急诊医学论文3000字
急诊医学论文
工作太忙,时间也有限,自己的博士论文还没写好,不过还好听说医刊汇是提供论文服务的公司,编辑听说我的要求以后写出来很快,而且质量也很好,差抄过了,很满意
当然是可以的了,只要您到赛恩斯详细的阐述一下您所希望发的论文是什么样的,您就可以得到最好的帮助与辅导。
论全身大面积烧伤病人的紧急救治
1、 急诊护理对心肺复苏后患者心理状态血气指标及预后康复质量的影响研究 2、 急诊创伤团队的护理时效分析 3、 同伴支持在慢性心力衰竭患者自我护理的应用研究 4、 急诊分诊安全管理模式在急诊护理中的应用研究 5、 急诊护理路径在急性心肌梗死抢救过程中的应用效果及护理干预评价 6、 全程优化急诊护理在急性脑梗死中的抢救效果分析 7、 基于循证构建急诊护理质量敏感性指标 8、 急诊护理快速通道对急性脑卒中救治时间及治疗效果的影响 9、 优化急诊护理流程对急诊胸痛患者抢救效果的影响 10、 风险管理标准在急诊护理管理中的应用(论文题目来源:学术堂)
中医急诊学论文
邓铁涛既重视理论又着力于临床,学术上能理论与实践紧密结合,这完全得益于“早临证,跟名师”。他亲见父亲运用仲景的“枳实芍药散”治疗一例注射吗啡才能止痛几小时而过后又剧痛的产妇,取得了意想不到的效果,按当时他的认识,“枳实芍药散”只不过是一个平淡的方剂,但经过他父亲的实践,“经方”之效力竟如此非凡。在50多年的医疗教学实践中,他更深地体会到中医理论来自实践,必须在长期的临床体验中,不断验证探讨,才能探求得中医理论的真谛,从而掌握其要领,加以发扬。“寒”“温”统一辨证论治长期以来,外感发热病的论治,有“伤寒”与“温病”之分,在历史上发生过数百年的争论。邓铁涛自幼受父亲的影响,对“伤寒”与“温病”无所偏执。以后在实践中,更体会到只要真正辨证论治,有是证而用其方,无论是伤寒方或温病方,都能取效活人。如何看待“寒”“温”之争?邓铁涛在50年代便开始对此进行研究探讨,他对温病学说的产生与发展作了较全面的剖析,认为伤寒学派以东汉张仲景为宗师,以《伤寒论》为典范。但宋元以后,由于都市人口密集,水陆交通频繁,并且远洋业也日渐发达,为传染病的流行酿成条件,传染病的种类续有增加,这就使医家感到运用伤寒经方治病有时而技穷,于是便有了温病学派的萌芽。到了明清时期,经吴又可、叶天士、薛生白、吴鞠通、王孟英等医家的探索研究,温病学说日臻成熟,从而形成了温病学派。从发展的观点来看,温病学派是在伤寒学派的基础上向前发展了的,可以看成是伤寒派的发展。但如果认为既然是发展了,便可取代伤寒派,取消伤寒派的宝贵经验——法与方,那是错误的。同样,认为温病派微不足道,杀人多于救人,而一笔抹煞温病派数百年来的学术经验,也是不对的。他主张:伤寒与温病的学说和方法同样是我国医学宝贵的遗产,应该以科学的方法通过临床实践进行研究与实验。1955年8月,他在《中医杂志》发表了题为《温病学说的发生与成长》一文,阐明了自己的学术观点,在中医界引起了较大反响(此文后来被日本神户中医学研究会翻译,刊于《中医临床》1980年第3期,对日本中医学界产生了一定的影响)。“寒”、“温”到底如何合流?邓铁涛提出了更高层次的研究课题。他从毛泽东的“两论”中得到启迪:理论之重要,在于能指导实践。“寒”、“温”之争,主要矛盾在辨证。在教材中,外感发热病的辨证,有“六经辨证”、“卫气营血辨证”、“三焦辨证”、“六淫辨证”,这对学术流派学习是必要的,但在临床上,则往往使初学者见证茫然,所以他认为“寒”、“温”合流的关键在辨证上,从而提出了“外感发热病辨证之统一”的学术观点。他认为伤寒派与温病派有一脉相承的关系,其所研究的对象又同是外感发热性疾病,所以辨证的统一是可能的,亦是完全必要的。怎样使分歧的辨证比较紧密周详,取长补短使之统一,便于掌握和指导临床,把前人的学说提高一步?邓铁涛对文献医著做了大量的研究,并以临床实践为依据,于70年代初,先后发表了《外感发热病辨证刍议》、《外感发热病的辨证论治》等文,从历史发展、病因、病机、辨证、实践等方面阐述了外感发热病辨证可以统一,而且能够统一的观点,提出了一套较完整的辨证提纲和论治方法。《外感发热病的辨证论治》内容,于1971年编入《中医学新编》。二十世纪八十年代,邓铁涛在所主编的《实用中医诊断学》中,将“外感发热病辨证之统一”的学术观点,更统一化、理论化地融会到“辨证方法在临床上的综合应用”的章节中。 五行学说之研究60年代初,有学者在哲学领域上对古代的五行学说持否定态度,认为是简单的循环论和机械论,这些观点亦直接影响中医的教学界,有人主张在教学上废弃中医的五行学说。如何对待这一学术争鸣?邓铁涛以唯物史观和唯物辩证法为准绳,涉猎《周易》、《尚书·洪范》以及先秦诸子有关学说,结合历代医家理论及自己的体会,认为中医五行学说来源于古代哲学,但又不是古代哲学,因为它与中医临床相结合,经过历代医家的发挥,已成为中医理论体系不可缺少的核心之一。1962年11月16日,邓铁涛在《光明日报》“哲学”版上发表了题为《中医五行学说的辩证法因素》一文,指出中医的五行学说主要落实在藏象学说中,脏腑配五行,是经过无数医疗实践提炼出来的。反映了中医把人体的功能归纳为五大系统(五脏),内外环境都与这五大系统联系起来,并用五行生克关系表达五大系统的互相依存,互相制约的关系,用以解释生理、病理现象,指导诊断、治疗与预防。通过该文,邓铁涛肯定了中医五行学说具有朴素的辩证法因素。1975年,邓铁涛就其研究心得,又发表了《再论中医五行学说的辩证法因素》,指出:中医五行学说不等同于古代哲学上的五行学说,后世中医的五行学说,也不完全等同于秦汉以前医学的五行学说,它在中医学中有一个发展过程。它所概括的生克制化关系,实质是脏腑组织器官之间,人与环境之间,体内各个调节系统促进和抑制之间的关系,五行学说指导临床治疗过程,实质是使人体遭到破坏的内稳态恢复正常的过程。从而肯定了五行学说随着医学历史的发展,不断丰富其辩证法因素。进一步指出这一学说值得研究和发扬。邓铁涛认为,中医学之发展,必须与时代各种最先进的自然科学与社会科学相结合。在此同时,中医学本身首先要把原有的宝藏来一次大整理,使中医的理论更加系统化、规范化。“阴阳五行学说”一直是中医理论的核心之一,但“五行学说”在古代哲学上唯心主义者运用得较多,只有中医学之五行学说一直与医学之唯物辩证法相结合。而我国学术界对此了解甚少,因此一直怀疑中医理论的科学性。日本的汉方就不信中医的五行学说。如何向科技界展示中医五行学说之精华——相互联系的辩证法思想?邓铁涛迫切地感到应对五行学说加以发展,赋于它现代系统论的内容。1988年,他在《广州中医学院学报》第2期发表了《略论五脏相关取代五行学说》,指出五行学说的精髓是强调以五脏为中心的脏腑组织之间,人与外环境之间等相互促进,相互抑制关系,主要是五脏相关关系。并提出用五脏相关说取代五行学说,指出五脏相关说提取、继承了五行学说之精华,并赋予它现代系统论内容,是五行学说的发展方向。心主神明论的新认识有人提出到底是脑主神明还是心主神明?其实质是怀疑中医“藏象”学说的科学性。邓铁涛认为,所谓“藏象”,就是心、肝、脾、肺、肾5个脏的宏观现象,是中医运用阴阳五行学说对人体功能加以归纳的五大系统,这一学说是中医通过几千年的治疗与预防疾病的观察而升华为理论的。对其不能以西医的解剖生理学来衡量与理解,只有用当今的系统论、控制论、信息论才能理解中医的藏象学说的科学性,才有可能发现藏象学说的奥秘。他在70年代就认为心脏不单是个血泵的作用,心脏一定有内分泌物质足以调节大脑的作用。当西医学者研究发现肺脏除了呼吸功能之外还有“非呼吸功能”(即肺还是机体很多内分泌素产生、释放、激活及灭活的主要场所),从而证明了藏象学说的“肺主治节”理论的科学性之后,他更坚定了自己的看法。1983年3月24日,世界第一个植入人工心脏患者死亡后,外电引述了为克拉克植入人工心脏的外科医生德夫里斯的话说:“虽然塑料心脏不断泵血,但克拉克的血管变得松弛无力,发生膨胀,他的循环系统不能保持把带氧的血推向全身器官所需要的压力。他的结肠功能丧失了,接着他的肾功能丧失了,然后大脑功能丧失了。”邓铁涛对这一报道十分重视,他估计,心脏被置换之后,“心激素”的分泌停止了,当肺脏代替心的部分功能维持超过了一定的限度,“心激素”在体内的储存用尽之时,生命便终止了,并指出要使人工心脏能长期显效,必须寻找心脏的内分泌素。他于1983年4月发表了《心主神明论》,文中指出,中医把心藏血脉与主神明合一起来,是把循环系统与高级神经活动合起来都归属于心。提出心脏这个实质器官,不仅只具有血泵的机械作用,它一定还有能作用于大脑的内分泌物的假设。并预言:当人工心脏的使用扩大之时,就会发现心脏的内分泌物质的存在及其重要性,从而将证明“心主神明”论的科学性。1984年,世界医学界便有学者报道发现心脏有内分泌素。 脾胃学说之继承与研究脾胃学说是祖国医学的璀璨瑰宝,邓铁涛向来十分重视。他善治胃、十二指肠溃疡,完全得益于这些理论作指导,他认为此病成因较为复杂,多因几种因素的反复作用而成。于诸因素中,较为重要的有三大因素——饮食因素、精神因素、体质因素。三者之中又以体质因素为关键性因素,体质因素即脾胃虚。从脏腑的关系来看,病生于胃,受侮于肝,关键在脾。脾气虚常为此病的重要一环。在分型治疗上,对肝胃不和者,常用四逆散加云苓、白术、大枣;脾胃虚寒者,常用黄芪建中汤加减;脾虚肝郁兼瘀者,常用四君子汤加黄芪、红花、桃仁、柴胡、白芍、海螵蛸之属;胃阴亏损者,常用麦门冬汤加减(麦冬、党参、沙参、石斛、玉竹、云苓、乌梅、甘草)。并指出,此病虽成因多种,但必因脾胃之气受损至不能自复而后成病,常是慢性而反复发作,故不能满足于症状的缓解而中止治疗;脾胃气虚为本病之根本,因此不管原属何型证,最后均需健脾益气或健脾益气再加养胃阴,巩固治疗2至4个月,方可言收功。他的这一学术观点,是脾胃学说理论在治疗胃肠道疾病上的继承与深化。60年代初,广州中医学院与中国人民解放军157医院联合进行脾胃学说的研究,根据张仲景“四季脾旺不受邪”与李东垣“内因脾胃为主论”,提出了脾胃与预防疾病关系的研究。邓铁涛是研究组的主要领导成员。他们对婴儿消化不良和慢性无黄疸型肝炎进行治疗和实验观察,发现消化不良病儿经健脾施治后,胃排空时间缩短,胃液酸度与酶活性均提高,血白细胞增加14.6%~40%,分类以中性粒细胞的增加为明显,其对金黄色葡萄球菌的吞噬率增加0.5~1.5倍,吞噬指数提高0.2~16.7倍,取得了“健脾与免疫功能的加强紧密相连”的临床与实验资料。另外,他们以“见肝之病……当先实脾”的理论作指导,治疗了162例慢性无黄疸型肝炎,取得了较高的疗效,从而认识到本病不单在肝,更重要的是在脾,提出了着重治脾,兼治肝肾的治疗原则。并撰写了《脾旺不易受病》的学术论文,提出了脾旺与免疫功能的正常有一定联系的学术观点。在那些日子里,他们还运用中医中药治疗了不少急腹症的患者,总结出采用攻下、针灸等疗法治疗急性阑尾炎、肠套叠、蛔虫团梗阻、胆石症、胆囊炎等急症的治疗经验。为中医药能治疗急腹症提供了一定的临床依据。70年代,邓铁涛在医疗教学中,更感到脾胃学说有极丰富的内涵和重要的临床指导意义,很值得倡导与研究。他翻阅了大量文献资料,就其研究心得,撰写了一系列论文,其中较有代表性的是1978年在广东中医学会的学术会上发表的《略论脾胃学说》,其文以生理、病理及治疗为主线,对《内经》、张仲景、李东垣、张景岳、叶天士、张子和等有关脾胃学说上的论述加以整理、归纳,并结合临床体会阐述了个人的认识与评介,对脾胃学说作了一次较全面的概括。指出脾胃与人体的消化、吸收、代谢、排泄、内分泌、免疫以至神经系统的调节功能都有密切关系,并对“中医的脾胃实质是什么”进行了探讨。认为从生理、病理来看,中医的脾胃应包括整个消化系统的功能与有关体液,从治疗角度来看,范围就更大,可以说,调理脾胃能治疗各个系统的某些有脾胃见证的范围相当广泛的疾病。邓铁涛的上述认识,是从实践中来,又在实践中反复验证的。他不单运用脾胃学说指导治疗胃肠疾患,而且对西医学中多种病症如再生障碍性贫血、白细胞减少症、重症肌无力、风湿性心脏病、冠心病、肝硬化、子宫脱垂等,均有采用脾胃论治而收到良好效果的例子。他认为脾胃乃人体气机升降之枢纽,受纳运化水谷精微,达于五脏六腑、四肢百骸,在生理、病理学上占有重要位置,一旦发病,设法恢复脾胃正常功能,使气机调畅,升降得度,是治疗疾病,促进机体康复的关键环节。抓住脾胃这个轴心,不少奇难杂症多可迎刃而解。80年代,邓铁涛以“重症肌无力疾病脾虚型的临床和实验研究,探讨其辨证论治规律及发生机理”为科研题组织课题组上报卫生部,于1986年10月经卫生部中医司批准,定为国家科委“七五”重点攻关项目。经过4年努力,提出了重症肌无力的病因病机为脾胃虚损且与五脏相关的学术观点,总结出其辨证论治规律,使重症肌无力的辨证论治系统化、规律化。用这些辨证论治规律指导临床实践,治疗252例,取得了总有效率98.8%的疗效,并进行了与激素治疗对照共94例,两组疗效无差异,但无激素之不良副作用。该项研究成果于1991年1月通过国家级技术鉴定,认为这一研究达到国内外先进水平。 致力于中医急诊术的研究在过去,中医私人开业,抢救病人多在家庭病床进行。当西医院迅速发展后,危重病人都送入了医院急诊室,中医治疗急症的机会几乎没有了。邓铁涛认为,中医治疗急症有许多散在的宝贵经验,问题是未有加以系统总结,使之成为有效常规。早在50年代初,邓铁涛便对急腹症之一的阑尾炎运用针灸、中药及外敷法进行综合性治疗,使阑尾炎患者免除开刀之苦。他于1956年11月在《中医杂志》发表了《试论中医治疗阑尾炎》,此文从历史文献、中医理论及临床验证等方面阐明中医能治疗阑尾炎,打破西医主张阑尾炎在24小时内施行外科手术把阑尾截除的定论。60年代初,他在中医学院和157医院联合搞科研之时,参与了急危重症的抢救工作,使不少病人转危为安。特别是在急腹症上,如对急性阑尾炎、胆道蛔虫、胆囊炎、胆石症、尿路结石、肠套叠、蛔虫团梗阻等急症,摸索并总结出不少中医中药的救治法和经验。近年来,他一直致力于中医急症的研究。对急性痛证,他研制成功的“五灵止痛散”,临床上可用于气滞、血瘀、邪闭等各种痛证,并于1984年8月通过技术鉴定,现已由药厂投产。对昏迷病人,邓铁涛以“心主神明”,“舌乃心之苗”为据,首创安宫牛黄丸、紫雪丹、至宝丹点舌法,据临床观察,点舌后昏迷患者痰涎分泌物明显减少,口腔秽臭辟除,对帮助昏迷患者复苏起到重要作用(治例包括高热、一氧化碳中毒、心肌梗死等昏迷患者),不失为抢救昏迷病人的一种创新手段。邓铁涛在抢救危重病证,如高热、大出血、心衰、休克、尿毒症等,积累了不少经验,口服药物力求少而精,灌肠用药则峻而猛,内外治法兼施并举。他于1983年2月发表了《中医急诊术必须抢救》一文,为抢救中医急诊术大声疾呼,身体力行。
主持并参与部级以上课题五项,发表论文10余篇,主编或参与编写专著6部。同姜良铎教授共同编著了新世纪全国普通高等教育中医院校规划教材、普通高等教育“十五”国家规划教材《中医急诊学》。
1 投稿方式投稿请通过中华急诊网的在线审稿系统提交,作者在网络递交成功后,同时通过邮局汇款50元审稿费至编辑部。初审一般为3个月,作者可以在该投稿系统中查询稿件的状态。作者若欲另投他刊,请先与本刊联系。切勿一稿两投。一旦发现一稿两投,将立即退稿;而一旦发现一稿两用,本刊将刊登该文系重复发表的声明,在中华医学会系列杂志上通报,并在2年内拒绝以该文第一作者为作者的任何来稿。请自留底稿,不采用的稿件一般不寄还。若需退还原稿,请在投稿时声明。2 来稿要求 1来稿应具有创新性、科学性、逻辑性、实用性 论著、综述、继续教育稿件等一般不超过4000字(不包括图表和参考文献),经验交流(无中、英文摘要格式)、病例报告以1500字之内为宜(不包括图表和参考文献)。2投稿清单 (1)投稿函(推荐信)、医学伦理知情同意书;(2)题名及作者,作者单位,第一作者简介,基金资助项目,项目负责人,Email,电话,传真,投稿日期;(3)中文摘要;(4)英文摘要;(5)正文,包括引言、材料与方法、结果、讨论、志谢、参考文献(视文章体裁选择相关项目)。3来稿首页请注明 题名,每位作者的姓名、学历、技术职称及工作单位,负责与编辑部联系的通讯作者的姓名及其详细通讯地址、电话号码、传真号和Email地址,正文字数、表数和图数。对于在我刊发表的论文而又需以其他语种在他刊发表的,需征得我刊授权同意;同样,在他刊以其他语种发表过的论文,投寄我刊时,请附已刊登论文杂志的授权证明,否则不予受理。4基金资助论文 论文如属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或省、部级以上重点攻关课题,请在文稿首页地脚以“基金项目”作为表示,著明基金项目名称,并在圆括号内注明其项目编号。并附基金项目证明复印件;如获专利,请注明专利号。基金项目名称应按国家有关部门规定的正式名称填写,多项基金应依次列出,中间以“;”隔开。5 快速通道 “快速通道”论文投稿要求:(1)作者在投稿前应与编辑部联系说明研究的基本情况;(2)稿件应符合本刊稿约的要求并附单位介绍信;(3)作者应书面提供说明论文需要 “快速通道” 的理由,同时提供国家级及省部级基金证明;(4)同时有2位高级职称的同行专家(至少有1位为非本单位专家)书面推荐意见;(5)作者可推荐3~5名审稿专家,需注明其详细联系方法(包括Email),供编辑部参考;(6)应提供作者的通讯地址、电话、手机、传真、Email等联系方式。凡要求进入“快速通道”稿件,需交纳审稿费每篇200~400元。经审核同意后一般在收到稿件后4个月内出版。6 稿件处理费 每篇50元。7来稿文责自负 根据《著作权法》,结合本刊具体情况,编辑部可作修辞等文字修改、删节,凡涉及原意的重大修改,则提请作者考虑。修改稿逾期2个月内不寄回者,按自动退稿处理。修改稿首页务请注明稿件编号。8 刊登 来稿一经接受刊登,由作者亲笔签署论文专有使用权授权书,专有使用权归中华医学会所有。中华医学会有权以电子期刊、光盘版等其他方式接受刊登的论文,未经中华医学会同意,该论文的任何部分不得转载他处。稿件确认刊载后需按本刊通知付版面费,刊印彩图者需另付彩图印制工本费。确有困难者可申请减免。稿件刊登后酌致稿酬,赠当期杂志2册。3撰写要求1题名 力求简明、醒目、能反映文章的主题。中文题名以20汉字以内为宜,最好不设副标题,一般不用标点符号,尽量不使用缩略语。英文题名不超过10个实词,中英文题名含义应一致。2作者 正文题下排列作者姓名,姓名上不加角码。作者排序应在投稿时确定,在编排过程中不再作更动。正文首页左下方脚注中应注明第一作者的地址、单位名称和科室、邮政编码和Email,以及其他作者的单位名称和科室。作者应是:(1)参与选题和设计,或参与资料的分析与解释者;(2)起草或修改论文中关键性理论或其他主要内容者;(3)能对编辑部的修改意见进行核修,在学术界进行答辩,并最终同意该文发表者。以上3条须同时具备。仅参与获得资金或收集资料者不能列为作者,仅对科研小组进行一般管理也不宜列为作者。对文章中的各主要结论,均必须至少有1位作者负责。集体署名文章必须明确通讯作者姓名、工作单位、邮政编码和Email。如有外籍作者,应附其本人同意在本刊发表的书面材料。集体署名的文章于题名下列署名单位,于文末列整理者姓名,并须明确该文的主要责任者,在论文首页脚注通讯作者姓名、单位、邮政编码及Email地址。通讯作者一般只列1位,由投稿者确定。如需注明协作组成员,则于文末参考文献前列出协作组成员的单位及姓名。当报告以人为研究对象的试验的时候,作者应当说明其遵循的程序是否符合负责人体试验的委员会(单位性的、地区性的或国家性的)所制定的论理学标准并得到该委员会的批准,是否取得受试对象的知情同意。3摘要 摘要包含目的(Objective),方法( Methods), 结果(Results), 结论(Conclusions)四要素。(1)目的 1-2句。相对简单,通常开门见山地交代研究的目的,并不要求交代本研究的背景和作者的前期研究,但应当足够地表达出对本研究目的的内容,和本研究的运用前景,表明研究的范围和重要性或者新颖性,不能泛泛而谈。(2)方法 是摘要中最重要的部分,包括材料、方法、以及统计学方法,其科学性、严谨性直接关系到论文的学术水平。临床研究论文应当交代:研究的设计方法。如是前瞻性的还是回顾性的,是描述性的还是对照性的;临床病例的收集与分组方法。不应当是简单地说以多少例某某疾病患者为研究对象,应当交代清楚病例资料的来源、收集时间、纳入标准、排除标准、病例资料的基本情况、对照组的情况、健康对照组的来源、分组的依据和标准、分组后各组资料的可比性情况;对于临床干预措施或指标的检测,应当具体说明干预起止时间和间隔、剂量,检测样本采集的时间、部位、方法,检测样本检测的方法等等。数据处理的统计学方法(写明统计方法的名称)。基础研究论文应当交代:实验的地点,实验动物的种属、样本数,实验动物分组的方法、实验模型制备的方法,模型成功的标准,如何分组对照,对照组的基本情况;干预的方法、给药的剂量和途径,样本取材部位和时间,样本检测方法等;数据处理的统计学方法(写明统计方法的名称)。结果 根据方法部分交代的情况,依序交代结果,要求写出结果的主要数据及可信值和统计学显著性检验的确切值。需要注意的是,阴性结果也需要报告。结果中不要有任何推理和解释,应该留到下一部分的结论之中。结论 1-2句。紧扣结果实事求是地进行写作,要使用避免笼统套话、猜测语言。可突出新发现的价值和局限,是否可推荐或者推广。英文摘要应包括题名、作者姓名(汉语拼音,姓每个字母大写,名首字母大写,双字名中间加连字符)、单位名称、所在城市名、邮政编码及国名。应列出全部作者姓名,如作者工作单位不同,只列出通讯作者的工作单位,通讯作者姓名右上角加“*”,同时在通讯作者的单位名称首字母左上角加“*”。例如:“LIN Xian-yan*,WU Jian-ping,QIN Jan,LIU H*Department of Pediatrics,First Hospital,Peking University,Beijing 100034,China”。中文摘要一般不超过400个汉字,英文摘要为250个实词左右。英文摘要一般与中文摘要内容相对应,但为了对外交流的需要,可以略详。4关键词 论著需标引2~5个关键词。关键词尽量从美国NLM的MeSH数据库中选取,其中文译名可参照中国医学科学院信息研究所编译的《医学主题词注释字顺表》。未被词表收录的新的专业术语(自由词)可直接作为关键词使用,建议排在最后。中医药关键词应从中国中医科学院中医药信息研究所编写的《中医药主题词表》中选取。有英文摘要的文章,应标注与中文对应的英文关键词。关键词中的缩写词应按《医学主题词注释字顺表》还原为全称;每个英文关键词第一个单词首字母大写,各词汇之间用“;”分隔。5 统计学 按GB 3358/T-1982《统计学名词及符号》的有关规定,统计学符号一律采用斜体排印。常用:(1)样本的算术平均数用英文小写x(中位数仍用M);(2)标准差用英文小写s;(3)标准误用英文小写s;(4)t检验用英文小写t ;(5)F检验用英文大写F;(6)卡方检验用希文小写χ2;(7)相关系数用英文小写r;(8)自由度用希文小写υ;(9)概率用英文大写P(P值前应给出具体检验值,如t值、χ2值、q值等)。用±s表达近似服从正态分布的定量资料,用M(QR)表达呈偏态分布的定量资料;用统计表时,要合理安排纵横标目,并将数据的含义表达清楚;用统计图时,所用统计图的类型应与资料性质相匹配,并使数轴上刻度值的标法符合数学原则;用相对数时,分母不宜小于20,要注意区分百分率与百分比。此外,应写明所用统计分析方法的具体名称(如:成组设计资料的t检验、两因素析因设计资料的方差分析等)和统计量的具体值(如t=45),应尽可能给出具体的P值(如:P值=023 8);当涉及总体参数时,在给出显著性检验结果的同时,再给出95%可信区间。对于报告统计学检验的结论,当P<05时一律描述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而在用不等式表示P值的情况下,只需要选用P>05、P<05、P<01三种情况。6医学名词 应使用全国科学技术名词审定委员会公布的名词。尚未通过审定的学科名词,可选用最新版《医学主题词表(MeSH)》、《医学主题词注释字顺表》、《中医药主题词表》中的主题词。对没有通用译名的名词术语于文内第一次出现时应注明原词。中西药名以最新版本《中华人民共和国药典》和《中国药品通用名称》(均由中国药典委员会编写)为准。英文药物名称则采用国际非专利药名。在题名及正文中药名一般不得使用商品名,确需使用商品名时应先注明其通用名称。中医名词术语按GB/T 1-1997《中医临床诊疗术语疾病部分、证候部分、治法部分》执行,经络针灸学名词术语按GB/T 2-1997《经穴部位》和GB/T 3-1997《耳穴名称与部位》执行。中药应采用正名,药典未收入者应附注拉丁文。冠以外国人名的体征、病名、试验、综合征等,人名可以用中译文,但人名后不加“氏”(单字名除外,例如福氏杆菌);也可以用外文,但人名后不加“'s”。例如:Babinski征,可以写成巴宾斯基征,不得写成Babinski's征,也不写成巴宾斯基氏征。文中尽量少用缩略语。已被公知公认的缩略语可以不加注释直接使用。例如:DNA、RNA、HBsAg、PCR等。不常用的、尚未被公知公认的缩略语以及原词过长、在文中多次出现者,若为中文可于文中第一次出现时写出全称,在圆括号内写出缩略语;若为外文可于文中第一次出现时写出中文全称,在圆括号内写出外文全称及其缩略语。例如:流行性脑脊髓膜炎(流脑),阻塞性睡眠呼吸暂停综合征(obstructive sleep apnea syndrome,OSAS)。不超过4个汉字的名词不宜使用缩略语,以免影响论文的可读性。西文缩略语不得拆开转行。7图表 图表随文列出,应有图(表)序、题名;说明文字置于图(表)下方注释中,并标明图(表)中使用的全部非公知公用的缩写、放大倍数、染色方法或引自他刊的出处等;照片应清晰,对比度好;带有英文摘要文稿的图(表)题请用英汉双语列出。线条图应墨绘在白纸上,高宽比例以5∶7为宜。以计算机制图者应提供激光打印图样。照片图要求有良好的清晰度和对比度;图中需标注的符号(包括箭头)请用另纸标上,不要直接写在照片上。每幅图的背面应贴上标签,注明图号、方向及作者姓名。图片不可折损,若刊用人像,应征得本人的书面同意,或遮盖其能被辨认出系何人的部分。大体标本照片在图内应有尺度标记。表格中的注释用的角码符号一律采用单个角码的形式,依以下顺序选用:“※、#、△、☆、▲、★”。8计量单位 执行GB 3100~3102-1993《量和单位》中有关量、单位和符号的规定及其书写规则,具体执行可参照中华医学会杂志社编写的《法定计量单位在医学上的应用》。注意单位名称与单位符号不可混用。组合单位符号中表示相除的斜线多于1条时应采用负数幂的形式表示,如ng/kg/min应采用ng?/FONT>kg-1?/FONT>min-1的形式;组合单位中斜线和负数幂亦不可混用,如前例不宜采用ng/kg-1?/FONT>min-1的形式。应尽可能使用单位符号,也可以与非物理单位(如:人、次、台等)的汉字构成组合形式的单位,如:次/min。在叙述中应先列出法定计量单位数值,括号内写旧制单位数值;如果同一计量单位反复出现,可在首次出现时注出法定与旧制单位换算系数,然后只列法定计量单位数值。参量及其公差均需附单位,当参量与其公差的单位相同时,单位可只写1次,即加圆括号将数值组合,置共同单位符号于全部数值之后。例如:“4 ng/L±2 ng/L”可以表示为“(4±2)ng/L”。量的符号一律用斜体字,如吸光度(旧称光密度)的符号为A,“A”为斜体。
医科大学的课程 我回忆的主要有以下这几种课程 :大一大二的文化基础课大学英语,高数,概率论,计算机理论基础,C语言,医用物理,无机化学,有机化学,分析化学,近代史纲要,毛邓三,马克思主义概论,(还有一门数学和计算机,名称忘记了,呵呵)大二大三的基础医学课程细胞生物,电镜技术,组织胚胎学,系统解剖学,生理学,生物化学,医学免疫学,医学微生物学,病理解剖学,病理生理学,人类疾病动物模型,实验动物学,局部解剖学,药理学,医学统计学,分子生物学,文献检索,询证医学,医学论文写作,医学遗传学,卫生法学大四临床基础课外科总论,医学影像学,中医学,医学检验学,检体诊断,B超,心电图,核医学,内镜。大四临床课外科学,内科学,妇产科学,儿科学,神经病学,临床肿瘤学大五一些小科临床流行病,卫生学,法医学,医学心理学,伦理学,口腔医学,精神病学,急救医学,康复医学,眼科学,耳鼻喉头颈外科学,传染病学,皮肤性病学当然了 每个学校一颗项目的课程都会有区别的 我回忆的是上面这几个 都是我上医科大学回忆起来的这几个 科目你可以根据这几个科目然后自己搜一下 希望我的回答对你有帮助
急诊医学的论文
论全身大面积烧伤病人的紧急救治
工作太忙,时间也有限,自己的博士论文还没写好,不过还好听说医刊汇是提供论文服务的公司,编辑听说我的要求以后写出来很快,而且质量也很好,差抄过了,很满意
可与我。
急诊急救论文
部分04年论文提示: 篇名 刊名 期号 重症复合伤在急诊科的救护 山东医药 2000/14 急诊科科学化建设与护理管理 实用护理杂志 2000/04 重视急诊科医护人员语言技巧的培养 实用护理杂志 2000/06 急诊科抗生素应用 中国急救医学 2000/03 无创伤通气在急诊科的应用 中国急救医学 2000/05 我国两个不同地区猪繁殖和呼吸综合征病毒分离株ORF5基因序列比例 病毒学报 2000/01 呼吸机相关性肺炎30例临床分析 北京医学 2000/06 β内啡肽对慢性缺氧大鼠呼吸的影响 第二军医大学学报 2000/01 呼吸机相关性肺炎30例临床分析 北京医学 2000/06
可与我。
有机磷农药中毒患者的急诊护理对策分析 【摘要】 目的:研究分析有机磷农药中毒患者的急诊护理对策。方法:选取2012年4月-2014年4月笔者所在医院确诊收治的180例有机磷农药中毒患者作为研究对象,将所有患者按照随机数字表法分为对照组和观察组,每组90例。对照组患者给予常规护理措施,观察组患者给予高效、主动、人性化的急诊护理配合,观察两组患者的护理满意度、护患矛盾发生率及各项临床指标等情况,并作对比分析。结果:观察组患者的护理满意度为8%,明显高于对照组的2%;观察组患者的护患矛盾发生率为1%,明显低于对照组的7%,两组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5)。观察组患者的平均住院时间、中毒症状消失时间以及神志清醒时间均显著低于对照组,两组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5)。结论:采用有效的急诊护理措施对于有机磷农药中毒患者具有较高的临床应用价值,能够有效改善患者病情,提高患者护理满意度,避免护患纠纷,值得临床大力推广。 【关键词】 有机磷农药中毒; 急诊护理 中图分类号 R473 文献标识码 B 文章编号 1674-6805(2015)4-0105-02 doi:14033/052 有机磷农药是我国主要杀虫剂,毒性较高且预后差,有机磷中毒是一种急诊科较为常见的急危重性疾病,其主要占我国中毒患者的80%~90%,病死率极高[1]。本次研究选取笔者所在医院收治的有机磷农药中毒患者给予及时的抢救和相应的急诊护理对策,取得显著效果,现报告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 一般资料 选取2012年10月-2014年10月在笔者所在医院确诊收治的180例有机磷农药中毒患者作为研究对象,将所有患者按照随机数字表法分为对照组和观察组,每组90例。对照组患者男39例,女51例,年龄17~65岁,平均(4±3)岁。所有患者口服中毒58例,皮肤吸收中毒30例;内吸磷(1059)11例,对硫磷(1605)15例,乐果3例,氧化乐果7例,敌百虫18例,敌敌畏36例。轻度中毒19例,中度中毒51例,重度中毒20例。观察组患者男43例,女47例,年龄19~67岁,平均(8±1)岁。所有患者中口服中毒54例,皮肤吸收中毒37例;内吸磷(1059)15例,对硫磷(1605)17例,乐果2例,氧化乐果8例,敌百虫16例,敌敌畏32例。轻度中毒18例,中度中毒54例,重度中毒18例。两组患者性别、年龄、中毒药物及中毒程度等一般资料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5),具有可比性。 2 急救方法 患者入院24 h内应给予及时的彻底洗胃,用温清水进行洗胃至洗出液无异味、澄清状。若患者神志清醒且配合治疗,可考虑给予口服洗胃,若患者状态昏迷,不配合治疗则考虑给予插管洗胃,减少毒物吸收,对于皮肤接触中毒的患者,应给予2%~5%碳酸氢钠溶液进行冲洗,敌百虫中毒患者除外。对于重度或中度中毒的患者应给予适量的阿托品配合解磷定进行治疗,同时在治疗过程中应确保呼吸道顺畅,防止脑水肿、肺水肿以及呼吸衰竭,预防感染。 3 护理方法 1 基本护理 医护人员应注意监测患者的瞳孔、意识以及生命指征状况,及时对患者的口鼻分泌物进行清除,保持呼吸道顺畅。同时医护人员应注意观察胃液量出入的平衡情况,防止胃液量进入过多引发反流导致窒息,观察患者胃液若为血性液体,应立刻中止洗胃。洗胃过程中,医护人员应及时清洗患者呕吐污染的衣物、皮肤及床单。 2 药物护理 患者应谨遵医师嘱咐给予静脉滴注阿托品,注意观察患者的生命体征是否呈阿托品化,防止阿托品中毒,早期医护人员应给予氯磷定或者解磷定,忌用巴比妥、吗啡类中枢抑制药物。 3 心理护理 大量研究资料显示,大多数有机磷农药中毒患者多由自杀引起,患者神志清醒后常表现悲伤、难过、绝望等负面情绪,医护人员应时刻观察患者的心理状态和精神状态,掌握患者自杀原因,与患者积极的沟通交流,及时消除患者的自杀念头,让患者对生活重拾信心,配合治疗。 4 饮食护理 饮食护理是抢救患者成功的关键,医护人员必须严格指导患者中毒24 h内禁食,重度中毒患者应1~3 d内禁食,彻底洗胃减少毒物胃肠道再吸收,然后开始给予患者流食,逐渐过渡为普食,注意保持饮食温度适宜,忌食用高蛋白、高糖类以及高脂食物,做好口腔护理。 4 统计学处理 采用SPSS 0软件对所得数据进行统计分析,计量资料用均数±标准差(x±s)表示,比较采用t检验,计数资料采用字2检验,P<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1 两组患者护理满意度及护患矛盾发生率比较 观察组患者的护理满意度为8%,明显高于对照组的2%,两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5)。观察组患者的护患矛盾发生率为1%,明显低于对照组的7%,两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5),详见表1。 表1 两组患者护理满意度及护患矛盾发生率比较 例(%) 组别 完全满意 基本满意 不满意 满意度 护患矛盾 对照组(n=90) 62(9) 12(3) 16(8) 74(2) 15(7) 观察组(n=90) 72(0) 16(8) 2(2)* 88(8)* 1(1)* *与对照组比较,P<05 2 两组患者护理后各项临床指标比较 观察组患者平均住院时间、中毒症状消失时间及神志清醒时间均显著低于对照组,两组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5),详见表2。 表2 两组患者护理后各项临床指标比较 h 组别 平均住院时间 中毒症状消失时间 神志清醒时间 对照组(n=90) 2±2 7±1 3±4 观察组(n=90) 5±8* 3±2* 2±5* *与对照组比较,P<05 3 讨论 有机磷中毒是由于有机磷农药使神经系统的胆碱酯酶活性受到抑制,聚积了大量胆碱神经的传递介质乙酰胆碱,使中枢神经系统及胆碱神经过度兴奋,然后抑制或衰竭,从而导致了一系列烟碱样、毒蕈碱样症状、体征[2-3]。目前,有机磷中毒的治疗由于治疗条件不同,个体差异性较大,其病死率极高,若不及时救治,患者极易并发中毒性脑病、中毒性心肌病、药物反跳、迟发性神经疾病以及呼吸肌麻痹等,危及患者生命安全[4-5]。研究资料显示,早期给予患者阿托品静脉滴注效果显著,然而阿托品不能恢复抑制的胆碱酯酶活力,不能预防有机磷农药中毒,阿托品的作用只能拮抗乙酰胆碱的毒蕈碱样作用[6]。因此,对于重度或中度中毒患者应同时给予解磷定复活剂[7-8]。患者病情稳定后再给予及时洗胃,在对患者洗胃过程中应注意加强护理配合,医护人员应密切观察患者的病情、生命体征变化,掌握阿托品中毒指征,积极配合医师进行急诊救治[9]。在药物护理过程中,应遵循早期、足量、重复及长程的原则,密切注意阿托品化,调整药物剂量。此外,注意关注患者的心理状态,了解患者的心结并给予积极的沟通交流,帮助患者敞开心扉,恢复良好、健康的心态[10]。 本次研究显示,采用有效的急诊护理措施(观察组)与常规护理(对照组)对于有机磷农药中毒患者的临床效果比较,观察组患者的护理满意度为8%,明显高于对照组的2%,观察组患者的护患矛盾发生率为1%,明显低于对照组的7%,两组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5)。观察组患者的平均住院时间、中毒症状消失时间以及神志清醒时间均显著低于对照组,两组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5)。此研究结果充分显示出有效的、人性化的急诊护理措施对于有机磷农药中毒患者的应用具有显著的优越性。 综上所述,采用有效的急诊护理措施对于有机磷农药中毒患者具有较高的临床应用价值,能够有效改善患者病情,提高患者护理满意度,避免护患纠纷,值得临床大力推广。
论全身大面积烧伤病人的紧急救治
急诊医学外文文献
可与我。
1、 急诊护理对心肺复苏后患者心理状态血气指标及预后康复质量的影响研究 2、 急诊创伤团队的护理时效分析 3、 同伴支持在慢性心力衰竭患者自我护理的应用研究 4、 急诊分诊安全管理模式在急诊护理中的应用研究 5、 急诊护理路径在急性心肌梗死抢救过程中的应用效果及护理干预评价 6、 全程优化急诊护理在急性脑梗死中的抢救效果分析 7、 基于循证构建急诊护理质量敏感性指标 8、 急诊护理快速通道对急性脑卒中救治时间及治疗效果的影响 9、 优化急诊护理流程对急诊胸痛患者抢救效果的影响 10、 风险管理标准在急诊护理管理中的应用(论文题目来源:学术堂)
论全身大面积烧伤病人的紧急救治
医学毕业论文,这个是选题内容,有不一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