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学术参考网
当前位置:论文百科> 正文

经典学术论文

发布时间:2023-12-05 17:03:47

经典学术论文

我按照topic而不是不按照citation选择,因为一些高引用率的比较老,或者说太经典了,已经被简化为教科书了。首先是方法的文章,学好方法,用起来放心。然后是factor方面的文章。然后是market efficiency,好多asset pricing的reading list都会涉及,但是也有很多不会讨论,其实没啥问题,感觉只是一个对市场的理解。value and momentum,liquidity,asymmetry和主要的anomaly都是比较重要的,一般的业界量化也会用。最后就是fund方面的文章,我觉得和其他的factor,anomaly文章有一些区别。anomaly方面文章来源自之前课上的reading list(asset empirical asset pricing, empirical finance),fund方面来源自正在上的课的syllabus(theory of asset pricing。因为老师是做hedge fund的,所以要读一些重要的fund文章。)。另外还有一些是之前自己看过的,觉得不错所以一直记得。

我读的偏corporate finance,结合文献课list、专业书籍以及自己总结做一个推荐,个人觉得去数据库里下载很麻烦,推荐下载文献用谷歌学术搜索吧,即便你的学校没有购买很多的数据库,或者你已经毕业了,有很多文章在这里都可以直接下载。建议如果是入门,还是先读经典文献,找到自己感兴趣的领域,并利用这一领域的经典文献绘制知识体系,再去读前沿文献,一样是谷歌学术搜索。如果不知道怎么判断好论文,最简单的方法是找发表在顶级期刊的最新论文,公司金融领域有JF、JFE等等。

Jurnal of Finance自诞生以来引用次数最高的50篇文章,由美国金融学会主办的学术杂志《金融学杂志》(Journal Of Finance),主要刊载金融理论及投资、货币、银行、保险和金融市场等方面的文章。该刊目前由美国出版商Wiley-Blackwell代美国金融学会出版。2008年影响因子:018,在ISI 同类48 本期刊中排名第1,是金融领域同时也是经济领域被引用最多的期刊之一。自1946年创刊以来,《金融学杂志》发表了众多广受关注的论文,其中一些可谓经久不衰,对金融理论和金融实务产生了重要影响。日前,该刊编辑特意筛选了《金融学杂志》自诞生以来引用次数最高的前50篇文章,供诸位读者参阅。Harry Markowitz发表于1952年3月刊的论文《证券组合选择》,后来成了证券组合管理理论的基石;1961年,William Vickrey发表于该杂志的文章,对拍卖做了经典的分析。一年后,William F Sharpe发表了《资本资产价格:风险条件下的市场均衡理论》一文,与Lintner等人的研究,共同发现了资本资产定价模型;1970年5月,Eugene F Fama发表了《有效市场:理论与经验研究的评论》,正式提出了有效市场假说;四年后,Robert C Merton发表了《企业债务的定价》,用期权定价模型解决了企业的定价问题;世纪末,Andrei Shleifer在该刊发表了对公司治理的研究,此文至今仍被大量引用…刚开始读美国金融体系的时候,写格林斯潘的一篇Understanding the Greenspan Standard。去年诺奖得主Fama合著的两篇《The Cross-Section of Expected Stock Returns》(1992)和《Risk, Return, and Equilibrium: Empirical Tests》(1973),关于CAPM的经典。推荐的一篇文章,“Multifactor Explanations of Asset Pricing Anomalies” Eugene F Fama; Kenneth R French The Journal of Finance, V 51, N (M, 1996), 55-简直就是做资产定价实证的模板

为了探讨和掌握论文的写作规律和特点,需要对论文进行分类。由于论文本身的内容和性质不同,研究领域、对象、方法、表现方式不同,因此,论文就有不同的分类方法。  按内容性质和研究方法的不同可以把论文分为理论性论文、实验性论文、描述性论文和设计性论文。  另外还有一种综合型的分类方法,即把论文分为专题型、论辩型、综述型和综合型四大类:专题型这是分析前人研究成果的基础上,以直接论述的形式发表见解,从正面提出某学科中某一学术问题的一种论文。论辩型这是针对他人在某学科中某一学术问题的见解,凭借充分的论据,着重揭露其不足或错误之处,通过论辩形式来发表见解的一种论文。

美术经典文献论文

其它主要参考书目: 1、《美术史的观念》邵宏著中国美术学院出版社 2、《自我的迷宫》顾铮著山东画报出版社2003年版 3、《黄昏后的契机——后现代主义》『英』奥顿奈尔著王萍丽译北京大学出版社2004年版 4、《文艺学美学方法论》胡经之王岳川主编北京大学出版社1994年版 5、《艺术鉴赏讲座》『美』劳丽•S•亚当斯著时易译上海人民美术出版社2004年版 6、《Self-PortraitWithaBandagedEar,VanGogh》J

参考书目一、经典书目《中国美术简史》(增订本) 中国青年出版社2002年版 中央美院这本书作为高校美术专业基础理论课的教材,主要讲了中国进入奴隶社会以来美术的发展历程及辉煌的艺术。《外国美术简史》 高等教育出版社 中央美术学院这是一本介绍外国美术史的教材,全书共分8章,分别阐述了原始、古代美术;欧洲中世纪美术;欧洲文艺复兴时期美术;17、18世纪欧洲及美国美术;20世纪美术;亚洲美术;非洲、拉丁美洲古代美术等。《中国大百科全书·美术卷》 大百科全书出版社非常多的史实资料,有关美术史的知识点都在里面。缺点是书太厚,完全看完需要的时间太长。美术学的同学都需要备一本。《美术概论》 高等教育出版社1994年版 王宏建 袁宝林《美术概论》分上、下两编,上编为美术的基本原理,阐释了美术的本质论、创作论和接受论,力图对人类广泛的美术创作初中作出科学的概括和总结;下编为美术的历史发展,包括美术的发生论、发展论和门类论。从历史发展的角度探寻美术的客观规律,解释美术不断发展的创作实践和不断出现的新现象。《美术概论》 上海人民美术出版社2009年版 邓福星《美术概论》吸收以往有关成果,增补其不足。如强化美术特殊性的阐述,避除一般艺术共性的描述,拓展学术领域,吸纳新的研究成果。如其中“美术的传播(美术生态链)”、 “中西美术差异”、 “现代美术”是以往同类书中所不曾涉及的。《中国画论辑要》周积寅 编著 江苏美术出版社本书节录了从先秦至清代画论著述以及有关文献、题画、民间画诀中最有代表性的名篇精段,按内容不同加以科学分类,综合成上下两编:上编为总论,有功能、创作、品评、形神、气韵、意境、风格、流派、继承、避忌、修养诸论;下编为分论,有章法、笔墨、设色、诗画、书画、题款、印章诸论。《西方画论辑要》杨身源 江苏美术出版社《西方画论辑要(新版)》主要讨论了古希腊罗马和中世纪画论、文艺复兴时期画论、十七世纪和十八世纪画论、十九世纪画论以及二十世纪画论等等。美术品是以美术史的形式得以确立其价值和地位的。同时,只有美术品形成一定规模,具备相当基础之后,画论才可能萌发其肇端。《芥子园画谱》王概 2011版《芥子园画谱(套装共4册)》竖版简体,囊括树谱、山石谱、人物屋宇谱、梅兰竹菊谱、花卉草虫翎毛谱之精华内容。除此之外,还附有中国画的绘画技法、各名家画论及经典画作,以飨读者。二、必备书目具体内容如下:《中国美术史》才思考研考博·中国艺术研究院教研组编这本资料汇总了经典中国美术史教材的知识点,比原书更容易掌握重点。除了笔记之外,我们还整理了常考题目,带有解答,同学们可以参考答题思路。《外国美术史》才思考研考博·中国艺术研究院教研组编这本汇总了外国美术的发生发展过程的重要知识,对考试的帮助很大。这本资料里还整理有外国美术史的知识框架及常考题目。《中外美术史·思维导图》才思考研考博·中国艺术研究院教研组编这本资料汇总了中国美术史、外国美术史的知识框架体系,如同艺术概论的思维导图一样,树形图方便同学掌握中外美术史知识体系。《美术史论专题题库》才思考研考博·中国艺术研究院教研组编这本资料汇总了中外美术史的常考题目,既有题目也有答案,可以作为同学们练习答题的参考,切勿照抄。《美术作品鉴赏》才思考研考博·中国艺术研究院教研组编这本美术作品鉴赏主要整理了中外经典美术作品的鉴赏分析。但内容上面却对书本上的内容进行了扩充,同时在重点上也进行了一定的精炼,复习的时候能够起到更好的补充作用。《美术学专业论文集》才思考研考博·中国艺术研究院教研组编这本资料整理了美术学专业近二十年的专业论文及导师的研究论文,希望同学门可以通过论文集来掌握专业研究动向。三、补充书目《中国美术史》(共十二卷) 山东友谊出版社2000年版 王朝闻本书以时代先后为序,分列11卷,加附卷《年表索引卷》共12卷。全书约500万字,彩色图版及线描插图、图表和黑白图片各近5000幅,图文并茂,体大思精,是我国20世纪规模最大、最有力度的多卷本中国美术史巨著。《中国美术史教程》 陕西人民美术出版社2008年版 薄松年 陈少丰《中国美术史教程(增订本)》的最早雏形是薄松年、陈少年 张同霞教授合写的《中国美术史纲要》,曾由中央美术学院和广州美术学院内部印行,在美术教育界影响较大。后来由薄松年执笔修订,除扩充了绘画和雕塑的许多内容外,又新增加了书法和工艺美术部类,并于2000年正式出版。此次增订,基本的结构体例不变,主要增加了新近发现的美术遗迹内容,调整和充实了部分重点章节和全书的例图。《西方美术史教程》 陕西人民美术出版社2008年版 李 春书中内容划分为六个教学单元,系统地讲析了自原始时期至20世纪西方美术发展演变的历史及其主要美术家和代表性作品。才思·考研祝您考研顺利!在这里,我们可以让你有更高的效率,可以让你一次圆梦,可以让你的人生没有遗憾,才思欢迎你!

——文森特•威廉•梵高  始终无法忘记初中时刚接触绘画,听老师讲起梵高,在美术书上看到他的向日葵,我说不出他的画那里好,但他的画就是让我着迷,如痴如醉。我看了一遍又一遍,也许是他的热情感染了我,我希望我就是那朵向日葵,永远向着太阳。  后来慢慢的对梵高有了深入的了解,他生性善良,热爱生活,但在生活中屡遭挫折,艰辛倍尝。他献身艺术,大胆创新,在广泛学习前辈画家伦勃朗等人的基础上,吸收印象派画家在色彩方面的经验,并受到东方艺术,特别是日本版画的影响,形成了自己独特的艺术风格,创作出许多洋溢着生活激情、富于人道主义精神的作品。《向日葵》、《星夜》、《麦田群鸦》等代表作,大都是在他生命最后的六年中完成的,表现了他心中的苦闷、哀伤、同情和希望,透过这些作品,我可以看到一个更加真实的梵高,更加理解画家的精神和思想。  文森特•威廉•梵高,出生于荷兰赞德特镇一个新教牧师家庭。24岁之前曾在海牙、伦敦、巴黎等地的古匹尔画店当店员,后来成为传教士,在比利时西南部的博里纳日矿区传教,由于同情和支持穷苦矿工的要求而被解职。在度过了一段极度失望和贫困的生活后,他决定在艺术的探求中完成自我的解脱。1880年以后,他到处求学,向比利时皇家美术学院求教,向荷兰风景画家安东•莫夫学画,但最后还是决定自学。在1886年以前,他的作品还都处于探索的时期,代表作有《吃土豆的人》、《纺织工》等。1886年梵高随他担任古匹尔画店高级职员的弟弟来到巴黎,结识了图鲁兹一劳特累克、高更、毕沙罗、修拉和塞尚,并参加印象主义画家们的集会,在色彩方面受到启发和熏陶。1888年2月,他同高更结伴同行,到法国南部的阿尔写生作画,长达一年之久。这是他艺术风格形成的最重要的时期,南国的强烈阳光和阳光照耀下的市镇、田野、花朵、河流、农舍和教堂,使他禁不住一遍又一遍地高喊: “明亮一些,再明亮一些!” 但后因两人意见不合,高更离去,梵高的精神也开始逐渐分裂。梵高于1888年12月23日发病后,病情时好时坏,时重时轻,一次次住进医院。1889年5月他被送进离阿尔一公里的圣雷米神经病院,成了彻头彻尾的精神病人。但就在这时,奇迹出现了,梵高的绘画竟然突飞猛进,风格迅速形成。然而这奇迹的代价却是一个灵魂的自焚。1890年,经过圣雷米的德莫索尔精神病院的长期住院治疗,病势稍有好转后,梵高回到巴黎,住在瓦兹河畔的奥韦尔,接受伽塞医生的专门治疗,并勤奋作画,作有《伽塞医生肖象》、《奥韦尔的教堂》等。但是,在1890年10月27日,在同伽塞医生发生争吵之后,梵高在麦田里开枪自杀,结束了自己的生命。  梵高一生留下了丰富的作品,直到去世之后才逐渐被人们所认识。这些作品中作者突出地追求自我精神的表现,一切形式都在激烈的精神支配下跳跃和扭动。这样的艺术对20世纪表现主义影响甚深,特别是苏丁和德国表现派画家,从梵高的作品中吸取了不少重要的原则。他是继伦勃朗之后荷兰最伟大的具有世界性影响的画家。但是,当他还活着的时候,一共只卖出过1幅画。  提起梵高的经典作品,人们第一个想到的往往是《向日葵》。它是梵高在阳光明媚灿烂的法国南部所作的,现藏于伦敦国家画廊。画面上那种仿佛是从作者内心里流淌出来的金黄色肆意渲染,单纯的陶罐花瓶,粗糙的台布,层层叠叠的阳光交织成的背景,在台布上泛动着光晕;充满朝气的9朵向日葵正值盛开时节,花盘未尽显露出来,甚至带着娇嫩的绿色,而另外几朵向日葵则是苍老的、成熟甚至是行将颓败的,花瓣残缺不齐,枝桠僵硬并扭曲倾斜。这似乎暗示着某种宿命,虽然在强烈阳光的沐浴底下,向日葵还是逃脱不了苍老颓败的结局,仿佛一切都那么短暂地辉煌,世间万物都不可能像太阳一样永恒放光,短暂似乎是一切万物的宿命。然而,梵高将阳光的金黄色强加给了所有的背景物,空气、花瓶和台布等等。当他一笔笔仔细地完成从调色板到画布的颜料转移时,他应该看到,整个画室里已经被那种耀眼的金黄色所照亮了,包括他的脸,他那严肃的表情,他的精神世界。在梵高的笔下,那一团团如火焰般的向日葵,不仅仅是植物,而是带有原始冲动和热情的生命体,他们更狂放地表现出画家对生活的热烈渴望与顽强追求,宣泄着画家对生命的尽情体验与永久激动。  梵高的另一幅代表作品《星夜》,画于1890年6月,现藏于纽约现代美术馆。《星夜》呈现两种线条风格,一是弯曲的长线,一是破碎的短线。二者交互运用,使画面呈现出眩目的奇幻景象。这显然已经脱离现实,纯为梵高自己的想象。在构图上,骚动的天空与平静的村落形成对比。柏树则与横向的山脉、天空达成视觉上的平衡。暗黑的龙柏树巫一样飘舞着,涡旋般的星云、旋转的大小星体、甚至是新月都在快速旋转中。那种狞厉的流纹仿佛是宿命的流向,一切都是动荡不安的,摇摇欲坠的。而教堂的尖顶显得那么渺茫无助,它的尖顶几乎被夜空的涡漩所淹没。梵高的世界其实就是如此脆弱无助,而他陷入了一个无法摆脱的涡漩中。全画的色调呈蓝绿色,画家用充满运动感的、连续不断的、波浪般急速流动的笔触表现星云和树木;在他的笔下,星云和树木象一团正在炽热燃烧的火球,正在奋发向上,具有极强的表现力,给人留下深刻的印象。  梵高曾在给弟弟迪奥的信中写道“凝望着璀璨的星空,我总是不由得浮想联翩……我不禁问自己,为什么夜空中闪烁的亮点不能像法国地图上的黑色标志那样容易到达呢?我们只需坐上火车就可以到达特鲁斯肯或卢昂,而到达星星那里却要经历一次死亡之旅”。梵高所描绘的那些搅动着的漩涡似的星辰,在我们看来也许只是新奇创意的景色,但事实上那是作者心中的暗涌,以及对死亡的诠释。或许对于梵高来说,死亡并不是灾祸,而是通向天堂的隧道,是种精神的解脱。  梵高的最后一幅油画是《麦田群鸦》,这是他生命中最后一幅逼真而可怕的写照,也是他留给世人一份刺目的图像的遗书。那是一个令人不安的画面:一块被三条岔道切割成两等分的麦田,最左边的道路几乎呈现出一种边界的状态,中间一条道路以令人无限遐想的S形向远方延伸,道路的尽头全是一片迷茫与阴森,道路旁边是充满敬意的绿草,另一条道路向右边遽然偏离并消失。它仿佛一个举着双臂的人,平躺着,双肩上举着丰收的麦田。那种令人激动并慰藉的金黄色,仿佛太阳照耀的圣域,它点燃了一个人的内心的喜悦。而却在此时,天空令人不安地被乌云遮住了,准确地说,那是一群会飞动的阴影,它是一群乌鸦,纯黑色的乌鸦以及远处天空中出现的阴霾仿佛是女巫的黑色大氅一样遮住越来越少的阳光和麦田的光芒。它是一种矛盾的心情,是一种内心深处隐约的恐惧。这就是濒临死亡之前的梵高的世界,他眼里的世界分为两种颜色,一种是令人激动的金黄色,它是属于他那执著的精神的阳光色彩,另一种是令他恐惧的阴影和失望,他对那个世界失去了最后的信心,他的心情因此被切割瓦解,一块麦田因此陷落,一片阳光因此而支离破碎。  梵高以自己的生命为赌注作画,像荆棘鸟般用灵魂与鲜血谱写生命的最后华章。在这幅绝笔画中表达出梵高的“悲伤与极度的寂寞”, 他的结局似乎早就注定了。于是在奥维尔,七月灿烂的夏天,他朝自己的胸膛扣动了扳机,倒下的一刹那他的灵魂归于永恒的金黄色大地,这位癫狂的天才画家终于得到了解脱。  我要向我灵魂深处最爱的艺术家致敬,梵高一生坎坷,尤其是在生命的最后几年,他的精神世界已经完全破碎。一如大海,风暴时起,颠簸倾覆,没有多少平稳的陆地了。然而与之相对的,却是他对艺术的爱。在面对不可遏止的疾病的焦灼中,他说:“绘画到底有没有美,有没有用处,这实在令人怀疑。但是怎么办呢?有些人即使精神失常了,却仍然热爱着自然与生活,因为他是画家!”“面对一种把我毁掉的、使我害怕的病。我的信仰仍然不会动摇!”然而就是这样一个对绘画有着偏执信仰的“疯子”,用其短暂的一生向我们描绘了他对生命的热爱与追求,诉说着他的激情与理想,给我们的生活增添了永恒的色彩。

美术经典文献理论

中国美术经典文库是干什么用的?是储存中国美术比较有特殊意义的一些资料的库存的地方

主题性美术创作在中国有着优秀的传统,积累了丰富的创作经验,但是,文艺创作终究是艰辛的创造性工作。在新的背景下,这些鸿篇巨制对创作者的思想把握能力、文化捕捉能力、艺术驾驭能力等都提出了更为严峻的挑战,如何避免概念化、图式化,真正能够用艺术的语言凸显思想内涵、塑造精神图谱,是一个并不轻松的课题。这个节目所营造的情境是对儿时记忆的一种唤醒。”实际上,正是这种从审美体验出发而使观众获得情感和记忆的“唤醒”,让真正优秀的美术创作成为媒体融合背景下的引流资源。

好多美术史之类的美学书都是。中国美术史,外国美术史,剑桥美术史。还有一些艺术概论之类的书。等等

美术经典文献

[1]彭吉象艺术学概论[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冯友兰中国哲学简史[M]天津:天津社会科学院出版社,[3]张法中国艺术_历程与精神[M]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5]王瑞成、宋清秀中国文化简史[M]上海:上海文艺出版社,[6]贺西林、赵力中国美术史简编[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7]中央美术学院人文学院美术史系、外国美术史教研室外国美术简史[M]北京:中国青年出版社[8]孔六庆中国画艺术专史_花鸟卷[M]南昌:江西美术出版社,[9]陈传席中国绘画美学史[M]北京:人民美术出版社,

20世纪的中国,中华民族经历了一个由被欺凌到当家作主、自立于世界的过程;中国的文化也从半封建、半殖民地文化色彩逐渐演进到民主的、科学的、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文化。美术作为一种艺术形态,毫无疑义有自己的独特性,但作为中华文化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其发展也必然体现ZO世纪中国文化发展的相同经历。这套《百年中国美术经典文库》所载,是一个世纪以来有历史价值的、有时代特点的美术文献和美术论著。这就很清楚地向我们展示了中国美术在20世纪大文化背景下,通过从继承传统到吸收外来艺术,从提高艺术家自身修养到关注生活、关注社会,并从劳动人民中吸取营养等方面,最终实现了中国美术的进步和发展。今天的中国美术,无论是理论还是创作,都处于非常活跃和繁荣的时期。之所以能形成这种局面,百年来美术界几代人的竭思尽智的努力是最重要的原因之一。温故而知新。在世纪之交编辑出版这套《百年中国美术经典文库》,不仅只是向我们揭示了20世纪中国美术的发展历史,更重要的意义,是可以启示我们在新的21世纪中如何发展我们的美术事业,开创我们更为辉煌的历史。

20世纪的中国,中华民族经历了一个由被欺凌到当家作主、自立于世界的过程;中国的文化也从半封建、半殖民地文化色彩逐渐演进到民主的、科学的、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文化。美术作为一种艺术形态,毫无疑义有自己的独特性,但作为中华文化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其发展也必然体现ZO世纪中国文化发展的相同经历。这套《百年中国美术经典文库》所载,是一个世纪以来有历史价值的、有时代特点的美术文献和美术论著。这就很清楚地向我们展示了中国美术在20世纪大文化背景下,通过从继承传统到吸收外来艺术,从提高艺术家自身修养到关注生活、关注社会,并从劳动人民中吸取营养等方面,最终实现了中国美术的进步和发展。今天的中国美术,无论是理论还是创作,都处于非常活跃和繁荣的时期。之所以能形成这种局面,百年来美术界几代人的竭思尽智的努力是最重要的原因之一。温故而知新。在世纪之交编辑出版这套《百年中国美术经典文库》,不仅只是向我们揭示了20世纪中国美术的发展历史,更重要的意义,是可以启示我们在新的21世纪中如何发展我们的美术事业,开创我们更为辉煌的历史。

文学经典论文

A.G.斯蒂芬斯:论澳大利亚文学批评的奠基人 论文摘要:评论家A.G.斯蒂芬斯在澳大利亚文学批评史上具有相当重要的地位。一方面,他向澳大利亚国内介绍欧美同时期的作家和文学作品;另一方面,他提携了国内众多的作家。在其大量的编辑手记和专栏评论中,他提出了一系列有关澳大利亚文学创作的问题,如澳大利亚文学的创作标准和文学民族化以及文学经典等。他对这些问题的创见性认识奠定了他在20世纪初澳大利亚文学批评界的地位:澳大利亚文学批评的奠基人。   论文关键词:A.G.斯蒂芬斯;澳大利亚文学批评;文学创作标准;文学经典;文学民族化   在短短一百余年的澳大利亚文学批评史上,评论家A.G.斯蒂芬斯(AlfredGeorgeStephens,1865—1933)占有相当重要的地位。作为一位饱含民族主义激情的文学评论者,A.G.斯蒂芬斯提携了众多与其同时代的澳大利亚作家和诗人,向其国人推介了许多同时期的海外文坛作家,并终其一生坚持倡导其澳大利亚文学创作的普遍标准,为19世纪末20世纪初的澳大利亚文学指引了明确的方向:文学创作的民族化。然而,他的努力却在很长一段时期内被人误解和忽视。不过,他毕其一生的努力为他在澳大利亚文学批评史上奠定了不可动摇的地位:一位坚毅的澳大利亚民族文学旗手。   澳大利亚文学评论家利安·坎垂尔(LeonCantrel1)在其1978年整理出版的《A.G.斯蒂芬斯写作选集》(A.G.Stephens:SelectedWritings,1978)一书中这样评论斯蒂芬斯:“澳大利亚产生这样的一位知识广博的评论家还是尚属首次,他深谙文学创作的标准,并且从不慑于将它援用到文学评论中去”…”,“他的批评与编辑工作,尤其是通过悉尼《公报》杂志着名的红页专栏,成就了他在澳大利亚文学界无与伦比的地位”…;“从1890年到本世纪(20世纪)头几年走红的每一位重要的澳大利亚作家都在A.G.斯蒂芬斯的作品中被评论过”,“都与他有来往”…。另一位澳大利亚文学评论家汤姆·英格利斯·摩尔(TomInglisMoore,l90l—I978)则将A.G.斯蒂芬斯描述为“澳大利亚文学形成过程中最强有力的孤军”。这样的评价得到了澳大利亚着名文学评论家万斯·帕默(VancePalmer,1885-1959)的认同他认为,斯蒂芬斯的文学评论是给其同时代作家的“一份十分幸运的礼物”。这些评论之所以给予A.G.斯蒂芬斯如此之高的地位,原因主要是:作为一位文学编辑,他慧眼独具、成竹在胸;作为一位文学评论者,他恪守标准、坚毅不拔;作为一位澳大利亚民族主义者,他审时度势、洞察内外。   1865年8月27日,A.G.斯蒂芬斯出生在澳大利亚昆士兰的图乌姆巴(Toowoomba),是家中13个孩子中的长子。父母均是英国移民,1863年在英国结婚后来到澳洲。1877年,A.G.斯蒂芬斯成为其父创建的图乌姆巴语法学校的第一位报名入学的学生。14岁时,他通过了悉尼大学的入学考试,第二年就跟随当地的一位印刷师当学徒。1886年,他从悉尼技术专修学校毕业后成功加入新南威尔士州印刷者协会。1888年,在从事印刷业和写作与出版的兴趣方面略有所成后,斯蒂芬斯回到北部,加入了昆士兰印刷者协会,并且担当起《金皮采矿者》(TheGympieMiner)杂志的编辑一职。由此,他开始了一生在澳大利亚从事新闻和文学工作的事业。   此后,他担任过多家杂志和报纸的编辑,其中,他供职最长的一家杂志是《公报》(hTeBulletin),从1894年起到1906年11月,长达12年之久。1893年至1894年间,他用卖出自己所拥有的《阿耳戈斯》(TheArgus)杂志的股份所得,去美国、加拿大和欧洲各国海外旅行。此次旅行加深了其爱国情结,使他成为慷慨激扬的民族主义者,并开始了他一生创立澳大利亚民族文学事业的活动。供职于《公报》杂志期间,他于1896年8月29日出版的新一期《公报》杂志中设立了着名的文学专栏“红页”(RedPage)。此前,此专栏只是该杂志前内页的新书介绍列表,有时附有简短的评论。“红页”专栏设立后,斯蒂芬斯将其改为周刊,一方面,它向读者介绍国外的优秀文学作品,另一方面,它推介国内的文学新作。“红页”专栏很快便成为“一个名副其实的文学之窗”…。1906年11月,由于与当时的杂志经理不和,他离开了工作多年的《公报》杂志。此后,从1907年至1933年他去世时止,斯蒂芬斯只是零星地供职于各家杂志和报纸,靠从事自由撰稿和演讲得来的微薄收入勉强度日。斯蒂芬斯1894年结婚,婚后生有6个子女,家庭负担沉重。他于1933年4月15日去世,去世时负债巨大。   A.G.斯蒂芬斯一生着述颇多,其文论思想散落于他所编辑的各类文集的引言或杂志专栏评论中,没有形成一整套完整的体系。但是,这并没有影响其成为l9世纪末20世纪初澳大利亚文学评论奠基人和旗手的地位。他对文学创作、文学经典以及文学民族化的真知灼见时刻闪现在他那文笔精炼而又观点独到的字里行间。   一、A.G.斯蒂芬斯的澳大利亚文学创作标准论   自1788年首批欧洲白人移民定居澳大利亚后,有笔头记载的澳大利亚文学主要是殖民文学。一个世纪后的1888年,当移民们庆祝定居澳大利亚整整100年时,澳大利亚的民族主义活动不断风起云涌,此时的澳大利亚文学正处于一个由殖民文学走向民族文学的分水岭。1901年,澳大利亚宣布结束殖民统治,建立了一个新兴的国家。作为编辑兼文学评论者的A.G.斯蒂芬斯正生活于这样的年代。他以其敏锐的眼光提出了澳大利亚国内文学创作的标准论:澳大利亚文学必须有自己的普遍性标准(universalstandards),那就是,澳大利亚的文学应该有自己的民族特色或本土特色。A.G.斯蒂芬斯曾分别于1901年、1907年和1922年发表了三篇题为《澳大利亚的文学》(AustralianLiteratureJ、盯、II)的短论,专门论述澳大利亚的文学状况及其文学创作,并提出了自己对新兴的澳大利亚文学该向何处去的看法。   三篇论文的核心正是澳大利亚的文学应该有自己的民族特色或本土特色。在《澳大利亚的文学(II)》一文中,他指出:“意大利、法国和英国的文学繁荣是靠掠夺希腊的文学宝库而形成的。大批的形象、大量的情感以及众多的想法——所有从古典文学中重新发掘的财富都被那些中世纪的精英所利用。他们窃取了现成的笤帚。欧洲的文艺复兴与其说是激发灵感的时期,倒不如说是一个大规模盗窃的时代。”   对澳大利亚而言,他认为,作家不能像欧洲白人前辈那样去窃取他国的文学经典,而应该“将已有的技法应用于这个古老而又年轻的国家……我们的作家可以在自己的新环境中去重复古老的故事——这是这个时代和澳大利亚所要求的全部。创新是文学的魅力,多变是艺术的调味品,因此一本书不经意地提及了金合欢树就给它打上了澳大利亚的印记”。还是在此短论中,斯蒂芬斯指出,一个国家的文学与另一国文学的不同在本质上只是因为地方特色不同而不同,而文学的激发手段仍然相同并且一直是占优势地位的。他很形象地借用酒证明了这一点。他认为,所有酒精带来的不同愉悦感仅仅是因为酒中所含百分之二的香料物质的不同,不同国别的文学也无外乎于此。法国白兰地与澳大利亚威士忌的不同也只是地方特色的不同。我们只能用新瓶装旧酒,如果我们酿了新酒,那还是古老的酒精给了新酒以酒效。“那么,我们就应该用澳大利亚来重述这个熟悉的世界,我们的文学才是澳大利亚的文学,才会成为世界性的文学。”   在有关澳大利亚文学创作标准的讨论方面,斯蒂芬斯评论的一个典型就是澳大利亚着名作家亨利·劳森(HenryLawson,1867-1922)。斯蒂芬斯曾多次撰文评论劳森及其作品,观点中肯。在评价劳森及其作品时,斯蒂芬斯认为,“作为澳大利亚作家的代表,劳森是澳大利亚到目前为止培育出的最具原创性和特色的澳大利亚作家之一”“,其作品的价值就在于他的作品是个人的、地方性的,体现了澳大利亚的价值,但其“卓越的澳大利亚特色削减了其作品的世界性文学的力量。他的眼界狭小。这也就增加了他对澳大利亚的诉求,但却降低了他对文学的诉求”。由此,我们似乎可以认为,斯蒂芬斯在用一种双重的文学标准衡量劳森,其实,斯蒂芬斯在用十分恳切的态度批评劳森及其作品,他意在强调一个非常重要的事实:“‘眼界狭隘’的文学可以传播极为重要的历史学和社会学意义,而无需成为伟大的作品。依照文学批评的最高标准,劳森显然失败了。但依照澳大利亚体验的最高标准,他的‘短处’和其功劳相比就算不上什么了。”…”作为一位澳大利亚作家,劳森对于澳大利亚读者来说,显然要比其他国家的作家更重要。这是因为劳森在用自己视野中的澳大利亚阐释这个为人熟知的世界,他的文学作品首先必须是澳大利亚的,然后才能成为世界性的。斯蒂芬斯在《澳大利亚的文学(III)》一文中指出,“尽管那些历史久远的国家自然而然在艺术的开发和对美的认识上比澳大利亚走得更远,但没有哪个国家的地方文学比澳大利亚的地方文学更具活力。也没有哪个国家的地方文学比澳大利亚的地方文学被倍加审视和珍惜”。由此,澳大利亚作家创作的文学首先就应该是具有本土特色或民族特色,这就是20世纪初澳大利亚文学创作的标准。   二、A.G.斯蒂芬斯的文学经典认识论   A.G.斯蒂芬斯的视野非常开阔,他总是用“向外看”的方法来“向内看”,引领澳大利亚作家的文学创作,所以,他非常留意国外作家及其作品。这些作家,无论是欧洲的还是美国的,如勃兰特姐妹、乔治·艾略特、罗伯特·彭斯、罗素、斯蒂芬·克莱恩等等,无一不在其审视和评论的范围。这些欧美作家的作品在A.G.斯蒂芬斯生活的年代有的虽然还未成为文学经典,但他利用“红页”专栏及时绍介,不吝提出自己的看法,言辞肯切。他认为,夏洛蒂·勃兰特“有着非凡的观察和分析力、颇为引人瞩目的才智,以及敏锐而带有强烈感情的语言天分……她的洞察力和行文能力使其成为天才”在评论罗素时,斯蒂芬斯认为罗素的行文风格就如其大脑一样玄不可测。美国作家斯蒂芬·克莱恩的作品《红色勇士勋章》,在他看来,更像是托尔斯泰和左拉的作品。他认为,斯蒂芬·克莱恩“意在呈现事物本来的面目,呈现本真的男女。他从不赋予其作品中的对象任何诗化的痕迹,从不使用花哨的修饰语,除非它能更准确地反映事实。他认识世界的能力与其语言表达能力相当:他的语言使其思想活灵活现”,但他“缺乏史诗般的理性,而想象力对于这种理性十分重要……他的思维太过靠近描写的对象;而它需要宽广的视角。他的小说都是些精美的图案或轮廓的描绘,与外在的世界断裂”。我们可以看到,A.G.斯蒂芬斯始终以批评者的眼光审视这些欧美作家。   关于文学经典问题,几乎所有的文学批评家都会对其阐释一番独到的观点,A.G.斯蒂芬斯也不例外。在他看来,诗歌中的时尚就如同服装中的时尚一样,但不同的是,在诗歌领域,我们的祖辈深深地影响着我们。荷马、但丁、弥尔顿对于后人的影响深远,尽管他们的诗歌,按照现在的创作标准,已经倍显沉重、落伍,但他们依然被人崇敬,这是因为“我们从父辈们那里继承了崇敬的传统,我们很难强大到将它从我们的思想中抖落”“。这样的传统已经深深地刻印在后来的每一代作家心中,他们无法摆脱。因此,“只有那些口味很差的人才会拒绝承认《失乐园》和《得乐园》是人类诗歌史上的两首最伟大的诗歌成就之一”。   尽管如此,斯蒂芬斯还是指出,今人对荷马和但丁的态度只不过停留在口头上而已,人们关心更多的是现在的诗人和作家。他在《诗歌中的时尚》(FashionsinPoetry)一文中这样写道:“即使你去问那些应该具有品味和经典口味的人,你会发现他们正在阅读的却是济慈、海涅,或是斯蒂芬·菲利普斯;如果你去留意他们正在不厌其烦地着述哪些作家的话,你会发现是勃朗宁、马拉美,或是吉卜林。但丁与荷马毫无疑问都是大家;但他们的作品却是与雷德的《地方政府议案》一起被束之高阁。”…这是因为“荷马毫无疑问是他(们)那个时代的一位或几位伟大的诗人,但那不是我们的时代。我们有其它的想法、其它的品味、其它的需求。荷马的魅力和人文主义将会一直有其价值,但是使2700年前希腊人欣喜若狂的直白情感和单一场景并不是现代读者所期待的富于诗意的最高恩赐”。

我重新走进学堂成为一名学生、捡起久违的语文课本时,心情是十分激动的,这不仅意味着我可以重温儿时的梦想,而且意味着我得到了一次充实自我的机会。然而,面对细腻、优雅的汉语言文字,面对浩如烟海的文学典籍,在兴奋之余,年届不惑的我也不禁暗自担心在这么短的时间内是否能够学好这门课。在这样的情况之下,我想如果要学好这门课,只有明确了主攻方向,才能取得最佳效果。我们学院的宗旨是为了加速四化建设,培养面向未来、面向世界的,有文化、有道德、有理想、有纪律的,具有开拓精神的企业家、经济师、会计师。我们的学习必须围绕这个中心,由此我们学习大学语文也应该以此为立足点并结合自己的专业。为此,我将学习的方向确定在:首先,要进一步的学习、掌握好汉语言文字,提高文学素养,打好写作基础。其次,扩大知识面,学习借鉴一些历史教训,领悟一些思想和工作方法。由于有了这样一个思路,经过一个学期的学习,我觉得获益匪浅,感受颇多。下面就谈谈我学习《大学语文》所得、所感。从最早有记录的汉语文字殷商甲骨文一直到现代,随着3000多年的历史变迁中,汉语言也在不断的变化之中。通过大学语文课,我得以比较全面的接触祖国的文字遗产,使得我对于祖国优美的文字、灿烂的文学成就有了更全面、深入的了解。从先秦诸子百家,唐诗宋词、元曲,明清小说,直到现代文化的各类文学作品,这些文学作品都是我国劳动人民、知识分子智慧的结晶和产物,经过岁月的凝练和升华,代表着汉语言的魅力和水准。透过学习、欣赏这些前人的优秀作品,我学习到许多汉语修辞和结构方面的知识,使得我懂得如何更好的选择、运用词汇来准确的描述事物、恰当的抒发情感。比如朴实无华的《项脊轩志》(归有光),展现如何通过一些普通的琐事来抒发真挚的感情,大气磅礴如辛弃嫉,巾帼不让须眉如李清照,雄辩滔滔、感请充沛的贾宜(过秦论),华丽优雅如司马相如,拳拳报国如范文正(岳阳楼记),愤世嫉俗如杜少陵。“文以载道也”。我们国家历来就有文、史、政不分家的传统。作为古老文明的载体,一篇篇经典诗词文章清晰的呈现出祖国的发展历程、历史的前进脉络。正是在通过学习《大学语文》的过程中,使得我在学习语言文字的同时也接触、学习到了相当多的历史、政治、哲学知识,甚至做人的道理、管理的理念等等。有人云“同阅一卷书,各自领其奥”比如学习《秦晋崤之战》,让我不仅看到秦穆公不听忠告,听信谗言,骄纵轻敌导致失败的教训,还看到他对于失败敢于承担责任,勇于自我批评的精神和风度;学习《燕昭王求士》使得我懂得四化建设需要千千万的仁人志士,而且仅有思贤若渴的愿望还不够,必须要拿出求贤的具体办法和行动来,不然贤士门是不会聚集在四化建设的大旗下的;《谏逐客书》告诉我们干工作,一定要团结同志,要搞五湖四海,不要搞宗派主义,更不能妒贤嫉能;《召公谏历王弭谤》告诫我们广开言论与压制言论将引起两种不同的结果。大到国家的政策小到公司内部的制度,只有允许人们自由的评论才能不断完善;《谏太宗十思疏》让我们懂得谦虚谨慎、戒骄戒奢的重要性。特别是透过一些经典古文名篇,结合自身的经历,对于以孔子为代表的儒家学说有了更深层次的了解。在那些黑白颠倒的岁月里,文字成了灌输、攻击的政治工具,祖国古老、灿烂的文学艺术被不加区别的冠以封建糟粕加以否定、鞭挞。这种对传统文化片面的绝对否定,所造成的人文精神上的伤害是中华民族历史上所受到的最严重的伤害之一。然而,正是通过学习大学语文我得以比较系统、正规的学习一些儒家经典。在这些古老文章中透出的智慧,在今天对我今天的学习、工作和生活,对国家的发展都有着积极的意义。比如孔子提倡“有教无类”(《卫灵公》),能面向所有学生,不分贫贱、地域,一视同仁。这在今天恐怕都是我们这个社会要追求的目标;比如“不愤不启,不悱不发,举一隅不以三隅反,则不复也。”(《述而》)提醒我们要善于根据学生实际相机而发,注重引导学生去“乐学”;比如孟子说“夫天如欲平治天下,当今之世,舍我其谁”,不正是这种对国家、社会强烈的责任感,激励着千百劳动人民积极投身到四化的建设中去的吗?有人形容人的无知时说到:“法国人不知道拿破仑,美国人不知道华盛顿”那么作为中国人,我们是否可以同样形容那些无知的人:“中国人不知道孔子”呢?当然,有得必有失,在我提高文学修养,丰富自身知识的同时我失去了什么呢?回顾这一段的学习,我想我失去了许多家人团聚的机会,失去了一些球场上的欢乐。但是,我不感到后悔,因为经过一段时间的学习,我确实充实了自我。世上有什么东西比知识更有价值呢?

经典文学作品赏析论文怎么写?一个字,抄。经典文学的赏析论文太多了,如果自己写不出独特的观点出来,干脆找几篇赏析文章拼凑一下。正所谓“天下文章一大抄,看你会抄不会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