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学术参考网

看司法制度:法律电影之创意

发布时间:2023-12-10 01:31

  电影是什么?


  美国学者斯坦利·所罗门(n)指出:“电影是一门叙事艺术。”电影号称“第八艺术”,与前七种艺术门类不同的是,电影是一种综合艺术,综合了戏剧、文学、美术、音乐、建筑、雕塑、舞蹈这七种艺术,极尽耳目视听之盛。


  不仅如此,电影是科学技术发展的产物,而随着现代科技发展,电影的视听效果更是百尺竿头更进一步,其表现手法已经达到令人叹为观止的地步。不仅电影的艺术表现手段花样百出,电影题材也堪称丰富多彩。


  法律影片是按照电影题材确定的一种类型片,这类影片广受观众喜爱,法律界人士更是关注有加。这种类型片有着鲜明特色,通常以案件为故事主干,展现法律界人士如警察、检察官、法官、律师等诉讼或者诉讼外活动以及当事人的命运,从而折射政治和司法因素对于案件以及主人公的影响。


  这类影片通常充满正义的呼声,能够培育社会对于法律的尊崇,唤醒人们的正义意识。


  遍观世界,细数法律影片分类


  在世界影坛上,法律电影数量繁多,其中欧美国家的法律题材作品数量既多,质量也好,其中不乏可圈可点的名作。


  在一些国家的电影排行榜上,法律电影非常多见,这类电影获得国际知名电影奖项的也为数不少。如达斯汀·霍夫曼和梅丽尔·普斯特里《克莱默夫妇》,就曾在1980年一举赢得第52届奥斯卡金像奖最佳影片等五项大奖。至今看来,仍觉有较高艺术水平,是电影史上值得称道的法律题材影片。


  坊间有一些介绍、分析法律题材影片的著作。笔者认为,最佳著作是美国教授保罗·伯格曼和迈克尔·艾斯默所著《影像中的正义》一书。这本书列举了几十部法律电影,逐一介绍其剧情并给出评价,并对其中部分影片的内容作出分析。


  《影像中的正义》将法律电影进行分门别类,只是这些分类似无同一的逻辑关系考虑,分类标准并不统一。作者将法律影片分为:真实故事再现、军事审判、诉讼搞笑、英雄律师与委托人、不要和委托人太亲热、间接证据、非常法官与陪审员、金钱与理智。这本书不仅是法律电影的“导览书”,还是一部借助影片分析相关法规的法律科普书,作者非常严肃且认真地进行了相关法理分析。


  我们可以给法律题材电影做不同分类,如真实案件改编的电影和虚构的法律电影,又如故事片与纪录片等等。笔者曾尝试依据故事题材为法律影片作一简单分类。对于外国法律题材影片,笔者认为,大体可以分为如下几类:


  一是运用法律和道德伸张正义的故事。


  这类影片,侧重于司法案件的法律依据和事实以及证据。如美国电影《破绽》,这是一部关于物证的影片,凶手向有外遇的妻子开枪,邻居报警后警察来到现场,丈夫束手就擒,很快承认了涉嫌犯罪的事实。


  但是,由于现场查获的枪支与被害人被射伤的作案枪支不能匹配,案件陷入无法定罪的窘境。凶手并未出门,住所进行了仔细搜证,作为作案工具的手枪何以在警察目光睽睽下失踪不见,成了一个谜。探案者锲而不舍,终于发现凶手移花接木的手法,将其绳之于法。


  这部影片展现了证据裁判原则的价值,对于犯罪事实的认定需要依据关键的、客观的证据,否则即使对方就是杀人凶手,办案人员也束手无策。


  这就是现代法治精神,证据才是伸张正义最有力的武器。影片的基调,还是相当积极的,无论凶手如何狡猾,最终还是被正义击败。


  二是展现当事人为权利而斗争的影片。


  这类影片,展现的是当事人努力维护自己的尊严,实现自己的权利。树立典型人物及特定处境,只有坚定立场、坚持不懈再辅以好运气,才能使自己主张的权利得到维护。


  一部由芭芭拉·史翠珊主演的美国影片《我要求审判》,其英文原片是nuts,本意为坚果,这个词在美国俚语中有疯子、傻瓜、怪人之意。影片讲述了一起杀人案件,芭芭拉·史翠珊扮演的被告人性格怪异,暴躁易怒,她从事的是性服务工作,由于杀死一名客户,引来一场官司。她坚持认为自己出于自卫才把对方杀死。


  由于被告人性格特异,辩护律师基于专家判断认为她是精神病人,应当送医院治疗。被告人拒绝被认定为精神病人,坚持要求审判。


  影片开场,她就将辩护律师打翻在地,上演了一场全武行。另一名在场为他案做辩护的律师见状刚要开溜,被法官抓个正着,这位法官指定他接任本案被告人的辩护人。由此展开剧情,随着案件调查的进展,被告人终于赢得了接受法庭审判的权利。


  三是探索法律领域人性和人与人的关系的电影。


  这类影片,通过母子、父子、辩护人与当事人等的关系,揭示人性的美、恶与复杂。


  韩国影片《母亲》,是一部震撼人性的电影,守寡多年的母亲与独子一起生活。一起谋杀案发生后,儿子成为嫌疑人,母亲力求洗刷儿子的罪嫌。但是,调查后的她苦涩地发现儿子确实是凶手。在保护儿子与尊重事实之间,母亲需要作出选择。这部影片揭示了在事实面前母爱可以成为多么巨大的动力。


  美国电影《一级恐惧》,讲述了一名律师为一名涉嫌谋杀的青年辩护的故事。这名青年具有双重人格,缺乏认知和控制能力,辩护律师进行的有力辩护使被告人获得重生,但是到了最后一刻,辩护律师才意识到自己被人利用。


  这些影片,涉及母亲与作为嫌疑人的儿子、辩护律师与其疑似患有双重人格精神病的被告人的关系,连接这些关系的,除了亲情和当事人的委托之外,是令人感到震撼的人性。


  近年来在中国大银幕上放映的日本影片《第三度杀人》(我国上映时译名为《第三度嫌疑人》)《祈祷落幕时》《检察方的罪人》都可以归为这一类电影。


  在案例实施过程中,教师的核心地位很重要,要求教师熟悉和理解案例,具有渊博的知识,缜密的逻辑分析能力,具有较强的控制和驾驭课堂的能力,通过案例教学可以考验教师的业务水平,提高教学水平和教学质量,使教师认识到自己的不足和短板,从而加强自身对理论知识和工程实践的学习,将理论教学与实践环节紧密结合起来,促进知识与能力的有机结合,只有这样才能使培养出的学生具有创新能力和工程实践能力,成为应用型高级纺织专业人才。


  这类影片,通过对案件以及相关人员命运的描述,揭露政治与司法的黑暗,展现制度上的弊端以及司法人员的恶行,唤起人们对政治与司法制度的反思以及对人性恶的思索。


  例如法国影片《自白》,揭示的是上世纪50年代捷克斯洛伐克发生的一起政治冤案,总书记斯兰斯基与其他13名高级官员经过一场“表演式审判”,其中大部分人丧失生命。该片导演科斯达·加夫拉斯善于拍摄政治题材片,他将斯兰斯基案件呈现给观众,让人们为这起著名的冤案感到触目惊心。


  政治类型电影的特点是:有的直接表现当代真实的政治事件、政治运动和政治思潮;有的直接表现参加这些政治事件、政治运动的工人、学生和其他人们的思想、行为和命运;有的反映当代某一重大社会政治问题。它们的共同特征是以政治问题为中心,着重表现政治事件、政治思想和行为,以及个人与这些事件、思想和行为的关系。


  意大利影片《警察局长的自白》也是一部政治题材影片,这是揭露意大利黑手党与政界人物相互勾结,警察局长蓬纳维亚通过法律的正当程序伸张正义而屡屡受挫,最终不得不亲自开枪打死黑手党魁罗蒙诺。


  这部影片揭露了黑手党的残忍和意大利触目惊心的政治腐败,矛头直指意大利检察总长。这部影片曾在上世纪80年代中国大银幕上放映,一名关键证人浑身赤裸,被杀害后浇筑进水泥柱中,给中国观众留下难以磨灭的印象。


  美国影片《真相》(JUSTICEFORALL)是一部反思美国刑事司法制度和律师辩护的影片,一名法官被起诉,与之交恶的律师被他指定为自己的辩护人,这位辩护人经过一起罪犯因辩护人的有效辩护而逍遥法外又杀害儿童的案件的刺激,在法庭上反戈一击,使正义得到伸张但可能因此丧失执业资格。


  波兰影片《杀人短片》,通过凶手杀人和司法裁判将这名凶手判处死刑两项对比,反思了冷冰冰的司法制度和死刑制度,让人们重新思考《十诫》中“不可杀人”的训诫。


  这类法律影片,有一些同时是政治影片,思想内容有相当的深度,看罢比一般的法律影片更值得深思和回味,一些剧情和由此带来的思考让人久久萦怀。


  五是真实案件的重现。


  司法案件中,有不少很适合拍成影片,真实案件的精彩程度往往不亚于虚构的案件,甚至连剧作家都编排不出。


  法国新近拍摄的影片《我控诉》,展现的是法国著名的冤案德雷福斯案件。影片一开始便是德雷福斯被宣布犯有叛国罪,当着许多军人的面,遭遇被剥夺军衔、折断佩剑的羞辱场面,接下来是一波三折的洗冤过程。


  意大利曾经将萨柯和樊塞蒂的故事拍成电影:1920年4月15日,马萨诸塞州南勃伦脱里城发生一起抢劫工资案,劫匪显然是经过周密计划的,在抢劫中,他们杀害了一名出纳员和警卫。抢劫案发生后,两名工人被捕,一个叫尼古拉·萨柯,是制鞋工人;另一个叫巴托罗密欧·樊塞蒂。他们被押送到马萨诸塞州的台享姆,被控以抢劫和杀人罪名,陪审团一致裁决他们有罪。


  经过长达7年的抗辩和申诉,1927年4月9日,法官判决萨柯和樊塞蒂死刑,并下令在同年7月10日执行。不过,直到8月22日,该判决才实际得到执行,此案引起很大争议。1953年罗森堡夫妇被处决,被看作与萨柯和樊塞蒂案件一样的政治冤案。1953年,美国作家霍华德·法斯特就萨柯和樊塞蒂案件写了一本书:《萨柯和樊塞蒂的受难》。


  六是庭审过程和检察官、律师、法官等人诉讼活动的展现。


  日本影片《即使这样也不是我做的》(在台湾地区上映时,译名为《嫌猪手事件簿》),这是一部以纪录片风格拍摄的影片,可谓日本刑事诉讼法的教科书,影片仔细描述了一起冤案从案发到第一审判决宣判的全过程,将日本刑事诉讼制度的弊端进行了冷静刻画。


  美国影片《裁决》是根据小说《罗森太太的讼案》改编的法庭片,罗森太太是一起医疗事故的受害人,她的官司由一位酒鬼律师代理,对阵实力比自己大得多的对手,终于冒险一搏获胜。


  影片的开场,这位律师点头哈腰到殡仪馆交通事故受害者家属那里递送名片、兜揽生意。很容易让人联想起韩国影片《辩护人》中男主角初为律师,到处派发名片的场景。


  这类影片,很多可以归类为法庭片,无论是从思想、故事还是表现艺术手法看,通常水准不低。在美国电影史上享有盛誉的格利高里·派克主演、根据同名小说改编的《杀死一只知更鸟》就是这样的作品。我国观众十分赞赏的英国电影、根据阿加莎·克里斯蒂同名小说改编的《控方证人》也属于这一类佳作。


  七是侦探推理和犯罪题材影片。


  侦探推理和犯罪题材,可以说是法律的边缘题材作品,这类作品有很多的拥趸。英美国家有很多这类作品,2019年在中国大银幕上放映的影片《利刃出鞘》是一部阿加莎·克里斯蒂风格的推理影片,该片展现一起神秘凶案:一位著名犯罪小说作家的豪宅里,一家人聚在一起为其庆祝85岁生日,这位年迈而富有的作家不久突然死亡,克雷格饰演的侦探对这一案件进行了调查。


  由于欧美侦探推理作品非常多,不少侦探推理电影是根据小说改编的,其中阿加莎·克里斯蒂作品改编的电影广受欢迎,我国大银幕上放映过的《尼罗河上的惨案》《阳光下的罪恶》都是这一类佳作。


  近年来,新拍的《东方快车谋杀案》也在中国大银幕上放映,至于网上能够找到的这类题材的影视作品,也是比比皆是,通常都能获得观众很高的赞誉。


  从外国法律题材影片看,这些作品承载的不仅仅是司法案件、诉讼故事和法律问题,也是一个国家或者地区政治、经济、社会、文化的集中展现,折射了这些国家的传统意识和社会心理。尤为重要的是,这些影片将一个国家或者地区、特定时期的司法文化形象刻画出来,将历史上司法案件再现并保留下来,形成生动鲜活的法律文化的影像历史。


  这些影片,即使是剧作家虚构的故事,也能够鲜明反映出特定时代的人、司法现实及其法律制度的发展变化。

上一篇:船员人损责任纠纷适用法律之司法考察

下一篇:美国“公正”司法制度的幽暗塔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