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毕业论文 > 唐代服饰妆容毕业论文

唐代服饰妆容毕业论文

发布时间:

唐代服饰妆容毕业论文

唐代妇女好面妆,奇特华贵,变幻无穷,唐代前后都未出现过如此盛况。

唐代妇女的化妆顺序大致如次:一敷铅粉;二抹敷脂;三涂鹅黄;四画黛眉;五点口脂;六描面靥;七贴花钿。

花钿是唐代面部装饰的一大特点。这种在脸部额间贴上花钿进行装饰和点缀的方法,在唐时十分盛行,尤其是唐的后期更为时尚,并且有多种效果,这在王建的诗中记得十分详细:“腻如云母轻如粉,艳胜香黄薄胜蝉。点绿斜蒿新叶嫩,添红石竹晚花鲜。鸳鸯比翼人初贴,蛱蝶重飞样未传。沉复萧郎有情思,可怜春日镜台前。”从诗句中我们能体会到当时花钿视觉效果如何,从而知道花钿的质地是薄而轻的,色是腻而艳的,样式有鸟、虫、花叶等。这在当时的壁画、绢画上都有反映。

靥钿又称“贴花子”。靥钿是在脸颊上点画出如星如月的形状,然后用胭脂、丹青涂抹上去。从新疆吐峪沟出土的绘画残片上,发现妇女面部有红花子的装饰痕迹,又从《捣练图》中看到妇女额头上有红瓣花片的装饰,《木兰诗》中“当窗理云鬓,对镜贴花黄”的“花黄”即指将金箔剪刻出花形,装饰在面部贴在额头上的叫花钿,贴在两颊的是靥钿。

唐女画眉千奇百态。唐代妇女用青黑色颜料将眉毛画浓,叫做“黛眉”。“黛眉”是汉代以“黛”画眉风气的延续。《太平御览》中记载 :“染青石谓之点黛。”白居易的《上阳发白人歌》中“妇人去眉,以丹紫三四横钓于目上下,谓之血晕妆”,十分明确地记述了“黛石”的质地、颜色和功能,为后人留下了宝贵的历史资料。当时妇女修眉,除剃掉原来的淡眉外,还要刮净额毛,用“黛”画出各种眉毛式样。唐玄宗曾命令画工设计数十种眉形,以示提倡。如鸳鸯眉、小山眉、五岳眉、三峰眉、函烟眉、拂云眉、倒晕眉、挂叶眉、黑烟眉、半额眉等。最常见的是蝴蝶眉。张籍《倡女词》中记“轻鬓丛梳阔扫眉”。白居易的《上阳发白人歌》中描述“青黛点眉眉细长”以及“莫画长眉画短眉”等都是记载了画眉的长、短、宽、窄和浓淡。李商隐诗“八岁偷照镜,长眉以能画”。这说明唐女画眉之风已及未成年的女孩,可见流行之盛。

隋唐时画眉,各个时期有变化。隋炀帝的殿脚女吴绛仙就是善于画长眉,而且用青黛画眉,唐初尚宽与浓,至开元、天宝年间,则尚细淡的画法,又尚细细八字式低颦。后又时尚过蝴蝶眉、八字眉等。到晚唐时化妆趋于怪诞,一时有以悲以怪为美,以病态为美之风尚,八字眉、画黑唇、臃肿发式的悲啼妆就是这一时期的典型例子。总之,唐初、中期的发式与化妆多趋于多样、自然、健康活泼,而晚期则有变态、压抑、愁闷、病态的倾向。

斜红是妇女面颊上的一种妆饰。从唐代墓葬里出土的女俑,脸部常绘有两道红色的月牙形妆饰,这种妆饰色泽浓艳,形象古怪,有的还被故意描绘成残破状,远远看去,宛如白净的脸上平添了两道伤疤。这种妆饰被称为斜红。

据张沁《妆楼记》载,三国时,魏文帝曹丕的宫中新添了一名宫女,叫薛夜来,文帝对她十分宠爱。一天夜里,文帝灯下读书,四周有以水晶制成的屏风。薛夜来走近文帝,不觉一头撞上屏风,顿时鲜血直流,伤处如朝霞将散,愈后仍留下两道疤痕,但文帝对她宠爱如昔。其他宫女有见于此,也模仿起薛夜来的样子,用胭脂在脸部画上这种血痕,名叫“晓霞妆”。时间一长便演成一种妆式――斜红。

除斜红之外,唐代还流行一种面部妆饰叫“面靥”。“面靥”与“斜红”不同,它是施于面颊酒窝处的一种妆饰,也称“妆靥”。更古老的名称叫“的”。刘熙《释名・释首饰》中“以丹注面曰‘的’”,即指此。根据传说,妇女在脸上注“的”,原来并不是为了妆饰,而是宫廷生活的一种特殊标记。当一位宫女月事来临,不能接受帝王的“御幸”,而又难以启齿时,只要在脸上点上两个小点即可表意。以后这种做法被传到民间,逐渐变成一种妆饰。

“面靥”通常以胭脂点染,也有用金箔、翠羽等物粘贴而成。在盛唐以前,妇女“面靥”一般多作成黄豆大小的圆点 ;盛唐以后,有的形如钱币,被称为“钱点” ;有的如杏核,被称为“杏靥”。也有饰以各种花卉的,俗谓“花靥”。晚唐五代以后,妇女“面靥”妆饰之风愈益繁缛,除了施以圆点、花卉之外,还增加了鸟兽图形,有的甚至还将这种花纹贴得满脸皆是。

在古代妇女的面部妆饰中,还有“点唇”的习俗。所谓的“点唇”,就是以“唇脂”一类的化妆品涂抹在嘴唇上。我国最早出现的点唇材料,叫“唇脂”,它的主要原料是“丹”。“丹”是一种红色矿物,也叫“朱砂”,用它调和动物脂膏制成的“唇脂”,具有鲜明强烈的色彩光泽。随着社会风气的变迁和审美观念的演变,唐代妇女的“点唇”形式也出现多样的造型。如石榴桥、大红春、小红春、半边娇、万金红、露珠儿、内家圆、天宫巧、淡红心等。也有以形状大小或妆容姿色取名,如嫩吴香、圣檀儿、洛儿殷等,这里的“唇脂”就是后来的胭脂锭。

粉脂是胭脂和素粉的合称,这是当时妇女们离不开的化妆品。由于唐装多有袒露肌肤,因此要求除面部敷粉以外,胸、臂等 *** 部分也要求敷粉。现在可以看到的形象资料是出土的陶俑和壁画仕女图,上面有半圆形和圆形的红粉化妆痕迹。在当时,宫中的女人也有少数只以素粉扑面的化妆方法,并形成了宫中一种不正常现象,人们称它为“泪妆”,认为它属于奇装异服一类。

“额黄”是以黄粉涂抹额头。

“鸦黄”是以黄粉涂抹双眉中间,又称“眉黄”。

“靥颊涂黄”是在面颊涂抹大面积的黄色,当时取名“拂妆”。

在封建社会,广大妇女一直是深受礼教的约束,笑不露齿,站不倚门,行不露面,被奉为妇女必须恪守的信条。唐代妇女摆脱这种羁绊,大胆尝试,从而带来唐时服饰崭新多彩的面貌,这又是一次人之本性――表现个体存在――与封建礼教的抗争。它也只有在唐代这个以开放安民为策、兼用礼教的时期才能一突而起。它是在开化的社会意识、繁荣的经济条件、人体的自我表现三者兼备的基础上开出的鲜花。女穿男装、女穿胡服,这当中体现了大唐的青春、自由、欢乐的风貌。唐代女子的服饰精神归功于盛唐的统一、协调、广阔、开放、活跃、昌盛、发达、文明。

唐代是我国政治、经济高度发展,文化艺术繁荣昌盛的时代,是封建文化灿烂光辉的时代。唐统一了魏晋南北朝和隋的混乱分裂状态,建立了统一强盛的国家,对外贸交易发达,生产力极大发展,较长时间国泰民安。尤其当盛唐成为亚洲各民族经济文化交流中心的时期,更是我国文化史上最光辉的一页。这个时期吸收印度和伊朗文化,并融入我国文化之中,从壁画、石刻、雕刻、书、画、绢绣、陶俑及服饰之中,充分体现出来。 时至隋唐,中国服饰最明显的特点是双轨制。在大的祭祀场面,穿汉人的传统衣服。在平时,唐代的常服是胡服(即鲜卑装)系统,。 唐代国家统一,经济繁荣,形制更加开放,服饰愈益华丽。唐代女装的特点是裙、衫、帔的统一。在妇女中间,出现了袒胸露臂的形象。在永泰公主墓东壁壁画上,有一个梳高髻、露胸、肩披红帛,上着黄色窄袖短衫、下著绿色曳地长裙、腰垂红色腰带的唐代妇女形象,从而对“粉胸半掩疑暗雪”,“坐时衣带萦纤草,行即裙裾扫落梅”有了更形象的理解。 慢束罗裙半露胸,并不是什么人都能做的。在唐代,只有有身份的人才能穿开胸衫,永泰公主可以半裸胸,歌女可以半裸胸以取悦于统治阶级,而平民百姓家的女子是不许半裸胸的。当时,唐朝半露胸的裙装有点类似于现代西方的夜礼服,只是不准露出肩膀和后背。 唐代女服的领子,有圆领、方领、斜领、直领和鸡心领等。短襦长裙的特点是裙腰系得较高,一般都在腰部以上,有的甚至系在腋下,给人一种俏丽修长的感觉。 “罗衫叶叶绣重重,金凤银鹅各一丝”。“眉黛夺得萱草色,红裙妒杀石榴花”。唐代的裙子颜色绚丽,红、紫、黄、绿争艳斗研,尤以红裙为姣姣者。街上流行红裙子,不是现代人的专利,早在盛唐时期,就已经遍地榴花染舞裙了。 也许是受阴阳五行说的影响,杨贵妃最喜欢着黄裙,那是地位的象征。 “慢来罗裙半露胸”,从一个侧面反映了当时社会思想开放的程度。 在一定经济基础上形成的社会意识形态。是影响社会风尚、衣冠服饰的一个重要因素。服装是社会政治气候的晴雨表。唐代是中国封建社会的鼎盛时期,尤其是贞观、开元年间,政治气候宽松,人们安居乐业。唐朝的京师长安,是当时政治、经济、文化的中心,同时也是东西文化交流的中心。在古城西安,雁塔晨钟、草堂烟雾、灞柳风雪、骊山晚照、华岳仙掌、碑林石刻仿佛还萦绕着袅袅的盛唐之音。和唐朝政府有过友好往来的国家,曾经有三百多个。灿烂的中国文化,通过他们传到世界各地。时至今日,东亚地区的一些国家,仍把唐朝时期的服饰作为正式的礼服,可见影响之久。外国的友好使者云集长安,也把他们的文化的种子,播撒在八百里秦川。唐朝的绘画、雕刻、音乐、舞蹈等艺术都吸引了外来的技巧和风格。对异国衣冠服饰的兼收并蓄,使唐朝服饰的奇葩开得更加鲜艳夺目。 由于唐朝采取开放政策,对西域、吐蕃的服饰兼收并蓄,因而“浑脱帽”、“时世妆”得以流行。这就是中国古代服饰史上的第三次大变革。与前两次服饰大变革所不同的是,这一次的服饰大交流是由南北走向向东西方向流动。

明末清初文人卫泳在《悦容篇》中写到:“饰不可过,亦不可缺。淡妆与浓抹,惟取相宜耳”。从卫泳的诗句中,我们就可以看出中国古代对女子化妆的理解:“化妆不可以太过艳丽,但是又不能不化”。所以自古以来,女子就一直十分注重自身的仪态,其中包括最重要的一个部分就是女子的妆容。人类行为学研究认为,人类80%以上的思想 情感 与精神意识都通过人的面部来传达,因此化妆是一件非常重要的事情。在我国 历史 上,唐代是女子面妆最丰富的朝代,也是我国古代女性妆容巅峰的朝代,本文就将通过研究唐代女子面妆的不同部位来向大家讲述唐代女子的绝代风华,把盛唐带到大家的面前。在《全唐诗》中有着对于唐代女子化妆比较详细的步骤解读。元稹 《恨妆成》 描绘了一位女性上妆的详细过程:“晓日穿隙明,开帷理妆点。傅粉贵重重,施朱怜冉冉。柔鬟背额垂 , 重鬓随钗敛。凝翠晕蛾眉,轻红拂花脸。满头行小梳,当面施圆靥。最恨花落时,妆成独披掩。”由此我们可知唐代女子化妆的一般步骤是:一敷铅粉、二抹胭脂、三画眉黛、四染额黄或贴花钿、五点面靥、六描斜红、七涂唇脂。其中的花钿作为唐代女子妆容中最具特色的部分,把最繁华的大唐展现在我们的面前,本文也将对花钿进行比较详尽的叙述。 我们现在有各种各样的底妆产品,而在唐代,底妆分为白妆和红妆。白妆就是指只涂抹铅粉,不上胭脂的一种妆容;而红妆则是使用胭脂晕染面部的妆饰。白妆和红妆的美各不相同,因此也要分开来讲述。白妆就是指只涂抹铅粉。在唐代,人们把自己的化妆用具都用精致小巧的盒子装起来。铅粉就是白色的粉,唐代 社会 以白为美,所以很多人都会涂抹铅粉,在白居易的《江岸梨花》中“最似孀闺少年妇,白妆素袖碧纱裙。”中可以看出白居易也是十分喜爱这样的妆容的。根据铅粉的涂抹部位,也产生了不同的妆容。其中包括汉桓帝时期的啼妆(一种将铅粉薄涂于眼睑下方的妆容,因为很像泪痕所以叫啼妆),还有铅粉与乌唇共同构造的一种外族妆容。凡是用胭脂晕染面部的妆容都可以叫做红妆。在唐代,杨贵妃非常喜欢胭脂,每次化妆时她都会把胭脂涂抹到很多地方,有时甚至连耳后也有。据说杨贵妃初入宫时和父母道别,泪流满面,她的眼泪掉下来直接结成了红冰,就足以得知杨贵妃有多爱胭脂。在唐代的很多诗句中,都有关于胭脂的叙述,可见当时唐代女子对胭脂的喜爱。根据胭脂涂抹的部位,面积,轻重不同,在唐代也产生了很多不同的妆容,其中包括桃花妆,酒晕妆,飞霞妆等等,在此笔者不再一一讲述。眉妆是唐代女子妆容的重中之重,即使是在现在,眉毛能不能画好在女生眼里仍然是非常重要的。罗隐《宫词》中写到:“巧画蛾眉独出群,当时人道便承恩。”说明眉毛对于女性的容貌有着决定性的意义。据说虢国夫人可以不施脂粉,但是却不能不画眉,就足以得见唐代人对于眉毛的重视。唐代眉毛的颜色和样式都十分丰富,因为画眉时作用的材料不同,所以眉毛的颜色也不同。唐代女性的眉色主要有三种:“翠眉”、“青眉”、“黑眉”,眉毛的颜色和她们画眉时所使用的材料有很大关系,唐代人一般使用青黛、石墨和烟墨来画眉,所以唐代的眉色主要以这三种为主。虽然眉色很少,但是唐代的眉毛的样式却是极多。据说,唐玄宗时期研究了很多种眉毛的样式,但是更多的女子还是以柳叶眉为主,宋代范成大在《行唐村平野晴色妍甚》中诗写到:“柳眉翠已扫,桑眼青未放。”足见柳眉作为中国女子眉妆的盛行之况。有诗文中描写到唐代女子的眉毛形如柳叶,色如翠柳,可见唐代女子的眉毛和柳叶有着不解之缘。为何中国古代女子的眉妆与柳树的关系紧密呢?这可能与古人对柳生殖功能的崇拜有关。自唐代伊始,古人就有清明节插戴柳枝以迎接玄鸟的习俗,《永平府志》中载 :“插柳枝标于户,以迎玄鸟。”玄鸟既是燕子,在中国文化中是生殖之神,在中国古代先民中既有“玄鸟生商”的传说,所以插以迎接玄鸟的目的与祈求生殖关系密切。在佛教中柳枝也常常作为送子观音的手作,象征赐子赐福。同时,在我国的一些少数民族地区,柳树也与生殖繁衍关系紧密。在西藏,柳树被作为生命树栽种在拉萨神庙前,满族也曾以柳枝作为始母神的标记而被奉祀为柳叶娘娘。古人以柳树祈求生殖繁衍是由于柳树具有旺盛顽强的生命力,《韩非子》中说柳树:“横树之即生,倒树之即生,折而树之又生。”而且,柳树的发芽返青时间比一般树木早,象征着春天,也使其在中国文化中成为生命的象征,代表着旺盛的繁衍生殖能力。此外,从面相学上分析,女性的眉毛是夫妻宫,主系夫妻关系与生育,《云笈七签》云 :“眉间神三人 :南极老人,元光,天灵君也。”因为眉是南极老人所居之地,而南也是太阳照射之地,所以“南”在中国文化中是与“生”联系在一起的。如此,我们便知为什么中国古代女性一般都会画柳叶眉。 花钿,即花子。是用金箔、鱼鳞、茶油花子或云母片等材料剪制成花样,呵胶粘于眉心、额际或双颊的女性面饰,色彩艳丽且形状多样。花钿是唐代女性妆容中最具特色的部分,简单来说就是女子在眉心处或描画或粘贴的各种图案。关于花钿来源的史学记载有二,一曰其为寿阳公主所创,《太平御览 • 时序部》引《杂五行书》有详尽记述 :“宋武帝女寿阳公主人曰卧于含章殿檐下,梅花落公主额上,成五出花,拂之不去,皇后留之,看得几时,经三日,洗之乃落。”此段记载的是寿阳公主在含章殿下额前落花而无意间创下花钿装饰的梦幻传说。但关于花钿来源的第二种说法却更有说服力。唐人短成式谓,“今妇人面饰用花子,起子唐上官昭容所制,以掩黥迹也”另,唐人宇文士及谓“今妇人面饰花子,起自唐上官昭容所制,以掩黥迹也”此两处将花钿的源起归为唐代才女上官昭容始创。据唐 • 段公路《北户录》卷三记载,上官昭容的才华得武则天赏识后委与帝后帘下书记献策,但因昭容窃窥帝后与宰臣对事而被帝后觉知,获在额间黥面之刑。虽然事后昭容再获帝后的赏识,但日后皆以花钿掩饰面部瘢痕。宫人见其面贴花钿的样子格外妩媚而竞相模仿,此后花钿便在坊间广为流传。此外,还有史书记载花钿也是唐代民间女性掩饰面部瘢痕的常用手段,又因花钿的位置不同在唐代也产生了不同的妆容。 额黄又称“鹅黄”,就是化妆的时候女子把自己的额头涂上黄色,但对于她们所使用的材料目前并没有具体的文献记载,所以我们现在对于额黄是什么仍不可知。不同的学者对于额黄所使用的物质有不同的猜测,在此笔者不再进行过多的讨论。面靥是唐代女子在酒窝处的一种装饰。面靥的式样多种多样,有像月亮一样的,有像钱一样的,还有像花一样的,还有的只是单纯的一个小点。斜红,是唐代女性用胭脂等红色染料,描画于鬓眉之间的一种特殊妆饰。这种妆饰以残破为美,多呈红色新月形,也有的呈瘢痕状。据史料记载,斜红源自于魏文帝曹丕宠爱的妃子薛夜来,因为她无意间撞到了水晶屏风便在脸颊上留下了伤痕。这个伤痕并没有让曹丕讨厌薛夜来,反而让薛夜来看起来更加楚楚可怜,魏文帝对她更是喜爱了,因此宫人们便用胭脂在脸颊上竞相描画模仿,就这样一直延续到唐代。据相关史料记载斜红还引起了唐代女子对血痕妆的热情。在长庆年间还曾流行过血晕妆,就是用浓艳的红紫色颜料,在眼眶上下涂抹出大块血迹,从远处看双目如血泪泣流,赫然醒目。明末清初的徐震在《美人谱》中运用以物比形的方法,对中国古典女子的各部位形态进行了具象写实的描述,但是在描写眼睛的时候作者只用了秋波二字。纵观唐代女子的妆容不难发现,唐代女子的眼睛比起其他的部位所用的修饰甚少。李芽曾述 :“在历代仕女画中,我们很难寻觅到对眼睛的刻意修饰,全然一派“素眼朝天”。这可能也是唐代女子在浓妆中的寻到的一丝宁静,虽然她们对眼睛的修饰甚少,但是这并不影响她们的美丽。笔者个人觉得这反而是他们气质的一种展现。 唇妆是面妆的收尾。唇妆,在中国古代又称点唇,用唇脂涂抹口唇又称“点唇术”,早在史前时期,中国就已出现了崇尚女性美唇的现象。1980 年,在辽西建平、凌源两县交界之处的牛河梁红山遗址出土一尊女神头像,年代距今约 5500 年 -5000 年左右,其出土时眼眶与面颊红艳,唇部涂朱。通过考据红山文化出土女神像的朱唇,以及三星堆青铜面具廓尔昌的唇边上涂抹的朱丹等大量出图文物,有学者认为,先民对朱唇的追求往往跟早期人类的生存需要和原始宗教活动有关。原始人类艰难的生存环境必然使其对血与火的红色充满敬畏,而唇色与生死 健康 紧密关联也必然驱使先民通过涂抹朱唇而使个体生命被衬托的更有活力、更加容光焕发。所以在中国古代,女子的嘴巴一直都是这样画的,也有很多人夸赞女子美丽,说她的嘴巴是樱桃小嘴。以上就是笔者对于唐代女子妆容的全部理解,其中可能有不足之处,还请读者见谅。唐代女子的妆容是我国古代女子妆容的鼎盛时期,从她们面部的每一个部分都有所体现,尤其是花钿、斜红、胭脂等装饰,还有京城女孩妆容的相似程度,都像我们表现出在唐代文化的开放和包容性,也体现出了大唐的繁华盛世。这仅仅只是大唐盛世的一个表现,这让我们遥想当年的大唐,究竟是怎样的一种场景。参考文献

唐代妆容的毕业论文

随着汉服文化的发展,我们经常会看到街上身着齐胸襦裙或是唐制坦领的女孩飘飘然走过,轻纱曼曼,恍若仙子。高耸的发髻和纷繁的发式妆容也更添了一份妖娆之美,恍惚之间,也让人窥见了大唐曾经的繁华与盛世女子的面貌。

唐朝女子发髻发式形式繁多,妆容复杂,繁琐而精美。妆容发式也侧面展示出了唐朝的文化发展的鼎盛。唐代女子化妆重艳丽,主要表现在妆容:花钿、胭脂、鹅黄、面靥等。唐朝的发式妆容充分体现出大唐繁荣富强的时代特点在美学方面的发展,也揭示出唐朝开放、自信的态度和接受外来文化的学习精神。

隋朝时期的女子大多梳平顶式发式,这种发式的特点是将头发层层向上堆,总体呈帽子状。此时期的发式大多简单,变化少,初唐时的文化深受隋朝影响,故初唐时女俑的发型就体现了这样的鲜明而突出的时代特征。平顶式发型,也代表着唐朝正在平布稳定发展的社会。

唐朝此时的发式受隋朝影响极大,唐代初期,女子发式仍然沿袭隋代的样式,大多梳成云髻样式。从近些年唐陵的发现来看,也出现了半翻髻发式,它由隋代的翻荷髻演变而来。此外,据宇文式的《妆台记》记载,“唐武德中,宫中梳半翻髻、又梳反绾髻、乐游髻。”

由此可知,当时宫人发式种类较少,而且就总体来说,唐朝初唐女子的发式还是极为简洁的,更无一些珠翠步摇等华贵首饰。但是初唐时期地位较高的妇女已经不再梳平云式,《后汉书》中就记载一段长安时谚:“城中好高髻,四方高一尺。“说明女子发式不再简洁单一,而是有特点的发展成单纯向上高耸的发式,在此之后又又慢慢出现并流行其他较为繁琐的发式。

初唐的妆容也开始变得繁复多样。在隋朝以后,渐渐发展成了除了面白,腮红,唇朱还有花钿,面靥,斜红等装饰。在隋朝末期唐朝初期,一度流行过“白妆”,即只施粉,不敷胭脂。

随着唐朝的文化交融、发展,社会的变迁、进步,到了盛唐时期,女子追求美的想法愈加强烈,首先在发髻和妆容上就发生了很大的改变。《旧唐书》中就记述:”风俗奢靡,不依格令,琦罗锦绣,随所好尚。” “上自宫掖,下至匹庶,递相仿效,贵庶无别。” 这都说明了唐代女性大胆追求各种时尚,追求华美的特点。

盛唐时的妆容风格大气、艳丽,多以红妆装饰,样式复杂,最浓艳的称做“酒晕妆”;颜色稍浅的,妆容较淡的称为“桃花妆”;更为淡雅的称作“飞霞妆”。

盛唐时的女子妆容变得更加繁琐复杂,步骤很多而且缺一不可。那在繁荣盛唐的下女子的化妆步骤有哪些呢?

第一步抹铅粉 ,即我们现在所说的“打底”。盛唐时期女子的妆容非常浓重,底妆极白,要抹大量的铅粉。铅粉其实在我国夏商时期就已出现。而铅粉的作用就相当于现在的遮瑕霜,BB霜等功效,可以遮盖皮肤的微瑕,让面部变得更加白皙, 光滑,无杂质。铅粉好处极多,连清代的戏剧家李渔也认为抹上铅粉后:“美者用之,愈增其美。”不过,铅粉是重金属,长期使用会让肌肤发青甚至中毒,明代书籍《天工开物》对此就有“ 揸妇人颊,使本色转青” 的记载,可见铅粉也并不是百利而无一害。

第二步便是抹胭脂,胭脂是古代妇女最常用的化妆品,又称为“阏氏”、“烟支”等,相当于现在的腮红,唇膏,口红等的统称。胭脂必须涂的红艳,嘴巴也一定要涂的鲜红,方显得娇媚可人。此时的女子涂胭脂涂得非常厚,非常浓。唐代诗人王建曾在《宫词》就写到女子洗面时洗掉许多红泥,就足可见唐代女子“红妆”和重涂胭脂风气的盛行。

第三步是画眉,就是描眉。通常有柳叶眉,吊梢眉等,眉毛颜色以青色或黑色为主,描眉后更显妩媚多情。盛唐时期盛行阔眉,将眉毛画的短而粗,成八字形。细眉亦是十分盛行,这种画法是将眉毛画的细长,画后便更显脸型眼睛的柔美。白居易也在《长恨歌》中写道:“芙蓉如面柳如眉”可见如柳叶一般的细眉也是女子极为喜爱的妆容。此时有记载的各式眉形大致有: 鸳鸯眉、小山眉、五眉、倒晕眉、拂烟眉、涵烟眉、分梢眉、月眉、垂珠眉、三峰眉 。

第四步贴花钿,花钿又称面花、贴花。不过花钿并不是画上去的,而是用金箔、纸、鱼鳞甚至是蜻蜓翅膀制成的。高乘《事物纪原》中记载:“远世妇人喜作粉靥,如月形,如钱样,又或以朱若燕脂点者,唐人亦尚之。”

说明贴花钿虽是自三国时期就已出现但到了唐朝,贴花钿又在女子之中风靡盛行。而且到唐代时花钿颜色繁多,红色是最常见的。花钿形状种类繁多,大致有梅花形、月形、石榴花型以及其他的花鸟虫鱼形状。粘贴位置大致在贴于额头上眉心或是面颊处,颜色多是红色黄色,但是红色还是最娇媚多情的,所以在现代的电视剧中,也常常能看见女子贴上娇美的红色花钿。

第五步是画面靥,面靥又称“妆靥”,不似花钿,它可画可贴,大多装饰在双颊酒窝处,形状如豆、星、弯月。颜色大多用朱红,也有黑色黄色,又称“妆靥”。

唐刘恂《岭表录异》就有关于面靥的记载:“鹤子草,蔓生也。其花麴尘,色浅紫,蒂叶如柳而短。当夏开花,又呼为绿花绿叶。南人云是媚草,采之曝乾,以代面靥。”

盛唐前,面靥多成黄豆形状,大小也与黄豆相似,形状样式较为单一。随着人们的审美不断改变,盛唐时期,面靥也出现了钱币,杏核状,还有各式花卉形状,后来也有鸟兽图案。在女子笑起来时,面靥便显得女子尤为美丽,由此更得到了追捧、推崇。

第六步描斜红,起初描斜红是描在太阳穴的红色妆容,但在唐朝时,女子多在脸部画斜红,如同月牙形状,彷如红色疤痕,有种孱弱的病态美。

张泌的《妆楼记》中记载了这个妆容的由来:“夜来初入魏宫,以水晶七尺屏风障之,不觉面触屏上,伤处如晓霞将散。” 魏文帝宫人薛夜来在夜晚不小心撞到屏风而至脸颊血红,魏文帝见了反而更生怜惜之意,后来宫人争相用胭脂仿画,名为“晓霞妆”。

此后此妆容一直流传。到盛唐时,由于社会蓬勃发展,较为稳定,政策开明,对女子的束缚较少。人们生活水平提高,女子追求美的欲望更加强烈,各式妆容也层出不穷,描斜红也渐渐风行起来。

第七步画口脂,古代称口红、唇膏等红色画于唇上的胭脂为“口脂”、“唇脂”。但其实口红不等于胭脂,胭脂是可涂于面部或是唇部的红色化妆物统称,而口脂是自隋唐以来的叫法,它在原来的胭脂中加入了牛髓、牛脂,使其上唇光泽鲜亮,故胭脂也不仅仅只是指口脂。口脂色泽艳丽,涂于唇上,可改变唇色,更添艳丽,显得脸部更加白皙透亮、气色好、而且还突出唇形,给人以健康、年轻、活泼、娇丽之感。

口脂对于古代女子极其重要,在女子心中地位极高,化妆缺其不可。“点唇”是口脂的主要画法,与现代不同,当时并不将口脂满涂于唇上,而是越少涂越好。娇小浓艳是其主要特点,最好如樱桃小口一般,小而红。“朱唇一点桃花殷”就是岑参在《醉戏窦子美人》中描写的女子涂完口脂后的红艳朱唇。

唐朝时女子的发髻也在随着社会的发展而变得更加具有时代特征,变得种类繁多,更加多样。

初唐时的女子主要的发型有:半翻髻、反绾髻、乐游髻等,此时的唐朝正处于上升状态,文化发展缓慢,女子的发式还较为简单,样式比较单一。

而盛唐时期,女子的发式就变得纷繁多样了。多出现:惊鸿髻、双环望仙髻、飞天髻、朝天髻、垂髻等,最流行的还是倭坠髻,即把两鬓的头发梳向脑后,然后向上掠起,挽成一个或两个发髻,然后向额前偏斜,盛唐时的女俑多是此发髻。

唐时流行高发髻,而自己的头发又不能梳到此高度,所以假发开始在盛唐时流行,在头发中垫上由木头做的假冠、发垫,垫高发髻,在当时将此称为“义髻”。女子在义髻上插上珠花首饰,再与头发相连接,形成了多种多样的高发髻。

发髻高就需要更多的珠花来装饰,鲜花轻而美艳,此时的女子便尤其喜欢插鲜花加以装饰,唐人又极其喜爱牡丹,故唐朝贵家女子多将牡丹花插于发髻之上,来显得高贵富丽。除了插牡丹这种体型较大的花,唐时也流行簪小花,如小而白的茉莉花,黑发白花更有对比之色,而且饰以小花又有清淡自然之美,而茉莉花清香,又更添了鬓间的雅致美和女子的娇柔之感。

贞观之治,开元盛世都使唐朝成为了一个极其繁荣昌盛富庶的朝代,唐太宗更受万邦膜拜,八方来贺。长安更是世界上的大都市,是各国的经济文化交流中心,经济的发展也促进了文化的繁荣。盛唐的女子发式妆容多种多样,端庄高贵,也深刻地体现了国家的繁盛昌荣,女子头上的华贵的珠花发钗也大都是金银或是珠玉,极尽华美娇贵。

唐太宗被称为天可汗,引万国朝拜,不仅是因为唐朝的国力强大,也是因为唐朝开明的对外政策和一视同仁的怀柔政策。此时的唐朝也是国际贸易的大国,经常有外国或是其他部族的使者或是商人来朝进行文化交流或是商品贸易。各部族各国的文化交流在此时也是十分频繁,而盛唐的女子妆容发式也受外来文化影响,形成了如回鹘髻、乌蛮髻、抛家髻等发式,这些都是典型的胡人发式。

若是连年战争,硝烟四起,人民定不会刻意追求什么美感,自然是日日忙于逃命。而盛唐时的女子不仅追求各种各样的发式美感,也将大量的钱财花于胭脂脂粉,抹上厚厚的脂粉,梳上高高的发髻,足以体现盛唐时期的繁荣安定,而女子的发髻端庄成熟,妆容浓重娇美,也是如此。

唐朝中后期至晚唐时,国家经济实力逐渐江河日下,安史之乱后,唐朝由盛转衰,唐玄宗晚年更是不理政事,纵情犬马声色,导致国家发展停滞,社会各阶层矛盾加深,统治腐朽,国力锐减,战争贫起。

此时的女子主要的发髻样式有从髻、坠马髻、晚唐高髻、闹扫妆髻。变得更加繁琐复杂,梳妆要好几个时辰,在发髻上还要缀以各式珠宝,华丽奢靡异常。珠玉繁重,让这些女子甚至走路都要让人搀扶,一副慵懒疲乏之态。但这并不是唐朝仍然兴盛繁荣的表现,反而是过于浪费奢侈金玉其外败絮其中的表现。

一种妆发,看似仅仅是女子追求美丽,喜欢华美的表现,但它更是一个朝代,一个国家的文化发展史,是一种时代的发展,是文化的进步,唐朝妇女的妆容和发式在改变,唐朝社会也在不断的发展、进步。

文化的发展也离不开经济的支持,经济的发展才是衡量一个国家繁荣强盛的基本因素。什么样的社会背景才能孕育什么样的文化。

唐朝女子的妆容、发式纷繁复杂,华美高贵,不仅是她们追求美的表现,更是一个时代兴盛发展的象征。

女子发式妆容的改变不仅是唐代女子的审美观点、流行文化的改变,也是国家发展的影射。我们也可以从唐朝女子妆容发式的变化与发展看出唐代社会的发展与衰退,而这个变化不仅体现了文化的变迁也体现着经济、国力、政策、军事、外交等领域的发展与衰退。并且此朝代文化的变化大到推崇儒教佛教、兴修学校、开创殿试小到女子发式高低,推崇妆容的变化,都能体现出这个朝代的发展状况。

参考文献:

【1】《唐代女性妆容初探》李翠华

【2】《唐诗中女性服装和化妆美初探》张颖

【3】《论唐代女子的面妆及发式》范强

唐代妇女好面妆,奇特华贵,变幻无穷,唐代前后都未出现过如此盛况。

唐代妇女的化妆顺序大致如次:一敷铅粉;二抹敷脂;三涂鹅黄;四画黛眉;五点口脂;六描面靥;七贴花钿。

花钿是唐代面部装饰的一大特点。这种在脸部额间贴上花钿进行装饰和点缀的方法,在唐时十分盛行,尤其是唐的后期更为时尚,并且有多种效果,这在王建的诗中记得十分详细:“腻如云母轻如粉,艳胜香黄薄胜蝉。点绿斜蒿新叶嫩,添红石竹晚花鲜。鸳鸯比翼人初贴,蛱蝶重飞样未传。沉复萧郎有情思,可怜春日镜台前。”从诗句中我们能体会到当时花钿视觉效果如何,从而知道花钿的质地是薄而轻的,色是腻而艳的,样式有鸟、虫、花叶等。这在当时的壁画、绢画上都有反映。

靥钿又称“贴花子”。靥钿是在脸颊上点画出如星如月的形状,然后用胭脂、丹青涂抹上去。从新疆吐峪沟出土的绘画残片上,发现妇女面部有红花子的装饰痕迹,又从《捣练图》中看到妇女额头上有红瓣花片的装饰,《木兰诗》中“当窗理云鬓,对镜贴花黄”的“花黄”即指将金箔剪刻出花形,装饰在面部贴在额头上的叫花钿,贴在两颊的是靥钿。

唐女画眉千奇百态。唐代妇女用青黑色颜料将眉毛画浓,叫做“黛眉”。“黛眉”是汉代以“黛”画眉风气的延续。《太平御览》中记载 :“染青石谓之点黛。”白居易的《上阳发白人歌》中“妇人去眉,以丹紫三四横钓于目上下,谓之血晕妆”,十分明确地记述了“黛石”的质地、颜色和功能,为后人留下了宝贵的历史资料。当时妇女修眉,除剃掉原来的淡眉外,还要刮净额毛,用“黛”画出各种眉毛式样。唐玄宗曾命令画工设计数十种眉形,以示提倡。如鸳鸯眉、小山眉、五岳眉、三峰眉、函烟眉、拂云眉、倒晕眉、挂叶眉、黑烟眉、半额眉等。最常见的是蝴蝶眉。张籍《倡女词》中记“轻鬓丛梳阔扫眉”。白居易的《上阳发白人歌》中描述“青黛点眉眉细长”以及“莫画长眉画短眉”等都是记载了画眉的长、短、宽、窄和浓淡。李商隐诗“八岁偷照镜,长眉以能画”。这说明唐女画眉之风已及未成年的女孩,可见流行之盛。

隋唐时画眉,各个时期有变化。隋炀帝的殿脚女吴绛仙就是善于画长眉,而且用青黛画眉,唐初尚宽与浓,至开元、天宝年间,则尚细淡的画法,又尚细细八字式低颦。后又时尚过蝴蝶眉、八字眉等。到晚唐时化妆趋于怪诞,一时有以悲以怪为美,以病态为美之风尚,八字眉、画黑唇、臃肿发式的悲啼妆就是这一时期的典型例子。总之,唐初、中期的发式与化妆多趋于多样、自然、健康活泼,而晚期则有变态、压抑、愁闷、病态的倾向。

斜红是妇女面颊上的一种妆饰。从唐代墓葬里出土的女俑,脸部常绘有两道红色的月牙形妆饰,这种妆饰色泽浓艳,形象古怪,有的还被故意描绘成残破状,远远看去,宛如白净的脸上平添了两道伤疤。这种妆饰被称为斜红。

据张沁《妆楼记》载,三国时,魏文帝曹丕的宫中新添了一名宫女,叫薛夜来,文帝对她十分宠爱。一天夜里,文帝灯下读书,四周有以水晶制成的屏风。薛夜来走近文帝,不觉一头撞上屏风,顿时鲜血直流,伤处如朝霞将散,愈后仍留下两道疤痕,但文帝对她宠爱如昔。其他宫女有见于此,也模仿起薛夜来的样子,用胭脂在脸部画上这种血痕,名叫“晓霞妆”。时间一长便演成一种妆式――斜红。

除斜红之外,唐代还流行一种面部妆饰叫“面靥”。“面靥”与“斜红”不同,它是施于面颊酒窝处的一种妆饰,也称“妆靥”。更古老的名称叫“的”。刘熙《释名・释首饰》中“以丹注面曰‘的’”,即指此。根据传说,妇女在脸上注“的”,原来并不是为了妆饰,而是宫廷生活的一种特殊标记。当一位宫女月事来临,不能接受帝王的“御幸”,而又难以启齿时,只要在脸上点上两个小点即可表意。以后这种做法被传到民间,逐渐变成一种妆饰。

“面靥”通常以胭脂点染,也有用金箔、翠羽等物粘贴而成。在盛唐以前,妇女“面靥”一般多作成黄豆大小的圆点 ;盛唐以后,有的形如钱币,被称为“钱点” ;有的如杏核,被称为“杏靥”。也有饰以各种花卉的,俗谓“花靥”。晚唐五代以后,妇女“面靥”妆饰之风愈益繁缛,除了施以圆点、花卉之外,还增加了鸟兽图形,有的甚至还将这种花纹贴得满脸皆是。

在古代妇女的面部妆饰中,还有“点唇”的习俗。所谓的“点唇”,就是以“唇脂”一类的化妆品涂抹在嘴唇上。我国最早出现的点唇材料,叫“唇脂”,它的主要原料是“丹”。“丹”是一种红色矿物,也叫“朱砂”,用它调和动物脂膏制成的“唇脂”,具有鲜明强烈的色彩光泽。随着社会风气的变迁和审美观念的演变,唐代妇女的“点唇”形式也出现多样的造型。如石榴桥、大红春、小红春、半边娇、万金红、露珠儿、内家圆、天宫巧、淡红心等。也有以形状大小或妆容姿色取名,如嫩吴香、圣檀儿、洛儿殷等,这里的“唇脂”就是后来的胭脂锭。

粉脂是胭脂和素粉的合称,这是当时妇女们离不开的化妆品。由于唐装多有袒露肌肤,因此要求除面部敷粉以外,胸、臂等 *** 部分也要求敷粉。现在可以看到的形象资料是出土的陶俑和壁画仕女图,上面有半圆形和圆形的红粉化妆痕迹。在当时,宫中的女人也有少数只以素粉扑面的化妆方法,并形成了宫中一种不正常现象,人们称它为“泪妆”,认为它属于奇装异服一类。

“额黄”是以黄粉涂抹额头。

“鸦黄”是以黄粉涂抹双眉中间,又称“眉黄”。

“靥颊涂黄”是在面颊涂抹大面积的黄色,当时取名“拂妆”。

在封建社会,广大妇女一直是深受礼教的约束,笑不露齿,站不倚门,行不露面,被奉为妇女必须恪守的信条。唐代妇女摆脱这种羁绊,大胆尝试,从而带来唐时服饰崭新多彩的面貌,这又是一次人之本性――表现个体存在――与封建礼教的抗争。它也只有在唐代这个以开放安民为策、兼用礼教的时期才能一突而起。它是在开化的社会意识、繁荣的经济条件、人体的自我表现三者兼备的基础上开出的鲜花。女穿男装、女穿胡服,这当中体现了大唐的青春、自由、欢乐的风貌。唐代女子的服饰精神归功于盛唐的统一、协调、广阔、开放、活跃、昌盛、发达、文明。

明末清初文人卫泳在《悦容篇》中写到:“饰不可过,亦不可缺。淡妆与浓抹,惟取相宜耳”。从卫泳的诗句中,我们就可以看出中国古代对女子化妆的理解:“化妆不可以太过艳丽,但是又不能不化”。所以自古以来,女子就一直十分注重自身的仪态,其中包括最重要的一个部分就是女子的妆容。人类行为学研究认为,人类80%以上的思想 情感 与精神意识都通过人的面部来传达,因此化妆是一件非常重要的事情。在我国 历史 上,唐代是女子面妆最丰富的朝代,也是我国古代女性妆容巅峰的朝代,本文就将通过研究唐代女子面妆的不同部位来向大家讲述唐代女子的绝代风华,把盛唐带到大家的面前。在《全唐诗》中有着对于唐代女子化妆比较详细的步骤解读。元稹 《恨妆成》 描绘了一位女性上妆的详细过程:“晓日穿隙明,开帷理妆点。傅粉贵重重,施朱怜冉冉。柔鬟背额垂 , 重鬓随钗敛。凝翠晕蛾眉,轻红拂花脸。满头行小梳,当面施圆靥。最恨花落时,妆成独披掩。”由此我们可知唐代女子化妆的一般步骤是:一敷铅粉、二抹胭脂、三画眉黛、四染额黄或贴花钿、五点面靥、六描斜红、七涂唇脂。其中的花钿作为唐代女子妆容中最具特色的部分,把最繁华的大唐展现在我们的面前,本文也将对花钿进行比较详尽的叙述。 我们现在有各种各样的底妆产品,而在唐代,底妆分为白妆和红妆。白妆就是指只涂抹铅粉,不上胭脂的一种妆容;而红妆则是使用胭脂晕染面部的妆饰。白妆和红妆的美各不相同,因此也要分开来讲述。白妆就是指只涂抹铅粉。在唐代,人们把自己的化妆用具都用精致小巧的盒子装起来。铅粉就是白色的粉,唐代 社会 以白为美,所以很多人都会涂抹铅粉,在白居易的《江岸梨花》中“最似孀闺少年妇,白妆素袖碧纱裙。”中可以看出白居易也是十分喜爱这样的妆容的。根据铅粉的涂抹部位,也产生了不同的妆容。其中包括汉桓帝时期的啼妆(一种将铅粉薄涂于眼睑下方的妆容,因为很像泪痕所以叫啼妆),还有铅粉与乌唇共同构造的一种外族妆容。凡是用胭脂晕染面部的妆容都可以叫做红妆。在唐代,杨贵妃非常喜欢胭脂,每次化妆时她都会把胭脂涂抹到很多地方,有时甚至连耳后也有。据说杨贵妃初入宫时和父母道别,泪流满面,她的眼泪掉下来直接结成了红冰,就足以得知杨贵妃有多爱胭脂。在唐代的很多诗句中,都有关于胭脂的叙述,可见当时唐代女子对胭脂的喜爱。根据胭脂涂抹的部位,面积,轻重不同,在唐代也产生了很多不同的妆容,其中包括桃花妆,酒晕妆,飞霞妆等等,在此笔者不再一一讲述。眉妆是唐代女子妆容的重中之重,即使是在现在,眉毛能不能画好在女生眼里仍然是非常重要的。罗隐《宫词》中写到:“巧画蛾眉独出群,当时人道便承恩。”说明眉毛对于女性的容貌有着决定性的意义。据说虢国夫人可以不施脂粉,但是却不能不画眉,就足以得见唐代人对于眉毛的重视。唐代眉毛的颜色和样式都十分丰富,因为画眉时作用的材料不同,所以眉毛的颜色也不同。唐代女性的眉色主要有三种:“翠眉”、“青眉”、“黑眉”,眉毛的颜色和她们画眉时所使用的材料有很大关系,唐代人一般使用青黛、石墨和烟墨来画眉,所以唐代的眉色主要以这三种为主。虽然眉色很少,但是唐代的眉毛的样式却是极多。据说,唐玄宗时期研究了很多种眉毛的样式,但是更多的女子还是以柳叶眉为主,宋代范成大在《行唐村平野晴色妍甚》中诗写到:“柳眉翠已扫,桑眼青未放。”足见柳眉作为中国女子眉妆的盛行之况。有诗文中描写到唐代女子的眉毛形如柳叶,色如翠柳,可见唐代女子的眉毛和柳叶有着不解之缘。为何中国古代女子的眉妆与柳树的关系紧密呢?这可能与古人对柳生殖功能的崇拜有关。自唐代伊始,古人就有清明节插戴柳枝以迎接玄鸟的习俗,《永平府志》中载 :“插柳枝标于户,以迎玄鸟。”玄鸟既是燕子,在中国文化中是生殖之神,在中国古代先民中既有“玄鸟生商”的传说,所以插以迎接玄鸟的目的与祈求生殖关系密切。在佛教中柳枝也常常作为送子观音的手作,象征赐子赐福。同时,在我国的一些少数民族地区,柳树也与生殖繁衍关系紧密。在西藏,柳树被作为生命树栽种在拉萨神庙前,满族也曾以柳枝作为始母神的标记而被奉祀为柳叶娘娘。古人以柳树祈求生殖繁衍是由于柳树具有旺盛顽强的生命力,《韩非子》中说柳树:“横树之即生,倒树之即生,折而树之又生。”而且,柳树的发芽返青时间比一般树木早,象征着春天,也使其在中国文化中成为生命的象征,代表着旺盛的繁衍生殖能力。此外,从面相学上分析,女性的眉毛是夫妻宫,主系夫妻关系与生育,《云笈七签》云 :“眉间神三人 :南极老人,元光,天灵君也。”因为眉是南极老人所居之地,而南也是太阳照射之地,所以“南”在中国文化中是与“生”联系在一起的。如此,我们便知为什么中国古代女性一般都会画柳叶眉。 花钿,即花子。是用金箔、鱼鳞、茶油花子或云母片等材料剪制成花样,呵胶粘于眉心、额际或双颊的女性面饰,色彩艳丽且形状多样。花钿是唐代女性妆容中最具特色的部分,简单来说就是女子在眉心处或描画或粘贴的各种图案。关于花钿来源的史学记载有二,一曰其为寿阳公主所创,《太平御览 • 时序部》引《杂五行书》有详尽记述 :“宋武帝女寿阳公主人曰卧于含章殿檐下,梅花落公主额上,成五出花,拂之不去,皇后留之,看得几时,经三日,洗之乃落。”此段记载的是寿阳公主在含章殿下额前落花而无意间创下花钿装饰的梦幻传说。但关于花钿来源的第二种说法却更有说服力。唐人短成式谓,“今妇人面饰用花子,起子唐上官昭容所制,以掩黥迹也”另,唐人宇文士及谓“今妇人面饰花子,起自唐上官昭容所制,以掩黥迹也”此两处将花钿的源起归为唐代才女上官昭容始创。据唐 • 段公路《北户录》卷三记载,上官昭容的才华得武则天赏识后委与帝后帘下书记献策,但因昭容窃窥帝后与宰臣对事而被帝后觉知,获在额间黥面之刑。虽然事后昭容再获帝后的赏识,但日后皆以花钿掩饰面部瘢痕。宫人见其面贴花钿的样子格外妩媚而竞相模仿,此后花钿便在坊间广为流传。此外,还有史书记载花钿也是唐代民间女性掩饰面部瘢痕的常用手段,又因花钿的位置不同在唐代也产生了不同的妆容。 额黄又称“鹅黄”,就是化妆的时候女子把自己的额头涂上黄色,但对于她们所使用的材料目前并没有具体的文献记载,所以我们现在对于额黄是什么仍不可知。不同的学者对于额黄所使用的物质有不同的猜测,在此笔者不再进行过多的讨论。面靥是唐代女子在酒窝处的一种装饰。面靥的式样多种多样,有像月亮一样的,有像钱一样的,还有像花一样的,还有的只是单纯的一个小点。斜红,是唐代女性用胭脂等红色染料,描画于鬓眉之间的一种特殊妆饰。这种妆饰以残破为美,多呈红色新月形,也有的呈瘢痕状。据史料记载,斜红源自于魏文帝曹丕宠爱的妃子薛夜来,因为她无意间撞到了水晶屏风便在脸颊上留下了伤痕。这个伤痕并没有让曹丕讨厌薛夜来,反而让薛夜来看起来更加楚楚可怜,魏文帝对她更是喜爱了,因此宫人们便用胭脂在脸颊上竞相描画模仿,就这样一直延续到唐代。据相关史料记载斜红还引起了唐代女子对血痕妆的热情。在长庆年间还曾流行过血晕妆,就是用浓艳的红紫色颜料,在眼眶上下涂抹出大块血迹,从远处看双目如血泪泣流,赫然醒目。明末清初的徐震在《美人谱》中运用以物比形的方法,对中国古典女子的各部位形态进行了具象写实的描述,但是在描写眼睛的时候作者只用了秋波二字。纵观唐代女子的妆容不难发现,唐代女子的眼睛比起其他的部位所用的修饰甚少。李芽曾述 :“在历代仕女画中,我们很难寻觅到对眼睛的刻意修饰,全然一派“素眼朝天”。这可能也是唐代女子在浓妆中的寻到的一丝宁静,虽然她们对眼睛的修饰甚少,但是这并不影响她们的美丽。笔者个人觉得这反而是他们气质的一种展现。 唇妆是面妆的收尾。唇妆,在中国古代又称点唇,用唇脂涂抹口唇又称“点唇术”,早在史前时期,中国就已出现了崇尚女性美唇的现象。1980 年,在辽西建平、凌源两县交界之处的牛河梁红山遗址出土一尊女神头像,年代距今约 5500 年 -5000 年左右,其出土时眼眶与面颊红艳,唇部涂朱。通过考据红山文化出土女神像的朱唇,以及三星堆青铜面具廓尔昌的唇边上涂抹的朱丹等大量出图文物,有学者认为,先民对朱唇的追求往往跟早期人类的生存需要和原始宗教活动有关。原始人类艰难的生存环境必然使其对血与火的红色充满敬畏,而唇色与生死 健康 紧密关联也必然驱使先民通过涂抹朱唇而使个体生命被衬托的更有活力、更加容光焕发。所以在中国古代,女子的嘴巴一直都是这样画的,也有很多人夸赞女子美丽,说她的嘴巴是樱桃小嘴。以上就是笔者对于唐代女子妆容的全部理解,其中可能有不足之处,还请读者见谅。唐代女子的妆容是我国古代女子妆容的鼎盛时期,从她们面部的每一个部分都有所体现,尤其是花钿、斜红、胭脂等装饰,还有京城女孩妆容的相似程度,都像我们表现出在唐代文化的开放和包容性,也体现出了大唐的繁华盛世。这仅仅只是大唐盛世的一个表现,这让我们遥想当年的大唐,究竟是怎样的一种场景。参考文献

唐代女子妆容毕业论文

最近,唐朝宫廷大戏《大唐荣耀》蓄势而来。唐宫戏中,比剧情更抢眼的是唐朝女性绚烂大胆的妆容服饰。除了袒胸装,唐朝女性的开放还体现在面部妆容方面。大唐的荣耀在于贞观开元、大明宫苑,在于李白杜甫、颠张狂素,更在于人面桃花的唐朝女子。

可以说,唐朝美人的妆容简直就是在脸上作画,想象奇特,脑洞全开。先来预热一下,看一幅“弈棋仕女图”(出土于吐鲁番阿斯塔那187号墓)。

图中的唐朝女子着绯色碎花上衣,绿色罗裙,体态丰盈,尤其是面部胭脂如泼墨,甚至涂到了耳朵。这样夸张的程度你能接受么?一个唐朝美人又是如何打造出来的?事实证明,做个唐朝贵妇着实不易。

唐朝美人化妆大概可分为以下几步:涂铅粉——抹胭脂——涂额黄——修娥眉——贴花钿——点面靥——点绛唇。

1.上铅华

有一个成语叫“洗尽铅华”。这里的“铅华”就是古代女子敷在脸上的“粉底”。铅华多为白色,有的粉中还会同时掺入香料。把自己的脸用铅华涂净,做好重新换脸的准备,这第一步并不难。

2.泼胭脂

唐朝女子涂抹胭脂根本就是泼墨写意,大开大合。唐朝的“胭脂妆”有很多种,而且都有特定的名称,比如酒晕妆、桃花妆、飞霞妆、三白妆、泪妆、啼妆、血晕妆、落梅妆等等。可见,唐朝的时尚体系已经初具雏形了。

酒晕妆,就是在双颊上浓妆艳抹,甚至连耳朵都涂上胭脂。这幅出土于新疆阿斯塔那墓的“人物画”即为一例。

飞霞妆用浅朱作底,再施铅华,制造出红里透粉的效果。三白妆则仅仅用胭脂涂抹前额、鼻子、下巴,可见唐朝人已经懂得利用阴影制造立体感的化妆技巧了。

从生活史的角度理解古诗文或许会另有一番收获。杜牧的《阿房宫赋》里有一句“绿云扰扰,梳晓鬟也。渭流涨腻,弃脂水也”。宫女妃嫔们的洗脸水中满是胭脂油膏,让河水变成了“胭脂河”。

杜牧对唐朝贵妇胭脂用量的描绘并不夸张。陆游在《钗头凤》中有一句“泪痕红浥鲛绡透”,说的是女子的眼泪冲洗了胭脂,把巾帕染红。

儿时写作文,我们总会用脸“像花儿一样”比喻女孩儿的面颊。这个比喻唐朝诗人已经用过了,“芙蓉向脸两边开”(王昌龄《采莲曲二首》),或者是更熟悉的“人面桃花相映红”(崔护《题都城南庄》)都是唐朝女性妆容的真实写照。

唐诗充满无边浪漫的想象力,比喻不落俗套,新奇大胆,可又似信手拈来毫不做作,那是因为唐人的生活原本如此吧!

3.修娥眉

与胭脂妆类似,唐代的眉形也有很多。“青黛点眉眉细长”(白居易《上阳白发人》),这是细眉。还有“双眉画作八字低”(白居易《时世妆》),这是八字眉。王处直墓壁画中的一位女子就画了八字眉,未言先泣,惹人怜惜。

唐玄宗甚至画了《十眉图》记载当时流行的十种眉形:鸳鸯、小山、五岳、三峰、垂珠、却月、分梢、涵烟、拂云、倒晕。只可惜该图已失传,如梦如幻的名称背后只能是无尽的遐思了。

但是,当我们看到这位仕女的面部时(《簪花仕女图》局部),你发现她的五官比例有什么问题了么?没错,她的额头面积好像过大,双眼几乎位于整个脸庞的中部,而实际上我们的眼睛大概位于脸部的3/5处。很明显,人的五官尤其是眉毛不会先天如此,那么这些眉形是如何实现的呢?

这涉及到晚唐的一种病态的风气:开额。开额就是把额前的头发剃掉一部分,拓宽额头,为复杂的妆容争取最大面积,此外还要把眉毛剃光。再结合之前的铅华“粉底”,换脸就完成了。结合这一真实存在的风气,我们可以得知仕女图并不完全是艺术夸张,或许也有生活真实。

这样的妆容极端又危险。唐文宗(826-840年)曾经就此事特别下诏,“禁高髻、险妆、去眉、开额”。(《新唐书?车服志》)除了这些“险妆”,唐文宗还操心女性的衣袖宽度。中晚唐时期,很多妇女的衣袖阔达四尺,宽垂至地。因此他规定女性的襦袖不得超过一尺五寸。

一国之君竟如此事无巨细,甚至管到了女性如何化妆和袖子的宽度,这多少有些匪夷所思。其实,服饰的变革似乎预示着一个王朝的命运。

刘嘉玲在电影《狄仁杰之通天帝国》中的眉妆

从唐文宗的诏令中可见,唐中晚期社会的颓唐病态之风,王朝的颓势也就在这“险妆”中描画着,而此时距907年唐朝覆灭已经时候不多了。女性的一举一动牵扯着王朝盛衰的神经,难怪君王要对女性服装紧抓不放了。

4.花钿与额黄

“唧唧复唧唧,木兰当户织”。《木兰辞》的最后,木兰终于“对镜贴花黄”换上了女装。花黄就是古代女子的面饰之一。

这里的“黄”即额黄。唐代女子会把额头染成黄色,唐诗里有也有称“鸭黄”、“鹅黄”的。除此之外,还有用金黄色的材料剪裁出花朵飞鸟星星月亮等自然万物粘满额头。女性的面容上就这样装载了整座江山。

“花钿”是一种薄片,也称为“花子”,贴于额头眉间。花钿形状多样,有圆形、棱形,月形,牛角形,颜色以红绿黄为主。至于材质,可以是金箔、贝壳,甚至是蜻蜓的翅膀和鱼鳞。

花钿的造型在古装剧里经常出现。阿斯塔那墓206号出土了这件彩绘木胎女舞俑,她也被亲切地称为“唐朝小姐”。她额头上的红色花样就是花钿。《捣练图》中的女性额头间也佩有花钿。

5.俏面靥、点绛唇

“彩绘木胎女舞俑”的嘴角旁边还有两个黑点,这就是面靥。用丹或墨在脸颊上画点,很像一颗痣,或许也有人造酒窝的意思吧。面靥不一定点在脸颊,还可以点在眼角等多个地方。

最后就是点唇了。孟晖在《花间十六声》中系统考证了唐代的点唇用品——口脂。之所以称为点唇,是因为画唇讲究一气呵成。

唇妆也有各种style,石榴娇,大红春,半边娇,露珠儿、淡红心。铅华“粉底”遮盖了嘴唇原本的形状,唐人就可以用口脂画出自己喜欢的唇形了。

唐朝的“口脂”是固体的,和今天的唇膏很类似。在唐宋时期,口脂更是一种保健及美容用品,男性也可使用,类似今天的药膏或护手霜。

每年腊日,唐朝皇帝赏赐大臣的“年终福利”中就有面脂和口脂。杜甫在《腊日》一诗中就提到“口脂面药随恩泽”。这其中,很多是赐给在苦寒之地戍边的军人使用,作为冬天的护唇和护肤用品。

既然是朝廷的慰问品,就一定有专业的生产部门,这就是“尚药局”,这个机构里有“合口脂匠四人”专门生产口脂。此外,“药王”孙思邈的《备急千金方》中也有用特制的“口脂”治疗唇部疾病的记录。

当然,作为女性化妆用品的口脂还可以更浪漫。公元889年,韩偓中了进士参加“探花宴”,席间收到了一件神秘礼物。他为此写诗:“解寄缭绫小字封,探花筵上映春丛。黛眉印在微微绿,檀口消来薄薄红。”一条手帕上面印有唇印和眉印,韩偓立即得知了对方的身份,心意也不言自明。

至此,一张标准的唐朝美人妆就化好了,不知道你是否能接受这样的夸张与大胆?其实,比唐朝女性妆容更荣耀的是她们的表情。这件国家博物馆藏“三彩釉陶女俑”(局部)的表情自信、恬淡,洋溢着幸福。

大唐的荣耀在裙摆,在胭脂,更在眉间。

(作者:行远志)

作者投稿,未经授权严禁转载

唐代长安地区不同时期的女子妆容分析

三、中晚唐――兼收胡风,大胆夸张

中晚唐是唐朝由盛转衰的时期。经过安史之乱的唐朝,国力开始衰落,加上政局黑暗,藩镇动荡,即使有不少励精图治的皇帝,却也难以挽救大唐的没落。这一时期的女子妆容主要以红妆为主,吸收异邦元素,风格标新立异,体现了长安女子大胆追求时尚的个性。

元和时世妆就是这一时期标新立异妆容的突出代表。《新唐书・五行志》记载说:“元和末,妇人为圆 鬟 椎髻,不设 鬓 饰,不施朱粉,惟以乌膏注唇,状似悲啼者[10]。”元和时世妆一出现就遭到了当时无数文人墨客的抨击,其中最具代表的文章就是白居易的《时世妆》了。“时世妆,时世妆,出自城中传四方。时世流行无远近,腮不施朱面无粉。乌膏注唇唇似泥,双眉画作八字低。妍 媸 黑白失本态,妆成尽似含悲啼。圆 鬟 垂 鬓 椎髻样,斜红不晕赭面状。昔闻被发伊川中,幸有见之知有戎。元和妆梳君记取,椎髻面赭非华风。”白居易在诗中对此妆容进行了深刻的反讽,认为这种怪异的妆容不是华夏儿女应有的。和白居易持类似观点的还有他的好朋友元 稹 。元 稹 在寄给白居易的书信中说:“近世妇人,晕淡眉目,绾约头 鬓 ,衣服修广之度及匹配色泽,尤剧怪异”,同样觉得现今妇人的装扮令人难以接受。

如果你觉得元和时世妆已经让你突破想象那你就错了,流行于长庆元年的血晕妆才真正让你大开眼界。《唐语林・补遗》记载道:“长庆中,……妇人去眉,口丹紫三四横约于目上下,谓之血晕妆[10]。”妇女在化妆时把自己的眉毛去掉,在眼睛上下画三四条或红或紫的线条,看上去就好像被什么抓伤了一样,给人一种鲜血斑斑的伤痕感。

但不管元和时世妆和长庆血晕妆有多么新奇怪异,这一时期的妆容还是以艳丽的红妆为主,“傅粉贵重重,施朱怜冉冉”(元 稹 《恨妆成》)、“金缕浓薰百和香,脸红眉黛一时新”(罗虬《比红儿》)、“射生宫女宿红妆,请得新弓各自张”(王建《宫词》),可见在诗人眼中,红妆还是比较符合他们审美的。

对于妆容来说,斜红的修饰是不可少的。“莫画长眉画短眉,斜红伤竖莫伤垂”(元 稹 《有所教》)、“一抹斜红傍脸斜,妆成不语独攀花”(罗虬《比红儿》)、“圆 鬟 垂 鬓 椎髻样,斜红不晕赭面状”(白居易《时世妆》),从这些诗句中可以感受到斜红对脸的修饰作用。

除此之外,花钿也是中晚唐妇女们所喜爱的妆饰。这在周昉的《 簪 花仕女图》、晚唐的《宫乐图》都可以看到相关实例。王建在《题花子赠渭州陈判官》:“腻如云母轻如粉,艳胜香黄薄胜蝉。点绿斜蒿新叶嫩,添红石竹晚花鲜。鸳鸯比翼人初帖,蛱蝶重飞样未传。况复萧郎有情思,可怜春日镜台前”中对花钿的形状、手感、重量等进行了细致的描述。

除了脸妆外,中晚唐妆容中最引人注目的当属眉形了。在此,首先一提的是在元和年间走红长安城的八字眉。对于八字眉,很多人都不陌生,不少诗人对此也有过描述,“乌膏注唇唇似泥,双眉画作八字低”(白居易《时世妆》)、“金丹拟驻千年貌,宝镜休匀八字眉”(韦应物《送宫人入道》)、“寿阳公主嫁时妆,八字宫眉捧额黄”(李商隐《蝶》)。很多人认为八字眉是在元和年间出现的,但从韦应物的诗句中却可得知,八字眉出现的时间要早于元和。不仅如此,八字眉在《宫乐图》中还有实例,左二吹笙的宫女所画的就是八字眉(见图)。

(图 晚唐《宫乐图》中画八字眉的宫女)

除此之外,还有就是在《 簪 花仕女图》、《引路菩萨图》中广为人后人所知的桂叶眉(见图)。这种眉形整体粗短,倒八字形,是中晚唐粗眉的另类代表。

(图 《 簪 花仕女图》中画桂叶眉的贵妇)

结语

从初唐到中晚唐,从含蓄婉约到雍容华贵,唐代女子对于妆容的大胆创新不仅反映了作为国际大都市的长安其经济、政治、文化的繁荣,更反映了当时整个社会风气的开放。唐代对于女性的宽容程度是前朝所未有的,女子不仅可以着男装、露面出行、参与男性的社会活动(如打马球),还可以离婚再嫁、入仕为官等。

总的来说,正是由于唐代经济的繁荣,政治的开明,女性地位的提高,才为长安女子追求美提供了必不缺少的条件,并给唐妆史的发展添上了不可磨灭的一笔。

参考文献:

[1]周汛,高春明.《中国历代妇女妆饰》[M].上海:学林出版社,香港:三联书店有限公司,1988(1).

[2]汪维玲,王定祥.《中国古代妇女化妆》[M].陕西:陕西人民出版社,1891(1).

[3]段成式等撰.曹中孚等校.《酉阳杂俎》[M].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12(1).

[4]刘 昫 等.《旧唐书》[M].北京:中华书局,1975(1).

[5]马缟.《中华古今注》[M].北京:商务印书馆,1956(1).

[6]范晔.《后汉书》[M].北京:中华书局,2007(1).

[7]王仁裕.《开元天宝遗事》[M].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2012.

[8]张泌.《妆楼记》[M].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98(1).

[9]欧阳修等.《新唐书》[M].北京:中华书局,1975(1).

[10]王谠著,周勋初注.《唐宋史料笔记丛刊:唐语林校证》[M].北京:中华书局,2008(2).

唐代妇女好面妆,奇特华贵,变幻无穷,唐代前后都未出现过如此盛况。

唐代妇女的化妆顺序大致如次:一敷铅粉;二抹敷脂;三涂鹅黄;四画黛眉;五点口脂;六描面靥;七贴花钿。

花钿是唐代面部装饰的一大特点。这种在脸部额间贴上花钿进行装饰和点缀的方法,在唐时十分盛行,尤其是唐的后期更为时尚,并且有多种效果,这在王建的诗中记得十分详细:“腻如云母轻如粉,艳胜香黄薄胜蝉。点绿斜蒿新叶嫩,添红石竹晚花鲜。鸳鸯比翼人初贴,蛱蝶重飞样未传。沉复萧郎有情思,可怜春日镜台前。”从诗句中我们能体会到当时花钿视觉效果如何,从而知道花钿的质地是薄而轻的,色是腻而艳的,样式有鸟、虫、花叶等。这在当时的壁画、绢画上都有反映。

靥钿又称“贴花子”。靥钿是在脸颊上点画出如星如月的形状,然后用胭脂、丹青涂抹上去。从新疆吐峪沟出土的绘画残片上,发现妇女面部有红花子的装饰痕迹,又从《捣练图》中看到妇女额头上有红瓣花片的装饰,《木兰诗》中“当窗理云鬓,对镜贴花黄”的“花黄”即指将金箔剪刻出花形,装饰在面部贴在额头上的叫花钿,贴在两颊的是靥钿。

唐女画眉千奇百态。唐代妇女用青黑色颜料将眉毛画浓,叫做“黛眉”。“黛眉”是汉代以“黛”画眉风气的延续。《太平御览》中记载 :“染青石谓之点黛。”白居易的《上阳发白人歌》中“妇人去眉,以丹紫三四横钓于目上下,谓之血晕妆”,十分明确地记述了“黛石”的质地、颜色和功能,为后人留下了宝贵的历史资料。当时妇女修眉,除剃掉原来的淡眉外,还要刮净额毛,用“黛”画出各种眉毛式样。唐玄宗曾命令画工设计数十种眉形,以示提倡。如鸳鸯眉、小山眉、五岳眉、三峰眉、函烟眉、拂云眉、倒晕眉、挂叶眉、黑烟眉、半额眉等。最常见的是蝴蝶眉。张籍《倡女词》中记“轻鬓丛梳阔扫眉”。白居易的《上阳发白人歌》中描述“青黛点眉眉细长”以及“莫画长眉画短眉”等都是记载了画眉的长、短、宽、窄和浓淡。李商隐诗“八岁偷照镜,长眉以能画”。这说明唐女画眉之风已及未成年的女孩,可见流行之盛。

隋唐时画眉,各个时期有变化。隋炀帝的殿脚女吴绛仙就是善于画长眉,而且用青黛画眉,唐初尚宽与浓,至开元、天宝年间,则尚细淡的画法,又尚细细八字式低颦。后又时尚过蝴蝶眉、八字眉等。到晚唐时化妆趋于怪诞,一时有以悲以怪为美,以病态为美之风尚,八字眉、画黑唇、臃肿发式的悲啼妆就是这一时期的典型例子。总之,唐初、中期的发式与化妆多趋于多样、自然、健康活泼,而晚期则有变态、压抑、愁闷、病态的倾向。

斜红是妇女面颊上的一种妆饰。从唐代墓葬里出土的女俑,脸部常绘有两道红色的月牙形妆饰,这种妆饰色泽浓艳,形象古怪,有的还被故意描绘成残破状,远远看去,宛如白净的脸上平添了两道伤疤。这种妆饰被称为斜红。

据张沁《妆楼记》载,三国时,魏文帝曹丕的宫中新添了一名宫女,叫薛夜来,文帝对她十分宠爱。一天夜里,文帝灯下读书,四周有以水晶制成的屏风。薛夜来走近文帝,不觉一头撞上屏风,顿时鲜血直流,伤处如朝霞将散,愈后仍留下两道疤痕,但文帝对她宠爱如昔。其他宫女有见于此,也模仿起薛夜来的样子,用胭脂在脸部画上这种血痕,名叫“晓霞妆”。时间一长便演成一种妆式――斜红。

除斜红之外,唐代还流行一种面部妆饰叫“面靥”。“面靥”与“斜红”不同,它是施于面颊酒窝处的一种妆饰,也称“妆靥”。更古老的名称叫“的”。刘熙《释名・释首饰》中“以丹注面曰‘的’”,即指此。根据传说,妇女在脸上注“的”,原来并不是为了妆饰,而是宫廷生活的一种特殊标记。当一位宫女月事来临,不能接受帝王的“御幸”,而又难以启齿时,只要在脸上点上两个小点即可表意。以后这种做法被传到民间,逐渐变成一种妆饰。

“面靥”通常以胭脂点染,也有用金箔、翠羽等物粘贴而成。在盛唐以前,妇女“面靥”一般多作成黄豆大小的圆点 ;盛唐以后,有的形如钱币,被称为“钱点” ;有的如杏核,被称为“杏靥”。也有饰以各种花卉的,俗谓“花靥”。晚唐五代以后,妇女“面靥”妆饰之风愈益繁缛,除了施以圆点、花卉之外,还增加了鸟兽图形,有的甚至还将这种花纹贴得满脸皆是。

在古代妇女的面部妆饰中,还有“点唇”的习俗。所谓的“点唇”,就是以“唇脂”一类的化妆品涂抹在嘴唇上。我国最早出现的点唇材料,叫“唇脂”,它的主要原料是“丹”。“丹”是一种红色矿物,也叫“朱砂”,用它调和动物脂膏制成的“唇脂”,具有鲜明强烈的色彩光泽。随着社会风气的变迁和审美观念的演变,唐代妇女的“点唇”形式也出现多样的造型。如石榴桥、大红春、小红春、半边娇、万金红、露珠儿、内家圆、天宫巧、淡红心等。也有以形状大小或妆容姿色取名,如嫩吴香、圣檀儿、洛儿殷等,这里的“唇脂”就是后来的胭脂锭。

粉脂是胭脂和素粉的合称,这是当时妇女们离不开的化妆品。由于唐装多有袒露肌肤,因此要求除面部敷粉以外,胸、臂等 *** 部分也要求敷粉。现在可以看到的形象资料是出土的陶俑和壁画仕女图,上面有半圆形和圆形的红粉化妆痕迹。在当时,宫中的女人也有少数只以素粉扑面的化妆方法,并形成了宫中一种不正常现象,人们称它为“泪妆”,认为它属于奇装异服一类。

“额黄”是以黄粉涂抹额头。

“鸦黄”是以黄粉涂抹双眉中间,又称“眉黄”。

“靥颊涂黄”是在面颊涂抹大面积的黄色,当时取名“拂妆”。

在封建社会,广大妇女一直是深受礼教的约束,笑不露齿,站不倚门,行不露面,被奉为妇女必须恪守的信条。唐代妇女摆脱这种羁绊,大胆尝试,从而带来唐时服饰崭新多彩的面貌,这又是一次人之本性――表现个体存在――与封建礼教的抗争。它也只有在唐代这个以开放安民为策、兼用礼教的时期才能一突而起。它是在开化的社会意识、繁荣的经济条件、人体的自我表现三者兼备的基础上开出的鲜花。女穿男装、女穿胡服,这当中体现了大唐的青春、自由、欢乐的风貌。唐代女子的服饰精神归功于盛唐的统一、协调、广阔、开放、活跃、昌盛、发达、文明。

唐代服饰文化鉴赏毕业论文

唐代是我国政治、经济高度发展,文化艺术繁荣昌盛的时代,是封建文化灿烂光辉的时代。唐统一了魏晋南北朝和隋的混乱分裂状态,建立了统一强盛的国家,对外贸交易发达,生产力极大发展,较长时间国泰民安。尤其当盛唐成为亚洲各民族经济文化交流中心的时期,更是我国文化史上最光辉的一页。这个时期吸收印度和伊朗文化,并融入我国文化之中,从壁画、石刻、雕刻、书、画、绢绣、陶俑及服饰之中,充分体现出来。 时至隋唐,中国服饰最明显的特点是双轨制。在大的祭祀场面,穿汉人的传统衣服。在平时,唐代的常服是胡服(即鲜卑装)系统,。 唐代国家统一,经济繁荣,形制更加开放,服饰愈益华丽。唐代女装的特点是裙、衫、帔的统一。在妇女中间,出现了袒胸露臂的形象。在永泰公主墓东壁壁画上,有一个梳高髻、露胸、肩披红帛,上着黄色窄袖短衫、下著绿色曳地长裙、腰垂红色腰带的唐代妇女形象,从而对“粉胸半掩疑暗雪”,“坐时衣带萦纤草,行即裙裾扫落梅”有了更形象的理解。 慢束罗裙半露胸,并不是什么人都能做的。在唐代,只有有身份的人才能穿开胸衫,永泰公主可以半裸胸,歌女可以半裸胸以取悦于统治阶级,而平民百姓家的女子是不许半裸胸的。当时,唐朝半露胸的裙装有点类似于现代西方的夜礼服,只是不准露出肩膀和后背。 唐代女服的领子,有圆领、方领、斜领、直领和鸡心领等。短襦长裙的特点是裙腰系得较高,一般都在腰部以上,有的甚至系在腋下,给人一种俏丽修长的感觉。 “罗衫叶叶绣重重,金凤银鹅各一丝”。“眉黛夺得萱草色,红裙妒杀石榴花”。唐代的裙子颜色绚丽,红、紫、黄、绿争艳斗研,尤以红裙为姣姣者。街上流行红裙子,不是现代人的专利,早在盛唐时期,就已经遍地榴花染舞裙了。 也许是受阴阳五行说的影响,杨贵妃最喜欢着黄裙,那是地位的象征。 “慢来罗裙半露胸”,从一个侧面反映了当时社会思想开放的程度。 在一定经济基础上形成的社会意识形态。是影响社会风尚、衣冠服饰的一个重要因素。服装是社会政治气候的晴雨表。唐代是中国封建社会的鼎盛时期,尤其是贞观、开元年间,政治气候宽松,人们安居乐业。唐朝的京师长安,是当时政治、经济、文化的中心,同时也是东西文化交流的中心。在古城西安,雁塔晨钟、草堂烟雾、灞柳风雪、骊山晚照、华岳仙掌、碑林石刻仿佛还萦绕着袅袅的盛唐之音。和唐朝政府有过友好往来的国家,曾经有三百多个。灿烂的中国文化,通过他们传到世界各地。时至今日,东亚地区的一些国家,仍把唐朝时期的服饰作为正式的礼服,可见影响之久。外国的友好使者云集长安,也把他们的文化的种子,播撒在八百里秦川。唐朝的绘画、雕刻、音乐、舞蹈等艺术都吸引了外来的技巧和风格。对异国衣冠服饰的兼收并蓄,使唐朝服饰的奇葩开得更加鲜艳夺目。 由于唐朝采取开放政策,对西域、吐蕃的服饰兼收并蓄,因而“浑脱帽”、“时世妆”得以流行。这就是中国古代服饰史上的第三次大变革。与前两次服饰大变革所不同的是,这一次的服饰大交流是由南北走向向东西方向流动。

尼玛,你这问题要坑死我啊!

发了269105587

中国唐装文化“唐装”说法的由来,有些“出口转内销”的味道,外国人称“华人街”为“唐人街”,自然把中式服装叫做“唐装”了。“唐装”的称谓,其实源于海外。唐代盛期,声誉远及海外,以后海外各国因称中国人为“唐人”。《明史·外国真腊传》言:“唐人者,诸番(外国人)呼华人之称也。凡海外诸国尽然。”在美国、东南亚乃至欧洲的华人居住区,亦因而被称为“唐人街”,而华侨自称唐人,正由于自古以来唐朝是让中国人为之骄傲的朝代。把住唐人街的唐人穿的中国传统风格的服装称为“唐装”,不仅顺理成章,而且早就在海外成为惯称,成为国际公认的中国人的称号。在20世纪初,在当时“中西服装并行不悖”的社会大背景下,粤、港、澳一带同胞就是以“唐装”、“西装”来区别中西打扮的。在2001年的上海APEC会议上,中国作为东道主请前来参会的亚洲及太平洋经济体的领导人穿“唐装”,并由之而掀起祥和喜庆的“唐装”新潮,这不仅是清代以降的传统与现代的融合,而且是流行规律的必然,更是中国在国际大家庭中地位与风度的体现。现在大陆所称的“唐装”,基本上是清末的中式着装,据APEC会议各国元首所穿“唐装”的主要设计者余莺女士说,“唐装”应当是中式服装的通称。当初他们设计好服装后,大家一起讨论给这套服装起名,最后决定把这种服装命名为“唐装”。这主要是因为国外都称华人居住的地方为“唐人街”,那“唐人”穿的衣服自然就应该叫“唐装”了。这种所谓的“唐装”是由清代的马褂演变而来的,其款式结构有四大特点:一是立领,上衣前中心开口,立式领型:二是连袖,即袖子和衣服整体没有接缝,以平面裁剪为主;三是对襟,也可以是斜襟;四是直角扣,即盘扣,扣子由纽结和纽袢两部份组成。另外从面料来说,则主要使用织锦缎面料。“唐装”并不是唐代的服装。"幞头纱帽"和圆领袍衫"是唐代男子最主要的服饰。"幞头"是一种包头用的黑色布帛。唐代是 "撰头"盛行的时代,"幞头"的样式也富于变化,尤其是在唐武德初年至开元年间这一百多年的时间里,"幞头"的形制经历过几次较大的变化。唐代的男子服装主要是圆领袍衫。传统的冠冕衣裳,只是在隆重的场合,如祭祖天地、宗庙等时偶尔用之,其他则以"幞头袍衫"为尚。袍服的用途非常广泛,上至帝王,下至百官,礼见宴会均可穿着,甚至将其用作朝服。袍服的款式,各个时期不尽相同,早期的袍服的袖子多用大袖,但大袖对域外的民族来说,则不太适宜。因北地寒冷,不便采用大袖,而采取紧裹双臂的窄袖。随着南北风俗习惯的相互渗透,这种紧身、窄袖的袍服样式,也被汉族人民所接受,而且成为唐代袍服款式的代表。唐代妇女服装可归纳为三种类型:1、窄袖衫襦、长裙;2、胡服;3、女着男装。这三种不同特点的服装,构成了盛唐女装的主流。妇女衣胡服、着男装,更是盛唐的一大特点。现在的“唐装”是源自清代的传统和现代的结合品。它既吸取了清代以降传统服装富有文化韵味的款式和面料,同时又吸取了西式服装立体剪裁的优势,使源自清代的马褂又重新登上了时尚舞台。现在穿着的“唐装”已经进行了很多改良。比如现在的中式服装很少用连袖,因为连袖就等于服装没有肩部,也不能用垫后,那样肩部就不够美观:传统中式服装是不收腰的,女士穿着缺乏曲线美,现在的中式服装都改成收腰的了:过去的裙子下摆非常窄,走路只能迈碎步,现在把裙摆做大了,便于活动;还有像旗袍,传统的开襟特别高,现代人尽管比过去开放得多,但穿起来还是有点别扭,所以开襟就低多了。如今,“唐装”的面料已不再局限于织锦缎面料,真皮“唐装”已面市并开始在白领阶层慢慢流行开来。真皮与“唐装”的结合不仅保留了“唐装”原有的雍容华贵、富态休闲的韵味,同时皮质面料和制作工艺使“唐装”显得挺括。中式的“唐装”被赋予了一些西式特征,使“唐装”得以走出礼仪服装、节日服装的小空间,日常生活以及工作中都能穿,拓宽了“唐装”的穿着场合。一些事业有成,生活条件比较优越的港澳台人士、归国人士,以及外籍人士是这类“唐装”的主要消费者。在中国经济处于上升时期的当前,“唐装”的兴盛似乎可以看做中华文明复兴的一种征兆。然而撇开它背后宏大的象征意义,“唐装”本身其实是一个颇模糊的概念,关于这个名词的内涵,时装界有多种表述,如“华服”、“中装”等。很多人对“唐装”的提法大惑不解:以中华之大,唐代以降,岂无装可穿?而“唐装”在文化领域则更是饱受置疑:中国人的衣服,为何要由外国习俗来命名,本非唐朝的服装,却因外国人称之为唐装,而中国人自己便人云亦云的也称唐装,岂不滑稽?其实,真正唐代人穿的长袍大袖,甚至离我们更近的明代袍服(两者其实是同一事物),并非不太可能重回流行。“长袍大袖”只是现代的人们对“古装” 的模糊认识(从夏商周时期一直到明末的传统中国人的穿着主体款式是“交领右衽,隐扣系带,褒襟广袖,峨冠博带”,其中,“褒襟广袖,峨冠博带”仅为礼服特征,而“交领右衽,隐扣系带”的特征则为礼服、常服所共有),也就是说,真正的唐装除了作为主体款式的礼服外,还有作为补充的“窄衣窄袖”的常服。这些服装自唐以来就有“汉服”或“汉装”的正式称谓(意为“汉民族的传统服装”或“汉族的民族服装”),经历将近四千年,一直自成体系,一脉相承,并深远影响了日本、朝鲜(韩国)、越南等周边国家,其中,日本的“和服”(汉服中的深衣款式),朝鲜(韩国)的“韩服”(汉服中的襦裙款式)便是汉服在这些国家的正常延续。真正的唐装的宽衣大袖的礼服更适合于祭祀、成人礼等庄重场合,而其“窄衣窄袖”的常服则更适合于劳动耕作及日常场合。随着自互联网发起,以都市青年白领阶层为骨干的“汉服复兴”运动的兴起,真正的唐装(汉服)在现代人们的视野中也并非“遥不可及”,源于外国人眼中的“唐人”而定义的“唐装”一词,正越来越多的受到人们的置疑。特点:其实“唐装”,基本上是清末的中式着装,“唐装”说法的由来,也有些“出口转内销”的味道,外国人称“华人街”为“唐人街”,自然把中式服装叫做 “唐装”了。 “唐装”的称谓,其实源于海外。唐代盛期,声誉远及海外,以后海外各国因称中国人为“唐人”。《明史?外国真腊传》言:“唐人者,诸番(外国人)呼华人之称也。凡海外诸国尽然。”在美国、东南亚乃至欧洲的华人居住区,亦因而被称为“唐人街”,而华侨自称唐人,正由于自古以来唐朝是让中国人为之骄傲的朝代。把住唐人街的唐人穿的中国传统风格的服装称为“唐装”,不仅顺理成章,而且早就在海外成为惯称,成为国际公认的中国人的称号。在20世纪初,在当时“中西服装并行不悖”的社会大背景下,粤、港、澳一带同胞就是以“唐装”、“西装”来区别中西打扮的。在2001年的上海APEC会议上,中国作为东道主请前来参会的亚洲及太平洋经济体的领导人穿“唐装”,并由之而掀起祥和喜庆的“唐装”新潮,这不仅是传统与现代的融合,而且是流行规律的必然,更是中国在国际大家庭中地位与风度的体现。唐装的源起时间离我们很近,因此比较容易重新融入我们的生活。比如说穿着唐装上衣,还可配以西裤、皮鞋,外面能罩风衣,里面衬高领衫……这种特质是唐装风云再起的文化层面以外的实用因素,但这个因素在流行中同样不可或缺。也就是因为这一点,真正唐代人穿的长袍大袖,甚或离我们更近的明代袍服,才基本上不太可能重回流行。它们的回归可能通过另一种形式,就是元素。据APEC会议各国元首所穿唐装的主要设计者余莺女士说,唐装应当是中式服装的通称,当初他们设计好服装后,大家一起讨论给这套服装起名,最后决定把这种服装命名为'唐装。这主要是因为国外都称华人居住的地方为'唐人街',那'唐人'穿的衣服自然就应该叫'唐装'了。另外,国外的一些华人也有称中式服装为 '唐装'的说法,所以唐装的取名也颇有国际化的味道。在如今唐装遍地都是的情况下,到底哪种服装才能称得上是唐装呢?其实,唐装是由清代的马褂演变而来的,其款式结构有四大特点:一是立领,上衣前中心开口,立式领型:二是连袖,即袖子和衣服整体没有接缝,以平面裁剪为主;三是对襟,也可以是斜襟;四是直角扣,即盘扣,扣子由纽结和纽袢两部份组成。另外从面料来说,则主要使用织锦缎面料。今天的唐装并不是唐代的服装。'幞头纱帽'和圆领袍衫'是唐代男子最主要的服饰。'幞头'是一种包头用的黑色布帛。唐代是 '撰头'盛行的时代,'幞头'的样式也富于变化,尤其是在唐武德初年至开元年间这一百多年的时间里,'幞头'的形制经历过几次较大的变化。唐代的男子服装主要是圆领袍衫。传统的冠冕衣裳,只是在隆重的场合,如祭祖天地、宗庙等时偶尔用之,其他则以'幞头袍衫'为尚。袍服的用途非常广泛,上至帝王,下至百官,礼见宴会均可穿着,甚至将其用作朝服。袍服的款式,各个时期不尽相同,早期的袍服的袖子多用大袖,但大袖对域外的民族来说,则不太适宜。因北地寒冷,不便采用大袖,而采取紧裹双臂的窄袖。随着南北风俗习惯的相互渗透,这种紧身、窄袖的袍服样式,也被汉族人民所接受,而且成为唐代袍服款式的代表。唐代女服变化万千,妇女服装可归纳为三种类型: 1、窄袖衫襦、长裙; 2、胡服; 3、女着男装。 这三种不同特点的服装,构成了盛唐女装的主流。妇女衣胡服、着男装,更是盛唐的一大特点。现在的唐装是传统和现代的结合品。它既吸取了传统服装富有文化韵味的款式和面料,同时又吸取了西式服装立体剪裁的优势,使古老的唐装重新登上了时尚舞台。现在穿着的唐装已经进行了很多改良。比如现在的中式服装很少用连袖,因为连袖就等于服装没有肩部,也不能用垫后,那样肩部就不够美观:传统中式服装是不收腰的,女士穿着缺乏曲线美,现在的中式服装都改成收腰的了:过去的裙子下摆非常窄,走路只能迈碎步,现在把裙摆做大了,便于活动;还有像旗袍,传统的开襟特别高,现代人尽管比过去开放得多,但穿起来还是有点别扭,所以开襟就低多了。如今,唐装的面料已不再局限于织锦缎面料,真皮唐装已面市并开始在白领阶层慢慢流行开来。真皮与唐装的结合不仅保留了唐装原有的雍容华贵、富态休闲的韵味,同时皮质面料和制作工艺使唐装显得挺括。中式的唐装被赋予了一些西式特征,使唐装得以走出礼仪服装、节日服装的小空间,日常生活以及工作中都能穿,拓宽了唐装的穿着场合。一些事业有成,生活条件比较优越的港澳台人士、归国人士,以及外籍人士是这类唐装的主要消费者如今,“唐装”已成为中外人士不得不提的关键词。正如面对“可口可乐”兵临城下,“娃哈哈”打出“非常可乐,中国人自己的可乐”的大旗,激发起国人蓄积已久的民族情感,自从2001年APEC领导人身穿“唐装”亮相后,国人就掀起了“穿中国人自己的服装” 的万丈豪情。岂止中国人自己穿,它还成为大洋彼岸的西方人的时尚标签,据说上海长乐路的中装一条街上,经常能看到一些美国人东摸摸、西看看,心情急迫地到处问“有和布什总统穿的那件一样的吗?”北京的一些“唐装”经营者更是自豪地称:“‘唐装’不仅是中华民族服饰,它还要乘APEC的东风带动世界潮流了。” 在中国经济处于上升时期的当前,“唐装”的兴盛似乎可以看做中华文明复兴的一种征兆。然而撇开它背后宏大的象征意义,“唐装”本身其实是一个颇模糊的概念,关于这个名词的内涵�时装界有多种表述,如“华服”、“中装”等。很多人对“唐装”的提法大惑不解:以中华之大,唐代以降,岂无装可穿?其实“唐装”,基本上是清末的中式着装,“唐装”说法的由来,也有些“出口转内销”的味道,外国人称“华人街”为“唐人街”,自然把中式服装叫做“唐装” 了。这样算来,唐装的源起时间离我们很近,因此比较容易重新融入我们的生活。比如说穿着唐装上衣,还可配以西裤、皮鞋,外面能罩风衣,里面衬高领衫……这种特质是唐装风云再起的文化层面以外的实用因素,但这个因素在流行中同样不可或缺。也就是因为这一点,真正唐代人穿的长袍大袖,甚或离我们更近的明代袍服,才基本上不太可能重回流行。在巴洛克时期,法国成为欧洲的中心。路易十四的太阳王朝时期,巴洛克艺术达到了巅峰。其艺术特征可以形容为过分夸张的激情、过度渲染的富丽堂皇、高昂的气度和感人的情调、形式的对比性和特殊灵活性、强烈的装饰感和动势。巴洛克时期服装风格可分为两个时期—荷兰式服装和法国式服装 。荷兰式服装的特色为3L (蕾丝、皮革、长发)荷兰时期特征主要是领子。因为那是荷兰盛行的大的披在肩上带花边的方形领子。这种领子叫做拉巴领外衣特征是繁多装饰性强的排扣,同时裤子延长到膝盖,裤腿紧绷着大腿。下面是长袜。女人从这个时候开始不用裙撑,只有西班牙还延续老的传统。裙子常常要有三层套着穿,显起来,一层层的装饰花边。袖子也很有特点,一节节的箍得臃肿。上衣要么齐脖子的花边大领,要么完全坦露到胸口。到了1650年以后,法国风格开始兴起。也就是现在最常说的那种巴洛克风格。主要一点就是缎带的使用,大量的缎带,大量的花边。巴洛克服饰的特点:花边、缎带、长发和皮革的时代。历史上没有一个时期的男人像这个时候一般妩媚化。男装最大的特点就是大袖子花边了,带马刺的靴子也成了时髦,还有羽毛大帽子和佩剑。这个时候时兴马甲,很短很小,有点像西装背心 ,突出的就是内衣。被大量丝带重重捆扎的内衣。一个男人一件内衣需要100多米长的缎带装饰。这个时候出现长外套,开始没有领子,后来出现大领。从上到下密密麻麻的排扣,装饰极为华丽。外套的口子只扣上边几个,下面全是摆设用。后来下摆还加了衬垫使衣服下摆向外翘起来。巴洛克后期开始时兴领饰,把一块细布打摺围在脖子上,用花边缎带扣住。这就是领带的前身。巴洛克女装的特点是大量褶皱和花边。无数的花饰。上衣流行紧身胸衣,外面套无袖的短外衣,在腰部是成“V”字形收紧的。法国时期开始把领口挖深加宽,几乎露出胸部以上全部空间。领口边缘用花边镶嵌,或是系一小段丝绸打上花结。 衬衫肥大,袖子有长有短,都镶着大量花边,有时候袖子打成很多段,每段都镶嵌花边,非常华丽。外出时穿外套,披着暗色的斗篷,或是男人样式的长大衣。女装的基本款式:上身紧身,夸张后臀部。女装在自然上稍有夸张,利用繁多而褶裥、凌乱的花边饰带和炫目的大小花饰去塑造雍容华贵。拉夫领型或敞领,紧身胸衣,多层而庞大的裙子,外层的裙前中开及腰高衩并将裙角拉到后臀,形成内外裙的对比。这种装束展现出女子特有的性别魅力。这个时期女人的帽子和男人差不多,而且也流行带假发。后期最为流行的是芳丹发型。头上用纱制成多重褶皱,高高耸起。头巾也是普遍要戴的。二十世纪世纪九十年代的简约主义在现在已经成为历史,时下古典主义风潮渗透到时尚舞台的每个角落,饰品设计更是着重于极富装饰性的巴洛克风格。巴洛克服装风格复古情怀的浪漫婚纱也呈现出一派奢华风格。仿巴洛克的提胸和束腰,层层叠叠的裙摆,在细节上将繁复且精细的做工体现得淋漓尽致,再融合现代流行剪裁与时尚元素,像蝴蝶结、褶皱等,创造出亦古亦今的别样风格。大朵的花形头饰是婚纱中最显眼的配件,它可以遮盖整个头顶,也可以绽放于任一侧,令人叹为观止。论文现在查的很严吧,楼主自己好好写吧。。。。

唐朝服饰毕业论文题目

其实在魏晋时代,由于学术上的玄学说道的流行,士大夫阶级及大部分文人都崇尚虚无缥缈的玄谈。从而影响了当时的审美观,于是,表现在服装上则表现为广袖长襟,迎风而走,衣裳随风飘扬,宛如青空白云,飘飘欲仙的感觉。男子尚且如是,何况女子呢。其服饰更是飘逸异常,尤其在舞时,在结合人物动作,真若清风吹弱荷,杨柳随风摆,白云飘飘之令人陶醉。不过,这已经是不切实际的奢侈的产物。 至于唐代,主要分两个阶段。前期其审美思想还是很正常健康的,衣物贵在实用,所以多是短裳。皇上躬行节俭,下风自是如此。就是舞者的衣服也比较简单,多是隋朝齐胸短裙;但是中唐以后,奢侈之风大兴,大约在肃宗代宗之后。其审美观开始畸形,成为了一种变态的审美观。衣服则多宽大,实在难入我眼。若论中国古代服饰,我到喜欢西汉之曲裾。那才是真正的美啊。

服装设计毕业论文题目

马上就要确定毕业论文的选题了,你选好了吗?下面我为大家介绍服装设计毕业论文题目,希望能帮到大家!

1.探索服装设计中的面料形态与结构的关系

2.服装面料的再造设计

3.服装核心竞争力要素研究--基于服装品牌战略的视角

4.服装卖场陈列对品牌发展影响分析

5.浅谈品牌服装设计在营销中的重要作用

6.中国非自主品牌服装出口企业出口现状研究

7.基于网络的品牌服装设计营销模式研究

8.探析中国服装品牌的本土化发展战略

9.浅谈服装品牌形象设计课程教学的创新实践

10.服装品牌网络营销的细化与细节

11.交互式设计中服装品牌专卖店设计研究

12.服装品牌色彩体系构建

13.基于内容分析的电子商务服装品牌热门微博研究

14.中小服装企业品牌设计开发决策因素分析

15.实证分析服装网络营销对品牌力的影响

16.波西米亚风格在品牌服装中的审美体现

17.服装品牌形象影响因素及其权重分布

18.服装品牌移动营销优化路径研究

19.网络营销对品牌服装营销模式的影响

20.绍兴地区服装品牌的发展研究与对策分析

21.服装设计教学对提升学生品牌设计思维的培养

22.从设计师原创品牌服装看服装设计的文化内涵和服装的文化消费

23.服装品牌形象塑造的要点和方法分析

24.服装设计教学中品牌文化观念的建立与培养

25.民族服饰元素应用于现代服装设计中的价值探讨

26.气冷式服装的设计及热舒适性评估

27.服装吊挂流水线柔性输送机构的设计

28.针织服装结构设计理论与方法

29.服装设计中的`色彩语言研究

30.高职服装设计实训课程人才培养改革途径分析

31.浅谈现代服装设计中的装饰手法

32.民族民间艺术与服装设计专业教学的对接研究

33.服装设计大赛对高等院校学生实践的影响

34.“云层臆想”系列服装的设计与制作

35.面向个性化定制服装设计的虚拟人台及快速成型技术研究

36.牛仔服装中的装饰设计应用与效果表现

37.服装面料的二次艺术设计探究

38.现代服装设计中刺绣的运用手法探析

39.论述服装设计教学对学生美育培养

40.浅谈信息时代的服装设计研究

41.融入盐城地域文化元素的幼师动漫服装设计

42.后现代服装设计语言解读

43.探析当代艺术对服装设计的影响

44.绿色设计理念在现代服装中的体现

45.探讨现代服装设计中的传承性与创新性

46.塑料在服装设计中的应用效果探讨

47.浅析服装设计中的透视与虚实

48.基于中西服饰文化交流的服装展示设计研究

49.标识性元素对服装品牌价值效应研究与实践[D]

50.基于中小品牌企业需求的服装设计素材库构建[D]

51.大学生对服装品牌偏好者社会刻板印象的研究[D]

52.潜在加盟者选择特许经营的动机研究[D]

53.中小型服装淘宝店铺品牌构建策略研究[A]

54.服装行业电商推广问题研究

55.基于服装行业的RFID超高频读写器系统设计

56.基于行业需求的服装款式图绘制方法

57.时尚设计驱动服装行业价值提升

58.云制造在东莞服装行业生产与管理高效化的应用研究

59.存在尾货处理渠道的服装行业回购契约研究

60.服装行业博弈现象分析

61.新常态下江苏纺织服装行业调研及人才需求分析

62.基于政治成本的盈余管理研究--以我国纺织服装行业为例

63.经济全球化下中国纺织服装行业未来的发展

64.对我国服装纺织行业无形资产与经营绩效的研究

65.汉绣艺术在现代服装行业中的传承与推广

66.服装行业创新能力评价指标体系构建研究[D]

67.关于浙江省老年人服装行业开发潜力的经济学分析--基于价格歧视和博弈论视角

68.从网络销售数据看服装行业电商模式发展

69.服装行业电商模式比较及发展趋势探析

70.服装行业人才需求与人才供应断裂现象分析

71.服装行业开展网络营销的策略研究

72.服装行业IPO财务审计问题

73.服装企业行业的财务风险预警模型

74.基于对外贸易的中国纺织服装行业质量效益的度量

75.服装行业的作业成本核算

76.服装行业网络营销对策分析--互联网思维下

77.考虑销售价格变动的服装行业供应链契约研究

78.北美服装行业分销渠道和物流技术应用分析与展望

79.服装行业财务管理的加强措施

80.不同时期影视行业的服装制作解读--民族服装的创新与传承

81.浅析我国服装行业结构制图的发展趋势

82.“一带一路”政策下中小企业发展的契机与挑战--以服装行业为例

83.上海服装行业老字号品牌创新策略研究[D]

84.基于振动力和风力作用的服装动态仿真

85.关于风格化服装发展的几点看法

86.基于视觉的服装属性分类算法

87.两级服装供应链库存模型研究

88.夏季服装常用针织面料的抗紫外线性能研究

89.浅谈化妆与服装表演的关系

90.织物与服装虚拟仿真技术研究进展

91.“互联网+”形势下的服装产业发展研究

92.建立和完善服装货币化保障的构想

93.中国纺织服装业出口贸易增加值核算与评价

94.纺织服装企业跨区域发展特征及其影响因素

95.预售模式下时尚服装双渠道供应链优化模型

96.新形式下如何加强针织服装制造业的成本控制

97.服装外贸跟单员岗位现状浅析

98.浅析服装减法美学与当代自然生活的哲学文化现象

99.面向服装产业的CDBC新型电商平台的设计与实现

你的毕业论文啊 给你写 给我多少钱啊

  • 索引序列
  • 唐代服饰妆容毕业论文
  • 唐代妆容的毕业论文
  • 唐代女子妆容毕业论文
  • 唐代服饰文化鉴赏毕业论文
  • 唐朝服饰毕业论文题目
  •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