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毕业论文 > 毕业论文西餐工艺

毕业论文西餐工艺

发布时间:

毕业论文西餐工艺

这个分两部分 烹调工艺 和 膳食营养。 需要实际操作 具体情况 学校不同可能不一样 有的是学的时候 就有讲解操作 有的是事后实习时会接触 其实字面上 理解就差不多 烹饪工艺既营养搭配 这个还是偏膳食营养方面的 烹调工艺有一部分 但是涉及不是很深 。

烹饪工艺与营养专业的认识如下:

烹饪工艺与营养是中国普通高等学校专科专业。该专业的修业年限是三年。烹调工艺与营养主要研究现代烹饪理论、营养分析、餐饮管理等方面基本知识和技能,进行中西餐烹饪操作、营养分析与营养配、酒店管理等。例如: 按照菜品需求对烹饪原料进行初加工、切配、调味等,中餐中的冷盘拼盘、食品雕花设计,西餐中的蛋挞等餐点制作与搭配等。

《烹饪工艺学》、《烹饪营养学》、《烹饪化学》、《烹饪卫生学》、《食品添加剂》、《食品加工与储藏》、《食品材料学》、《食品卫生与安全》、《中西式烹饪工艺》、《餐饮运行与管理》 部分高校按以下专业方向培养:营养师、厨政管理。烹饪工艺与营养专业的学生毕业后主要从事餐饮管理、厨房管理、食品烹调工作。

就业部门主要是旅游饭店餐饮部、社会中高档餐馆业的烹饪技术岗位、营养分析与营养配餐岗位与餐饮管理岗位。社会餐饮业正逐步融入大旅游的格局,在社会服务性行业中的比重也在步增加。社会餐饮业不但需要大量人员,更需要高素质的应用与管理人才,籍以提高整个餐饮业的水平与国际接轨。

烹饪学概论、烹饪原料知识、烹饪营养与卫生、烹饪原料加工技术、烹饪工艺、烹饪工艺美术、食品雕刻、面点工艺、冷菜工艺、西餐工艺、地方面点工艺、现代快餐、宴席设计、食疗保健学、药膳技艺、现代厨房运营与管理、饭店市场营销、餐饮市场分析、饮食成本核算、食品机械与厨房设计、中西餐烹饪技术实训、创新菜点设计、

烹饪技术与饭店餐饮管理综合实习、毕业、论文等,以及各校的主要特色课程和实践环节,中餐烹饪专业的就业方向的岗位有哪些一般毕业都是到酒店酒楼做小弟也就是打荷,当然也可以做沾板也就是切菜的。然后看自己努力,慢慢做上炒菜的,在发展就是头锅师傅。厨房主管,厨师长。总厨。当然你也可以自己开店。

我只能说不冲突。一个整体2个部分而已。你的问题太笼统了,你的目的是什么呢?

其实和专业没有太大关系,只要开设了这个专业的学校都可以报名。1、西餐工艺专业就业方向:西餐工艺专业毕业后主要在大中型高星级饭店、品牌餐饮企业、餐饮高级会所、各专业酒吧、扒房等从事酒水制作、产品研发与经营管理工作;同时,也可到中、高等职业院校从事教学工作。学生毕业时除获得大专毕业证书外,还可获得调酒师和西式烹调师等国家职业资格证书。西餐工艺专业毕业生就业方向:高星级酒店餐饮部门及社会知名西餐企业等,学生毕业后在上述单位主要从事西式烹调与餐饮管理等工作。 2、西餐工艺专业就业前景:西餐工艺专业学生毕业后主要在大中型高星级饭店、品牌餐饮企业、餐饮高级会所、各专业酒吧、扒房等从事酒水制作、产品研发与经营管理工作;同时,也可到中、高等职业院校从事教学工作。学生毕业时除获得大专毕业证书外,还可获得调酒师和西式烹调师等国家职业资格证书。3、报考西餐西餐工艺专业依据:西餐工艺专业培养适应生产、建设、管理、服务第一线需要的德、智、体、美等方面全面发长的高等技术应用性专门人才,学生应在具有必备的基础理论知识和专业知识的基础上,重点掌握从事本专业领域实际工作的基本能力和基本技能,具有良好的职业道德和敬业精神,能在餐饮及食品加工企业从事生产和管理的应用性高级职业技术人才和管理人才。

西餐工艺毕业论文摘要

烹饪工艺与营养专业的认识如下:

烹饪工艺与营养是中国普通高等学校专科专业。该专业的修业年限是三年。烹调工艺与营养主要研究现代烹饪理论、营养分析、餐饮管理等方面基本知识和技能,进行中西餐烹饪操作、营养分析与营养配、酒店管理等。例如: 按照菜品需求对烹饪原料进行初加工、切配、调味等,中餐中的冷盘拼盘、食品雕花设计,西餐中的蛋挞等餐点制作与搭配等。

《烹饪工艺学》、《烹饪营养学》、《烹饪化学》、《烹饪卫生学》、《食品添加剂》、《食品加工与储藏》、《食品材料学》、《食品卫生与安全》、《中西式烹饪工艺》、《餐饮运行与管理》 部分高校按以下专业方向培养:营养师、厨政管理。烹饪工艺与营养专业的学生毕业后主要从事餐饮管理、厨房管理、食品烹调工作。

就业部门主要是旅游饭店餐饮部、社会中高档餐馆业的烹饪技术岗位、营养分析与营养配餐岗位与餐饮管理岗位。社会餐饮业正逐步融入大旅游的格局,在社会服务性行业中的比重也在步增加。社会餐饮业不但需要大量人员,更需要高素质的应用与管理人才,籍以提高整个餐饮业的水平与国际接轨。

烹饪学概论、烹饪原料知识、烹饪营养与卫生、烹饪原料加工技术、烹饪工艺、烹饪工艺美术、食品雕刻、面点工艺、冷菜工艺、西餐工艺、地方面点工艺、现代快餐、宴席设计、食疗保健学、药膳技艺、现代厨房运营与管理、饭店市场营销、餐饮市场分析、饮食成本核算、食品机械与厨房设计、中西餐烹饪技术实训、创新菜点设计、

烹饪技术与饭店餐饮管理综合实习、毕业、论文等,以及各校的主要特色课程和实践环节,中餐烹饪专业的就业方向的岗位有哪些一般毕业都是到酒店酒楼做小弟也就是打荷,当然也可以做沾板也就是切菜的。然后看自己努力,慢慢做上炒菜的,在发展就是头锅师傅。厨房主管,厨师长。总厨。当然你也可以自己开店。

描写思路:以“技能成就人生”为题,围绕观点写出能支撑观点的议论。简单明确的表述出来。正文:

梦想就像一颗种子,而有一项专属技能便可成就人生。实现自己的梦想。

一旦在人的心中种下就会生根发芽。话虽如此,但事实证明并不是每颗种子都会:生根、发芽、长叶、开花、结果。

因为一颗种子从生跟到结果的过程中,必然会有许多因为主观或客观因素所造成的挫折,阻挡前行的道路。追梦的路程亦是如此,所以我们只有坚持,梦想才能开花结果。

在四川有一位女青年叫廖智廖智从小喜欢随着音乐翩翩起舞,虽然没有成为一名舞蹈演员,但舞蹈老师的工作也让她感到无比快乐。

突如其来的汶川大地震,夺去了她的家人、她未满周岁的孩子以及她轻灵舞动的双腿,假肢带来的剧痛,一度使她放弃重新起舞甚至重新站立行走的梦想,假肢也被她扔在角落。直到一次独自在家的她需要上厕所,不得不爬着找到假肢,忍痛一步一步挪到卫生间,却狠狠地摔在地上,在痛哭之后,廖智发现穿戴假肢也并不是无法想象的事情。

廖智开始尝试,十天学会穿假肢站立行走,一个月后重新开始跳舞,“一旦发现你不再恐惧害怕,困难也不是那么难以战胜。”接下来的时间,她做了很多健全时不曾尝试的事情,游泳、攀岩、登山,对梦想的坚持,给了她一次重生。

廖智的事例,告诉我有了梦想就要坚持,敢于尝试。学会一些有必要的技能。

在追梦征途中的人们啊!不要害怕你达不到梦想的高度,不要害怕你会倒在追求梦想的征途上。只要你坚持到底便能梦想成真。即使追梦的征途上充满荆棘,但在征途中也会获得一些副产品。譬如希冀、快乐、陶醉。

在追梦征途中的人们啊!请永远铭记这个真理:梦想+技能=成就人生!

有雪莲花踪迹?但玛莎不是自怨自艾地等死,而是勇敢地向森林走去。她找呀找,手脚都被冻僵了,仍然不肯放弃。她的毅力和善良终于感动了森林精灵——十二个月,他们用四季的变幻和大自然的魔力惩罚了狠毒的后母和任性的小女王。

『壹』 中西面点工艺就业前景

人以食为天。中西面点工艺精湛过人,就业前景无忧。

『贰』 有中西面点工艺的吗

好就业,面点这个行业本身就是一个非常有前景的行业。学习我建议你还是去正规的烹饪学校报个短期速成班更好些。

『叁』 中西面点工艺主要都学习些什么

主要学习:

面点原料学、面点工艺学、面点工艺美术、中式面点制作版、西式面点制作、淮扬名点权制作、面点创新与设计等。

专业核心课程:

烹饪基本功训练、山西面食制作、烹饪原料认知与鉴别、中西烹饪概论、食品营养与配餐、中式面点工艺与制作、面塑与盘饰、西点烘焙工艺与制作、蛋糕裱花工艺与制作、食品卫生安全

餐饮成本核算、餐饮管理实务、现代厨政管理、山西面艺与表演、中式快餐连锁经营与管理面点原料学、面点工艺学、面点工艺美术、中式面点制作、西式面点制作、淮扬名点制作、面点创新与设计等。

(3)中西面点工艺专业课程扩展阅读:

培养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具有良好的职业道德和敬业精神,具备西餐一线生产、经营管理所需的职业素质和专业能力,能从事面点(中点、西点)制作,能适应现代餐饮业、饭店业发展需要的高端技能型专门人才。

就业方向:

大型餐饮企业,五星级饭店及涉外酒店,国际酒店集团管理公司,国外著名企业集团, *** 机关及学校等企事业单位。主要从事餐饮培训与食品加工制作,职业院校教学与专业技能培训工作;烹饪技术研究与菜点生产开发工作,国际交流与生产服务工作,餐饮企业管理与营养配餐等工作。

『肆』 中西面点工艺主要都学习些什么

烹饪学概论、烹饪原料知识、烹饪原料加工技术、食品雕刻、烹饪工艺、版面点工艺、冷菜权工艺、西餐工艺、宴席设计、烹饪营养与卫生、药膳学概论、食疗概论与养生、餐饮市场营销、餐饮管理、中西餐烹饪技术实训、创新菜研发、烹饪技术与饭店餐饮管理综合实习、毕业论文等,以及各校的主要特色课程和实践环节。培养掌握现代烹饪、营养、餐饮管理的基本知识,具有较强烹饪技术,能从事烹饪操作、营养分析与营养配餐

『伍』 中西面点工艺专业要不要用电脑

应该是需要的,资料搜集,花样学习甚至做好的作品如果上传或者拍照保存的话都需要处理版,可能设计软权件什么这些都得学习,这样就要用到电脑了,现在这种信息社会,很多东西还是需要用电脑的,带一个比较方便,祝顺利。

『陆』 中西面点工艺专业怎么样就业

面点基本知识面点基本功训练 水调面团品种训练 膨松面团品种训练版 油酥面权团品种训练 米粉面团品种训练 杂粮蔬果面团品种训练等等 这个专业是很不错的专业,而且工资也是很可观的,学好技术,技术成手的工资都在5千以上, 希望可以帮助到你

『柒』 中西面点工艺专业有前途吗求解答

亲,学这个很好的哈! 我妹妹就是在四川学的西式面点,毕业后,去蛋糕房工作 望采纳!谢谢!

『捌』 中西面点专业学些什么就业方向有哪些

中西面点专业学些什么: 1.了解中西面点工艺方面的基本理论和常识; 2.了解相关专回业的答原理和常识; 3.了解材料查询、文献检索以及运用现代信息技能获取有关信息的办法; 4.具有必定的概括、收拾、剖析试验结果、撰写论文、参加学术交流的才能。 中西面点工艺专业毕业方向: 本专业的毕业生能够在大中型饭店、餐饮企业及西饼房、烘焙食品企业从事西点生产技术及管理工作,也可到中、高等职业院校从事西点相关课程的教学等工作。

『玖』 学中西面点工艺专业能当西点师吗

这个应该是可以的,学西餐西点建议到大型品牌的烹饪院校进行一个学习,品牌院校无论在师资还是在实训方面都是比较齐全很完善的,能实现自的梦想

『拾』 中西面点工艺专业和烹饪工艺与营养,哪个范围大

亲,个人觉得中西面点工艺专业可以哈! 因为这个是实打实的技术,学出来也好些哈! 要学的话,可以去四川学!

关于西餐工艺大学毕业论文

西餐厨师培训的课程主要都有哪些?具体的有以下七点。1、 基础知识:一些基础知识营养搭配、职业道德、饮食安全卫生、预防安全措施。2、 原料知识:植物性原料介绍、原料的分类、品质鉴定、食用菌累原料介绍、储存方法、动物性原料介绍、果品、调料的相关认识与讲解。3、 原料切配加工技术:刀工操作技术、刀工美化、配菜;4、 菜肴制作工艺基础:菜肴盛装、烹调热传递、前期热处理、基础汤制作工艺、火候的掌握、芡汁增稠处理工艺;5、 原料加工技术知识:动物原料分割、干货原料加工技术、工鲜活原料加工;6、 热菜制作工艺: 煎烧扒煨炖、闷煑煮蒸烩、烹调技法、炒爆溜炸烹、贴塌烤涮氽、热菜的烹调方法、热菜的烹调工艺、熬焅焗拔丝、糖水蜜汁和挂霜;7、 冷菜的烹制发放及装盘工艺:炸、浸、卤、拌、炝、盐水煮、酱、熏、酥、醩、醉、腌、泡、白煮、酥炸、脱水、糖粘、腊、烤、卷、冻等烹调方法;装盘要求、步骤、手法、类型、式样。

古往今来民以食为天,随着社会物质生活水平的不断提高,餐饮行业依旧生机无限。很多人都去选择就读烹饪专业,那么你知道有哪些就业前景分析吗?以下是我为你整理的烹饪专业的就业方向,希望能帮到你。

一名烹饪专业优秀毕业生,特别是高档餐厅主厨月薪可达到8000元以上。

社会对这一专业人才的需求量却居高不下。文化基础、专业理论和技术性较强,尤其具备营养学与食品科学方面知识,烹饪专业的学生供不应求。

专业介绍:

专业培养目标:培养掌握现代烹饪、营养、餐饮管理的基本知识,具有较强烹饪技术,能从事烹饪操作、营养分析与营养配餐,以及餐饮业管理的高级技术应用性专门人才。

专业核心能力:烹饪操作技能、营养分析与营养配餐能力。

专业主干课程与主要实践环节:烹饪学概论、烹饪原料知识、烹饪原料加工技术、食品雕刻、烹饪工艺、面点工艺、冷菜工艺、西餐工艺、宴席设计、烹饪营养与卫生、药膳学概论、食疗概论与养生、餐饮市场营销、餐饮管理、中西餐烹饪技术实训、创新菜研发、烹饪技术与饭店餐饮管理综合实习、毕业论文等,以及各校的主要特色课程和实践环节。

可设置的专业方向:

就业面向:旅游饭店餐饮部、社会中高档餐馆业的烹饪技术岗位、营养分析与营养配餐岗位与餐饮管理岗位。

其他:本专业可获取劳动部中式烹调师、西式烹调师、中式面点师、西式面点师、调酒师中级职业技术证书。

1、金华

2、常州

3、上海

4、北京

5、惠州

6、广州

7、杭州

8、太原

9、深圳

10、南昌

(一)专业定位准确,人才培养模式先进

1.专业定位与办学思路

烹饪专业是根据宿迁市以及当今社会、经济发展对烹饪从业人员强大需求而设置的。经过广泛的调研,并邀请餐饮业的行政总厨、厨师长、经理等担任烹饪专业的管理委员会委员,组织专家进行深入的分析、讨论,最终确定烹饪专业的定位是培养具有中职知识水平,又有烹饪中级技能的,生产、服务第一线急需的中等技术应用型人才,职业能力培养是其核心,生产一线是其岗位。

学校各级领导对烹饪专业的建设给予高度重视。1999年烹饪专业成立后,学校就引入在本市具有一定影响的专业教师承担专业建设和教学任务;2004年被列入学校首批重点建设专业,预计投入200万元用于建设本专业实训基地, 创造一流的实训与科研条件。

2.专业建设规划与实施

根据学校总体的发展规划以及市、区政府的要求,先后制订了“烹饪专业五年建设发展规划(2006-2010)”,在办学规模、科研、教研、师资队伍建设等方面提出了切实可行的建设规划目标,逐步落实,取得了预期的成绩。

由于制订了切实可行的专业建设规划,在市、区各级领导的指导和支持下,烹饪专业的建设目标逐步实现。目前有专任教师11名,其中高级职称1人,中级职称8人;建立了设备齐全,环境良好的校内烹饪实训基地;专业教师撰写教研论文十余篇,主编或参编校本教材两本。

3.人才培养模式

烹饪专业以培养能适应社会餐饮发展的一专多能型人才为目标,为宿迁及苏南地区培养大批烹饪中等应用型人才,服务于烹饪行业的生产、管理、服务第一线。

烹饪专业根据培养目标,分析职业需求,根据宿迁及苏南地区餐饮业的特点,以一步到位的毕业生就业岗位要求为目标,不断调整教学内容和教学方法,实施以中式热菜、中式面点、冷菜制作与食品雕刻等任务为目标、工学结合的人才培养模式,制订了 烹饪专业的教学培养计划和大纲,以学生素质为出发点,以职业能力为教育重点,以就业需求为教学导向,以产业调整为教学改革动力,创造了专业毕业生平均就业率的良好成绩,毕业生的综合素质受到就业单位的普遍好评。

(二)办学条件优越,师资力量雄厚

烹饪专业建立以来,得到市、区教育主管部门的大力支持,投入力度逐年加大,专业办学条件得到不断改善,师资队伍素质进一步提高,为专业建设发展提供了有力保障。

1.师资队伍情况

烹饪专业的专业负责人朱天晴老师从教十年,教学经验丰富,实践能力强,科研水平高。朱天晴老师极参加职业资格培训考试,先后考取了2项职业技能等级证书,是宿迁市中职烹饪专业“双师型”教师的典范。 目前烹饪专业有教师11名,其中高级职称的有1名,中级职称有8名,初级职称2名,“双师型”教师比例达到,基本满足专业教学、科研的需求,形成一支结构合理、具有可持续发展能力的学术梯队。近三年,烹饪专业的专任教师陆续发表或获奖论文多篇,其中核心期刊上有2篇,人均发表论文超过1篇。

近年来烹饪专业通过培养和引进等途径,逐步改善专任教师的职称结构,为专业承担了大量的教学、科研、教研工作,为专业教学质量提供有力的保障。

2.师资队伍建设

近年来,烹饪专业一直高度重视师资队伍的建设,认识上到位,思想上重视,行动上全力支持。一方面大力引进有企业工作经历的人员加盟到教师队伍中来。烹饪专业教师有企业工作经历的2人。另一方面鼓励在职教师下餐饮企业锻炼和实习,要求专业教师尤其是青年教师每年有一定的时间下企业实践学习。

3.实践教学条件

烹饪实训室在该专业建立之初就成功创建,学校重点支持,大力投入,经过9年的建设,已经建设成为设施齐全、技术先进、环境良好的具有真实职业氛围的校内实训基地。实训室面积1496m2,设备经费投入159余万元,按照烹饪专业模块化课程体系教学的要求,设置了基本功训练实训室、面点实训室、中式热菜实训室、冷菜制作与食品雕刻实训室、多媒体示范教室等实训室,较好地满足实践教学的需要。

在中等职业技术教育思想引导下,专业以职业岗位为需求,在专业教学计划中明确要求专业学生必须获得专业职业资格中级证书,如中式热菜、中式面点、食品雕刻等,积极组织学生参加职业技能鉴定。

4.经费投入

学校每年都拿出一定的经费在保障正常教育教学的前提下不断加大实训设备的投入,目前烹饪实训室设备万元,十一五期间计划再投入100万,增加实训设备,提高设备技术水平,能满足专业教学和建设的需要。

5.教材与图书资料

西餐工艺。这里西餐和中餐工艺都是主干课程,跟烹饪有关的原料学、营养学、卫生学都要掌握。烹饪专业英语也不能忽视,因为将来要面向大中型酒店、宾馆的西餐制作一线技术管理岗位,大中型高级西餐厅经营管理工作岗位,西式配餐公司的营养与配餐技术和管理工作岗位,食品企业的加工及管理工作岗位,大中专职高和技校相关专业的教学和培训工作岗位。当你也可以像《我是金三顺》里的三顺一样做出可口的西点,像《情定大饭店》里的女主角一样操流利的英语接待来宾,那就是你的成功了!

专业课程:饭店管理概论、西餐烹饪原料知识、烹饪化学、营养卫生学、西方饮食文化概论、冷菜工艺、厨务管理、宴会设计、西餐制作基础、西式面点、西餐工艺、西式快餐制作、菜肴创新、食品雕刻、烹饪美学等。

西餐工艺专业是旅游学科下的一个专业。本专业领域实际工作的基本能力和基本技能,具有良好的职业道德和敬业精神,能在餐饮及食品加工企业从事生产和管理的应用性高级职业技术人才和管理人才。

就业岗位:

大中型酒店、宾馆的西餐制作一线技术管理岗位、大中型高级西餐厅经营管理工作岗位、西式配餐公司的营养与配餐技术和管理工作岗位、食品企业的加工及管理工作岗位、大中专职高和技校相关专业的教学和培训工作岗位。

参考资料:百度百科-西餐工艺

西餐餐饮业毕业论文

只找到中国烹饪网。厨师学校也要论文,还是营养师啊

西方国家,是相对于东亚而言的欧洲白人世界文化圈,西餐的准确称呼应为欧洲美食,或欧式餐饮。其菜式料理与中国菜不同,一般使用橄榄油、黄油、番茄酱、沙拉酱等调味料。不同的主食相同的都是搭配上一些蔬菜,如番茄、西兰花等。西餐这个词是由于其特定的地理位置所决定的。“西”是西方的意思。一般指欧洲各国。“餐”就是饮食菜肴。东方人通常所说的西餐主要包括西欧国家的饮食菜肴,当然同时还包括东欧各国,地中海沿岸等国和一些拉丁美洲如墨西哥等国的菜肴。而东南亚各国的菜肴一般统称为东南亚菜,但也有独为一种菜系的,如印度菜。西餐一般以刀叉为餐具以面包为主食,多以长形桌台为台形。西餐的主要特点是主料突出,形色美观,口味鲜美,营养丰富,供应方便等。正规西菜而言应包括了餐汤、前菜、主菜、餐后甜品及饮品。西餐大致可分为法式、英式、意式、俄式、美式,地中海等多种不同风格的菜肴。

1、论文题目:要求准确、简练、醒目、新颖。2、目录:目录是论文中主要段落的简表。(短篇论文不必列目录)3、提要:是文章主要内容的摘录,要求短、精、完整。字数少可几十字,多不超过三百字为宜。4、关键词或主题词:关键词是从论文的题名、提要和正文中选取出来的,是对表述论文的中心内容有实质意义的词汇。关键词是用作机系统标引论文内容特征的词语,便于信息系统汇集,以供读者检索。 每篇论文一般选取3-8个词汇作为关键词,另起一行,排在“提要”的左下方。主题词是经过规范化的词,在确定主题词时,要对论文进行主题,依照标引和组配规则转换成主题词表中的规范词语。5、论文正文:(1)引言:引言又称前言、序言和导言,用在论文的开头。 引言一般要概括地写出作者意图,说明选题的目的和意义, 并指出论文写作的范围。引言要短小精悍、紧扣主题。〈2)论文正文:正文是论文的主体,正文应包括论点、论据、 论证过程和结论。主体部分包括以下内容:a.提出-论点;b.分析问题-论据和论证;c.解决问题-论证与步骤;d.结论。6、一篇论文的参考文献是将论文在和写作中可参考或引证的主要文献资料,列于论文的末尾。参考文献应另起一页,标注方式按《GB7714-87文后参考文献著录规则》进行。中文:标题--作者--出版物信息(版地、版者、版期):作者--标题--出版物信息所列参考文献的要求是:(1)所列参考文献应是正式出版物,以便读者考证。(2)所列举的参考文献要标明序号、著作或文章的标题、作者、出版物信息。

中西饮食文化差异论文

在社会的各个领域,大家总免不了要接触或使用论文吧,借助论文可以达到探讨问题进行学术研究的目的。怎么写论文才能避免踩雷呢?以下是我收集整理的中西饮食文化差异论文,仅供参考,希望能够帮助到大家。

摘要:

本文通过阐述中西餐饮文化差异,分析中西餐饮文化在在哲学体系、价值观念、思维方式等方面的差异,从而促进中西方文化的融合,让更多的人通过饮食了解饮食背后的文化。

关键词:

中西文化;饮食文化;差异比较

提到饮食文化,人们总是会不约而同地首先想到“吃”,不错,饮食的确是人类生存和发展的第一需要,是社会生活的基本形式之一。然而加上了“文化”二字以后,饮食就不仅仅是“吃”这么简单了,它包括饮食文化的整体,是人类在饮食方面的创造行为及其成果,凡涉及人类饮食方面的思想、意识、观念、哲学、宗教、艺术等都在饮食文化的范围之内。

一、中西餐饮文化差异

中西方饮食文化最显而易见的不同就是使用的饮食器具。西方人以刀叉为食器,并且规定显明,不同规格的刀叉所使用的方式及场合不同,而且是不可以混用的。

中国人的餐桌上却不如西方人那么复杂,虽然是简简单单的一双筷子,但它在饮食文化中担任着十分重要的角色:筷子可以是我们的烹饪的工具,也是每家每户的搅拌器,打个鸡蛋,冲个饮料,无疑都需要筷子的帮忙。与西方如此严谨的规范相比,中国的筷子的确随意得多。

受科学导向的影响,西方烹饪的全过程必须严格按照科学规范行事,每道菜肴每次烹饪的过程、方法几乎完全一致,并且其所用的调料会精确到克,烹饪时间会精确到秒。

西方人对食物的选材极具规范,他们多以荤食为主,烹饪时往往以一整块肉或是一整只的禽类为主要食物,并且不吃内脏,认为内脏是弃料;对于蔬菜的选择上也比较单一,而且在饮食中以蔬菜为装点辅助之用,所以在西方人的饮食中蔬菜多为装饰工具。

相较于西方人而言,中国人在食物的选择与烹饪方式上就要随意得多。在中国厨师的手上也能变成一道味美的佳肴,这样的菜例比比皆是,如爆炒猪腰、糟猪肚、韭菜炒猪肝,等等。说到烹饪方式,更是层出不穷。不同于西方人的“精确到克”、“精确到秒”,中国人历来都是“随心所欲”,强调凭经验对结果进行把握。中国人喜素食,蔬菜的种类远多过于西方,这样,食材的相互搭配就变化多端,就以炒猪肝为例,可以是大葱炒猪肝,也可以是青椒炒猪肝,更可以是韭菜炒猪肝,每一道菜都各有风味。

西方人的饮食文化中注重食物的营养价值,因此,他们提倡吃生食,他们认为高温烹调会破坏了食物本身的营养,唯有生食才能最大限度地保存食物的天然属性和原汁原味,那么他们所追求的营养价值也可以被很好地保留。

中国饮食文化更重食物的味道,“美味”是中国饮食文化的第一要义,因此,中国人会借助一切技术手段、烹饪方式、调味方法使自己的食物变得鲜美无比,在中国,炒、煮、炖、烩、烧、烤、蒸、煎、炸、焖、熘等都是十分常见的熟食性烹调技术。

二、差异背后的文化根源

(一)哲学体系:形而上学与适度原则

西方哲学体系以形而上学为主要特点,也就是用孤立、静止、片面的观点看世界,认为一切事物都是孤立的,永远不变的;如果说有变化的话,那么只是数量的增减和场所的变更,这种增减或变更的原因不在事物内部而在于事物外部。反映到饮食文化就是所闻即所见,无论是菜单还是对食物的装点、摆盘,都是以一种最直接的方式呈现给人看,追求真实性,没有华丽的点缀,只体现食物的本源属性,这点与西方人的处事原则不谋而合,这样的哲学背景下就促成了西方人视“营养价值”为饮食的第一要义的观念,不在乎饮食的艺术性、创造性,目标性明确,即食物就是用来补充人对于营养需求的工具。

与西方人不同,中国传统哲学思想中最显著的特点之一是模糊、不可捉摸。它不像西方的形而上学那样追求事物的客观性、真实性,强调所闻即所见,而是凡是讲求分寸、讲求整体配合、讲求一个“度”。反映在饮食文化上的就是中国人将“美味”作为饮食的第一要义。在烹饪上,中国人讲究整体融合,没有西方人的精确,讲究的是凭经验将一道菜的各个部分相协调进而形成一道美味的佳肴。其中的经验又是模糊的,同一道菜,同一个师傅,每次做可能也会做出不同的味道,凭借经验对菜肴进行整体的把握,追求烹饪技术的随意性与艺术性,这便是中国人的传统哲学观念――模糊而完美。

(二)价值观:个人主义与集体主义

西方人推崇个人主义价值观念,个人目标高于对群体的忠诚。也就是说每一个只需要对自己负责即可,不需要服从其他任何一个集体,可以根据自己的喜好、需要选择自己喜欢的群体,但这样的选择并不是永久的,可以随时因为自己需求的改变而重新进行选择。如改变祈祷的教堂,更换雇主,等等。反映在饮食文化中最显著的就是西方人实行分餐制。

与之相对的,中国人崇尚集体主义价值观。在中国文化中,人们推崇谦虚知礼,不喜欢争强好胜,社会风气往往封杀过于突出的个人,正所谓“行高于众,人必非之”。在饮食文化中,这样的集体主义观念的确是受到了中国传统思想的影响,中国人的宴席多喜用圆桌,从形式上体现了团结、礼貌、共享的氛围。美味佳肴摆在桌子的中心,既是欣赏品尝的对象,又是交流感情的媒介。在这样的宴会气氛下,饮食已经不是宴会的主要目的,情感的交流才是宴会的中心。与西方人直截了当的交际方式不同,中国人的饮食目的依仗于一大群人的情感触碰、交流和共鸣。

(三)思维方式:个性与整体

西方人注重个性的发展,强调在集体中个性的最大限度发挥。他们追求差异性,凡事求异,认为每一个人都是独一无二的,强调天下万物都是独立的个体,彼此间没有联系,认为个性与个体的独立自主是人类社会发展的动力之一,因此对事物的看法与考虑往往从个性出发,西方人将独特的个性发展放置于一切行为活动的大前提之下。这无疑体现在了他们的饮食文化中,泾渭分明的摆盘和装点,虽同在一个盘子中,确是个性突出的各自为政,没有任何调和,肉即是肉,菜即是菜,土豆即是土豆,个性鲜明,味道明确,不会相互影响、相互混合。在烹饪上,同一个盘子中的不同食材也是被分开进行加工的,不会将它们放在一起烹煮,处处彰显西方人对于个体与个性的尊重和重视。中国人注重整体的发展,强调圆满、整合的思维方式和思想观念。不喜欢过于鲜明的个性张扬,反映在烹饪上更显见,无论是什么样的食材全部倒入锅中,再配以各种佐料进行烹调,即使原本个性鲜明,味道独特的食材在这样的磨合之下不会再显得如此锋芒。因此,中国菜尝起来滋味丰富,层次感强烈。再回过头看每一道菜,红不是那样鲜艳的红,绿也不是那样扎眼的绿,而是一种经过调和以后产生的和合之美。

(四)生活方式与生活节奏

在西方,流水线上的重复作业,实行计件工资制,生活节奏急促,人们有意无意地受到机械的两分法影响,将游戏与工作分得很清楚,即工作时工作,游戏时游戏,这样的生活方式十分单调、刻板,机械的工作生活模式逐步影响到了西方人对饮食的需求,导致饮食本身的单一性和简单性。

中国人则不然,中国人的随意性在这里体现无遗,不喜欢单纯的、机械的工作生活模式,推崇一种经验性的工作方式或者喜欢在工作中加入自己喜欢的元素或方法,就像中国的饮食烹饪一样,存在不稳定性,这样的不稳定性既指工作模式、工作方法的不稳定,又指工作结果的不稳定。就好像一道菜如果想要让它尝起来不那么咸,南方人可能会选择放糖冲淡咸味,如南方人的糖醋风味,就是用糖的甜与醋的酸中和酱油的咸味;而北方人则可能会把这道菜加水烹制食材,让食材变淡的同时改变了菜的性质,可能从一道炒菜变成了一道靓汤,因为生活经验、生活环境的不同而不同。这样并不稳定的经验性的改变方式,使原来单纯的一道菜变成了现在的三道菜而非两道菜,其中创造性与艺术性油然而生。

三、当前的餐饮文化发展与中西文化之间的融合

然而如今的中西方餐饮文化已不再像以前那样泾渭分明了,中餐中也融入了西式元素,西餐中处处彰显中国风,这是一种新型的饮食文化模式,中西合璧的饮食文化队伍将会越来越壮大,人们也可以通过了解饮食文化了解这个世界。

参考文献:

[1]郭鲁芳,金慧君.中、西方餐饮文化差异所带来的思索[A].商业经济文荟,2005(5):13-15.

[2]刘岩松.中西方饮食在文化理念上的差异性[J].经济研究导刊,2010(36):258-259.

[3]赵奇志.中西饮食文化的差异[J].食品工程,(4):14-15.

[4]冯勇,何欢欢.从饮食文化角度浅析中西思维方式的差异[J].消费导刊,

摘要:

本文主要介绍中西文化及其差异,从文化和差异两方面叙述。中西饮食文化的发展历史分别叙述美国和中国不同的文化历程,由于两方面不同的文化底蕴,在饮食上出现了差异。本文主要从观念上的差异、宴会礼仪的差异,中西饮食文化的融合等方面展开论述。最后介绍了西方饮食对中国产生的影响,从正反两方面论述。了解中西饮食文化差异的同时,接受可以接受的部分并与中国饮食相融合,使我们日常生活中的饮食更加丰富,但又不乏自身特色。这才是我们正确对待中西饮食文化的态度。

关键词:

中西差异;饮食文化;餐饮礼节

不同的民族和国家存在着各具特色的饮食文化。具有浓郁的民族性和多样性的特点。饮食文化的差异也是跨文化交际中影响交际结果的因素之一。中国有灿烂丰富、博大精深的饮食文化;西方国家则有精巧专维、自成体系的饮食文明。中西饮食文化的碰撞和交流丰富了全球的饮食文化。

一、从筷子与刀叉文化看中西饮食观念的差异

刀叉因为适应欧洲人饮食习惯而出现,它和筷子影响了东西方不同的生活观念。中华饮食刀叉的出现比筷子要晚很多。据游修龄教授的研究,刀叉的最初起源和欧洲古代游牧民族的生活习惯有关,他们马上生活随身带刀,往往将肉烧熟,割下来就吃。后来走向定居生活后,欧洲以畜牧业为主,面包之类是副食,直接用手拿。主食是牛羊肉,用刀切割肉,送进口里。到了城市定居以后,刀叉进入家庭厨房,才不必随身带。由此不难看出今天作为西方主要餐具的刀和筷子身份很是不同,它功能多样,既可用来宰杀、解剖、切割牛羊的肉,到了烧熟可食时,又兼作餐具。

大约15世纪前后,为了改进进餐的姿势,欧洲人才使用了双尖的叉。用刀把食物送进口里不雅观,改用叉叉住肉块,送进口里显得优雅些。叉子才是严格意义上的餐具,但叉子的弱点是离不开用刀切割在前,所以二者缺一不可。直到17世纪末,英国上流社会开始使用三尖的叉,到18世纪才有了四个叉尖的叉子。所以西方人刀叉并用只不过四五百年的历史。

刀叉和筷子,不仅带来了进食习惯的差异,进而影响了东西方人生活观念。游修龄教授认为,刀叉必然带来分食制,而筷子肯定与家庭成员围坐桌边共同进餐相配。西方一开始就分吃,由此衍生出西方人讲究独立,子女长大后就独立闯世界的想法和习惯。而筷子带来的合餐制,突出了老老少少坐一起的家庭单元,从而让东方人拥有了比较牢固的家庭观念。

虽然不能将不同传统的形成和餐具差异简单对应,但是它们适应和促成了这种分化则是毫无疑问的。筷子是一种文化传统的象征。华人去了美国、欧洲,还是用筷子,文化根深蒂固,而老外们在中国学会了用筷子,回到自己的国家依然要重拾刀叉。

二、烹饪方法的差异

在中国,烹调是一种艺术,与其他艺术一样,体现着严密性与即兴性的统一,所以烹调在中国一直以极强烈的趣味性,甚至还带有一定的游戏性,吸引着以饮食为人生之至乐的中国人。由于发展十分成熟,已经脱离了完全根据菜谱操作的方法,发展到较高级的阶段,每一道菜的都可以在原有的基础上加以发展变化,以适应地区、季节、对象、作用、等级的不同,比如蘑菇炒牛肉,冬天的色宜深些,口味宜重些,夏天的色和味宜清淡些;对于江苏一带的人来说,调味中可加糖,但是面对川湘顾客,则应多放辣。中国的烹饪的方式多种多样,有炒、炸、焖、爆、煎、烩、煮、蒸、烤、腌、冻、拔丝、糖醋等,做出的菜肴让人眼花缭乱。在烹饪大师的眼中,做菜和制作工艺品一样有着高深的学问,即使是同一道菜,不同的厨师会做出不同的口味来。而西方则不同,可以说是相当的理性,他们的烹饪相应的变化较少,同一道菜从洛杉矶到纽约口味不会有太大的变化。虽然显得单调,但是简单的工艺却使得他们能够在大规模的商业化中取得惊人的成功。西餐菜肴烹饪的方法主要是烧、煎、烤、炸、焖,各种原料很少集合烹调,正菜中鱼就是鱼,鸡就是鸡,即使是调味料也是现吃现加。烹饪的全过程比较规范,调料的添加量精确到克,烹调的时间精确到秒,厨师好像化学实验室的实验员。由于西方菜肴制作的规范化,烹调成为一种机械的工作。肯德基炸鸡只要按方配料,油的温度,炸鸡的时间,依规范行事即可,因而厨师的工作就成为一种极其单调的机械性工作。再者,西方人进食的目的首在摄取营养,只要营养够标准,其他尽可宽容,因而今日土豆牛排,明日牛排土豆。美国的食品广告铺天盖地,但万变不离其宗,炸鸡、炸薯条、炸鱼块,其菜肴加工方法简单,基本是机械的混合,所以菜肴的种类极少。

三、餐饮礼节

在餐饮氛围方面,中国人在吃饭的时候都喜欢热闹,很多人围在一起吃吃喝喝,说说笑笑,大家在一起营造一种热闹温暖的用餐氛围。除非是在很正式的宴会上,中国人在餐桌上并没有什么很特别的礼仪。而西方人在用餐时,都喜欢幽雅、安静的环境,他们认为在餐桌上的时候一定要注意自己的礼仪,不可以失去礼节,比如在进餐时不能发出很难听的声音。

中西方宴请礼仪也各具特色。在中国,从古至今大多都以左为尊,在宴请客人时,要将地位很尊贵的客人安排在左边的上座,然后依次安排。在西方则是以右为尊,男女间隔而座,夫妇也分开而座,女宾客的席位比男宾客的席位稍高,男士要替位于自己右边的女宾客拉开椅子,以示对女士的尊重。另外,西方人用餐时要坐正,认为弯腰,低头,用嘴凑上去吃很不礼貌,但是这恰恰是中国人通常吃饭的方式。吃西餐的时候,主人不提倡大肆的饮酒,中国的餐桌上酒是必备之物,以酒助兴,有时为了表示对对方的尊重,喝酒的时候都是一杯一杯的喝。

综上所述,饮食文化的交流存在于我们的日常生活中,并不断充当全球经济文化整合过程中,不同文化之间的“传递带”。它已经成为了一种日益增强的`文化影响力,正发挥着比其他任何全球化单一力量大得多的作用,也在悄悄地改变着全世界。中西饮食文化的碰撞、交流以及融化为全人类文明起到填补和着彩的作用。中西餐饮文化将在交流中共同发展!

参考文献:

[1]胡文仲.中英(英语国家)文化习俗比较[M].外语教学与研究出版社,1999.

[2]林语堂.生活的艺术[M].外语教学与研究出版社,1998.

[3]萨姆瓦.跨文化传通[M].三联书店,1988.

摘要:饮食文化是跨文化交际中非语言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之一。了解中西方饮食文化的差异,对于外语学习者来讲,不仅能加深对所学语言文化的理解,更能提高跨文化交际的成功率。本文从中西方饮食文化用餐形式和礼仪的差异、饮食观念的差异、饮食结构的差异、烹饪的差异等方面入手,对中西方饮食文化进行了比较,目的在于明确中西方饮食文化差异,消除界限,增进了解,促进交流。

关键词:中西方饮食文化、文化差异、形式和礼仪、观念结构

一、引言

饮食文化是跨文化交际中非语言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之一。饮食与文化紧密相关,不同的民族因其生活地域、气候环境、风俗习惯等因素的影响,而创造出不同的饮食文化。传统的西方文化是畜牧文化和海洋文化,而中国是农耕文化和陆地文化,两种不同的文化反映出人们生活方式的差异,而饮食的差异则深刻透露自身的文化背景。

二、中西用餐形式和礼仪的差异

中国自古以来的礼仪就有以和为贵的思想观念,以和为贵的思想体现在从古至今中国人在开席时都有一家人在一起就餐的观念,体现了中国传统的饮食礼仪。中国人的聚食制延续千年。在中国,任何一个宴席,都是大家团团围坐,共享一席。筵席要用圆桌,从形式上营造团结、礼貌、共趣的气氛。这就是聚食制,聚食制的起源很早,从许多地下文化遗存的发掘可见,古代炊间和聚食的地方是统一的,炊间在住宅的中央,上有天窗出烟,下有篝火,火上安放陶釜、陶鼎,在火上做炊,就食者围火聚食。这种聚食古俗一直延续至后世。美味佳肴放在一桌人的中心,它既是一桌人欣赏、品尝的对象,又是一桌人感情交流的媒介物。这符合中华民族大团圆的普遍心态,反映了中国古典哲学中和的思想。此外,聚食制的长期流传,也是中国重视血缘亲属关系和家族家庭观念在饮食方式上的反映。

三、中西饮食观念的差异

在中国的饮食文化中,对味的追求往往大于对营养的追求,人们在品尝菜肴时,往往会说这盘菜好吃,那道菜不好吃。然而若要进一步问什么叫好吃,为什么好吃,好吃在哪里,恐怕就不容易说清楚了。这说明中国人对饮食追求的是一种难以言传的意境,即使用人们通常所说的色、香、味、形、器把这种境界具体化,恐怕仍很难涵盖其所有意味。在中国,饮食的美性追求显然压倒了理性。这种价值理念的差别构成了中餐过于注重饭菜色、香、味的特点。这种饮食观与中国传统的哲学思想是吻合的。作为东方哲学代表的中国哲学,其显著特点是宏观、直观、模糊及不可捉摸。中国菜的制作方法是调和,最终要调和出一种美好的滋味。这一切讲究的就是分寸,就是整体的配合。它包含了中国哲学丰富的辩证法思想。西方人对待饮食的态度主要坚持其实用性特征,从营养角度出发,重视食物对人体的健康,不追求花样和饭菜的其他功能。他们认为“吃”只是为一个生物的机器加入燃料,保证其正常的工作、生活的运行,只要吃了以后能保持身体健康,抵御病菌的攻击,则其他方面并不讲究。由此可见,饮食在他们心中只是一种维持生命的活动。尤其是在西方国家享有美食之称誉的大国法国,更是追求高质量的营养。法国烹调虽追求美味,但总不忘“营养”这一大前提。在现代西方社会,除了营养的需求外,还十分重视养生,真正做到了以人为本。

四、饮食结构的差异

据西方统计,中国人吃的蔬菜有600多种,是西方的六倍还多。在中国的日常饮食结构中,素菜占据主导位置,而荤菜只有在节假日或者生活水平较高时才进入平常饮食结构中,所以在中国自古就有“菜食”的说法。这种饮食传统,主要与佛教徒的鼓吹有千丝万缕的联系,他们视动物为“生灵”,而认为植物为“无灵”,所以,中国传统文化主张素食主义。西方国家秉承游牧民族、航海民族的文化血统,以渔猎、养殖为生,传统饮食习俗以动物性食料为主,由于西方大多数国家地理位置处于高纬度,有些国家甚至终年积雪,这就造成了西方国家大多数人喜食肉类食物,而且西方人注重营养采取了生熟结合的方式,蔬菜很多时候以前菜沙拉方式出现,饮食结构的不同有时也反映出了各个民族在生活方式和饮食文化方面的不同态度。

五、中西方饮食文化中烹饪的差异

西方烹调遵循的是规范与科学,西方人强调科学与营养,烹饪中处处显示规范与科学。在西方菜谱中,计量都以克计算。这种菜谱似乎是科学的,实际上,这种科学性,也有其弊端,缺乏特色。另外,规范化的烹调甚至要求配料的准备都精确到秒。此外,在西方,一道菜在不同的地区,不同的季节,面对不同的食者,皆为同一味道,毫无变化。中国烹调推崇的是随意与特色,西方人不能理解中国烹调不追求精确的规范化,反而推崇随意性。翻开中国菜谱,常常发现原料的准备量、调料的添加量都是模糊概念。一汤匙、半碗、少许比比皆是,可究竟汤匙、碗有多大,少许是多少,没有具体标准。中国饮食倾向于艺术性。它的特点就是随意性。比如同样一道菜肴,由于地区、作用、等级等不同,可以在操作上做不同的处理。以红烧鱼为例,冬天的色宜深些,口味宜重些,夏天则色和味均清淡些。对于江浙一带的人来说,红烧鱼的调味中可加糖,如面对川湘顾客,则应多放辣。

六、结语

研究跨文化交际中的饮食文化差异将使人们增进相互间的了解,享受不同饮食带来的不同感受,增进文化间的交流、互补与融合,促进人们之间的相互理解和欣赏。笔者相信对中西方国家饮食文化礼仪进行比较,可以增强跨文化交际的意识,从而认识到宽容、理解及尊重文化差异对提高文化交际能力至关重要。

参考文献:

[1]胡文仲.中英文化习俗比较[M].外语教学与研究出版社,1999.

[2][德]马·茨克.跨文化交流[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01.

[3]姜守明,洪霞.西方文化史[M].北京:科学出版社,2004.

[4]徐文苑.中国饮食文化概论[M].北京:清华大学出版社,2006.

餐饮西餐类毕业论文

中西饮食文化差异论文

在社会的各个领域,大家总免不了要接触或使用论文吧,借助论文可以达到探讨问题进行学术研究的目的。怎么写论文才能避免踩雷呢?以下是我收集整理的中西饮食文化差异论文,仅供参考,希望能够帮助到大家。

摘要:

本文通过阐述中西餐饮文化差异,分析中西餐饮文化在在哲学体系、价值观念、思维方式等方面的差异,从而促进中西方文化的融合,让更多的人通过饮食了解饮食背后的文化。

关键词:

中西文化;饮食文化;差异比较

提到饮食文化,人们总是会不约而同地首先想到“吃”,不错,饮食的确是人类生存和发展的第一需要,是社会生活的基本形式之一。然而加上了“文化”二字以后,饮食就不仅仅是“吃”这么简单了,它包括饮食文化的整体,是人类在饮食方面的创造行为及其成果,凡涉及人类饮食方面的思想、意识、观念、哲学、宗教、艺术等都在饮食文化的范围之内。

一、中西餐饮文化差异

中西方饮食文化最显而易见的不同就是使用的饮食器具。西方人以刀叉为食器,并且规定显明,不同规格的刀叉所使用的方式及场合不同,而且是不可以混用的。

中国人的餐桌上却不如西方人那么复杂,虽然是简简单单的一双筷子,但它在饮食文化中担任着十分重要的角色:筷子可以是我们的烹饪的工具,也是每家每户的搅拌器,打个鸡蛋,冲个饮料,无疑都需要筷子的帮忙。与西方如此严谨的规范相比,中国的筷子的确随意得多。

受科学导向的影响,西方烹饪的全过程必须严格按照科学规范行事,每道菜肴每次烹饪的过程、方法几乎完全一致,并且其所用的调料会精确到克,烹饪时间会精确到秒。

西方人对食物的选材极具规范,他们多以荤食为主,烹饪时往往以一整块肉或是一整只的禽类为主要食物,并且不吃内脏,认为内脏是弃料;对于蔬菜的选择上也比较单一,而且在饮食中以蔬菜为装点辅助之用,所以在西方人的饮食中蔬菜多为装饰工具。

相较于西方人而言,中国人在食物的选择与烹饪方式上就要随意得多。在中国厨师的手上也能变成一道味美的佳肴,这样的菜例比比皆是,如爆炒猪腰、糟猪肚、韭菜炒猪肝,等等。说到烹饪方式,更是层出不穷。不同于西方人的“精确到克”、“精确到秒”,中国人历来都是“随心所欲”,强调凭经验对结果进行把握。中国人喜素食,蔬菜的种类远多过于西方,这样,食材的相互搭配就变化多端,就以炒猪肝为例,可以是大葱炒猪肝,也可以是青椒炒猪肝,更可以是韭菜炒猪肝,每一道菜都各有风味。

西方人的饮食文化中注重食物的营养价值,因此,他们提倡吃生食,他们认为高温烹调会破坏了食物本身的营养,唯有生食才能最大限度地保存食物的天然属性和原汁原味,那么他们所追求的营养价值也可以被很好地保留。

中国饮食文化更重食物的味道,“美味”是中国饮食文化的第一要义,因此,中国人会借助一切技术手段、烹饪方式、调味方法使自己的食物变得鲜美无比,在中国,炒、煮、炖、烩、烧、烤、蒸、煎、炸、焖、熘等都是十分常见的熟食性烹调技术。

二、差异背后的文化根源

(一)哲学体系:形而上学与适度原则

西方哲学体系以形而上学为主要特点,也就是用孤立、静止、片面的观点看世界,认为一切事物都是孤立的,永远不变的;如果说有变化的话,那么只是数量的增减和场所的变更,这种增减或变更的原因不在事物内部而在于事物外部。反映到饮食文化就是所闻即所见,无论是菜单还是对食物的装点、摆盘,都是以一种最直接的方式呈现给人看,追求真实性,没有华丽的点缀,只体现食物的本源属性,这点与西方人的处事原则不谋而合,这样的哲学背景下就促成了西方人视“营养价值”为饮食的第一要义的观念,不在乎饮食的艺术性、创造性,目标性明确,即食物就是用来补充人对于营养需求的工具。

与西方人不同,中国传统哲学思想中最显著的特点之一是模糊、不可捉摸。它不像西方的形而上学那样追求事物的客观性、真实性,强调所闻即所见,而是凡是讲求分寸、讲求整体配合、讲求一个“度”。反映在饮食文化上的就是中国人将“美味”作为饮食的第一要义。在烹饪上,中国人讲究整体融合,没有西方人的精确,讲究的是凭经验将一道菜的各个部分相协调进而形成一道美味的佳肴。其中的经验又是模糊的,同一道菜,同一个师傅,每次做可能也会做出不同的味道,凭借经验对菜肴进行整体的把握,追求烹饪技术的随意性与艺术性,这便是中国人的传统哲学观念――模糊而完美。

(二)价值观:个人主义与集体主义

西方人推崇个人主义价值观念,个人目标高于对群体的忠诚。也就是说每一个只需要对自己负责即可,不需要服从其他任何一个集体,可以根据自己的喜好、需要选择自己喜欢的群体,但这样的选择并不是永久的,可以随时因为自己需求的改变而重新进行选择。如改变祈祷的教堂,更换雇主,等等。反映在饮食文化中最显著的就是西方人实行分餐制。

与之相对的,中国人崇尚集体主义价值观。在中国文化中,人们推崇谦虚知礼,不喜欢争强好胜,社会风气往往封杀过于突出的个人,正所谓“行高于众,人必非之”。在饮食文化中,这样的集体主义观念的确是受到了中国传统思想的影响,中国人的宴席多喜用圆桌,从形式上体现了团结、礼貌、共享的氛围。美味佳肴摆在桌子的中心,既是欣赏品尝的对象,又是交流感情的媒介。在这样的宴会气氛下,饮食已经不是宴会的主要目的,情感的交流才是宴会的中心。与西方人直截了当的交际方式不同,中国人的饮食目的依仗于一大群人的情感触碰、交流和共鸣。

(三)思维方式:个性与整体

西方人注重个性的发展,强调在集体中个性的最大限度发挥。他们追求差异性,凡事求异,认为每一个人都是独一无二的,强调天下万物都是独立的个体,彼此间没有联系,认为个性与个体的独立自主是人类社会发展的动力之一,因此对事物的看法与考虑往往从个性出发,西方人将独特的个性发展放置于一切行为活动的大前提之下。这无疑体现在了他们的饮食文化中,泾渭分明的摆盘和装点,虽同在一个盘子中,确是个性突出的各自为政,没有任何调和,肉即是肉,菜即是菜,土豆即是土豆,个性鲜明,味道明确,不会相互影响、相互混合。在烹饪上,同一个盘子中的不同食材也是被分开进行加工的,不会将它们放在一起烹煮,处处彰显西方人对于个体与个性的尊重和重视。中国人注重整体的发展,强调圆满、整合的思维方式和思想观念。不喜欢过于鲜明的个性张扬,反映在烹饪上更显见,无论是什么样的食材全部倒入锅中,再配以各种佐料进行烹调,即使原本个性鲜明,味道独特的食材在这样的磨合之下不会再显得如此锋芒。因此,中国菜尝起来滋味丰富,层次感强烈。再回过头看每一道菜,红不是那样鲜艳的红,绿也不是那样扎眼的绿,而是一种经过调和以后产生的和合之美。

(四)生活方式与生活节奏

在西方,流水线上的重复作业,实行计件工资制,生活节奏急促,人们有意无意地受到机械的两分法影响,将游戏与工作分得很清楚,即工作时工作,游戏时游戏,这样的生活方式十分单调、刻板,机械的工作生活模式逐步影响到了西方人对饮食的需求,导致饮食本身的单一性和简单性。

中国人则不然,中国人的随意性在这里体现无遗,不喜欢单纯的、机械的工作生活模式,推崇一种经验性的工作方式或者喜欢在工作中加入自己喜欢的元素或方法,就像中国的饮食烹饪一样,存在不稳定性,这样的不稳定性既指工作模式、工作方法的不稳定,又指工作结果的不稳定。就好像一道菜如果想要让它尝起来不那么咸,南方人可能会选择放糖冲淡咸味,如南方人的糖醋风味,就是用糖的甜与醋的酸中和酱油的咸味;而北方人则可能会把这道菜加水烹制食材,让食材变淡的同时改变了菜的性质,可能从一道炒菜变成了一道靓汤,因为生活经验、生活环境的不同而不同。这样并不稳定的经验性的改变方式,使原来单纯的一道菜变成了现在的三道菜而非两道菜,其中创造性与艺术性油然而生。

三、当前的餐饮文化发展与中西文化之间的融合

然而如今的中西方餐饮文化已不再像以前那样泾渭分明了,中餐中也融入了西式元素,西餐中处处彰显中国风,这是一种新型的饮食文化模式,中西合璧的饮食文化队伍将会越来越壮大,人们也可以通过了解饮食文化了解这个世界。

参考文献:

[1]郭鲁芳,金慧君.中、西方餐饮文化差异所带来的思索[A].商业经济文荟,2005(5):13-15.

[2]刘岩松.中西方饮食在文化理念上的差异性[J].经济研究导刊,2010(36):258-259.

[3]赵奇志.中西饮食文化的差异[J].食品工程,(4):14-15.

[4]冯勇,何欢欢.从饮食文化角度浅析中西思维方式的差异[J].消费导刊,

摘要:

本文主要介绍中西文化及其差异,从文化和差异两方面叙述。中西饮食文化的发展历史分别叙述美国和中国不同的文化历程,由于两方面不同的文化底蕴,在饮食上出现了差异。本文主要从观念上的差异、宴会礼仪的差异,中西饮食文化的融合等方面展开论述。最后介绍了西方饮食对中国产生的影响,从正反两方面论述。了解中西饮食文化差异的同时,接受可以接受的部分并与中国饮食相融合,使我们日常生活中的饮食更加丰富,但又不乏自身特色。这才是我们正确对待中西饮食文化的态度。

关键词:

中西差异;饮食文化;餐饮礼节

不同的民族和国家存在着各具特色的饮食文化。具有浓郁的民族性和多样性的特点。饮食文化的差异也是跨文化交际中影响交际结果的因素之一。中国有灿烂丰富、博大精深的饮食文化;西方国家则有精巧专维、自成体系的饮食文明。中西饮食文化的碰撞和交流丰富了全球的饮食文化。

一、从筷子与刀叉文化看中西饮食观念的差异

刀叉因为适应欧洲人饮食习惯而出现,它和筷子影响了东西方不同的生活观念。中华饮食刀叉的出现比筷子要晚很多。据游修龄教授的研究,刀叉的最初起源和欧洲古代游牧民族的生活习惯有关,他们马上生活随身带刀,往往将肉烧熟,割下来就吃。后来走向定居生活后,欧洲以畜牧业为主,面包之类是副食,直接用手拿。主食是牛羊肉,用刀切割肉,送进口里。到了城市定居以后,刀叉进入家庭厨房,才不必随身带。由此不难看出今天作为西方主要餐具的刀和筷子身份很是不同,它功能多样,既可用来宰杀、解剖、切割牛羊的肉,到了烧熟可食时,又兼作餐具。

大约15世纪前后,为了改进进餐的姿势,欧洲人才使用了双尖的叉。用刀把食物送进口里不雅观,改用叉叉住肉块,送进口里显得优雅些。叉子才是严格意义上的餐具,但叉子的弱点是离不开用刀切割在前,所以二者缺一不可。直到17世纪末,英国上流社会开始使用三尖的叉,到18世纪才有了四个叉尖的叉子。所以西方人刀叉并用只不过四五百年的历史。

刀叉和筷子,不仅带来了进食习惯的差异,进而影响了东西方人生活观念。游修龄教授认为,刀叉必然带来分食制,而筷子肯定与家庭成员围坐桌边共同进餐相配。西方一开始就分吃,由此衍生出西方人讲究独立,子女长大后就独立闯世界的想法和习惯。而筷子带来的合餐制,突出了老老少少坐一起的家庭单元,从而让东方人拥有了比较牢固的家庭观念。

虽然不能将不同传统的形成和餐具差异简单对应,但是它们适应和促成了这种分化则是毫无疑问的。筷子是一种文化传统的象征。华人去了美国、欧洲,还是用筷子,文化根深蒂固,而老外们在中国学会了用筷子,回到自己的国家依然要重拾刀叉。

二、烹饪方法的差异

在中国,烹调是一种艺术,与其他艺术一样,体现着严密性与即兴性的统一,所以烹调在中国一直以极强烈的趣味性,甚至还带有一定的游戏性,吸引着以饮食为人生之至乐的中国人。由于发展十分成熟,已经脱离了完全根据菜谱操作的方法,发展到较高级的阶段,每一道菜的都可以在原有的基础上加以发展变化,以适应地区、季节、对象、作用、等级的不同,比如蘑菇炒牛肉,冬天的色宜深些,口味宜重些,夏天的色和味宜清淡些;对于江苏一带的人来说,调味中可加糖,但是面对川湘顾客,则应多放辣。中国的烹饪的方式多种多样,有炒、炸、焖、爆、煎、烩、煮、蒸、烤、腌、冻、拔丝、糖醋等,做出的菜肴让人眼花缭乱。在烹饪大师的眼中,做菜和制作工艺品一样有着高深的学问,即使是同一道菜,不同的厨师会做出不同的口味来。而西方则不同,可以说是相当的理性,他们的烹饪相应的变化较少,同一道菜从洛杉矶到纽约口味不会有太大的变化。虽然显得单调,但是简单的工艺却使得他们能够在大规模的商业化中取得惊人的成功。西餐菜肴烹饪的方法主要是烧、煎、烤、炸、焖,各种原料很少集合烹调,正菜中鱼就是鱼,鸡就是鸡,即使是调味料也是现吃现加。烹饪的全过程比较规范,调料的添加量精确到克,烹调的时间精确到秒,厨师好像化学实验室的实验员。由于西方菜肴制作的规范化,烹调成为一种机械的工作。肯德基炸鸡只要按方配料,油的温度,炸鸡的时间,依规范行事即可,因而厨师的工作就成为一种极其单调的机械性工作。再者,西方人进食的目的首在摄取营养,只要营养够标准,其他尽可宽容,因而今日土豆牛排,明日牛排土豆。美国的食品广告铺天盖地,但万变不离其宗,炸鸡、炸薯条、炸鱼块,其菜肴加工方法简单,基本是机械的混合,所以菜肴的种类极少。

三、餐饮礼节

在餐饮氛围方面,中国人在吃饭的时候都喜欢热闹,很多人围在一起吃吃喝喝,说说笑笑,大家在一起营造一种热闹温暖的用餐氛围。除非是在很正式的宴会上,中国人在餐桌上并没有什么很特别的礼仪。而西方人在用餐时,都喜欢幽雅、安静的环境,他们认为在餐桌上的时候一定要注意自己的礼仪,不可以失去礼节,比如在进餐时不能发出很难听的声音。

中西方宴请礼仪也各具特色。在中国,从古至今大多都以左为尊,在宴请客人时,要将地位很尊贵的客人安排在左边的上座,然后依次安排。在西方则是以右为尊,男女间隔而座,夫妇也分开而座,女宾客的席位比男宾客的席位稍高,男士要替位于自己右边的女宾客拉开椅子,以示对女士的尊重。另外,西方人用餐时要坐正,认为弯腰,低头,用嘴凑上去吃很不礼貌,但是这恰恰是中国人通常吃饭的方式。吃西餐的时候,主人不提倡大肆的饮酒,中国的餐桌上酒是必备之物,以酒助兴,有时为了表示对对方的尊重,喝酒的时候都是一杯一杯的喝。

综上所述,饮食文化的交流存在于我们的日常生活中,并不断充当全球经济文化整合过程中,不同文化之间的“传递带”。它已经成为了一种日益增强的`文化影响力,正发挥着比其他任何全球化单一力量大得多的作用,也在悄悄地改变着全世界。中西饮食文化的碰撞、交流以及融化为全人类文明起到填补和着彩的作用。中西餐饮文化将在交流中共同发展!

参考文献:

[1]胡文仲.中英(英语国家)文化习俗比较[M].外语教学与研究出版社,1999.

[2]林语堂.生活的艺术[M].外语教学与研究出版社,1998.

[3]萨姆瓦.跨文化传通[M].三联书店,1988.

摘要:饮食文化是跨文化交际中非语言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之一。了解中西方饮食文化的差异,对于外语学习者来讲,不仅能加深对所学语言文化的理解,更能提高跨文化交际的成功率。本文从中西方饮食文化用餐形式和礼仪的差异、饮食观念的差异、饮食结构的差异、烹饪的差异等方面入手,对中西方饮食文化进行了比较,目的在于明确中西方饮食文化差异,消除界限,增进了解,促进交流。

关键词:中西方饮食文化、文化差异、形式和礼仪、观念结构

一、引言

饮食文化是跨文化交际中非语言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之一。饮食与文化紧密相关,不同的民族因其生活地域、气候环境、风俗习惯等因素的影响,而创造出不同的饮食文化。传统的西方文化是畜牧文化和海洋文化,而中国是农耕文化和陆地文化,两种不同的文化反映出人们生活方式的差异,而饮食的差异则深刻透露自身的文化背景。

二、中西用餐形式和礼仪的差异

中国自古以来的礼仪就有以和为贵的思想观念,以和为贵的思想体现在从古至今中国人在开席时都有一家人在一起就餐的观念,体现了中国传统的饮食礼仪。中国人的聚食制延续千年。在中国,任何一个宴席,都是大家团团围坐,共享一席。筵席要用圆桌,从形式上营造团结、礼貌、共趣的气氛。这就是聚食制,聚食制的起源很早,从许多地下文化遗存的发掘可见,古代炊间和聚食的地方是统一的,炊间在住宅的中央,上有天窗出烟,下有篝火,火上安放陶釜、陶鼎,在火上做炊,就食者围火聚食。这种聚食古俗一直延续至后世。美味佳肴放在一桌人的中心,它既是一桌人欣赏、品尝的对象,又是一桌人感情交流的媒介物。这符合中华民族大团圆的普遍心态,反映了中国古典哲学中和的思想。此外,聚食制的长期流传,也是中国重视血缘亲属关系和家族家庭观念在饮食方式上的反映。

三、中西饮食观念的差异

在中国的饮食文化中,对味的追求往往大于对营养的追求,人们在品尝菜肴时,往往会说这盘菜好吃,那道菜不好吃。然而若要进一步问什么叫好吃,为什么好吃,好吃在哪里,恐怕就不容易说清楚了。这说明中国人对饮食追求的是一种难以言传的意境,即使用人们通常所说的色、香、味、形、器把这种境界具体化,恐怕仍很难涵盖其所有意味。在中国,饮食的美性追求显然压倒了理性。这种价值理念的差别构成了中餐过于注重饭菜色、香、味的特点。这种饮食观与中国传统的哲学思想是吻合的。作为东方哲学代表的中国哲学,其显著特点是宏观、直观、模糊及不可捉摸。中国菜的制作方法是调和,最终要调和出一种美好的滋味。这一切讲究的就是分寸,就是整体的配合。它包含了中国哲学丰富的辩证法思想。西方人对待饮食的态度主要坚持其实用性特征,从营养角度出发,重视食物对人体的健康,不追求花样和饭菜的其他功能。他们认为“吃”只是为一个生物的机器加入燃料,保证其正常的工作、生活的运行,只要吃了以后能保持身体健康,抵御病菌的攻击,则其他方面并不讲究。由此可见,饮食在他们心中只是一种维持生命的活动。尤其是在西方国家享有美食之称誉的大国法国,更是追求高质量的营养。法国烹调虽追求美味,但总不忘“营养”这一大前提。在现代西方社会,除了营养的需求外,还十分重视养生,真正做到了以人为本。

四、饮食结构的差异

据西方统计,中国人吃的蔬菜有600多种,是西方的六倍还多。在中国的日常饮食结构中,素菜占据主导位置,而荤菜只有在节假日或者生活水平较高时才进入平常饮食结构中,所以在中国自古就有“菜食”的说法。这种饮食传统,主要与佛教徒的鼓吹有千丝万缕的联系,他们视动物为“生灵”,而认为植物为“无灵”,所以,中国传统文化主张素食主义。西方国家秉承游牧民族、航海民族的文化血统,以渔猎、养殖为生,传统饮食习俗以动物性食料为主,由于西方大多数国家地理位置处于高纬度,有些国家甚至终年积雪,这就造成了西方国家大多数人喜食肉类食物,而且西方人注重营养采取了生熟结合的方式,蔬菜很多时候以前菜沙拉方式出现,饮食结构的不同有时也反映出了各个民族在生活方式和饮食文化方面的不同态度。

五、中西方饮食文化中烹饪的差异

西方烹调遵循的是规范与科学,西方人强调科学与营养,烹饪中处处显示规范与科学。在西方菜谱中,计量都以克计算。这种菜谱似乎是科学的,实际上,这种科学性,也有其弊端,缺乏特色。另外,规范化的烹调甚至要求配料的准备都精确到秒。此外,在西方,一道菜在不同的地区,不同的季节,面对不同的食者,皆为同一味道,毫无变化。中国烹调推崇的是随意与特色,西方人不能理解中国烹调不追求精确的规范化,反而推崇随意性。翻开中国菜谱,常常发现原料的准备量、调料的添加量都是模糊概念。一汤匙、半碗、少许比比皆是,可究竟汤匙、碗有多大,少许是多少,没有具体标准。中国饮食倾向于艺术性。它的特点就是随意性。比如同样一道菜肴,由于地区、作用、等级等不同,可以在操作上做不同的处理。以红烧鱼为例,冬天的色宜深些,口味宜重些,夏天则色和味均清淡些。对于江浙一带的人来说,红烧鱼的调味中可加糖,如面对川湘顾客,则应多放辣。

六、结语

研究跨文化交际中的饮食文化差异将使人们增进相互间的了解,享受不同饮食带来的不同感受,增进文化间的交流、互补与融合,促进人们之间的相互理解和欣赏。笔者相信对中西方国家饮食文化礼仪进行比较,可以增强跨文化交际的意识,从而认识到宽容、理解及尊重文化差异对提高文化交际能力至关重要。

参考文献:

[1]胡文仲.中英文化习俗比较[M].外语教学与研究出版社,1999.

[2][德]马·茨克.跨文化交流[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01.

[3]姜守明,洪霞.西方文化史[M].北京:科学出版社,2004.

[4]徐文苑.中国饮食文化概论[M].北京:清华大学出版社,2006.

第一节 西餐的由来 一、何谓西餐 西餐这个词是由它特定的地理位置特点所决定的。我们通常所说的西餐不仅包括西欧国家的饮食菜肴,同时还包括东欧、美洲、大洋洲、中亚、南亚次大陆以及非洲等地的饮食。 西餐一般以刀叉为餐具,以面包为主食,多以长形桌台为台形。西餐在我国从最早的“住宅菜”、“洋人饭店中的西餐厅”、中国商人经营的“番菜馆(20世纪初期)”,已发展到今天社会上众多的“西餐厅”、各大涉外宾馆、饭店的“西餐厅”。 1.西餐的主要特点 (1)口味香醇、浓郁。西餐的独特用料使其与我国其他菜类相比,有明显的香味浓烈的特色。西餐多用奶制品,如鲜奶油、黄油、干酪等。西餐的调料、香料品种繁多,烹制一份产品往往要使用多种香料,如桂皮、丁香、肉桂、胡椒、芥末、大蒜、生姜、香草、薄荷、荷兰芹、蛇麻草、驴蹄草、洋葱等。 西餐常用葡萄酒作为调料,烹调时讲究以菜配酒,做什么菜用什么酒。其中法国产的白萄萄酒和红葡萄酒用得最为普遍。 (2)别具一格的烹调方法。西餐常用的烹调方法有煎、焗、炸、炒、烤、烩、烘、蒸、熏、炖、煮、扒、铁扒、铁板煎等,其中铁扒、烤、焗在烹调中更具特色。许多高档产品多用铁扒、烤、铁板煎的方式烹制,如烤火鸡、铁扒牛排等。 (3)调味沙司与主料分开烹制。西餐产品在形态上以大块为主,如大块的牛排、羊排、鸡、烤肉等,很少把主料切成丝、片、丁等细小形状。大块原料在烹制时不易入味,所以大都要在产品成熟后伴以或浇上沙司。沙司在西餐中占有很重要的地位,厨房中设有专门的厨师制作,不同的菜烹制不同的沙司,在使用时严格区分,如薄荷汁配羊扒,法汁、意大利汁、油醋汁配沙拉等。 (4)注重肉类产品的老嫩程度。西餐对肉类产品,特别是牛肉、羊肉的老嫩程度很讲究。服务员在接受点餐时,必须问清顾客的需求,厨师按顾客的口味进行烹制。一般有5种不同的成熟度,即全熟(Well done)、七成熟(medium well)、五成熟(medium)、三成熟(medium rare)、一成熟(rare)。

【摘要】:餐厅是生产和销售烹饪产品、同时提供筵宴服务的进餐场所,也是体现民俗和礼仪、供服务人员施展才艺的社会舞台。它大多开设在都会与集镇的闹市区、风景区、游乐区或车船码头,以名店、名师、名菜、名小吃、名席和优质服务作为经营手段,向社会提供多种形式的使用价值与交换价值,用物质生产劳动和服务性劳动为城镇居民和流动人口服务。餐厅包括许多类型,具有重要的社会功能。它的建筑风格和艺术装璜,是餐厅服务中的“硬件”,直接影响到餐厅服务技艺(餐厅服务“软件”)的发挥,直接影响到餐饮企业的经济效益与社会效益,应当认真研究。【关键词】: 餐厅服务 空间布局 服务人员 建筑风格 采光照明 餐室 装璜 中国饮食文化 器物 乡村式 1 陈秋萍;我国旋转餐厅经营研究[D];华侨大学;2001年 2 卢小丽;生态旅游餐饮设计的研究[D];东北林业大学;2002年 3 刘磊;连锁经营网络终端的选址评价模型[D];西南交通大学;2002年 4 王蕾;不同围护结构蓄热性能对空调启停时间的影响[D];太原理工大学;2003年 5 刘慧;有序的居住[D];上海戏剧学院;2003年 6 李萍;济南天地广场空调设计研究[D];西安建筑科技大学;2004年 7 葛素娟;中原地区住宅建筑结构荷载调查与统计模型研究[D];郑州大学;2004年 8 张萍;家具的色彩及色彩设计的研究[D];中南林学院;2004年 9 高源;北京好伦哥餐饮有限公司市场调研分析[D];清华大学;2005年 10 王东;一个EMBA学员的创业案例[D];西南财经大学;2006年

  • 索引序列
  • 毕业论文西餐工艺
  • 西餐工艺毕业论文摘要
  • 关于西餐工艺大学毕业论文
  • 西餐餐饮业毕业论文
  • 餐饮西餐类毕业论文
  •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