普刊论文有人查吗
有关人口普查的论文
我想,回复一下是我唯一能做的!
从现有的研究看,南京大学人口所已故的马淑鸾教授可能是国内最早采用PQLI(直译为"生活的物质质量"或 "物质生活质量",移译为"生命素质指数"或"人口素质指数")来测度人口素质存量的人口学家。马淑鸾根据 1982年第三次人口普查资料进行计算并与国外比较,结论是:1982年中国的PQLI为77,印度为43,美国为94;而且 1982年中国各省、市、自治区的人口生命素质指数在全国的排序与其人均GNP 的排序基本一致(马淑鸾1986)。王俊改等对1982~1990年中国人口生命素质指数的变化进行了时序比较,结论是:1990年中国的PQLI为83;从区域差别看,PQLI达到80以上的高素质人口占了全国总人口的24%,PQLI在60~80之间的中等素质人口占了全国总人口的57%,唯独西藏只有51,属于低素质人口。并且再一次发现PQLI与人均GNP 存在着较为密切的正相关关系(王俊改,谢韦克1997),即人口素质是社会经济发展的函数,二者同时也相辅相成。笔者本人也在一定的假设条件下对1990年的PQLI值进行了国际比较,结论是:世界平均为65,发达国家为94,欠发达国家为53,中国约为80,印度为 结合人均GNP 来看中国人口素质的综合发展水平,至少在现象的层面上可以认为中国人口素质的发展水平超前于经济发展水平(穆光宗,许金声1991;朱国宏1994)对这种怪异的现象主要有二种解释:一种认为,上述的 "超前"现象或许在一定程度上表明了中国人口素质潜能转化率及其对经济增长的贡献率还较低;换言之,中国的人力资源还有待于更充分有效的开发和利用,这似乎与我们所观察到的社会事实是吻合的(穆光宗1996)。另一种认为,"超前"可能是一种假象(冯立天1992)。 虽然PQLI方法有很多优点,如3 项指标达到较高水平是人们的普遍愿望,3 项指标具有泛人类色彩并反映的是 "产出"的情况,能够较好地反映发展中国家人口的福利状况,计算比较简单方便等;但也有不少的学者认为,这种方法有不少的局限性:首先,在PQLI的3 个构成指标中有2 个是反映健康状况的,而只有1 个是反映教育状况的;仅用识字率来反映发展中国家人口对文化的需求似乎太粗;仅从健康和识字两个方面来反映发展中国家人口的生活质量显然又过于简单等。据此,有的学者提出了一些改进的办法,用"0 岁平均预期寿命"这一指标来代替婴儿死亡率和1 岁预期寿命,用"25岁及以上人口平均受教育年限"来代替识字率(冯立天,1992)。还有的学者用 "25岁以上人口受过中等教育以上人口的比重"来代替识字率,并用实际数据进行检验,结果还是令人满意的(朱国宏1994)。 也有一些学者另劈蹊径,用新创造的指数来衡量中国人口素质的存量。首都经贸大学人口所陈再华(1992)利用模糊数学方法来处理各因素指标,利用模糊隶属函数使各因素指标成为无量纲指标,并且具有横向可比性,建立了人口素质综合评价模型。结果发现:无论是综合来看还是分因素来看,中国人口素质都是呈递增的趋势。从结构来看,问题主要出在科学文化素质和思想道德素质方面,区域之间的差异也主要在这些方面。陈再华的方法一个最大的缺陷是过于复杂,不利于推广。南京大学人口所夏海勇(1992)也提出了一种"人口素质综合指数",他考虑了人口结构因素,但舍去了思想道德方面的内容,最终他选择了9 个指标来构造"人口素质综合指数",即平均预期寿命、婴儿死亡率、残疾人口占总人口的比重、总和生育率、男性成人识字率、女性成人识字率、受过高等教育人数占总人口的比重、城市人口比重、15~64岁人口所占比重。计算方法是借助于系统聚类分析等方法,组成一套评价指标体系的取值阵,求得基点数据,并进行同度量处理,再计算出"人口素质综合指数",从而获得评价概念。根据作者自己的评价,此方法效果较好,反映面广、灵敏度高等。但主要问题还?欠椒ú还患虮悖�焕�谕乒恪4送猓�本┥缁峥蒲г荷缁嵫��斫鹕�?991)和江苏计生委陈友华等(1998)也探讨和提出过"人口素质指数"。 由于人口素质本身是相当复杂的现象,试图用一种方法就揭示清楚是不太可能的。综合上述,笔者以为:PQLI 方法的生命力是不容忽视的,目前国内的一些探讨还没有达成共识,还没有一种新指标可以替代PQLI的位置。因此,继续探求新指数无疑必要,但需要提醒的一点是,要注意数据的易得性和操作的便利性。从目前的情形来看,改进 PQLI方法使之更加实用和准确比较现实。 五、人口素质问题的理论探讨 1992年,刘铮教授重提"人口现代化",在人口学界和实际部门产生了较大的影响。在"人口现代化"的框架中,"人口素质的现代化"被摆上了关键的位置(刘铮1992;穆光宗1995,1999;陈友华1998)。目前,国内提的 "三优系统工程"正是实施"人口素质的现代化"的具体措施,所谓三优,是指优生、优育、优教。 为了从整体的角度来把握"人口素质"问题,笔者于1991年上半年撰文提出了"人口素质木桶理论"。与此同时,北京社会科学院社会学所的许金声也提出了相似的理论。所谓"人口素质木桶理论"是从科学哲学常讲的"水桶现象"中获得启发的,即一个水桶的容量受制于最短的那块木板,假定水桶的周边是参差不齐的话。笔者认为,人口素质本身存在的问题和人口素质与社会经济发展之间的关系问题是分属两个层面的。也就是说,一是人口素质存量水平的高低问题,二是人口素质潜能开发水平的高低或转化程度的大小问题。中国人口素质的"短板效应"主要表现在非智力素质方面存在的问题。因此,只有建立正确评价人才和合理开发人力资源的社会经济机制,中国才能塑造不断克服"短板效应"的机制,让人口素质潜能不断喷发出来。人力资源的开发与人口质量投资唯有相辅相成才能形成良性循环,人口质量投资则大致包括了优生优育投资、文化教育投资、健康卫生投资和环境(生态环境、劳动环境和生活环境)优化投资。
普通期刊数据造假有人查吗吗
如果审稿人对数据真实性有怀疑,会要求作者提供原始数据。有些期刊投稿的时候就需要作者提供原始数据。有的审稿人会按照你的理论在弄一遍,被查出来,就是学术造假了,根据学位论文作假行为处理办法进行严肃处理。审稿人的工作内容:任何受邀的审稿人,如果觉得无法胜任此篇稿件的评审工作,或者是知道无法在约定时间内完成稿件的评审工作,需要立即告知编辑,从而使编辑可以联系新的审稿人。审稿人收到的任何稿件都必须视为机密文件,在没有编辑的授权情况下,不可以向其他人展示或者讨论该篇稿件。审稿人需要识别出那些在出现在已发表文章中、但没有被作者引用的相关内容。任何在之前发表过的观察结果、派生结论或者论证的内容,都需要在文中以合理的引用形式出现。审稿人需要让编辑注意稿件中出现的那些与已发表数据相似或者重叠的内容。
如果论文数据的确存在造假行为,那就存在被人发现的可能,一旦被查,将会受到相应的处罚。据统计,数据造假发生最多的领域,第一是医学,其次是药理学
这个还是不要造假的好,现在牛人太多。。要查肯定是查的出来的
普通期刊数据造假有人查吗
不会查的,除老师太闲了,只看结果和过程的是不会再检验数据的。如果期刊论文已经正常发表了,那么这样的论文已经被期刊所接受,通常来说里面的数据是不会再被检验的,因为在发表之前期刊已经对论文进行了查重和检验,所以不会再次重复操作,而且检验已经发表的论文数据,其实并没有任何实质的意义。
如果审稿人对数据真实性有怀疑,会要求作者提供原始数据。有些期刊投稿的时候就需要作者提供原始数据。有的审稿人会按照你的理论在弄一遍,被查出来,就是学术造假了,根据学位论文作假行为处理办法进行严肃处理。审稿人的工作内容:任何受邀的审稿人,如果觉得无法胜任此篇稿件的评审工作,或者是知道无法在约定时间内完成稿件的评审工作,需要立即告知编辑,从而使编辑可以联系新的审稿人。审稿人收到的任何稿件都必须视为机密文件,在没有编辑的授权情况下,不可以向其他人展示或者讨论该篇稿件。审稿人需要识别出那些在出现在已发表文章中、但没有被作者引用的相关内容。任何在之前发表过的观察结果、派生结论或者论证的内容,都需要在文中以合理的引用形式出现。审稿人需要让编辑注意稿件中出现的那些与已发表数据相似或者重叠的内容。
没有的;普刊的定义:1、普刊,总结来讲就是省级和国家级刊物。刊物一开始的时候都是普刊,也会被人约定俗称为省级普刊和国家级普刊,他们的特点就是在新闻出版总署备案并公开发行,具备合法的国内国际刊号,但是当通过某一个权威机构认定后就脱离了普刊范畴成为了核心期刊,譬如每4年一次的北大核心期刊,南大核心期刊等,这是相对于核心期刊来说的。2、没有被单位认可的刊物也叫普刊在论文发表的时候,我们通常按照单位里的规定的刊物目录来发表刊物,这样来说对于自己的职称评审就很有力,当然当你咨询一个客服说此刊物是核心刊物,可以提供发表服务,但是在你单位里的数据库里查询后,并未得到认可此级别的信息,此时我们就应该明白,虽然这是真实的核心刊物,并被很多人所熟知发表,可单位不承认他的发表有效,此时我们就说这个刊物是普刊,这是相对于单位来说的。通过以上的阐述,大家肯定对什么是普刊有了很深的了解,总结来说普刊就是核心以外的普通刊物,部分不被单位认可的核心刊物也称之为普刊。
人口普查论文
2010年11月1日零时,我国将开展第六次全国人口普查。本次人口普查前后将历时3年,需要600多万名普查指导员和普查员。人口普查是指在国家统一规定的时间内,按照统一的方法、统一的项目、统一的调查表和统一的标准时点,对全国人口普遍地、逐户逐人地进行的一次性调查登记。人口普查工作包括对人口普查资料的搜集、数据汇总、资料评价、分析研究、编辑出版等全部过程,是当今世界各国广泛采用的搜集人口资料的一种最基本的科学方法,也是我国提供全国基本人口数据的主要来源。对于人口普查的意义,有人觉得这只是为了知道全国人口到底有多少而已,实际上远非如此。人口普查登记的项目很多,包括性别、年龄、民族、受教育程度、行业、职业、迁移流动、社会保障、婚姻生育、死亡、住房情况等。它不仅可以调查出各省分别有多少人口、全国共有多少人口,而且可以调查出人口增长速度、性别构成、年龄构成、民族构成、各种受教育程度人口、人口迁移的主要方向,等等。分年龄的人口数可以告诉我们有多少孩子需要上学、有多少老人需要照顾,政府可以根据这些数据规划学校和老年人服务设施;人口就业的数据告诉我们哪一类人群就业有困难,政府可以有针对性地制定促进就业的政策等。我国各级财政每年都会划拨大量资金,用于修建学校、图书馆和其他公共建筑,建立公共交通系统,确定警察和消防部门的地点等,这些都要以人口分布的数据资料作为重要参考依据。
现状:东部多、西部少;平原盆地地区多,山地、高原地区少;农业地区多,林牧业地区少;沿江、临海公路,铁路沿线地区多,交通不便的地区少。人口分布这种不平衡状况,是旧中国多年来生产分布不平衡、不合理的产物。1、东部人口稠密,西部人口稀少。2、全国人口在省、区的分布,其所占的比例和密度差异很大。影响我国人口分布不平衡的主要因素,由于我国人口处于漫长的封建社会历史时期,绝大部分人口都从事于农业生产活动,东部地区的湿润区域及平原、盆地与河谷地带的生态环境最适宜发展农业生产,从而集聚和分布了较多的人口。反之,在自然条件较并、不利于农业生产的西部地区,土地开发利用受到限制,人口分布稀疏得多。 趋势:会越来越像城市,大城市集中,以及东部地区,或者说经济发展程度高的地区集中 但是相信随着科学技术的发展,人们对生活空间和品质的要求,城市交通的方便快捷,到一定程度的时候,就会开始出现往乡村扩散
将我写好的一篇供你参考: 对第六次全国人口普查一些问题的探究 《全国人口普查条例》的公布与施行,为人口普查数据的真实性、准确性、完整性和及时性提供了保障,这是从法律层面来进行的。但是在组织工作和具体操作环节上如果不能控制完整性误差和内容性误差的产生,最终的普查结果仍然会出现偏差,甚至出现很严重的偏差。比如重复或遗漏登记普查对象,比如误解普查项目含义或编码错误,等等,这些都会影响到数据的真实性、准确性和完整性。特别是全国有近千万的普查工作人员,如果不能正确理解普查的关键的概念性问题,这对保障普查数据质量工作将是非常困难的事情。本文就人口普查的一些问题提出个人见解,供参考。 一、对人口普查对象与普查登记对象的探究 1、联系:所有的普查登记对象都一定是人口普查对象;人口普查对象都需要普查登记,也一定是登记对象。 2、区别:人口普查对象使用于普查小区以外的如普查区乃至全国范围上,具有全局性和绝对性;而登记对象只是从某个区域(如普查小区、普查区等角度而言的,具有局部性和相对性;再有普查对象是从自然人的角度进行定义的,而登记对象是从普查表的角度进行说明的。 例如:对于临时来本小区的中国公民,虽然他是人口普查对象,但他不是本普查小区的登记对象。所以对普查员来说,不是看着什么人都是登记对象,也不是没看到的人就不是登记对象。实际工作中真正理解这些含义远比其他更为重要。 二、对地物、建筑物、房屋、住户单元、户的概念探究 地物是测绘学中的概念,它是地面上天然或人工形成的物体,广义包括地面上各种有形物(如山川、森林、建筑物等)和无形物(如省、县界等)。地球表面上相对固定的物体,可分为天然地物(自然地物)和人工地物。如居民地、工程建筑物与构筑物、道路、水系、独立地物、境界、管线垣栅和土质与植被等。 这次人普方案与细则、普查表填写说明中,出现“地物”概念有11处,出现“建筑物”概念共有46处,出现“房屋”概念37处,出现“住户单元”概念共有19处。前两个概念用的是例举解释法。后两个概念没有给出任何解释。出现这种现象就给实际工作中带来混乱,影响普查工作和培训学习的进度和质量。 “地物”是普查区域边界的明显标识,除了在《细则》中给出的四个例举(地物是指道路、胡同、河流、田埂等)外,工作中多数就是随意使用了,并且多是用文字注释,因为《细则》中并未说明用什么符号标识,也许是让具体工作人员耗时去猜吧,因为没有其它理由可说了。用明确熟悉的地物来标识普查区域边界,目的就是保证普查对象在地域范围上不重不漏不错,而这里的“明确熟悉”对工作在此区域的普查人员来说,远比上级普查领导者或研究者们更为重要。它既可以是占有一定面积的房屋、湖泊、田地等,也可以是“没有面积”的电杆、一颗树、界碑、里程碑、烟囱、岗亭等;它既可以是带状延长的山脉、道路、通讯线、管道、垣栅等,也可以是方圆式的广场、某某出口等等。只要具有相对固定性,一切地物均包括在内。 而建筑物是人工地物的一部分,它包括房屋和其他构筑物。建筑物在这次普查中是一个非常重要的概念,它是锁定普查对象的工具,不管在小区图中,还是在《户主姓名底册》中都占有很重要的地位,并且首次列为普查表中的一个项目进行填报。但在《细则》中给出个不能再简单的定义:“建筑物是指楼房、平房、临时棚户等”,虽然之后给出一些关于建筑物的“问题解答”,但依然没涉及到“建筑物是什么”的内容,在普查工作和培训中除了茫然还是茫然。在对“两员”的问卷调查中发现,把“小区图绘制”、“底册编制”、“地物概念”、“建筑物概念”、“房屋概念”、“住房单元概念”放在一起进行“难易理解”提问,竟然有22%的人认为“建筑物概念”最难理解(将其放在第二难度的还有17%)。既然“建筑物”是用来锁定普查对象的,那么普查中的建筑物概念就是有人居住或工作的建筑物都是普查应确定的建筑物。对于工作场所的建筑物,如果确定没人居住也没有户口挂寄上面,也应该不予考虑(如果成集群可合并一处考虑,如整车间,整个工场等)。毕竟我们不是房屋普查,也不是法人普查,而只是自然人普查。这也可以称为我国人口普查中建筑物的灵活可变性吧。 而普查中的“住房单元”与“户”的概念,在《摸底工作细则》中并没给出确切的定义,但在《底册》编制方法中规定:“每幢居住用建筑物内的每一个住房单元都要给出一个‘房屋编号’”。还写到“对非居住用建筑物(商场、写字楼等),只把有人居住的住房单元进行编号,有几个住人的房间(住房单元),就给几个‘房屋编号’”。从中可得出,“住房单元”就是“房屋”。《细则》中在解释“户编号”时规定:“‘户编号’是对居住在每个住房单元上的户(家庭户或集体户)进行的编号”。从这句话可得到两个信息:一是普查使用的“户”是指家庭户或集体户(注意这里的“家庭户”与“集体户”,也不同于公安部门户籍管理中的家庭户与集体户的概念)。二是一个“住房单元”里可有多个“户”。在普查表指标解释一节中对“家庭户”定义是:“以家庭成员关系为主,居住一处共同生活的人口,作为一个家庭户。单身居住独自生活的,也作为一个家庭户。相互之间没有家庭成员关系,集体居住共同生活的人口作为一个集体户。”从中我们可以看出,即使有多个家庭户籍簿(户口本),只要符合普查中的家庭定义,就可以做为一户进行普查登记。反之,只有一个户口本,但如果不在一起吃住,也可按两户普查登记。而对于普查中的“集体户”,即使俩人都在不同的家庭户籍簿上,但目前俩人住在一起共同生活,就可以按“集体户”进行普查登记。 通过上面分析,我国人口普查中使用的一些概念与国际上并非一致的。我们的建筑物、房屋和户的关系基本上是一对一(多)的关系,而不会反过来对应的。既建筑物里有一个或多个房屋,一个房屋(住房单元)里有一个或多个普查户。而联合国使用的概念是建筑物、住所、住户人口和机构人口,并说明一个建筑物可有多套住所,一个住所可占用多个建筑物⑴。住户人口的一个住户中可有一人户,也可有多人户,并且不是像我们定义的家庭户那样必须有家庭关系为前提,联合国在解释“住户”时,可有亲属关系,也可没有亲属关系,并且指出一个住户可以占有多个住房单元。(以上参见《人口和住房普查原则与建议》的第五章内容,联合国经济和社会事务部统计司编。) 三、对“建筑物编号”、“房屋编号”、“户编号”的探究 对人口普查中的要素进行编号(见表一,《户主姓名底册》部分),其目的主要有两个,一是保障要素的不重不漏,降低完整性 表一 误差;二是有利于数据机器处理。由此可见,正确的编号也是保证普查工作质量的一个重要方面。按理在确定建筑物、房屋等要素后编码应该不是个问题,但对于不同类的普查对象来说在编号方面应该分别对待。从这次普查的设计方面看,虽然普查单位是以户为单位的,但对于大量的有同类性质的户在普查小区上就有了不同的设计。如对于武警部队、判刑劳教人员、大面积拆迁户等就要虚拟小区进行普查,在普查要素编码方面也都有特别规定。再如对空挂(寄挂)户、拆迁(搬家)户、外出户、租房户等同样在普查要素编码方面也有不同的要求,在实际工作中这些都是基层工作人员咨询最多的问题。下表(表二)是对普查各要素业务处理办法明细表。 例如表二中,空挂户(寄挂户)在无房情况下的技术处理就是: (1)‘建筑物’在‘小区图’、‘建筑物一览表’、‘房屋平面表’上都是空,即不填写任何信息;而在‘底册’和‘普查表’中都要填写,编号(代码)为‘00’。 (2)‘房屋编号’在‘小区图’、‘建筑物一览表’、‘房屋平面表’上都是空,即不填写任何信息;而在‘底册’中编号(代码)为‘0’并在备注栏中注明该户为“空挂户(寄挂户)”。‘房屋编号’在‘普查表’中是不标注任何信息的。 (3)‘户编号’在‘小区图’、‘建筑物一览表’、‘房屋平面表’不填写任何信息;在‘底册’和‘普查表’中都要填写户编号,并且二者要一致且编号为‘600’以上。 (4)‘房间数’和‘建筑面积’在普查表中都填报‘0’。 (5)空挂户(寄挂户)是不参加长表抽样的。 (6)空挂户(寄挂户)一般归属于正常小区,而非虚拟小区中。 建筑物、房屋、间数、面积特殊户(群体)处理 空挂户(寄挂户) 拆迁(搬家) 全户外出 出租房屋的户 武警、判刑劳教、大面积拆迁 有房 无房 有房 无房 有房(半年下) 有房(半年上) 全租 租部分 视为无房 建筑物 小区图 √ 空 √ 空 √ √ √ √ 无图 建筑物一览表 √ 空 √ 空 √ √ √ √ 无表 房屋平面表 √ 空 √ 空 √ √ √ √ 无表 底册 √ 00 √ 00 √ √ √ √ 00 普查表 √ 00 √ 00 √ √ √ √ 00 房屋编号 小区图 √ 空 √ 空 √ √ √ √ 无图 建筑物一览表 √ 空 √ 空 √ √ √ √ 无表 房屋平面表 √ 空 √ 空 √ √ √ √ 无表 底册 √备注 0备注 √备注 0备注 √备注 √备注 √备注 √备注 底册中不填房号 户编号 底册 600以上 600以上 600以上 600以上 正常 600以上 正常 正常 001开始编 普查表 对应底册 对应底册 对应底册 对应底册 对应底册 对应底册 对应底册 对应底册 对应底册 房间数 普查表 0 0 0 0 0 0 0 部分 0 建筑面积 普查表 0 0 0 0 0 0 0 部分 0 是否抽长表 不抽 不抽 不抽 不抽 抽 不抽 半年下抽 半年下抽 不抽 小区性质 正常小区 正常小区 正常小区 正常小区 正常小区 正常小区 正常小区 正常小区 虚拟900 注:“√”表示按正常情况处理相应问题。 表二 四、常住人口计算的探究 第六次全国人口普查对象是指普查标准时点在中华人民共和国境内的自然人以及在中华人民共和国境外但未定居的中国公民,不包括在中华人民共和国境内短期停留的境外人员。与第五次人口普查对象(具有中华人民共和国国籍并在中华人民共和国境内常住的自然人)完全不同。并采用现住地登记原则(五普:采用按常住人口登记的原则),如果是人户分离的,户口登记地也要登记相应信息。即人户分离的人虽登记一次,但要填报两份普查表(居住地和户籍地)。根据“五普”的常住人口定义整理的第六次人口普查常住人口计算表(见下表,表四),主要涉及到普查项目(R6、R7、R8、R9)四个(见表三)。 表三 其中前两项是表述一个人的居住和户口登记及流动情况,第三项是表述人户分离的时间,最后一项人户分离的原因。此计算表横着看,表中打钩为常住人口。例如:R6=①且R7=①且R8=①时,为常住人口,打“√”。而当R6=①且R7=③且R8=②时,一般为非常住人口,但如果此时当R9=⑥或⑧时(图中为绿色格打“√”表示),依然为常住人口。当R6=⑤R7=①R8=②时,一般为常住人口,但此时如果R9=⑥或⑧时,此人便不属于常住人口了(图中为绿色格打“×”表示)。另外此表用最后两列标识了普查表与《底册》对应项目,为审核工作提供了逻辑关系。从表中也可看出,只利用《底册》数据资料是不能推算出常住人口数据来的。 表四 五、对流入人口与流出人口的探究 流动人口既是普查的难点,也是普查的重点。难是难在“流动”上,普查对象难以锁定;重是指普查最终的目的之一,就是搞清流动人口规模、结构、流动原因等等主要问题。人口流动,是人口再生产过程中的一种现象。一个国家保持一定人口数量的流动,是社会经济有活力的一种表现。人口流动一般是指人们的地区移动或者空间移动,它是人因从事某种活动离开了定居地并且未伴随户口变动的一种现象。 各部门、各方面并未给出统一的定义,不过,比较一致的意见是指那些“现居住地不是户籍所在地”(《流动人口计划生育工作管理办法》)的人口,即“人户分离”的人口。判断是否“分离”涉及时间和空间(行政区划)。空间的分离比较容易判别。按照计划生育管理工作的要求,不必刻意考虑在本乡(镇)内各村之间的流动,一般是判别流动是否跨乡、跨县、跨市、跨省,分别定义为“县内”、“市内”、“省内”和“省际”流动,在一些城市(如北京市),对于人口在市内几个区之间的流动并不刻意加以区别和统计,即城区范围内的“人户分离”人口不作为流动人口。时间的判别则比较麻烦。一是长短,即“人户分离”多长时间就算是“流动人口”,各部门的规定不一样,短则三天(公安部门要求流动人口办理暂住户口的时限),长则半年,甚至一年;二是有的流动人口离开户籍地的时间与进入现居住地的时间不一致,即已经离开户籍地较长的时间,流动过几个地方,来到现居住地的时间比较短。流动人口在公安和计划生育管理部门的约定:是指离开常住户口所在地到其他地区暂住的人员。 不包括:出差、探亲、访友、旅游、就医人员(参见:《辽宁省流动人口管理条例》)。 第六次全国人口普查,对人户分离的人口要进行一次登记,但要填报两次普查表,即现居住地填报一次,户籍登记地填报一次。并且普查的‘人口分离’定义区域更小,在人为的普查小区间人户分离也要考虑在内。具体包括了小区间、普查区间、乡间、县间、市间、省间和国外共七的域间。比计生部门规定的人户分离特征范围大得多。 不管各部门对流动人口与人户分离都是如何定义,但从流入与流出上看应该是一致的,即从户籍地来看这部分人口是流出人口,从现住地来看这部分人口是流入人口。这就要求我们在普查工作中对流入人口和流出人口在一定区域内要有一个逻辑上的把握,就是在理论上区域内的流入人口应等于流出人口。现实工作中这应该做为我们普查数据质量控制的一个检查要点(参见表五)。例如:县内的各乡间流出人口应等于县内的各乡间流入人口(即:县内各乡级单位的BB值之和=县内各乡级单位的BBB值之和);乡内的各普查区流出人口应等于乡内的各普查区流入人口(即:乡级单位内各村级单位的AA值之和=乡级单位内各村级单位的AAA值之和)。 表五 参考文献: ⑴、《人口和住房普查原则与建议》的第五章内容,联合国经济和社会事务部统计司编。 ⑵第六次全国人口普查《普查员手册》。 ⑶第六次全国人口普查《工作手册》。 ⑷第六次全国人口普查《问题解答》 ⑸第五次全国人口普查《普查员手册》
2020人口普查论文
日本专家预期寿命,老年人的数量在三个老化的速度计算,说在世界上老龄化社会。在日本老龄事业,出生人数减日,在另一方面,由于越来越多的老人寿命延长。人口金字塔见茹的宪法和日本的人口,在1947年婴儿繁荣 - 在1971年的第一和第二婴儿繁荣 - 1949年出生于1974年出生的两个凸起的一代,出生人数减少已经缩小了年轻一代的底部。婴儿潮是第一人达,老人加入同志即将进展老化。与2005年相比,而在2020年总人口中,不仅减少约10%,70岁以上增加了近一倍,以增加社会的负担。本论文描述了日本的老龄化从人口普查局统计总人口的现状务省第一。老龄化已经开始,我们对生活条件的变化进行了座谈。发布的白皮书,以寻找一个老龄化社会,不说石窟为老人的居住环境和社区参与活动,健康和老人及老人福利报告。通过这一论文,以保证在日本老人的生活,使人们知道你是致力于这一目标。
人口普查可以让我们知道国家男女比例有多悬殊。我们可以从中得到的启示是,男生即使很多,但是依旧有很多人是单身。
我想,回复一下是我唯一能做的!
从现有的研究看,南京大学人口所已故的马淑鸾教授可能是国内最早采用PQLI(直译为"生活的物质质量"或 "物质生活质量",移译为"生命素质指数"或"人口素质指数")来测度人口素质存量的人口学家。马淑鸾根据 1982年第三次人口普查资料进行计算并与国外比较,结论是:1982年中国的PQLI为77,印度为43,美国为94;而且 1982年中国各省、市、自治区的人口生命素质指数在全国的排序与其人均GNP 的排序基本一致(马淑鸾1986)。王俊改等对1982~1990年中国人口生命素质指数的变化进行了时序比较,结论是:1990年中国的PQLI为83;从区域差别看,PQLI达到80以上的高素质人口占了全国总人口的24%,PQLI在60~80之间的中等素质人口占了全国总人口的57%,唯独西藏只有51,属于低素质人口。并且再一次发现PQLI与人均GNP 存在着较为密切的正相关关系(王俊改,谢韦克1997),即人口素质是社会经济发展的函数,二者同时也相辅相成。笔者本人也在一定的假设条件下对1990年的PQLI值进行了国际比较,结论是:世界平均为65,发达国家为94,欠发达国家为53,中国约为80,印度为 结合人均GNP 来看中国人口素质的综合发展水平,至少在现象的层面上可以认为中国人口素质的发展水平超前于经济发展水平(穆光宗,许金声1991;朱国宏1994)对这种怪异的现象主要有二种解释:一种认为,上述的 "超前"现象或许在一定程度上表明了中国人口素质潜能转化率及其对经济增长的贡献率还较低;换言之,中国的人力资源还有待于更充分有效的开发和利用,这似乎与我们所观察到的社会事实是吻合的(穆光宗1996)。另一种认为,"超前"可能是一种假象(冯立天1992)。 虽然PQLI方法有很多优点,如3 项指标达到较高水平是人们的普遍愿望,3 项指标具有泛人类色彩并反映的是 "产出"的情况,能够较好地反映发展中国家人口的福利状况,计算比较简单方便等;但也有不少的学者认为,这种方法有不少的局限性:首先,在PQLI的3 个构成指标中有2 个是反映健康状况的,而只有1 个是反映教育状况的;仅用识字率来反映发展中国家人口对文化的需求似乎太粗;仅从健康和识字两个方面来反映发展中国家人口的生活质量显然又过于简单等。据此,有的学者提出了一些改进的办法,用"0 岁平均预期寿命"这一指标来代替婴儿死亡率和1 岁预期寿命,用"25岁及以上人口平均受教育年限"来代替识字率(冯立天,1992)。还有的学者用 "25岁以上人口受过中等教育以上人口的比重"来代替识字率,并用实际数据进行检验,结果还是令人满意的(朱国宏1994)。 也有一些学者另劈蹊径,用新创造的指数来衡量中国人口素质的存量。首都经贸大学人口所陈再华(1992)利用模糊数学方法来处理各因素指标,利用模糊隶属函数使各因素指标成为无量纲指标,并且具有横向可比性,建立了人口素质综合评价模型。结果发现:无论是综合来看还是分因素来看,中国人口素质都是呈递增的趋势。从结构来看,问题主要出在科学文化素质和思想道德素质方面,区域之间的差异也主要在这些方面。陈再华的方法一个最大的缺陷是过于复杂,不利于推广。南京大学人口所夏海勇(1992)也提出了一种"人口素质综合指数",他考虑了人口结构因素,但舍去了思想道德方面的内容,最终他选择了9 个指标来构造"人口素质综合指数",即平均预期寿命、婴儿死亡率、残疾人口占总人口的比重、总和生育率、男性成人识字率、女性成人识字率、受过高等教育人数占总人口的比重、城市人口比重、15~64岁人口所占比重。计算方法是借助于系统聚类分析等方法,组成一套评价指标体系的取值阵,求得基点数据,并进行同度量处理,再计算出"人口素质综合指数",从而获得评价概念。根据作者自己的评价,此方法效果较好,反映面广、灵敏度高等。但主要问题还?欠椒ú还患虮悖�焕�谕乒恪4送猓�本┥缁峥蒲г荷缁嵫��斫鹕�?991)和江苏计生委陈友华等(1998)也探讨和提出过"人口素质指数"。 由于人口素质本身是相当复杂的现象,试图用一种方法就揭示清楚是不太可能的。综合上述,笔者以为:PQLI 方法的生命力是不容忽视的,目前国内的一些探讨还没有达成共识,还没有一种新指标可以替代PQLI的位置。因此,继续探求新指数无疑必要,但需要提醒的一点是,要注意数据的易得性和操作的便利性。从目前的情形来看,改进 PQLI方法使之更加实用和准确比较现实。 五、人口素质问题的理论探讨 1992年,刘铮教授重提"人口现代化",在人口学界和实际部门产生了较大的影响。在"人口现代化"的框架中,"人口素质的现代化"被摆上了关键的位置(刘铮1992;穆光宗1995,1999;陈友华1998)。目前,国内提的 "三优系统工程"正是实施"人口素质的现代化"的具体措施,所谓三优,是指优生、优育、优教。 为了从整体的角度来把握"人口素质"问题,笔者于1991年上半年撰文提出了"人口素质木桶理论"。与此同时,北京社会科学院社会学所的许金声也提出了相似的理论。所谓"人口素质木桶理论"是从科学哲学常讲的"水桶现象"中获得启发的,即一个水桶的容量受制于最短的那块木板,假定水桶的周边是参差不齐的话。笔者认为,人口素质本身存在的问题和人口素质与社会经济发展之间的关系问题是分属两个层面的。也就是说,一是人口素质存量水平的高低问题,二是人口素质潜能开发水平的高低或转化程度的大小问题。中国人口素质的"短板效应"主要表现在非智力素质方面存在的问题。因此,只有建立正确评价人才和合理开发人力资源的社会经济机制,中国才能塑造不断克服"短板效应"的机制,让人口素质潜能不断喷发出来。人力资源的开发与人口质量投资唯有相辅相成才能形成良性循环,人口质量投资则大致包括了优生优育投资、文化教育投资、健康卫生投资和环境(生态环境、劳动环境和生活环境)优化投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