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安全管理毕业论文
企业投稿关于安全管理
工作总结。。。亲,年终总结写好了吗?——年终总结范文大放送 亲,年终总结写好了吗?还没有?!要写3000字、5000字?!工作很多,还要抽出时间写长篇大论,焦头烂额了吧? 易扑网文档频道细心的编辑们,已经为您准备了2010年年终总结专辑大餐!这里不仅有各个职业工作总结范文模板,还有工作总结的写法及要点!无需注册免费下载!无条件地授人以渔!打开链接看下吧!绝对会有惊喜等着您!打开链接看下吧!年终总结不再是难题!打开链接看下吧!因为有您的支持,我们更加努力。详细内容》》
上知网
<安全期刊> 、中国安全生产杂志、安全管理咨询电子期刊
为保证国家安全生产方针和安全生产法规得到认真贯彻,在管理与安全生产有关事项时有一个行为准则,企业应建立基本的安全管理制度,主要有:(1)职工安全守则;(2)安全生产教育制度;(3)安全生产检查制度;(4)事故管理制度;(5)危险作业审批制度;(6)特种设备、危险性大的设备、危险化学品运输工具和动力管线的管理制度;(7)安全生产值班制度;(8)职业卫生管理、职业病危害因素监测及评价制度;(9)劳动防护用品发放管理制度;(10)“三同时”评审与生产经营项目、场所、设备发包或出租合同安全评审制度;(11)安全生产档案和职业健康监护档案管理制度;(12)危险化学品包装物管理制度;(13)危险化学品装卸、储存、运输和废弃处置安全规则;(14)危险化学品销售管理制度;(15)重大危险源安全监控制度;(16)危险化学品托运安全管理制度;(17)危险化学品生产、储存装置安全评价制度;(18)本单位危险化学品事故应急救援预案和为危险化学品事故应急救援提供技术支援的制度。应答时间:2021-04-13,最新业务变化请以平安银行官网公布为准。 [平安银行我知道]想要知道更多?快来看“平安银行我知道”吧~
护理管理论文2000字关于安全
百度,采纳我我给你写。
首先,登录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万方数据库或者 维普数据库(此为中国三大专业文献数据库)或国外Pubmed/Medline等国外专业数据库,然后搜索相关的文献,写出您的文章。其次,再去以上数据库中搜索相关专业期刊编辑部信息(国家级或是非国家级,核心或者非核心,统计源或者非统计源期刊等等),找到投稿联系方式,这样的方法避免网上很多钓鱼网站,确保您投稿的期刊是合法的。最后,祝好运。欢迎交流。静石医疗,竭诚为您服务。
百度一堆,摘摘抄抄
懒
关于信息安全的毕业论文
我很真诚的向大家分享一下,我学信息安全的心得,我大学毕业,工作不好找,在加上在大学里边的理论基础,I 没有任何实战经验的我,在加上面对企业的苛刻要求,上来就要求工作经验,我们大学刚毕业的,哪来的工作经验,面对重重得不如意,终于最后选择了,岗前职业技术能强化培训,东方标准,信息安全就业班,我下定决心,天天跟着老师学习,每天做项目做到凌晨2点多,老师对我们管理的特别严格,授课老师边讲边练,也决定在我自身的努力,最终毕业的时候,功夫不负有心人,我以4500元的工资入职于,夸克,让那些鄙视我们的公司一边去吧。希望能给兄弟姐妹们带来好处,就决定和你们分享一下!!!!
楼上的不是明摆着会被他老师一搜就搜到了吗?穿帮了。需要就Q我。
要想写一篇优秀的毕业论文,一定要把握好关键字。一般是3-6个。关键词不要太多,也不要太少。关键词太少,论文没意义;太多,论文没重点。然后依据关键词查阅相关文献。查阅完相关文献,就针对自己的题目,列出提纲,每个提纲下列出主要表述的观点。并将可能用到的文献做个简单罗列。越详细越好,这对后续文章撰写有很大帮助。 一般论文题目老师会给出。需要你做的就是撰写论文。摘要是论文的重点,通过摘要,要让人明白你的论文内容的大概。对于实验性论文,可先把结论部分空出。对于前言部分的撰写,就是考察你查阅文献的能力,看的文献越多越新颖,你的文章也就越有可读性。因此,写一篇优秀的论文要查阅足够多的文献。该部分内容通常包括论文研究背景、研究现状、研究进展以及所遇到的问题等等。正文撰写就是你的内容了,以实验性论文为例,那就是你的实验方法及实验结论以及实验分析等。如果有图,尽量把图做的规范,至少保证大小统一。数据要详实可靠,不可杜撰。参考文献的添加尽量选用5年内的新文献,特殊专业除外。所选用的参考文献自己尽量阅读下,别为了添加文献而添加文献。再就是文献的格式,一定要标注清楚。这也是让你找到原文献的原因。
各种广告哈哈。。。。找你们还不如去知网下啊?密码学,网络攻防,信息管理都可以写,题目得找导师要,难道你们导师要你自个人想题目?太扯了吧
关于安全生产管理的论文
危险化学品安全管理的问题及其对策 1严峻的现实 据世界卫生组织估计,全世界每年有癌症患者600万人,每年因癌症死亡约500万人,占死亡总人数的十分之一。我国每年癌症新发病人有150万人,死亡110万人。而造成人类癌症病的原因中80%—85%与化学因素有关。 据我国卫生部统计,全国现有尘肺病人累计达55万人,其中已死亡近13万人,新发病人数每年以1.5—2万例的速度增长;全国每年报告的各类职业中毒人数有数千人,死亡数百人。有毒有害化学品对人体健康造成严重威胁,职业健康危害已成为我国劳动者过早丧失劳动能力的主要因素。 我国危险化学品所造成的事故频频发生,有的对环境和人体健康造成长期的潜在影响。近年来我国危险化学品在生产、使用和运输过程中,估计仅化工系统每年发生300多起事故,严重地危害了人体的健康和造成环境污染。危险化学品的安全形势非常严峻。 2危险化学品安全管理存在的主要问题 2.1管理法律法规不健全 一方面,我国现行的《化学危险物品安全管理条例》和安全生产方面的法规,大部分是在计划经济体制下制订的,安全生产的执法主体及执法客体都发生了很大的变化,已经不能适应市场经济的需要。由于近年来国有企业改制、下放,使原有的一些管理部门失去原有作用,而红头文件根本触及不到众多的小型企业和乡镇企业,致使这些非公有制企业成为安全监督管理的空白点。 另一方面,我国危险化学品立法管理体系不健全,与国外化学品管理体系不接轨,需要补充完善。例如,我国缺少一部控制工业化学品和民用化学品的综合性环境立法。发达国家早在20世纪70年代初就开始实施新的化学物质申报审查制度,90年代起韩国和菲律宾等国家也建立了新化学品申报审查制度。而我国作为化学品生产和进出口大国,至今尚没有建立这一制度,难于从源头控制污染危害大的化学品的生产和进口。 第三,我国化学品的污染防治工作更是一个亟待加强的薄弱环节。据不完全统计,一部分国外已禁用或严格限用的化学品,如滴滴涕、甲胺磷、久效磷、砷化合物、偶氮染料等,我国仍有一定量的生产,给人体健康和环境造成严重危害和潜在危害。目前,我国危险化学品的安全管理主要注重化学品的易燃性、爆炸性、氧化性、腐蚀性及毒性,很少考虑其环境危害性。因此,迫切需要根据PIC公约等国际公约要求,充分考虑化学品的环境危害性,结合国情筛选确定我国重点环境管理化学物质名单并建立相应的管理登记制度。 2.2生产工艺落后,安全设施老化 我国目前许多化工企业生产工艺技术相当落后,设备老化陈旧,由于资金紧张又无力更新改造,造成大量化学事故的发生。例如2000年12月17日,浙江建德某化学工业公司液氨车间发生的大量液氨泄漏事故,就是由于液氨储槽的阀门质量不高、老化陈旧发生炸裂而导致液氨泄漏,造成4人死亡,12人中毒的重大事故。企业安全生产设施配备不齐或质量差、防护效能低,一些设施本身存在严重的事故隐患,甚至带病运转,这是化工企业事故频发的重要原因之一,这些事故的发生,绝大部分属于危险化学品事故,其危害远远大于非危险化学品事故。2.3安全生产管理监督不力、执法不严 有些企业安全管理法规制度不健全,有章不循,纪律松懈。加之当前各级机构改革使安全监督管理队伍发生较大变化,有些企业取消了安全管理机构,甚至取消了安全管理专业人员,致使安全生产监督力量薄弱,安全生产管理不严,安全生产监督不力。对违章指挥、违章作业、违反劳动纪律的事件处罚不严,造成重大事故频繁发生,特别是危险化学品运输中和废弃后的事故呈上升趋势。 2.4安全教育培训亟待加强 企业经营管理者和操作人员缺乏化学品安全知识培训,安全意识差,致使“三违”现象时有发生。一些企业未能严格按照国家有关规定对在易燃、易爆等危险岗位工作的人员进行专业培训,致使操作人员缺乏自我保护意识和能力,一旦遇到反应失控、有毒、可燃气体或液体泄漏、可燃、有毒液体泄漏等现象无所适从,不会操作、不会自救、不会判断,在不正常现象面前无能为力,以致事态扩大。 3对危险化学品应采取的对策 3.1生产使用危险化学品的对策 3.1.1企业应研究易燃易爆化学品的危险性及安全措施企业在试制新的易燃易爆化学品时,对每种产品应按照实验标准进行试验,并将实验结果得出的燃点、闪点、爆炸极限等物化性质的技术数据以及防火、防爆、灭火方法制定出技术方案,送交有关部门批准后,方能批量生产。 3.1.2使用易燃易爆化学品的厂房、车间必须按规定布局 生产使用化学品的厂房、车间必须按照它的危险性的类别,满足建筑总平面布置、防火间距、建筑耐火等级、结构构造、厂房防爆泄压、通风采暖、安全疏散、防爆电气设备、防雷防静电的要求,并在建筑物内设置相应的消防设施。 3.1.3危险化学品的生产工艺必须合理 易燃易爆危险化学品的生产工艺流程要合理,生产设备、管道、容器、反应器要根据生产实际情况的需要,相应地设置安全液封、阻火器、阻火闸门、单向阀、安全阀、防爆片、放空管、液面计、压力计等与防火防爆有关的设施。 3.1.4加强企业内部安全管理 生产使用危险化学品的企业,对生产设备除了经常检查维修管理外,还要定期进行停车大检修,检修的设备、管道、安全附件,要经企业安全技术部门鉴定合格后,方可使用。 3.1.5作业的安全要求 在易燃易爆危险化学品生产车间内应尽量避免电焊、氧割明火作业,最好是将需要动火检修的设备拆卸到安全地点动火修理。无法拆卸而又必须进行电焊、氧割的设备、凡装过或使用过易燃易爆危险化学品的储罐、容器、反应釜、管道等,须事先采取水冲洗,蒸汽吹扫,或用惰性气体置换,经取样分析合格,有科学根据不会发生事故的情况下,按照企业动火管理规定,办理动火手续,采取有效的防范措施,才能动火或维修。 3.1.6严禁烟火生产使用易燃易爆危险化学品的车间厂房内严禁烟火。禁止带入一切火种,不准穿带有铁钉的鞋和化纤衣服进入车间。开启盛装易爆液体的容器时,应采用碰击不发火花的工具。 3.1.7生产车间不准作仓库使用 在易燃易爆危险化学品的生产车间内不准作仓库存放生产原料和成品。车间内的成品要随时运出入库。使用易燃易爆危险化学品时,一般要做到当天生产使用需要多少,由领料员到仓库领多少,余料要在每天下班前归还仓库,车间内不应有余料过夜。 3.1.8灌装易燃液体、可燃气体时容器应留有空间 在生产和使用易燃液体时,容器内灌装应留有5%的空间。充装可燃液化气体时,其容器应留有15%的空间。在灌、充装液体、气体前,对容器要认真检查,有锈蚀或不符合安全要求的容器不准灌、充装液体、气体。 3.1.9容器、包装及包装材料应适应化学危险品的性能 易燃易爆危险化学品容器、包装以及包装材料应当适应易燃易爆危险化学品的性能。产品包装要牢固,能承受挤压并符合安全要求。用过的容器、包装必须经过检查处理,消除危险后方可再用。 3.2运输的安全管理 易燃易爆危险化学品的运输,是指易燃易爆危险化学品借助动力在空间上的转移。易燃易爆危险化学品的生产与使用在地区上往往是不一致的,有的是集中生产,分散使用,有的则是分散生产,集中使用。易燃易爆危险化学品只有通过运输过程完成这种地区间的转移之后,才能满足社会生产使用的需要。 3.2.1运输安全管理的基本要求 (1)运输爆炸物品、一级可燃气体、一级易燃固体、一级易燃液体、一级遇水燃烧物品、一级氧化剂时,应由经过专业安全培训、考试合格、持有易燃易爆危险化学品押运员证、司机证的人员押运和驾驶车、船。 (2)在运输公安、消防部门管理规定范围内的易燃易爆危险化学品时,须在消防监督机关领取《易燃易爆化学品准运证》后,才能运输。 (3)运输工具上应有(危险标志)。国家安全危险标准规定:红色表示“危险”,黄色表示“警告”。因此,在运输易燃易爆危险化学物品时,其运输工具上应插红黄双色小旗,夜间运输时,还应安没有红灯,以示“警告危险”。 (4)运输较大量危险化学品,应用专门的运输工具。禁止使用以柴油做燃料的汽车、拖拉机、自动卸货车、三轮车、畜力车和自行车运输爆炸物品。 (5)运输易燃易爆危险化学品的车船上相应配备足够的灭火器材。
电力与能源进展、安防技术这上面的文献你都可以去看看哦
有章不循是电力企业安全生产的最大的隐患 电力安全生产是电力企业一项十分关键的工作。是做好一切工作的前题。我们各级管理人员都要充分认识安全生产的极端重要性,要认真落实"安全第一,预防为主,综合治理"的方针,认真分析生产中存在的薄弱环节。安全局面的不稳定,固然有许多客观原因,但主观问题的存在是最根本的原因。大量的实践证明,有章不循现象是电力企业安全生产的最大隐患,应该引起我们全体员工的重视和思考。 一、它产生的具体原因是什么 (一)领导认识不到位,灌输教育不彻底,安全生产是电力生产的基础,是电力生产永恒的主,但个别领导不能把安全生产重要性的理念灌输到员工中去,致使部分员工一方面认为安全的规章制度定得太苛刻,不理解;另一方面在思想上不重视,从而重突击、轻平时,重检查、轻整改,使安全生产说起来重要、做起来次要、干起来不要。有的企业在安全管理上,不能横到边、纵到底;在安全教育上,不能达到自上而下灌输与自下而上的落实互动,安全责任压力不能全部传递到每一个员工。归纳起来有以下几种情况:一是安全培训不到位,安全活动流于形式。对员工的安全意识教育缺乏耐力和手段,安全培训缺少计划性、针对性的内容,培训得不到实效;安全活动流于形式,管理人员不能按规定参加下级学习活动,班组学习只是念文件或编记录、走过场,应付检查,安全生产要求处于棚架状态。二是安全管理上存在骄傲自满的心理,对安全形势盲目乐观,缺乏忧患意识,尤其在较长时间的安全稳定运行面前丧失警惕性,同时只重视主业而忽视了"三产"的管理,没有把"三产"外部项目的管理纳入到主业管理体系,造成外包项目管理松懈,违章成风。三是缺乏严、细、实的工作作风。在严管上宽松,出现违章造成事故时只要下边说情,就会网开一面,下不为例,既往不咎;也有干活越多违章和出事故的机率越大的想法,能宽则宽,不能严格要求按奖惩办法执行,致使责任人不能得到有效的处罚,纵容违章;在实管上放纵,存在岗位安全责任不落实、违章指挥、凭经验办事的现象。四是安全设施的投入不到位。过多考虑成本控制,存在现场安全工器具和检修工器具落后、不能正常投入,初设标准和现行安全标准对照有一定差距的问题。 (二)规章制度杂多,制定随意性大,熟悉了解难度大。上级下发的安全生产规章制度本身比较多,加之企业本身的补充规定和细则更是又多又长,延长了记忆和掌握的过程、遵循和落实的时间;有些人不注重学习,尤其是第一责任人、安全员对安全生产制度规定一知半解,导致执行上扭曲和不到位。同时还存在随意制定规章制度,产生了一个将军一个令的现象,使安全生产制度缺乏连贯性和一致性,员工无所适从;加之缺乏有效的安全生产管理,执行滞后,使各级岗位安全职责落实不到位。 (三)制度本身的不公正、不平等,放大了执行难度。有些企业对违反安全生产规章制度的人和事,不是按照"四不放过"原则,不是一视同仁,而是有亲有疏、有轻有重、有严有松,挫伤了部分员工遵章守纪的积极性;有些规章本身带有不平等,执行中只管员工不管领导,造成上行下效,放大了违章纠章难度,使规章制度难以落实和执行。 (四)制度执行不较真、不碰硬,助长了有章不循。有些企业对安全生产违章现象睁只眼闭只眼,不出事无人发现,发现了也无人管、无人查,甚至相互推诿扯皮,谁也不愿做得罪人的事;出了事,先是能瞒则瞒、能捂则捂,瞒不住、捂不了,则大事报小、小事报了;对事故责任有关人员的处理,前怕狼后怕虎,当惩不惩、当严不严,助长了有章不循的歪风。 (五)员工的思想障碍、行为偏差,造成了有章难循。一些员工的思想中存在侥幸心理,认为偶尔违章一次不一定出事故,过去也是这样干的就没发生问题;存在莽撞心理,工作不细致,不认真按工作票上的危险点分析去做,甚至根本就不去看危险点的内容盲目开工、冒险蛮干;存在投机心理,耍小聪明,投机取巧,隔项操作,但往往弄巧成拙;存在浮躁心理,心态不平衡、轻率、急躁,不按规程和程序操作,急于把活干完;存在疲惫心理,过度疲劳或受到某种刺激心情不好,体力、智力和情绪处于压抑状态,思想不集中,反应迟钝从而导致误操作;存在逆反心理,对领导不满意,对安排的工作不舒心、不服气、闹别扭,或认为"标准"、"措施"太烦琐、太束缚人,从而产生抵触情绪。这些情绪的存在,导致在安全生产上有章难循,成为造成违章和事故不可忽视的因素。 二、解决问题的办法 (一)加强安全教育,使员工从"要我安全"向"我要安全"转变 要着眼员工的安全心理进行安全教育。一要自上而下宣传贯彻上级的安全理念。管理人员特别是安全生产第一责任人,首先要把上级的安全理念、安全工作规定按照三级管理体制自上而下地贯彻、落实,然后再自下而上地检查落实情况,防止中间棚架现象;要下潜,重心下移,了解生产一线设备、人员的状况,对安全生产、重大危险源、员工的思想动态做到心中有数,要按照集团公司、分公司的要求做好安全生产责任制的落实。二要抓好安全培训和安全活动日的工作。首先要制定出安全培训计划并分层次、分类别、分时间段地制定对员工、外来工、新进厂人员的培训等,使安全培训工作正常化、重点化;要开展员工能够接受的多种形式的安全生产活动日活动,如安全讲座、事故演习、安全知识竞赛、安全技能训练、事故通报学习、违章分析与反思、每周的安全生产分析总结等;安全监督人员和各单位的一把手要亲自过问计划制定,参加班组安全日活动,督促文件精神的领会落实,通过每周半天、每年近一个月的学习,逐步提升全员的安全意识。三要利用安全心理效应抓好安全教育的重点培训。要从安全心理出发,抓住员工的安全心理倾向,抓住不同时期员工的安全心理状态,抓住不同类型员工的安全心理活动,进行因时、因人、因势而异的安全教育,形成安全心理共鸣,强化自我保护意识,使员工产生"我要安全"的强烈意识和行为。 (二)要把握员工的安全行为贯彻安全制度。要从员工的角度出发,根据工作性质不同、多工种联合、多工序交叉、多环节衔接作业的特点,把握员工生产过程中的安全行为。一要以人为本,进行人文关怀。要带着感情去抓安全,从关心员工的生命和家庭幸福出发去抓安全,用身边的事故教育身边的员工,使员工把违章造成的后果入脑、入心,造成"违章"心理障碍,不愿违章、不想违章、不去违章、不敢违章。二要建立健全安全机制,完善各种规章制度,督促和支持规章制度的执行。任何人在制度面前一视同仁,没有特权。在个人自我保护制度上,要强调员工的特权,即有权对违章的生产指挥不执行。同时加强各级安监人员的能力建设,落实他们的待遇,支持他们的工作,并由企业效能监督来检查他们的尽职尽责情况,形成对安全监督人员的闭环管理,从而从人文关怀上、制度上确立员工的主观能动性,从内因产生"我要安全"的行为,自觉地遵守安全规章制度,自觉地进行安全保护。 安全生产过程管理从安全制度建立、安全教育管理、安全监督管理、分析处罚管理到事故后管理应该是闭环管理过程,在监管过程中要挤干其中的水分,杜绝、避免事故后管理,因此在监管过程中要做到:一是安全意识上不掺假。二是安全投入上不掺假。三是安全检查不掺假。四是事故处理上不掺假。 (三)齐抓共管充分发挥各级人员的监督作用 要坚持"安全第一,预防为主、综合治理"的方针,党政工团齐抓共管,充分发挥企业经营层、中层管理人员、安监部专工、部门安全员、班组安全员的层层监督作用,使有章不循现象一出现就能及时发现、一发现就能及时纠正,真正做到防患于未然。一是要充分发挥安全监督委员会的主体监督作用。二是要发挥安全监管部门的监管职责作用。依法搞好综合监督管理,监督、指导、协调安全生产工作,加大全面监管力度,确保安全生产监管不缺位、不错位、不越位,及时发现和纠正有章不循的问题。 面对安全生产的有章不循现象,只要能够自上而下地提高认识,树立"任何事故都是可以避免的"安全理念,以员工的安全心理和安全行为为抓手,以安全生产的过程管理为重点,形成事事有人关、安全人人抓的良好局面,就杜绝安全隐患,确保安全生产无事故,真正做到有章可循。
想要更好的做好安全生产工作的论文书写,必须要根据主题确立论文的中心,然后把主要的事件分成几个主要的论点来进行全面论述。
关于铁路安全管理的论文
1987年日本政府对国铁进行了公司制改造,政府对铁路的管理职能由国土交通省实施。其职能一是制定法规,政府依据《铁道事业法》和《铁道营业法》对企业进行管理;二是制定安全对策和事故调查办法;三是对各公司的执法情况进行监察;四是对道口改造和经营困难的公司提供补助。隶属交通省的铁道局共有200人,其中有70名工程技术人员从事交通安全管理。其任务是制定技术政策,管理新技术开发,对新设备进行技术鉴定,定期对各公司进行安全检查。改制后的铁路局取消了保安部,设立了安全对策室。交通省下辖9个地方运输局,内设铁道部,一般为20~40人,绝大多数是技术人员,日常工作是发布通知、调查事故和检查新线等。交通省依据《铁道营业法》制定了“铁道运转规则”、“确保铁道运输安全的省令”和“新干线铁道运输规则”等,对各铁道公司进行宏观管理,对公司员工培训、信号制式、车辆防火、提速线路设施和运输的基本规则进行了规定。JR各公司制定实施细借鉴日本铁道安全管理经验探讨我国铁路安全管理思路铁道部赴日本安全管理考察团:铁道部安全监察司,北京,100844摘要:日本铁道进行公司制改造之后,安全管理被更进一步地重视,拓宽了安全管理的空间。制定安全计划、培养高素质员工、采用新技术装备、加大安全设施的投入等等,使日本铁道的安全创下了令人瞩目的成就。关键词:日本铁道;安全;管理;技术装备则,对执行不好的公司由两级省、局发布改善劝告或命令。政府职能的转变,使日本铁道公司的安全管理实现了如下转变:一是事故调查由责任追究型转变为原因究明型;二是事故防范由上意下达型转变为员工参与型;三是安全投资由政府指令型转变为安全优先型;四是员工考核由以制约为主的减点考核转变为激励为主的加点考核;五是工会与原国铁经营者的关系由相互对立型转变为在安全管理上达成共识。公司制改造后,日本政府逐步对各公司的国有股进行减持,直至对3家上市公司的国有股减持为零。为更好地对企业安全进行监督,成立了由4名专家学者和6名工程技术人员组成的国土省交通事故调查委员会,专门司职重大事故原因的调查和提出防止对策,对有可能引发重大事故的其他事故原因也要介入调查。此外,为改进铁道安全管理,防范类似事故重复发生,政府准备修改事故调查办法,重新规定公司制改造后的事故调查范围,明确道口事故由警视厅负责调查。日本铁道80%的运量为客运,货运量仅为2 0%,而且多为集装箱运输。1987年原日本国铁进行了公司制改造,将原国铁分为6个客运公司和1个货运公司(货运公司无线路)。日本铁道对安全工作十分重视。JR公司将安全作为公司的最优先课题,其理由是安全生产关系到公司的形象,影响到公司的声誉,与公司的营销效益休戚相关。公司为了生存、为了发展、为了募集资金,必须在社会上树立自己的良好形象。未上市的公司为了上市,已上市的公司为了得到股东的信任和不断发展,必须将安全、快捷、平稳、舒适作为自己的经营理念。安全是公司生存的第一需要。因此,JR公司在安全管理上形成了自身的特点。(1)安全起点高。JR公司的安全目标值为两个“零”,即乘客死伤为零,员工的死亡为零。列车晚点1 min即列为事故。(2)追究原因重于追究责任。JR东日本公司安全管理的方式由公司制改造前的责任追究转变为改造后的原因究明型。各公司不断采用先进的监控和保安设备,注重员工安全意识的养成和强化技术业务,以达到最大限度地回避危险。(3)新干线新标准新要求。新干线有一套自成体系的设备技术条件、运输组织、设备维修标准、要求和安全保证体系,以较少的营业里程,获取了较大的市场份额。JR东海公司的东海道新干线长515 km,占全公司的28%,但其营业收入却达到全公司的8%。1公司制改造后,拓宽了安全管理空间1制定安全5年计划安全5年计划来源于对历年事故原因的调查分析。计划对安全的认识、理念、目标、各类事故的防止对策进行了全面规划,主要内容包括:安全设施的重点整治,运输质量的不断提高,安全管理的持续改进,员工素质的系统培训等方面。具体内容有:重大事故的防止对策,重点事故的防止办法,员工素质的养成教育,安全环境的改善措施等。2对安全管理方式的再认识安全管理水平的提高在于对安全认识程度的提高。JR公司认为事故责任追究型的调查不利于调动员工的积极性,同类的事故会再次发生,因而要着重对事故原因进行调查。铁路是由人操纵机器来实现运输的,必须构筑最完善的人机协调系统来最大限度地规避风险。要调查员工为什么会犯错误而导致事故,从设备上如何开发人机结合系统来防止同类事故;研究组织机构上有无缺陷,来考虑如何促使人与机器的最佳结合。因此,在做法上着重从技术管理上查明事故原因,使安全管理不断趋于科学化、规范化,安全管理水平才能得以持续提高。例如,1988年12月5日,JR东日本公司中央线的东中野站发生列车追尾冲突事故,造成司机、乘客各死亡1人,受伤116人。分析事故原因发现,列车虽有自动停车装置,但由于司机操纵错误冒进信号,装置未发挥作用。原因查明后,采取的对策是:规定在客车密度大的东京地区全部更换新型的列车自动停车装置;公司成立安全研究所,支公司设立安全研究中心,研究员工错误操纵机器的原因,并不断进行改进,一旦误动,可通过设备来进行有效的防范。3培养高素质的员工队伍高素质的员工队伍是铁道安全的基石。日本政府对铁道公司有定期对员工进行教育的法令,JR公司有完善的教育体系。JR东日本公司总部有面积49万m2的研修中心,现场有能者为师的互相教学组织。公司全员脱产轮训率达10%以上,现场教育每月不少于2 h。教育重点突出了员工利益与公司利益的一致性,员工效益与企业效益的息息相关。通过教育增强了员工对企业的信任感、荣誉感和责任感。教育基地的集中和规模化设置大大改善了教育条件,教育内容与现场作业的紧密结合使培训效果十分明显,教育中心决定员工职务升迁的权威性激发了员工学习的自觉性,教育的全员性保证了公司整体素质的不断提高。日本铁路的教育着眼于员工安全责任意识的长期养成。从24项着装标准的形象塑造到日常一举一动的规范,从独具特色的礼貌行为到作业过程中一丝不苟的口呼、手指、目视的标准化作业,从培训中心教员的言传身教到发放司机驾驶证的庄严仪式,无不对员工队伍高素质的养成起到潜移默化的促进作用。教育的针对性、权威性和高效率,增强和促进了员工的责任感和遵章守纪的自觉性,极大地提高了安全生产的可靠性。4采用先进的技术装备保证运输安全先进的技术装备是确保铁路运输安全的基础,是适应社会经济发展的重要手段。日本铁道安全的高起点、高标准,是通过高质量的设备来实现的。在竞争无处不在、无时不在的市场经济中,要实现城际列车、轻型车取代公共汽车、市郊汽车,必须用先进的技术设备来保持企业的生机和活力。日本铁道公司采用以下新设备、新技术,确保列车的安全正点。(1)采用ATOS列车运行管理系统。一是对运输生产(运行方案、日班计划、临时调整、列车运行)实行计算机指挥;二是对旅客的发送、到达、统计、分析实行自动化处理;三是对运输设备的技术状态信息实行集中管理,对其安全可靠性实行全天候、全方位的监控;四是对自然环境信息(风速、雨量、雪灾、水位、潮汐、地震、塌方)进行集中监控,一旦发生险情立即示警,以便调度员迅速采取措施。(2)日本政府对新干线单独发布了铁道运输规则,实现了全封闭、全立交。在法律上规定人畜、其它车辆进入新干线为违法行为。列车采用ATC自动控制系统,速度大于30 km/h时自动操纵,列车停车用激光装置进行对位控制,站台上非车门处设置栏杆。(3)因地制宜地采用3种不同制式的列车自动停车装置。新干线采用ATC,列车密度大的地区和既有线改造后的提速地段采用ATS-P型列车自动停车装置,其他地区采用ATS-SN型自动停车装置。(4)道口防护采用道口信号及自动栏木、双层栏杆(高层拦卡车)、红外线道口内障碍检测及纵列金属控测、遮断信号4种方式。栏杆采用重力式,故障落杆、关闭信号、导向安全。道口设备故障检测和自然灾害报警装置全部与公司调度室联网,一旦报警便自动关闭进行信号,调度员一面调整列车,一面派人修理。(5)各车站的站台上均设有紧急按钮,一旦发生人员掉下站台或自然灾害的时候,可按下紧急按钮,停止向接触网供电,关闭进站信号。(6)列车上的轴温检测装置集中在司机室里;地面的检热装置用于对列车轴温和电机温度进行检测,与支公司调度所联网;超温报警则停止列车的运行。(7)在地面上设置振动检测装置,对列车的运行品质进行检查。(8)在机车中装有侵限保护装置,一旦发生脱轨侵限,司机立即按下按钮,1 km以内的列车都会收到信号而停车。(9)对线路施工作业人员配备TC无线列车接近报警装置,以确保人身安全。(10)司机室内存有各种非正常行车的处理办法,司机只要手触荧光屏,就能得到各种操纵提示。遇有险情时,A T C设备自动切断接触网电源,列车自动停车,不用司机在几秒钟内作出如何操作列车的判断。日本铁道安全设施的研制开发首先是依据事故分析的结果而进行的,因而针对性强,投资因地因线制宜,效果明显。其次是对安全设施能够进行集中管理,直接控制信号和供电,一旦发生危险,调度所能立即采取措施,基本上消除了中间环节和人为动作。第三,对安全设施要求高,如有损坏,列障碍事故。第四,员工要接受事故处理和安全设施操作的实际操作培训与考核,用计算机考核打分,低于70分时要重新接受培训。JR公司采用的各种新设备,使东京交通圈、城际高速列车、轻轨、地铁实现了多层立体交叉进路、多方向同时接发列车,在列车停站多、站距短等诸多矛盾中,实现了运输组织的高效率、高密度,适应了大型城市客运的需要。5加大对安全设施的投入为了不断提高公司的信誉和运输安全水平,JR东日本公司每5年制定一次安全生产计划。近5年内对行车设备改造的投资计划为4300亿日元,占公司全部投资的2/5。重点是对防止列车冲突的ATS-P第4期工程进行完善,如防止线路维修作业人身伤亡事故的TC型列车接近报警装置,防止超速、溜逸、坠落、道口事故及自然灾害等设备的投资,同时通过培训,增强员工的事故预防能力和事故发生后的通报、防护等应急处理能力。2考察体会日本铁道公司制改造的初衷是实行政企分开,让国铁走入市场,自主经营,扭亏为盈,同时由各公司对其经营效果和安全生产负责。经过改造,JR各公司自立于市场经济之林,其中3家公司已成功上市,安全生产长治久安,事故件数大幅度下降。JR东日本公司1987年发生事故376件,2000年下降为152件,减幅达60%;公司每年机车走行25 550万列车公里,每百万走行公里事故率由1987年的90下降到2000年的57。事故减幅最大的是道口上发生的冲突事故,由1987年的247件下降到2000年的84件,事故件数减少了2/3。1体制的变革提升了安全管理企业在安全管理上,因为经营体制的变化,安全管理方式产生了质的飞跃。在设备更新改造和安全投入上,由于资金充裕,投资额成倍增加,目标上非常明确,效益上十分明显,基础日益增强。在提高员工素质方面,特别注重安全意识的养成,在全公司形成浓厚的安全生产氛围,尤其是员工利益与企业利益的一致性,增强了员工的安全责任感。政府由于职能的转变,将应由企业办的事情交给了企业,较好地解决了政府负担重的问题,人员大量精简,基本上实现了政企分开。目前,日本政府感到对事故,特别是重大事故的原因调查介入得不够,缺乏监督力度,因而准备成立事故调查委员会。日本政府在不断总结经验,调整做法,表明政府十分重视对企业安全生产的监督和事故调查,把对事故的防范作为政府的一项重要责任。2追求效率与安全的统一日本JR公司与其他各种运输方式的竞争日益剧烈,面对发达的地铁系统和公路系统,铁道公司以其安全、快捷、平稳、舒适的服务优势赢得旅客的信任。为此,JR公司坚持向新设备、新技术要市场、要效率、要安全。首先是新干线的修建和高速列车的开行。新干线的列车运行正点率是以分秒为单位统计的,因而树立了良好的信誉,占领了日本运输市场的较大份额,目前已成功地将原米轨的秋田、山形、上越、长野线改造为新干线。其次是在东京铁道运输总调度室,日组织开行8 000余列旅客列车,办理旅客乘降1 300万人次,对运输指挥、站间联锁、运行信号和设备维修都实行了计算机控制,在新干线上A T O S与列车A T C系统接口,使高速列车的安全运行有较好的技术保障和较高的可靠度。第三是CTC列车集中控制装置,PRC车站进路控制装置以及ATC、ATOS等先进的安全保证设施,形成了单元组织、互联成网、集中(分散)控制、系统调度、综合管理的运输指挥和安全保障体系。新技术、新设备的大量投入使用,使JR公司成为运输市场的赢家。实践证明,科技进步是铁路体制改革的必然选择,也是企业自立于市场经济之林的必然要求。当然,实现运输生产的效率与安全的完美统一,必须加大设备和技术的投入,但并不意味着不顾国情、路情而一味加大设备投入。日本铁路坚持对不同等级和运输密度的线路区别对待,对原国铁遗留的站舍、库房、雨棚等简陋设施,凡是能利用的现仍在使用。2.3铁路安全的基石是高素质的员工铁路安全离不开高素质的员工队伍,而教育是实现高素质的重要手段。日本铁道公司化改革后,运输效率、效益和安全都有了明显提高和长足的进步,并未产生混乱和发生重大事故。究其原因是员工队伍支撑着这场改革。因此,重安全必须重教育。日本铁道员工在一人单独作业时仍能一丝不苟地执行标准化,无不与其兢兢业业的敬业精神密不可分。公司建立了全体员工特别是职员敬业精神的培养考核机制,让那些不能爱岗敬业的员工不能继续为公司服务。4协调产生合力日本铁道的安全管理较好地解决了条块之间、部门之间、不同行业之间的协调关系,运输生产指挥相对集中、信息共享、反应迅速、处理果断。日本铁道的这些协调做法,其根本宗旨在于各工种、各专业、各行业都要为运输生产和运输安全服务,在总公司的经营方针指导下,解决了专业分割、技术独立的问题,真正发挥了联动机的合力作用。日本铁道的这种做法,使各部门、各单位职责分明,各司其职,各负其责。属于本部门的工作不推诿,对公司运输和安全有利的事情不从本部门的局部利益出发,而是服从公司的大局利益。局部服从全局的理念为全公司各部门及所有员工所接受。3建议面对世界铁路改革的新动向,中国铁路改革中的安全管理要借鉴各国铁路改革的成功之处,加速中国铁路的改革进程。1适应、完善安全管理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要适应铁路改革发展的需要,就必须对其管理进行不断的完善。随着客运公司的建立,合资铁路和地方铁路的不断发展,在安全管理上应当进一步明确政府和企业的责任。安全管理工作不能滞后于铁路运输管理的改革和发展,要适度超前,未雨绸缪,尽可能地避免阵痛。各公司要明确分层管理、逐级负责,落实安全责任。要拓宽企业安全管理的空间,放手让企业根据市场竞争的需要,确立其自身的安全管理方式。例如借鉴日本铁道的做法,在追究责任的同时,深究事故发生的原因,一追到底;开发安全保障设施,并付诸实施,防止同类事故再次发生。2实行新线新办法在新建的快速客运通道和既有线客运集中的京秦线,京沪线的京津、沪宁段和广深段等可借鉴日本新干线的做法,或自成系统,或采用特殊规定,实行新的技术标准和新的行车组织办法。要高度重视道口安全,从法规、规程的源头上对道口安全管理作出规定。建议国家在修改《铁路法》、《公路法》时,明确规范道口安全管理,落实安全责任;在修订《铁路技术管理规程》、《设备管理规程》和《铁路技术政策》时,规定达到一定速度的线路要实现立交化、封闭化。无法改造的平交道口,要研制新型道口防护设备与轨道电路及信号联锁,增强其自动防护功能。新建铁路时,无论速度高低,道口都要立交化。要在提速区段的机车上加装侵限保护报警装置,一旦发生脱轨,司机立即报警,1 km以内的列车都能收到警报而停车,防止二次事故的发生。3运输与安全的统一要确立运输与安全的统一理念,各专业都要为运输和安全服务。设立综合调度所,运、机、工、电、辆等调度全部集中在调度所,形成集中指挥、反应迅速的综合调度指挥中心。充分利用TMIS、DMIS系统,掌握分析运输安全信息,用现代化手段指挥运输生产。4加大职工培训力度对职工教育要进行再认识。铁道部应对铁路运输企业的员工进行全员定期的技能培训提出要求,并规定主要行车工种的值班员、列车调度员、中间站站长和司机等职务的任职资格必须具备的工作经历。因此,一要提高职工教育的权威性,教育基地形成规模化。二是要增强职工教育的针对性,培养敬业爱岗、忠于职守、一丝不苟的敬业精神,熟练运用规章制度,掌握新设备、新技术及典型事故安全案例的原因分析和采取对策作为安全教育的主要内容。三是因地制宜、因需施教,做到真正意义上的全员、全过程、全系统培训。四是不断提高师资水平,以适应科技进步的需要,杜绝职工培训中的形式主义。要提高培训质量,重视培训效果,真正达到培训为现场安全生产服务的目的。对事故原因进行调查时,要考虑受培训者接受培训的效果。5强化标准,岗位落实借鉴日本铁道员工一丝不苟的敬业精神,我国铁路在实施“规范管理、强基达标”中,企业要加强现场作业控制,强化标准化、程序化作业,并以此为切入点,营造人人按标准作业的氛围,使之成为实施自控、他控的载体,促进岗位责任的落实。要着重检查职工标准化作业的执行情况,特别是非正常情况下作业程序控制情况,使作业过程始终处于受控状态。
关于防止脱轨与增强铁路行车安全的建议列车脱轨是危害铁路运输安全的严重事故。据统计,1988年10年间,我国全路重大、大事故中,列车脱轨约占总事故的70%,其比例之高,在国际上罕见,国内前所末有。为此,中国铁道学会安全委员会与铁道部安全监察司共同邀请路内从事安全方面研究的专家、学者和铁路第一线的安全管理工作者召开了“防止脱轨事故及确保客车安全学术研讨会”。会上,与会专家、学者分析了造成列车脱轨的原因,认为大多与列车/轨道系统的相互作用有关。国外早在60年代就在这方面开始进行了大量的研究工作。北美铁道协会(AAR)、国际铁路联盟(UIC)和原日本国铁都取得了重要成果,在保障行车安全的实践中发挥了重要作用。而我们在这方面还处于起步阶段。我国铁路安全研究方面的基础较薄弱,缺乏必要的试验条件,列车轨道系统安全性评定和管理方面的规程、规范不够完善和健全,存在不少漏洞和缺陷。对货车与脱轨有关的部分参数影响安全性能的关系研究不够,甚至有些失控。与会专家认为,为了减少脱轨事故,确保铁路行车安全,建议加强对列车/轨道相互作用系统安全性能、安全监测和保障技术设备的研究,并加大建设的投入。为此,应积极开展下列研究工作: 1.建设机车车辆/轨道系统安全性能试验线 为了科学、准确、公正地评价各种机车车辆的安全性能,建议在铁道部科学研究院东郊环行试验基地建设机车车辆/轨道系统安全性能试验线。所有新研制的机车车辆动力学性能鉴定试验都要在这条试验线上进行。 在轨道平顺性良好,曲线类型较少,半径较大,线路条件不固定的情况下,不可能正确、全面、客观地评定机车车辆的安全性能。因此,有必要参考北美铁道协会“AAR Ml00l货车性能试验分析评定标准”、美国“FRA轨道安全标准”、国际铁道联盟“UICOREB55车辆扭曲刚度检验标准”以及“德国机车车辆批准上道验收试验标准”的要求,建设我国用于试验评定机车车辆通过不平顺轨道和各种典型曲线的安全性能,以及检验车辆扭曲刚度等的永久性专用安全性评定试验线,使我国机车车辆安全性能评定试验工作得以规范进行。 2.尽快建立、健全和修改完善我国机车车辆轨道安全管理和试验评定方面的规程、规范 我国至今无自己的轨道、车辆状态的安全监控管理标准。现有的机车车辆动力学性能试验评定等标准中没有评定与脱轨关系密切的车辆扭曲刚度和通过各种轨道不平顺时的安全指标、侧向力允许标准等安全性能规定,对曲线通过安全性评定的标准也只是参照国外的标准,是否符合我国轨道实际的横向承载能力,没有通过试验验证;脱轨系数、轮重减载率、转向架、车体振动加速度等的取值和评定方法,也未进行过系统深入的试验研究,与AAR的5ft距离窗移动平均和欧洲铁路2m距离窗移动平均(也有用时间窗的)等方法存在很大差异,这对于正确评定机车车辆的性能关系极大。这些问题都必须认真研究。 3.重视对已有货车运行状态的安全监测管理工作 我国货车在曲线圆缓点区、反向曲线夹直线段的脱轨事故一直不断发生;近年来,又接连多次发生空货车在状态良好的直线段脱轨的事故。因此,除应研制新型货车转向架外,还应积极研究推广识别车辆性能不良、有潜在脱轨倾向的办法和仪器,积极推广监测货车超偏载、扁疤、严重周期性减载等地面的安全监测系统。 4.大力加强列车/轨道相互作用系统安全性方面的系列研究 世界各国在车轮脱轨原因、防治措施以及安全监测管理技术、安全规程、规范等方面的研究和实践都是建立在列车/轨道动力学和轮轨相互作用系列研究成果基础上的。要从根本上提高我国铁路科学研究、管理层对脱轨机理的认识,提高我国列车/轨道系统的安全性,必须重视加强列车/轨道相互作用等专业基础方面的研究。其重点有: 车辆、轨道状态和构造参数,列车装载、编组、操纵等对脱轨安全性的影响,以及相应的监测管理技术和设备。 减少脱轨事故和减少事故损失的途径和技术措施。 建立、修改、完善列车脱轨系统安全监控管理方面的规程规范。 对脱轨机理、安全性评定指标和评定方法的试验研究。 5.组建铁路安全技术研究和监测中心 为确保和强化安全,铁路必须有自己的研究和监测中心,特别是在企事业单位(包括科研单位)推向市场,实行企业化管理后,铁路就没有专门的单位来从事安全研究,以及对新旧设备在运用前和运用中的监视和测试工作。要临时组织人员进行研究,只能解决一时性的问题,不可能系统地解决问题。 回顾发生的各种重大事故,不少都是预防不力,缺乏系统与必要的监测和监控,因此,成立全路性的专门从事铁路安全研究和监测中心是铁路长治久安的需要。
【摘要】铁路运输是当今国民经济快速发展的重要支柱,其运输安全质量不仅关系着铁路运输效率,也将严重影响着经济的快速发展和产生严重的负面社会影响。现如今铁路运输安全管理中还存在着管理与落实脱节的现象,铁路运输安全又是运输管理部门运输管理不变的主题,本文以一部分规章制度为切入点,以完善规章制度为基本点,以提高人员素质为关键点和以强化设备质量为根本点的意见和建议。 【关键词】铁路运输;安全管理;现状与趋势分析 一、铁路安全管理现状 如今许多工区把安全生产搞成形势主义,盲目违章指挥,违章作业,工区设施管理,线路设备调查,弄虚作假。心里想得都是如何蒙混过关,缺乏求真务实的工作态度。主要表现:①安全意识薄弱。对“安全第一,预防为主”这一基本准则认识度不高,没有从思想上认识,对待安全工作总抱有侥幸的心理。②基层管理人员做事不务实。有些人没把主要精力放在安全生产上。没能对安全生产方面所涉及的问题做全面高度的分析。作业过程过于简化,盲目更换失效设备,结果适得其反,造成严重浪费劳动力的后果。管理者脱离职工队伍的思想越走越远,没有安定团结的工作环境,想搞好安全生产简直是无稽之谈。 二、铁路安全管理存在的问题 安全管理过程中存在脱节现象。各级领导对安全的重要性认识比较高,安全检查考核要求得也比较严,但基层的一些管理干部在实际工作中主动性不够,处理问题时仍然持“大事化小、小事化了”的态度。 (一)需要提高领导干部的责任意识和敬业精神,班组管理有待加强 有些干部管理的思路不清晰,缺乏创新意识;还有相当数量的职工文化素质不高,对遵章守纪不够自觉。班组领导的作用没有充分发挥,导致安全管理在车间、班组领导与职工三者之间两两产生断层。检验一个人的素质是否过硬,安全管理、责任意识、创新意识以及管理能力都是关键。 (二)行车主要设备投资和维修保养的质量有待提高 一些行车设备没被修理是因为维修费用不足,新设备没有较为完善的修、管、用制度,责任制尚未落实,对设备的保障程度也缺乏评估定性和相应措施,对于事故的分析,只停留在表象上,缺乏对其发生的根本原因及原因间的内在联系进行深入的分析,急于下结论,忙于进行经济处罚,没有对设备原因进行分析,更没有实施解决设备投入、更新、改造的措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