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毕业论文 > 毕业论文对外投资怎么写

毕业论文对外投资怎么写

发布时间:

毕业论文对外投资怎么写

这个网站好,正好是你要的,不好复制,你看下吧。中国企业对外直接投资的特征研究这里有些资料图片,复制不到,这是网址:来源:《经济与管理研究》内容提要:改革开放以来,我国企业对外直接投资在摸索中不断总结经验,调整思路,对外直接投资持续增长,成为发展中国家对外直接投资的典型代表。本文主要从对外直接投资的时机、进入方式及产业分布等多个方面分析和概括中国的对外投资特点和趋势。关键词:改革开放,中国企业,对外直接投资改革开放以来,中国企业在境外的直接投资快速增长。非金融类的直接投资从1987年的亿美元上升到1998年的26亿美元,2004年和2005年分别达到55亿美元和69亿美元,2006年上升到亿美元。到2007年底,中国对外直接投资流量达到265。1亿美元,较上年增长。其中非金融类亿美元,同比增长,占。尽管与流入中国境内的直接投资相比,中国企业在海外的直接投资的总量还很少,但其增长趋势十分迅速,年增长率居发展中国家前列。一、中国企业对外直接投资的阶段特点1.起步阶段(1979—1986年)。1979年8月13日,国务院的一份文件提出了15项经济改革措施,其中第13项明确提出要出国办企业,从此拉开了中国企业对外直接投资的序幕。1979年11月第一家境外合资企业“京和股份有限公司”在日本东京开办,随后相继出现了一批境外投资企业。但这个阶段的前4年只是尝试性的、极为有限的对外直接投资。投资领域主要集中在航运服务、金融保险、承包工程和中餐馆等少数行业。在管理上实行中央高度集中的统一管理。1984—1985年,境外企业发展较快。两年内中国政府共批准开办国外企业119个。投资领域扩展到了资源开发、加工生产装配、技工贸结合等方面的项目。但总体而言,这一时期我国的海外经营企业规模小,投资额小。8年间,中国企业对外直接投资累计总额为25275万美元,年平均对外直接投资万美元,共兴办境外企业277个,投资分布在47个国家和地区,但以发展中国家和中国的香港、澳门为主。境外投资的总体趋势逐年递增。2.快速增长阶段(1987—1993年)。随着经济的发展和改革开放的深入,对外直接投资迅速发展。根据《中国对外贸易年鉴》的数据,1987年,对外直接投资总额达亿美元,增加国外子公司124家。20世纪80年代末90年代初,企业对外投资金额及境外子公司的数目持续增加。从1987至1990四年中,中方对外直接投资合计达亿美元,年均新增亿美元。共兴办境外企业569家,海外企业的分布已达90多个国家和地区。1992年中共十四大提出了扩大对外投资和跨国经营的指导思想,许多部门、地区和企业都把发展跨国经营提高到进一步扩大改革开放,促进经济发展的战略高度来考虑。从1992年开始,中国内地企业跨国投资出现了一个小高潮。国家外汇管理局提供的《中国外汇收支平衡表》显示,1992年我国境外直接投资金额剧增至40亿美元,1993年再增加到44亿美元。3.调整整顿阶段(1994—1998年)。1994年国家加强了对境外投资的审核管理和对境外企业的监督,经过整顿,境外投资数量明显下降。国家外汇管理局统计的我国在外直接投资金额每年在20亿美元左右,相当于1992年和1993年的一半,但我国对外直接投资的增长率仍保持很高的比例。从1979—1996年期间,中国非贸易性对外直接投资额累计从53万美元增加到万美元,年均增长率达到63%。同期非贸易性国外子公司累计数目由4家增加到1985家。到1998年,中国已经在160个国家和地区设立5539家子公司或附属机构,其中非贸易性子公司2396家。中方累计协议投资额超过60亿美元,其中非贸易性投资约26亿美元。根据联合国贸发会议的《1997年世界投资报告》,按1995年国外资产规模排名,发展中国家最大50家跨国企业中,中国占了7家。4.积极推进阶段(1999—2007年)。这一阶段以1999年2月国务院办公厅转发的《关于鼓励企业开展境外带料加工装配业务的意见》为标志,成为稍后形成的我国“走出去”开放战略的前兆。在随后的几年里,我国出现了改革开放以来对外投资数量最大、投资水平最高的一个时期。投资主体仍以国有大中型企业为主,但私有、民营企业也迅速加入,它们积极稳妥地拓展海外市场,进行跨国投资。截至2002年底,中国境外投资设立的非金融类经营机构已达6758家,协议投资总额132亿美元,中方投资额近100亿美元,投资区域已遍布世界160多个国家和地区。从2002年起,我国企业对外直接投资几乎成倍增长,从27亿美元上升到2007年的亿美元。中国对外直接投资设立的海外企业近万家,分布在全球173个国家和地区。二、中国企业对外直接投资规模的特点1.中国企业对外直接投资绝对规模不断扩大,在2000年后高速增长。由上文可知,中国的对外直接投资自20世纪90年代初期起迅速增长,尽管经过了一段时间的调整整顿,但1991—2000年间,平均每年的对外直接投资仍达23亿美元,从2001年开始增长更快,2001—2003年中国海外直接投资平均每年达37亿美元,2004—2006年均达到124亿美元。2002—2006年五年间,中国对外直接投资(非金融类)的年均增长速度高达60%。中国企业大规模的跨国并购促进了这一时期中国对外直接投资的加速增长。2000—2003年,跨国并购投资额平均每年为亿美元,几乎是1995—1999年平均数(亿美元)的2倍。2.中国企业对外直接投资相对规模尚小,但在新兴经济中的位次不断提高。2006年度中国对外直接投资统计公报的数据显示,2003至2006年各年度的对外直接投资的流量分别是、55、、亿美元,存量分别为332亿美元、448亿美元、572亿美元和亿美元。但与发达国家相比,我国对外直接投资金额总量明显偏低。以2004年为例,448亿美元累计对外直接投资金额仅是美国的,日本的,西班牙的20%。若把中国企业上述四个年度的流量和存量分别以联合国贸发会议2003年至2006年世界投资流量和存量为基期进行测算,就可发现我国企业对外直接投资占全球对外直接投资流量、存量的比重仍很小。2003年,占全球流量和存量的比例分别是和;2004年,分别是和;2005年分别为和,2006年分别为和。尽管中国企业对外直接投资相对规模较小,但相对地位不断提高。1980年,中国的对外直接投资刚刚起步,经过10年的发展,至1990年,中国进入发展中国家和新兴经济中前12大对外直接投资来源国之列,其存量从1990年起,一直稳居发展中国家和新兴经济中前10大来源国之列。2000年超过对外直接投资较早的韩国、马来西亚、阿根廷,2006年超过巴西,在发展中国家仅次于俄罗斯和新加坡。2003年中国对外直接投资流量在发展中国家居第二位(新加坡第一),2006年在发展中国家位列第一,在全球国家(地区)排名中居第13位。三、中国企业对外直接投资的行业分布特点中国对外经济和贸易部将中国的海外直接投资分成两大类:贸易类和非贸易类。前者包括在进出口贸易、交通与通讯、金融与保险、餐饮与旅游、咨询与医疗等行业海外投资的企业;后者包括在工业生产、工程承包以及资源开发等领域海外投资的企业。至2001年底,在累计投资的6298家企业中,贸易性和非贸易性境外企业各为3439和2859家,分别占55%和45%。表1是不同时期中国企业在海外设立的贸易类企业与非贸易类企业的累计个数。从表1的数据可以看出,随着时间的推移,牛国企业在海外非贸易类投资有所上升,境外非贸易类企业个数的比例从1993年底的提高到2001年底的45%。近年来,中国商务部和国家统计局发布的中国对外直接投资统计公报提供了各行业的对外直接投资流量和存量数据,而未提供各行业的境外企业个数,因此,在分析近期的行业分布时只采用投资额数据。1.早期中国企业对外直接投资的行业主要集中在服务业,其中贸易型企业数量多,而金融类企业规模大。20世纪80年代后期,隶属于不同行业的企业在选择国外的投资发展方向时往往会突破国内部门分工体制的限制,在国外进行多样化的发展,主要表现为以下特点:一是外贸公司逐步扩大海外制造业的投资比重;二是工业企业向贸易或其他领域扩展;三是以劳务承包为主要任务的各地对外经济技术合作公司从偏重于餐饮服务业的投资,逐步向纺织、轻工和电子等行业扩展。从投资的企业数来看,根据1993年底中国对外直接投资细分的行业分布数据可知,从各行业企业数占中国海外企业总数的比例来看,从高到低依次为:贸易型(24%)、生产型(19%)、餐饮旅游型(18%)、工程型(16%)、金融保险型(12%)、资源开发型(5%)等。非贸易类与贸易类海外企业所占比例分别为40%和60%。若从投资金额来看,中国对外直接投资在服务业、资源开发和制造业中的投资比例分别是61%、25%和14%。在服务业投资中,以贸易公司形式出现的贸易型投资虽然企业数量众多,但投资规模都较小,而中国在海外金融业的投资,虽然设立的分支机构少但规模很大。2.近期中国企业对外直接投资的行业分布主要在采矿业与制造业。随着中国对外直接投资流量的迅速上升,我国投资的行业分布更广泛,几乎遍及一、二、三产业的各个细分领域。根据2006年中国对外直接投资的统计公报,根据各行业投资金额占当年总流量的比例进行排序,前6位的行业从高到低为采矿业、交通运输、批发零售、制造业、商业服务、农林牧渔。综合来看,在我国对外直接投资中,第一产业的比重逐年下降。第二产业,主要是采矿业和制造业,尤其是采矿业重要性日益增加。在采矿业中,主要是石油和天然气开采业、黑色金属、有色金属矿采选业;在制造业中,主要分布在通信设备、计算机及其它电子设备制造业,纺织业、交通运输设备制造业,医药制造业、黑色金属冶炼及压延加工业,有色金属冶炼及压延加工业、电器机械及器材制造业等。服务业投资比重仍较大,但以商业服务和批发零售(主要为贸易型公司)占大比例,占到了第三产业的。其他主要投资是一些较低层次的三产行业,如以劳动密集型为主的交通运输、仓储业。总体来说,中国企业的对外直接投资主要集中于资源开发、商业贸易服务、制造业和交通运输仓储业。四、中国企业对外直接投资的进入方式选择通过对外直接投资进入国际市场至少有三种可供选择的方式:合资合作、独资新建和并购。这些方式也同样为中国企业所采用。1.建立合资企业及新建子公司是中国企业对外直接投资的主要方式。总体而言,至20世纪90年代中期,在中国企业跨国经营扩展方式中独资新建方式约占21%,而与东道国或与第三国企业合营的方式分别占70%和9%左右。至2001年底,据部分统计,我国包括贸易性企业在内的1729家境外企业中,中方独资经营企业594家,占总数的;同国外合资经营的企业1135家,占总数的。中国企业贸易性和非贸易性海外企业中独资和合资的比例有差异,贸易性海外企业中独资的比例相对高很多,而非贸易性海外企业中合资合营占了绝大多数。截至1994年6月底,由外经贸部批准或备案的海外贸易性企业中,独资方式占40%,合营占60%;中国非贸易性企业中,独资占10%左右,其余为合营方式。近年来,我国对外投资迅速增加,但是我国企业总体上还处于对外直接投资的初级阶段,绝大多数企业采用传统的新建独资或合资企业的方式,兼并收购方式很少,尽管收购金额在对外直接投资流量及存量中所占比例较大。2005年,冯赫对102家在欧洲投资的中国企业的问卷调查显示,在五种投资方式中,所占比例最高的是“设立办事处、代表处等非生产性分支机构”(),其次分别是“建立合资企业”(49%)、“新建独资企业”()、“并购国外当地企业”()、“新建合作企业”(24%)。从多数企业选择设立办事处、代表处等非生产性分支机构可以看出,中国企业对外直接投资还处于探索尝试的初级阶段。因此,合资和独资仍是现阶段我国企业对外直接投资的主要方式。2.跨国并购投资逐渐成为中国企业对外直接投资的重要方式。中国企业的并购活动开始于20世纪80年代,在对外投资早期,我国企业跨国并购次数少,规模小,参与者多为国有大型企业(如中信、首钢、中化等)。据不完全统计,1984—1996年间,中国企业跨国并购23起(包括对香港企业的并购),并购额超过1亿美元的5起。自20世纪90年代后期起,尤其是实施“走出去”政策后,我国一些有实力的大型企业开始活跃于国际并购市场。表2是2002—2006年间中国企业在海外的重大并购事件。1998年我国企业跨国并购额占当年对外直接投资的48%,2000年跨国并购占直接投资的,超过一半。自2001年中国正式加入WTO之后,越来越多的中国企业将海外并购作为对外直接投资的主要方式。2002年跨国并购占对外直接投资的,2004年,我国企业的海外并购规模比2003年增长50%,所涉及的并购金额达48亿美元。2005年被称为中国的“并购年”,并购总额62亿美元。2006年跨国并购金额占直接投资的1/3,总金额达80亿美元。从2002到2006年间我国企业连续进行大规模的跨国并购,一些著名的大公司,如TCL、联想、京东方、网通、中海油、中石油等在国际市场上所进行的并购活动引起广泛关注。

浅析金融危机中我国国际贸易应对措施摘要:2008年注定是一个不平凡的一年。一场全球性的金融危机席卷而来,对美国乃至中国都产生了巨大影响。美国30年代的经济危机仍历历再目,由于美国国会突然通过高额关税法案实施贸易保护主义,使国际贸易总额急剧收缩,使30年代的美国经济危机更加严重。我国应该吸取30年代的教训,采取有效的措施来应对这场危机。关键词:金融危机;国际贸易;措施1国际贸易现状分析随着我国贸易规模的迅速扩大,我国在很多领域与世界各国的竞争日趋激烈,经济全球化已经使得中国与国际市场高度关联,世界贸易组织前总干事鲁杰.罗曾说过“:以要素自由流动为基础的经济全球化趋势不可逆转、正在加速。”但伴随而来的贸易摩擦也日益严重,以广州为例,截至2008年11月,广州外贸企业遭遇22起外贸摩擦,数量同比增长120%,涉及总金额合计高达亿美元,基本覆盖了钢铁、轻工、机电、化工等主要行业。2008年注定是一个不平凡的一年,美国的次贷危机越演越烈,范围波及到了世界各个角落。在这场危机中,国际贸易保护主义开始抬头,这将给中国的外贸出口带来严峻挑战。中国出口产品在遭遇越来越多以安全和环保为名的技术壁垒的同时,反补贴、反倾销等新型贸易摩擦呈现频繁的态势。美国30年代的经济危机教训深刻,由于美国国会突然通过高额关税法案实施贸易保护主义,其他国家也相继仿效,使国际贸易总额急剧收缩,使30年代的美国经济危机更加严重。当前国际贸易摩擦具有数量居高不下,从传统市场扩散到新兴市场,反倾销、保障措施、技术性壁垒等成为国际贸易摩擦新动向等特点,反补贴已成为我国贸易摩擦的新领域和热点。业内专家指出,随着全球经济危机的袭击,在美国之外,贸易保护主义正在主导政府的决策,国际贸易保护主义进一步抬头,在经济危机时期,推行以邻为壑的贸易保护措施是各国的普遍做法。2009年我国将面临更多贸易摩擦,并可能呈现出一些新特点。贸易摩擦已经由货物贸易领域扩展到服务贸易、投资、知识产权等多个领域,由企业微观层面向宏观体制层面延伸,特别是在人民币汇率、知识产权等方面,我国面临的压力增大。面对危机我们应进一步的审视中国的国际贸易问题,首先,对外贸易结构还存在诸多问题。在中国目前的出口结构中,低附加值的产品占据了很大的份额,从而导致利益转移到别的国家,形成国际贸易中的剥削机制。其次,在危机的风浪中,由于各国的贸易市场不同程度出现了萎缩,甚至国内市场也加剧了萎缩,面对复杂的现状,中国应看到本土的广阔市场,不断的开拓国内市场,通过拉动内需来保值增值。2我国的国际贸易问题措施分析内需与内供并进在应对目前经济危机的情况下,4万亿公共设施的投资计划在2年内实行,面对出口大减,开拓本土的市场以拉动内需,对于我们这样的一个大国,无疑是个好办法,如杭州采取的消费券发放行动,在一定程度上刺激了消费,拉动了内需。内需与内供并进,那就要鼓励企业内供,因为内供必然增加内需,由于私营企业的发展对于中国意义重大,所以鼓励私营企业内供至关重要。优化对外贸易结构要加强对高能耗、高污染以及资源性产品出口的宏观监测,可以采取取消出口退税,征收出口关税、资源税、污染费等,有效限制这类产品的大量出口。以弥补国内资源、环境的消耗。在做好资源性产品出口限制的同时,我们还要做好对资源性产品进口的协调和管理。积极应对反倾销面对经济危机,应采取措施遏止反倾销蔓延的态势,必须加大反倾销力度。首先,调整竞争策略。出口企业应尽快转换“以廉取胜”“、薄利多销”的竞争策略,学会运用商标、包装、公关、广告等多种非价格竞争手段,提高出口商品的科技含量和附加值。其次,规范自身的贸易行为。企业要加强自律,行业协会与各企业要齐心合力,树立中国产品在国际市场上的良好形象。三是警惕“倾销引诱”。四是完善、规范会计资料。五是大力提供法律后援。发挥政府在服务贸易中的作用服务贸易的发展离不开政府的支持。当前,我国政府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加大对服务贸易发展的支持力度:一是在国内加大各级政府对服务贸易企业财政资金的支持力度。二是通过税收政策,鼓励和支持服务贸易发展。三是加大政策性金融支持力度。引导和鼓励金融机构改进对符合国家宏观经济、产业政策的服务贸易企业的金融服务,在控制风险的前提下,加快开发适应服务贸易企业需要的金融产品。四是加强知识产权保护。我国作为最大的发展中国家,面对经济危机,已经采取了有效的政策,我们知道,经济危机既是一个挑战,也是我国产业转型的一个契机,当然,这一切离不开政府的大力支持,好的经济政策一定会带动中国企业走出困局。我们应高度重视当代国际贸易发展的新趋势,培育企业的创新机制和企业的国际竞争能力,保持我国的国际贸易快速和健康的发展。参考文献:[1]吴建功.王涛生.论国际贸易的风险评价[J].求索,2008.(2).[2]丁一凡.大潮流-经济全球化与中国面临的挑战[M].北京:中国发展出版社,1998.[3]宋群.21世纪初国际格局与中国经济发展[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1.[4]曹亮.21世纪国际贸易发展新趋势[J].中南政法大学学报,2003,(1).[5]马春光.跨国公司全球化对我国企业国际化的启示[J].国际贸易问题,1996,(12).资料来源:

从1970年起,到现在, 在这段期间,美国是世界能源消耗国,排第三。但据报道,中国近年来的消耗已经超越了美国。从1990~2010,美国在石油消耗就已经上升了38%,从而这大量的入口石油导致美国贸易赤字达115 billion。中国是世界工业大国,主要是能源价格低,导致生产成本降低。产量等于消耗的话,就等于平衡GDP。中国现在处于发展中,生产成本低,吸引了大量驻地工厂。驻地工厂提高了aggregate demand,加大了spending。做成了demand pull。然后做成通货膨胀,失业率降低。 所以通胀说明了GDP会上升。但如果GDP下降,就意味着出口下降。中国出口下降,就会导致世界入口下降,然后世界GDP下降,世界出口下降,然后就中国出口下降。 只要中国汇率不跌。就不会流失。如果一旦流失,国家就要印钱和借钱买债券。很扑街的。我主要发发口瘾。希望对你有帮助。

晕,你最好在网上搜集资料自己写,有很多参考资料的,自己的论文自己写吧,你也是本科生了,自己写为好,也看看自己有多大的本事!!祝你好运吧!!

毕业论文对外投资怎么做

这个网站好,正好是你要的,不好复制,你看下吧。中国企业对外直接投资的特征研究这里有些资料图片,复制不到,这是网址:来源:《经济与管理研究》内容提要:改革开放以来,我国企业对外直接投资在摸索中不断总结经验,调整思路,对外直接投资持续增长,成为发展中国家对外直接投资的典型代表。本文主要从对外直接投资的时机、进入方式及产业分布等多个方面分析和概括中国的对外投资特点和趋势。关键词:改革开放,中国企业,对外直接投资改革开放以来,中国企业在境外的直接投资快速增长。非金融类的直接投资从1987年的亿美元上升到1998年的26亿美元,2004年和2005年分别达到55亿美元和69亿美元,2006年上升到亿美元。到2007年底,中国对外直接投资流量达到265。1亿美元,较上年增长。其中非金融类亿美元,同比增长,占。尽管与流入中国境内的直接投资相比,中国企业在海外的直接投资的总量还很少,但其增长趋势十分迅速,年增长率居发展中国家前列。一、中国企业对外直接投资的阶段特点1.起步阶段(1979—1986年)。1979年8月13日,国务院的一份文件提出了15项经济改革措施,其中第13项明确提出要出国办企业,从此拉开了中国企业对外直接投资的序幕。1979年11月第一家境外合资企业“京和股份有限公司”在日本东京开办,随后相继出现了一批境外投资企业。但这个阶段的前4年只是尝试性的、极为有限的对外直接投资。投资领域主要集中在航运服务、金融保险、承包工程和中餐馆等少数行业。在管理上实行中央高度集中的统一管理。1984—1985年,境外企业发展较快。两年内中国政府共批准开办国外企业119个。投资领域扩展到了资源开发、加工生产装配、技工贸结合等方面的项目。但总体而言,这一时期我国的海外经营企业规模小,投资额小。8年间,中国企业对外直接投资累计总额为25275万美元,年平均对外直接投资万美元,共兴办境外企业277个,投资分布在47个国家和地区,但以发展中国家和中国的香港、澳门为主。境外投资的总体趋势逐年递增。2.快速增长阶段(1987—1993年)。随着经济的发展和改革开放的深入,对外直接投资迅速发展。根据《中国对外贸易年鉴》的数据,1987年,对外直接投资总额达亿美元,增加国外子公司124家。20世纪80年代末90年代初,企业对外投资金额及境外子公司的数目持续增加。从1987至1990四年中,中方对外直接投资合计达亿美元,年均新增亿美元。共兴办境外企业569家,海外企业的分布已达90多个国家和地区。1992年中共十四大提出了扩大对外投资和跨国经营的指导思想,许多部门、地区和企业都把发展跨国经营提高到进一步扩大改革开放,促进经济发展的战略高度来考虑。从1992年开始,中国内地企业跨国投资出现了一个小高潮。国家外汇管理局提供的《中国外汇收支平衡表》显示,1992年我国境外直接投资金额剧增至40亿美元,1993年再增加到44亿美元。3.调整整顿阶段(1994—1998年)。1994年国家加强了对境外投资的审核管理和对境外企业的监督,经过整顿,境外投资数量明显下降。国家外汇管理局统计的我国在外直接投资金额每年在20亿美元左右,相当于1992年和1993年的一半,但我国对外直接投资的增长率仍保持很高的比例。从1979—1996年期间,中国非贸易性对外直接投资额累计从53万美元增加到万美元,年均增长率达到63%。同期非贸易性国外子公司累计数目由4家增加到1985家。到1998年,中国已经在160个国家和地区设立5539家子公司或附属机构,其中非贸易性子公司2396家。中方累计协议投资额超过60亿美元,其中非贸易性投资约26亿美元。根据联合国贸发会议的《1997年世界投资报告》,按1995年国外资产规模排名,发展中国家最大50家跨国企业中,中国占了7家。4.积极推进阶段(1999—2007年)。这一阶段以1999年2月国务院办公厅转发的《关于鼓励企业开展境外带料加工装配业务的意见》为标志,成为稍后形成的我国“走出去”开放战略的前兆。在随后的几年里,我国出现了改革开放以来对外投资数量最大、投资水平最高的一个时期。投资主体仍以国有大中型企业为主,但私有、民营企业也迅速加入,它们积极稳妥地拓展海外市场,进行跨国投资。截至2002年底,中国境外投资设立的非金融类经营机构已达6758家,协议投资总额132亿美元,中方投资额近100亿美元,投资区域已遍布世界160多个国家和地区。从2002年起,我国企业对外直接投资几乎成倍增长,从27亿美元上升到2007年的亿美元。中国对外直接投资设立的海外企业近万家,分布在全球173个国家和地区。二、中国企业对外直接投资规模的特点1.中国企业对外直接投资绝对规模不断扩大,在2000年后高速增长。由上文可知,中国的对外直接投资自20世纪90年代初期起迅速增长,尽管经过了一段时间的调整整顿,但1991—2000年间,平均每年的对外直接投资仍达23亿美元,从2001年开始增长更快,2001—2003年中国海外直接投资平均每年达37亿美元,2004—2006年均达到124亿美元。2002—2006年五年间,中国对外直接投资(非金融类)的年均增长速度高达60%。中国企业大规模的跨国并购促进了这一时期中国对外直接投资的加速增长。2000—2003年,跨国并购投资额平均每年为亿美元,几乎是1995—1999年平均数(亿美元)的2倍。2.中国企业对外直接投资相对规模尚小,但在新兴经济中的位次不断提高。2006年度中国对外直接投资统计公报的数据显示,2003至2006年各年度的对外直接投资的流量分别是、55、、亿美元,存量分别为332亿美元、448亿美元、572亿美元和亿美元。但与发达国家相比,我国对外直接投资金额总量明显偏低。以2004年为例,448亿美元累计对外直接投资金额仅是美国的,日本的,西班牙的20%。若把中国企业上述四个年度的流量和存量分别以联合国贸发会议2003年至2006年世界投资流量和存量为基期进行测算,就可发现我国企业对外直接投资占全球对外直接投资流量、存量的比重仍很小。2003年,占全球流量和存量的比例分别是和;2004年,分别是和;2005年分别为和,2006年分别为和。尽管中国企业对外直接投资相对规模较小,但相对地位不断提高。1980年,中国的对外直接投资刚刚起步,经过10年的发展,至1990年,中国进入发展中国家和新兴经济中前12大对外直接投资来源国之列,其存量从1990年起,一直稳居发展中国家和新兴经济中前10大来源国之列。2000年超过对外直接投资较早的韩国、马来西亚、阿根廷,2006年超过巴西,在发展中国家仅次于俄罗斯和新加坡。2003年中国对外直接投资流量在发展中国家居第二位(新加坡第一),2006年在发展中国家位列第一,在全球国家(地区)排名中居第13位。三、中国企业对外直接投资的行业分布特点中国对外经济和贸易部将中国的海外直接投资分成两大类:贸易类和非贸易类。前者包括在进出口贸易、交通与通讯、金融与保险、餐饮与旅游、咨询与医疗等行业海外投资的企业;后者包括在工业生产、工程承包以及资源开发等领域海外投资的企业。至2001年底,在累计投资的6298家企业中,贸易性和非贸易性境外企业各为3439和2859家,分别占55%和45%。表1是不同时期中国企业在海外设立的贸易类企业与非贸易类企业的累计个数。从表1的数据可以看出,随着时间的推移,牛国企业在海外非贸易类投资有所上升,境外非贸易类企业个数的比例从1993年底的提高到2001年底的45%。近年来,中国商务部和国家统计局发布的中国对外直接投资统计公报提供了各行业的对外直接投资流量和存量数据,而未提供各行业的境外企业个数,因此,在分析近期的行业分布时只采用投资额数据。1.早期中国企业对外直接投资的行业主要集中在服务业,其中贸易型企业数量多,而金融类企业规模大。20世纪80年代后期,隶属于不同行业的企业在选择国外的投资发展方向时往往会突破国内部门分工体制的限制,在国外进行多样化的发展,主要表现为以下特点:一是外贸公司逐步扩大海外制造业的投资比重;二是工业企业向贸易或其他领域扩展;三是以劳务承包为主要任务的各地对外经济技术合作公司从偏重于餐饮服务业的投资,逐步向纺织、轻工和电子等行业扩展。从投资的企业数来看,根据1993年底中国对外直接投资细分的行业分布数据可知,从各行业企业数占中国海外企业总数的比例来看,从高到低依次为:贸易型(24%)、生产型(19%)、餐饮旅游型(18%)、工程型(16%)、金融保险型(12%)、资源开发型(5%)等。非贸易类与贸易类海外企业所占比例分别为40%和60%。若从投资金额来看,中国对外直接投资在服务业、资源开发和制造业中的投资比例分别是61%、25%和14%。在服务业投资中,以贸易公司形式出现的贸易型投资虽然企业数量众多,但投资规模都较小,而中国在海外金融业的投资,虽然设立的分支机构少但规模很大。2.近期中国企业对外直接投资的行业分布主要在采矿业与制造业。随着中国对外直接投资流量的迅速上升,我国投资的行业分布更广泛,几乎遍及一、二、三产业的各个细分领域。根据2006年中国对外直接投资的统计公报,根据各行业投资金额占当年总流量的比例进行排序,前6位的行业从高到低为采矿业、交通运输、批发零售、制造业、商业服务、农林牧渔。综合来看,在我国对外直接投资中,第一产业的比重逐年下降。第二产业,主要是采矿业和制造业,尤其是采矿业重要性日益增加。在采矿业中,主要是石油和天然气开采业、黑色金属、有色金属矿采选业;在制造业中,主要分布在通信设备、计算机及其它电子设备制造业,纺织业、交通运输设备制造业,医药制造业、黑色金属冶炼及压延加工业,有色金属冶炼及压延加工业、电器机械及器材制造业等。服务业投资比重仍较大,但以商业服务和批发零售(主要为贸易型公司)占大比例,占到了第三产业的。其他主要投资是一些较低层次的三产行业,如以劳动密集型为主的交通运输、仓储业。总体来说,中国企业的对外直接投资主要集中于资源开发、商业贸易服务、制造业和交通运输仓储业。四、中国企业对外直接投资的进入方式选择通过对外直接投资进入国际市场至少有三种可供选择的方式:合资合作、独资新建和并购。这些方式也同样为中国企业所采用。1.建立合资企业及新建子公司是中国企业对外直接投资的主要方式。总体而言,至20世纪90年代中期,在中国企业跨国经营扩展方式中独资新建方式约占21%,而与东道国或与第三国企业合营的方式分别占70%和9%左右。至2001年底,据部分统计,我国包括贸易性企业在内的1729家境外企业中,中方独资经营企业594家,占总数的;同国外合资经营的企业1135家,占总数的。中国企业贸易性和非贸易性海外企业中独资和合资的比例有差异,贸易性海外企业中独资的比例相对高很多,而非贸易性海外企业中合资合营占了绝大多数。截至1994年6月底,由外经贸部批准或备案的海外贸易性企业中,独资方式占40%,合营占60%;中国非贸易性企业中,独资占10%左右,其余为合营方式。近年来,我国对外投资迅速增加,但是我国企业总体上还处于对外直接投资的初级阶段,绝大多数企业采用传统的新建独资或合资企业的方式,兼并收购方式很少,尽管收购金额在对外直接投资流量及存量中所占比例较大。2005年,冯赫对102家在欧洲投资的中国企业的问卷调查显示,在五种投资方式中,所占比例最高的是“设立办事处、代表处等非生产性分支机构”(),其次分别是“建立合资企业”(49%)、“新建独资企业”()、“并购国外当地企业”()、“新建合作企业”(24%)。从多数企业选择设立办事处、代表处等非生产性分支机构可以看出,中国企业对外直接投资还处于探索尝试的初级阶段。因此,合资和独资仍是现阶段我国企业对外直接投资的主要方式。2.跨国并购投资逐渐成为中国企业对外直接投资的重要方式。中国企业的并购活动开始于20世纪80年代,在对外投资早期,我国企业跨国并购次数少,规模小,参与者多为国有大型企业(如中信、首钢、中化等)。据不完全统计,1984—1996年间,中国企业跨国并购23起(包括对香港企业的并购),并购额超过1亿美元的5起。自20世纪90年代后期起,尤其是实施“走出去”政策后,我国一些有实力的大型企业开始活跃于国际并购市场。表2是2002—2006年间中国企业在海外的重大并购事件。1998年我国企业跨国并购额占当年对外直接投资的48%,2000年跨国并购占直接投资的,超过一半。自2001年中国正式加入WTO之后,越来越多的中国企业将海外并购作为对外直接投资的主要方式。2002年跨国并购占对外直接投资的,2004年,我国企业的海外并购规模比2003年增长50%,所涉及的并购金额达48亿美元。2005年被称为中国的“并购年”,并购总额62亿美元。2006年跨国并购金额占直接投资的1/3,总金额达80亿美元。从2002到2006年间我国企业连续进行大规模的跨国并购,一些著名的大公司,如TCL、联想、京东方、网通、中海油、中石油等在国际市场上所进行的并购活动引起广泛关注。

您的开题报告具体准备往哪个方向写呢有什么要求呢论文是需要多少字呢开题报告 任务书 都搞定了不你可以告诉我具体的排版格式要求,希望可以帮到你,祝写作过程顺利基础条件:硬件条件:电脑设备、相关书籍与期刊、(中国知网、中国外贸信息网、外经贸网、中国外经贸顾问网、外贸金融网)软件条件:笔者的知识积累、指导老师的指导开题报告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一)论文名称论文名称就是课题的名字第一,名称要准确、规范。准确就是论文的名称要把论文研究的问题是什么,研究的对象是什么交待清楚,论文的名称一定要和研究的内容相一致,不能太大,也不能太小,要准确地把你研究的对象、问题概括出来。第二,名称要简洁,不能太长。不管是论文或者课题,名称都不能太长,能不要的字就尽量不要,一般不要超过20个字。(二) 论文研究的目的、意义研究的目的、意义也就是为什么要研究、研究它有什么价值。这一般可以先从现实需要方面去论述,指出现实当中存在这个问题,需要去研究,去解决,本论文的研究有什么实际作用,然后,再写论文的理论和学术价值。这些都要写得具体一点,有针对性一点,不能漫无边际地空喊口号。主要内容包括:⑴ 研究的有关背景(课题的提出): 即根据什么、受什么启发而搞这项研究。 ⑵ 通过分析本地(校) 的教育教学实际,指出为什么要研究该课题,研究的价值,要解决的问题。(三) 本论文国内外研究的历史和现状(文献综述)。 规范些应该有,如果是小课题可以省略。一般包括:掌握其研究的广度、深度、已取得的成果;寻找有待进一步研究的问题,从而确定本课题研究的平台(起点)、研究的特色或突破点。(四)论文研究的指导思想指导思想就是在宏观上应坚持什么方向,符合什么要求等,这个方向或要求可以是哲学、政治理论,也可以是政府的教育发展规划,也可以是有关研究问题的指导性意见等。(五) 论文写作的目标论文写作的目标也就是课题最后要达到的具体目的,要解决哪些具体问题,也就是本论文研究要达到的预定目标:即本论文写作的目标定位,确定目标时要紧扣课题,用词要准确、精练、明了。常见存在问题是:不写研究目标;目标扣题不紧;目标用词不准确; 目标定得过高, 对预定的目标没有进行研究或无法进行研究。确定论文写作目标时,一方面要考虑课题本身的要求,另一方面要考率实际的工作条件与工作水平。(六)论文的基本内容研究内容要更具体、明确。并且一个目标可能要通过几方面的研究内容来实现,他们不一定是一一对应的关系。大家在确定研究内容的时候,往往考虑的不是很具体,写出来的研究内容特别笼统、模糊,把写作的目的、意义当作研究内容。基本内容一般包括:⑴对论文名称的界说。应尽可能明确三点:研究的对象、研究的问题、研究的方法。⑵本论文写作有关的理论、名词、术语、概念的界说。(七)论文写作的方法具体的写作方法可从下面选定: 观察法、调查法、实验法、经验总结法、 个案法、比较研究法、文献资料法等。(八)论文写作的步骤论文写作的步骤,也就是论文写作在时间和顺序上的安排。论文写作的步骤要充分考虑研究内容的相互关系和难易程度,一般情况下,都是从基础问题开始,分阶段进行,每个阶段从什么时间开始,至什么时间结束都要有规定。课题研究的主要步骤和时间安排包括:整个研究拟分为哪几个阶段;各阶段的起止时间 希望我们可以帮你。1、论文题目:要求准确、简练、醒目、新颖。2、目录:目录是论文中主要段落的简表。(短篇论文不必列目录)3、提要:是文章主要内容的摘录,要求短、精、完整。字数少可几十字,多不超过三百字为宜。4、关键词或主题词:关键词是从论文的题名、提要和正文中选取出来的,是对表述论文的中心内容有实质意义的词汇。关键词是用作机系统标引论文内容特征的词语,便于信息系统汇集,以供读者检索。 每篇论文一般选取3-8个词汇作为关键词,另起一行,排在“提要”的左下方。主题词是经过规范化的词,在确定主题词时,要对论文进行主题,依照标引和组配规则转换成主题词表中的规范词语。5、论文正文:(1)引言:引言又称前言、序言和导言,用在论文的开头。 引言一般要概括地写出作者意图,说明选题的目的和意义, 并指出论文写作的范围。引言要短小精悍、紧扣主题。〈2)论文正文:正文是论文的主体,正文应包括论点、论据、 论证过程和结论。主体部分包括以下内容:a.提出-论点;b.分析问题-论据和论证;c.解决问题-论证与步骤;d.结论。6、一篇论文的参考文献是将论文在和写作中可参考或引证的主要文献资料,列于论文的末尾。参考文献应另起一页,标注方式按《GB7714-87文后参考文献著录规则》进行。中文:标题--作者--出版物信息(版地、版者、版期):作者--标题--出版物信息所列参考文献的要求是:(1)所列参考文献应是正式出版物,以便读者考证。(2)所列举的参考文献要标明序号、著作或文章的标题、作者、出版物信息。

浅析金融危机中我国国际贸易应对措施摘要:2008年注定是一个不平凡的一年。一场全球性的金融危机席卷而来,对美国乃至中国都产生了巨大影响。美国30年代的经济危机仍历历再目,由于美国国会突然通过高额关税法案实施贸易保护主义,使国际贸易总额急剧收缩,使30年代的美国经济危机更加严重。我国应该吸取30年代的教训,采取有效的措施来应对这场危机。关键词:金融危机;国际贸易;措施1国际贸易现状分析随着我国贸易规模的迅速扩大,我国在很多领域与世界各国的竞争日趋激烈,经济全球化已经使得中国与国际市场高度关联,世界贸易组织前总干事鲁杰.罗曾说过“:以要素自由流动为基础的经济全球化趋势不可逆转、正在加速。”但伴随而来的贸易摩擦也日益严重,以广州为例,截至2008年11月,广州外贸企业遭遇22起外贸摩擦,数量同比增长120%,涉及总金额合计高达亿美元,基本覆盖了钢铁、轻工、机电、化工等主要行业。2008年注定是一个不平凡的一年,美国的次贷危机越演越烈,范围波及到了世界各个角落。在这场危机中,国际贸易保护主义开始抬头,这将给中国的外贸出口带来严峻挑战。中国出口产品在遭遇越来越多以安全和环保为名的技术壁垒的同时,反补贴、反倾销等新型贸易摩擦呈现频繁的态势。美国30年代的经济危机教训深刻,由于美国国会突然通过高额关税法案实施贸易保护主义,其他国家也相继仿效,使国际贸易总额急剧收缩,使30年代的美国经济危机更加严重。当前国际贸易摩擦具有数量居高不下,从传统市场扩散到新兴市场,反倾销、保障措施、技术性壁垒等成为国际贸易摩擦新动向等特点,反补贴已成为我国贸易摩擦的新领域和热点。业内专家指出,随着全球经济危机的袭击,在美国之外,贸易保护主义正在主导政府的决策,国际贸易保护主义进一步抬头,在经济危机时期,推行以邻为壑的贸易保护措施是各国的普遍做法。2009年我国将面临更多贸易摩擦,并可能呈现出一些新特点。贸易摩擦已经由货物贸易领域扩展到服务贸易、投资、知识产权等多个领域,由企业微观层面向宏观体制层面延伸,特别是在人民币汇率、知识产权等方面,我国面临的压力增大。面对危机我们应进一步的审视中国的国际贸易问题,首先,对外贸易结构还存在诸多问题。在中国目前的出口结构中,低附加值的产品占据了很大的份额,从而导致利益转移到别的国家,形成国际贸易中的剥削机制。其次,在危机的风浪中,由于各国的贸易市场不同程度出现了萎缩,甚至国内市场也加剧了萎缩,面对复杂的现状,中国应看到本土的广阔市场,不断的开拓国内市场,通过拉动内需来保值增值。2我国的国际贸易问题措施分析内需与内供并进在应对目前经济危机的情况下,4万亿公共设施的投资计划在2年内实行,面对出口大减,开拓本土的市场以拉动内需,对于我们这样的一个大国,无疑是个好办法,如杭州采取的消费券发放行动,在一定程度上刺激了消费,拉动了内需。内需与内供并进,那就要鼓励企业内供,因为内供必然增加内需,由于私营企业的发展对于中国意义重大,所以鼓励私营企业内供至关重要。优化对外贸易结构要加强对高能耗、高污染以及资源性产品出口的宏观监测,可以采取取消出口退税,征收出口关税、资源税、污染费等,有效限制这类产品的大量出口。以弥补国内资源、环境的消耗。在做好资源性产品出口限制的同时,我们还要做好对资源性产品进口的协调和管理。积极应对反倾销面对经济危机,应采取措施遏止反倾销蔓延的态势,必须加大反倾销力度。首先,调整竞争策略。出口企业应尽快转换“以廉取胜”“、薄利多销”的竞争策略,学会运用商标、包装、公关、广告等多种非价格竞争手段,提高出口商品的科技含量和附加值。其次,规范自身的贸易行为。企业要加强自律,行业协会与各企业要齐心合力,树立中国产品在国际市场上的良好形象。三是警惕“倾销引诱”。四是完善、规范会计资料。五是大力提供法律后援。发挥政府在服务贸易中的作用服务贸易的发展离不开政府的支持。当前,我国政府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加大对服务贸易发展的支持力度:一是在国内加大各级政府对服务贸易企业财政资金的支持力度。二是通过税收政策,鼓励和支持服务贸易发展。三是加大政策性金融支持力度。引导和鼓励金融机构改进对符合国家宏观经济、产业政策的服务贸易企业的金融服务,在控制风险的前提下,加快开发适应服务贸易企业需要的金融产品。四是加强知识产权保护。我国作为最大的发展中国家,面对经济危机,已经采取了有效的政策,我们知道,经济危机既是一个挑战,也是我国产业转型的一个契机,当然,这一切离不开政府的大力支持,好的经济政策一定会带动中国企业走出困局。我们应高度重视当代国际贸易发展的新趋势,培育企业的创新机制和企业的国际竞争能力,保持我国的国际贸易快速和健康的发展。参考文献:[1]吴建功.王涛生.论国际贸易的风险评价[J].求索,2008.(2).[2]丁一凡.大潮流-经济全球化与中国面临的挑战[M].北京:中国发展出版社,1998.[3]宋群.21世纪初国际格局与中国经济发展[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1.[4]曹亮.21世纪国际贸易发展新趋势[J].中南政法大学学报,2003,(1).[5]马春光.跨国公司全球化对我国企业国际化的启示[J].国际贸易问题,1996,(12).资料来源:

一、商业银行与其它金融机构系列1、浅析次贷危机对我国金融监管体制的启示2、对商业银行信贷风险管理的研究3、我国中小企业融资现状及对策研究4、关于汽车金融业的现状及发展对策5、我国中小商业银行贷款定价方法探讨6、国有商业银行的经营绩效分析及实证研究7、农村金融发展对农村经济增长的影响8、试论述中小企业融资的困境解决9、外资银行在华发展的特点及影响分析10、从次贷危机谈银行的资产证券化发展11、关于小额贷款银行在我国的发展现状及前景分析12、中小金融机构风险形成的原因分析13、关于财务公司的金融职能探析14、第三方支付体系研究15、商业银行表外业务的风险控制16、我国商业银行利率市场化问题17、我国银行信用卡系统风险防范18、商业银行消费信贷业务的风险管理研究19、论我国商业银行个人理财业务的发展20、我国家庭理财方案的设计21、我国商业银行个人理财业务发展状况研究22、浅析我国商业银行信贷风险评级的作用23、我国商业银行零售业务发展研究24、我国典当业的融资功能研究25、商业银行综合柜员制操作风险与防范26、浅析我国商业银行个人信贷业务的潜在风险27、租赁业在我国的现状分析28、我国商业银行房贷风险与防范29、商业银行公司治理与内部控制作用分析30、我国商业银行开展投资银行业务研究31、浅谈商业银行会计风险防范32、商业银行财务分析对银行发展的作用33、我国商业银行高端客户理财业务发展状况研究34、商业银行流动性分析35、商业银行资产种类创新发展36、商业银行业务合同研究37、商业银行绩效考核作用38、商业银行国外投资研究39、商业银行的QDII发展40、浅析巴塞尔信用评级方法对风险管理的作用41、农村信用社农户小额贷款存在问题及对策二、金融市场系列1、股票定价与价值投资研究2、资本资产定价模型的理论研究3、我国上市公司资本结构研究4、我国股份制企业董事会成员结构与决议研究5、浅析影响我国上市公司资本结构的因素6、我国上市公司股利分配原则依据研究7、认股权证定价的实证研究8、股指期货交易开市场站的必要条件研究9、浅析IPO定价的合理性10、风险投资退出渠道的比较分析11、上市公司市盈率影响因素的实证分析12、试论述我国债券市场的现状及发展趋势13、试论我国票据市场的现状及发展14、试探机构投资者对股市价格的影响问题15、我国投资银行的业务存在的问题研究16、我国创业板推出的意义和面临的问题研究17、论开通国际板对A股市场的影响18、未来美国股市趋势分析及对中国市场的影响19、经济长期发展背景下的中国资本市场投资机会分析20、对中国股市的成长性与投资机会研究21、市场繁荣与理性投资—全球主要股票市场投资经验借鉴22、华尔街百年兴衰历程对中国发展金融市场的启迪23、中国从成熟资本市场的经验借鉴24、试论中国股市的“股权溢价”现象w25、对股市同步现象的实证研究26、试论股市中的羊群行为27、股市日期效应的实证研究28、对中国封闭基金之谜的研究29、股权溢价与通货膨胀的关系实证分析30、对中国公司购并行为及其效果的研究31、对中国股市的“势头效应”和“反转效应”的实证研究32、中国股票市场的“IPO异常”现象探析33、对中国股市中的信息与波动率的实证研究34、中国金融市场监管现状与问题分析35、股票价格波动问题研究36、债券信用评级问题研究37、金融衍生品定价问题研究38、外汇交易策略探讨39、外汇交易技术分析40、外汇市场做市商制度研究41、债券投资策略研究42、股指期货套利交易问题研究43、黄金交易市场xian长分析与展望44、金融期货在我国开展的功能性研究45、风险投资退出渠道的比较分析三、货币理论、政策、与监管系列1、中国货币政策取向与宏观经济态势分析2、货币政策与金融监管的关系3、中国财政政策与货币政策的协调研究4、浅析次贷危机对我国金融监管体制的启示5、金融危机管理中的财政政策研究6、金融危机发生金融监管的责任分析7、货币政策对金融市场的调控作用及影响8、货币政策工具的运用效应与创新9、我国监管部门的监管方式改革研究10、中央银行对商业银行信贷规模调控的效应分析11、金融监管的发展趋势研究12、新自由主义的货币理论褒贬分析13、金融创新理论在我国的应用研究14、金融机构的信用创造研究及实证分析15、金融资产价格影响因素分析16、在新形势下,货币理论与政策创新研究17、货币政策对经济调控的效应分析18、金融深化论在当代的适应性研究四、国际金融系列1、浅谈人民币升值对我国经济的影响及政策建议2、人民币持续升值对我国证券市场的影响3、人民币汇率制度改革研究4、国际金融危机产生的深层次根源探析5、我国汇率衍生品的发展现状、问题及对策6、人民币升值对商业银行的影响及其对策7、国际结算在国内银行国际化服务中的作用8、国际结算中的风险研究与防范9、国际结算中的收汇考核案例分析10、关于人民币国际化的发展进程分析11、关于国际资本流动的影响及监管问题的探讨12、试论述我国如何应对国际热钱的流动13、关于我国资本账户开放的相关问题探讨14、我国扩大对外投资的现状及趋势研究15、我国国际储备的现状及成因分析16、关于我国国际储备管理的探讨分析17、国际金融危机的防范与治理18、国际资本流动的原因、特点分析19、个人海外投资研究20、企业海外投资技术研究21、公司海外投资的风险研究22、企业海外间接投资与股票、债券、基金研究23、美元、欧元、邓国际货币汇率波动其实分析24、人民币国际化利弊分析25、外汇洗钱的方式与渠道研究26、国际收支分析效应研究27、错误与遗漏数据及不明资金逾出研究28、新形势下我国外汇管理改革研究29、外汇管理与经济发展的关系研究30、外汇交易防险工具研究五、其它1、影响我国金融创新的因素分析2、金融全球化对中国金融业的影响3、网络金融的发展研究4、农村金融发展对农村经济增长的影响5、高新技术企业融资困境及其对策研究6、物流金融发展研究

对外投资毕业论文

这个网站好,正好是你要的,不好复制,你看下吧。中国企业对外直接投资的特征研究这里有些资料图片,复制不到,这是网址:来源:《经济与管理研究》内容提要:改革开放以来,我国企业对外直接投资在摸索中不断总结经验,调整思路,对外直接投资持续增长,成为发展中国家对外直接投资的典型代表。本文主要从对外直接投资的时机、进入方式及产业分布等多个方面分析和概括中国的对外投资特点和趋势。关键词:改革开放,中国企业,对外直接投资改革开放以来,中国企业在境外的直接投资快速增长。非金融类的直接投资从1987年的亿美元上升到1998年的26亿美元,2004年和2005年分别达到55亿美元和69亿美元,2006年上升到亿美元。到2007年底,中国对外直接投资流量达到265。1亿美元,较上年增长。其中非金融类亿美元,同比增长,占。尽管与流入中国境内的直接投资相比,中国企业在海外的直接投资的总量还很少,但其增长趋势十分迅速,年增长率居发展中国家前列。一、中国企业对外直接投资的阶段特点1.起步阶段(1979—1986年)。1979年8月13日,国务院的一份文件提出了15项经济改革措施,其中第13项明确提出要出国办企业,从此拉开了中国企业对外直接投资的序幕。1979年11月第一家境外合资企业“京和股份有限公司”在日本东京开办,随后相继出现了一批境外投资企业。但这个阶段的前4年只是尝试性的、极为有限的对外直接投资。投资领域主要集中在航运服务、金融保险、承包工程和中餐馆等少数行业。在管理上实行中央高度集中的统一管理。1984—1985年,境外企业发展较快。两年内中国政府共批准开办国外企业119个。投资领域扩展到了资源开发、加工生产装配、技工贸结合等方面的项目。但总体而言,这一时期我国的海外经营企业规模小,投资额小。8年间,中国企业对外直接投资累计总额为25275万美元,年平均对外直接投资万美元,共兴办境外企业277个,投资分布在47个国家和地区,但以发展中国家和中国的香港、澳门为主。境外投资的总体趋势逐年递增。2.快速增长阶段(1987—1993年)。随着经济的发展和改革开放的深入,对外直接投资迅速发展。根据《中国对外贸易年鉴》的数据,1987年,对外直接投资总额达亿美元,增加国外子公司124家。20世纪80年代末90年代初,企业对外投资金额及境外子公司的数目持续增加。从1987至1990四年中,中方对外直接投资合计达亿美元,年均新增亿美元。共兴办境外企业569家,海外企业的分布已达90多个国家和地区。1992年中共十四大提出了扩大对外投资和跨国经营的指导思想,许多部门、地区和企业都把发展跨国经营提高到进一步扩大改革开放,促进经济发展的战略高度来考虑。从1992年开始,中国内地企业跨国投资出现了一个小高潮。国家外汇管理局提供的《中国外汇收支平衡表》显示,1992年我国境外直接投资金额剧增至40亿美元,1993年再增加到44亿美元。3.调整整顿阶段(1994—1998年)。1994年国家加强了对境外投资的审核管理和对境外企业的监督,经过整顿,境外投资数量明显下降。国家外汇管理局统计的我国在外直接投资金额每年在20亿美元左右,相当于1992年和1993年的一半,但我国对外直接投资的增长率仍保持很高的比例。从1979—1996年期间,中国非贸易性对外直接投资额累计从53万美元增加到万美元,年均增长率达到63%。同期非贸易性国外子公司累计数目由4家增加到1985家。到1998年,中国已经在160个国家和地区设立5539家子公司或附属机构,其中非贸易性子公司2396家。中方累计协议投资额超过60亿美元,其中非贸易性投资约26亿美元。根据联合国贸发会议的《1997年世界投资报告》,按1995年国外资产规模排名,发展中国家最大50家跨国企业中,中国占了7家。4.积极推进阶段(1999—2007年)。这一阶段以1999年2月国务院办公厅转发的《关于鼓励企业开展境外带料加工装配业务的意见》为标志,成为稍后形成的我国“走出去”开放战略的前兆。在随后的几年里,我国出现了改革开放以来对外投资数量最大、投资水平最高的一个时期。投资主体仍以国有大中型企业为主,但私有、民营企业也迅速加入,它们积极稳妥地拓展海外市场,进行跨国投资。截至2002年底,中国境外投资设立的非金融类经营机构已达6758家,协议投资总额132亿美元,中方投资额近100亿美元,投资区域已遍布世界160多个国家和地区。从2002年起,我国企业对外直接投资几乎成倍增长,从27亿美元上升到2007年的亿美元。中国对外直接投资设立的海外企业近万家,分布在全球173个国家和地区。二、中国企业对外直接投资规模的特点1.中国企业对外直接投资绝对规模不断扩大,在2000年后高速增长。由上文可知,中国的对外直接投资自20世纪90年代初期起迅速增长,尽管经过了一段时间的调整整顿,但1991—2000年间,平均每年的对外直接投资仍达23亿美元,从2001年开始增长更快,2001—2003年中国海外直接投资平均每年达37亿美元,2004—2006年均达到124亿美元。2002—2006年五年间,中国对外直接投资(非金融类)的年均增长速度高达60%。中国企业大规模的跨国并购促进了这一时期中国对外直接投资的加速增长。2000—2003年,跨国并购投资额平均每年为亿美元,几乎是1995—1999年平均数(亿美元)的2倍。2.中国企业对外直接投资相对规模尚小,但在新兴经济中的位次不断提高。2006年度中国对外直接投资统计公报的数据显示,2003至2006年各年度的对外直接投资的流量分别是、55、、亿美元,存量分别为332亿美元、448亿美元、572亿美元和亿美元。但与发达国家相比,我国对外直接投资金额总量明显偏低。以2004年为例,448亿美元累计对外直接投资金额仅是美国的,日本的,西班牙的20%。若把中国企业上述四个年度的流量和存量分别以联合国贸发会议2003年至2006年世界投资流量和存量为基期进行测算,就可发现我国企业对外直接投资占全球对外直接投资流量、存量的比重仍很小。2003年,占全球流量和存量的比例分别是和;2004年,分别是和;2005年分别为和,2006年分别为和。尽管中国企业对外直接投资相对规模较小,但相对地位不断提高。1980年,中国的对外直接投资刚刚起步,经过10年的发展,至1990年,中国进入发展中国家和新兴经济中前12大对外直接投资来源国之列,其存量从1990年起,一直稳居发展中国家和新兴经济中前10大来源国之列。2000年超过对外直接投资较早的韩国、马来西亚、阿根廷,2006年超过巴西,在发展中国家仅次于俄罗斯和新加坡。2003年中国对外直接投资流量在发展中国家居第二位(新加坡第一),2006年在发展中国家位列第一,在全球国家(地区)排名中居第13位。三、中国企业对外直接投资的行业分布特点中国对外经济和贸易部将中国的海外直接投资分成两大类:贸易类和非贸易类。前者包括在进出口贸易、交通与通讯、金融与保险、餐饮与旅游、咨询与医疗等行业海外投资的企业;后者包括在工业生产、工程承包以及资源开发等领域海外投资的企业。至2001年底,在累计投资的6298家企业中,贸易性和非贸易性境外企业各为3439和2859家,分别占55%和45%。表1是不同时期中国企业在海外设立的贸易类企业与非贸易类企业的累计个数。从表1的数据可以看出,随着时间的推移,牛国企业在海外非贸易类投资有所上升,境外非贸易类企业个数的比例从1993年底的提高到2001年底的45%。近年来,中国商务部和国家统计局发布的中国对外直接投资统计公报提供了各行业的对外直接投资流量和存量数据,而未提供各行业的境外企业个数,因此,在分析近期的行业分布时只采用投资额数据。1.早期中国企业对外直接投资的行业主要集中在服务业,其中贸易型企业数量多,而金融类企业规模大。20世纪80年代后期,隶属于不同行业的企业在选择国外的投资发展方向时往往会突破国内部门分工体制的限制,在国外进行多样化的发展,主要表现为以下特点:一是外贸公司逐步扩大海外制造业的投资比重;二是工业企业向贸易或其他领域扩展;三是以劳务承包为主要任务的各地对外经济技术合作公司从偏重于餐饮服务业的投资,逐步向纺织、轻工和电子等行业扩展。从投资的企业数来看,根据1993年底中国对外直接投资细分的行业分布数据可知,从各行业企业数占中国海外企业总数的比例来看,从高到低依次为:贸易型(24%)、生产型(19%)、餐饮旅游型(18%)、工程型(16%)、金融保险型(12%)、资源开发型(5%)等。非贸易类与贸易类海外企业所占比例分别为40%和60%。若从投资金额来看,中国对外直接投资在服务业、资源开发和制造业中的投资比例分别是61%、25%和14%。在服务业投资中,以贸易公司形式出现的贸易型投资虽然企业数量众多,但投资规模都较小,而中国在海外金融业的投资,虽然设立的分支机构少但规模很大。2.近期中国企业对外直接投资的行业分布主要在采矿业与制造业。随着中国对外直接投资流量的迅速上升,我国投资的行业分布更广泛,几乎遍及一、二、三产业的各个细分领域。根据2006年中国对外直接投资的统计公报,根据各行业投资金额占当年总流量的比例进行排序,前6位的行业从高到低为采矿业、交通运输、批发零售、制造业、商业服务、农林牧渔。综合来看,在我国对外直接投资中,第一产业的比重逐年下降。第二产业,主要是采矿业和制造业,尤其是采矿业重要性日益增加。在采矿业中,主要是石油和天然气开采业、黑色金属、有色金属矿采选业;在制造业中,主要分布在通信设备、计算机及其它电子设备制造业,纺织业、交通运输设备制造业,医药制造业、黑色金属冶炼及压延加工业,有色金属冶炼及压延加工业、电器机械及器材制造业等。服务业投资比重仍较大,但以商业服务和批发零售(主要为贸易型公司)占大比例,占到了第三产业的。其他主要投资是一些较低层次的三产行业,如以劳动密集型为主的交通运输、仓储业。总体来说,中国企业的对外直接投资主要集中于资源开发、商业贸易服务、制造业和交通运输仓储业。四、中国企业对外直接投资的进入方式选择通过对外直接投资进入国际市场至少有三种可供选择的方式:合资合作、独资新建和并购。这些方式也同样为中国企业所采用。1.建立合资企业及新建子公司是中国企业对外直接投资的主要方式。总体而言,至20世纪90年代中期,在中国企业跨国经营扩展方式中独资新建方式约占21%,而与东道国或与第三国企业合营的方式分别占70%和9%左右。至2001年底,据部分统计,我国包括贸易性企业在内的1729家境外企业中,中方独资经营企业594家,占总数的;同国外合资经营的企业1135家,占总数的。中国企业贸易性和非贸易性海外企业中独资和合资的比例有差异,贸易性海外企业中独资的比例相对高很多,而非贸易性海外企业中合资合营占了绝大多数。截至1994年6月底,由外经贸部批准或备案的海外贸易性企业中,独资方式占40%,合营占60%;中国非贸易性企业中,独资占10%左右,其余为合营方式。近年来,我国对外投资迅速增加,但是我国企业总体上还处于对外直接投资的初级阶段,绝大多数企业采用传统的新建独资或合资企业的方式,兼并收购方式很少,尽管收购金额在对外直接投资流量及存量中所占比例较大。2005年,冯赫对102家在欧洲投资的中国企业的问卷调查显示,在五种投资方式中,所占比例最高的是“设立办事处、代表处等非生产性分支机构”(),其次分别是“建立合资企业”(49%)、“新建独资企业”()、“并购国外当地企业”()、“新建合作企业”(24%)。从多数企业选择设立办事处、代表处等非生产性分支机构可以看出,中国企业对外直接投资还处于探索尝试的初级阶段。因此,合资和独资仍是现阶段我国企业对外直接投资的主要方式。2.跨国并购投资逐渐成为中国企业对外直接投资的重要方式。中国企业的并购活动开始于20世纪80年代,在对外投资早期,我国企业跨国并购次数少,规模小,参与者多为国有大型企业(如中信、首钢、中化等)。据不完全统计,1984—1996年间,中国企业跨国并购23起(包括对香港企业的并购),并购额超过1亿美元的5起。自20世纪90年代后期起,尤其是实施“走出去”政策后,我国一些有实力的大型企业开始活跃于国际并购市场。表2是2002—2006年间中国企业在海外的重大并购事件。1998年我国企业跨国并购额占当年对外直接投资的48%,2000年跨国并购占直接投资的,超过一半。自2001年中国正式加入WTO之后,越来越多的中国企业将海外并购作为对外直接投资的主要方式。2002年跨国并购占对外直接投资的,2004年,我国企业的海外并购规模比2003年增长50%,所涉及的并购金额达48亿美元。2005年被称为中国的“并购年”,并购总额62亿美元。2006年跨国并购金额占直接投资的1/3,总金额达80亿美元。从2002到2006年间我国企业连续进行大规模的跨国并购,一些著名的大公司,如TCL、联想、京东方、网通、中海油、中石油等在国际市场上所进行的并购活动引起广泛关注。

一、我国服务贸易发展现状 在全球贸易和我国货物贸易强劲增长的状态之下,我国服务贸易也获得高速增长。2006年我国服务贸易进出口总额达亿美元,比2005年增长。我国服务贸易总量上呈现快速发展的态势,然而从结构上来看我国服务贸易发展却是滞后的。2006年我国货物贸易总额超过万亿美元,而服务贸易额仅有亿,只占货物贸易总额约11%,这个比重只有世界平均水平的一半。目前我国服务贸易出口的主体运输和旅游业这两大传统服务贸易项目。而在发达国家占据了服务贸易出口主体的计算机和信息服务、金融保险业新兴服务贸易行业在我国比重却非常低。 二、我国服务贸易国际竞争力分析 1.进出口总额分析 我国服务贸易的出口额在近10年稳步增长,从1998年的亿美元增加到2006年的亿美元,提高近4倍。服务贸易的国际地位也在显著提高,出口额排名从1997年15位上升到2006年8位。但是出口额占世界市场上的份额却非常小,2005年我国服务贸易出口额比重仅为。我国服务贸易始终处于大量逆差状况,贸易逆差从2000年的56亿美元一直增加到2004年的108亿美元,体现了我国服务贸易整体竞争力在全球趋于劣势。不过,2005年和2006年贸易逆差缩减,2006年缩减至亿美元。虽然缩减幅度依旧不大,也体现了我国服务贸易随着出口增长幅度超过进口增长幅度逐步趋于改善, 比较劣势也并非一直衰退下去。 2.进出口行业结构 我国服务贸易出口主要集中在旅游、运输等传统服务行业,就旅游和运输两者相加就达到60%以上。我国新兴服务贸易项目出口比重非常之低,计算机和信息服务业比重不超过3%,咨询服务业比重不超过10%,金融保险业比重1%都不到,近乎为零。而且这种传统服务贸易项目出口占主体地位的局面延续至今依然没有改变,反映了结构的极不合理。而且从服务贸易出口变化来看,传统服务贸易项目从20005年开始稳步上升,而新兴服务贸易项目却变化不大。 3.我国服务贸易竞争力系数分析 服务贸易竞争力系数(TC指数)计算公式:TC指数=(出口-进口)/(出口+进口)。我国服务贸易比较优势指数为负值,表明我国在服务贸易收支中一直处于净进口状态。在服务贸易中我国不具有比较优势,而是处于比较弱势状态。不过,从竞争力系数长期变化趋势来看,2004年数值为年数值减小至,2006年进一步减少至,这就意味着我国服务贸易竞争力水平在逐渐提高,但还低于世界平均水平,因为与原点还有距离。 综上所述,我国服务贸易竞争力水平虽然在逐步提高,而整体薄弱,发展滞后,出口行业结构又极不合理,以资源和劳动密集型服务贸易项目占主导地位的出口结构,知识、技术密集型服务贸易项目所占比例非常之低。三、我国服务贸易竞争力影响因素及对策分析 1.国民收入水平 我国人均国民收入水平改革开放以来虽然有显著提高,但仍然处于较低的水平,导致消费结构偏低,对消费者服务的需求还不足。而服务需求不足,既抑制了进口需求,也制约了服务出口能力。人均收入水平提高依赖于一个国家整体生产效率,而生产效率提高又依赖于交易效率提高。一个国家需要创造好的制度和制订好的政策,保障交易效率提高,从而促进各行业专业化水平提高,进而促使生产效率提高和GDP稳步快速增长,从而使人均国民收入得以增加。 2.服务业的发展 服务业发展是服务贸易竞争力得以提高的必要条件。目前我国多数城市中的服务业基本是以传统商品零售业、餐饮、旅游等系列为主,其比重约占第三产业GDP的60%以上。建筑师、会计等事务所亟待发展,房地产、咨询、信息和广告等中介公司以及新型生产性服务业刚刚起步,投资、证券尚处于开发阶段,而文化产业则严重滞后。可见,我国目前服务业以传统行业为主体,新兴行业相对不足;自然资源和劳动密集型行业居多,知识、技术密集型行业居少。所以要发展服务贸易,首先需要从发展服务业着手,而我国服务业有很多是具垄断性质,如金融、电信、铁路等等,由于政府规定了十分严格的市场准入的限制,即市场化程度的不足限制了竞争,从而阻碍了此类服务业的发展。服务业发展滞后导致专业化水平较低,从而对生产性服务需求不足。服务业只有加大市场开放程度,充分引入竞争,才能促进服务业的发展。 3.货物贸易规模 服务贸易大致包括生产性服务、消费性服务和公共服务三类,其中生产性服务已成为国际服务贸易的主体。生产性服务贸易很多是伴随货物贸易而产生的,如进出口信贷服务、国际货运服务等。所以只有货物贸易规模不断扩大,才会导致服务贸易需求增加。2006年,我国货物贸易进出口总额虽位居世界第三,总量可观,然而货物贸易出口的层次较低,自主品牌和自主知识产权出口商品所占的比重并不高。我国货物出口的50%以上是靠加工贸易方式来实现的,高新技术产品出口中80%以上是由外资企业完成的。货物贸易的低层次贸易限制对知识、技术密集型服务的需求,限制新兴服务贸易的发展。 我们必须创造良好的经济环境,提高交易效率,促进各行业专业化水平提高,从而提高人均收入水平,稳步进行消费需求结构升级,提高服务消费的比重;大力发展服务,加快服务业结构优化;继续逐步有序开放服务市场,消除产业发展的体制性障碍。只有各方面多管其下,中国的服务贸易竞争力才能得到切实的提高。

浅析金融危机中我国国际贸易应对措施摘要:2008年注定是一个不平凡的一年。一场全球性的金融危机席卷而来,对美国乃至中国都产生了巨大影响。美国30年代的经济危机仍历历再目,由于美国国会突然通过高额关税法案实施贸易保护主义,使国际贸易总额急剧收缩,使30年代的美国经济危机更加严重。我国应该吸取30年代的教训,采取有效的措施来应对这场危机。关键词:金融危机;国际贸易;措施1国际贸易现状分析随着我国贸易规模的迅速扩大,我国在很多领域与世界各国的竞争日趋激烈,经济全球化已经使得中国与国际市场高度关联,世界贸易组织前总干事鲁杰.罗曾说过“:以要素自由流动为基础的经济全球化趋势不可逆转、正在加速。”但伴随而来的贸易摩擦也日益严重,以广州为例,截至2008年11月,广州外贸企业遭遇22起外贸摩擦,数量同比增长120%,涉及总金额合计高达亿美元,基本覆盖了钢铁、轻工、机电、化工等主要行业。2008年注定是一个不平凡的一年,美国的次贷危机越演越烈,范围波及到了世界各个角落。在这场危机中,国际贸易保护主义开始抬头,这将给中国的外贸出口带来严峻挑战。中国出口产品在遭遇越来越多以安全和环保为名的技术壁垒的同时,反补贴、反倾销等新型贸易摩擦呈现频繁的态势。美国30年代的经济危机教训深刻,由于美国国会突然通过高额关税法案实施贸易保护主义,其他国家也相继仿效,使国际贸易总额急剧收缩,使30年代的美国经济危机更加严重。当前国际贸易摩擦具有数量居高不下,从传统市场扩散到新兴市场,反倾销、保障措施、技术性壁垒等成为国际贸易摩擦新动向等特点,反补贴已成为我国贸易摩擦的新领域和热点。业内专家指出,随着全球经济危机的袭击,在美国之外,贸易保护主义正在主导政府的决策,国际贸易保护主义进一步抬头,在经济危机时期,推行以邻为壑的贸易保护措施是各国的普遍做法。2009年我国将面临更多贸易摩擦,并可能呈现出一些新特点。贸易摩擦已经由货物贸易领域扩展到服务贸易、投资、知识产权等多个领域,由企业微观层面向宏观体制层面延伸,特别是在人民币汇率、知识产权等方面,我国面临的压力增大。面对危机我们应进一步的审视中国的国际贸易问题,首先,对外贸易结构还存在诸多问题。在中国目前的出口结构中,低附加值的产品占据了很大的份额,从而导致利益转移到别的国家,形成国际贸易中的剥削机制。其次,在危机的风浪中,由于各国的贸易市场不同程度出现了萎缩,甚至国内市场也加剧了萎缩,面对复杂的现状,中国应看到本土的广阔市场,不断的开拓国内市场,通过拉动内需来保值增值。2我国的国际贸易问题措施分析内需与内供并进在应对目前经济危机的情况下,4万亿公共设施的投资计划在2年内实行,面对出口大减,开拓本土的市场以拉动内需,对于我们这样的一个大国,无疑是个好办法,如杭州采取的消费券发放行动,在一定程度上刺激了消费,拉动了内需。内需与内供并进,那就要鼓励企业内供,因为内供必然增加内需,由于私营企业的发展对于中国意义重大,所以鼓励私营企业内供至关重要。优化对外贸易结构要加强对高能耗、高污染以及资源性产品出口的宏观监测,可以采取取消出口退税,征收出口关税、资源税、污染费等,有效限制这类产品的大量出口。以弥补国内资源、环境的消耗。在做好资源性产品出口限制的同时,我们还要做好对资源性产品进口的协调和管理。积极应对反倾销面对经济危机,应采取措施遏止反倾销蔓延的态势,必须加大反倾销力度。首先,调整竞争策略。出口企业应尽快转换“以廉取胜”“、薄利多销”的竞争策略,学会运用商标、包装、公关、广告等多种非价格竞争手段,提高出口商品的科技含量和附加值。其次,规范自身的贸易行为。企业要加强自律,行业协会与各企业要齐心合力,树立中国产品在国际市场上的良好形象。三是警惕“倾销引诱”。四是完善、规范会计资料。五是大力提供法律后援。发挥政府在服务贸易中的作用服务贸易的发展离不开政府的支持。当前,我国政府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加大对服务贸易发展的支持力度:一是在国内加大各级政府对服务贸易企业财政资金的支持力度。二是通过税收政策,鼓励和支持服务贸易发展。三是加大政策性金融支持力度。引导和鼓励金融机构改进对符合国家宏观经济、产业政策的服务贸易企业的金融服务,在控制风险的前提下,加快开发适应服务贸易企业需要的金融产品。四是加强知识产权保护。我国作为最大的发展中国家,面对经济危机,已经采取了有效的政策,我们知道,经济危机既是一个挑战,也是我国产业转型的一个契机,当然,这一切离不开政府的大力支持,好的经济政策一定会带动中国企业走出困局。我们应高度重视当代国际贸易发展的新趋势,培育企业的创新机制和企业的国际竞争能力,保持我国的国际贸易快速和健康的发展。参考文献:[1]吴建功.王涛生.论国际贸易的风险评价[J].求索,2008.(2).[2]丁一凡.大潮流-经济全球化与中国面临的挑战[M].北京:中国发展出版社,1998.[3]宋群.21世纪初国际格局与中国经济发展[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1.[4]曹亮.21世纪国际贸易发展新趋势[J].中南政法大学学报,2003,(1).[5]马春光.跨国公司全球化对我国企业国际化的启示[J].国际贸易问题,1996,(12).资料来源:

随着国际贸易自由化、世界经济一体化的趋势日益加强,流通企业的国际化经营已经成为不可逆转的时代潮流。以世界市场为目标的全球化经营是未来流通企业向更高层次发展的重要途径。相对于我国及一些发展中国家的流通企业来说,欧美流通企业不容置疑地在国际化经营的道路上走在了前边。分析和借鉴其国际化经营的成功经验,有助于提出符合我国实际的国际化经营战略。 一、流通企业国际化经营的内涵流通是从总体上看的商品交换。流通企业的国际化经营则是指企业经济活动的社会化程度超出一国的范围,越来越具有国际的性质,它是国际分工和生产社会化所导致的必然结果。流通企业的国际化经营应包含以下基本内容:1、流通企业的经济活动范围不仅局限于国内市场,而且应当有相当大比重的经营活动是面对国外市场或直接在国外进行的,这是流通企业国际化经营最基本、也是最主要的标志。2、国内流通领域的经济运行机制和制度规范与通行于世界经济的现代市场经济运行机制和制度规范相一致,这是国内市场与国际市场对接的制度前提。3、流通企业的动力与约束机制符合参与国际竞争的要求,其行为方式符合国际市场通行的惯例。4、国内流通企业与外国流通企业在组织、资本和营销活动等方面有相当程度的融合或联合。5、国内流通领域实现较大程度的对外开放,使国外流通的行为主体能够较自由地到国内进行投资、经营。经济国际化的发展历程已清楚地表明,随着国际化程度的提高,国际间经济交流形态从“商品流”发展到“资本、商品流”,又发展到“资本、商品、技术、人才信息流”,流通层次越来越高,流通渠道也形成了一个遍及全球的网络系统。这些都标志着流通国际化程度由低级向高级的发展。二、目前存在的问题我国的流通企业国际化经营在目前的发展过程中还存在一系列问题:1、宏观管理不得力我国流通企业开展跨国经营的起步较晚,政府的宏观管理措施与现实存在脱节、相悖现象。1983年1月,国务院虽正式授权由国家对外经济贸易部审批和归口管理境外企业的工作,但实际上还有几个部委也都参与此项管理工作。由于政出多门,不仅企业无所适从,而且至今未能形成一个统一的长期规划,以致开展跨国经营的流通企业的发展方向、领域和重点都难以确定。同时,管理机构的混乱,亦必然带来监管上的不利。2、对外投资规模小,实力差的企业占多数。投资规模较大的企业,容易形成规模经济,经受得住意外冲击;而投资规模小的企业,则生存困难。欧美许多发达国家的跨国流通企业进行对外投资时,均集中于优秀的企业,进行大规模投资,其单项投资平均水平已经达到600万美元,而我国企业的平均对外单项投资规模却只有100万美元左右,不能形成集团优势,一致对外,在竞争日趋激烈的国际市场上是很难站得住脚的。3、人才匮乏,服务滞后。跨国流通企业对人才的要求条件极高,既要求其管理人员熟悉当地语言、风俗和法律知识,又要求其具备海外企业工作的专业知识、技能和开拓能力,而现实中的若干对外投资流通企业,特别是企业领导层缺乏这种能力。而且,我国企业开展跨国经营时,国内相关服务部门之间的相互推诿常常贻误最佳投资时机。三、欧美企业的成功经验1.高度集权型组织结构能够保证实现全球资源配置最优化,进一步实现全球战略。美国的国际流通企业采取的是高度集权型的组织结构。这种组织结构使整个国际流通企业成为一个相互依存、相互支援的资源共享体系,母公司可以通过层次性组织有目的、有步骤地展开资源的开发、利用和有效配置。这种组织结构还由于能够根据市场的变化,迅速作出决策,使经营资源的配置也能迅速适应国际市场的变化,从而更大限度地实现资源的全球化配置和共享效益,达到企业的终极目标-全球战略。2.市场机制健全,市场化程度高,市场渠道畅通,法律体系完善。欧美等发达国家由于实行市场经济已有上百年的历史,市场机制健全,市场化程度高,市场渠道畅通,法律体系完善,因此流通企业在软、硬环境兼备的情况下,实行跨国经营势必管理有序,大而不散,活而不乱。3.欧美流通企业崇尚外部集中的效率观欧美流通企业具有强有力的资源配置能力,可以将分布于全球的经营资源集中到所需的地方,有利于发挥资源的规模经济效益,提高资源的利用效率。而且由于欧美跨国流通企业是通过水平或垂直兼并发展而成的遍布世界的网络,因而欧美企业的传统做法就是通过兼并购买的手段从事经营,促进了经营资源的集中,并且利用这一手段实现了进入多个经营领域的目的,顺应了多角化经营的趋势。4.欧美流通企业在人力资源管理思想上重视契约主义原则、个人主义原则、机能主义原则等。在上述管理思想的指导下,跨国企业的海外分支机构与国内一样,对海外人力资源的管理采取短期雇佣制的做法,将工人提供的劳动能力作为一种商品来对待,体现了契约主义的管理思想。跨国企业的人力资源是国际竞争力的最关键因素。欧美流通企业这种高流动的雇佣制度可以使企业在一定程度上减少负担。由于普通职工很容易从各国当地市场上获得,人力资源来源的不同则主要体现在管理人员和技术人员上,美国采取“开放式”的管理模式,即选择一个具有职业经验的人担任子公司的总经理,不考虑其国籍,子公司的经营要完全置于总公司的监督之下。这种模式反映的是“地球中心论”,对于人力资源的来源以能否胜任本职工作为衡量标准,其优势在于有利于培养具有全球战略思想和丰富国际经验的管理人才。5.欧美国家由于综合国力强,科技水平高,其国际流通企业在发达国家设立子公司时,只有35%的企业采用合资的形式,在发展中国家的子公司也只有40%采用合资的形式,其余子公司均采用独资的形式。欧美跨国企业经济实力与技术实力强,市场进入早,公司的成熟度高,尤其是美国企业多信奉“个人能力主义”,不太重视协作,而是注重公司结构的控股和集权。这种做法优点在于可以提高规模经济效益,统一筹措和运用资金资源;便于对子公司实行统一控制,在市场价格、产品差别化和利润方面采取一致行动;减少管理上因为与当地企业的交流而产生的矛盾;有利于经营方针及执行过程中的保密,并可以获得全部利润。四、我国企业的战略选择欧美国家的大垄断企业多是拥有从研究开发、生产到销售,乃至银行、金融机构的多分支、多功能的现代工商企业群体,这种国际经营模式以国内企业拥有雄厚的资本和技术力量、多种经营和企业联营以及严密、完整的组织结构为前提。我国流通企业的国际化经营则刚刚起步,对于经营、发展跨国企业缺乏足够的经验和制度环境。因此,在借鉴欧美成功经验时,应该从本国实践出发,有选择地吸收和利用。1.建立统一的管理机构,负责制定我国流通企业跨国经营的战略目标和任务,确定对外投资的国家和地区,投资的规模和渠道,并站在政府宏观角度,实行综合管理。2.确定跨国经营企业身份认证制度,提高境外企业规模、档次,借以增强竞争力。欧美国家的单项投资水平平均为600万美元,作为发展中国家,我国的单项投资水平也不应低于450万美元,这样才能经受住意外冲击而立于不败之地,并且可以获得规模经济效益。3.进入方式应该以易人和回避风险较强的合资经营方式为主。美国采取独资的经营方式是由于其拥有足够的资金实力和强大的综合国力,而我国目前属于资金约束型国家,如果采取合资形式进入国际市场,可以减少资金注入,以有限的资本尽可能地扩大国际投资规模,而且合资有利于弥补我国流通企业跨国经营经验的不足,消除因对当地市场及其他方面不了解而产生的进入障碍,并有利于吸收和利用合资方的管理技术、营销技能、信誉、供销渠道以及同政府、银行的关系等经营资源。4、区位选择应集中在亚太经济增长较快的国家和地区,以及贸易保护严格的发达国家和地区。早在1923年,美国西尔斯公司就专门聘请市场研究学者尼尔森担任策划部经理,其任务是将在经济上颇有研究价值的国家细分为可用来实施营销的区域,不但将其在地图上明确标示出来,且详细地记录该地区的统计资料,并长期加以观察和分析。我国企业在从事跨国经营前,也一定要慎重行事,进行详实的论证调研。5、加快经济立法,为跨国经营的流通企业提供制度保障。欧美流通企业之所以在高度集权的组织结构下,还能高效率地运营,并实现全球利润最大化,根源在于有一套完善的法律体制保障。任何涉足国际市场的国家和企业概莫能外。世界经济发展的实践表明,21世纪将是跨国经营的全盛时期,谁国际化经营搞得成功,谁就能成为经济大国。随着全球经济一体化速度的日益加快,未来国际贸易的交往将更多地从双边走向多边,全球范围的商品、资本、信息、人才、技术的双向和多向流动使整个世界日益成为一个统一的大市场,以世界市场为目标的全球化经营是未来流通企业向更高层次发展的重要途径。文秘杂烩网

毕业论文对外投资

这个网站好,正好是你要的,不好复制,你看下吧。中国企业对外直接投资的特征研究这里有些资料图片,复制不到,这是网址:来源:《经济与管理研究》内容提要:改革开放以来,我国企业对外直接投资在摸索中不断总结经验,调整思路,对外直接投资持续增长,成为发展中国家对外直接投资的典型代表。本文主要从对外直接投资的时机、进入方式及产业分布等多个方面分析和概括中国的对外投资特点和趋势。关键词:改革开放,中国企业,对外直接投资改革开放以来,中国企业在境外的直接投资快速增长。非金融类的直接投资从1987年的亿美元上升到1998年的26亿美元,2004年和2005年分别达到55亿美元和69亿美元,2006年上升到亿美元。到2007年底,中国对外直接投资流量达到265。1亿美元,较上年增长。其中非金融类亿美元,同比增长,占。尽管与流入中国境内的直接投资相比,中国企业在海外的直接投资的总量还很少,但其增长趋势十分迅速,年增长率居发展中国家前列。一、中国企业对外直接投资的阶段特点1.起步阶段(1979—1986年)。1979年8月13日,国务院的一份文件提出了15项经济改革措施,其中第13项明确提出要出国办企业,从此拉开了中国企业对外直接投资的序幕。1979年11月第一家境外合资企业“京和股份有限公司”在日本东京开办,随后相继出现了一批境外投资企业。但这个阶段的前4年只是尝试性的、极为有限的对外直接投资。投资领域主要集中在航运服务、金融保险、承包工程和中餐馆等少数行业。在管理上实行中央高度集中的统一管理。1984—1985年,境外企业发展较快。两年内中国政府共批准开办国外企业119个。投资领域扩展到了资源开发、加工生产装配、技工贸结合等方面的项目。但总体而言,这一时期我国的海外经营企业规模小,投资额小。8年间,中国企业对外直接投资累计总额为25275万美元,年平均对外直接投资万美元,共兴办境外企业277个,投资分布在47个国家和地区,但以发展中国家和中国的香港、澳门为主。境外投资的总体趋势逐年递增。2.快速增长阶段(1987—1993年)。随着经济的发展和改革开放的深入,对外直接投资迅速发展。根据《中国对外贸易年鉴》的数据,1987年,对外直接投资总额达亿美元,增加国外子公司124家。20世纪80年代末90年代初,企业对外投资金额及境外子公司的数目持续增加。从1987至1990四年中,中方对外直接投资合计达亿美元,年均新增亿美元。共兴办境外企业569家,海外企业的分布已达90多个国家和地区。1992年中共十四大提出了扩大对外投资和跨国经营的指导思想,许多部门、地区和企业都把发展跨国经营提高到进一步扩大改革开放,促进经济发展的战略高度来考虑。从1992年开始,中国内地企业跨国投资出现了一个小高潮。国家外汇管理局提供的《中国外汇收支平衡表》显示,1992年我国境外直接投资金额剧增至40亿美元,1993年再增加到44亿美元。3.调整整顿阶段(1994—1998年)。1994年国家加强了对境外投资的审核管理和对境外企业的监督,经过整顿,境外投资数量明显下降。国家外汇管理局统计的我国在外直接投资金额每年在20亿美元左右,相当于1992年和1993年的一半,但我国对外直接投资的增长率仍保持很高的比例。从1979—1996年期间,中国非贸易性对外直接投资额累计从53万美元增加到万美元,年均增长率达到63%。同期非贸易性国外子公司累计数目由4家增加到1985家。到1998年,中国已经在160个国家和地区设立5539家子公司或附属机构,其中非贸易性子公司2396家。中方累计协议投资额超过60亿美元,其中非贸易性投资约26亿美元。根据联合国贸发会议的《1997年世界投资报告》,按1995年国外资产规模排名,发展中国家最大50家跨国企业中,中国占了7家。4.积极推进阶段(1999—2007年)。这一阶段以1999年2月国务院办公厅转发的《关于鼓励企业开展境外带料加工装配业务的意见》为标志,成为稍后形成的我国“走出去”开放战略的前兆。在随后的几年里,我国出现了改革开放以来对外投资数量最大、投资水平最高的一个时期。投资主体仍以国有大中型企业为主,但私有、民营企业也迅速加入,它们积极稳妥地拓展海外市场,进行跨国投资。截至2002年底,中国境外投资设立的非金融类经营机构已达6758家,协议投资总额132亿美元,中方投资额近100亿美元,投资区域已遍布世界160多个国家和地区。从2002年起,我国企业对外直接投资几乎成倍增长,从27亿美元上升到2007年的亿美元。中国对外直接投资设立的海外企业近万家,分布在全球173个国家和地区。二、中国企业对外直接投资规模的特点1.中国企业对外直接投资绝对规模不断扩大,在2000年后高速增长。由上文可知,中国的对外直接投资自20世纪90年代初期起迅速增长,尽管经过了一段时间的调整整顿,但1991—2000年间,平均每年的对外直接投资仍达23亿美元,从2001年开始增长更快,2001—2003年中国海外直接投资平均每年达37亿美元,2004—2006年均达到124亿美元。2002—2006年五年间,中国对外直接投资(非金融类)的年均增长速度高达60%。中国企业大规模的跨国并购促进了这一时期中国对外直接投资的加速增长。2000—2003年,跨国并购投资额平均每年为亿美元,几乎是1995—1999年平均数(亿美元)的2倍。2.中国企业对外直接投资相对规模尚小,但在新兴经济中的位次不断提高。2006年度中国对外直接投资统计公报的数据显示,2003至2006年各年度的对外直接投资的流量分别是、55、、亿美元,存量分别为332亿美元、448亿美元、572亿美元和亿美元。但与发达国家相比,我国对外直接投资金额总量明显偏低。以2004年为例,448亿美元累计对外直接投资金额仅是美国的,日本的,西班牙的20%。若把中国企业上述四个年度的流量和存量分别以联合国贸发会议2003年至2006年世界投资流量和存量为基期进行测算,就可发现我国企业对外直接投资占全球对外直接投资流量、存量的比重仍很小。2003年,占全球流量和存量的比例分别是和;2004年,分别是和;2005年分别为和,2006年分别为和。尽管中国企业对外直接投资相对规模较小,但相对地位不断提高。1980年,中国的对外直接投资刚刚起步,经过10年的发展,至1990年,中国进入发展中国家和新兴经济中前12大对外直接投资来源国之列,其存量从1990年起,一直稳居发展中国家和新兴经济中前10大来源国之列。2000年超过对外直接投资较早的韩国、马来西亚、阿根廷,2006年超过巴西,在发展中国家仅次于俄罗斯和新加坡。2003年中国对外直接投资流量在发展中国家居第二位(新加坡第一),2006年在发展中国家位列第一,在全球国家(地区)排名中居第13位。三、中国企业对外直接投资的行业分布特点中国对外经济和贸易部将中国的海外直接投资分成两大类:贸易类和非贸易类。前者包括在进出口贸易、交通与通讯、金融与保险、餐饮与旅游、咨询与医疗等行业海外投资的企业;后者包括在工业生产、工程承包以及资源开发等领域海外投资的企业。至2001年底,在累计投资的6298家企业中,贸易性和非贸易性境外企业各为3439和2859家,分别占55%和45%。表1是不同时期中国企业在海外设立的贸易类企业与非贸易类企业的累计个数。从表1的数据可以看出,随着时间的推移,牛国企业在海外非贸易类投资有所上升,境外非贸易类企业个数的比例从1993年底的提高到2001年底的45%。近年来,中国商务部和国家统计局发布的中国对外直接投资统计公报提供了各行业的对外直接投资流量和存量数据,而未提供各行业的境外企业个数,因此,在分析近期的行业分布时只采用投资额数据。1.早期中国企业对外直接投资的行业主要集中在服务业,其中贸易型企业数量多,而金融类企业规模大。20世纪80年代后期,隶属于不同行业的企业在选择国外的投资发展方向时往往会突破国内部门分工体制的限制,在国外进行多样化的发展,主要表现为以下特点:一是外贸公司逐步扩大海外制造业的投资比重;二是工业企业向贸易或其他领域扩展;三是以劳务承包为主要任务的各地对外经济技术合作公司从偏重于餐饮服务业的投资,逐步向纺织、轻工和电子等行业扩展。从投资的企业数来看,根据1993年底中国对外直接投资细分的行业分布数据可知,从各行业企业数占中国海外企业总数的比例来看,从高到低依次为:贸易型(24%)、生产型(19%)、餐饮旅游型(18%)、工程型(16%)、金融保险型(12%)、资源开发型(5%)等。非贸易类与贸易类海外企业所占比例分别为40%和60%。若从投资金额来看,中国对外直接投资在服务业、资源开发和制造业中的投资比例分别是61%、25%和14%。在服务业投资中,以贸易公司形式出现的贸易型投资虽然企业数量众多,但投资规模都较小,而中国在海外金融业的投资,虽然设立的分支机构少但规模很大。2.近期中国企业对外直接投资的行业分布主要在采矿业与制造业。随着中国对外直接投资流量的迅速上升,我国投资的行业分布更广泛,几乎遍及一、二、三产业的各个细分领域。根据2006年中国对外直接投资的统计公报,根据各行业投资金额占当年总流量的比例进行排序,前6位的行业从高到低为采矿业、交通运输、批发零售、制造业、商业服务、农林牧渔。综合来看,在我国对外直接投资中,第一产业的比重逐年下降。第二产业,主要是采矿业和制造业,尤其是采矿业重要性日益增加。在采矿业中,主要是石油和天然气开采业、黑色金属、有色金属矿采选业;在制造业中,主要分布在通信设备、计算机及其它电子设备制造业,纺织业、交通运输设备制造业,医药制造业、黑色金属冶炼及压延加工业,有色金属冶炼及压延加工业、电器机械及器材制造业等。服务业投资比重仍较大,但以商业服务和批发零售(主要为贸易型公司)占大比例,占到了第三产业的。其他主要投资是一些较低层次的三产行业,如以劳动密集型为主的交通运输、仓储业。总体来说,中国企业的对外直接投资主要集中于资源开发、商业贸易服务、制造业和交通运输仓储业。四、中国企业对外直接投资的进入方式选择通过对外直接投资进入国际市场至少有三种可供选择的方式:合资合作、独资新建和并购。这些方式也同样为中国企业所采用。1.建立合资企业及新建子公司是中国企业对外直接投资的主要方式。总体而言,至20世纪90年代中期,在中国企业跨国经营扩展方式中独资新建方式约占21%,而与东道国或与第三国企业合营的方式分别占70%和9%左右。至2001年底,据部分统计,我国包括贸易性企业在内的1729家境外企业中,中方独资经营企业594家,占总数的;同国外合资经营的企业1135家,占总数的。中国企业贸易性和非贸易性海外企业中独资和合资的比例有差异,贸易性海外企业中独资的比例相对高很多,而非贸易性海外企业中合资合营占了绝大多数。截至1994年6月底,由外经贸部批准或备案的海外贸易性企业中,独资方式占40%,合营占60%;中国非贸易性企业中,独资占10%左右,其余为合营方式。近年来,我国对外投资迅速增加,但是我国企业总体上还处于对外直接投资的初级阶段,绝大多数企业采用传统的新建独资或合资企业的方式,兼并收购方式很少,尽管收购金额在对外直接投资流量及存量中所占比例较大。2005年,冯赫对102家在欧洲投资的中国企业的问卷调查显示,在五种投资方式中,所占比例最高的是“设立办事处、代表处等非生产性分支机构”(),其次分别是“建立合资企业”(49%)、“新建独资企业”()、“并购国外当地企业”()、“新建合作企业”(24%)。从多数企业选择设立办事处、代表处等非生产性分支机构可以看出,中国企业对外直接投资还处于探索尝试的初级阶段。因此,合资和独资仍是现阶段我国企业对外直接投资的主要方式。2.跨国并购投资逐渐成为中国企业对外直接投资的重要方式。中国企业的并购活动开始于20世纪80年代,在对外投资早期,我国企业跨国并购次数少,规模小,参与者多为国有大型企业(如中信、首钢、中化等)。据不完全统计,1984—1996年间,中国企业跨国并购23起(包括对香港企业的并购),并购额超过1亿美元的5起。自20世纪90年代后期起,尤其是实施“走出去”政策后,我国一些有实力的大型企业开始活跃于国际并购市场。表2是2002—2006年间中国企业在海外的重大并购事件。1998年我国企业跨国并购额占当年对外直接投资的48%,2000年跨国并购占直接投资的,超过一半。自2001年中国正式加入WTO之后,越来越多的中国企业将海外并购作为对外直接投资的主要方式。2002年跨国并购占对外直接投资的,2004年,我国企业的海外并购规模比2003年增长50%,所涉及的并购金额达48亿美元。2005年被称为中国的“并购年”,并购总额62亿美元。2006年跨国并购金额占直接投资的1/3,总金额达80亿美元。从2002到2006年间我国企业连续进行大规模的跨国并购,一些著名的大公司,如TCL、联想、京东方、网通、中海油、中石油等在国际市场上所进行的并购活动引起广泛关注。

请参考随着经济全球化进程的深化,国际工程承包市场具有巨大的发展潜力,开发这一领域将为我国对外经济发展做出巨大贡献。我国在工程承包领域具有较强的实力,随着我国国际工程承包队伍的不断壮大,已经成长起来一批了解国际市场、技术力量较强、管理较为规范的国际工程承包企业,我国企业现已完全具备了进一步发展对外工程承包的条件和能力。然而,我国对外工程承包企业在发展中也面临着一些问题,本文重点分析这些问题,并提出解决对策。对外工程承包企业发展中的主要问题从宏观层面上看,政策供给不足,政策性金融机构的金融支持力度不够。由于我国对外工程承包主体的多元化和相关法制建设的滞后,使得我国对外工程承包产业的集中度较低。尽管国家已经出台了一系列专项政策扶持海外工程承包,但在“大经贸”体系内的配套政策还有待完善,与此同时,政府在前瞻性市场趋势的引导政策和法制建设方面与国际惯例还有一定的差距。法律法规体系不健全,我国在对外投资、对外承包工程和对外劳务合作等方面的立法至今尚未出台,涉及跨国经营的财务、税收、信贷、外汇、统计等制度不完善,尚未形成体系,落后于形势的发展。从企业层面上看,我国还没有建立起完全与国际接轨的现代企业制度,业务结构单一,产品和服务的知识含量和附加值不高,缺乏技术创新,现阶段,我国缺乏复合型的跨国经营人才,同时,由于企业规模小,综合实力较弱,企业资金筹集渠道单一,资产结构不合理,导致企业资金实力和融资能力不强。“走出去”战略实施以后,为了推进我国建筑服务的输出,政府通过相关政策实现了对外承包工程经营主体多元化发展。但同时,由于相关配套政策制定的滞后,造成了行业经营秩序混乱、市场集中度低、同一层面的无差异竞争激烈、资源浪费严重的局面。企业的经营规模小,平均营业额与国际同行相比处于较低水平,显然这不能为企业在资本市场上筹集资金提供支持和保障。结合当今国际工程承包市场的特点与我国企业的具体情况,借鉴国外企业的发展经验,可以清楚地发现,融资“瓶颈”成为提升我国对外工程承包企业国际竞争力的最大制约因素。进一步促进对外承包企业发展的对策重视发展对外承包工程业务。国际工程承包市场竞争日趋激烈,加之技术水平的不断提高,国际工程承包业务的复杂性不断递增。国际工程承包已成为各国产业、服务贸易的综合国际竞争力的体现。我国要不断扩大国际工程承包在国际市场的份额,就必须高度重视对外工程承包的发展。提高我国企业的融资能力。现阶段,资金和融资问题已经成为制约我国对外承包工程发展的“瓶颈”。政府应该重新定位建筑服务出口在我国“大经贸体系”中的战略地位,尽快建立起科学、规范的金融服务体系。同时,企业应开拓思路,敢于创新,在与金融机构保持充分交流沟通的基础上,利用各种不同金融产品的优势进行组合,降低融资成本和负债水平,控制财务费用的支出和融资风险,保证以最小的代价获取最大的利益。提高我国企业抗风险能力。相对于其他行业,国际工程承包是风险较高的领域,特别是大项目投入大、工期长,易受不可预见的外来因素如自然灾害、战争等影响,再加上我国的市场大多在发展中国家,政治经济不稳定造成的风险更为突出。随着我国保险事业的发展和保险市场的开放,国家应鼓励保险机构向国际工程承包项目提供多种类型的保险服务。加强对承包工程的管理。对国际工程承包企业实行资质管理。建议尽快制定和完善按行业类别划分的国际工程承包企业的资质、资信标准,并根据企业经营管理能力和以往业绩分别发给主包和分包许可证。审批手续可以从简,甚至逐步取消,但资质、资信的条件不能降低。不论是中央还是地方企业,不论企业的行业、性质如何,不符合资质条件的企业,一律不给予经营权。加快国有对外工程承包企业的体制改革,彻底转换其经营机制,通过体制改革,解决“所有人缺位”的问题。引进国外高级技术与管理人才。与国际同行相比,我国国际工程承包企业在高级技术与管理人才方面还有一定差距。不少发达国家在工程承包领域设置技术壁垒,我国企业往往由于缺少高级技术与管理人才,而不具备相应的资质条件,难以在项目投标中获胜。因此,在重视培养本国技术与管理人才的同时,应允许企业引进外国高级技术与管理人才。

【选题参考】 论企业核心竞争力• 【选题参考】 现代管理理论热点问题研究• 【选题参考】 消费者行为研究• 【选题参考】 现代商务谈判• 【选题参考】 激励理论的研究• 【选题参考】 领导理论的研究• 【选题参考】 组织发展与变革• 【选题参考】 “扩展企业”运作研究• 【选题参考】 企业文化模式研究• 【选题参考】 企业协同效应研究• 【选题参考】 企业智力资本研究• 【选题参考】 品牌延伸的问题与对策• 【选题参考】 克服“克隆公司”现象• 【选题参考】 大企业组织流程化设计• 【选题参考】 跨国经营的价值链设计• 【选题参考】 产业链上的价值链分析• 【选题参考】 入世后黑色家电的产业分析与企业对策• 【选题参考】 企业竞争力问题探讨• 【选题参考】 新形式下我国经济安全的保障问题• 【选题参考】 网络经济对现代企业的影响• 【选题参考】 论企业战略联盟• 【选题参考】 人力资源资本化——人力资源管理的新要求• 【选题参考】 西部大开发问题的探讨• 【选题参考】 企业的跨文化管理• 【选题参考】 关于推行股票期权制若干问题的探讨• 【选题参考】 企业如何应对“入世”的机遇与挑战• 【选题参考】 对多元化经营战略的全方位思考• 【选题参考】 虚拟企业• 【选题参考】 关于企业实施名牌战略问题的研究• 【选题参考】 企业成长研究• 【选题参考】 知识管理研究• 【选题参考】 组织结构及形态演变研究• 【选题参考】 我国上市公司的公司治理结构完善• 【选题参考】 管理理论与现代公司经营• 【选题参考】 网络经济时代的管理变革• 【选题参考】 风险资本与高新技术企业的公司治理• 【选题参考】 全球化背景下我国IT企业的发展战略• 【选题参考】 面向新经济模式的企业管理信息系统• 【选题参考】 资本经营方式研究• 【选题参考】 企业并购研究• 【选题参考】 管理者收购研究• 【选题参考】 战略联盟研究

毕业论文选题对外投资

提供一些国际贸易专业毕业论文的题目,供参考。1、绿色壁垒对我国××产品出口的影响分析2、跨国公司在华扩张模式探析3、技术性贸易壁垒对我国××产业的影响及对策4、国际贸易中的技术壁垒研究5、论劳动密集型企业的竞争压力及对策6、外国对华反倾销的现状及其应对策略研究7、进出口业务中进出口商存在的风险及其防范8、中国企业国际化经营模式探索9、高科技企业跨国经营模式研究10、跨国经营中的市场营销与跨文化冲突11、国际贸易中的技术性贸易壁垒与应对策略研究12、国际贸易中的反倾销及我国的应对措施研究13、国际贸易领域中的知识产权保护与我国的应对策略14、绿色壁垒的成因及其防范15、SA8000对我国外贸出口的影响分析16、反倾销的国际比较及其启示17、论我国农产品的国际比较优势和经营策略18、中国东盟自由贸易区的进展、问题和政策取向19、世界制造业发展趋势与我国制造业发展对策20、技术贸易壁垒对我国农产品出口的影响及对策21、我国的贸易依存度及其国际比较22、电子商务中的EDI及其应用分析23、完全市场经济地位对中国对外贸易的影响24、利用产业内贸易理论促进我国的产业升级的作用探索25、中美贸易结构之比较分析26、战略性贸易政策和中国产业结构的调整27、“更紧密经贸安排(CEPA)”的经济效应分析28、我国出口商品结构问题的分析及调整对策29、论我国服务贸易结构的优化30、当前我国××产品外贸出口的主要问题及对策31、非关税壁垒的发展动态研究32、中国出口贸易过度竞争的原因及对策分析33、利用世贸规则加强农业保护的政策体系研究34、中国农产品的对外贸易发展的障碍及对策分析35、自由贸易下我国农产品出口前景及其策略36、我国高新技术产品现状分析及其战略选择37、进出口业务中进出口商各自存在的风险及其防范38、中国加工贸易转型升级与结构优化研究39、我国加工贸易发展的现状与趋势分析40、中国大型生产企业国际化经营模式的探索41、我国高科技企业跨国经营模式研究42、中小企业开拓国际市场战略研究43、国际反补贴发展趋势及对策44、应对反倾销中的企业行为研究45、跨国公司在华投资的区域分布及区域政策46、我国对外直接投资企业发展的主要障碍及其对策研究47、我国外商投资的区位特征及变迁48、新形势下我国利用外资战略与维护国家经济安全研究49、跨国并购的发展及其对东道国的影响50、跨国公司在中国的发展趋势和我国的对策研究51、跨国公司制造业和服务业外包发展趋势与我国政策研究52、纺织品全球配额取消后,我国纺织品对外贸易的形势变化及今后的发展战略53、中美贸易摩擦的根源分析54、充分发挥动态比较优势促进我国对外贸易的发展55、建立我国产业部门的有效预警保护机制56、外贸行业协会现状与作用的经济学分析57、跨国经营中的人力资源管理与跨文化冲突58、论跨国经营中的政策风险与规避59、国际服务贸易的新特点和趋势分析60、全球贸易失衡及各国在贸易政策中的反应61、世界石油价格的变化趋势及对国际贸易的影响62、战略性贸易政策在发展中国家的适用性分析63、WTO框架下反倾销、反补贴和保障措施的比较研究64、WTO框架下发展中国家幼稚产业保护研究65、非关税壁垒的发展趋势与对策探究66、反倾销全球化及其贸易效应分析67、SA8000及对国际贸易的影响68、新的贸易壁垒——劳工标准的影响分析69、欧盟、北美自由贸易区的发展及其对中国一东盟自由贸易区的启示70、Trips知识产权国际争端解决机制问题研究71、石油危机对中国国际贸易发展战略的警示72、从比较优势向竞争优势转变——中国产业发展战略的调整73、从外贸依存度看中国外贸面临的结构风险74、中国与东盟(其他地区)出口商品比较优势变化的分析75、中国与东盟贸易(或其他地区)的竞争性与互补性研究76、出口退税政策调整对进出口贸易(或纺织品行业)影响的分析77、后配额时代中美纺织贸易磨擦及对策78、入世后我国出口产品遭遇新型非关税壁垒及其对策研究79、从中美贸易逆差数额争议看原产地规则80、中国民营企业对外贸易发展存在的问题及对策81、我国外贸代理制的缺陷及完善82、高新技术产业分工格局的演变与我国高新技术产业对外贸易发展的对策研究83、我国“走出去”战略下对外直接投资与对外贸易的关系研究84、从贸易大国走向贸易强国的战略思考85、技术引进与中国后发优势的发挥86、中国产业(或某类)国际竞争力提升的路径选择87、贸易自由化背景下中国汽车(或其他行业)产业国际竞争力的分析88、中国家电业OEM/ODM/OBM跨国经营战略的转变89、中国贸易自由化带来的竞争效应及福利影响90、CEPA及其对中国经济发展的影响91、中国——东盟自由贸易区:贸易趋势与效应分析92、中国参与区域经济一体化的战略利益与特点93、中国服务贸易的竞争力分析及国际比较94、服务贸易自由化与我国服务贸易发展95、电子商务对国际贸易的影响分析96、中小企业如何利用电子商务开拓市场97、电子商务的物流模式研究98、中国——东盟自由贸易区电子商务框架研究99、我国企业实施电子商务战略研究100、电子商务在国际贸易中的应用现状与对策研究101、信用证欺诈例外原则探析102、信用证软条款问题研究103、信用证项下进口押汇制度之法律性质研究104、关于国际保理业务在中国未来发展基本格局的探讨105、跟单信用证银行审单问题研究106、企业并购中支付方式及交易价格问题研究107、信用证支付风险的法律研究108、我国出口信贷现状及对策研究109、中国出口信用机构的现状及发展110、出口信用保险制度研究111、托收支付方式的使用及其风险规避112、现代国际物流及其在中国发展策略的探讨113、供应链一体化与我国口岸物流发展研究114、从国际贸易的发展看CEPA在香港的实施115、电子商务环境下现代物流的理论研究116、出口保险中融资银行权益保障法律问题研究117、国内商业银行国际贸易融资风险管理研究118、信用证类国际贸易融资业务的风险与控制119、进出口贸易融资及其风险管理研究120、中小外贸企业国际贸易融资问题研究

国贸专业毕业论文选题如下:

1.中国农业对外直接投资的驱动力及区位因素研究。

2.中国与“一带一路”国家农产品贸易网络结构及其影响因素分析。

3.黑龙江省金融发展与经济增长关系的实证研究。

4.非关税措施对中国农产品出口的产品种类溢出效应 ——基于产业视角的研究。

对我国农业技术创新的影响研究 ——基于产出与效率双重视角。

6.中国农产品加工企业规模异质性的出口效应研究。

7.“一带一路”沿线国家园艺产品贸易整体网络结构及其影响因素研究。

8.中国农产品加工企业出口影响因素研究 ——基于新新贸易理论视角。

9.中国与南亚农产品贸易影响因素及潜力研究。

10.中蒙农业合作影响因素分析。

11.玉米价格波动对我国玉米产业安全影响的实证分析。

12.欧盟-越南自由贸易协定(EVFTA)对越南纺织品出口影响效应研究。

13.蒙古国外资企业投资环境研究。

14.影响辽宁省旅游业竞争力的因素分析。

15.内蒙古边境贸易转型升级研究。

16.俄罗斯产业内国际贸易的发展趋势和潜力研究。

17.基于SWOT模型的中蒙跨境贸易发展对策研究。

18.韩国服务贸易存在的问题及完善对策研究。

一、商业银行与其它金融机构系列1、浅析次贷危机对我国金融监管体制的启示2、对商业银行信贷风险管理的研究3、我国中小企业融资现状及对策研究4、关于汽车金融业的现状及发展对策5、我国中小商业银行贷款定价方法探讨6、国有商业银行的经营绩效分析及实证研究7、农村金融发展对农村经济增长的影响8、试论述中小企业融资的困境解决9、外资银行在华发展的特点及影响分析10、从次贷危机谈银行的资产证券化发展11、关于小额贷款银行在我国的发展现状及前景分析12、中小金融机构风险形成的原因分析13、关于财务公司的金融职能探析14、第三方支付体系研究15、商业银行表外业务的风险控制16、我国商业银行利率市场化问题17、我国银行信用卡系统风险防范18、商业银行消费信贷业务的风险管理研究19、论我国商业银行个人理财业务的发展20、我国家庭理财方案的设计21、我国商业银行个人理财业务发展状况研究22、浅析我国商业银行信贷风险评级的作用23、我国商业银行零售业务发展研究24、我国典当业的融资功能研究25、商业银行综合柜员制操作风险与防范26、浅析我国商业银行个人信贷业务的潜在风险27、租赁业在我国的现状分析28、我国商业银行房贷风险与防范29、商业银行公司治理与内部控制作用分析30、我国商业银行开展投资银行业务研究31、浅谈商业银行会计风险防范32、商业银行财务分析对银行发展的作用33、我国商业银行高端客户理财业务发展状况研究34、商业银行流动性分析35、商业银行资产种类创新发展36、商业银行业务合同研究37、商业银行绩效考核作用38、商业银行国外投资研究39、商业银行的QDII发展40、浅析巴塞尔信用评级方法对风险管理的作用41、农村信用社农户小额贷款存在问题及对策二、金融市场系列1、股票定价与价值投资研究2、资本资产定价模型的理论研究3、我国上市公司资本结构研究4、我国股份制企业董事会成员结构与决议研究5、浅析影响我国上市公司资本结构的因素6、我国上市公司股利分配原则依据研究7、认股权证定价的实证研究8、股指期货交易开市场站的必要条件研究9、浅析IPO定价的合理性10、风险投资退出渠道的比较分析11、上市公司市盈率影响因素的实证分析12、试论述我国债券市场的现状及发展趋势13、试论我国票据市场的现状及发展14、试探机构投资者对股市价格的影响问题15、我国投资银行的业务存在的问题研究16、我国创业板推出的意义和面临的问题研究17、论开通国际板对A股市场的影响18、未来美国股市趋势分析及对中国市场的影响19、经济长期发展背景下的中国资本市场投资机会分析20、对中国股市的成长性与投资机会研究21、市场繁荣与理性投资—全球主要股票市场投资经验借鉴22、华尔街百年兴衰历程对中国发展金融市场的启迪23、中国从成熟资本市场的经验借鉴24、试论中国股市的“股权溢价”现象w25、对股市同步现象的实证研究26、试论股市中的羊群行为27、股市日期效应的实证研究28、对中国封闭基金之谜的研究29、股权溢价与通货膨胀的关系实证分析30、对中国公司购并行为及其效果的研究31、对中国股市的“势头效应”和“反转效应”的实证研究32、中国股票市场的“IPO异常”现象探析33、对中国股市中的信息与波动率的实证研究34、中国金融市场监管现状与问题分析35、股票价格波动问题研究36、债券信用评级问题研究37、金融衍生品定价问题研究38、外汇交易策略探讨39、外汇交易技术分析40、外汇市场做市商制度研究41、债券投资策略研究42、股指期货套利交易问题研究43、黄金交易市场xian长分析与展望44、金融期货在我国开展的功能性研究45、风险投资退出渠道的比较分析三、货币理论、政策、与监管系列1、中国货币政策取向与宏观经济态势分析2、货币政策与金融监管的关系3、中国财政政策与货币政策的协调研究4、浅析次贷危机对我国金融监管体制的启示5、金融危机管理中的财政政策研究6、金融危机发生金融监管的责任分析7、货币政策对金融市场的调控作用及影响8、货币政策工具的运用效应与创新9、我国监管部门的监管方式改革研究10、中央银行对商业银行信贷规模调控的效应分析11、金融监管的发展趋势研究12、新自由主义的货币理论褒贬分析13、金融创新理论在我国的应用研究14、金融机构的信用创造研究及实证分析15、金融资产价格影响因素分析16、在新形势下,货币理论与政策创新研究17、货币政策对经济调控的效应分析18、金融深化论在当代的适应性研究四、国际金融系列1、浅谈人民币升值对我国经济的影响及政策建议2、人民币持续升值对我国证券市场的影响3、人民币汇率制度改革研究4、国际金融危机产生的深层次根源探析5、我国汇率衍生品的发展现状、问题及对策6、人民币升值对商业银行的影响及其对策7、国际结算在国内银行国际化服务中的作用8、国际结算中的风险研究与防范9、国际结算中的收汇考核案例分析10、关于人民币国际化的发展进程分析11、关于国际资本流动的影响及监管问题的探讨12、试论述我国如何应对国际热钱的流动13、关于我国资本账户开放的相关问题探讨14、我国扩大对外投资的现状及趋势研究15、我国国际储备的现状及成因分析16、关于我国国际储备管理的探讨分析17、国际金融危机的防范与治理18、国际资本流动的原因、特点分析19、个人海外投资研究20、企业海外投资技术研究21、公司海外投资的风险研究22、企业海外间接投资与股票、债券、基金研究23、美元、欧元、邓国际货币汇率波动其实分析24、人民币国际化利弊分析25、外汇洗钱的方式与渠道研究26、国际收支分析效应研究27、错误与遗漏数据及不明资金逾出研究28、新形势下我国外汇管理改革研究29、外汇管理与经济发展的关系研究30、外汇交易防险工具研究五、其它1、影响我国金融创新的因素分析2、金融全球化对中国金融业的影响3、网络金融的发展研究4、农村金融发展对农村经济增长的影响5、高新技术企业融资困境及其对策研究6、物流金融发展研究

  • 索引序列
  • 毕业论文对外投资怎么写
  • 毕业论文对外投资怎么做
  • 对外投资毕业论文
  • 毕业论文对外投资
  • 毕业论文选题对外投资
  •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