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学术期刊知识库 > 考博失败毕业论文延期

考博失败毕业论文延期

发布时间:

考博失败毕业论文延期

2020 年9月19日晚,南京大学女博士跳楼身亡,该事件再一次牵动着全国博士生的神经。「女博士」本是花样年华,光彩夺目,前程似锦,路途坦荡,一路求学 20 余载即将功成名就,本是父母的骄傲、国家的栋梁、人生的赢家,而为何年纪轻轻,在即将功成名就之时结束自己的生命?光芒的背后必是充满着坎坷与困苦。据南大的某学生讲,这位女博士今年是读博第四年了,对于普博来说已算是延毕了。关于硕博生延毕这个问题,一直都存在。以往,我们也经常能听到某某研究生由于毕业压力大而自杀的新闻。而这些人,往往是从小到大顶着「三好学生」、「乖乖女」、「别人家的孩子」光环一路走来的,现如今每天活在的恐惧中,甚至延毕压力大到无法排解而跳楼结束自己的生命。「科研压力山大」、「延毕」几乎成为所有硕博士面临和担心的一个问题,博士延毕已成为一种常态,更合适的形容应该是「病态」,博士延毕是正常,不延毕反而不正常。今天,笔者就想和大家聊一聊硕博生延毕的那些事。一、延毕那些事:是什么?来自教育部的数据显示,2017 年我国毕业博士研究生人数为 165296 人,实际毕业博士研究生人数为 56451 人,未正常毕业率为 。从数据来看,博士延毕率年年攀升,2006-2014 年逐步增长,近几年进入平台期,延期率大概达到 65%,也就是说有六成博士生都无法按时毕业。8 月 21 日,根据教育部《普通高等学校学生管理规定》第三十条和《西安电子科技大学研究生学籍管理实施细则》第二十六条有关规定,西安电子科技大学拟对超过最长学习年限的博士研究生作退学处理。其实,西安电子科技大学的做法并非个例,此前就有多所高校相继发出过关于博士生超学习规定而被清退的消息。例如,北京交通大学对因超过全日制博士(含本科毕业生直接攻读博士学位研究生),最长学习年限的 59 名博士生给予取消学籍。延边大学对 136 名研究生(博士 14 名,硕士 122 名)超过学习年限因此给予退学处理,清华大学劝退 2 名博士生,河北工业大学一次性清退 143 名博士生。图片来源:西安电子科技大学研究生院二、延毕那些事:为什么?关于博士延毕从而导致清退的原因也可谓众说纷纭,从自己身边延毕师兄师姐的例子看。师兄 A:今年博士论文答辩被我亲导师卡了,至少要延毕半年。就这样,我师兄是个本来能按时毕业却被导师压着不让毕业的大神,最后就因亲导师所谓的博士论文不够完善的理由而延毕。师兄 B:他的导师被其他院校挖走了,把之前的课题资源都带走了,最终不得不重新跟着新导师从事新领域的研究,从头开始,肯定无法按时毕业。师姐 C:不能按时毕业的原因,主要是师姐的小论文没有达到学校要求,所以,即使大论文做得再好也毕不了业。从师兄师姐们的实际情况来看,笔者认为延毕的主要原因可分为内因和外因两种:1. 内因打铁还需自身硬,很多博士之所以延毕很大一部分是个人原因造成的。1)小论文达不到学校毕业要求一般学校对博士毕业都有发表小论文的硬性要求,比如有的学校要求发表 3 篇核心,有的学校要求发表一篇 5 分以上的 SCI 等。除了学校要求外,有的导师课题组也有额外的要求。2)毕业论文达不到导师的要求很多研究生延毕问题都出现在毕业论文上,一般学校和导师对毕业论文的要求比较高,特别是博士论文,要求要有创新性。可是创新性这个问题是很难的,没有做好选题,没有创新性从而导致延毕。3)个人学习懒惰博一上课摸鱼,博二实验室摸鱼,博三说要写论文,然而拖延症又犯了,宿舍摸鱼,博四发现还没论文,慌的一批,根本静不下心来做实验,更写不出来了。4)身体原因这一点也需要引起重视,我身边就有很多因为身体原因而延毕的。读博压力大,焦虑、失眠、脱发,最终身体扛不住进了医院,身体不允许不得已延毕。5)自以为是自以为聪明绝顶,满脑子都是 idea,然而动手发现不是不可行,就是被人捷足先登。兜兜转转,方法试了一堆,然而属于自己的依然不知道在哪里。6)在职博士延毕多在职博士们延期的比较多,那些手里有比较好的工作岗位,也没有跳槽动力的在职博士们,大部分缺乏冲劲,反正早一天晚一天毕业也不影响啥,那就慢慢过人生当中最后的「留级」生活呗。2. 外因除了自身的原因外,一些无法抗拒的外因也是博士毕业的绊脚石。1)导师压榨博一干到博四上学期,每天干活,寒暑无休,基本没时间写论文发论文,国家出钱培养,导师白捡的劳动力。2)导师故意拖延为了抓个免费的「壮丁」,为了让你多给他干几年活,有些导师故意给你毕业论文找茬,不让过,而你只能百般无奈。3)青年导师抢论文一般青年导师处于上升期,评审要求论文一作,要了命的催,天天看着整,俩人都累的要死。但是,出了论文不一定是学生的,甚至你自己连挂名的资格都没有。4)临退休老师佛系年纪比较大的老师面临退休,一般项目少,经费紧张,干啥啥没钱,只能自己想办法解决。三、延毕那些事:怎么办?很多时候能不能毕业,什么时候毕业,都不是个人能够决定的。所以,不要过分的苛责自己。我们能做的是找到延毕的原因,对症下药。如真的不幸,遇到延毕,笔者有以下几条建议:1. 调整心态正如上文所说,2017 年我国毕业博士研究生已达到 65%,所以,延毕是大多数博士生的常态。要调整好自己的心态,不要一蹶不振,自暴自弃,想想我们 4 年都坚持下来了,努力了那么久,最后,再坚持一下就好。搞科研本来就没那么容易成功,任何科研工作者都是这样的,重复很多很多次的实验,经过很多很多的失败,可是说不定哪天就得到好的结果或者好点子了呢。2. 与导师保持好关系,加强沟通延毕有一部分原因在导师,有可能是因为导师的指导不到位,并没有教给你研究这一领域应该具备的基本视野和方法。尤其是理科类的学术型研究生,这类同学本科的学习还只是应试型的,到了研究生阶段才真正开始研究,这种转换并不是每个人都能独立完成的,所以要和导师保持比较好的关系。3. 尽快发表论文读博士,不发表就出局,论文的发表至关重要,除了能给让我们顺利毕业,还能带来利益。好的 Paper 肯定不是一下子就有的,写文章也需要多练,别想着第一篇或者前几篇文章就有多高质量,借鉴他人有点长处,多学习优质 Paper 的结构,逻辑,行文风格,多看多想是捷径。4. 做好毕业论文的选题和创新工作要确定一个好的选题,那么收集材料,整理材料,分析材料,确定方向,哪一个环节都不能少,而论文选题要难易合适。如果过于简单,就无法体现出自己的能力;过难的选题,也可能因为中途遇到难以解决的问题,而导致被迫放弃整个论文。多阅读文献,在阅读的过程中产生新的 idea,进行创新加工。5. 踏踏实实科研,认认真真总结科研拒绝懒惰之人,你对科研懒惰,科研就会对你懒惰。所以,抓紧跳出「舒适圈」,尽快行动起来,对待科研容不得一丝侥幸。写在最后几乎所有博士都担心过延毕的问题,我也曾夜不能寐。延毕的比例很高,所以,延毕也不是什么大事,不需要过分的妖魔化。延毕是常态,很多时候延毕不是你能决定的,遇见一个好导师、碰见一个好课题都需要缘分。自己尽可能做好自己能干的事,做好规划,就不会后悔。最后,祝各位硕博生们都能够顺利毕业!

试论博士延期毕业的主要原因探究及应对措施

二、避免博士不合理延期毕业的应对措施   由于科研具有不确定性,任何限制时间的科研活动都是不合理的,考虑到各学科的差异性,目前采取的`博士生学制时间的弹性制也是有效可行的。通过对博士延期毕业原因的分析可知,出于学科发展和人才培养需要,适当延期是合理的,而对于其他不合理因素,有必要采取措施加以避免或缓解,下面将从学校、导师和学生三个层面加以分析。

1.学校层面的措施

(1)入学前做好导师与学生双向选择工作。导师要求严格,而学生毕业心切,遇到这种情况往往是由于入学前学生对导师的了解不够造成的,学校相关部门有必要向学生介绍导师的客观信息,如项目经费、发表论文、学术交流合作、学术影响力、毕业标准与年限等等,这样学生就能结合自身情况找到适合自己的导师了。其实上述导师的基本信息大都可以通过学校网站或导师主页获得,也可以通过该导师的同事或学生了解更详细的情况。信息的公开会使得学生都去报考成果多名气大的导师,这似乎对其他导师不利,其实这样反而是一种很好的激励作用,促使部分导师改进培养方式,将更多的精力投入到科研和指导学生上,从而提高博士生培养的整体水平。

(2)整体提高博士生的待遇。尽管博士生待遇已得到了较大幅度的提高,但相对于在职的工作人员,还是有一定的差距,而且国内高校一般在博士三年后停止补助的发放,这给延期博士生带来了较大的经济负担。如果博士生三年后的待遇问题由导师解决,并将待遇提高到与在职工作人员相当时,导师自然就会考虑博士生培养的成本问题,为了让博士生多工作而尽量延期其答辩的问题将会有所缓解。同时,随着待遇的提高,博士生对在课题组继续工作一段时间也不会过于抵触,这也可以解释为何会有国外的博士生对延期毕业反应较小、甚至有主动申请延期的情况发生。

(3)采用多指标的考核方式,完善各类奖助学金制度。应用型博士生往往会根据课题需要频繁到现场调试和调研,以致看文献写论文的时间相对减少,而毕业标准目前主要是以学术论文为标尺,这一定程度上影响了毕业的进度。为此,学校可考虑引入多指标的考核机制,论文、专利、奖励、项目等科研成果均可作为量化指标,具体量化标准可由学校(学院)学位委员会评定。同时,细化现有的补助条例,加大除论文以外科研成果的奖励力度,以鼓励学生在各方向的均衡发展。以上的制度改革将有利于促进学生自身专业优势的培养,发挥学生从事科研的主动性和积极性,提高科研效率。

(4)在导师的考核体系中引入学生延期毕业指标。当博士生就读超过3年并已达到学校和导师的毕业要求时,如选择延期则由学生提出申请,导师签字,并由导师解决学生待遇问题。为体现延期的必要性,可引入延期指标P,并有P=t/s,其中t为延期时间,s为综合后的学术成果积分,根据学科与团队具体情况选择合适的t和s,当P过大时,表明导师培养方式有问题,需要及时调整和改进。延期指标的引入,同样可以有效的缓解导师通过延期毕业来占有学生劳动成果的情况。

2.导师层面的措施

(1)认真做好指导工作。导师要根据学生的实际情况,如兴趣、爱好、知识结构等,因材施教,以期学生都能发挥自己最大的潜力。定期与学生进行交流,跟踪学生进展情况,有针对性给予指导。

(2)努力为学生营造理想的科研环境。积极申请高级别科研项目,营造理想的软硬件科研环境,积极参与国际学术交流活动(如参加国际会议、到国际科研机构访问学习等),为博士生开展高水平论文研究和对外交流提供机会,开阔学术视野。

(3)提到自身专业水平。导师要不断学习新知识,捕捉学术最新动态,并鼓励学生探索新领域,尝试新方法,帮助学生解决实际问题。

(4)妥善处理学生延期问题。如学生因为未达到标准而延期,导师要针对学生不足及时给予帮助;如学生已达到毕业标准,是否延期要尊重学生的意见,并提供必要的条件,解决其后顾之忧。

(5)建立合理的学术积分制度。学生达到学校博士毕业标准后,如要获得博士学位,还要得到导师的肯定。为体现公平公开的博士培养原则,导师可根据团队具体情况建立学术积分制度,作为量化博士生参加答辩的依据。其中可依靠的标准有发表论文级别、影响因子、他引率、作者署名权重等(这只针对以论文为主的理论型博士生,对于应用型博士生还要考虑其他科研成果积分)。

3.学生层面的措施

(1)树立正确的学习态度,提高竞争意识。科研的道路往往不是一帆风顺的,博士之路也并不平坦,需要付出更多的艰辛和努力。以往“入学即毕业”的思想只能将其带入毕业延期的困境。同时,只有在博士期间打下扎实的专业基础,取得丰硕的研究成果,才更利于在未来的工作岗位上脱颖而出,大展宏图。

(2)报考前全面了解预选导师及其团队的情况。考博时要尽可能多地了解预选导师的个人信息,以及所在团队的学术环境和潜力,这样可以为自己选择到一个志向相投的导师。师生间兴趣是否相投,关系是否融洽,是博士生活愉快与否的重要因素之一。而选择导师也不能仅仅依据其名气和团队实力的大小,更多要看是否适合自己的发展。

三、结论

博士研究生的培养质量,不仅体现了高校的科研水平和创新能力,也反映了国家经济发展和科学技术发达水平。之所以出现博士学制的弹性处理机制,正是为了更好地提高博士的专业水平,对于合理的适当延期情况,应给予一定的支持和理解。同样,对于不合理的延期情况,要抓住问题关键所在,从学校、导师、学生等多层面加以解决和缓解。

论文查重失败延毕多久

很明确告诉你“会的,有影响。”论文检测结果不通过怎么办?1、如果你的论文检测结果不通过学校的要求的话,你的毕业论文就会被判为不合格。对于学校的这个判定,如果你没有异议的话,就会直接返稿给你重新进行修改;2、如果你不接受这个结果的话,是可以向学校发起申诉的。每所学校都会申诉程序,同学们可以按照申诉程序提交申诉书,进行二次查重检测。3、如果你的论文在二次查重后有异议,是需要学校委员会对院分委会的意见进行讨论之后再行决定的。4、如果申诉后仍然判定为不合格,是可能被延迟答辩、取消答辩资格、甚至处分或开除学籍的,严重的话导师也需要承担相应责任。所以论文检测不通过会影响毕业,而且是后果很严重的那种。因此如果是你自身的论文有很多内容是抄袭的,请大家务必认真修改哦

论文查重多次仍不合格怎么办?一些学生在查了很多次之后不能达到学校要求的重复率。那我们要怎么办?许多同学都会遇到这样的问题,他们自己查重的结果与学校查重的结果并不一样,有些也会有很大差异。等他们进行检验时,明明是合格的,上交了学校,还是通知要返修,这是怎么回事?检测内容与学校检测不一致一般情况下,我们需要上传整个论文来做检测,所以在查看论文的所有内容时,包括封面、前言、目录。当然,还有一些内容是无法查重的,比如目录,参考文献等,我们可以放心。但如果我们自己在提交学校的时候提交内容不一样,那么我们就会因为论文的不同而重新论文检测论文内容,查重的结果可能会有很大的变化。检测系统已更新数据库你们要知道,不管哪种检测系统,他们的数据库都在不断地更新和扩充新的内容。所以,如果两个检验重复率之间的间隔比较长,那么检验结果就不一样了。而我们所能做的就是再查一遍论文,无论查重比例是否符合学校的要求,我们都应及时修改重复部分,尽量减少重复率,让您有更多的机会通过校检。论文查重系统的不同采用不同的论文检测系统,包括的数据不同和不同算法。所以,如果我们自己在复检时选择的检测系统要和学校一样,检测查重的结果才会一样。

毕业生论文会进行查重,是以百分比计的,如果论文的查重率高过一定的比例,论文是不合格的,需要重新写并提交,可能会导致不能获得相应学位。

论文被查出不合格,应该说不能按时毕业,除非你能够修改在毕业前交上合格的论文

毕业论文保研失败

当大学变成了「苦读」的高中生 准备保研的学生,眼睛盯着保研名额,「就像集齐龙珠一样」去集齐绩点、竞赛、实践、实习;准备考研的学生,往返于宿舍、食堂、图书馆的三点一线,一遍一遍重复、刷题。短短两句,几乎可以用来描绘「一个典型当代大学生的本科生活是怎样度过的」。近几年,以「读研」为目标的大学生越来越多,这样的状态也变得越来越普遍。2022年全国硕士研究生报名人数为457万,比2021年增长80万,而在2012年,这一数字仅仅是万。这背后,是越来越多的大学毕业生,以及越来越激烈的竞争。大学生活因此变得紧张、紧凑起来。同济大学教育现代化研究中心研究员李俊在一篇文章中提出疑问:为什么很多大学越来越像高中了?李俊是一位80后,1999年读本科。那时的大学尚未「卷」起来,保留着自主探索的时间和空间。在那里,原本在物理系的李俊接触了教育学,然后读研、出国、到同济任教,慢慢从一名理科生变成了人文社科的教师。有自己的经历作为参照,也有教育学的理论支持,李俊觉得,理想的大学生活,是有「闲暇」的时间,有更宽松的氛围,有伙伴,有碰撞,有公共生活的熏陶。但这几年,在和学生的接触过程中,李俊「有点出乎意料」:怎么现在大学生竞争这么激烈,学习的压力越来越大?李俊把自己的观察和思考记录了下来。他给出的答案,关于现实环境的变化,也关于过去教育经历留下的烙印。以下是李俊的讲述——现在大家都觉得,大学是「内卷」的重灾区,而且这几年也是越来越「卷」。关注到这个话题也有好几年了,最近待在屋里,就想说写一写。前些年里,首先是跟自己的研究生聊,后来是跟学校里的本科生聊,再后来可能是因为关注学生的东西多了,B站推送了很多类似的内容,所以也看到一些视频,就有越来越清晰的印象。 他们给我的直观感受,很多本科生「很要强」,努力学习各种课程,争取在考试中获得好成绩,拼绩点;或者参加各种活动和竞赛,争取获得奖项和头衔,拼荣誉;或者投入更多的时间准备考研,拼将来的学历。而关于考研,感受最明显的就是把时间完全分配在上面,一天十几个小时。大家会开玩笑地说时间管理大师,比如说上午学专业和高数,下午学外语等,规划很清楚。更宏观的,比如说要保研,这个暑假在某个大机构实习,另外一个寒假在某个机构实习或者攒经验,也是规划得特别清楚。有一个同学这样描述,进了本科之后,考研就像是一种正常或者常规的状态,不考研反而有点不太正常的。而且考研的同学有点互相抱团,大家会在一起,是互相鼓励的,因为目标一致,我跟一个不考研的人在一起,对我而言实际上是动机上的动摇。也有同学提到,自己因为保研失败,状态是比较糟糕的,对于信心是很大的打击。跳出来看,整个大学的氛围就是这样的,就像公司里有KPI有绩效,哪怕是大学老师,涉及项目申请、文章发表和职称评聘等,没有成功也会影响自我评价,自我评价多多少少是跟外在的评价联系在一起。客观来讲,学生时代的确经验不够丰富,很容易因为外在塑造形成某种状态,保研、考研失败,就像高考失利带来的打击一样,会产生自我怀疑、自我否定。这种对人的单一维度评价造成的影响和困扰,对老师和学生其实是差不多的。整个环境没有给他足够的空间让他去看到更多的可能性。这两年在互联网也看到很多,比如有个学生一边骑着自行车,上面还放着笔记本在跑数据;还有很多人分享自己的经历,每天都是学习、睡觉、吃饭,三点一线,大量的笔记、公式、历年真题、模拟题……还有一个学生分享自己「五战考研」的经历,最终「人生停滞的这五年,彻底放下了」。她说:「考研这个大的趋势……我努力的程度,跟不上日益上涨的分数线。至此我终于明白,我的努力不足以匹配我的梦想。」我还专门跟负责学生工作的老师也做了访谈,他表示,这四五年来,整个评价体系和规则肯定是越来越清晰,必须要有很清楚的规则,如果规则不清楚,学生会说我凭什么不能上?凭什么是那个人?最后各个方面都推动着规则必须制定得更清楚,比如成绩、荣誉、社会实践等等。同时,规则清楚的情况下,就有可能会造成:我就看那么几个东西,那几个东西就成为评价时最重要的东西。学生越来越重视,规则越来越清晰,二者其实是互相推动的。比如选课上,学生们早就已经发明了「水课」这种词嘛,就是好刷成绩、好刷分的课。说老实话,客观上也会推动我们老师在打分上稍微高一点,因为有些选修课要吸引学生选。另一方面,比如在参加活动上,可能目的性也会更强。这些信息除了来自学生,还有来自社会上工作的一些人。我有个朋友是公益组织的项目主管,到他那里实习的有名校的学生,聊天的时候我们都感慨,现在的年轻人「攻略化」的味道越来越强,比如想出国,要怎么弄,用北方话讲就是「门儿清」。可能第一重要的是成绩,第二个需要某些机构的实习经历,第三个什么样的推荐信,第四个是额外加分等等,就像集齐龙珠一样去集这些东西。2021年考研笔试开始前,考生一边排队进考场一边继续复习  图源视觉中国 了解到这些情况,开始的时候我是有点出乎意料的。我读大学是1999年,二十多年前的事情,那时候我们比较松散,但到现在这几年发现,咦,怎么现在大学生竞争这么激烈,学习的压力越来越大。 越来越多外在的变化在推动他们,比如大学生数量确实在增加。我们研究职业教育的也在讨论这个问题,也跟很多企业在聊,某些职位确实不需要那么高的学历,实际上只要学的知识能力扎实,大专生完全可以应对,但现在供需关系在变化,大学生越来越多,学历「通货膨胀」,这些岗位已经收到研究生简历了,那我为什么不要呢,最后就是水涨船高。无论是机关事业单位,还是大国企、央企、大型机构,肯定要挑更好的,在无法清楚探知到人的能力的情况下,学历是一个比较好的指标,学历之外甚至再搞名校、211、双一流这种,再加码。另一方面经济确实也有影响,本来互联网企业还提供了很多好岗位,很多民营企业岗位还不错,但这两年,企业招人更谨慎,学生们看到的好岗位,都越来越倾向要研究生,那学生也没办法。我本科上的是华东师范大学,当时大部分同学本科时没有想到考研,而且那时候我们能找到的工作,客观来讲确实更好、更容易一些,比如我当时的同学,有很多本科毕业去了上海的重点高中,现在的话,招聘条件起码是要研究生,而且是要成绩比较好的,所在学校也要比较着看一看。我在B站看到过有一个男生自称「985废物」,介绍自己时说:人在上海,985经济系,保研失败,没去考研,没钱出国,找不到工作,写不出毕业论文但马上要毕业的废物……他说他去参加大厂面试,是全场学历最低的,也是组里唯一的本科生。所以,有了这些门槛的要求,学生也就去往这个方向努力了,考研获取更高的学历这种选择就变得越来越主流,路径越来越清晰。实际上某种程度上学校也是鼓励这种氛围的,鼓励大家往那个方向去。这也不是新兴现象了,虽然不能仅仅责怪具体的学校,但客观上确实有一些学校在打造这样的「考研工厂」,也有地方想要去打造这种考研产业,把人聚集过去,带动一些产业的发展。至少和我们理想当中的高等教育是不太一样的。我觉得,这种状况的形成,除了大学生数量增加和就业形势的变化等原因外,大学生们过往所受的教育也有重要的影响。绝大多数中学阶段的学子都将「考上某一层级的高等学府」设定为自己的目标,将饮食睡眠之外的绝大部分时间用于规定内容的学习上。为了帮助学生投入更多的精力学习、更好地应对激烈的考试竞争,学校、教师、家长和学生个体都强调勤奋和努力的积极作用,并在此过程中赋予「为确定的目标而勤奋努力」这一品质以极高的价值;与此同时,则尽可能地弱化青春期学生自由探索的尝试,让其将时间和精力聚焦在考试所规定和要求的方向上,以避免对成绩造成负面的影响。在这种教育体系下,大学常常才是学生真正的自由探索的开始。但进入大学之后,高中阶段形成的学习和生活方式会继续影响和塑造着大学阶段的学习和生活。读大学之前的目标已经实现了,可能有些人到了大学就比较放松,玩游戏或者完全放松掉,确实是不少的;还有一种情况,就是许多人延续了高中的方式,接受和服从周围多数同学共同选择的、同时被主流社会和家长所认可的路径——读研。我也没有严格的证据的支持,但是我感觉到,过去若干年的这种环境下,后一种情况在增加。于是,许多人习惯性地延续高中阶段的学习方式:给自己设定清晰的目标,按照已有的攻略,将大量的课余时间用于规定内容的学习。在此过程中,以知识作为达到目的的手段、追求更好的成绩、注重理论知识的学习而非综合能力的成长等高中阶段形成的态度和价值也得到延续。大学学习本身的意义,被化约为达到下一步目标的手段,「从竞争中胜出」代替人格形成和人生路径选择,变成了最主要的目标。其实那两种状态,无论是长期紧绷之后彻底松掉,还是说继续紧绷这个弦,我觉得无论于个人,甚至对于我们这个社会,都不是最理想的。社会发展要创新,要突破,产业要升级,科技要发展,我觉得是需要更多的年轻学生能够在大学期间去自由探索的,基于好奇心,基于自己的禀赋,主动的状态应该是更好的。尽管高中之前没法控制,但在大学应该自己找找方向,觉得自己喜欢这个东西,觉得认可的也适合自己的思维方式,适合自己的禀赋的,那我努力学习是很有动力的,也知道将来要做什么,或者有个大体的方向,觉得学习过程是有趣的,是不断地有好奇心驱使的,这个应该是好的状态。找到一个更加适合个人禀赋、偏好、兴趣的目标并实现它,需要投入许多的时间和精力,而此前的教育并没有教给他们相应的方法和路径。不仅如此,以前可能会有稍微多一些学生,来找找看我适合做什么,不像高中那么「勤奋」了,但有多一些自己的思考,多一些自己的探索,而现在,学生们的外部支持更少,更加个体化的、综合的个人成长与发展,逐渐让位于激烈的、同质化的竞争。2018年,不少大学生放弃暑期,留校准备考研,自习教室里堆满了书    图源视觉中国 我们的高中学习有很大的一个弊病就是重复学习的时间非常多,现在很明显这种情况也在延续到大学期间。正常的良性的学习,是认知的疆界不断地往外拓展。在已有的知识基础上提高,从教育心理学上讲,我学的新知识和我已有的知识是有机联系的,在未来的工作中,无论是做工程师还是做科学家、做研究人员,依然不断突破已有的边界,触及前人没有触及的领域,再往前探索,而不应该是一个对已经学过知识的简单重复。对已经掌握的知识重复地投入太多时间,可能对学生的好奇心产生负面的影响,并破坏他们探索新知识的能力、逻辑判断和推理能力以及创新能力;同质化的竞争对几乎所有学生都构成了额外的压力,焦虑情绪日益蔓延,大学生发生心理问题的现象愈发广泛、程度愈发严重;与此同时,许多学生对于大学及自己未来的发展感到迷茫和困惑,一部分毫不思考地投入疯狂的竞争,也有部分学生选择「躺平」,退出这种内卷的状态。 除了这种「卷」,另一方面就是纠结,越来越明显:竞争已经这么难了,我怎么办?考研分数线这么高,怎么弄啊?我们专业没有本科生,但我给本科生开了公共课。在和学生接触过程中,我会有意识地问,你们是怎么「卷」的?你们怎么看这个事情?几年之后,我越来越意识到这不是个别现象,而是很普遍。而且我在课上会让他们写下来,在这门课上你最希望了解到什么?很多人的问题都是:要不要考研?这是现在很多学生非常纠结的问题。这些确实和我当年读大学时的氛围有所不同了。我成长在一个小城市,湖北十堰,不过从小学到高中,基本上都是当地比较好的学校。读高中的时候,主流的选择就是理科,我以前物理还不错,考大学上的华师大的物理系,那时候已经有兴趣了,可以说是立志当物理老师。但是到了大学之后,我意识到自己的数学是不行的,物理也不是自己最擅长的领域,自己对于人与社会的兴趣超过对机器和数字的兴趣。对教育感兴趣其实是建立在对自己之前接受的教育的反思上面。高中是那种压力很大甚至有些压抑的状态,天天学习很辛苦,晚上上晚自习上到很晚,只以成绩作为评价,那时候就在想,什么样的教育是好的,我需要变成什么样子。 那时候的大学还保留着一些「无用」的氛围,有很多的公共生活。我们在宿舍经常开卧谈会,跟同学不知道争论了多少,面红耳赤。确实是有「闲暇」的状态的,我当时还写过一个「华师大后门」的东西,其中有一段说:我在刚到华师大没多久的时候,时常跟着同学到后门买花生和瓜子吃,一路吃一路聊。由于受到高中时候炼狱般学习的影响,开始的时候我还纳闷于大学生活竟会如此悠闲,总有些负罪感,逛着街却还想着是不是应该去上自习。然而后来这种愧疚感逐渐消失,一方面摸清了大学学习的底细,另一方面却也喜欢上了这样闲逛的感觉。那时候读罗素,读到他对于闲暇的赞许和肯定,我也开始以哲人的言说作为偷懒的借口,慢慢习惯于懒散地应对学习。直到现在,我仍然相信,后来改读文科,至少有一半的功劳是要记在那时候的闲逛以及看闲书上面的,另一半应该是记在学府之内听到的一些杂七杂八的演讲上面的。因为是师范大学,人文社科也比较全,那时候就听了很多讲座,包括清华、北大的一些知名学者来讲座,还有很多学校内部的讲座。还有充足的时间和机会看闲书,可以去图书馆借书,那时候学校里面实体书店也很多。我认为实体书店是个很好的地方,你去了之后,不知道会翻到什么书,现在的网络可能能让你刷到很多,但我们都知道是有大数据的推荐的,书店不一样,翻翻这个,看看那个,发现有意思就拿回来、买回来看看,可能10本书,有3本书感兴趣,但这3本书慢慢就拓展成这个相关领域的30本书。在书店还常常可以见到学校里的一些年长或年轻的老师,有时候还会遇到曾经听过演讲的老师,这时我会偷偷地关注一下他们在看哪些书、会买什么书。我当时就看这些东西,很快意识到自己对教育感兴趣,所以考研读了教育。后来慢慢选择一个自己喜欢的东西,做这个事情是比较愉快、比较放松、比较有动力的,直到现在仍然是这样的。当然工作当中都有不顺心的时候,但是总的来说,我在做的事情,读书、写作也好,和学生交流也好,我是有动力和好奇在的,也是比较享受、愿意去做的。就像许纪霖老师在书里写的,「现在的大学竞争的氛围很浓,为了出人头地,名列前茅,都将同学当作竞争对手严防死守……但一个学生的健康人格,是需要在公共生活里面熏陶出来的,是从同学的互相交流中获得的。」我非常认同,大学应该是一个年轻人之间互相交流、碰撞、思考的地方,甚至有的学者会说有没有老师教都不重要,重要的是年轻人在那边学习,在那边共同生活、共同探索。杜威好像也是这么说的,教育就是生活,学生就要逐渐进入公共生活。而且,人和人之间的关系是复杂的,应该以一种更加开放、更加多元的眼光看人和人的关系,我觉得那种你输了我赢了的「零和博弈」的思维是不好的、不利于个人成长的,但在当下,因为名额就那么多,同学们受环境的影响,看待人际关系、人与社会的关系难免受到这种零和思维的影响。像前面所说的,大学常常才是学生真正的自由探索的开始,但如今,大学变得越来越像高中。他们还没来得及审视自己的兴趣和禀赋、没有认真思考未来的诸多可能性,就被裹挟进入激烈的竞争之中,而到了研究生,忙着考公务员、进大厂……总之,一路被他人安排着走向一个既定的目标,方法机械单一,无需思考。就像我访谈的一位同学说,因为争取保研,「想要的太多,真正安心学习的时候很少」。 客观来讲,有一部分大学越来越像高中,但也有一部分高中越来越像大学。那些高中名校,比如北京的人大附、四中,上海的格致中学、上海中学,包括全国各地那些领头的学校,他们的学生在中学阶段已经能够有更多的探索了。但他们有得天独厚的条件,是一定意义上有「入场券」的人,而且大家的入场时间也是不一样的,有的人高中就已经入场了,但有的人上了本科还没有入场。从国际来看,社会经济条件对此是有影响的。像北欧国家,芬兰、挪威、瑞典、丹麦,他们的情况客观来讲就不太一样。下一代的教育成就和家庭所处的社会经济地位的关系是比较弱的,基础教育的「筛选」功能比较弱,这是非常重要的北欧的特点。大家都上一样的学校,学校之间的差别也不大,整体保证一个均衡且比较高质量的教育。十几年前,我在德国科隆大学读博,现在也主要研究德国的职业教育。德国其实不像北欧那样,德国有这种问题,家里面条件好的,能够上更好的学校。但德国的高中生,还是有大量的时间,能够去做自己想做的事情。他们的中小学生,很多时候下午是不上课的。有更多的时间、精力来做自己想做的事情,精神压力确实要小很多。从许多方面看,中国人和德国人都非常勤奋,在两个社会中,努力工作都是受到高度认可和嘉奖的价值观,并且在中国和德国都常常能看到、听到一些人勤勉努力地工作、为了事业拼搏奋斗的事例,但总觉得这里面有一些细微而内在的差别,我的感觉是,他们的勤奋里面,因为「我喜欢这个东西而勤奋」的成分稍微多一点。德国的教育学,包括职业教育学,他们在激励学生的兴趣,在尝试通过各种各样的方式来激励和推动学生更加主动、更加积极地学习。有个读博时候一起玩的年轻人,他高中毕业之后根本就不读大学,在外面晃了好几年,比如徒步到西班牙去。我以前在上海的时候还碰到一个德国的年轻人,高中毕业之后到中国来待了几个月,这种很多的。 有个朋友当时从加拿大到德国交换,读的脑科学,她就非常喜欢,包括研究人脑、人的意识,还有人的学习、成长,不光是从科学的角度,也会选修一些哲学之类人文课程,那时候我们在一起聊就特别愉快。还有一个人,是做弗拉门戈吉他的。他非常喜欢做吉他,而且就是以这个为职业。我去他的工作室跟他聊过,还看过他的表演,你能感觉到他对这门手艺的热爱,包括对质量的追求,哪里做得好,怎么样做得好,什么样的好,聊起来眼睛放光。我以前曾在一篇文章中探讨过这一点:我们的社会中也比较缺少对事物背后秘密与原因的纯粹智识上的兴趣,在很长的时间里,一方面,「万般皆下品惟有读书高」,那些「劳力者」的社会地位比较低,他们在手工制作等领域的探索与努力较少得到社会的认可,也很难让他们进入社会上层,从而很难对更广泛的人群产生物质及声望上的吸引力;另一方面,即使对于「劳心者」而言,知识本身也不是最重要的,重要的是知识所能带来的「千钟黍、黄金屋、颜如玉」;我们缺少探究的好奇,不太关注事物背后的奇妙奥秘,反而更加认可社会与人际关系意义上的能力与学问,所谓「世事洞明皆学问、人情练达即文章」。作为一个研究者来看,不光是看学生,也看我们自己的成长。我觉得一个人能够更可持续的、有更大的发展空间的成长,应该是更加追随着兴趣和禀赋去自由探索地成长,因为这种内在的动力更足,过程可能也更愉悦,同时他努力的成本也很低,这个非常重要,比如我就是喜欢我这个专业领域,那我会看很多书,我看书的时候不是很费力的,甚至可能比打牌、玩游戏更舒服,那自然就是更好的。如果一个人仅仅是因为外在的间接的兴趣,比如因为这件事带来的功利的效果而去做,取得的成就也好,往前走的程度也好,自然会少一些。孔子就说,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我觉得这是教育上或者人的成长比较基本的规律,未必是永远如此,但是常常如此。我家小孩现在小学三年级,作业也还是比较多。作为家长,是比较纠结的,一方面我们了解好的教育的重要性,不会很鸡娃,但也知道,在当下还是希望孩子的成绩好一些,很难完全按照自己的想象和期望来教育孩子。对于我们而言,当下选择相对主流的方式,是更大的可能性。有时候会感慨,自己当年学习比较辛苦,但没想到年轻一代的学生学习压力更大、竞争更激烈。会觉得,怎么是这样子的?但现在的「时代精神」好像就是这样的,就会不断地往前压、往后延伸。家长能做的,可能是提供一些不一样的东西。当然不一定说要对整体的体系走反方向,但还是要保持一定的距离,或者意识到这种竞争的压力会对小孩产生什么样的影响,在这样的前提下给他提供一些不一样的东西,带他一起玩,一起看看片子,或者跟他对话,帮他消解一部分压力,保留一些自由探索的空间。

保研资格复审不合格的情形如下:1、主动性差,没有联系好导师或者接收学校;2、太过马虎,错过了网上申请和确认时间,或者在申请过程中出现了其他问题;3、初试或复审没通过,没有达到接受学校的要求;4、保研签约成功后,出现了挂科,毕业论文达不到要求等意外情况(比如北京大学要求保研的同学毕业论文良以上),导致拿不到毕业证,学位证等。扩展资料:推免是双向选择,主动性很重要。能够获得学校的推免研究生资格,说明在大学阶段各方面表现都很突出。正常情况下,顶尖的985高校保研率在30%左右,一般的211高校能达到15%就很不错了,绝大部分有保研资格的高校比例不超过10%。目前的推免政策,跟就业一样,都是双向选择,即保研和接收是分开的,并不是获得了保研资格就能保研成功。而是需要自己申请,与老师或者目标学校达成接收协议,网上签约确认了才基本算是完成保研。推免失败该怎么办在截止时间之前重新联系学校和导师。只要目标学校没有公布接收名单,教育部和学校的网上申报系统没有关闭,都还不算完全失败,只要在关闭截止时间之前完成所有申报手续,应该都是可以的。如果自己的目标导师和学校没有接受自己,第一个想法就应该联系自己学校的老师,自己熟悉的专业课老师最好,实在找不到,就去找学院的辅导员,通过辅导员帮忙找院长书记,请他们帮忙推荐,一般来说,他们掌握的信息更全,推荐也更有效率。保研资格很珍贵,没有学校和老师会愿意看到保研资格被浪费掉,而且本校对自己的学生相对宽容,各种手续办起来也更快,这是最容易实现保研成功的途径。继续申请外校的可能性较低,除非有牛人帮忙推荐。如果想继续申请外校,这时候难度恐怕已经非常大了,除非在短时间内找到合适的导师和学校愿意接收你。按照保研失败的情况,给你的时间肯定不会太多,而且绝大部分老师和学校的接收名额已满,想找到合适的谈何容易。举一个实际例子,身边某院系,保研系统凌晨12点开放,到第二天早上9点,报名人数超过招收人数的一倍还多,在这样的情况下,即便你成绩很优秀,报名晚了也很难获得机会。唯一可想的办法,仍然是找人推荐,而且一定是你比较熟悉且在业界有一定影响力的大牛,这个就看你的主动性了。选择保研的注意事项需要注意的是,一旦确认了申请保研资格,学校可能几年内不会给你开具英文成绩单,也就是说你在几年内申请出国也不现实了。这样做的主要目的是为了防止部分同学获得保研资格又去申请到了国外的学校,放弃保研资格而又没办法再给别的同学(国外学校申请时间都在保研之后)最后造成保研资格的浪费。所以如果保研失败,差不多就只能继续考研或者就业了。保研失败的例子其实是极少的,只要自己在前期做好准备工作,后期注意学业上不出问题,一般不至于保研失败的。在联系老师的过程中记住主动性很重要,没有好的老师会缺学生的。专业老师在线权威答疑

有一定的几率,一般因为以下原因:

第一:不清楚保研具体流程

我们在获得保研资格之后,一定要仔细阅读推免流程,比如网上申报的一些流程。如果错失了其中的一个环节,而导致自己的推免名额没有派上用场,可以说是相当可惜。在这里,小编要特意强调的是,大家一定要看清楚网上通知的时间,避免因为自己的疏忽,错过申请、面试等的时间。

第二:不积极主动联系老师

在获得推免资格后,一定要联系自己院校的老师。因为我们都知道,除非你是非常的优秀,才会有老师积极联系你。当然,老师所带学生的名额也有限,如果不积极联系导师,即使你获得了推免资格,但如果没有及时联系到愿意带你的导师,推免则会陷入比较尴尬的处境,所以大家要尽早联系导师,让老师知道你的态度、能力和科研潜力。

同时,要提前采集相关的信息,比如自己本专业的保研名额,录取外校推免生的名额,每个导师会带几个学生,毕业难度、毕业去向等信息,都是我们联系导师、准备面试前必须要采集的重要信息。

第三:面试时出现纰漏

在积极联系导师的同时,也要提前做好面试准备,一是该准备的材料要准备齐全,而是要提前预想老师会问的一些问题,不打无准备之仗。材料上成绩单、各类证书复印件、推免资格证明、学术论文复印件、科研竞赛获奖证书复印件、教授或专家推荐信等等,这些都能让导师一目了然看出你平时的学习能力。

同时,调整心态,不紧张,在面试中有条不紊,展示出自己良好的沟通能力和逻辑思维能力,切忌因为紧张等心理素质而浪费掉了好不容易获得的推免资格。

第四:毕业论文质量不过关

取得推免名额,一切程序都走完后,考生就要静下心来准备自己的毕业论文,如果我们在大四期间,有课程不通过,毕业论文答辩没有通过,学校则不会给你按时发放毕业证书,没有毕业证则肯定是上不了研究生的,部分名校还要求考生的毕业论文必须达到较高水平。

毕业论文仿真失败

仿真程序我会做的。朋友需要帮忙吗?

提示的意思是:“未命名6/传递函数4”的导数,在时间为0时的值,等于无穷或不存在。仿真停止。也许解中有一个奇异点。如果不是这样,减少步长试试(减少步长或缩小误差容限)。

模型中可能出现了代数环,即信号直接传递形成反馈,也就是现在时刻的输出是依赖现在时刻的输入,程序无法迭代

我做的是平面设计中的包装设计 希望对你有用 表A-1金华职业技术学院毕业教学环节课题任务书 课题名称 商品包装设计 学 院 艺术设计 专业/班级 艺术设计专业/艺术062 学生姓名 学 号 指导教师 李悦 单位/职称 金华职业技术学院/助教 课题来源 成果形式 合作单位 同组同学 一、毕业教学环节课题的主要内容、任务和目标、基本要求等: 一、 设计内容:商品包装设计(以系列为单位,不少于5件)。 二、 任务要求:设计作品要求以系列为单位展示,一组设计作品要由5件包装组成,包括大中小包装。 三、 设计要求: 1) 主题明确,内容完整,能体现作者的设计意图和设计构思。 2) 设计构思和表现手法新颖;材料选择合理、达到体现所包装的物品属性;制作工艺新颖;文字图形编排处理新颖;并能结合主题思想进行设计,整个画面协调,创意独特。 3) 容器、盒子造型,结构合理符合功能要求。 4) 色彩运用合理,完整的体现设计内容,并具有独特的风格。 5) 制作工艺精细,实物展示能充分体现设计作品的风格特色。 二、实践要求: (如果还写不出来,我介绍一个专业代写平面设计类论文,咨询QQ287126151 质量保证) (主要说明学生完成毕业教学环节所需要的毕业实习岗位、时间和技能训练等的总体要求) 通过本次设计的训练,使学生对商品包装设计有全面的理解和掌握。 对于商品包装设计的构思,创意都能最大限度的发挥出自己的设计水平,并能用一定的设计手段将这样的创意合理的、巧妙的表达出来,从而达到提高设计水平和进行整合设计的能力这一个教学目的。

实验性毕业论文失败

毕业论文不及格可能会影响毕业。

《普通高等学校学生管理规定》第三十三条规定,学生在学校规定学习年限内,修完教育教学计划规定内容,但未达到学校毕业要求的,学校可以准予结业,发给结业证书。

结业后是否可以补考、重修或者补作毕业设计、论文、答辩,以及是否颁发毕业证书、学位证书,由学校规定。合格后颁发的毕业证书、学位证书,毕业时间、获得学位时间按发证日期填写。

不及格的判定标准

不及格(59分以下,同时具备以下三条或三条以上者):

1、在毕业论文工作期间,态度不够认真,有违反纪律的行为。

2、在教师指导下,仍不能按时和全面地完成与毕业论文有关的各项任务。

3、论文中,理论分析有原则性错误,或结论不正确。

4、论文写作格式不规范,文中使用的概念有不正确之处,栏目不齐全,书写不工整。

5、论文中的图表.设计中的图纸在书写和制作上不规范,不能够执行国家有关标准。

6、原始数据搜集不得当,计算结论不准确,不能正确使用计算机进行研究工作。

7、在论文答辩时,不能正确阐述主要内容,经答辩教师启发,仍不能正确地回答各种问题。

以上内容参考:

百度百科—毕业论文

按道理,指导老师是会给你一些提供参考的数据或者其他论文的,实验失败的话,毕竟还有理论依据的,看看能不能把结果推断出来吗,再用数据套进论文中。老师是不会为难你的

毕业论文如果是做实验研究的话,必须要有自己做的实验数据的支撑,并且需要自己独立去完成。这样才可以的,如果实在做不了的话,可以求助其他同学或者老师。一起去完成实验,得出实验数据。

如果论文答辩不能通过将会延迟毕业,二年内仍然不能通过则劝退,作退学处理,当然不能毕业,只发给肆业证。

  • 索引序列
  • 考博失败毕业论文延期
  • 论文查重失败延毕多久
  • 毕业论文保研失败
  • 毕业论文仿真失败
  • 实验性毕业论文失败
  •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