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学术参考网
当前位置:论文百科> 正文

梅斯医学论文服务

发布时间:2023-12-07 19:00:28

梅斯医学杂志

可以去常笑医学网查一下,这两种期刊都有分类的,直接搜索期刊名字就能看到对应分类啦

建议去一些医学平台查一下吧,都会有分类的,常笑医学网分得比较细

常笑医学网、梅斯医学都可以查到。特别是常笑医学网,可以查询国内外医学期刊,收录得特别全

梅斯医学这个机构发表很多学术论文,专门为医学周刊服务,通过相关定价,就可以盈利了,出版费、资料费啊。

梅斯医学sci影响因子

1、)大家可以在上面搜索很多学科期刊的影响因子,能够满足很多不同学科朋友的需要。2、-for-能够查询2020最新的IF影响因子,这个网站最好的地方,能够很方便的看到期刊影响因子的涨跌情况,一目了然,就是股票一样。3、 这个网站支持模糊搜索,已经更新2020最新期刊影响因子。4、这个网站支持多种途径的查询方式,查询的影响因子也是比较权威的。5、 这也是非常实用的一个IF影响因子查询网站,支持多种查询方式。6、 梅斯医学查询网站,是国内较早的影响因子查询网站。这个网站的一个缺点就是,一些影响因子较小的无法被查询到。

您好,只有sci才有影响因子,才配有影响因子,medline是个大杂烩,只要是期刊都被收录进去了。用梅斯医学的med sci可以查影响因子的杂志都是sci。

这个不清楚,你去达晋编译看一下,应该是可以的!

靠谱的,跟很多医院、医生都有合作,很权威

中华医学杂志英文版投稿经验梅斯医学

他们有一个投稿入口的,你自己找找看。

先发邮件问问编辑,或者等编辑通知你的稿子,通过了评审,再问问编辑。

The Chinese Medical Journal是中国唯一英文百年老刊 ,创刊于1887年,当时名称为The China Medical Missionary Journal,后经数次更名,最终于1932年正式定名为The Chinese Medical Journal。该刊为中华医学会会刊,目前由中国科协主管、《中华医学杂志》社有限责任公司主办,是我国唯一被SCI核心版收录、具有百年以上历史的医学期刊。该刊2013年11月获得“中国科技期刊国际影响力提升计划”B类项目资助,2016年8月获得“中国科技期刊国际影响力提升计划”B类项目资助,2019年12月入选中国科技期刊卓越行动计划领军期刊类项目。 1)载文范围CMJ 主要刊载医学领域与健康、伦理和社会问题有关的技术和临床研究。 2)载文情况CMJ 每年载文均未超过1000篇;2013年发文量达到顶峰(999篇),随后逐年下降;2016年至今年发文量均未超过600篇;2020年至今已发表427篇。作为一本旨在传播中国医学新技术、新成果、新经验的英文期刊,每年中国作者载文量一般都在90%以上。 3)影响因子:CMJ作为百年老刊,近3年影响因子一直稳定在6左右。 4)据2019 JCR报告,CMJ 位于医学:综合性和内科Q3。据2020年1月中科院SCI期刊分区表,CMJ位于医学三区、医学:内科三区 。 论文翻译润色可以到国际科学编辑,国际科学编辑凭借在这一领域内多年的经验,和在欧洲、北美和澳大利亚等英语母语国家已经拥有的一个值得信赖并高质量的编辑队伍,可以为全世界的科学家提供英语母语化润色服务。 回答参考资料

医学论文修改服务

这个不用修改 ,我帮你抱办,

清北医学翻译,还不错。周边同学好几个用的,成功发表。真是解决了毕业的难题。

用过艾德思,觉得很靠谱,最后论文一次性通过了。

对于文法、用词、语法、时态等方面的修改属于纯粹语言润色,这实际对于发表而言只是微小帮助。真正的论文润色,应该是类似编辑和审稿人对你的论文评估,同时又可以根据评估针对性的对论文进行改造,包括逻辑性,科学性,补充数据与否与期刊定位选择,写作技巧使用,数据处理是否得当等。可以找北京译顶科技润色

国际心脏病学杂志梅斯

空气污染和疾病之间的关系应当被引起足够重视。一项发表在美国《国家科学院学报》的研究报告称,空气污染使中国北方居民寿命平均缩短5年,并且提高了肺癌、心脏病和中风的发病率;WHO的下设机构国际癌症研究机构(IARC)曾于2013年10月确认PM5可致癌,室外空气污染物的重要组成部分可吸入颗粒物可被认定为一类致癌物;2012年12月由北京大学医学部公共卫生学院潘小川教授等发布的《危险的呼吸——PM5的健康危害和经济损失评估研究》研究报告指出,空气污染致死被研究证实。空气污染,还会导致哪些疾病?梅斯医学小编为您盘点。【1】Circ Res:空气污染损伤血管内皮,引发心血管疾病美国心脏病协会《循环研究》(Circ Res)杂志25日刊登的一项新研究说,空气污染能伤害健康年轻人的血管,这有助于解释为什么空气污染可能会引发心血管疾病。由于受地理条件等影响,美国犹他州普罗沃市会周期性出现相对严重的空气污染,曾被评为美国空气污染最严重的十大城市之一。从2013年开始,研究人员连续3个冬季抽取普罗沃市72名健康成年人的血样进行评估,这些人都不吸烟,参加研究时的平均年龄为23岁。血样分析结果显示,每当空气中直径小于5微米的细颗粒物(PM5)浓度上升时,这些年轻人血样中的心血管疾病标志物水平也会出现异常变化。例如,血样中显示血管细胞伤害与死亡情况的微粒数量显著增加,抑制血管生长与预示血管炎症的蛋白水平也同样增加。参与研究的美国路易斯维尔大学教授阿鲁尼·巴特纳格尔说,这些发现表明空气污染引发高血压、心脏病及中风的情况可能比先前认为的更普遍,而且发生在比先前认为更早期的年龄阶段。(文章详见--Circ Res:空气污染损伤血管内皮,引发心血管疾病)【2】European Heart Journal:空气污染+交通噪声,更易患上高血压10月25日在线发表在《欧洲心脏杂志》(European Heart Journal)上的一项研究报道了史上最大规模的调研。来自5个不同国家、连续5到9年间空气污染和交通噪声对超过41000人造成的影响。结果发现,在成人中,以每100人同年龄组计算,生活在城市污染最严重的地区,患上高血压(高血压)的风险显著高于生活在污染较少地区的人。据悉,这种风险类似于超重(BMI25-30)与正常体重(BMI 5-25)之间的影响对比,高血压是早产儿发病和死亡的最重要的危险因素。这项研究首次同时调查了空气污染和交通噪声的影响,并同时发现:交通噪声能增加高血压的风险。进行这项研究的方法能够使研究人员估计空气污染和交通噪声的独立风险。简而言之,即暴露在交通噪声中,空气污染与高血压的关联也能计算。因此这是一个重要的发现,可以针对减少空气污染和降低噪音采取不同的措施。(文章详见--European Heart Journal:空气污染+交通噪声,更易患上高血压)【3】Thorax:空气污染影响肺癌患者生存率暴露于空气污染物中与增加的肺癌发病率和死亡率相关,但在高病死率的情况下,空气污染暴露对肺癌患者诊断后生存的影响鲜为人知。最近,呼吸疾病领域权威杂志《Thorax》发表了一项研究结果,旨在确定环境空气污染物暴露是否与肺癌患者的生存相关。研究者纳入了美国加利福尼亚地区352053例在1988–2009年期间新确诊的肺癌患者,所有参与者由加利福尼亚癌症登记处确定,研究者在后续随访期间估计每个参与者的的平均住宅环境空气污染物浓度。调整潜在的个人和地区水平的混杂因素,用Cox比例风险模型来估计相关空气污染物暴露与总体全因死亡率之间的风险比,并且在诊断时按阶段(局限性、区域和远处转移)和组织学(鳞状细胞癌、腺癌、小细胞癌、大细胞癌等)进行分类。调整了组织学和其他潜在的混杂因素后,空气污染物NO2、O3、PM10、PM5增加1SD,患者诊断为局限性肺癌的风险比分别为30(95%可信区间为28-32)、04(95%可信区间为02-05)、26(95%可信区间为25-28)和38(95%可信区间为35-41)。在晚期肺癌患者中,调整风险比较小,另外,调整风险比随着组织学类型的改变而变化(P<01,除了O3)。而与空气污染相关性最大的是早期非小细胞肺癌,尤其是腺癌。这些流行病学的研究结果支持这一假设,即肺癌诊断后的空气污染暴露可缩短患者生存,进一步研究应评估空气污染暴露减少的影响因素。(文章详见--Thorax:空气污染影响肺癌患者生存率)【4】PNAS:人脑中发现空气污染颗粒,可能引发老年痴呆空气污染造成的微小磁性颗粒首次在人类的大脑被发现,研究人员认为它们是引发阿尔兹海默症的一个可能原因。该研究结果9月5日在线发表在PNAS上。Lancaster大学的研究人员从生活在墨西哥城和曼切斯特的3到92岁的37个人的脑组织中发现了丰富的磁铁矿纳米颗粒,这种磁性矿物是有毒性的,牵涉到人类大脑中活性氧(自由基)的生产,与神经退行性疾病包括阿尔兹海默症相关。这是第一次报道人脑组织中可能有工业来源的磁铁矿颗粒。以前人们还没有考虑过的工业污染物有潜在神经毒性作用的问题。Maher教授补充:“我们的研究结果表明,大气中的磁铁矿纳米粒子可以进入人类的大脑,它们可能会对人类健康带来风险,包括阿尔兹海默症那样的状况。”(文章详见--PNAS:人脑中发现空气污染颗粒,可能引发老年痴呆)【5】Thorax:空气污染影响肺癌生存预后?近十年来,肺癌已经成为最为常见的肿瘤。世界范围内,死于肺癌的人数占到了所有肿瘤死亡人数的1/5,每年约159万人死于肺癌。出现这一情况的原因有:大量吸烟人群、诊断出肺癌时已是晚期、以及不良的生存预后。相对应的干预措施包括减少烟草的使用、早期诊断和改善治疗方式。尽管很多地方做出了相应的改变,但肺癌患者的生存情况仍然很差,这提示可能还需要发现新的干预方式。目前越来越多的证据显示,空气中的污染物与肺癌的发病率和死亡率有一定关联。不过空气污染对于肺癌患者生存预后情况造成的影响却知之甚少。BMJ旗下期刊《胸腔》(Thorax)近日发表了一篇原创研究文章,旨在研究暴露于空气污染的环境中是否会影响肺癌患者的生存情况。研究共纳入在1988-2009年间加州癌症注册中心的35万名新诊断肺癌患者,在随访的过程中收集每位研究对象的周围空气污染物浓度。采用Cox风险比例模型进行分析,研究暴露于空气污染与全因死亡率之间的关系。研究结论:上述流行病学结果支持空气污染暴露会缩短肺癌生存时间。未来的研究应该探索当空气污染暴露减少时对肺癌患者带来的影响。(文章详见--Thorax:空气污染影响肺癌生存预后?)【6】JACI:警惕!科学家证实空气污染的确会增加新生儿早产风险据美国CDC数据显示,早产是引发婴儿死亡和长期精神疾病的主要原因,目前在美国有十分之一的新生儿都会受到早产的影响;而且空气污染引发的公共卫生威胁的增加和婴儿早产风险增加直接相关,日前已向刊登在国际杂志the Journal of Allergy and Clinical Immunology上的研究报告中,来自德州农工大学和美国国家儿童健康和人类发展研究所的研究人员通过研究开始深入理解空气污染暴露和孕妇及新生儿健康之间的密切关联。通过开发一种先进的空气质量模型提供坚实的统计学分析来阐明上述二者之间的关联,该研究也慢慢为环境流行病学家排除了很多障碍来帮其研究空气污染和新生儿早产之间的关系。如今流行病学家已经开始利用并不足以具有代表性的空气污染数据来阐明二者之间的关系了,而且大量研究都依赖于来自中央监控所提供的不充足的数据,中央监控既不能提供空气污染物的时空变化,也不能对大范围的不同物种进行监测。为了解决这一问题,研究人员就对当前的一种EPA空气质量模型进行了改进,以此来预测在较高空间和时间分辨率下气体和微粒污染物的水平及浓度,这种新型模型能够预测一系列空气污染物,而这是基于对数百个不同的排放源排放率的估计以及大气中空气污染物的物理及化学变化过程的分析。研究者Ying表示,很多模型的一个特点就是其能够定量化地确定不同来源在引发的总体污染物浓度中的“贡献”情况,同时我们也应用了我们所开发的新型模型,来模拟2001年至2009年间在整个美国大陆地表中的不溶性微粒、臭氧、氧化氮类、二氧化硫及一氧化碳的水平。这些模拟的浓度水平近似于大约20万名女性在其怀孕整个过程中所接触的污染物的水平,本文研究的主要结论是,患哮喘症的女性在怀孕期间,当接触诸如一氧化碳和氧化亚氮等交通相关的空气污染物后,这些女性出现早产的风险就会增加,而且这种风险在女性怀孕初期及怀孕前几个月都表现地非常明显。相关研究就为后期研究者们深入探索帮助开发抑制风险个体婴儿早产的策略提供了新的思路。

最新的研究发现了,饮酒是非常伤害我们身体健康的。最新的研究已经推翻了之前饮酒有益健康的研究。并且也说了,饮酒多的话非常的伤害身体,能让我们的身体产生中毒的现象。

这种情况是猝死,死因一般是心脑血管意外,其中即性心肌梗死和脑出血最为主要。预防的关键在于平时定期的健康体检,及早发现动脉硬化、高血压、糖尿病等疾病,及时治疗。当这些疾病未被发现或者即使发现并且治疗但是发展到一定阶段,那么就会有猝死的危险,猝死的发生是不可预料的,很难抢救成功,在医院里发生一样很难救活。因此减少猝死的方法就是平时注意保持健康,每年健康查体,对已经发生的疾病正规治疗,延缓疾病的发展。

猝死 sudden death 非意料中的、非外因直接引起的突然发生的非暴力死亡。一部分猝死者不一定真正死去,经及时抢救仍可存活。猝死之所以受到医学界愈益重视,原因是:①猝死者为数很多,在美国占男性死亡原因中的首位(约1/3)。中国无确切的统计,根据北京友谊医院对北京宣武区部分人口进行的回顾性调查,猝死者占死亡数的1%。②猝死发生突然,会给死者亲友带来很大的精神创伤和震动。③随着对猝死认识的深入,目前约1/5猝死者经抢救可以长期存活。 猝死的概况 猝死可发生于体内潜在的进行性疾病的基础上,可在某些外因(如激动、劳累)的作用下发生,亦可无外因而发生。从发生症状至死亡的时间究竟多长才算作猝死,目前意见分歧较大。有人定为1小时以内,有的定为24小时,世界卫生组织建议定为6小时。如果定为1小时,则猝死的绝大部分为心脏病所引起。40岁以上的心脏病人中患冠状动脉硬化性心脏病(冠心病)的比例很大,因此,1小时以内的猝死主要由冠心病引起。与心脏病或冠心病有关的猝死称为心性猝死或冠心病猝死。猝死的原因除冠心病外,还有梗阻型肥厚性心肌病、急性心肌炎、急性大块性肺梗塞、动脉瘤破裂、 Q-T间期延长综合征、二尖瓣脱垂、原发性肺动脉高压等。猝死发生前可以完全没有症状,或原有的一些症状稍有加重。猝死往往发生在医院外,所以抢救常很困难,但若组织动员社会上的非医药人员,使他们学会抢救猝死的初步措施,使患者有机会被转送至医疗部门继续抢救,当中亦有部分可以复活。 心性猝死 冠心病是引起猝死的主要原因,冠心病引起猝死的机制尚不清楚,多认为是心电不稳定、折返激动所致严重室性心律失常而引起。部分猝死后经抢救复活者,事后从心电图或心肌活体组织检查证实有急性心肌梗塞。对猝死者作回顾性分析发现其中一部分死前曾有多次无症状型心肌缺血(心电图显示心肌缺血时,却无心绞痛等症状出现)的表现,因此猝死可能发生于心肌较严重的缺血时。 冠心病患者合并有严重室性心律失常时,如心室晚电位阳性,或阵发性、无症状型心肌缺血频发且持续时间较长者易发生猝死。 猝死发生前可无任何先兆。部分人先觉胸前区不适,或原有心前区疼痛发作的频度及程度略有增加。随后突然迅速出现神志不清,抽搐,呼吸变慢、变浅而停止,脉搏、血压、心音均不能测知,心电图显示心室颤动或心电静止。或者尖叫一声,瞬即死去。表现形式多样。 发生猝死时医院外的抢救十分重要,应由城市的一个医疗中心为核心负责组织、领导抢救工作,设立急救网,组织、训练社会力量如急救队、消防队、教员和部分学生进行抢救。在医院内监护病房或其他病房中遇到猝死者,首先要进行心肺复苏,发现室颤则可进行心脏电复律,用抗心律失常药等。对猝死目前尚缺乏完全有效的预防措施。用抗心律失常药能有效地控制室性心律。手术切除容易引起折返激动的心肌,通过心导管消蚀心肌的导位折返激动病灶,植入体内自动心脏除颤器,避免引起室速或室颤的诱因(如过度体力劳动、情绪过度激动、过度饮酒或过度疲劳)可能对一些病例有效。 --------------------------------------------------------------------------------猝死 sudden death 自然发生的、意外的突然死亡。世界卫生组织定为发病后6小时内死亡者为猝死 。对猝死的急救称为心肺复苏 。猝死病因有心源性和非心源性,前者最常见,特别是冠心病 、急性心肌梗死患者最为多见,少见有梗阻型肥厚性心肌病 ,药物、电解质紊乱等 所致长Q-T综合征 ,主动脉夹层、低血钾、急性心肌炎、心肌病及主动脉瓣病变、二尖瓣脱垂综合征等。 临床表现 主要是心跳骤停和呼吸停止。可依次出现下列症状和体征:①心音消失;②脉搏触不到,血压测不出 ;③意识突然丧失,若伴抽搐,称之为阿斯综合征,发作可自限,数秒或1~2分钟可恢复,持续时间长可致死;④呼吸断续,呈叹息样,随后停止;⑤昏迷;⑥瞳孔散大。判断心跳骤停最主要的特征是意识丧失和大动脉搏动消失。心源性猝死病人的心电图 表现有3种类型 :室颤、窦性静止及心脏电机械分离。 心肺复苏 一旦心跳骤停就应当机立断、分秒必争、就地进行复苏抢救。因为心跳停止超过4~6分钟常引起不可逆的脑损伤或死亡。在抢救的同时还需弄清病因,以便得到正确的治疗。心肺复苏的基本步骤是气道通畅、人工呼吸、人工循环。首先应使气道通畅,必须将患者放置在硬的平板上,取仰卧位,撤出枕头及垫在头部的衣物等,救护者双手将患者头部后仰,托住下颌关节,清除口腔异物,使由鼻孔经咽喉部至气管的气道保持通畅,使猝死时松弛的舌根不至于后倾堵塞气道 ;人工呼 吸的目 的是猝 死后 立 即维 持 呼吸功能,以保证机体主要器官特别是大脑的有氧代谢,保护呼吸中枢的功能,防止脑水肿,简单的方法是口对口吹气,即救护者深吸气后将 气 吹入 病 人 口 中(一 手 捏 紧患者鼻孔),以20次/分进行,也可用简易面罩呼吸 器(507)接氧气后 加压给氧,如复苏无效,则给予气管插管或气管切开插管后可接人工呼吸器或呼吸机,以及时有效给氧消除或减轻因缺氧所致的脑损害;人工循环主要内容为胸外心脏按压、直流电除颤、静脉或心腔内注射药物 3 方面 。胸外 心 脏按 压 方 法要正确,两手掌重叠置于病人胸骨下部,以保持主要按压力放在胸骨上 ,减少肋骨骨 折的发生 ,按 压时 肘 伸直 ,压 力需 足够大,压低胸骨3~5厘米,然后突然放松,以60~70次/分的速率按压,连续按压不间断。由于胸外按压使胸廓变化,胸腔内压改变,使胸腔内外动静脉压力发生压差,从而使循环恢复。按压有效的指征是:① 触到颈动脉 或股动脉搏动 ;② 血压:收缩压在32帕左右;③散大的瞳 孔开始缩小 。按压时常见的并发症是肋骨骨折、心包积血、血气胸等。凡有室颤者应立即电除颤,因考虑到90%猝死患者是室颤,故不一定非有心电图证实,可进行盲目除颤,电极板分别放在胸骨右缘第二肋间和心尖部,紧贴胸壁,用200~300瓦除颤,不成功可多次进行。药物注射,目前从气管内滴入肾上腺素或静脉内注射肾上腺素、阿托品,并给以适量的碳酸氢钠,这样可起到心脏内直接 注射 作用,又不 影响 心脏按 压措施进行。心内注射只于静脉输液或气管插管之前采用。根据心律失常性质的不同选用抗心律失常药物。心肺复苏成功后可继发心脑肾的损害,发生严重并发症和后遗症,因此在治疗原发病同时,应维持有效的循环呼吸功能及水电解质平衡等。防止脑水肿和急性肾功能衰竭是处理的关键。 [编辑]补充猝死(sudden death / sudden and unexpected death):指平时 貌似健康的人,因潜在的自然疾病突然发作或恶化,而发生的急骤死亡。 1979年国际心脏病学会、美国心脏学会以及1970年世界卫生组织定义的猝死为:急性症状发生后即刻或者情况24小时内发生的意外死亡。目前大多数学者倾向于将猝死的时间限定在发病1小时内。 其特点有三,①死亡急骤,②死亡出人意料,③自然死亡或非暴力死亡 发生猝死的几种原因: 心肌梗死 急性心肌梗可以迅速出现休克、昏迷,以致猝死。 脑出血 高血压病患者易患脑出血,出血积存在颅内,无法排出,压迫脑组织而致猝死。 肺栓塞 瘀血形成血栓,栓塞在肺动脉而猝死。 急性坏死性胰腺炎 暴饮暴食、酗酒是发病原因。造成胰脏出血坏死,外溢,发生自体消化所致。 哮喘 哮喘病人在某些刺激物的侵袭下,突发呼吸道强力收缩,进而不幸丧命。 过敏 青霉素、普鲁卡因易引起药物过敏。造成病人过敏性休克死亡 猝死症候群 此病多见于年轻人(17~40岁),死前各项检查均正常。原因可能与钠离子通道代谢异常有关。 葡萄球菌性暴发性紫癜 临床表现为在呼吸道感染康复过程中,突然发生病情恶化,病人多死于中毒性休克。 毒品,某些药品过量,也易造成猝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