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矛盾论论文
土地利用的核心矛盾
1、滥砍滥伐森林引起的水土流失;2、滥垦草原或过度放牧导致的沙漠化;3、不合理灌溉引起的土壤次生盐碱化;4、不合理建设滥占耕地导致的大量农田丧失。
一、我国土地开发利用中的生态问题及其成因 土地是人类生产和生活不可缺少的物质基础,也是人类赖以生存的生态系统。可是人类的土地利用活动却造成了土地资源的严重污染和破坏,土地不合理利用产生的问题威胁到人类自身的发展。据2006年《中国统计年鉴》,2005年末我国人口总数达07亿,平均人口密度达到每平方公里136人,超过世界平均人口密度的3倍。然而,根据《2005年中国国土资源公报》,我国的耕地数量只有31亿亩,人均只有40亩,大约为世界人均耕地的三分之一,加上我国难以利用的土地资源面积大,后备土地资源潜力不足,特别是耕地后备资源不足,目前我国土地资源已利用的达到100亿亩左右,占土地总面积的三分之二,还有三分之一的土地是难以利用的沙漠、戈壁、冰川以及永久积雪、石山、裸地等。宜开发为耕地后备土地资源的潜力不大,在大约5亿亩的宜农后备土地资源中,可开发为耕地的面积仅约为2亿亩。现在可利用土地也已遭到不同程度的严重污染,我国的土地不论数量还是质量都已存在不可忽视的严重问题。 目前我国土地利用中存在的主要问题 (1)土地资源开发利用引发的生态环境问题日益严重。在地球生态环境中,土地因素的恶化最为严重,过度砍伐森林和对土地的超负荷利用,使全球都在面临土地沙化、水土流失和地力减退等生态环境问题。土地生态环境正面临着恶化范围不断扩大、程度加剧、危害加剧的局面,具体表现在水土流失和盐碱化严重、草地和森林不断退化、湿地萎缩、生物多样性遭到破坏等。目前,我国沙漠化的土地面积已达到174万平方公里,占整个国土面积的13%,每年造成的直接经济损失高达500多亿元;水土流失面积达367万平方公里,占国土面积的08%,需要治理的水土流失面积达200多万平方公里;盐碱化土地面积约90万平方公里,占国土面积的38%;土地荒漠化的速度也远远超过治理的速度,全国荒漠化土地面积仍以每年2469平方公里的速度增长 [1];由于水土流失、贫瘠化、次生盐碱化和土壤酸化等原因,已造成40%以上耕地土地地力减退。 (2)城市建设用地总量失控,结构失衡,浪费土地的现象严重。经济高速发展,城市化、工业化导致建设用地过快增长,城乡建设和生产建设规模不断扩大,数据显示,2005年当年新增建设用地4万亩,比上年增加6% [2];土地利用结构不合理不仅表现在工业、商业、居住用地比例不合理,而且表现在行业内部不合理,有限土地不能有效配置,造成土地资源的浪费。 (3)耕地数量急剧减少。耕地减少的原因在农业内部是由于产业结构调整和灾害损毁所致。另一类则是非农业建设占地所造成的耕地永久性流失,特别是很多开发建设带有很大的盲目性,造成农民失地严重,比如盲目圈地建设开发区,农村宅基地严重超标等。2005年度全国土地利用变更调查结果显示:截至2005年12月31日,我国耕地面积31亿亩,比上年度净减少4万亩,全国人均耕地降为4亩;2005年减少的耕地面积中,建设占用2万亩,灾毁耕地2万亩,生态退耕5万亩,因农业结构调整减少耕地5万亩,4项共减少耕地4万亩,同期土地整理复垦开发补充耕地460万亩,支出大于收入,耕地净减少4万亩。 (4)环境污染和污水灌溉导致土壤污染和破坏。土壤污染的污染源主要来自工业、生活、农业和交通。在工业方面,特别是近年来乡镇企业的蓬勃发展,由于其分布广、资金技术缺乏,大量污染物质随“三废”排入河流、农田。目前,我国每年工业废水的排放量均在200亿吨以上;工业固体废物累计堆存量超过65亿吨,占地5万多平方千米,还有堆存的大量城市生活垃圾,不但占用了大量土地,也对水体和土壤等产生了污染,甚至发生了十分严重的污染事件;工业所排放的废气、烟尘等所引发的酸雨,也直接或间接的污染了大片土地。另外,我国长期以来大部分的城市生活污水和部分工业废水未经处理就直接排入河道或灌溉系统,且在一些水源不足的地区甚至直接引用污水灌溉农田,不少污灌区已发现重金属在表面土积累。农业方面,大量的不合理施用化肥和农药,直接或间接地污染土壤,进而影响农作物的产量和质量,并最终随食物链进入人体。此外,矿产的开采,尾矿的不合理堆积,也会直接或间接地破坏大量的土地。 上述问题的产生与人们在开发利用中过度重视土地的经济价值或市场价值而忽视土地作为生态服务系统的价值是分不开的。土地资源作为一种最重要的自然资源,不仅为人类提供直接的生产资料、生活资料,还为人类提供赖以生存的环境空间。 土地开发利用中忽视土地生态价值的成因 土地利用与生态系统服务实质上是互相影响又互相制约的一对矛盾统一体,土地是各种陆地生态系统的载体,生态系统类型在土地利用中表现为土地利用类型 [1]。土地利用结构的变化引起各种土地利用类型种类、面积和空间位置的变化,即导致了各种生态系统类型、面积以及空间分布格局的变化。由于土地开发利用单纯追求经济利益,导致土地利用类型减少了土地的生态价值,很多土地类型已经失去了原有的生态服务功能,出现了生态问题。在我国,影响土地利用结构变化的因素主要有: (1)经济原因 土地利用变化是人类活动作用于环境与资源的一种最为显著的表现形式,人类面临的许多生态环境问题其深层次原因都与土地资源利用有关,比如我国的华北北部、东北北部和西北地区,由于滥垦草原、过度放牧,导致不少土地荒漠化。土地荒漠化导致土地生产能力大大降低,甚至完全丧失生物生产力,因此,不同区域层次的土地利用方式是生态环境的影响因素,而土地利用方式和结构的变化则是受社会经济结构变化驱动的。在社会经济结构中,驱动土地利用结构变化的主要因素有:人口密度、经济密度、人均粮食等,土地利用结构变化的响应指标是建设用地、耕地和牧草地,建设用地和耕地是互为消长的关系,建设用地增长过快,比如导致耕地数量减少 [2]。受社会经济结构驱动的土地利用方式的变化必然反映在生态环境状况上,所以导致土地生态问题的根本原因是经济原因。而多年以来,我国单纯消耗资源和追求经济数量增长的发展模式已经大大改变了我国的社会经济结构,经济的高速增长带来的环境问题日益严重,其中土地生态恶化最为严重,土地沙化、水土流失引发的沙尘灾害已经威胁到人们的日常生产与生活。 (2)法律原因 任何自然资源的开发利用都与其所有权和使用权有关,土地资源也不例外。因此,在开发利用土地过程中,依靠法律来明确所有权和使用权,调整和规范各方在土地开发、利用和保护中的社会关系是必不可少的。我国实行的是土地国家和集体所有的二元所有制结构,在现实生产生活中,所有权和使用权相分离的状况,必然导致所有者与使用者之间的矛盾,这种矛盾给科学合理地开发利用和保护土地,实现土地资源的可持续利用,确保资源开发与环境保护带来一定困难。因此,必须借助政策措施和法律强制,规范利益各方在土地开发利用保护活动中的权利和义务,把土地开发利用及保护纳入法制化轨道,树立全社会关心爱护土地资源,自己维护生态环境的风尚。
1、滥砍滥伐森林引起的水土流失;2、滥垦草原或过度放牧导致的沙漠化;3、不合理灌溉引起的土壤次生盐碱化;4、不合理建设滥占耕地导致的大量农田丧失。
目前土地开发利用中主要存在两个方面的问题:一是大面积土地质量退化;二是土地浪费,优良耕地减少。前者包括水土流失、土地沙漠化、盐碱化、潜育化以及土地污染等;后者是指土地利用不合理,乱占滥用耕地等。主要有:(1)水土流失严重。毁林、毁草开荒和不适当地樵采、放牧,破坏了植被,加剧了水土流失,这是当前土地资源遭到破坏的主要问题。近年来,工矿、交通及其他大型工程日益增多,建设中不注意水土保持,也造成水土流失加重。(2)土地沙化在扩展。土地沙化是指由于植被遭到破坏,地面失去覆盖后,在干旱和多风的条件下,出现风沙活动和类似沙漠景观的现象。(3)土地次生盐渍化面积较大。(4)次生潜育化水稻土面积在扩大。(5)耕地肥力下降。(6)土地受污染和破坏。(7)城乡建设用地逐年扩大,占用了大量耕地。
技术创新的核心是矛盾
创新有三大基本特点:意识,信心和热情。我认为它们是创新的三大支柱因素。意识意思是创新的必须品。直到对目前形势与手边的问题的基本知识掌握到一定程度时才能将创新用于解决实际问题。实际上,创新需要同时依靠具有创新性的右脑和逻辑分析的左脑。在进行创新时,首先是被逻辑控制而不是创新。左脑会分析情形以及所有已知的事实,然后定义需要解决的问题并把数据转交给具有创新性的右脑。没有这个逻辑信息分析过程,创新有可能进入误区。信心创新就是探索未知,在从没有人走过的方向小心翼翼的前行。对任何未知的探索都有一定的风险。大多数人都对这种风险感到恐慌,这在还没发展创意之前就把它掐灭了。初期的挫折以及别人的失败也可能会阻止创新。信心是关键。如果对自己和自己的想法有足够的信心,你就会很乐意接受这有限的风险并且抓住这个创新的机遇而排除一切企图约束你进行创新的应力因素。热情热情是创新的命根子。它之所以这么重要是因为只有你对所做的东西充满激情和热情时创新才会开花结果。对于你根本不感兴趣的东西,几乎不可能创新出什么有创造性的解决方法。然而,如果你对所做的事情充满好奇和兴趣时,你的创新就会像开闸的洪水进行创新的欲望也会飙升。结论:当思想意识到现状,对自己的能力有信心而且对所做事情充满热情时,创意就有可能发展成解决问题的具有突破性且合理的方法。结论:当思想意识到现状,对自己的能力有信心而且对物质充满热情时,创意就有可能发展成解决问题的具有突破性且合理的方案。
社会学概念创新是指人们为了发展需要,运用已知的信息和条件,突破常规,发现或产生某种新颖、独特的有价值的新事物、新思想的活动。经济学概念创新是指以现有的知识和物质,在特定的环境中,改进或创造新的事物(包括但不限于各种方法、元素、路径、环境等等),并能获得一定有益效果的行为。创新是在经济和社会领域生产或采用、同化和开发一种增值新产品;更新和扩大产品、服务和市场;发展新的生产方法;建立新的管理制度。它既是一个过程,也是一个结果。扩展资料:创新的领域:科技科技创新是社会生产力发展的源泉。科技创新指科学技术领域的创新,涵盖两个方面:自然科学知识的新发现、技术工艺的创新。在现代社会,大学、科学工程研究等研究机构是基础科学技术创新的基本主体,而企业是应用工程技术、工艺技术创新的基本主体。企业企业创新是现代经济中创新的基本构成部分。企业往往由生产、采购、营销、服务、技术研发、财务、人力资源管理等职能部门组成,因而企业的创新涵盖这些职能部门,企业创新包括产品创新、生产工艺创新、市场营销创新、企业文化创新、企业管理创新等。
创新是指以现有的思维模式提出有别于常规或常人思路的见解为导向,利用现有的知识和物质,在特定的环境中,本着理想化需要或为满足社会需求,而改进或创造新的事物、方法、元素、路径、环境,并能获得一定有益效果的行为。 创新的符号 创新号是代表创新的符号,类似于人民币有“¥”号、等于有“=”等号一样的意思又可以应用于提示创新、发明创造、思维训练等等;创新号属于没有定势的符号,创新号的后面没有标准答案,只有合理或能被大部分人认可或经得起实验的解! 哲学内涵创新从哲学上说是人的实践行为,是人类对于发现的再创造,是对于物质世界矛盾的利用再创造。人类通过对物质世界的再创造,制造新的矛盾关系,形成新的物质形态。创意是创新的特定形态,意识的新发展是人对于自我的创新。发现与创新构成人类相对于物质世界的解放,是人类自我创造及发展的核心矛盾关系。其代表两个不同的创造性行为。只有对于发现的否定性再创造才是人类创新发展的基点。实践是创新的根本所在。创新的无限性在于物质世界的无限性。 创新的哲学要点1.物质的发展。物质形态对于我们来说是具体矛盾。我们认识的宇宙与哲学的宇宙在哲学上代表了实践的范畴与意识的范畴两个不同的涵义。创新就是创造对于实践范畴的新事物。任何有限的存在都是可以无限再创造的。2.矛盾是创新的核心。矛盾是物质的本质与形式的统一。物质的具体存在与存在本身是矛盾的。3.人是自我创新的结果。人以创新创造出人对于自然的否定性发展。此是人超越自然达成自觉自我的基本路径。人的内在自觉与外在自发构成内在必然与外在必然的差异。创新就是人的自我否定性发展!4.创新是人自我发展的基本路径。创新与积累行为构成一个矛盾发展过程。创新是对于重复、简单方式的否定,是对于人类实践范畴的超越。新的创造方式创造新的自我!5.认识论认为创新是自我意识的发展。自我意识的发展是自我存在的矛盾面,其发展必然推动自我行为的发展,推动自我生命的成长。从认识的角度来说,就是更有广度、深度地观察和思考世界;从实践的角度说,就是能将这种认识作为一种日常习惯贯穿于具体实践活动中。创新是无限的。从辩证法的角度说,它包括肯定和否定两个方面,从而也就包括肯定之否定与否定之肯定。前者是从认同到批判的暂时过程,而后者是一种自我批判的永恒阶段。所以创新从这个角度来说就是一种“怀疑”,是永无止境的。
创新可以说大体有三种主要类型,就是技术创新,管理创新,和制度创新。自主创新的类型可以分为三种,即原始创新、集成创新和在引进消化基础上的再创新(即二次创新)。自主创新能力就是拥有自主创新的能力
电子期刊和纸质期刊算矛盾关系吗
一、期刊的定义 期刊,也称杂志,是指有固定名称、每期版式基本相同、定期或不定期的连续出版物它的内容一般是围绕某一主题、某一学科或某一研究对象,由多位作者的多篇文章编辑而成,用卷、期或年、月顺序编号出版 期刊主要是从英文"magzine"、"periodical"、"journal"三个词翻译过来,periodical的含义比较广,通常包括报纸(newspaper)与杂志它们都属于广义的连续出版物(serials),magzine一词来源于阿拉伯文"makhazin",原义为仓库 二、杂志的定义 “杂志”,又称期刊,是一种定期出版物,有固定名称,并用期号连续不断的形式,间隔地、不断的出版 “杂志”一词,源自法文,本意是仓库 “杂志”的形成于罢工、罢课或战争中的宣传小册子这种类似于注重报纸的时效的手册,兼顾了更加详尽的评论所以一种新的媒体随着这样特殊的原因就产生了 “杂志”这个词第一次被用以称为刊物,是1931年在伦敦出版的《绅士杂志》,后来就正式被沿用为杂志的通称在最初,杂志和报纸的形式差不多,极易混淆后来,报纸逐渐趋向于刊载有时间性的新闻,杂志则专刊小说、游记和娱乐性文章,在内容的区别上越来越明显在形式上,报纸的版面越来越大,为三到五英尺,对折,而杂志则经装订,加封面,成了书的形式此后,杂志和报纸在人们的观念中才具体地分开 有固定刊名,以期、卷、号或年、月为序,定期或不定期连续出版的印刷读物它根据一定的编辑方针,将众多作者的作品汇集成册出版定期出版的又称期刊世界上第1种杂志是1665年创刊于巴黎的《学者杂志》最早的中文杂志是1815年在马六甲出版的《察世俗每月统记传》马克思在《新莱茵报·政治经济评论》出版启事中指出,与报纸相比,杂志的优点是“它能够更广泛地研究各种事件,只谈最主要的问题杂志可以详细地科学地研究作为整个政治运动的基础的经济关系”杂志的种类,按内容分,有专业性杂志和综合性杂志;按读者对象分,有老年、青年、妇女、儿童等杂志;按表现形式分,有以文字为主的文字杂志和以图片为主的图画杂志 1,杂志的出版周期 按出版周期的长短,杂志可分为有周刊 半月刊 旬刊 月刊 双月刊 半年刊年刊等 2,杂志的出版号 任何一种杂志以自己的“ISSN”(国际标准连续出版物号)进行出版 三、期刊与杂志的区别 杂志属于期刊,期刊包含杂志,期刊的含义更大;杂志是生活方面的,杂志是杂记,期刊是学术方面的比如前面提到的读者一般认为是杂志
电子期刊的出版时间滞 后于同类纸质期刊2—6 个月,这主要是由期刊的出版技术 和一些人为因素决定的从常理讲,网上数据库中的电子期 刊的出版时间应该早于同类纸质期刊,因为现代网络技术 的发展很快,网络传递速度远远快于邮局传递速度,网络版 期刊数据库的建库周期要比光盘制作周期快,但实际上网 上电子期刊的出版时间始终晚于同类纸质期刊这就必然 影响信息的利用价值高校图书馆如果缺乏纸质期刊,势必 影响广大读者掌握科学技术发展的最新动态,影响教学科 研顺利开展 电子期刊与纸质期刊的管理差异
电子期刊号简单地说就是光盘序号 可以出版纸质的书 但是每本书必须附带一张光盘
电子期刊就是有电子版的啊,在网上可以看到的,开源刊就是这样,汉斯出版社的oa刊既有电子版也有纸质版
矛盾曾担任主编的文学刊物
茅盾吧。茅盾(1896年7月4日-1981年3月27日),原名沈德鸿,字雁冰。汉族,浙江嘉兴桐乡人。中国现代著名作家、文学评论家和文化活动家以及社会活动家,五四新文化运动先驱者之一,我国革命文艺奠基人之一。主要作品:长篇小说《子夜》、《蚀》三部曲(包括《幻灭》《动摇》《追求》),《农村》三部曲:《春蚕》、《秋收》、《残冬》。散文《白杨礼赞》。
《蚀》三部曲(《幻灭》《动摇》《追求》)和《虹》、长篇小说《子夜》、短篇小说《林家铺子》、“农村三部曲”(《春蚕》《秋收》《残冬》)、长篇小说《腐蚀》《霜叶红似二月花》《锻炼》和剧本《清明前后》。
茅盾一生创作了大量的文学作品,具有很高的艺术成就。主要作品有:长篇小说《蚀》、《虹》《子夜》、《第一阶段的故事》、《腐蚀》、《霜叶红似二月花》;中篇小说《路》、《三人行》;短篇小说《春蚕》、《秋收》、《残冬》、《林家铺子》等。
矛盾写过《天窗》
资本主义的基本矛盾与经济危机论文
按照马克思主义原理,资本主义生产社会化和生产资料的私人占有之间的矛盾,导致了经济危机,除此之外,还有金融体系的漏洞,投机,监督,。。。。
资本主义基本矛盾和经济危机的关系 内容摘要:当前,一场由美国首先爆发的金融危机和实物经济危机,已经波及到全世界。
资本主义社会经济危机的根源是资本主义社会的基本矛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