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毕业论文 > 关于桐子叶粑粑的毕业论文

关于桐子叶粑粑的毕业论文

发布时间:

关于桐子叶粑粑的毕业论文

桐子树是具有很高经济价值的植物。桐子树叶和其提取物,比如桐油,在医药、化工、农业中都有广泛应用。南方很多地方都有吃桐子叶粑粑,做法各有千秋,但基本上桐子叶的主要作用就是用来包裹粑粑。在四川宜宾,桐子叶粑粑,也叫桐子叶泡粑,咬一口不油不腻,回味悠长,有浓郁的桐子叶清香,味道相当巴适!桐子叶粑粑的原材料,除了选用洗干净的桐子树叶外,还需要上好的猪板油,糯米、饭米、红糖、白糖。大概比例是:10斤饭米、3斤糯米、2斤红糖、1斤白糖。

时钟滴答滴答,季节的风吹动,在四季里转转翻篇,年年岁岁,岁岁年年,一个又一个节日在时钟的敲击声里缓缓而来,转过春的柔光,夏的风悄然而至,当六月的盛宴开始,儿童节欣然溜走,一年一度的中国传统节——端午节漫步走来,我坐在时光的柔波里,遥望龙舟风发,远闻粽叶飘香,忽闻家乡的香醇远远飘来,散落在心坎漫漫散开…… 端午节的传说很多,但更多说的是为了纪念屈原。小时候的我们并不知道屈原是谁,也不知道外面的世界里有着另一种纪念方式。那时的我们以为世界都是一个样,一样的美,一样的纯,也有着一样的山和水与民情……桐子叶包是家乡在端午节前后每家每户必做的一种节日点心,家乡的土话叫:桐子叶蕉粑。它身上蕴藏着桐子叶在大自然里润发的芳香,比粽子的粽叶更香更纯真、更让我们喜爱。每当端午节带着满身香气款款而来,我们便是撒了欢似的跳着笑着叫妈妈或爸爸们去摘桐子叶,很多时候,我也想去,可没一次去成,他们说我摘不到(爸妈不准我去,可能是怕我够不着树摘不到还是怕上树有危险吧…唉!),因此,桐子树在我那时的心里就是一参天大树,后来跟爸爸去干活,见了长在我家地里旁边的才知并不是每棵树都是很高很大的。听爸爸说,那是他种的,还没几年,所以还没长大,可我好像见到它都结了很多个绿油油的果了,我一面躲在它的树荫下,一面随手摘下一个果子,刚要往嘴里送便被爸爸制止了。他说,这桐子果不能吃,是用来炸油的……我好奇的眨巴着眼睛,望着在阳光下绿油油的发着光的满树满树绿:原来这小小小小树还有那么多的用处啊?!叶子摘好了,接下来便是制作桐子叶包了。最关键的是桐子叶,把新鲜油亮发绿带着纯纯香味儿的桐子叶,用井水洗干净。用脸盆把米粉(喜欢吃硬的用大米粉,喜欢吃软的用糯米粉,或者两者兼之的,各一半,反正没有标准,看各人喜好。)加一些水和成浆揉成团,然后一小团一小团压扁摊放在桐子叶上面,爱吃甜的把一些白糖或黄糖(红糖)放在中间,喜欢咸的把剁好的碎肉放在中间,最后把桐子叶合拢,放在蒸笼里或锅里面蒸。等到蒸熟,一打开锅盖,那桐子叶的芳香便扑鼻而来,惹得我们口水直咽,真可谓是清香四溢啊!我想,记忆里端午节除了艾叶香,它——桐子叶包便是我们最最“销魂”,最诱人的味儿了。蒸好了,拿出来,忘了还正冒着热气呢,闻着那阵阵清香扑鼻,便急不可待地用小手去抓,当烫烫的热气逼手,欲吃不能的刹那,真是恨得牙痒痒。大人们见我们嘴馋的样子,一边笑着摇头,边用筷子夹几个出来摊开,把手打湿,轻轻把叶儿掰开,然后用嘴小心地吹几口,再用筷子夹给我们,亦或用一只筷子穿过粑粑,叫我们小心拿着慢慢吃,以免把嘴给烫伤。被香气袭倒的我们哪里能听那么多,一手抢过便往嘴上送,很多时候都是被烫得直眨眼,用小手飞快地给嘴巴扇风。特别是吃那包着糖的,一口咬下去那糖水直流,有时还真分不清是烫的糖水还是口水还是两者都有直从嘴边流出来。我们家,端午节的时候特热闹,因为正好端午第二天是妈妈的生日,可亲人们给妈妈过生日都是赶在端午节这天来,以至使我们(姐妹)一直以来以为妈妈的生日是端午节这天呢,额……为此,妈妈为了迎接舅舅舅妈及姨妈等人的到来,每年都提前准备多多的桐子叶包,也因此,我们家在这一天比常人家更多了些热闹与温馨…心想:舅舅舅妈及姨妈他们家每年都省了包桐子叶包的麻烦吧?不过,是否也少了很多乐趣呢?呵呵…又到端午节,粽子飘香的季节,家乡的桐子叶包香已仿佛离我们越来越远,越来越远……那记忆里的香味儿,飘荡在节日的上空,盘旋回转,散开…… 又到端午飘香节,每逢佳节倍思乡。 遥知桐叶犹纯洁,遍寻清醇只为香!

1、走进湘西,湘西女人是最让人牵挂的。 湘西的女人朴实、土气,一如山里的一颗石头或山花,没有丝毫人为的雕琢和装饰,不管风怎么吹日怎么晒雨怎么淋活计怎么磨,湘西女人就是水灵灵的、绰约约的,洋溢着最为引动人心的生命气息。尽管你有时会看到一个或两个不怎么引动人心的,一打听,保证不是湘西的,那是外地来这里办事的女人和娘子。湘西女人是纯粹的、丑也能美的精灵。 在湘西长满绿草绿树和鲜花的背景里,湘西女人总是行走着的最好的风景。脸尖尖的唇薄薄的,皮嫩嫩的,腰纤纤的,胸挺挺的,柔而不弱,媚而不俗,穿着自己刺绣的花衣,戴着父兄铸造的银圈,在你的心尖尖上摇曳穿行。蝴蝶斑斑斓斓地跟在身后。蜻蜓斑斑斓斓地跟在身后。南来的紫燕一声呢喃,也斑斑斓斓地跟在身后。她们是质地优良的一种花木,大朵大朵地开放,大片大片地生长。 这独个的、行色匆匆的,是上了年纪的婆姨。她要到坡上去,她会隐没在庄稼里好长一段时间不会出来。手上的锄头镰刀,会在她汗水溽溽的滴淌里薅出一大片诗句割出一大片文章。女人,文章与诗句里的一张犁,弯着腰躬着背,驮着辣热的日光和人生的乞望,匍匐前行。庄稼的叶掌越肥越厚,叶掌的果实越壮越甜,女人额上的皱纹却像犁下的沟沟又深又黑。可女人依然站在庄稼里,让山风吹拂,与白云为伴,然后把星星和月光带回家里,做成油灯,照亮全家人的生活。 那些结婚不久的嫂子和没结婚的妹子,是一群叽叽喳喳的山麻雀,整日整夜,飞来飞去。银亮的声音在山谷里抖动飘逸,涨一河春水,催一树花蕾,把一片片慵绻的黄叶心事泡得伸直了腰身,游溶杯底。他们要翻越这一座座绿色,到山的那边去,走亲戚,看热闹,会情人,或者仅仅是买一点自己喜欢的东西。她们不描眉化妆。她们不烫发整容。她们只穿戴一身好衣服。她们跟自己的情人一样,恨那些花枝招展、浓妆艳抹的妖女人。 那些情人,常常在河边或林地的一块岩板上等着,守望这些即将翻山越岭而来的爱情。脚下的水,水底的鱼,都像女人曾经的手掌抚摸他的心。当女人的铃香摇近时,情人站起来,对着她们打一声响亮的吆喝,“喔——喔!”亮丽的湘西女人就都竖了耳朵,亮了眼睛,笑笑对,一齐响应“喔——喔!”如是男人又“喔”,女人又“喔”,整个河谷一片“喔”声。不是山誓海盟,没有花言巧语,湘西的女人跟男人,就这样面对我们宣传爱情。 那个穿线格衣的、早已归属了情人的湘西女人,羞羞的,却勇敢的,走出队列,迎住男人。可是不成!那帮子柔起来比谁都柔,野起来比谁都野的好女人,一下子嘻嘻哈哈地扯住了她的衣角,不准上前,咦!就等不及了!还未过门就不要我们了,那亲乖乖就那么好?我们不信!我们就要看看你这亲乖乖是傻蛋蛋还是俊馍馍!我们要整整后生!说了说了就蜂拥上去,团团抱住男人又扯又撕。提男人的耳朵,拧男的脸蛋,剐男人的衣裤,然后四脚朝天抬了,往红衣女人身上撞油打油,直到男女双双拱手告饶才甘罢休。那么,好吧,接个吻,做做示范动作!那各怀“鬼胎”的二人就半推半就地,做了一个示范动作。哎!湘西女人的一滴水,该会淹死多少男人? 湘西的女人心灵手巧,会绣花做鞋。 湘西的女人壮实漂亮,会生儿育女。 湘西的女人美丽多情,会酿造爱情。 湘西的女人唱歌时,歌里的子弹能击倒一颗铁打的心。 湘西的女人跳舞时,舞里的情勾子能勾住一尊远去的背影。 湘西的女人是世上最纯最真最善最美最举世聪颖的人。 可是她们命苦,她们似乎注定了是深埋地下的一条药根。自小,她们就没有儿童乐园,只有蓝天草地,她们固然也跟自己的哥哥弟弟一样在父母的背篓里长大,可她们永远没有哥哥弟弟的优越尊贵。当哥兄老弟穿戴一新地去上学时,她们往往留在家里扫地、哄弟妹或做其它什么。穷,盘不起,爹娘的天平只能倾向哥哥弟弟,委屈她们。因为她们是迟早要泼出去的水,收不回的人,她们迟早会成为别家的媳妇做别家的事情。她们常常站在自家的阶檐或坪场,看样高样大的童年在校园的操坪里跳呀闹呀、无忧无虑,她们常常静听那棵枝繁叶茂的古枫下钟的声音。当她们爬到教室外的门缝里随着伙伴失声读出“1+1等于2、2+2等于4”时,老师惊异地发现了那双乌溜溜的眼睛:“妹子,进来,我教你!”可妹子一脸绯红,跑了,以后再也不来。湘西女人,一串未甜先熟的葡萄,酸透了世人的心。 2、土家族是中国的少数民族之一。主要分布于湘鄂川黔毗连的武陵山地区。即湖南省西部的永顺、龙山、保靖、桑植、古丈等县;湖北省西部的来凤、鹤峰、咸丰、宣恩、利川、恩施、巴东、建始、五峰、长阳等市县;四川省的酉阳、秀山、黔江、石柱、彭水等县。根据2000年第五次全国人口普查统计,土家族人口数为8028133。使用土家语,属汉藏语系藏缅语族中的一种独立语言。无本民族文字,通用汉文。现在绝大多数人通用汉语;沿酉水(源自湖北鹤峰,注入湖南沅水)流域约20万人仍使用土家语,有的也兼通汉语。 土家族,史籍中称谓较多。秦汉时,以其崇拜白虎被称为“廪君种”,或以使用武器特征称为“板楣蛮”,或以其人呼“赋”为“赛”而称为“责人”;属巴郡南郡蛮”和“武陵蛮”的一种。次后,多以地域命族,被称为“溪蛮”,“楼中蛮”,“巴建蛮”,“信州蛮”,“阳蛮”等。宋代,出现了区别于武陵地区其他族别而专指土家的“土民”、“土蛮”、“土兵”等名称。以后,随着汉人大量迁入,“土家”作为族称开始出现。 土家族的来源,目前说法不一。一说来源于秦灭巴后,定居于湘鄂川黔边的巴人;二说根据湘西龙山、泸溪、大庸等县市出土的新石器文化遗址和土家语地名,认为土家族主要来源于湘西土著,与进入的巴人、汉人融合而成;三说根据《复溪州铜柱记》有关记载和土家族与彝语相近以及土家与云南部分彝族风俗相同等现象,认为来源于唐中叶的乌蛮。 泰灭巴以后,生活在武陵境内的巴人,以火耕水耨、渔猎山伐为业,繁衍生息。其首领依靠其同种或同姓的种姓血缘关系进行统治,维持内部关系。西汉末年,“武陵夷”田疆起兵反抗王莽篡权。以后“零阳蛮”、“漤中蛮”、“巫蛮”和“澧中蛮”都起兵反抗压榨。三国时,蜀汉与孙吴长期争夺夔、峡和武陵地区,土家族成为他们相互争夺的重要对象。蜀吴的长期争夺,使武陵地区各族人民难以安生。这以后的南北朝和隋朝,武陵地区各部势力迅速发展,经常处于各自雄踞一方,中央控制松弛,战争频任,社会动荡。唐朝开始,中央采取羁縻州县制度,任命归顺的地方首领以州县官职,治理其地,并准其世代承袭,使土家族日趋稳定,与汉族的经济文化交流日渐加强。土家族人民在抗击外敌入侵、支援红军长征。打击国民党反动派的斗争中作出了重大贡献和牺牲。 3、邵阳市 正月初一早上必吃油煎糍粑,邻里拜年,初二出嫁女儿回娘家拜年,初五破五,十五元宵节做汤圆食之。 三月三荠菜煮鸡蛋。 五月初五端午节,包粽子插艾蒿另有艾蒿煮水沐浴等,女婿送粽子至岳家。邵东还有称五月初五为小端午,五月十五为大端午,也有包粽子一俗,但不似小端午风行。 六月早稻收割有尝新一俗,现已少见。 七月初七有乞巧小孩子拜乡间小桥为亲娘者,谓之桥亲娘,传如此小孩能茁壮成长。七月初十左右开始中元节,放鞭炮烧纸钱迎接逝去先人谓之接老客,十四放鞭炮烧纸钱送之走谓之送老客。期间天天上供烧纸并以烂熟绿豆为馅做糯米粑粑以油桐树叶裹之谓之桐子叶粑粑上供。 八月十五中秋节。 九月初九重阳节,敬老而已 十二月二十四谓之小年,家家大扫除,亦隆重过之。小年以后开始舂糍粑杀年猪。俗传小年以后死人皆为阎王误做年猪收之,故丧家秘不发丧直至翌年破五之后。大年三十举家团圆,乡间多在中午团年。 另,邵阳习俗酒席在中午举行。在湖南岳阳过年风俗有好多不一样的.比如岳阳都有好几个市.还有县城.可以说每个地方都有不同的风俗.想必你应该是外地的人.但是你是岳阳的女婿是吧.呵呵,其实过年很简单的.玩的热闹.你一般不管是认识的还是不认识的.别人跟你说声新年快乐你最少也要回个礼咯.还有就是大年三十的时候给小孩子包红包.也就是MIMI了 你要包多少就看你自己的心意了.最主要的是老人家比较忌讳的是过年千万不要说"死"字什么之类的话.要不别人会感觉不吉利.多说点吉利话就好了.还有不要打人.我们这里好多人一般是30晚上不睡觉的.叫"首席"呵呵! 这个你想睡了还是没有人拉你的.记得不要说忌讳的话.因为明年又是新的开始.家里人都希望子女在外平平安安.吃东西就不要客气.想吃什么就吃什么的 在湖南岳阳过年风俗有好多不一样的.比如岳阳都有好几个市.还有县城.可以说每个地方都有不同的风俗.想必你应该是外地的人.但是你是岳阳的女婿是吧.呵呵,其实过年很简单的.玩的热闹.你一般不管是认识的还是不认识的.别人跟你说声新年快乐你最少也要回个礼咯.还有就是大年三十的时候给小孩子包红包.也就是MIMI了 你要包多少就看你自己的心意了.最主要的是老人家比较忌讳的是过年千万不要说"死"字什么之类的话.要不别人会感觉不吉利.多说点吉利话就好了.还有不要打人.我们这里好多人一般是30晚上不睡觉的.叫"首席"呵呵! 这个你想睡了还是没有人拉你的.记得不要说忌讳的话.因为明年又是新的开始.家里人都希望子女在外平平安安.吃东西就不要客气.想吃什么就吃什么的。

关于叶儿粑散文

关于叶儿粑散文,生活中,说到叶儿粑,相信大家都不陌生吧!许多地方在端午节和中秋节都有做叶儿粑的习俗。叶儿粑是一种很好吃的美味,下面给大家分享关于叶儿粑散文!

昨天接到母亲打来电话,通知我们端午节一定要回去吃她亲手做的叶儿粑,还说其他兄弟姐妹她也已经分别通知了。

其实,好多年没有吃上母亲亲自做的叶儿粑了,还真的想吃母亲做的叶儿粑。

小时候,每逢端午节或中秋节,几乎家家户户都要做叶儿粑(又名泡粑)。这不仅是地方生活习俗,可以增添节日气氛,更是父母对小孩子的一种爱的表达。

所以,如果哪一家过“双节”不做叶儿粑,又或者是叶儿粑做迟了,小孩子都会怪自己的父母不疼爱他们。所以,再穷的家庭,基本上都要或多或少做点叶儿粑的。

我们家七个人,叶儿粑一直是我们兄弟姐妹五个的最爱。所以,父母每个端午节或中秋节来临之前的头两天,就开始着手制作叶儿粑,从来就没有间断过。

其实,做叶儿粑的工序还是挺简单的。我们曾亲眼看过父母做叶儿粑的整个过程。

每逢“双节”的头两天的午饭后,父母就提前把大米和糯米分别准备好。大米和糯米的比例应该是大米占三分之二,糯米占三分之一。

当然,在大米“缺货”的年代,母亲尽管提前准备好了一些大米,但还是要用米筛把大米重新筛一遍,将米筛上面的好一点的大米留着“接待”客人的时候吃,米筛漏下去碎一点的大米才用来做叶儿粑的“底糕”,农村有种说法叫“发窖”。

大米和糯米要同时用冷水浸泡数小时。如果要使叶儿粑醇甜爽口,还得在浸泡大米时,往大米里面加一大把冬豆,这样就不用再往里面加糖精或者白糖一类的“佐料”了。这也是母亲自己发明的“偏方”。

到了晚上,父母放活回家,先把大米和糯米淘几遍。然后,就对我们兄弟姐妹五个进行分工,父亲和大哥负责“推磨”;

大姐负责“放磨”,就是石磨每推动两圈,就把浸泡涨的大米一小瓢一小瓢地放进石磨的小孔里,石磨下面就不断流出细细的米浆,最后直接流进提前准备好的大瓦钵里。

然后,母亲又跑到厨房里,把淘好的糯米放入“木甑子”(蒸饭的器具)里;我和妹妹、弟弟负责轮流烧火,用猛火把糯米蒸熟。在烧火的期间,我们仨时不时跑到石磨房里,看父亲和大哥推磨。

那“叽嘎叽嘎”的声音,现在回想起来,简直就是一首首美妙的乐曲,令人十分怀念。

待糯米蒸熟后,父亲那边的大米也就磨完了。母亲又用干净水把石磨上的米浆给冲洗干净,一是怕石磨上残留的米浆浪费可惜了,二是方便下次推磨干净好用。

然后,父亲再把蒸熟的糯米倒入大瓦钵里,再用力把糯米和用石磨推出来的米浆进行数次搅拌,最后,再把大瓦钵端到灶头温度较高的一个角落里,然后用饭盖盖好,一来保温遮灰尘,二来防猫防狗偷吃。

忙完这些后,母亲才开始弄一点简单的夜饭来给我们吃。

大约凌晨五点左右,母亲就催父亲起床,去给大瓦钵里已经凝固在一起的还是半成品的叶儿粑进行翻搅。等父亲忙完这些,天就亮了。

天一亮,母亲就开始分任务了。父亲继续忙他的农活,大哥随母亲一起去坡上摘桐子叶,姐姐负责煮饭,我负责放牛,妹妹负责割猪草,弟弟小没有安排活路。

母亲对摘桐子叶的要求也非常讲究,叶子大了不要,小了不要,太圆了的也不要,最适合的叶子就是像柳叶形状那种,长长的、扁扁的,这样的桐子叶包出来的叶儿粑,那才是真正的叶儿粑。

所以,我们家每年做的叶儿粑,不仅比别人家的叶儿粑好吃,就是走人户,送个礼,也是拿得出手的,特别有“样份”。

到了中午,母亲就在家里一边做蒸叶儿粑的一些事前准备工作,一边观察大瓦钵的“动静”,看看叶儿粑到底有没有“发泡”,一旦“发泡”了,随时就要烧火准备蒸叶儿粑。

母亲说,发叶儿粑是非常有讲究的,如果叶儿粑没有“发泡”提前给蒸早了,吃起不爽口;如果时间发久了给“发充”了才蒸,蒸出来的叶儿粑就有一股酸味,不逗人吃。

我们兄弟姐妹,也是做好了充分的准备,火柴、麻根、柴草等一切准备就绪,只等母亲一声“可以烧火了”的号令,我们就各司其职,各尽其责。

这个时候,我和妹妹就负责轮流烧火。母亲将“发泡”的还未成型叶儿粑用手拌匀,然后再用瓷盆估摸着匀出几个等分来,再用小勺子一勺一勺地放入桐子叶里,再把桐子叶折回,然后放入早已垫好的用竹块编织成的比较平整的蒸具上。

大姐在一旁边看边学,虽然慢一点,虽然“样份”没有母亲包的好看,但至少加快了包叶儿粑的速度。

我们也是一边烧火,一边观察,一边嬉戏和打闹不停。当一锅叶儿粑包完后,母亲才把锅盖盖上,四周还要用干净的湿帕子,捂得非常严实,生怕“跑气”了。待母亲说可以把火烧大一点,我们才给烧猛火。

大约10—15分钟后,叶儿粑就蒸熟了。待母亲用冷水洗了洗,然后把锅盖快速揭开,整个厨房一片热气腾腾,叶儿粑的味道就飘出来了。

第一锅叶儿粑出锅后,母亲就让我们敞开肚子吃。母亲接着继续包叶儿粑,待包满一锅后,我们再继续烧火。每次做叶儿粑,一般都要蒸四五锅。

刚出锅的叶儿粑,很烫。尽管母亲提醒过,要慢慢吃,小心被烫着了,但还是出尽了不少洋相,手还不止被烫一次。

其实,一个人真正吃起叶儿粑来,也吃不了几个,连吃二三个,自然就感觉到有点饱了。既然是过节,总还得给肚皮留点空间来吃点肉啊、盐蛋什么的吧。

下午,待叶儿粑冷却后,母亲吃了午饭,就开始挑选有“样份”的叶儿粑去湾上依次送去,每家20个。

母亲每到一家,都要说,这是我们家的叶儿粑,给你们尝尝。当然,还有其它湾里平时与父母关系走得近的几家人,比如三关田的姑婆,比如老湾的表叔娘等等,母亲也要给他们送去叶儿粑30个以上。

那个年代,整个生产队的人,都很团结友爱,邻里之间的关系也十分融洽。

至少,一个湾里,一旦有什么好吃的东西,都要相互送过去送过来,你家送我家20个叶儿粑,我家又送你家20个叶儿粑,美其名曰叫互相品尝,其实践行的就是“来而不往非礼也”的传统美德。

当然,也有非常非常贫困的`少许农户,又或者是因为其它原因没有做叶儿粑的农户。

这样的家庭,只有接收叶儿粑的份,而无还叶儿粑之力,但待到来年,又或者是有能力的时候,他们还是要想尽办法做一次叶儿粑的。因为总是接别人家的叶儿粑,还是感觉过意不去的。

母亲忙完一下午,依次送完叶儿粑后,家里做的叶儿粑最多只剩100多个了。

当天晚上,或者第二天早上,我们家就要陆续收到邻居送来的叶儿粑。母亲把邻居送给我们家的叶儿粑单放着,免得与我们家的叶儿粑放混了。

当然,没有做叶儿粑的个别农户肯定是没有叶儿粑送给我们家,母亲从来就不说什么,只是我们兄弟姐妹发话了,说这样一来我们家要吃亏的呀!

而母亲每次总是笑呵呵地说,谁家又没有个难处呢?听了母亲的话,我们也就不再说什么了。

邻居送来的叶儿粑,我们兄弟姐妹一般只吃一个,剩下的直接留给父母吃。因为邻居家做的叶儿粑都没有母亲做的叶儿粑好吃。

生产队凡是吃过母亲做的叶儿粑的人,都说母亲做的叶儿粑是最好吃的,不仅清香滋润,醇甜爽口,还特别有“样份”,好多人都称赞我母亲做叶儿粑的手艺,那简直是全生产队一流的,纷纷要我母亲给他们传授点经验。

“一季”做的叶儿粑,一两天是吃不完的。时间放久了要发霉,所以,接连几天,母亲要么蒸热了吃,要么就放进灶里用温火烧热了给我们兄弟姐妹吃。

母亲用温火烧的叶儿粑最逗我们兄弟姐妹吃,每次都是一抢而光。现在都还记忆得:用温火烧的叶儿粑的那个香味,又不烧糊,也不烧焦,那个颜色焦黄焦黄的,闻着比吃起还香啊!

随着岁月的流逝,我们兄弟姐妹都陆续长大,父亲不再承担用石磨推大米的活了,换成了我或者弟弟。当然,姐姐和妹妹依然是负责“放磨”或者负责包叶儿粑,其它程序还是未减。

后来,我们兄弟姐妹都不再推石磨了,“铁磨”取代了石磨,石磨退出了历史舞台。“铁磨”打出来米浆更细了。同样,其它制作程序依然未减。

只是,做叶儿粑的大米不再用米筛“提炼”的碎米来做“底糕”而直接用优质大米了,糯米也是选最好最糯的米。

尽管如此,还是感觉用“铁磨”磨出来的米浆做的叶儿粑,与石磨磨出来的米浆做的叶儿粑,或多或少还是有点差距的,具体差距在哪,只能说是“磨子”的原因了。

再后来,我们兄弟姐妹都长大成家立业了。在父母的言传身教中,我们都学会了做叶儿粑的手艺,可以独自做叶儿粑了,而且味道还不错。这或许就是所谓的“良师出高徒”吧。

再后来,兄弟姐妹各奔东西,我们也嫌麻烦,好多年都没有亲自做过叶儿粑了。

如今,农村也很少有人自己做叶儿粑了。所以,但凡过“双节”,喜欢吃叶儿粑的人,都会去街上买叶儿粑来吃。街上卖叶儿粑的人,生意倒是不错。

但我从来不吃街上卖的叶儿粑。我还是喜欢吃母亲做的叶儿粑。

当从接到母亲的电话时起,我就仿佛已经闻道了母亲做的叶儿粑的香味了……

早上五点多,叽叽喳喳的鸟儿就把人吵醒了,想睡懒觉也不能了——除了鸟儿的叨扰,肚儿也饿得痨肠寡肚的。

乡村的夏天,分外的昼长夜短,身体如葱茏的万物一样拔节,好像大部分的时间里,肚儿都是饿着的。

一听母亲说要做叶儿粑,顿时心里暗喜——可以犒劳犒劳肚儿了,在少有吃肉的年代,叶儿粑是较能扛饿的美食。

要吃上叶儿粑,却大费周章:清洗石磨,磨米浆,采桐子叶,猛火蒸叶儿粑。

早上,阳光还没有那么毒,地气也还没有上来,这是我们在田地里劳作的黄金时间。从地里回来吃了早饭后,我从水井里提水,然后与父亲一起推磨,母亲放磨。父亲有事外出,婶婶会来帮忙推磨。

放磨,也称看磨,就是用勺子将泡好的米一勺一勺地放进磨眼,每一勺不能太多,太多了会粗粝难吃,甚至蒸不熟。往往是劳力好的推磨,对放磨的人来说,似乎是一种“照顾”。

其实不然,在磨米浆这个环节里,放磨看似是最轻松的活儿,但最见人的耐心和定力——你每次舀起米粒,也要顺带舀起一点水,这样磨出的米浆才均匀、细腻——米浆的稀稠适度,将决定叶儿粑的塑形、成色和口感。

十点左右的时候,阳光陡然斜过屋檐,明晃晃地投下来,射得人眼睛难睁。

我早已汗流浃背了,便笑着叫母亲“放快一点”。母亲说,快放完了,再坚持一会。

母亲仍然不紧不慢地保持着她的节奏。

叶儿粑,用的是桐子叶,它柔和慰贴,叶面宽阔。要爬上树选没有破损的叶子,叶面小的、不对称的自然不要。采摘桐子叶往往是男子的事,因为首先要能从心理上战胜蛰伏在叶子上的一种可怕的动物——八脚丁。

这个时节,正是八脚丁疯狂吃桐子叶的时候,它狰狞的面目让人浑身起鸡皮疙瘩。与叶子同一颜色的八脚丁匍匐在叶子的背面,听到响动,它的几只脚便是武器,全身绒毛竖起,手只要触到它任何一处,便会中毒肿痒难耐。

想吃叶儿粑,遇到拦路虎。就如欢欢喜喜去赶集,但必经别人家的院落,要提防恶狗突然冲出来咬人。无奈,只好绕到其他桐子树下。手拿一根棍子,先拨开叶面,见没有八脚丁,叶面宽阔、完好、对称,就赶紧采摘下来。

想吃叶儿粑,一家人都要忙碌。比我小的姊妹,早已在母亲的安排下清洗蒸叶儿粑的器物,然后准备柴禾、生火。夏天烧火,谁都会一脸的不情愿,小孩便一脸羡慕地看着哥哥姐姐配合父母做家务,总是将“我什么时候也长大就好了”挂在嘴边。

像农作物秸秆这样的毛毛柴,进灶后眨眼的功夫就没了,蒸叶儿粑时是不烧他们的。聪明的姊妹自然是挑来粗大的干树枝或用树根辟出的木块,塞满一灶后远远地看着,燃到即将掉落时再传进去。

这叫看火。相比平时烧毛毛柴,烧火的人要超脱得多。

日常烧的是毛毛柴,灶前是离不了人的。过年过节或要蒸煮“硬菜”才烧干树枝或木块,对于烧火的人来说,是一种额外的补偿或“优待”。

母亲将米浆舀到洗净的桐子叶上,沿着中分的叶脉将叶子折过来,然后再轻轻合上,将叶儿粑排列到蒸格里。猛火上攻,水很快就开了。要不了多久,叶儿粑的清香就飘出来了。

院子里住着的就是一大家人,叶儿粑起锅后,母亲就派我们分头给伯叔们送去一些,然后一家人围着桌子开吃。

撕开叶子,酥软香糯的叶儿粑上印着清晰的叶脉,一股清香扑面而来。猛咬一口叶儿粑,喝一口稀饭,再嚼一点泡菜。这是一顿简单的午餐,我们吃得满脸汗水。

剩下的叶儿粑,下午在灶里刨一个炕,盖上炭火,隔一会去掏出来,拍去碳灰和焦脆的叶子,迫不及待地咬一口金黄的叶儿粑,慢慢咀嚼,香气四溢,简直就舍不得吞下。

数十年后,老屋房檐下那个石磨还在,它浑身雕刻着磨损的痕迹。每次夏天回到老家,都想说“做叶儿粑吧”,看到年迈的父母,还是把这个念想吞了下去。

今年冻桐花的时节,父亲终于从病痛中解脱,走了。想起他第一次安排我单独去采摘桐子叶的情景,不禁潸然泪下——他呵斥说:“你一个大男人连八角丁就怕,你还能做什么?”

那是三十多年前,一个少年的一次刻骨铭心的成长。

毕业论文糌粑食俗

我国的纳西族主要聚于云南省丽江市古城区、玉龙纳西族自治县、维西、香格里拉(中甸)、宁蒗县、永胜县及四川省盐源县、木里县和西藏自治区芒康县盐井镇等。下面,我来为你介绍纳西族的风俗习惯。纳西族的节日习俗 三朵节是纳西族最大的传统节日,农历二月初八举行。节日期间,纳西族男女老少踏着游春赏花,小伙子骑上骏马,进行拨旗、拾银圆赛马活动,胜者,倍受姑娘们的青睐。晚饭后,人们围坐在篝火旁,能歌善舞的纳西姑娘跳起欢快的“阿哩哩”。 火把节是彝族、白族、纳西族、基诺族、拉祜族等火把节民族的古老而重要的传统节日,有着深厚的民俗文化内涵,蜚声海内外,被称为“东方的狂欢节”。 另有“正月农具会”、“三月龙王庙会”、“七月骡马交易会”等。 纳西族的饮食习惯 纳西族一日三餐。早餐一般吃馒头或水焖粑粑,中餐和晚餐较为丰富,一般都有一两样炒菜和咸菜、汤等,特别喜食回族的牛肉汤锅和干巴。不论平原或山区,蔬菜品种较多,四时应市,山区广种洋芋、蔓菁和瓜豆,并以当地的土特产做成各种风味名菜。如:清蒸虫草鸭、贝母鸡、天麻鸡等。其中纳西族传统名菜“酿松茸”是用松茸菌帽,酿入肉泥,蒸熟后做为祭祀、特别是祭祖的一道专用菜肴。 肉食以猪肉为主,大部分猪肉都做成腌肉,尤以丽江和永宁的琵琶猪最为有名,可以保存数年至十余年不变质。外出劳动携带麦面粑粑或糌粑寺。就餐时围桌而坐,冬天喜移至向阳地方就餐。 典型食品主要有:丽江火腿粑粑、麻补、雪莲花拼盘、丽春铜火锅等。 纳西族的宗教信仰 纳西族信仰东巴教、藏传佛教等宗教。 丽江纳西族还普遍信奉“三朵”神,成为多种信仰的民族。 纳西族系古羌人后裔,自西北河湟地区南迁,与土著融合而形成。 秦汉至魏晋,纳西族已迁徙至大渡河、雅砻江流域,以游牧、畜牧为主。 唐代,部分纳西先民沿雅砻江南下,抵达丽江。随后挥师南下,在洱海东部建立了第一个政权——越析诏。史称越析诏“地最广、兵最强,素为南诏忌”。越析诏为时不长被南诏所灭,纳西先民南下步伐由此止。 此后,纳西先民退回金沙江中游流域;500多年间,在唐王朝、南诏、吐蕃三大强势的夹缝间苦苦周旋,艰难生存。这种特殊的生存环境铸就了纳西族深沉坚韧、灵活机动的民族性格。同时,纳西族的文化受到这三大文化圈的润泽,以东巴文化为代表的民族文化由此滥觞。宋代,纳西先民的政治环境有了改善:北部的吐蕃王朝分崩离析;南诏也陷入了混乱;东边的宋王朝则穷于应付北方游牧民族,无力经略西南。“故自南诏以后,麽些之境,大理不能有,吐蕃不能至,宋亦弃其地,成瓯脱之疆,经三百五十年之久。”纳西族由此获得了一个难得的独立发展时机。在社会经济生产获得充分发展的同时(农耕文明已取代半耕半牧的生产状态),政治上分散的麽些部落渐趋统一;东巴文化体系逐渐宏大完善。 纳西族的婚礼风俗 丽江坝区过去的纳西人,由于在1723年雍正实行改土归流的政策受汉族文化影响加深,在婚姻上也已实行一夫一妻和父母包办婚姻的制度。儿女婚事由父母做主,媒人撮合,以牛、羊、猪,酒聘娶。婚姻讲究门当户对,三从四德,夫唱妇随等汉族传统伦理,丽江纳西与汉族、藏族联姻的较多。在本民族内部,同姓不同宗的人可以通婚,但绝对禁止同家族的人结亲。结婚,一股都要经过订亲、请酒,举行婚礼的程序。 纳西族男女社交大都在节日期间进行,男女青年相识后,通过媒人撮合,双方家长合完八字,男方就请媒人送给女方茶二筒,糖四盒或六盒、米二升,有的地方还要加上砣盐两个,以表示山盟海誓,算是订婚,订婚时要摆定婚宴,婚礼要进行3-5天,届时男、女双方都要置办酒席。席上分上八位,下八位,均由新郎跪请客人入座,然后奏乐上菜,上至第三道菜时,主婚人敬酒;第五道菜时,新郎、新娘向客人敬双杯酒。宴毕主人及亲属要站在门外关客。 在部分纳西族地区,仍存在着一种“抢婚”遗风。这也是一种古老婚俗的遗风,反映了女子对父系制从夫居的反抗。妻方要坚持旧传统住在母家,男子就用抢婚来实现把妻子留在夫家居住的愿望。现代社会中的“抢婚”,仅是一种形式,并非真的强抢,而是男女双方的一种默契,为了以“生米已成熟饭”来搪塞对婚姻持有异议的女方父母。 纳西人的殉情风俗。情侣决定殉情后,有的会把自己的决定告诉自己最好的朋友,个别的殉情女子还会把这一决定告诉自己的母亲,而母亲也同样会保守秘密。大多数殉情者会选择在高山上险峻难达、草木茂盛的地方自缢而死。 纳西族是一个爱情自由的民族。殉情之风盛行始于明清之际,究其原因有三:首先,明清时期,汉族文化对云南地区的影响逐渐增大,特别是清朝“改土归流”之后强行引进的汉族恋爱婚姻形态与纳西族传统的恋爱婚姻形态相冲突;其次,东巴教的介入对此风盛行有很大推动,据说在每次大祭风仪式(祭殉情而死的情死鬼的仪式)之后都会有情侣相约殉情;再次,与纳西人的传统文化紧密相连。纳西族的叙事长诗《鲁般鲁饶》记载的是一对纳西青年殉情的故事,与汉族的《孔雀东南飞》可以说有异曲同工之妙,但纳西族却没有受汉族儒家文化三纲五常等的束缚,因而也把殉情的原因由人的主观因素转到了人无可奈何的客观因素(神鬼因素)。 20世纪50年代以后,由于对婚姻自由的认可和国家支持,殉情之风已逐渐绝迹,可谓还了纳西族人民的本来风貌。但是,不可遗忘的,是那一段由一个个爱情婚姻悲剧组成的悲惨壮烈的纳西历史。 少数民族风俗习惯推荐 1. 赫哲族有什么风俗习惯 少数民族赫哲族的习俗来源 2. 珞巴族有哪些风俗习惯 少数民族珞巴族的习俗特点 3. 德昂族有什么风俗习惯 少数民族德昂族的各种习俗 4. 塔塔尔族有什么风俗习惯 少数民族塔塔尔族的习俗

藏族主要分布在中国西南地区西藏自治区以及青海、甘肃、四川、云南等临近省。藏族是中国古老的民族之一。 藏族以牧业为主,藏系绵羊、山羊和牦牛是青藏高原的特产。农作物以青棵为主,也种植小麦、养麦、豌豆、蚕豆、土豆、扁豆等作物,藏东南地区出产水稻、玉米、鸡爪谷、花生、大豆。 西藏地区盛产冬虫夏草、蘑菇、雪鸡和人参果。虫草炖雪鸡、蘑菇炖羊肉、人参果酥油大米饭被誉为藏北三珍,是不可多得的佳肴。藏民也饲养猪、狗、马、驴、骡、鸡、鸭、鹅等家禽家畜。 藏族的饮食,牧区与农区稍有不同,但有共同的嗜好,都喜欢吃青棵面、酥油茶和牛肉、羊肉、奶制品。过去牧区粮食极少,肉食与奶制品又相当匾乏,糌粑也磨得粗糙,不吃蔬菜,并视蔬菜为野草,逐水而居,饮食无定顿,饥而食,竭而饮,旺季饱食饱饮,淡季节食。现在牧区生活已大有改善,看一个家庭富裕程度如何,主要是看储备粮的多少,而不是看肉和奶的储备量,因为这些东西都是富足的,不稀罕。大部分藏族日食三餐,但在农忙或劳动强度较大时有日食四餐、五餐、六餐的习惯。绝大部分藏族以糌粑为主食,即把青稞炒熟磨成细粉。特别是在牧区,除糌粑外,很少食用其他粮食制品。 四川一些地区的藏族还经常食用"足玛"、"炸果子"等,足玛是藏语,为青藏高原野生植物蕨麻的一种,俗成人参果,形色如花生仁,当地春秋可采挖,常用作藏族名菜点的原料。炸果子即一种面食,和面加糖,捏成圆或长条状后入酥油锅油炸而成。他们还喜食用小麦、青稞去夫和牛肉、牛骨入锅熬成的粥。 聚居于青海、甘肃的藏族群众喜爱的食品,用酥油、红糖和奶渣做成,形似大奶油蛋糕。青海藏族常吃一种藏族称"特"的水油饼。制作水油饼时将面粉揉成碗口大的面饼,放入开水锅中煮,待熟后捞出,加酥油食用。 河曲地区的藏族有制作大饼之习,一般最小的也在千克以上,的可达100 余千克,作为馈赠亲友和长途旅行时用。云南迪庆的藏族把蒸洋芋(土豆) 、麦面粑粑、蒸馍作为主食。 藏族过去很少食用蔬菜,副食以牛、羊肉为主,猪肉次之,藏族食用牛、羊肉讲究新鲜,在牛羊宰杀之后,立即将大块带骨肉入锅,用猛火炖煮,开锅后即捞出食用,以鲜嫩可口为。民间吃肉时不用筷子,而是将大块肉盛入盘中, 用刀子割食。多用胸岔肉和助条间的肉敬客。对尊贵的客人要奉敬一盘羊尾,尾捎上还要留有一塔象征吉祥的白羊毛。牛羊的头和小腿肉留作自家食用。肩呷骨处的肉是给牙齿不好的老人吃的,假如小伙子在女朋友家吃了这种肉,即表示女方已默许了他们的婚事。 牛、羊血则加碎牛羊肉灌入牛、羊的小肠中制成血肠,四川、云南等地的藏族多将猪肉用来制成猪膘,便于保存。制猪膘时去掉猪的头蹄,剔除猪骨,四川的藏族还要割下瘦肉,然后抹上花椒、香樟籽,撒上盐,缝合成方形,风干即成。云南藏族在将猪肉缝合之后,还要加一块重石板压,称"琵琶肉"。食用时一圈圈切下,蒸熟后用刀切食。其色蜡黄,香而不腻。肉类的储存多用于风干法。一般在入冬后宰杀的牛、羊一时食用不了,多切成条块,挂在通风之处,使其风干。冬季制作风干肉既可防腐,又可使肉中的血水冻附,能保持风干肉的新鲜色味。云南藏族称这种风干肉为"牛羊干巴" 。 奶类及奶制品也是藏族日常生活中不可缺少的食品。最常见的是从牛、羊奶中提取的酥油,除饭菜都用酥油外,还大量用于制作酥油茶。酸奶、奶酪、奶疙瘩和奶渣等也是经常制作的奶制品,作为小吃或其他食品搭配食用。 在藏族民间,无论男女老幼,都把酥油茶当作必须的饮料,此外也饮奶茶。酥油茶和奶茶都用茯茶制作。茯茶内含有维生素和茶碱,可以补充由于食蔬菜少而引起的维生素不足,帮助消化。藏族待客多以酥油茶、糌粑和肉食品。喝酥油茶,还有一套规矩。当客人被让坐到藏式方桌边时,主人便拿过一只木碗(或茶杯)放到客人面前。接着主人(或主妇)提起酥油茶壶(现在常用热水瓶代替),摇晃几下,给客人倒上满碗酥油茶。刚倒下的酥油茶,客人不马上喝,先和主人聊天。等主人再次提过酥油茶壶站到客人跟前时,客人便可以端起碗来,先在酥油碗里轻轻地吹一圈,将浮在茶上的油花吹开,然后呷上一口,并赞美道:"这酥油茶打得真好,油和茶分都分不开。"客人把碗放回桌上,主人再给添满。就这样,边喝边添,不一口喝完,热情的主人,总是要将客人的茶碗添满。 客人必须喝3碗,第一碗不能喝尽,否则是对主人不尊重,3碗之后,如果不想再喝,可将茶渣泼到地上,否则主人会一直劝客人喝下去。有些地方,客人若无告辞之意又不想喝了,主人斟满后,就放在那里,待告辞时一饮而尽。主人劝酒时,客人要用无名指在酒中蘸3 下,向空中弹3次,祝福后才能饮下,第一碗必须喝完,再干3碗,若喝不完,主人要唱劝酒歌,歌声一落,客人要一饮而尽,逢上节庆日,都要喝得一醉方休。有的地方作客之人要自带干粮、餐具,主人只供给饮料。

关于刺桐港的毕业论文

泉州市辖4个市辖区、5个县,代管3个县级市。泉州市 面积11244平方千米,丰泽区 面积 132平方千米,鲤城区 面积52平方千米,洛江区 面积 382平方千米,泉港区 面积 326平方千米,石狮市 面积 189平方千米,晋江市 面积 721平方千米,南安市 面积2035平方千米,惠安县 面积 762平方千米,安溪县 面积2983平方千米,永春县面积1452平方千米,德化县面积2210平方千米,金门县(待统一) 黄山归来不看山,泉州归来不看闽!地下看西安,地上看泉州。泉州是一座属于客人的城市环城及在巷陌中遍植刺桐,因此别称刺桐城。那些橘红色的骑楼已经泄漏了关于这个城市的过去。穿行在古老的民居当中不少楼房的红墙上都镶嵌着诸如“江夏衍派” “九牧传芳”之类的牌匾这些似曾相识的地名,让我颇有几分困惑今天的泉州城不少人祖上都是西晋永嘉之乱中南迁的中原人.古书上曾有记载,“中原板荡,衣冠始入闽者八族”。虽然千年以降,他们早已经是这个城市的主人但是他们依然保留着从中原带来的某些生活习性,还有他们不变的姓氏。而那些镌刻在红房子上的文字正是他们的郡望之所。 老房子精雕细刻非常精美,虽然岁月轮回,但是那些细节依然动人。这些房屋当年都是那些贵族和望族所有的,但很多也是数易其主了,那些房子的主人已经不在是那些牌匾的主人了。所谓“旧时王榭堂前燕,飞入寻常百姓家”正是今天泉州古居的真实情境了。 虽然那些牌匾已经失去了承载一段信史的作用,但是每一个懂得南音的人,依然承担着这样一个身分认同的作用。因为这种独具特色的乐曲正是源于当年南来的中原人的行囊,是当年中原宫廷音乐和闽南音乐的一种衍生。入夜时分,独自去逛夜市的时候,在泉州文化馆边上看到了唱南音的台子。台上有人横弹琵琶,有人竖拿洞箫,曲调悠扬婉转,在泉州并不很明亮的夜晚颇有几分缠绵的意味但要一小壶茶,一个人闭上眼睛去感受,从那些咿咿呀呀当中也能够听出一些心潮彭湃来。

搜地图哈。。

9000年前,泉州城尚在海中,清源山下一片汪洋。5300年前,今域仅西南升文山(今龙头山)突兀海面,一枝独秀(据《泉州唐城踏勘考察研究报告》,2002年编印)。 泉州唐时原置武荣州,州治在今南安市丰州镇。丰州属内陆港口,交通不便,地面狭窄,不利于经济发展。同时,因地理形势变化,今泉州城区处陆地升高,清源山下水流冲积,水泽变为陆地,交通方便,范围宽广。因此,唐·久视元年(700年)及景云二年(711年),州治向东南南移5公里,即今泉州城区。泉州历史

呃,泉州的地名?泉州哪的?可以具体点吗?如果是泉州市区的各条街道的地名由来等,很有得写的啊。

关于艾叶的中药毕业论文

1、陈艾的功效与作用:温经止血、除湿驱寒、平喘镇咳祛痰。主产于湖北、安徽、山东、河北。 2、艾叶,中药名。为菊科植物艾Artemisia argyi Vant.的干燥叶。夏季花未开时采摘,除去杂质,晒干。本品多皱缩、破碎,有短柄。完整叶片展平后呈卵状椭圆形,羽状深裂,裂片椭圆状披针形,边缘有不规则的粗锯齿;上表面灰绿色或深黄绿色,有稀疏的柔毛和腺点;下表面密生灰白色绒毛。质柔软。气清香,味苦。

艾草有哪些作用与功效

艾草是多年生草本植物。早在诗经时代,艾草已经是很重要的民生植物。下面是我为大家带来的关于艾草的作用与功效的知识,欢迎阅读。

艾草的基本介绍

艾草是多年生草本植物。早在诗经时代,艾草已经是很重要的`民生植物。艾草有浓烈芬香的气味,南方人端午节用来悬挂于大门上。还有一种气味比较温和,可以食用。此外,艾草还有药用价值,有抗菌、平喘、利胆、止血等功效。在医疗上,艾草可用于针灸术,即用针刺穴道后,拿艾草点燃熏蒸、烫穴道,从而发挥相应的作用。中国民间治疗风湿的拔火罐的方法,也是以艾草作为燃料为佳的。

艾草的形态特征

多年生草本或略成半灌木状,植株有浓烈香气。主根明显,略粗长,直径达厘米,侧根多,常有横卧地下根状茎及营养枝。茎单生或少数,高80一250厘米,有明显纵棱,褐色或灰黄褐色,基部稍木质化,上部萆质,并有少数短的分枝,枝长3—5厘米;茎、枝均被灰色蛛丝状柔毛。

艾草的作用与功效

苦燥辛散,能理气血、温经脉、逐寒湿、止冷痛,为妇科要药。用治脘腹冷痛,经寒不调,宫冷不孕等证,如艾附暖宫丸。炒炭止血,可用治虚寒性月经过多,崩漏下,妊娠胎漏,如胶艾汤。本品捣绒,制成艾条、艾柱,外灸能散寒止痛,温煦气血。煎汤外洗可治湿疮疥癣,祛湿止痒。

艾叶预防瘟疫已有几千年的历史,中草药可以就地取材,且现代医学的药

理研究表明艾叶是一种广谱抗菌抗病毒的药物,它对好多病毒和细菌都有抑制和杀伤作用,对呼吸系统疾病有一定的防治作用。艾叶烟薰防疫法是一种简便易行的防疫法。

艾叶具有抗菌及抗病毒作用;平喘、镇咳及祛痰作用;止血及抗凝血作用;镇静及抗过敏作用;护肝利胆作用等。艾草可作“艾叶茶”、“艾叶汤”、“艾叶粥”等食谱,以增强人体对疾病的抵抗能力。

药用特性:艾草与中国人的生活有着密切的关系,每至端午节之际,人们总是将艾置于家中以“避邪”,秆枯后的株体泡水熏蒸以达消毒止痒,产妇多用艾水洗澡或熏蒸。传统药性理论认为艾叶有理气血,逐寒湿、温经、止血、安胎等作用。现代实验研究证明,艾叶具有抗菌及抗病毒作用;平喘、镇咳及祛痰作用;止血及抗凝血作用;镇静及抗过敏作用;护肝利胆作用等。艾草可作“艾叶茶”、“艾叶汤”、“艾叶粥”等食谱,以增强人体对疾病的抵抗能力。

艾叶是我们大家都很熟悉的一种中药材,很多人也都使用过艾叶,同时我们大家应该也都知道艾叶对我们的身体健康是非常有利的,因此我们在这里便来了解一下艾叶的药用功效?艾叶的成分? 艾叶的药用功效 艾叶是临床上比较常用的一味中药,具有温经止血,散寒调经,安胎益气之功效。尤其是多用于女性,同时也特别适用于脾胃虚弱、气血两虚、阴血两虚者。艾叶性味温热,具有温经止血,调经止痛等作用。也可用于虚寒下焦引起的月经不调,痛经,宫寒不孕等症。可以治疗女性崩漏下血,小腹冷痛,寒凝血瘀引起的闭经、痛经等症。艾叶还能温经散寒,调经止痛,如与香附、当归等配伍,可制成艾附暖宫丸。此外,艾叶外用还可以治疗湿疹等皮肤疾病,效果也非常的好。艾叶的成分 1. 挥发油,主要包括单萜类、倍半萜类及其衍生物。最佳采收期在端午节后1~2周。艾叶在存放过程中,挥发油含量随贮存时间的延长而减少,这可能是艾草在存放过程中,挥发油被氧化,产生了大量氧化产物。挥发油的生物活性 大量药理研究表明,艾叶挥发油具有广谱的抗菌、抗氧化能力,平喘、镇咳和祛痰作用,还有抗疲劳作用,生物活高,具有很高的利用价值。 2. 黄酮类,艾叶中含有大量的黄酮类化合物,其中总黄酮具有丰富的生物活性,如抗肿瘤、抗心血管疾病、抗凝血、抗氧化、抗衰老等,艾蒿中木犀草素、槲皮素、柚皮素、芹菜种黄酮类化合物有抑制肝癌细胞增殖的作用。艾叶通过溶解抗纤维蛋白和毛细管通透性的降低,起到止血和抗凝血作用。有研究发现炮制方法对止血作用影响显著,加热后挥发性成分含量很容易降低,但炭炒后却止血作用明显。 3. 多糖类,所含的多糖类物质艾草中具有较强的抗肿瘤、增强机体免疫力、抗氧化作用,目前国内对艾草多糖的成分研究还较少。艾叶多糖能抑制乳腺癌细胞和胃癌细胞的生长、能明显抑制肝癌细胞的增殖,既能抗肿瘤,又可提高免疫力。 4. 其他成分,艾草中还含有鞣酸、有机酸类、微量元素、生物碱、蛋白质、纤维素及叶绿素等成分。艾草的成分研究已成为人们关注的热点,不论是成分组成、含量还是具体的生物活性,都有待于进一步研究。艾叶要煮多长时间最好 艾叶煮水一般开锅之后转成小火,也就是转成文火煮20-25分钟就可以。买回来艾叶之后,在煎煮之前首先要把艾叶进行清洗,就是先冲洗掉药材本身的灰尘以及杂质,再用水去浸泡艾叶,浸泡的时间大概是半个小时到一个小时之间,通过浸泡之后让艾叶回软,然后再把浸泡的艾叶放在锅上煮开,煮开之后再煎煮一段时间就可以使用。有些人会用艾叶煮水来泡脚,不仅可以使血脉活络,而且还可以起到安神的作用,提高睡眠质量。艾叶的使用时间不宜过长,经期女性及儿童禁用,牙龈肿痛、口腔溃疡、脾气暴躁的患者绝对不能使用艾叶。艾叶要煮开才能泡脚吗 建议烧开。虽然说用艾草泡脚时,只要将艾草放入一定温度的水中,都可以将艾草中的化学成分溶出,但在没有将其烧开的情况下,会导致艾草中的成分溶出较慢,需要等待较长时间,并且可能还会导致部分物质没有溶出完毕,导致艾草泡脚的功效降低。而将艾草泡脚水烧开,可以快速、充分的使艾草中的各种化学成分溶出,使泡脚的功效更佳,因此艾草泡脚水建议烧开。使用艾草泡脚对人体的健康有促进作用,但泡脚是通过产生的热量使艾草的药效进入体内的,使用的温度不能过低,会导致热量不够,使艾草泡脚的功效降低。

关于茶叶包装的毕业论文

以茶商为例,经营外销茶的徽州茶商为了确保商品的质量,从毛茶的收购、茶叶加工,到最后的成品包装,都十分下功夫。茶商在收购茶农的毛茶时十分看重质量,收购的毛茶要细嫩、紧结,碰到死茶、烂茶、断折、红蒂等现象较多的毛茶即拒绝收购。 ...

关于设计方面的设计论文可以去任务中国网找,那是设计行业的平台,包含的内容比较多,设计论文、报告、说明书等一些软文都会有。

茶叶中华民族几千年传承的一种东西,他已经不光光是一种饮料了。他更代表着一种文化,一种物质文化遗产。一套成功的茶叶包装设计产品,不光要在外观上效果好,更着重的是要体现茶文化。比方一套“大红袍”的包装,你要让人看到这套包装就能感觉到,他是茶王,他是有故事,他的价值。茶叶注重一种“雅”和“韵”。总而言之,包装就是对内在东西的一种外在体现。他虽然是物品,但却是一个不会说话的推销员。你可以参考一下茶叶包装网感受一下包装的一种表达含义。

一个好的设计需要从内涵开始,好看的设计让人一看就会眼前一亮,好的设计就要融合你设计的内涵,一个有内涵的设计,不止能让人眼前一亮更能让人产生共鸣,让别人体会到此设计的内涵以及你的个人情感中!茶叶包装设计如果你对茶叶有所了解的话,那有很多很多的设计方案可以选择,还可以做成系列,如果对茶叶并没有什么了解的话!你可以从两点入手,一点是茶马古道的线路来思考怎么去设计!还有一点就是茶叶的历史,再各个时期的影响,起源与崛起!

  • 索引序列
  • 关于桐子叶粑粑的毕业论文
  • 毕业论文糌粑食俗
  • 关于刺桐港的毕业论文
  • 关于艾叶的中药毕业论文
  • 关于茶叶包装的毕业论文
  •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