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学术参考网
当前位置:论文百科> 正文

科普论文

发布时间:2023-12-08 02:20:22

科普论文

科学,如今,它早已是现代人们议论得最热烈的话题了。这扇大门再一次向我招手,我毫不犹豫地走了进去。现在,我要讲的一个话题是--------空气。空气,大家应该都知道它是什么吧。而我呢也从一些有关书籍上了解到地球上的空气大约1/5是氧气,4/5是氮气,还有少量的其他气体,如二氧化碳、水蒸气等。洁净的空气是无色、无味的,它维持着地球上万物的生命。环绕地球的大气层厚约1000千米,不过只有距离地表十几千米以下范围内的空气又稠密又活跃,风霜雨雪都发生在这儿。离地球越远,空气越稀薄,北京的小朋友到青藏高原,就会感到氧气不够用,要适应一段时间。在离地面大16-32千米的地方,有一个臭氧层,它能保护地球上的生物不受太阳中强烈的紫外线的伤害。生活在水里的动物,有的常常浮出水面呼吸空气,有的呼吸溶解在水中的空气。人们利用压缩空气可以做许多事情。例如,气垫船是利用鼓风机压缩的空气在船身下形成空气垫,抬起船身,使船在波涛汹涌的海面上“飞行”。同学们知道了空气的知识,我长大后要让空气更多的为人类服务!

首先是命题科普作品的命题方式有直叙式,然后是开头,开头是有技巧的,以生动的故事开头;以发人深思的提问开头;开门见山,起首点题开头;描述性开头;议论性开头等。最后是结尾,科普作品的结尾也象文学创作一样要令人回味无穷,并与文章的开头相照应。其方式有总结性的结尾;启发性的含蓄结尾;鼓动型结尾、首尾照应型结尾等,论文查重无论哪一种结尾方式,都要求文字简洁。除了以上的之外,在行文过程中,还可以采用如下技巧,比衬有些事物和道理比较抽象、深奥,读者不易理解。作者这时就可以找出一些与表现对象相类或相对的、比较浅显、具体、为读者熟悉的比衬对象,将它与表现对象相比,讲清它们之间的关系。比喻比喻与比衬不同。比衬的两个对象在本质上有某种共同点,而比喻的两个事物在本质上完全不同,只有某一些相似之外,比喻即是将这两种有相似之处的对象,通过打比方的方式,形象地显示真正要表现的事物或道理。虚拟虚拟是设计一些现实生活中没有,甚至让人感到荒唐情形,来使读者展开想象的翅膀,获得鲜明的印象、曲笔为了更加有效地揭示事物的本来面目,作者往往通过采用一些表现手法,把科普作品写得波澜曲折、跌宕起伏。这就是曲笔。白描,白描就是不尚修饰,用朴实平易的文字,把所要表现的客观事物的特征真实、准确地表现出来。看过这篇文章,相信你们对科普论文怎么写。

神奇的静电(科普小论文)  今天下午我发现了一个好玩的现象,这是我用尺子挠头的时候发现的。  那时,我感觉头皮很痒,就用尺子在头发上磨来磨去。然后,我看到桌子上有一小块纸屑,就用尺子随意地碰了一下。这时候发生了一件意想不到的事:纸屑像被施了魔法一样,飞到了尺子上,真神奇!接着,我又弄了一点纸屑,打算再试一次 。我把尺子在头发上来回摩擦了十秒左右,然后把尺子拿下来轻轻地放在纸屑上方,哇!神奇!纸屑再一次被吸到尺子上。看到这一个现象,我很好奇,这是什么原因呢?如果我用一根木质铅笔会发生同样的事吗?  说干就干,我拿出一根铅笔,经过头发的摩擦后再靠近纸屑。咦?一怎么一点反应也没有,这是为什么呢?带着这个疑问,我查了手机上的“百问百答”的。原来这是一种自然现象,叫“摩擦发生静电”,塑料尺和头发来回摩擦时产生了静电,静电就把纸屑吸到尺子上了。而木头和头发摩擦却不会产生静电,所以木头做的铅笔就当然吸不起小纸屑了。  我发现,在我们身边有很多东西也会产生静电,如然羊毛背心、绵被、和游乐场里的滑滑梯……它们都会产生强大的静电。细心观察,就会发现在生活中,还可以在更多的地方发现我们看不见的静电。  (范例来源:学术堂)

气象科普论文科普大赛

什么是科普小论文 有些同学把写科学小论文看得很神秘,认为是科学工作者的事,对我们少年儿童是高不可攀的。这完全是一种误解,同学们不仅能写而且可以写出质量较高的论文来。 科学工作者写的科学论文,是指作者根据所制定的科研项目和确定的科研课题,通过实验、观察等手段,获得大量的科学数据,在此基础上,再进行分析研究,得出科学结论,从而写出的科研报告。同学们写的科学小论文,比科学工作者写的科学论文要短一些、

你们想知道天气预报是如何产生的吗?那就跟我一起走进重庆市气象台吧!我们首先参观气象局11楼的气象科普馆。这里有人工增雨模拟器风云2号观测仪、城市雷击模拟器地面观测模型, 墙上还有天气预报制作流程图。展馆中央有可供参观者自己动手查阅气象知识的电脑。电脑里的软件知识性、趣味性都很强,老少皆宜。最令我兴奋的是,亲手感受了电影里见到的发报。气象数据的产生是在17楼。各种气象卫星和气象装置产生的数据就是在这里进行汇总和分析,最后由值班员对外公布。由于天气受人类活动影响很大,所以有时难免会出现“天气乱报“。这里现在可预报14天以内的天气状况。至于平时我们在电视上看到的天气预报节目,是根据气象员的判断报告,经过配音等编辑制作的。参观者在18楼可以亲眼目睹整个气象节目的制作过程。回家以后,我对气象谚语产生了兴趣,希望有一天我也能象诸葛亮那样巧“借”东风!

科普小论文

别把垃圾浪费掉  你知道吗?我国每年都有价值250亿元的资源被白白浪费了!这些资源既不是石油也不是天然气,更不是高科技产品,而是我们每个家庭每天都在产生的生活垃圾。由于我们没有将垃圾进行适当的分类,不仅使那些可利用而没有得到利用的废弃物成为二次污染的源头,而且还造成巨大的资源浪费,实在是太可惜了!  让我们先来看一看生活垃圾全部混在一起都会带来哪些后果吧!首先,会增加填埋或焚烧的垃圾量。仅在我们北京,垃圾占地就已达1万亩啦,焚烧垃圾越多,释放的有毒气体也就越多,同时还会产生有害炉渣和灰尘呢,这些都对我们的健康构成了极大威胁。  我们再来算算垃圾不分类会造成多大的资源浪费吧。据有关部门统计,我国每年约有300万吨废钢铁,600万吨废纸没得到利用。而我们经常随手丢弃的废干电池,每年就有60多亿只,里面总共含有7万多吨锌,10万吨二氧化锰呢。这些资源如果都能被重新利用,将会成为多大的社会财富啊。  既然垃圾分类这么重要,为什么大家总是做不好呢?我们调查后发现,很多人怕麻烦、环保意识不够,还有一个重要的原因是,大街上和社区里方便分类垃圾箱特别少,让人们很难养成垃圾分类的好习惯。  哎,难道说,就继续让这些垃圾混在一起,又污染环境又浪费资源吗?那可不行,必须想办法解决。如果政府加大垃圾分类的推行力度,当然最好还能制定奖惩制度,效果可能就明显得多。除此之外,最好能够设计出更为方便分类,同时外观又醒目的垃圾箱,让它的标识就像交通红绿灯一样深入人心,时刻提醒大家要做到垃圾分类。这样一来,不但可以减少污染,保护环境,而且还能给国家节约不少能源呢。

神奇的静电(科普小论文)  今天下午我发现了一个好玩的现象,这是我用尺子挠头的时候发现的。  那时,我感觉头皮很痒,就用尺子在头发上磨来磨去。然后,我看到桌子上有一小块纸屑,就用尺子随意地碰了一下。这时候发生了一件意想不到的事:纸屑像被施了魔法一样,飞到了尺子上,真神奇!接着,我又弄了一点纸屑,打算再试一次 。我把尺子在头发上来回摩擦了十秒左右,然后把尺子拿下来轻轻地放在纸屑上方,哇!神奇!纸屑再一次被吸到尺子上。看到这一个现象,我很好奇,这是什么原因呢?如果我用一根木质铅笔会发生同样的事吗?  说干就干,我拿出一根铅笔,经过头发的摩擦后再靠近纸屑。咦?一怎么一点反应也没有,这是为什么呢?带着这个疑问,我查了手机上的“百问百答”的。原来这是一种自然现象,叫“摩擦发生静电”,塑料尺和头发来回摩擦时产生了静电,静电就把纸屑吸到尺子上了。而木头和头发摩擦却不会产生静电,所以木头做的铅笔就当然吸不起小纸屑了。  我发现,在我们身边有很多东西也会产生静电,如然羊毛背心、绵被、和游乐场里的滑滑梯……它们都会产生强大的静电。细心观察,就会发现在生活中,还可以在更多的地方发现我们看不见的静电。  (范例来源:学术堂)

同学们写的科学小论文,比科学工作者写的科学论文要短一些、浅一些。 科学小论文实际上是同学们在课内外学科学活动中进行科学观察、实验或考察后一种成果的书面总结。它的表现形式是多种多样的:可以是对某一事物进行细致观察和深入思考后得出结论;可以是动手实验后分析得出的结论;也可以是对某地进行考察后的总结;还可以靠逻辑推理得出结论。(关于风车的转速的、关于纸飞机飞行、关于插枝芦荟、绣球的观察研究、) 二、科学小论文的特点:1、科学性。科学性是科学小论文有别于其他各类体裁文章的重要特点之一,是科学小论文的生命。它要求选题科学,研究的方法正确,论据确凿,论证合理且符合逻辑,文字简洁准确。2、创造性。小论文的选题、主要观点要有自己新的发现、独特的见解,而且对人们的生产生活等有一定的实际意义,同样的小论文没有参加过各级科学讨论会,也没有在各级报刊上发表过。当然,你如果在别人研究的基础上进一步研究,提出新颖、独到而又论据充分、言之有理的见解也是可行的,不失创造性。3、实践性。论文选题必须是作者本人在科学探索活动中发现的;支持主要观点的论据必须是作者通过观察、考察、实验等研究手段亲自获得的,有实践依据;论文必须是作者本人撰写的。不能有凭空捏造、猜测、成人包办代替的迹象。 以上"三性"是衡量科学小论文的质量标准。如写"太阳花",尽管你的观察细致入微,它的姿态描写得栩栩如生,它的品格剖析得完美无缺,但如果没有获得科学的、有意义的结论,那最多只能算是一篇好的散文或观察日记,而不是科学小论文。 写科学小论文是一件很艰辛的工作,更是一项非常有意义的活动。成功属于勇于探索、不懈追求的青少年朋友! 三、科普小论文的类型 科学小论文最常见的形式有科学观察小论文、科学实验小论文、科学考察小论文和科学说明小论文。 (一)科学观察小论文 科学观察小论文,是指青少年对某事物或自然现象通过周密细致的观察,并对取得的材料和数据进行认真的分析、综合研究后得出结论,作出科学的解释和描述。 昭仁中心校的马珊同学的爸爸经常咳嗽,他通过长期、反复的观察,发现了风向与爸爸咳嗽有着十分密切的关系,并查出了"罪魁祸首"—长武奶粉厂大烟囱里飘来很多烟气,里面含有二氧化硫,爸爸一闻到它,咽喉部就产生过敏反应,反射性地引起咳嗽。他的《爸爸的咳嗽》这篇小论文主要是利用观察这一研究方式得出结论,属于科学观察小论文。 需要注意的是,科学观察小论文中研究的对象是客观存在的自然事物或现象,是在自然发光的条件下不加以人为控制发生的,所以文中所描述的内容应是作者所观察的对象、过程和它产生的条件、各种现象,不能附加人为的任何条件或个人偏见。另外,观察是一项长期的、系统的、反复进行的活动,需要作者耐心、细致、锲而不舍的精神。 (二)科学实验小论文 科学实验小论文,有时也称"实验报告",是青少年对研究的对象创设特定的条件,经过反复实验,对获取的材料和数据进行分析、综合得出结论而写出的文章。它着眼于对实验过程的客观叙述以及实验现象的科学解释。 爬山虎能爬墙,这是许多同学所知道的。但是,爬山虎为什么能爬墙呢?昭仁中学的王兰同学通过观察发现这与爬山虎的"触角"有关,接着他测算了平均每一米长的爬山虎茎干上有25个吸附在墙上的"触角",并作了"触角的拉力测定和吸附作用"实验,实验目的明确,实验步骤详尽,数据准确,说明力强,得出的结论真实可信,不失为一篇优秀的科学实验小论文。(写插枝芦荟、绣球实验论文) (三)科学考察小论文 你想研究某一与人们生活息息相关的水域污染程度、某地的空气污染源,弄清某奇石奇山的演化过程、某范围动植物资源及分布情况等,你就得实地考察。通过调查、访问、实地勘探等考察方式为主要研究手段写出的小论文称为科学考察小论文。有时也称为"科学考察报告"、"科学调查报告"。 写科学考察小论文时,有时还应将有关动植物、岩石、土壤等标本或照片附在文后,以增强说服力。 (四)科学说明小论文 科学说明小论文是指作者通过利用翔实可靠的资料对某一自然现象或自然事物进行解释和说明的一类小论文。一般来说,它并不直接采用观察、实验、考察等研究手段,而主要是从书刊资料、师长等地方获取丰富的第二手材料,并经过自己的综合分析、逻辑推理,用自己所理解的语言阐明某一观点。 特别提醒的是,写科学说明小论文是,千万不要提出一个问题后就赶忙查资料,再不加分析地原本照抄、作出解释,这样没有新意,没有新的见解的文章只能算是一般性科普文章,不能称为科学小论文,更不能培养自己研究问题的能力。三、科学小论文的选题

科学,如今,它早已是现代人们议论得最热烈的话题了。这扇大门再一次向我招手,我毫不犹豫地走了进去。现在,我要讲的一个话题是--------空气。空气,大家应该都知道它是什么吧。而我呢也从一些有关书籍上了解到地球上的空气大约1/5是氧气,4/5是氮气,还有少量的其他气体,如二氧化碳、水蒸气等。洁净的空气是无色、无味的,它维持着地球上万物的生命。环绕地球的大气层厚约1000千米,不过只有距离地表十几千米以下范围内的空气又稠密又活跃,风霜雨雪都发生在这儿。离地球越远,空气越稀薄,北京的小朋友到青藏高原,就会感到氧气不够用,要适应一段时间。在离地面大16-32千米的地方,有一个臭氧层,它能保护地球上的生物不受太阳中强烈的紫外线的伤害。生活在水里的动物,有的常常浮出水面呼吸空气,有的呼吸溶解在水中的空气。人们利用压缩空气可以做许多事情。例如,气垫船是利用鼓风机压缩的空气在船身下形成空气垫,抬起船身,使船在波涛汹涌的海面上“飞行”。同学们知道了空气的知识,我长大后要让空气更多的为人类服务!

科普性论文

首先是命题科普作品的命题方式有直叙式,然后是开头,开头是有技巧的,以生动的故事开头;以发人深思的提问开头;开门见山,起首点题开头;描述性开头;议论性开头等。最后是结尾,科普作品的结尾也象文学创作一样要令人回味无穷,并与文章的开头相照应。其方式有总结性的结尾;启发性的含蓄结尾;鼓动型结尾、首尾照应型结尾等,论文查重无论哪一种结尾方式,都要求文字简洁。除了以上的之外,在行文过程中,还可以采用如下技巧,比衬有些事物和道理比较抽象、深奥,读者不易理解。作者这时就可以找出一些与表现对象相类或相对的、比较浅显、具体、为读者熟悉的比衬对象,将它与表现对象相比,讲清它们之间的关系。比喻比喻与比衬不同。比衬的两个对象在本质上有某种共同点,而比喻的两个事物在本质上完全不同,只有某一些相似之外,比喻即是将这两种有相似之处的对象,通过打比方的方式,形象地显示真正要表现的事物或道理。虚拟虚拟是设计一些现实生活中没有,甚至让人感到荒唐情形,来使读者展开想象的翅膀,获得鲜明的印象、曲笔为了更加有效地揭示事物的本来面目,作者往往通过采用一些表现手法,把科普作品写得波澜曲折、跌宕起伏。这就是曲笔。白描,白描就是不尚修饰,用朴实平易的文字,把所要表现的客观事物的特征真实、准确地表现出来。看过这篇文章,相信你们对科普论文怎么写。

《冰雹猜想有规可循》冰雹猜想又名考拉兹猜想、角谷猜想、3x+1猜想等等。其描述为:任一正整数x如果是奇数就乘3加1,如果是偶数就除以2,,反复计算,最终都将会得到数字1。如:11,34,17,52,26,13,40,20,10,5,16,8,4,2,该问题一出现就风靡全球,无论是小学、中学还是高校师生都为之着迷。近百年来,数学家、物理学家、计算机科学家等都对此进行过研究;涉及的数学领域也很广,有数论、遍历理论、动态分析、数理逻辑与计算理论、随机过程与概率论和计算机科学等等。虽然取得了一定的成果,但始终没能被彻底解决。这个问题似乎是无解的,几乎无人能破解其中的秘密。世界著名华裔数学家陶哲轩在2019年曾发文证明约99%的初始值大于1千万亿的考拉兹数列,最终值小于200,但依旧没有改变现状。你或许会好奇的说找个反例不就行了,是的,全球计算机在没日没夜的找,可惜都没找到反例。对于这个极其简单又无聊又超有趣的问题,别说常人,数学家几乎都不敢专职研究并直呼:“不要试图去解决这些难题!”;“没有希望,绝对没有希望。”;“当今数学还没有解决此类难题的方法。”等等。那么冰雹猜想就真的如此没有规律吗?那倒也不是,因为无论它怎么变化,也不会背离白言规则(LiKe's rule):对于任一正整数,如果它是奇数则乘3加1;如果它是偶数则除以2,如此循环,最终都将转变到LiKe第二数列(2, 8, 26, 80, …, 3^n-1)中的数,3^n-1再变为更小的3^n-1并最终变为8回到1。如11必变到26(3^3-1),再变为更小的8(3^2-1),并回到1;另外27是个极其强悍的数字,按照规则77步才能到达巅峰值9232(27的342倍多),具有同样步数的2的幂为2的111次方,很惊人吧!其变化更是起伏不定,但按照白言规则却显而易见:27必会转变到3^n-1(242),定会降至3^2-1(8)并回到1。真是太神奇了。这个问题很有趣吧,还超简单,感兴趣的可以自己试试哦。

科普论文 一、科普作品的特点及要求 (一)科学性 科学性是所有科技作品的生命,科普作品也不例外。科学必须揭示事物的客观规律,探求客观真理,作为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的指南。而科普作品则担负着向大众普及科学知识、启蒙思想的职责,更应保证科学性。失去科学性的科普作品也就失去了存在的价值。因此,对于科普作品的创作者而言,应尽力发掘自己的专业所长,从自己熟悉的领域开始,用全面发展的观点,把成熟的、切实可行的知识,介绍给广大读者。 (二)思想性 科普是科学技术与社会生活之间的一座桥梁。它在向读者传授知识的同时,也使读者受到科学思想、科学精神、科学态度和科学作风的熏陶,宣传着科学的世界观和方法论,以提高人们的科学素质和思想素质。因此,科普作品要通过普及介绍科学知识,让人们深刻地理解科学的世界观的方法论,即唯物主义和辩证法。这就是科普作品思想性的体现。当然,科普创作的思想性,是内在的、从作品中自然表现出来的,不是贴上一些政治标签或外加一些政治术语。 (三)通俗性 通俗性就是要用明白晓畅的文字介绍科技知识,使之生动、易懂。“整个科普创作过程,实际上也就是专门知识通俗化的过程。”(章道义等编《科普创作概论》,北京大学出版社,1983年版,第38页)这句话点明了科普创作的实质。不通俗地把科学知识表达出来,读者理解不了,就起不到科普创作的作用,科普创作也就失去了意义。科普创作可以运用多种方法使科普作品通俗化。如用文艺形式创作,使之生动有趣,引人入胜。但这不是唯一的方法,科普作品,只要简明扼要,深入浅出,通俗易懂地写清楚,同人们的实际生活和工作联系起来,就能达到通俗化。切忌简单化、庸俗化,或简单得残缺不全,只在抽象的概念中兜圈子;或堆砌资料,照搬照抄,或把通俗化变成庸俗化,迎合低级趣味,这些都应在科普创作中杜绝。 (四)艺术性 是由通俗性派生的一个特点,科普作品的通俗性常常要求运用文艺形式来介绍科技知识, 创作过程中,不仅使用逻辑思维来达到以理服人的效果,同时还采用形象思维,使之以情动人。 (五) 知识性 二、科普创作的技巧 科普作品不同于其它科技论文,可采用多种表现手法使之通俗易懂,引入入胜。下面介绍几种常见的创作技巧。 (一)命题 科普作品的命题方式有直叙式,如“青少年吸烟危害大”;疑问式,如“小儿缺钙会影响智力吗?”;警句式,如“气候纵横谈——宇宙、日、月”故事式;如“从《血疑》谈到白血病”;比喻式,如“植物的‘医生’——啄木乌”;此外还有寓意式、启迪式、成语式等多种命题方法。 (二)开头 科普作品的开头的技巧有,以生动的故事开头;以发人深思的提问开头;开门见山,起首点题开头;描述性开头;议论性开头等。如:“艾滋病究竟离我们有多远?……”就是以提问的方式开头。而茅以升《没有不能造的桥》中,就是开门见山点题的:“路是人走出来的,有了路,要就桥,哪里有路,哪里也就可能有桥。人是需要桥的,同时人也能造桥。只要有能修的路、就没有不能造的桥。……”再看秦牧《海滩拾贝》,一开篇就用描述性文字把我们带到了景色诱人的大海边:“在艺术摄影中,常常看到这样的画面:无边无际的海滩上,一个人俯身在拾些什么;天上漂浮着云彩,远处激溅着浪花……” (三)结尾 科普作品的结尾也象文学创作一样要令人回味无穷,并与文 章的开头相照应。其方式有总结性的结尾;启发性的含蓄结尾;鼓动型结尾、首尾照应型结尾等,无论哪一种结尾方式,都要求文字简洁。如:“由此推算地球上的人口极限是80亿,如超过80亿,吃饭就成了严重问题。所以,打开‘昆虫粮仓’就是自然而然的事情了。”就是总结性结尾。有一篇题名为《健康长寿之路》的科普文在分析了造成衰老的原因、抗衰延寿的措施及其作用机制后,坚定地相信。“……善于把古人留下的宝贵经验结合近代生命科学进行研究,就一定能够找出一条抗老防衰的正确途径,使更多的人达到健康长寿……。”这种有鼓动意味的结尾,能够感染读者的情绪,激发读者为科学献身。 除了这些技巧之外,在行文过程中,还可以采用如下技巧: (一)比衬 有些事物和道理比较抽象、深奥,读者不易理解。作者这时就可以找出一些与表现对象相类或相对的、比较浅显、具体、为读者熟悉的比衬对象,将它与表现对象相比,讲清它们之间的关系。这样,所要表现的事物或道理就会得到通俗、明白的反映,读者也就容易理解多了,比如,这段文字“原子真是小极了,……五十万到一百万个原子,一个紧挨一个排起‘长蛇队’来,也只有一根头发直径那么小的一点儿。”就用了比衬手法把原子的“小”形象地表现出来了。 (二)比喻 比喻与比衬不同。比衬的两个对象在本质上有某种共同点,而比喻的两个事物在本质上完全不同,只有某一些相似之外,比喻即是将这两种有相似之处的对象,通过打比方的方式,形象地显示真正要表现的事物或道理。但要注意,做比喻的事物要具体。通常是用具体形象的事物比喻一般的抽象道理,用熟知的事物比喻陌生的事物,用浅显的道理比喻高深的道理。如“就其轮廓看,细菌大约可分为六大类:一为象菊花似的‘放射菌’;二是象游丝似的‘真菌或霉菌’;三为断杆折枝似的‘分支杆菌’;四为小皮球似的“球菌’;五为小棒于似的‘杆菌’;六为弯腰曲背的‘弧菌’;那第六类,有的多弯了几弯,象小螺丝钉,就叫做‘螺旋菌’。”就是把通常看不见的细菌的形状,比喻成人们所熟知的菊花、皮球、螺丝钉等。 (三)虚拟 虚拟是设计一些现实生活中没有,甚至让人感到荒唐情形,来使读者展开想象的翅膀,获得鲜明的印象。如把人当成物,把物的世界当成人的世界来写。例如:它(天鹅)在水上为王,是凭着足以缔造太平世界的美德,如高尚、尊严、仁厚等;它有威势,但有不滥用权威的意志,非自卫不用武力的决心,它能战斗,能取胜,却从不攻击别人;它是水禽界里爱好和平的君玉,却又敢于与空中的霸王对抗;它等待着鹰来袭击,不招惹它,却也不惧怕它:它的强劲的翅膀就是它的盾牌,它依靠羽毛的坚韧,翅膀的频繁扑击对付着鹰的利爪,打退鹰的进攻。”这段科普文就是用了虚拟的方法。 (四)曲笔 为了更加有效地揭示事物的本来面目,作者往往通过采用一些表现手法,把科普作品写得波澜曲折、跌宕起伏。这就是曲笔。“假如我们把一只螃蟹从美国的东北部新英格兰的海滩带到世界的另一端,它还会知道新英格兰的海滩在什么时候涨潮。这是为什么?一只果蝇在黑暗地方呆了一星期后,还能知道什么时候是白天,什么时候是黑夜。这又是为什么?蜜蜂是怎样知道时间的?把一只猴子带到宇宙空间,对它的日常生活有什么影响?是不是所有生物体内都有一只时钟?”作者一连用了几个设间句使得这篇科普文章一开头吸引了读者的注意力。 (五)白描 白描就是不尚修饰,用朴实平易的文字,把所要表现的客观事物的特征真实、准确地表现出来。

科普论文和普通论文一样吗?

针对对象不一样。学术文章主要针对的是专业技术方面的人,所以里面很多用词和用语都是专业性很强,一般人很难理解;科普文章是面向大众的,通俗易懂,即使一些专业性的问题也会用通俗词语解释(也就是用大白话解释专业现象和问题)

笔者对论文的写作有一定的体会。 由于这题目很大,只能介绍论文的特点,以示“区别”,不能与“一般的文章”作逐一比较。 论文有一般议论文和科技论文。 议论文必须具有三要素:论点、论据和论证。 论点是作者对所议论的问题持的见解和主张。确定论点要注意三个问题:一是辨清论题和论点。论题是指议论的问题,指议论的内容和范围。明确论题后,可依据它来找论点;二是由论据和论点的关系来找论点;三是在语言表现的形式上,论点是一个完整的表判断的句子,内容上是全文的表述中心,各段各句都围绕它展开论述。 论据是证明论点正确的依据。论据是论点的基础,它与论点是证明和被证明的关系,它要以论点的统帅,始终为论点服务。论据可分为事实论据和理论论据。论据确凿充分,论点才能正确鲜明。 论证是运用论据来证明论点成立的过程和方法,是论据和论点之间的逻辑联系的纽带。我们要掌握例证法、引证法、比喻论证法、对比论证法等。 议论文在进行论证的过程中要选用适当的论证方法,或正面阐述,或反面论证,或两相对照比较,目的是为了使论证有力和得体。 科技论文比一般议论文更高层次,因而其要求更严格。合格的科技论文必须具有“五性”(或称为“科技论文五要素”):①创新性《Nature》认为创新是科研成果新颖,引人注意(出人意料或令人吃惊),而且该项研究看来在该领域之外具有广泛的意义,无论是报道一项突出的发现,还是某一重要问题的实质性进展的第一手报告,均应使其他领域的科学家感兴趣。《Science》则认为,创新是指对自然或理论提出新见解,而不是对已有研究结论的再次论证,内容激动人心并富有启发性,具有广泛的科学兴趣。 ②可读性可读性是由如下因素决定的:研究工作是否取得了实质性进展?结果是否深刻和有启发性?所得结论是否可靠?如果是阶段性成果,它对后续的研究有什么指导意义?是否属重要发现的前奏?作者要对论文进行完整的构思,体现严密的逻辑思维,一项研究课题经过长期努力工作而得到结果时,就应当像艺术家构思一幅作品那样,一丝不苟,精雕细刻。对论文的论述方式,内容的取材,学术思想的解释,研究背景的介绍等等需要反复推敲,仔细斟酌,以期做到论文的内容充实,逻辑性强,论述完整,结论严谨。在论述方式上,要作到深入浅出,表达清楚、简练,专业术语准确,前后一致,语言规范、生动。文字与插图恰当的配合。国内相当多的论文在利用图、表来生动地阐述学术内容方向还显不足,随着计算机三维可视化方法的普及,论文中采用彩图、立体图的趋势将会增加,这可以避免过多的文字说明,而且效果也比较好。论文的体例格式等。 ③信息性在篇幅有限的情况下,论文本身能向读者提供多少有关该论题的信息。 总之,上述论文的特点,在“一般的文章”中是不讲究的。这就是它们之间的区别。

论文和一般文章的区别主要有以下几点①学术性 ②科学性 ③创造性 ④理论性论文常用来指进行各个学术领域的研究和描述学术研究成果的文章,简称之为论文。它既是探讨问题进行学术研究的一种手段,又是描述学术研究成果进行学术交流的一种工具。它包括学年论文、毕业论文、学位论文、科技论文、成果论文等。科学研究是对新知识的探求。创造性是科学研究的生命。学术论文的创造性在于作者要有自己独到的见解,能提出新的观点、新的理论。这是因为科学的本性就是“革命的和非正统的”,“科学方法主要是发现新现象、制定新理论的一种手段,旧的科学理论就必然会不断地为新理论推翻。”(斯蒂芬·梅森)因此,没有创造性,学术论文就没有科学价值。

简而言之,为了阐明一个事情,理科生写出来的可能就是论文,文科生写出来的可能就是散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