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科生独立发论文
独立董事与公司治理论文
世界公司治理模式趋同对中国公司的启示世界各国公司治理模式可以分为:英美的市场监控模式、德日的股东监控模式、东南亚国家的家族控制模式以及前苏联和东欧国家“内部人控制”模式。实际上,东南亚国家的家族控制模式与德日的股东监控模式有相似之处,两者的共同特点均表现为大股东的直接监控,只不过在德国 和日本,大股东主要表现为银行或大财团,而在东亚国家,大股东主要为控股家族。前苏联和东欧国家“内部人控制”的公司治理模式的出现是因为在国家经济处于从计划经济向市场经济转型的特殊阶段,由于市场机制发育滞后、有关公司治理的法律法规不完善引起的。因此,公司治理模式实质上可以分为两种:英美的市场监控型和德日式的股东监控型。20世纪80年代,由于德国和日本的公司后来居上,在全球市场上对英美的公司造成巨大威胁,引起了公司治理专家对英美的外部监控模式进行反思。一些专家认为,德国和日本公司竞争力的提高得益于其有效的内部监控模式,因此,在这一时期,以内部监控为主的公司治理模式倍受推崇。然而,90年代以后,随着以内部监控为主的公司所发生的一系列损害股东利益的关联交易、内幕交易不断曝光,人们又认识到了德日内部控制模式的不足。1997年亚洲金融危机更使人们强化了这种认识,英美公司治理模式在全球范围内进一步受到推崇。然而,近年来,英美的市场监控模式也暴露出不少的问题,如:安然公司倒闭、安达信公司解体和世界通信公司造假等事件。上世纪九十年代以来,随着资本市场全球化步伐的加快,各种不同的公司治理模式都在逐步暴露出各自的不足:以美国为代表的公司治理模式是在传统的自由市场经济的基础上发展起来的,是以外部监督为主的模式。美国公司受到企业外部主体如政府、中介机构等和市场的监督约束,但因股权过于分散,股权结构不稳定,一般股东不可能联合起来对公司实施有效的影响,使股东对高级管理人员的监控力度大为减弱,形成了“弱股东,强管理层”的现象。以德、日为代表的公司治理是一种典型的内部监控模式。虽然它们也有发达的股票市场,但对于公司筹资以及监控而言,发挥的作用极其有限。其主要原因在于,公司的资本负债率较高,股权相对集中。特别是法人之间相互稳定持股,以及银行对公司的持股和干预,使公司内部的各相关利益主体监控公司成为可能。但是这种公司治理模式存在市场治理机制薄弱的缺陷。以东南亚国家和地区为代表的家族治理模式,是建立在以家族为主要控股股东基础上的以血缘为纽带的家族成员内的权力分配和制衡。其特征是:一方面,董事会成员、经理人员具有一定的排外性;另一方面则表现为企业决策方式的“家长化”。而出现在前苏联和东欧等转轨经济国家的内部人控制模式本身是一种不健全、不完善的模式,这种模式既缺乏股东的内部控制,又缺乏公司外部治理市场及有关法规的监控,从而导致公司的经理层和职工成为企业实际控制人,导致经理层利用计划经济解体后留下的真空,对企业实行强有力的控制,在某种程度上成为企业的实际所有者。可见,各类治理模式都面临着新的挑战。采用外部监控模式的企业开始怀疑完全依赖市场监控的有效性,从而把目光转向公司内部,要求独立董事发挥更有效的内部监督作用;采用内部监控模式的企业开始重视市场因素对公司治理的有效作用;以东南亚国家和地区为代表的采用家族模式的企业也开始借鉴良好公司治理的成功经验,着手进行公司治理的系列改革,包括加强法律法规等制度建设、制定公司治理规范、强调公司信息披露的质量和监管、引入独立董事制度、加强对中小股东的保护等等,而以前苏联和东欧为代表的内部人控制模式存在更多的弊端,更需改进。通过上述分析,我们可以认识到,单纯以某种监控方式为主的公司治理模式都不是最佳的,只有综合各种模式的优点建立的公司治理机制,才能最有效地保护股东权益,实现公司价值的最大化。近年来,英美等国开始对其公司治理模式进行了一系列改革,包括制定公司治理的各种原则、指引、章程、鼓励机构投资者参与公司治理、要求公司增强董事会的独立性、在董事会内引入一定数量的独立董事等,希望通过这些措施,增强公司的内部监控力度,以弥补外部监控不足的缺陷。而德日企业也效仿英美的公司治理模式。目前,东南亚采用家族控制模式的企业正在学习英美国家的公司治理模式,其家族特色逐步弱化;而前苏联和东欧等转轨经济国家的内部人控制模式,也在随着其市场经济的建立和完善逐渐向国际标准靠拢。由此看来,虽然世界各国都根据自己的文化背景,建立了具有本国(地区)特征的公司治理模式,但是各种公司治理模式正在相互渗透、交融和趋同。为什么世界各国公司治理模式正在趋同呢?这主要是因为随着社会的进步、科技的发展,世界各国之间的交流越来越多,交流的范围越来越广泛,交流的程度越来越深入,交流的频率越来高,全球化已经反映在政治、经济、文化等各个方面,逐步形成了政治一体化、经济一体化、文化一体化等等。这使得我们的地球“变小了”,成为了“地球村落”,世界上各个国家的人们已经成为“地球村”中的一个村民。既然都生活在“地球村”这一个村落里,那么各个国家就应该遵循一些相同的东西,而不能老是强调自己的特点,搞些例外,这样既不利于整个社会的发展,实际上也不利于自己的发展。这种现象反映在公司治理模式上就是公司治理模式的趋同化。世界公司治理模式趋同化对改善中国公司治理模式的启示随着世界各国文化的交融和趋同,各种公司治理模式也在趋同,因此中国公司的治理模式就不能过分强调自己的特殊性、过分强调中国特色,而应该顺应时代和世界的潮流,建立符合市场经济规律要求、能够与国际接轨的公司治理模式。目前,国企改革已进入最后的攻坚阶段,即制度创新阶段,这一阶段最重要的任务是建立现代企业制度,也就是建立规范的公司治理机制。而要规范,就不应强调所谓的“中国特色”,如果在公司治理模式问题上过于强调中国特色,所建立的公司治理机制就不会完善,所建立的现代企业制度也会是假的,名似而实不是。这样,中国公司日深的种种沉疴就难以根除,当然更不能保证公司健康稳步地发展。1997年爆发的东南亚金融危机实际上就是因为这些国家的公司治理机制不完善而造成的,而不完善的原因就在于其治理机制过分有特色。亚洲金融危机暴露了亚洲公司治理的薄弱环节,亚洲金融危机也表明,如果不具备完善的公司治理制度,一个国家的经济将可能在全球化的过程中暴露出严重缺陷,甚至丧失已经取得的经济发展成果。对于中国来说,公司治理制度的完善程度直接关系到中国吸引外资和参与国际竞争的能力、直接关系到中国经济改革的成败。中国已经成为世贸组织成员,中国正在进一步融入国际社会并发挥更大的作用,中国要想不重蹈东南亚国家的覆辙,就必须按照国际标准进行公司治理结构的改革,按照国际标准建立和完善我国的公司治理制度。由于历史的原因,我国现有公司中的大部分是由原国有企业或其他政府部门控制的实体重组改制而成。在改制过程中,有些公司的运作比较规范,然而在很多情况下,尚未真正实现向公司制的转变。公司治理结构存在不少问题,这实际上就是中国公司治理的“特色”。其最主要的表现就是:股权结构不合理,“超级股东”控制一切,并导致了种种问题。因此,这个问题的解决是改善我国公司治理机制的首要问题。为了实现股权结构的合理与优化,最根本的措施就是国有股减持,并在减持的过程中引入机构投资者和战略投资者,改变国有股一股独大的状况,形成几个大股东持股比例相当的格局。改善和优化股权结构,可以通过出让国家股、国有法人股或者资产重组等方式,降低国有股权的集中程度;另一方面可借鉴日本法人相互持股的经验,尝试发展法人持股和机构持股,特别是法人交叉持股模式,构造稳定的大股东。国有股独大问题的解决只是为建立和完善公司治理机制奠定了基础,还需根据《公司法》、《证券法》和其他有关法律的规定,形成一个规范、标准的公司治理准则。这个准则应该分显示出我国公司治理制度的规范性、标准性,要充分体现出平等对待所有股东,保护股东合法权益的原则;强化董事的诚信与勤勉义务;发挥监事会的监督作用;建立健全绩效评价与激励约束机制;保障利益相关者的合法权利;强化信息披露,增加公司透明度。
这个名字不好,的却太打了,意义也不大
现在的杂志社还能独立生存吗?
在这个以网络为基础的自媒体都得时代,只要有流量,他们就赚的盆满,信息的传递早已退去时代的外衣,网络自媒体的时代,什么信息都是以光的速度到达人们的脑海。那些杂志,显然目前正在艰难的探索其前路,但如果再不抓紧脚步,就会想交卷那样,真的淡出人们的视线,历史的长河真的可以洗掉任何被淘汰掉的产品。人们每天都抱着手机,在手机里寻找新的世界,新的发现,以互联网为基础的网路时代,缩短了我们的时间差,但也让我们白的不在那么真情,我们通过互联网认识了世界,我们早都快忘却那尘封在书架上的杂志,我们已经习惯了从手机里寻找我们想要的一切。早已忘却杂志,那本陪伴我们度过学生时代的刊物,在这个以互联网为基础的网络时代,杂志成为那些热爱实物书的人们的最后的收藏。
首先我要说的是纸质阅读绝对没有过时~~其实觉得纸质阅读过时只是一部分人的想法~~但是早在互联网刚刚发达的时候就有各个领域的人质疑互联网对现实企业的危机~~包括杂志,印刷,出版这些行业~~但是专家也是很明确的告诉人们~~网络是影响了这些行业但是没有制约了他发展~~估计我们这个世纪的人是没希望看到纸质发展退出了~~再者,我想说一篇好的文章,一本好的书,只有散发着纸香,在灯下细细品味才有感觉~~想做就大胆去做吧~~~也许这个行业因你而改变~~~
新时代潮流只向前不会倒退,如今网络小说、杂文、时事大行其道,很多年轻人只在乎网络,不在乎邮局的报纸,即使有,不是专门去看时事报纸的,而是看爱情杂志的。谈恋爱是年轻人的重中之重,单单恋爱也是太孤单了,过生活也要有经济基础作后盾,晚上的夜生活是要消费的。年轻人的思想里就是吃喝玩乐,而政治、军事、国际新闻对他们来讲无足轻重,好像跟他们无关一样!街上的报纸已经对他们已失去了有用价值,但对老年人很青睐!老年人不懂得上网,不懂得接受新鲜事物,他们思想还停留在60、70年代,顽固不化,跟不上年轻人的步伐!现在分成两类人,一类是年轻人,另一类是老年人。年轻人很现实,不爱看报纸,只爱网络上的文字;老年人很顽固,不会用电脑上网,只能走路或坐车去街边亭子买报纸!这就是年轻人和老年人的区别!
对纸质书始终有一种难忘的情怀,不管现在电子产品如何先进,我还是喜欢拿本纸质书来看,也很怀念曾经翻报纸的日子,厚厚的一摞报纸,先挑喜欢的版面来看,看完了再重新翻一遍,直到所有的内容都翻完,这是一个非常快乐的过程。现在新媒体非常发达,在手机或者电脑上几乎可以找到所有你想看的内容。据说这种情况大大影响了报纸杂志的发展,甚至很多杂志社因此而倒闭。也有人预测也许在不久的将来,报纸杂志可能会从人们的视野中消失,但是小窝觉得这不太可能,因为像小窝一样喜欢纸质书的肯定大有人在,而且一直用电子产品看书对眼睛很不好,尤其是对少年儿童的视觉发育非常有害。传统媒体的发展已经有非常悠久的历史,它与人们的学习生活息息相关,只要这个市场对它有需求,就不可能消失。新媒体再发达,人们对纸质产品仍然有非常大的需求。现在的传统媒为了能够适应社会的大形式,也在不断的改变自己的发展模式。而且传统媒体有自己的独家优势,比如长期的品牌,丰富的经验,专业的新闻队伍等,这都不是新媒体在短期内可以有的,所以新媒体是不可能轻易代替传统媒体的。
现在的杂志社还能独立生存吗英文
首先我要说的是纸质阅读绝对没有过时~~其实觉得纸质阅读过时只是一部分人的想法~~但是早在互联网刚刚发达的时候就有各个领域的人质疑互联网对现实企业的危机~~包括杂志,印刷,出版这些行业~~但是专家也是很明确的告诉人们~~网络是影响了这些行业但是没有制约了他发展~~估计我们这个世纪的人是没希望看到纸质发展退出了~~再者,我想说一篇好的文章,一本好的书,只有散发着纸香,在灯下细细品味才有感觉~~想做就大胆去做吧~~~也许这个行业因你而改变~~~
英文投稿须在境外及港澳台地区
如果纸张没有推出印刷市场,那你怎么能说过时
本科生发表论文
发表论文对毕业生有什么好处
想法可嘉,但建议你做真实研究,有分量的东西可以选地方,而不是能不能发。如果你方向选文史类,选题方面可进一步讨论。
论文是一个汉语词语,拼音是lùn wén,古典文学常见论文一词,谓交谈辞章或交流思想。当代,论文常用来指进行各个学术领域的研究和描述学术研究成果的文章,简称之为论文。它既是探讨问题进行学术研究的一种手段,又是描述学术研究成果进行学术交流的一种工具。它包括学年论文、毕业论文、学位论文、科技论文、成果论文等。
在校本科生该怎么发表论文?先说说在校本科生发论文的目的本科生嘛,我也是从那个阶段过来,发论文无外乎想课题结项(其中又以大创项目为主、)、想拿奖学金、保研、毕业需要发表等等等等,否则大部分本科阶段是不太可能关心这方面的问题的。除非确实是身边有老师或者学长指点或者一些社科类专业的童鞋就是想多投投稿,证明下自己本阶段的水-怎么发?可以以时间节点为标准,选择合适自己的发表方式。(1)距离你要使用(拿到)刊物有充足的时间,通常有七八个月时间下,可以根据自己目前的写作与学术水平,选择要投核心期刊还是非核心期刊。要是投核心期刊呢,建议至少找个讲师以上职称的二作,要不几本等于白费,毕竟大部分核心至少也要研究生起发,比如;XXX核心,又良心,在圈子内大家知道这个核心不回避硕士研究生论文,但直接都没提本科生,这种被直接排除在外的感觉确实令人不爽因此,根据经验来看,本科生如果靠自己水平投稿,这个阶段上限一般也就是本科学报了;和一些保上研究生的童鞋聊过,个别保研的同学竟然能在本科阶段发出核心期刊,90%依靠了老师的学术资源或者非正常渠道,不展开谈了。投非核心期刊的话,其中通常可以分为普刊和非核心学报,非核心学报又分为专科学报和本科学报为啥这样分?因为便于区分难度。普刊和部分专科学报这块市场化程度还是蛮高的,也都比较好发,大部分都不难发,只要文章保证一个基本的水平+抄袭率合格,就可以通过审稿。但也因为市场化程度高,各种中介什么的多如牛毛,更是鱼龙混杂,所以掌握下基本的发表知识能够做好鉴别还是十分必要的。本科学报的话,其实综合来看对本科生难度依然很大,因为通常很要求文章质量,学霸除外同时,学术回避也不小,而且还可能涉及到兄弟院校、兄弟单位之间的相互引用,涉及到照顾本校师生,乱七八糟的说道儿也不少。(2)距离你要使用(拿到)刊物的时间仅有三四个月的时间了,建议别自己浪了,抓紧找个普刊投了吧,如果你不想耽误事儿的话【专业发表9年】
公司治理学论文3000字独立董事
企业规划,计划完全、企业潜力等方面。
独立董事制度主要原则及其借鉴意义 美国《1940投资公司法案》(以下简称“法案”)是管辖美国基金公司的基本法。该“法案”的条款中,虽然没有直接提出独立董事的概念,但是在有关董事会组成条款中,对投资公司关联董事的比例提出了限制(关联董事不超过董事会的60%),这大概是对美国共同基金独立董事制度的最早确立。美国基金公司联合组织作为基金业的自律组织,曾经组织一个顾问组对基金公司的治理结构提出建议,其中包括构造独立董事制度一些重要原则等,这些建议的大多数均被基金公司在实践中采纳。2001年2月15日颁布实施的“关于《1940投资公司法案》共同基金独立董事有关条款的修正案”(以下简称“修正案”),则吸收了这些建议中的主要内容,进一步完善了美国共同基金的独立董事制度。 “基金持有人利益优先”原则 在美国的基金结构中,基金的董事会是基金持有人的当然利益代表。基金独立董事在保护基金持有人利益的时候,要起到基金持有人的“看家犬”(Watchdog)的作用。根据美国In-vestmentCompanyInstitute对基金独立董事制度的阐述,美国共同基金独立董事的主要责任“是监督基金的运作,并负责处理基金与管理人及其他服务机构之间的利益冲突”。 基金持有人利益优先的原则,实际上基于这样一个判断:相对于基金管理人而言,基金持有人在信息的获得、行为能力等方面,均属于弱势群体。因此,法律应该给予他们更多的保护。 “独立董事在董事会中占多数”原则 “法案”第十节明确规定,基金董事会中,关联董事的比例不能高于60%,1999年的ICI顾问组建议中提出:独立董事的数量最好超过董事会成员的半数,达到三分之二以上(super-ma-jority)。2001年“修正案”要求董事会成员的大多数须由独立董事组成,至少达到简单多数(simple-majority)。 我国目前的相关法律对独立董事是否应该占到董事会的多数,没有做出强制性规定,在《关于完善基金管理公司董事人选制度的通知》当中,对基金管理公司独立董事人数的最低要求是,不少于董事会成员总数的三分之一,同时不少于基金管理公司大股东派出的董事人数。 独立董事在董事会不占多数的结构之下,为保证其作用的发挥,可以通过专项授权(包括法规、公司章程)来实现。例如,“通知”对基金管理公司董事会审议事项规定中,明确了九项必须经独立董事的三分之二同意方可生效的审议事项。 通过在董事会设立主要由独立董事构成的专门委员会,也是发挥独立董事监督作用的重要措施。专门委员会在美国基金公司董事制度当中也有设计。“通知”当中虽然对此没有明确要求,但是,监管部门已经要求基金管理公司比照“准则”在治理结构中进行设计。如果监管部门考虑基金的特殊性做出统一规定,会更便于基金管理公司的操作。 “独立董事选择、提名独立董事”原则 在“法案”的修正案正式出台以前,ICI顾问组曾经建议,基金的新任独立董事应该由现任独立董事选择、提名,“修正案”以法律的形式将该项原则明确了下来。美国证券交易委员会认为,独立董事的这种自我繁衍机制,有利于形成一个具有独立意志的董事会,确保董事会可以优先考虑基金投资人的利益。另外,根据“委员会”的解释,如果独立董事提出邀请,管理人也可以就新任独立董事的提名向独立董事提出建议,并提供行政上的协助,但是,独立董事不能因为管理人、持有人(有的州法律也允许持有人提名)的参与而减少、解除自己对独立董事候选人的寻找、访谈、延请工作的责任。在对独立董事这种“自选权”确立之前,“委员会”曾广泛征求业界意见,得到了广泛支持,有评论者甚至指出,“基金独立董事的独立性就是自选权”。 自选权虽然并不能保证独立董事完全独立,但是比较其他提名方式,毕竟可以更好地保持独立董事的独立性和稳定性。“通知”对基金管理公司独立董事的选举和任免方式未做出明确规定,而是要求由基金管理公司在章程中自行确定。根据“准则”第三十九条的规定,独立董事在提出对董事的要求条件、选择的标准和程序,搜寻合格的董事候选人等方面虽然有一定的发言权,但是由于未能明确独立董事只能由现任独立董事提名,可以说,在我国独立董事“自选权”并未确立,至少没有以法律形式强制确立。因此,独立董事最后能否提名、提名是否有效,以及对其他方提名的“形式审核”是否会流于形式,只能看上市公司的实际控制人的脸色,这也是目前各界对我国拟建立的独立董事制度颇多诟病的原因之一。 独立董事自主确定其薪酬 美国共同基金的董事报酬由其所服务并为之承担责任的基金支付;如何支付,也是由董事自己而不是基金的管理人确定。ICI顾问组建议,独立董事薪酬的支付由独立董事制订方案。 美国共同基金与其管理人之间是一种雇佣关系。尽管这种雇佣关系通常是由基金管理人行为在先(基金管理人先设立基金、然后组成第一届董事会),但是基金毕竟是独立的法定实体,基金董事会是基金公司的唯一代表。因此,美国共同基金独立董事的薪酬由其自主确定是顺理成章的。 我国的独立董事制度设计中也已经考虑到了独立董事在决定其自己薪酬方面的参与权。根据“通知”,独立董事从基金管理公司以津贴的方式获取收入,其确定程序为:董事会制定预案(须经独立董事的三分之二同意)、报股东大会批准。笔者认为,这种方式的缺陷在于未考虑基金投资人对独立董事的决定权,因为股东大会是基金管理公司的股东组成的;基金管理公司的独立董事在“保护全体股东利益”的同时,还要“维护基金投资人失事法权益”,由于不能排除基金管理人与基金投资人之间的利益冲突,独立董事是否尽到责任,基金持有人应该有权做出评判,并通过影响独立董事的报酬,因此,在薪酬决定程序上不考虑基金持有人的意志表达是不适当的。另外,上述程序未提出独立董事薪酬的核算原则,是基于所服务对象资产规模(净资产)、经营收入的固定比例,还是基于所服务对象的主观评价?为加强独立董事的独立性,笔者认为应该建立一个相对独立的薪酬体系,该体系应尽量独立于所服务对象的控制人,并体现独立董事的服务质量。这样的一个体系,需要至少在公司章程中予以明确,或者由监管部门提出指导意见。 鼓励独立董事购买所服务基金的份额 ICI顾问组建议,基金公司应鼓励其独立董事投资其所服务的基金。独立董事购买基金份额后,与其所服务的基金就不仅是一种外部雇佣关系。独立董事此时代表的既是其雇主的利益,也是自身的利益,因此,独立董事在处理基金与基金管理人之间的冲突时,其代表基金持有人利益的动力、责任心均能得到加强。根据现代委托———代理理论,只有在代理人充分分离委托权的情况下,违背委托人意愿的代理人道德风险才不会发生。因此,ICI的上述建议对基金持有人作为委托人的利益具有重要意义。但是,基金独立董事毕竟有机会获得比一般投资人更多的信息,这种信息优势可能会被独立董事利用。为此,“修正案”规定,独立董事的这种投资行为须履行信息披露义务,以便于持有人判断独立董事的利益与其利益是否一致。 在我国现行的有关基金法规当中,对基金管理公司董事是否可以购买本公司所管理的基金,没有做出明文禁止,但是也没有体现鼓励购买的精神。在“准则”、“意见”当中,虽然也没有体现这种精神,但是从有关独立董事的独立性条件规定看,至少独立董事购买所服务公司的一定数量股票是允许的。如,“意见”第三条第二款限定“直接或间接持有上市公司已发行股份1%以上的或者是上市公司前十名股东中的自然人股东及其直系亲属”,不得担任独立董事。不考虑这两个限制条件的合理性,该项规定实际肯定了这样一个假设:独立董事拥有所服务公司股票的合适数量是允许的,应该不至于严重影响其独立性。依此类推,基金管理公司的独立董事拥有本公司管理基金的一定数量在法律上并无障碍。根据前面所述及的ICI的观点,并考察我国基金业目前发展中所出现的一些问题,鼓励独立董事持有本公司所管理的基金,应该有助于独立董事更好地维护基金投资人的利益。甚至有业内人士提出,基金管理公司的员工也应该被允许和鼓励持有本公司管理的基金,当然,无论董事、雇员持有本公司管理的基金均须履行严格、及时的信息披露义务。 美国共同基金独立董事制度尽管已经有几十年的历史,但是《1940投资公司法案》出台以来,这项制度一直到今天,仍然在不断完善当中。上面介绍的几个重要原则,有的也是在近几年才得以最后确立,而有关独立董事投资的信息披露的某些规定,在笔者看来也还存在一些缺陷(如披露不够及时等)。但是,正如美国证券交易委员会在其1992年的一份报告中指出的,基金董事会的监督职能,特别是独立董事的‘看家犬’功能,以最小的代价有效地服务了投资者,也成功地保证了这个行业60多年来没有出现重大的丑闻事件。这对我国的基金业来说,是一个值得重视、值得追求的结果
1. 独立董事制度在我国的引入 独立董事制度是英美公司法上“一元化”治理结构的产物,作为上市公司董事会体制改革、强化监督功能、优化治理机制的重要标志,它于90年代以来在市场高度自由化、法治化的英美发达国家得到进一步的发展与完善。与此同时,独立董事制度也受到其他国家和地区的重视与引用,这其中包括我国。所谓独立董事通常是指“外部董事(即非执行董事,是指在公司里不担任经营管理职务的董事)中非公司股东单位派出的、并与公司(管理层)无经济利益与亲属关系的独立社会人士,”⑴他们往往由企业家、银行界人士、专家学者以及政府退休官员等组成。 我国《公司法》并未规定独立董事制度,但该制度率先在我国海外上市公司中试点,最早开始探索设立独立董事制度的有兖州煤业、中国联通、中国石油等公司。在国内A股上市公司中,也有不少公司聘请社会知名人士和专业人士担任公司独立董事,有些公司独立董事的比例高达50%(如内蒙古包头钢铁股份有限公司)。“据统计,2001年8月中国正式推行独立董事制度之前,已有201家A股公司的董事会引入了独立董事,截止2002年6月30日,在1187家上市公司中,已有1124家上市公司共选聘了2414名独立董事,其中80%的公司聘任了2名独立董事。”⑵由上观之,虽然独立董事制度只在上市公司实践尚未被普及推广,但已呈方兴未艾之势。而与此相应的立法则稍显滞后,但从1997年中国证监会发布的《上市公司章程指引》中的选择性条款“可以设立独立董事”到2002年中国证监会与国家经贸委联合发布的《上市公司治理准则》中的强制性条款“应当设立独立董事制度”,足以体现出中国有关证券监管层积极推行独立董事制度的鲜明立场和观点。然而对于独立董事制度应否被引入的理论争辩不但并未因此而停止,反而愈演愈烈:以社科院刘俊海博士为代表的积极肯定者有之⑶,以北京大学张维迎教授为代表的全盘否定者有之。究其原因主要是学者们在没有统一公司立法的情况下,对这一制度的评价褒贬不一,甚至大相径庭。 制度移植话题是当今社会转型时期法学讨论的焦点之一。“从法学研究的视角来看,独立董事制度的引入是一种制度的移植。”而制度移植首先遇到的一个问题是需考虑植入环境是否有利于本土化的条件之生成、之实现。换言之,中国有无独立董事制度生存的土壤,是否有必要引入独立董事制度,独立董事制度的推行是否难逃“南橘北枳”的命运……这些均需要在法理上作进一步的分析。总体说来,独立董事制度在中国上市公司的引入,尚处于萌芽、探索阶段,体现了“摸着石头过河”的逻辑进路和与国际接轨的必然趋势。因此,独立董事制度在我国本土化过程中遭遇的种种问题和困惑,更加迫切呼唤法律制度的创新和理论的跟进。 2. 独立董事制度的合理性分析 独立性是独立董事最重要的品格之一,也是其在董事会中发挥不可替代作用的原因之一,它往往会使董事会的决策和利益选择更具有公正性和公平性,正是基于此,独立董事制度的作用才得以发挥。 首先,独立董事制度的建立有利于公司治理监督机制的完善,进一步防止“内部人控制”,从而实现全体股东利益的最大化。较之内部董事,独立董事对CEO和高级管理人员方面的监督更加超然和有力。Weisbach的经验研究证明,“独立董事占主导地位的董事会,比之于内部董事占主导地位的董事会更易在公司业绩滑坡时更换经理”。独立董事制度的这一优越性具体表现在:由于独立董事在财产、人格、利益和运作上都具有独立性,并且有相应的制度保障,因而其可以比较公正和独立地参与董事会的活动,并对董事会和经理层进行客观的评价;由于独立董事出任审计委员会、薪酬委员会、提名委员会等公司中各种核心权力机构的主席或主要成员,因而其权力基础比较稳固,行使权力的空间也比较大;由于公司的财务报告必须经独立董事进行审计,公司的关联交易必须经独立董事签字后方能生效,独立董事在董事会一些重大决策中具有否决权,因而可以在制度上保证公司具有良好的道德操守和持证经营;由于两名以上的独立董事可以提议召开临时股东大会并可以直接向股东大会、证监会和其他有关部门报告情况,因而在董事会的内部制衡与股东大会的财产制衡和证监会的社会制衡之间建立起有机的联系,进而形成了内外结合的、立体的和交叉的制衡体系,如在解除不称职的高级经理、建立“奖勤罚懒”的激励约束机制、限制对股东不利的公司收购等方面,保护了股东尤其是中小股东的利益。 “当前,我国有关上市公司治理结构完善的一系列措施也正在向纵深推进。在采取诸如减持国有股、严格公司审计制度、对扭亏无望的PT公司摘牌退市,强化证券监管杜绝或限制以圈钱为目的的增资扩股等措施外,加强公司监督机制建设为重中之重,”⑷而建立独立董事制度对此无疑是有着重要作用的。 其次,独立董事制度的建立有利于公司的专业化运作。在经济全球化、社会信息化的商业环境中,具备专业特长的独立董事是公司决策的“外脑”资源,因为独立董事一般都是技术、法律、财务或经营管理方面的专家,他们可以利用其专业知识和经验对公司战略、投资、项目计划等提出客观的意见和建议,为公司的发展带来新知识、新技能和新经验,协助管理层改善经营,发挥其智囊团的作用,从而有利于公司提高决策水平和经营绩效;此外,独立董事的加盟还可以提高公司决策的民主化、透明化、公开化程度,最终实现公司价值最大化。 我国公司法人治理结构改革的思路是建立权力分立和制衡的机制,其结果是把公司的日常经营管理权全部交给经理层,然而在中国还没有形成一个足够成熟的企业家阶层和真正的职业经理人市场,许多企业尤其是大部分国有企业的经理并没有经过系统的培养和专业的训练,对经营管理之道知之甚少。解决这一问题的根本途径固然要靠提高经理层本身的素质和能力,但独立董事们的顾问和参谋作用也不可小视,从这一角度来说,独立董事制度的建立对我国有着更多的现实意义。 再次,独立董事制度的建立有助于提高一国的宏观经济水平。独立董事在一定程度上扮演了经济警察的角色,它通过对公司内部利益冲突问题的解决,使公司法人治理结构更加完善,公司业绩得以保障、竞争力随之增强、投资者的信心因而提高,从而使资本市场健康运作,国家的金融体制更加扎实、防范风险的能力更加坚强,最终实现社会整体经济水平的提升。 资本是衡量一个公司经济实力的重要指标,在有了一定的原始资本的前提下,融资渠道对公司进一步提升市场竞争力从而获取高额利润则至关重要,而融资渠道是否畅通无阻又取决于公司在证券市场上的良好声誉和发展潜力。在我国目前存在严重信用危机的证券市场上,独立董事的加盟能极大改善公司声誉,推进经营活动,因为他们能搭建起公司经营层与外部投资者、乃至社会公众之间的对话、互动桥梁,或者直接成了公司的形象代言人,信息披露的天堂里的使者,从而提高公司价值,这对众目睽睽之下的公众公司而言,无疑是个无价之宝。从这一角度来说,独立董事制度已不仅有助于公司顺畅融资,同时还有利于我国现阶段整个证券市场规范、健康的发展。 最后,独立董事制度的建立有助于我国公司提高国际竞争力。对于进入国际资本市场尤其在美国上市的我国企业来说,建立独立董事制度是公司治理完善的一大“国际标志”,也是公司走向世界,实现现代化、国际化的重要一环。 正是由于独立董事制度的上述作用,使得其被各国普遍采纳,也掀起了一场风靡全球的运动,成为各国公司治理专家及政客、媒体聚焦的热点和完善公司治理的重点以及投资者的追捧点;而一朝有事,如安然事件的东窗事发和国内一些上市公司不成功的实践,独立董事制度又成了锋芒所向之处。对独立董事制度的评价之所以从一个极端走向另一个极端,是因为我们对这一制度缺乏全面、客观的认识,和所有制度一样,独立董事制度在拥有优越性的同时也有其自身的局限性。 3. 独立董事制度的局限性分析 美国著名公司法专家克拉克在指出独立董事制度具有无可比拟的优越性的同时,更多地分析了它的缺陷,指出它并非完美的控制力量。而在现有的法律和政策框架内,其对完善中国上市公司的治理的作用更是十分有限。 首先,独立董事制度解决不了上市公司治理所存在的重大缺陷。独立董事制度除了能在某种程度上减少“内部人控制”的影响和非公允关联交易的发生,增强董事会的独立性外,对于国有股权虚置,股权结构过于集中,公司控制权市场难以形成以及经理层缺乏长期的激励和约束机制等问题,基本上是无能为力的,这些问题的解决要靠公司治理这一系统工程的完善。 其次,独立董事制度与监事会制度的融和可能存在问题。独立董事制度起源于英美并不设有监事会的“单一董事会”制度的国家,而我国目前的公司治理结构是类似于德国、日本的设有监事会的“双层董事会”制度,所以就要求我们对独立董事和监事各自的权责加以严格的界定,否则极易导致权力的重叠和职责的混乱等一系列问题。而我国目前又没有这方面的统一立法,自然会有许多问题产生,这也是许多人对独立董事制度大加否定的原因之一。 最后,独立董事作用的发挥存在障碍。独立董事发挥作用除了受到时间(独立董事们身兼数职,很少有时间详细了解公司及市场的经济状况)、信息不对称、预算拨款、自身知识能力的限制外,还受制于这样一些因素:一是对独立董事的选任机制。我国目前关于独立董事的任职资格和任免程序等均无相关的法律规定,实践中,独立董事往往由控股股东任命,这样独立董事的独立性、公正性和业务素质等就大打折扣。二是对独立董事的激励约束机制。实践中,相当一批独立董事从上市公司取得的报酬大大低于内部董事,甚至仅具有象征意义,有的独立董事除了“车马费”外分文不取,调动独立董事为公司经营献计献力的动力源仅仅由良心提供是不够的;同时对独立董事因为过错而使公司利益受损的行为也没有相应的法律责任追究机制,道义上的责任对独立董事的约束显然是不够的。三是社会和文化环境的因素。在我国普遍缺乏诚信意识的社会环境下,荣誉感并不足以使独立董事产生对上市公司的归属感和认同感,因而它也就缺乏足够的压力和动力为公司尽责;在我国人际关系浓厚的文化氛围下,许多独立董事在参与公司事务中碍于情面而难以坚持自己的立场,“董事会议的社交氛围崇尚友善和互助,对内部执行人员的批准不肯支持,采取敌对态度,或者提出并追问敏锐的问题都是不友好的。” ⑸ 以上所说的独立董事制度的局限性,有的是其固有的缺陷,无法改变;有的是在引入过程中遭遇“水土不服”或相关的配套制度不健全而产生的,这是可以通过理论界和实务界的共同努力来逐步解决的。 4. 独立董事制度在我国公司治理中作用的发挥 由上可知,独立董事制度既不是完美无缺,也不是一无是处,我们既不能因其在西方国家的成功实践而“盲目跟进”,也不能因其在国内一些不成功的例子而“全线撤退”。独立董事制度的功效到底如何,不能抽象地空谈,需要结合市场经济的充分发展、健全的法律法规和公正的司法制度,以及良好的公司治理文化环境、条件来予分析。“经验研究表明,仅仅改变公司治理机制本身如引入独立董事制度,并不意味着一定会对企业的发展有积极的影响,还要看独立董事制度自身是否完善,企业的内部和外部环境是否具备以及独立董事发挥作用的条件和与此相关的互动、实现机制如何。”⑹美国著名现代化问题研究专家英格尔斯曾指出,“没有人的心理、观念、素质的现代化,引进再先进的技术设备在传统人那里也是一堆废纸”。⑺ 独立董事制度是地道的舶来品,在我国欲成功地推行还有赖于其运作的相关条件和制度的完善,基于以上对独立董事制度的合理性和局限性的分析,笔者认为,要想使这一制度在我国公司治理中发挥其应有的作用,应至少做好以下两方面工作。 第一,正确处理独立董事制度与监事会制度在监控功能上的优势互补关系。首先,要区别独立董事和监事在公司中不同的角色和地位。前者属于公司权力枢纽机关董事会之组成部分,其出任人员多来源于有社会名望或技术专长、管理经验的“精英阶层”;而后者作为专门监督机关的组成人员,其任职资格范围更为宽泛,而且往往有群众基础及职工参与,因而使公司的权力更趋民主化。其次,要区别独立董事和监事不同的监督内容和性质。前者主要是对董事会所有重大决策的公正性与科学性进行监督,而后者的监督重心应放在检查公司财务、监督董事会规范运作和遵守信息披露原则、监督董事和经理经济行为合法性等方面。最后,要区别独立董事制度和监事会制度不同的监督特点。前者具有事前监督、内部监督和与决策过程监督紧密结合的特点;而后者具有事后监督、外部监督和经常性监督的特点。在对二者有了明确分工的前提下,还要使二者的合力最大化,使它们相得益彰、相辅相成,共同促进公司整体目标的实现。 第二,健全独立董事发挥作用的相关制度。首先,建立科学的、适合国情的独立董事选任机制。其中包括要以宽严相济相结合的原则,细化独立董事的任职条件之规定;要建立合理的独立董事选任程序;要明确董事会次级委员会的组成,适当提高独立董事的比例。其次,健全独立董事的激励机制。其中包括声誉激励机制和报酬激励机制。最后,建立独立董事的义务和责任追究机制。主要包括对其最低工作时间、兼职、任期等的要求和违法后承担法律责任的规定。 综上,笔者对独立董事制度坚持“有限肯定说”立场,我们应当尽快在公司立法上对这一制度加以确认,但不能夸大其作用;我们应当使这一制度本土化,而不是全盘照抄。基于独立董事制度利弊两方面的辨证分析,可以看出,它在我国从制度设计到发挥作用,如何趋利弊害、扬长避短,有很长的路要走。虽然目前我国引入独立董事制度的初衷远未实现,它的许多优势因为种种原因还未显露出来,但随着我国经济环境和法制环境的日趋完善,独立董事制度在我国公司治理中的作用会日渐突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