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学术期刊知识库 > 形势与政策论文一带一路演讲稿

形势与政策论文一带一路演讲稿

发布时间:

形势与政策论文一带一路演讲稿

“一带一路”经济发展战略2013年9月、10月,分别在出访中亚、东南亚时,提出共建“一带一路”的战略构想,成为我国在新时期优化开放格局、提升开放层次和拓宽合作领域的重要指针。“一带一路”是指“丝绸之路经济带”和“21世纪海上丝绸之路”的简称。它将充分依靠中国与有关国家既有的双多边机制,借助既有的、行之有效的区域合作平台。“一带一路”不是一个实体和机制,而是合作发展的理念和倡议,是依靠中国与有关国家既有的双多边机制,借助既有的、行之有效的区域合作平台,旨在借用古代“丝绸之路”的历史符号,高举和平发展的旗帜,主动地发展与沿线国家的经济合作伙伴关系,共同打造政治互信、经济融合、文化包容的利益共同体、命运共同体和责任共同体。“一带一路”的建设不仅不会与上海合作组织、欧亚经济联盟、中国—东盟(10+1)等既有合作机制产生重叠或竞争,还会为这些机制注入新的内涵和活力。我们可以简单的总结一下,把“一带一路”经济发展战略的战略意义总结为一下几点:其一,一带一路拓展了我国的经济生存空间。在我国逐渐被东围,经济发展乏力的现状中,寻求突围和新的经济增长点非常重要。其二,扩大人民币的使用范围,拓展中国区域影响力。与一带一路相捆绑的还有亚投行,简单的说就是:中国印钱,大家来用,印权在我,红利在我。其三,转移国内社会矛盾聚焦,维护社会稳定。一带一路有助于提升中国国际地位和民众自豪感,转移长期积累国内的社会矛盾,淡化偏激的民族主义。“一带一路”战略也把沿线的发展区域划分为了几个经济带。具体分为:中蒙俄经济带:主要通过环渤海、东北地区与俄罗斯、蒙古等国家的的交通与能源通道,并向东连接日本和韩国,向西通过俄罗斯连接欧洲。新亚欧陆桥经济带:通过原来的亚欧大陆桥向西通过新疆连接哈萨克及其中亚、西亚、中东欧等国家。中国-南亚-西亚经济带:通过云南、广西连接巴基斯坦、印度、缅甸、泰国、老挝、柬埔寨、马来西亚、越南、新加坡等国家;通过亚欧陆桥的南线分支连接巴基斯坦、阿富汗、伊朗、土耳其等国家。海上战略堡垒:分别由环渤海、长三角、海峡西岸、珠三角、北部湾等地区的港口、滨海地带和岛屿共同连接太平洋、印度洋等沿岸国家或地区。感想“一带一路”经济发展战略是我国对未来经济发展的最新的一项规划,也是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一个重大的举措。在繁华的古代,中国就开辟的海上丝绸之路和陆上丝绸之路,大大地促进了沿线不同文化的交流,扩大了经济发展区域。这也成为了东方与西方之间在经济、政治、文化等诸多方面进行交流的主要道路。而在二十一世纪,我国再次提出类似“丝绸之路”的发展战略,既是“一带一路”。这在如今激烈的国际社会竞争中,显得非常得关键和重要。如果这一战略能够顺利地实现,这将使我国在国际社会的地位得到进一步的巩固。加强与沿线国家的经济关系,使各国之间的利益纽带更加牢固,这能够更好地为我国创造一个良好的发展环境。但是,“一带一路”的发展战略也并不还没有如我们所愿,能够顺利地实施,它也面临着各种风险:一、中国的战略扩张。包括战略投入与战略补给两大风险。二、美国的战略围堵。如何处理好与美国主导的现行国际体系及全球化关系?对其面临的风险与挑战,绝不可低估。三、俄罗斯的战略猜疑。历史上,丝绸之路的兴衰与俄罗斯、奥斯曼帝国的兴衰密切相连。一带一路的关键挑战海上是美国,陆上是俄罗斯四、印度的战略不合作。印度未表态支持一带一路理由有3:一是成本巨大。二是所经地区争议、动荡,三是担心被中国包围五、日本的战略搅局。作为美国的盟国和中国的战略竞争者,日本一定不会坐视一带一路成功,可能成为美国联盟“使绊战略”的排头兵。六、地缘政治风险美俄战略。对抗影响一带一路沿途、沿岸地区稳定,相关国可能成为美俄代理人对抗的牺牲品。当然,面临风险的同时,它也是充满机遇的。我们可以把它简单地总结为以下几点:(1)产业创新带来的机遇。(2)金融创新带来的机遇。(3)区域创新带来的机遇。 “一带一路”的提出不仅着眼于中国,更是着眼于世界。我国国内产能过剩、外汇资金过剩;中国油气资源、矿产资源对国外的依赖度高;中国的工业和基础设施集中于沿海,地方政府债务高举不下,如果遇到外部打击,容易失去核心设施;2008年世界金融危机导致的世界经济失衡;欧美经济下滑导致贸易保护主义盛行;美国试图绕开中国,推进tpp和ttip,重新制定全球的贸易规则等等问题,使“一带一路”的战略实施,显得更加地刻不容缓。我相信,在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下,我们一定会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一带一路”的发展战略也会在未来的十年发挥重要的作用,祖国的建设和人民的生活也一定会更加得美好!形势与政策一带一路论文2000字近期,我国周边安全环境发生了一些变化,不稳定与不确定性有所上升。在中国与周边国家的关系中,一些争议和摩擦连续出现,如中越海上之争、中印边界领土争端、中菲南海争端,以及中日领土之争等,让我们必须保持清醒认识,坚决维护国家领土主权和国家利益,保证我国周边环境安全稳定。一、南海海洋权益之争在我国周边安全诸多的挑战中,最近一段时变现得最为突出的无疑是我国与越南的海上之争和中日钓鱼岛之争等。近期,中越矛盾进一步加大,中越船只相撞,中越边境事端,目前我国已终止同越南的一切贸易,并对边境加强管理和保护。事实上,中国同越南等东南亚国家的南海之争,不仅存在岛屿之争,还有海域划界和资源开发之争,对此我国一直倡导综合治理,共同开发,合作共赢。日前,日本首相安倍晋三发表了一些不正当言论,让中日关系又蒙上了阴影。事实上,中日除了钓鱼岛的主权归属之争外,还有专属经济区和东海大陆架划界问题,这些问题都是关于资源和地缘优势争端,而这些海洋权益一旦丧失,将危害中国国土安全。我国同越南等东南亚国家的海权之争,实质是这些国家我国海洋资源的窥视、无理占有欲掠夺。21世纪是海洋的世纪,随着能源资源短缺的问题日益严重,人们渐渐地把更多的目光转到海上资源。因为南海蕴藏这大量丰富的石油、鱼类等资源,所以我国周边各国都想来捞一手。二、美国“重返”亚太 想继续“世界老大”美国战略东移的实际展开,东亚和中亚地区都将成为美国军事部署和战略争夺的重点,这在客观上也势必加大对中国的军事压力。近期美国又在发表一些错误言论,致使中美关系僵化,其责任不在中方。 目前,美国全球战略重心已经由大西洋向太平洋转移,其军事部署的重点也在随之调整,大量先进的海空力量逐步部署到东亚地区。同时,为了控制中亚地区的能源资源,美国也加快了谋势中亚的步伐,既和俄罗斯争夺势力范围,也对中国形成钳制。中美之间尽管在经济合作领域日益密切,政治对话也不断加强,但作为当今世界唯一超级大国,美国决不会改变对中国的防范立场。美国的战略非常注重前瞻性,不是考虑三五年的事情,而是预谋一二十年甚至二三十年的事情,他们不可能对快速发展的中国完全放心,军事上的未雨绸缪是应有之义。在此情况下,中美之间在东北亚、东海和南海以及中亚地区的“战略相撞”难以避免,这些问题如果处理失当,不仅会造成中美双方的磨擦甚至冲突,也会影响中国周边地区的稳定。三、面对复杂的周边环境应采取的对策面对复杂多变的周边环境,中国应加快谋划“大周边战略”,区分陆地与海洋的不同情况,统筹各大地缘方向,针对地区热点,继续韬光养晦,有所作为,破解美国的“巧实力”及个别邻国的“小伎俩”。(一)“大周边战略”应强调以下两大原则一是“刚柔并济”,周边战略切忌“阴柔有余、阳刚不足”,包括在南海问题与南沙争端上。对内对外都要讲清楚中国“走和平发展道路”的完整含义,和平发展绝不排除为捍卫自身正当利益的自卫反击,应让周边个别国家尽早“清醒”过来,打掉其幻想与错觉,以免其日后因挑衅中国被惩罚而“后悔莫及”。与此同时加快“硬实力”建设,重点提升海空远程防卫打击能力。二是“政经相辅”,“政”指政治与安全事务。应正视中国与东盟一些国家在南海存在的安全利益冲突,美国因此才有机可乘。中国与邻国之间经济利益基本吻合,但安全利益。则存在冲突(领土与海洋权益争端等),这些邻国因而“经济上靠中国、安全上靠美国”,在安全上利用美国“制约”中国。破解这一困境须对症下药、“以长补短”,经济是中国的优势与“强项”,安全则是中国的劣势与“短板”,应一面扩大经济共同利益,一面妥善化解安全利益冲突,应将经济与安全联系起来,以经济手段来促进安全合作或抑制安全冲突,包括对侵犯中国权益的国家实施经济制裁、相关制裁应准确打到对方的“痛处”与要害。(二)努力保持中美关系的稳定美国是当今世界唯一的超级大国,对全球事务和亚洲地区的事务有着巨大的影响力。美国的态度在相当大的程度上可以影响日本、韩国、澳大利亚以及东南亚很多国家的政策。在我国周边许多热点问题的背后,都有美国的影子。由于我国被美国认为是最有潜力在未来挑战其主导地位的国家,美国对华政策中防范的一面在一个相当长的时间内不可能消失。但美国在保持中美关系的稳定方面也有着重要的利益,在很多国际事务上,美国需要我国的合作。因此,只要双方做出足够的努力,中美关系可以维持一个相对稳定的局面。放眼未来,周边安全稳定是中国和平崛起必须经历的,也是一道必须迈过的一条路。我们深知中国和周边国家山水相连、利益攸关,将进一步构筑稳定友好繁荣的周边战略依托,打造紧密的周边命运共同体。但面对挑战,我们既要时刻保持清醒头脑,时时警惕、处处防范。同时也要增强周边外交中经济手段和安全政策的协调性,善于将经济手段战略化以实现自身的政治目的。通过发展军事力量加强对国家利益的支撑作用,并适度运用硬实力的威慑力以争取和创造更好的周边环境,维护我国周边安全稳定,为实现中国梦提供稳定的周边环境形势与政策一带一路论文2000字1、中国南海海洋权益之争在我国周边安全诸多的挑战中,最近一段时变现得最为突出的无疑是我国与南亚五国(越南、文莱、菲律宾、印度尼西亚、马来西亚)南海主权之争和中日钓鱼岛之争等。菲律宾驱逐我国在黄岩岛作业的渔民、越南挑衅我国台湾驻太平岛士兵、日本无理扣押我国在钓鱼岛附近作业的渔民等。事实,中国与东南亚国家的南海之争,不仅存在岛屿之争,还有海域划界和资源开发之争。中国和日本除了钓鱼岛的主权归属之争外,还有专属经济区和东海大陆架划界问题,中国和朝韩在东海域划界问题上也有分歧,这些问题都是关于资源和地缘优势争端,而这些海洋权益一旦丧失,将危害中国国土安全。我国与南亚五国、日本、韩国、朝鲜等国的海权之争,实质是这些国家我国海洋资源的窥视、无理占有欲掠夺。21世纪是海洋的世纪,随着能源资源短缺的问题日益严重,人们渐渐地把更多的目光转到海上资源。因为南海蕴藏这大量丰富的石油、鱼类等资源,所以我国周边各国都想来捞一手。2、美国“重返”亚太美国战略东移的实际展开,东亚和中亚地区都将成为美国军事部署和战略争夺的重点,这在客观上也势必加大对中国的军事压力。目前,美国全球战略重心正在由大西洋向太平洋转移,其军事部署的重点也在随之调整,大量先进的海空力量逐步部署到东亚地区。同时,为了控制中亚地区的能源资源,美国也加快了谋势中亚的步伐,既和俄罗斯争夺势力范围,也对中国形成钳制。中美之间尽管在经济合作领域日益密切,政治对话也不断加强,但作为当今世界唯一超级大国,美国决不会改变对中国的防范立场。美国的战略非常注重前瞻性,不是考虑三五年的事情,而是预谋一二十年甚至二三十年的事情,他们不可能对快速发展的中国完全放心,军事上的未雨绸缪是应有之义。在此情况下,中美之间在东北亚、东海和南海以及中亚地区的“战略相撞”难以避免,这些问题如果处理失当,不仅会造成中美双方的磨擦甚至冲突,也会影响中国周边地区的稳定。面对复杂的周边环境应采取的对策:面对复杂多变的周边环境,中国应加快谋划“大周边战略”,区分陆地与海洋的不同情况,统筹各大地缘方向,针对地区热点,创新运用博大精深的“中华文韬武略”,破解美国的“巧实力”及个别邻国的“小伎俩”(一)“大周边战略”应强调以下两大原则一是“刚柔并济”,周边战略切忌“阴柔有余、阳刚不足”,包括在南海问题与南沙争端上。对内对外都要讲清楚中国“走和平发展道路”的完整含义,和平发展绝不排除为捍卫自身正当利益的自卫反击,应让周边个别国家尽早“清醒”过来,打掉其幻想与错觉,以免其日后因挑衅中国被惩罚而“后悔莫及”。与此同时加快“硬实力”建设,重点提升海空远程防卫打击能力。二是“政经相辅”,“政”指政治与安全事务。应正视中国与东盟一些国家在南海存在的安全利益冲突,美国因此才有机可乘。中国与邻国之间经济利益基本吻合,但安全利益。则存在冲突(领土与海洋权益争端等),这些邻国因而“经济上靠中国、安全上靠美国”,在安全上利用美国“制约”中国。破解这一困境须对症下药、“以长补短”,经济是中国的优势与“强项”,安全则是中国的劣势与“短板”,应一面扩大经济共同利益,一面妥善化解安全利益冲突,应将经济与安全联系起来,以经济手段来促进安全合作或抑制安全冲突,包括对侵犯中国权益的国家实施经济制裁、相关制裁应准确打到对方的“痛处”与要害。(二)努力保持中美关系的稳定美国是当今世界唯一的超级大国,对全球事务和亚洲地区的事务有着巨大的影响力。美国的态度在相当大的程度上可以影响日本、韩国、澳大利亚以及东南亚很多国家的政策。在我国周边许多热点问题的背后,都有美国的影子。由于我国被美国认为是最有潜力在未来挑战其主导地位的国家,美国对华政策中防范的一面在一个相当长的时间内不可能消失。但美国在保持中美关系的稳定方面也有着重要的利益,在很多国际事务上,美国需要我国的合作。因此,只要双方做出足够的努力,中美关系可以维持一个相对稳定的局面。(三)发展睦邻外交,拓展我国在周边国家中的影响力综合实力的增强,使我国营造有利周边环境的能力也相应增强。我国虽然在周边地区产生了一定的影响力,但与我国综合实力相比,两者之间并不相称。现在,我国与很多周边国家的关系中,最重要的支柱还处于经济合作的层面,如何加强我国与一些周边国家(特别是军事实力独霸的俄罗斯国家)在政治、战略层面的合作,建立起高度稳定的、经得起国际环境变化考验的战略关系,还是一个需要努力加以实现的目标。最后我想说的是当今社会是一体的社会,只有大的国家繁荣起来了,我们千千万万的小的家庭才能有一个好的生活环境,也只有这样我们才能得到别的国家,别的民族的尊重,当今国际形式总体来说是乱中带稳的姿态,我们也应该抓住这一难得的大好机会去实现我们的人生价值,我们不能一心想着钻进大学的象牙塔,国家的事情即是我们的事情,我们应当时时牢记这样一句话:“今日我以国家为荣,明日国家以我为荣”

这种政治形式的内容网上有很多宣传,可以上网去搜索查询

一带一路战略意义的论文范文篇3 论文摘要: 2013年9月主席访问哈萨克斯坦时提出共同建设“丝绸之路经济带”的倡议,10月在访问东盟国家时提出共同建设“21世纪海上丝绸之路”的战略构想。由此,“一带一路”作为中国一个新时期对外大战略浮出水面。中国为何如此重视“一带一路”的建设?究竟如何认识“一带一路”的深刻意义?要真正办好这件大事,还是需要加深对它的认识。特别是,“一带一路”战略由中国倡议,而建设则需要得到相关国家的理解和支持,中国要能与他们取得共识,开展密切合作,共同参与建设。 论文关键词: “一带一路”,发展战略,对外开放,经济发展 2013年9月主席访问哈萨克斯坦时提出共同建设“丝绸之路经济带”的倡议,10月在访问东盟国家时提出共同建设“21世纪海上丝绸之路”的战略构想。由此,“一带一路”作为中国一个新时期对外大战略浮出水面。前不久,中央召开中央 财经 领导小组会议,就如何落实“一带一路”进行研究,指出,“一带一路”的提出是“时代的要求”,是“一个包容性的巨大发展平台”,“把快速发展的中国经济同沿线国家利益结合起来”。他要求,“要集中力量办好这件大事”,“要抓住关键的标志性工程,力争尽早开花结果”。这表明,落实“一带一路”战略正式提上日程,要由计划见之于行动了。 中国为何如此重视“一带一路”的建设?究竟如何认识“一带一路”的深刻意义?要真正办好这件大事,还是需要加深对它的认识。特别是,“一带一路”战略由中国倡议,而建设则需要得到相关国家的理解和支持,中国要能与他们取得共识,开展密切合作,共同参与建设。 一、“时代要求”的含义 为何说“一带一路”是时代的要求?在笔者看来,这是因为我们所处的时代最突出的特征是和平与发展,也就是说,追求和平,实现发展是各国人民最大的诉求。 中国的快速发展引起世界的高度关注,其中最为关注的是中国强大了要干什么,如何干。世界以往发展的历史表明,大国必争,强国必霸。尽管中国一再宣称,坚持走和平发展的道路,但是,别的国家仍然不太相信,听其言,观其行,这也不难理解。人们担心,一旦中国采取扩张型战略,与美国争夺影响力,世界就会陷入“修昔底德陷阱”,发生大国争端,进而引发大的战争。作为不走传统大国崛起道路宣示的实践,中国主动提出与美国构建基于不对抗、开展对话与合作的新型大国关系;同时,也通过倡导和推进“一带一路”战略,破除人们对于中国会实施扩张性战略的疑虑。中国希望以此向世界表明,中国致力于和平发展的承诺不是空话,立志要把实现合作共赢的承诺付诸行动。 发展中国家的发展,一批新兴经济体崛起,更多的发展中国家步入起飞门槛,是这个时代的突出特征。如何维护发展大势,为发展中国家创建可持续发展的环境,是时代的要求:尽管中国是世界经济大国,但仍然是一个发展中国家。从本身的发展需要出发,中国将会继续把发展放在首位:鉴于中国是世界第二大经济体,是世界贸易大国,拥有世界第一的外汇储备,需要要为世界的发展做出更大贡献,为世界经济的发展创建更好的发展环境。“一带一路”可以作为推动发展合作的大平台,把中国经济的发展与其他国家的发展结合起来,通过中国的投入和带动,动员各方的积极性,打造新的发展空间,创建新的发展引擎。 “一带一路”是一个开放的平台,在这个平台上,中国与相关国家一起规划项目。长期以来,对于发展中国家来说,发展融资,特别是基础设施建设、长期项目工程建设融资,非常困难。而现有国际金融机构能力有限,私人金融机构投资意愿不强,导致沿线国家基础设施发展滞后,发展的综合环境改善缓慢。通过“一带一路”,创建合作性融资机构和其他多种形式的金融机构,可以破解融资瓶颈,中国也可以在这个平台上发挥更大的作用。为此,中国倡导成立金砖国家银行、亚洲基础设施投资银行、上海合作组织开发银行,宣布出资成立丝路基金等,目的就在于此。有人把中国这样的举动称为“新马歇尔计划”,这足不对的。当年的马歇尔计划是美周援助战后的欧洲经济重建,而如今的新融资机构建设理论是共同参与、共同管理和共享资源。有人批评中国是想通过此举破坏现有的国际机构设置,这也是误解,或者是巾伤,因为中国倡建的这些机构并不是以搞垮现有机构为目的,而是作为它们的补充和加强。 因此,“一带一路”不是一种对抗战略,而是一种合作战略,它是开放、合作的。只有以开放的思维与合作的理念来认识“一带一路”,才可以理解和认识其时代要求的含义。 二、出于大战略的设计 “一带一路”是大战略设计,具有综合的含义,既是基于中国本身的发展,也是基于地区和世界的发展。因此,不能把“一带一路”作为短期行为的项日来对待有人为“一带一路”画出了线路图,也有人为它确立了时间表,应该说这是不准确的。从落实的意义上说,它要有行动步骤、项目规划,也要有落实的时间表,但这只能作为分布的行动计划,并不是包揽全部一揽子计划。 从中国发展的大战略来考虑,“一带”,即丝绸之路经济带,是实现发展的地区均衡的战略,也是对外关系结构均衡的战略。中国开放发展从沿海地区开始,经过几十年的发展,沿海地区获得了快速的发展,成为中国的经济重心,但这也导致两个大的不均衡:一是国内的东西部发展不均衡,西部发展大大落后;二是对外关系的不均衡,东重两轻。丝绸之路经济带建设一则为中困两部的发展拓展了新的空间,二则为发展与中亚、西亚等国家的关系提供了新的平台与机遇。传统的丝绸之路,起白中国古代都城长安(今西安).经中亚国家阿富汗、伊朗、伊拉克、叙利亚等而达地中海,以罗马为终点,全长6440公里。这条路被认为是连接亚欧大陆的古代东西方文明的交汇之路,主要的特点是贸易通道。当今推动“一带”建设,并不是要简单地恢复历史上的大通道,而是要以“丝绸之路”的互利交往精神,建设新的开放与合作的经济发展带,把中国与沿线国家以发展这个主线紧密连接起来,构建经济、政治、安全、人文全面链接的新关系,构建基于共同利益的命运共同体。 “一路”,即建设21世纪海上丝绸之路,旨在倡导和建没新时代的海洋新秩序。两方大国崛起后所奉行的是基于控制海洋的“海权论”。中国要做海洋大国,是不是也要走海洋争霸、海洋霸权的老路呢?“一路”战略倡议就是一个最清晰的回答:中国要推动建设的是基于海上航行开放自由、海上共同安全和海洋资源共同开发的新秩序,合作发展的沿海经济带。公元前200年秦汉之际兴起的海上丝绸之路,在历史延伸中不断拓展为交通贸易的黄金路线。这条海道自中国东南沿海,穿过南中国海,进入印度洋、波斯湾,远及东非、欧洲,构成四通八达的网络,海上丝绸之路成为沟通全球文明的重要走廊。如今,“一路”战略下的内容不仅仅是打通基于开放安全的航海通道,而且还要推进发展合作,与海上相关国家共同打造沿海发展经济带,通过港口连接,港口经济、沿海经济可创建新的发展空间。 互联互通是“一带一路”大战略设计的支撑基础。实现互联互通,就是要构建基于基础设施、制度规章、人员交流三位一体的全方位链接,发展四通八达的基础设施网络(陆、海、空交通网络),实现“政策沟通、设施联通、贸易畅通、资金融通、民心相通”的“全方位、立体化、网络状的大联通”。互联互通的概念最早由东盟提出来,后来扩展到东亚合作机制、亚太合作机制,如今也成为“一带一路”建设的重要内容二近些年,构建白贸区是一个大趋势,白贸区的主要内容是推动市场开放,通过开放促进要素资源的流动,推动贸易、投资的发展。但是,对于发展中国家来说,发展的瓶颈是基础设施落后,各国间存在诸多妨碍物流、投资、服务以及人员流通的限制,互联互通网络建设不仅要发展基础设施网络,而且要消除妨碍交流的规制,制定统一的或者是互认的新规则。要克服基础设施建设的融资瓶颈障碍,需建立亚洲基础设施投资银行、丝路基金等。 显然,从对外开放的角度来认识,“一带一路”的大战略设计指导思想既超越了自贸区和多边贸易体制,旨在推进综合发展环境的构建,也突破了中国以我为主的利益观,强调共同建设,共同发展。“一带一路”的合作项日不是通过谈判,而是通过协商,是新型的发展合作方式。 三、周边是首要 中国有20多个近邻国家,陆海相接,构成特殊的关系。中国一向把加强同周边国家的睦邻友好定为国家对外关系的重点和外交的优先目标。2013年中央召开r周边外交T作座谈会,强调“无论从地理方位、自然环境还是相互关系看,周边对中国都具有极为重要的战略意义”,因此“要积极运筹外交全局,突出周边在中同发展大局和外交全局中的重要作用”。同时提出周边外交的基本方针是坚持与邻为善、以邻为伴,坚持睦邻、安邻、富邻,突出亲、诚、惠、容的理念。“一带一路”应运而生,标志着中国对与周边国家关系认识的重大战略性转变,新的国家战略日渐清晰,即推动基于共同发展的中国与周边国家利益共同体和命运共同体的建设。 中国是世界第二经济大国,发展的成功是内靠改革,外靠开放。与历史上的封闭大不一样,如今的开放型经济,与世界和区域市场紧密联系,形成了具有线性特征的周边经济圈。“一带一路”将会使周边经济罔的联系更为紧密。经济是基础.紧密的经济联系创建紧密的经济利益,而紧密的利益是构建中国与周边邻国命运共同体的基础.“一带一路”将会大大改变以往以贸易和资源为主的经济关系结构,以互联互通的建设为基础,逐步构建开放发展的经济区,形成制造业、服务业、金融业,以及人文广泛交互融合的经济带。 改革开放以来,第一阶段中国主要依靠吸收外资、扩大l叶J口来加快发展。进入第二阶段后,要实现由大变强的提升转变,实现经济发展方式的转型升级。尽管中国的经济面向世界市场,但是,周边地区是中国未来发展最直接和最便利的新空问。周边地区,除个别发达国家外,西北部、南部、东南部,包括南亚、东盟、中亚等国家都是发展中地区,这些地区发展愿望强烈,发展潜力巨大。通过推动“一带一路”,周边国家可以从中国的发展中得到好处,搭上中国发展的便车获得较快发展;与此同时,中国也会从周边国家的发展中获得更多的拓展机会,从而使周边地区成为中国延伸发展的依托带。 四、需要开放的大视野 “一带一路”是一种跨区域的开放性框架,以周边地区为起点和重点,但不限于此,作为一项大战略,可以更大地延伸和拓展空间,从亚洲到欧洲再到非洲,也可以延伸到更广的区域。从这个意义上说,“一带一路”是一个带有动态特征的大战略规划,是开放的。“一带一路”战略是主动性战略而非主导性战略,是以中国周边国家和地区的发展为依托,并进一步延伸的全球性战略,是构建稳固的、相互依托、共同发展的利益和命运共同体战略。 “一带一路”战略的实施是一个长期过程,不是一年两年就可以立见成效的。应从现在开始,从基础做起,但要着眼长远,不能太急,要先易后难,先近后远,抓住重点。应有优先秩序。首先是经济,重点也是经济,并且应先从近处逐步推远。当然,光搞经济不行,还要拓展政治关系,发展安全合作,也需要注重文化建设。对于“一带一路”,不仅需要我们自己认识清楚,也要让别的国家认识清楚。因为,建设要靠大家建设,靠大家共同参与,特别是要让相关国家的人民感受到“一带一路”的建设带给他们的利益,让他们认识到参与者负有建设的责任。 五、面临的挑战 当然,要把“一带一路”的倡议变为现实,取得成效,也面临诸多挑战。 挑战之一是战略疑虑,即对中国倡议的战略意图有怀疑。一些近邻国家怀疑中国借此实施扩张,对于合作共建基础设施网络存有疑虑,不太愿意让中国参与大通道的建设,把经济问题政治化;一些非政府组织受到其他力量的鼓动,散布一些抵制中国参与的舆论;一些大国出于担心排斥自己的考虑,也对自己的伙伴国施加压力,甚至直接出面做工作,制造中国主导的舆论。比如,对于亚投行的建设,美国就公开表示反对,日本也拒绝参加,美国的盟友,如澳大利亚、韩国都不表示支持。对于公路、铁路网络的建设,印度、缅甸也都表现出质疑,对于中国发展与一些国家(如巴基斯坦、斯里兰卡等)的海上与港口合作,也被赋予政治甚至军事含义。 挑战之二是如何妥善解决或者化解争端。比如,建设21世纪海上丝绸之路,首先遇到的问题是需要妥善解决南海争端,创建搁置争议、合作建设的环境和气氛,以合作代替争斗。一则,要与争端当事国进行对话协商,增加合作的共识;二则,要加强与东盟组织的协商,在落实好南海行为宣言的基础上,尽早完成南海行为守则的谈判,签署协议,推动落实。2015年是中国一东盟海洋年,要利用好这个契机,就建设海上丝绸之路制订行动计划。这一步走好了,会有助于推动更大范围海上丝绸之路项目的建设。 挑战之三是如何创建可持续的新发展方式。像丝绸之路经济带的建设,以往中国与中亚国家的经贸关系主要是在资源领域,即开发利用中亚的资源,建设通往中国的能源输送管道。要建设经济带,就要改变简单的能源关系,在中亚地区建设资源加工业、加工制造业以及服务业,使中亚地区的经济发展水平得到提升。只有中亚国家的经济得到更为全面的发展,彼此才可以从中得到更大的拓展空间。在最近召开的外事工作会议上,强调,要积极推进“一带一路”建设,努力寻求同各方利益的汇合点,通过务实合作促进合作共赢。丝绸之路经济带建设,第一站是中亚国家,这是起点区域,起点搞好了,才可以进一步延伸。 中国上升为一个实力大国,自己的利益诉求多了,影响力也会增大,能干的事情也多了,各种议论都会有。“一带一路”既然是大战略,既然方向确定了,就要认真实施,一步一个脚印,本着“一带一路”战略的核心理念合作;要强调共同建设、共同参与、共同发展、共享利益;要发挥各方面积极性,包括各种国际组织、区域组织的积极性,使“一带一路”战略变成大家的战略。 猜你喜欢: 1. 一带一路战略意义及实施措施 2. 一带一路建设的历史意义1500字 3. 关于一带一路的形势与政策论文 4. 一带一路是什么意思 5. 一带一路战略意

一带一路形势政策论文带文献

1、建设带路主应全球形势深刻变化、统筹内际两局作重战略决策推进我新轮外放沿线家共同发展意义重前经济全球化深入发展区域经济体化加快推进全球增贸易、投资格局酝酿深刻调整亚欧家都处于经济转型升级关键阶段需要进步激发域内发展力与合作潜力带路战略构想提契合沿线家共同需求沿线家优势互补、放发展启新机遇窗带路平等文化认同框架谈合作家战略性决策体现平、交流、理解、包容、合作、共赢精神随着世界第二经济体际社 威胁论声音绝于耳带路建设向世界各释疑解惑向世界宣告平崛起:崛起损害别利益代价2、带路沿线新兴经济体发展家总口约44亿经济总量约21万亿美元别约占全球63%29%些家普遍处于经济发展升期展互利合作前景广阔深挖我与沿线家合作潜力必提升新兴经济体发展家我外放格局位促进我西部区沿边区外放推东部沿海区放型经济率先转型升级进形海陆统筹、东西互济、面向全球放新格局经济发展断拓创新寻求突破程沿海区向西部内陆断推进带路建设全面深化改革持续发展创造前提条件区域合作新格局寻找未发展着力点突破口谓落满盘内近实行西部发战略形势亚乃至向西更家经贸合作发展必趋势发展经验亚等各借鉴公路、铁路、油气管道、网络通信设施等断修建形古丝绸路现代商队3、打世界图发现带路条世界跨度经济走廊发端于贯通亚、东南亚、南亚、西亚乃至欧洲部区域东牵亚太经济圈西系欧洲经济圈世界具发展潜力经济带论发展经济、改善民应金融危机、加快转型升级角度看沿线各前途命运未像今紧密相连、休戚与共带路仅实现华民族振兴战略构想更沿线各共同事业利于政治互信、缘毗邻、经济互补等优势转化务实合作、持续增优势通带路建设论东海西挺进都使我与周边家形五通带路战略合作经贸合作基石遵循平合作、放包容、互互鉴、互利共赢丝路精神与沿线各交通基础设施、贸易与投资、能源合作、区域体化、民币际化等领域必迎共创共享新代4、带路放包容经济合作倡议限别范围实体搞封闭机制意愿家经济体均参与进带路支持者、建设者受益者共同建设未带路疑释放更力带路战略构想世界各民落根复兴丝绸路幅横贯东西、共谋发展宏蓝图铺展梦想追求奋斗切都能民梦想世界各民梦想给世界带限机美前景

一带一路战略意义的论文范文篇3 论文摘要: 2013年9月主席访问哈萨克斯坦时提出共同建设“丝绸之路经济带”的倡议,10月在访问东盟国家时提出共同建设“21世纪海上丝绸之路”的战略构想。由此,“一带一路”作为中国一个新时期对外大战略浮出水面。中国为何如此重视“一带一路”的建设?究竟如何认识“一带一路”的深刻意义?要真正办好这件大事,还是需要加深对它的认识。特别是,“一带一路”战略由中国倡议,而建设则需要得到相关国家的理解和支持,中国要能与他们取得共识,开展密切合作,共同参与建设。 论文关键词: “一带一路”,发展战略,对外开放,经济发展 2013年9月主席访问哈萨克斯坦时提出共同建设“丝绸之路经济带”的倡议,10月在访问东盟国家时提出共同建设“21世纪海上丝绸之路”的战略构想。由此,“一带一路”作为中国一个新时期对外大战略浮出水面。前不久,中央召开中央 财经 领导小组会议,就如何落实“一带一路”进行研究,指出,“一带一路”的提出是“时代的要求”,是“一个包容性的巨大发展平台”,“把快速发展的中国经济同沿线国家利益结合起来”。他要求,“要集中力量办好这件大事”,“要抓住关键的标志性工程,力争尽早开花结果”。这表明,落实“一带一路”战略正式提上日程,要由计划见之于行动了。 中国为何如此重视“一带一路”的建设?究竟如何认识“一带一路”的深刻意义?要真正办好这件大事,还是需要加深对它的认识。特别是,“一带一路”战略由中国倡议,而建设则需要得到相关国家的理解和支持,中国要能与他们取得共识,开展密切合作,共同参与建设。 一、“时代要求”的含义 为何说“一带一路”是时代的要求?在笔者看来,这是因为我们所处的时代最突出的特征是和平与发展,也就是说,追求和平,实现发展是各国人民最大的诉求。 中国的快速发展引起世界的高度关注,其中最为关注的是中国强大了要干什么,如何干。世界以往发展的历史表明,大国必争,强国必霸。尽管中国一再宣称,坚持走和平发展的道路,但是,别的国家仍然不太相信,听其言,观其行,这也不难理解。人们担心,一旦中国采取扩张型战略,与美国争夺影响力,世界就会陷入“修昔底德陷阱”,发生大国争端,进而引发大的战争。作为不走传统大国崛起道路宣示的实践,中国主动提出与美国构建基于不对抗、开展对话与合作的新型大国关系;同时,也通过倡导和推进“一带一路”战略,破除人们对于中国会实施扩张性战略的疑虑。中国希望以此向世界表明,中国致力于和平发展的承诺不是空话,立志要把实现合作共赢的承诺付诸行动。 发展中国家的发展,一批新兴经济体崛起,更多的发展中国家步入起飞门槛,是这个时代的突出特征。如何维护发展大势,为发展中国家创建可持续发展的环境,是时代的要求:尽管中国是世界经济大国,但仍然是一个发展中国家。从本身的发展需要出发,中国将会继续把发展放在首位:鉴于中国是世界第二大经济体,是世界贸易大国,拥有世界第一的外汇储备,需要要为世界的发展做出更大贡献,为世界经济的发展创建更好的发展环境。“一带一路”可以作为推动发展合作的大平台,把中国经济的发展与其他国家的发展结合起来,通过中国的投入和带动,动员各方的积极性,打造新的发展空间,创建新的发展引擎。 “一带一路”是一个开放的平台,在这个平台上,中国与相关国家一起规划项目。长期以来,对于发展中国家来说,发展融资,特别是基础设施建设、长期项目工程建设融资,非常困难。而现有国际金融机构能力有限,私人金融机构投资意愿不强,导致沿线国家基础设施发展滞后,发展的综合环境改善缓慢。通过“一带一路”,创建合作性融资机构和其他多种形式的金融机构,可以破解融资瓶颈,中国也可以在这个平台上发挥更大的作用。为此,中国倡导成立金砖国家银行、亚洲基础设施投资银行、上海合作组织开发银行,宣布出资成立丝路基金等,目的就在于此。有人把中国这样的举动称为“新马歇尔计划”,这足不对的。当年的马歇尔计划是美周援助战后的欧洲经济重建,而如今的新融资机构建设理论是共同参与、共同管理和共享资源。有人批评中国是想通过此举破坏现有的国际机构设置,这也是误解,或者是巾伤,因为中国倡建的这些机构并不是以搞垮现有机构为目的,而是作为它们的补充和加强。 因此,“一带一路”不是一种对抗战略,而是一种合作战略,它是开放、合作的。只有以开放的思维与合作的理念来认识“一带一路”,才可以理解和认识其时代要求的含义。 二、出于大战略的设计 “一带一路”是大战略设计,具有综合的含义,既是基于中国本身的发展,也是基于地区和世界的发展。因此,不能把“一带一路”作为短期行为的项日来对待有人为“一带一路”画出了线路图,也有人为它确立了时间表,应该说这是不准确的。从落实的意义上说,它要有行动步骤、项目规划,也要有落实的时间表,但这只能作为分布的行动计划,并不是包揽全部一揽子计划。 从中国发展的大战略来考虑,“一带”,即丝绸之路经济带,是实现发展的地区均衡的战略,也是对外关系结构均衡的战略。中国开放发展从沿海地区开始,经过几十年的发展,沿海地区获得了快速的发展,成为中国的经济重心,但这也导致两个大的不均衡:一是国内的东西部发展不均衡,西部发展大大落后;二是对外关系的不均衡,东重两轻。丝绸之路经济带建设一则为中困两部的发展拓展了新的空间,二则为发展与中亚、西亚等国家的关系提供了新的平台与机遇。传统的丝绸之路,起白中国古代都城长安(今西安).经中亚国家阿富汗、伊朗、伊拉克、叙利亚等而达地中海,以罗马为终点,全长6440公里。这条路被认为是连接亚欧大陆的古代东西方文明的交汇之路,主要的特点是贸易通道。当今推动“一带”建设,并不是要简单地恢复历史上的大通道,而是要以“丝绸之路”的互利交往精神,建设新的开放与合作的经济发展带,把中国与沿线国家以发展这个主线紧密连接起来,构建经济、政治、安全、人文全面链接的新关系,构建基于共同利益的命运共同体。 “一路”,即建设21世纪海上丝绸之路,旨在倡导和建没新时代的海洋新秩序。两方大国崛起后所奉行的是基于控制海洋的“海权论”。中国要做海洋大国,是不是也要走海洋争霸、海洋霸权的老路呢?“一路”战略倡议就是一个最清晰的回答:中国要推动建设的是基于海上航行开放自由、海上共同安全和海洋资源共同开发的新秩序,合作发展的沿海经济带。公元前200年秦汉之际兴起的海上丝绸之路,在历史延伸中不断拓展为交通贸易的黄金路线。这条海道自中国东南沿海,穿过南中国海,进入印度洋、波斯湾,远及东非、欧洲,构成四通八达的网络,海上丝绸之路成为沟通全球文明的重要走廊。如今,“一路”战略下的内容不仅仅是打通基于开放安全的航海通道,而且还要推进发展合作,与海上相关国家共同打造沿海发展经济带,通过港口连接,港口经济、沿海经济可创建新的发展空间。 互联互通是“一带一路”大战略设计的支撑基础。实现互联互通,就是要构建基于基础设施、制度规章、人员交流三位一体的全方位链接,发展四通八达的基础设施网络(陆、海、空交通网络),实现“政策沟通、设施联通、贸易畅通、资金融通、民心相通”的“全方位、立体化、网络状的大联通”。互联互通的概念最早由东盟提出来,后来扩展到东亚合作机制、亚太合作机制,如今也成为“一带一路”建设的重要内容二近些年,构建白贸区是一个大趋势,白贸区的主要内容是推动市场开放,通过开放促进要素资源的流动,推动贸易、投资的发展。但是,对于发展中国家来说,发展的瓶颈是基础设施落后,各国间存在诸多妨碍物流、投资、服务以及人员流通的限制,互联互通网络建设不仅要发展基础设施网络,而且要消除妨碍交流的规制,制定统一的或者是互认的新规则。要克服基础设施建设的融资瓶颈障碍,需建立亚洲基础设施投资银行、丝路基金等。 显然,从对外开放的角度来认识,“一带一路”的大战略设计指导思想既超越了自贸区和多边贸易体制,旨在推进综合发展环境的构建,也突破了中国以我为主的利益观,强调共同建设,共同发展。“一带一路”的合作项日不是通过谈判,而是通过协商,是新型的发展合作方式。 三、周边是首要 中国有20多个近邻国家,陆海相接,构成特殊的关系。中国一向把加强同周边国家的睦邻友好定为国家对外关系的重点和外交的优先目标。2013年中央召开r周边外交T作座谈会,强调“无论从地理方位、自然环境还是相互关系看,周边对中国都具有极为重要的战略意义”,因此“要积极运筹外交全局,突出周边在中同发展大局和外交全局中的重要作用”。同时提出周边外交的基本方针是坚持与邻为善、以邻为伴,坚持睦邻、安邻、富邻,突出亲、诚、惠、容的理念。“一带一路”应运而生,标志着中国对与周边国家关系认识的重大战略性转变,新的国家战略日渐清晰,即推动基于共同发展的中国与周边国家利益共同体和命运共同体的建设。 中国是世界第二经济大国,发展的成功是内靠改革,外靠开放。与历史上的封闭大不一样,如今的开放型经济,与世界和区域市场紧密联系,形成了具有线性特征的周边经济圈。“一带一路”将会使周边经济罔的联系更为紧密。经济是基础.紧密的经济联系创建紧密的经济利益,而紧密的利益是构建中国与周边邻国命运共同体的基础.“一带一路”将会大大改变以往以贸易和资源为主的经济关系结构,以互联互通的建设为基础,逐步构建开放发展的经济区,形成制造业、服务业、金融业,以及人文广泛交互融合的经济带。 改革开放以来,第一阶段中国主要依靠吸收外资、扩大l叶J口来加快发展。进入第二阶段后,要实现由大变强的提升转变,实现经济发展方式的转型升级。尽管中国的经济面向世界市场,但是,周边地区是中国未来发展最直接和最便利的新空问。周边地区,除个别发达国家外,西北部、南部、东南部,包括南亚、东盟、中亚等国家都是发展中地区,这些地区发展愿望强烈,发展潜力巨大。通过推动“一带一路”,周边国家可以从中国的发展中得到好处,搭上中国发展的便车获得较快发展;与此同时,中国也会从周边国家的发展中获得更多的拓展机会,从而使周边地区成为中国延伸发展的依托带。 四、需要开放的大视野 “一带一路”是一种跨区域的开放性框架,以周边地区为起点和重点,但不限于此,作为一项大战略,可以更大地延伸和拓展空间,从亚洲到欧洲再到非洲,也可以延伸到更广的区域。从这个意义上说,“一带一路”是一个带有动态特征的大战略规划,是开放的。“一带一路”战略是主动性战略而非主导性战略,是以中国周边国家和地区的发展为依托,并进一步延伸的全球性战略,是构建稳固的、相互依托、共同发展的利益和命运共同体战略。 “一带一路”战略的实施是一个长期过程,不是一年两年就可以立见成效的。应从现在开始,从基础做起,但要着眼长远,不能太急,要先易后难,先近后远,抓住重点。应有优先秩序。首先是经济,重点也是经济,并且应先从近处逐步推远。当然,光搞经济不行,还要拓展政治关系,发展安全合作,也需要注重文化建设。对于“一带一路”,不仅需要我们自己认识清楚,也要让别的国家认识清楚。因为,建设要靠大家建设,靠大家共同参与,特别是要让相关国家的人民感受到“一带一路”的建设带给他们的利益,让他们认识到参与者负有建设的责任。 五、面临的挑战 当然,要把“一带一路”的倡议变为现实,取得成效,也面临诸多挑战。 挑战之一是战略疑虑,即对中国倡议的战略意图有怀疑。一些近邻国家怀疑中国借此实施扩张,对于合作共建基础设施网络存有疑虑,不太愿意让中国参与大通道的建设,把经济问题政治化;一些非政府组织受到其他力量的鼓动,散布一些抵制中国参与的舆论;一些大国出于担心排斥自己的考虑,也对自己的伙伴国施加压力,甚至直接出面做工作,制造中国主导的舆论。比如,对于亚投行的建设,美国就公开表示反对,日本也拒绝参加,美国的盟友,如澳大利亚、韩国都不表示支持。对于公路、铁路网络的建设,印度、缅甸也都表现出质疑,对于中国发展与一些国家(如巴基斯坦、斯里兰卡等)的海上与港口合作,也被赋予政治甚至军事含义。 挑战之二是如何妥善解决或者化解争端。比如,建设21世纪海上丝绸之路,首先遇到的问题是需要妥善解决南海争端,创建搁置争议、合作建设的环境和气氛,以合作代替争斗。一则,要与争端当事国进行对话协商,增加合作的共识;二则,要加强与东盟组织的协商,在落实好南海行为宣言的基础上,尽早完成南海行为守则的谈判,签署协议,推动落实。2015年是中国一东盟海洋年,要利用好这个契机,就建设海上丝绸之路制订行动计划。这一步走好了,会有助于推动更大范围海上丝绸之路项目的建设。 挑战之三是如何创建可持续的新发展方式。像丝绸之路经济带的建设,以往中国与中亚国家的经贸关系主要是在资源领域,即开发利用中亚的资源,建设通往中国的能源输送管道。要建设经济带,就要改变简单的能源关系,在中亚地区建设资源加工业、加工制造业以及服务业,使中亚地区的经济发展水平得到提升。只有中亚国家的经济得到更为全面的发展,彼此才可以从中得到更大的拓展空间。在最近召开的外事工作会议上,强调,要积极推进“一带一路”建设,努力寻求同各方利益的汇合点,通过务实合作促进合作共赢。丝绸之路经济带建设,第一站是中亚国家,这是起点区域,起点搞好了,才可以进一步延伸。 中国上升为一个实力大国,自己的利益诉求多了,影响力也会增大,能干的事情也多了,各种议论都会有。“一带一路”既然是大战略,既然方向确定了,就要认真实施,一步一个脚印,本着“一带一路”战略的核心理念合作;要强调共同建设、共同参与、共同发展、共享利益;要发挥各方面积极性,包括各种国际组织、区域组织的积极性,使“一带一路”战略变成大家的战略。 猜你喜欢: 1. 一带一路战略意义及实施措施 2. 一带一路建设的历史意义1500字 3. 关于一带一路的形势与政策论文 4. 一带一路是什么意思 5. 一带一路战略意

形策论文一带一路

一带一路战略意义的论文范文篇3 论文摘要: 2013年9月主席访问哈萨克斯坦时提出共同建设“丝绸之路经济带”的倡议,10月在访问东盟国家时提出共同建设“21世纪海上丝绸之路”的战略构想。由此,“一带一路”作为中国一个新时期对外大战略浮出水面。中国为何如此重视“一带一路”的建设?究竟如何认识“一带一路”的深刻意义?要真正办好这件大事,还是需要加深对它的认识。特别是,“一带一路”战略由中国倡议,而建设则需要得到相关国家的理解和支持,中国要能与他们取得共识,开展密切合作,共同参与建设。 论文关键词: “一带一路”,发展战略,对外开放,经济发展 2013年9月主席访问哈萨克斯坦时提出共同建设“丝绸之路经济带”的倡议,10月在访问东盟国家时提出共同建设“21世纪海上丝绸之路”的战略构想。由此,“一带一路”作为中国一个新时期对外大战略浮出水面。前不久,中央召开中央 财经 领导小组会议,就如何落实“一带一路”进行研究,指出,“一带一路”的提出是“时代的要求”,是“一个包容性的巨大发展平台”,“把快速发展的中国经济同沿线国家利益结合起来”。他要求,“要集中力量办好这件大事”,“要抓住关键的标志性工程,力争尽早开花结果”。这表明,落实“一带一路”战略正式提上日程,要由计划见之于行动了。 中国为何如此重视“一带一路”的建设?究竟如何认识“一带一路”的深刻意义?要真正办好这件大事,还是需要加深对它的认识。特别是,“一带一路”战略由中国倡议,而建设则需要得到相关国家的理解和支持,中国要能与他们取得共识,开展密切合作,共同参与建设。 一、“时代要求”的含义 为何说“一带一路”是时代的要求?在笔者看来,这是因为我们所处的时代最突出的特征是和平与发展,也就是说,追求和平,实现发展是各国人民最大的诉求。 中国的快速发展引起世界的高度关注,其中最为关注的是中国强大了要干什么,如何干。世界以往发展的历史表明,大国必争,强国必霸。尽管中国一再宣称,坚持走和平发展的道路,但是,别的国家仍然不太相信,听其言,观其行,这也不难理解。人们担心,一旦中国采取扩张型战略,与美国争夺影响力,世界就会陷入“修昔底德陷阱”,发生大国争端,进而引发大的战争。作为不走传统大国崛起道路宣示的实践,中国主动提出与美国构建基于不对抗、开展对话与合作的新型大国关系;同时,也通过倡导和推进“一带一路”战略,破除人们对于中国会实施扩张性战略的疑虑。中国希望以此向世界表明,中国致力于和平发展的承诺不是空话,立志要把实现合作共赢的承诺付诸行动。 发展中国家的发展,一批新兴经济体崛起,更多的发展中国家步入起飞门槛,是这个时代的突出特征。如何维护发展大势,为发展中国家创建可持续发展的环境,是时代的要求:尽管中国是世界经济大国,但仍然是一个发展中国家。从本身的发展需要出发,中国将会继续把发展放在首位:鉴于中国是世界第二大经济体,是世界贸易大国,拥有世界第一的外汇储备,需要要为世界的发展做出更大贡献,为世界经济的发展创建更好的发展环境。“一带一路”可以作为推动发展合作的大平台,把中国经济的发展与其他国家的发展结合起来,通过中国的投入和带动,动员各方的积极性,打造新的发展空间,创建新的发展引擎。 “一带一路”是一个开放的平台,在这个平台上,中国与相关国家一起规划项目。长期以来,对于发展中国家来说,发展融资,特别是基础设施建设、长期项目工程建设融资,非常困难。而现有国际金融机构能力有限,私人金融机构投资意愿不强,导致沿线国家基础设施发展滞后,发展的综合环境改善缓慢。通过“一带一路”,创建合作性融资机构和其他多种形式的金融机构,可以破解融资瓶颈,中国也可以在这个平台上发挥更大的作用。为此,中国倡导成立金砖国家银行、亚洲基础设施投资银行、上海合作组织开发银行,宣布出资成立丝路基金等,目的就在于此。有人把中国这样的举动称为“新马歇尔计划”,这足不对的。当年的马歇尔计划是美周援助战后的欧洲经济重建,而如今的新融资机构建设理论是共同参与、共同管理和共享资源。有人批评中国是想通过此举破坏现有的国际机构设置,这也是误解,或者是巾伤,因为中国倡建的这些机构并不是以搞垮现有机构为目的,而是作为它们的补充和加强。 因此,“一带一路”不是一种对抗战略,而是一种合作战略,它是开放、合作的。只有以开放的思维与合作的理念来认识“一带一路”,才可以理解和认识其时代要求的含义。 二、出于大战略的设计 “一带一路”是大战略设计,具有综合的含义,既是基于中国本身的发展,也是基于地区和世界的发展。因此,不能把“一带一路”作为短期行为的项日来对待有人为“一带一路”画出了线路图,也有人为它确立了时间表,应该说这是不准确的。从落实的意义上说,它要有行动步骤、项目规划,也要有落实的时间表,但这只能作为分布的行动计划,并不是包揽全部一揽子计划。 从中国发展的大战略来考虑,“一带”,即丝绸之路经济带,是实现发展的地区均衡的战略,也是对外关系结构均衡的战略。中国开放发展从沿海地区开始,经过几十年的发展,沿海地区获得了快速的发展,成为中国的经济重心,但这也导致两个大的不均衡:一是国内的东西部发展不均衡,西部发展大大落后;二是对外关系的不均衡,东重两轻。丝绸之路经济带建设一则为中困两部的发展拓展了新的空间,二则为发展与中亚、西亚等国家的关系提供了新的平台与机遇。传统的丝绸之路,起白中国古代都城长安(今西安).经中亚国家阿富汗、伊朗、伊拉克、叙利亚等而达地中海,以罗马为终点,全长6440公里。这条路被认为是连接亚欧大陆的古代东西方文明的交汇之路,主要的特点是贸易通道。当今推动“一带”建设,并不是要简单地恢复历史上的大通道,而是要以“丝绸之路”的互利交往精神,建设新的开放与合作的经济发展带,把中国与沿线国家以发展这个主线紧密连接起来,构建经济、政治、安全、人文全面链接的新关系,构建基于共同利益的命运共同体。 “一路”,即建设21世纪海上丝绸之路,旨在倡导和建没新时代的海洋新秩序。两方大国崛起后所奉行的是基于控制海洋的“海权论”。中国要做海洋大国,是不是也要走海洋争霸、海洋霸权的老路呢?“一路”战略倡议就是一个最清晰的回答:中国要推动建设的是基于海上航行开放自由、海上共同安全和海洋资源共同开发的新秩序,合作发展的沿海经济带。公元前200年秦汉之际兴起的海上丝绸之路,在历史延伸中不断拓展为交通贸易的黄金路线。这条海道自中国东南沿海,穿过南中国海,进入印度洋、波斯湾,远及东非、欧洲,构成四通八达的网络,海上丝绸之路成为沟通全球文明的重要走廊。如今,“一路”战略下的内容不仅仅是打通基于开放安全的航海通道,而且还要推进发展合作,与海上相关国家共同打造沿海发展经济带,通过港口连接,港口经济、沿海经济可创建新的发展空间。 互联互通是“一带一路”大战略设计的支撑基础。实现互联互通,就是要构建基于基础设施、制度规章、人员交流三位一体的全方位链接,发展四通八达的基础设施网络(陆、海、空交通网络),实现“政策沟通、设施联通、贸易畅通、资金融通、民心相通”的“全方位、立体化、网络状的大联通”。互联互通的概念最早由东盟提出来,后来扩展到东亚合作机制、亚太合作机制,如今也成为“一带一路”建设的重要内容二近些年,构建白贸区是一个大趋势,白贸区的主要内容是推动市场开放,通过开放促进要素资源的流动,推动贸易、投资的发展。但是,对于发展中国家来说,发展的瓶颈是基础设施落后,各国间存在诸多妨碍物流、投资、服务以及人员流通的限制,互联互通网络建设不仅要发展基础设施网络,而且要消除妨碍交流的规制,制定统一的或者是互认的新规则。要克服基础设施建设的融资瓶颈障碍,需建立亚洲基础设施投资银行、丝路基金等。 显然,从对外开放的角度来认识,“一带一路”的大战略设计指导思想既超越了自贸区和多边贸易体制,旨在推进综合发展环境的构建,也突破了中国以我为主的利益观,强调共同建设,共同发展。“一带一路”的合作项日不是通过谈判,而是通过协商,是新型的发展合作方式。 三、周边是首要 中国有20多个近邻国家,陆海相接,构成特殊的关系。中国一向把加强同周边国家的睦邻友好定为国家对外关系的重点和外交的优先目标。2013年中央召开r周边外交T作座谈会,强调“无论从地理方位、自然环境还是相互关系看,周边对中国都具有极为重要的战略意义”,因此“要积极运筹外交全局,突出周边在中同发展大局和外交全局中的重要作用”。同时提出周边外交的基本方针是坚持与邻为善、以邻为伴,坚持睦邻、安邻、富邻,突出亲、诚、惠、容的理念。“一带一路”应运而生,标志着中国对与周边国家关系认识的重大战略性转变,新的国家战略日渐清晰,即推动基于共同发展的中国与周边国家利益共同体和命运共同体的建设。 中国是世界第二经济大国,发展的成功是内靠改革,外靠开放。与历史上的封闭大不一样,如今的开放型经济,与世界和区域市场紧密联系,形成了具有线性特征的周边经济圈。“一带一路”将会使周边经济罔的联系更为紧密。经济是基础.紧密的经济联系创建紧密的经济利益,而紧密的利益是构建中国与周边邻国命运共同体的基础.“一带一路”将会大大改变以往以贸易和资源为主的经济关系结构,以互联互通的建设为基础,逐步构建开放发展的经济区,形成制造业、服务业、金融业,以及人文广泛交互融合的经济带。 改革开放以来,第一阶段中国主要依靠吸收外资、扩大l叶J口来加快发展。进入第二阶段后,要实现由大变强的提升转变,实现经济发展方式的转型升级。尽管中国的经济面向世界市场,但是,周边地区是中国未来发展最直接和最便利的新空问。周边地区,除个别发达国家外,西北部、南部、东南部,包括南亚、东盟、中亚等国家都是发展中地区,这些地区发展愿望强烈,发展潜力巨大。通过推动“一带一路”,周边国家可以从中国的发展中得到好处,搭上中国发展的便车获得较快发展;与此同时,中国也会从周边国家的发展中获得更多的拓展机会,从而使周边地区成为中国延伸发展的依托带。 四、需要开放的大视野 “一带一路”是一种跨区域的开放性框架,以周边地区为起点和重点,但不限于此,作为一项大战略,可以更大地延伸和拓展空间,从亚洲到欧洲再到非洲,也可以延伸到更广的区域。从这个意义上说,“一带一路”是一个带有动态特征的大战略规划,是开放的。“一带一路”战略是主动性战略而非主导性战略,是以中国周边国家和地区的发展为依托,并进一步延伸的全球性战略,是构建稳固的、相互依托、共同发展的利益和命运共同体战略。 “一带一路”战略的实施是一个长期过程,不是一年两年就可以立见成效的。应从现在开始,从基础做起,但要着眼长远,不能太急,要先易后难,先近后远,抓住重点。应有优先秩序。首先是经济,重点也是经济,并且应先从近处逐步推远。当然,光搞经济不行,还要拓展政治关系,发展安全合作,也需要注重文化建设。对于“一带一路”,不仅需要我们自己认识清楚,也要让别的国家认识清楚。因为,建设要靠大家建设,靠大家共同参与,特别是要让相关国家的人民感受到“一带一路”的建设带给他们的利益,让他们认识到参与者负有建设的责任。 五、面临的挑战 当然,要把“一带一路”的倡议变为现实,取得成效,也面临诸多挑战。 挑战之一是战略疑虑,即对中国倡议的战略意图有怀疑。一些近邻国家怀疑中国借此实施扩张,对于合作共建基础设施网络存有疑虑,不太愿意让中国参与大通道的建设,把经济问题政治化;一些非政府组织受到其他力量的鼓动,散布一些抵制中国参与的舆论;一些大国出于担心排斥自己的考虑,也对自己的伙伴国施加压力,甚至直接出面做工作,制造中国主导的舆论。比如,对于亚投行的建设,美国就公开表示反对,日本也拒绝参加,美国的盟友,如澳大利亚、韩国都不表示支持。对于公路、铁路网络的建设,印度、缅甸也都表现出质疑,对于中国发展与一些国家(如巴基斯坦、斯里兰卡等)的海上与港口合作,也被赋予政治甚至军事含义。 挑战之二是如何妥善解决或者化解争端。比如,建设21世纪海上丝绸之路,首先遇到的问题是需要妥善解决南海争端,创建搁置争议、合作建设的环境和气氛,以合作代替争斗。一则,要与争端当事国进行对话协商,增加合作的共识;二则,要加强与东盟组织的协商,在落实好南海行为宣言的基础上,尽早完成南海行为守则的谈判,签署协议,推动落实。2015年是中国一东盟海洋年,要利用好这个契机,就建设海上丝绸之路制订行动计划。这一步走好了,会有助于推动更大范围海上丝绸之路项目的建设。 挑战之三是如何创建可持续的新发展方式。像丝绸之路经济带的建设,以往中国与中亚国家的经贸关系主要是在资源领域,即开发利用中亚的资源,建设通往中国的能源输送管道。要建设经济带,就要改变简单的能源关系,在中亚地区建设资源加工业、加工制造业以及服务业,使中亚地区的经济发展水平得到提升。只有中亚国家的经济得到更为全面的发展,彼此才可以从中得到更大的拓展空间。在最近召开的外事工作会议上,强调,要积极推进“一带一路”建设,努力寻求同各方利益的汇合点,通过务实合作促进合作共赢。丝绸之路经济带建设,第一站是中亚国家,这是起点区域,起点搞好了,才可以进一步延伸。 中国上升为一个实力大国,自己的利益诉求多了,影响力也会增大,能干的事情也多了,各种议论都会有。“一带一路”既然是大战略,既然方向确定了,就要认真实施,一步一个脚印,本着“一带一路”战略的核心理念合作;要强调共同建设、共同参与、共同发展、共享利益;要发挥各方面积极性,包括各种国际组织、区域组织的积极性,使“一带一路”战略变成大家的战略。 猜你喜欢: 1. 一带一路战略意义及实施措施 2. 一带一路建设的历史意义1500字 3. 关于一带一路的形势与政策论文 4. 一带一路是什么意思 5. 一带一路战略意

论文为了做到层次分明、脉络清晰,常常将正文部分分成几个大的段落。这些段落即所谓逻辑段,一个逻辑段可包含几个小逻辑段,一个小逻辑段可包含一个或几个自然段,使正文形成若干层次。论文的层次不宜过多,一般不超过五级,具体如下:

“一带一路”的战略构想,就是“新丝绸之路经济带”和“21世纪海上丝绸之路”的战略构想,强调各国之间共同打造互利共赢的“利益共同体”和共同发展繁荣的“命运共同体”。

众所周知,“丝绸之路”是中国最早实行对外开放的标志,曾在古代促进了我国与西方国家的经济、政治、文化等共同的发展,是一条具有深刻的历史文化底蕴与重要意义的通道。

如今,随着中国经济的崛起和飞速发展,在新的国内外形势下,习近平主席及时提出“一带一路”的建设思想,寓意重拾古代中国成功的外交策略,也意在把握我国重要战略机遇期,进一步推动对外开放的进程。

同时也是基于周边外交新形势下的一大战略,表明我国政府在未来处理新型国际关系中的统筹兼顾与创新发展理念,从而形成全方位对外开放新格局。

改革开放后,我国的经济发展一直是一个不断创新和突破的过程,经济开发从沿海地区向西部内陆一直推进。

而“一带一路”建设将为全面深化改革和持续发展创造前提条件,在区域合作新格局中寻找未来发展的着力点和突破口,如“一带一路”的建设过程不仅涉及众多国家和地区,还涉及众多产业和巨量的要素调动,这其间便产生了各种不可估量的机遇。主要有以下几方面:

第一,产业创新涉及产业转型。升级和产业转移等带来的红利。随着“一带一路”战略的实施,中国的一些优质过剩产业将会转移到其他一些国家和地区。在国内,因为市场供求变化,一些过剩的产业,也许在其他国家能恰好被合理估值。

在国内,因为要素成本的上升而使一些产业、产品失去了价格竞争力,也许在其他国家,较低的要素成本会使这些产业重现生机。

在国内,因为产品出口一些发达国家受限而影响整个产业的发展,也许在其他国家就能绕开这些壁垒,等等。此外,由于产业转移引致的产业转型升级更是机遇无限,比如技术改造、研发投入、品牌树立等等都会给投资者带来无限机遇。

第二,各地域争取创新进而为本地区赢得商机。“一带一路”本质上是一个国际性区域经济的范畴,随着“一带一路”战略的实施,必将引发不同国家和地区的区域创新,这包括区域发展模式、区域产业战略选择、区域经济的技术路径、区域间的合作方式等等,这其间的每个创新都蕴涵着无限的机遇。

“一带一路”战略的实施不仅有机遇也充满了挑战,需要我们有一定的风险意识,未雨绸缪。国内各相关省市为了在“一带一路”建设中抢占发展先机,纷纷做规划、争地位、要政策,力求得到国家层面的认定与支持,期盼在这一国家战略布局中争得一席之地。

但目前,“一带一路”建设的国家整体规划尚未出台,各省市“自弹自唱”规划中难免出现区域功能定位趋同、产业结构布局重叠、同质化无序竞争的弊病。

再者,自1999年以来,中国政府就一直鼓励企业“走出去”。最初的投资大多集中于一些全球贫穷国家的资源开采项目上。近年来,随着国内经济实力的不断增强,中国对外投资首次超过了外资流入,对外投资也被引导到发展中经济体和发达经济体中的更为引人瞩目的项目上。

五六年前,中国“走出去”模式基本上围绕着大宗商品,现在开始在一些实行竞标机制的国家承建基础设施项目。我们知道沿“带”沿“路”的一些发展中国家还是比较愿意接受我们的投资。

但由于其中一些国家政局并不是十分稳定,不同党派之间的理念差别很大,一旦一个党派下台,就会改变过去的对外政策,这必将给我国在这些国家的投资带来巨大风险。

因此,我们在具体实施“一带一路”战略时必须对这些国家的政治格局、法律环境等进行仔细研究,在投资之前做好风险应对的预案,将投资的风险降到最低。

“一带一路”战略是个综合性的超级战略,是一种全新的各国合作、发展、建立增进友谊的中国式的解决方案和游戏规则。

这也是完全由中国主导的游戏规则,这个规则的建立与实施是中华民族实现伟大复兴的重要一环。曾经驼铃声声、舟楫络绎的丝绸之路,正在重现活力、大放光彩,挑战与机遇并存,我们要做的就是肩负使命并使命必达。

扩展资料

论文要求:

1、作者署名的规范

作者署名置于题名下方,团体作者的执笔人,也可标注于篇首页地脚位置。有时,作者姓名亦可标注于正文末尾。示例:王军1,张红2,刘力1。

2、摘要的规范

摘要是对论文的内容不加注释和评论的简短陈述,要求扼要地说明研究工作的目的、研究方法和最终结论等,重点是结论,是一篇具有独立性和完整性的短文,可以引用、推广。

“一带一路”经济发展战略2013年9月、10月,分别在出访中亚、东南亚时,提出共建“一带一路”的战略构想,成为我国在新时期优化开放格局、提升开放层次和拓宽合作领域的重要指针。“一带一路”是指“丝绸之路经济带”和“21世纪海上丝绸之路”的简称。它将充分依靠中国与有关国家既有的双多边机制,借助既有的、行之有效的区域合作平台。“一带一路”不是一个实体和机制,而是合作发展的理念和倡议,是依靠中国与有关国家既有的双多边机制,借助既有的、行之有效的区域合作平台,旨在借用古代“丝绸之路”的历史符号,高举和平发展的旗帜,主动地发展与沿线国家的经济合作伙伴关系,共同打造政治互信、经济融合、文化包容的利益共同体、命运共同体和责任共同体。“一带一路”的建设不仅不会与上海合作组织、欧亚经济联盟、中国—东盟(10+1)等既有合作机制产生重叠或竞争,还会为这些机制注入新的内涵和活力。我们可以简单的总结一下,把“一带一路”经济发展战略的战略意义总结为一下几点:其一,一带一路拓展了我国的经济生存空间。在我国逐渐被东围,经济发展乏力的现状中,寻求突围和新的经济增长点非常重要。其二,扩大人民币的使用范围,拓展中国区域影响力。与一带一路相捆绑的还有亚投行,简单的说就是:中国印钱,大家来用,印权在我,红利在我。其三,转移国内社会矛盾聚焦,维护社会稳定。一带一路有助于提升中国国际地位和民众自豪感,转移长期积累国内的社会矛盾,淡化偏激的民族主义。“一带一路”战略也把沿线的发展区域划分为了几个经济带。具体分为:中蒙俄经济带:主要通过环渤海、东北地区与俄罗斯、蒙古等国家的的交通与能源通道,并向东连接日本和韩国,向西通过俄罗斯连接欧洲。新亚欧陆桥经济带:通过原来的亚欧大陆桥向西通过新疆连接哈萨克及其中亚、西亚、中东欧等国家。中国-南亚-西亚经济带:通过云南、广西连接巴基斯坦、印度、缅甸、泰国、老挝、柬埔寨、马来西亚、越南、新加坡等国家;通过亚欧陆桥的南线分支连接巴基斯坦、阿富汗、伊朗、土耳其等国家。海上战略堡垒:分别由环渤海、长三角、海峡西岸、珠三角、北部湾等地区的港口、滨海地带和岛屿共同连接太平洋、印度洋等沿岸国家或地区。感想“一带一路”经济发展战略是我国对未来经济发展的最新的一项规划,也是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一个重大的举措。在繁华的古代,中国就开辟的海上丝绸之路和陆上丝绸之路,大大地促进了沿线不同文化的交流,扩大了经济发展区域。这也成为了东方与西方之间在经济、政治、文化等诸多方面进行交流的主要道路。而在二十一世纪,我国再次提出类似“丝绸之路”的发展战略,既是“一带一路”。这在如今激烈的国际社会竞争中,显得非常得关键和重要。如果这一战略能够顺利地实现,这将使我国在国际社会的地位得到进一步的巩固。加强与沿线国家的经济关系,使各国之间的利益纽带更加牢固,这能够更好地为我国创造一个良好的发展环境。但是,“一带一路”的发展战略也并不还没有如我们所愿,能够顺利地实施,它也面临着各种风险:一、中国的战略扩张。包括战略投入与战略补给两大风险。二、美国的战略围堵。如何处理好与美国主导的现行国际体系及全球化关系?对其面临的风险与挑战,绝不可低估。三、俄罗斯的战略猜疑。历史上,丝绸之路的兴衰与俄罗斯、奥斯曼帝国的兴衰密切相连。一带一路的关键挑战海上是美国,陆上是俄罗斯四、印度的战略不合作。印度未表态支持一带一路理由有3:一是成本巨大。二是所经地区争议、动荡,三是担心被中国包围五、日本的战略搅局。作为美国的盟国和中国的战略竞争者,日本一定不会坐视一带一路成功,可能成为美国联盟“使绊战略”的排头兵。六、地缘政治风险美俄战略。对抗影响一带一路沿途、沿岸地区稳定,相关国可能成为美俄代理人对抗的牺牲品。当然,面临风险的同时,它也是充满机遇的。我们可以把它简单地总结为以下几点:(1)产业创新带来的机遇。(2)金融创新带来的机遇。(3)区域创新带来的机遇。 “一带一路”的提出不仅着眼于中国,更是着眼于世界。我国国内产能过剩、外汇资金过剩;中国油气资源、矿产资源对国外的依赖度高;中国的工业和基础设施集中于沿海,地方政府债务高举不下,如果遇到外部打击,容易失去核心设施;2008年世界金融危机导致的世界经济失衡;欧美经济下滑导致贸易保护主义盛行;美国试图绕开中国,推进tpp和ttip,重新制定全球的贸易规则等等问题,使“一带一路”的战略实施,显得更加地刻不容缓。我相信,在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下,我们一定会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一带一路”的发展战略也会在未来的十年发挥重要的作用,祖国的建设和人民的生活也一定会更加得美好!形势与政策一带一路论文2000字近期,我国周边安全环境发生了一些变化,不稳定与不确定性有所上升。在中国与周边国家的关系中,一些争议和摩擦连续出现,如中越海上之争、中印边界领土争端、中菲南海争端,以及中日领土之争等,让我们必须保持清醒认识,坚决维护国家领土主权和国家利益,保证我国周边环境安全稳定。一、南海海洋权益之争在我国周边安全诸多的挑战中,最近一段时变现得最为突出的无疑是我国与越南的海上之争和中日钓鱼岛之争等。近期,中越矛盾进一步加大,中越船只相撞,中越边境事端,目前我国已终止同越南的一切贸易,并对边境加强管理和保护。事实上,中国同越南等东南亚国家的南海之争,不仅存在岛屿之争,还有海域划界和资源开发之争,对此我国一直倡导综合治理,共同开发,合作共赢。日前,日本首相安倍晋三发表了一些不正当言论,让中日关系又蒙上了阴影。事实上,中日除了钓鱼岛的主权归属之争外,还有专属经济区和东海大陆架划界问题,这些问题都是关于资源和地缘优势争端,而这些海洋权益一旦丧失,将危害中国国土安全。我国同越南等东南亚国家的海权之争,实质是这些国家我国海洋资源的窥视、无理占有欲掠夺。21世纪是海洋的世纪,随着能源资源短缺的问题日益严重,人们渐渐地把更多的目光转到海上资源。因为南海蕴藏这大量丰富的石油、鱼类等资源,所以我国周边各国都想来捞一手。二、美国“重返”亚太 想继续“世界老大”美国战略东移的实际展开,东亚和中亚地区都将成为美国军事部署和战略争夺的重点,这在客观上也势必加大对中国的军事压力。近期美国又在发表一些错误言论,致使中美关系僵化,其责任不在中方。 目前,美国全球战略重心已经由大西洋向太平洋转移,其军事部署的重点也在随之调整,大量先进的海空力量逐步部署到东亚地区。同时,为了控制中亚地区的能源资源,美国也加快了谋势中亚的步伐,既和俄罗斯争夺势力范围,也对中国形成钳制。中美之间尽管在经济合作领域日益密切,政治对话也不断加强,但作为当今世界唯一超级大国,美国决不会改变对中国的防范立场。美国的战略非常注重前瞻性,不是考虑三五年的事情,而是预谋一二十年甚至二三十年的事情,他们不可能对快速发展的中国完全放心,军事上的未雨绸缪是应有之义。在此情况下,中美之间在东北亚、东海和南海以及中亚地区的“战略相撞”难以避免,这些问题如果处理失当,不仅会造成中美双方的磨擦甚至冲突,也会影响中国周边地区的稳定。三、面对复杂的周边环境应采取的对策面对复杂多变的周边环境,中国应加快谋划“大周边战略”,区分陆地与海洋的不同情况,统筹各大地缘方向,针对地区热点,继续韬光养晦,有所作为,破解美国的“巧实力”及个别邻国的“小伎俩”。(一)“大周边战略”应强调以下两大原则一是“刚柔并济”,周边战略切忌“阴柔有余、阳刚不足”,包括在南海问题与南沙争端上。对内对外都要讲清楚中国“走和平发展道路”的完整含义,和平发展绝不排除为捍卫自身正当利益的自卫反击,应让周边个别国家尽早“清醒”过来,打掉其幻想与错觉,以免其日后因挑衅中国被惩罚而“后悔莫及”。与此同时加快“硬实力”建设,重点提升海空远程防卫打击能力。二是“政经相辅”,“政”指政治与安全事务。应正视中国与东盟一些国家在南海存在的安全利益冲突,美国因此才有机可乘。中国与邻国之间经济利益基本吻合,但安全利益。则存在冲突(领土与海洋权益争端等),这些邻国因而“经济上靠中国、安全上靠美国”,在安全上利用美国“制约”中国。破解这一困境须对症下药、“以长补短”,经济是中国的优势与“强项”,安全则是中国的劣势与“短板”,应一面扩大经济共同利益,一面妥善化解安全利益冲突,应将经济与安全联系起来,以经济手段来促进安全合作或抑制安全冲突,包括对侵犯中国权益的国家实施经济制裁、相关制裁应准确打到对方的“痛处”与要害。(二)努力保持中美关系的稳定美国是当今世界唯一的超级大国,对全球事务和亚洲地区的事务有着巨大的影响力。美国的态度在相当大的程度上可以影响日本、韩国、澳大利亚以及东南亚很多国家的政策。在我国周边许多热点问题的背后,都有美国的影子。由于我国被美国认为是最有潜力在未来挑战其主导地位的国家,美国对华政策中防范的一面在一个相当长的时间内不可能消失。但美国在保持中美关系的稳定方面也有着重要的利益,在很多国际事务上,美国需要我国的合作。因此,只要双方做出足够的努力,中美关系可以维持一个相对稳定的局面。放眼未来,周边安全稳定是中国和平崛起必须经历的,也是一道必须迈过的一条路。我们深知中国和周边国家山水相连、利益攸关,将进一步构筑稳定友好繁荣的周边战略依托,打造紧密的周边命运共同体。但面对挑战,我们既要时刻保持清醒头脑,时时警惕、处处防范。同时也要增强周边外交中经济手段和安全政策的协调性,善于将经济手段战略化以实现自身的政治目的。通过发展军事力量加强对国家利益的支撑作用,并适度运用硬实力的威慑力以争取和创造更好的周边环境,维护我国周边安全稳定,为实现中国梦提供稳定的周边环境形势与政策一带一路论文2000字1、中国南海海洋权益之争在我国周边安全诸多的挑战中,最近一段时变现得最为突出的无疑是我国与南亚五国(越南、文莱、菲律宾、印度尼西亚、马来西亚)南海主权之争和中日钓鱼岛之争等。菲律宾驱逐我国在黄岩岛作业的渔民、越南挑衅我国台湾驻太平岛士兵、日本无理扣押我国在钓鱼岛附近作业的渔民等。事实,中国与东南亚国家的南海之争,不仅存在岛屿之争,还有海域划界和资源开发之争。中国和日本除了钓鱼岛的主权归属之争外,还有专属经济区和东海大陆架划界问题,中国和朝韩在东海域划界问题上也有分歧,这些问题都是关于资源和地缘优势争端,而这些海洋权益一旦丧失,将危害中国国土安全。我国与南亚五国、日本、韩国、朝鲜等国的海权之争,实质是这些国家我国海洋资源的窥视、无理占有欲掠夺。21世纪是海洋的世纪,随着能源资源短缺的问题日益严重,人们渐渐地把更多的目光转到海上资源。因为南海蕴藏这大量丰富的石油、鱼类等资源,所以我国周边各国都想来捞一手。2、美国“重返”亚太美国战略东移的实际展开,东亚和中亚地区都将成为美国军事部署和战略争夺的重点,这在客观上也势必加大对中国的军事压力。目前,美国全球战略重心正在由大西洋向太平洋转移,其军事部署的重点也在随之调整,大量先进的海空力量逐步部署到东亚地区。同时,为了控制中亚地区的能源资源,美国也加快了谋势中亚的步伐,既和俄罗斯争夺势力范围,也对中国形成钳制。中美之间尽管在经济合作领域日益密切,政治对话也不断加强,但作为当今世界唯一超级大国,美国决不会改变对中国的防范立场。美国的战略非常注重前瞻性,不是考虑三五年的事情,而是预谋一二十年甚至二三十年的事情,他们不可能对快速发展的中国完全放心,军事上的未雨绸缪是应有之义。在此情况下,中美之间在东北亚、东海和南海以及中亚地区的“战略相撞”难以避免,这些问题如果处理失当,不仅会造成中美双方的磨擦甚至冲突,也会影响中国周边地区的稳定。面对复杂的周边环境应采取的对策:面对复杂多变的周边环境,中国应加快谋划“大周边战略”,区分陆地与海洋的不同情况,统筹各大地缘方向,针对地区热点,创新运用博大精深的“中华文韬武略”,破解美国的“巧实力”及个别邻国的“小伎俩”(一)“大周边战略”应强调以下两大原则一是“刚柔并济”,周边战略切忌“阴柔有余、阳刚不足”,包括在南海问题与南沙争端上。对内对外都要讲清楚中国“走和平发展道路”的完整含义,和平发展绝不排除为捍卫自身正当利益的自卫反击,应让周边个别国家尽早“清醒”过来,打掉其幻想与错觉,以免其日后因挑衅中国被惩罚而“后悔莫及”。与此同时加快“硬实力”建设,重点提升海空远程防卫打击能力。二是“政经相辅”,“政”指政治与安全事务。应正视中国与东盟一些国家在南海存在的安全利益冲突,美国因此才有机可乘。中国与邻国之间经济利益基本吻合,但安全利益。则存在冲突(领土与海洋权益争端等),这些邻国因而“经济上靠中国、安全上靠美国”,在安全上利用美国“制约”中国。破解这一困境须对症下药、“以长补短”,经济是中国的优势与“强项”,安全则是中国的劣势与“短板”,应一面扩大经济共同利益,一面妥善化解安全利益冲突,应将经济与安全联系起来,以经济手段来促进安全合作或抑制安全冲突,包括对侵犯中国权益的国家实施经济制裁、相关制裁应准确打到对方的“痛处”与要害。(二)努力保持中美关系的稳定美国是当今世界唯一的超级大国,对全球事务和亚洲地区的事务有着巨大的影响力。美国的态度在相当大的程度上可以影响日本、韩国、澳大利亚以及东南亚很多国家的政策。在我国周边许多热点问题的背后,都有美国的影子。由于我国被美国认为是最有潜力在未来挑战其主导地位的国家,美国对华政策中防范的一面在一个相当长的时间内不可能消失。但美国在保持中美关系的稳定方面也有着重要的利益,在很多国际事务上,美国需要我国的合作。因此,只要双方做出足够的努力,中美关系可以维持一个相对稳定的局面。(三)发展睦邻外交,拓展我国在周边国家中的影响力综合实力的增强,使我国营造有利周边环境的能力也相应增强。我国虽然在周边地区产生了一定的影响力,但与我国综合实力相比,两者之间并不相称。现在,我国与很多周边国家的关系中,最重要的支柱还处于经济合作的层面,如何加强我国与一些周边国家(特别是军事实力独霸的俄罗斯国家)在政治、战略层面的合作,建立起高度稳定的、经得起国际环境变化考验的战略关系,还是一个需要努力加以实现的目标。最后我想说的是当今社会是一体的社会,只有大的国家繁荣起来了,我们千千万万的小的家庭才能有一个好的生活环境,也只有这样我们才能得到别的国家,别的民族的尊重,当今国际形式总体来说是乱中带稳的姿态,我们也应该抓住这一难得的大好机会去实现我们的人生价值,我们不能一心想着钻进大学的象牙塔,国家的事情即是我们的事情,我们应当时时牢记这样一句话:“今日我以国家为荣,明日国家以我为荣”

形势与政策大一论文

形势与政策课在各高校的实施状况也各有差异,主要表现在教学管理、教师队伍、教学内容、 方法 、手段、课程安排和考核方式、学生的认识程度等方面。我在此整理了大学生形势与政策论文2000字,供大家参阅,希望大家在阅读过程中有所收获!

摘要:当前国际形势正在发生深刻变化,各种复杂的不确定和非传统因素分化演绎,为中国的国家发展和对外交往提出了新的难题,在这种情况下,认清形势,明确目标、思路变得尤为重要。尽管世界局势的复杂性和变化性在加剧,但和平与发展仍然是当今时代的主题。

关键词:国际形势;外交;合作;共同体

我们抛开意识形态之对立不言,单就国家的利益博弈而论。中国,目前处于守势,而日本,美国之类的国家则是出于攻势。他们视中国为未来国际地位的最大挑战者,那正是因为近年来中国经济的迅猛发展,举世瞩目,成为21世纪真正的世界大国,才使他们对中国的崛起虎视眈眈,警惕加倍!

就意识形态、社会体制而言,中国目前仍处于转型期,相当于落后世界先进主流50年。但是这种逐渐形成的并且正在完善的社会体制一旦崩溃,势必将动乱频仍,民不聊生。在改革开放初期,中国对外为韬晦策略,而在目前形势之下,已转为主动突围。

2006年11月初,在北京举行的中非数十国论坛足以见证了中国的国际发展战略方针:是以新时代的步伐在迈进,是以寻求外部合作为主的外交政策。

对当前的中国而言,最大的国际问题莫过于台湾和朝鲜问题。台海局势,关乎世界格局,牵涉中、美、日、俄世界各极,这也是中国和平统一的关键关口。而对中国台湾的回归有极大异议和阻力的无疑是美国和日本,他们与台湾

“渊源”颇深,单在目前的局势下,大家都在观察对方的举动,以伺机获得主动。恰恰中国与日本在东海问题上也是纠葛不休,另外,日本首脑“拜鬼”也时常引发中国民众被屠杀时留下的伤痛。那么,现任日本信任首相安倍是否将依照自己的承诺不再参拜“神社”,是否有与中国修好之意,中日真能合作开发东海能源吗?台湾问题在好的发展趋势之下日本还会如此干涉吗?我们均不得而知,更有待观察。

当然,还有多年来一直充当台湾 “老大哥”--美国,它是“割舍”,还是将要采取什么奇异的干预对策,它在“霸主地位”之上将给于台湾什么样的支持,我想它连自己也不知道。因为这是一个互相牵制的时代,谁也不希望为了局部而危害全局,更不想在国际上落下有损威信的骂名。

朝核问题,最终结果如何,将取决于中、美、日、俄、韩、朝的六方再次聚头。而中国,在朝鲜核问题上存在着许多忧虑,从立场上很难做到像美国那样“超脱”。50多年来,朝鲜至少在对美国、日本、台湾关系等原则问题上没有出卖过中国。不管朝鲜的内政如何,中国在国际上都不能保持中立,而必须站在朝鲜这个“让人爱恨交加的家伙”一边。

另一方面,在世界大的格局下,美国跟中国一道同为大国,他们一起作为负责任的、利益相关的国际体系的参与者,其目标应当更远大:共同合作,维护一个有利于世界长期和平与繁荣世界体系。美中关系是个“密切而复杂”的问题。

或许,在某些时候,老美会想一些闲不住的做法来对中国进行“围堵”和“制衡”。比如前不久,美国曾游说韩国和日本加入“北约”,在这之前还劝说过澳大利亚,这不都是为了扩大自己的“霸权”而向中国和俄罗斯逼近吗?

而中俄目前的关系仅止于“互有所需”这一极其表面而又脆弱的层面,并隐藏着深层的风险。这一深层风险就是,随着两国的相继崛起,双边关系可能会再次面临“变”的格局。但是,在对待以美国为首的“北约”的“围堵”时,中俄将会毫无疑问的“对外”。

在美国与欧洲诸国看似亲密的关系渐行渐远时,他们也在不知不觉中向中国靠近,欧洲援华政策便是最好的例证。他们希望中国变,但是不宜过激,以免引起社会动荡。社会稳定了,也就稳住了欧洲人对中国大片市场的幻想。因此,他们非常关注中国的社会稳定、政治稳定。如果中国的改革不稳定,引起了社会动荡,它所有的投资可能全都泡汤。而保持社会稳定,也正是中国目前正在努力的方向,中欧在将来的合作中一定会走向好的趋势!

参考文献:

[1] 刘国光主编《中国经济发展战略问题研究》,上海人民出版社,2013

[2]谭祟台等《发展经济学》,上海人民出版社,2012.

[3]张培刚主编《新发展经济学》,河南人民出版社,2011.

[4]杨万钟主编《经济地理学导论》,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07

大学生形势与政策论文3000字篇2 摘要: 文章 首先针对中国梦的内涵进行了分析,指出中国梦反应了我国综合国力水平的巨大提升,同时也揭示了中国社会和谐发展的幸福水平。然后,针对中国梦与当代大学生的关系进行了辩证分析,认为中国梦的实现需要依赖于当代大学生。最后,就中国梦背景下当代大学生的责任进行了研究,指出当代大学生必须承担明志、自强、自立三个方面的责任,从而为中国梦目标的实现提供源源不断的动力支持。 关键词 :中国梦;大学生;内涵;关系;责任 在我党 报告 中明确指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是一项面向未来的综合性事业,需要有志青年一代接一代的为之奋斗。从促进我国社会主义社会建设目标实现的角度上说,全党都需要对青年加以高度关注,给予青年高度的关心与关爱,耐心倾听青年的心声,鼓励青年的发展,支持创业。通过对青年的激励与发展为社会主义社会的建设提供动力支持。从这一角度上来说,我党对广大青年学生的高度关注,对青年工作所给予的充分重视,正是推动我国未来事业,激励有志青年持续奋斗的最佳动力。而对于当代的大学生而言,作为有志青年的主力军,必须将自身的活力、激情、热情百倍的投入到社会主义社会建设的伟大事业当中,才能够为社会主义事业提供动力,同时让自身的青春焕发光彩。本文即从这一角度入手,结合中国梦的内涵,分析当代大学生的责任。 一、中国梦的内涵分析 对中国梦这一概念的最直接理解在于:通过各种 方法 实现中华民族在近代史以来的伟大复兴,中国梦是我国近代社会发展过程当中,凝聚了世世代代人深切期望的发展目标,与中华民族的整体发展方向是高度一致。其内涵主要体现在以下两个方面: 1.中国梦反应了我国综合国力水平的巨大提升 大量的研究报道中均显示,中国梦目标的实现无法脱离经济发展以及综合国力提升指标而独立实现。中国梦的实现与中华民族的实力特征是高度匹配的。我国当前的发展现状显示,经济发展总量提升显著,当前已经达到世界领先水平。在背景之下,对小康社会的实现做出了进一步的规划,要求实现社会经济的长期持续发展,进一步扩大人民民主,逐步促进我国步入创新型国家行列。 2.中国梦揭示了中国社会和谐发展的幸福水平 作为新时期的幸福指数,它是物质因素与非物质因素的综合体,主要是要全面提升当今社会和谐的水平与质量,要坚持走共同富裕的社会主义道路,坚持促进社会和谐发展,以保障和改善民生作为根本的发展要求。 二、中国梦与当代大学生的关系 忆往昔峥嵘岁月,一代代优秀青年在党的召唤下,勇敢地担负起历史重任,不同时代的青年面临不同的历史课题,承担着不同的历史使命。我们的大学时代伴随着国家发展的盛世,承担的是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和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历史使命,即主席所强调的美丽“中国梦”的历史使命。具体分析来看,中国梦与当代大学生之间的关系可以归纳为两个方面: 1.中国梦作为我国社会主义社会现代化建设过程当中最宏伟性的目标之一,海内外中华儿女都需要将中国梦的实现视作共同的夙愿 在这一背景之下,中国梦实质上为当代大学生提供了前所未有的发展机遇。在报告当中指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是一项面向未来的综合性事业,需要有志青年一代接一代的为之奋斗。从促进我国社会主义社会建设目标实现的角度上说,全党都需要对青年加以高度关注,给予青年高度的关心与关爱,耐心倾听青年的心声,鼓励青年的发展,支持创业。只有做到这些方面的工作,才能够为中国梦的实现提供推动力,并反作用于社会发展目标的实现。 2.中国梦的实现需要以当代大学生作为支持 少年强则国强。国家的发展需要以青少年队伍作为主力军。当代大学生作为青年队伍中最主要的构成部分之一,不但需要积极参与到中华民族复兴的伟大事业当中,更需要在这一事业中发挥中坚力量,为中国梦的实现提供支持。当然,在这一过程当中,大学生必须将自身的发展规划与国家富强的基本方针高度结合起来,在努力实现中国梦的过程中兼顾个人发展目标与价值的实现,绽放青春的光彩。 三、当代大学生的责任分析 当代大学生所处的生活时代较以往发生了非常大的改变,大学生所需要承担的责任与使命也有相应的变化。当代的大学生已经很少在以往比较艰苦的环境,甚至是战场上经历磨练,但同样需要具备报效国家的责任感。除此以外,当代大学生更需要做到对自己负责,对他人负责,对社会负责,乃至对整个国家负责,以上也正是当代大学生作为社会建设发展中坚力量,追求目标的重要标志。作为当代大学生,应当深刻感受到历史使命的光荣性,自觉的肩负以下几个方面的责任: 1.明志 即当代大学生必须有远大的指向,为自身的发展与进步提供动力。当代大学生年龄较低,有着青春飞扬的个性特征,这种个性在推动他们自身发展方面有着非常积极的作用。同时,这种个性特征也与我党在执政兴国方面所遵循的根本原则“发展是第一要义”相吻合的。当代大学生必须积极投身到社会主义社会的建设工作当中,发挥各自的专业特长与优势,利用青春活力的个性色彩,不断为祖国的前行提供“燃料”。简单来说,当代大学生必须做到敢为人先,积极创造,勤奋求实,在前进发展的道路中不断的开拓与创新,为改革创新提供支持与保障。 2.自强 即当代大学生需要树立不畏艰难,坚忍不拔,奋勇拼搏的精神。当代大学生作为青年队伍的最中坚力量,这支队伍最大的优势在于:充满了活力与朝气,有积极拼搏的干劲,同时,他们也有着激情,始终鼓足创新前行的动力,更关键是的当代大学生有不可多得的锐气,在面对挑战与挫折时能够迎难而上,不拘一格。因此,在新时代背景之下,为了积极实现中国梦的发展目标,要求广大青年大学生学会独立思考,独立解决问题,在学习上独立奋斗,在工作上独立创业就业。必须明确的一点是:在中国梦建设实现的进程中,社会主义制度的巩固与发展是一个非常长远的过程,仅仅一代人或几代人是完全不够的,甚至需要几十代人坚持不懈的奋斗,投入建设事业当中。因此,当代大学生只有具备了顽强拼搏,勇往直前,百折不挠的精神,才能够为中华民族复兴的伟大事业贡献自己的一份力量。 3.自立 即当代大学生需要勇于承担人才强国的历史责任。在当代中国现代化建设进程不断推进发展的过程当中,为了在三个面向(面向现代化,面向世界,以及面向未来)的过程当中发挥更加重要的作用,为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进程的发展提供源源不断的动力支持,就需要始终坚持科教兴国的发展战略,同时遵循人才强国的基本方针政策。以上两个方面的工作内容不但是我国现代化发展的基本战略,同时也是社会发展所赋予当代大学生的重大责任之一。科教兴国与人才强国战略一方面充分体现了我国现代化发展的基本意志,同时也与广大青年人的愿望是高度一致的。从这一角度上来说,在社会信息化水平不断提高的背景之下,当代大学生学习并应用现代化科学技术的机会较多,他们应当义不容辞的肩负起新技术革命挑战所赋予的责任,竭尽全力成为优秀的创新性人才,并在民族振兴,国家富强中发挥决定性的作用。 在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快速发展的背景之下,青年一代已经发展成为了一支充满活力同时极具朝气的生力军,在促进我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快速发展,推动社会进步方面发挥着非常重要的作用。当代大学生作为有志青年的主体,中国梦所赋予他们的任务是学习、工作、以及奉献。他们身处黄金时代,必须学会竞争,敢于创新,投入全身力量,为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提供积极有利的贡献。可以预见的是,中华民族将长期屹立于世界民族之林,并在其中占据越来越关键性的地位。当代大学生需要做的是积极探索,肩负起身上的责任与重担,追求并实现中国梦的发展目标。 参考文献 [1]戴木才.实现“中国梦”的重要支柱——关于“中国梦”成为精神旗帜的若干思考[J].道德与文明,2013(5):5-8. [2]双传学.论民族复兴中国梦的国际视野——学习关于中国梦的有关论述[J].南京社会科学,2014(7):1-5,12. [3]张定鑫“. 中国梦”研究:现状与展望——兼论中国梦战略的内涵[J].探索,2013(4):182-187. [4]郭树勇.中国梦、世界梦与新国际主义——关于中国梦的几个理论问题的探讨[J].国际观察,2014(3):1-16. [5]王继军.论大学生 社会实践 与社会责任感的培养[J].河北师范大学学报(教育科学版),2009,11(2):79-81,89. [6]王永明.通过自我教育提升大学生履行社会责任的意志力研究[J].北京城市学院学报,2012(6):89-91,100.

形势与政策课是以国内外主流形势、重大政策为基本内容的高校必修课,是高校学生思政 教育 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下文是我为大家搜集整理的关于形势与政策论文1500字的内容,欢迎大家阅读参考!

分析世界新能源形势与政策

2011年,在世界能源需求不断增长、供需矛盾进一步恶化的背景下,西亚北非动荡和日本核事故两大 热点 问题对世界能源形势产生了深远影响。西亚北非局势影响地区能源生产和运输安全,导致国际油价波动,对能源消费国经济发展造成负面影响。日本核事故沉重打击了全球核能产业,对世界各国的核电政策造成不同程度影响。从长期看,化石能源的主体地位不可撼动,石油价格仍面临上涨压力,并因此为天然气发展带来新的机遇。核能不会退出历史舞台,但重拾发展信心需要相当长的时间。相关国家针对南海、北极等潜在能源重要产地的争夺将进一步加剧。

中国能源安全和产业发展也受到上述热点问题困扰。中国严重依赖西亚北非地区的能源供应,动荡引发的油价高涨也使中国面临更严重的输入性通货膨胀。中国尽管未放弃核能发展,但明显放缓了步伐。

一、当前世界能源的总体状况

能源一直是关乎世界各国经济发展和民众生活的重要议题。当前,能源消费继续强劲增长,供需矛盾进一步恶化。化石能源在世界能源总体消费中占据主体地位。目前,世界大部分能源仍掌握在西方国家手中。其他能源尤其是新能源发展迅速,但要取得实质性进展尚需时日。国际油价难以回到低位,价格波动对能源生产国和消费国都造成严峻挑战。

1.能源供需关系总体紧张

进入21世纪后的绝大部分时间里,能源供应趋紧。在这期间,尽管在世界范围内石油供需总体上保持平衡,供略大于求,但这一平衡十分脆弱。往往由于自然灾害、气候变化、局部战争、社会动乱、恐怖活动等原因,在某些国家和地区、某些季节或某一时间段、某些石油品种出现断档,致使某些国家和地区不时发生油荒、电荒等能源供应紧张局面。

总体看,能源生产能力增长缓慢,能源消费需求却快速上升。近20年来,在世界范围内新发现的油田越来越少,特别是特大油田。世界现有的四个超级油田中,墨西哥的坎塔雷尔、科威特的布尔干、中国的大庆油田产量早已开始下降,只有沙特阿拉伯的加瓦尔油田还保持高产。未来,俄罗斯位于西西伯利亚的重要油气田的产量也会下滑,除了要在传统的产能地区西西伯利亚发掘新产量,还需要开发基础设施落后的东西伯利亚地区甚至北极地区。俄罗斯能否有足够的资金支持开发投入,仍面临不确定因素。俄罗斯石油生产高峰时期,每天可达到1050万桶,但到2035年,日产量会下滑到970万桶。其他一些国家尽管拥有丰富的资源,但出于各种考虑限制开采。例如,美国在阿拉斯加北部拥有丰富的石油储量,但为了保护生态环境以及就地储备石油,长期限制开采。

随着世界经济持续发展,尤其是新兴经济体经济迅速增长,石油需求和消费量不断上升,上升幅度超过了产量的增长。尽管2008年经济危机爆发使石油需求自1983年以来首次出现下降,但2010年,石油消费再次转降为升。可见,石油供应的宽松是暂时的,供应紧张才是常态。

全面提速——

能源结构走向多元化

在当前国际金融风暴肆虐下,全球经济下行风险加大,外部需求大幅下降。这直接催生出我国能源发展战略与管理体制上的新变化。

调整能源结构,发展核电首当其冲。2008年11月21日,中国第9座核电站——福建福清核电站一期工程开工;12月16日,总投资近700亿元的广东阳江核电站正式动工建设;12月26日,总投资260亿元的秦山核电站扩建项目方家山核电项目开工。

至此,世界上最大的核电规划正在中国渐次展开。据了解,我国2020年前将在核电方面投下4000亿元左右的资金。

其次,2008年12月15日,总投资近400亿元的“宁东大型煤电化基地”正式启动,意味着煤炭资源整合的“前奏”响起。

第三,甘肃河西走廊、苏北沿海和内蒙古等地正在规划建设几个千万千瓦级风电基地。目前,甘肃酒泉地区千万千瓦级风电基地建设已全面启动。

值得注意的是,2008年,中国围绕油气领域的对外合作进展不断加快:中国到土库曼斯坦、哈萨克斯坦、乌兹别克斯坦的天然气管道开通;中俄之间也确定将修建从俄罗斯西伯利亚通往中国的油气管道。

据透露,西气东输二线工程已得到国家核准,不日将全面实施。这一总投资达930亿元的庞大工程,将与中亚天然气管道相连,是中国第一条引进境外天然气的大型管道工程,仅钢材就要400万吨,如考虑到沿线城市内管线改造与建设,共能拉动投资3000亿元。同时,库容达2680万立方米的石油储备二期工程也已规划完毕,成都千万吨级炼油厂不日也将开工建设。

张国宝表示,这些重大项目的开工建设,是应对金融危机的实际举措,也说明中国的能源战略正在一步步实现。我们要加大能源结构调整力度,淘汰落后生产能力,加大能源企业的整合重组,建设现代、高效、稳定的能源工业体系。

国家发改委能源研究所研究员周大地表示,当前形势为中国能源结构调整创造了一个好时机,将来中国的能源结构调整应该走多元化的道路。

节能降耗——

开源节流是治本之举

1月13日,纽约原油期货价格收于每桶美元。有人担心,低油价可能致使对新能源的投资放缓。

能源专家指出,不可再生能源的属性决定廉价时代将一去不返,能源结构调整、节能减排势在必行。

专家表示,对于中国这个耗能大国和人均资源小国来说,开源不节流,多元化的能源战略从长远来看也只是治标之举。能源危机、气候危机,21世纪越来越明显地影响世界社会和经济的两大事件,让世界各国幡然醒悟,解决能源问题和气候问题,治本之策还在于节能降耗。

据估计,中国节能的潜力有60%在工业部门。中国石油利用的经济效率远远低于发达国家,用油设备的效率也低于国外,节油潜力很大。

随着经济社会的发展,电力在能源总体中的地位和作用越来越重要。据了解,2009年,国家将继续对传统煤电项目实施“上大压小”,计划关停小火电机组1300万千瓦。相关数据显示,到2008年10月,小火电机组累计关停3210万千瓦,已实现“十一五”规划近2/3的目标。

深刻把握国际能源格局变化新形势

能源是支撑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的重要战略物资。目前国际能源格局正在经历着一场深刻的变化。

一方面,现有的能源生产消费格局正在发生着历史性的区域变化。从消费上看,能源消费重心正在从西方发达国家向亚太地区转移,尤其是很多发展中国家的能源消费增长迅速。从生产上看,能源生产日益多元化,虽然欧佩克仍掌握着全球石油供给的主动权,但北海、非洲和墨西哥湾的石油勘探和开发也在加速进行中。即便如此,事实和研究结果仍表明国际石油生产的峰值时刻即将来临。

另一方面,新能源开发已展露黎明前的曙光,能源供给结构即将进入下一个能源替代的发展周期。目前,在世界范围内,油砂、重油、煤层气、天然气水合物等非常规油气资源,风能、太阳能、氢能等新能源和可再生能源的开发利用等都取得不同程度的进展。其中,前一个变化来源于国际范围内区域经济增长中心的转移,而后一个变化则来源于现有主导能源供给保障程度的下降和环境保护的压力。

这样一种能源格局的变化导致各国在世界范围内对能源资源的争夺日趋激烈,同时也加快了能源领域的技术开发步伐。在这一背景下,中国作为新崛起的发展中大国,工业化、城镇化进程明显加快,能源需求进入高增长时期,而中国的能源供给结构长期以煤炭为主,不但从总量上不能满足国民经济发展的需要,而且带来严重的环境污染。根据BP公司的能源统计数据,与世界发达国家和世界平均水平相比,我国一次能源消费结构中煤炭所占比重较世界平均水平高出个百分点,石油和天然气较世界平均水平分别低和个百分点。由于国内优质能源石油、天然气的供给保障能力低,目前我国的原油对外依存度不断提高,已经接近50%。同时,能源消费(主要是煤炭)是导致中国空气污染的主要原因之一。我国空气中约70%的二氧化碳排放、90%的二氧化硫排放和67%的氮氧化物排放来自于燃煤。几乎所有的烟尘排放也来源于此,占到总悬浮颗粒无污染(TSP)的一半以上。

这种相对落后的能源消费结构、高度的石油对外依存度和能源消费的高污染,不但导致我国资产价值体系溃损,生产和生活成本不断上涨等一系列严重问题,而且在全球气候变化的国际谈判中遇到更大的压力,长期来看,对我国的工业化进程也会产生制约作用。因此,千方百计解决国家能源安全这一具有长期性、战略性的重大问题显得尤为紧迫。

在国际能源市场和国家能源供应保障体系中,能源企业的作用是第一位的。能源企业能不能把握住这一格局变化的历史性机遇,不但决定着企业的生死存亡,而且对一个国家的长期经济增长和国际竞争力起着重要的影响。以BP、埃克森、壳牌等为代表的国际大石油公司凭借着资源、技术和管理等方面的优势,不但在过去的近百年中主导着国际能源市场的发展,而且近年来加快了进军新能源和可再生能源领域的步伐。

中国能源企业是国际市场的后来者,在资源获取、技术和管理等方面,与上述大公司相比都有不小的差距,如果再将企业资源投入新能源的开发有可能会更加力不从心。但是,我们也应该看到,这一格局的变化对于中国能源企业而言不仅仅是风险,更潜伏着巨大机遇。庞大的国内需求为企业提高规模经济效益,提高管理能力和加快技术进步提供了空间,新能源的开发缩小了国内能源企业与国际大公司的差距,因为这一领域处于起步阶段,技术水平差距相对较小,为我国企业在未来竞争中转被动为主动提供了一次难得的机遇。

面对机遇与挑战并存的历史时刻,被动应对只能意味着放弃发展的主动权,成为跨国能源公司的附庸甚至被淘汰出局,国家的能源安全无从谈起,经济命脉也将落入他人之手。反过来,主动应对则意味着在竞争中牢牢把握发展的机遇,将企业的竞争力建立在对环境变化的适应能力上,这样的竞争力才是有生命力的、可持续的。历史 经验 已经证明,能否主动、敏锐而准确地判断形势,进而作出正确的战略抉择,是抓住机遇、实现可持续发展的重要前提和基础。

作为国有重要骨干企业和国家石油公司,中国石油集团提出建设综合性国际能源公司的战略,正是对所面临的新机遇、新挑战和新要求的积极回应。这一战略决策提高了企业关注世界能源发展趋势,顺应全球石油石化行业发展规律和趋势的能力,有助于企业实现从传统石油公司向面向未来的,具有国际竞争力的新型能源公司转变,有助于为更好地保障国家能源安全,促进国民经济又好又快发展作出更大的贡献。

这一战略的巨大意义更具体地体现为:

首先,有利于提高中国石油集团的国际竞争力。建设综合性国际能源公司的战略,包含传统能源的支撑,能源供给结构变化,提高能源开发利用效率,供应能力的价值链开发,能源开发利用全球化和经营管理国际化等方面的内容。由此可见,这一战略以技术进步、管理能力的提高和价值链的构造为手段,既立足于现实,又面向未来,有助于中国石油集团克服劣势,全方位地参与国际竞争。

其次,有利于中国企业在国际竞争中地位的提升。能源是企业最基本的投入品,一个清洁、高效、低成本的能源供应体系,有助于中国企业降低提供物品和劳务的成本,这在竞争日益全球化的今天,对于企业有着决定性的意义。中国石油集团建设综合性国际能源公司的战略思路,有助于这一目标的实现。

最后,有助于实现国家的可持续发展。国家的可持续发展一方面体现在有足够的能源可以利用,另一方面体现在人民生活质量的提高。建设综合性国际能源公司的战略思路,有利于中国石油集团更好地参与传统能源资源和市场的竞争,也有利于新能源与可再生资源的开发,提高能源长期供给结构的弹性。同时,能源的高效清洁利用和新能源的开发,有助于降低由于能源利用带来的环境污染,提高人民生活质量,实现人与环境和谐发展。

近年来,国际能源局势起伏跌宕,变化剧烈。油价飙升严重冲击能源消费国经济,也使能源输 出国 承受着巨大的政治压力。消费国节能与海外拓展同时推进,生产国频打“能源牌”争取政治经济利益最大化,国际能源合作日趋活跃。国际金融危机爆发后,煤炭、石油等能源价格大幅跳水,新能源发展在逆境中被提升到战略层面,作为拉动经济的主要引擎。综合分析,目前国际能源局势正处于从量变到质变的关键时刻。在这个大的背景下,认真审视我国能源发展格局,完善相关 措施 ,具有特别重要的意义。

一、正确把握中国能源发展面临的新形势

1.近年来能源需求的过快增长,造成经济发展的不可持续和巨大的环境压力。

30年来,我国GDP年均增长,能源消费年均增长,2008年全国一次能源生产总量为26亿吨标准煤,是改革开放初期的4倍多。尽管我国能源资源总量比较丰富,但优质能源少、人均占有量低,能源供应偏紧、资源约束大的矛盾将长期存在。随着中国经济持续快速发展,工业化、城镇化进程加快,居民消费结构升级换代,能源需求不断增长。今后一段时期,能源消费强度将保持较高水平,油气需求增长又快于煤炭,国内资源开采量受到自然条件限制难以较快增加。我国石油储采比仅为,远低于世界的平均水平,能源尤其是油气供求矛盾将进一步显现。另一方面,经济的快速增长造成了巨大的环境压力,我国能源发展模式亟待转变。

2.随着我国石油对外依存度的不断提高,能源安全问题凸显。

我国石油资源不足,原油产量不能满足需求,进口石油依存度不断增大,供需矛盾比较突出。自1993年成为石油净进口国以来,我国石油进口量逐年攀升,2008年累计进口石油亿吨,对外依存度达到。预计到2020年前后将超过日本,成为亚太地区第一大石油进口国。石油对外依存度上升意味着能源安全形势的脆弱性增加。世界石油资源争夺日益激烈,我国对海上石油运输通道控制能力薄弱,过分依赖中东和非洲地区的石油及单一的海上运输路线,凸显了我国石油进口安全的脆弱性。战略石油储备刚刚起步,应对突发事件或危急时刻的保障能力需要加强。

3.受金融危机影响国内外经济下行压力加大,能源需求持续低迷。

从一开始,金融危机对我国经济的负面影响就逐渐显现并日益加重,外部需求萎缩,工业增速减缓,企业经营困难,投资增速下滑,经济下行压力加大,特别是国内有效需求不足的矛盾逐渐暴露出来。2008年我国能源消费总量为亿吨标准煤,比上年增长4%,增幅下降个百分点,其中煤炭、原油、天然气和电力消费增幅分别下降个、个、个和个百分点。预示国民经济景气程度的先行性指标——全国发电量从去年10月份开始出现负增长,今年1—2月累计增幅同比仍为;1—2月全社会用电量增幅同比为,能源需求持续低迷。今年以来原油、成品油产量和原油加工量均比计划调减或比去年同期下降,炼厂调低负荷、减产运行,成品油需求疲软,库存涨至历史高位。

4.当前发达国家正在为抢占未来经济发展制高点而向内挖潜,世界范围内一场新经济变革已悄然来临。

由于全球经济复苏尚需时日,发达国家纷纷反身内省,为寻找和培育新经济增长点、迎接下一轮经济上行周期的到来积极准备。值得关注的是,当前世界许多国家把发展新能源作为应对金融危机的重要举措。美国奥巴马政府提出7000亿美元的巨额经济刺激计划,把新能源作为摆脱经济衰退、创造就业机会、抢占未来发展制高点的重要战略产业,提出在未来三年内可再生能源产量增加1倍;2012年在发电总量中占的比例提高到10%,2025年增至25%;未来10年将投资1500亿美元建立清洁能源研发基金,用于太阳能、风能、生物燃料和其他清洁可替代能源项目的研发和推广;动用40亿美元政府资金,支持汽车制造商重组、改造和技术进步,生产更节能高效的混合动力车;投资45亿美元 对联 邦政府建筑进行改造,10年内将现有建筑的能效提高25%。

奥巴马提出,谁掌握清洁和可再生能源,谁将主导21世纪;谁在新能源领域拔得头筹,谁将成为后石油经济时代的佼佼者。除美国外,其他发达国家也把发展新能源作为拉动经济、扩大就业、抢占未来制高点和防止气候变暖的重要手段。欧盟推行可再生能源计划,将新增投资300亿欧元,创造35万个就业机会。

法国计划到2020年将可再生能源在能源消费总量中的比重提高到23%,相当于每年节省2000万吨石油。德国计划在2020年前使可再生能源领域就业规模超过汽车产业的就业规模。英国政府计划在2020年前提供1000亿美元建立7000座风力发电机组,新增就业16万人。日本将增加太阳能发电量20倍,新型环保汽车的使用量增加40%。韩国在普通家庭大力推广普及太阳能、地热、风能和生物能源,并将兴建200万套节能绿色住宅。

面对这一局面,我国不能因为当前金融危机导致能源供需矛盾缓和,而忽视新能源产业的发展。应汲取过去一些产业发展的沉痛教训,密切跟踪世界新一轮新能源发展方向,增加对新能源产业的投资,加强新能源技术研发,真正把新能源发展放在重要的战略位置。

二、抓住机遇加快我国能源结构调整

上世纪100年间,世界上15%的人口完成了工业化,使得石油消耗量急剧增加,从上世纪初的2400多万吨飙升到30亿吨。在本世纪,将有85%的人口进入工业化,能源消耗量必定进一步增大。虽然世界能源探明储量仍在继续增加,但地球上的能源毕竟有限,而人类社会的能源消费则是逐渐增长的,以目前的消费速度,总有一天,世界上石油和天然气等不可再生能源资源会枯竭。因此,人类必将实现向“后石油时代”的能源转换。从世界范围看,可再生能源更具竞争力已成为各国的共识。中国替代能源的发展方向是以新能源代替传统能源,以优势能源代替稀缺能源,逐步提高替代能源的作用。作为世界第二大能源消费国,我国在努力增加能源供应的同时,实现可持续发展的唯一途径是提高能源使用效率,改善能源消费方式,发展清洁能源技术。因此,积极发展可再生能源和新能源、提高清洁能源消费比重是促进我国能源格局日趋合理的必然选择。特别是在当前金融危机形势下,加快新能源和可再生能源建设,既有助于拉动投资,也有助于为下一阶段经济发展做可靠的能源准备。

《“十一五”能源发展规划》提出,“十一五”时期我国能源建设的总体安排是:有序发展煤炭;加快开发石油天然气;在保护环境和做好移民工作的前提下积极开发水电,优化发展火电,推进核电建设;大力发展可再生能源。温家宝在今年“两会”作的政府 工作 报告 中把积极发展核电、风电、太阳能发电等清洁能源作为今年的主要任务之一。

1.降低煤炭在能源消费中的比重。

煤炭约占我国一次能源消费总量的70%左右,比世界平均水平高40个百分点。煤炭转化为能源的主要形式是燃烧发电,燃煤发电在我国煤炭终端消费中占56%以上。2008年我国发电装机容量达到亿千瓦,其中火电装机亿千瓦,约占76%;水电装机亿千瓦,约占22%;核电装机906万千瓦,占;风电894万千瓦,仅占。煤炭的燃烧是大气污染的主要来源,分别占二氧化硫排放的90%、二氧化碳排放的70%和氮氧化物排放的67%,而且每开采l吨煤会破坏吨地下水,煤炭开采后还会造成地表塌陷,产生废水、废气和废渣以及矽肺病等。因此,努力降低煤电比重是改变我国能源格局、实现节能减排和保护生态环境的有效途径。为此,要继续优化电源结构,逐步提高清洁能源发电比重,不断替代燃煤发电;另一方面,在加快发展循环液化床燃烧、大规模煤气化等洁净煤技术以及改进煤炭直接、间接液化技术的同时,加快研发和推广煤炭多联产等新一代洁净煤技术,逐步优化调整煤电自身结构,将煤炭的产业链延伸至下游化工制品。

2.积极发展核电。

核电是清洁高效的能源。理论上讲,1公斤的铀全部裂变释放出的裂变能,大约相当于2500吨煤或2000吨的石油燃烧时释放出的能量。一座百万千瓦的火电站需要260万吨煤,而核电站只需要30吨的铀原料即可。核电站一年产生的二氧化碳仅是同等规模燃煤电站排放量的,且不排放二氧化硫、氮氧化物和烟尘。近几年,世界核电建设开始复苏。美国能源部2007年宣布,未来2年内将兴建32座核能发电厂;俄罗斯计划在2020年前建造40台核电机组;英国于2008年1月决定恢复建设核电站;印度计划到2020年使核电装机容量达到4000万千瓦。高效、清洁的核能将在全球能源格局中扮演更加重要的角色。

2008年福建宁德、福清,广东阳江,浙江方家山核电工程相继开工,共计14台百万千瓦机组,总规模达1400万千瓦,标志着我国核电建设步入快车道。2008年底,我国核电装机容量约为900万千瓦,仅占全国总发电装机容量的。根据《核电中长期发展规划(2005—2020年)》目标,到2020年,核电装机容量将增加到7000万千瓦,核电占全国发电装机容量的比重提高到4%,这意味着今后每年至少开工建设2个核电站、4台百万千瓦级核反应堆。2020年前,我国投入核电的建设资金累计将达4000亿元。去年底,为应对国际金融危机,我国推出扩大内需促进经济增长的十项措施,核电项目成为首批核准的拉动内需项目,标志着我国核电建设高峰即将到来。

3.大力发展可再生能源和新能源。

2006年底,中国可再生能源年利用量总计为2亿吨标准煤,约占全国一次能源消费总量的8%,仅比2005年上升个百分点。促进可再生能源加快发展,有助于实现能源长期战略替代,也有助于加强环境保护。我国已立法将可再生能源开发利用列为能源发展的优先领域,并制定了《可再生能源中长期发展规划》,根据规划,2010年可再生能源占全国一次能源消费总量的比重将达到10%。

水能是重要的可再生能源,我国水资源丰富,理论蕴藏量近7亿千瓦,占常规能源资源量的40%,根据目前的勘测设计水平,我国水电有万亿千瓦时的技术可开发量,如果开发充分,至少每年可以提供相当于10亿—13亿吨原煤的能源。水能与风能、太阳能等可再生能源相比是很好的调节电源,开发水电的同时还可以实现防洪、灌溉、供水、航运、养殖和旅游等综合效益。目前水能开发利用技术已经成熟,应当优先加以利用。

我国风力资源丰富,利用技术也基本成熟,可以作为当前规模开发的一个重点,形成实际供应能力。太阳能资源潜力巨大,一旦关键技术取得突破,经济性改善,就将得到广泛应用。现阶段应加大太阳能发电技术与热利用技术的开发与攻关力度,结合建筑节能,积极推广太阳能热水器产品。我国生物质能具有品种多、分散性强、收集成本高的特点,宜于发展多种利用技术,开辟不同用户市场。现阶段可从现有废弃物资源的利用入手,逐步提高开发利用水平。对一些较为成熟的技术,如农村沼气、秸秆发电等,积极推广,予以扶持。对一些尚未突破的关键技术,如纤维素乙醇等,合理投入,开展研究。新能源及其相关技术对未来的能源替代具有重要意义,应当充分重视,早做准备,积极跟踪,组织研发。

面对新能源和可再生能源的发展现状,我国政府当务之急就是要建立一套完整的新能源和可再生能源技术发展路线图,尽快整合现有产业资源,把现有资源、扶持政策体系及未来十多年的能源投资格局理顺,打造高效率的新能源和可再生能源发展的宽松环境,以能源的可持续发展和有效利用来支持中国经济社会的可持续发展。

4.强化油气产业的开源节流。

一是加快建设油气基地。按照“挖潜东部、发展西部、加快海域、开拓南方”的原则,通过地质理论创新、新技术应用和加大投入力度等措施,到2010年,全国原油、天然气产量分别达到亿吨和920亿立方米。二是加快石油替代工程。按照“发挥资源优势、依靠科技进步、积极稳妥推进”的原则,加快发展煤基、生物质基液体燃料和煤化工技术,统筹规划,有序建设重点示范工程,为“十二五”及以后更长时期的石油替代产业发展奠定基础。三是促进油气行业节能降耗。

此外,中国应对石油安全挑战,应该着眼全球,从战略的高度借鉴其他国家的经验,降低石油进口依赖,积极参与国际石油市场竞争,加强国际石油领域合作,加快建立现代石油市场体系,建立完善现代石油储备制度,制定确保国家石油安全的一整套方案。

>>>下页带来更多的形势与政策论文1500字

大一形势与政策2000论文

不知觉学习《形势与政策》课已有两年了,通过这两年的学习使我对国内外的形势与政策有了更深刻、更全面、更真实的了解。虽然每学期的课不多,但却使我受益匪浅,感触良多。

《形势与政策》课是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对我们学生进行形势政策教育的主要渠道、主要阵地,是我们每个大学生的必修课程,在我们大学生的思想政治教育中担负了重要的使命,具有不可替代的重要作用,更好地贯彻落实了中央的有关精神,是我们当代大学生关注的热点问题,帮助我们掌握正确分析形势的立场,观点和方法。

首先,蒋老师上课非常生动,同学们都非常喜欢听,而老师的思维更是睿智敏捷,素材也丰富多彩,以及别有风趣的讲演,无不为我们展示了一位大学教师所具备的良好素质和出众能力,在这里,我们不仅享受着知识的积淀所带来得无限快乐,更被其无穷的讲演魅力所陶醉。我们用自己年轻、活跃、开放、包含的个性来聆听哲人的教诲,固然会受益匪浅、泽被至深。

我认识到,形势与政策左右我们的发展,对我们具有重要意义。史有“识时务者为俊杰”,今应为“适时务者为俊杰”。社会历史的大发展已决定了个人发展的最大环境、最大上限,制约着可选择度,决定着大学生成功的机率,影响很具体,也很深远.因此,我们应学会认识和把握形势与政策。形势是制定政策的依据,政策影响形势的发展。我们必须吃透政策的原意,懂得灵活变通,具备创新能力。与此同时,我们还应顺应形势与政策,发展自我:找准自己的发展目标,结合自己的优势,定位自己的方向及发展地位;依据个人目标,制定切实可行的方案,努力奋斗,构建知识结构体系,拓展素质,不断提高个人能力,打造出“诚、勤、信、行”的品牌大学生;利用形势与政策,为我所用,形成对形势与政策的敏锐的洞察力和深刻的理解力,培养超前的把握形势与政策的胆识,“艺高人胆大,胆大艺更高”,利用形势与政策,实现自我大发展。树立一个远大理想,做一个成功人士!

关注世界。当今世界飞速发展,“两耳不闻窗外事,一心只读圣贤书”的时代过去了。地球村里的变化日新月异。生在当代,作为大学生的我们,岂能做那四角的书柜?抛掉陈旧的观念,拥抱外面精彩的世界,才是我们应该做的。

其次,青年是推动社会和历史前进的一支重要力量。无论是人类社会发展的历程中,还是中华民族发展的历程中,青年都发挥了重要作用。而大学生是青年中,知识层次较高,最具潜力,最有创造性的群体,因此,当代大学生的精神面貌和人生价值取向,将直接影响到国家的未来,事关中华民族伟大历史复兴的全局。

再者,当今国内外形势风云变幻,进入21世纪的中国正面临着难得的机遇和巨大的挑战,当代大学生也面临着深刻的国内外环境,所以,在高校大学生中广泛开展形势政策教育,对当代大学生如何在纷繁复杂的国内外形势下,正视我国面临的机遇与挑战,坚定信念,振奋精神,努力学习,报效祖国,具有重大的现实价值,与深远的历史意义。

综上所述,作为21世纪的大学生,为了更好的把握住自己,必须在努力学好专业知识的同时应该学习好《形势与政策》课,这样在我们才能更好的为祖国明天的建设添砖加瓦。

最后,我想说,学校开设的《形势与政策》课非常有必要。因为,高等学校的形势与政策教育是高校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重要内容,是提高大学生综合素质、开阔胸怀视野、增强责任感和大局观十分重要的方面,它使我们更深刻地认识了中国,了解了世界,认识了我们与世界的差距,以及我们自身的不足,使我在思想上迈进了一大步,也为我们走出学校进入社会提前上了一课,让我们感受到社会的形势和国家政策,好让我们更有准备的为人民服务,为国家作出应有的贡献。

新中国的成立和社会主义制度的建立,为民族复兴扫清了障碍,创造了必要前提。2012年11月29日,中共中央习带领新一届中央领导集体参观中国国家博物馆“复兴之路”展览现场。习定义“中国梦”--实现伟大复兴就是中华民族近代以来最伟大梦想,而且满怀信心地表示这个梦想“一定能实现”。

青年人是祖国的未来,是民族的继承人,他们将决定祖国的命运。大学生,作为青年中的佼佼者,具有优势的特殊群体,大学生们必须坚定自己的理念,时刻牢记自己的历史使命,肩负起时代的重任,而且要完成自己的历史使命,大学生社会责任感的强弱将关系到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进程,关系到他们能否或在多大程度上肩负起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历史使命。

说到当代大学生的社会责任和历史使命,我们首先要认真地回顾一下历史,从这些历史中,我们不难看出,年轻人往往都站在历史发展的风口浪尖,他们是推动历史前进的重要动力。马克思、恩格斯曾经指出:“作为确定的人、现实的人,你就有规定,就有使命,就有任务。至于你是否意识到这一点,那都是无所谓的。这个任务是由你的需要及其与现存世界的联系而产生的。”从老一辈革命家和建设者的身上可以得出一个结论:“你的需要及其与现存世界的联系”正是历史的需要,国家的需要,社会发展的需要。

认清大学生的历史使命:

首先,大学生们应关心祖国和民族的命运,高举爱国主义的旗帜,继往开来,为中国沿着社会主义方向前进而作出自己应有的贡献。我们要把自己的命运与国家民族的命运紧密联系起来。我们要多关心时事,了解当今世界的发展趋势特别是中国所处的国际环境方面的信息。我们要能够心怀祖国,而不是仅仅纸上谈兵、在文字上、在演讲台上大发爱国之情,我们要付诸行动。

再者,我们要响应党和国家的号召,顺应人民群众的需要。扎根基层,投身到西部,积极的到偏远贫困地区支农等。积极培养自己地创新意识和创新能力,投身社会经济建设,为把我国建设成为富强、民主、文明、和谐的社会主义国家,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而努力 奋斗。

同时,我们要努力学习科学文化知识,提高自己的综合素质,踏踏实实地打好基础,积极迎接科技和知识经济的挑战。要顺时代潮流而动,作时代的弄潮儿。我们要敢于挑战时代、挑战自我,要以强者的姿态于世。我们更要能够实事求是的工作和学习。少说空话,多干实事。

我们还要有全球意识,为保护生态环境和历史古迹,维护世界的和平与稳定,和谐与发展,促进人类社会的全面,协调,可持续的发展贡献出自己力所能及的力量。我们要有地球公民意识,要开阔视野,拓展心胸,抛弃一些偏见。勇于和善于自我反省,同时,悦纳别人对自己实事求是的批评。

对于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我们要认清形势,肩负责任: 首先,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经过努力是能够实现的:

党的十六大所确立的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目标,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经济、政治、文化全面发展的目标,是与加快推进现代化相统一的目标。全面建设小康社会这20 年,是巩固和提高现在初步达到的小康水平的时期。这个目标是鼓舞人心和催人奋进的,也是经过努力能够实现的。

21 世纪的头20 年必将有更大的发展和进步,为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奠定坚实的基础。

我国经济有广阔的增长空间,新的技术革命为我国经济提供了实现跨越式发展的可能性;有比较雄厚的物质技术基础,现在的问题是如何把丰富的资源更充分更有效地用于经济发展;不断完善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将使社会生产力获得进一步的解放,为经济持续快速增长提供体制保证;支持经济发展的群众基础和人力资源是具备的,实施科教兴国战略,国民教育程度不断提高,大批科技人员和各级各类管理人员成长起来,在改革和发展实践中积累了宝贵的经验;从外部环境看,虽然国际政治和经济形势的不稳定和不确定性增加,但和平与发展仍然是时代的主题,新的世界大战在可预见的时期内打不起来,我们仍然能够集中力量进行国内建设。

作为当代的大学生,我们首先要对自己负责,加强道德修养,锤炼道德品质,科学地对待人生环境,创造有价值的人生,这是大学生对自我的要求,也是大学生承担社会责任的第一步;此后,我们要用我们的能力来回报家庭、回报国家、回报社会,为社会的进步作出自己的贡献,为人类文明的发展贡献自己的一份力量。

同时,深刻意识到大学生肩负着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光荣使命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需要一代又一代人的不懈努力,每一代青年都肩负着自身的历史使命。

回顾20 世纪中国的发展历程,一代又一代中国青年沿着“五四”运动开辟的振兴中华的道路,继承和发扬“五四”运动的光荣传统,把握时代的脉搏,站在时代的潮头,在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下不屈不挠地奋斗,历尽艰辛地求索,终于使中华民族走上了伟大复兴之路,并且为其自强、自立奠定了必要的基础。当代大学生的历史使命就是把我国建设成富强民主文明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

邓小平曾明确指出:社会主义事业的推进更是为青年的全面发展打开了无限广阔的天地。你们有一切机会学会为建设社会主义所需要的本领,你们有一切可能把自己的聪明才智和力量贡献给祖国。只要你们方向正确,你们的任何一点积极性都应当受到珍视,都应当得到党和国家的支持。

江泽民在庆祝中国共产党成立80 周年大会上的讲话指出:“全国各族青年,代表着我们祖国和民族的未来,代表着我们事业兴旺发达的希望。社会主义现代化的宏伟事业需要你们去建设,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将在你们手中实现。”

从现在起到21 世纪中叶,是我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关键时期,也是当代大学生成长和发挥作用的黄金时期。我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三步走”战略目标的实现过程正好与当代大学生成长与发展的历程相吻合,这既是难得的机遇,更是荣誉和责任。“再经过半个世纪的努力,到建国100 周年时,我国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将会胜利地得到基本实现。到那时,无数志士仁人梦寐以求的振兴中华的理想将变成现实,中国人民将过上中等发达水平的富裕文明生活,中华民族将对人类做出更大的贡献。”

当今世界正在发生深刻的变化,以信息科学、信息技术为主要内容的世界新技术革命正 在形成新的高潮,世界经济正在走向知识经济,经济、社会的发展越来越依赖于知识和科学技术的发展,特别是依赖于高科技的发展和新知识的创造,世界各国抢占知识经济制高点的竞争日益激烈。

面对这一切,当代大学生要充分认识到自己在民族复兴事业中的重要地位和作用,要在前人已经取得伟大成绩的基础上,承担起这个事业赋予的重任,勇于竞争,大胆创新,充分发挥生力军的作用,努力成为历史的开拓者、完成复兴大业的实干家,为世界科学技术的发展和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做出应有的贡献。

形势与政策课在各高校的实施状况也各有差异,主要表现在教学管理、教师队伍、教学内容、 方法 、手段、课程安排和考核方式、学生的认识程度等方面。我在此整理了大学生形势与政策论文2000字,供大家参阅,希望大家在阅读过程中有所收获!

摘要:当前国际形势正在发生深刻变化,各种复杂的不确定和非传统因素分化演绎,为中国的国家发展和对外交往提出了新的难题,在这种情况下,认清形势,明确目标、思路变得尤为重要。尽管世界局势的复杂性和变化性在加剧,但和平与发展仍然是当今时代的主题。

关键词:国际形势;外交;合作;共同体

我们抛开意识形态之对立不言,单就国家的利益博弈而论。中国,目前处于守势,而日本,美国之类的国家则是出于攻势。他们视中国为未来国际地位的最大挑战者,那正是因为近年来中国经济的迅猛发展,举世瞩目,成为21世纪真正的世界大国,才使他们对中国的崛起虎视眈眈,警惕加倍!

就意识形态、社会体制而言,中国目前仍处于转型期,相当于落后世界先进主流50年。但是这种逐渐形成的并且正在完善的社会体制一旦崩溃,势必将动乱频仍,民不聊生。在改革开放初期,中国对外为韬晦策略,而在目前形势之下,已转为主动突围。

2006年11月初,在北京举行的中非数十国论坛足以见证了中国的国际发展战略方针:是以新时代的步伐在迈进,是以寻求外部合作为主的外交政策。

对当前的中国而言,最大的国际问题莫过于台湾和朝鲜问题。台海局势,关乎世界格局,牵涉中、美、日、俄世界各极,这也是中国和平统一的关键关口。而对中国台湾的回归有极大异议和阻力的无疑是美国和日本,他们与台湾

“渊源”颇深,单在目前的局势下,大家都在观察对方的举动,以伺机获得主动。恰恰中国与日本在东海问题上也是纠葛不休,另外,日本首脑“拜鬼”也时常引发中国民众被屠杀时留下的伤痛。那么,现任日本信任首相安倍是否将依照自己的承诺不再参拜“神社”,是否有与中国修好之意,中日真能合作开发东海能源吗?台湾问题在好的发展趋势之下日本还会如此干涉吗?我们均不得而知,更有待观察。

当然,还有多年来一直充当台湾 “老大哥”--美国,它是“割舍”,还是将要采取什么奇异的干预对策,它在“霸主地位”之上将给于台湾什么样的支持,我想它连自己也不知道。因为这是一个互相牵制的时代,谁也不希望为了局部而危害全局,更不想在国际上落下有损威信的骂名。

朝核问题,最终结果如何,将取决于中、美、日、俄、韩、朝的六方再次聚头。而中国,在朝鲜核问题上存在着许多忧虑,从立场上很难做到像美国那样“超脱”。50多年来,朝鲜至少在对美国、日本、台湾关系等原则问题上没有出卖过中国。不管朝鲜的内政如何,中国在国际上都不能保持中立,而必须站在朝鲜这个“让人爱恨交加的家伙”一边。

另一方面,在世界大的格局下,美国跟中国一道同为大国,他们一起作为负责任的、利益相关的国际体系的参与者,其目标应当更远大:共同合作,维护一个有利于世界长期和平与繁荣世界体系。美中关系是个“密切而复杂”的问题。

或许,在某些时候,老美会想一些闲不住的做法来对中国进行“围堵”和“制衡”。比如前不久,美国曾游说韩国和日本加入“北约”,在这之前还劝说过澳大利亚,这不都是为了扩大自己的“霸权”而向中国和俄罗斯逼近吗?

而中俄目前的关系仅止于“互有所需”这一极其表面而又脆弱的层面,并隐藏着深层的风险。这一深层风险就是,随着两国的相继崛起,双边关系可能会再次面临“变”的格局。但是,在对待以美国为首的“北约”的“围堵”时,中俄将会毫无疑问的“对外”。

在美国与欧洲诸国看似亲密的关系渐行渐远时,他们也在不知不觉中向中国靠近,欧洲援华政策便是最好的例证。他们希望中国变,但是不宜过激,以免引起社会动荡。社会稳定了,也就稳住了欧洲人对中国大片市场的幻想。因此,他们非常关注中国的社会稳定、政治稳定。如果中国的改革不稳定,引起了社会动荡,它所有的投资可能全都泡汤。而保持社会稳定,也正是中国目前正在努力的方向,中欧在将来的合作中一定会走向好的趋势!

参考文献:

[1] 刘国光主编《中国经济发展战略问题研究》,上海人民出版社,2013

[2]谭祟台等《发展经济学》,上海人民出版社,2012.

[3]张培刚主编《新发展经济学》,河南人民出版社,2011.

[4]杨万钟主编《经济地理学导论》,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07

大学生是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各项事业的生力军和接班人,高校开展形式与政策课程有助于学生提高个人品质。下面是我带来的关于形势与政策2000字论文的内容,欢迎阅读参考!形势与政策2000字论文篇1 适应高职特色,精选教学内容。形势与政策课是高职院校形势与政策 教育 的主课堂,教师要加强对教学要点和教学内容的理解和把握,帮助学生认清国内及国际形势,教育和引导学生对党和国家的路线、方针和政策具有自觉的认同感。应该根据形势与政策课的特点,精选教学内容。在我院的教学实践中,我们除了根据省教育厅每年下达的教学要点,结合社会与时俱进的形势确定教学内容外,还积极探索适合高职院校特色的教学内容。如,国际金融危机爆发后,我们除了讲《国际金融危机及其对我国的影响》专题外,还根据我院的特点,开设了《船舶业的发展态势及其对大学生就业的影响》,主要给学生介绍金融危机发生后船舶业的发展态势,以及这样的态势对他们就业的影响,学生听了以后普遍反映很好。 加强师资队伍建设,强化教学质量。目前许多高职院校的师资比较缺乏,缺少专门的培训,授课教师水平参差不齐,直接影响了教学质量。所以,要从根本上取得更好的教学效果,教师这一个环节是必须抓住的。要加强师资队伍建设,建设专职师资队伍。建立一支以专职为骨干,以兼职为辅助,专兼结合,相对稳定,水平较高的教师团体。为了加强形势政策课的师资力量,我院专门成立了形势政策教研室,有专职教师两人。每学期结束之前,由形势政策课程负责人牵头,“两课”教研部主任、党委宣传部长和全体形势政策课授课教师参加教学研讨会,研究下学期形势政策课专题,在确立专题的基础上,实行集体备课,以相关的专家作为领队人,共同交流和探讨 教学 方法 和内容,并且教案由老师分工合作、再汇整,讲授时全院使用统一的教案,这样,不但为老师备课节约了时间,提高了效率,对于加强教师之间的交流,共同提高教学水平有很大的作用,同时也对教师的教学内容和教学进度进行严格的控制,从根本上做到有的放矢。此外,为了提高教师水平,省高校工委可以举办专门的“形势与政策”教师培训班,聘请专家前来讲课,各校也可以请专家为老师们讲授教学内容和教学方法,使教学质量逐步提高。 改革成绩评定方式,学业考评综合化。 “形势与政策”课的特点决定了单一的小论文不能真实、准确反映出学生的思想实际情况和对理论掌握的程度,所以要尝试有助于综合考核评价学生能力的办法。按照教育部社科司的相关规定,“形势与政策”课考核的内容应包括三个方面:实际部分,理解部分和应用部分,各高职院校应结合自己实际,采取灵活多样的考试方式。期末实行开卷考核,以 心得体会 、论文、 调研 报告 为主,得分以70%计入,平时成绩占30%,包括 学习态度 、作业完成情况、讨论发言表现等,期末成绩与平时成绩相加即为本学期总成绩。这一评价标准,一是能较好体现“形势与政策”课的目的,也避免考试前的死记硬背;二是能减轻学生期末考试压力,将主要的内容放在平时学习的检验、检查和活动参与上,能吸引广大学生积极参与,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 形势与政策2000字论文篇2 大学生就业问题多年来一直是人们关注的焦点之一,在一些 文化 、经济发展较为落后地区的高校中,不少大学生甚至有“ 毕业 即失业”的悲观情绪。 一、大学生就业难的原因 1.认识上的误区 一是大学毕业生就业观念落后。目前,广大学生及其家长对毕业生就业的看法依然停留在以前的旧观念上:只要大学毕业,就意味着是“精英”,就一定得有一个体面的工作。因此,毕业生及其家长十分强调单位的性质、行政级别(或企业规模)、中心地理位置及起点待遇等。可以说,观念不能及时更新,思想不能与时俱进,是毕业生就业难的症结所在。 二是对毕业生能力的认识存在误区。目前,很多学生和家长盲目追求高学历,社会及用人单位错误地认为高学历等于高的工作能力。事实上,知识和能力二者的发展并不一致,知识与就业能力、学历与就业能力之间不能划等号。 2.结构性矛盾 调查实证研究证明,“就业难”不是供给大于需求,而是就业结构性矛盾突出造成的一种阶段性社会现象,表现为以下两个方面。 一是高校专业设置与快速变化的市场需求错位。我国四年一个周期的高校专业设置决定着专业人才的产出量,大学生就业与产业结构的调整以及地区经济发展周期有较大的关联。四年前还是社会需求的热门职业,四年后却变成了滞销专业。供给与需求错位是造成大学生就业难的主要原因之一。 二是人才结构失衡,供求矛盾加大。近年来的人才市场需求供给情况,反映出各技术等级的劳动力呈现供不应求的局面。例如,由于以机械加工为主的技术、技能型人才短缺,使得部分工科类大学生在校期间为拿到技能等级证书,不得不到 人力资源管理 部门开设的技工培训学校学习。 3.高等教育本身的问题 我国高校招生缺乏自主性,计划经济痕迹依然浓重,没有与市场“零距离”接触。一方面,高校培养层次比例与市场需求不相适应,各层次就业率与同期招生数层次结构呈反比,研究生供小于求,本科生供求基本平衡,专科生供大于求。另一方面,高校现有学科专业供求错位,专业设置趋同化、集中化,造成课程结构脱离实际。由于学校不能以市场需要、知识结构需要为导向,因此,学科专业结构、课程结构急需调整。 二、大学生就业与创业对策思考 1.政府:创造良好的就业、创业环境 首先,政府应加快经济发展步伐,为高校毕业生就业创造良好的宏观环境;其次,政府需继续重视和推进社会就业,进一步理顺毕业生就业体制,始终坚持市场取向,提高劳动力市场的流动性,淡化户口对劳动力市场供需双方自主选择的约束,淡化单位的福利保障功能,在户口、档案管理和劳动 保险 等方面给予相应配套的社会保障;再次,政府应提供优惠政策,鼓励大学毕业生到农村和西部地区就业,鼓励自主创业。 2.社会:观念与时俱进,服务实在周到 我国社会必须彻底摆脱长期以来固存于人们头脑中的人分五等、官分九级等封建思想的束缚,真正认同劳动者无高低贵贱之分的观念,形成行行出人才的社会意识,同时实实在在地为毕业生就业提供更多的服务。 毕业生更应当根据人才市场供求状况适当调整自己的就业预期。大学既培养社会精英,也培养普通的社会劳动者。经济发达地区和热门行业毕竟是少数,其吸纳毕业生的能力有限。而相当一部分不被大学生看好的地方和行业,却对大学生有着巨大的需求。 同时,政府应建立全国性的就业信息网络,加强社会需求预测研究和报告发布,真正为毕业生提供细致周到的就业服务。 3.高校:教育教学改革刻不容缓 第一,毕业生就业情况已成为衡量高校办学成效的重要标志。教育部每年公布的各大高校就业率必然给学校施以压力和动力,学校只顾教育不管就业行不通了。 第二,高校教学改革与社会发展、国家建设需要应紧密结合,专业设置、课程结构要满足市场所需;政府应建立“高校毕业生就业率反馈”“高校生源报考录取比预警”等系统,根据不同专业科学地确定扩招规模;高校应加大社会急需专业的招生数量,控制长线专业的发展规模,对教学质量不高、专业设置不合理的专业要减少招生数量甚至停止招生。 第三,自主创业是时代的要求,也是我国高校毕业生就业体系改革的一个方向,重视对大学生开展创业教育并将其在高校教程中加以正规化、制度化,已成为我国高等教育的一个趋势。 形势与政策2000字论文篇3 引言 大学生是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各项事业的生力军和接班人,承担着推动我国走向世界强国之林的历史使命。但随着社会的转型,大学生的思想观念和目标追求也发生了重大变化,他们的价值观念和行为意识之间存在一定的反差:既崇尚真善美的精神境界,又在利益问题上趋于急功近利;他们往往只注重专业学习,缺乏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理论的基本常识,也就不能牢固树立马克思主义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和正确而远大的理想。面对这些挑战,大学生必须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 正文 大学生正处于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形成的关键时期,具有很强的可塑性。当代大学生所面临的社会大环境需要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引领其价值观的塑造。在我国科学社会主义的基本价值理念中,只有那些以马克思主义指导思想为灵魂、以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共同理想为主题、以民族精神和时代精神为精髓、以社会主义荣辱观为基础的价值观,才能称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因此,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需要以下几个方面: 一、坚持马克思主义的指导思想,用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最新理论成果武装当代自己。马克思主义指导思想是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灵魂,是我们立党立国的根本指导思想。在大学生成长成才的过程中,马克思主义为我们提供了正确的世界观和方法论,是大学生认识社会发展规律、把握未来方向的强大思想武器。只有用马克思主义的立场、观点、方法才能正确认识经济社会发展大势和社会思想意识中的主流与支流,才能在错综复杂的社会现象中看清本质,明确方向。当代大学生一定要认真学习、深刻领会包括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以及科学发展观等重大战略思想在内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在学习中正确认识社会发展趋势,科学定位人生。 二、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共同理想凝聚力量。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共同理想是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主题。我们只有树立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共同理想,才能切实建设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发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作为社会主义制度的灵魂、社会主义意识大厦基石的作用。作为一名大学生,我们应该从身边做起,努力学习科学文化知识,改变我们现在经济还不发达,科学技术还比较落后,人民的生活水平还比较低的现状。要把握好社会理想和个人理想的关系,树立正确的个人理想,为社会大理想做贡献,用个人理想来促进社会大理想。同时,我们既要严格要求好自身,也要带动周围的同学朋友一起坚定这一伟大的理想。 三、弘扬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民族精神和以改革创新为核心的时代精神,使大学生时刻保持昂扬向上的精神状态。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民族精神,是我们中华民族获得独立、赢得尊严的精神支柱;以改革创新为核心的时代精神是社会主义中国走向富强、文明、和谐的力量源泉。作为一名大学生,我们更是要知道如何去爱国,爱国不是要我们在发生中日矛盾时举着旗帜到处游行,到处砸人家的丰田汽车;爱国也不是一大帮大学生在新浪网上叫嚣着要爱国,却发现自己的英语四级还没有过;爱国更不是学校早上升国旗奏国歌的时候,操场上一片叽叽喳喳的声音。我们可以从尊重国旗,尊重国歌做起,来体现我们的爱国之情;我们可以像周恩来总理那样“为中华之崛起而读书”来表达我们的爱我之情。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民族精神需要我们这些时代的接班人来发扬光大。同时,大学生还应该积极主动的去了解社会动态,国际新闻,了解社会的发展方向,积极思考创新,对社会现象提出自己的观点,提出自己有价值的意见和建议。 四、培养大学生的社会主义荣辱观。社会主义荣辱观是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基础。只有知荣明耻,明辨善恶美丑,一个人才能形成正确的价值判断,一个社会才能形成良好的道德风尚。我们大学生要接受社会主义荣辱观教育,自觉遵守“爱国守法、明礼诚信、团结友善、勤俭自强、敬业奉献”基本道德规范。把社会主义道德实践融入大学生日常生活、衣食住行。从我做起,从小事做起,践行社会主义荣辱观,陶冶良情操。并且时刻注意自己的 言行举止 ,勇于指证他人的错误、不规范行为,为创建良好的社会风气而贡献出一份自己的力量。 总结 作为当代大学生我们一定要牢记时代赋予我们的使命,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践行融入到我们生活的点点滴滴。以积极的心态和科学的方法,不断陶冶人性,健全人格,提高素质和能力,发扬解放思想、实事求是、紧跟时代、勇于创新的精神,为了中国梦的实现而努力奋斗。 猜你喜欢: 1. 大学生形势与政策学习心得体会范文 2. 形势与政策心得体会1500字 3. 形势与政策论文范文3000字 4. 2017形势与政策论文1000字 5. 形势与政策论文3000字

  • 索引序列
  • 形势与政策论文一带一路演讲稿
  • 一带一路形势政策论文带文献
  • 形策论文一带一路
  • 形势与政策大一论文
  • 大一形势与政策2000论文
  •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