应该予以严厉打击,不可以将亲亲相隐制度运用于这类犯罪中。2.贪污贿赂类犯罪。现在我国的贪污腐败之风甚嚣尘上,尽管国家采取了一系列措施,仍然不能够制止其的发生。此类犯罪让人们的价值观朝着歪曲的方向发展,人们会将金钱和权势视为生活的真谛,这显然是一种不良的社会风气。对于这类行为,我们也应该严厉的打击,因为它影响了整个民族中人们的思想。因此,上述几种危害国家安全,不利社会稳定的类型的犯罪,如果近亲属之间相互包庇,仍构成我国刑法所规定的包庇类犯罪,这是实现依法治国,维护社会稳定的需要。但是在这两类犯罪之外的其他类型的犯罪,亲属之间相互包庇不构成包庇类犯罪。这是亲亲相隐制度本身所体现的价值的应有之义,是保障人权的客观需要。(三)亲亲相隐制度介入的主观动机的限制亲亲相隐制度之所以如此迫不及待需要引入我国证据制度究其原因无非就是为了解决亲情与法律相互冲突时的选择。如果亲属之间互相包庇是为了自己的私人利益这是不允许的。我国的刑法中有一种犯罪形态是共同犯罪,即两个或两个人以上共同故意犯罪。假若两个有亲属关系的人共同犯罪后,利用亲亲相隐这一制度来使得他们彼此免受刑事处罚这显然是不合理的。因此,笔者认为,亲亲相隐制度下亲属的包庇维护不可以是基于个人的非法利益而加以保护,不然,这样会导致我国的法律的尊严遭到严重的亵渎和对法律宗旨极大的破坏。综上所述,我国的刑事立法还需要进一步完善,虽然在我国的新刑事诉讼法中可以看到亲亲相隐制度的影子,但是这远远不够,不仅在程序法上需要完善我国的证据制度,同时在我国的实体法即刑法上也应当引入亲亲制度,也就是说我国刑事立法中的包庇罪窝藏罪中的主体应该将近亲属排除在外,这样从两方面将这一制度得到很好的贯彻。程序与实体双管齐下,对亲亲制度的引入必然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

开题 报告 是指开题者对科研课题的一种文字说明材料。这是一种新的应用写 作文 体,这种文字体裁是随着现代科学研究活动计划性的增强和科研选题程序化管理的需要应运而生的。本文是我为大家整理的 毕业 生开题报告研究 方法 范文 ,仅供参考。 毕业生开题报告研究方法 范文篇一: 一、选题依据(拟开展研究项目的研究目的、意义) (1)研究目的 期待可能性理论产生于二十世纪初的德国,在大陆法系国家的刑法理论中研究探讨的比较多,不过由于我国对期待可能性理论的研究起步相对较晚,在许多问题上还没有形成一个较为统一的意见,直到今天,对期待可能性理论的价值以及理论本身,都没有居绝对优势地位的学说。虽然对于期待可能性刑法理论上尚争论不休,但其合理意义早已存在于刑事司法实践中,这是不争的事实。因此本文着重对期待可能性理论进行研究,先简要介绍期待可能性理论的概念界定,理论基础和形成发展等基础法律问题,再分析期待可能性理论的地位和适用问题并提出自己的见解,最后在对期待可能性理论进行深入研究的基础上,提出我国刑法对期待可能性理论借鉴的一些浅见,希望对立法和理论研究能有所启发。 (2)研究意义 期待可能性理论的积极意义在于考虑行为人本身的实际情况,不强人所难,能达到事实上的合理性和实质正义,不给被告人附加多余义务。因此,通过对期待可能性理论的研究,可以给刑事责任的认定提供人性的标尺,使刑事责任认定更加合乎情理、充满人性,引入期待可能性理论对我国的刑法理论和刑事立法都具有一定的借鉴价值,并且在刑事司法方面也可以发挥其独特的作用,对现实许多疑难、争议案件可作出令人信服的阐释,更容易实现我们司法公正与合理的目标。 二、文献综述内容(在充分收集研究主题相关资料的基础上,分析国内外研究现状,提出问题,找到研究主题的切入点,附主要参考文献) 1、期待可能性的概述 (1)刘昌强、崔志鑫在《穿越的路径》中主张从狭义上理解期待可能性,认为期待可能性是指仅从行为时的外部情况考虑,期待行为人不为犯罪行为而为其他适法行为的可能性。 (2)崔兰、崔志强在《论刑法中的期待可能性》中主张从广义上理解期待可能性,认为期待可能性是指根据行为人行为时的各种因素,能够期待行为人选择合法行为,如果不能期待行为人实施其他适法的行为,就不能对行为人的行为要求承担一定的责任。 2、期待可能性理论的地位 (1)龙立豪,马六生在《论期特可能性理论在我国刑法中的适用》中主张故意、过失构成要素说,他们认为应当把期待可能性置于故意、过失中来理解,期待可能性是故意和过失的构成要素,包含在故意与过失之中,有期待可能性,就存在罪过心理,无期待可能性,就无罪过心理。 (2)陈兴良在《刑法学》期待可能性一章中主张与责任能力、故意或过失并列的第三责任要素说,他认为期待可能性作为客观的责任要素,与责任能力以及作为主观要素的故意、过失构成责任的三大要素,只有三者同时具备,行为人才具有有责性。 (3)姜晓贞在《论期待可能性理论及其与我国刑法的关系》中主张阻却责任事由说,认为期待可能性不是与责任能力、故意或过失并列的第三责任要素,也不是故意、过失构成要素,而应当将不存在期待可能性的情形,理解为一种责任阻却事由。 (4)马克昌在《德日刑法理论中的期待可能性》中主张可罚的阻却、减少责任说,他认为没有期待可能性的场合,如同没有责任能力的场合一样,并不是成为没有责任,只是成为没有可罚的责任。 3、期待可能性的判断标准 (1)陈兴良在《期待可能性问题研究》中主张行为人标准说,他认为以行为人自身的具体情况为标准,根据此人在此时此景之下是否能够实施适法行为来确定。 (2)舒洪水在《期待可能性理论的哲学基础与本土化思考》中主张国家标准说,认为应当以期待行为人实施适法行为一方的国家或国法秩序为标准,考虑其具体要求。 (3)卢蕊在《期待可能性判断浅析》一文中主张平均人标准说,她认为应当把平均人放到行为人的处境看是否能够期待他们实施适法行为,根据平均人是否会实施与行为者同样的行为来确定。 (4)付立庆在《人权标准说—认定期待可能性有无的一种新标准》中主张人权标准说,将期待可能性有无之认定应以被期待者之人权之充分关注为旨趣。 4、我国刑法对期待可能性理论的借鉴 (1)杨兴培在《期待可能性的实践批评》中对于期待可能性的引入持否定态度,他认为在法治社会里,对各种违法犯罪行为的评价与认定,应当坚持“规范在前、价值在后”的基本原则,而不是颠倒,期待可能性作为一种人文价值,虽然有一定的合理性,但是应当让位于刑法规范。 (2)高晓飞在《期待可能性理论中国化的困境与思路》主张引入期待可能性,他认为引入期待可能性有利于促进我国刑法基本理念变革,有利于合理解释我国刑法中的一些重要理论问题,使刑事责任认定更加合乎情理、充满人性。 我认为目前学术界对于期待可能性理论的研究存在很多问题,尤其是对于期待可能性的地位和判断标准两个问题,学者们的争论就一直没有中断过,因此造成了期待可能性理论在适用上的一系列问题,使得刑事责任的确定缺乏人性的标尺,使得现实许多疑难、争议案件难以作出令人信服的阐释。鉴于期待可能性存在的理论价值,我认为应当对期待可能性的概念、地位和判断标准作进一步研究,确定一个统一的标准,进而提出我国刑法对期待可能性理论借鉴的一些浅见,希望对立法和理论研究能有所启发。 毕业生开题报告研究方法 范文篇二: 1.本课题的目的及研究意义 研究目的: 张爱玲与电影有过长期亲密的接触,在小说写作中创造性地化用了电影化技巧,使她的文字组合带有丰富的视像性和表现力。文本以恐怖电影的表现手法为切入口,对张爱玲中短篇小说出现的恐怖电影式镜头进行解析。试图更近距离地感受张爱玲艺术感觉的细微独特之处,并且在此基础上揭示张爱玲小说所蕴涵的悲剧感和死亡意识。 研究意义: 本文通过对张爱玲中短篇小说出现的恐怖电影式镜头进行解析,试图在体会张爱玲语言的“现代性”的基础上,尝试性地提出1种独特的审美方式,从不同的视角解读张爱玲小说的表现手法。 2.本课题的国内外的研究现状 国内研究现状: 国内对张爱玲小说的电影化表现手法的研究主要从小说的电影画面感、电影造型、电影化技巧等角度切入,考察了张爱玲作品对电影艺术手法的借鉴技巧: (1)研究张爱玲小说的电影画面感:《犹在镜中——论张爱玲小说的电影感》(何蓓)等; (2)研究张爱玲小说的电影造型:《论张爱玲小说的电影化造型 》(何文茜)等; (3)研究张爱玲小说的电影化技巧:《张爱玲小说的电影化技巧》(何文茜);《张爱玲小说的电影化倾向》(申载春);《论张爱玲小说的电影手法》(张江元);《张爱玲小说对电影手法的借鉴》(屈雅红)等; (4)研究张爱玲小说的死亡意识:李祥伟《论张爱玲小说中的死亡意识》等 国外研究现状: 海外研究对张爱玲的研究可以分为两个阶段“第1阶段1957-1984年夏志清,唐文标等人对她作品的介绍与评述”“第2阶段1985年至今,辐射面波及北美等地的华文文学的影响研究分析和评价”。1995年9月后,她在美国辞世后,海外学者多运用西方现代文艺理论来剖析。 3.本课题的研究内容和方法 研究内容: 张爱玲的小说映照了1个阴阳不分、鬼气森森的世界,恐怖镜头繁复缤纷,在她的作品里以人拟鬼,她笔下的人物均飘荡在凄冷荒凉的宿命轨道上。本文尝试根据恐怖电影的表现手法,从场景造型、人物造型、以及道具造型等角度入手,对张爱玲小说中出现的恐怖镜头进行研究、阐释。更近距离地感受张爱玲艺术感觉的细微独特之处,并且在此基础上揭示张爱玲小说所蕴涵的悲剧感和死亡意识。 研究方法: 本文采用比较研究的方法,根据恐怖电影的表现手法,在学术界既有研究资料的基础上,从张爱玲小说、相关的研究书籍及其评论等出发,分析整理资料,从场景造型、人物造型、以及道具造型等角度入手,对张爱玲小说当中出现的恐怖镜头进行研究、阐释。 毕 业 论 文(设 计)开 题 报 告 4.本课题的实行方案、进度及预期效果 方案、进度: 2006年11月—2007年2月初:收集资料。重读作品,确定论文题目,查阅相关资料。 2007年2月—2007年3月中旬:在老师的指导下,拟定写作提纲和开题报告。 2007年3月—2007年4月:论文修改。听取老师意见,撰写论文初稿,并交指导老师评审。 2007年4月——:定稿。 预期效果: 本文结合恐怖电影的表现手法,通过分析、比较、归纳等方法对张爱玲小说中出现的恐怖镜头进行阐释,尝试更近距离地感受张爱玲艺术感觉的细微独特之处,并且在此基础上揭示张爱玲小说所蕴涵的悲剧感和死亡意识。 5.已查阅参考文献: 书籍: 1、张爱玲,《张爱玲全集》【M】。新疆:新疆人民出版社,2006年6月第1版。 2、金宏达,《华丽影沉》【C】。北京: 文化 艺术出版社,2003年1月第1版。 3、张新颖,《20世纪上半期中国文学的现代意识》【M】。北京:3联书店,2001年12月第1版。 4、宋家宏,《走进荒凉——张爱玲的精神家园》【M】。广州:花城出版社,2000年10月第1版。 5、李稚田,《第3类时空》【M】。北京:中国纺织出版社,2000年1月第1版。 6、吴战垒,《电影欣赏》【M】。浙江:浙江大学出版社,1987年6月第1版。 7、陈卫平,《影视艺术鉴赏与评论》【M】。北京:高等 教育 出版社,1994年6月第1版。 8、聂欣如,《类型电影》【M】。上海:上海人民美术出版社,2001年9月第1版。 学术论文: 1、何文茜《张爱玲小说的电影化技巧》,石家庄师范专科学校学报, 2003年第5卷第4期第51页。 2、 李祥伟《“丑”趣———论张爱玲小说中的死亡意象》,学术论坛, 2005年第6期第140页。 3、 李祥伟《论张爱玲小说中的死亡意识》,广州广播电视大学报,2004年第4期第38页。 4、张江元《论张爱玲小说的电影手法》,涪陵师范学院学报, 第26卷第4期,第54页。 5、屈雅红《张爱玲小说对电影手法的借鉴》,南京理工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第16卷第6期,第33页。 6、何文茜《论张爱玲小说的电影化造型 》,石家庄师范专科学校学报, 2004年02期,第39页。 7、何蓓《犹在镜中 —论张爱玲小说的电影感》,内蒙古民族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04年第30卷第4期第40页。 8、申载春《张爱玲小说的电影化倾向》,乐山师范学院学报, 2004年第19卷第5期第12页。 9、吴晓,封玉屏《电影与张爱玲的 散文 写作》浙江社会科学报, 2004年第1期第204页。 毕业生开题报告研究方法 范文篇三: [1]毕业论文开题报告 开题报告是指开题者对科研课题的一种文字说明材料。这是一种新的应用写作文体,这种文字体裁是随着现代科学研究活动计划性的增强和科研选题程序化管理的需要应运而生的。开题报告一般为表格式,它把要报告的每一项内容转换成相应的栏目,这样做,既便于开题报告按目填写,避免遗漏;又便于评审者一目了然,把握要点。 开题报告包括综述、关键技术、可行性分析和时间安排等四个方面 。 开题报告作为毕业论文答辩委员会对学生答辩资格审查的依据材料之一。 由于开题报告是用文字体现的论文总构想,因而篇幅不必过大,但要把计划研究的课题、如何研究、理论适用等主要问题。 开题报告的总述部分应首先提出选题,并简明扼要地说明该选题的目的、目前相关课题研究情况、理论适用、研究方法。 开题报告是由选题者把自己所选的课题的概况(即"开题报告内容"),向有关专家、学者、科技人员进行陈述。然后由他们对科研课题进行评议。亦可采用"德尔菲法"评分;再由科研管理部门综合评议的意见,确定是否批准这一选题。开题报告的内容大致如下:课题名称、承担单位、课题负责人、起止年限、报名提纲。报名提纲包括: (1)课题的目的、意义、国内外研究概况和有关文献资料的主要观点与结论; (2)研究对象、研究内容、各项有关指标、主要研究方法(包括是否已进行试验性研究); (3)大致的进度安排; (4)准备工作的情况和目前已具备的条件(包括人员、仪器、设备等); (5)尚需增添的主要设备和仪器(用途、名称、规格、型号、数量、价格等); (6)经费概算; (7)预期研究结果; (8)承担单位和主要协作单位、及人员分工等。 同行评议,着重是从选题的依据、意义和技术可行性上做出判断。即从科学技术本身为决策提供必要的依据。 [2]如何撰写毕业论文开题报告 开题报告的基本内容及其顺序:论文的目的与意义;国内外研究概况;论文拟研究解决的主要问题;论文拟撰写的主要内容(提纲);论文计划进度; 其它 。 其中的核心内容是“论文拟研究解决的主要问题”。在撰写时可以先写这一部分,以此为基础撰写其他部分。具体要求如下: 1.论文拟研究解决的问题 明确提出论文所要解决的具体学术问题,也就是论文拟定的创新点。 明确指 出国 内外文献就这一问题已经提出的观点、结论、解决方法、阶段性成果、„„。 评述上述文献研究成果的不足。 提出你的论文准备论证的观点或解决方法,简述初步理由。 你的观点或方法正是需要通过论文研究撰写所要论证的核心内容,提出和论证它是论文的目的和任务,因而并不是定论,研究中可能推翻,也可能得不出结果。开题报告的目的就是要请专家帮助判断你所提出的问题是否值得研究,你准备论证的观点方法是否能够研究出来。 一般提出3或4个问题,可以是一个大问题下的几个子问题,也可以是几个并行的相关问题。 2.国内外研究现状 只简单评述与论文拟研究解决的问题密切相关的前沿文献,其他相关文献评述则在文献综述中评述。基于“论文拟研究解决的问题”提出,允许有部分内容重复。 3.论文研究的目的与意义 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 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 简单阐述如果解决上述问题在学术上的推进或作用。 基于“论文拟研究解决的问题”提出,允许有所重复。 4.论文研究主要内容 初步提出整个论文的写作大纲或内容结构。由此更能理解“论文拟研究解决的问题”不同于论文主要内容,而是论文的目的与核心。 [3]毕业论文开题报告的格式(通用) 由于开题报告是用文字体现的论文总构想,因而篇幅不必过大,但要把计划研究的课题、如何研究、理论适用等主要问题说清楚,应包含两个部分:总述、提纲。 1 总述 开题报告的总述部分应首先提出选题,并简明扼要地说明该选题的目的、目前相关课题研究情况、理论适用、研究方法、必要的数据等等。 2 提纲 开题报告包含的论文提纲可以是粗线条的,是一个研究构想的基本框架。可采用整句式或整段式提纲形式。在开题阶段,提纲的目的是让人清楚论文的基本框架,没有必要像论文目录那样详细。 3 参考文献 开题报告中应包括相关参考文献的目录 4 要求

一、罪名的认定(主要是从客观要件上讲),两个罪名的异同点分析说明,特别是相同点方面多用文字说明,决定案件的性质、更直接决定量刑(法定最高刑)的尺度,这方面论述。(有资料讲。在美国这种行为的性质属于民事责任)二、一审判决、二审判决差异的原因是:除了罪名认定外的因素。A法官的自由裁量权的使用与限制问题。B我国刑法的量刑格宽度(余地)太大。C法官的主观性(人们对等相同的事件,肯定会有不同的理解和看法),造成了同等情况差别对等(差别量刑)的实际情况时有存在。(网上查,还有一个完全相同的案子,可能是判了十几年)以此案例说明,更有说服力。D此外,我国,没有判例(先例)适用、判例的指导、指引问题,造成地方法院以自己的理解判决,不进行同类案件比较、对照,各自为阵。(王海买假索赔案,北京法院判属于消费者,应该双倍赔,好像是太原法院判决,不属于消费者行为,不双倍赔)。

首先构成盗窃罪不成问题。 你去看盗窃罪的构成要件。 至于原因,归属于————期待可能性。 所谓期待可能性,就是期待其实施合法行为的可能性。 试想,如果是其他人,他们会怎么办》?很显然,很多人都会这么办,不这样办的要不就是精通刑法的法律人,或是精神病人。因此,期待可能性很低。 举个例子,盗窃者出售赃物, 出售赃物的行为不另成一罪,因为没有期待可能性。

自己写毕业论文的可能性

当然要自己写,本科的毕业论文非常好写,也很容易过,不过要随时与导师沟通,请他来帮你不断的修正你的思维动向,看相关文章是必要的,引用也是必然的,但是要注明出处。毕业论文自己写对你以后工作也有帮助,以后上班评职称什么的都要写论文,就当是个锻炼吧。

1.毕业论文大多都是在了解和收集了别人的资料的基础上,自己进行思考、整理、提出自己的论点进行撰写的。2.靠自己凭空写不可能完成的,我们也需要其他人的帮助,比如书本资源、网络资源啊,论文指导老师等等。3.纯粹的黏贴复制是不行的。你要在借鉴别人的基础上,有自己的一个思考。翻版不等于盗版,你要有你论文的风格。模仿也不等于抄袭,只要你能根据自己对文章的情况做个调整。加入一些属于自己的东西。祝你顺利!

只要合理,能通过又何尝不可,但是你所谓的都是自己写的是什么意思,没有任何借鉴别人,参考文献应该不可能吧。

社会性别期待研究论文

一、性别意识的内涵性别意识,是近年国际社会流行的一个新概念即从社会性别的视角观察和分析社会政治、经济和文化等现象,对性别进行分析和规划,以便防止和克服不利于两性发展的模式和举措。这是观察社会的一种新的视角,是用变化发展的眼光来看待传统男女两性及其规范,对其加以重新思考和评价。目的在于消除两性成长中的文化壁垒和障碍,避免两性差异的扩大和加深,促进两大性别平衡、协调发展它体现了以人为中心!的时代特征,与人口意识环境意识、人权意识同属于现代意识的范畴。性别意识是一种觉醒,是对传统父权社会规范下性别关系的挑战。性别意识对性别的分析和规划,主要从性别特质、性别角色方面进行。性别特质是社会文化所认可的性别特征,包括不同性别的表象、行为和人格等;性别角色指社会基于性别的不同,赋予两性不同的行为期望与行为规范的总和。由于性别特质最能反映社会性别的本质,所以在性别的分析和规划中,人们更多地是分析传统性别特质,规划新的性别特质。二、建立性别意识是大学生人格塑造中的重要内容1.大学生的人格形成与性别有密切的关系人格是各种心理特征的总和,它影响着一个人的思想、行为和情感,是支配行为的最本质、最核心的因素。心理学研究表明,心理健康与人格特征关系最为密切,积极而健康的心理状态可以促进良好人格的形成。同时,不良的人格特征也往往成为心理疾病的基础。大学生与其他人一样,其人格并非与生俱来,而是在其生理素质基础上,受社会环境的影响,在受教育和与他人相互交往的实践活动中,逐步形成和发展起来的。生理基础即为性别。性别本身仅仅是作为区分不同性质个体的自然要素,却在社会环境的作用下,给个体的心理、行为乃至生活的方方面面带来深远的影响,这其中也包括个体的人格。在大学生人格形成的进程中,性别因素一直在起重要作用。根据社会性别理论,我们知道人的性别可分为生理性别和社会性别。即每个人除了自身的因生理差异而形成的自然性别之外,还有社会由于男女的生理差异而形成的对男女两性不同的期望、要求和限制,包括群体特征、行为方式、职业分工和社会地位等。这种社会性别不仅仅是男女的不平等,而且在男女之间划分出泾渭分明的性别人格沟壑。男性要具有工具性!、主动性!的人格特质,而女性则要具备表达性!、被动性!的人格特质。有性别之分的大学生,出生之初就生活在社会对他们性别的不同期望和塑造之中,来自于家庭、社会,包括幼儿园、中小学性别上的教育,男女应该各自具有什么样的人格特征,已经内化为其思想。近年来对于大学生人格所作的调查发现,学生们普遍认为男性应具备勇敢、刚强、独立、豪放等特质,而女性应具备细心、整洁、温柔、顺从等特质。这些人格特质带有典型的性别因素,和社会性别规定的人格属性模式不谋而合。同时,大学生性别人格思想也积淀成与性别角色期待相一致的人格,即所谓的性别类型化人格。他们依据社会性别来认知应有的人格内涵,依据社会性别来评价自身行为的合理与否,努力使自己的人格符合社会文化的规定。社会性别图式成为思想和行为的指导标准。由此我们可以看出,大学生尽管存在着个体的性生理和心理变化的差异,但作为男女两大性别类型的人格特征,还是十分明显的,大多数表现出社会所期望的与性别相符的人格。大学生的性别与人格之间呈现出互为的关系,人格通过性别来表现,而性别也直接或间接影响人格的形成和发展。2.大学生人格发展的片面性显而易见,大学生的性别因素对人格塑造有重大影响。这是否是好事?是否有利于大学生塑造健全人格?答案是令人遗憾的。健全人格的显著特点是个体有着体贴、关心、善解人意、利他的共性特质,包容、豁达、民主、尊重的开放特质,积极、活跃、敢为、精力充沛的自信特质,其外在的思想、行为、情感表现与内心是协调一致的。否则,就会出现认识扭曲、情绪变态、行为失控等问题。大学作为走向社会的前沿阵地,学生们从进入大学之日起,就开始为走向社会作准备。逐渐成熟的性心理作用,使他们潜意识里的性别人格特质概念更加明晰。在学习知识、培养能力的同时,他们也学做真正!的男人或者女人,追求男人味!或者女人味!。殊不知,这种学习、追求,是强化了传统的性别特质文化,人格上是在自觉不自觉地定位发展,实质是片面发展、扭曲发展。根据健全人格标准来考察大学生的现实人格,发现他们不仅头脑里的性别人格特质观念强烈,而且行为上有的表现也很明显。他们认为男人是太阳、是山、是天,女人是月亮、是水、是地!;男人为金钱、地位、家庭而奋斗,女人为爱而活着!。他们在学习兴趣、学习方式、闲暇活动、性别特征、职业和发展期待等方面都存在不同程度的差异,相当多的人甚至认为这些差异是自然的、正常的。![1]1-2大学生中流传着一句话,哲学叫女人走开!,意思是充满理性的哲学领域是男性的天地,女性是不能涉足的。显然,大学生把健全人格特质分解属于不同的性别,过分张扬作为自然性别的人格特点,人格的发展方向上认同于传统的性别类型化人格。人格片面性的发展,给大学生带来的是心理上的冲突。心理学研究表明,每个人身上都兼有男性与女性的人格特质。人格片面发展,无形中会极力压抑异性人格特质的发展。这样一来,个体容易自我设限、自我压抑,在生活及精神上产生困扰,负面情绪体验较多。传统性别人格认为男性应该孤傲、沉默,于是为了树立大众期望的男子汉形象,男大学生们极力掩饰自己的脆弱,极有可能出现焦虑、低自尊和心理压力,甚至人际交往也出现问题。一些男大学生乐群性低,不易与人沟通和合作,适应集体的人际关系环境较慢,在成长过程中易受环境不适应的干扰;传统性别人格认为女性应该依赖,可是现实社会的激烈竞争又不允许女性柔弱,于是有的女大学生忧虑、抑郁、缺乏自信,容易产生焦虑,时常感到困扰,易受不良情绪的影响。这正如美国学者玛格丽特?米德在研究原始部落的性别与气质时发现的,由于特定社会中两种社会人格及性别支配、性别限定人格的存在,使出生在这个社会的任何人都不同程度地受到损害!。[2]268由此可见,性别心理的社会化,使大学生人格成长,并不是按照人!,完整意义上的人塑造,而是带着性别的标签操作,从而形成了片面的人格。社会性别的培养过程从某种角度上讲是一个扭曲人格的过程,把一个完整的人培养成为一个不完整人的过程。3.性别意识教育是纠正大学生人格片面发展的手段在一个人的成长过程中,大学阶段是至关重要的。从人格发展的角度看,此时的大学生处于身心?89?急剧发展,自我意识由分化、矛盾逐渐走向统一的特殊阶段,因而大学阶段是人格完善与定型的关键时期,在这个阶段所受的教育对学生人格形成有极其重要的影响。当然,大学生是成年人,多年的受教育和参加社会实践已经使之形成了一定的人格倾向性,他们的心理面貌在不同的生活情况中都可以显示出相同的品质,构成稳定的人格。但是,人格的稳定性并不意味着它是不可改变的。如前所述,社会环境是性别人格特质的决定性影响因素,可见人格也具有可塑性,它随着现实环境的多样性和多变性而或多或少地发生变化。由此可以推断出,通过一定有效的教育策略改变大学生的片面人格是可行的。性别意识教育就是促进教育有效的重要策略之一。一方面,大学生已有对性别问题探讨的向往与自觉。进入大学以后,大学生对性别人格的认识尽管有传统文化的沉淀,但现实的环境变化还是使他们对性别人格的定位充满了困惑和焦虑。为了把握自己、发展自己,他们十分向往明确的答案,以指导自己的思想和行为;另一方面,大学生产生心理问题缘由的现状,证明他们特别需要正确的人格知识和观念。如果没有有意识的专门教育,他们仍然只能象以前那样,从传统文化、个人经验、社会职业及其分工的现实中,吸取仍是错误的性别人格规范,再次轮回到历史的经典之中,形成扭曲的人格。因为科学的人格知识是不可能自然生成的。更何况大学生作为未来的社会栋梁,正确的性别人格定位,不仅关系到他们自身的发展,还将直接影响到成千上万未来家庭的质量和未成年人的发展,直接影响到男女平等的进程,直接影响到是否能够带来新的文化气息。由性别意识概念的本身,人们自然地认为性别意识教育的目标是最终实现男女性别平等、男女和谐相处。目前高校的性别意识教育也紧紧围绕此种理想状态操作。毫无疑问这没有错,作者只觉得仅此是不够的。性别意识教育还可以拓展到对大学生人格的塑造上来。这种塑造既不是一般意义上的思想品德课里的心理素质教育,也不是一般意义上的心理咨询,而是从性别人格的健康发展角度进行塑造。换句话说,大学里的性别意识教育应该立足于大学生的人格现实状况,对大学生现有的人格特质进行性别分析,剔除大学生前期性别社会化过程中形成的不利于其心理成长的扭曲人格,着眼于大学生未来成长与发展规划,使之逐渐成为完整意义上的人。因此,极有必要尝试从性别意识教育的角度入手推动人格塑造。性别意识教育要注意从人!,而不是单纯的男人!或女人!的角度出发,不要有预定的发展模式,要将大学生从传统性别规范的束缚中解脱出来,在发现个体人格优势的基础上对其加以引导和帮助,尤其是将他们隐藏或者退化了的异性人格特质开发出来,使大学生在大学阶段的社会化时拥有优秀的人格特质。简言之,对大学生人格培养的逻辑起点是完整的人!,大学性别意识教育应该而且可以成为纠正大学生人格片面发展的手段。从性别意识角度塑造大学生的人格,主要是抛弃性别类型化人格,培养双性化的人格特质。根据美国心理学家贝姆的双性化概念,每个人皆具备男女两种性别特质,应当根据不同的情境有弹性地展现出不同的人格特质,表现适合该情境的合宜行为。男性可以不安,可以哭泣,可以表达情感;女性也可以果断,可以主动,可以发挥理性。男女性都兼有传统意义上的男女两性的人格优点,既坚强独立,又温柔细心。许多研究显示,能够展现出双性化特质的人,在社会适应、情绪调控、压力化解以及人际关系处理上都有着较佳的能力,心理发展也和谐。在具体操作上,首先要引导大学生学习社会性别理论,拓展其视野。修正大学生在性别角色和性别特质上的认知系统,并加以重新建构,社会性别理论能够起到这样的作用。其次,赋权于大学生,不断增强掌控人格自我发展的能力。引导大学生重新检视自己的成长过程,剖析、质疑既有的生活经验,促使其性别意识的觉醒。最后,鼓励大学生重新建构新的人格特质,完善健全人格。要指导大学生破除性别樊篱,不受性别的限制和压抑,尽力发挥自身的潜能,培养双性化的人格特质,使人格全面发展。三、性别意识教育中应该注意的问题1.教育主体的性别意识现在,高校要对大学生实施性别意识教育,已经是呼声朗朗。但教育主体的性别意识问题,却没有引起足够的重视。我国政府在#中国妇女发展纲要(2001-2010年)?和#中国儿童发展纲要(2001-2010)?中提出的在课程、教育内容和教学方法的改革中,把社会性别意识纳入教师培训课程!在中小学教育中已有所反映,但高校的回应单薄。

蔡玉萍、杜平,2012,《性别分析还是女性主义研究:方法论的一点反思》,载于《性别觉醒——两岸三地社会性别研究》,谭少薇、叶汉明、黄慧贞、卢家咏主编,香港:商务印书馆蔡玉萍、杜平,2011,《不平等中的不平等:社会性别视角下的中国农民工》,Occasional Paper No. 214,香港:香港亚太研究所(转载于《女性:人力资源与开发》,岳素兰、魏国英主编,2012,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杜平,2009,《女性主义与社会性别理论:福利国家研究的新取向》,载于《西方社会福利理论前沿:论国家、社会、体制与政策》,彭华民等著,第七章第二节,Pp. 167-183,北京:中国社会出版社杜平,2007,《农村流动人口就业的性别差异:以天津市调查为基础》,载于《社会学的叙述与视野:理解过去,想像未来——第八届香港社会学学会周年会议论文集》,张少强、Harold Traver、李秀国主编 (Proceedings of the 8th Annual Conference of Hong Kong Sociological Association: Narratives and Perspectives in Sociology: Understanding the Past, Envisaging the Future, Edited by Cheung Siu Keung, Harold Traver, & Li Xinguo),Pp. 157-182,香港:香港树仁大学

议论文 是以理服人的 文章 , 记叙文 和 说明文 则是以事感人,以知授人的文章。下面是我为大家整理的性别歧视500字议论文5篇,接下来我们一起来看看吧!

性别歧视500字(一)

经我调查发现,在这个“道貌岸然”的社会里,性别歧视越来越严重。

如“老弱妇孺”一词。很明显是在把妇女和老人、小孩及弱势群体相提并论。这不正是对女性的歧视吗?也许有人说这是语言 文化 ,是古代的东西。可是,电视中天天宣传保护妇女 儿童 等弱势群体,还成立了一个妇女儿童保护基金会,怎么没有“男人保护基金会”,这分明是对妇女的歧视吗。

还有些人,刚从歧视妇女这个极端走出来又走入了另一个极端,歧视男性。比如在西方舞会上的规矩:男人邀请女人跳舞,女人可以拒绝;而女士请男人跳舞,男人必须接受。为什么?难道我们男人就只有被女人像选羔羊一样挑选吗?还有,男人不能和男人跳舞,否则会被认为同性恋,而女人可以。这一切都很不公平吗,分明是对我们男人的歧视。

而且还有一些双向歧视。就拿大家熟悉的“女士优先”来说吧。我认为这“女士优先”有两层含义。

一:歧视女士,因为世界历来就有礼让弱者之风,特别是绅士的英国人,因为女人比男人弱而让着她们。

二:歧视男性,世界普遍有具有弱肉强食的思想。因为男人弱小吗?现在本来就是阴盛阳衰的年代,所以要臣服于女人,让着女人。‘哈哈,不知道是谁创的这句话,同时打击双方人马;厉害。不过,他的性别呢?不会是中性人吧?我只听说过中性笔哪!

以上就是我的举例,其余还有许多例子,相信大家在生活有也深有体会,就不说了,再见!

性别歧视500字(二)

今天我们看了一部关于两性 教育 的影片,虽然它只是一部短片,但是却带给我无比的收获。

两性平等教育其实是在小学阶段必须学习的重点,记得从一年级开始老师就已经开始教导我们一些简单的两性教育,而且从一年级到五年级大约每隔一个月就会播放一些两性平等的影片,我发觉二年级看的时候的感想和现在五年级看的感想有很大的差异。而这部影片是在叙述庄子民和王姓同学在面对异性同学时所接触到的种.种,而王姓同学因为喜欢一位异性朋友,造成心理的不 平,他们后来还因为一些事情而造成许多严重的事,不过经过长辈的教导,后来他们的感情又变好了!

我觉得在我们班上、社会上甚至国际往来上都有一些人忽略了两性平等的重要,不但造成别人名誉、地位上的损失,还让别人遭受到身心上的煎熬。在我们的班上就有一些人有一些不尊重别人的观念,像是在 上体育课的时候就有一些男生认为:“这个只有男生可以做,那个只有女生才会去做。”,这虽然只有几个字,但是它对他人,自我都有极为重大的影响,例如美国最严重的种族歧视就是黑人和白人的一连串事件,从前黑人都必须当奴隶,忍受白人充满忽视的眼光及鞭子的抽打,他们大部分是一生下来就是奴隶,没有别的选 择,直到林肯总统上任时,才提议要解放黑奴,经过一连串的战役,美国才解放了黑奴,但是在林肯成功的那一刻就结束了他的生命,真是遗憾。“人之初,性本 善”每一个人生出来的时候都是纯真善良的,绝对不会有人一生出来就是邪恶的,所以就算我们是男生、女生,黑人、白人都应该和平共处,不应该以歧视、忽视的 眼光去看待,更不应该用言语及肢体动作来伤害别人。

有人说:“两性生而“不平等”,是上天的恩赐,世界也因此而缤纷多彩、绚丽动人。”我觉得只要记住“尊重、宽容、体谅”才是男女相处的根本之道,只有我们思想上能够转变,在行为上能确实做到,那么我想未来的世界,两性将以更美的姿态,激荡出更璀璨的一页。

性别歧视500字(三)

每年的三月八号是妇女节,这个节日的目的就是为了让我们意识到妇女的重要性,因为她们通过十月怀胎生下了孩子们,并且为她们的家庭付出了所有的一切。如今,越来越多的女性得到了更多的尊重甚至是一些权利,但是不论男女,现在性别的歧视仍然还存在着。

对于女性的歧视,人们很容易能够注意到这个问题。因为在上个世纪,女权主义这个词就诞生了,许多的妇女为了得到尊重而努力奋斗着。现在大多数的女性已经成长为了新一代,她们非常的自信并且独立着。但是在某些方面,女性仍然在努力的争取着和男性的平等地位,比如说对于工作的报酬和一些工作的机会。

还有就是一些对于男性的歧视,有的一些男性喜欢穿上五颜六色的衣服,或者是喷上非常浓郁的香水,这时候一些男性就会对他们产生,因为这样只有女孩子是这样,男人不应该这样做。但是事实上,男人也有权利做他们想要做的事情,但是一些舆论却限制了他们的行为。我觉得对于男人还是女性的歧视都应该被解除,每一个人都有着追求自己喜欢的东西的权利。

性别歧视500字(四)

今天,我读了《一次考试》这篇文章,真是受益匪浅。

这篇文章主要讲了一位女大学生去一家跨国公司应聘。到最后一轮考试,她觉得自己的实力比不上其他应聘者了。但是,这群应聘者在遇见一位乞丐时态度迥异,大部分人都有一种厌恶态度,但只有她友好地与他说话,并与他握手。第一天,她就受到聘用通知,原因就是她有尊重别人的美德。

“尊重别人是多么重要呀!”读完这篇文章,我就感慨万分。这位女大学生不顾乞丐的手多脏,与他友好地我握手,给了他做人的自尊。而其他人有的说“去去去,别在这时煞风景了。”他们没有顾及乞丐的自尊心,只想到自己的心情如何。有的人认为一个人最重要的东西莫过于钱。其实漠然,一个人最重要的东西是人的自尊。对待任何人,首先要尊重别人,讥笑、嘲讽别人,是一种很愚昧的行为。应聘考试上,考验的其实是一个人思想品格与能力才华,但更重要的是前者。而一个人的思想品格中,最重要的就是尊重别人。任何一个人都必须有这种品质,而且是发自内心的,无论他的身份地位如何卑微,都要能平等相待网,这远远

不是一种美德,而是做人的基本条件之一。

日本教育家福泽渝吉曾经说过:“有了高尚的心志,才能成为高尚的人物,所以我说人们要有高尚的思想,没有高尚的思想,就没有高尚的行为。”是的,一个人如果没有高尚的道德——尊重别人,以取笑别人为乐;对那些地位、身份卑微的人,就百般刁难,以异样的眼光和蔑视的态度去看他们,或许,即使他是研究生,即使他是博士后,在任何一家公司里工作,看不起其他同事,一心以为自己有才干,有能力,取消同事,同事将会越来越讨厌他,最终,无法在公司内立足。

性别歧视500字(五)

所谓歧视就是不平等看待,也就是偏见,偏见进一步就会发展为歧视。每个人都有歧视他人的行为,不过表现在不同的领域里,表现程度也各不相同。

现在,随着科技的不断发展,歧视的 方法 也分很多种:种族歧视,性别歧视,地域歧视,分数歧视,特长歧视,血型歧视等等。因为歧视,许多民族都四分五裂,白种人看不起黑种人,黄种人看不起白种人等等。但是,回想一下,如果被歧视的人是我们,会怎么样?

我们班就有一个人,同学们天天看不起他,遇到他就要绕道走,但他们有没有想过,如果有一天他们也被人歧视,会是怎么样?

我们本不应该歧视,因为他也是人,也是班级的一份子,也是我们的同学,他不应该遭到这样的待遇。

我的观点是:大家都是同学,珍爱友谊,远离歧视,让我们的班级继续快乐下去!

会议论文被期刊录用的可能性

相比于期刊是比较大一些的。注重的是学术交流,不是太计较创新性

基本不可能sci检索一般检索期刊,会议论文集不属于sci的检索范围,除非会议组织者将部分论文推荐到sci检索期刊,才有收录的可能。还有一种可能,如果是非常牛的会议,其论文集还是有检索的可能。会议论文集一般会被istp检索,也是isi机构的

不是都能被录用,有些会被拒录。会议论文是在会议等正式场合宣读首次发表的论文。会议论文是属于公开发表的论文,一般正式的学术交流会议都会出版会议论文集,这样发表的论文一般也会作为职称评定等考核内容。会议论文要看会议主办单位,有一些学术会议,在会前出论文集,会后不再出版论文集;有一些学术会议,在会后正式出版论文集,具有出版社和ISBN号。会议论文不是期刊,因此没有期刊号。

这要看推荐导师人选,因为推荐人先要审你论文水平,无人举荐,这种会议一般很难发表论文。

本科生毕业论文研究可能性论证

如何写毕业论文开题报告一、如何选择问题我一起萦绕于怀的,是在写论文开题报告的一年多时间里,导师反复追问的一个问题:“你的 puzzle 是什么?”多少次我不假思索地回答“我的问题就是,中国的半导体产业为什么发展不起来。”老师问题以其特有的储蓄,笑而不答。我在心中既恼火又懊丧:这么简单的道理,这么明显的答案,到底哪儿不对了?! 奥妙就在于提出问题的“层次”。不同于政策研究报告,学术文章聚集理论层面、解决理论问题。理论是由一系列前设和术语构造的逻辑体系。特定领域的理论有其特定的概念、范畴和研究范式。只有在相同的概念、视角和范式下,理论才能够对话;只有通过对话,理论才能够发展。极少有硕博论文是创造新理论的,能这样当然最好,但难度很大。我们多数是在既有理论的基础上加以发展,因此,在提出问题时,要以“内行”看得懂的术语和明确的逻辑来表述。审视我最初提出的问题“中国半导体产业为什么发展不起来”,这仅仅是对现象的探询,而非有待求证的理论命题。我的理论命题是:“中国产业政策过程是精英主导的共识过程吗?”在这个命题中,“政策过程”、“精英政治”、“共识诉求”三个术语勾勒出研究的理论大体范围和视角。 其次,选择问题是一个“剥笋”的过程。理论问题总是深深地隐藏在纷繁复杂的现实背后,而发现理论问题,则需要运用理论思维的能力。理论思维的训练是一个长期积累的过程。不过初学者也不必望而却步,大体上可以分“三步走”:第一步,先划定一个“兴趣范围”,如半导体产业、信息产业、农村医疗、高等教育体制等,广泛浏览相关的媒体报道、政府文献和学术文章,找到其中的“症结”或“热点”。第二步,总结以往的研究者大体从哪些理论视角来分析“症结”或“热点”、运用了哪些理论工具,如公共财政的视角、社会冲突范式等。第三步,考察问题的可研究性,也就是我们自己的研究空间和研究的可行性。例如,西方的理论是否无法解释中国的问题?或者同一个问题能否用不同的理论来解释?或者理论本身的前提假设、逻辑推演是否存在缺陷?通过回答这些问题,我们找到自己研究的立足点。不过还要注意我们研究在规定的一到两年时间内,是否可能完成?资料获取是否可行?等等。 最后,如何陈述问题?陈述问题实质上就是凝练核心观点的过程。观点应当来自对现实问题的思考和总结,而不是为了套理论而“削足适履”。中国的政治、经济和社会发展充满动态的、丰富的景象,如何才能用恰当的术语、准确的逻辑表述出来呢?雄心勃勃的初学者往往提出宏伟的概念或框架,但我的建议是尽可能缩小研究范围、明确研究对象,从而理清对象的内存逻辑,保证能在有限的时间内完成规范的学术论文。如“中国半导体产业政策研究”就是一个非常含糊的陈述,我们可以从几个方面来收缩话题:( 1 )时间:从 1980 年到 2000 年;( 2 )对象:政府的叛乱者和决策行为,而不是市场、企业、治理结构等;( 3 )视角:政治和政府理论中的精英研究;(4 )案例: 908 工程、 909 工程、 13 号文件和《电子振兴》,这是发生在 1980 -2000 年间半导体政策领域的两个重大工程和两个重要文件。通过这样的明确界定,我们将目光集中在“政策过程”、“精英”、“共识”几个显而易见的概念上,问题也就水落石出了。同时,问题清楚了,我们在筛选信息和资料时也就有了明确的标准,在这个“信息冗余”的时代,能够大大提高研究效率。二、 如何做文献综述 首先需要将“文献综述( Literature Review) ”与“背景描述 (BackupgroundDescription) ”区分开来。我们在选择研究问题的时候,需要了解该问题产生的背景和来龙去脉,如“中国半导体产业的发展历程”、“国外政府发展半导体产业的政策和问题”等等,这些内容属于“背景描述”,关注的是现实层面的问题,严格讲不是“文献综述”,关注的是现实层面问题,严格讲不是“文献综述”。“文献综述”是对学术观点和理论方法的整理。其次,文献综述是评论性的( Review 就是“评论”的意思),因此要带着作者本人批判的眼光 (critical thinking) 来归纳和评论文献,而不仅仅是相关领域学术研究的“堆砌”。评论的主线,要按照问题展开,也就是说,别的学者是如何看待和解决你提出的问题的,他们的方法和理论是否有什么缺陷?要是别的学者已经很完美地解决了你提出的问题,那就没有重复研究的必要了。 清楚了文献综述的意涵,现来说说怎么做文献综述。虽说,尽可能广泛地收集资料是负责任的研究态度,但如果缺乏标准,就极易将人引入文献的泥沼。 技巧一:瞄准主流。主流文献,如该领域的核心期刊、经典著作、专职部门的研究报告、重要化合物的观点和论述等,是做文献综述的“必修课”。而多数大众媒体上的相关报道或言论,虽然多少有点价值,但时间精力所限,可以从简。怎样摸清该领域的主流呢?建议从以下几条途径入手:一是图书馆的中外学术期刊,找到一两篇“经典”的文章后“顺藤摸瓜”,留意它们的参考文献。质量较高的学术文章,通常是不会忽略该领域的主流、经典文献的。二是利用学校图书馆的“中国期刊网”、“外文期刊数据库检索”和外文过刊阅览室,能够查到一些较为早期的经典文献。三是国家图书馆,有些上世纪七八十年代甚至更早出版的社科图书,学校图书馆往往没有收藏,但是国图却是一本不少(国内出版的所有图书都要送缴国家图书馆),不仅如此,国图还收藏了很多研究中国政治和政府的外文书籍,从互联网上可以轻松查询到。 技巧二:随时整理,如对文献进行分类,记录文献信息和藏书地点。做博士论文的时间很长,有的文献看过了当时不一定有用,事后想起来却找不着了,所以有时记录是很有必要的。罗仆人就积累有一份研究中国政策过程的书单,还特别记录了图书分类号码和藏书地点。同时,对于特别重要的文献,不妨做一个读书笔记,摘录其中的重要观点和论述。这样一步一个脚印,到真正开始写论文时就积累了大量“干货”,可以随时享用。 技巧三:要按照问题来组织文献综述。看过一些文献以后,我们有很强烈的愿望要把自己看到的东西都陈述出来,像“竹筒倒豆子”一样,洋洋洒洒,蔚为壮观。仿佛一定要向读者证明自己劳苦功高。我写过十多万字的文献综述,后来发觉真正有意义的不过数千字。文献综述就像是在文献的丛林中开辟道路,这条道路本来就是要指向我们所要解决的问题,当然是直线距离最短、最省事,但是一路上风景颇多,迷恋风景的人便往往绕行于迤逦的丛林中,反面“乱花渐欲迷人眼”,“曲径通幽”不知所终了。因此,在做文献综述时,头脑时刻要清醒:我要解决什么问题,人家是怎么解决问题的,说的有没有道理,就行了。三、如何撰写开题报告 问题清楚了,文献综述也做过了,开题报告便呼之欲出。事实也是如此,一个清晰的问题,往往已经隐含着论文的基本结论;对现有文献的缺点的评论,也基本暗含着改进的方向。开题报告就是要把这些暗含的结论、论证结论的逻辑推理,清楚地展现出来。 写开题报告的目的,是要请老师和专家帮我们判断一下:这个问题有没有研究价值、这个研究方法有没有可能奏效、这个论证逻辑有没有明显缺陷。因此,开题报告的主要内容,就要按照“研究目的和意义”、“文献综述和理论空间”、“基本论点和研究方法”、“资料收集方法和工作步骤”这样几个方面展开。其中,“基本论点和研究方法”是重点,许多人往往花费大量笔墨铺陈文献综述,但一谈到自己的研究方法时但寥寥数语、一掠而过。这样的话,评审老师怎么能判断出你的研究前景呢?又怎么能对你的研究方法给予切实的指导和建议呢? 对于不同的选题,研究方法有很大的差异。一个严谨规范的学术研究,必须以严谨规范的方法为支撑。在博士生课程的日常教学中,有些老师致力于传授研究方法;有的则突出讨论方法论的问题。这都有利于我们每一个人提高自己对研究方法的认识、理解、选择与应用,并具体实施于自己的论文工作中。以上内容转载于互联网~~~~~~~~~~~~~~~~~~~~~~~~~~~~~~~~··由于开题报告是用文字体现的论文总构想,因而篇幅不必过大,但要把计划研究的课题、如何研究、理论适用等主要问题说清楚,应包含两个部分:总述、提纲。1 总述开题报告的总述部分应首先提出选题,并简明扼要地说明该选题的目的、目前相关课题究情况、理论适用、研究方法、必要的数据等等。2 提纲开题报告包含的论文提纲可以是粗线条的,是一个研究构想的基本框架。可采用整句式或整段式提纲形式。在开题阶段,提纲的目的是让人清楚论文的基本框架,没有必要像论文目录那样详细。3 参考文献开题报告中应包括相关参考文献的目录 ~~我们老师说至少10篇文献,当然越多越好,但是不要多余20篇4 要求开题报告应有封面页,总页数应不少于4页。

论文可行性分析建议从以下几个方面谈:

一、首先就是提出论题焦点。

二、说明历史材料证明该论题有哪些关点被证明。

三、提出你自己同意或是新的证点,并举证。

四、还可能存在的问题所在,和你证点相驳的有哪些。

五、将你提出的论点与相驳的所对比以证明你的有理。

以上为可行性分析的几点,再然后就是格式排版和资料的引用。简单而言:现有论文收入了哪些观点,自己的论文方向如何,最后如何论证它。

基本要求

写毕业论文主要目的是培养学生综合运用所学知识和技能,理论联系实际,独立分析,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使学生得到从事本专业工作和进行相关的基本训练。

毕业论文应反映出作者能够准确地掌握所学的专业基础知识,基本学会综合运用所学知识进行科学研究的方法,对所研究的题目有一定的心得体会,论文题目的范围不宜过宽,一般选择本学科某一重要问题的一个侧面。

毕业论文的基本教学要求是:

1、培养学生综合运用、巩固与扩展所学的基础理论和专业知识,培养学生独立分析、解决实际问题能力、培养学生处理数据和信息的能力。

2、培养学生正确的理论联系实际的工作作风,严肃认真的科学态度。

3、培养学生进行社会调查研究;文献资料收集、阅读和整理、使用;提出论点、综合论证、总结写作等基本技能。

毕业论文是毕业生总结性的独立作业,是学生运用在校学习的基本知识和基础理论,去分析、解决一两个实际问题的实践锻炼过程,也是学生在校学习期间学习成果的综合性总结,是整个教学活动中不可缺少的重要环节。

撰写毕业论文对于培养学生初步的科学研究能力,提高其综合运用所学知识分析问题、解决问题能力有着重要意义。

毕业论文在进行编写的过程中,需要经过开题报告、论文编写、论文上交评定、论文答辩以及论文评分五个过程,其中开题报告是论文进行的最重要的一个过程,也是论文能否进行的一个重要指标。

  • 索引序列
  • 期待可能性毕业论文
  • 自己写毕业论文的可能性
  • 社会性别期待研究论文
  • 会议论文被期刊录用的可能性
  • 本科生毕业论文研究可能性论证
  •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