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学术期刊知识库 > 1960年四月红旗杂志批判

1960年四月红旗杂志批判

发布时间:

1960年四月红旗杂志批判

吴晗的《海瑞罢官》,批判文化大革命1959年4月,毛泽东针对干部中不敢讲真话的问题,提倡学习海瑞“刚正不阿,直言敢谏”的精神。北京市副市长、著名明史专家吴晗遂于6月间发表了《海瑞骂皇帝》一文。之后,他又相继写出《论海瑞》、《海瑞罢官》等文章和剧本。1962年,江青提出要批判《海瑞罢官》。1965年初,江青到上海秘密策划炮制批判文章。1965年11月10日,上海《文汇报》刊出由江清、张春桥等共同策划,姚文元执笔的批判文章《评新编历史剧〈海瑞罢官〉》,捕风捉影地把《海瑞罢官》中所写的“退田”、“平冤狱”同“单干风”、“翻案风”联系在一起。1966年4月,《人民日报》、《红旗》杂志等报刊先后发表《〈海瑞骂皇帝〉和〈海瑞罢官〉的反动实质》、《〈海瑞骂皇帝〉和〈海瑞罢官〉是反党反社会主义的大毒草》等文章,进而把皇帝罢了海瑞的官,同庐山会议上撤消了彭德怀职务一事联系在一起,使对《海瑞罢官》的批判带上更为浓重的政治色彩。史学界、文艺界、哲学界等社会科学领域开始进行全面的“揭盖子”。对《海瑞罢官》的批判,成为发动“文化大革命”的导火线。1966年发生的“文化大革命”,对中国中老年人来说,无疑是一种痛苦的回忆。1965年11月10日,上海《文汇报》突然刊发了姚文元炮制的《评新编历史剧〈海瑞罢官〉》,诬陷吴晗同志撰写的《海瑞罢官》是一株反党反社会主义的“大毒草”。姚文是江青一手策划的。毛泽东同志同意发表这篇文章,而且给予极大的重视。他把发表这篇文章看作是“甩石头”,用以打破他所不满的那种沉寂局面。这便成为发动“文化大革命”的导火索。《海瑞罢官》刚上演不久,江青就认为有很大问题,并以她固有的特殊身份,找了中宣部、文化部的四个正副部长,提出要批《海瑞罢官》。可是这四位部长没有把她当一回事,这自然是有其原因的:其一,部长们未必认为《海瑞罢官》有什么大问题;其二,《海瑞罢官》的作者吴晗是北京市副市长,点名批判必须有中央决定,而不应由江青作出。因此,部长们没有把她当一回事乃是在情理之中。然而,江青并没有就此罢休,她继续为公开批判《海瑞罢官》制造舆论。对此,好心的周恩来耳有所闻,便将吴晗找来,告诉他有人说他的《海瑞罢官》搞影射,吴晗说:没有。周恩来让吴晗写个报告说明一下。这是1963年的事。那么,江青为什么这样和吴晗过不去呢?据吴晗的夫人袁震说,有一次毛泽东请吴晗去吃狗肉,江青在座,毛泽东在和吴晗交谈历史问题时,江青插话,吴晗当即指出江青说得不对,弄得江青很不高兴。袁震说,吴晗因此得罪了江青。不过,这只是其中原因之一。批不批吴晗更主要的当是毛泽东的态度,江青在《为人民立新功》一文中说,她要批评吴晗的《海瑞罢官》,“当时彭真拼命保护吴晗,主席心里是清楚的,但就是不明说。”不明说,就是说同意批吴晗,却不说出来。其实,批吴晗不是一件小事,总要有个目的,或则带来对北京市委的人事改变,或则带来个大的政治运动。这些在1962年时都还不成熟。所以他“就是不明说”。而江青没有主席那样深思熟虑,批吴晗要带来什么样的后果她未必能想到。她虽然不肯就此罢休,但当时她毕竟羽翼未丰,她还没有足够的权力。后来,“文化大革命”开始之后的1966年11月28日,在首都文艺界的一次大会上,她透露过她在这段时间的心情,她说:“我感到很奇怪,京剧反映现实从来是不太敏感的,但是却出现了《海瑞罢官》、《李慧娘》等这样有严重的反动政治倾向的戏。”随后她指出当时在“整个文艺界,大谈大演名、洋、古,充满着厚古薄今、崇洋非中、厚死薄生的一片恶浊的空气。”不管江青加给文艺界的罪名是否属实,但江青要出人头地,要有惊天之举,就必须由她来扫除这“一片恶浊的空气”。江青心中显然明白:毛泽东在庐山会议上把彭德怀赶下台,内心并不是太自在的,党心民心并不那么服气。因此,指责吴晗的《海瑞罢官》是为彭德怀抱不平,想替彭德怀翻案,最容易触及毛泽东的神经。按照这个思路去批《海瑞罢官》,如果不是毛泽东的本意,毛泽东也会同意江青这个思路的。所以江青在《为人民立新功》一文中明确地说:“因为主席允许,我才敢去组织这篇文章。”可知组织批吴晗的《海瑞罢官》的文章是毛泽东允许的。后来,1970年12月18日毛泽东在和美国友好人士斯诺的谈话中,说了这样一段话:“那个时候在北京组织不出文章,说吴晗是个历史学家,碰不得;找了第一个人,不敢写;找了第二个人,也不敢写;又找了第三个人,也不敢写。后来在上海组织了一个班子,以姚文元为首,文章出来了,北京不登。我那时候在上海,我说:出个小册子,看他们怎么办。”这段话明显道出,评《海瑞罢官》是毛泽东亲自指挥组织的,是纳入他的重大战略部署之中的。2在上海组织批吴班子[编辑本段]经过一段酝酿之后,1965年春,江青奉命来到上海,正因为如此,当时中共中央政治局委员、上海市委第一书记柯庆施才那样认真,亲自安排江青的食宿,并亲自协助江青组织了写作班子。在柯庆施的帮助下,江青、张春桥、姚文元很秘密地组成了批判吴晗的《海瑞罢官》的写作班子。由姚文元执笔写评《海瑞罢官》的文章。姚文元是上海《解放日报》的编委,是张春桥扶植的文艺界的一条棍子,曾经写过许多批判文章,胡风、冯雪峰、丁玲、巴金、艾青等等中国知名作家都挨过他的棍子。选择这样一个人来批《海瑞罢官》,以他惯于把学术问题上升为政治问题、惯于上纲上线的看家本领,江青当然是信得过的。然而,尽管他平时写过许多批判文章,那都是靠他的投机本性,靠他窥测方向,靠张春桥的指点写成的。而今,却是江青亲自下达的任务,而且背后还有毛泽东在支持,文章的成败关系到姚文元一生的前程,这可能是他飞黄腾达的机遇,也可以招致临头大祸,这不能不使姚文元必须十分认真来对待这件事。况且,他的对手是吴晗,是一位学问渊博的历史学家、地位显赫的北京市副市长。江青说姚文元“担了很大风险”,并不是言过之词。确实,如果姚文元写不出像样的文章来,如果毛泽东的战略部署有变化,姚文元随时都可能招惹灾祸。此时的姚文元如果是个正派之士,自可以找到一种借口一推了之。然而,姚文元却将此事看成是千载难逢的绝好机遇,诚惶诚恐地接受下来。姚文元自知功力不足,他没上过大学,只念到高中毕业,汉语功底不行,史料掌握更是谈不上。于是,在张春桥的支持下,他找到了复旦大学历史系的教师朱永嘉,请其来帮助他查阅史料,又经常回到家里求助于父亲姚蓬子的指点。从此,姚文元成了一个神秘的人物,他接受江青的任务后,向当时《解放日报》的领导打了个招呼,说是“市委要我写个东西,要多花些时间,报社的工作就顾不上了。”于是,他在康平路隐匿了半年多,没有人知道他在写些什么。暗箭正在铸造,这把射向吴晗的暗箭,除了江青、张春桥、姚文元等很少几个人之外,再也没有人知道这把揭开动乱年代的暗箭正在紧张的磨制之中。为了保密,江青禁止用长途电话交换意见,只能以讨论样板戏为借口,经常跑到上海来,表面上是看京剧《海港》、《智取威虎山》,暗地里是讨论姚文元的修改稿。而张春桥则以汇报样板戏为名,来往于北京上海之间,向江青报告炮制评《海瑞罢官》文章的进程和问题。而姚文元则仍然处于封闭和保密之中,有的说是九易其稿,反正炮制这篇文章姚文元并不轻松。江青后来曾多次谈到她奉命组织这篇文章是担风险的。这虽然是为了炫耀其政治资本而故作姿态,但风险也确实是有的,尽管她的特殊地位,可以使一些意志薄弱、灵魂肮脏的人成为她的驯服工具,但这必须是在限度之内。像批吴晗的《海瑞罢官》,并把矛头直指彭真和北京市委,以至直指被他们称为“刘邓司令部”的刘少奇、邓小平。这么大的事,如果当时党中央是比较民主的,不是毛泽东一人说了算,而是把这个思路和意图交由中央政治局讨论,一旦方案通不过,文章的炮制者,包括江青在内,当然要受到党纪国法的制裁,因而是有风险的。江青即使吃了豹子胆,她也是不敢这样做的。但是,当时的实际情况是,毛泽东以他至高无上的威望,他的思路和部署,是不会遭到任何一个政治局委员正面反对的。况且,毛泽东主席的部署,并没有交由政治局讨论。所以,江青的风险实际上是不存在的。其实,有点常识的人都知道,发动这场“文化大革命”是毛泽东的部署,而批评《海瑞罢官》作为“文化大革命”的信号,除毛泽东之外,谁也没有气魄和胆略。在“文化大革命”成为燎原之火后,江青一再讲她担了多少风险,目的是为了邀功。3姚文出笼之后[编辑本段]经过一段精心炮制之后,有姚文元署名的《评新编历史剧〈海瑞罢官〉》终于决定出笼,张春桥、姚文元为射出这支暗箭进行了一系列的阴谋活动。清样排出来之后,张春桥亲自拟订了一个名单,多是上海学术界、理论界、文艺界的知名人士,请他们来为这篇文章“提意见”,其实,是引蛇出动的第一个步骤。张春桥亲自主持了会议,他说:“今天,请各位专家、教授光临,不胜荣幸,姚文元同志的文章,只是‘征求意见稿’。所谓‘征求意见稿’,也就是供征求意见之用,还很不成熟,请各位不吝指教,以便作出进一步修改。”这些善良、正直的教授、专家们被张春桥的“谦虚”、“诚恳”的态度所动,就直言不讳对姚文元的文章提出了尖锐的意见。上海历史研究所副所长周予同尖锐地指出:“吴晗是我的老朋友,我深知他是个好人。他解放前是一个勇敢的反对国民党法西斯统治的民主战士,解放后忠诚地跟着党走,深得毛泽东的信任,怎么能说他反党反社会主义?这样把学术问题硬跟政治问题扯在一起,岂不是陷人于罪?”接着华东师大历史系李平心、上海社会科学院党委书记李培南等也相继发表意见,指责姚文元胡乱把《海瑞罢官》剧中的平冤狱、退田说成是要替牛鬼蛇神平冤狱,是要人民公社退田。这种任意把学术问题上升为政治问题的恶劣做法,理所当然地受到社会上的专家、教授的反对。然而,张春桥这个伪君子,却根本不是什么要听取专家、教授的意见,而是刺探一下教授、专家们对姚文元文章的态度。如果这些专家、教授对姚文元的文章感到意外、感到突然、不能接受,就是他们阴谋得逞。通过对这篇文章的讨论,他们可以把许多善良的知识分子钓出来,引起更大的社会效应。难怪,张春桥对这次会非常满意,他高兴地对姚文元说,这次“火力侦察非常成功”。姚文元血口喷人,通篇颠倒是非、混淆黑白。这种文章如果是在通常的情况下,人们会嗤之以鼻的。因为正直的教授、正直的专家学者、正直的人民群众都会把这种无限上纲的无赖当成疯子。然而,在当时并不是通常情况,当时是以阶级斗争为纲的年代。所以,当姚文元的文章出来之后,吴晗自然是会预感到大难临头的。在北京,吴晗还被蒙在鼓里。当天,或许已经有人告诉他《文汇报》刊登姚文元批评他的文章。所以,他拿到这一天的报纸时,只是粗粗地看了一遍,觉得此文过于牵强附会,所用史料大多是断章取义的,措词也蛮不讲理。加上他印象中的姚文元是一根棍子,也就不想去和这种小人计较了。但是,按照中国共产党中央的政策和一贯做法,要批评一个北京市副市长,并且上到这样高的纲必须由党中央作出决定,任凭姚文元有再大的胆,任凭《文汇报》有再大的胆,也是不敢自行这样做的。联想到一年多前周恩来曾经告诉他,有人在议论他的《海瑞罢官》搞影射,他自然很快会想到这篇文章是“有来头的”。他不得不又认真地看了一遍,特别是当他读了《文汇报》那段上纲上线的文字时,他十分气愤,这简直是栽赃陷害他。那么,是谁让姚文元这样干呢?吴晗心中划了个问号,他不可能想到是毛泽东正在发动一场“文化大革命”。他百思不得其解,他的心情是沉重的。他对党、对毛主席、对社会主义一贯忠心耿耿,怎么会被扣上反党反社会主义的帽子呢?他实在想不通。不过,吴晗个人想通想不通对于整个被某些人操纵的历史进程来说并不重要,毕竟是从这一天开始,史无前例的“文化大革命”就已经揭开了序幕。1965年11月,姚文元发表《评新编历史剧〈海瑞罢官〉》,指责吴晗的《海瑞罢官》是反党反社会主义的“一株毒草”,是在“为彭德怀翻案”。诬陷吴晗“攻击毛主席”“反党反社会主义”等等。接着,《三家村札记》也遭到批判。后来又给他扣上“叛徒”“特务”等莫须有的罪名。“文化大革命”开始后,吴晗从精神到肉体惨遭摧残,随后于1968年3月被捕入狱,1969年10月11日被迫害致死。他的妻子袁震也于1969年3月18日被迫害致死;养女吴小彦于1976年9月23日在狱中自杀身亡。1978年中国共产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之后,吴晗的冤案得到平反昭雪。

《红旗》改为《求是》的主要原因是为适应改革新形式的需要,而以求是为刊名,更符合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的路线,也更符合理论刊物的性格。

1988年5月30日,中央决定:为适应改革开放新形势的要求,委托中共中央党校创办全党的理论刊物《求是》杂志。

是年6月16日,《红旗》在出版最后一期后停刊。7月1日《求是》创刊,邓小平为《求是》杂志题写刊名。

扩展资料

《求是》每期封面都是同一个面孔,白色铜版纸上印着邓小平题写的红色“求是”二字,没有文章目录,各期封面的唯一区别就是出版日期。白底红字象征着共产党的先进性和纯洁性。

办刊方针:坚持政治家办刊原则,高举旗帜,贴近实际,提高质量,办出特色。

办刊理念:党刊为本、思想为王。

办刊宗旨:《求是》担负着深入宣传马克思列宁主义、毛泽东思想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宣传贯彻习近平总书记系列重要讲话精神,宣传阐释中国共产党的路线方针政策和中央决策部署,总结宣传各地各部门实际工作经验,回答干部群众关心的重大理论和现实问题,提高全党的马克思主义理论水平,巩固马克思主义在意识形态领域的指导地位,巩固全党全国人民团结奋斗的共同思想基础的重要任务。

人民日报在文化革命年代,也大量发表批判帝国主义修正主义的文章说,为什么不改人民日报的名字?求是杂志还应该改委红旗,我们应该高举红旗,我们国旗市红的,我们有红旗牌轿车,所以红旗杂志还应恢复。

文学史上最开心的事就是将《红旗》改为了求是,将那些红色恐怖饿殍遍地的时代还原了真相了

1960年4月红旗杂志发表

1960 1.7-1.17 中共中央政治局扩大会议在上海举行。 中共中央批转《太原市委关于发展以机械化和半机械化为中心的技术革新和技术革命运动的决议》。 中共中央批转《贵州省委关于目前农村公共食堂情况的报告》。 中共中央批转《关于城市人民公社问题的批示》。 中共中央批转《鞍山市委关于工业战线上的技术革新和技术革命运动开展情况的批告》。 《红旗》杂志发表《列宁主义万岁》。 中共中央发出《关于调运粮食的紧急指示》。 中共中央批转国家计委、经委、建委党组《关于一九六 年工业生产、交通运输、基本建设计划第二本帐的安排的报告》。 中共中央政治局扩大会议在上海举行。 彭真率中共代表团在布加勒斯特社会主义国家共产党和工人党代表会谈。 答案补充 中共中央在北戴河举行工作会议。 9月 中共中央政治局决定成立六个中央局, 中共中央军委在北京举行扩大会议。 《毛泽东选集》第四卷出版。 中共中央发出《关于农村人民公社当前政策问题的紧急指示信》。 11月 刘少奇、邓小平率中共代表团参加莫斯科会议。 中共中央对《甘肃省委关于贯彻中央紧急指示信的第四次报告》作了重要批示。 中共中央发出《关于保钢问题的紧急指示》。 12.24- 1961.1.13 中共中央在北京召开工作会议。 答案补充1961 中共中央批转关于“信阳事件”的报告。 中国共产党八届九中全会在北京举行。 中共中央转发中央宣传部《关于毛泽东思想和领袖革命事迹宣传中一些问题的检查报告》。 中共中央在广州举行工作会议。 中共中央发出《关于认真进行调查工作问题给各中央局,各省、市、自治区党委的一封信》。 中共中央在北京举行工作会议。 中共中央发出《关于改进商业工作的若干规定(试行草案)》。 中共中央作出(关于坚决纠正平调错误、彻底退赔的规定)》。 答案补充 中共中央作出《关于加强原子能工业建设若干问题的决定》。 中共中央发出《关于自然科学工作中若干政策问题的指示报告》。 中共中央在庐山举行工作会议。 中共中央批准 试行《高教六十条》。 中共中央下发《工业七十条》。 中共中央发出《关于农村基本核算单位问题给各中央局、各省、市、区党委的指示》。 中共中央转发《中央组织部关于加强对党员的教育管理工作的报告》。 答案补充1962 中共中央在北京举行扩大的工作会议。 刘少奇在北京主持召开政治局常委扩大会议。 周恩来在广州作《论知识分子问题》的报告。 第二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第三次会议在北京举行。 中共中央发出《关于加速进行党员、干部甄别工作的通知》。 中共中央批准《文艺八条》。 中共中央政治局常委在北京举行工作会议。 中共中央批转统战部《关于全国统战工作会议的报告》。 彭德怀给毛泽东、党中央上交八万言书。 中共中央批转民族事务委员会《关于民族工作会议的报告》。 中国共产党八届十一中全会在北京举行。 答案补充1963 中共中央在北京举行工作会议。 中共中央发布《关于厉行增产节约和反对贪污盗窃和反对投机倒把、反对铺张浪费、反对分散主义、反对官僚主义运动的指示》。 全国开展学习雷锋活动。 中共中央批转文化部党组《关于停演“鬼戏”的请示报告》。 刘少奇访问亚洲五国。 毛泽东主持制定《前十条》。 中共中央公布《前十条》。 中共代表团和苏共代表团在莫斯科会谈。 中共中央在北京举行工作会议。 中共中央、国务院召开第二次城市工作会议。 11、 第二届全国人同代表大会第四次会议在北京举行。 中共中央原则批准发展科学技术十年规划。

当官就应该为民作主,为民作主也是为中央负责,以为人民服务的宗昏

侯外庐先生在20世纪众多史学家中,独树一帜,在很多方面自成体系,例如:对中国思想得发展历程做了系统梳理,明确从社会史入手解决思想史问题,扩大了思想史的研究范围,发掘出很多曾经不被重视的的思想家和“异端”;在20世纪30年代的中国古代社会性质问题的论战中,厘清了中国古代城市和国家的起源;根据马克思主义的基本原则,解决了“亚细亚生产方式”问题。1932年资本论第一卷上册,马克思原著、与王慎明合译,1932年由北平国际学社出版。1934年《中国古代社会与老子》,1934年6月由山西国际社出版。1936年资本论第一卷,马克思原著、与右铭(王思华)合译。近代中国社会结构与山西票号,发表于《中山文化季刊》1936年冬季号,重刊于1938年该刊第3卷第4期。1939年中山先生“革命的人文主义”之特征,发表于1939年1月1日《时事类编》特刊第29期。中国学术的传统与现阶段的学术运动,发表于1939年4月《理论与现实》第一卷第一期。中国革命同盟会的精神,发表于1939年5月1《时事类编》第36期。社会史导论,发表于1939年9月《中苏文化》第4卷第2期。1940年略论方法问题,发表于1940年《理论与现实》第1卷第4期。历史的阶段与了解,发表于1940年《读书月报》第2卷第9期。中山先生年谱(与李甄陶合编),发表于1940年3月12日《中苏文化》第5卷特刊。中山先生遗教的核心精神,发表于1940年3月12日《中苏文化》第5卷特刊。1941年论晚清百年来金融贵族的成毁,发表于1941年2月《读书》月刊第2卷第11期。阿Q年代的“问题”,发表于1941年10月《中苏文化》第9卷第2、3合刊。1942年屈原思想的秘密,发表于1942年1月《中苏文化》第11卷第1期,《新华日报》1942年2月17日转载。屈原思想渊源的先决问题,发表于1942年1月《中苏文化》第11卷第2期,《新华日报》1942年4月22日转载。申论屈原思想(衡量屈原的尽度),发表于1942年1月《中苏文化》第11卷第2期。周代社会诸制度考(署名徐乐英),发表于1942年7月《群众》周刊第7卷第14期。1943年《中国古典社会论》,1943年1月由重庆五十年代出版社出版。孔子批判主义的社会思想底研究,发表于1943年4月《中山文化季刊》第1卷第1期。中国古代“贤者”之史的研究,发表于1943年7月《中山文化季刊》第1卷第2期。中国古代思想学说史,1943年由国际出版社出版。王国维古史考释集解,1943年由重庆三友书店出版。1944年中国古代文明起源考,发表于1944年1月《文风》杂志第1卷第2期。乾嘉时代的汉学潮流与文化史学的抗议,发表于1944年5月《中山文化季刊》第一卷第4期。东方古代文明理解之钥匙,发表于1944年5月《文风》杂志第2卷第5期。中国十七世纪思想家李二曲评述,发表于1944年5月《中苏文化》第15卷第3、4期合刊。颜习斋反玄学的基本思想,发表于1944年6月《中苏文化》第15卷第5期。中国古代思想学说史,1944年6月由重庆文风出版社初版。黄梨洲的哲学思想与近世思维方法,发表于1944年7月《中苏文化》第15卷第6、7期合刊。第十七世纪初中国思想界的一个号筒——龚定庵思想的历史说明,发表于1944年8月《大学》杂志第3卷第7、8期合刊。中国近世思想学说史(上卷),1944年11月由重庆三友书店初版。黄梨洲的诗文论,发表于1944年12月《民主世界》第1卷第14期。船山学案,1944年由重庆三友书店出版。1945年康有为在民国初年的反民主理论,发表于1945年2月《中华论坛》第1卷第2期。第十七世纪中国的一个新世界观,发表于1945年3月《中原月刊第2卷第1期。章太炎关于民族、民主的政治,发表于1945年3月《民主世界》第2卷第6期。康有为与变法运动历史,发表于1945年4月《中苏文化》第16卷第3期。中国近世思想学说史(下卷),1945年6月由重庆三友书店初版。古代文献最初发现的中国古代文明考,发表于1945年6月《中山文化季刊》第2卷第1期。谭嗣同的社会思想,发表于1945年7月《中苏文化》第16卷第6、7期合刊。戊戌政变健者谭嗣同的思想流派,发表于1945年7月《民主世界》第2卷第12期。“五四”文化运动与“孙文学派”的关系,发表于1945年3月《中华论坛》第1卷第5—6期。关于哲学起源的理论探讨,发表于1945年《民主世界》第2卷第6期。苏联历史学界诸争论的解答,1945年8月由中苏文化协会研究委员会出版。我对于“亚细亚生产方法”之答案与世界历史学家商榷,发表于1945年8月《中华论坛》第1卷第7、8期合刊。章太炎基于“分析名相”的经史一元论,发表于1945年9月《中山文化季刊》第2卷第2期。王国维古史决疑的诸范例,发表于1945年9月《中苏文化》第16卷第8期。中国古代氏族专政与政治起源,发表于1945年10月《中苏文化》第16卷第9、10期合刊。中国古代氏族专政的修正与否定,发表于1945年12月《中苏文化》第16卷第12期。1946年中国古代的变法运动,发表于1946年3月《中苏文化》第17卷第2、3期合刊。民主的历史考察——在沙坪墺的讲演,发表于1946年4月11日《新华日报》。三民主义与民主主义,1946年7月由上海长风书店出版。复苏联历史学家格莱科夫的信,发表于1946年8月《中国学术》创刊号。中山先生的哲学思想(从经验方面考察),发表于1946年8月《中国学术》第2号。先秦诸子思想(评价),发表于1946年10月《青年知识》新4期。中国古代思想学说史(再版)1946年由上海文风书局出版。1947年人类思维及哲学思想的发生,发表于1947年上海《唯民》周刊第3期。新哲学教程(与罗克订合著),1947年3月由上海新知书店出版。我怎样研究中国古代史,发表于1947年《青年知识》第5期。司马迁思想的悲剧性,发表于1947年5月3日上海《文汇报》“新思潮”专栏第10期。中国近代思想学说史(上、下册),《新中国大学丛书》于1947年5月由上海生活书店出版。司马迁怎样说出墨者要旨呢,发表于1947年5月24日上海《文汇报》“新思潮”专栏第12期。中国思想通史(第一卷)与杜守素、赵纪彬合著,1947年6月由上海新知书店出版。司马迁的诸子要旨及其用意,发表于1947年7月《大学》月刊第6卷第3期。汉代社会新论,发表于1947年8月《大学》月刊第6卷第4期。《中国古代社会史论》,1947年10月由上海新知书店出版。论纵横家的商人思想,发表于1947年《读书与出版》第2年第5期。1948年魏恶儒道论争四派中之“儒道合”派,发表于1948年3月《时代评论》第5卷第99期。秦汉魏晋南北朝神灭思想的战斗传统与范缜的神灭论(与纪云彬合作),发表于1948年3月《时代评论》第5卷第102期。鲁迅与中国思想传统,发表于1948年9月22日香港《文汇报》“新思潮”专栏第2期。文天祥思想(答读者问),发表于1948年9月29日香港《文汇报》“新思潮”专栏第3期。1949年孙中山到毛泽东,1949年由山海书屋出版。1950年中国思想通史——中古编序,发表于1950年4月2日《光明日报》。论汉代思想的阶级性总倾向,发表于1950年4月26日《光明日报》。魏晋思想之历史背景与阶级根源,发表于1950年5月1日《新建设》第2卷第5期。关于五四运动谁领导的问题,发表于1950年5月4日《光明日报》。汉代社会史绪论,1950年5月由北京师范大学出版。中国思想通史(第二卷)与杜守素、赵纪彬、邱汉生合著。《新中国大学丛书》。1950年6月由北京三联书店出版。五世纪末唯物论者范缜研究,发表于1950年8月《中国科学》第1卷第1期。关于学习社会发展史中的几个问题,发表于1950年《展望》第6卷第12期。社会发展史的一些问题,1950年由展望出版社出版。魏晋玄学的社会意义——党性,发表于1950年11月1日《新建设》第3卷第2期。1951年从鲁迅笔名与阿Q人名说到怎样认识鲁迅并怎样向鲁迅学习,发表于1951年1月26日《光明日报》。“实践论”——中国思想史(知行关系)的科学总结,发表于1951年3月6日《新建设》第3卷第6期。中国思想通史(第三卷)与赵纪彬、杜国庠、邱汉生合著,1951年5月由北京三联书店出版。武训——中国农民拆散时代的封建喜剧丑角,发表于1951年6月5日《光明日报》。1952年严复思想批判,发表于1952年3月5日《新建设》第4卷第3期。论洪秀全与洪仁玕,发表于1952年4月6日《新建设》第4卷第4期。1954年中国封建社会土地所有制形式的问题,发表于1954年2月《历史研究》第1期,《新华日报》五月号转载。关于亚细亚生产方式适用于古代中国问题,发表于《新建设》1954年第4期。1955年揭露美帝国主义的奴才胡适的反动面貌,发表于1955年2月《新建设》第2期,1955年4月由三联书店出版的《胡适思想批判》转载。孙中山——伟大的革命民主主义者,发表于1955年3月12日《中国青年报》。论明清之际的社会阶级关系和启蒙思想的特点,发表于1955年5月3日《新建设》第5期。从对待哲学遗产的观点、方法和立场批判胡适怎样涂抹和诬蔑中国哲学史,发表于《哲学研究》1955年第2期。中国古代社会史论(修订本),1955年6月由人民出版社出版。司马迁著作中的思想性和人民性,发表于1955年12月31日《人民日报》,《新华半月刊》1956年第4期转载。汉代白虎观宗教仁义与神学法典《白虎通义》——兼评王充对白虎观神学的批判,发表于《历史研究》1955年第5期。1956年批判梁漱溟反动的历史观点及其复古主义,发表于《历史研究》1956年第1期。介绍高级中学中国历史教科书,发表于《历史教学》1956年7月号。论中国封建制的形成及其法典化,发表于《历史研究》1956年第8期。1957年由三联书店出版的《中国古史分期问题讨论集》转载,又载入1958年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的《中国通史参考资料》第一集。中国早期启蒙思想史(十七世纪至十九世纪四十年代)1956年8月由人民出版社出版。揭露美帝国主义奴才胡适的反动政治面貌,1956年由湖北人民出版社出版。1957年孙中山的哲学思想及其同政治思想的联系,发表于《历史研究》1957年第2期。十七世纪的中国社会和启蒙思潮的特点,发表于《历史研究》1957年第3期,同年收入三联书店出版的《中国资本主义萌芽问题讨论集》。关于中国封建社会起源于秦汉之际,1957年4月17日《人民日报》专题报道。中国思想通史一、二、三卷(增订本),1957年3至5月由人民出版社出版。介绍陈确著书中所仅见刊本《葬书》的思想,发表于《新建设》1957年第6期。方以智——中国的百科全书派大哲学家(上)发表于《历史研究》1957年第6期。方以智——中国的百科全书派大哲学家(下)发表于《历史研究》1957年第7期。学习先进理论,加强的思想路线,发表于《历史研究》1957年第10期。苏联科学院编《哲学史》(中国哲学史部分)与冯友兰、胡绳合著,1957年由人民出版社出版。1958年怎样对待孔德的思想,发表于《哲学研究》1958年第2期。中国哲学史略,1958年4月由中国青年出版社出版,1959年外文出版社译成英文出版。谈谈文化遗产的继承问题——兼评冯友兰先生的看法,发表于《争鸣》1958年第5期。古史领域中“厚今薄古”方针的斗争意义,发表于《历史研究》1958年第5期,科学出版社出版的《厚今薄古论文集》选载。《戊戌变法六十周年纪念集》序,1958年9月由科学出版社出版。唯物主义者王安石(与邱汉生合作),发表于《历史研究》1958年第10期。1959年中国封建社会前后期的农民战争及其纲领口号的发展,发表于《历史研究》1959年第4期。关于封建主义生产关系的一些普遍原理,发表于《新建设》1959年第4期。中国历代大同理想,1959年4月由科学出版社出版。《王廷相哲学选集》序,1959年7月由科学出版社出版,1965年6月由中华书局重印增订本。王廷相的唯物主义哲学思想,发表于《哲学研究》1959年第7期。柳宗元的唯物主义思想,发表于《新建设》1959年第7期。李贽的进步思想(与邱汉生合作),发表于《历史研究》1959年第7期。吕才的唯物主义思想,发表于《历史研究》1959年第9期。《陈确哲学选集》序,1959年5月由科学出版社出版。《明道编》序,1959年9月由中华书局出版。《伯牙琴》序,1959年9月由中华书局出版。十六世纪中国进步的哲学思潮概述,发表于《历史研究》1959年第10期。中国思想通史第四卷(上册)与赵纪彬、杜国庠、邱汉生、白寿彝、杨荣国、杨向奎、诸青合著,1959年12月由人民出版社出版。1960年中国思想通史第四卷(下册)与赵纪彬、杜国庠、邱汉生、白寿彝、杨荣国、杨向奎、诸青合著,1960年4月由人民出版社出版。1961年忆悼杜国庠,发表于1961年2月8日《光明日报》。从“兄弟”谈到历史剧的一些问题(笔名常谈),发表于1961年3月9日《北京晚报》,《文汇报》1965年12月8日转载。刘知几的哲学和史学思想——纪念刘知几诞生一千三百周年,发表于1961年3月12日《人民日报》。中国古代不怕鬼神的思想传统,发表于1961年3月25日《光明日报》。论刘知几的学术思想——纪念刘知几诞生一千三百周年,发表于《历史研究》1961年第4期。汤显祖《牡丹亭还魂记》外传,发表于1961年5月3日《人民日报》。侯外庐谈如何对待中国哲学史遗产问题(中国科学院吉林省分院历史研究所编写),发表于1961年5月6日《光明日报》。辛亥革命前资产阶级干革命派无神论思想的历史特点,发表于1961年7月31日《光明日报》。论汤显祖《紫钗记》和《南柯记》的思想性,发表于《新建设》1961年第7期。方以智《东西均》一书的哲学思想——纪念方以智诞生二百五十周年,发表于1961年8月6日《人民日报》。汤显祖《邯郸记》的思想与风格,发表于1961年8月14日《人民日报》。方以智对遗产的批判继承态度,发表于1961年9月28日《光明日报》。在严格的要求下从事科学研究工作,发表于《红旗》杂志1961年第19期。1962年论汤显祖剧作四种,1962年由中国戏剧出版社出版。傅山《荀子评论》手稿序言,发表于1962年6月3日《光明日报》。汤显祖著作的人民性和思想性,发表于1962年6月25日《光明日报》。王夫之的哲学思想(与张岂之合写),发表于1962年7月12日《人民日报》。《吕坤哲学选集》序,1962年10月由中华书局出版。《方以智《东西均》》序,1962年11月由中华书局出版。李贽的封建叛逆思想——为纪念李贽逝世三百六十周年而作(与李学勤合写),发表于1962年12月13日《人民日报》。1963年中国思想通史(第五卷)(原名《中国早期启蒙思想史》),1963年1月由人民出版社出版。柳宗元唯物主义与无神论思想,发表于1963年2月9日《人民日报》。柳宗元的社会思想(与张岂之合写),发表于1963年2月9日《光明日报》。柳宗元《天对》在中国唯物主义史上的科学地位——兼看哲学党性原则的具体表现(与李学勤合写)发表于《历史研究》1963年第4期。中国哲学史中的唯物主义传统,发表于《新建设》1963年第4期。中国哲学简史,1963年11月由中国青年出版社出版。1964年中国封建社会前期的不同哲学流派及其发展,发表于《历史研究》1964年第1期。唐宋之际农民战争的历史特点,发表于《新建设》1964年第3期。略论辛亥革命前后美帝国主义对华精神侵略——近代帝国主义对华文化侵略史料的初步考察之一,发表于《新建设》1964年第8、9期合刊。《柳宗元哲学选集》序,1964年由中华书局出版。1965年二十世纪林乐知念的“和平经”,发表于1965年5月28日《人民日报》。1977年以毛泽东思想为指导,批判地继承历史遗产,发表于1977年9月1日《光明日报》。1978年中国近代哲学史,1978年2月由人民出版社出版。肃清“四人帮”流毒,积极开展哲学史研究,发表于《哲学研究》1978年第1、2期合刊。深切悼念郭沫若,发表于《历史研究》1978年第7期。1979年实事求是,搞好史学研究工作,发表于《历史教学》1979年第1期。悼念吴晗,发表于1979年2月17日《北京日报》。中国封建社会史论,1979年2月由人民出版社出版。提倡科学的诚实态度,发表于《中国史研究》1979年第3期。五四时期民主和科学思潮,发表于《红旗》1979年第5期。学术研究与“百家争鸣”发表于《西北大学学报》1979年第4期。1980年中国思想史纲(上册),1980年5月由中国青年出版社出版。怎样造就社会科学人才,发表于1980年6月28日《文汇报》。怀念吕振羽,发表于《中国史研究》1980年第4期,《人民日报》于1981年2月17日转载。翻译《资本论》(回忆录之一)1980年8月发表于《中国哲学》第3辑。《中国古代著名哲学家评传》序,1980年9月由齐鲁书社出版。坎坷的历程(回忆录之二),1980年10月发表于《中国哲学》第4辑。1981年坎坷的历程(回忆录之三),1981年发表于《中国哲学》第5辑。学苑新葩——《中国哲学》评介,发表于1981年1月5日《文汇报》。重视人才的培养,促进哲学史研究工作,发表于《中国哲学史研究》1981年第1期。饱尝甘苦的十年,发表于上海《书林》1981年1期。深沉的怀念——纪念杜国庠逝世二十周年,发表于广东《学术研究》1981年第1期。坎坷的历程(回忆录之四),1981年5月发表于《中国哲学》第6辑。为真理而斗争的李达,发表于1981年6月18日《光明日报》。历史的丰碑——纪念辛亥革命七十周年,发表于1981年10月19日《文汇报》。侯外庐自传,发表于山西《晋阳学刊》1981年第5期。中国思想史纲(下册),1981年10月由中国青年出版社出版。《资本论》译读始末,发表于北京《学习与研究》1981年试刊1期。1982年坎坷的道路(回忆录之五),1982年5月发表于《中国哲学》第7辑。船山学案(新版),1982年9月由长沙岳麓书社出版。坎坷的道路(回忆录之六),1982年10月发表于《中国哲学》第8辑。侯外庐论学书札,同上。史林述学——《侯外庐史学论文选集》自序,发表于《文史哲》1982年第5期。研究历史要求新求实——翦伯赞学术纪念会书面发言,发表于1982年11月24日《光明日报》。“只顾攀登莫问高”——纪念郭沫若诞辰九十周年,发表于1982年11月29日《人民日报》,又载《学习与思考》1982年第6期。1983年我对中国古代社会的研究(回忆录之七),1983年2月发表于《中国哲学》第9辑。撰著《中国思想通史》(回忆录之八),1983年8月发表于《中国哲学》第10辑。深切悼念尹达,发表于1983年8月10日《光明日报》,又载《中国史研究》1983年第3期、《中国史学史研究》1983年第4期。1984年我对中国社会史的研究,发表于《历史研究》1984年第2期。宋明理学史(上卷)与邱汉生、张岂之主编,1984年4月由人民出版社出版。发扬傅山的优良学术传统——纪念傅山逝世三百周年,发表于《晋阳学刊》1984年第5期。1985年韧的追求(《回忆录》),1985年10月由三联书店出版。民主、科学、创新,发表于《文汇报》1985年12月2日。1986年孔子研究发微,发表于《孔子研究》创刊号。《岳麓书院一千零一十周年纪念文集》序言,1986年10月由湖南人民出版社出版。1987年宋明理学史(下卷)与邱汉生、张岂之主编,1987年9月由人民出版社出版。1988年方以智的生平与学术贡献——方以智全书前言,1988年9月由上海古籍出版社出版。

逐渐失去真话的年代

1960年红旗杂志不点名批评

1988年7月1日,《求是》杂志创刊。同时,《红旗》杂志停刊。1987年12月16日下发的《中央机构改革领导小组关于中央、国务院关于机构改革方案》内有一项是撤销《红旗》杂志社,由中央党校主办一个党内的理论刊物。《红旗》自创刊以来,到1987年走过了将近30个年头。作为党的机关刊物,每个时期都按照当时中央的意见、指导思想进行编辑工作。然而,忽然被停刊,这使得无论是做《红旗》工作的同志,还是党内外的一些同志都感到突然。一个很急迫也是很现实的问题出现并需要立即解决:1988年第一期是否出版?《红旗》编委会于1987年12月21日给当时中央分管宣传工作的领导人和书记处写了报告:“近日社内外盛传《红旗》机构要变动,1988年第一期按计划12月25日发稿,27日付印。《红旗》是否照常出版,请批示。” 12月23日中央宣传思想工作会上重申《红旗》必须停刊,1988年第一期照印照发,同时成立一个三人小组起草改刊第一步方案。12月25日三人小组开会讨论第一步方案内容。1988年2月12日党校负责人与《红旗》杂志的干部接触后,感到党校确实不可能有力量办刊。3月2日他们给中央的信中写到:《红旗》在国内外已有相当影响,发行量达240万份,不改刊名为利。但中央最后决定刊名还是要改,并确定《红旗》6月15日的停刊日期。6月16日,《红旗》1988年第十二期出版。杂志正文没有一字提及停刊,但封底“欢迎订阅求是杂志”的大标题下是“中共中央决定,《红旗》杂志今年6月底停刊,《求是》杂志7月1日创刊”的字样。《红旗》就这样悄然地退出历史舞台

1958年,在毛泽东倡议下,经党的八届五中全会决定,《红旗》杂志创立。半月刊。在全国 15 个地区印刷,1984 年每期发行 330 万册。还有蒙古、藏、维吾尔、哈萨克、朝鲜五种民族文字的《红旗文选》。主要任务是宣传马克思列宁主义、毛泽东思想和社会主义建设,阐述共产主义运动中的思想理论问题和中国共产党的路线、方针、政策,对经济、政治、哲学、历史、科学教育、文学艺术等方面的问题发表评论。读者对象主要是各级干部和广大知识分子。1988 年6 月,《红旗》杂志停刊。本来它的发行量就大,存世量也大,而且它只不过作为消息的载体,并没有什么特殊的价值,除了对历史发展的一个见证而外,没有太大的交易价值。很多《红旗》杂志在旧书市场像废纸一样被堆在地上可谓泛滥,其价值也就可想而知了!话说回来,收藏是一种情趣,正确的心态才能真正领略收藏的乐趣!价格只是作为衡量藏品珍惜程度的标准之一,不必过分地注意,而忽略其他值得注意的问题。红旗杂志市场上地价格:3——5元左右

红旗杂志批判苏联教育

1958年6月1日,中国共产党中央委员会主办的理论刊物《红旗》杂志创刊。1988年6月16日《红旗》杂志停刊。新华社发《红旗》杂志于1958年6月1日在北京创刊。创办《红旗》杂志,是毛泽东首先倡议的。早在1958年3月召开的成都会议上,他就提出了“出版理论刊物”的问题,而此次会议也是毛泽东为发动“大跃进”运动而召开的一次极其重要的会议。1958年3月8日,成都会议召开的第一天,毛泽东提出25个问题供与会者讨论。其中第24个问题就是关于“出版理论刊物问题”。在22日的讲话中,他又着重讲了办刊物的问题,说:“陈伯达写给我一封信,他原来死也不想办刊物,现在转了一百八十度,同意今年就办,这很好。我们党从前有《向导》、《斗争》、《实话》等杂志,现在有《人民日报》,但没有理论性杂志。原来打算中央、上海各办一个,设立对立面有竞争。现在提倡各省都办,这很好。可以提高理论,活泼思想。各省办的要各有特点。可以大部根据本省说话,但也可以说全国的话,全世界的话,宇宙的话,也可以说太阳、银河的话。”接着,毛泽东讲了“怕教授”的问题,为此还特意表扬了陈伯达一番,认为陈在这方面有了很大的进步。他说:“怕教授,进城以来相当怕,不是藐视他们,而是有无穷的恐惧。看人家一大堆学问,自己好像什么都不行。马克思主义者恐惧资产阶级知识分子,不怕帝国主义,而怕教授,这也是怪事。我看这种精神状态也是奴隶制度、‘谢主隆恩’的残余。我看再不能忍受了。当然不是明天就去打他们一顿,而是要接近他们,教育他们,交朋友。”“现在情况已有转变,标志是陈伯达同志的一篇演说、一封信,一个通知,有破竹之势。他的思想曾萎靡不振,勤奋工作好,但统治宇宙胆子小了。”其中谈到的陈伯达的“一篇演说”,是指陈伯达于1958年3月10日应郭沫若邀请在国务院科学规划委员会第五次会议上的讲话,题目为《厚今薄古,边干边学》。陈在讲话中说:哲学社会科学应该跃进,也可以跃进。跃进的方法,就是厚今薄古,边干边学。陈伯达晚年回忆说,此次讲话“是根据毛主席的意见,向社会科学界传达毛主席的观点”,并不是“自己擅自决定的”。而“一个通知”,是指准备下发的《中共中央关于各省、市、自治区必须加强理论队伍和准备创办理论刊物的通知》。毛泽东对《红旗》杂志非常重视。早在成都会议上,他就指定由陈伯达担任《红旗》总编辑,后经八届五中全会同意通过。1958年5月24日,也就是中共八届五中全会公布出版《红旗》杂志的前一天,毛泽东高度评价了《红旗》发刊词,并批示:“此件写得很好,可用。”当天,他在给陈伯达的信中,谈到了为《红旗》题刊头的问题。他说:“报头写了几张,请审检;如不能用,再试写。”毛泽东一共为《红旗》题写了20多幅刊头,后来从中选出两字作为《红旗》杂志的正式刊头。《红旗》杂志上正式标明是“中国共产党中央委员会主办”,也是毛泽东决定的。《红旗》编委会的阵荣颇为强大。第一任编委有邓小平、彭真、王稼祥、张闻天、陆定一、康生、陈伯达、胡乔木、柯庆施、李井泉、舒同、陶铸、王任重、李达、周扬、许立群、胡绳、邓力群、王力、范若愚。这个编委名单是毛泽东一个一个拟定的。除了积极参与筹备《红旗》出版的相关事宜外,毛泽东对创刊后的《红旗》杂志也是多加支持的。他不仅在其创刊号上发表了重要文章《介绍一个合作社》,而且对《红旗》重要的文章或社论文章严格把关,对自己认为重要的文章也首先考虑在《红旗》上发表。

1958年,在毛泽东倡议下,经党的八届五中全会决定,《红旗》杂志创立。半月刊。在全国 15 个地区印刷,1984 年每期发行 330 万册。还有蒙古、藏、维吾尔、哈萨克、朝鲜五种民族文字的《红旗文选》。主要任务是宣传马克思列宁主义、毛泽东思想和社会主义建设,阐述共产主义运动中的思想理论问题和中国共产党的路线、方针、政策,对经济、政治、哲学、历史、科学教育、文学艺术等方面的问题发表评论。读者对象主要是各级干部和广大知识分子。1988 年6 月,《红旗》杂志停刊。本来它的发行量就大,存世量也大,而且它只不过作为消息的载体,并没有什么特殊的价值,除了对历史发展的一个见证而外,没有太大的交易价值。很多《红旗》杂志在旧书市场像废纸一样被堆在地上可谓泛滥,其价值也就可想而知了!话说回来,收藏是一种情趣,正确的心态才能真正领略收藏的乐趣!价格只是作为衡量藏品珍惜程度的标准之一,不必过分地注意,而忽略其他值得注意的问题。红旗杂志市场上地价格:3——5元左右

红旗杂志改求是不仅仅是改了名,还把原来的红字黑拼音改成黑字红拼音。这和人民公社改乡是一个目的吧

20世纪七八十年代,苏联社会出现危机。1985年3月戈尔巴乔夫继任苏共中央总书记,先后打出了“民主化、公开性、改革与新思维”等口号,在不到6年的时间里,搞乱了苏联社会、搞垮了苏联经济、瓦解了东欧社会主义阵营。1991年12月25日,戈尔巴乔夫宣布辞去苏联总统一职,这也意味着统一的苏联国家不复存在。以叶利钦为代表的激进自由派掌握了俄罗斯的国家大权。1992年开始,国家解体、政权更迭、制度更替,在西方势力的支持下,一场以“私有化、自由化、西方化”为标志的激进变革迅速席卷俄罗斯大地。“私有化”是俄罗斯“自由改革派”上演的一台重头戏,是一场空前的财产“大分割”运动。几年间,大规模、“闪电式”的私有化运动从根本上改变了整个俄罗斯社会的面貌,瓦解了原制度的经济基础,改变了社会的阶层结构,催生了私人资本特别是大资本的形成,一度导致了“财阀横行、寡头参政”的局面。俄罗斯“私有化”运动激化了社会矛盾,助长了经济犯罪和寡头垄断,贻害无穷,教训深刻。一、俄罗斯私有化的政治背景与思想动因1991年底开始的俄罗斯私有化运动被认为是世界历史上规模最大的一次所有制革命。私有化运动自一开始就带有很强的政治和意识形态色彩,是继俄罗斯“政权大革命”之后的一场空前的“社会财产大分割”运动。俄罗斯私有化运动开始之初,改革派对私有化寄予了极大的希望。他们认为,私有化是改革的关键,是摆脱旧体制的根本。根据他们对西方教科书的理解,认为“私有制”是市场经济的基础和先决条件。俄罗斯政府中一些年轻的改革派领导人认为,“私有制”的优越性被人类几百年的历史所证明,俄罗斯必须踏上私有化的征程,才能最终融入“世界文明之林”。俄罗斯年轻的改革派将建立私有制视为转轨的主要目的和内容,为此可以牺牲一切,包括管理效益、收入等。被称为“私有化之父”的丘拜斯在《俄罗斯私有化史》一书中写道:“我过去和现在都认为,私人所有制在俄罗斯的建立是绝对的价值。而为实现这个目标,有时候只能放弃某些经济上的有效方案。这是不同度量的范畴。经济效益是以一年、两年和10年的时间范围衡量的,而私有制则会在百年、千年和更长的时间中发挥作用”。([俄]《新时代》周刊,1997年第48期,第10页)俄罗斯改革派将建立“私有制”视为通往西方“天堂式”生活的法宝,将私有化看作是拯救俄罗斯的“救世良方”和“灵丹妙药”,建立了私有制,就能融入西方。丘拜斯提出,私有化是一项政治任务,必须加速进行,甚至可以打破常规,不考虑后果。因为私有化的目的就是在俄罗斯建成资本主义,并且要在几年中用突击式的方法完成世界上其他地方用数百年才完成的那些工作。盖达尔和丘拜斯认定,必须把所有权从国家和官僚手中夺过来。俄罗斯年轻的改革派极力在西方自由主义经济学家那里寻找理论依据。他们的幻想与西方自由派人士的主张不谋而合。盛行一时的所谓“华盛顿共识”推出经济转轨的模式,制定一个个可供模仿的样板。按照美国哈佛大学谋士给东欧诸国开出的药方,经济改革无非是“价格自由化”和“私有化”,而“私有化”又是改革的重中之重。俄罗斯改革派认为,冷战结束后西方会给俄罗斯大量的经济援助。他们在设计经济改革方案时,对西方的援助和贷款寄予了极大的期望。一些西方国家和国际金融机构,包括国际货币基金组织和世界银行在内,纷纷将私有化和经济自由化程度作为提供贷款的先决条件,要求俄罗斯政府必须进行私有化改革。二、俄罗斯私有化政策的出台与偏颇戈尔巴乔夫执政后期,苏联内部政治混乱,社会经济开始失控,实际上已经开启了“非国有化”的大门。1990年前后,学术界开始讨论私有化的问题。苏联解体为俄罗斯实施私有化提供了条件。1991年11月,丘拜斯出任推进私有化的国家财产委员会主席后,迅速拟定了一份新的私有化纲领。一个月以后,1991年12月29日,这份纲领的主要条款被叶利钦以“总统令”的形式获得批准并开始实施。由此正式拉开了俄罗斯私有化运动的序幕。观察俄罗斯国有资产私有化进程,可以发现俄罗斯私有化有以下几个特点:1.私有化更多的出自政治动因,而非经济上的考虑。私有化成为新政权摧毁原制度经济基础的工具,必须再抓住政治机会,迅速将国有财产分配下去。丘拜斯在电视节目中宣称:“私有化的目的,就是在俄罗斯建成资本主义”。以至于西方经济学家也认为,俄罗斯私有化操之过急,“只算政治账,不算经济账”,是另一种形式的“斯大林主义”。2.私有化法律准备严重不足。俄罗斯私有化遵循的一些空泛的理念,依靠的是“总统令”和纲要,而不是靠法律进行。这样可以绕开议会的抵制。私有化运动实际上加快了旧官僚和新权贵将手中“瓜分的社会财产”合法化的进程。3.追求规模和速度,大规模、突击式、闪电式地推进私有化。西方资本主义走过了几百年时间,而俄罗斯改革派期望短时间内培育出千百万私有者。英国一个大型企业的私有化平均需要6年时间,而俄罗斯期望在一、两年的时间突击式完成15000家国有企业的私有化。4.与其他国家不同,俄罗斯被私有化的是国有资产中较好的甚至是最好的部分。在俄罗斯大型国有企业私有化过程中,一些资源、原料型企业首先被私有化,如石油开采、冶炼,有色金属、航空企业等等。5.权钱交易泛滥,私有化的社会后果十分严重。私有化既没有解决经济上的收入、效益等问题,也没能完成结构调整的任务。私有化不是结束而是开始了财产的争夺。私有化运动带来大量消极的社会后果,引发了许多严重犯罪活动,造成社会财富两极分化,损害了经济和国家安全。三、俄罗斯私有化的预计目标和实际结果按照《俄罗斯私有化纲要》的规定,官方宣称的私有化要实现以下7个重要目标:形成一个私有者阶层;提高企业的经济效益;利用私有化所得的收入建立社会保障资金体系;促进国家财政状况的好转;提高竞争力、经济非垄断化;吸引国外投资;为私有化创造条件、建立良好的组织体系。然而,私有化几年过后,俄罗斯社会普遍认为私有化的实际结果与最初目标相差甚远。私有化既没有实现收入目标,也没有达到效益目的。私有化实际上成为一些国有优势企业的“大拍卖”,为瓜分国有资产提供了机遇和依据,使少数人借机暴富,进而演变成“财团巨富和金融寡头”。1.私有化未能改善财政状况,相反却导致国有资产大量流失。俄罗斯社会中大多数意见认为,俄罗斯国有资产的私有化未能改善政府的财政状况,私有化收入也微乎其微,实际结果和几年的统计数字也证明了这一点。在1992—1994年两年时间里,俄罗斯共计有64829个企业进行了私有化改造(《私有化(1996):结果与结论》,[俄]《社会与经济》杂志,1997年第1-2期,第206—207页),占4年间私有化企业总数的一半以上。据俄罗斯《真理报》的数据,在1993—1996年的4年中,俄罗斯私有化的收入只占俄罗斯国内生产总值的%— ,占预算收入的 —。在俄罗斯“贱卖国企”过程中,国有资产流失严重。私有化为少数人提供了绝好的敛财机会,不计其数的国有财产被变相转手或侵吞,削弱了国家的总体经济实力。俄罗斯约有500家大型企业被以72亿美元的低价出售,而这些企业的实际资产要达2000多亿美元。莫斯科“吉尔”汽车制造厂资产总量约合10亿美元,一家私人财团购得价格仅为400万美元。后经营不善、负债累累,莫斯科市政府不得不又重新收归国有。莫斯科市化工进修学院的房产及设施价值约1亿美元,被某公司仅以800万卢布的价格购买。类似的例证很多,俄罗斯报刊经常披露。除有形资产外,无形资产和知识产权的流失更难以统计。2.私有化未能达到提高经济效益的目的。调查结果表明,俄罗斯私有化后的企业与原国有企业的经营状况相差不大,经济效益差别不甚明显。一些社会学调查结果显示,在经营管理、劳动态度等方面,私有化的企业与原国营企业并没有明显的差异,反倒是一些新出现的私营企业大大区别于私有化的企业和国有企业(《俄罗斯私有化:经济行为与政治激情》,[俄]《经济与管理》杂志,1996年第10期,第148页)。俄罗斯国家杜马稽查委员会在一次对私有化的专门调查中指出,1992—1994年俄罗斯中央一级所属的1666家机器制造企业中有1389家被股份化,占 。这期间,1992年生产下降幅度为 ,1993年下降为,1994年竟达到 。俄罗斯学者认为,仅仅改变所有制的形式并不能保证经济效益的提高。将“无主的‘公有’”变为“少数人的‘私有’”只是为增加效益提供了理论上的可能性。改革企业内部管理,加强市场调研,更新设备,改善工艺等都是提高经济效益的有效途径。3.私有化损害了俄罗斯产业部门的竞争力。私有化过程中,由于国外产品、特别是西方舶来品的冲击,俄罗斯企业及其商品失去了自己的市场。机械产品生产连年下降,1994年下降幅度达45%,日用消费品生产下降了一半以上。90年代中期,俄罗斯80%的食品依靠进口。在反垄断方面,“反垄断”的旗号被用来当作利益均沾、你争我夺的掩护。由于某些反垄断措施操之过急,结果破坏了原有的经济联系,特别是对农工综合体、森林工业和冶金工业等部门的负面影响巨大。一些有利可图的石油工业、航空运输和原料部门等分离出不少公司,例如原统一的“苏联航空”分成420家大小航空公司。但俄罗斯一些原料和燃料部门仍为特大型金融工业集团或私人财团所控制。4.私有化吸引外资效果微乎其微。在吸引外资方面,俄罗斯私有化的作用亦不甚明显。1994年正值俄罗斯私有化的高潮时期,1994年前9个月的外国投资仅为亿美元,而1993年为亿美元。而1995年估计仅私有化企业改造所需要的费用就达1500亿—2000亿美元。不少外资、特别是金融“游资”投放到证券市场。多数外国投资集中在那些利润丰厚的原料采掘部门。几年来,俄罗斯石油天然气勘探和开发领域的国外投资成倍增长,而机器制造、建筑业的外资增长却大幅度回落。一些俄罗斯问题专家认为,外资不十分“青睐”俄罗斯的主要原因有两个:一是俄罗斯国内政局不稳;二是外国投资者权益的法律保障问题。由于治安状况不佳和法律制度不健全,影响了外国企业在俄罗斯的投资。据美国企业家透露,在俄罗斯经营的外国企业,要把总收入的10%-20%拱手交给犯罪集团。几年来,西方在俄罗斯的投资平均每人只有47美元,而在波兰为326美元,在智利为585美元。截至1995年以前,根据俄罗斯国家财产管理委员会的资料,在私有化过程中,外国投资者购买股票只占总额的10%。5. 私有化恶化了社会局势,导致社会两极分化严重。1994年6月底,叶利钦总统宣布俄罗斯已有70%的工业企业实行了私有化,俄罗斯社会4000万人成为股票持有者。然而,社会学调查结果表明,大多数人并不认为私有化使自己成为“真正意义上的所有者”。真正在私有化中分得好处的只有70万人到90万人,最后能够分抢到最大蛋糕的只是极少数,这就是金字塔顶尖上那不足2000人。1993年4月份一项社会调查结果显示,俄罗斯有15%的被调查者认为“证券私有化”能使自己变为所有者,1993年底这一比例一度增至19%,然而一年之后却降至 。与此同时,俄罗斯64%的居民认为私有化只不过是“政治手腕”,不能解决实际问题。因为大多数股票持有者根本不可能、也无法参与企业管理,而取得红利的人数也微乎其微。1994年只有4%—5%的股民开始收取“分红”,实际上由于企业大部分停工或开工不足,“股东”已名不副实。俄罗斯私有化第一阶段的公式为:1张私有化证券=俄罗斯70年社会资产总量÷全体居民总数=10000卢布。两年后变为:1张私有化证券=面值10000卢布=7美元=1公斤香肠。在社会心理方面,大多数人不认为分得的是国有财产,只不过是微不足道的“补助”,或是一张“彩票”。俄罗斯学者指出,这种“平均分配”国家资产的作法实际上是一种“欺”,在政治上是有害的,经济上也是徒劳无益的。大多数居民没能也不可能成为“真正意义上的投资者或所有者”。随着“大众私有化”阶段的结束,“货币私有化”的开始,俄罗斯一些“油水”企业纷纷拍卖、招标,绝大部分居民更是无缘,只能做“看客”。俄罗斯自由派改革者最初提出,私有化的社会政治目的是剥夺官僚机构手中的“国家财产支配权”,造就新的所有者阶层。而私有化的结果却是,旧官僚、影子经济成份等才是真正的赢家。6.私有化严重损害了俄罗斯国家安全。俄罗斯有关部门认为,私有化纲领中没有顾及国家的经济安全和国防安全,结果是激化了社会矛盾,造成了社会局势紧张,严重影响了国家和社会安全。(1)损害了经济安全。俄罗斯国家杜马稽查委员会的特别调查报告中指出,私有化非但没能使转轨政府的预算增加多少,反而使国家失去了对一些大型企业、甚至工业部门的控制。俄罗斯几年的实践表明,私有化步伐快的领域,往往正是利润丰厚、前景诱人的部门。俄罗斯境内外的灰色经济势力的目标从港口指向陆地,从地下指向天上。石油、有色金属等原料部门,航空和军工企业都成为各种资本势力争夺的对象。俄罗斯安全机构的报告显示,俄罗斯2/3的具有丰富资源和经济潜力的地区已被各种灰色经济势力、黑手党组织所控制,对俄罗斯的经济安全构成严重威胁。(2)威胁国防安全。俄罗斯私有化的后期提出,具有战略意义的国防工业企业一般不纳入私有化的范围。重要军工企业私有化的名单由政府和议会审查决定。但俄罗斯安全情报部门的报告指出,在私有化过程中,外国商人直接或通过俄方公司购买军工企业的股票,或采取建立合资企业等形式,窃取尖端技术,达到进入或控制这些企业的目的。类似的现象在航空航天、导弹制造等军工企业尤为普遍。(3)导致社会冲突、危害社会安全。私有化导致了俄罗斯社会贫富差距扩大、两极分化严重。上世纪90年代中后期俄罗斯社会最高阶层平均收入是最低平均收入的14—15倍,最高工资与最低工资比为27∶1。私有化的推行,使得俄罗斯社会的贫富差别不仅表现在工资收入上,而更多地体现在占有财富和资产的多寡上。随着资本收益几何级数的增长,俄罗斯社会的贫富分化将更为严重,势必激起社会大多数的不满情绪,导致社会的紧张状态。另一方面,私有化过程中,企业改组、破产数量增多,使得俄罗斯社会已十分严峻的就业形势更加恶化,特别是在一些工业企业较多的地区城市失业人口剧增。仅1996年俄罗斯失业人数为670万人,约占整个社会有劳动能力人口的 。7.私有化引发了严重的社会犯罪。伴随着大规模的经济私有化,俄罗斯社会治安状况急剧恶化,经济领域犯罪猖獗。俄罗斯内务部及总检察院的报告中一致认为,经济私有化领域犯罪形势最为严峻。1997年,时任政府副总理兼内务部部长阿·库利科夫认为,私有化中损公肥私现象严重,灰色交易盛行。俄官方内部资料显示,仅1996年,俄罗斯私有化过程中,共有1746起犯罪案件登记在案。而自私有化运动开展以来,共发案30000余起。1997年初,俄罗斯联邦内务部将一份题为《俄罗斯联邦反经济犯罪和贪污的情况与措施的报告》提呈叶利钦总统,报告中援引俄罗斯科学院分析中心的材料指出,在私有化过程中,约有55%的资本和80%有表决权的股票落入俄境内外犯罪集团手中。私有化过程中最为普遍的犯罪活动是滥用职权、以权谋私、贪污受贿以及欺诈行为等。更为严重的是私有化的主管部门——国家财产管理委员会“丑闻”不断。据《俄罗斯与独联体经济新闻报》,仅1996年就有152位该部门官员,6000名负责拍卖、招标的人员被检察机关起诉。近年来,俄罗斯私有化、特别是一些特大型石油企业的拍卖已成为政治经济生活中斗争的焦点。观察俄罗斯私有化的进程,可以得出结论,私有化没有带来经济发展和企业效益的迅速提高,相反却引发了财产争夺战,导致国有资产严重流失,一些工业部门衰落,经济衰退。私有化后,俄罗斯航空制造业的生产能力只有原来的12%—15%。以前每年生产400架各种类型的飞机,现在生产量大大萎缩,每年不超过20架。俄罗斯的有色金属业基本被外国籍的俄罗斯私人控制。1996年俄罗斯经济的损失相当于苏联在二战中损失的倍。私有化给俄罗斯经济和安全带来严重负面影响的同时,还导致了十分严重的政治斗争和社会冲突,引发了大量社会问题。作为一场疾风骤雨式的财产争夺战,私有化触及到社会各阶层的切身利益,改变了社会的利益格局,激化了本已十分尖锐的社会矛盾。在许多俄罗斯居民看来,又是“一场改革闹剧”。“公平分配社会财产”的迷雾渐渐散去,俄罗斯老百姓发现,身边的少数人一夜之间暴富。一些资深的社会学家指出,在这场以“私有化券”为赌注的赌局中,大多数百姓是输家,普通人“当家作主”情况更少。真正的赢家是原厂长经理阶层,还有一些暴发的地下经济势力。俄罗斯私有化一开始就伴随着激烈的政治斗争,每项私有化纲领的出台都成为各种政治势力争论的焦点。私有化不仅引起左翼反对派的抗议,而且导致自由派内部的分裂。当然,俄罗斯经济私有化最严重的政治后果是催生了一些私人财团,豢养了少数金融寡头,这也是叶利钦遗留下来的最沉重的政治遗产。私有化开始以来,俄罗斯国家杜马议员、地方官员、执法部门、学者以及普通居民对私有化的指责不绝于耳。俄罗斯科学院的一份研究报告指出,私有化结果和其他改革措施一样,都未达到预期目的。私有化本应防止国家资产控制权落入官员们手中,但事实上,私有化后许多官员却合法地掌握了这些资产。私有化并未造就广泛的私有者阶层,但却形成了一小撮国家资产继承者。私有化非但没有克服反而强化了经济的垄断。国家反垄断政策根本没有奏效。一些“横空出世”的私人金融工业集团比原国家性质的集团更缺乏责任感、更具威胁。俄罗斯私有化的一个严重后果就是“财团控制经济、寡头参与政治”。特别是1996年寡头出资赞助叶利钦连任后,部分寡头变本加厉,向当局要求政治回报,甚至进行要挟。少数财团乘机控制新闻媒体,借机操纵政治,分享权力,成为俄罗斯社会生活中的一个“怪胎”。俄罗斯私有化暴露出的问题不仅激怒了俄罗斯百姓,而且也为西方学术界所不齿。诺贝尔经济学奖获得者约瑟夫·斯蒂格里茨、哈佛大学俄罗斯经济问题教授马歇尔·格德曼等多次对俄罗斯改革模式以及私有化运动提出批评。乔治·索罗斯把俄罗斯经济制度定义为“掠夺式资本主义”、“强盗式的、野蛮的资本主义”。索罗斯几次在公开的场合直面俄罗斯新生寡头,咒骂他们的暴富靠的是私有化中的“犯罪、盗窃”。他说:“俄罗斯已从苏维埃制度的一个极端走向了一种恣意妄为的、更近于掠夺性的资本主义的另一个极端。”这位美国金融大亨对“俄罗斯寡头这种粗暴野蛮和凶恶贪婪的行为”感到震惊, “国家瓦解了,而每个人都在千方百计偷窃国家的财产”。索罗斯认为,丘拜斯推动的私有化是为了将“掠夺性的资本主义变成合法的资本主义”。

红旗杂志1977年图片

红旗杂志属红色藏品,品相完好,市场价—本在五十元左右, 是文革精品的典型代表作,价格动荡,市场上行情持续低迷,建议收藏,—定要好好保存!

1、邓小平批评“两个凡是”2、中国共产党第十一次全国代表大会 这次大会,是在揭批江青集团进一步深入,及其以前的“左”倾错误进行全面清理、拨乱反正的情况下召开的。大会共有3项议程:(1)中央委员会的政治报告;(2)修改中国共产党章程和关于修改党的章程的报告;(3)选举中央委员3、我国第一台微型计算机诞生 楼主记得采纳哦

卫星上天,红旗落地。

红旗杂志是1958年毛主席倡导创办的思想理论刊物,由毛主席题写刊名“红旗”,在当时与人民日报、解放军报合称“两报一刊”,是新中国意识形态领域和思想文化战线的核心领导力量。

当年毛主席倡导创办红旗杂志,主要是为新中国思想文化领域急需一面理论旗帜,对新中国起到理论导向的作用,同时也给世界各国特别是第三世界的发展中国家的人民群众提供一个及时准确地听到新中国的声音、了解新中国。后来的实践证明了毛主席的卓越远见,红旗杂志对于振奋亿万人民的精神起到了重要作用!至今无数长辈依然怀念《红旗》!我的爷爷奶奶外公外婆都怀念红旗杂志!

1988年《红旗》改成了《求是》,图一为最后一期《红旗》和第一期《求是》。

求是》是一本政治理论刋物,对于大多数人来讲,对它了解的并不多。

《求是》的前身是1958年创刊的《红旗》杂志。1988年6月《红旗》停刊,并在此基础上于7月1日创办了《求是》杂志。原由中共中央主办的《红旗》改名《求是》后不再由中共中央主办,委托中共中央党校主办。

《红旗》改《求是》后,取消了社论和评论,其下属的“红旗出版社”改名为“大地出版社”。

1989年,十三届四中全会召开一个月以后,《求是》又改由中央主办,恢复了中共中央机关刊物的地位,并恢复了社论和评论,下属的“大地出版社”也重新更名为“红旗出版社”。

《求是》刊名由邓小平题写。下面第二图是1988年5月11日,邓小平为《求是》题写刊名的情况。

  • 索引序列
  • 1960年四月红旗杂志批判
  • 1960年4月红旗杂志发表
  • 1960年红旗杂志不点名批评
  • 红旗杂志批判苏联教育
  • 红旗杂志1977年图片
  •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