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学术参考网
当前位置:论文百科> 正文

物流供应链相关论文

发布时间:2023-12-05 16:41:08

物流与供应链管理相关论文

物流专业职业规划分析:物流管理是现代企业管理的重要组成部分,被视为“第三利润源泉”,也是继信息产业之后又一具有广泛行业渗透力的新兴产业。我国加入WTO后,物流产业的发展将面临前所未有的机遇和挑战;有关预测显示,今年中国物流市场规模将在2400亿元,比2008年增长26%。美国美智管理咨询公司调查指出:按目前普遍接受的看法,我国年物流支出约为当年GDP的20%左右,是发达国家的2-3倍,约2000多亿美元。这意味着通过科学化的物流管理完全可以把物流费用的支出降低到世界平均12%的水平,这将产生约6600亿元的物流运作效益。这就意味着 WTO使中国的大门逐步打开,跨国快递巨头们在中国的人才需求也随之剧增,而在物流行业的需求上,最缺乏的是中高级物流策划管理与营销人才,最好是既懂营销管理又懂得策划,还懂得如何运用现代技术去改善提升原有操作模式的。显然,我们刚毕业的大学生显然在工作经验上难以适应这些岗位。不过,经验总是要积累才能有的,我们可以通过在操作岗位以及低级别管理岗位上的锻炼来达到那个水平。职业通路:操作人员→中层管理人员→高级管理人才四、物流的发展趋势: 提升物流行业的整体竞争力,很多物流企业都在积极引进和采用信息管理平台,对物流信息管理师的需求也相应增加。鉴于物流培训多是从知识普及方面出发从而帮助学员进入物流行业,而物流信息管理师是从解决实际物流管理问题出发,提高学员解决现代物流行业实际问题的能力,因而前景更为广阔。 在目前的物流人才市场,这种既懂物流业务操作和管理又懂信息技术的复合人才非常少,物流信息管理人才将成为物流行业内紧俏人才,无论是业务操作人员还是一般管理人员或高层管理者,都必须掌握物流信息技术这一项物流核心技能。物流信息管理师将在物流行业中发挥越来越大的作用。物流作为市场的基础,在今后十年甚至更长的时间都会快速发展,对物流人才的需要也会很大。因此我做一名物流管理员,今后的职业发展空间必定非常广阔。五、我对未来几十年大体的规划如下: 1、20-25,增长知识阶段—充分利用校园环境和条件优势,认真努力的学习专业知识,培养学习、工作、生活的能力,全面提高个人的综合素质,为就业打好坚实的基础。努力提高英语口语水平,特别是商务英语,争取过英语四级考试。并参加物流师资格认证证书的考试,争取一次通过,并不断研究物流方面的知识。然后在大三的实习的时候熟悉工作环境,积累人际关系,主要做好职业生涯的基础工作,加强沟通,虚心求教。 2、25-35,熟悉适应阶段—利用十年左右的时间,经过不断的尝试努力,不断的学习,不断的完善自己,初步找到合适自身发展的工作环境及工作岗位,开始照顾父母。 3、35-50,稳定发展阶段—在自己的工作岗位上,踏踏实实的贡献自己的力量,结合自己多年所学为工作和家庭努力。。 4、50以上,安享晚年阶段—此时,回顾自己的一生将不再有遗憾。坚持健康的生活方式,用自己的言行感染下一代。六、我对未来十年的细致人生职业规划: 1、2012-2015:在这个阶段,我决定在物流基础岗位上实习、工作,积累一定的工作经验。在工作期间,利用闲暇时间继续深化自己的知识和技能,并提搞专业水平,继续深造自己,争取知识和能力一起增长。 2、2015-2018:到了高潮期,应该在原来企业做一名中层管理员,用特有的和合理的方式管理自己的部下,加强与上级的沟通,利用自己的工作条件扩大交往面,不但要重视与部下交际,更要重视和每个人的交往。 3、2018-2022:最后,利用自己曾经的所学争取到一家外资物流公司工作,学习跨国企业先进的管理理念,丰富的管理经验和先进的科学技术,争取当上一名外资企业中级物流经理,并努力发挥自己所长,在外企施展自己的才华。

供应链管理既是一种新的管理模式,也是一种新的管理理论。纵观我国近几年供应链管理的研究状况可以看出,针对供应链管理实践中遇到的问题,广泛运用众多学科的理论知识,研究供应链管理的具体方法、手段以及供应链管理支持技术和局部优化技术等偏多,系统研究供应链管理思想及基础管理理论却偏少。笔者认为,供应链管理的概念应该拓展,至少应该包含如下几层涵义:供应链管理是一种基于横向思维的管理理论; 供应链管理是一种横向集成管理模式; 供应链管理是一项复杂的系统工程; 供应链管理是一门新的边缘性管理学科。 供应链管理中蕴含着有别于传统管理的丰富的管理思想,有着深刻的哲理,应该进行深入的分析研究。而且,管理方法、手段、技术等的研究和应用应该基于正确的管理理论的基础之上,应该以供应链管理原理为指导。鉴于此,本文对供应链管理思想进行了分析,并提供了供应链管理的八大管理原理。 二、供应链管理的八大管理原理 资源横向集成原理 资源横向集成原理揭示的是新经济形势下的一种新思维。该原理认为,在经济全球化迅速发展的今天,企业仅靠原有的管理模式和自己有限的资源,已经不能满足快速变化的市场对企业所提出的要求。企业必须放弃传统的基于纵向思维的管理模式,朝着新型的基于横向思维的管理模式转变。企业必须横向集成外部相关企业的资源,形成“强强联合,优势互补”的战略联盟,结成利益共同体去参与市场竞争,以实现提高服务质量的同时降低成本、快速响应顾客需求的同时给予顾客更多选择的目的。 不同的思维方式对应着不同的管理模式以及企业发展战略。纵向思维对应的是“纵向一体化”的管理模式,企业的发展战略是纵向扩展;横向思维对应的是“横向一体化”的管理模式,企业的发展战略是横向联盟。该原理强调的是优势资源的横向集成,即供应链各节点企业均以其能够产生竞争优势的资源来参与供应链的资源集成,在供应链中以其优势业务的完成来参与供应链的整体运作。 该原理是供应链系统管理最基本的原理之一,表明了人们在思维方式上所发生的重大转变。 系统原理 系统原理认为,供应链是一个系统,是由相互作用、相互依赖的若干组成部分结合而成的具有特定功能的有机整体。供应链是围绕核心企业,通过对信息流、物流、资金流的控制,把供应商、制造商、分销商、零售商直到最终用户连成一个整体的功能网链结构模式。 供应链的系统特征首先体现在其整体功能上,这一整体功能是组成供应链的任一成员企业都不具有的特定功能,是供应链合作伙伴间的功能集成,而不是简单叠加。供应链系统的整体功能集中表现在供应链的综合竞争能力上,这种综合竞争能力是任何一个单独的供应链成员企业都不具有的。其次,体现在供应链系统的目的性上。供应链系统有着明确的目的,这就是在复杂多变的竞争环境下,以最低的成本、最快的速度、最好的质量为用户提供最满意的产品和服务,通过不断提高用户的满意度来赢得市场。这一目的也是供应链各成员企业的共同目的。第三,体现在供应链合作伙伴间的密切关系上,这种关系是基于共同利益的合作伙伴关系,供应链系统目的的实现,受益的不只是一家企业,而是一个企业群体。因此,各成员企业均具有局部利益服从整体利益的系统观念。第四,体现在供应链系统的环境适应性上。在经济全球化迅速发展的今天,企业面对的是一个迅速变化的买方市场,要求企业能对不断变化的市场作出快速反应,不断地开发出符合用户需求的、定制的“个体化产品”去占领市场以赢得竞争。新型供应链(有别于传统的局部供应链) 以及供应链管理就是为了适应这一新的竞争环境而产生的。第五,体现在供应链系统的层次性上,供应链各成员企业分别都是一个系统,同时也是供应链系统的组成部分;供应链是一个系统,同时也是它所从属的更大系统的组成部分。从系统层次性的角度来理解,相对于传统的基于单个企业的管理模式而言,供应链管理是一种针对更大系统(企业群) 的管理模式。 多赢互惠原理 多赢互惠原理认为,供应链是相关企业为了适应新的竞争环境而组成的一个利益共同体,其密切合作是建立在共同利益的基础之上,供应链各成员企业之间是通过一种协商机制,来谋求一种多赢互惠的目标。供应链管理改变了企业的竞争方式,将企业之间的竞争转变为供应链之间的竞争,强调核心企业通过与供应链中的上下游企业之间建立战略伙伴关系,以强强联合的方式,使每个企业都发挥各自的优势,在价值增值链上达到多赢互惠的效果。 供应链管理在许多方面都体现了多赢互惠的思想。例如, 供应链中的“需求放大效应”使得上游企业所获得的需求信息与实际消费市场中的顾客需求信息存在很大的偏差,上游企业不得不维持比下游企业更高的库存水平。需求放大效应是需求信息扭曲的结果,供应链企业之间的高库存现象会给供应链的系统运作带来许多问题,不符合供应链系统整体最优的原则。为了解决这一问题,近年来在国外出现了一种新的供应链库存管理方法———供应商管理用户库存(VMI) ,这种库存管理策略打破了传统的各自为政的库存管理模式,体现了供应链的集成化管理思想,其结果是降低了供应链整体的库存成本,提高了供应链的整体效益,实现了供应链合作企业间的多赢互惠。再如,在供应链相邻节点企业之间,传统的供需关系是以价格驱动的竞争关系,而在供应链管理环境下,则是一种合作性的双赢关系。 合作共享原理 合作共享原理具有两层涵义, 一是合作, 二是共享。合作原理认为,由于任何企业所拥有的资源都是有限的,它不可能在所有的业务领域都获得竞争优势,因而企业要想在竞争中获胜,就必须将有限的资源集中在核心业务上。与此同时,企业必须与全球范围内的在某一方面具有竞争优势的相关企业建立紧密的战略合作关系,将本企业中的非核心业务交由合作企业来完成,充分发挥各自独特的竞争优势,从而提高供应链系统整体的竞争能力。共享原理认为,实施供应链合作关系意味着管理思想与方法的共享、资源的共享、市场机会的共享、信息的共享、先进技术的共享以及风险的共担。 信息共享是实现供应链管理的基础,准确可靠的信息可以帮助企业作出正确的决策。供应链的协调运行建立在各个节点企业高质量的信息传递与共享的基础之上,信息技术的应用有效地推动了供应链管理的发展,它可以节省时间和提高企业信息交换的准确性,减少了在复杂、重复工作中的人为错误,因而减少了由于失误而导致的时间浪费和经济损失,提高了供应链管理的运行效率。共享信息的增加对供应链管理是非常重要的。由于可以做到共享信息,供应链上任何节点的企业都能及时地掌握到市场的需求信息和整个供应链的运行情况,每个环节的物流信息都能透明地与其他环节进行交流与共享,从而避免了需求信息的失真现象,消除了需求信息的扭曲放大效应。 需求驱动原理 需求驱动原理认为,供应链的形成、存在、重构,都是基于一定的市场需求而发生,并且在供应链的运作过程中,用户的需求是供应链中信息流、产品/ 服务流、资金流运作的驱动源。在供应链管理模式下,供应链的运作是以订单驱动方式进行的,商品采购订单是在用户需求订单的驱动下产生的,然后商品采购订单驱动产品制造订单, 产品制造订单又驱动原材料( 零部件) 采购订单,原材料(零部件) 采购订单再驱动供应商。这种逐级驱动的订单驱动模式,使供应链系统得以准时响应用户的需求,从而降低了库存成本,提高了物流的速度和库存周转率。 基于需求驱动原理的供应链运作模式是一种逆向拉动运作模式,与传统的推动式运作模式有着本质的区别。推动式运作模式以制造商为中心,驱动力来源于制造商,而拉动式运作模式是以用户为中心,驱动力来源于最终用户。两种不同的运作模式分别适用于不同的市场环境,有着不同的运作效果。不同的运作模式反映了不同的经营理念,由推动式运作模式向拉动式运作模式的转变,反映的是企业所处环境的巨变和管理者思想认识上的重大转变,反映的是经营理念从“以生产为中心”向“以顾客为中心”的转变。 快速响应原理 快速响应原理认为,在全球经济一体化的大背景下,随着市场竞争的不断加剧,经济活动的节奏也越来越快,用户在时间方面的要求也越来越高。用户不但要求企业要按时交货,而且要求的交货期越来越短。因此,企业必须能对不断变化的市场作出快速反应,必须要有很强的产品开发能力和快速组织产品生产的能力,源源不断地开发出满足用户多样化需求的、定制的“个性化产品”去占领市场,以赢得竞争。 在当前的市场环境里,一切都要求能够快速响应用户需求,而要达到这一目的,仅靠一个企业的努力是不够的。供应链具有灵活快速响应市场的能力,通过各节点企业业务流程的快速组合,加快了对用户需求变化的反应速度。供应链管理强调准时,即准时采购、准时生产、准时配送,强调供应商的选择应少而精,强调信息技术应用等等,均体现了快速响应用户需求的思想。 同步运作原理 同步运作原理认为,供应链是由不同企业组成的功能网络,其成员企业之间的合作关系存在着多种类型,供应链系统运行业绩的好坏取决于供应链合作伙伴关系是否和谐,只有和谐而协调的关系才能发挥最佳的效能。供应链管理的关键就在于供应链上各节点企业之间的联合与合作以及相互之间在各方面良好的协调。 供应链的同步化运作,要求供应链各成员企业之间通过同步化的生产计划来解决生产的同步化问题,只有供应链各成员企业之间以及企业内部各部门之间保持步调一致时,供应链的同步化运作才能实现。供应链形成的准时生产系统,要求上游企业准时为下游企业提供必须的原材料(零部件) ,如果供应链中任何一个企业不能准时交货,都会导致供应链系统的不稳定或者运作的中断,导致供应链系统对用户的响应能力下降,因此保持供应链各成员企业之间生产节奏的一致性是非常重要的。 协调是供应链管理的核心内容之一。信息的准确无误、畅通无阻,是实现供应链系统同步化运作的关键。要实现供应链系统的同步化运作,需要建立一种供应链的协调机制,使信息能够畅通地在供应链中传递,从而减少因信息失真而导致的过量生产和过量库存,使整个供应链系统的运作能够与顾客的需求步调一致,同步化响应市场需求的变化。 动态重构原理 动态重构原理认为,供应链是动态的、可重构的。供应链是在一定的时期内、针对某一市场机会、为了适应某一市场需求而形成的,具有一定的生命周期。当市场环境和用户需求发生较大的变化时,围绕着核心企业的供应链必须能够快速响应,能够进行动态快速重构。 市场机遇、合作伙伴选择、核心资源集成、业务流程重组以及敏捷性等是供应链动态重构的主要因素。从发展趋势来看,组建基于供应链的虚拟企业将是供应链动态快速重构的核心内容。

七,物流与供应链管理 物流一体化实验教学课件简介 《物流一体化管理》模拟实验平台对订单,调配,仓储,运输,信息传输,装卸等环节进行管理,体现了物流管理全过程其平台强调系统的集成性,其上可嵌套条码生成软件,销售终端POS 机,这一整套体系通过对物流系统整体的模拟,对物流理论知识的具体化,使学生通过实验,加深对物流,条码理论知识的理解,了解企业物流,物流企业实际运作环境,环节,程序,步骤和管理;同时,熟悉物流设备的应用,加深对现代物流手段,工具作用的认识,了解最新应用技术知识,拓宽认识视野 1,借助于了解《物流一体化管理》软件系统,进一步了解如何进行供应,生产与销售物流一体化整合,提高跨部门的业务协调能力和对市场的快速响应能力; ,了解《物流一体化管理》环境下的企业物流业务流程,理解企业的业务流程思想; 3,初步掌握《物流一体化管理》软件中的主要功能和主要操作; ,了解生产企业,物流中心,物流企业和仓库之间的物流协作过程; 初步掌握《物流一体化管理》软件的主业务流程 此课件详细讲解了实验一的提货业务流程,学生通过提货过程中各项业务的模拟,使他们理解系统提货管理模块的功能及实验过程,理解在提货单生成之后,供应链系统的各个角色是如何反应的,掌握信息流的流动过程其主要目的是: 了解提货过程的业务流程; 理解供应链上各企业分别需要进行哪些业务操作; 理解信息流的流动过程; 建立与修改各项单据

物流与供应链相关的期末论文

试论供应链一体化下的营销管理摘要:本文从供应链一体化下的营销管理的内容入手分析了供应链一体化对营销管理的影响,即在营销管理方面通过供应链一体化的协调互动、资源优化配置和先进技术的应用降低顾客成本,提高顾客价值,创造增值价值。 关键词:企业 供应链管理 一体化 营销在传统的市场竞争法则中,达尔文的“适者生存”观几乎更多地作用于企业的经营。零售商与零售商为市场统治权而争斗,批发商、制造商同样如此,甚至零售商、批发商和制造商这些产品供应的上下游环节也都把彼此视为对手,不断地讨价还价,要挟对方,以一种“互为成本”的关系存在。在新千年,企业虽仍旧立足于市场,但左右竞争的是价值、灵活性、速度和效率,它们都由于消费需求的影响而变得越发重要。取代企业个体之间相互竞争的是,他们需通过供应链联盟来增强竞争实力。实质上,随着对抗在供应链和供应链的基础上进行,竞争优势将由整个供应链获得。所以,实现供应链的一体化,再造供应链一体化营销管理新体系,就成为每个企业无法回避的事实。 供应链及其问题 早期的观点认为供应链是制造企业中的一个内部过程,它是指将采购的原材料和收到的零部件,通过生产的转换和销售等过程传递到制造企业的用户的一个过程。传统的供应链概念局限于企业的内部操作,注重企业的自身利益目标。后来供应链的概念注意了与其它企业的联系,注意了供应链的外部环境,偏向于定义它为一个通过链中不同企业的制造、组装、分销、零售等过程将原材料转换成产品到最终用户的转换过程,它是通过对顾客、零售商、分销商、制造商和供应商的内部以及贯穿于供应网络中的物料流、信息流和资金流的协调整合,是一体化的供应链。一体化的供应链管理是基于网络流及部门、组织、流程以及地理分布上的集成为特征的,更为强调侧重组织接触面的管理,即组织之间的协调、合作、运营的管理。根据供应链一体化的特征进行供应链管理的前提,就是参与供应链组织的全体成员在经营理念上,必须从传统经营理念强调寻求短期、企业级的绩效的观念转变为供应链组织的存在,是为了使整个供应链都获得持久稳定的高收益的观念。公司不应再是竞争的主体,实体供应链之间的竞争将竞争的内涵扩大到了竞争合作的境界。 由于供应链是核心企业通过对信息流、物流、资金流的一体化控制,将供应商、制造商、分销商、零售商,直到最终用户连成一个整体的功能网链结构模式,因此在实现供应链一体化的过程中应主要注意三个重要方面的问题,分别是信息集成、协调和组织联接。首先供应链是跨行业与部门,涉及供应一种产品到最终消费者的所有活动,所以供应链管理需要一条市场消费者驱动的无缝信息流,即在从零售商向上游的传输过程中要求速度快,要求链中节点企业共享需求信息、存货情况、生产能力计划、生产进度、促销计划、需求预测和装运进度等。供应链伙伴必须协同工作,以便产品的生产与使用大致同步;其次在供应链竞争的时代,供应链的可靠程度取决于链上的最弱的一个环节,这就好比我们经常提及的“木桶原理”,木桶装水的多少是由最短的那根桶片决定的,所以供应链上所包含的加盟节点企业应该更加注重企业之间的合作,使各企业分担的采购、生产、分销和销售的职能协调发展;再次供应链中的组织之间必须是紧密的组织关系,供应链伙伴需要确定并维持他们的沟通渠道,应该为一个目标而同心协力,否则供应链一体化是无法完成的。 供应链一体化营销管理的内容 以供应链一体化为基础的营销不是等待产品生产出来之后才开始寻找顾客并进行推销,而是以关键顾客和合适顾客的需要为起点,以顾客需求满足过程中的价值最大化为目标的全方位全流程的互动活动,因此供应链一体化营销管理的内容可从如下几个方面体现: 直面终端顾客,提供个性化服务,建立良好的顾客关系 首先通过顾客关系管理对顾客进行准确的合理分类和行为分析,然后根据企业合适顾客和关键顾客的需求特点进行产品的设计和服务,为了赢得顾客、赢得市场应该与顾客建立良好的关系,让顾客参与产品方案设计,知晓制造过程,进行顾客消费培训,对顾客的抱怨应及时响应,从而达到为他们提供个性化服务。 直面终端顾客,提供个性化服务单靠一个企业是难以做到的,只有发挥供应链一体化的资源优势才能为顾客提供从产品设计到售后服务的全面服务。 异业结盟,协同服务,实现顾客价值最大化 大家知道,供应链的管理可降低整体物流成本和费用水平,加快资金周转率和信息传递,使供应链上的各项资源得到最大化的合理利用,因此全行业的供应链管理是适应国际经济发展潮流、提高科学管理水平的最佳选择。在供应链管理环境下的企业各自都具有资源优势,他们可以也都愿意以自身的优势资源为其他企业提供支持和服务,追求以最低的成本、最快的速度响应市场,获得最大化的利益。因此它们不仅愿意与供应链中的企业结盟,而且也愿意与供应链之外的非同业结盟,组成异业同盟来实现营销目标。 让供应链成为顾客化定制的生产线 以往产品的设计、生产、检测、包装、运输都是营销之前的事,营销只有等到产品出厂之后才开始。而供应链管理改变了产品设计、生产、储存、配送、销售、服务的方式,供应链一体化的营销是从产品的构思开始,根据顾客数据库的信息构思,与顾客开展“头脑风暴”,让顾客参与设计、评价,围绕核心顾客进行生产和服务,而核心顾客的其它品种和生产业务通过业务外包形式分散到供应链上的其它有优势的企业去生产,从而使各企业都能通过供应链实现资源的最佳配置,保持库存最小化以节约成本并提高效率。 信息化库存使供应链成为库房 供应链一体化的物流管理的精髓是以信息代替库存,以供应链作为库房,实现物流的敏捷配送。信息化库存是依靠供应链一体化优势使产品开发、材料采购、生产计划、寻找供应商和生产商、融资、制造控制、包装、运输等在同一时间并行运作,从而使原材料能够准时送到加工厂,产品能够准时送到销售点,顾客能够便捷地购买到所需要的产品。在这个过程中,公司虽然没有建立庞大的库存体系,但是信息化库存却使物流更具敏捷性,这样做的结果是公司节省成本,顾客收益最大。 让供应链上的所有企业一齐为顾客服务 传统的营销模式中,供应链节点企业之间是一种基于价格与利润挤压的博弈关系,从供应商到终端顾客实质上是一条“博弈链”,一方的获益往往是另一方的让利。但供应链一体化管理模式可以改革这种弊端,因为供应链的良好运作是以供应链成员企业相互间充分信任和相互合作为基础,供应链成员是信任与合作的双赢性战略联盟,其一方的成功是以自身的核心优势服务另一方的成功,整个供应链的成功是以供应链上的每一个成员企业的成功为基础的,一方的失败或受损会导致其他企业甚至整个供应链的受损,他们是“一损俱损,一荣俱荣”的共生共赢的关系。如果供应链中的某企业篡改供应链规则,压榨供应商或对顾客服务质量漠视,那么在现实环境下,将会被顾客所遗弃,这时供应链中的核心企业及其他成员将会采用一致行动,将其清除出供应链,因为他的存在可能造成供应链的崩盘。所以良性的供应链一体化应是通过供应链上的无缝连接,让所有企业一齐为顾客服务,使供应链中的每个成员在服务好终端顾客中分享好处。 通过现代信息技术提高顾客价值 现代信息技术是供应链一体化的纽带,利用现代信息技术能够使企业内部供应链顺畅连接,且通过提供良好的在线顾客服务,让顾客能便捷的通过网络解决自己的问题。因此现代信息技术是提高顾客价值的一个重要方面的内容。 供应链一体化对营销管理的影响 在全球市场竞争环境下,企业成功与否不再由“纵向一体化”的程度高低来衡量,而是由企业积聚和使用的知识为产品或服务增值的程度来衡量。企业在集中资源于自身核心业务的同时,通过利用其他企业的资源来弥补自身的不足,从而变得更具竞争力。但是目前仍有不少的企业直到今天还认为降低库存成本、制造成本和运输成本与提高顾客服务质量之间是不可兼得的,因为他们认为降低成本可能意味着顾客的可得性降低;降低制造成本可能导致不能按照顾客个性化需求定制或偷工减料;降低运输成本意味着交货期延长,或不能按照顾客所要求的时间、地点准时交货,所有这些都是基于传统的“纵向一体化”管理模式的必然结论。事实上,在供应链环境下可以通过利用现代信息技术和合适的供应链设计来降低这些成本,且同时保持顾客服务水平不变甚至得到提高。也就是说在营销管理方面可通过供应链一体化的协调互动、资源优化配置和先进技术的应用来降低顾客成本,提高顾客价值,创造增值服务。具体表现在: 改变传统价值标准,树立新的价值观念 客户满意度是衡量价值的标志,供应链管理要时时了解客户的价值标准,最大限度把满足客户的需求同提高企业的经营效益统一起来;应站在客户的立场,按照客户的需求,用客户的眼光看待生产经营,通过供应链一体化运作有机整合,合理分配,有序运作,为顾客提供个性化需求的高附加值的产品和服务;应跟踪客户需求,倾听市场的需求信息,发觉潜在客户,不断开拓市场,扩大市场份额;在供应链的每一个环节要杜绝一切无效流动与浪费,不使客户增加不必要的开支;增加技术含量投入,增加服务投入,开展价值创新竞争;按照增值的要求进行企业业务流程重组。 重视作为营销竞争主要手段的物流服务物流作为一种先进的组织方式和管理技术,作为营销竞争的主要手段之一受到了前所未有的重视。在目前,物流理论和应用得到了长足的发展,物流信息化管理通过条码和数控工具、GPS 等现代管理工具与方法,已大大的提高了劳动生产效率,使营销成本因为物流效率的提高得到一定的降低。现代物流已被广泛认为是企业取悦顾客、强化价值主张的重要机会,并且是在降低物资消耗、提高劳动生产率以外的重要利润源泉。 加强员工培训,实现营销目标 营销人员不仅仅是企业的员工,他们更是顾客的服务者。因此,企业应该聘请顾客喜欢的营销人员,顾客喜欢的营销人员就是企业的优秀员工。为使营销人员当好顾客消费方案的顾问,企业管理者的主要职责是培训员工为顾客服务的技巧,只有这样才能实现企业的营销目标。 借助电子商务平台提高顾客服务质量 现代供应链管理最核心的本质是通过客户和供应商网络进行有效的协作。电子商务对于制造和分销的重要性无疑是先进的供应链管理。要想提高生产率、降低成本和增强客户服务,必须加强对电子商务手段的有效应用。如果以高速、低成本与客户、供应商进行交流和协作是有效供应链管理的关键成功因素,那么完全电子化的供应链(e-chain)就是对未来的展望,而支持未来供应链管理的信息系统将是eERP 和电子商务平台的完美结合。

供应链管理既是一种新的管理模式,也是一种新的管理理论。纵观我国近几年供应链管理的研究状况可以看出,针对供应链管理实践中遇到的问题,广泛运用众多学科的理论知识,研究供应链管理的具体方法、手段以及供应链管理支持技术和局部优化技术等偏多,系统研究供应链管理思想及基础管理理论却偏少。笔者认为,供应链管理的概念应该拓展,至少应该包含如下几层涵义:供应链管理是一种基于横向思维的管理理论; 供应链管理是一种横向集成管理模式; 供应链管理是一项复杂的系统工程; 供应链管理是一门新的边缘性管理学科。 供应链管理中蕴含着有别于传统管理的丰富的管理思想,有着深刻的哲理,应该进行深入的分析研究。而且,管理方法、手段、技术等的研究和应用应该基于正确的管理理论的基础之上,应该以供应链管理原理为指导。鉴于此,本文对供应链管理思想进行了分析,并提供了供应链管理的八大管理原理。 二、供应链管理的八大管理原理 资源横向集成原理 资源横向集成原理揭示的是新经济形势下的一种新思维。该原理认为,在经济全球化迅速发展的今天,企业仅靠原有的管理模式和自己有限的资源,已经不能满足快速变化的市场对企业所提出的要求。企业必须放弃传统的基于纵向思维的管理模式,朝着新型的基于横向思维的管理模式转变。企业必须横向集成外部相关企业的资源,形成“强强联合,优势互补”的战略联盟,结成利益共同体去参与市场竞争,以实现提高服务质量的同时降低成本、快速响应顾客需求的同时给予顾客更多选择的目的。 不同的思维方式对应着不同的管理模式以及企业发展战略。纵向思维对应的是“纵向一体化”的管理模式,企业的发展战略是纵向扩展;横向思维对应的是“横向一体化”的管理模式,企业的发展战略是横向联盟。该原理强调的是优势资源的横向集成,即供应链各节点企业均以其能够产生竞争优势的资源来参与供应链的资源集成,在供应链中以其优势业务的完成来参与供应链的整体运作。 该原理是供应链系统管理最基本的原理之一,表明了人们在思维方式上所发生的重大转变。 系统原理 系统原理认为,供应链是一个系统,是由相互作用、相互依赖的若干组成部分结合而成的具有特定功能的有机整体。供应链是围绕核心企业,通过对信息流、物流、资金流的控制,把供应商、制造商、分销商、零售商直到最终用户连成一个整体的功能网链结构模式。 供应链的系统特征首先体现在其整体功能上,这一整体功能是组成供应链的任一成员企业都不具有的特定功能,是供应链合作伙伴间的功能集成,而不是简单叠加。供应链系统的整体功能集中表现在供应链的综合竞争能力上,这种综合竞争能力是任何一个单独的供应链成员企业都不具有的。其次,体现在供应链系统的目的性上。供应链系统有着明确的目的,这就是在复杂多变的竞争环境下,以最低的成本、最快的速度、最好的质量为用户提供最满意的产品和服务,通过不断提高用户的满意度来赢得市场。这一目的也是供应链各成员企业的共同目的。第三,体现在供应链合作伙伴间的密切关系上,这种关系是基于共同利益的合作伙伴关系,供应链系统目的的实现,受益的不只是一家企业,而是一个企业群体。因此,各成员企业均具有局部利益服从整体利益的系统观念。第四,体现在供应链系统的环境适应性上。在经济全球化迅速发展的今天,企业面对的是一个迅速变化的买方市场,要求企业能对不断变化的市场作出快速反应,不断地开发出符合用户需求的、定制的“个体化产品”去占领市场以赢得竞争。新型供应链(有别于传统的局部供应链) 以及供应链管理就是为了适应这一新的竞争环境而产生的。第五,体现在供应链系统的层次性上,供应链各成员企业分别都是一个系统,同时也是供应链系统的组成部分;供应链是一个系统,同时也是它所从属的更大系统的组成部分。从系统层次性的角度来理解,相对于传统的基于单个企业的管理模式而言,供应链管理是一种针对更大系统(企业群) 的管理模式。 多赢互惠原理 多赢互惠原理认为,供应链是相关企业为了适应新的竞争环境而组成的一个利益共同体,其密切合作是建立在共同利益的基础之上,供应链各成员企业之间是通过一种协商机制,来谋求一种多赢互惠的目标。供应链管理改变了企业的竞争方式,将企业之间的竞争转变为供应链之间的竞争,强调核心企业通过与供应链中的上下游企业之间建立战略伙伴关系,以强强联合的方式,使每个企业都发挥各自的优势,在价值增值链上达到多赢互惠的效果。 供应链管理在许多方面都体现了多赢互惠的思想。例如, 供应链中的“需求放大效应”使得上游企业所获得的需求信息与实际消费市场中的顾客需求信息存在很大的偏差,上游企业不得不维持比下游企业更高的库存水平。需求放大效应是需求信息扭曲的结果,供应链企业之间的高库存现象会给供应链的系统运作带来许多问题,不符合供应链系统整体最优的原则。为了解决这一问题,近年来在国外出现了一种新的供应链库存管理方法———供应商管理用户库存(VMI) ,这种库存管理策略打破了传统的各自为政的库存管理模式,体现了供应链的集成化管理思想,其结果是降低了供应链整体的库存成本,提高了供应链的整体效益,实现了供应链合作企业间的多赢互惠。再如,在供应链相邻节点企业之间,传统的供需关系是以价格驱动的竞争关系,而在供应链管理环境下,则是一种合作性的双赢关系。 合作共享原理 合作共享原理具有两层涵义, 一是合作, 二是共享。合作原理认为,由于任何企业所拥有的资源都是有限的,它不可能在所有的业务领域都获得竞争优势,因而企业要想在竞争中获胜,就必须将有限的资源集中在核心业务上。与此同时,企业必须与全球范围内的在某一方面具有竞争优势的相关企业建立紧密的战略合作关系,将本企业中的非核心业务交由合作企业来完成,充分发挥各自独特的竞争优势,从而提高供应链系统整体的竞争能力。共享原理认为,实施供应链合作关系意味着管理思想与方法的共享、资源的共享、市场机会的共享、信息的共享、先进技术的共享以及风险的共担。 信息共享是实现供应链管理的基础,准确可靠的信息可以帮助企业作出正确的决策。供应链的协调运行建立在各个节点企业高质量的信息传递与共享的基础之上,信息技术的应用有效地推动了供应链管理的发展,它可以节省时间和提高企业信息交换的准确性,减少了在复杂、重复工作中的人为错误,因而减少了由于失误而导致的时间浪费和经济损失,提高了供应链管理的运行效率。共享信息的增加对供应链管理是非常重要的。由于可以做到共享信息,供应链上任何节点的企业都能及时地掌握到市场的需求信息和整个供应链的运行情况,每个环节的物流信息都能透明地与其他环节进行交流与共享,从而避免了需求信息的失真现象,消除了需求信息的扭曲放大效应。 需求驱动原理 需求驱动原理认为,供应链的形成、存在、重构,都是基于一定的市场需求而发生,并且在供应链的运作过程中,用户的需求是供应链中信息流、产品/ 服务流、资金流运作的驱动源。在供应链管理模式下,供应链的运作是以订单驱动方式进行的,商品采购订单是在用户需求订单的驱动下产生的,然后商品采购订单驱动产品制造订单, 产品制造订单又驱动原材料( 零部件) 采购订单,原材料(零部件) 采购订单再驱动供应商。这种逐级驱动的订单驱动模式,使供应链系统得以准时响应用户的需求,从而降低了库存成本,提高了物流的速度和库存周转率。 基于需求驱动原理的供应链运作模式是一种逆向拉动运作模式,与传统的推动式运作模式有着本质的区别。推动式运作模式以制造商为中心,驱动力来源于制造商,而拉动式运作模式是以用户为中心,驱动力来源于最终用户。两种不同的运作模式分别适用于不同的市场环境,有着不同的运作效果。不同的运作模式反映了不同的经营理念,由推动式运作模式向拉动式运作模式的转变,反映的是企业所处环境的巨变和管理者思想认识上的重大转变,反映的是经营理念从“以生产为中心”向“以顾客为中心”的转变。 快速响应原理 快速响应原理认为,在全球经济一体化的大背景下,随着市场竞争的不断加剧,经济活动的节奏也越来越快,用户在时间方面的要求也越来越高。用户不但要求企业要按时交货,而且要求的交货期越来越短。因此,企业必须能对不断变化的市场作出快速反应,必须要有很强的产品开发能力和快速组织产品生产的能力,源源不断地开发出满足用户多样化需求的、定制的“个性化产品”去占领市场,以赢得竞争。 在当前的市场环境里,一切都要求能够快速响应用户需求,而要达到这一目的,仅靠一个企业的努力是不够的。供应链具有灵活快速响应市场的能力,通过各节点企业业务流程的快速组合,加快了对用户需求变化的反应速度。供应链管理强调准时,即准时采购、准时生产、准时配送,强调供应商的选择应少而精,强调信息技术应用等等,均体现了快速响应用户需求的思想。 同步运作原理 同步运作原理认为,供应链是由不同企业组成的功能网络,其成员企业之间的合作关系存在着多种类型,供应链系统运行业绩的好坏取决于供应链合作伙伴关系是否和谐,只有和谐而协调的关系才能发挥最佳的效能。供应链管理的关键就在于供应链上各节点企业之间的联合与合作以及相互之间在各方面良好的协调。 供应链的同步化运作,要求供应链各成员企业之间通过同步化的生产计划来解决生产的同步化问题,只有供应链各成员企业之间以及企业内部各部门之间保持步调一致时,供应链的同步化运作才能实现。供应链形成的准时生产系统,要求上游企业准时为下游企业提供必须的原材料(零部件) ,如果供应链中任何一个企业不能准时交货,都会导致供应链系统的不稳定或者运作的中断,导致供应链系统对用户的响应能力下降,因此保持供应链各成员企业之间生产节奏的一致性是非常重要的。 协调是供应链管理的核心内容之一。信息的准确无误、畅通无阻,是实现供应链系统同步化运作的关键。要实现供应链系统的同步化运作,需要建立一种供应链的协调机制,使信息能够畅通地在供应链中传递,从而减少因信息失真而导致的过量生产和过量库存,使整个供应链系统的运作能够与顾客的需求步调一致,同步化响应市场需求的变化。 动态重构原理 动态重构原理认为,供应链是动态的、可重构的。供应链是在一定的时期内、针对某一市场机会、为了适应某一市场需求而形成的,具有一定的生命周期。当市场环境和用户需求发生较大的变化时,围绕着核心企业的供应链必须能够快速响应,能够进行动态快速重构。 市场机遇、合作伙伴选择、核心资源集成、业务流程重组以及敏捷性等是供应链动态重构的主要因素。从发展趋势来看,组建基于供应链的虚拟企业将是供应链动态快速重构的核心内容。

[摘 要]本文在分析钢铁企业物流发展现状及基于供应链管理环境下的物流特征的基础上, 结合供应链与物流管理的关系,进行供应链管理环境下的钢铁企业面向供应链的物流管理研 究,并从供应链的角度对物流信息化、 物流内、 外部网络的规划进行探讨,并以宝山区钢铁物 流发展为例进行说明。 [关键词]钢铁 供应链 物流管理 作为国民经济的支柱性产业,随着国民经济的持续发展,钢铁产业也获得了极大发展,不但 产能规模年年扩大,而且出口额也在激增。但是,我国钢铁物流业与发达国家相比却相当落 后,存在很大的发展空间。钢铁物流明显滞后于钢铁生产,客观地说,我国钢铁物流水平依 然很低,不能适应钢铁产业链良性循环的发展需要。 近年来, 钢铁企业的物流管理已越来越受到企业管理者的高度重视, 这主要有两点原因, 一是随着企业的不断发展壮大, 物流管理论文若仍保持现状, 必然会成为制约企业发展的瓶 颈之一,会表现出与企业要求的发展规模明显的不适应,企业管理者不得不重视物流管理。 二是企业管理者看到了在当前的原料供应条件下、 产品市场竞争条件下, 降低物流成本必然 会成为企业发展过程中降低产品总成本、 提高产品竞争力的一个新的值得关注的亮点, 所以 需要强化物流管理。 一、供应链管理环境下物流的特征 供应链管理的概念计算机网络的发展进一步推动了制造业的全球化、 网络化过程。 虚拟制 造、动态联盟等制造模式的出现,更加迫切需要新的管理模式与之相适应。传统的企业组织 中的采购(物资供应)、加工制造(生产)、销售等看似整体,但却是缺乏系统性和综合性 的企业运作模式,已经无法适应新的制造模式发展的需要,而那种大而全,小而全的企业自 我封闭的管理体制,更无法适应网络化竞争的社会发展需要。因此,供应链的概念和传统的 销售链是不同的,它已跨越了企业界限,从建立合作制造或战略伙伴关系的新思维出发,从 产品生命线的源头开始,到产品消费市场,从全局和整体的角度考虑产品的竞争力,使供应 链从一种运作性的竞争工具上升为一种管理性的方法体系, 这就是供应链管理提出的实际背 景。 供应链管理是一种集成的管理思想和方法, 它执行供应链中从供应商到最终用户的物流 的计划和控制等职能。 最早人们把供应链管理的重点放在管理库存上, 作为平衡有限的生产 能力和适应用户需求变化的缓冲手段,它通过各种协调手段,寻求把产品迅速、可靠地送到 用户手中所需要的费用与生产、库存管理费用之间的平衡点,从而确定最佳的库存投资额。 因此其主要的工作任务是管理库存和运输。 现在的供应链管理则把供应链上的各个企业作为 一个不可分割的整体,使供应链上各企业分担的采购、生产、分销和销售的职能成为一个协 调发展的有机体。 供应链管理环境下物流管理的新特点由于供应链管理下物流环境的改变, 使新的物流 管理和传统的物流管理相比有许多不同的特点。 这些特点反映了供应链管理思想的要求和企 业竞争的新策略。 在传统的物流系统中, 需求信息和反馈信息 (供应信息) 都是逐级传递的, 因此上级供应商不能及时地掌握市场信息, 因而对市场的信息反馈速度比较慢, 从而导致需 求信息的扭曲。另外,传统的物流系统没有从整体角度进行物流规划,常常导致一方面库存 不断增加,另一方面当需求出现时又无法满足。这样,企业就会因为物流系统管理不善而丧 失市场机会。 供应链管理环境下的物流系统模型和传统的纵向一体化物流模型相比, 信息的流量大大 增加。需求信息和反馈信息不是逐级传递,而是网络式传递的,企业通过 EDI/Internet 可 以很快掌握供应链上不同环节的供求信息和市场信息。 因此在供应链环境下的物流系统有三 种信息在系统中运行:(1)需求信息;(2)供应信息;(3)共享信息。共享信息的增加对供 应链管理是非常重要的。 由于可以做到共享信息, 供应链上任何节点的企业都能及时地掌握 到市场的需求信息和整个供应链的运行情况, 每个环节的物流信息都能透明地与其他环节进 行交流与共享,从而避免了需求信息的失真现象。对物流网络规划能力的增强,也反映了供 应链管理环境下的物流特征。 它充分利用第三方物流系统、 代理运输等多种形式的运输和交 货手段, 降低了库存的压力和安全库存水平。 作业流程的快速重组能力极大地提高了物流系 统的敏捷性。通过消除不增加价值的过程和时间,使供应链的物流系统进一步降低成本,为 实现供应链的敏捷性、精细化运作提供了基础性保障。对信息跟踪能力的提高,使供应链物 流过程更加透明化,也为实时控制物流过程提供了条件。 归纳起来,供应链环境下的物流管理的特点可以用如下几个术语简要概括:信息-共享、 过程-同步、合作-互利、交货-准时、响应-敏捷、服务-满意。 二、钢铁供应链物流管理思想的提出 钢铁行业作为资源密集型产业, 其多渠道的大宗原燃料、 冶金辅料及备品备件的采购特征和 大批量、 多品种的产品多级分销网络形成了与其他行业不同的物流管理体系, 其运作模式和 管理思想更加符合供应链管理环境下的物流管理。 与此同时, 国内钢铁企业的物流管理存在 不同程度的弊病,其效率和效果均落后于诸如 IBM、DELL 等跨国集团和国内的海尔集团。因 此,钢铁企业的物流管理应提倡供应链物流管理的管理思想,从企业发展战略的角度出发, 充分利用 IT 技术资源优势和外部资源,对企业内外部物流资源、业务流程进行重组、整合; 进行统一协调和管理, 构筑供应链动态联盟, 形成以本企业为核心的供应链战略合作伙伴关 系;达到降低供应链总成本,降低库存水平,提高供应链核心企业核心竞争力的目的。 供应链物流管理的范围不仅包括采购/销售物流和生产物流,还包括回收物流、退货物 流、废弃物流等反向物流。并且,论文的标准格式采购/销售物流不仅是单阶段的物流(如 供应商到制造商、制造商到批发商、批发商到零售商、零售商到消费者的相对独立的采购/ 销售物流活动) 而且包括供应链渠道内成员从原材料获取到最终客户产品分销整个过程的 , 采购/销售物流活动。 供应链物流管理指的是用供应链管理思想实施对供应链物流活动的组织、 计划、 协调与 控制。 作为一种共生型物流管理模式, 供应链物流管理强调供应链成员组织不再孤立地优化 自身的物流活动,而是通过协作(Cooperation)、协调(Coordination)与协同 (Collaboration),提高供应链物流的整体效率,最终达到供应链成员整体获益的目的。 三、钢铁供应链物流管理的战略研究 钢铁行业供应链管理系统的目标是将上端钢厂、钢铁流通企业、物流配送体系、下端客户和 供应商整个供应链体系的信息联动, 高速和低成本与客户和供应商进行交流和协作, 实现钢 铁行业从钢厂到终端用户的整个体系中业务的统一流程化管理, 降低运营成本、 增强工作效 率、实现利润的最大化。同时实现供应链管理系统与钢铁电子商务交易平台的完美结合。 目前我国钢铁企业的物流缺乏整体规划,企业拥有自己的仓库和运输网络,配备运输车 辆,服务大多以企业所在地域为中心向周边辐射; 物流管理专业化程度及信息化程度低,物流 运输,仓储的现代化水平较低,物流中心和配送中心的建设在规模和发展速度上都还不适应 现代物流采用现代化的供应链管理模式的要求。 因此基于供应链的物流战略应该从涉及信息 系统和内、外部网络的基础性战略出发。 按照供应链物流管理的战略思想,对于国内钢铁企业来讲,强化供应链物流管理,须从 三方面入手:一是打造全球性的物流供应链,多角度打入国际市场,参与国际化经营,拓宽 企业的原料供给和产品外销渠道; 二是建立相对稳定的国内物流供应链, 并加强企业进厂物 流、厂内物流、出厂物流的运输调度管理,优化企业内部的物流业务流程,并充分利用物流 信息系统,提高物流运输的计划性和可控性;三是强化企业内部的供应链物流管理,建立企 业内部的物料循环系统,充分利用回收物流、退货物流、废弃物流等反向物流,发展循环经 济,建立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企业。 四、案例分析 “世界钢铁看中国,中国钢铁看上海,上海钢铁在宝山”。上海作为中国城市化进程最快的 城市,钢铁产业发展异常迅猛,单从钢铁交易量来说,上海已经达到了龙头地位,宝山作为 上海市精品钢材生产基地、最大的造船基地、为高级轿车配套的冷轧板、不锈钢基地,钢铁 生产及贸易量急剧放大。宝钢从 1985 年投产至今,产品结构不断优化,逐渐从钢坯、热轧 产品向冷轧、电工钢等高附加值精品钢调整。钢铁产品物流特性也随之发生很大变化,对产 品在包装、仓储、运输、吊装、配送等方面都提出了更高的要求。运距长、集批、联运方式 复杂、量大、装卸、搬运成本高等物流特征,使得钢铁物流管理难度超乎人们想象。所以宝 钢面临的已不再是单纯的产品、技术之争,而是以客户为核心,围绕客户需求渗透到供应链 各环节深层次的服务之争。 结合宝山的布局规划和钢铁物流企业现状, 宝钢需要在原料采购、 生产、销售渠道、物流网络方面展开一系列的整合行动,以增强宝钢的整体竞争力。 一是整合现有的这些钢材物流企业, 建立相对集中的钢材加工与配送中心。 宝山目前有 12 家钢材交易市场,近 50 家一定规模的钢材仓库,几千家的钢铁贸易企业,钢材加工与配 送企业主要分布在靠近宝钢的月浦、杨行工业园区,由于这些企业分散运作,对宝山的交通 造成很大的压力,难以发挥区域货运干道系统的作用,也难以形成集聚效应。规划设想在月 浦工业园区和吴淞国际物流园区内建立钢材加工配送与钢材交易中心,建成集钢材剪切加 工、仓储、深加工、贸易为一体的钢材现货交易市场。 二是在吴淞国际物流园区内建立上海宝山国际钢铁物流服务业基地, 形成全球性的钢铁 电子票据交易中心、价格发现中心和现货、期货交易中心。具体措施: 建立钢铁电子信息平台电子信息平台要建设成为全国乃至世界上最权威、信息量最 大、内容最丰富、企业会员最广阔的平台。内容包括:商流信息板块、物流服务板块(资源 信息、产业信息、仓储信息、用户信息、价格发现与发布系统、产品资源市场、供求预测系 统)。 建立钢铁电子商务平台钢铁电子商务平台是基于电子定制论文信息基础上的进一步 延伸,从电子信息收集、配比、交易、物流配送到资金结算全过程电子化管理,是实现钢领 信息交易中心的核心部分,是利润的主要来源。 电子商务平台主要流程:产品采纳—资源—价格—供需对接—仓储—加工—配送—货款 支付—深化保障—订单下单。 建立钢铁物流分拨中心针对宝山地区仓储物流企业众多,信息不畅,业务拓展不顺, 资源浪费的特点,整合现有社会资源,做好钢铁物流分拨的电子化。在钢铁电子信息交易平 台的基础上,进一步完善钢铁物流分拨系统,通过系统解决物流分拨、加工、配送、信息反 馈功能,通过这些功能的实现,使“钢领”在钢铁物流上真正发挥综合协调、货物监管、质 量保障、信息互动的作用,从而有效地整合社会的钢铁仓储、加工、配送资源,减少重复建 设,降低物流成本,大大提高社会资源的利用效率。 建立全球的售后服务体系针对目前的国际市场, 实现全球供应链管理的企业需要建立 完善的全球后勤服务体系,以保证物流畅通和树立良好的企业形象。 建立全球化合作关系网, 提高物流效率由于全球供应链跨越不同的国家和地区, 物流 过程要经过海关、机场、港口等,运输过程十分复杂,有汽车、飞机、轮船等各种运输工具, 还有不同国家的管理与地区性政策等都将会导致物流过程的效率变低。为了提高物流效率, 必须建立全球化的合作关系网, 通过和当地的物流部门进行合作, 把部分业务外包给当地企 业,如代理销售、代理运输、代理库存管理等,或建立联合经营体,如地区分销中心等,这 些措施可以大大提高物流系统的效率。 五、结论 供应链管理的目的是要通过合作与协调实现资源的共享和最佳资源搭配, 使各成员企业实现 资源最充分的利用。 国内钢铁企业要全面做好供应链物流管理还任重而道远, 但随着企业生 产规模的不断扩大, 企业和国家信息化建设的逐步完善, 强化供应链物流管理对企业的长远 发展必然会大有裨益。 参考文献: [1]李 颖:钢铁服务业的“钢领”路线中国物流与采购,2006 年第 22 期,33-35 [2]高自友 孙会君:现代物流与交通运输系统人民交通出版社,2003 年 5 月,396-399 [3]刘玉瀛 余英武 王 晔:浅谈供应链管理环境下钢铁企业的物流整合物流技术,2004 年第 11 期,20-23 [4]高 智 高雪梅:宝钢探索销售供应链运作新模式上海信息化,2006 年 2 月,66-70 [5]冯富宽:论钢铁业供应链管理安徽冶金科技职业学院学报,2006 年 10 月,86-88[6]张 远贵 易树平等:钢铁企业面向供应链的物流战略研究价值工程,2007 年第 4 期,63-66 [7]Ballou R HBusiness log istics manag ement,Prentice-Hall,E ng lewoodCliffs,NJ,1992 [8]Rey M FG loballog istics:surviving the Technicalreport,The Log istics Institute at G eorg ia Institute of Technolog y,G A,1996

物流与供应链管理的相关期刊

有:《物流》、《中国储运》、《现代物流》、《物流技术与应用》、现代物流报

[1]马士华供应链管理北京:机械工业出版社,[2]李玉良 邵新宇 等CPFR——供应链库存管理技术的新趋势机械设计与制造工程,2001,30(3):1-[3]潘玮 董平军基于供应链管理的制造业库存管理系统研究东华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02,28(1):61-[4]刘永胜供应链库存管理面临的挑战与对策经济问题,2003,(3):21-[5]符光辉,赵启兰,王耀球.零库存— —制造业的思考,中国储运,2005,4:31-32.[6]朱树人 李伟琴EEP体系结构研究系统工程,2005,(3):40-[7]宋华 胡左浩现代物流与供应链管理北京:经济管理出版社,209-

我就是中国商界的,我可以帮助您

《物流与供应链》杂志比较好

供应链物流学论文

七,物流与供应链管理 物流一体化实验教学课件简介 《物流一体化管理》模拟实验平台对订单,调配,仓储,运输,信息传输,装卸等环节进行管理,体现了物流管理全过程其平台强调系统的集成性,其上可嵌套条码生成软件,销售终端POS 机,这一整套体系通过对物流系统整体的模拟,对物流理论知识的具体化,使学生通过实验,加深对物流,条码理论知识的理解,了解企业物流,物流企业实际运作环境,环节,程序,步骤和管理;同时,熟悉物流设备的应用,加深对现代物流手段,工具作用的认识,了解最新应用技术知识,拓宽认识视野 1,借助于了解《物流一体化管理》软件系统,进一步了解如何进行供应,生产与销售物流一体化整合,提高跨部门的业务协调能力和对市场的快速响应能力; ,了解《物流一体化管理》环境下的企业物流业务流程,理解企业的业务流程思想; 3,初步掌握《物流一体化管理》软件中的主要功能和主要操作; ,了解生产企业,物流中心,物流企业和仓库之间的物流协作过程; 初步掌握《物流一体化管理》软件的主业务流程 此课件详细讲解了实验一的提货业务流程,学生通过提货过程中各项业务的模拟,使他们理解系统提货管理模块的功能及实验过程,理解在提货单生成之后,供应链系统的各个角色是如何反应的,掌握信息流的流动过程其主要目的是: 了解提货过程的业务流程; 理解供应链上各企业分别需要进行哪些业务操作; 理解信息流的流动过程; 建立与修改各项单据

供应链管理既是一种新的管理模式,也是一种新的管理理论。纵观我国近几年供应链管理的研究状况可以看出,针对供应链管理实践中遇到的问题,广泛运用众多学科的理论知识,研究供应链管理的具体方法、手段以及供应链管理支持技术和局部优化技术等偏多,系统研究供应链管理思想及基础管理理论却偏少。笔者认为,供应链管理的概念应该拓展,至少应该包含如下几层涵义:供应链管理是一种基于横向思维的管理理论; 供应链管理是一种横向集成管理模式; 供应链管理是一项复杂的系统工程; 供应链管理是一门新的边缘性管理学科。 供应链管理中蕴含着有别于传统管理的丰富的管理思想,有着深刻的哲理,应该进行深入的分析研究。而且,管理方法、手段、技术等的研究和应用应该基于正确的管理理论的基础之上,应该以供应链管理原理为指导。鉴于此,本文对供应链管理思想进行了分析,并提供了供应链管理的八大管理原理。 二、供应链管理的八大管理原理 资源横向集成原理 资源横向集成原理揭示的是新经济形势下的一种新思维。该原理认为,在经济全球化迅速发展的今天,企业仅靠原有的管理模式和自己有限的资源,已经不能满足快速变化的市场对企业所提出的要求。企业必须放弃传统的基于纵向思维的管理模式,朝着新型的基于横向思维的管理模式转变。企业必须横向集成外部相关企业的资源,形成“强强联合,优势互补”的战略联盟,结成利益共同体去参与市场竞争,以实现提高服务质量的同时降低成本、快速响应顾客需求的同时给予顾客更多选择的目的。 不同的思维方式对应着不同的管理模式以及企业发展战略。纵向思维对应的是“纵向一体化”的管理模式,企业的发展战略是纵向扩展;横向思维对应的是“横向一体化”的管理模式,企业的发展战略是横向联盟。该原理强调的是优势资源的横向集成,即供应链各节点企业均以其能够产生竞争优势的资源来参与供应链的资源集成,在供应链中以其优势业务的完成来参与供应链的整体运作。 该原理是供应链系统管理最基本的原理之一,表明了人们在思维方式上所发生的重大转变。 系统原理 系统原理认为,供应链是一个系统,是由相互作用、相互依赖的若干组成部分结合而成的具有特定功能的有机整体。供应链是围绕核心企业,通过对信息流、物流、资金流的控制,把供应商、制造商、分销商、零售商直到最终用户连成一个整体的功能网链结构模式。 供应链的系统特征首先体现在其整体功能上,这一整体功能是组成供应链的任一成员企业都不具有的特定功能,是供应链合作伙伴间的功能集成,而不是简单叠加。供应链系统的整体功能集中表现在供应链的综合竞争能力上,这种综合竞争能力是任何一个单独的供应链成员企业都不具有的。其次,体现在供应链系统的目的性上。供应链系统有着明确的目的,这就是在复杂多变的竞争环境下,以最低的成本、最快的速度、最好的质量为用户提供最满意的产品和服务,通过不断提高用户的满意度来赢得市场。这一目的也是供应链各成员企业的共同目的。第三,体现在供应链合作伙伴间的密切关系上,这种关系是基于共同利益的合作伙伴关系,供应链系统目的的实现,受益的不只是一家企业,而是一个企业群体。因此,各成员企业均具有局部利益服从整体利益的系统观念。第四,体现在供应链系统的环境适应性上。在经济全球化迅速发展的今天,企业面对的是一个迅速变化的买方市场,要求企业能对不断变化的市场作出快速反应,不断地开发出符合用户需求的、定制的“个体化产品”去占领市场以赢得竞争。新型供应链(有别于传统的局部供应链) 以及供应链管理就是为了适应这一新的竞争环境而产生的。第五,体现在供应链系统的层次性上,供应链各成员企业分别都是一个系统,同时也是供应链系统的组成部分;供应链是一个系统,同时也是它所从属的更大系统的组成部分。从系统层次性的角度来理解,相对于传统的基于单个企业的管理模式而言,供应链管理是一种针对更大系统(企业群) 的管理模式。 多赢互惠原理 多赢互惠原理认为,供应链是相关企业为了适应新的竞争环境而组成的一个利益共同体,其密切合作是建立在共同利益的基础之上,供应链各成员企业之间是通过一种协商机制,来谋求一种多赢互惠的目标。供应链管理改变了企业的竞争方式,将企业之间的竞争转变为供应链之间的竞争,强调核心企业通过与供应链中的上下游企业之间建立战略伙伴关系,以强强联合的方式,使每个企业都发挥各自的优势,在价值增值链上达到多赢互惠的效果。 供应链管理在许多方面都体现了多赢互惠的思想。例如, 供应链中的“需求放大效应”使得上游企业所获得的需求信息与实际消费市场中的顾客需求信息存在很大的偏差,上游企业不得不维持比下游企业更高的库存水平。需求放大效应是需求信息扭曲的结果,供应链企业之间的高库存现象会给供应链的系统运作带来许多问题,不符合供应链系统整体最优的原则。为了解决这一问题,近年来在国外出现了一种新的供应链库存管理方法———供应商管理用户库存(VMI) ,这种库存管理策略打破了传统的各自为政的库存管理模式,体现了供应链的集成化管理思想,其结果是降低了供应链整体的库存成本,提高了供应链的整体效益,实现了供应链合作企业间的多赢互惠。再如,在供应链相邻节点企业之间,传统的供需关系是以价格驱动的竞争关系,而在供应链管理环境下,则是一种合作性的双赢关系。 合作共享原理 合作共享原理具有两层涵义, 一是合作, 二是共享。合作原理认为,由于任何企业所拥有的资源都是有限的,它不可能在所有的业务领域都获得竞争优势,因而企业要想在竞争中获胜,就必须将有限的资源集中在核心业务上。与此同时,企业必须与全球范围内的在某一方面具有竞争优势的相关企业建立紧密的战略合作关系,将本企业中的非核心业务交由合作企业来完成,充分发挥各自独特的竞争优势,从而提高供应链系统整体的竞争能力。共享原理认为,实施供应链合作关系意味着管理思想与方法的共享、资源的共享、市场机会的共享、信息的共享、先进技术的共享以及风险的共担。 信息共享是实现供应链管理的基础,准确可靠的信息可以帮助企业作出正确的决策。供应链的协调运行建立在各个节点企业高质量的信息传递与共享的基础之上,信息技术的应用有效地推动了供应链管理的发展,它可以节省时间和提高企业信息交换的准确性,减少了在复杂、重复工作中的人为错误,因而减少了由于失误而导致的时间浪费和经济损失,提高了供应链管理的运行效率。共享信息的增加对供应链管理是非常重要的。由于可以做到共享信息,供应链上任何节点的企业都能及时地掌握到市场的需求信息和整个供应链的运行情况,每个环节的物流信息都能透明地与其他环节进行交流与共享,从而避免了需求信息的失真现象,消除了需求信息的扭曲放大效应。 需求驱动原理 需求驱动原理认为,供应链的形成、存在、重构,都是基于一定的市场需求而发生,并且在供应链的运作过程中,用户的需求是供应链中信息流、产品/ 服务流、资金流运作的驱动源。在供应链管理模式下,供应链的运作是以订单驱动方式进行的,商品采购订单是在用户需求订单的驱动下产生的,然后商品采购订单驱动产品制造订单, 产品制造订单又驱动原材料( 零部件) 采购订单,原材料(零部件) 采购订单再驱动供应商。这种逐级驱动的订单驱动模式,使供应链系统得以准时响应用户的需求,从而降低了库存成本,提高了物流的速度和库存周转率。 基于需求驱动原理的供应链运作模式是一种逆向拉动运作模式,与传统的推动式运作模式有着本质的区别。推动式运作模式以制造商为中心,驱动力来源于制造商,而拉动式运作模式是以用户为中心,驱动力来源于最终用户。两种不同的运作模式分别适用于不同的市场环境,有着不同的运作效果。不同的运作模式反映了不同的经营理念,由推动式运作模式向拉动式运作模式的转变,反映的是企业所处环境的巨变和管理者思想认识上的重大转变,反映的是经营理念从“以生产为中心”向“以顾客为中心”的转变。 快速响应原理 快速响应原理认为,在全球经济一体化的大背景下,随着市场竞争的不断加剧,经济活动的节奏也越来越快,用户在时间方面的要求也越来越高。用户不但要求企业要按时交货,而且要求的交货期越来越短。因此,企业必须能对不断变化的市场作出快速反应,必须要有很强的产品开发能力和快速组织产品生产的能力,源源不断地开发出满足用户多样化需求的、定制的“个性化产品”去占领市场,以赢得竞争。 在当前的市场环境里,一切都要求能够快速响应用户需求,而要达到这一目的,仅靠一个企业的努力是不够的。供应链具有灵活快速响应市场的能力,通过各节点企业业务流程的快速组合,加快了对用户需求变化的反应速度。供应链管理强调准时,即准时采购、准时生产、准时配送,强调供应商的选择应少而精,强调信息技术应用等等,均体现了快速响应用户需求的思想。 同步运作原理 同步运作原理认为,供应链是由不同企业组成的功能网络,其成员企业之间的合作关系存在着多种类型,供应链系统运行业绩的好坏取决于供应链合作伙伴关系是否和谐,只有和谐而协调的关系才能发挥最佳的效能。供应链管理的关键就在于供应链上各节点企业之间的联合与合作以及相互之间在各方面良好的协调。 供应链的同步化运作,要求供应链各成员企业之间通过同步化的生产计划来解决生产的同步化问题,只有供应链各成员企业之间以及企业内部各部门之间保持步调一致时,供应链的同步化运作才能实现。供应链形成的准时生产系统,要求上游企业准时为下游企业提供必须的原材料(零部件) ,如果供应链中任何一个企业不能准时交货,都会导致供应链系统的不稳定或者运作的中断,导致供应链系统对用户的响应能力下降,因此保持供应链各成员企业之间生产节奏的一致性是非常重要的。 协调是供应链管理的核心内容之一。信息的准确无误、畅通无阻,是实现供应链系统同步化运作的关键。要实现供应链系统的同步化运作,需要建立一种供应链的协调机制,使信息能够畅通地在供应链中传递,从而减少因信息失真而导致的过量生产和过量库存,使整个供应链系统的运作能够与顾客的需求步调一致,同步化响应市场需求的变化。 动态重构原理 动态重构原理认为,供应链是动态的、可重构的。供应链是在一定的时期内、针对某一市场机会、为了适应某一市场需求而形成的,具有一定的生命周期。当市场环境和用户需求发生较大的变化时,围绕着核心企业的供应链必须能够快速响应,能够进行动态快速重构。 市场机遇、合作伙伴选择、核心资源集成、业务流程重组以及敏捷性等是供应链动态重构的主要因素。从发展趋势来看,组建基于供应链的虚拟企业将是供应链动态快速重构的核心内容。

[摘 要]本文在分析钢铁企业物流发展现状及基于供应链管理环境下的物流特征的基础上, 结合供应链与物流管理的关系,进行供应链管理环境下的钢铁企业面向供应链的物流管理研 究,并从供应链的角度对物流信息化、 物流内、 外部网络的规划进行探讨,并以宝山区钢铁物 流发展为例进行说明。 [关键词]钢铁 供应链 物流管理 作为国民经济的支柱性产业,随着国民经济的持续发展,钢铁产业也获得了极大发展,不但 产能规模年年扩大,而且出口额也在激增。但是,我国钢铁物流业与发达国家相比却相当落 后,存在很大的发展空间。钢铁物流明显滞后于钢铁生产,客观地说,我国钢铁物流水平依 然很低,不能适应钢铁产业链良性循环的发展需要。 近年来, 钢铁企业的物流管理已越来越受到企业管理者的高度重视, 这主要有两点原因, 一是随着企业的不断发展壮大, 物流管理论文若仍保持现状, 必然会成为制约企业发展的瓶 颈之一,会表现出与企业要求的发展规模明显的不适应,企业管理者不得不重视物流管理。 二是企业管理者看到了在当前的原料供应条件下、 产品市场竞争条件下, 降低物流成本必然 会成为企业发展过程中降低产品总成本、 提高产品竞争力的一个新的值得关注的亮点, 所以 需要强化物流管理。 一、供应链管理环境下物流的特征 供应链管理的概念计算机网络的发展进一步推动了制造业的全球化、 网络化过程。 虚拟制 造、动态联盟等制造模式的出现,更加迫切需要新的管理模式与之相适应。传统的企业组织 中的采购(物资供应)、加工制造(生产)、销售等看似整体,但却是缺乏系统性和综合性 的企业运作模式,已经无法适应新的制造模式发展的需要,而那种大而全,小而全的企业自 我封闭的管理体制,更无法适应网络化竞争的社会发展需要。因此,供应链的概念和传统的 销售链是不同的,它已跨越了企业界限,从建立合作制造或战略伙伴关系的新思维出发,从 产品生命线的源头开始,到产品消费市场,从全局和整体的角度考虑产品的竞争力,使供应 链从一种运作性的竞争工具上升为一种管理性的方法体系, 这就是供应链管理提出的实际背 景。 供应链管理是一种集成的管理思想和方法, 它执行供应链中从供应商到最终用户的物流 的计划和控制等职能。 最早人们把供应链管理的重点放在管理库存上, 作为平衡有限的生产 能力和适应用户需求变化的缓冲手段,它通过各种协调手段,寻求把产品迅速、可靠地送到 用户手中所需要的费用与生产、库存管理费用之间的平衡点,从而确定最佳的库存投资额。 因此其主要的工作任务是管理库存和运输。 现在的供应链管理则把供应链上的各个企业作为 一个不可分割的整体,使供应链上各企业分担的采购、生产、分销和销售的职能成为一个协 调发展的有机体。 供应链管理环境下物流管理的新特点由于供应链管理下物流环境的改变, 使新的物流 管理和传统的物流管理相比有许多不同的特点。 这些特点反映了供应链管理思想的要求和企 业竞争的新策略。 在传统的物流系统中, 需求信息和反馈信息 (供应信息) 都是逐级传递的, 因此上级供应商不能及时地掌握市场信息, 因而对市场的信息反馈速度比较慢, 从而导致需 求信息的扭曲。另外,传统的物流系统没有从整体角度进行物流规划,常常导致一方面库存 不断增加,另一方面当需求出现时又无法满足。这样,企业就会因为物流系统管理不善而丧 失市场机会。 供应链管理环境下的物流系统模型和传统的纵向一体化物流模型相比, 信息的流量大大 增加。需求信息和反馈信息不是逐级传递,而是网络式传递的,企业通过 EDI/Internet 可 以很快掌握供应链上不同环节的供求信息和市场信息。 因此在供应链环境下的物流系统有三 种信息在系统中运行:(1)需求信息;(2)供应信息;(3)共享信息。共享信息的增加对供 应链管理是非常重要的。 由于可以做到共享信息, 供应链上任何节点的企业都能及时地掌握 到市场的需求信息和整个供应链的运行情况, 每个环节的物流信息都能透明地与其他环节进 行交流与共享,从而避免了需求信息的失真现象。对物流网络规划能力的增强,也反映了供 应链管理环境下的物流特征。 它充分利用第三方物流系统、 代理运输等多种形式的运输和交 货手段, 降低了库存的压力和安全库存水平。 作业流程的快速重组能力极大地提高了物流系 统的敏捷性。通过消除不增加价值的过程和时间,使供应链的物流系统进一步降低成本,为 实现供应链的敏捷性、精细化运作提供了基础性保障。对信息跟踪能力的提高,使供应链物 流过程更加透明化,也为实时控制物流过程提供了条件。 归纳起来,供应链环境下的物流管理的特点可以用如下几个术语简要概括:信息-共享、 过程-同步、合作-互利、交货-准时、响应-敏捷、服务-满意。 二、钢铁供应链物流管理思想的提出 钢铁行业作为资源密集型产业, 其多渠道的大宗原燃料、 冶金辅料及备品备件的采购特征和 大批量、 多品种的产品多级分销网络形成了与其他行业不同的物流管理体系, 其运作模式和 管理思想更加符合供应链管理环境下的物流管理。 与此同时, 国内钢铁企业的物流管理存在 不同程度的弊病,其效率和效果均落后于诸如 IBM、DELL 等跨国集团和国内的海尔集团。因 此,钢铁企业的物流管理应提倡供应链物流管理的管理思想,从企业发展战略的角度出发, 充分利用 IT 技术资源优势和外部资源,对企业内外部物流资源、业务流程进行重组、整合; 进行统一协调和管理, 构筑供应链动态联盟, 形成以本企业为核心的供应链战略合作伙伴关 系;达到降低供应链总成本,降低库存水平,提高供应链核心企业核心竞争力的目的。 供应链物流管理的范围不仅包括采购/销售物流和生产物流,还包括回收物流、退货物 流、废弃物流等反向物流。并且,论文的标准格式采购/销售物流不仅是单阶段的物流(如 供应商到制造商、制造商到批发商、批发商到零售商、零售商到消费者的相对独立的采购/ 销售物流活动) 而且包括供应链渠道内成员从原材料获取到最终客户产品分销整个过程的 , 采购/销售物流活动。 供应链物流管理指的是用供应链管理思想实施对供应链物流活动的组织、 计划、 协调与 控制。 作为一种共生型物流管理模式, 供应链物流管理强调供应链成员组织不再孤立地优化 自身的物流活动,而是通过协作(Cooperation)、协调(Coordination)与协同 (Collaboration),提高供应链物流的整体效率,最终达到供应链成员整体获益的目的。 三、钢铁供应链物流管理的战略研究 钢铁行业供应链管理系统的目标是将上端钢厂、钢铁流通企业、物流配送体系、下端客户和 供应商整个供应链体系的信息联动, 高速和低成本与客户和供应商进行交流和协作, 实现钢 铁行业从钢厂到终端用户的整个体系中业务的统一流程化管理, 降低运营成本、 增强工作效 率、实现利润的最大化。同时实现供应链管理系统与钢铁电子商务交易平台的完美结合。 目前我国钢铁企业的物流缺乏整体规划,企业拥有自己的仓库和运输网络,配备运输车 辆,服务大多以企业所在地域为中心向周边辐射; 物流管理专业化程度及信息化程度低,物流 运输,仓储的现代化水平较低,物流中心和配送中心的建设在规模和发展速度上都还不适应 现代物流采用现代化的供应链管理模式的要求。 因此基于供应链的物流战略应该从涉及信息 系统和内、外部网络的基础性战略出发。 按照供应链物流管理的战略思想,对于国内钢铁企业来讲,强化供应链物流管理,须从 三方面入手:一是打造全球性的物流供应链,多角度打入国际市场,参与国际化经营,拓宽 企业的原料供给和产品外销渠道; 二是建立相对稳定的国内物流供应链, 并加强企业进厂物 流、厂内物流、出厂物流的运输调度管理,优化企业内部的物流业务流程,并充分利用物流 信息系统,提高物流运输的计划性和可控性;三是强化企业内部的供应链物流管理,建立企 业内部的物料循环系统,充分利用回收物流、退货物流、废弃物流等反向物流,发展循环经 济,建立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企业。 四、案例分析 “世界钢铁看中国,中国钢铁看上海,上海钢铁在宝山”。上海作为中国城市化进程最快的 城市,钢铁产业发展异常迅猛,单从钢铁交易量来说,上海已经达到了龙头地位,宝山作为 上海市精品钢材生产基地、最大的造船基地、为高级轿车配套的冷轧板、不锈钢基地,钢铁 生产及贸易量急剧放大。宝钢从 1985 年投产至今,产品结构不断优化,逐渐从钢坯、热轧 产品向冷轧、电工钢等高附加值精品钢调整。钢铁产品物流特性也随之发生很大变化,对产 品在包装、仓储、运输、吊装、配送等方面都提出了更高的要求。运距长、集批、联运方式 复杂、量大、装卸、搬运成本高等物流特征,使得钢铁物流管理难度超乎人们想象。所以宝 钢面临的已不再是单纯的产品、技术之争,而是以客户为核心,围绕客户需求渗透到供应链 各环节深层次的服务之争。 结合宝山的布局规划和钢铁物流企业现状, 宝钢需要在原料采购、 生产、销售渠道、物流网络方面展开一系列的整合行动,以增强宝钢的整体竞争力。 一是整合现有的这些钢材物流企业, 建立相对集中的钢材加工与配送中心。 宝山目前有 12 家钢材交易市场,近 50 家一定规模的钢材仓库,几千家的钢铁贸易企业,钢材加工与配 送企业主要分布在靠近宝钢的月浦、杨行工业园区,由于这些企业分散运作,对宝山的交通 造成很大的压力,难以发挥区域货运干道系统的作用,也难以形成集聚效应。规划设想在月 浦工业园区和吴淞国际物流园区内建立钢材加工配送与钢材交易中心,建成集钢材剪切加 工、仓储、深加工、贸易为一体的钢材现货交易市场。 二是在吴淞国际物流园区内建立上海宝山国际钢铁物流服务业基地, 形成全球性的钢铁 电子票据交易中心、价格发现中心和现货、期货交易中心。具体措施: 建立钢铁电子信息平台电子信息平台要建设成为全国乃至世界上最权威、信息量最 大、内容最丰富、企业会员最广阔的平台。内容包括:商流信息板块、物流服务板块(资源 信息、产业信息、仓储信息、用户信息、价格发现与发布系统、产品资源市场、供求预测系 统)。 建立钢铁电子商务平台钢铁电子商务平台是基于电子定制论文信息基础上的进一步 延伸,从电子信息收集、配比、交易、物流配送到资金结算全过程电子化管理,是实现钢领 信息交易中心的核心部分,是利润的主要来源。 电子商务平台主要流程:产品采纳—资源—价格—供需对接—仓储—加工—配送—货款 支付—深化保障—订单下单。 建立钢铁物流分拨中心针对宝山地区仓储物流企业众多,信息不畅,业务拓展不顺, 资源浪费的特点,整合现有社会资源,做好钢铁物流分拨的电子化。在钢铁电子信息交易平 台的基础上,进一步完善钢铁物流分拨系统,通过系统解决物流分拨、加工、配送、信息反 馈功能,通过这些功能的实现,使“钢领”在钢铁物流上真正发挥综合协调、货物监管、质 量保障、信息互动的作用,从而有效地整合社会的钢铁仓储、加工、配送资源,减少重复建 设,降低物流成本,大大提高社会资源的利用效率。 建立全球的售后服务体系针对目前的国际市场, 实现全球供应链管理的企业需要建立 完善的全球后勤服务体系,以保证物流畅通和树立良好的企业形象。 建立全球化合作关系网, 提高物流效率由于全球供应链跨越不同的国家和地区, 物流 过程要经过海关、机场、港口等,运输过程十分复杂,有汽车、飞机、轮船等各种运输工具, 还有不同国家的管理与地区性政策等都将会导致物流过程的效率变低。为了提高物流效率, 必须建立全球化的合作关系网, 通过和当地的物流部门进行合作, 把部分业务外包给当地企 业,如代理销售、代理运输、代理库存管理等,或建立联合经营体,如地区分销中心等,这 些措施可以大大提高物流系统的效率。 五、结论 供应链管理的目的是要通过合作与协调实现资源的共享和最佳资源搭配, 使各成员企业实现 资源最充分的利用。 国内钢铁企业要全面做好供应链物流管理还任重而道远, 但随着企业生 产规模的不断扩大, 企业和国家信息化建设的逐步完善, 强化供应链物流管理对企业的长远 发展必然会大有裨益。 参考文献: [1]李 颖:钢铁服务业的“钢领”路线中国物流与采购,2006 年第 22 期,33-35 [2]高自友 孙会君:现代物流与交通运输系统人民交通出版社,2003 年 5 月,396-399 [3]刘玉瀛 余英武 王 晔:浅谈供应链管理环境下钢铁企业的物流整合物流技术,2004 年第 11 期,20-23 [4]高 智 高雪梅:宝钢探索销售供应链运作新模式上海信息化,2006 年 2 月,66-70 [5]冯富宽:论钢铁业供应链管理安徽冶金科技职业学院学报,2006 年 10 月,86-88[6]张 远贵 易树平等:钢铁企业面向供应链的物流战略研究价值工程,2007 年第 4 期,63-66 [7]Ballou R HBusiness log istics manag ement,Prentice-Hall,E ng lewoodCliffs,NJ,1992 [8]Rey M FG loballog istics:surviving the Technicalreport,The Log istics Institute at G eorg ia Institute of Technolog y,G A,1996

供应链与物流论文

物流论文发展我国第三方物流配送的对策思考摘要:分析了第三方物流配送的实质及其快速发展的动因, 指出第三方物流配送在中国的市场前景及存在的主要问题。从物流配送新概念、现代物流特征和发展方向、整合社会存量资源和物流供应链资源、审视物流配送战略等方面对完善我国第三方物流配送手段进行了探讨。关键词:中国,第三方物流,物流配送加人后, 中国物流市场的竞争明显加剧, 在快递、零售领域一下出现了诸如, 沃尔玛、家乐福等国际巨头。年月, 政府高层主管官员宣布, 中国允许外商有条件地控股商业企业, 并将逐步取消对外方控股的限制外资可以进驻中国各直辖市、省会城市和计划单列市。世界第三大零售商德国的麦德龙也宣布将在中国新设家分店。而巨头的物流配送无论从方式上、战略上, 还是在物流设施和配送技术上都是一流水平。研究第三方物流配送在物流业中的发展有意于我国企业提升物流整体作业水平, 更好地应对海外企业对我国物流市场的冲击。一、第三方物流配送何缘在物流领域盛行进人世纪年代以后, 物流系统环境发生了明显变化, 越来越多的企业开始逐渐认识到物流在战略管理中的重要地位。环境变化使企业的经营格局发生了改变, 从而使脱离现代物流管理的生产、销售活动无法真正在市场上取得竞争优势, 同时又使物流企业本身在急剧的环境变化中提高了管理能力, 并产生了对生产、销售的能动作用。1、消费者行为的变化进人世纪, 中国人的生活意识已从原来追求温饱型或数量型转向追求小康和生活的质量。这种生活意识的变化, 在随着经济社会向国际化、信息化以及人口结构高龄化急剧转变的基础上, 推动了消费者价值的多元化以及生活类型的多样化,其结果是消费开始向个性化和多样化方向发展,强化了物流管理在企业战略中的地位。2、多品种、少数量生产的转变和零售形式的多样化随着消费个性化、多样化的发展, 流行商品的生命周期也越来越短, 使得厂家要完全预测特定商品的流行程度十分困难。正因为如此, 很多厂商都在积极开展多品牌战略, 即将原来的产品加以改良, 附加各种机能, 形成产品间微妙的差异。实施多品牌生产和销售战略意味着企业的经营从原来厂商生产主导战略转向消费主导的商品生产战略。这种转换改变了原来专职单品大量输送、储存的物流管理活动, 要求物流既讲求效率, 又能促进生产、销售战略的灵活调整和转换。为适应消费个性重点化、多样化要求, 一方面零售业中以家庭用品为进货品种广泛的连锁店、购物中心等业态的销售额急剧扩大另一方面, 由于生活类型的多样性, 零售业中通宵营业的小时店便民店或以利用汽车购物为前提的郊外仓储式商店等新型业态也相继诞生, 并实现了快速成长, 这些都改变了原来的流通格局, 同时也推动了物流服务的差异化和系统化管理的发展。3、无在库经营的倾向零售业中与消费个性化、多样化以及厂商多品种生产相对应, 无论在百货店、超市, 还是小时店等新型业态中, 经营的商品品种数越来越多。与此同时, 由于政策、环境、房地产价格等原因, 店铺的规模和仓库规模不可能无限扩大。特别是在大都市中, 由于人口密度大、地价高昂、消费更新快、环境规制严格等原因, 更加限制了仓储点和仓储空间的扩大。因此, 在这种情况下, 只有提高店内管理效率, 通过加快商品周转来抵消仓储空间不足等问题。如今国际上大型零售业的经营方针均已从原来通过新店开设寻求外延型发展, 转向充实内部管理和投资, 积极进行内涵型发展。除此之外, 另一个推动无在库经营的原因是, 由于消费行为多样化、个性化的发展, 企业商品多品种、少数量生产,难以预测其实际需求量, 在这种状况下, 库存越大,零售企业承担的风险也越大, 为了降低风险, 零售企业必须尽可能地压缩库存, 实现即时销售。4、信息技术的革新“ 无在库经营” 能成为现实, 首先是因为世纪年代后期开始的信息技术革新, 具体反映在系统和系统的导人。和系统自开发以后, 在商业领域迅速得到推广和普及, 并大大改变了流通绩效, 推动了物流管理的现代化。从带来的直接利益看, 系统的导人提高了现金流通作业的速度和正确性, 节省了人力成本, 实现了流通效率化。与此同时, 在软件利益方面, 通过对所蓄积的电子信息进行加工、分析, 可以作为经营战略决策的依据和信息来源。具体表现为, 可以据此及早把握“ 畅销品” 、“ 滞销品” 的状况, 提高商品周转率。此外, 将这种信息与顾客信息相连接, 可以推动开发符合顾客需求的新产品, 进一步与系统相连接, 削弱在库水准, 使补充订货自动化成为可能。5、进人世纪年代后, 流通领域提出3C概念, 即顾客消费水平的提高、企业之间的竞争加剧、社会经济与政治环境发生巨大的变化, 使得整个社会需求的不确定性加大。是用户需求多样性与市场变化不确定性的主要根源。企业面对一个快速变化且无法预测的买方市场, 为提高竞争力, 采取了许多先进制造技术和管理方法。无疑, 物流配送要求更加及时迅速、方便快捷。二、第三方物流配送在我国的市场前景第三方物流管理思想直到世纪年代才引起我国物流界重视。作为物流业的新兴领域, 第三方物流在我国刚刚起步, 存在着较大的发展空间。1、物流集成商具有特殊功能第三方物流有着物流集成商的特殊功能, 它提供的是一个计算机接口、一个接触点、一份合同, 买卖双方把所有与物流有关的业务交给这一个公司全权代理, 不管它是自己运作, 还是再去转包给别人。而第三方是与货主联系的惟一接触点。2、第三方物流的利润空间很大第三方物流除了给第一方、第二方带来利润以外, 自己也能获取利润, 如果利用更加严格的内部成本控制和更好地使用信息技术, 提供一些增值服务, 其赚取利润的空间会更大。随着经济全球化,第期张卫星发展我国第三方物流配送的对策思考越来越多的厂商在到国外办厂的同时往往也将第三方带去, 这样随着厂商市场的不断扩大, 第三方的市场也跟着扩大。3、客户对第三方物流的依赖性由于第三方有现成的、比客户自己做要好得多的物流解决方案, 所以, 客户都非常愿意把物流外包出去, 从而, 第三方物流和客户之间就构成一种不可分割的供应链关系。据中国仓储协会年对全国家大中型工业企业进行的一项调查显示, 的企业将在未来一年内选择新的物流商, 其中的企业将选择新型的物流企业, 而不是原来的仓储运输企业由此可以看出, 我国第三方物流的市场需求相当可观。4、优秀的公司寻求为其产品或服务增加价值的渠道, 第三方物流迎合了这种需要第三方服务的最大用户群通常是那些在杂货店销售的日常洗涤用品、纸制品、化妆品和食品等产品的制造商。市场领先的公司有一个重要趋向,就是把物流作为一个增值过程来管理, 反映了为赢得并保持顾客满意而采取的有力行动, 并在灵活性上做了额外的投人, 特别是适应特殊的或非常规的需求。这些公司存在着以下共同点这些组织力图通过物流的力量获得并保持竞争优势优秀的公司寻求为其产品或服务增加价值, 并通过运作一个有效的物流体系来支持此目标公司通过与服务供应者结成战略联盟来改善他们的资产。这些联盟使公司与其重要客户的关系更为密切。那些首先考虑到通过顾客满意来开发其市场机遇的公司, 努力与专业人员或第三方供应者一起确保在满足顾客需求方面的根本能力。这样, 可简化流程管理, 而且通过将有限的资源集中于某些业务, 使规模经济得以实现。本质上说, 物流联盟就是通过双赢, 力图使之作为整体的系统产生更高的效率

供应链管理既是一种新的管理模式,也是一种新的管理理论。纵观我国近几年供应链管理的研究状况可以看出,针对供应链管理实践中遇到的问题,广泛运用众多学科的理论知识,研究供应链管理的具体方法、手段以及供应链管理支持技术和局部优化技术等偏多,系统研究供应链管理思想及基础管理理论却偏少。笔者认为,供应链管理的概念应该拓展,至少应该包含如下几层涵义:供应链管理是一种基于横向思维的管理理论; 供应链管理是一种横向集成管理模式; 供应链管理是一项复杂的系统工程; 供应链管理是一门新的边缘性管理学科。 供应链管理中蕴含着有别于传统管理的丰富的管理思想,有着深刻的哲理,应该进行深入的分析研究。而且,管理方法、手段、技术等的研究和应用应该基于正确的管理理论的基础之上,应该以供应链管理原理为指导。鉴于此,本文对供应链管理思想进行了分析,并提供了供应链管理的八大管理原理。 二、供应链管理的八大管理原理 资源横向集成原理 资源横向集成原理揭示的是新经济形势下的一种新思维。该原理认为,在经济全球化迅速发展的今天,企业仅靠原有的管理模式和自己有限的资源,已经不能满足快速变化的市场对企业所提出的要求。企业必须放弃传统的基于纵向思维的管理模式,朝着新型的基于横向思维的管理模式转变。企业必须横向集成外部相关企业的资源,形成“强强联合,优势互补”的战略联盟,结成利益共同体去参与市场竞争,以实现提高服务质量的同时降低成本、快速响应顾客需求的同时给予顾客更多选择的目的。 不同的思维方式对应着不同的管理模式以及企业发展战略。纵向思维对应的是“纵向一体化”的管理模式,企业的发展战略是纵向扩展;横向思维对应的是“横向一体化”的管理模式,企业的发展战略是横向联盟。该原理强调的是优势资源的横向集成,即供应链各节点企业均以其能够产生竞争优势的资源来参与供应链的资源集成,在供应链中以其优势业务的完成来参与供应链的整体运作。 该原理是供应链系统管理最基本的原理之一,表明了人们在思维方式上所发生的重大转变。 系统原理 系统原理认为,供应链是一个系统,是由相互作用、相互依赖的若干组成部分结合而成的具有特定功能的有机整体。供应链是围绕核心企业,通过对信息流、物流、资金流的控制,把供应商、制造商、分销商、零售商直到最终用户连成一个整体的功能网链结构模式。 供应链的系统特征首先体现在其整体功能上,这一整体功能是组成供应链的任一成员企业都不具有的特定功能,是供应链合作伙伴间的功能集成,而不是简单叠加。供应链系统的整体功能集中表现在供应链的综合竞争能力上,这种综合竞争能力是任何一个单独的供应链成员企业都不具有的。其次,体现在供应链系统的目的性上。供应链系统有着明确的目的,这就是在复杂多变的竞争环境下,以最低的成本、最快的速度、最好的质量为用户提供最满意的产品和服务,通过不断提高用户的满意度来赢得市场。这一目的也是供应链各成员企业的共同目的。第三,体现在供应链合作伙伴间的密切关系上,这种关系是基于共同利益的合作伙伴关系,供应链系统目的的实现,受益的不只是一家企业,而是一个企业群体。因此,各成员企业均具有局部利益服从整体利益的系统观念。第四,体现在供应链系统的环境适应性上。在经济全球化迅速发展的今天,企业面对的是一个迅速变化的买方市场,要求企业能对不断变化的市场作出快速反应,不断地开发出符合用户需求的、定制的“个体化产品”去占领市场以赢得竞争。新型供应链(有别于传统的局部供应链) 以及供应链管理就是为了适应这一新的竞争环境而产生的。第五,体现在供应链系统的层次性上,供应链各成员企业分别都是一个系统,同时也是供应链系统的组成部分;供应链是一个系统,同时也是它所从属的更大系统的组成部分。从系统层次性的角度来理解,相对于传统的基于单个企业的管理模式而言,供应链管理是一种针对更大系统(企业群) 的管理模式。 多赢互惠原理 多赢互惠原理认为,供应链是相关企业为了适应新的竞争环境而组成的一个利益共同体,其密切合作是建立在共同利益的基础之上,供应链各成员企业之间是通过一种协商机制,来谋求一种多赢互惠的目标。供应链管理改变了企业的竞争方式,将企业之间的竞争转变为供应链之间的竞争,强调核心企业通过与供应链中的上下游企业之间建立战略伙伴关系,以强强联合的方式,使每个企业都发挥各自的优势,在价值增值链上达到多赢互惠的效果。 供应链管理在许多方面都体现了多赢互惠的思想。例如, 供应链中的“需求放大效应”使得上游企业所获得的需求信息与实际消费市场中的顾客需求信息存在很大的偏差,上游企业不得不维持比下游企业更高的库存水平。需求放大效应是需求信息扭曲的结果,供应链企业之间的高库存现象会给供应链的系统运作带来许多问题,不符合供应链系统整体最优的原则。为了解决这一问题,近年来在国外出现了一种新的供应链库存管理方法———供应商管理用户库存(VMI) ,这种库存管理策略打破了传统的各自为政的库存管理模式,体现了供应链的集成化管理思想,其结果是降低了供应链整体的库存成本,提高了供应链的整体效益,实现了供应链合作企业间的多赢互惠。再如,在供应链相邻节点企业之间,传统的供需关系是以价格驱动的竞争关系,而在供应链管理环境下,则是一种合作性的双赢关系。 合作共享原理 合作共享原理具有两层涵义, 一是合作, 二是共享。合作原理认为,由于任何企业所拥有的资源都是有限的,它不可能在所有的业务领域都获得竞争优势,因而企业要想在竞争中获胜,就必须将有限的资源集中在核心业务上。与此同时,企业必须与全球范围内的在某一方面具有竞争优势的相关企业建立紧密的战略合作关系,将本企业中的非核心业务交由合作企业来完成,充分发挥各自独特的竞争优势,从而提高供应链系统整体的竞争能力。共享原理认为,实施供应链合作关系意味着管理思想与方法的共享、资源的共享、市场机会的共享、信息的共享、先进技术的共享以及风险的共担。 信息共享是实现供应链管理的基础,准确可靠的信息可以帮助企业作出正确的决策。供应链的协调运行建立在各个节点企业高质量的信息传递与共享的基础之上,信息技术的应用有效地推动了供应链管理的发展,它可以节省时间和提高企业信息交换的准确性,减少了在复杂、重复工作中的人为错误,因而减少了由于失误而导致的时间浪费和经济损失,提高了供应链管理的运行效率。共享信息的增加对供应链管理是非常重要的。由于可以做到共享信息,供应链上任何节点的企业都能及时地掌握到市场的需求信息和整个供应链的运行情况,每个环节的物流信息都能透明地与其他环节进行交流与共享,从而避免了需求信息的失真现象,消除了需求信息的扭曲放大效应。 需求驱动原理 需求驱动原理认为,供应链的形成、存在、重构,都是基于一定的市场需求而发生,并且在供应链的运作过程中,用户的需求是供应链中信息流、产品/ 服务流、资金流运作的驱动源。在供应链管理模式下,供应链的运作是以订单驱动方式进行的,商品采购订单是在用户需求订单的驱动下产生的,然后商品采购订单驱动产品制造订单, 产品制造订单又驱动原材料( 零部件) 采购订单,原材料(零部件) 采购订单再驱动供应商。这种逐级驱动的订单驱动模式,使供应链系统得以准时响应用户的需求,从而降低了库存成本,提高了物流的速度和库存周转率。 基于需求驱动原理的供应链运作模式是一种逆向拉动运作模式,与传统的推动式运作模式有着本质的区别。推动式运作模式以制造商为中心,驱动力来源于制造商,而拉动式运作模式是以用户为中心,驱动力来源于最终用户。两种不同的运作模式分别适用于不同的市场环境,有着不同的运作效果。不同的运作模式反映了不同的经营理念,由推动式运作模式向拉动式运作模式的转变,反映的是企业所处环境的巨变和管理者思想认识上的重大转变,反映的是经营理念从“以生产为中心”向“以顾客为中心”的转变。 快速响应原理 快速响应原理认为,在全球经济一体化的大背景下,随着市场竞争的不断加剧,经济活动的节奏也越来越快,用户在时间方面的要求也越来越高。用户不但要求企业要按时交货,而且要求的交货期越来越短。因此,企业必须能对不断变化的市场作出快速反应,必须要有很强的产品开发能力和快速组织产品生产的能力,源源不断地开发出满足用户多样化需求的、定制的“个性化产品”去占领市场,以赢得竞争。 在当前的市场环境里,一切都要求能够快速响应用户需求,而要达到这一目的,仅靠一个企业的努力是不够的。供应链具有灵活快速响应市场的能力,通过各节点企业业务流程的快速组合,加快了对用户需求变化的反应速度。供应链管理强调准时,即准时采购、准时生产、准时配送,强调供应商的选择应少而精,强调信息技术应用等等,均体现了快速响应用户需求的思想。 同步运作原理 同步运作原理认为,供应链是由不同企业组成的功能网络,其成员企业之间的合作关系存在着多种类型,供应链系统运行业绩的好坏取决于供应链合作伙伴关系是否和谐,只有和谐而协调的关系才能发挥最佳的效能。供应链管理的关键就在于供应链上各节点企业之间的联合与合作以及相互之间在各方面良好的协调。 供应链的同步化运作,要求供应链各成员企业之间通过同步化的生产计划来解决生产的同步化问题,只有供应链各成员企业之间以及企业内部各部门之间保持步调一致时,供应链的同步化运作才能实现。供应链形成的准时生产系统,要求上游企业准时为下游企业提供必须的原材料(零部件) ,如果供应链中任何一个企业不能准时交货,都会导致供应链系统的不稳定或者运作的中断,导致供应链系统对用户的响应能力下降,因此保持供应链各成员企业之间生产节奏的一致性是非常重要的。 协调是供应链管理的核心内容之一。信息的准确无误、畅通无阻,是实现供应链系统同步化运作的关键。要实现供应链系统的同步化运作,需要建立一种供应链的协调机制,使信息能够畅通地在供应链中传递,从而减少因信息失真而导致的过量生产和过量库存,使整个供应链系统的运作能够与顾客的需求步调一致,同步化响应市场需求的变化。 动态重构原理 动态重构原理认为,供应链是动态的、可重构的。供应链是在一定的时期内、针对某一市场机会、为了适应某一市场需求而形成的,具有一定的生命周期。当市场环境和用户需求发生较大的变化时,围绕着核心企业的供应链必须能够快速响应,能够进行动态快速重构。 市场机遇、合作伙伴选择、核心资源集成、业务流程重组以及敏捷性等是供应链动态重构的主要因素。从发展趋势来看,组建基于供应链的虚拟企业将是供应链动态快速重构的核心内容。

物流管理的 什么题目 有什么特殊要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