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毕业论文 > 毕业论文员工流失数据

毕业论文员工流失数据

发布时间:

毕业论文员工流失数据

问题一:人员流失率太高,有哪几种原因造成的?如何解决? 1.工资低于区域行业工资。 2.福利差。 3.管理缺少人性化。 4.晋升制度不完善。 5.工资核算不公平。 6.企业文化宣传不够。 。。。。。。 原因有很多种,但是人员少量流失是正常的,有利于企业的发展。如果太高就不正常了,在人员流失方面还要着重于看是哪方面的人才流失,操作员工,还是管理层员工。根据不同的人层,找出相关的原因进行解决,做为一名管理者,没有一刀切的管理方法,只有循序渐近的做法。 有几种方法可以帮助你 1.约谈,找到真实的离职原因。记住,很多员工并不是真的想走。真的想走的员工,不会告诉你真实的原因的。 2.多在员工中走动,一个管理人员,如果不和自己的员工打交道,还要和谁打交道呢?防患与未然是管理层值得探讨的。 3.在自己的权限内,尽量使员工的欲望得到满足。 4.良性竞争的运用。不要产生恶性循环。人只有在竞争中得到的才是最好的,这需要奖罚制度的配合。 5.向上司争取必要的福利,同样在福利的基础上产生更多的企业效益。 以上只是简单的,实际的处理要根据企业的管理环境来解决。 问题二:中小型企业人才员工流失的现状,原因与对策分析论文大纲怎么写 好的 我这边写好,,,以怎样的方式给你 问题三:如何才能控制好人员流失 首先你要切实分析员工流失的具体原因:其实不外乎以下几点:1、工资待遇;2、工作环境;3、工作本身的动力;4、工作前景;5、员工的一种归属感 现在企业员工,工作报酬并不时决定一个员工去留的唯一点,要切实留住员工,单纯的加薪、晋级已经不是一个很纯粹的手段,现在员工更加关注的是一种发展空间以及认同感; 问题四:我现在写一篇关于员工流失的论文,其中有以我公司为例的员工流失分析表格 如果是做为案例,建议放在最后; 如果是做为重要论点,就要结合你论文整个思路,对应你要表达的核心观点,放在核心论点的衔接部分。 个人建议,仅供参考 问题五:企业人才流失的原因及应对政策结论怎么写 总结的结论一般这样写: 1、原因分析,员工离职的原因,内因,个人原因,外因:企业原因。企业原因,又可以细分为:薪资问题,发展空间问题,团队矛盾问题,工作岗位低价值等; 2、应对策略:系统分析,员工离职肯定是多方面因素导致,主动关注员工的需求和成长,提供吸引员工长期发展的机会,包括薪资等。 3、策略和原因分析可以做成表格,便于清晰的表达意思,便于理解。 问题六:员工流失的原因分析及应对措施 其实说白了只有定条原因:干得太多,拿得太少,你让他们拿得多干得少(至少要比他们这类工人的社会行情要好才行),自然就不走了。不然说啥都没用 问题七:如何更精准统计和分析“员工流失率”? 员工流失,尤其是关键员工的主动流失会增加企业的成本,降低生产效率,影响组织绩效,因此,员工流失率一直是企业关注的一个重要指标。但在实际工作中,对员工流失率的计算往往模糊不清甚至存在错误,这不仅造成统计结果的失真,也使得结果难以理解,而且往往也由于没有对员工流失率进行深入分析,所以不能为企业适度控制员工流失率提供有价值的信息。本文将对员工流失率统计和分析中的几个问题予以澄清。报告期员工流失率=报告期企业员工流失人数÷同期企业员工平均人数×100%关于报告期的选择,通常可以按照月度、季度和年度来分别统计(月度一般是最小的统计周期),而这里面就涉及到一个如何计算报告期平均人数的问题。按照国家统计局的规定,当月的平均人数以月初和月末人数的平均值为准,年度员工平均人数为同年连续12个月的各月员工平均人数之和除以12,但是这样计算年均人数,可能就会出现计算出的员工流失率大于100%的情况。比如A公司2011年度员工的流动情况如表1所示,按这种算法,A公司的年度员工流失率为176%。员工流失率超过100%,这个结果让人难以理解,难道公司的人都走光了?这显然不合理,究其原因,是因为这种统计方法本身的问题。该方法将分母定义为报告期员工平均人数,如果有新加入公司的员工当月入职、并当月辞职的情况,那么,新员工辞职会体现在该公式的分子(报告期企业员工流失人数)里,却没能体现在分母里,从而导致员工离职人数有可能大于同期企业员工平均人数,造成员工流失率超过100% 。 一种修订的合理算法 正因如此,这种常规的统计方法必须修正。为了解决这个问题,可将员工流失率分母定义为报告期累计在册人数。所谓累计在册人数,是指报告期曾经在册的员工总数,等于报告期期初员工数量加上报告期新进员工数量,也等于报告期期末员工数量与报告期流失人员数量之和。于是,员工流失率计算公式变为:报告期员工流失率=报告期员工流失人数÷(报告期初员工人数+报告期员工录取总人数)×100%=报告期员工流失人数÷(报告期末员工人数+报告期员工流失总人数)×100%显然,因为修正后离职率的分母为期末在职员工数量加上同期流失人数之和,它一定大于或等于同期流失人数,因此,员工流失率必然小于100%,这样的计算方法更为合理,也更加容易理解,所以逐渐得到推广,并为众多专业的第三方咨询调查公司使用。 员工年流失率不等于各月平均流失率 值得注意的是,无论是按照修正之前的公式还是修正后的公式,企业员工年流失率都不等于同年各月的员工月平均流失率,而且前者大于后者,但有很多人在统计时经常用企业全年 问题八:中小型企业员工流失的原因与对策分析论文 20分 看了原因和对策,分析还算较详细。最好前面再加一章,员工流失的现状,这样全文就更加饱满了。不懂可。。问。。我。。呢 问题九:如何分析企业员工的流失率和改善措施 如何降低员工流失率 1、待遇留人,既要马儿跑,又要马吃草。提升员工加班费,使员工的待遇在行业内有一定竞争力。对于现在企业的员工来讲,待遇是一种很现实的东西,企业想让员工卖命干活,却又不想付出合理薪水待遇的话,恐怕是难以实现的。 2、 严格控制加班,保证员工每月至少休息两天。 3、感情留人,人人都有感情。尤其在中国这个人情味很浓的国家里,从感情的角度入手,在企业创造一种让员工有家的感觉,往往会收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4、 企业重视员工,加失率强人性化管理,提高员工福利。 5、事业留人,让员工成为企业的主人翁。进行大胆授权,给人才创造施展才能和价值的环境,同时针对中高级管理人员和核心员工进行配股,让他们成为企业的股东,使他们把自己的命运与企业的命运紧密联系在一起,从而使他们稳定下来。 6、制度留人。建立一些科学的长期的激励机制和约束机制。比如期权激励等。比如企业在春节放假前不要一次发完全年的年终奖。 7、 修订劳动合同,对做完3年以上的员工给予一定金额的奖励。 8、 严把进人关,招聘适合企业的员工。 9、 明确用人标准,端正用人态度,改善用人理念,放弃投机心理,不能旺季时大量招兵买马,淡季时大量裁员。 10、 注重员工在职培训,建立人才培养机制,帮助员工做好职业生涯规 11、提高新进员工与团队、公司的融合速度。 什么公司受员工欢迎 1、 上司有人格魅力。2、公司有发展前景。3、公司氛围好(公正、公平、愉快)。4、薪水体面。5、有提升机会。6、人际关系融洽。7、公司视人才为第一资源。8、优秀的企业文化。9、有进修、学习机会、10、公司所在位置好(大城市、交通方便)。。。。。。 问题十:如何运用统计学知识分析人员流失问题 可以用因子分析哪些因素导致人员流失,以及影响度。

关于人员流失问题调查报告 ——山东湖西王集团轴承厂车磨加工中心 问题现状分析 原理纠正:土豆回发根,问题会发根吗,需要支持它它会去发根。没有土,光有根的现象是存在的。 问题记录:车间人员动态统计表 流失人员登记表 离职人员访谈记录表 车间关于人员流失记录表没有         可能问题存在员工不办离职手续就离开公司,这说明什么,员工素质低吗 不对管理存在问题,不是哪一部门错,关键在于是不是人们意识到这个问题存在,对整个公司发展前途命运是种硬伤,不可能完全去根除,怎样去建立健全这个问题反应反馈机制也是很重要的。对于一线基层管理人员,没有对新老员工做好记录跟踪反馈,令我诧异。诧异的事既然流失哪吗大,为什么没有跟踪反馈,做好记录。 问题体制弊端:16949 7s都提到对问题预防,为什么没有考虑到呢。可溯源,问题发生啦,问什么不记录,一旦发生,溯源可能吗。实际上,存在对问题没有很好预防纠正措施,既然问题一直存在,还是没有预防纠正。 实际现状 员工实录: 液压半自动车床,夜班 年龄三十五岁左右,离职原因:不好干,泰安印刷厂给打电话,工资三千元,泰安至单县车程方便,两个月回家一次,家庭原因分析:孩子三岁啦,以后上学时间用钱多,趁年青多干点。防流失措施:入厂时候,准备在铸造厂干,铸造厂让他上轴承厂,存在强制性问题。本身没有在车床干的意愿,存在干机床抵触情绪。 员工心声:1.脏2.累3.工价低与高幅动4.补助取消.返的少。5.工价涨,等于没涨,工价幅动问题。6.罚款,落实不到人,集体受罚。 员工离职离职途径:摆屁股走人,下个月想走 ,下个月就开始磨洋工一天就上几个小时。 员工心态:来到公司车间,最主要就是赚钱,对基层员工来说,可能份重较大。 员工离职因素:1.组织管理无秩序,制度实施与完善半推半就,制度不健全也在影响人员流失,今天这样说,明天这样说。人治的出现大大折扣组织管理软肋,是企业乱上加乱。               2.现实与期望差距 很多来找工作人都说,你们这里不是三四千元吗,不是啊。哦。开始在企业干慢慢的,觉得自己就挣哪吗少的钱,一旦发现又高工资工作机会就开始远走高飞,可能在这个现象针对上南方伙计们。                3.付出与回报不成正比 干那么多活,怎嘛还是哪吗多钱,这种现象来源于现实车间员工问题,工价稳定性显得很不给力。                4.人事制度不公平 工资浮动太大。我个人之见在于工资浮动太大,很难让员工在心理上感觉到公平合理。                 5.工伤制约机制 工伤增多,人们在心理形成一种阴影,挥之不去,可能很难把阴影消除掉,加大劳保用具发放,给员工创造一个温馨美满幸福家。                 6. 现有体制使员工无归属感 。现代企业制度指出,要使企业具有持久的活力,做成“百年老店”,必须做到“产权明晰,权责明确,政企分开,管理科学”。我国企业以民营企业居多,而民营企业中又以家族式企业居多。家族式企业的一个典型特征是,所有权与经营权没有合理分开,常常出现股东、董事会成员出任总经理、部门经理的情况,而职业经理人则占据少数。                  7. 缺乏合理的激励机制 。这里的激励包括两大类,一类是物质激励,一类是精神激励。物质激励主要是指公司的薪酬和福利,精神激励主要体现在口头表扬以及培训与升迁的机会等。如果公司的薪酬低于行业的平均水平,这在一定程度上就会影响员工的积极性的发挥,从而影响到员工的绩效,长期下去,员工流失率就会增高。人是经济人,同时也是社会人和自我实现的人,如果公司一直采用外部招聘的方式来填补空缺的职位,公司现有员工便会感到自己所做的贡献没有得到公司的认可,长期下去也会出现离职的情况。  员工离职潜在外在表现特征:1.对工作要求放松 不正常上下班,班产降低,不服从管理,干活没积极性。                           2.对公司态度发生变化 员工从内心对公司否定,造成员工飞走不可,此处不是长待之地,走为上策                           3.表现出于平常不一样的个性特征 可能过去很踏实勤劳小伙,一下子懒散怠慢没有积极性。                           4.招收离职前准备工作 收拾自己行李,对自己行李进行打包,宴请朋友关系。                           5.可能表现出某些出格言行  任意散漫 无理要求。在这里想说作为我们车间管理人员,对员工要以诚相待,多听员工在说什么,多了解员工心声,尽可能帮助有困难员工,给他们一家的温暖。我也要在这里给车间管理人员打炮不平一下,车间管理人员会议是否能少开,开会会议作用不大,收效甚微,会议扯皮,惨目忍睹,孰不忍孰不可忍也。 员工离职处理问题:没有真正做好一下几点要求,没有在管理引起重视,很难形成一种机制 1. 第一时间反应 对员工异常状态没有做好观察跟踪,没有一种快速反馈机制与解决对策,可还是一直在说,很难出现挽留员工心声。 2. 进行诚恳面谈 员工现实离开与我们积极关怀,可能出现反向力的扭转,把员工从生死边缘拉过来,不要走,我们很重视你,我们很想挽留你场面发生。 3. 及时快捷手续办理 员工闲离职手续办理复杂,不打招呼就走人,也是它在做怪。 4. 建立离职员工档案 员工离职很简单,你走吧,对离职员工不做记录,走吧,我们缺你一个,没问题,缺多啦,就出现现在局面,工序零散生产任务时松时紧,没有一种相互制约机制。也是罪魁祸首之一。 5. 离职员工工作动态反馈 作为一线基层管理人员反馈很重要,工作职责应明晰。 问题解决对策 1. 约束机制 这里讲到约束机制可能是用感情留人,心系湖西情传万家。建立健全相亲平台,为未婚男女搭建相亲会友一种机制,让湖西王人成为真正一家人。 2. 明确用人标准 作为公司在招聘员工时,一定要结合公司的用人需求,不可不结合实际的盲目的提高用人标准,因为企业招聘相应职位的岗位,只会给予这些岗位相应的待遇和级别,而这些人进入企业后,如果发现实际情况不是自己想象的,就会感到上当受骗,从而一走了之。不能盲目招人,盲目用人,用人就应该做专业技能测评和岗位评价体系。 3. 端正用人态度。现在许多企业为了招揽人才,往往会在开始许诺高薪待遇,等人到了企业后在慢慢降待遇或承诺的东西不予兑现。许多企业和老板往往把这视为自己的用人高招,但是企业这样往往潜伏着巨大的风险,因为这些员工一旦识破企业的真实意图,往往会出现大批的员工流失。实实在在为他着想才可能实实在在为公司着想,可能许诺高薪后,员工招来啦,就可能在很短时间内就离职。 4. 放弃投机心理。对于许多企业来讲所处的行业会出现明显的淡旺季,许多企业的做法时旺季时大量招兵买马,到了淡季就大量裁员,认为反正中国多的是人,到时老子还害怕找不到两条腿的人吗?投机取巧可能会使人存在猎取心理,如同打猎物一样,不费力气,就可能吃到虎肉啊。偷鸡不成蚀把米。 5. 分析员工需求并尽可能满足 做为一个社会人,就会有各种各样的需求,作为企业来讲,一定要经常对员工的需求进行分析,只要员工的需求没有违法违纪、没有违背企业宗旨和精神、原则就尽可能去满足。应该讲企业只要能够满足员工的需求,员工是很少去离职的。员工需求可能是无止境的,但是员工一些非常低需求应该满足,电扇安装等。 6. 待遇留人,既要马儿跑,又要马吃草对于现在企业的员工来讲,待遇是一种很现实的东西,企业幻想既想让员工买命干活,却又不想付出合理薪水待遇的话,恐怕是难以实现的。不过企业也不能为了留住员工,向员工付出高于行业待遇太多的待遇,但是企业在制定员工的薪酬福利时,一定要结合行业的情况,如果自己的薪酬福利没有竞争力,就会出现有能力的员工向其它企业流失的情况。最终使企业出现“低薪低能”的不利局面,高素质、高能力的员工不仅留不住而且高素质、高能力的人才又引不进,从而使企业的人力结构无法得到提升,无法跟上企业的发展步伐。在这里说到薪酬合理结构,工资浮动与差距应该是合理的,最起码就是员工在自己心里觉得自己就应该拿这些工资,而不是一直感觉到自己工资总是不公平,员工老师感觉到不公平就可能产生不公平。 7. 感情留人,人都有感情员工作为人,而人又是感情动物,尤其在中国这个人情味很浓的国家里。企业在对员工的感情投入上,在企业创造一种让员工有家的感觉的环境往往会收到事半功倍的效果。这里讲到与上面所说的第一个措施来说有点不同,第一个侧重与感情约束机制留在公司。而这一点讲到就是中国人人情味在留人,我想说人情味不是人情关系哦。如员工工伤啦,领导亲自去看一下。 8. 培训和学习,为员工增加一份福利。其实对于企业的大多数员工来讲,除了待遇之外,自己能否在这个企业得到进步和成长,是否有学习的机会也是他们所关注的,尤其对于企业的新员工和准备干些事业的员工来讲。这就需要企业员工的培训和学习放到一定高度去对待,同时从某种程度来讲,员工的成长和进步也就意味着企业的成长和进步。企业何不一次投资,受益终生呢?如果在这个企业能够学习进步和成长,有何必朝三暮四呢?这一点在我们公司做的有点好,安排一些培训。但是我好要说,新员工入职培训还是在员工入职培训。 9. 不要在企业亏损时拿员工待遇说事。企业在经营时难免会有时出现经营不善的局面,但是企业一旦出现亏损,压缩成本、降低费用是无可厚非的。但是许多企业在企业亏损时,首先把降低员工的待遇放在了重要位置,结果是员工待遇降了,也节省了一定费用,不过等企业开始盈利时,员工也流失的差不多了。作为公司,一定要守信用,重合同。这两点作为企业立身之本的法宝。如果当企业利润下滑,工资下降,就可流失员工,作为一线员工,在这方面可能看的很重要哦。 10. 建立公平竞争,能者上、庸者下的用人机制和环境。在许多企业许多员工的离职原因往往是对企业的用人机制和环境不满,自己有能力但是得不到晋升,庸者身据高位但无人能动,帮派主义、小团队主义盛行。尤其对于家族企业更甚。如果这种恶习不除,将很难使有能力的员工安心工作,他们的流失也就只是时间问题。所以企业如何建立公平竞争,能者上、庸者下的用人机制和环境对于稳定有能力、有抱负的员工来讲是至关重要的。合理竞争机制,同时公平合理人员能力流动,会给员工带来相对企业安全感,在这企业很具有合理性,原为这个企业付出自己一切。 11. 运用法律。企业要与企业员工尤其核心员工签订劳动合同,通过合同对双方形成有机约束,从而降低员工的流失和便于控制。新的劳动合同法实施给企业带来机遇与挑战,怎么用好的机遇降低员工流失很重要的。 12. 缺乏合理的激励机制 。这里的激励包括两大类,一类是物质激励,一类是精神激励。物质激励主要是指公司的薪酬和福利,精神激励主要体现在口头表扬以及培训与升迁的机会等。如果公司的薪酬低于行业的平均水平,这在一定程度上就会影响员工的积极性的发挥,从而影响到员工的绩效,长期下去,员工流失率就会增高。人是经济人,同时也是社会人和自我实现的人,如果公司一直采用外部招聘的方式来填补空缺的职位,公司现有员工便会感到自己所做的贡献没有得到公司的认可,长期下去也会出现离职的情况。  13. 建立一套完善而适用的绩效管理体系 。绩效管理是一个系统工程,完整的绩效管理体系由以下几个部分构成:绩效计划、绩效控制、绩效考核与绩效反馈。绩效计划是绩效管理的首要环节,需要与公司战略相一致,员工个人绩效计划的制定需要本人还有直接领导以及高层领导共同参与;绩效控制是绩效管理的第二个环节,也是绩效管理系统中最关键的环节,这一环节要求领导对员工的绩效计划执行情况进行监督与控制,同时对原有绩效计划予以修正和完善;绩效考核是在一定周期内对员工、团队、组织所取得的绩效进行考核,在考核过程中,员工个人绩效要与团队绩效、组织绩效挂钩;绩效反馈是绩效管理系统的最后一个环节,也是必不可少的环节,它要求领导要将考核结果与员工进行即时的沟通,看考核是否公平合理,同时分析员工工作中的的问题,帮助他们改善工作业绩。四个环节紧密相联,缺一不可。不同的公司需要不同的绩效管理体系。公司所处的环境不同,规模、盈利状况均不相同,我们不要去盲目地去学习那些著名公司的绩效管理体系,要根据自身的实际情况建立一套有利于自身发展,适合自已的绩效管理体系,只有这样,才能有效地挽留员工与激励员工。我认为我们公司现有绩效管理体系是存在问题的,不能给人一种激励,所以是不合理的。  14. 我的建议可以考虑设立一个建议箱或意见箱,或是在网站上设立一个经理信箱,让员工把自己的想法说出来。一旦发现哪位员工出现了效率下降、不满情绪高涨等问题,一定要及时的与其沟通,及时地将问题予以解决。作为民营企业,要想做成百年企业,一定要使所有权与经营权分离,给基层与昂和一些职业经理人意提升的空间。 总结 问题解决,预防跟踪,需要个车间,各部门 高层通力配合,才可能达到实际效果。仿照这个,具体问题具体分析

酒店业“人才荒”依旧严重随着酒店业的发展,酒店员工培训的效果和成本加大问题的显现,酒店单靠自己对员工的培训远远不能满足迅速发展的酒店业的需要,一切表明酒店高级人才必须要有专业的院校来为其培养。我国加入世贸组织以后,许多地方纷纷创办旅游学院,甚至许多知名大学也开始把旅游管理专业从其它学院中独立出来,形成专业的培养酒店管理人才的基地。如浙江大学旅游管理学院、上海师范大学旅游学院、北京第二外国语学院旅游学院、云南大学工商管理与旅游管理学院、澳门科技大学国际旅游学院等。在这些旅游学院中,酒店管理是其中的一个专业方向,与此同时,很多学院还培养旅行社、旅游景区、会展业的高级管理人才。就拿“211”工程大学——郑州大学来为例:学校有自己的旅游管理学院,每年根据河南旅游业的发展状况,招收110名左右的本科学生,为河南的旅游业包括酒店业输送高级管理人才。大学四年中学院开设的与酒店有关的课程有:《旅游学概论》、《服务礼仪》、《管理学原理》、《旅游心理学》、《酒店管理》、《前厅与客房管理》、《世界著名酒店管理精要》等。此外学院在大三的时候开设有《酒店服务操作课》,学院有自己专业的模拟餐厅和模拟客房,在学校就对学生进行摆台、倒酒水、铺床等酒店的基本操作培训,收到了不错的效果。在2008年2月17日结束的“中国酒店业人力资本高峰论坛”上,郑州大学旅游管理学院荣获“中国旅游酒店业十佳人才培养基地”称号。 越来越多的高等学校都开设了旅游管理专业,而更多的高职学院酒店管理专业如雨后春笋般出现。单从不同院校毕业的酒店管理专业大学生数量来看,可谓人才济济,似乎真的是酒店业人才的春天来到了。当学校的大量的人才供给遇到酒店的强烈人才的需求的时候,应该是供需平衡,酒店人才得到满足,事实果真如此吗? 《南方都市报》2008年近期的一篇报道:4月8日,珠海市首个高校旅游专业招聘会在吉林大学珠海学院举行。来自全国各地的40多家旅游企业参加了此次招聘会,其中有珠三角和长三角的近20家五星级大酒店参加了昨天的旅游专业招聘会,该校约有700余名旅游管理专业学生参加了这个专场招聘。除了珠海本地的国会、怡景湾等五星级酒店,还有东莞的龙泉国际酒店等省内酒店和宁波松兰山国际酒店、北京开元名都大酒店等国内20家五星级酒店都到珠海“挖人”。多名酒店招聘主管向记者反映,缺乏受过高等教育的专业人才,是目前高级酒店人才招聘中的“通病”。宁波松兰山大酒店的招聘主管曾先生告诉记者,为吸引人才,该酒店的薪金中专设有“学历补贴”,其中专科生为每月50元,本科生为每月100元。“但我们还是缺乏受过高等教育的人才。我们不得不为进入酒店的员工每周开设外语培训,浪费了很多人力成本。”刘主任向记者介绍,全国开设旅游专业本科教育的高校约有200余所,但是培养的旅游专业高级人才仍不能满足国内酒店业的需要。另据2006年据国家旅游局的统计调查数据发现:近年来,酒店餐饮从业人员的平均流失率达到了;就业人数中,大专学历的占总人数的,本科学历的仅占总人数的;大多数酒店往往缺少完善的培训机制,帮助从业人员进行职业提升,从而,餐饮从业人员的整体素质普遍偏低,学历水平比行业平均水平低。酒店所需要或招聘的一些高学历、高层次的管理人才流失情况更加严重。他们往往是在参加酒店培训完后,掌握了一定的技术技能和服务意识后,选择了跳槽。例如,杭州市10家酒店2000年招聘了168名大学生,到2003年初已流失111名,流失率为,其中进酒店不到1年流失的大学生有81名,占流失人数的73%,个别酒店连续3年新招聘的大学生几乎全部在第一年内流失。一方面,学校酒店专业的学生“为他人做嫁衣裳”,毕业开始就离开酒店业的不在少数。早在1998年就开设了酒店管理专科的暨南大学深圳旅游学院,全院每年仅有不到10%的毕业生留在本地酒店就业。另一方面,酒店高学历“人才荒”依旧严重,往往招不到专业人才,就算招到也频繁流失。那么是什么原因导致了酒店人才供需不平衡这一反常的现象的出现?

毕业论文员工流失率数据

公式一:流失的员工人数/年度内的平均员工人数(年度内的平均员工人数=年初员工人数+年末员工人数/2); 公式二:流失的员工人数/1月份员工人数+2月份员工人数+.……+12月份员工人数/12

一般而言,员工流失率可以用以下公式计算:员工流失率=一定时期内(通常为一年)离开组织的员工人数÷同一时期的员工人数×100%。

扩展资料:

因员工的流失,企业会在不同程度和角度上有一定的损失。譬如说是最重要知识技能的外流和小部分管理不及的流失。在这种情况下,我们结合企业实际情况,制定降低员工流失率的改善措施,如下:

⒈待遇留人,既要马儿跑,又要马吃草。提升员工加班费,使员工的待遇在行业内有一定竞争力。对于现在企业的员工来讲,待遇是一种很现实的东西,企业想让员工卖命干活,却又不想付出合理薪水待遇的话,恐怕是难以实现的。

⒉严格控制加班,劳动法规定每周工作时间不超过44小时。

⒊感情留人,人人都有感情。尤其在中国这个人情味很浓的国家里,从感情的角度入手,在企业创造一种让员工有家的感觉,往往会收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⒋企业重视员工,加强人性化管理,提高员工福利。

⒌事业留人,让员工成为企业的主人翁。进行大胆授权,给人才创造施展才能和价值的环境,同时针对中高级管理人员和核心员工进行股权激励,让他们成为企业的股东,使他们把自己的命运与企业的命运紧密联系在一起,从而使他们稳定下来。

⒍制度留人。形成一些科学的、长期的激励约束机制,比如企业在春节放假前不要一次发完全年的年终奖。

⒎修订劳动合同,对做完3年以上的员工给予一定金额的奖励。

⒏严把进人关,招聘适合企业的员工。

⒐明确用人标准,端正用人态度,改善用人理念,放弃投机心理,不能旺季时大量招兵买马,淡季时大量裁员。

⒑注重员工在职培训,建立人才培养机制,帮助员工做好职业生涯规划。

⒒提高新进员工与团队、公司的融合速度。

参考资料来源:百度百科-员工流失率

想要得到一个准确的员工流失率的计算就有数据依据,所以应该先设计好“员工花名册”,并且有准确的数据,这样才能在需要数据的时候能够解决问题。明确员工流失率的计算公式=(离职员工/员工数量)*100%,其中一段时间每天的人员数量均有变化,那么我们就按期初的员工数量与期末的员工数量的平均数计算。特别注意员工入职、离职的日期的准确。因为“员工流失率”是一段时间的离职员工在所有员工中的比率问题,所以我们必须先确定期初有多少员工,如果是算一年的流失率,就应该先明确年初即2015年1月1日的员工总人数;如果是一个月(比如2014年4月)的流失率,那么就应该先明确2014年4月1日的员工总数=12人。期初的人数清楚之后,我们就需要明确期末的人数,比如2014年4月30日的人工总数=17人。弄清楚在计算周期的内的离职人员数量,比如2014年4月1日-4月30日的离职人员数量=3人。员工流失率=(期间离职员工/期间平均员工数量)*100%,也就是2014年4月的员工流失率=3/[(12+17)/2]=

员工流失率分析的目的在于掌握员工流失的数量,分析员工流失的原因,以便及时采用措施。一般而言,员工流失率可以用以下公式计算:员工流失率=一定时期内(通常为一年)离开组织的员工人数÷同一时期的员工人数×100%。指标计算方便且便于理解,所以被广泛使用。但这一指标有时也容易产生误导。假定某公司有100人,该公司一年的员工流失率为3%,根据员工流失率计算公式预测第二年将有3人可能会离开公司,这意味着公司可能会出现了3个工作空位。但如果仔细分析后发现3%的员工流失率是由公司一小部分人员的频繁流失造成的,比如说程序员这一岗位一年中3人离开公司。虽然流失率仍然是3%,但实际的工作空位只有一个。所以在利用员工流失率进行分析时,既要从公司角度计算总的员工流失率,又要按部门、专业、职务、岗位级别等分别计算流失率,这样才有助于了解员工流失的真正情况,分析员工流失原因。推荐公式:员工流失率=本期员工流失人数/(期初员工人数+本期增加员工人数)*100%以往的计算公式以期末人数也好,还是以平均人数也好,是不全面的,流失率的计算基数应该是同期内的全部人员。

毕业论文员工流失数据分析

劳务派遣员工人力资源流动状况的分析管理论文

摘要: 本研究基于苏州某人力资源公司提供的劳务派遣员工花名册,通过数据挖掘和统计分析,揭示出劳务派遣员工的人力资源流动状况具有如下特点:

一是人力资源流动呈现出高流出与高流入的态势;

二是离职率与新进率之间具有显著正相关;

三是人力资源流动呈现不平衡的趋势;四是性别和代际因素,对离职率和新进率都有着显著影响。

关键词: 人力资源流动、劳务派遣、离职率、新进率

一、问题的提出

人力资源流动是指人力资源在不同国家、地区、城乡或行业、企业之间进行的流入或流出,可以划分为宏观人力资源流动和微观人力资源流动两类。其中,宏观人力资源流动主要是指人力资源在国家之间、国家内部地区之间、国家内部城乡之间的流动;微观人力资源流动则主要是指人力资源在不同行业之间、企业之间或企业内部所发生的流动。企业保持适度的人力资源流动是正常的,也是必要的。正所谓“流水不腐,户枢不蠹”,适度的流动,会给企业带来新鲜的血液,并有助于保持活力。但是,如果人力资源流动不平衡或人力资源流动水平过高,就会给企业带来诸多的挑战。其中,最重要的挑战有两个:

一是,人力资源流动的不平衡可能会导致企业用工短缺。

反映人力资源流动最常用的指标一般有两个,一个是离职率,一个是新进率。当离职率等于或小于新进率时,组织的人员规模可维持平衡或不断扩大;反之,当离职率大于新进率时,企业就会出现人员规模的萎缩,并会出现“用工短缺”的问题。一般的情况下,企业出现少量员工的离职,完全可以通过招聘及时补充。但是,如果短时间内员工离职过多、离职率过高,企业补缺工作的难度就会增大,乃至招聘任务无法完成、“岗位空缺”持续存在。

二是,人力资源流动的水平过高会给企业带来“高企不下”的人力资源成本。

人力资源流动,特别是员工的离职会带来额外的成本。离职带来的成本,一般包括显性成本和隐性成本。员工离职带来的显性成本,如直接的经济损失,会侵蚀企业营业利润,造成企业营业利润下滑。隐性的成本往往都是一些间接的损失。这些间接损失造成管理上的风险有时会更高于其直接经济损失。总体而言,人力资源流动的水平越高,空缺的岗位和拟招聘的人数就越多,而相应的成本也就越高。

由此可见,企业要维持可持续性发展,内部的人力资源流动必须要保持在适度的水平上,并能维持动态的平衡,否则企业就会遭遇“用工短缺”及“人力成本高企不下”的问题。企业若是长期新进率小于离职率,人员规模必然会不断萎缩,最终就会“无人可用”而倒闭破产。也正因如此,企业有必要建立一套有关人力资源流动的指标监测体系。这套体系,监测的内容应包括人力资源流动的水平以及人力资源流动的平衡性,监测的对象可以是全体员工,也可以是一些重要岗位或重点群体。

而鉴于成本的考虑,这套监测体系的建构,最好能基于既有的数据,而不需要投入额外的资源进行采集。如果能基于既有的数据,经过数据挖掘、统计分析技术来建构这样的指标监测体系,这项工作将更具有可操作性和应用价值。考虑到在企业各种类型的员工中,劳务派遣员工的人力资源流动水平更高。为此,本研究拟从该群体着手,分析该群体的人力资源流动水平及平衡状态,并积极探索相关指标背后的内涵及潜在的影响机制,如性别、代际等人口等变量对人力资源流动性的影响,以为企业开展人力资源流动性的管控提供决策依据。

二、研究方法

1、分析材料及数据挖掘步骤

为了实现上述研究目标,本研究以苏州地区某7、力资源公司为例。经该公司许可,本研究选取了该公司在苏州地区制造型企业八个劳务派遣项目,这八个劳务派遣项目自20XX年7月以来便存在,并延续至今。本研究选取了这八个项目自20XX年7月至20XX年3月期间合计21个月的员工花名册,并以此为分析材料。该公司提供的每个月份的员工花名册都包括了如下几个共同的字段信息:

①身份证号(以下简称ID);

②性别;

③入职时间;

④离职时间(未离职记录为“空”)。

根据这四个字段,并按如下步骤分析,可挖掘出如下一些数据信息:

第一,利用ID的唯一性,可合并21个月的数据,生成每个ID一行数据的文件。每行数据均包括:

①ID(身份证号);

②性别;

③入职时间;

④离职时间。

此外,根据ID,还可提取出“出生日期”这一变量,基于“出生日期”这一变量,确定出员工的“代际”信息(1=90后,2=90前)。

第二,利用“入职时间”和“离职时间”这两个字段的信息,可判断每个员工自人职以来,在每个月份中的工作状态。在每个月份中,都可用如下四个变量来表征员工的工作状态:

①新进员工(1=是,0=否),是“入职时间”为当月的员工;

②离职员工(1=是,0=否),是“离职时间”在当月的员工;

③月初在岗员工(1=是,0=否),是入职时间在本月第1天之前、而离职时间在当月第一天之后或值为空(20XX年3月31日仍在岗)的员工;

④月末在岗员工(1=是,0=否),是入职时间在本月最后1天之前、而离职时间在当月最后一天之后或值为空(20XX年3月31日仍在岗)的员工。鉴于统计期为21个月,按前述操作规则,重复21次,共获得21组(每月1组)员工的工作状态。

第三,分别以“全体员工”、“男性员工”、“女性员工”、“90后员工”(1990—1999年出生的员工)、“90前员工”(1990年前出生的员工)为分析对象,根据员工在每个月里的工作状态(是否为“新进员工”、“离职员工”、“月初在岗员工”和“月末在岗人员”),可分别统计出“全体员工”、“男性员工”、“女性员工”、“90后员工”、“90前员工”在21个月份中的新进人数、离职人数、月末在岗人数、月初在岗人数,并根据“离职率一离职人数/[(月末在岗人数+月末在岗人数)/2]”和“新进率一离职人数/[(月末在岗人数+月末在岗人数)/2]这两个公式,计算出“全体员工”、“男性员工”、“女性员工”、“90后员工”、“90前员工”在每+71份里的新进率和离职率。

2、样本特征

统计期初(20XX年7月1日)的在岗劳务派遣员工有2663人,经过21个月的人力资源流入与流出,到统计期末(20XX年3月31日)还剩在岗劳务派遣员521262人,员工净流失1401人,规模减少了。在21个月的统计期内,先后离职的劳务派遣员工有17562人,平均每月离职836人,加上期末在岗的劳务派遣员工1262人,本研究涉及到的劳务派遣员工(包括离职和在岗人员)合计18824人。

三、结果

1、人力资源流动水平的分析

离职率和新进率是反映人力资源流动水平的最主要指标。为了描述全体劳务派遣员工离职率与新进率的水平,并分析二者之间内在联系,本研究对这两组数据进行了描述性统计及相关样本t检验,结果显示(如表1所述):

①全体劳务派遣员工的离职率最小值为,最大值为,平均值为;

②全体劳务派遣员工的新进率的最小值为,最大值为,平均值为‰

③全体劳务派遣员工的离职率与新进率之间存在显著正相关(R=,p=);

④全体劳务派遣员工平均每月离职率与平均每月新进率相差个百分点(MD=),但这一差异未达到统计学意义上的显著性(t=0、707,df=20,p=)。

2、差异性比较

(1)人力资源流动水平在性别上的差异性比较

为了分析不同性别的劳务派遣员工在离职率、新进率上的水平差异及内在关系,本研究对男性、女性劳务派遣员工的离职率、新进率分别进行了描述性统计以及相关样本t检验。结果显示(如表2所示):

第一,男性劳务派遣员工的离职率最小值为33、0%,最大值为109、3%,平均值为47、1%;女性劳务派遣员工的离职率最小值为22、2%,最大值为55、3%平均值为34、4%;男性劳务派遣员工的离职率与女性劳务派遣员工的离职率之间存在显著正相关(R=0、757,p<0、001);男性劳务派遣员工平均每月的离职率与女性劳务派遣员工平均每月的离职率相差12、7个百分点(MD=12、7%),二者之间的差异达到了统计学意义上的显著性(t=5、225,df=20,p<0、001)。

第二,男性劳务派遣员工的新进率最小值为9、2%,最大值为116、0%,平均值为43、7%;女性劳务派遣员工的新进率最小值为6、2%,最大值为83、1%,平均值为37、0%;男性劳务派遣员工的新进率与女性劳务派遣员工的新进率之间存在显著正相关(R=0、942,p

(2)人力资源流动水平在代际上的差异性比较

为了分析不同代际的劳务派遣员工在离职率、新进率上的'水平及内在联系,本研究对90后、90前劳务派遣员工的离职率、新进率分别进行了描述性统计以及相关样本t检验。结果显示(如表3所示):

第一,90后劳务派遣员工的离职率最小值为29、9%,最大值为89、1%,平均值为44、0‰90前劳务派遣员工最小值为21、3%,最大值为85、5%,平均值为37、0%;90后劳务派遣员工的离职率与90前劳务派遣员工的离职率之间存在显著正相关(R=0、791,p<0、001);90后劳务派遣员工平均每月离职率与90前劳务派遣员工平均每月离职率相差7、0个百分点(MD=7、O%),二者之间的差异达到了统计学意义上的显著性(t=3、438,df=20,P=0、003)。

第二,90后劳务派遣员工的新进率最小值为8、9%,最大值为103、7%,平均值为39、7%;90前劳务派遣员工新进率最小值为28、9%,最大值为103、7%,平均值为35、5%;90后劳务派遣员工的新进率与90前劳务派遣员工的新进率之间存在显著正相关(R=0、953,p<0、001);90后劳务派遣员工的新进率与90前劳务派遣员工的新进率相差4、2个百分点(MD=4、2%),二者之间的差异达到了统计学意义上的显著性(t=2、113,df=20,P=0、047)。

四、主要结论与讨论

根据上述的结果,可以概括出如下一些主要结论:

1、目前劳务派遣员工的人力资源流动水平高,基本呈现出“高流出”与“高流入”的态势

根据上述结果可以看到,在21个月中,劳务派遣员工的离职率最小值为29、2%,最大值为88、2%,平均值为42、1%,而新进率的最小值为9、3%,最大值为103、6%,平均值为38、5%。换言之,在低峰期时,每个月也有将近29、2%的人流失、9、3%的人流人,而在高峰期时,每个月可达到88、2%的人流失、103、6%的人流入。就以最低值为29、2%的离职率来看,企业往往也会觉得难以承受。如果没有人员的流入,29、2%的离职率意味着企业的员工,仅需3、425个月就会全部流失完;而以42、1%的平均离职率来计算,2、375个月就可能流失完所有的员工。这些数据充分反映了,目前劳务派遣员工的人力资源流动水平较高,换句话说,这一群体面临着严重的就业不稳定性问题。

2、离职率与新进率之间具有显著正相关

这意味着二者存在相伴相生的关系,企业旺盛的招工需求(高新进率),其背后可能存在着一个较高水平的离职率。近些年来,一到特定的时间点上(如每年的9、10月份,以及春节前后),一些沿海发达城市就会出现“用工短缺”的现象。很多媒体会将之归结为人口红利的殆尽——即人力资源市场不能提供足够的供给。事实上,导致“用工短缺”现象产生的原因,人力资源市场供给减少并不是最主要原因。最主要的原因还是企业的“用工需求”突然增大。“用工需求”的突然增大,无非两类原因。

一是企业订单增加或规模扩大

而另外一种情况就是企业因员工的“高离职率”而产生了大量的岗位空缺。企业要维持动态的、平衡的发展,就必然会在短时间内招聘大量的人。如果人力资源市场在短时间内不能提供充足的供给,“用工短缺”问题就会持续存在;如果人力资源市场在短时间内能够提供充足的供给,“用工短缺”问题就会得到缓解,但缓解的同时,也会伴随着较高的“新进率”。正如本研究上述结果显示,劳务派遣员工平均每月新进率为38、5%明显小于平均每月42、1%的离职率。这意味着,该劳务派遣机构目前在员工的招聘上,几乎全部都是为了补充人员的流失。

3、目前的人力资源流动呈现不平衡的趋势,人力资源流出略高于人力资源流入

尽管21个月中,平均每月离职率与平均每月新进率并不存在统计意义上的显著性差异,但是平均每个月3、6个百分点的差异,也不能忽视。若长此以往,该机构的劳务派遣员工规模必将逐步萎缩掉。事实上,这一趋势正在发生。该机构在21个月期间,7个项目上的劳务派遣员工的规模已经从最初的2663人萎缩到1262人,净流失了1401人,人员规模减少了52、6%。这对于以劳务派遣为主营业务的人力资源机构而言,这一趋势若持续下去,最终结局只能是项目终结、企业关门。而对于一个用工企业而言,如果新进率持续小于离职率,结果只有一个,就是企业持续“用工短缺”,并最终“无人可用”。反言之,如果企业不存在员工“高离职率”的问题,那么,“新进率”也不会那么高,而“用工短缺”问题自然就不会存在。当然,新进率略小于离职率,也可能是企业业务调整或转型升级的结果。比如,用工企业缩减了劳务派遣员工的用工规模,或者是企业通过转型升级提高了自动化生产水平或员工生产效率而减少了用工的需求。因此,当平均每月新进率小于平均每月离职率的时候,也要分析—下原因。如果不是因为这些因素,而是企业招聘需求旺盛,但自身或合作机构的招聘能力跟不上或吸引不到足够多员工的时候,企业就要格外警惕,及时提出因应策略。

4、性别因素和代际因素,对劳务派遣员工平均每月的离职率和新进率都有着显著的影响

男性员工相对女性员工、90后员工相对90前员工,有着更高水平的人力资源流动。从上述结果可以看出,男性劳务派遣员工的离职率、新进率都显著高于女性;而90后劳务派遣员工的离职率、新进率则高于90前。这一结论在一定程度上印证了人力资源实务工作者长久以来的印象——男性员工、90后员工更不稳定、更倾向于离职。导致男性员工相比女性员工更倾向于离职的原因可能有很多,比如,两性在自我概念、职业性格、职业兴趣和职业价值观等方面上的差异。而对于90后员工而言,则可能是因为初入职场,本身就处于一个职业尝试期。处在这个阶段的人,往往更倾向于不断更换工作以谋求更多的尝试、体验或经历。而“男性员工的新进率要高于女性”、“90后员工的新进率要高于90前”这两个结论则可能说明:目前的人力资源市场中,男性员工与90后员工相对比例较多。

目前,人力资源市场看似供需两旺,有企业大量招人,也有大量的人要找工作,但是这未必意味着区域范围内的人力资源市场就健康、可持续,或是经济回暖、欣欣向上的反应。这很可能意味着,目前区域范围内的人力资源市场更多处于一种内部流转、自我循环的状态。员工只是从本区域范围内的一家企业流出,然后又流入本区域范围内的另外一家企业,而企业新进的员工,也只是从另外一家企业流出的员工。于是,流出的男性员工越多,新进企业的男性员工也就越多;流出的90后员工越多,而新进企业的90后员工也就越多。这种内部人力资源市场的高速流转,转看似造就了旺盛的人力资源市场,但实则企业生存环境和员工就业环境恶化的一种征兆。

五、小结

通过上述分析可以发现,利用每个月的员工花名册,经过数据挖掘和统计分析,可以有效监测企业员工或重要员工群体的人力资源流动水平及平衡状态,同时也在一定程度上揭示了离职率与新进率之间的动态关系、内在联系,以及性别、代际因素对人力资源流动水平的影响。就本研究分析的劳务派遣员工这一群体而言,他们的人力资源流动呈现如下特点:

一是人力资源流动呈现出高流出与高流入的态势;

二是离职率与新进率之间具有显著正相关;

三是人力资源流动呈现不平衡的趋势;四是性别和代际因素,对离职率和新进率都有着显著影响。

问题一:人员流失率太高,有哪几种原因造成的?如何解决? 1.工资低于区域行业工资。 2.福利差。 3.管理缺少人性化。 4.晋升制度不完善。 5.工资核算不公平。 6.企业文化宣传不够。 。。。。。。 原因有很多种,但是人员少量流失是正常的,有利于企业的发展。如果太高就不正常了,在人员流失方面还要着重于看是哪方面的人才流失,操作员工,还是管理层员工。根据不同的人层,找出相关的原因进行解决,做为一名管理者,没有一刀切的管理方法,只有循序渐近的做法。 有几种方法可以帮助你 1.约谈,找到真实的离职原因。记住,很多员工并不是真的想走。真的想走的员工,不会告诉你真实的原因的。 2.多在员工中走动,一个管理人员,如果不和自己的员工打交道,还要和谁打交道呢?防患与未然是管理层值得探讨的。 3.在自己的权限内,尽量使员工的欲望得到满足。 4.良性竞争的运用。不要产生恶性循环。人只有在竞争中得到的才是最好的,这需要奖罚制度的配合。 5.向上司争取必要的福利,同样在福利的基础上产生更多的企业效益。 以上只是简单的,实际的处理要根据企业的管理环境来解决。 问题二:中小型企业人才员工流失的现状,原因与对策分析论文大纲怎么写 好的 我这边写好,,,以怎样的方式给你 问题三:如何才能控制好人员流失 首先你要切实分析员工流失的具体原因:其实不外乎以下几点:1、工资待遇;2、工作环境;3、工作本身的动力;4、工作前景;5、员工的一种归属感 现在企业员工,工作报酬并不时决定一个员工去留的唯一点,要切实留住员工,单纯的加薪、晋级已经不是一个很纯粹的手段,现在员工更加关注的是一种发展空间以及认同感; 问题四:我现在写一篇关于员工流失的论文,其中有以我公司为例的员工流失分析表格 如果是做为案例,建议放在最后; 如果是做为重要论点,就要结合你论文整个思路,对应你要表达的核心观点,放在核心论点的衔接部分。 个人建议,仅供参考 问题五:企业人才流失的原因及应对政策结论怎么写 总结的结论一般这样写: 1、原因分析,员工离职的原因,内因,个人原因,外因:企业原因。企业原因,又可以细分为:薪资问题,发展空间问题,团队矛盾问题,工作岗位低价值等; 2、应对策略:系统分析,员工离职肯定是多方面因素导致,主动关注员工的需求和成长,提供吸引员工长期发展的机会,包括薪资等。 3、策略和原因分析可以做成表格,便于清晰的表达意思,便于理解。 问题六:员工流失的原因分析及应对措施 其实说白了只有定条原因:干得太多,拿得太少,你让他们拿得多干得少(至少要比他们这类工人的社会行情要好才行),自然就不走了。不然说啥都没用 问题七:如何更精准统计和分析“员工流失率”? 员工流失,尤其是关键员工的主动流失会增加企业的成本,降低生产效率,影响组织绩效,因此,员工流失率一直是企业关注的一个重要指标。但在实际工作中,对员工流失率的计算往往模糊不清甚至存在错误,这不仅造成统计结果的失真,也使得结果难以理解,而且往往也由于没有对员工流失率进行深入分析,所以不能为企业适度控制员工流失率提供有价值的信息。本文将对员工流失率统计和分析中的几个问题予以澄清。报告期员工流失率=报告期企业员工流失人数÷同期企业员工平均人数×100%关于报告期的选择,通常可以按照月度、季度和年度来分别统计(月度一般是最小的统计周期),而这里面就涉及到一个如何计算报告期平均人数的问题。按照国家统计局的规定,当月的平均人数以月初和月末人数的平均值为准,年度员工平均人数为同年连续12个月的各月员工平均人数之和除以12,但是这样计算年均人数,可能就会出现计算出的员工流失率大于100%的情况。比如A公司2011年度员工的流动情况如表1所示,按这种算法,A公司的年度员工流失率为176%。员工流失率超过100%,这个结果让人难以理解,难道公司的人都走光了?这显然不合理,究其原因,是因为这种统计方法本身的问题。该方法将分母定义为报告期员工平均人数,如果有新加入公司的员工当月入职、并当月辞职的情况,那么,新员工辞职会体现在该公式的分子(报告期企业员工流失人数)里,却没能体现在分母里,从而导致员工离职人数有可能大于同期企业员工平均人数,造成员工流失率超过100% 。 一种修订的合理算法 正因如此,这种常规的统计方法必须修正。为了解决这个问题,可将员工流失率分母定义为报告期累计在册人数。所谓累计在册人数,是指报告期曾经在册的员工总数,等于报告期期初员工数量加上报告期新进员工数量,也等于报告期期末员工数量与报告期流失人员数量之和。于是,员工流失率计算公式变为:报告期员工流失率=报告期员工流失人数÷(报告期初员工人数+报告期员工录取总人数)×100%=报告期员工流失人数÷(报告期末员工人数+报告期员工流失总人数)×100%显然,因为修正后离职率的分母为期末在职员工数量加上同期流失人数之和,它一定大于或等于同期流失人数,因此,员工流失率必然小于100%,这样的计算方法更为合理,也更加容易理解,所以逐渐得到推广,并为众多专业的第三方咨询调查公司使用。 员工年流失率不等于各月平均流失率 值得注意的是,无论是按照修正之前的公式还是修正后的公式,企业员工年流失率都不等于同年各月的员工月平均流失率,而且前者大于后者,但有很多人在统计时经常用企业全年 问题八:中小型企业员工流失的原因与对策分析论文 20分 看了原因和对策,分析还算较详细。最好前面再加一章,员工流失的现状,这样全文就更加饱满了。不懂可。。问。。我。。呢 问题九:如何分析企业员工的流失率和改善措施 如何降低员工流失率 1、待遇留人,既要马儿跑,又要马吃草。提升员工加班费,使员工的待遇在行业内有一定竞争力。对于现在企业的员工来讲,待遇是一种很现实的东西,企业想让员工卖命干活,却又不想付出合理薪水待遇的话,恐怕是难以实现的。 2、 严格控制加班,保证员工每月至少休息两天。 3、感情留人,人人都有感情。尤其在中国这个人情味很浓的国家里,从感情的角度入手,在企业创造一种让员工有家的感觉,往往会收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4、 企业重视员工,加失率强人性化管理,提高员工福利。 5、事业留人,让员工成为企业的主人翁。进行大胆授权,给人才创造施展才能和价值的环境,同时针对中高级管理人员和核心员工进行配股,让他们成为企业的股东,使他们把自己的命运与企业的命运紧密联系在一起,从而使他们稳定下来。 6、制度留人。建立一些科学的长期的激励机制和约束机制。比如期权激励等。比如企业在春节放假前不要一次发完全年的年终奖。 7、 修订劳动合同,对做完3年以上的员工给予一定金额的奖励。 8、 严把进人关,招聘适合企业的员工。 9、 明确用人标准,端正用人态度,改善用人理念,放弃投机心理,不能旺季时大量招兵买马,淡季时大量裁员。 10、 注重员工在职培训,建立人才培养机制,帮助员工做好职业生涯规 11、提高新进员工与团队、公司的融合速度。 什么公司受员工欢迎 1、 上司有人格魅力。2、公司有发展前景。3、公司氛围好(公正、公平、愉快)。4、薪水体面。5、有提升机会。6、人际关系融洽。7、公司视人才为第一资源。8、优秀的企业文化。9、有进修、学习机会、10、公司所在位置好(大城市、交通方便)。。。。。。 问题十:如何运用统计学知识分析人员流失问题 可以用因子分析哪些因素导致人员流失,以及影响度。

员工流失毕业论文公司数据

酒店业“人才荒”依旧严重随着酒店业的发展,酒店员工培训的效果和成本加大问题的显现,酒店单靠自己对员工的培训远远不能满足迅速发展的酒店业的需要,一切表明酒店高级人才必须要有专业的院校来为其培养。我国加入世贸组织以后,许多地方纷纷创办旅游学院,甚至许多知名大学也开始把旅游管理专业从其它学院中独立出来,形成专业的培养酒店管理人才的基地。如浙江大学旅游管理学院、上海师范大学旅游学院、北京第二外国语学院旅游学院、云南大学工商管理与旅游管理学院、澳门科技大学国际旅游学院等。在这些旅游学院中,酒店管理是其中的一个专业方向,与此同时,很多学院还培养旅行社、旅游景区、会展业的高级管理人才。就拿“211”工程大学——郑州大学来为例:学校有自己的旅游管理学院,每年根据河南旅游业的发展状况,招收110名左右的本科学生,为河南的旅游业包括酒店业输送高级管理人才。大学四年中学院开设的与酒店有关的课程有:《旅游学概论》、《服务礼仪》、《管理学原理》、《旅游心理学》、《酒店管理》、《前厅与客房管理》、《世界著名酒店管理精要》等。此外学院在大三的时候开设有《酒店服务操作课》,学院有自己专业的模拟餐厅和模拟客房,在学校就对学生进行摆台、倒酒水、铺床等酒店的基本操作培训,收到了不错的效果。在2008年2月17日结束的“中国酒店业人力资本高峰论坛”上,郑州大学旅游管理学院荣获“中国旅游酒店业十佳人才培养基地”称号。 越来越多的高等学校都开设了旅游管理专业,而更多的高职学院酒店管理专业如雨后春笋般出现。单从不同院校毕业的酒店管理专业大学生数量来看,可谓人才济济,似乎真的是酒店业人才的春天来到了。当学校的大量的人才供给遇到酒店的强烈人才的需求的时候,应该是供需平衡,酒店人才得到满足,事实果真如此吗? 《南方都市报》2008年近期的一篇报道:4月8日,珠海市首个高校旅游专业招聘会在吉林大学珠海学院举行。来自全国各地的40多家旅游企业参加了此次招聘会,其中有珠三角和长三角的近20家五星级大酒店参加了昨天的旅游专业招聘会,该校约有700余名旅游管理专业学生参加了这个专场招聘。除了珠海本地的国会、怡景湾等五星级酒店,还有东莞的龙泉国际酒店等省内酒店和宁波松兰山国际酒店、北京开元名都大酒店等国内20家五星级酒店都到珠海“挖人”。多名酒店招聘主管向记者反映,缺乏受过高等教育的专业人才,是目前高级酒店人才招聘中的“通病”。宁波松兰山大酒店的招聘主管曾先生告诉记者,为吸引人才,该酒店的薪金中专设有“学历补贴”,其中专科生为每月50元,本科生为每月100元。“但我们还是缺乏受过高等教育的人才。我们不得不为进入酒店的员工每周开设外语培训,浪费了很多人力成本。”刘主任向记者介绍,全国开设旅游专业本科教育的高校约有200余所,但是培养的旅游专业高级人才仍不能满足国内酒店业的需要。另据2006年据国家旅游局的统计调查数据发现:近年来,酒店餐饮从业人员的平均流失率达到了;就业人数中,大专学历的占总人数的,本科学历的仅占总人数的;大多数酒店往往缺少完善的培训机制,帮助从业人员进行职业提升,从而,餐饮从业人员的整体素质普遍偏低,学历水平比行业平均水平低。酒店所需要或招聘的一些高学历、高层次的管理人才流失情况更加严重。他们往往是在参加酒店培训完后,掌握了一定的技术技能和服务意识后,选择了跳槽。例如,杭州市10家酒店2000年招聘了168名大学生,到2003年初已流失111名,流失率为,其中进酒店不到1年流失的大学生有81名,占流失人数的73%,个别酒店连续3年新招聘的大学生几乎全部在第一年内流失。一方面,学校酒店专业的学生“为他人做嫁衣裳”,毕业开始就离开酒店业的不在少数。早在1998年就开设了酒店管理专科的暨南大学深圳旅游学院,全院每年仅有不到10%的毕业生留在本地酒店就业。另一方面,酒店高学历“人才荒”依旧严重,往往招不到专业人才,就算招到也频繁流失。那么是什么原因导致了酒店人才供需不平衡这一反常的现象的出现?

关于酒店员工流动率过高问题的思考摘要:文章对酒店员工流动率高的原因进行了分析,并对此提出相应对策以稳定员工队伍,增强酒店凝聚力,更好的改善员工流动率高的现象。关键词:酒店;员工流动率;酒店管理;酒店员工1酒店员工流动现状分析随着我国旅游事业的蓬勃发展,酒店业规模越来越大,各地酒店宾馆拔地而起,高楼大厦比比皆是,酒店业竞争愈演愈烈,酒店业发展面临的难题也越来越多,其中一个尤令酒店管理者头痛的就是员工流动率过高,员工队伍不稳定。其他行业正常员工流动率为5%~10%左右,但中国旅游协会公布数据表明,1994~1998年我国酒店员工流动率均超过20%,在广州、上海、北京等地酒店业员工流动率更高达30%,笔者在广州一家四星级酒店调研时发现,该酒店从2005年9月到2006年9月一年时间内,员工流动率高达47%,不仅基层服务人员大量流失,甚至中高层管理人员也如走马灯一样换来换去。酒店从业人员流失迫使该酒店不得不频繁招聘。员工流动率高带给该酒店的影响显而易见:①人力资源部门主要工作都集中在人才市场招聘和新入职员工培训上,导致培训费用大幅度增加;②员工流动尤其是中高层管理人员的流动导致酒店服务质量难以保证。2006年9月至12月,该酒店餐饮部总监以及2名餐饮部经理、厨房点心部厨师相继离职,造成整个餐饮部门几乎陷入瘫痪状态,基层员工群龙无首不知所措,有些员工趁机混水摸鱼、偷懒等等,虽然各个岗位及时招聘补充人手,但是由于缺乏对工作环境的了解而导致酒店餐饮营业额大幅度下跌,客人纷纷投诉。有鉴于此,降低员工流动率,提高员工对酒店的忠诚度,增强酒店凝聚力已经成为酒店管理者亟待解决的问题。2酒店员工流动率高的原因分析导致酒店员工流动高的因素是复杂的、多方面的,归结起来主要有以下几方面:2·1酒店方面的原因酒店工资报酬低、管理体制不健全、管理水平低,导致员工对酒店信心低落、忠诚度不高。酒店工资待遇是吸引员工尤其是基层员工的主要因素,工资待遇在一定程度上体现员工的价值。酒店行业工资等级差别过大,基层员工收入偏低,在一定程度上降低了员工的工作积极性。酒店经营管理者为了追求最大利润,把降低人力资源成本作为酒店提高经济效益的主要途径,导致酒店业在低收入、低学历、低素质的恶性循环圈内挣扎。笔者在酒店调研时了解到该酒店基层员工大部分来自农村,有65%是中学毕业,在进入酒店行业前从未接受过正规酒店管理服务方面的培训和教育,赚钱谋求更高经济收入是他们求职首选,一旦能够找到一份比目前岗位工资高的工作,他们就会毫不犹豫的离开。酒店管理体制和管理水平在很大程度上影响员工士气。现代管理强调“以人为本”,作为管理者应该关心员工的心理、情感等个性因素,在酒店业中,员工的个人情感因素对其服务工作产生重要的影响,试想一个情绪低落、心情不好的服务员怎样能够提供酒店要求的“热忱待客、微笑服务”呢?酒店经营时常需要员工加班、超体力劳动,而不给予任何报酬和奖励,在酒店内不设置可供员工稍事休息的场所,试问又有多少员工能够安心工作呢?2·2竞争方面原因酒店业在吸引外资方面一向走在前列,随着中国旅游业的蓬勃发展,世界知名品牌的饭店管理集团纷纷登陆国内酒店业市场,外商独资、中外合资、合作经营的酒店在我国酒店总数中占有相当大的比例,尤其是在广州、上海、北京、深圳等大都市外资酒店就更多。中外酒店的人才竞争日益加剧。外资酒店先进的管理理念、管理方法和工作环境、薪酬福利对员工来讲有着更大的吸引力。例如在广州外资酒店与内资酒店相比较,薪酬要高出10%~20%,这也就不能避免员工向高工资酒店流动。到2010年广州举办亚运会之前,大约还有20多家高星级酒店进驻广州市场,这些酒店正在用人之际,也不可避免挖墙脚,纳酒店的优秀人员于麾下。2·3酒店员工自身原因根据笔者调查发现,酒店有些员工本身对酒店这个行业不感兴趣,选择在酒店工作只是为了生存需要,缺乏工作热情,没有准确的工作定位,“这里干不了,就去别处干,这行作不了,就去别的行业做,到哪里都是混口饭吃”,这种心态的存在也是导致员工流失的重要原因。酒店属于劳动密集型行业,入行的门槛比较低,很容易找到其他酒店中的就业机会。另外,社会上对酒店行业存在许多偏见,例如“酒店行业是青春饭,年龄大了就不适合在酒店”、甚至有人认为酒店就是伺候人、低人一等没有发展前途,因此,许多人不想长时间从事酒店行业,只是作为踏脚石,暂时稳定下来在找到机会后流向其他行业。3酒店人员流动对策分析3·1制定合理的工资政策,改善环境,为员工创造较为宽松、舒适的工作条件从酒店员工流失来看,科学制定酒店工资等级、建立一个合理的绩效考核体系,设计具有竞争性、公平性、激励性的薪酬体系,对于保持酒店员工稳定性具有重大意义。绩效考核就是根据员工工作表现设立额外津贴、表扬以及奖赏,表现优秀的员工应得到更多奖赏,员工会因为从奖赏中获得满意而更加努力。对酒店一些重要人才和优秀人才,应该根据他们所作出的贡献提供薪酬和福利、奖金,引导员工积极努力工作,为酒店的发展献力献策,获得更高的报酬,增强员工队伍稳定性。此外,有些酒店为客人提供消费的场所装饰得富丽堂皇、提供一流的餐饮,而员工宿舍、食堂却破烂不堪,饭菜难以下咽,使酒店员工心理反差过大,产生抵触心理。因此,改善酒店员工的住宿、就餐环境,使员工在宽松、舒适的环境中工作生活,能够保持充沛的精力和高涨的热情投身于工作当中。3·2加强酒店管理体制改革,积极鼓励员工参与酒店管理酒店进行管理体制改革,避免“一言堂”,高层管理者更应该充分尊重基层员工的意见和建议,鼓励员工参与酒店日常管理,增强其主人翁的自豪感。国外一些著名的饭店集团根据岗位的不同授权给员工很多管理职能,让员工在不同程度上与酒店的日常管理。员工通过参与、融入酒店的管理,积极探索解决日常工作中所遇问题的方法,并及时上级提出其合理化建议或意见,同时也促进了与上级之间的沟通和协作,创造良好的人际环境。3·3加强酒店员工培训,使其掌握更多知识和技能培训可以增强酒店凝聚力,吸引并留住人才。知识经济条件下,员工求职更注重个人成长空间,喜欢有挑战性的工作,希望有更多机会能够学习补充现有知识和技能,而不是简单的重复性的劳动。因此加强对酒店员工的职业技能培训,如外语培训、服务技巧培训等,或者组织各级员工到高水平酒店去学习,开阔他们的视野,增长他们的见识,鼓励员工在业余时间自修,并在时间和经济上给予支持,使员工成为知识性员工,增强其创新能力,为员工营造能够发挥其创造能力的环境、条件和组织气氛,让员工感觉到在酒店工作能够学到有用的东西,而且受益无穷,员工的个人发展需要能够在酒店中得以实现,自然而然,员工就会对酒店产生强烈的认同感和归属感,并愿意为酒店多作贡献。[参考文献][1]尹玉涛,王升.酒店员工流失现象初探[J].中国科技信息,2005,(19).[2]缪佳作.有效职业培训帮助减少酒店员工流失[J].职教与成教,2006,(4).[3]徐桥猛.论酒店业发展面临人力资源瓶颈[J].无锡商业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05,(4).

提供一些材料,供参考.酒店人才流失内部因素酒店业是劳动密集型行业,它提供的是以服务为核心的产品组合,而员工是服务的提供 者,员工的服务意识、服务态度和服务技能对顾客感觉中的服务质量以及酒店的是厂声誉和 经济效益将产生极大影响。所以,员工特别是优秀员工使酒店最宝贵的财富。然而,目前国内许多酒店人才流失严重,其内部因素有哪些呢?一、 机械式管理谈话人性,人才“迷失乐园” 在酒店,经理管经营是天经地义的事,但若与经营无关的事情一概不管的话,就会使酒店形成员工的思想问题、福利问题、家庭问题与企业经济效益分开的机械式的管理模式。这种管理模式缺乏人性化,给员工的感觉是:没有人情味,有奴役感。 机械的管理模式会造成极大的负面影响,不利于酒店的管理。比如,酒店接待一次重大活动时,由于接待规格过高,接待人数多,需要投入更多的劳动力而需要员工加班,这时, 酒店除了按照《劳动法》的有关规定给予员工一定的补贴外,管理人员还应比平时更多的到现场问候、关心和指导,以削弱“机械”味增强人情味。如果仅仅把加班看作是一项工作制度 ,长此以往,员工终会“迷失乐园”而萌生去意。 二、 经济处罚挫伤自尊,人才“自我流放” 俗话说“没有规矩,不成方圆”。酒店建立各项管理制度是必要的,但是,在许多酒店的各种规章制度中,多数是带有处罚性的内容,奖励性很少表述出来。为了执行酒店制定的规章制度,有的酒店成立了向总经理负责的质检部。至于为什么要进行质量检查,不少人认为查是为了罚,罚了才能引起重视,重视了才能提高。按这种逻辑,有的酒店提出了“向质量检 查要效益”的口号。有这样一个例子,某酒店的质检部为了使工作能够有效地进行,制定了200多页的处罚条例。按此条例罚一圈下来,金额竟达2万有余。这种做法很容易使员工产生一种无形的消极面上的压力和恐惧心理,他们担心在工作中会出现错误而受到经济处罚,工作积极性和主动性受到压抑。实际上,这种做法无益于员工建立安全感,享受工作的乐趣, 对此,员工岂能不怨声载道,人心思走? 三、 减员隐患违背意志,人才“跳向肥槽” 时下减员增效成为众多酒店控制经营成本、缓解营业收入下降的一种思路。减员的确在一定程度上降低了劳务成本,但减员未必一定能增效。所以,减员绝不是酒店发展处于低谷 时的灵丹妙药,它只是在劳动生产率有提高的可能的条件下,一方面削减工资成本,另一方面强制性强调了劳动强度,使企业能继续生存和发展的一种措施。但在酒店业来说,酒店产品的劳务含量非常高,减员措施直接使一线员工数量下降,服务人数锐减在一定程度上延长了客人等候服务的时间,降低了服务效率: 1. 员工担心被减,士气低落,缺乏工作积极性、创造性。面对经营中出现的新问题, 都不愿提出新点子、探新路子,生怕说错话,做错事,更不愿也不敢承担责任,最终问题被 长期搁置、无议而决; 2. 减员导致员工工作量增大,心理压力大,精神负担重,情绪不稳定,工作失误增多 。而一旦工作出现小过失,同样心理压力大的上司往往反应激烈,严厉责罚,致使下属背负 的心理压力更大,形成恶性循环;3. 员工之间关系紧张。虽然不少酒店强调减员不设硬指标,但对减员这一大趋势,上下级之间、同事之间互相猜疑,因过度竞争而引起发出的抗拒感凸现,“教会徒弟饿死师傅 ”的观念增强,团队精神、合作意识淡化。遇到问题首先把自身的责任推得干干净净,甚至在宾客面前互相推托、互相指责。减员使酒店处于不安定状态,员工人心惶惶,整天提心吊胆 担心哪天自己会被裁掉,如坐以待毙不如趁早“跳槽”。 四、忽视个人需求,员工“另谋高就” 在员工中培养团队精神,树立良好的组织形象是必要的。但许多酒店过份强调个人服从组织,置员工个人需求不顾。表现比较突出的是,上司在分配工作是不顾员工的性格、爱好 、兴趣,对员工心理活动不够了解,不分析,简单从事,因此造成一些员工效率低下,反过来还是受到纪律批评或经济处罚。其实,每个人都有自己的复杂感情和喜怒哀乐,一个员工只有在精神状态良好、心理因素稳定、情感态度乐观的情况下,才会有一个好的工作姿态、 精神面貌和对待客人的态度。 酒店管理人员可以根据马斯洛的理论分析员工的需求,制定合适的方案,并通过正式和非正式的交流,了解每位员工最主要的需求和不同层次的需求,已采用某些激励办法防止人才流失。 五、 缺乏沟通人店难融,人才“花落谁家” 现代化服务性企业经营的好坏,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两个“C”即Cooperation(合作)和 Communication(沟通)。沟通是酒店管理中是很重要的除了与客人讲求沟通外,酒店工作人 员之间也应讲求沟通,特别是上下级之间如果缺乏沟通或沟通不好则往往会出问题或事故。 酒店领导要主动与一般员工沟通,了解员工的需要,甚至是对管理层的不满。只有这样才能 。充分了解准确掌握员工的需要和他们的思想动态及情绪波动。方式有很多,如:总经理接 待日,无记名问卷调查形势等。 六、 缺乏归属感,人才“远走他乡”现在,人们对生活的要求越来越高,酒店要关心和改善员工的生活福利。如果之要求员 工努力工作,而对员工的生活福利不闻不问的“铁公鸡”实激发不起员工的忠诚的。对于工资待遇偏低的员工,经理要做到心中有数,在条件许可是,应予以调整、理顺,那种“既要马儿跑,又要马儿不吃草”的经理是很难把工作做好的。 现代酒店管理层应该树立一种新的管理理念:我为酒店,酒店为我,齐心合力,水涨船高。管理层人员应该清楚的认识到员工追求的不仅仅是一份工作,而是一份有发展前途的职 业和事业。只有真正把“人当人看”,创造和建立独特的旅游企业文化氛围,才能真正吸引人才,留住人才。

人员流失毕业论文数据

提供一些材料,供参考.酒店人才流失内部因素酒店业是劳动密集型行业,它提供的是以服务为核心的产品组合,而员工是服务的提供 者,员工的服务意识、服务态度和服务技能对顾客感觉中的服务质量以及酒店的是厂声誉和 经济效益将产生极大影响。所以,员工特别是优秀员工使酒店最宝贵的财富。然而,目前国内许多酒店人才流失严重,其内部因素有哪些呢?一、 机械式管理谈话人性,人才“迷失乐园” 在酒店,经理管经营是天经地义的事,但若与经营无关的事情一概不管的话,就会使酒店形成员工的思想问题、福利问题、家庭问题与企业经济效益分开的机械式的管理模式。这种管理模式缺乏人性化,给员工的感觉是:没有人情味,有奴役感。 机械的管理模式会造成极大的负面影响,不利于酒店的管理。比如,酒店接待一次重大活动时,由于接待规格过高,接待人数多,需要投入更多的劳动力而需要员工加班,这时, 酒店除了按照《劳动法》的有关规定给予员工一定的补贴外,管理人员还应比平时更多的到现场问候、关心和指导,以削弱“机械”味增强人情味。如果仅仅把加班看作是一项工作制度 ,长此以往,员工终会“迷失乐园”而萌生去意。 二、 经济处罚挫伤自尊,人才“自我流放” 俗话说“没有规矩,不成方圆”。酒店建立各项管理制度是必要的,但是,在许多酒店的各种规章制度中,多数是带有处罚性的内容,奖励性很少表述出来。为了执行酒店制定的规章制度,有的酒店成立了向总经理负责的质检部。至于为什么要进行质量检查,不少人认为查是为了罚,罚了才能引起重视,重视了才能提高。按这种逻辑,有的酒店提出了“向质量检 查要效益”的口号。有这样一个例子,某酒店的质检部为了使工作能够有效地进行,制定了200多页的处罚条例。按此条例罚一圈下来,金额竟达2万有余。这种做法很容易使员工产生一种无形的消极面上的压力和恐惧心理,他们担心在工作中会出现错误而受到经济处罚,工作积极性和主动性受到压抑。实际上,这种做法无益于员工建立安全感,享受工作的乐趣, 对此,员工岂能不怨声载道,人心思走? 三、 减员隐患违背意志,人才“跳向肥槽” 时下减员增效成为众多酒店控制经营成本、缓解营业收入下降的一种思路。减员的确在一定程度上降低了劳务成本,但减员未必一定能增效。所以,减员绝不是酒店发展处于低谷 时的灵丹妙药,它只是在劳动生产率有提高的可能的条件下,一方面削减工资成本,另一方面强制性强调了劳动强度,使企业能继续生存和发展的一种措施。但在酒店业来说,酒店产品的劳务含量非常高,减员措施直接使一线员工数量下降,服务人数锐减在一定程度上延长了客人等候服务的时间,降低了服务效率: 1. 员工担心被减,士气低落,缺乏工作积极性、创造性。面对经营中出现的新问题, 都不愿提出新点子、探新路子,生怕说错话,做错事,更不愿也不敢承担责任,最终问题被 长期搁置、无议而决; 2. 减员导致员工工作量增大,心理压力大,精神负担重,情绪不稳定,工作失误增多 。而一旦工作出现小过失,同样心理压力大的上司往往反应激烈,严厉责罚,致使下属背负 的心理压力更大,形成恶性循环;3. 员工之间关系紧张。虽然不少酒店强调减员不设硬指标,但对减员这一大趋势,上下级之间、同事之间互相猜疑,因过度竞争而引起发出的抗拒感凸现,“教会徒弟饿死师傅 ”的观念增强,团队精神、合作意识淡化。遇到问题首先把自身的责任推得干干净净,甚至在宾客面前互相推托、互相指责。减员使酒店处于不安定状态,员工人心惶惶,整天提心吊胆 担心哪天自己会被裁掉,如坐以待毙不如趁早“跳槽”。 四、忽视个人需求,员工“另谋高就” 在员工中培养团队精神,树立良好的组织形象是必要的。但许多酒店过份强调个人服从组织,置员工个人需求不顾。表现比较突出的是,上司在分配工作是不顾员工的性格、爱好 、兴趣,对员工心理活动不够了解,不分析,简单从事,因此造成一些员工效率低下,反过来还是受到纪律批评或经济处罚。其实,每个人都有自己的复杂感情和喜怒哀乐,一个员工只有在精神状态良好、心理因素稳定、情感态度乐观的情况下,才会有一个好的工作姿态、 精神面貌和对待客人的态度。 酒店管理人员可以根据马斯洛的理论分析员工的需求,制定合适的方案,并通过正式和非正式的交流,了解每位员工最主要的需求和不同层次的需求,已采用某些激励办法防止人才流失。 五、 缺乏沟通人店难融,人才“花落谁家” 现代化服务性企业经营的好坏,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两个“C”即Cooperation(合作)和 Communication(沟通)。沟通是酒店管理中是很重要的除了与客人讲求沟通外,酒店工作人 员之间也应讲求沟通,特别是上下级之间如果缺乏沟通或沟通不好则往往会出问题或事故。 酒店领导要主动与一般员工沟通,了解员工的需要,甚至是对管理层的不满。只有这样才能 。充分了解准确掌握员工的需要和他们的思想动态及情绪波动。方式有很多,如:总经理接 待日,无记名问卷调查形势等。 六、 缺乏归属感,人才“远走他乡”现在,人们对生活的要求越来越高,酒店要关心和改善员工的生活福利。如果之要求员 工努力工作,而对员工的生活福利不闻不问的“铁公鸡”实激发不起员工的忠诚的。对于工资待遇偏低的员工,经理要做到心中有数,在条件许可是,应予以调整、理顺,那种“既要马儿跑,又要马儿不吃草”的经理是很难把工作做好的。 现代酒店管理层应该树立一种新的管理理念:我为酒店,酒店为我,齐心合力,水涨船高。管理层人员应该清楚的认识到员工追求的不仅仅是一份工作,而是一份有发展前途的职 业和事业。只有真正把“人当人看”,创造和建立独特的旅游企业文化氛围,才能真正吸引人才,留住人才。

我私下联系你!

酒店人员流失的数据这个没问题的。

酒店业“人才荒”依旧严重随着酒店业的发展,酒店员工培训的效果和成本加大问题的显现,酒店单靠自己对员工的培训远远不能满足迅速发展的酒店业的需要,一切表明酒店高级人才必须要有专业的院校来为其培养。我国加入世贸组织以后,许多地方纷纷创办旅游学院,甚至许多知名大学也开始把旅游管理专业从其它学院中独立出来,形成专业的培养酒店管理人才的基地。如浙江大学旅游管理学院、上海师范大学旅游学院、北京第二外国语学院旅游学院、云南大学工商管理与旅游管理学院、澳门科技大学国际旅游学院等。在这些旅游学院中,酒店管理是其中的一个专业方向,与此同时,很多学院还培养旅行社、旅游景区、会展业的高级管理人才。就拿“211”工程大学——郑州大学来为例:学校有自己的旅游管理学院,每年根据河南旅游业的发展状况,招收110名左右的本科学生,为河南的旅游业包括酒店业输送高级管理人才。大学四年中学院开设的与酒店有关的课程有:《旅游学概论》、《服务礼仪》、《管理学原理》、《旅游心理学》、《酒店管理》、《前厅与客房管理》、《世界著名酒店管理精要》等。此外学院在大三的时候开设有《酒店服务操作课》,学院有自己专业的模拟餐厅和模拟客房,在学校就对学生进行摆台、倒酒水、铺床等酒店的基本操作培训,收到了不错的效果。在2008年2月17日结束的“中国酒店业人力资本高峰论坛”上,郑州大学旅游管理学院荣获“中国旅游酒店业十佳人才培养基地”称号。 越来越多的高等学校都开设了旅游管理专业,而更多的高职学院酒店管理专业如雨后春笋般出现。单从不同院校毕业的酒店管理专业大学生数量来看,可谓人才济济,似乎真的是酒店业人才的春天来到了。当学校的大量的人才供给遇到酒店的强烈人才的需求的时候,应该是供需平衡,酒店人才得到满足,事实果真如此吗? 《南方都市报》2008年近期的一篇报道:4月8日,珠海市首个高校旅游专业招聘会在吉林大学珠海学院举行。来自全国各地的40多家旅游企业参加了此次招聘会,其中有珠三角和长三角的近20家五星级大酒店参加了昨天的旅游专业招聘会,该校约有700余名旅游管理专业学生参加了这个专场招聘。除了珠海本地的国会、怡景湾等五星级酒店,还有东莞的龙泉国际酒店等省内酒店和宁波松兰山国际酒店、北京开元名都大酒店等国内20家五星级酒店都到珠海“挖人”。多名酒店招聘主管向记者反映,缺乏受过高等教育的专业人才,是目前高级酒店人才招聘中的“通病”。宁波松兰山大酒店的招聘主管曾先生告诉记者,为吸引人才,该酒店的薪金中专设有“学历补贴”,其中专科生为每月50元,本科生为每月100元。“但我们还是缺乏受过高等教育的人才。我们不得不为进入酒店的员工每周开设外语培训,浪费了很多人力成本。”刘主任向记者介绍,全国开设旅游专业本科教育的高校约有200余所,但是培养的旅游专业高级人才仍不能满足国内酒店业的需要。另据2006年据国家旅游局的统计调查数据发现:近年来,酒店餐饮从业人员的平均流失率达到了;就业人数中,大专学历的占总人数的,本科学历的仅占总人数的;大多数酒店往往缺少完善的培训机制,帮助从业人员进行职业提升,从而,餐饮从业人员的整体素质普遍偏低,学历水平比行业平均水平低。酒店所需要或招聘的一些高学历、高层次的管理人才流失情况更加严重。他们往往是在参加酒店培训完后,掌握了一定的技术技能和服务意识后,选择了跳槽。例如,杭州市10家酒店2000年招聘了168名大学生,到2003年初已流失111名,流失率为,其中进酒店不到1年流失的大学生有81名,占流失人数的73%,个别酒店连续3年新招聘的大学生几乎全部在第一年内流失。一方面,学校酒店专业的学生“为他人做嫁衣裳”,毕业开始就离开酒店业的不在少数。早在1998年就开设了酒店管理专科的暨南大学深圳旅游学院,全院每年仅有不到10%的毕业生留在本地酒店就业。另一方面,酒店高学历“人才荒”依旧严重,往往招不到专业人才,就算招到也频繁流失。那么是什么原因导致了酒店人才供需不平衡这一反常的现象的出现?

  • 索引序列
  • 毕业论文员工流失数据
  • 毕业论文员工流失率数据
  • 毕业论文员工流失数据分析
  • 员工流失毕业论文公司数据
  • 人员流失毕业论文数据
  •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