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毕业论文 > 教育类优秀硕士毕业论文

教育类优秀硕士毕业论文

发布时间:

教育类优秀硕士毕业论文

摘 要: 教育硕士是为了适应实施素质教育、提高办学质量的需要而设立的一个新兴的专业学位.山东师大教育科学学院从1997年开始招收教育管理专业的教育硕士,目前已有4届学员和1届毕业生.这个学位点设立的目的就是高扬为基层教育服务的旗帜,培养优秀管理者和学者型的教师,学位设立的目标有别于"学术性"硕士.我们认为,教育管理专业的教育硕士培养工作应突出以下特点:

1 教育管理硕士培养现状调查

问卷编制

本研究在查阅我国教育管理硕士培养模式、教育管理硕士培养现状及存在问题的相关文献的基础上,参阅和借鉴了2008年全国教育管理硕士专业学位教育指导委员会秘书处编制的《关于教育管理硕士专业学位教育教育现状的调查问卷》、金玲的《教育管理硕士培养的问题与对策研究》、余云珠的《教育管理硕士专业学位培养的历史、现状与问题研究》后,编制了《教育管理硕士培养现状调查问卷(初版)》,在征求湖南大学、湖南师范大学部分教育管理硕士培养导师、在读教育管理硕士和对问卷进行试测的基础上,对《教育管理硕士培养现状调查问卷(初版)》进行了修改,形成了《教育管理硕士培养现状调查问卷》。

样本选择及调查实施

本研究选取了具有代表性的湖南大学(985名校)、湖南师范大学(211高校)、湖南科技大学(普通一本)、湖南文理学院(普通二本)四所普通高等院校的在读教育管理硕士、教育管理硕士导师及长沙市部分社会公众发放调查问卷250份,回收问卷238份,剔除无效问卷7份,获得有效问卷231份,有效问卷回收率为,符合统计学要求。其中有效调查样本的情况详见表1。

表1 教育管理硕士调查样本情况分布表

调查结果分析

本研究采取随机取样的方式,抽取了前述四所具有代表性湖南省高校的50名教育管理硕士导师、150名教育管理硕士生和50名社会公众发放调查问卷,对收集到的有效问卷进行编号,运用数据统计分析软件进行数据统计和分析,得到了教育管理硕士培养中存在的主要问题、并分析其形成原因及对策。

2 教育管理硕士培养中存在的主要问题及原因分析

教育管理硕士培养中存在的主要问题

我国教育管理硕士培养经过十几年的实践和发展,已经初步建立了中国特色的教育管理硕士培养制度。但仍存在着对教育管理硕士学位认识不足、课程设置和进度安排不合理、教育管理硕士培养机制运行不完善等问题。

对教育管理硕士学位重要性认识不足

我国教育自古以来的官员选拔制度是“学而优则仕”,在我们所推崇的孔孟之道中,重学术轻技艺的思想更是盛行,中国教育受中国传统思想的影响根深蒂固,这一点在本研究中也得到了证实。

首先,在读教育管理硕士自身对教育管理硕士学位认识不足。本研究在对在读教育管理硕士决定报考教育管理硕士原因的情况统计中,有约78%的在读教育管理硕士是因为“考不上学术型的,没有办法”,有约14%的学生是因为“其他”原因,仅有约8%的学生是因为“对教育管理硕士专业很感兴趣”,可见我国高校毕业生对教育管理硕士学位的重要性认识远远不足。

其次,硕士生导师对教育管理硕士培养的重视程度不够。从湖南省前述四所高校教育管理硕士导师对教育管理硕士培养重视程度的调查情况来看,有约14%的教育管理硕士导师对教育管理硕士和学术型教育学硕士“一样重视”,约15%的教育管理硕士导师对教育管理硕士的重视程度“略低于”学术型教育学硕士,约50%的教育管理硕士导师对教育管理硕士的重视程度“低于”学术型教育学硕士,约11%的教育管理硕士导师对教育管理硕士的重视程度“远低于”学术型教育学硕士,可见近六成的教育管理硕士导师对教育管理硕士的重视程度是“低于”或“远低于”学术型教育学硕士,从而体现了我国大学在追求高标准、高要求、高目标的过程中,普遍认为有上层次、上水平,实现跨越式发展,就要搞科研,攻占“高、精、尖”领域的制高点,忽视了对高素质应用型人才的培养。

课程设置不合理,强调理论轻实践   目前,我国高等院校教育管理硕士培养普遍存在重视理论研究,忽视实践学习的趋势,这一点在本研究的表2 教育管理硕士实践能力培养效果调查中得到了印证。

表2 教育管理硕士实践能力培养效果调查

从表2中可以看出,认为通过教育管理硕士阶段学习,个人实践能力有“显著提升”的仅占总人数的约22%,而认为个人实践能力提升不高或“没有提升”的占总人数的78%,这间接反映了我国教育管理硕士的课程设置过于强调理论学习,忽视对教育管理硕士实践能力的培养。

教育管理硕士运行机制不完善

目前,我国教育管理硕士招生录取工作普遍实行的是联考笔试和专业面试相结合的两阶段考核。其中笔试部分侧重对考生基本素质的考查,而专业面试则更强调从专业的视角考核考生的专业能力、工作状况、专业背景和基本专业技能等,两个阶段相互补充,缺一不可。然而从本研究的调查情况来看,我国教育管理硕士招生过程中“笔试定录取”和“复试走过场”的情况仍普遍存在,这直接反映了我国教育管理硕士运行机制的不完善。

教育管理硕士培养问题原因分析

(1)教育支撑环境欠缺导致教育管理硕士地位尴尬。目前,我国各大用人单位尚未意识到教育管理硕士教育对员工整体素质提高的重要性和长远性,在员工报告专业教育管理硕士的员工直接或间接地通过行政或经济手段阻止本单位员工报告专业硕士学位研究生,导致绝大部分在职员工放弃了接受专业硕士学位教育的机会,加上高等院校对专业教育管理硕士研究生培养经费的收取普遍高于学术型研究生,而专业教育管理硕士研究生的录取门槛普遍低于学术型研究生,间接地影响着报告人员的积极性。可见,我国当前教育管理硕士的`教育支撑环境仍旧欠缺。而教育支撑环境的欠缺直接导致社会公众对专业教育管理硕士学位的误解,认为教育管理硕士学位教育是第二等级的研究生教育,专业教育管理硕士地位颇为尴尬。

(2)教育结构的不平衡导致教育质量不高。当前,我国高等院校专业教育管理硕士在纵向和横向方面的发展都极端不平衡。从纵向上,对强调应用型专业学位的教育仅开设到硕士研究生层次,专业博士学位教育才刚刚起步,缺乏与专业硕士层次的衔接;从横向上看,经济发达地区的专业硕士培养院校较多、生源质量好,经济欠发达地区的专业硕士培养院校少且生源质量差。专业硕士教育结构的发展部平衡直接导致我国专业教育管理硕士的教育质量不高。

(3)单一的教育模式导致学生学习积极性不高。随着我国教育改革的顺利推进,专业教育管理硕士培养会涉及到不同学科领域、满足不同社会背景人员的需求,然而我国当前专业教育管理硕士学位的单一培养模式仍偏重理论教育,轻视不同学科专业领域实践能力的培养,使得对不同群体学习需要的刺激性远远不够。

3 提高教育管理硕士培养效果的建议

(1)转变专业硕士培养目标定位,着力培养研究实践型人才。本研究认为我国专业教育管理硕士的培养目标定位应试研究型教师,即在读专业教育管理硕士通过学习现代教育理论和教学方法,研究现代教育教学实践来提升和完善其工作过程中的教育教学能力,促使其教学研究和教学实践能力共同发展,真正培养既有较强实践能力又有较强教育科研能力的“研究型”、“学者型”和“专家型”的教师,最终成为教育大家。

(2)加强教育管理硕士重要性宣传,完善教育管理硕士法律法规。一方面,教育主管部门可通过积极引导新闻报纸、期刊等纸质媒体,网站、手机报等电子媒体积极宣传专业教育管理硕士培养在教育教育发展中的重要性,引导社会各界提高对专业教育管理硕士学位重要性的认识,理解学术型教育管理硕士和专业型教育管理硕士的培养目标的不同,从而正确、客观地看待专业教育管理硕士教育的发展。

另一方面,教育主管部门作为教育政策、法规和战略的设计者,应从全盘考虑,统筹规划不同区域的专业教育管理硕士学位教育的发展,在研究专业教育管理硕士学位教育发展规律和结合各区域实际情况的基础上,制定针对性强、指导性明确的专业教育管理硕士学位管理发展政策。

(3)创新专业教育管理硕士的招生培养机制,形成时代特色的教育管理硕士质量观。由于专业教育管理硕士的培养涉及到不同学科领域、不同社会背景的教师,这就要求专业教育管理硕士培养单位必须根据社会实际,创新专业教育管理硕士的招生培养机制,形成时代特色的教育管理硕士质量观。在专业教育管理硕士的招生过程中充分坚持公平、公正、公开的原则的同时,在笔试和复试过程中着重考查考生的个人专业能力和专业发展潜力;在培养过程中深化教育教学改革,通过采取形式多样的教学方法,加强对教学技能操作能力的培养,充分体现专业硕士学位教育的应用实践性强的特点。

4 结束语

教育管理硕士培养的目的是培养具有现代教育观念,具备较高理论素养与实践能力的教育管理干部和骨干教师。本研究通过问卷调查和开放式访谈获得了我国教育管理硕士培养现状的第一手资料,运用数据分析软件对我国教育管理硕士培养中存在的问题及原因进行了统计和分析,并针对教育管理硕士培养中的问题提出了针对性的建议,对我国广大教育学者的研究具有借鉴意义,对我国教育管理工作者制定教育管理硕士管理政策具有参考价值。

要想写出一篇优秀的硕士 毕业 论文,少不了论文拥有一个新颖的题目,论文题目足够有吸引力能够顺利答辩评审老师。下面我给大家带来优秀的硕士毕业论文题目参考,希望能帮助到大家!

金融硕士毕业论文题目选题

1、内蒙古自治区环境污染治理融资 渠道 研究

2、京津冀地区外商直接投资的就业效应研究

3、我国银行软件外包企业风险管理研究

4、货币政策对房地产需求影响分析

5、物流企业仓单质押业务风险评价研究

6、信用违约互换在我国公司债券市场中的应用研究

7、转变经济增长方式的金融风险:对中国银行业的影响

8、中国对东北亚直接投资的区位选择研究

9、中美BIT及其对中美相互直接投资影响研究

10、增长方式转变、产业关联与中国通货膨胀传导机制

11、对外直接投资对我国技术创新影响的研究

12、外商直接投资与中国区域非平衡发展关系研究

13、中美双向直接投资影响因素分析

14、北京市金融集聚与区域经济增长耦合研究

15、区域农村经济发展中的金融支持研究

16、新型农场投资机制研究

17、海洋油气业金融风险研究

18、股权结构对于上市公司关联交易影响的研究

19、盈余结构的价值相关性研究

20、货币政策、企业成长性与税收筹划

21、基于生命周期理论的现金股利与企业价值关系研究

22、上市公司 对子 公司多元化股权投资与资本成本

23、城市社区居民对社区银行使用意愿研究

24、基于模糊综合评价法的中国互联网企业融资风险评估

25、外商直接投资对辽宁省对外贸易影响的机理及实证研究

26、我国银行业最优税负问题的研究

27、我国股份制商业银行运营效率变化研究

28、基于面板数据的中国股份制商业银行资本效率实证分析

29、民营银行边缘性进入的声誉壁垒与声誉机制设计

30、农村金融机构功能与市场定位研究

31、国际货币体系改革与中国的路径选择

32、我国证券分析师盈利预测的乐观倾向研究

33、日韩利用FDI战略研究及中国加大对日韩投资的政策建议

34、心理距离对中国对外直接投资区位选择的影响研究

35、中外影子银行监管比较研究

36、金融脱媒背景下货币政策的资产价格传导渠道分析

37、中国商业银行的利率市场化及利率风险分析

38、投资者信心变化与股价波动关系研究

39、影子银行信用创造对货币政策冲击的研究

40、外资银行进入对我国银行业绩效的影响研究

41、我国商业银行盈利模式市场化转型研究

42、基于硅谷银行模式的我国科技银行发展问题研究

43、离岸市场视角下的人民币国际化问题研究

44、宏观信息冲击下的创业板短期过度反应行为研究

45、中国创业板上市公司并购行为的股价效应研究

46、互联网金融背景下商业银行金融产品需求分析

47、企业金融关联性风险图研究

教育 硕士毕业论文题目

1、教育资源差异化对房地产价格的影响

2、农民工随迁子女的教育困境及救助对策研究

3、马克思主义教育思想中国化的历史进程与启示

4、中国农村劳动力流动对家庭义务教育决策的影响

5、教育经济与管理专业发展中的问题及对策研究

6、辽宁省农村义务教育教师资源优化配置研究

7、绿色教育视野下华德福课程思想研究

8、大学和中学孝廉 文化 教育有机衔接研究

9、HW公司互联网教育 商业模式 研究

10、浅谈卢梭的教育思想及在实践中的应用

11、西部大开发以来内蒙古自治区教育投入对经济增长影响的分析

12、教育信息化中数据处理与数据可视化研究

13、基于教育传播学视角的高中地理课堂多媒体教学研究

14、家庭因素在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中的作用

15、远程教育运用于 羽毛球 教学的 方法 研究

16、现代远程教育中学生管理问题研究

17、盲聋哑学校教育信息化建设现状调查研究

18、后平权时代美国原住民教育政策研究

19、我国基本公共教育服务均等化指标体系构建与实证分析

20、高中生异性交往中理想异性的特征现状调查及教育对策

21、县域义务教育均衡发展中政府角色研究

22、城市留守 儿童 教育问题及对策研究

23、初中教师教育技术能力城乡差异分析

24、视频在教育教学中的应用研究

25、铁岭市小学心理健康教育现状调查及对策研究

26、高中积极心理健康教育课程有效性的实证研究

27、基于体感交互的教育游戏的设计与开发

28、心理游戏在中小衔接心理教育中的策略探究

29、基础教育信息化评价指标体系建构研究

30、数字化游戏的教育价值及其课堂实践研究

31、云南边疆地区卫校学生心理健康及教育干预研究

32、县域公共教育服务体系存在的问题与对策研究

33、普通高中心理健康教育工作的现状与对策研究

34、县域政府促进义务教育均衡发展现状及对策研究

35、二战后台湾原住民语言教育政策变迁研究

36、初中心理健康教育课程的开发与实践

37、江西省农村留守儿童的教育问题研究

38、学校教育与社区教育融合的现状及对策研究

39、孟子人性论在当代道德教育中的价值

40、思想政治教育生活化研究

41、农民工随迁子女基础教育公平的问题探究

42、基于儿童本位理论下学龄前儿童教育类APP的交互设计研究

43、农民工随城子女教育公平问题研究

44、高职院校心理健康教育现状与对策研究

45、新媒体环境下中学语文教育网站建设研究

46、高职学生积极心理品质、社会支持对总体幸福感的影响及教育对策研究

47、美国“家庭学校”教育方式在中国的推行方案研究

48、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教师职业能力需求与胜任的分析

49、特殊教育学校教师课程观形成的叙事研究

50、凉州区城乡义务教育均衡发展研究

会计硕士毕业论文题目

1、 证券市场会计信息披露及独立审计研究

2、市场经济条件下会计政策选择的研究

3、基于知识经济的财务会计体系研究

4、论 经验 研究方法在现代管理会计研究中的应用

5、论网络会计在企业应用的实现方案

6、论上市公司并购中的财务安排

7、人力资源价值会计的货币计量研究

8、知识经济时代无形资产会计核算问题研究

9、论电于商务及其与会计软件的整合

10、上市公司会计信息披露的研究

11、关于我国社会保障制度会计问题的研究

12、论人力资源会计的理论研究和应用

13、我国注册会计师审计责任与控制研究

14、关于外币财务报表折算方法的研究

15、论我国证券投资基金的若会计问题

16、对股票期权会计的探讨

17、中外会计 报告 比较及启示

18、对我国具体会计准则的思考

19、关于会计信息真实性的思考

20、试论人力资源会计

21、关于会计政策的探讨

22、建立我国金融工具会计的探讨

23、关于商誉的会计思考

24、论会计的国家性与国际性

25、关于法定财产重估增值的研究

26、试论重组会计

27、论现代企业制度的建立与会计监督

28、关于破产清算会计若问题的思考

29、关于会计管理体制的研究

30、对会计目标的重新思考

31、关于或有事项的研究

32、试论会计学科体系的构建

33、会计学专业课程体系的思考

34、浅议企业内部会计制度建设

35、上市公司信息披露若问题的思考

36、债务重组会计的探讨

37、会计准则和制度的经济后果研究

38、关于借款费用资本化的探讨

39、试论会计信息披露制度

40、试论我国的会计准则体系

41、浅谈不良应收账款的原因与对策

42、租赁业务会计处理方法的研究

43、浅析企业内部审计制度

44、债务重组中的所得税问题

45、浅谈企业长期投资项目决策的不确定性分析

46、浅析新会计准则下上市公司的盈余管理问题

47、新企业会计准则中公允价值的运用对利润的影响

48、试论负债和负债经营

49、资本结构对我国上市公司影响

50、论我国中小企业融资存在问题及解决对策

优秀的硕士毕业论文题目参考相关 文章 :

★ 心理学硕士毕业论文题目选题

★ 计算机硕士毕业论文题目

★ 会计专业硕士毕业论文优秀范文(2)

★ 数学教育硕士毕业论文选题

★ 人力资源研究生论文题目选题

★ 毕业论文选题指导评语

★ 硕士论文评语范文

★ 硕士学位论文的评语(2)

★ 硕士毕业论文导师评语

优秀硕士毕业论文教育

优秀硕士毕业论文有利于以后找工作、有利于以后升学、学校奖励。

1、有利于以后找工作。

除了本科毕业论文,本科以上的也有优秀毕业论文,比如硕士、博士,硕士大于本科,博士大于硕士,越往上层次越高,分量也就越重,越有利于未来找工作,在制作简历时可以成为一个加分项或者是优势。

有学识毕业升值空间是无比宽广的,所以不要进入读书无用论误区。总结工作中对于个人的加薪以及在职称晋升评审上都有加分的环节。当他们需要被评估职称和提升时,他们需要撰写和发表论文。如果你有优秀毕业论文证书,并且你的论文创作和发表在这个时候,你会比其他人更有竞争力。

2、有利于以后升学。

对于考上了研究生或者未来想考研究生、出国深造的同学来说,本科毕业论文有助于你找到心仪的导师,申请到满意的学校。本科生的学术功底不是很深厚,但是毕业论文完成的程度可以从一定的侧面反映出你的学术水平。

找导师时如果可以把自己的优秀毕业论文给导师看,他会觉得功底扎实,更愿意收下你。只要能写出导师认可的优秀论文,尤其是硕士、博士阶段,这是一门学术研究的经验,如果能在研究方面写出优秀的毕业论文。如果你的毕业论文能在国家重要期刊上发表,获得省级优秀毕业论文,含金量很高。

3、学校奖励。

学校在奖励优秀毕业生方面还是比较大方的。如果你的毕业论文真的质量很好,被一致评选为优秀毕业论文,你可以得到学校的奖金。有的学校为鼓舞学生写优秀的论文,锻炼学生的能力,会对获得优秀论文美誉的学生进行奖励,通过赠予有1000到2000元奖金的方式鼓励学生写优秀的论文。

具体奖励多少元得看具体学校的规定,优秀毕业论文的好处也可能是其他的奖励。钱的数额可能不多,当是一份回报。而且我相信,如果你选择留在学校深造或者继续当老师,无疑会为你打开一条道路,毕竟你的能力很强,学习也很优秀。

要想写出一篇优秀的硕士 毕业 论文,少不了论文拥有一个新颖的题目,论文题目足够有吸引力能够顺利答辩评审老师。下面我给大家带来优秀的硕士毕业论文题目参考,希望能帮助到大家!

金融硕士毕业论文题目选题

1、内蒙古自治区环境污染治理融资 渠道 研究

2、京津冀地区外商直接投资的就业效应研究

3、我国银行软件外包企业风险管理研究

4、货币政策对房地产需求影响分析

5、物流企业仓单质押业务风险评价研究

6、信用违约互换在我国公司债券市场中的应用研究

7、转变经济增长方式的金融风险:对中国银行业的影响

8、中国对东北亚直接投资的区位选择研究

9、中美BIT及其对中美相互直接投资影响研究

10、增长方式转变、产业关联与中国通货膨胀传导机制

11、对外直接投资对我国技术创新影响的研究

12、外商直接投资与中国区域非平衡发展关系研究

13、中美双向直接投资影响因素分析

14、北京市金融集聚与区域经济增长耦合研究

15、区域农村经济发展中的金融支持研究

16、新型农场投资机制研究

17、海洋油气业金融风险研究

18、股权结构对于上市公司关联交易影响的研究

19、盈余结构的价值相关性研究

20、货币政策、企业成长性与税收筹划

21、基于生命周期理论的现金股利与企业价值关系研究

22、上市公司 对子 公司多元化股权投资与资本成本

23、城市社区居民对社区银行使用意愿研究

24、基于模糊综合评价法的中国互联网企业融资风险评估

25、外商直接投资对辽宁省对外贸易影响的机理及实证研究

26、我国银行业最优税负问题的研究

27、我国股份制商业银行运营效率变化研究

28、基于面板数据的中国股份制商业银行资本效率实证分析

29、民营银行边缘性进入的声誉壁垒与声誉机制设计

30、农村金融机构功能与市场定位研究

31、国际货币体系改革与中国的路径选择

32、我国证券分析师盈利预测的乐观倾向研究

33、日韩利用FDI战略研究及中国加大对日韩投资的政策建议

34、心理距离对中国对外直接投资区位选择的影响研究

35、中外影子银行监管比较研究

36、金融脱媒背景下货币政策的资产价格传导渠道分析

37、中国商业银行的利率市场化及利率风险分析

38、投资者信心变化与股价波动关系研究

39、影子银行信用创造对货币政策冲击的研究

40、外资银行进入对我国银行业绩效的影响研究

41、我国商业银行盈利模式市场化转型研究

42、基于硅谷银行模式的我国科技银行发展问题研究

43、离岸市场视角下的人民币国际化问题研究

44、宏观信息冲击下的创业板短期过度反应行为研究

45、中国创业板上市公司并购行为的股价效应研究

46、互联网金融背景下商业银行金融产品需求分析

47、企业金融关联性风险图研究

教育 硕士毕业论文题目

1、教育资源差异化对房地产价格的影响

2、农民工随迁子女的教育困境及救助对策研究

3、马克思主义教育思想中国化的历史进程与启示

4、中国农村劳动力流动对家庭义务教育决策的影响

5、教育经济与管理专业发展中的问题及对策研究

6、辽宁省农村义务教育教师资源优化配置研究

7、绿色教育视野下华德福课程思想研究

8、大学和中学孝廉 文化 教育有机衔接研究

9、HW公司互联网教育 商业模式 研究

10、浅谈卢梭的教育思想及在实践中的应用

11、西部大开发以来内蒙古自治区教育投入对经济增长影响的分析

12、教育信息化中数据处理与数据可视化研究

13、基于教育传播学视角的高中地理课堂多媒体教学研究

14、家庭因素在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中的作用

15、远程教育运用于 羽毛球 教学的 方法 研究

16、现代远程教育中学生管理问题研究

17、盲聋哑学校教育信息化建设现状调查研究

18、后平权时代美国原住民教育政策研究

19、我国基本公共教育服务均等化指标体系构建与实证分析

20、高中生异性交往中理想异性的特征现状调查及教育对策

21、县域义务教育均衡发展中政府角色研究

22、城市留守 儿童 教育问题及对策研究

23、初中教师教育技术能力城乡差异分析

24、视频在教育教学中的应用研究

25、铁岭市小学心理健康教育现状调查及对策研究

26、高中积极心理健康教育课程有效性的实证研究

27、基于体感交互的教育游戏的设计与开发

28、心理游戏在中小衔接心理教育中的策略探究

29、基础教育信息化评价指标体系建构研究

30、数字化游戏的教育价值及其课堂实践研究

31、云南边疆地区卫校学生心理健康及教育干预研究

32、县域公共教育服务体系存在的问题与对策研究

33、普通高中心理健康教育工作的现状与对策研究

34、县域政府促进义务教育均衡发展现状及对策研究

35、二战后台湾原住民语言教育政策变迁研究

36、初中心理健康教育课程的开发与实践

37、江西省农村留守儿童的教育问题研究

38、学校教育与社区教育融合的现状及对策研究

39、孟子人性论在当代道德教育中的价值

40、思想政治教育生活化研究

41、农民工随迁子女基础教育公平的问题探究

42、基于儿童本位理论下学龄前儿童教育类APP的交互设计研究

43、农民工随城子女教育公平问题研究

44、高职院校心理健康教育现状与对策研究

45、新媒体环境下中学语文教育网站建设研究

46、高职学生积极心理品质、社会支持对总体幸福感的影响及教育对策研究

47、美国“家庭学校”教育方式在中国的推行方案研究

48、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教师职业能力需求与胜任的分析

49、特殊教育学校教师课程观形成的叙事研究

50、凉州区城乡义务教育均衡发展研究

会计硕士毕业论文题目

1、 证券市场会计信息披露及独立审计研究

2、市场经济条件下会计政策选择的研究

3、基于知识经济的财务会计体系研究

4、论 经验 研究方法在现代管理会计研究中的应用

5、论网络会计在企业应用的实现方案

6、论上市公司并购中的财务安排

7、人力资源价值会计的货币计量研究

8、知识经济时代无形资产会计核算问题研究

9、论电于商务及其与会计软件的整合

10、上市公司会计信息披露的研究

11、关于我国社会保障制度会计问题的研究

12、论人力资源会计的理论研究和应用

13、我国注册会计师审计责任与控制研究

14、关于外币财务报表折算方法的研究

15、论我国证券投资基金的若会计问题

16、对股票期权会计的探讨

17、中外会计 报告 比较及启示

18、对我国具体会计准则的思考

19、关于会计信息真实性的思考

20、试论人力资源会计

21、关于会计政策的探讨

22、建立我国金融工具会计的探讨

23、关于商誉的会计思考

24、论会计的国家性与国际性

25、关于法定财产重估增值的研究

26、试论重组会计

27、论现代企业制度的建立与会计监督

28、关于破产清算会计若问题的思考

29、关于会计管理体制的研究

30、对会计目标的重新思考

31、关于或有事项的研究

32、试论会计学科体系的构建

33、会计学专业课程体系的思考

34、浅议企业内部会计制度建设

35、上市公司信息披露若问题的思考

36、债务重组会计的探讨

37、会计准则和制度的经济后果研究

38、关于借款费用资本化的探讨

39、试论会计信息披露制度

40、试论我国的会计准则体系

41、浅谈不良应收账款的原因与对策

42、租赁业务会计处理方法的研究

43、浅析企业内部审计制度

44、债务重组中的所得税问题

45、浅谈企业长期投资项目决策的不确定性分析

46、浅析新会计准则下上市公司的盈余管理问题

47、新企业会计准则中公允价值的运用对利润的影响

48、试论负债和负债经营

49、资本结构对我国上市公司影响

50、论我国中小企业融资存在问题及解决对策

优秀的硕士毕业论文题目参考相关 文章 :

★ 心理学硕士毕业论文题目选题

★ 计算机硕士毕业论文题目

★ 会计专业硕士毕业论文优秀范文(2)

★ 数学教育硕士毕业论文选题

★ 人力资源研究生论文题目选题

★ 毕业论文选题指导评语

★ 硕士论文评语范文

★ 硕士学位论文的评语(2)

★ 硕士毕业论文导师评语

摘 要: 教育硕士是为了适应实施素质教育、提高办学质量的需要而设立的一个新兴的专业学位.山东师大教育科学学院从1997年开始招收教育管理专业的教育硕士,目前已有4届学员和1届毕业生.这个学位点设立的目的就是高扬为基层教育服务的旗帜,培养优秀管理者和学者型的教师,学位设立的目标有别于"学术性"硕士.我们认为,教育管理专业的教育硕士培养工作应突出以下特点:

1 教育管理硕士培养现状调查

问卷编制

本研究在查阅我国教育管理硕士培养模式、教育管理硕士培养现状及存在问题的相关文献的基础上,参阅和借鉴了2008年全国教育管理硕士专业学位教育指导委员会秘书处编制的《关于教育管理硕士专业学位教育教育现状的调查问卷》、金玲的《教育管理硕士培养的问题与对策研究》、余云珠的《教育管理硕士专业学位培养的历史、现状与问题研究》后,编制了《教育管理硕士培养现状调查问卷(初版)》,在征求湖南大学、湖南师范大学部分教育管理硕士培养导师、在读教育管理硕士和对问卷进行试测的基础上,对《教育管理硕士培养现状调查问卷(初版)》进行了修改,形成了《教育管理硕士培养现状调查问卷》。

样本选择及调查实施

本研究选取了具有代表性的湖南大学(985名校)、湖南师范大学(211高校)、湖南科技大学(普通一本)、湖南文理学院(普通二本)四所普通高等院校的在读教育管理硕士、教育管理硕士导师及长沙市部分社会公众发放调查问卷250份,回收问卷238份,剔除无效问卷7份,获得有效问卷231份,有效问卷回收率为,符合统计学要求。其中有效调查样本的情况详见表1。

表1 教育管理硕士调查样本情况分布表

调查结果分析

本研究采取随机取样的方式,抽取了前述四所具有代表性湖南省高校的50名教育管理硕士导师、150名教育管理硕士生和50名社会公众发放调查问卷,对收集到的有效问卷进行编号,运用数据统计分析软件进行数据统计和分析,得到了教育管理硕士培养中存在的主要问题、并分析其形成原因及对策。

2 教育管理硕士培养中存在的主要问题及原因分析

教育管理硕士培养中存在的主要问题

我国教育管理硕士培养经过十几年的实践和发展,已经初步建立了中国特色的教育管理硕士培养制度。但仍存在着对教育管理硕士学位认识不足、课程设置和进度安排不合理、教育管理硕士培养机制运行不完善等问题。

对教育管理硕士学位重要性认识不足

我国教育自古以来的官员选拔制度是“学而优则仕”,在我们所推崇的孔孟之道中,重学术轻技艺的思想更是盛行,中国教育受中国传统思想的影响根深蒂固,这一点在本研究中也得到了证实。

首先,在读教育管理硕士自身对教育管理硕士学位认识不足。本研究在对在读教育管理硕士决定报考教育管理硕士原因的情况统计中,有约78%的在读教育管理硕士是因为“考不上学术型的,没有办法”,有约14%的学生是因为“其他”原因,仅有约8%的学生是因为“对教育管理硕士专业很感兴趣”,可见我国高校毕业生对教育管理硕士学位的重要性认识远远不足。

其次,硕士生导师对教育管理硕士培养的重视程度不够。从湖南省前述四所高校教育管理硕士导师对教育管理硕士培养重视程度的调查情况来看,有约14%的教育管理硕士导师对教育管理硕士和学术型教育学硕士“一样重视”,约15%的教育管理硕士导师对教育管理硕士的重视程度“略低于”学术型教育学硕士,约50%的教育管理硕士导师对教育管理硕士的重视程度“低于”学术型教育学硕士,约11%的教育管理硕士导师对教育管理硕士的重视程度“远低于”学术型教育学硕士,可见近六成的教育管理硕士导师对教育管理硕士的重视程度是“低于”或“远低于”学术型教育学硕士,从而体现了我国大学在追求高标准、高要求、高目标的过程中,普遍认为有上层次、上水平,实现跨越式发展,就要搞科研,攻占“高、精、尖”领域的制高点,忽视了对高素质应用型人才的培养。

课程设置不合理,强调理论轻实践   目前,我国高等院校教育管理硕士培养普遍存在重视理论研究,忽视实践学习的趋势,这一点在本研究的表2 教育管理硕士实践能力培养效果调查中得到了印证。

表2 教育管理硕士实践能力培养效果调查

从表2中可以看出,认为通过教育管理硕士阶段学习,个人实践能力有“显著提升”的仅占总人数的约22%,而认为个人实践能力提升不高或“没有提升”的占总人数的78%,这间接反映了我国教育管理硕士的课程设置过于强调理论学习,忽视对教育管理硕士实践能力的培养。

教育管理硕士运行机制不完善

目前,我国教育管理硕士招生录取工作普遍实行的是联考笔试和专业面试相结合的两阶段考核。其中笔试部分侧重对考生基本素质的考查,而专业面试则更强调从专业的视角考核考生的专业能力、工作状况、专业背景和基本专业技能等,两个阶段相互补充,缺一不可。然而从本研究的调查情况来看,我国教育管理硕士招生过程中“笔试定录取”和“复试走过场”的情况仍普遍存在,这直接反映了我国教育管理硕士运行机制的不完善。

教育管理硕士培养问题原因分析

(1)教育支撑环境欠缺导致教育管理硕士地位尴尬。目前,我国各大用人单位尚未意识到教育管理硕士教育对员工整体素质提高的重要性和长远性,在员工报告专业教育管理硕士的员工直接或间接地通过行政或经济手段阻止本单位员工报告专业硕士学位研究生,导致绝大部分在职员工放弃了接受专业硕士学位教育的机会,加上高等院校对专业教育管理硕士研究生培养经费的收取普遍高于学术型研究生,而专业教育管理硕士研究生的录取门槛普遍低于学术型研究生,间接地影响着报告人员的积极性。可见,我国当前教育管理硕士的`教育支撑环境仍旧欠缺。而教育支撑环境的欠缺直接导致社会公众对专业教育管理硕士学位的误解,认为教育管理硕士学位教育是第二等级的研究生教育,专业教育管理硕士地位颇为尴尬。

(2)教育结构的不平衡导致教育质量不高。当前,我国高等院校专业教育管理硕士在纵向和横向方面的发展都极端不平衡。从纵向上,对强调应用型专业学位的教育仅开设到硕士研究生层次,专业博士学位教育才刚刚起步,缺乏与专业硕士层次的衔接;从横向上看,经济发达地区的专业硕士培养院校较多、生源质量好,经济欠发达地区的专业硕士培养院校少且生源质量差。专业硕士教育结构的发展部平衡直接导致我国专业教育管理硕士的教育质量不高。

(3)单一的教育模式导致学生学习积极性不高。随着我国教育改革的顺利推进,专业教育管理硕士培养会涉及到不同学科领域、满足不同社会背景人员的需求,然而我国当前专业教育管理硕士学位的单一培养模式仍偏重理论教育,轻视不同学科专业领域实践能力的培养,使得对不同群体学习需要的刺激性远远不够。

3 提高教育管理硕士培养效果的建议

(1)转变专业硕士培养目标定位,着力培养研究实践型人才。本研究认为我国专业教育管理硕士的培养目标定位应试研究型教师,即在读专业教育管理硕士通过学习现代教育理论和教学方法,研究现代教育教学实践来提升和完善其工作过程中的教育教学能力,促使其教学研究和教学实践能力共同发展,真正培养既有较强实践能力又有较强教育科研能力的“研究型”、“学者型”和“专家型”的教师,最终成为教育大家。

(2)加强教育管理硕士重要性宣传,完善教育管理硕士法律法规。一方面,教育主管部门可通过积极引导新闻报纸、期刊等纸质媒体,网站、手机报等电子媒体积极宣传专业教育管理硕士培养在教育教育发展中的重要性,引导社会各界提高对专业教育管理硕士学位重要性的认识,理解学术型教育管理硕士和专业型教育管理硕士的培养目标的不同,从而正确、客观地看待专业教育管理硕士教育的发展。

另一方面,教育主管部门作为教育政策、法规和战略的设计者,应从全盘考虑,统筹规划不同区域的专业教育管理硕士学位教育的发展,在研究专业教育管理硕士学位教育发展规律和结合各区域实际情况的基础上,制定针对性强、指导性明确的专业教育管理硕士学位管理发展政策。

(3)创新专业教育管理硕士的招生培养机制,形成时代特色的教育管理硕士质量观。由于专业教育管理硕士的培养涉及到不同学科领域、不同社会背景的教师,这就要求专业教育管理硕士培养单位必须根据社会实际,创新专业教育管理硕士的招生培养机制,形成时代特色的教育管理硕士质量观。在专业教育管理硕士的招生过程中充分坚持公平、公正、公开的原则的同时,在笔试和复试过程中着重考查考生的个人专业能力和专业发展潜力;在培养过程中深化教育教学改革,通过采取形式多样的教学方法,加强对教学技能操作能力的培养,充分体现专业硕士学位教育的应用实践性强的特点。

4 结束语

教育管理硕士培养的目的是培养具有现代教育观念,具备较高理论素养与实践能力的教育管理干部和骨干教师。本研究通过问卷调查和开放式访谈获得了我国教育管理硕士培养现状的第一手资料,运用数据分析软件对我国教育管理硕士培养中存在的问题及原因进行了统计和分析,并针对教育管理硕士培养中的问题提出了针对性的建议,对我国广大教育学者的研究具有借鉴意义,对我国教育管理工作者制定教育管理硕士管理政策具有参考价值。

教育管理硕士优秀毕业论文

东北师范大学网络教育毕业论文 论文题目:中小学学生评价公正性问题研究 学生姓名:XXX 指导教师:梁红梅 副教授 学科专业:教育管理 专业 学 号:[1**********]5 学习中心:广东连山奥鹏学习中心[15]B 东北师范大学远程与继续教育学院 2012 年 6月 注:此页均需学生及指导教师本人填写 独 创 性 声 明 本人对本文有以下声明: 1. 本人所呈交的论文是在指导教师指导下进行的研究工作及取得的研究成果,已按相关要求及时提交论文稿件,最终形成本文; 2. 在撰写过程中主动与导师保持密切联系,及时接受导师的指导; 3. 本文符合相关格式要求,除文中特别加以标注的地方外,论文中单篇引用他人已经发表或撰写过的研究成果不超过800字; 4. 本人本文成稿过程中不存在他人代写、抄袭或和他人论文雷同的现象。 论文作者签名: 日 期: 年 月 摘 要 随着新课程改革的不断推进,我国中小学生评价工作越来越受到人们的重视。而作为基础教育改革的重要组成部分,学生评价的公正与否直接关系到教育公正能否实现。通过文献与案例研究,对学生评价公正性的内涵进行了研究和界定,并以此为标准,对传统的学生评价体系在实践操作过程中产生的不公正现象进行了整理和剖析,并在此基础上对这些不公正现象产生的原因进行了深刻分析。最终笔者认为,为了推动学生评价走向公正,应更新观念,坚持新型的评价观,优化学生评价的功能,突出学生评价的诊断、激励与发展功能,尊重学生的差异性,实现评价标准的多样化与差异化,多彩呈现、合理利用评价结果并建立多元化的评价主体体系。 关键词:中小学;学生评价;公正;策略 引 言 我国当前的基础教育改革正进行的如火如荼,教育领域的方方面面都在进行着相应的改革,其中最为重要的莫过于新课程改革以及与之相配套的学生评价改革。素质教育评价改革进程的深入推进以及传统学生评价体系越来越与素质教育的价值观、人才培养观不相适应,弊端层出亟待改革的现实需要,更是将学生评价改革推向了高潮。而随着对学生评价改革问题研究的不断深入,逐渐有学者意识到作为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的重要组成部分的学生评价改革,它的公正与否将直接关系到教育公正能否实现。因此,对学生评价公正性的诉求已成为当前深入推进学生评价改革和实现教育公正两大领域共同关注的焦点。 一、学生评价公正性的内涵阐释 首先,从学生评价的实质上来看,学生评价是一种价值判断活动,它在本质上是为学生发展服务的,其实质目的便是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这与当前我们所追求的促进个体的完善发展的教育目的是相一致的,是我国教育发展“基本价值取向”在具体教育教学过程中的体现。 其次,从教育公正的角度来看,它是教育公正的一种微观侧面表现。而教育公正的根本归旨是个体发展上的公正,但对于个体来说,由于个体差异是客观存在的,如果给予每个人同等的教育,那反而是不公正的。因此,一旦教育面向个体时,应该坚持差异性的教育公正,使教育能够满足每个社会成员的学习需求,给每个人以适合其发展的教育。因此,学生评价应尊重学生的差异性,促进学生的个性化发展。 综上所述,笔者认为,学生评价公正性内涵应包含两方面的内容:一是要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二是要尊重学生的差异性,促进学生的个性化发展。只有满足了这两方面的要求,学生评价的公正性才能得以实现。 二、我国中小学生评价中的“不公正”现象 随着新课程改革的不断推进,传统学生评价的弊端也源源不断暴露出来,学生评价的不公正性亦是日趋明显。 (一)学生评价目的的不公正 学生我国长期以来实行的学生评价大多是奖惩性评价。奖惩性评价的主要目的在于通过评价对学生进行甄别和选拔,热衷于排名次、比成绩高低。在这种目的的支配下, 学生评价更加注重评价的工具性价值,把评价作为甄别、选拔学生的工具,致使教师、学生及其家长只关心考试分数和名次,而很少关心考试中反映出来的学生发展中存在的问题和学生的真正发展水平。正如有人曾形象地将传统评价比喻成一个大筛子,学生被放在筛子上筛,筛选的结果不外乎两种:一种是筛子上面的成功者,而另一种便是筛子下面的失败者。经过这样的筛选,学生被分成了三六九等,而结果也是显而易见的——只有少数的一部分人成为了“幸运儿”。而对那些“失败者”,尤其是学习有困难的学生而言,由于这种片面化的评价,使他们失去了正确认识自身潜能的机会,而长期的失败体验也逐渐使这些学生感到心灰意冷,丧失了自我发展的动力和信心。显然,这样的评价目的显然是与学生评价的实质公正相悖的,是不公正的。 (二)学生评价标准的不公正 我国长期以来实行的传统学生评价过分注重以书本知识为中心的学业成绩,评价标准单一化,将分数作为评价学生的唯一标准,这样的学生不但是学校、教师及家长眼中的“好孩子”,还常常是各种荣誉的“代言人”,“三好生”、“优秀学生”等荣誉称号均是那些考试成绩高的学生的囊中之物。这样单一化、片面化的评价标准只注重对智育方面的考察,忽视了对学生德、体、美、劳等方面知识掌握与能力培养的考察,忽视了学生的全面发展,同时这种“一刀切”的评价标准,过分强调学生的共性与一般性,从而忽视了学生的个体差异性。因此,这种评价标准对受教育者而言是有失公正的。 (三)学生评价主体不公正 学生评价完全以教师为中心,教师独揽大权,学生很少参与其中,同伴、家长、社区更是无权插手。这种评价使教师在学生评价中处于垄断和至尊的地位,将教师与学生的关系变成了主体与客体、控制与被控制的关系,阻碍了学生与教师之间的沟通与协商,使评价变为了一个机械、死板、对立的过程。此外,在这样的学生评价中,由于作为评价对象的学生的真正需求得不到关注和满足,从而忽视了学生各方面潜能的发展和个性品质的培养,造成学生很难得到全面的发展。 (四)评价结果反馈与运用的不公正 首先,长期以来,我国主要采用定量的形式来呈现学生评价的结果。“分数制”就是以定量形式呈现评价结果的一个典型代表。虽然通过分数,我们可以客观地了解到学生在过去一段时间里对所学知识和技能的掌握情况,对学生的“学习结果”做出了及时的反馈。但是,学生获得的分数仅仅只是对他们掌握知识程度和部分能力的一种评价,它不能反映学生在学习过程中发生的价值变化。此外,把分数作为评价学生发展水平的主要依据,必然会导致学生和教师过分强调分数,从而导致“考什么,学什么”现象的出现。 其次,分数仅仅是对学生学习结果的一种标示,它只是对学生发展水平的一种事实 判断而非价值判断。例如,一个学生在一门学科的考试中取得了70分的成绩,当评价结果通过分数呈现出来以后,学生手里拿到的只是一张写着70分的考试试卷,其家长接到的是一张标有70分的成绩报告单,而学校管理者看到的也只是一张该生在此次考试中考取了70分的学生成绩汇报表。所有与该生相关的人仅仅只是看到了他的考试分数,却并不知道与该生考试结果直接相关的意义,并不能理解这个“70分”代表了什么,说明什么。 三、我国中小学生评价“不公正”现象产生的原因 (一)功利主义价值取向的影响 由于受功利价值主义取向的影响,课程设置者在选择学科进入课程设置的范围时,首先要考虑国家利益,其次要考虑社会各阶层的利益需求。而学生在选择重点学习的科目时,也更为倾向于选着与其升学与就业直接相关的学科,而那些无法帮助学生实现其升学和就业目的的学科自然被排除在外。而这种对不同学科价值认识上的功利性,使与课程紧密联系的学生评价也深受影响。学生评价不再以学生自身发展的内在价值作为标准,而是更倾向于将学生学习结果带来的物质和经济利益的多寡作为评价标准。这种学生评价显然太过于执着对物质利益最大化的追求,忽略了学生自身发展。 (二)管理主义思想的影响 管理主义在学校教育中是指漠视学生的个别差异,以方便管理为首要考量的态度和方法。在教育评价过程中,管理主义思想主要表现为:管理者作为教育评价的主体,尽可能地将其自己的意志和价值取向融入到教育评价之中,通过制定评价标准,规范评价程序和评价结果的表达方式,以保证期预期目标的实现,强调统一性和服从性。显然,在这种管理思想的影响下,学生评价的出发点不再是为了促进学生的发展,而是通过控制、选拔学生来实现管理者预定的目标。 (三)评价专业知识的缺失 首先,评价主体缺乏对评价专业知识的补充和学习。在传统学生评价中,学生评价的主体主要是教师,而教师在实施学生评价时,主要是将现有的评价知识和技能以及以往的经验作为依据进行操作,缺乏对教育评价学、教育统计学等相关理论层面和操作层面知识的补充学习。学生评价实践工作缺乏科学的理论指导,评价学生的方法陈旧单一,从而导致学生评价在实践过程中不能真正的发挥其实质性的功效,出现了“侧而不准”的现象。 其次,评价对象对评价专业知识缺乏了解和认识。在传统学生评价中,尽管学生是学生评价的评价对象,但是在实际操作过程中其只是被动的接受学生评价,因此,对学生评价相关知识知之甚少,无法对学生评价形成正确的认识,无法用科学的评价专业知识武装自己来维护自己的权益,导致学生评价进入了一个“恶性循环”的怪圈。 四、中小学生评价走向公正的策略探讨 (一)更新观念,坚持新型的评价观 在新课程改革中,对学生评价改革提出了建立促进学生全面发展的评价体系的要求。学生评价不仅要关注学生的学业成绩,更要通过评价发展学生的各种潜能,为了实现学生的全面发展应给学生提供更多的机会,使学生的潜能得到充分挖掘和发展。而在新课程改革背景下提出的发展性评价思想便是以创造合适学生发展的教育为评价的根本目的的。它不仅要求注重对评价者过去与现实的表现的评价,更要关注评价对象未来发展的趋势;不仅关注评价对象的学习结果,更关注评价对象的学习过程;不仅要求对评价对象掌握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情况的评价,更要关注其在学习能力、科学创新精神以及情感、态度、价值观等方面的发展。 (二)优化学生评价的功能,突出学生评价的诊断、激励与发展功能 学生评价不仅要促进学生在原有基础上的提高,更要注重对学生潜能的发掘与培养,使学生的特长得到充分发挥。同时,学生评价也要体现出对学生的关怀,减少对学生的批评、指责,多运用鼓励和表扬,积极对学生加以引导,在保护学生自尊心和自信心的同时,让学生轻松愉快的学习成长。此外,学生评价要面向全体学生,尤其是对于被以往评价认定为“差生”的学生,更要抱着理解和宽容的态度,积极运用引导和鼓励的方法,发挥评价的诊断、激励与发展功能,帮助这些学生重新认识自我、建立自信,获得提高和进步。 (三)尊重学生的差异性,实现评价标准的多样化与差异化 美国哈佛大学心理学教授霍华德·加纳德提出的多元智能理论认为:人有九种基本智能:语言智力、数理智力、空间智力、音乐智力、身体智力、人际交往智力、自我反省智力、自然视察者智力和存在智力。每个人都有多种智能,而不同的人在这几种智能上的表现也是不同的,每个人都有自己最擅长的智能领域,每个人都有可自发展的潜力,只是表现的领域不同而已。因此,在制定学生评价标准时,我们不仅要关注学生的学业成绩,而且要发现和发展学生多方面的潜能。要从德、智、体、美、劳等方面全面评价学生,重视学生综合素质的发展,在关注学生学业成绩的同时,还要更为重视学生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发展以及良好的心理素质、健康体魄、浓厚的学习兴趣、良好的学习习惯、积极的情感体验、较强的审美能力等多方面的培养和发展。 (四)建立多元化的评价主体体系 改变评价主体单一化的局面,而是要将学生纳入到一个群体决策的过程中去,允许和鼓励学生本人、同学、学生家长、社会等参与到学生评价中来,实施多元主体的学生评价,将评价变为多主体共同参与,共同交流的活动。学生评价在多元主体共同参与、 相互作用的条件下,可以从不同侧面、不同视角、不同维度评价学生,避免了评价结果的主观性和片面性,使评价结果易于被学生接受。此外,将学生自身纳入到评价主体中,开展学生自评活动,有利于学生对自己期望、发展状况、学习行为和结果、个性特征进行反思,促进学生独立自主、自我认识、自我反思和自我发展能力的培养。而家长和社会作为评价主体参与到学生评价活动中去不仅有利于学校、学生、家庭和社会的沟通与配合,将社会和家长的评价意见有机地整合到学校教育教学改革工作中去,还在一定程度上发挥了监督的功效,有利于纠正过去学校评价与社会脱节、只注重内部管理评价的做法。 (五)多彩呈现与合理运用评价结果 首先,多维度地呈现评价结果。评价主体应采用定量和定性相结合的形式呈现评价结果。学生评价结果应该要真实、准确、全面地反映学生的发展水平和发展状况,不仅要反映出学生的学习结果,还要关注他们的学习过程;不仅要注重学生的学习水平,同时还要关注他们在学习活动中表现出的情感、态度和价值观。因此,应将定量形式和定性形式结合起来,相互弥补,取长补短,多维度地呈现评价结果。 其次,评价主体和评价对象要了解、学习学生评价的专业知识。评价主体,尤其是教师应当及时更新学习有关学生评价的理论知识和实践技能,例如,阅读教育评价学、教育统计学等相关书籍,学习掌握并能较为熟练地使用一些统计软件,科学、合理的对学生的原始分数进行“再加工”,保证“分数”反映的内容更加客观、合理,更能准确的反映学生的真实发展情况。此外,学校和社会也应该为教师提供进修和学习的机会,让教师能够更为系统地学习学生评价的相关专业知识。 结 语 随着学生评价改革的不断推进,笔者认为对学生评价的研究也将会更为全面和深入,不在局限于对学生评价操作和技术层面的研究,而是将研究的重点逐渐转向对学生评价理论和本质层面的探讨。而对学生评价公正性问题的研究不仅顺应了当前我国基础教育改革和学生评价改革的要求,丰富了学生评价的理论研究,对学生评价的实践工作起到了科学的指导作用,同时也丰富了我国教育公正问题微观层面的研究,对我国早日实现“教育公正”起到了积极的促进作用。 参考文献 [1]王海明.公正、公等、人道[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00:3-4. [2]石中英.教育公正与正义理论[J].现代教育论丛,2001,(2). [3]吴忠民.关于公正、公平、平等的差异之辨析[J].中共中央党校学报,2003,(4). [4]高文金,白杨.浅析教育公正的内涵[J].辽宁师专学报,2008,(2). [5]程立显.社会公正论:当代青年的新道德观[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1998:22. [6]金娣,王刚.教育评价与测量[M].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2007:260. [7][8][9]冯建军.教育学视野中的教育公正[J].陕西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8,(37). [10]苏启敏.价值反思与学生评价[M].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10:150. [11]王斌华.学生评价:夯实双基与培养能力[M].上海:上海教育出版社..

摘 要: 教育硕士是为了适应实施素质教育、提高办学质量的需要而设立的一个新兴的专业学位.山东师大教育科学学院从1997年开始招收教育管理专业的教育硕士,目前已有4届学员和1届毕业生.这个学位点设立的目的就是高扬为基层教育服务的旗帜,培养优秀管理者和学者型的教师,学位设立的目标有别于"学术性"硕士.我们认为,教育管理专业的教育硕士培养工作应突出以下特点:

1 教育管理硕士培养现状调查

问卷编制

本研究在查阅我国教育管理硕士培养模式、教育管理硕士培养现状及存在问题的相关文献的基础上,参阅和借鉴了2008年全国教育管理硕士专业学位教育指导委员会秘书处编制的《关于教育管理硕士专业学位教育教育现状的调查问卷》、金玲的《教育管理硕士培养的问题与对策研究》、余云珠的《教育管理硕士专业学位培养的历史、现状与问题研究》后,编制了《教育管理硕士培养现状调查问卷(初版)》,在征求湖南大学、湖南师范大学部分教育管理硕士培养导师、在读教育管理硕士和对问卷进行试测的基础上,对《教育管理硕士培养现状调查问卷(初版)》进行了修改,形成了《教育管理硕士培养现状调查问卷》。

样本选择及调查实施

本研究选取了具有代表性的湖南大学(985名校)、湖南师范大学(211高校)、湖南科技大学(普通一本)、湖南文理学院(普通二本)四所普通高等院校的在读教育管理硕士、教育管理硕士导师及长沙市部分社会公众发放调查问卷250份,回收问卷238份,剔除无效问卷7份,获得有效问卷231份,有效问卷回收率为,符合统计学要求。其中有效调查样本的情况详见表1。

表1 教育管理硕士调查样本情况分布表

调查结果分析

本研究采取随机取样的方式,抽取了前述四所具有代表性湖南省高校的50名教育管理硕士导师、150名教育管理硕士生和50名社会公众发放调查问卷,对收集到的有效问卷进行编号,运用数据统计分析软件进行数据统计和分析,得到了教育管理硕士培养中存在的主要问题、并分析其形成原因及对策。

2 教育管理硕士培养中存在的主要问题及原因分析

教育管理硕士培养中存在的主要问题

我国教育管理硕士培养经过十几年的实践和发展,已经初步建立了中国特色的教育管理硕士培养制度。但仍存在着对教育管理硕士学位认识不足、课程设置和进度安排不合理、教育管理硕士培养机制运行不完善等问题。

对教育管理硕士学位重要性认识不足

我国教育自古以来的官员选拔制度是“学而优则仕”,在我们所推崇的孔孟之道中,重学术轻技艺的思想更是盛行,中国教育受中国传统思想的影响根深蒂固,这一点在本研究中也得到了证实。

首先,在读教育管理硕士自身对教育管理硕士学位认识不足。本研究在对在读教育管理硕士决定报考教育管理硕士原因的情况统计中,有约78%的在读教育管理硕士是因为“考不上学术型的,没有办法”,有约14%的学生是因为“其他”原因,仅有约8%的学生是因为“对教育管理硕士专业很感兴趣”,可见我国高校毕业生对教育管理硕士学位的重要性认识远远不足。

其次,硕士生导师对教育管理硕士培养的重视程度不够。从湖南省前述四所高校教育管理硕士导师对教育管理硕士培养重视程度的调查情况来看,有约14%的教育管理硕士导师对教育管理硕士和学术型教育学硕士“一样重视”,约15%的教育管理硕士导师对教育管理硕士的重视程度“略低于”学术型教育学硕士,约50%的教育管理硕士导师对教育管理硕士的重视程度“低于”学术型教育学硕士,约11%的教育管理硕士导师对教育管理硕士的重视程度“远低于”学术型教育学硕士,可见近六成的教育管理硕士导师对教育管理硕士的重视程度是“低于”或“远低于”学术型教育学硕士,从而体现了我国大学在追求高标准、高要求、高目标的过程中,普遍认为有上层次、上水平,实现跨越式发展,就要搞科研,攻占“高、精、尖”领域的制高点,忽视了对高素质应用型人才的培养。

课程设置不合理,强调理论轻实践   目前,我国高等院校教育管理硕士培养普遍存在重视理论研究,忽视实践学习的趋势,这一点在本研究的表2 教育管理硕士实践能力培养效果调查中得到了印证。

表2 教育管理硕士实践能力培养效果调查

从表2中可以看出,认为通过教育管理硕士阶段学习,个人实践能力有“显著提升”的仅占总人数的约22%,而认为个人实践能力提升不高或“没有提升”的占总人数的78%,这间接反映了我国教育管理硕士的课程设置过于强调理论学习,忽视对教育管理硕士实践能力的培养。

教育管理硕士运行机制不完善

目前,我国教育管理硕士招生录取工作普遍实行的是联考笔试和专业面试相结合的两阶段考核。其中笔试部分侧重对考生基本素质的考查,而专业面试则更强调从专业的视角考核考生的专业能力、工作状况、专业背景和基本专业技能等,两个阶段相互补充,缺一不可。然而从本研究的调查情况来看,我国教育管理硕士招生过程中“笔试定录取”和“复试走过场”的情况仍普遍存在,这直接反映了我国教育管理硕士运行机制的不完善。

教育管理硕士培养问题原因分析

(1)教育支撑环境欠缺导致教育管理硕士地位尴尬。目前,我国各大用人单位尚未意识到教育管理硕士教育对员工整体素质提高的重要性和长远性,在员工报告专业教育管理硕士的员工直接或间接地通过行政或经济手段阻止本单位员工报告专业硕士学位研究生,导致绝大部分在职员工放弃了接受专业硕士学位教育的机会,加上高等院校对专业教育管理硕士研究生培养经费的收取普遍高于学术型研究生,而专业教育管理硕士研究生的录取门槛普遍低于学术型研究生,间接地影响着报告人员的积极性。可见,我国当前教育管理硕士的`教育支撑环境仍旧欠缺。而教育支撑环境的欠缺直接导致社会公众对专业教育管理硕士学位的误解,认为教育管理硕士学位教育是第二等级的研究生教育,专业教育管理硕士地位颇为尴尬。

(2)教育结构的不平衡导致教育质量不高。当前,我国高等院校专业教育管理硕士在纵向和横向方面的发展都极端不平衡。从纵向上,对强调应用型专业学位的教育仅开设到硕士研究生层次,专业博士学位教育才刚刚起步,缺乏与专业硕士层次的衔接;从横向上看,经济发达地区的专业硕士培养院校较多、生源质量好,经济欠发达地区的专业硕士培养院校少且生源质量差。专业硕士教育结构的发展部平衡直接导致我国专业教育管理硕士的教育质量不高。

(3)单一的教育模式导致学生学习积极性不高。随着我国教育改革的顺利推进,专业教育管理硕士培养会涉及到不同学科领域、满足不同社会背景人员的需求,然而我国当前专业教育管理硕士学位的单一培养模式仍偏重理论教育,轻视不同学科专业领域实践能力的培养,使得对不同群体学习需要的刺激性远远不够。

3 提高教育管理硕士培养效果的建议

(1)转变专业硕士培养目标定位,着力培养研究实践型人才。本研究认为我国专业教育管理硕士的培养目标定位应试研究型教师,即在读专业教育管理硕士通过学习现代教育理论和教学方法,研究现代教育教学实践来提升和完善其工作过程中的教育教学能力,促使其教学研究和教学实践能力共同发展,真正培养既有较强实践能力又有较强教育科研能力的“研究型”、“学者型”和“专家型”的教师,最终成为教育大家。

(2)加强教育管理硕士重要性宣传,完善教育管理硕士法律法规。一方面,教育主管部门可通过积极引导新闻报纸、期刊等纸质媒体,网站、手机报等电子媒体积极宣传专业教育管理硕士培养在教育教育发展中的重要性,引导社会各界提高对专业教育管理硕士学位重要性的认识,理解学术型教育管理硕士和专业型教育管理硕士的培养目标的不同,从而正确、客观地看待专业教育管理硕士教育的发展。

另一方面,教育主管部门作为教育政策、法规和战略的设计者,应从全盘考虑,统筹规划不同区域的专业教育管理硕士学位教育的发展,在研究专业教育管理硕士学位教育发展规律和结合各区域实际情况的基础上,制定针对性强、指导性明确的专业教育管理硕士学位管理发展政策。

(3)创新专业教育管理硕士的招生培养机制,形成时代特色的教育管理硕士质量观。由于专业教育管理硕士的培养涉及到不同学科领域、不同社会背景的教师,这就要求专业教育管理硕士培养单位必须根据社会实际,创新专业教育管理硕士的招生培养机制,形成时代特色的教育管理硕士质量观。在专业教育管理硕士的招生过程中充分坚持公平、公正、公开的原则的同时,在笔试和复试过程中着重考查考生的个人专业能力和专业发展潜力;在培养过程中深化教育教学改革,通过采取形式多样的教学方法,加强对教学技能操作能力的培养,充分体现专业硕士学位教育的应用实践性强的特点。

4 结束语

教育管理硕士培养的目的是培养具有现代教育观念,具备较高理论素养与实践能力的教育管理干部和骨干教师。本研究通过问卷调查和开放式访谈获得了我国教育管理硕士培养现状的第一手资料,运用数据分析软件对我国教育管理硕士培养中存在的问题及原因进行了统计和分析,并针对教育管理硕士培养中的问题提出了针对性的建议,对我国广大教育学者的研究具有借鉴意义,对我国教育管理工作者制定教育管理硕士管理政策具有参考价值。

教育管理毕业论文教师评价与学校的科学管理 摘要:本文从教师评价的概念入手,研究了教师评价原则和功能,并在此基础上探讨了教师评价与学校科学管理的关系。 关键词:教师评价 教育评价 教育科研 教育管理 教育评价是教育科学研究的重要领域之一。教师评价是整个教育评价中的一个极其重要的组成部分。 当前,很多学校都进行了学校内部管理体制改革,其主要内容是学校内部实行校长负责制、教职工聘任制、校内结构工资制和工资总额包干。再加上教师专业技术职务的评审工作已制度化,这些新问题的出现,促使了教师评价的工作必须走上科学化的轨道。如果没有对教师的比较客观、比较科学的评价,那么对教师专业技术职务的评定及对教师的奖惩就会成为问题。 为了进一步提高学校的教育教学质量,学校的管理必须科学化。在学校诸多的管理工作中,对教师的管理是最为重要的环节。能够科学地、客观地评价教师的工作,应该是实现对教师管理科学化的最重要的标志。因此,随着学校科学管理水平的提高,学校管理者就愈加感到教师评价工作的重要。 一、教师评价的概念 教师评价属于教育评价的大范畴,所以我们首先要弄清教育评价的概念。教育评价是在一定的教育价值观的指导下,根据一定的教育目 标,遵循一定的程序,运用科学的方法,借助现代技术广泛收集评价信息,全面地对教育现象进行价值判断,从而为教育决策提供依据,改进教育服务的过程。 从教育评价的概念就可以界定教师评价的概念。我们认为,教师的评价应是在正确的教育价值的指导下,根据学校的教育目标和教师所应承担的任务,按照规定的程序,运用科学的方法,借助现代技术广泛收集评价信息,对教师个体的工作质量进行价值的判断,从而为教师改进工作,为学校领导加强和改进教师队伍的管理与建设及进行决策提供依据的过程。基于上述的认识,实施对教师的评价必须明确以下几点: 1、教师评价的根本目的在于:确立衡量一个教师的标准,充分发挥教育评价的导向、激励、改进的功能。通过评价过程的反馈、调控的作用,促进每个教师不断总结、不断改进自己的工作,调动广大教师的工作积极性和创造性,同时也促进学校的领导不断加强对教师队伍的管理和建设,最终达到全面提高学校的教育教学质量的目的。 2、对于教师评价的依据应是:正确的教育价值观、学校的教育目标、教师的根本任务及国家教委颁布的有关教师职业道德规范要求。 3、教师的工作具有与其他行业的工作不同的复杂性。如教师工作对象的复杂多变性;教育教学过程的多因素、多变化,可比因素不易确定;教育周期长,教育效果滞后;教育成果的集体性等等。因此,对教师工作质量的评价只凭学校领导的主观印象,或只凭学生成绩及只凭群众的选票都是不全面、不科学的,因而也是不准确和不公正的。运用现代教育评价的手段和方法,就可以在很大程度上克服上述的弊端。鉴于教师工作的复杂性,在评价方法上务必采用定量和定性相结合的办法,同时要对教师的全部工作进行多指标、多方位的综合分析和判断,这样才能使教师工作质量的评价更科学、更准确,更能反映每个教师工作的真实情况。 二、教师评价的原则 评价的基本原则是评价的理论依据、指导思想的具体体现,也是对评价工作的基本要求。正确的评价原则不仅是统一人们的思想和行动的规范,而且是指导、控制、协调评价过程的保证。在评价过程中,正确贯彻各项原则,不仅利于端正主评、被评人员的态度,克服主观性、片面性、随意性,提高评价的信度和效度,而且有利于加强评价的规范化、科学化、有序化的程度,增强评价的客观性、准确性。教师评价属于教育评价的范畴之内,因此,教育评价所应遵循的原则也就是教师评价所应遵循的原则。 1、方向性原则,指对于教师的评价一定要有利于学校实现教育目标,有利于端正办学 方向,有利于树立正确的教育质量观、人才观。如果方向不明确,教师评价就会走上歧途,同时会对学校贯彻教育方针带来消极影响。因此,确定正确的方向是教师评价工作的重要前提。在评价中,必须对每个教师的思想品德、工作态度、业务水平、教书育人和教学的能力、工作效绩作出公正、准确而又全面的价值判断,充分发挥评价的导向作用。 2、客观性原则,即科学性原则。就是在教师评价时,必须采取客观的、实事求是的态度,从客观实际出发,获取真实信息,抓住本质的 东西进行分析。 教师所从事的是以脑力劳动为主的,既劳心又劳力的特殊的复杂劳动。这种劳动的复杂性表现为劳动对象的复杂性、劳动过程的复杂性、 劳动成果的复杂性。另外,教师的劳动又富有创造性,教育工作又有周期长,教育效果滞后的特点。这些在评价教师时均应给予充分考虑,这样才能使评价更符合客观实际。 3、全面性原则,是指在确定和运用评价标准时要全面、不可片面。贯彻全面性原则,一方面要抓住评价标准的全面性,另一方面还要抓 住评价过程,广泛全面收集评价信息。 教育本身就是一个多层次、多因素、多变量的动态系统,教师的工作也是多层次、多变量构成的一个有机的整体结构。因此,在对教师 评价时,要进行多指标、多方位、多层次的分析和判断,力求真实准确的反映教师工作的全貌。作为评价的信息和资料,要尽可能全面、准确、真实,不能凭片面的材料,少数人的反映进行评价。 全面性原则并不是把各评价要素不分主次、不区分重点与非重点,也决不是把各指标数量简单相加,而是应配以不同的数量进行综合的 评价。 4、主体性原则,是指明确被评价者在评价中的地位和作用。 长期以来,人们一提评价,就是上级对下级、领导对教师或是教师对学生的评价、考核,因而视被评价者为客体。这种认识是不全面的,从实践的效果及发展的趋势来看,强调自我评价,强调被评价者的主体性,使其处于主动的地位,产生积极参与的意识,这既使评价产生更加积极的效果,也是主体性原则的具体体现.在对教师的评价中,教师既是评价的客体,又是评价的主体。因此,要尊重教师在评价中的主体地位,充分调动每个教师的主动性、积极 性、自觉性。这样才能使评价的过程真正成为教师的自我认识,自我分析,自我改进,自我完善和自我教育的过程,使教师的评价工作达到预期的目的。 5、可行性原则,是指评价的指标、标准可行;评价的方法及运用的技术手段可行;工作安排可行。指标和标准要切实注意从实际出发, 防止要求过高或过低。方法和技术手段既要注意科学性,又要注意简便易行。工作安排要求与学校的日常工作相结合,不要增加很多额外负担。 在当前,开展对教师工作评价时,科学性原则尤为重要。因为这项工作目前还是处于刚刚起步阶段,所以应该允许它要经历一个过程, 由不完善到逐渐完善,由不够科学到逐渐科学化。这也是教师逐渐适应的过程,同时也是广大教师逐渐学习教育评价的过程。评价的指标和标准不可生搬硬套,一定要结合本学校的实际,同时一定要取得教师的认同。不要形成对教师的评价是领导强加给教师们的,这不利于发挥教师在评价中的主体作用。采用的评价方法和技术手段也要让教师心中清楚,懂得为什么要采用这种方法和技术手段。即让教师在参与评价的过程中学习一些有关教育评价的理论和知识。学校领导切忌用自己的愿望,主观的设想强加给教师们,否则再科学,再完善的评价方案也是不可行的。 6、定性与定量相结合的原则,在对教师工作进行评价时,这条原则尤为重要。有些评价要素的标准可以量化,就可采用定量分析。这种 分析能比较准确的反映客观实际,防止主观性。但是在评价教育活动的质量和效益时,采用定量的方法就很困难了,特别是关系到人的思想、情感、意志等都具有模糊性。若这时强求用精确的数字去表示本身是模糊性质的事物,这不仅不客观,而且也是不科学的。因此,在进行教师评价时,必须遵从定性与定量相结合的原则。这也正是教师工作的复杂性所决定的,切不可片面认为只有定量评价才是科学的,在实际工作中也应防止这种倾向。

教育部抽查硕士优秀毕业论文

众所周知,硕士生要想顺利毕业,就必须通过论文查重,还要通过答辩,只有这两步都顺利通过,才能拿到相应的学位证书。很多同学会都有一个疑问是硕士毕业后的论文抽查吗?就跟paperfree小编一起详细了解一下吧。 一,毕业后的研究生论文抽查? 论文是在硕士毕业后有可能被抽样检测的,教育部是为了制止抄袭学术造假的行为,让各位毕业生重视论文的原创性。抽样调查前一年随机抽样调查硕士研究生论文,所抽查的论文应包括本区全部硕士研究生,且原则上抽样的比例不得少于20%。论文抽查是一项常规程序,大家不必担心,能顺利拿到学位证书,说明你的毕业论文没有什么问题,一般硕士论文都是经过查重、盲审、答辩等环节的,前三个环节都很严格,如果能顺利通过,就证明您的论文不存在问题,即便是抽查也不会有什么大问题。 二、论文抽查的重点是什么? 文献抽查主要包括论文的选题、逻辑性、研究方案、计划和全文,以及与文章初评与复评有关的资料。在抽查过程中,如果发现你这篇论文有什么问题,一般情况下可以让学生稍作修改,如果经核实,发现你这篇毕业论文存在抄袭或篡改、代写等学术不端行为,将直接取消你的学士学位证书。

论文抽查已成为常态肯定会抽查的

教育部抽查硕士论文查什么如下:

在上一学年度以随机抽取方式复审授予学士学位的论文。所抽查的论文应包括本地区所有本科层次普通高校及其本科专业,原则上抽查所占比例不低于2%。通过硕士、博士抽样检查其创新科研能力,本科毕业论文抽检主要考查学生的学术素养。

论文抽查主要检查的内容包括论文选题、逻辑、研究方案和计划、开题报告、学术规范等。经核实,毕业论文确有抄袭、篡改、代写等学术不端行为的,将取消其学位授予,并取消学位证书。论文简介:

论文,古典文学中意为交谈辞章或交流思想,现多指进行各个学术领域的研究和描述学术研究成果的文章,

论文一般由题名、作者、摘要、关键词、正文、参考文献和附录等部分组成。它既是探讨问题进行学术研究的一种手段,又是描述学术研究成果进行学术交流的一种工具。

按照教育部颁布的文件,自2021年1月1日起,每年会对本科毕业论文实行随机抽查,重点抽查对象为本科毕业毕业论文,若抽查发现有抄袭、伪造、代写等学术不端行为,论文作者的学士学位将被取消。

抽检办法:

一般对于硕士论文的抽检,每个学校的要求都是不一样的,有的学校可能会在所有学生之中随机抽取20%左右的学生论文再次进行检测,这就是抽检。但是对于论文抽检的标准其实是没有特定的标准的,具体有什么标准还是得看自己的学校是怎么规定的,而且如果是自己的论文查重通过了,最终的论文抽检抽到了自己,没有通过的话,那么对自己也是有一定影响的。

硕士毕业学位论文抽检每年进行一次,抽检范围为上一学年度授予博士、硕士学位的论文,硕士学位论文的抽检比例为5%左右。每篇抽检的学位论文送3位同行专家进行评议,专家按照不同学位类型的要求对论文提出评议意见。学位论文抽检专家评议意见以适当方式公开。

会的,硕士毕业一年后是有可能再次查重论文的,不过不会全部查,主要是以抽查的方式,硕士论文抽5%左右,博士论文抽10%左右,会不会查到你,就看运气好不好了

美术教育类优秀毕业论文

追溯起中国美术教育的发展历史,奴隶社会的春秋、西周时期呈现出了美术教育的影子,专门针对工艺美术的创造和发明、装饰,开设了各种工艺的劳动者培训,师傅对徒弟的传授为其中的主要教育模式。下面是我给大家推荐的,希望大家喜欢!

《视·现代美术教育》

摘 要:中国的美术教育经过了长时间的历史考验和稽核,无论是教育制度还是教学模式,都已经逐渐成熟完善,它是历史宝贵丰富的遗产,并且具有起步晚发展快的特点。但是随着近几年就业压力的增加,大量美院艺术生毕业后便面临失业的危机,人们对现代美术教育开始产生了疑问。就业困难的矛头被指向了现在正在施行的美术教育,认为这种教育模式无法适应现代化的要求,但从整体与巨集观上来看,我们面临的美术教育的现实不容乐观。

关键词:美术教育;教育模式;改革

一、现代美术教育发展形势

追溯起中国美术教育的发展历史,奴隶社会的春秋、西周时期呈现出了美术教育的影子,专门针对工艺美术的创造和发明、装饰,开设了各种工艺的劳动者培训,师傅对徒弟的传授为其中的主要教育模式。之后,经历过东汉、唐、宋、元、清以及中华民国,我国的美术教育经历了漫长时间洗礼,通过了历史的考验和检核。在教学制度以及模式上,都逐渐趋于全面。横面剖析中国文化的历程,无论是玉石、陶瓷工艺还是青铜器以及绘画、雕塑,它们都取得过无与伦比的非凡成就,我国古代美术教育在人类文明的发展中发挥着巨大的效用。

二、现代美术教育适应于现代化的要求

随着近几年就业形势压力的急剧增大,工作岗位的日渐饱和,现代美术教育更是广受指责。现今的美术教育也同样已经成为一种固定“模式”,跟随不上时代的需求。我们要客观全面的思索这个问题,不能片面的盲目否定。结合我国实际,我对中国现行美术教育基本是抱有支援和乐观态度的,现行美教模式仍是最符合中国现状的教育模式。

大学生就业难,不是大学扩招的必然结果,而是质量没有和数量同时提高的一个症结。从量变到质变,将是中国教育的下一个突破口,中国的教育模式也正是在逐步改革。对于中国现代美术教育发展简短的三十年,它的发展速度已经是非常明显了。当然,中国现行美术教育并不是完美的,在教学方法和教学体制上还是存在很大的弊端。在笔者看来,大体可以从两个方面来发现中国现行美术教育的不足。

三、现代美术教育不足之处

1.片面追求程式化

现在有关中国山水画、花鸟画和简笔画的速成班早已是见惯不惊,速成班的教师们将绘画的技法片面的进行 *** ,使其变得程式化,然后教给学生们。似乎对儿童们的成长起到了帮助,但仔细思索,这些儿童画家也只能根据老师授给的模式画几笔,离开这种绘画方法一无所能。这无疑对儿童的想象力和创造能力给予了毁灭性的扼杀。美术不同于其他性质的技术,它十分强调原创性,与音乐、谱曲与编导有着异曲同工之处。美术从原始时代就穿透到人类生活的各个方面和空间。独立的美术创作只是价值、功能不同而已,而且可以说如果没有人类对美的认知,我们对古文明的考察也少了一个重要的线索。美术的“美”字是对美学、美育、美的理想追求,成为人类的精神旨归。它在生活层面和精神领域的无所不在、它所具有的创意、灵性及可借各种工具材料自由表达的特殊能量,以及它必须通过反复实践甚至劳作才得以完美化的特点,自然使美术教育在素质教育中比其它学科具有更广泛的影响力。

国内外研究学家早就指出:人们在孩童时期的美术活动,以游戏开始、靠兴趣引导,是天性使然,对儿童的感知力、创造力的启蒙,对表现力和自信心的培养具有特殊优势,是各类优秀人才都需要的基础,即使是专业美术人才的培养,在儿童时期,重要的也不是技术而是对美、对生活的敏感以及兴趣和感觉的持续。对于那些急于让孩子成才的家长来说,把孩子教成具有“一技之长”的想法完全是个误区,缺乏将艺术与发散性思维相结合的意识。我们必须进行时常的反思,具有清晰的分析和判断能力。中国现行的美术教育正是如此,模式化的教学内容使学生被一种套路所限制,现在的美术教育,往往习惯地强调技能标准、强调等级,甚至诱以功利,其结果不是出“模仿秀”就是出反叛者。如果中国未来没有一大批心智健全、审美水平较高的热爱艺术的群体,怎么能有新的艺术繁荣?

试问现在美术学院国画、油画、版画等纯艺术系毕业的学生有多少能当上画家呢,又有多少能留校任老师呢?大多数都转行从事别的行业了,毕业生不能学有所用,这就形成了就业困难的一个现象,并且也成为美术教育的一个窘境。纯艺术的理论和技巧并不是一朝一夕就能训练出奇效的,想成就一代名家必须具备一定的天赋和敏锐的洞察力,这并不是每个人都能企及的境界。“西方的美术在创造生活,而中国的美术在逃避生活”。中国美术教育过于讲究理论、技法,沉浸在属于自己的梦幻中,对于适应现代化建设的美术来说更要讲求实用性。学校应杜绝程式化的教学方法,鼓励学生亲近体验生活、张扬个性、发挥创造力、发挥想象力,培养学生的创造性思维,要向学生提供一个更为开放自由的平台。

2.对美术教育的重视程度不容乐观

在中国20世纪50年代,美术教育的整体形势大幅度后退,逐渐将各类艺术教育抛之脑后。美术教育是素质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是促进学生全面发展的必经之路,理应引起我们足够的重视。由于种种原因,美术教育在基础教育中长期没有相应的位置,这对于我们培养的人才素质造成了不可轻视的消极影响。学生在接受美术教育人格会得到不断的完善,因此,美术教育并不是有些人认为的浪费时间的。对美的认知是人类交流延续的一个重要途径,美术教育是人的全面和谐发展的不可缺少的部分。美术教育可以协调人的心智。苏霍姆林斯基说“美是道德纯洁、精神丰富和体魄健全的强大源泉”,“没有美育,也就没有任何教育。”由此可见美术教育能协调学生道德结构的形成和发展,协调智力结构的发展,有助于创造健康心理的形成。从长远和巨集观上来考虑,不得不承认,我国现行的美术教育方式,还存在着明显的缺点与不足,无论是在整体观的教育观念上、课程内容的设定上,还是教学体制、方式等方面。我们必须勇于创新,敢于打破传统规律,结合我国实际情况,对不符合教学规律和缺乏教学需求的方法进行淘汰,并加大对教育的重视程度和投资力度才是中国美术教育的唯一出路。

参考文献:

[1]朱光潜著,《西方美学史》上下卷***第二版*** .

[2]叶朗著,《中国美学史大纲》上海人民出版社 .

[3]黄进,《游戏精神与幼儿教育》,江苏教育出版社2006年版 .

[4]郭生健著,《艺术教育论》,上海教育出版社1999年版.

作者简介:刘干***1996-7-***,男,沈阳师范大学,美术学。

你的美术教育论文准备往什么方向写,选题老师审核通过了没,有没有列个大纲让老师看一下写作方向? 老师有没有和你说论文往哪个方向写比较好?写论文之前,一定要写个大纲,这样老师,好确定了框架,避免以后论文修改过程中出现大改的情况!!学校的格式要求、写作规范要注意,否则很可能发回来重新改,你要还有什么不明白或不懂可以问我,希望你能够顺利毕业,迈向新的人生。毕业论文怎么写?毕业设计和毕业论文是本科生培养方案中的重要环节。学生通过毕业论文,综合性地运用几年内所学知识去分析、解决一个问题,在作毕业论文的过程中,所学知识得到疏理和运用,它既是一次检阅,又是一次锻炼。不少学生在作完毕业设计后,感到自己的实践动手、动笔能力得到锻炼,增强了即将跨入社会去竞争,去创造的自信心。这里仅将我们教研室老师近年指导本科毕业生论文中的体会整理出来,希望能对学生毕业论文有所帮助。选择一个相关的题目,应该是你感兴趣并且和你所学的专业相关的。进行文献检索,查找有关这个主题的所有研究成果,并且进行深入的研究。在广泛的吸收别人的成果的同时,思考自己在这个问题上的观点和看法,这是你能做的最重要的一步。参考科技论文的写作规范,先写出大纲,再增加内容形成草稿,反复修改,最后定稿。需要注意地问题: 标题是文章的眉目。各类文章的标题,样式繁多,但无论是何种形式,总要以全部或不同的侧面体现作者的写作意图、文章的主旨。毕业论文的标题一般分为总标题、副标题、分标题几种。一般说来,篇幅较长的毕业论文,都没有分标题。设置分标题的论文,因其内容的层次较多,整个理论体系较庞大、复杂,故通常设目录。参考文献又叫参考书目,它是指作者在撰写毕业论文过程中所查阅参考过的著作和报刊杂志,它应列在毕业论文的末尾。列出参考文献有三个好处:一是当作者本人发现引文有差错时,便于查找校正。二是可以使毕业论文答辩委员会的教师了解学生阅读资料的广度,作为审查毕业论文的一种参考依据。三是便于研究同类问题的读者查阅相关的观点和材料。

中国的儿童美术教育从70年代末起步,发展到今天已将近20年。现代化带来的经济繁荣和举国上下重视教 育的风气,以及我国的独生子女政策,使这项事业得到蓬勃迅猛的发展。如今,全国接受业余、专业等各种形 式的美术教育的少年儿童要以千万计,各种美术培训班、学校应运而生。然而,由于儿童美术教育理论研究的 相对落后和从事儿童美术教育的教师的素质不够高,儿童美术教育中存在着普遍性的偏差和误导,儿童美术模 式化、成人化、需同化的倾向相当严重。 目前,儿童美术教育中有三种教学模式比较流行。第一种是“简笔画”教学法。一些教师以简笔画教材为 范本,将造型、构图、色彩等定型化、模式化,儿童作画成了被动的临摹和定型的公式组合。儿童的作品犹如 一个模子倒出来的,画娃娃则大都大大的眼睛,小小的嘴巴,房子则三角形加长方形。固定的造型,规定的色 彩,千人一面,毫无生气和创造性。 第二种是“反复训练式”教学法。教师擅长于某一画种,如水墨山水,或水墨花鸟画。所教的弟子则反复 训练这一技法,以致于到了非常熟练的程度。培养了一批和这位教师一样风格的小画家,或是能画出“徐悲鸿 的马”“齐白石的虾”的所谓“神童”。 第三种是“专业技能训练式”教学法。这些教师将专业绘画知识和技能训练作为儿童学习绘画的目的,就 是为了将来孩子考专业院校而最终成为画家。于是过早地将专业院校的课程硬搬过来对付天真活泼的孩子,机 械地让他们画静物、画石膏、画素描,去临摹成人的作品,讲一些连专业院校的学生都弄不明白的绘画规律和 高深理论,使学生感到枯燥乏味而打瞌睡。画出的作品,只是功夫扎实的课堂练习,缺少“灵气”。以上教学 法则重点都在知识技法上。 当然,我们并不否定儿童在学绘画时,要掌握一定的绘画知识和技巧的重要性,知识技法是美术课的主要 内容。但是,学习笔墨技巧并不是学习绘画的唯一目的和全部内容。教师如果只教授知识,技法,教得再好, 充其量只能算一个二流教师,所办之培训班充其量只能叫做“技法培训班”,还算不上儿童美术教育。既然叫 儿童美术教育。“教育”两个字才是最重要的,而这两个字所包含的内容就要丰富得多,深刻得多。首先,教 育的对象是活生生的人,而不是掌握技法的工具。教育的目的是育人而不仅仅是灌输知识,通过教育,使儿童 得以全面发展才是教育的宗旨。美国的美术教育家维克多·罗思菲德在《创造与心智的成长》一书中把儿童的 个人成长特征,分为7个观察点:智慧成长、 感情成长、社会成长、知觉成长、生理成长、美感成长、创造性 成长。”这对我们从事儿童美术教育的人是很有启发的。 具体来讲,我认为,儿童美术教育应该注重培养孩子的艺术感觉和自我感觉,这是基于儿童美术教育是美 育、其目的不是造就几个专业技术人员、画家,而是培养一批有美感的,高素质的21世纪需要的人才。让他们 从小学会能从最平凡的事物上,见到美,也懂得利用身边平凡的事物,创造美。使他们对生活有一种积极快乐 的态度,而不只是现实的价值,更使他们能以美的感受,面对人生,使他们的心身得以全面健康地发展。 那么,什么是艺术感觉呢?艺术感觉又叫艺术气质,人有没有艺术感觉,其差别是很大的。有人认为艺术 感觉主要是天生的,我认为艺术感觉更重要在于后天的培养,特别是从小就有意识地培养。艺术感觉包括“多 情善感”“浪漫超脱”等等。 具有艺术气质的人是比一般人更“多情善感”。“多情”就是感情丰富。感情是艺术的最重要因素,没有 情就没有艺术,人的感情,一方面是天生的,人有七情,这是天性。另一方面是后天培养的,特别是一些崇高 、美好的感情,一些社会性质的感情,是要靠情感教育来培养的。比如热爱生活、热爱生命,热爱大自然,热 爱祖国,热爱一切美好的事物等等。通过教育、孩子由不懂到懂,由感情较平淡到浓烈,更纯正,就如酿酒一 般,所以在美育中,教师应有意识地进行情感教育,把着眼点,放在培养孩子美好、健康、丰富的感情上,让 他们懂得爱懂得恨,富有同情心,用人类各种各样美好的感情陶冶他们的情操。比如教师教孩子画花,有一小 朋友就马上去摘了一朵花给老师,这时这位老师不仅仅是拿这朵花作示范,教学生怎样画花,而且还告诉小朋 友,花妈妈看见自己的孩子被折断了腿,非常伤心,花孩子也非常痛苦,不久将死去。小朋友受到了情感教育 ,还画了一幅花妈妈拥抱花孩子的画。 平时人们的感情都是处于相对平静、抑制状态,在美术教育中,教师应有意识营造一种气氛,努力将孩子 的感情激发出来,使之动情,冲动,激情澎湃,有时甚至处于癫狂状态。好的教师这时如同催化剂,使学生们 兴奋激动起来,千万不要限制和压抑孩子的感情,而应该引导他们去尽情表现、抒发、渲泄。从某种意义上讲 ,美术教师的任务就是教会学生用绘画的形式,来抒发,表现自己的感情。 “善感”就是容易动情,容易被感动。有艺术气质的人往往都感情丰富,所以见到什么都能掀起他心中情 感的波澜,或是将感情移到别的事物上,这在美学上叫移情作用。小朋友的感情也较纯真丰富,在他们的眼里 ,很多东西都是有生命、有感情的。教师在教学中不能太冷静,也应该充满激情、用高尚美好的感情去感动他 们。

美术教育专业毕业论文提纲范例

有了一个好的提纲,就能纲举目张,提纲挚领,掌握全篇论文的基本骨架,使论文的结构完整统一;就能分清层次,明确重点,周密地谋篇布局,使总论点和分论点有机地统一起来;也就能够按照各部分的要求安排、组织、利用资料,决定取舍,最大限度地发挥资料的作用。下面是我整理的美术教育专业毕业论文提纲范例,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摘 要

Abstract

引言

1 课题研究的意义

2 国内外研究现状

3 存在的问题

4 研究方法及思路

5 数字化项目学习的优势

6 论文的创新

第 1 章 数字化教学的时代背景

教育范式的转换对教育理念的影响

理解教育范式

教学范式向学习范式转换的必然性

学习范式体现以学生为主体的优势

教育技术的发展

国内外教育技术的发展概况

教育技术与教育范式的关联

教育新范式下的教育技术范式转变

网络技术对美术课的.影响

课程改革

我国相关政策的支持

新课程改革对数字化美术课程的要求

第 2 章 数字化下美术项目学习的积极作用

回顾以往数字化美术教学模式的多样性

数字化美术项目学习模式的理论基础

解读项目学习

建构主义

多元智能

实用主义

数字化美术项目学习的必要性和科学性

必要性

科学性

第 3 章 数字化环境下小学美术项目学习模式的建构

美术项目学习模式的建构

项目学习目标的建构

项目学习活动设计的建构

项目学习成果展示、评价体系的建构

数字化环境下小学美术项目学习活动的设计实施案例

《正月十五闹元宵》项目学习活动实施案例

项目学习单元设计方案

项目实施过程

项目反思

第 4 章 数字化美术项目学习模式的前景展望

结 论

参考文献

  • 索引序列
  • 教育类优秀硕士毕业论文
  • 优秀硕士毕业论文教育
  • 教育管理硕士优秀毕业论文
  • 教育部抽查硕士优秀毕业论文
  • 美术教育类优秀毕业论文
  •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