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毕业论文 > 毕业论文关于街道办的

毕业论文关于街道办的

发布时间:

毕业论文关于街道办的

城市社区管理论文范文篇二 城市社区管理体制创新 社区,原是一个外来名词,源于欧美,在日本被称为地域社会,而在以前的中国又称居民小区。为此,对社区如何定义,则是第一个需要解决的理论问题。其次,社区的性质和功能又受人的认识的制约。既然社区是居民集中居住和生活的场所,它就必然涉及到生活、就业、教育和娱乐等各种活动。这些活动之间应如何协调、如何统筹、又如何制度化和法制化,则是社区管理体制的第一个重要课题。 一、传统城市街道管理体制存在的弊端 改革开放以来,随着我国由计划经济向市场经济的转变,中国城市社会结构发生了巨大变化,企事业单位与政府脱离,单位组织与个人之间也出现了分离,使得城市社区出现了多元化的利益主体。现代企业制度的建立,使得大量的社会服务、社会管理、社会保障功能与企业剥离。行政管理体系的改革,也使得一部分社会管理、社会服务职能从政府职能中分化出来,所有这些转移出来的社会管理和服务功能直接由社区承担下来,社区功能呈现出社会化、多元化的趋势,城市社区建设的要求非常迫切。我国城市社区建设还是一件新生事物,无论在理论还是实践上都处于探索阶段,存在着许多矛盾和问题,需要我们认真 总结 ,不断摸索。传统城市街道管理体制存在的弊端有:政治行政色彩较浓,居民自治意识不强;经济功能强,管理、服务功能弱化;管理各自为政,缺乏协调,缺少人文建设,居民缺乏归属感等等。 二、新型社区管理的启示和 经验 随着社会的发展,改革开放的深入,社区建设也在蓬勃发展,各地开始了社区管理体制的构建实践,出现了具有代表性的社区管理模式。社区管理模式是对不同类型城市在各自特色的管理体制、管理机制组合基础上,实现城市高效有序运行目标的特定方式的形态概括。城市基层的政权结构、社会结构都处于动态的演变过程中,中国的社区建设应该呈多元模式进行。上海模式、沈阳模式、江汉模式、深圳莲花北模式……从1999年12月28日南京锁四社区在全国第一家进行社区体制改革以来,许多城市陆续推出各具特色的社区管理体制改革模式。 这些模式各有特色,对社区管理体制改革都具有推动意义。目前,城市基层的政权结构、社会结构都处于动态的演变过程中,各种社区管理模式的形成与发展,都是我国正处于社会转型期这一特定条件下的产物,归根到底又不能脱离不同地区、不同社区的具体条件和客观实际。社区管理体制改革不能搞“一刀切”,必须遵循“渐次推进,梯级发展,全面带动”的思路,根据具体情况,设计和选择最合适的改革路径,达到政府提高管理效率、居民当家作主、社区和谐安宁的目的。 三、建设新型社区管理体制的实现途径 (一)加强宣传教育,提高思想认识 要顺利进行社区管理体制建设,加强宣传教育,提高思想认识是准备。加强宣传教育可采取召开教育大会、各种类型的座谈会和发公开信等多种形式,广泛宣传城市社区管理体制,努力使改革精神深入人心,统一思想形成共识。这种共识主要包括要充分认识到改革的重要性、紧迫性、长期性。充分认识重要性是指建设城市社区管理体制是城市基层政权建设新的突破口,是全方位拓展社区建设的一项有力举措,它有利于推动基层民主和社会物质文明、精神文明的发展,是关系到发展稳定大局的一个重要方面;同时要增强改革的紧迫感,并要树立长期作战、常抓不懈的思想,正确理解渐进规律,指望在短时期内把所有问题都解决的想法是不现实的,这是一个系统工程,必须克服急于求成、急功近利的短视行为,要作长期的思想准备,循序渐进,才能实现从量变到质变的飞跃,并最终积极采取切实可行的措施来推动改革的顺利进行和逐步完善。 (二)调整居委会管理规模,科学合理地划分社区 适当调整居委会管理规模,科学合理地划分社区是搞好街道管理体制改革的前提。要按照便于服务管理、便于开发社区资源、便于居民自治的原则,以及地域性、认同感等社区构成要素,对原有街道、居委会规模作适当调整,以调整后的居委会辖区作为地域,并命名为社区。上海、深圳、沈阳、南京、青岛、合肥、石家庄、哈尔滨等城市的实验区,对街道和居委会的管辖范围进行了调整,其中以沈阳市的做法最具有代表性。沈阳在沈河、和平两个实验区试点的基础上,在全市重新划分社区。新型社区主要分为四种类型:一是按居民居住和单位自然地域划分出来的“板块型社区”;二是以封闭型居民小区为单位的“小区型社区”;三是以职工家属聚集区为主体的“单位型社区”,四是以不同功能特点划分的“功能型社区”。这种按照居民居住的自然地缘关系,社区的资源配置,适度的管辖人口和人们的心理认同感来划分社区的方法,具有合理性和科学性,可以达到对社会资源的优化配置。 (三)加强党和政府对社区的管理 实行社区管理必须以党的领导为核心,并加强基层党组织的建设,充分发挥党和政府在社区中的促进作用和服务作用。必须加强社区各类基层党组织的联系,培养高素质的党的社区工作者队伍,并始终坚持党对社区建设的方向进行政治上的引导和组织上的保证。政府是社区管理中的重要力量之一,各级政府的主导作用应体现在:统一思想,提高认识,负责制定和组织落实社区发展规划,对推进本地区的社区建设负总责。发挥职能部门的作用,协调企业、社团、志愿者和社区成员参与社区建设和管理工作,解决人力、物力、财力方面的困难,形成社区建设工作的整体合力。在具体做法上,政府应建立专门的领导小组,并在分析一些社会现象、社会结构、社会发展的质量和数量特征,以及国内外各种模式比较分析的基础上,结合本地区的实际情况,制定出一套指标体系,并逐步量化,以便于对各种各社区管理的质量状况进行评价、监督、预测和服务。政府要现代化,政府从直接提供公共物品到对公共物品的质量进行监督和保障;居委会要民主化,居委会对居民负责,工作贴近居民。 (四)建立健全社区的自治组织 在建立健全社区自治组织过程中要遵循“直接民主”的原则,社区自治组织应该包括社区成员大会或社区成员代表大会,社区居民委员会和社区协调议事委员会等。在民政部启动的“全国社区建设实验区的试点工作中,各实验区在居民自治方面进行了大胆创新,形成了各具特色的做法。大力发展社区民间组织,提供公共产品;居民公民化,在社区为居民服务的同时,居民要为社区作贡献。如上海卢湾区在社区内建立了社区居委会议事层与执行层的分离的工作体制;沈阳市在重新划分管辖区的基础上,建立了新的自治体系,分为决策层―社区成员代表大会,招考执行层―社区委员会,议事层―社区协商议事委员会,领导层为社区党组织;北京西城区建立了社区管理体系和社区中心。虽然这些组织的名称各异,但他们为如何在社区建立新的自治组织提供了有益的借鉴。 创新社区组织机构。按照“议行分设”的理念创新社区组织,创立“一会(分)两站”模式,从组织结构、性质、职能、人员、经费、场地等关键问题一一分离,理请社区工作站和社区居委会及社区服务站相互关系,创新新型的社区工作站和社区服务站两个社会组织,使社区居委会成为名副其实的居民自治组织。 (五)转变政府职能,改进工作方法 转变政府职能是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发展的必须要求,也是城市基层管理体制改革的内在要求。这就决定了政府各职能部门必须按照新体制的要求,切实转变职能,真正把赋予社区的各项职责落实到位。应理顺政府与社区、社区与社会各组织之间的关系。为规范新型社区组织运作,制定一系列相关政策和办法,明确了政府各职能部门的职责、社区居委会的任务及其相互关系,使政府在社区腾挪出空间给社区居委会搞居民自治,培育了公民社会,积累了社会资本。政府“减肥”――将社区公共事务作细致的分析,在此基础上准确定位政府的责任,让其从直接提供公共服务转变为间接提供公共服务,从靠设立机构提供公共服务到靠政策工具提供服务;从给钱、给物、给机构到培育各类民间组织,让民间组织承担起政府下放的职能,从而使政府的职能归位,社区的自治力量增长。在转变职能过程中,要把着眼点放在充分调动基层工作积极性的基础上来,放到为群众服务上来,服从大局,适应城市新体制的变化,根据社区管理的要求,切实转变工作方式和工作内容,实现重心、权利、财力的下移,并按照“权随责走、费随事转”的运作方式,把该放下去的权不折不扣的转移下去。 (六)加强法律法规和制度等的建设 一是法律支撑。目前,因无明文规定,连专家都很难说清楚社区组织的定位和性质。据统计,理论界关于“社区”的定义多达76种。这个事实,成为社区管理体制改革不得不迈的“一道坎”。专家呼吁:有关部门应尽快在相关法律中明确“社区”的概念和范围。在修改《中华人民共和国城市居民委员会组织法》的同时,应对与社区相关的1000多条法律、法规尽快进行修改和调整。有专家提议:把《中华人民共和国城市居民委员会组织法》修改为《中华人民共和国社区组织法》,或将它作为母法,根据实际需要制定一些必要的细则,逐步建立、完善有关社区管理法制体系。城市基层管理体制的改革,涉及到城市建设和管理的方方面面,当前一些需要城市建设和管理只能部门齐抓共管的工作,有时存在着相互推委的现象,还没有形成很好的合力,这就需要对一些工作进行一个明晰和划分的过程,并用制度、法规加以保证。二是改革居委会干部制度。可对社区干部实行公开招聘,通过民主选举,竞争上岗。这有利于提高居委会干部的素质,形成一支年轻化、职业化的社区工作者队伍,又能安置下岗职工和大中专 毕业 生,开辟新的就业 渠道 。三是加强硬软件建设,主要是指加强理论研究,加大对管理体制改革的理论知道力度。硬件建设包括对街道办事处、社区提供良好的工作环境、办公场所等。 (七)创新社区服务体系 各社区居委会成立社区服务站,各街道办成立了社区服务中心,在社会福利中心建成了区一级社区服务中心,初步形成了区、街道、社区居委会的三级社区服务网络。并对社区服务站进行“民办非企业”单位登记,使其按照产业化、实体化模式运作,出台相关规定等配套措施,成立社区服务专项资金,规定政府按照购买服务项目的方式,对社区服务站从事为居民提供社会福利、社会保障、社区残疾人服务、社区老人服务等无偿服务进行评估、补贴,并鼓励社区服务站低偿运营,享受税收减免政策,实现社区服务的社会化。使政府提供了品种多样的福利和服务等新公共产品。 另外,还要提供社区居民交往平台,以政府信用为起点,积累城市社区人际关系的信任基础;在社区公共事务中倡导平等和宽容的原则,强化居民合作与参与的意识。 随着新世纪的来临,我国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将进入一个新的发展阶段,随着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建立,在城市相应地要求改革原有的管理体制。实践已经证明,社区管理体制是我国城市基层管理体制改革的方向和具体内容,建设新的社区管理体制在城市改革、发展、稳定大局中的地位日显重要,在加强城市管理、服务市民生活、促进社会进步方面的作用也越来越大,我们一定要增强建设新的社区管理体制的自觉性和紧迫感,在物质生活不断丰富的同时追求精神需要的不断满足,在尊重历史和关注现实的基础上,一个小区一个小区地建设,一个社区一个社区地拓展,最终把各级各类城市都建成人们安居乐业、文明的城市,有力地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 参考文献: 1、李匡夫,李天好.论社区自治.东岳论从,2002(3). 2、奚从清.构建中国社区建设理论的框架体系.社会学月刊,2002(8). 3、夏建中.当代中国城市社区的组织与服务,社会学,2000(7). 4、吴新叶.城市社区管理中的政府失灵,城市发展研究,1999(6). (作者单位:浙江绍兴文理学院美术学院) 看了“城市社区管理论文范文”的人还看: 1. 城市社区管理论文 2. 社区管理论文 3. 农村社区管理论文 4. 城市社区教育论文 5. 政府管理论文范文

高学历人才在街道办任职也不算屈才。说明现在人才济济发现的人才能够发挥作用的平台,更多了。深入基层扎根基层也能发挥高学历人才的作用。并不是说要到大企业大气关才能发挥作用,知识作用在何时何地都是有用的。能做大事也能活下身做小事才是高学历人才的。一个定位。

加强行政组织法制建设 国家行政学院 改革开放以来,我国行政法成为发展最快的部门法之一,行政法制逐步完善。从1979年开始,全国人民代表大会陆续颁布了《地方各级人民代表大会和地方各级人民政府组织法》(以下简称《地方政府组织法》)、《宪法》和《国务院组织法》,初步建立了以行政机关产生、组成、职权为主要内容的行政主体法律规范,健全了行政机关由人民代表大会产生、对人民代表大会负责的政治体制,确立了行政机关必须遵守宪法和法律、必须依法行政的法治原则。此后,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及其常务委员会和国务院陆续制定了一大批政府管理经济事务、政治事务和社会事务的行政法律、法规,政府的行政执法领域越来越宽,行政执法部门越来越多,行政执法权力越来越大。自1989年以后,为了加强对公民、法人人身权、财产权的保护,控制行政权的违法使用,我国陆续颁布了《行政诉讼法》、《国家赔偿法》、《行政处罚法》和《行政复议法》这四大法律的制定和实施,标志着我国公民、法人权利救济和权利保障法律制度已基本形成。但与此同时,随着我国经济体制改革、政治体制改革、行政管理体制和机构改革的不断深入,规范行政主体的组织以及内部行政行为和内外行政程序的法律规范或者过于简略,或者已经过时,或者完全或缺,严重滞后于改革实践,阻碍改革的继续推进。为了迅速改变这一状况,/江/泽/民同志在党的十五大报告中明确指出:要“深化行政体制改革,实现国家机构组织、职能、编制、工作程序的法定化”。/李/鹏/总/理在九届全国人大一次会议所作的政府工作报告中再次强调指出:“要加强行政组织立法,实现各级政府机构、职能、编制和工作程序的法制化。”因此,如何以邓/小/平/行政法治理论为指导,运用法律手段加快政府机构改革,规范政府机构改革的秩序,保障政府机构改革的实施,巩固政府机构改革的成果,就成了我国行政法制建设的一项重大而又紧迫的任务。当前和今后一段时间内,尽快实现各级行政机关组织、职能、编制和工作程序的法定化,将成为我国行政法制建设的重心和行政法学研究的热点。 一 我国关于行政组织的法律规范古已有之,而且远较其他法律规范完备。自秦汉而下,古代中央政府为适应自然经济条件下国家行政管理的需要,一直建有吏部、户部、礼部、兵部、刑部、工部等“六部”,并设置3 — 4级地方政府管理地方行政事务。《唐六典》、《明会典》等就是中国古代行政组织法律规范的集大成者,其详尽、细密、完备程度,在世界古代史上是罕见的。新中国成立以后,中央人民政府不仅在起临时宪法作用的《共同纲领》中规定了行政组织法律规范,而且制定了专门的《中央人民政府组织法》、《政务院及所属机关组织通则》、《大行政区人民政府委员会组织通则》、《省人民政府组织通则》、《大城市区人民政府组织通则》、《县人民政府组织通则》、《乡人民政府组织通则》,同时还制定了一些部门组织法,如《政务院人民监察委员会试行组织条例》、《海关总署试行组织条例》等。1954年,我国第一部《宪法》、《国务院组织法》、《地方政府组织法》的颁布,开创了我国行政组织法制建设的黄金时代。此后,陆续制定了国家计委工作条例和监察部、劳动部、国家体委、国务院秘书厅、国家计量局,国务院法制局、国务院专家局、国务院机关事务管理局等部委办局的组织简则,制定了《城市街道办事处组织条例》、《公安派出所组织条例》等基层政府派出机构的行政组织法,健全了各级民族自治地方的行政组织法,这就标志着我国当时已初步形成了涵盖中央人民政府及其组成部门、直属机构、办事机构,地方各级人民政府及其相关派出机构,民族自治地方各级人民政府的行政组织法律体系。在经历文革十年动乱和停顿之后,新时期我国的行政组织法制建设主要是拨乱反正,恢复五四宪法、《国务院组织法》和《地方政府组织法》的规定,其间虽然也有局部内容的增删和修改,虽然也有一些新的法律、法规规定有新的行政组织法律规范,但总体上行政组织法制建设一直没有达到五四年以后的完备程度。 从国外的行政组织立法来看,由于存在着联邦制和单一制、普通法系和大陆法系、发达国家和发展中国家的区别;因此,不可能存在统一的立法模式。世界上大部分国家主要是以宪法来规定行政组织法律规范,美国、法国、德国等均是如此。英国作为普通法系的代表国家,则既没有宪法法典,也未制定专门的内阁法或中央政府组织法之类的法律、法规,而是以大量的宪法性惯例来规定行政组织法律规范。这些宪法性惯例主要有:内阁的主要职责及其与议会的关系,首相和部长的权限,部的设置、变更、规模、组织等。英国虽然没有法律对部的数目加以限制,但自第一次世界大战以来部一直保持在18 — 21个左右,没有大幅度膨胀。与没有专门的内阁法相反,英国的部门组织法却较为完善。在英国,如需设立一个新的部,必须通过法律加以规定,一般称作《××部法》或《××委员会法》。英国部门组织法的历史与中央各部的历史同样悠久,许多部门组织法制定于十八、十九世纪,以后随着该部职能的变化而不断修改。部门组织法的内容主要包括:(1)序言,即设立某某部,从何时开始行使职权;(2)部长(部)的职权;(3)部长(部)行使职权的方式及程序;(4)部的主要内设机构;(5)有关部的人员结构方面的规定,如1919年的《农业和渔业部法》规定设立若干名部副长,1919年的《卫生部法》规定该部的内设委员会必须由男性和女性共同组成。与英国没有一部成文法来规定中央政府的组织规范相反,印度宪法则对中央政府和地方政府的职权进行了最明确、最具体和最严格的规定,但实际执行情况却很不理想,各邦自行其是,中央政府缺乏权威,以致一位美国官员竟如此评论:“印度的宪法是世界上最好的宪法之一,而印度政府的腐败现象、执行不力情况与其他国家相比,有过之而无不及。” 在世界主要国家的行政组织立法方面,似应以日本的立法最为完备,执行得也十分严格。日本除在《宪法》中规定行政组织法律规范外,还制定有专门的《国家行政组织法》、《内阁法》、内阁各省厅设置法,以及规定地方政府机构设置的《地方自治法》、各郡道府及市町村机构设置法等。 综合比较世界各国的行政组织法,是为了为我所用,借鉴适合于我国国情的做法和经验。就我国行政组织立法的现状来看,的确存在着诸多问题。择其要者,主要有以下几点:其一、内容上不能与正在逐步建立的市场经济体制、民主法治体制和精简、统一、效能的行政管理体制相适应。《国务院组织法》和《地方政府组织法》基本上是在计划经济体制下制定的,没有很好地体现党政分开、政企分开、政府权力下放、政府职能转变的要求,在这方面要下大的工夫研究,动大的动作修改。其二,条款上过于简约、粗疏,有些条款法律含义不明确。《国务院组织法》只有十一条,不到1200 字;《地方政府组织法》规定政府的条款也只有15条,3300字左右。这对于我国这样一个有着12亿人口、960万平方公里土地、政治经济文化发展很不平衡的大国来说,显然是过于简单了。如在宪法、《国务院组织法》中要不要对国务院副/总/理、国/务/委员的人数进行限定,要不要对国务院组成部门的数目进行限定,要不要对国务院直属机构、办事机构、议事协调机构的法律地位、设置条件和程序等作出规定。又如国务院实行总理负责制与重大问题经国务院常务会议或国务院全体会议讨论决定之间是什么关系,遇意见分歧时决策是实行合议制还是实行一长制,国务院常务会议和全体会议是决策机构还是决策咨询机构,哪些重大事项应当由国务院常务会议讨论决定,哪些重大事项应当由国务院全体会议讨论决定,等等。又如是否应当对不同地区、不同级别、不同类型的政府的设置、组成、职能等作不同的规定。其三,体系上很不健全和完备,没有形成一个相互配套的行政组织法体系。中央政府只有《国务院组织法》,没有各部委办局组织法;地方各级政府不仅没有分级的政府组织法,而且现行的政府组织法还与地方人民代表大会组织法放在一起,没有独立;民族自治地方政府、城市政府也没有自己的组织法。 综上所述,我国应当在经济体制改革、政治体制改革和行政管理体制与机构改革不断走向深入的有利条件下,抓紧修改《国务院组织法》,使其更加科学、具体、完备;抓紧制定国务院各组成部门、直属机构、办事机构和议事机构的组织简则,可以考虑将“三定方案”上升为由国务院批准颁布的行政法规,以加强其权威性,增加其规范性;适时修改《地方政府组织法》,将其与地方人民代表大会组织法分开制定,最好在《地方政府组织法》外,再分别制定《省人民政府组织通则》、《市人民政府组织通则》、《民族自治地方人民政府组织通则》、《县人民政府组织通则》、《乡镇人民政府组织通则》。《地方政府组织法》规定各级地方政府设置、组成、职权、撤销等共性内容,由全国人民代表大会通过;地方各类政府组织通则则规定各类别政府设置、组成、职权、撤销等个性内容,并可考虑再根据管辖人口、土地面积、经济发达程度等不同情况,对各类别政府分别作出不同的规定,如同是县级人民政府,由于上述诸因素不同,其副县长人数、组成部门数目和工作人员编制等均应有所不同,该类组织通则可由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通过。在修改和制定了《国务院组织法》、国务院各组成部门、直属机构、办事机构和议事机构组织简则、《地方政府组织法》、地方各类别政府组织通则之后,我国的行政组织立法将形成一个以宪法为统帅、以《国务院组织法》和《地方政府组织法》两个基本法律为主干、以地方各类别政府组织通则(法律)和国务院各部委办局组织简则(行政法规)为辅翼的、完备的行政组织法律体系,它既是对我国行政管理体制和机构改革成果的直接确认与总结,又是防止旧体制回归的有效法律控制。 二 所谓政府职能的法定化,就是以法律的形式确定各级政府及其职能部门的管理领域以及实现该管理任务所应具有的行政职权。政府职能是经济体制改革、政治体制改革、行政管理体制和机构改革的着力点和落脚点,是行政组织法的核心。行政机关是否需要设立,其主要依据是职能;甲行政机关区别于乙行政机关,其主要依据也是职能。职能的内核是职权。我国的整个改革过程,就是政府职能不断转变、过分集中的权力逐步下放的过程。对此,邓小平曾作过大量的论述。他在《党和国家领导制度的改革》一文中指出:“我们的各级领导机关,都管了很多不该管、管不好、管不了的事,这些事只要有一定的规章,放在下面,放在企业、事业、社会单位,让他们真正按民主集中制自行处理,本来可以很好办,但是统统拿到党政领导机关、拿到中央部门来,就很难办。谁也没有这样的神通,能够办这么繁重而生疏的事情。” 完整的政府职能包括政府的政治职能、经济职能和社会职能三个方面。而在我国现阶段,政府职能的法定化则主要是对政府的经济职能转变、社会职能加强以及权力下放等改革成果的一种法律确认。它涉及到对三个方面关系的行政法调整: (一)政府与企业之间的关系 政企职责分开,转变政府职能,一直是我国经济体制改革、政治体制改革、行政管理体制和机构改革的主要内容。党的十五大报告明确指出:“要按照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要求,转变政府职能,实现政企分开,把企业生产经营管理的权力切实交给企业。”这段话说得十分明确,十分到位。至于哪些属于企业的权力,哪些属于政府的权力,其中大部分已经在改革的实践中逐步达成共识,少部分还需要根据改革的深入发展,从经济学、法学和行政学的角度多方加以研究。 行政组织法要调整和解决的,是对转变后的政府职能进行确认。这大体有五种情况:一是保留政府的一部分职能,如保留综合经济部门的宏观调控职能,同时某些保留的职能也有局部调整或内容更新,如宏观调控从行政手段为主转向以经济手段和法律手段为主;二是取消政府的一部分职能,如取消专业经济部门对企业直接进行管理的职能;三是转移政府的一部分职能,如将专业经济部门的职能转移到综合经济部门;四是加强政府的某些职能,如加强工商、税务、审计等政府部门行政执法和监管的职能;五是增加政府一些新的职能,如社会保障职能成为一项十分重要的新的职能。 要根据政府职能总体转变和总体配置的要求来决定政府机构的保留、新设、合并、分立、更名或撤销,并以行政组织法加以确认。如这次政府机构改革撤销15个部委,新设4个部委,更名3个部委,保留22个部、委、行、署。改革后除国务院办公厅外,列入国务院组成部门序列的共有29个部、委、行、署。要在政府的经济职能中强调为企业服务,而不是过多干预企业。在这方面一些西方市场经济国家的政府做得比较好。如英国的贸工部是负责英国贸易和工业发展的主要部门。该部职能中规定的总目标是“全心全意为在欧洲及世界各国的英国企业服务”。其具体职责是:“(1)通过对话和分析国内外竞争政策对经济的影响,了解企业的需求;(2)保证和促使政府及欧共体考虑企业的这些需求;(3)努力实现全球的自由贸易,使英国企业在国际市场上发挥优势;(4)创造竞争环境,为企业提供更多的机会;(5)开发能源并监督能源的有效利用;(6)在减少政府加给企业的负担的同时,通过立法保证公平竞争和消费者的权益;(7)鼓励技术创新;(8)促进中、小企业的发展;(9)针对不同地区的特殊困难和需要,采取不同的策略;(10)合理考虑环境问题,确保政府的环保政策对企业的影响;(11)教育、引导贸工部的全体职员更好地为企业服务”。 (二)中央政府与地方政府之间的关系 中央政府与地方政府的关系,是行政组织法调整的主要内容,它的实质内容是中央政府与地方政府的职权划分。我国宪法第三条第四款明确规定:“中央和地方的国家机构职权的划分,遵循在中央的统一领导下,充分发挥地方的主动性和积极性的原则。”宪法和《地方政府组织法》分别以列举的方式规定了中央政府与地方政府的职权范围。但是,这些规定显然过于笼统和原则。 在中国古代,中央与地方关系的协调程度,直接决定着每个朝代的兴衰。在两千多年的历史长河中,既产生过中央与地方关系协调时期的“贞观之治”、“开元盛世”和“康乾盛世”,也出现过中央与地方权力失衡时期的社会动/荡/、封建割/据。新中国成立以后,中央与地方的关系经历了1956年到1958年、1970年到1974年、1978年以后的三次大调整,目的都是为了将中央与地方关系调整到既能保证国家稳定、又能利于经济发展的最佳状态。 国外中央政府与地方政府的关系主要是通过宪法加以调整。其中联邦制国家中央政府的权力相对小一些,地方政府的权力相对大一些,但各国的规定也不尽相同。如美国宪法对联邦政府的权力采取列举式规定,剩余权力属于各州所有,联邦政府不得行使。而印度宪法则既规定了中央政府享有的97项权限,又规定了地方政府享有的66 项权限,同时还规定了中央政府与地方政府共同享有的47项权限。单一制国家中央政府的权力较大,地方政府的权力较小,法国即是典型代表,英国虽然实行地方自治,但地方政府实际上权力也很小。目前世界各国总体上是要求扩大地方政府权力的呼声较高,一些国家也采取了一些改革措施。 我国在运用宪法、政府组织法规范中央政府与地方政府的关系时,可以借鉴西方发达国家成功的做法,将外交、国防、国家安全、货币、邮政、宏观经济调控等涉及国家主权、安全、统一的职能划归中央政府承担;将管理纯地方性事务的政府职能划归地方政府承担;介于两者之间的政府职能,则或者归中央政府承担,由中央政府直接在地方设置机构管理;或者归地方政府承担,由地方政府在中央政府的统一规范和领导下管理。 (三)政府各职能部门之间的关系 职能交叉,机构重叠,效率低下,是这次机构改革之前各级政府普遍存在的现象。这一问题的根本解决,需要统一配置政府职能,理顺政府各工作部门之间的关系,对职能相近的部门予以合并,成立综合管理部门;对职能交叉的部门进行重组,成立新的部门;对职能重叠或消失的部门予以撤销。要以各部门组织通则的形式对各部门的职能进行梳理、规范和确认,以调整好政府各职能部门之间的关系,杜绝“五/龙/治/水”之类现象的发生;同时,也要对各部门内设机构的职能予以规范。 三 早在1975年7月,/邓/小/平同志就提出了编制的法定化问题。他严肃地指出:“这一次编制要严格搞,要切实遵守编制。可以说编制就是法律。” 1980年3月,他又进一步深化了这一思想,指出:“制度化以后,编制就不会臃肿,该用一个人就是一个人,该用几个人就是几个人。总之,这一套制度要建立起来。” “这一套制度”就是编制法律制度。 所谓编制,狭义上指的是一个单位的人员定额和人员结构。行政编制是编制的核心部分,属于行政法的调整范围。要实现行政机关人员定额和人员结构的法定化,防止公务员人数和职数无限膨胀,就必须完善行政编制法律制度。《贞观政要》一书的法释者在评论唐代“贞观之治”时,认为“贞观之善政,以省官为首”。由此可见行政编制的重要。而唐贞观年间之所以能做到省官,皆应归功于《唐律》的严厉规定。《唐律。职制律》规定:“诸官有员数,而署置过限,及不应置而置(谓非奏授者),一人杖一百,三人加一等,十人徒二年。” 行政编制到底是应由行政组织法统一调整,还是单独制定行政编制法专门予以调整,在理论界和实际工作部门均有争论。赞成由行政组织法统一调整者的主要论据是:(1)行政编制是行政组织的一个有机组成部分,不可能离开行政组织而单独存在;因此,行政编制法律规范显然应当放在行政组织法中统一规定。(2)世界各国除了日本的《行政机关职员定员法》外,尚无制定独立的行政编制法的先例;而且即使日本的《行政机关职员定员法》,也仅是规定行政机关职员总数和各部门职员数,而没有关于编制核定的实体和程序的规定。赞成单独制定行政编制法专门调整编制者的主要论据也有两点:(1)现行《国务院组织法》和《地方政府组织法》关于编制的规定过于简单,而修改这两个组织法的动作又太大,难以迅速完成;(2)虽然外国没有单独的行政编制法,但我们完全可以根据中国国情和实际需要制定。 争论可以不必停止,法制建设却丝毫不能停顿。1997年8月3日,国务院颁布了《国务院行政机构设置和编制管理条例》。现在看来,该条例的颁布虽然满足了编制管理的亟需,但似也存在着几个明显的弱点:其一,该条例的大部分内容规定的是国务院的机构设置管理,而这本来应当由《国务院组织法》加以规定,有越俎代庖之嫌;其二,该条例未对编制的申报、审查、论证、批准等各项程序作出具体而严格的规定,不利于从程序上加强对编制的严格控制;其三,该条例的法律责任条款尚不够细密、有力,不利于条例的严格实施。 为了有利于对行政机关的组织、职能和编制进行统一规范,同时也提高编制法律规范的立法层次,建议在修改《国务院组织法》和《地方政府组织法》时,列专章规定行政编制管理问题。在该章中,要突出对行政编制的实体和程序双重控制,要加大违法者的法律责任。在行政组织法之外,可不再制定单独的行政编制法,但可以借鉴日本的做法,以《国家公务员定员法》(法律)的形式规定中央政府公务员的最高限额,以《国家公务员定员令》(行政法规)的形式规定中央政府各部门公务员的定额;后者由中央政府在一定时期内发布,人员总数不得突破中央政府总人员限额,但可根据行政职能的变化在各政府部门之间灵活配置与调剂。按照这样的立法设想,就可以形成以行政组织法规定行政编制实体与程序控制法律规范,以公务员定员法和定员令规定行政编制人数的总量守恒与“动态”调节相结合的、完备的行政编制法律规范体系。 四 实现行政机关工作程序的法定化,这是党的十五大和这次行政管理体制与机构改革提出的又一项迫切任务。行政机关的工作程序,既包括外部的行政执法程序,也包括内部的行政管理程序;前者直接影响公民、法人的合法权益,后者直接影响行政机关的内部管理。二者共同构成完整的行政程序。我国现行调整行政程序的法律规范,主要散见于大量的单行法律、法规中,如《行政处罚法》、《行政诉讼法》、《国家赔偿法》、《行政监察法》、《行政复议法》、《审计条例》,等等。这些程序性的规定既很不系统和完整,也缺乏一个明确而统一的立法宗旨加以统率,有些程序之间甚至相互冲突;因此,亟需制定一部行政程序法典统一规范内外行政程序。 1989年我国《行政诉讼法》的颁布,为提高行政程序的地位作出了突破性的贡献,它在第五十四条明确规定,行政机关作出的具体行政行为“违反法定程序的”,应当判决撤销。该规定向我国一直重实体、轻程序,重司法程序、轻行政程序的立法、行政和司法传统提出了挑战。1996年颁布的《行政处罚法》,则第一次对行政处罚程序作出了较为系统、完整的规定,特别是关于听证程序的规定,更是我国行政程序立法的重大突破,对于切实维护公民、法人的合法权益,有着十分重大的意义。正是由于有以上行政程序立法的法律基础和理论基础,更由于我国法制建设实践的迫切需要;因此,近年来我国行政法学者和全国人大法工委一起开始讨论制定《行政程序法》问题,并即将进入试拟稿的起草阶段。毫无疑问,《行政程序法》的制定和实施,将全面解决我国行政机关工作程序法定化的问题。 要制定行政程序法,首先必须解决行政程序的功能问题。对此,国外主要有三种观点。第一种观点认为,行政程序的主要功能是提高行政效率。这一观点兴起于19世纪末、20世纪初,以1889年西班牙制定世界上第一部行政程序法为标志,以生产的高度社会化要求政府予以迅速、有效的干预为背景。第二种观点认为,行政程序法的主要功能是监督行政机关依法行政,保护公民的合法权益。这一观点兴起于20世纪四、五十年代,以1946年美国行政程序法的颁布为标志,以公众强烈反对行政权专横、武断、不受制约为背景。在美国,正当法律程序是其法治的基石之一,行政程序法是其行政法的核心。很多美国行政法学者甚至认为,美国行政法的主要内容甚至全部内容就是行政程序法。第三种观点则认为,行政程序兼有保护公民权利和提高行政效率的双重功能,二者可有所侧重,但不可偏废。这种观点体现在六、七十年代以后一些国家制定的行政程序法之中。由于第三种观点兼顾了民主与效率的统一,因而为愈来愈多的人所接受。 行政程序对民主和效率的双重保护功能主要体现在它对行政权与公民权之间的平衡与调和作用上。一方面,在行政行为的实施过程中,行政机关处于主导地位,公民在强大的行政机关面前显得较为弱小;因此,为了在行政权与公民权之间设置一个缓冲地带,在行政行为的实施过程中掺入一定的民主因素和建立某种事前制约机制,行政程序保障公民权利的功能就显得十分重要。另一方面,行政行为的实施过程又是一个迅速执法的过程,违法行为应当尽快予以追究,社会关系和社会秩序应当始终处于确定和稳定的状态;因此,行政程序又必须具有促进行政效率的功能。正如美国一名行政法学家所言:“行政程序最基本的任务是如何设计一项制度既使行政机关官僚武断和伸手过长的危/险减少到最低限度,又能保证其能够灵活有效地进行管理。” 当然,行政程序作为一个统一的有机整体,其每一项环节、步骤和方法固然可以在保障民主或保障效率方面有所侧重,但却不可能脱离行政程序的整体功能而绝对地保障一方面,舍弃另一方面。如行政处罚程序中的时效规定固然对提高行政效率有重要作用,但从另一角度来看,行政机关超过法定期限实施的处罚无效,则又保护了相对一方的权益。再如听证程序固然是保障民主的重要手段,但它又保证了个人利益与公共利益的一致,改善了行政机关与相对一方的关系,调动了执法者与守法者双方依法办事的主动性与自觉性,推动了政治、经济和社会的健康发展,从而在深层次上促进了行政效率的提高。正如美国的韦德法官所言:“对行政机关而言,遵守程序会耗费一定的时间和金钱,但如果这能够减少行政机关运转中的摩擦也是值得的。因为程序促进了公正,减少了公众的怨言,其作用是促进而非阻碍了效率。” 可以认为,设立完备的行政程序并保证其得到严格执行是解决民主与效率这一现代二律背反难题的一项重要措施。

高学历人才在街道办任职,我认为没有屈才。是金子在哪里都会发光的。要真正体现自己的才华必须从基层做起。你有了基层工作经验。你才能全面地去做更高级的管理工作。所有选拔干部都要从基层选起。选择干部既要看学历,也要看经历,更要看能力。从高校毕业的学生。一定要脚踏实地一步一个脚印的去做好基础各项的本职工作。街道工作是社会工作者。需要你学习很多的社会工作知识。你在基层工作就有机会了解基层的状况。你将来制定政策就有针对性。因此,建议高校毕业生选择到街道办去任职。优秀的人就有可能被选拔到高层去做管理工作。建议国家顶层设计选拔公务员应该从街道办选拔有工作经验人品好的高学历人才。打破现在关系网,让人民看到希望。

街道办毕业论文

加强行政组织法制建设 国家行政学院 改革开放以来,我国行政法成为发展最快的部门法之一,行政法制逐步完善。从1979年开始,全国人民代表大会陆续颁布了《地方各级人民代表大会和地方各级人民政府组织法》(以下简称《地方政府组织法》)、《宪法》和《国务院组织法》,初步建立了以行政机关产生、组成、职权为主要内容的行政主体法律规范,健全了行政机关由人民代表大会产生、对人民代表大会负责的政治体制,确立了行政机关必须遵守宪法和法律、必须依法行政的法治原则。此后,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及其常务委员会和国务院陆续制定了一大批政府管理经济事务、政治事务和社会事务的行政法律、法规,政府的行政执法领域越来越宽,行政执法部门越来越多,行政执法权力越来越大。自1989年以后,为了加强对公民、法人人身权、财产权的保护,控制行政权的违法使用,我国陆续颁布了《行政诉讼法》、《国家赔偿法》、《行政处罚法》和《行政复议法》这四大法律的制定和实施,标志着我国公民、法人权利救济和权利保障法律制度已基本形成。但与此同时,随着我国经济体制改革、政治体制改革、行政管理体制和机构改革的不断深入,规范行政主体的组织以及内部行政行为和内外行政程序的法律规范或者过于简略,或者已经过时,或者完全或缺,严重滞后于改革实践,阻碍改革的继续推进。为了迅速改变这一状况,/江/泽/民同志在党的十五大报告中明确指出:要“深化行政体制改革,实现国家机构组织、职能、编制、工作程序的法定化”。/李/鹏/总/理在九届全国人大一次会议所作的政府工作报告中再次强调指出:“要加强行政组织立法,实现各级政府机构、职能、编制和工作程序的法制化。”因此,如何以邓/小/平/行政法治理论为指导,运用法律手段加快政府机构改革,规范政府机构改革的秩序,保障政府机构改革的实施,巩固政府机构改革的成果,就成了我国行政法制建设的一项重大而又紧迫的任务。当前和今后一段时间内,尽快实现各级行政机关组织、职能、编制和工作程序的法定化,将成为我国行政法制建设的重心和行政法学研究的热点。 一 我国关于行政组织的法律规范古已有之,而且远较其他法律规范完备。自秦汉而下,古代中央政府为适应自然经济条件下国家行政管理的需要,一直建有吏部、户部、礼部、兵部、刑部、工部等“六部”,并设置3 — 4级地方政府管理地方行政事务。《唐六典》、《明会典》等就是中国古代行政组织法律规范的集大成者,其详尽、细密、完备程度,在世界古代史上是罕见的。新中国成立以后,中央人民政府不仅在起临时宪法作用的《共同纲领》中规定了行政组织法律规范,而且制定了专门的《中央人民政府组织法》、《政务院及所属机关组织通则》、《大行政区人民政府委员会组织通则》、《省人民政府组织通则》、《大城市区人民政府组织通则》、《县人民政府组织通则》、《乡人民政府组织通则》,同时还制定了一些部门组织法,如《政务院人民监察委员会试行组织条例》、《海关总署试行组织条例》等。1954年,我国第一部《宪法》、《国务院组织法》、《地方政府组织法》的颁布,开创了我国行政组织法制建设的黄金时代。此后,陆续制定了国家计委工作条例和监察部、劳动部、国家体委、国务院秘书厅、国家计量局,国务院法制局、国务院专家局、国务院机关事务管理局等部委办局的组织简则,制定了《城市街道办事处组织条例》、《公安派出所组织条例》等基层政府派出机构的行政组织法,健全了各级民族自治地方的行政组织法,这就标志着我国当时已初步形成了涵盖中央人民政府及其组成部门、直属机构、办事机构,地方各级人民政府及其相关派出机构,民族自治地方各级人民政府的行政组织法律体系。在经历文革十年动乱和停顿之后,新时期我国的行政组织法制建设主要是拨乱反正,恢复五四宪法、《国务院组织法》和《地方政府组织法》的规定,其间虽然也有局部内容的增删和修改,虽然也有一些新的法律、法规规定有新的行政组织法律规范,但总体上行政组织法制建设一直没有达到五四年以后的完备程度。 从国外的行政组织立法来看,由于存在着联邦制和单一制、普通法系和大陆法系、发达国家和发展中国家的区别;因此,不可能存在统一的立法模式。世界上大部分国家主要是以宪法来规定行政组织法律规范,美国、法国、德国等均是如此。英国作为普通法系的代表国家,则既没有宪法法典,也未制定专门的内阁法或中央政府组织法之类的法律、法规,而是以大量的宪法性惯例来规定行政组织法律规范。这些宪法性惯例主要有:内阁的主要职责及其与议会的关系,首相和部长的权限,部的设置、变更、规模、组织等。英国虽然没有法律对部的数目加以限制,但自第一次世界大战以来部一直保持在18 — 21个左右,没有大幅度膨胀。与没有专门的内阁法相反,英国的部门组织法却较为完善。在英国,如需设立一个新的部,必须通过法律加以规定,一般称作《××部法》或《××委员会法》。英国部门组织法的历史与中央各部的历史同样悠久,许多部门组织法制定于十八、十九世纪,以后随着该部职能的变化而不断修改。部门组织法的内容主要包括:(1)序言,即设立某某部,从何时开始行使职权;(2)部长(部)的职权;(3)部长(部)行使职权的方式及程序;(4)部的主要内设机构;(5)有关部的人员结构方面的规定,如1919年的《农业和渔业部法》规定设立若干名部副长,1919年的《卫生部法》规定该部的内设委员会必须由男性和女性共同组成。与英国没有一部成文法来规定中央政府的组织规范相反,印度宪法则对中央政府和地方政府的职权进行了最明确、最具体和最严格的规定,但实际执行情况却很不理想,各邦自行其是,中央政府缺乏权威,以致一位美国官员竟如此评论:“印度的宪法是世界上最好的宪法之一,而印度政府的腐败现象、执行不力情况与其他国家相比,有过之而无不及。” 在世界主要国家的行政组织立法方面,似应以日本的立法最为完备,执行得也十分严格。日本除在《宪法》中规定行政组织法律规范外,还制定有专门的《国家行政组织法》、《内阁法》、内阁各省厅设置法,以及规定地方政府机构设置的《地方自治法》、各郡道府及市町村机构设置法等。 综合比较世界各国的行政组织法,是为了为我所用,借鉴适合于我国国情的做法和经验。就我国行政组织立法的现状来看,的确存在着诸多问题。择其要者,主要有以下几点:其一、内容上不能与正在逐步建立的市场经济体制、民主法治体制和精简、统一、效能的行政管理体制相适应。《国务院组织法》和《地方政府组织法》基本上是在计划经济体制下制定的,没有很好地体现党政分开、政企分开、政府权力下放、政府职能转变的要求,在这方面要下大的工夫研究,动大的动作修改。其二,条款上过于简约、粗疏,有些条款法律含义不明确。《国务院组织法》只有十一条,不到1200 字;《地方政府组织法》规定政府的条款也只有15条,3300字左右。这对于我国这样一个有着12亿人口、960万平方公里土地、政治经济文化发展很不平衡的大国来说,显然是过于简单了。如在宪法、《国务院组织法》中要不要对国务院副/总/理、国/务/委员的人数进行限定,要不要对国务院组成部门的数目进行限定,要不要对国务院直属机构、办事机构、议事协调机构的法律地位、设置条件和程序等作出规定。又如国务院实行总理负责制与重大问题经国务院常务会议或国务院全体会议讨论决定之间是什么关系,遇意见分歧时决策是实行合议制还是实行一长制,国务院常务会议和全体会议是决策机构还是决策咨询机构,哪些重大事项应当由国务院常务会议讨论决定,哪些重大事项应当由国务院全体会议讨论决定,等等。又如是否应当对不同地区、不同级别、不同类型的政府的设置、组成、职能等作不同的规定。其三,体系上很不健全和完备,没有形成一个相互配套的行政组织法体系。中央政府只有《国务院组织法》,没有各部委办局组织法;地方各级政府不仅没有分级的政府组织法,而且现行的政府组织法还与地方人民代表大会组织法放在一起,没有独立;民族自治地方政府、城市政府也没有自己的组织法。 综上所述,我国应当在经济体制改革、政治体制改革和行政管理体制与机构改革不断走向深入的有利条件下,抓紧修改《国务院组织法》,使其更加科学、具体、完备;抓紧制定国务院各组成部门、直属机构、办事机构和议事机构的组织简则,可以考虑将“三定方案”上升为由国务院批准颁布的行政法规,以加强其权威性,增加其规范性;适时修改《地方政府组织法》,将其与地方人民代表大会组织法分开制定,最好在《地方政府组织法》外,再分别制定《省人民政府组织通则》、《市人民政府组织通则》、《民族自治地方人民政府组织通则》、《县人民政府组织通则》、《乡镇人民政府组织通则》。《地方政府组织法》规定各级地方政府设置、组成、职权、撤销等共性内容,由全国人民代表大会通过;地方各类政府组织通则则规定各类别政府设置、组成、职权、撤销等个性内容,并可考虑再根据管辖人口、土地面积、经济发达程度等不同情况,对各类别政府分别作出不同的规定,如同是县级人民政府,由于上述诸因素不同,其副县长人数、组成部门数目和工作人员编制等均应有所不同,该类组织通则可由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通过。在修改和制定了《国务院组织法》、国务院各组成部门、直属机构、办事机构和议事机构组织简则、《地方政府组织法》、地方各类别政府组织通则之后,我国的行政组织立法将形成一个以宪法为统帅、以《国务院组织法》和《地方政府组织法》两个基本法律为主干、以地方各类别政府组织通则(法律)和国务院各部委办局组织简则(行政法规)为辅翼的、完备的行政组织法律体系,它既是对我国行政管理体制和机构改革成果的直接确认与总结,又是防止旧体制回归的有效法律控制。 二 所谓政府职能的法定化,就是以法律的形式确定各级政府及其职能部门的管理领域以及实现该管理任务所应具有的行政职权。政府职能是经济体制改革、政治体制改革、行政管理体制和机构改革的着力点和落脚点,是行政组织法的核心。行政机关是否需要设立,其主要依据是职能;甲行政机关区别于乙行政机关,其主要依据也是职能。职能的内核是职权。我国的整个改革过程,就是政府职能不断转变、过分集中的权力逐步下放的过程。对此,邓小平曾作过大量的论述。他在《党和国家领导制度的改革》一文中指出:“我们的各级领导机关,都管了很多不该管、管不好、管不了的事,这些事只要有一定的规章,放在下面,放在企业、事业、社会单位,让他们真正按民主集中制自行处理,本来可以很好办,但是统统拿到党政领导机关、拿到中央部门来,就很难办。谁也没有这样的神通,能够办这么繁重而生疏的事情。” 完整的政府职能包括政府的政治职能、经济职能和社会职能三个方面。而在我国现阶段,政府职能的法定化则主要是对政府的经济职能转变、社会职能加强以及权力下放等改革成果的一种法律确认。它涉及到对三个方面关系的行政法调整: (一)政府与企业之间的关系 政企职责分开,转变政府职能,一直是我国经济体制改革、政治体制改革、行政管理体制和机构改革的主要内容。党的十五大报告明确指出:“要按照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要求,转变政府职能,实现政企分开,把企业生产经营管理的权力切实交给企业。”这段话说得十分明确,十分到位。至于哪些属于企业的权力,哪些属于政府的权力,其中大部分已经在改革的实践中逐步达成共识,少部分还需要根据改革的深入发展,从经济学、法学和行政学的角度多方加以研究。 行政组织法要调整和解决的,是对转变后的政府职能进行确认。这大体有五种情况:一是保留政府的一部分职能,如保留综合经济部门的宏观调控职能,同时某些保留的职能也有局部调整或内容更新,如宏观调控从行政手段为主转向以经济手段和法律手段为主;二是取消政府的一部分职能,如取消专业经济部门对企业直接进行管理的职能;三是转移政府的一部分职能,如将专业经济部门的职能转移到综合经济部门;四是加强政府的某些职能,如加强工商、税务、审计等政府部门行政执法和监管的职能;五是增加政府一些新的职能,如社会保障职能成为一项十分重要的新的职能。 要根据政府职能总体转变和总体配置的要求来决定政府机构的保留、新设、合并、分立、更名或撤销,并以行政组织法加以确认。如这次政府机构改革撤销15个部委,新设4个部委,更名3个部委,保留22个部、委、行、署。改革后除国务院办公厅外,列入国务院组成部门序列的共有29个部、委、行、署。要在政府的经济职能中强调为企业服务,而不是过多干预企业。在这方面一些西方市场经济国家的政府做得比较好。如英国的贸工部是负责英国贸易和工业发展的主要部门。该部职能中规定的总目标是“全心全意为在欧洲及世界各国的英国企业服务”。其具体职责是:“(1)通过对话和分析国内外竞争政策对经济的影响,了解企业的需求;(2)保证和促使政府及欧共体考虑企业的这些需求;(3)努力实现全球的自由贸易,使英国企业在国际市场上发挥优势;(4)创造竞争环境,为企业提供更多的机会;(5)开发能源并监督能源的有效利用;(6)在减少政府加给企业的负担的同时,通过立法保证公平竞争和消费者的权益;(7)鼓励技术创新;(8)促进中、小企业的发展;(9)针对不同地区的特殊困难和需要,采取不同的策略;(10)合理考虑环境问题,确保政府的环保政策对企业的影响;(11)教育、引导贸工部的全体职员更好地为企业服务”。 (二)中央政府与地方政府之间的关系 中央政府与地方政府的关系,是行政组织法调整的主要内容,它的实质内容是中央政府与地方政府的职权划分。我国宪法第三条第四款明确规定:“中央和地方的国家机构职权的划分,遵循在中央的统一领导下,充分发挥地方的主动性和积极性的原则。”宪法和《地方政府组织法》分别以列举的方式规定了中央政府与地方政府的职权范围。但是,这些规定显然过于笼统和原则。 在中国古代,中央与地方关系的协调程度,直接决定着每个朝代的兴衰。在两千多年的历史长河中,既产生过中央与地方关系协调时期的“贞观之治”、“开元盛世”和“康乾盛世”,也出现过中央与地方权力失衡时期的社会动/荡/、封建割/据。新中国成立以后,中央与地方的关系经历了1956年到1958年、1970年到1974年、1978年以后的三次大调整,目的都是为了将中央与地方关系调整到既能保证国家稳定、又能利于经济发展的最佳状态。 国外中央政府与地方政府的关系主要是通过宪法加以调整。其中联邦制国家中央政府的权力相对小一些,地方政府的权力相对大一些,但各国的规定也不尽相同。如美国宪法对联邦政府的权力采取列举式规定,剩余权力属于各州所有,联邦政府不得行使。而印度宪法则既规定了中央政府享有的97项权限,又规定了地方政府享有的66 项权限,同时还规定了中央政府与地方政府共同享有的47项权限。单一制国家中央政府的权力较大,地方政府的权力较小,法国即是典型代表,英国虽然实行地方自治,但地方政府实际上权力也很小。目前世界各国总体上是要求扩大地方政府权力的呼声较高,一些国家也采取了一些改革措施。 我国在运用宪法、政府组织法规范中央政府与地方政府的关系时,可以借鉴西方发达国家成功的做法,将外交、国防、国家安全、货币、邮政、宏观经济调控等涉及国家主权、安全、统一的职能划归中央政府承担;将管理纯地方性事务的政府职能划归地方政府承担;介于两者之间的政府职能,则或者归中央政府承担,由中央政府直接在地方设置机构管理;或者归地方政府承担,由地方政府在中央政府的统一规范和领导下管理。 (三)政府各职能部门之间的关系 职能交叉,机构重叠,效率低下,是这次机构改革之前各级政府普遍存在的现象。这一问题的根本解决,需要统一配置政府职能,理顺政府各工作部门之间的关系,对职能相近的部门予以合并,成立综合管理部门;对职能交叉的部门进行重组,成立新的部门;对职能重叠或消失的部门予以撤销。要以各部门组织通则的形式对各部门的职能进行梳理、规范和确认,以调整好政府各职能部门之间的关系,杜绝“五/龙/治/水”之类现象的发生;同时,也要对各部门内设机构的职能予以规范。 三 早在1975年7月,/邓/小/平同志就提出了编制的法定化问题。他严肃地指出:“这一次编制要严格搞,要切实遵守编制。可以说编制就是法律。” 1980年3月,他又进一步深化了这一思想,指出:“制度化以后,编制就不会臃肿,该用一个人就是一个人,该用几个人就是几个人。总之,这一套制度要建立起来。” “这一套制度”就是编制法律制度。 所谓编制,狭义上指的是一个单位的人员定额和人员结构。行政编制是编制的核心部分,属于行政法的调整范围。要实现行政机关人员定额和人员结构的法定化,防止公务员人数和职数无限膨胀,就必须完善行政编制法律制度。《贞观政要》一书的法释者在评论唐代“贞观之治”时,认为“贞观之善政,以省官为首”。由此可见行政编制的重要。而唐贞观年间之所以能做到省官,皆应归功于《唐律》的严厉规定。《唐律。职制律》规定:“诸官有员数,而署置过限,及不应置而置(谓非奏授者),一人杖一百,三人加一等,十人徒二年。” 行政编制到底是应由行政组织法统一调整,还是单独制定行政编制法专门予以调整,在理论界和实际工作部门均有争论。赞成由行政组织法统一调整者的主要论据是:(1)行政编制是行政组织的一个有机组成部分,不可能离开行政组织而单独存在;因此,行政编制法律规范显然应当放在行政组织法中统一规定。(2)世界各国除了日本的《行政机关职员定员法》外,尚无制定独立的行政编制法的先例;而且即使日本的《行政机关职员定员法》,也仅是规定行政机关职员总数和各部门职员数,而没有关于编制核定的实体和程序的规定。赞成单独制定行政编制法专门调整编制者的主要论据也有两点:(1)现行《国务院组织法》和《地方政府组织法》关于编制的规定过于简单,而修改这两个组织法的动作又太大,难以迅速完成;(2)虽然外国没有单独的行政编制法,但我们完全可以根据中国国情和实际需要制定。 争论可以不必停止,法制建设却丝毫不能停顿。1997年8月3日,国务院颁布了《国务院行政机构设置和编制管理条例》。现在看来,该条例的颁布虽然满足了编制管理的亟需,但似也存在着几个明显的弱点:其一,该条例的大部分内容规定的是国务院的机构设置管理,而这本来应当由《国务院组织法》加以规定,有越俎代庖之嫌;其二,该条例未对编制的申报、审查、论证、批准等各项程序作出具体而严格的规定,不利于从程序上加强对编制的严格控制;其三,该条例的法律责任条款尚不够细密、有力,不利于条例的严格实施。 为了有利于对行政机关的组织、职能和编制进行统一规范,同时也提高编制法律规范的立法层次,建议在修改《国务院组织法》和《地方政府组织法》时,列专章规定行政编制管理问题。在该章中,要突出对行政编制的实体和程序双重控制,要加大违法者的法律责任。在行政组织法之外,可不再制定单独的行政编制法,但可以借鉴日本的做法,以《国家公务员定员法》(法律)的形式规定中央政府公务员的最高限额,以《国家公务员定员令》(行政法规)的形式规定中央政府各部门公务员的定额;后者由中央政府在一定时期内发布,人员总数不得突破中央政府总人员限额,但可根据行政职能的变化在各政府部门之间灵活配置与调剂。按照这样的立法设想,就可以形成以行政组织法规定行政编制实体与程序控制法律规范,以公务员定员法和定员令规定行政编制人数的总量守恒与“动态”调节相结合的、完备的行政编制法律规范体系。 四 实现行政机关工作程序的法定化,这是党的十五大和这次行政管理体制与机构改革提出的又一项迫切任务。行政机关的工作程序,既包括外部的行政执法程序,也包括内部的行政管理程序;前者直接影响公民、法人的合法权益,后者直接影响行政机关的内部管理。二者共同构成完整的行政程序。我国现行调整行政程序的法律规范,主要散见于大量的单行法律、法规中,如《行政处罚法》、《行政诉讼法》、《国家赔偿法》、《行政监察法》、《行政复议法》、《审计条例》,等等。这些程序性的规定既很不系统和完整,也缺乏一个明确而统一的立法宗旨加以统率,有些程序之间甚至相互冲突;因此,亟需制定一部行政程序法典统一规范内外行政程序。 1989年我国《行政诉讼法》的颁布,为提高行政程序的地位作出了突破性的贡献,它在第五十四条明确规定,行政机关作出的具体行政行为“违反法定程序的”,应当判决撤销。该规定向我国一直重实体、轻程序,重司法程序、轻行政程序的立法、行政和司法传统提出了挑战。1996年颁布的《行政处罚法》,则第一次对行政处罚程序作出了较为系统、完整的规定,特别是关于听证程序的规定,更是我国行政程序立法的重大突破,对于切实维护公民、法人的合法权益,有着十分重大的意义。正是由于有以上行政程序立法的法律基础和理论基础,更由于我国法制建设实践的迫切需要;因此,近年来我国行政法学者和全国人大法工委一起开始讨论制定《行政程序法》问题,并即将进入试拟稿的起草阶段。毫无疑问,《行政程序法》的制定和实施,将全面解决我国行政机关工作程序法定化的问题。 要制定行政程序法,首先必须解决行政程序的功能问题。对此,国外主要有三种观点。第一种观点认为,行政程序的主要功能是提高行政效率。这一观点兴起于19世纪末、20世纪初,以1889年西班牙制定世界上第一部行政程序法为标志,以生产的高度社会化要求政府予以迅速、有效的干预为背景。第二种观点认为,行政程序法的主要功能是监督行政机关依法行政,保护公民的合法权益。这一观点兴起于20世纪四、五十年代,以1946年美国行政程序法的颁布为标志,以公众强烈反对行政权专横、武断、不受制约为背景。在美国,正当法律程序是其法治的基石之一,行政程序法是其行政法的核心。很多美国行政法学者甚至认为,美国行政法的主要内容甚至全部内容就是行政程序法。第三种观点则认为,行政程序兼有保护公民权利和提高行政效率的双重功能,二者可有所侧重,但不可偏废。这种观点体现在六、七十年代以后一些国家制定的行政程序法之中。由于第三种观点兼顾了民主与效率的统一,因而为愈来愈多的人所接受。 行政程序对民主和效率的双重保护功能主要体现在它对行政权与公民权之间的平衡与调和作用上。一方面,在行政行为的实施过程中,行政机关处于主导地位,公民在强大的行政机关面前显得较为弱小;因此,为了在行政权与公民权之间设置一个缓冲地带,在行政行为的实施过程中掺入一定的民主因素和建立某种事前制约机制,行政程序保障公民权利的功能就显得十分重要。另一方面,行政行为的实施过程又是一个迅速执法的过程,违法行为应当尽快予以追究,社会关系和社会秩序应当始终处于确定和稳定的状态;因此,行政程序又必须具有促进行政效率的功能。正如美国一名行政法学家所言:“行政程序最基本的任务是如何设计一项制度既使行政机关官僚武断和伸手过长的危/险减少到最低限度,又能保证其能够灵活有效地进行管理。” 当然,行政程序作为一个统一的有机整体,其每一项环节、步骤和方法固然可以在保障民主或保障效率方面有所侧重,但却不可能脱离行政程序的整体功能而绝对地保障一方面,舍弃另一方面。如行政处罚程序中的时效规定固然对提高行政效率有重要作用,但从另一角度来看,行政机关超过法定期限实施的处罚无效,则又保护了相对一方的权益。再如听证程序固然是保障民主的重要手段,但它又保证了个人利益与公共利益的一致,改善了行政机关与相对一方的关系,调动了执法者与守法者双方依法办事的主动性与自觉性,推动了政治、经济和社会的健康发展,从而在深层次上促进了行政效率的提高。正如美国的韦德法官所言:“对行政机关而言,遵守程序会耗费一定的时间和金钱,但如果这能够减少行政机关运转中的摩擦也是值得的。因为程序促进了公正,减少了公众的怨言,其作用是促进而非阻碍了效率。” 可以认为,设立完备的行政程序并保证其得到严格执行是解决民主与效率这一现代二律背反难题的一项重要措施。

毕业论文的撰写及答辩考核是顺利毕业的重要环节之一,也是衡量毕业生是否达到要求重要依据之一。但是,由于许多应考者缺少系统的课堂授课和平时训练,往往对毕业论文的独立写作感到压力很大,心中无数,难以下笔。因此,就毕业论文的撰写进行必要指导,具有重要的意义。(一)、毕业论文是应考者的总结性独立作业,目的在于总结学习专业的成果,培养综合运用所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从文体而言,它也是对某一专业领域的现实问题或理论问题进行科学研究探索的具有一定意义的论说文。完成毕业论文的撰写可以分两个步骤,即选择课题和研究课题。(二)、选好课题后,接下来的工作就是研究课题,研究课题一般程序是:搜集资料、研究资料,明确论点和选定材料,最后是执笔撰写、修改定稿。第一、研究课题的基础工作——搜集资料。考生可以从查阅图书馆、资料室的资料,做实地调查研究、实验与观察等三个方面来搜集资料。搜集资料越具体、细致越好,最好把想要搜集资料的文献目录、详细计划都列出来。首先,查阅资料时要熟悉、掌握图书分类法,要善于利用书目、索引,要熟练地使用其他工具书,如年鉴、文摘、表册、数字等。其次,做实地调查研究,调查研究能获得最真实可靠、最丰富的第一手资料,调查研究时要做到目的明确、对象明确、内容明确。调查的方法有:普遍调查、重点调查、典型调查、抽样调查。调查的方式有:开会、访问、问卷。最后,关于实验与观察。实验与观察是搜集科学资料数据、获得感性知识的基本途径,是形成、产生、发展和检验科学理论的实践基础,本方法在理工科、医类等专业研究中较为常用,运用本方法时要认真全面记录。第二、研究课题的重点工作——研究资料。考生要对所搜集到手的资料进行全面浏览,并对不同资料采用不同的阅读方法,如阅读、选读、研读。第三、研究课题的核心工作――明确论点和选定材料。在研究资料的基础上,考生提出自己的观点和见解,根据选题,确立基本论点和分论点。提出自己的观点要突出新创见,创新是灵魂,不能只是重复前人或人云亦云。同时,还要防止贪大求全的倾向,生怕不完整,大段地复述已有的知识,那就体现不出自己研究的特色和成果了。第四、研究课题的关键工作――执笔撰写。下笔时要对以下两个方面加以注意:拟定提纲和基本格式。第五、研究课题的保障工作――修改定稿。通过这一环节,可以看出写作意图是否表达清楚,基本论点和分论点是否准确、明确,材料用得是否恰当、有说服力,材料的安排与论证是否有逻辑效果,大小段落的结构是否完整、衔接自然,句子词语是否正确妥当,文章是否合乎规范。

城市社区管理论文范文篇二 城市社区管理体制创新 社区,原是一个外来名词,源于欧美,在日本被称为地域社会,而在以前的中国又称居民小区。为此,对社区如何定义,则是第一个需要解决的理论问题。其次,社区的性质和功能又受人的认识的制约。既然社区是居民集中居住和生活的场所,它就必然涉及到生活、就业、教育和娱乐等各种活动。这些活动之间应如何协调、如何统筹、又如何制度化和法制化,则是社区管理体制的第一个重要课题。 一、传统城市街道管理体制存在的弊端 改革开放以来,随着我国由计划经济向市场经济的转变,中国城市社会结构发生了巨大变化,企事业单位与政府脱离,单位组织与个人之间也出现了分离,使得城市社区出现了多元化的利益主体。现代企业制度的建立,使得大量的社会服务、社会管理、社会保障功能与企业剥离。行政管理体系的改革,也使得一部分社会管理、社会服务职能从政府职能中分化出来,所有这些转移出来的社会管理和服务功能直接由社区承担下来,社区功能呈现出社会化、多元化的趋势,城市社区建设的要求非常迫切。我国城市社区建设还是一件新生事物,无论在理论还是实践上都处于探索阶段,存在着许多矛盾和问题,需要我们认真 总结 ,不断摸索。传统城市街道管理体制存在的弊端有:政治行政色彩较浓,居民自治意识不强;经济功能强,管理、服务功能弱化;管理各自为政,缺乏协调,缺少人文建设,居民缺乏归属感等等。 二、新型社区管理的启示和 经验 随着社会的发展,改革开放的深入,社区建设也在蓬勃发展,各地开始了社区管理体制的构建实践,出现了具有代表性的社区管理模式。社区管理模式是对不同类型城市在各自特色的管理体制、管理机制组合基础上,实现城市高效有序运行目标的特定方式的形态概括。城市基层的政权结构、社会结构都处于动态的演变过程中,中国的社区建设应该呈多元模式进行。上海模式、沈阳模式、江汉模式、深圳莲花北模式……从1999年12月28日南京锁四社区在全国第一家进行社区体制改革以来,许多城市陆续推出各具特色的社区管理体制改革模式。 这些模式各有特色,对社区管理体制改革都具有推动意义。目前,城市基层的政权结构、社会结构都处于动态的演变过程中,各种社区管理模式的形成与发展,都是我国正处于社会转型期这一特定条件下的产物,归根到底又不能脱离不同地区、不同社区的具体条件和客观实际。社区管理体制改革不能搞“一刀切”,必须遵循“渐次推进,梯级发展,全面带动”的思路,根据具体情况,设计和选择最合适的改革路径,达到政府提高管理效率、居民当家作主、社区和谐安宁的目的。 三、建设新型社区管理体制的实现途径 (一)加强宣传教育,提高思想认识 要顺利进行社区管理体制建设,加强宣传教育,提高思想认识是准备。加强宣传教育可采取召开教育大会、各种类型的座谈会和发公开信等多种形式,广泛宣传城市社区管理体制,努力使改革精神深入人心,统一思想形成共识。这种共识主要包括要充分认识到改革的重要性、紧迫性、长期性。充分认识重要性是指建设城市社区管理体制是城市基层政权建设新的突破口,是全方位拓展社区建设的一项有力举措,它有利于推动基层民主和社会物质文明、精神文明的发展,是关系到发展稳定大局的一个重要方面;同时要增强改革的紧迫感,并要树立长期作战、常抓不懈的思想,正确理解渐进规律,指望在短时期内把所有问题都解决的想法是不现实的,这是一个系统工程,必须克服急于求成、急功近利的短视行为,要作长期的思想准备,循序渐进,才能实现从量变到质变的飞跃,并最终积极采取切实可行的措施来推动改革的顺利进行和逐步完善。 (二)调整居委会管理规模,科学合理地划分社区 适当调整居委会管理规模,科学合理地划分社区是搞好街道管理体制改革的前提。要按照便于服务管理、便于开发社区资源、便于居民自治的原则,以及地域性、认同感等社区构成要素,对原有街道、居委会规模作适当调整,以调整后的居委会辖区作为地域,并命名为社区。上海、深圳、沈阳、南京、青岛、合肥、石家庄、哈尔滨等城市的实验区,对街道和居委会的管辖范围进行了调整,其中以沈阳市的做法最具有代表性。沈阳在沈河、和平两个实验区试点的基础上,在全市重新划分社区。新型社区主要分为四种类型:一是按居民居住和单位自然地域划分出来的“板块型社区”;二是以封闭型居民小区为单位的“小区型社区”;三是以职工家属聚集区为主体的“单位型社区”,四是以不同功能特点划分的“功能型社区”。这种按照居民居住的自然地缘关系,社区的资源配置,适度的管辖人口和人们的心理认同感来划分社区的方法,具有合理性和科学性,可以达到对社会资源的优化配置。 (三)加强党和政府对社区的管理 实行社区管理必须以党的领导为核心,并加强基层党组织的建设,充分发挥党和政府在社区中的促进作用和服务作用。必须加强社区各类基层党组织的联系,培养高素质的党的社区工作者队伍,并始终坚持党对社区建设的方向进行政治上的引导和组织上的保证。政府是社区管理中的重要力量之一,各级政府的主导作用应体现在:统一思想,提高认识,负责制定和组织落实社区发展规划,对推进本地区的社区建设负总责。发挥职能部门的作用,协调企业、社团、志愿者和社区成员参与社区建设和管理工作,解决人力、物力、财力方面的困难,形成社区建设工作的整体合力。在具体做法上,政府应建立专门的领导小组,并在分析一些社会现象、社会结构、社会发展的质量和数量特征,以及国内外各种模式比较分析的基础上,结合本地区的实际情况,制定出一套指标体系,并逐步量化,以便于对各种各社区管理的质量状况进行评价、监督、预测和服务。政府要现代化,政府从直接提供公共物品到对公共物品的质量进行监督和保障;居委会要民主化,居委会对居民负责,工作贴近居民。 (四)建立健全社区的自治组织 在建立健全社区自治组织过程中要遵循“直接民主”的原则,社区自治组织应该包括社区成员大会或社区成员代表大会,社区居民委员会和社区协调议事委员会等。在民政部启动的“全国社区建设实验区的试点工作中,各实验区在居民自治方面进行了大胆创新,形成了各具特色的做法。大力发展社区民间组织,提供公共产品;居民公民化,在社区为居民服务的同时,居民要为社区作贡献。如上海卢湾区在社区内建立了社区居委会议事层与执行层的分离的工作体制;沈阳市在重新划分管辖区的基础上,建立了新的自治体系,分为决策层―社区成员代表大会,招考执行层―社区委员会,议事层―社区协商议事委员会,领导层为社区党组织;北京西城区建立了社区管理体系和社区中心。虽然这些组织的名称各异,但他们为如何在社区建立新的自治组织提供了有益的借鉴。 创新社区组织机构。按照“议行分设”的理念创新社区组织,创立“一会(分)两站”模式,从组织结构、性质、职能、人员、经费、场地等关键问题一一分离,理请社区工作站和社区居委会及社区服务站相互关系,创新新型的社区工作站和社区服务站两个社会组织,使社区居委会成为名副其实的居民自治组织。 (五)转变政府职能,改进工作方法 转变政府职能是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发展的必须要求,也是城市基层管理体制改革的内在要求。这就决定了政府各职能部门必须按照新体制的要求,切实转变职能,真正把赋予社区的各项职责落实到位。应理顺政府与社区、社区与社会各组织之间的关系。为规范新型社区组织运作,制定一系列相关政策和办法,明确了政府各职能部门的职责、社区居委会的任务及其相互关系,使政府在社区腾挪出空间给社区居委会搞居民自治,培育了公民社会,积累了社会资本。政府“减肥”――将社区公共事务作细致的分析,在此基础上准确定位政府的责任,让其从直接提供公共服务转变为间接提供公共服务,从靠设立机构提供公共服务到靠政策工具提供服务;从给钱、给物、给机构到培育各类民间组织,让民间组织承担起政府下放的职能,从而使政府的职能归位,社区的自治力量增长。在转变职能过程中,要把着眼点放在充分调动基层工作积极性的基础上来,放到为群众服务上来,服从大局,适应城市新体制的变化,根据社区管理的要求,切实转变工作方式和工作内容,实现重心、权利、财力的下移,并按照“权随责走、费随事转”的运作方式,把该放下去的权不折不扣的转移下去。 (六)加强法律法规和制度等的建设 一是法律支撑。目前,因无明文规定,连专家都很难说清楚社区组织的定位和性质。据统计,理论界关于“社区”的定义多达76种。这个事实,成为社区管理体制改革不得不迈的“一道坎”。专家呼吁:有关部门应尽快在相关法律中明确“社区”的概念和范围。在修改《中华人民共和国城市居民委员会组织法》的同时,应对与社区相关的1000多条法律、法规尽快进行修改和调整。有专家提议:把《中华人民共和国城市居民委员会组织法》修改为《中华人民共和国社区组织法》,或将它作为母法,根据实际需要制定一些必要的细则,逐步建立、完善有关社区管理法制体系。城市基层管理体制的改革,涉及到城市建设和管理的方方面面,当前一些需要城市建设和管理只能部门齐抓共管的工作,有时存在着相互推委的现象,还没有形成很好的合力,这就需要对一些工作进行一个明晰和划分的过程,并用制度、法规加以保证。二是改革居委会干部制度。可对社区干部实行公开招聘,通过民主选举,竞争上岗。这有利于提高居委会干部的素质,形成一支年轻化、职业化的社区工作者队伍,又能安置下岗职工和大中专 毕业 生,开辟新的就业 渠道 。三是加强硬软件建设,主要是指加强理论研究,加大对管理体制改革的理论知道力度。硬件建设包括对街道办事处、社区提供良好的工作环境、办公场所等。 (七)创新社区服务体系 各社区居委会成立社区服务站,各街道办成立了社区服务中心,在社会福利中心建成了区一级社区服务中心,初步形成了区、街道、社区居委会的三级社区服务网络。并对社区服务站进行“民办非企业”单位登记,使其按照产业化、实体化模式运作,出台相关规定等配套措施,成立社区服务专项资金,规定政府按照购买服务项目的方式,对社区服务站从事为居民提供社会福利、社会保障、社区残疾人服务、社区老人服务等无偿服务进行评估、补贴,并鼓励社区服务站低偿运营,享受税收减免政策,实现社区服务的社会化。使政府提供了品种多样的福利和服务等新公共产品。 另外,还要提供社区居民交往平台,以政府信用为起点,积累城市社区人际关系的信任基础;在社区公共事务中倡导平等和宽容的原则,强化居民合作与参与的意识。 随着新世纪的来临,我国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将进入一个新的发展阶段,随着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建立,在城市相应地要求改革原有的管理体制。实践已经证明,社区管理体制是我国城市基层管理体制改革的方向和具体内容,建设新的社区管理体制在城市改革、发展、稳定大局中的地位日显重要,在加强城市管理、服务市民生活、促进社会进步方面的作用也越来越大,我们一定要增强建设新的社区管理体制的自觉性和紧迫感,在物质生活不断丰富的同时追求精神需要的不断满足,在尊重历史和关注现实的基础上,一个小区一个小区地建设,一个社区一个社区地拓展,最终把各级各类城市都建成人们安居乐业、文明的城市,有力地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 参考文献: 1、李匡夫,李天好.论社区自治.东岳论从,2002(3). 2、奚从清.构建中国社区建设理论的框架体系.社会学月刊,2002(8). 3、夏建中.当代中国城市社区的组织与服务,社会学,2000(7). 4、吴新叶.城市社区管理中的政府失灵,城市发展研究,1999(6). (作者单位:浙江绍兴文理学院美术学院) 看了“城市社区管理论文范文”的人还看: 1. 城市社区管理论文 2. 社区管理论文 3. 农村社区管理论文 4. 城市社区教育论文 5. 政府管理论文范文

关于跆拳道创办的毕业论文

1000字打字太累了 本人从白带到黑带一段的经历告诉你 自己去学以下 10000字都能写出来 要不然就去炒网上跆拳道培训班训练资料

学术堂整理了二十个关于跆拳道的论文题目,供大家进行参考:1、我国女子跆拳道优秀选手训练实施研究2、跆拳道运动员专项力量素质的特点及训练方法研究3、浅谈跆拳道的电教化实施4、青少年跆拳道训练方法探究5、跆拳道运动员快速力量的提升策略研究6、体育游戏在跆拳道教学中的作用7、跆拳道运动员赛前心理状态及调节方法的研究8、跆拳道竞赛的电子化研究9、提升高校跆拳道教学效果的策略研究10、跆拳道业余训练对实现阳光体育运动目标的研究11、刍议跆拳道教学对学生创新型人格的培养12、协作教学法在高校跆拳道教学中的运用探微13、跆拳道礼仪对青少年跆拳道运动员意志品质的培养14、跆拳道"人生教育"在教学中的重要意义15、跆拳道品势侧踢技术训练方法实验研究16、跆拳道录像审议的发展方向探索17、浅谈跆拳道及其在我国的发展状况18、跆拳道馆的发展对高校跆拳道社团发展的启示19、太极拳对跆拳道主项学生非智力因素影响--基于稳定性的视角观察20、高校跆拳道教学的相关影响因素分析与应对建议思考

一般来说跆拳道论文,都是原创型的,每个人编写的不一样,所以在网上一般找不到什么比较精髓深刻的东西,结识朋友中要是有做跆拳道行业职业教练的话,那还行,还可以帮帮。

这位可能是学校体育选修的吧。因为跆拳道专业的自己很容易也出来。正如一楼所说。看了一下三楼,那个用不上。你可以找找别的项目的体能训练,用来应急。

关于孝道的毕业论文

所谓开题报告的研究方案 就是说你打算怎么写?即你的写作思路!

请问您找到了吗,求分享,邮箱,谢谢

高中议论文800字优秀作文7篇

议论文的语言必须准确、鲜明、严密、有针对性。那么什么样的议论文才是好的呢?以下是我整理的高中议论文800字优秀作文,希望可以提供给大家进行参考和借鉴。

理想如明星,在黑暗混沌中指明前进的方向;理想如蜜糖,在忧伤失意时带来丝缕的甜蜜;理想如帆船,在精疲力竭时载你驶向梦的彼岸。人因为理想,得以直立行走;蛹因为理想,得以破茧成蝶;水因为理想,得以滴水石穿。从古至今,成大事者无不是有理想着,因为理想,支撑着他们朝人生的顶峰一步步的迈进,因为对理想的坚持不懈,他们终究是成功的,终究是辉煌的!

玛丽·居里有理想吗?答案是肯定的。正是因为要造福人类的理想,她不厌其烦的提炼着一堆金属。冬天,寒风瑟瑟,衣不蔽体,但她仍然坚持着,日复一日,年复一年,居里夫人始终没有放弃坚守。功夫不负有心人,最终她从中提取出了放射性元素镭,实现了她的理想。居里夫人的理想伟大,也正是因为如此,成就了一位伟大的女科学家,为科学之空增添了一颗闪耀的明星。

鲁迅有理想吗?有。当鲁迅看到封建社会的黑暗时,心里便产生了一个理想:拯救中华民族。起初,鲁迅认为拯救中华民族就是拯救百姓的疾苦。于是朝着学医的理想勇往直前,但当他看见中国人民精神麻木时,深知治根便是拯救中华民族的本质,于是,他弃医从文,用笔头作战,唤醒百姓的良知。“横眉冷对千夫指,俯首甘为孺子牛”,正应为理想,鲁迅才在彷徨之后,呐喊人民觉醒,最后,他的理想实现了,而他自己也为此而欣慰了吧!

我也有一个理想,我的理想是渺小的,细微的,但却是不容忽视的。我希望自己在学习中收获,在收获中成长,活到老,学到老是我的座右铭,我想学以致用,回报社会。我的理想虽然渺小,但我相信,在理想的鼓舞下,我会勇往直前,实现理想!

流沙河在《理想》中曾说过“有理想者就是一个‘大写的人’”,是的,有理想的人,才是直立行走的人,有理想的人,才是一个大写的人。没有理想,人生毫无意义,没有理想的人,更是虚度光阴,碌碌无为的人。

怀揣理想,驾驶理想之车,向人生高峰攀登,在高峰之上是“会当凌绝顶,一览众山小”的豪情。有理想者,成大事也!

行船不能没有方向, 人生不能没有理想。

如果贝多芬没有屹立乐坛的目标,怎能成为音乐巨人?如果安徒生没有为皇家乐团写剧本的愿望,怎能成为话剧之神?海伦凯勒如果没有重见光明的渴望,怎能成为钢铁巨人?霍金如果没有对万物追根究底的梦想,怎能成为轮椅中的旷世奇人?如果乔丹没有创造神话的理想,怎能成为篮球飞人、可见理想是成功的前提条件。

并不是所有的理想都值得肯定和赞扬。太过偏激的理想反而是失败的前兆。

石敬瑭因为有了建立后晋的理想,成为了千古罪人;宋徽宗因为有了“福泽天下”的梦想,反而使国家民不聊生;明世宗因为有了修成真人的愿望,葬身与金丹之下;鳌拜因为有了独揽大权的欲望,弄得自己身败名裂;因为有了征服世界的渴望,最终饮弹自尽,结束了丑恶的一声。理想不正,会使自己走上毁灭的道路。

成功==艰苦劳动+正确方法+明确目标。少了艰苦的劳动,当然也就谈不上成功。

爱迪生确定了想发明电池后,花了三年的时间,用了几千种材料,做了四万多次实验,才成功的发明出了电池;周恩来长大后能够使中华崛起,为之苦读了四年,牺牲了全部的业余时间,终于突破了重重困难,以全班第一的好成绩毕业;拿破仑立志要做一个让人敬佩的人,他在冷嘲热讽中埋头苦读,终于成为了妇孺皆知的伟人。

人不能没有理想,没有理想就是行尸走肉;理想不能过于偏激,理想偏激便会误入歧途;拥有理想不能不为之奋斗,不奋斗终将一事无成。

让我们拥有高尚的理想,并为之奋斗,使我们的生命变得壮丽,使我们的精神变得富有!

对父母尊敬,对母亲敬畏,对父亲感激……

这是中华上下五千年一直不变的传统。五千年,这不是简简单单的任务,也不是今天这样明天就是那样的纯粹玩乐。它,是你一直需要守护的亲情和感情。

父亲给你了完整的基因,他让你得已成型,渐渐地待到你出生,又看着你长大,最后望着你成家立业走上社会。可能会与父亲长的不一样,但是不能忘记的是你的生命是他给你的,你的血液有着他的三分之一。始终不能忘记你是你父亲最值得骄傲的接班人……

“母亲”是个值得骄傲和与人尊敬的称呼,她不但是给了你三分之一的血液,也是给了你一个你第一次必须住进的温暖的房间的人。每个人的第一套“房子”都是母亲含辛茹苦十个月给你“买下”的房子。这或许是你爸爸造成的,但是最后的你,还是应该懂得这样个给了你生命的人,妈妈为了你痛苦得死去活来。你安详的来到了这个世界,事实上刚来到这个世上的你还有一个最重要的事,不单单是成家立业、娶妻生子。最重要的是让这两位给了你生命的年轻人,陪伴他们的后半生,让他们得到幸福。

特别是妈妈,她在怀胎十月中……可能你并不知道,整天吃不下,还呕吐。睡觉睡也不踏实。每天挺着大肚子要都直不起。到最后还要受多少罪才能把你生下来。也许吧,这简简单单的一句话每个妇产科大夫才能明白吧……也可能等你老婆怀孕了你才会懂得吧。

有人说“孝”不过是看到别人衣袖间别着的黑布孝。但是,这却是要遭天谴的!他们给了你生命,不是让你直接养老送终的,是寄予了子女会让自己幸福,相信自己的子女都能有用成才。想一想:一到二十岁,整整3700日。父母让子女白白吃了二十年的饭,睡了二十年的床,不是到头来一句“替你养老送终就是了”这不是孝的含义。

我非常喜欢苏芮演唱的《奉献》,并常常为此辗转反侧、躬身自问,那缠绵悱恻的旋律始终在我的脑海回响:“长路奉献给远方,江河奉献给海洋,星光奉献给长夜,草原奉献给牧场,岁月奉献给季节,我拿什么奉献给你,我的爹娘?”

《弟子规》有云:“弟子规、圣人训,首孝弟、次谨信。”作为一名小学生,我们首先要做到的不是学习成绩有多好,而是要懂得孝顺自己的长辈。古有“黄香温席”的故事,九岁的小黄香,晚上读书时感到屋里特别寒冷,为了让父亲在睡觉时少挨冻,读完书他便进到父亲的房里,为父亲铺好被褥,用自己的体温温暖被窝,而后才恭请父亲就寝。黄香用自己的孝心温暖了父亲的心。

今天在我们身边也有许多感人的孝行。其中最令我感动的是哈尔滨工业大学的吴步晨。他自立自强,11岁时,带着双目失明的母亲一路奔走求学。安徽、湖南、黑龙江都留下了他孝心满满的身影。他用稚嫩的肩膀,扛起了全家的希望。

在我的身边也有这样一个人,她用行动向我诠释了什么叫作“生前厚养,实为孝道”。这个人就是我的妈妈。我的姥姥,姥爷都快70了,身体随着年龄的增加而每况愈下。尤其是姥姥,两年前得了一次重病,走路非常困难,更别说是上下楼梯了,走几步就要歇一歇,而且还经常需要有人搀扶着。今年过年时她忽然问起:“坐飞机是什么感觉呀?”今年暑假,妈妈一完成工作,就马上带着姥姥、姥爷和我去大连旅游。一是想让我们在暑假里放松一下,但更重要的是达成姥姥的心愿,让她坐一次飞机。这次旅行,爸爸因为工作关系没能参加,所以妈妈就是我们大连之行的主力军。姥姥腿脚不好,妈妈就全程扶着姥姥,一步一步慢慢走。有时身体感觉累了、不想下楼了,她就一个人去把姥姥、姥爷还有我爱吃的都买回来。每次在景区里吃饭的时候,妈妈让我陪着姥姥,姥爷坐在餐桌旁等候,她一个人跑去点餐、取餐。看着妈妈忙碌的身影,我好心疼啊!

记得一天中午,我们在一处景区的餐馆儿吃饭,妈妈迅速地吃完了自己的饭,就急匆匆地起身。她说要出去一下,让我们慢慢用餐,同时叮嘱我要照顾好姥姥、姥爷。我们好奇地看着她匆匆离去。过了十几分钟,妈妈气喘吁吁的回来了。原来她为了不让我们多走一点冤枉路,便去考察到下一个景点的线路。总之,在大连的这几天,我看到最多的画面就是妈妈扶着姥姥、妈妈牵着姥姥的手、妈妈陪姥姥慢慢地走……回到牡丹江,刚一下飞机,妈妈就开始发烧了,她还笑着说:“终于坚持到家了!”

百善孝为先,一个不知感恩,不懂孝顺的人,即使拥有高智商,高学历也不会被别人尊敬的!告诉你们一个小秘密,在这次旅行中,当妈妈不在我们身边的时候,我也一直在照顾姥姥呢!

有句古语说的好:“百善孝为先”。意思就是说,孝敬父母要在美德中占据首位。一个人如果不孝敬自己的父母,就很难想象他会热爱祖国和人民,那么又有谁愿意真心与之交往呢?在我们所学的《弟子规》中“首孝悌”就是要求我们做人必须要以孝敬父母为根本己任。父母呼唤,应及时回答,父母有事交代,要立刻动身去做,恭敬地聆听父母的训导等等。在古代,三国的时候,孟宗从小就与母亲相依为命,孟宗一直很孝顺他的母亲,对母亲侍奉有加。有一次,母亲病得很厉害,很想吃用鲜笋做的汤,可这时已近冬至,天气很冷,哪里会有笋长出来。孟宗没有办法,心里十分的焦急,可是没有任何办法,便跑到竹林里,他双手抱着毛竹,心里想着卧床的母亲,不禁两行泪簌簌往下落,孟宗越想越难过,竟大声的哭了起来。或许是他的一番孝心感动了天地,突然间,眼泪滴落的地方裂开了,从地上露出了几茎竹笋,孟宗看了破涕而笑,抹掉脸上的泪珠,兴高采烈地把这些竹笋带回家去。他做竹笋汤给母亲吃,母亲吃了新鲜味美的汤后,居然立刻好了起来。后来他官至司空。比起孟子我真的是自愧不如。中华民族是一个历史悠久的文明古国,在远古时就有“礼仪之邦”之称。可见,

孝顺长辈是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我们绝不能丢掉老一代流传下来的良好品德,那就让我们尽自己的努力好好孝顺长辈吧!孝顺还有另外一种,那就是舍小家顾大家,历这样的人也很多,过去人说的忠孝难两全,实际忠是的孝,对我们来讲,要想孝,首先要把科学文化知识掌握好。孝顺的方式很多,每个人可能都有自己的方法。那就让我们从我做起发扬我们的优良传统吧!

感恩是一种温暖的情感,像一条缓缓流淌的小溪,轻轻吟唱着,在心与心之间传递着人世间最纯最美的讯息,时刻提醒着我们:道不远人,不能不孝敬父母。现在,我们都还是刚刚步入初中的中学生,并不能为父母做惊天动地的大事,孝敬父母,应从日常小事做起,从生活中点滴小事开始,为父母做一些力所能及的事情。首先应理解父母的辛苦,从心底里感激父母为我们做的一切,时刻充满一颗感恩心。

“百善孝为先,孝敬是根本。天地恩情永难忘,心中扎下根……”这首《中华孝道》是小学时合唱团的一首歌,那是思想浅薄的我只会这首歌的曲调,今天偶然听到,好像有了更多感触。

中国式家长对“孝”有不同的看法。

有一些家长认为,孝顺是长大以后的事,我们21世纪中学生,只负责提高成绩,就是对他们最好的孝顺。做家务只会浪费时间,并没有什么实际意义。

这样的家长,现在应该越来越少了,而大多数家长认为即使是10来岁的学生,也应该知道怎样孝敬父母,帮父母做一些他们这个年龄阶段力所能及的事。这样,长大以后的他们也会保留“孝顺”这一本能。

然而这只是家长的想法,要让自己的孩子真正做到,那是极难极难的。

十几岁的我们正处于青春期这一时期,有时会不幸地恰好遇上妈妈们的更年期,那一定比我走过最恐怖的鬼屋还要恐怖。这时候,其他家庭成员最好的选择就是出去住上一段时间,避免遭受莫名的迫害。

我也经历过青春期,但时间并不长。青春期到来时,父母多说一个字也会不耐烦,当然,这种不耐烦也不会每次都表现出来,如果这样的话,那就属于不折不扣的“无理取闹”了。但有时不耐烦积累多了,可能会在下一次与父母的矛盾中激发出来。

两代人之间,代沟是难免的,双方都觉得对方不了解、不体谅自己,从而产生一次又一次矛盾。一个星期五的晚上,我放学回家,刚进家门,鞋也不换,就往沙发上一瘫,为了这件事,妈妈和我之间发生了一次不小的冲突,我明白妈妈的想法,在她的心目中,我一秒钟都不可以浪费,但我当然不会有这种想法。

任何一件小事,都有可能成为矛盾的来源。

再回到“孝”这个问题,端茶倒水、承包家务一定就是孝吗?当然不全是。在我的理解中,敢于和父母有不同的想法,并善于和父母倾诉,共同解决问题,化解矛盾,互相体谅、宽容,共同找到矛盾的来源,倾听他们的想法,适当提出建议,并在理解的基础上改进,何尝不是一种“孝”呢?

回过神来,歌曲正在播放。

“血脉流不断,山河岁岁亲。中华孝道是美德,传给后来人…”

中国,有着丰厚的历史文化底蕴。两千多年来,儒家思想是中国传统文化的主流,是历代统治者所推崇的封建正统思想。因此,儒家的孝道便成了衡量一个人德行的标准,成为了封建礼教的核心思想。

《孝经》有言:“夫孝,天之经也,地之义也!”可见,孝在古时是作为天经地义的头等大事,若则不孝,乃有违天理也,不容也。汉时,据儒家思想,强调为人立身以孝为本,任官从政以廉为方,因此,孝廉成为出仕做官必由之途,而非习五经修六艺之传统道途。而汉朝历代皇帝驾崩后都会在谥号前缀一“孝”字,如:孝文帝,孝武帝等。此时,“孝”已是治国之本,驭民之道,只有真正做到“孝”,才不会犯上作乱,行忤逆之事,人与人则和谐相处,国家安乐,四方来朝。自此后,孝道深入民心,纵使国家变换,王朝更迭,孝道却深植于百姓的内心深处,岿然不动。

孝是中华传统美德,历经千百年,犹如一轮朝阳高高悬于天空般而孝道在我们每个人心头。《春秋》有载:“父母在,不远游,游必有方。”若是父母健在,则不可出游,若定要出远门,则需告知高堂,否则将视之为不孝。古人将父母视为自己的信仰,因此则有“拜天拜地拜父母”之说,可知在他们心目中,父母便是如同天地般需仰视崇敬的,是不可诋毁的。

“身体发肤,受之父母,不可毁伤”,我身上的一切都是父母给予的,我又岂敢去损伤呢?这不就是对父母的不敬,非孝子所为之;若是有一天我惹怒了父母,就请尽情责打,我必然是不会反抗的;若是我有朝一日做了违背良心之事,您就将我赐死吧,这就是所谓”父叫子亡,子不可不亡“。虽然有些偏激,但也是他们内心对父母要求的尊重与服从,顺应父母,为顺应天命,顺应本心之做。于之今日,若用古人之行来要求我们尽孝,怕是每个人都是”不孝儿女“吧,单单之论“父母之年,不可不知也,一则以喜,一则以惧”,恐多数人都不知父母年龄,更何况再因此为他们高兴又为他们担忧呢?

国人之“孝”,回望历史,此辈之人层出不穷;可偏偏到了如今,却寥寥无几,这其中之由谁人可解?所谓“百善孝为先”,古人诚不欺我。

人口城镇化步伐的加快和人口流动方式的改变,导致相当多的老年夫妇和独居老人固守乡村,也使养老关系中的载体与对象发生了空间分离,养老的难度增加。由此产生了一系列问题,具体体现在以下方面: 1、经济收不高,生活质量较差。目前我县除部分留守老人享受低保外,绝大多数老年人没有养老保障。农村留守老人的经济来源主要依靠自己的劳动所得和子女贴补。据了解,老人的劳动主要是种地,但因子女不在身边,许多农活要请人,成本高,收入低,很多老人农忙时都舍不得花钱请人帮忙,致使劳动强度极大。随着孝道观念的不断淡化及子女在外务工谋生压力的加大,子女贴补缺乏稳定性,农村老人的经济收入更是少得可怜,因此,老年人生活相当俭朴。2、生活缺乏照顾,孙辈抚养负担重。由于子女不在身边,日常生活的一些小事,对农村留守老人而言都成为难题。同时,子女外出打工后,部分老人独居或配偶同居,大部分的老人与孙辈组成“隔代家庭”。还有不少留守老人的子女全部外出打工,仅留下老年父母及未成年的小孩,留守老人基本上没有子女在身边照顾。因此,老年人极害怕生病,害怕没有人照顾。很多老人都谈到“有子女在身边要安心得多,有个照应。”并且留守老人代为照顾的孙辈0—4个不等,负担极重。有的孙子年纪小,不能离身,给老人农作及家务劳动带来极大不便。3、隔代教育问题突出,心里压力较大。如果单从照顾孙辈的生活起居方面而言,只是增加老人的生活压力,增加劳动强度。但对小孩教育方面心理负担更重,主要因为农村老年人大多数识字不多,无法辅导小孩的学习,担心学习成绩差。特别是目前农村交通、通讯得到迅速改善,电视、网吧到处有,孩子在外的时间长,担心发生一些意想不到的事情。老年人总觉得管理小孩力不从心。当孩子上中学后,由于相处时间大幅减少,孩子自控能力差,老人家庭管理鞭长莫及,这让老人极度担心却又无法监督管教。 4、家庭氛围缺失,精神生活单调。老年人口身体素质的下降和生理的自然老化,决定了老年人的晚年生活并不仅仅需要经济保障,精神慰藉也同等重要。农村老年人过惯了苦日子,对物质生活往往没有过高的奢求,因此来自于子女的精神慰藉是老人身心健康所必不可少的。据调查,子女外出后,电话就成为留守老人与子女交流沟通的主要方式和精神慰藉的主要途径,除此就是子女逢年过节回乡探家。而实际上,有些老人连这样简单的基本精神慰藉都没有,有的子女一去就是多年却杳无音讯,有些老人甚至“不知子女是死是活”由于子女不在身边,农村留守老人大多过着 “出门一孤影,进门一盏灯”的寂寞生活,缺乏家庭温暖,使他们倍感孤独。特别是独居老人感到有时候心里话没处诉说,有时间没法打发,很可能出现抑郁症状,觉得生活没有意思。随着年龄的增高,留守老人行动越来越不方便,他们与外界的接触也相应地越来越少。除了看电视、聊天,老人基本上没有别的消遣方式,精神生活异常单调。5、医疗难问题突出,健康保障丞待加强。在调查中发现,农村留守老人常年患病的比率高达70%以上,许多人是多病缠身。由于子女务工带来的收入提高,加之新农合的实施,留守老人就医条件虽然有所改善,但仍然处于较低水平,留守老人也只是对于一般的小病可以治疗,普遍存在“生不起病、拿不起药”的情况。而且老年人发病往往具有突然性,家中无人或抢救不及时,可能会错过治疗时机,导致严重后果。对农村留守老人来说,“小病抗,大病拖”,已成了一种潜意识。农村留守老人除了存在上述这些主要问题外,留守老人家庭很容易成为盗贼的目标;而缺少青壮年男子在家中,也很容易沦为弱势群体,造成利益受损。三、对策与建议综上所述,劳动力外流引起的家庭结构、居住距离的变化直接和间接地削弱了家庭的养老功能,导致老年人的代际支持特别是经济和情感支持的减少,同时引起了隔代家庭的增加,加重留守老人的劳动、生活、精神以及抚养孙辈的负担。因此,为了适应这些变化,社会必须作出相应的调整。(一)坚持政策导向,着力构建良好环境。 建设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根本目的是为了人的和谐发展,经济建设、社会建设亦如此。政策导向体现了一个价值观的导向问题。因此,在制定政策时,应坚持科学发展观,以人为本,站在人性化的角度,从提高生活质量、稳定家庭关系的角度出发,立足构建和谐社会、和谐乡村、和谐家庭,审视和对待农村留守老人问题。在经济布局上应尽可能考虑农村剩余劳动力的就近就业,大力发展本地经济,充分发挥本地非农产业务工成本低以及打工、务农可以兼顾的优势,吸引农村剩余劳动力就地转移,这既缓解了农忙时节和农村公益事业劳动力短缺的矛盾,又可以缓解“空巢老人”、“留守儿童”无人照管等社会问题。(二)坚持制度支撑,健全保障体系。一是完善农村社会保障体系。进一步建立和完善以社会保险、社会救助、社会福利、社会慈善为主要内容的农村社会保障体系,加大农村社会救助和农村社会福利投入,保证保障性收入分配到位。积极争取上级放宽条件,扩大农村低保比例,力争把符合条件的农村留守老人纳入低保范围,从经济上保证留守老年人达到基本生活水平。二是完善农村养老保障制度,逐步建立农村社会养老保险,逐步由家庭养老方式向社会养老方式过渡。三是加大推进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制度,做好宣传工作,扩大覆盖面,特别是力争把留守老人全部纳入新合疗范畴。如果财力允许,可以在中央、省财政补贴的基础上,适当提高合作医疗的报销比例,切实地解决农民特别是留守老人“就医难、费用高”的问题。四是要彻底打破城乡分割的二元化制度,给予进城农民工以市民待遇。在居住权、劳动保障权、子女教育权、医疗、福利等各方面给予农民工和城市市民同等待遇,降低农民工在城市生活的成本,彻底实现外出务工农民的身份和职业转变,促使农民工由“单飞式”转移向“挪窝式”转移,实现由暂时性转移向永久性转移方式的转变,尽可能减少留守老人的数量,让尽可能多的外出务工农民有一个完整的家庭。同时,各级应共同协调努力,妥善安排城市外来人员的子女上学问题,降低外来人员在城市生活的门槛和限制,从而减轻老人因为子女外出而产生的隔代照料负担。(三)坚持创新方式,夯实经济供养基础。 1、多方争取资金。农村老人(包括留守老人)为推动经济社会发展、稳定家庭关系和农村大局作出了积极重大的贡献,全社会都应当自觉承担他们的养老扶助责任。要坚持舆论宣传引导、政策推动、制度促进等方式,引导多方各界出钱出力,参与解决农村老人特别是留守老人养老资金问题,形成家庭、企业、社会、个人、政府等多方共同出力、踊跃分担的局面,确保妥善安排留守老人问题资金需要。 2、发展农村地方经济,加强社区经济“养老”的支持力度。社区是老年人最集中的地方,也是社会支持过程的展演平台。社区对农民养老的经济支持,是非常重要的。但这一点要以雄厚的集体经济为基础。村组应从各自的资源(并非仅指自然资源)状况出发,以市场为导向,大力发展村办企业和集体经济。是那些不能下地从事重体力劳动及经济来源较少、较单一的留守老人们就可以发挥自己所长,在村办企业中从事一些力所能及的劳动,使老年人学会“自我保障”,为“老有所为”创造条件,增强老人们的自信心,提高老人的社会地位,增加他们的经济收入,提高物质保障。 3、增加农业创收,增强子女支付养老费用的能力。政府应立足于实际,在农村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的基础上,积极地探索农业的规模化、产业化经营,提高科学技术在农业收益中的贡献率。大力拓宽农产品的销售渠道,加快农产品流通体制的改革。大力发展乡镇企业,加快农村产业结构调整,为农民发家致富创造条件,提高农民收入,为养老奠定经济基础。 4、倡导男女平等地位,解决嫁女不养老问题。儿子和女儿在赡养老人、继承遗产方面享有平等的权利和义务,纠正只有儿子才能养老的错误观念,适当明确女儿在养老中的责任与义务。在访谈中我们发现,外嫁的女儿基本上不负担养老,但女儿的居住距离通常小于外出的儿子(一般女儿嫁在本县而儿子是在县外务工),更便于提供经济和情感支持,因而这一点显得尤为重要。(四)坚持各方联动,营造社会养老氛围。针对留守老人的家庭照顾,要加大宣传强化子女对老人照顾的责任和义务,教育引导农村外出务工人员充分履行自己在照料、教育子女方面的责任,切实减轻留守老人照看孙辈的负担。1、巩固家庭养老模式。家庭养老在今后相当长的一段时期里仍然扮演和发挥养老的重要角色和作用。要继续采取多种方式,稳定家庭养老关系,完善家庭养老模式,使其成为当前和今后一个时期养老的重要方式。 2、构架集中供养体系。随着经济条件的改善和社会的发展,留守孤寡老人的增多,集中供养已成为农村养老发展的方向,因此构建健全的集中养老体系成为各地方迫切需要探索的问题。这一点,我们县已经有了一定的探索。如我们正在建设的中心敬老院,可集中供养500人,同时,配合各乡镇敬老院,目前已基本能解决我县农村孤寡留守老人养老问题。这样既可缓解留守老人的养老问题,又可增加新的就业途径和岗位,还可以把一部分外出人员留在本地,实现多方得利共赢。3、重视农村基层社团组织的助老作用。通过老年人协会等社团组织加快建立志愿者队伍,实现与留守老人的互助。鼓励农村中的中青年人、健康的低龄老人、邻居等都可作为志愿者,在志愿者与需要照料的留守老人、留守老人的外流子女之间建立长期的联系,形成社会助老养老的良好氛围。(五)坚持畅通渠道,搭建精神慰藉平台。电话是留守老人与子女联系的主要交通工具,是留守老人精神慰藉的主要途径,除此就是子女逢年过节回乡探家。目前,我县电话普及率有所提高,农村大多数都是无线电话。但是这些还是完全不够的,社会、家庭都应当给予老人更多的关怀。1、积极推进农村通讯建设。农村通讯设施建设的投入,加快农村电话的普及,为留守老人与外出子女之间的联系搭建平台,满足老人的精神需求。积极联系协调电信、移动、联通等通讯部门,开发创建适合留守老人的资费服务产品,便于老人们沟通。2、加强活动场所建设。支持村委会集体建设,并充分发挥农村老年协会和老年活动室的作用。各级政府对此应当加大支持力度,加大投入,以保障其正常开展活动。老年协会作为农村基层社团组织,应该组织起老人开展一些适合老年人的文艺活动、身体锻炼、育儿讲座等,实现“老有所学、老有所乐、老有所为”。大力发挥村委会在解决留守老人养老问题重要作用,村委会可以充分整合利用闲置资产、闲置土地改建、扩建托老所,建立农村的公共事业服务阵地,为有托管需求留守老人困难人群提供托管服务。根据现有条件,可对乡村小学校等实现多功能开发,开办形式多样的留守老人活动中心、娱乐室。3、不断加强孝道宣传。教育外出务工人员尊重父母,时时与父母保持联系,大事与老人商量,尊重老人的意见;按时给老人寄钱送物;让老人无后顾之忧。“常回家看看”,记得挂念家庭,时常打电话回家了解父母的生活状况及身体状况,更好地敬老爱老。4、引导留守老人自我调节。要充分发挥农村留守老人自身的积极性和能动性,让他们积极参与各项社会活动。如可以引导他们积极参加村里的文化活动,参与邻里纠纷调节,担任村组经济发展参谋等,帮助村里做些力所能及的工作,把自己融入到社会中去。只有这样,才能使农村留守老人逐步改变自己的思维方式,从而更新观念,树立现代生活理念,充分享受到现代文明的成果。

关于讲道的毕业论文

无论是在学习还是在工作中,说到论文,大家肯定都不陌生吧,论文的类型很多,包括学年论文、毕业论文、学位论文、科技论文、成果论文等。一篇什么样的论文才能称为优秀论文呢?以下是我整理的初中议论文作文6篇,希望能够帮助到大家。

在荣誉面前,理智是一道闸门。

君不见,在获得荣誉之后,有的持无所谓态度;有的则大加庆贺,并把荣誉作为自己向别人炫耀的资本。我认为以上两种态度都是不可取的。

荣誉是通过自己与他人的努力而得到的一种回报。得到荣誉当然值得高兴,但是不要得意忘形,这荣誉中既有自己的努力,同时也有他人的汗水,千万不要把功劳全归功于自己。“大加庆贺”更不足取,这样往往会使人觉得自己有成绩了,不求进取,躺在功劳薄上睡大觉,从此再也得不到什么荣誉,以前得到的荣誉却成了自己前进道路上的绊脚石,使自己驾驶的生命之舟误入歧途。

对荣誉持无所谓的态度,虽然较之前一种人,显出大将风度,但也不是对待荣誉的最佳方式。

那么如何正确对待荣誉呢?

这不禁让我想起了球王贝利,当贝利创造了踢进一千个球的记录时,有记者问他,最满意的是哪个球时,他答道:“下一个”。在荣誉面前,贝利没有冷漠、麻木,更没有忘乎所以。他的回答闪烁着理智的光辉,反映了他谦逊的品质。他将是我们永远的楷模。

荣誉是暂时的,奋斗才是永恒的。

大自然是什么?大自然是湛蓝的大海,广阔的草原,强韧的河流,高大的树木……在我们人类的世界中,或许这些东西并不显眼,但是一花一草都有一个非常重要的启示。草,坚韧不拔的精神与屹立不摇的耐力,正是我们应该学习永不认输的精神。

绣球花,它看似一朵平凡不过的花,但当你近一点看,就会看到数十朵花,每一个都长得一模一样,没有哪一小朵特别显眼,每一小朵花都要尽自己的本分,要不然永远都无法取得胜利;如果这朵绣球花其中一小朵没有尽到自己的本分,随便乱长一通的话,这朵花就不是一朵美丽的花。我们必须学习绣球花一致的心,要不然多完美的队伍,没有一致的心,那还是会输;在一个完美的队伍中,不要只求自己的突出,而是要求团队的突出,才能获得真正的胜利。

河水,俗话说:“滴水能穿石。”告诉我们“有恒”是成功的根本;水的流逝,告诉我们,时间一去不复返,要好好把握每一分、每一秒。

大自然时时刻刻都在我们身边,我们应该要以谦卑的态度来学习大自然中奥妙之处;将心比心,用对待朋友的态度对待它,你会渐渐发现,它回馈给你的,除了友谊,还会回馈你更多珍贵的东西。

愉快的寒假转眼间就过去了,我们又迎来了崭新的学期。在这个充满欢笑的新学期里,我要好好努力,争取考上一所我心仪的中学。

我有个毛病,就是上课时经常不专心。有一次上课,老师提了个很难的问题,教室里鸦雀无声,没有一个人举手。这时,老师向我这边望了过来,一眼就看见了正在走神的我。她大声喊道“:陈沐知,你来回答这题!”见我一动不动,老师又提高了嗓音,严厉地喊道:“陈沐知!我叫你听见没有!”我这才回过神来,站起来呆呆地望着老师。“看什么看,我脸上有字啊!”老师的话音刚落,同学们嘻嘻哈哈地笑了起来。我尴尬地站在那里,不知说什么才好。当然,那天老师少不了对我的一顿数落。为了这件事,我曾挨过不少批评。

为了改掉我的这个毛病,我采用了奖励式和惩罚式的方法,怎么说呢?比如,我这一天上课都在聚精会神地听老师讲课,那我就可以去买一根棒棒糖奖励自己一下。相反,如果我上课又走神了,那我就罚自己做一个星期的家务。我要买一本摘抄本,里面抄一些好词好句以及名人名言。我还要养成每天写一篇日记的好习惯,这样才能把作文写得越来越来越好!

忘掉过去,改变自己,加油!

1、这是一篇议论文。全文主题鲜明,立意深远,论证层次清晰,结构有序。论证材料的选择上,作者将古今中外的名人轶事、历史典故信手拈来,足见其深厚的阅读功底和文化底蕴。尾段更是巧用排句,暗含史实,一气呵成,极富感染力。

2、这是一篇精彩的议论文,作者从“安步以当车”这句话谈起,开门见山提出了论题。接着解释含义,引人思考。过渡自然,举例典型。论证层次清晰,结构明朗。由个人到国家,论述深刻、发人深省。

3、这篇议论文观点明确,题记就亮明自己的看法,正文部分运用引用论证、举例论证、道理论证等论证方法有力的论证了自己的观点,论述条理清晰,是一篇成功的习作。

4、本文是一篇规范的并列式结构的议论文。全文由三个分论点组成:“信念是石,敲出星星之火”、“信念是火,点燃希望的灯”、“信念是灯,照亮前方的路”,比喻形象,表述精炼。首尾照应扣题,使得全文浑然一体。

5、全文气韵流畅,衔接与过渡出自然,不露斧凿之痕;表面看像是对众多才子佳人其人其文的评论,实际上恰恰是作者灵魂的洗礼过程;文笔简洁,感情真挚深厚,是不可多得的有文采,有思想的文章。

6、“争出胜利”,就是用争气的心态不断超越取得成功。作者运用童第周、詹天佑、海伦·凯勒、刘翔等正面事例和刘禅、清末皇帝的反面事例论证了人要争气的观点。语言精炼生动,富有感染力。

7、这篇议论文以理取胜,观点辩证,语言灵活多变,富有自由灵动的色彩。文章开头摆出看法:相信自己不意味固执己见;听取意见也不代表亦步亦趋。。接着阐述我们为什么要听取别人的意见。文章语言简练,重点突出;恰当的引用更使中心得到突出;文末的问句发人深省。本文题目若能改成《相信自己,相信他人》,效果会更好。

8、综观全文,描述真切,情理交融,既注意了辩证性,又不乏较强的感染力。

9、这是一篇关于挫折的议论文,开门见山,以反问的形式提出中心论点。论证层次清晰,结构明朗,引起读者的思考,先后有序,层次分明,层层深入,结尾再次强调中心论点。

10、说理是议论文的根本。这篇文章注重“摆事实,讲道理”,从生活实际出发,表达自己的思想和看法,提出“敬畏生命,别让蝉声鸟鸣鱼越以后只存在于我们的诗句中,而是存在于我们的身边!”的观点,入情入理,让人信服。语言朴实无华,给人以简洁、晓畅、率真的审美感受。

11、这是一篇规范的议论文。开篇语言整齐,颇为简练。论述部分先总后分,中心句之下运用的主要是举例论证,事例典型,角度不一,很有分寸。结尾思想意义积极,催人进取。

12、和谐是一首歌,优美动听;和谐是一首诗,深沉平静;和谐启发自然,和谐铸就世界;自然需要和谐,世界需要和谐;和谐是一种魅力,自然的魅力,人文的魅力……

13、牵挂,是一种萦绕心头的情丝,“剪不断,理还乱”;可是没有了牵挂,人还能称之为人吗?本文谈古论今,表达了对牵挂的深刻理解。作者对比古今人们表达牵挂之情的方式变化,表现了对质朴纯真感情的怀念之情。

14、本篇议论文,精彩之处在于,立意角度新颖,“我们可能永远也赶不上我们崇拜、羡慕的人,但是我们可以不断超越自己,做一个最棒的自己。”论证过程中引用了丰富的事例。

15、本篇议论文是一篇非常少见的驳论文。作者首先提出一些人口口相传的观点,再通过自己独特的审视问题的角度并加以丰富的事实论据进行辩驳。“播种加耕耘不等于收获”小作者更加强调了根基的重要性。论述有理、有力、有节,是一篇极其难得的佳作!

16、这篇议论文题目提出“生命价值”的论题,开头运用一组排比句引出下文,正文部分运用比喻论证、举例论证的方法具体有力地进行论证,结尾又用一组排比句呼应开头,说服力强,有教育意义。

17、本篇议论文的话题非常有时代气息,围绕最近困扰大众的“老人倒地扶不扶”这一观点进行了冷静而全面的综合分析,考虑的角度也很周详,最终从自身以及社会道德两方面提出了具体解决方法。笔调深刻,论证有力。是难得的佳作。

18、这篇议论文开篇点题,论证充分,运用了举例论证、对比论证、比喻论证等论证方法,论述有理有据,逻辑严密,文章多次运用反问,引起读者阅读兴趣,激发人们思考,结尾更是蕴含哲理:有舍才有得,舍弃也是一种美!

19、这篇议论文观点明确,开门见山提出了“我们做事情关键在于合作”观点。作者在论述时举实例,讲道理。正反两方面论述合作的重要性,特别是作者过渡自然,最后联系实际论述学习也应该讲究合作,这样才会有长久。

许多同学一得到作文题目就开始抓耳挠腮,冥思苦想半天构造出来的文章最后往往被批得一文不值。都说作文难写,为何?先从命题/半命题/材料作文说起。写一篇好的作文,先从审题开始。素质教育创新了,作文改了,一大群人叫宣着要改革,改革。于是作文题也改了。现在往往先给出一段文字,让学生自己揣摩,自己立意,接着写出自己的文章来。这种做法的可取之处在于,学生经由自己的思考,理解材料,写出的作文,很大一程度上可以代表这个学生的综合水平。但是,偏题,完全离题的现象就出现了。作文题目的一段文字,往往是由一个关键词造成不同的.句子来的,意思以及要表达的意义是各不相同的。不同的人,读同一份题目,可以读出不同的含义来,写出的文章也就五花八门,结果往往败得落花流水。原来仔细一看题目,这样的题目看似开放,看似思维发散,其实和原来的命题作文差不多,范围大而没有实在意义,都是在一个圈子里打转转,任你怎么转,都转不出它的定制。学生是看不出来的,他们往往一看到“发挥自主想象,文体不限”就头脑发热,傻乎乎地往套里跳,确不想黄雀在后,虎视耽耽。

离题大多数就是这么来的。题目本是定制,那作文创新和发散思维是没得想了。换了个外衣,加上句“文体不限”就是创新,就是开放了?我看其实不然。各花各入各人眼。写好了作文,还是得过评卷老师这一关。先前说了,每个人看作文题都有不同的理解,不同的理解就造成了每个人不同的标准。同一篇作文,一个人看起来还不错,另一个看起来就是一文不值。在以前的命题来说还好,学生作文千篇一律,老师也没有多大的评选空间,勾勾错别字什么的倒也不会引起什么非议来。但作文题开放后,老师的责任就变得重了起来。我们也不能对老师要求太多,毕竟人不是机器,思维也不可能一样,评出的文当然也就不同。关键是老师到底创新了没有?作文题创新了,你仍然用原来的老一套的标准去衡量一篇作文的好坏,要有多少文章掐死在你手上?三番五次打击下来,还有多少真正创新的学生留得下来?既然如此,干脆写些老师学生皆大欢喜的文章,何乐而不为?作文好坏的标准到底是什么?是艺术价值,还是思想内涵?是取材角度,还是语言文字更加重要一些?什么样的作文才应该提倡,什么样的作文才是真正的创新?作文创新,到底是要创新到哪里去?教育改革,不应该只是一群幼稚无知小毛头和一腔热血的老师们的叫叫嚷嚷,不应该只是文艺青年般的流于肤浅与浅层的东西。要挖掘到筋骨,看到真正禁锢人们的是什么?这几年炒得红红火火的素质教育名存实亡,难道还没有给我们教训吗?中国的文化人,难道还没有摆脱那些不切实际的幻想吗?要革,就革体制,革思想,革内心。要改,就体制改,老师改,学生改!老师身上有问题,难道学生就没有吗?写作文为什么越来越难写不出,就抄,抄多了,就学会了模仿,因此就算写了,也是风花雪夜云云。

并不是说这样的文章不好,一开始或许是比较新鲜,但千千万万中国学生一同执笔来写这些东西的时候,不免令人心寒!我们的思考呢?我们的文化底蕴呢?我们内心的真情表露难道就只能停留在这些少年懵懂无知空洞花前月下上吗?新概念作文举办了多少届,结果文章越来越相似,越来越无力,越来越无病呻吟,越来越不知所云!跳出了一个圈,又心甘情愿地走进了另一个套,我们的作文真的创新了吗?提倡叛逆,标新立异,这就是我们所谓的创新?那些标榜与众不同,思想叛逆的“弄潮儿”,到底有多少个是真心在思考,有多少个是在哗众取宠?当每个人的作文都成了颓废消沉爱得死去活来的大本营时,我们是不是又要进行一次作文改革,反璞归真?可是大家都爱看这个,老师也喜欢,有什么办法呢?是要分数还是要作文?学生怎么取舍?不信你看,教大家怎么写新作文的文章多的是,只是学生越写越糊涂,老师越教越糟糕,只不过是因为治标不治本!改革这条路上,大家都在摸着石头过河。尤其是文化上,思想上的改革,谈何容易?最重要的,是不要一刀切。不是有一点创新的地方,有一些与众不同的地方,换换写作格式,做成说明书,化学式,剧本,就可以大大的提倡,标榜为创新。文章写到了这种地步,已经死了。扼死她的,也许的舆论,也许是应试教育,也许是我们。

一个人的生命里有多少个明呢?我不知道,但我道今天即将过去,假如今天里有云,有太阳,有人,有花,有草,那么明天的日子,请相信我,肯定会有精彩与美好的一刻,难怪人们常常说:“希望明天的日子会更好。”正如人们轻轻地走来,又匆匆地离去,但是快乐总云饶着我们,你可能会觉得今天很倒霉,或许明天会更好你也可能会觉得今天真开心,那明天会怎样呢?我无法解答,但一切都掌握在你手里,生命有由你创造。就像英国作家雪莱所写的《明天》一样。

你在哪里?可爱的明天?无论贫富,也无论老少,我们透过优伤和喜欢,总是寻求你甜密的笑――但等你来时,我们总看见我们所以逃避的东西:今天。

日子总是不会画上句号,可是,人们常常却用日子来逃避现实,比如,我们会为了玩而把作业堆于明天,而明天又明天,会一直堆不完,那么,你永远的明天就会来到。而不去解决,就可以用心来疗治伤痛的心口。不同的利用时间就会有不同的反应,时间就像化学实验时间飞速逝去,时间就像医生,把伤口消失得无影无踪。所以明天,在我们的心里,其实有如千金重,可是明天在我们的心里犹像一层纱,逝去得无影无踪。“明天”作为未来的标志,在人们想象中永远是美好。尤其是当现实令人不满时,明天更以唤起人们加倍的憧憬,向往。但当明天成为今天,甚至昨天时,人们体会到的是清醒?还是更深的失落?

其实,一切全都在我们的心里,只是,我们还不懂我们的真理,一直未能解答,将永远成为记忆中的箱子。

远行自迩,登高自卑 《中庸》里说,君子之道,譬如远行,必自迩;譬如登高,必自卑。它的意思是说君子之道,就好比走极远的路一样,如此就能使人知道“自迩”,也就是知道与“远”比较起来自己只不过是“迩”(不远)而已。君子之道,就好比登极高的山一样,如此就能使人知道“自卑”,也就是知道与“高”比较起来自己只不过是“卑”(不高)而已。登高必自卑,行远必自迩。此语流传至今,为人谨记,它告诉我们无论做什么都要脚踏实地,一步一步走向成功,完成使命。 在日常的学习生活中,我们从事着各种各样的活动,进行着各种各样的行为。我们在不停的认知学习以获取我们需要的知识,完善自身,从而在竞争中取得理想的成绩。但是很多时候当我们失利失意时,有没有想到众多失败原因中的好高骛远这一因素呢。 取得一个过程的成功,是一个坚持且正确的路途。首先,我们需要打量我们的目标,获取对它们的正确认知。其次,我们再审视自身,客观冷静的估量实力。再次,制定方针策略并实施。最后,正确的实施和正常的规程让我们收获成功。上述的流程是制造胜利的流程,违背这一流程导致的失利是必然,因此几乎所有的失利都不同程度的违背了上面的某一关节或多个关节。我们仔细审视上面的内容会得到一个让上述流程流畅的原则,那就是理性客观。 理性和客观其实也就是登高必自卑行远必自迩的体现,“自卑”和“自迩”都是要谦恭实际的意思,是说保持理性,以一颗谦逊和仰望的心去行事,也就是要我们保持理性,维持客观。我们在做事前观望目标时如果能够谨慎小心,就可以以不同角度和不同方法看到问题的多个方面以及多层要求,从而让我们在制定方法时可以多一些全面,少一些狭隘。同时,由于看到了更多的困难和处境,我们在处理时时自然也会多一些谨慎。同时,我们认识自身状况时,如果能保持一颗平常心,也是可以正确获得自身实力的客观分析的,这样的话,在对抗中,可以做到知己知彼,可以做到心态平和。然后,在具体的实施中,我们以登高必自卑行远必自迩的态度去细化我们的方法策略,做到没有遗漏,做到没有错误,用冷静和卑微去酿造我们的成功,想必这就是“君子之道,譬如远行,必自迩;譬如登高,必自卑。”的核心吧。 登高必自卑,行远必自迩。用仰望的态度审视道路,我们会多一些收获的。 我认为需要注意的问题,我来说一说。议论文刚才我讲了,要以理服人,是不是?那么以理服人,人家怎么服你呀?觉得你这个理对他才服你,没理搅理谁服你?怎么才能让人觉得你的理对?你要用材料证明你的观点,你的材料跟你的观点之间必须有一种很严密的因果关系。你在用每一个材料甚至于你在写每一句话的时候,你都要考虑:这个是不是能得出那个果来呀?因为什么什么所以什么啊,要考虑这个;我写的这个跟因果关系能搭得上吗?你要琢磨这个。我打个简单的比方,证明两个三角形全等,或者两边加一角,或者两角加一边,角A等于角AP,角B等于角BP,AB等于AB,所以两个三角形全等。你写了这个,对证明这个结论就管用。我发现有的同学写作文,我仍然用这个比方,角A36度,角BP71度,这玩意跟三角形全等有什么关系?没关系,没关系你写它干嘛?咱们这个注意得不够。议论文里面,这是一个问题。 咱们许多同学写作文有一个习惯,给我一个观点我立刻一个例子、两个例子、三个例子,还有什么理吗?没了。有的同学再多,四个例子五个例子,只是写成了证明文,没有写成议论文。论证论证,要论要证,你不论哪行?当然事实论证是一种方法,但是,仅仅是一种啊,你只用这个,不大容易使人服。我们有的同学一到写艰苦朴素,张三艰苦朴素,李四艰苦朴素,王五艰苦朴素,所以我们要艰苦朴素。为什么所以我们要啊?你这个文章能让人服吗?我们现在有些人包括有些搞自然科学的,真的,我对有些博士不大感兴趣,美国就是这么做的,日本就是这么做的,英国也这么做的,所以我们该这么做。谁说的?国情一样吗?理在哪呢?好多国家都是这么做的,当然,我不反对你作为一种经验来说一说。中国的国情适合不适合,你为什么不从这儿讲?要学会讲理。好了,我要讲的第一个大问题就是要变单纯举例为就例说理。就例说理,就是结合着这个例子,就着这个例子我来讲一点理。咱们要学会掌握这种方法,例子举完了,然后马上我紧接着这个例子我来讲一点理,使得这个例子更好地为证明观点服务。而我讲这个分析这个例子说的话,也是更好地为观点服务,把这个例和理拴得紧紧的。要做到这一点,或者,我换句话来说,你们不是以例代理吗?用例子代替道理吗?好了,现在就例说理,这个很重要。 下面我想我用你们同龄人的作文来做例子,讲一讲怎样就例说理。讲几种方法吧。第一种方法,我把它叫做假言因果法。就是说,用假设性的语言,把事物之间的因果关系讲出来,使得人们服你。我想,先说一个例子,你听一听。 欧立西为了发明一种新药,坚持进行实验,失败了,总结教训再干,一直实验了606次,才获得了成功,制出了以实验次数命名的新药606。我们有的同学写到这儿可能底下就来,“由此看来,坚持到底就是胜利”。应当说这个例子是能说,证明这个道理,但是我觉得不够。你为什么不对这个例子再进行一点分析呢?好,大家接着往下听。“新药的问世是坚持的结果。假如欧立西仅仅实验一次,失败后就撒手不干了,新药当然不会问世。就是他实验了605次,失败了以后不再坚持,也绝不可能有新药的制成;正是因为他坚持到了最后,才获得了最后的胜利。所以,可以说,坚持到底就是胜利。” 你看看假如他仅仅实验一次就停下来了,是不是假设,进行假设性的分析?那么,进行假设性的分析,它当然有一个最基本的要求,大家要注意:进行假设性的分析,就是你举的例子是正面的,那么你就从反面来假设分析;你举的例子是反面例子,你就从正面来进行假设。基本要求,因为它是假设性的,所以叫做假言因果法。是吧,用假设性的语言,这是第一个办法。 下面我想说第二个办法,第二个办法叫做论据引申法。你举了一个例子,是吧?这个例子是不是论据呀?由这个论据里面你可能看到了一定的苗头,看到了某种苗头,然后你就就着这个苗头你给它引申出去,这是看出苗头来了。而你由这个事例里面,你可以设想出某种结果,你就往那个方向引申一下。那么它跟假言因果有什么不同呢,或者说区别在哪儿呢?就是这个例子里面,它已经有某种苗头可以看出来了,刚才那个是不是完全假设,是不是?人家没有停过,第一次没停,到605次人家也没停。我下面要讲的就是这个例子里面它有一种苗头,好,我现在我先把这个例子说一说。 缪贤心胸开阔,他发现蔺相如的才德,并不因为他出生卑贱而瞧不起他,而是不怕群臣嘲笑,把蔺相如推荐给赵王,得以出使秦国。蔺相如此去吉凶难料,虽然他有勇有才,但未必能旗开得胜,若是此去非但没有换回秦国的城池,连“天下所共传宝”的和氏璧也被秦国夺走了,辱没了赵国的威名,那么赵王一怒之下,恐怕不只是杀了蔺相如一个了事,连缪贤也将因推荐庸才之过而受到牵连。但缪贤并不惧怕这些,他识才敢用,非常信任蔺相如,置个人安危于不顾,毅然把蔺相如推荐到赵王面前。若非出于对国事的关心,是难以做到的。 好了,这个例子,请看从这儿开始,“若是此去非但没有换回秦国的城池,连天下所共传宝的和氏璧也被秦王夺走”,这个是不是出现苗头了?这个璧丢了就不是假设吧?差一点丢,苗头出现了,就此我来引申。假如这个璧丢了,倒霉的恐怕不只是蔺相如了,是不是?你这个缪贤怎么把这个大草包推荐给我呀?必然除了蔺相如要被杀,缪贤也要倒霉。缪贤没有顾虑,是吧?推荐人才要出于公心,从国家利益出发,不要考虑个人,一引申把这个道理是不是讲得很清楚了?更能服人了,是吧?所以,第二种方法我把它叫做论据引申,就是它是有这个苗头的,有这种可能性。 第三个方法,我把它叫做例后解说法。这个例后解说法,怎么用?用在哪儿?我要提醒大家。你举了一个例子,当这个例子比较长的时候,可能你有一个担心:对于这个事例的中心,别人认识会不会和我不一样呢?你把它解说一下;二,同样你举的那个例子比较长了,可能你会有一个考虑,我这个例子跟观点是个什么关系,别人会不会跟我认识不太一样?或者觉得我这个例子跟我要讲的观点关系不那么密切。这个时候你来把这个例子解说一下,这个例子或者解说它的中心是什么,或者解说这个例子跟中心有什么关系,在这个范围内你解说一下。我同样用一个事例来说话。 从前有一种病,这种病使人食欲不振,最后导致人死亡,在当时几乎是不治之症。有一位化学家,也得了这种病。有一天他路过一个村子,村里的人听说他有这个病,于是乎告诉他,我们这个村里面有一种神水,一口井里的水,能治你的病。化学家听了,照办了,就去喝那个水,结果病好了。病好了以后,化学家就想:为什么这个水能救我啊?结果就是这么一个村子里的人们从来不曾想过的问题,促使化学家去研究,最后化学家发现水里含有芒硝,芒硝救了他,因此他发现了芒硝的药用作用。 大家听到这个故事了,这故事的中心是什么,你清楚吗?也许你想到一点。我用这个我想证明哪个观点呢?好,下面往下听, 正所谓“于不疑处有疑,方是进矣”(宋代张载语)古人的话,在别人没有产生疑问的地方,你产生疑问了,你这就是比别人前进了一步了。村里的人就知道能治病,想了没有,从来不想;化学家想了,发现芒硝了,说什么, 正所谓“于不疑处有疑,方是进矣”(宋代张载语)。“疑”是发现矛盾的钥匙,“思”与“学”是解决矛盾的方法,发现矛盾是解决矛盾的开端,“疑”便是“思”与“学”的“端”和“始”了。 一个人要善于质疑,善于质疑你才会去学,才会去思,最终可能才能解决问题。我这儿讲什么,善于质疑和学、思的关系,因为你善于质疑了,你才会去学,才会去思,还暗含着一个才可能得出一个最终结果。我解说一下目的是为了说明这个。好了,这样子这个例子就能很好地为中心服务了。 第四个方法,我把它叫做正反对比法。我说的这个正反对比可不像你们那个作文里面,一个正面的例子,一个反面的例子,还是两例子往这放在一块。当然,免不了要举例,因为我这说了正反对比,两种情况。一种情况是我可能一个正面的例子,一个反面的例子搁在这里。但是,我并不是搁在这儿就算数了,我要对这个例子还要进一步进行分析。或者,我举一个例子,这个例子里面含有正反两种因素,这个例子举完了,我从正反两个方面我来加以对照性分析,重在分析,不是例子。跟你们说举一个例子、举两个例子一对比就完了不是一回事。好,我用一段文章来告诉你们。 孙膑与庞涓同出于鬼谷子门下。他们二人可说是精于谋略,都是不可多得的人才。但是当孙膑来到庞涓任职的魏国时,庞涓嫉妒他的才能,表面恭敬,内心狠毒,多次向魏王进谗言,以致使孙膑被挖去膝盖骨,不得展其才志。而,转到另外一个方面。而齐王听说孙膑之才,不惜费尽心力,将孙膑请到齐国,委以重任。齐军终于有了马陵道之胜。例子是不是完了?想说什么,想说“好集体不会埋没人才”?但是人家没有就此而止,下面做对比性分析。要害在这儿呢。 同是孙膑,为何落得两种境遇呢?就是因为他效劳于优劣不同的两个统治集团。在魏国,庞涓只为私利,妒贤嫉能,魏王昏庸,偏听偏信,而且缺乏识别千里马的伯乐眼光。试想孙膑在这么一个集体中,如何施展大志呢?而,又出现“而”了,又转向另一面了。而齐王任贤用能,身边的臣子也不像庞涓那样谋私,因而上下齐心,孙膑在此,可说计出即行,正得以充分发挥作用。可见,好集体不会埋没人才。 你看看,如果仅仅是刚才这个例子,跟多了这个对于事例的对比性分析,你觉得效果怎么样?是不是多了分析,说服力就更强了?议论文,议论文,你要议论,这就是议论。 我想顺便再介绍另一种方法,这个不叫事例分析。我顺便介绍什么呢!咱们同学们写作文啊,还有一个习惯,喜欢引用名言名句。某某某说得好,说什么什么,说的正是这个意思,就完了。某某某这么这么说,他的这个说法不是证明了这个道理吗,这就证明道理了。那么你要不要对某某某的话分析一下呢?我觉得要分析,不能简单地引一下就完。简单地引一下就完效果不好。我给大家举个例子说说。这个例子干嘛?告诉你,这个方法叫做披文示意。披露一段文字解释它的含义。披露文字解释含义在解释含义过程当中,使得这一段话更有说服力,更能证明观点。当然解释意思本身也是在证明观点,我给大家读一个你听一听。 “常见有这种人,遇事总是自惭形秽。我认为,做人还是不要妄自菲薄。”观点出来了没有?出来了。“俄国作家契诃夫曾经说过:“有大狗,有小狗,但小狗无需因大狗的存在而惶惑”。我们有的同学写作文,到了这儿,契诃夫说的就是这个意思啊,完了。你能有说服力吗?不行。好,你听下面,人家有一句话过渡了一下,“天下人也是如此这般。“有大狗,有小狗”就如人世间存在有能力、有风度、有才华的人们,也存在各方面略有些不足的人。天下事纷繁复杂,天下人更是多种多样,这是自然选择的结果。“但小狗无需因大狗的存在而惶惑”。是的,小狗的存在自有其价值,自有其自然选择的位置,何必因为“小”就在“大”者面前惶惑不安呢?大狗是小狗长成的,如果小狗们自轻自贱,纵使长成大狗,也会在自卑的压迫下碌碌无为。何况,小狗的娇媚,表演技能的高超,也是大狗们望尘莫及的。” 大家听出来了,是不是还是沿着契诃夫那个比喻的意思继续延伸比喻下去的,是不是?下面我再告诉你一个例子,就这一段话引用完了,有的同学用比较直白的语言就说,不是用比喻了,把这个道理也说出来了。 “契诃夫曾经说过:“有小狗,有大狗,但小狗无需因大狗的存在而惶惑”。小狗,比喻那些初出茅庐的青年人,大狗则比喻那些有名望的老前辈。青年人应该尊重老前辈,虚心向他们学习,但也不能妄自菲薄。正像契诃夫所说的:“小狗无需因大狗的存在而惶惑”。有些青年人把老前辈历年言语作为金科玉律,哪怕是错误的言论,也不敢加以评论。这种做法只能使他们的思想凝滞,缺乏创造性活力。这种现象在自然科学界和社会科学界尤其明显。老前辈的理论被奉为金科玉律,无人敢提出异议,而真正有作为的青年人向来是自信的,他们敢向科学权威挑战,在事业上取得了成就。因此,劝君不要妄自菲薄,应该有自己的主见。” 你看这段是不是用比较直白的话,把道理说出来了,是吧?“不要自惭形秽,不要妄自菲薄,要有主见。”人家不只是说把名人的话一引就完。我想这种方法也该学一学,这会增加议论文的说服力。 第二个大题,我想说的就是咱们是不是变换一下思路求变求新。也就是说,改变一下习惯性思维。有的同学一看到这个试卷上给了一个材料,马上就想起了一个什么东西。但是呢,缺乏创新,习惯性思维起作用了。我觉得咱们是不是能够改变改变思维的方向,一个材料一个话题,你是不是要想到许多相关的方面?你有相关的方面,我确立,从哪个方面来说。你找到一个新的方面,可能就比较好。我举一个例子来说明这个问题。 比方说这个成语,滥竽充数。你们是不是脑子里边马上反应到那个南郭先生不怎么样,凑数呢,不学无术,不求上进。但是仅仅想到这个行吗?我觉得还有新的方面可以想。齐王能不能想到,比方讲,齐王是不是冒充内行?他假如真正地懂音乐,一个乐队里面那个叽哩哇啦的声音他发现不了,他的听觉不敏锐,并不是很懂音乐,还是外行。好了,话题出来了,担任领导工作的人要尽量使自己成为内行,不要仅仅靠权力去领导,要靠学识去领导。这个话题是不是出来了?好了,上百人的乐队大家想一想看,是不是得有一个队长吧?这个队长为什么没有发现南郭先生那个声音吹得那么难听?好了,用人不当,这个话题是不是又找出来了?领导干部要把人放到适合他的位置上去,让他充分发挥作用,尤其不要让那种不大负责任的人去负责某项工作。这个话题是不是又出来了?我说的用人不当,不是说用南郭先生。你这个队长不行,又有新话题了,比方说,从乐队的其他竽手那儿能不能找到话题?也能找到,他南郭先生身边的人是不是能听出南郭先生吹得不怎么样?好了,为什么不揭发?“报告队长,这位南郭同志不怎么样,混事呢。”不揭发,混下去了,好了,老好人要不得,是吧?又有话题来了。我认为我们需要的就是这个,要向多向去想去,去联想。这个材料里边我能看出这个来,我能看出那个来,你能看出来,看到一个新的,你这个作文绝对有新意了。但是我觉得,咱们同学们有的时候缺乏这个,从新角度去考虑。我还可以教给你们一种练习方法,这个方法谁都做得到。说下课了,不就十分钟嘛,三个同学五个同学到一块,我说一个材料你们看,可以从哪儿写,可以从哪儿写,得,几个人一说,怎么样,是不是思路打开了?互相启发了,这三个月同学们做做这个拓展思路,我相信应当会对你们有所帮助的,这是一个叫做变定向思维为多向思维,求变。 第三个问题叫做不要端着金饭碗讨饭。哎呀,咱们同学们,有好多同学手里端着金饭碗,这个金饭碗多值钱,但是他却讨饭:“老爷爷给点吧,太太给点吧。”你那么富有。我说的富有是什么?许多同学手里有理,没有自觉地想到用。“老师,怎么说理呀?我不会,我哪来那么多理?”其实你手中理有的是。因此,怎么改变端着金饭碗讨饭的现象?我建议临考之前,你把你手头掌握的理,梳梳辫子,整理整理看看你有哪些方面的理,到考场上根据需要你来用,当然考前也要做做训练。下面,举几个例子来说说,你手头有哪些理。 比方量变和质变的理,你不懂。政治课学过,语文书的议论文里面是不是有时也讲过这个道理?讲过。比方讲,量变和质变的理。说写诚信。过去人们比较讲诚信,但是诚信不是一天就形成一个好品质,也不是短时间形成的社会风气。讲诚信,现在有些人不大讲诚信了,是不是也是并不是一下子就变成这样的,不讲诚信了,社会风气这方面好像也显得不大够了。好了,我们要让不太讲诚信,重新变成让诚信之风蔚然成风。只要我们大家去共同努力,假以时日,诚信之风又会重新强劲地刮起来的。比方讲,你从这个角度讲一讲,是不是量变和质变?是,坚持不懈地搞下去。我这个里面还暗着一个理呢,是不是有静止和运动的理在里面?也就是说,事物不是一成不变的,它总是在运动过程当中的,因此一种状态是可以变成另一种状态的。你不是也可以吗?是吧?高考那个题讲规则,现在有些人不大讲规则了,我们经过努力,讲规则的风气又会起来。我又看到了现在有些规则确实是不大合乎时宜了,那么我们改它,相信新的规则同样会深入人心;有些规则可能完全过时了,那我们废除它。这里面是不是又有静止和运动的关系的理在里边,是不是?这样的理我觉得多了:内因和外因的理,原因和结果的理,是吧?现象和本质的理,多了,这方面的理,目的和手段的理......你们手头掌握这么多理,考前我觉得梳理梳理,把它梳成辫子。到考场上,讲这个事的时候,我要说个什么理,讲那个事的时候我要讲个什么理,哪几种理可以用上。好了,你用上了不是很好吗?因为这个例子我觉得不需要多举,所以我概括地说一说。我建议你们一定要在高考之前,把自己掌握的理梳梳辫子,考试的时候你就能够自觉地用上。当然考前也可以多做一点这方面的训练,这样子考场上绝对应对自如了,我认为大家是不是在这方面多做点工作。 最后我再给大家提一个建议,考前多看一点好的作文,多看一点由老师指点的、有评语的作文,看看人家好在哪儿,而且这个看我认为是有讲究的。我想我建议你这么去看:第一步先看题目;第二步想,我要写这个我怎么写;第三步对照,看看人家这个作文是怎么写的,这是第三步;第四步分析,人家的写法比我强在什么地方,我自己刚才想的写法是不是也有比他强的,他这个写法哪些地方还可以提高,我刚才想的是不是有些地方还可以提高。最后,你再去看老师的评语去,老师怎么评的,老师说的这篇文章的优点缺点,跟你刚才对这篇文章的评价一样不一样。读好文章不要傻读,读、读、读完了算完;不行,要会读,如果多读几篇文章,像刚才讲的我

曾经在教堂,在中英文各种小组聚会中听见各种人讲道。 也曾看见不少讲道人台上与台下的不同。 于是知道,人实在渺小,以有限的头脑去理解无限的智慧,就如蚂蚁想弄懂地球。 关于《圣经》,仁者见仁,智者见智,每个人的诠释都带着个人理解的局限性。 结论:讲道者需要神拣选,起码要有点神的智慧,而不是凭着人的智慧和血气。 神的话言简意赅,实在用不着那么多无意义的解释。 很多道理,大字不识的人都能瞬间明白,反倒是高学历高智商的知识分子不明白。 可见,神只对心思简单,纯净如孩子的人说话。 要想听懂神说的话,把你的心思意念调回到孩童状态就可。

远行自迩,登高自卑 《中庸》里说,君子之道,譬如远行,必自迩;譬如登高,必自卑。它的意思是说君子之道,就好比走极远的路一样,如此就能使人知道“自迩”,也就是知道与“远”比较起来自己只不过是“迩”(不远)而已。君子之道,就好比登极高的山一样,如此就能使人知道“自卑”,也就是知道与“高”比较起来自己只不过是“卑”(不高)而已。登高必自卑,行远必自迩。此语流传至今,为人谨记,它告诉我们无论做什么都要脚踏实地,一步一步走向成功,完成使命。 在日常的学习生活中,我们从事着各种各样的活动,进行着各种各样的行为。我们在不停的认知学习以获取我们需要的知识,完善自身,从而在竞争中取得理想的成绩。但是很多时候当我们失利失意时,有没有想到众多失败原因中的好高骛远这一因素呢。 取得一个过程的成功,是一个坚持且正确的路途。首先,我们需要打量我们的目标,获取对它们的正确认知。其次,我们再审视自身,客观冷静的估量实力。再次,制定方针策略并实施。最后,正确的实施和正常的规程让我们收获成功。上述的流程是制造胜利的流程,违背这一流程导致的失利是必然,因此几乎所有的失利都不同程度的违背了上面的某一关节或多个关节。我们仔细审视上面的内容会得到一个让上述流程流畅的原则,那就是理性客观。 理性和客观其实也就是登高必自卑行远必自迩的体现,“自卑”和“自迩”都是要谦恭实际的意思,是说保持理性,以一颗谦逊和仰望的心去行事,也就是要我们保持理性,维持客观。我们在做事前观望目标时如果能够谨慎小心,就可以以不同角度和不同方法看到问题的多个方面以及多层要求,从而让我们在制定方法时可以多一些全面,少一些狭隘。同时,由于看到了更多的困难和处境,我们在处理时时自然也会多一些谨慎。同时,我们认识自身状况时,如果能保持一颗平常心,也是可以正确获得自身实力的客观分析的,这样的话,在对抗中,可以做到知己知彼,可以做到心态平和。然后,在具体的实施中,我们以登高必自卑行远必自迩的态度去细化我们的方法策略,做到没有遗漏,做到没有错误,用冷静和卑微去酿造我们的成功,想必这就是“君子之道,譬如远行,必自迩;譬如登高,必自卑。”的核心吧。 登高必自卑,行远必自迩。用仰望的态度审视道路,我们会多一些收获的。 我认为需要注意的问题,我来说一说。议论文刚才我讲了,要以理服人,是不是?那么以理服人,人家怎么服你呀?觉得你这个理对他才服你,没理搅理谁服你?怎么才能让人觉得你的理对?你要用材料证明你的观点,你的材料跟你的观点之间必须有一种很严密的因果关系。你在用每一个材料甚至于你在写每一句话的时候,你都要考虑:这个是不是能得出那个果来呀?因为什么什么所以什么啊,要考虑这个;我写的这个跟因果关系能搭得上吗?你要琢磨这个。我打个简单的比方,证明两个三角形全等,或者两边加一角,或者两角加一边,角A等于角AP,角B等于角BP,AB等于AB,所以两个三角形全等。你写了这个,对证明这个结论就管用。我发现有的同学写作文,我仍然用这个比方,角A36度,角BP71度,这玩意跟三角形全等有什么关系?没关系,没关系你写它干嘛?咱们这个注意得不够。议论文里面,这是一个问题。 咱们许多同学写作文有一个习惯,给我一个观点我立刻一个例子、两个例子、三个例子,还有什么理吗?没了。有的同学再多,四个例子五个例子,只是写成了证明文,没有写成议论文。论证论证,要论要证,你不论哪行?当然事实论证是一种方法,但是,仅仅是一种啊,你只用这个,不大容易使人服。我们有的同学一到写艰苦朴素,张三艰苦朴素,李四艰苦朴素,王五艰苦朴素,所以我们要艰苦朴素。为什么所以我们要啊?你这个文章能让人服吗?我们现在有些人包括有些搞自然科学的,真的,我对有些博士不大感兴趣,美国就是这么做的,日本就是这么做的,英国也这么做的,所以我们该这么做。谁说的?国情一样吗?理在哪呢?好多国家都是这么做的,当然,我不反对你作为一种经验来说一说。中国的国情适合不适合,你为什么不从这儿讲?要学会讲理。好了,我要讲的第一个大问题就是要变单纯举例为就例说理。就例说理,就是结合着这个例子,就着这个例子我来讲一点理。咱们要学会掌握这种方法,例子举完了,然后马上我紧接着这个例子我来讲一点理,使得这个例子更好地为证明观点服务。而我讲这个分析这个例子说的话,也是更好地为观点服务,把这个例和理拴得紧紧的。要做到这一点,或者,我换句话来说,你们不是以例代理吗?用例子代替道理吗?好了,现在就例说理,这个很重要。 下面我想我用你们同龄人的作文来做例子,讲一讲怎样就例说理。讲几种方法吧。第一种方法,我把它叫做假言因果法。就是说,用假设性的语言,把事物之间的因果关系讲出来,使得人们服你。我想,先说一个例子,你听一听。 欧立西为了发明一种新药,坚持进行实验,失败了,总结教训再干,一直实验了606次,才获得了成功,制出了以实验次数命名的新药606。我们有的同学写到这儿可能底下就来,“由此看来,坚持到底就是胜利”。应当说这个例子是能说,证明这个道理,但是我觉得不够。你为什么不对这个例子再进行一点分析呢?好,大家接着往下听。“新药的问世是坚持的结果。假如欧立西仅仅实验一次,失败后就撒手不干了,新药当然不会问世。就是他实验了605次,失败了以后不再坚持,也绝不可能有新药的制成;正是因为他坚持到了最后,才获得了最后的胜利。所以,可以说,坚持到底就是胜利。” 你看看假如他仅仅实验一次就停下来了,是不是假设,进行假设性的分析?那么,进行假设性的分析,它当然有一个最基本的要求,大家要注意:进行假设性的分析,就是你举的例子是正面的,那么你就从反面来假设分析;你举的例子是反面例子,你就从正面来进行假设。基本要求,因为它是假设性的,所以叫做假言因果法。是吧,用假设性的语言,这是第一个办法。 下面我想说第二个办法,第二个办法叫做论据引申法。你举了一个例子,是吧?这个例子是不是论据呀?由这个论据里面你可能看到了一定的苗头,看到了某种苗头,然后你就就着这个苗头你给它引申出去,这是看出苗头来了。而你由这个事例里面,你可以设想出某种结果,你就往那个方向引申一下。那么它跟假言因果有什么不同呢,或者说区别在哪儿呢?就是这个例子里面,它已经有某种苗头可以看出来了,刚才那个是不是完全假设,是不是?人家没有停过,第一次没停,到605次人家也没停。我下面要讲的就是这个例子里面它有一种苗头,好,我现在我先把这个例子说一说。 缪贤心胸开阔,他发现蔺相如的才德,并不因为他出生卑贱而瞧不起他,而是不怕群臣嘲笑,把蔺相如推荐给赵王,得以出使秦国。蔺相如此去吉凶难料,虽然他有勇有才,但未必能旗开得胜,若是此去非但没有换回秦国的城池,连“天下所共传宝”的和氏璧也被秦国夺走了,辱没了赵国的威名,那么赵王一怒之下,恐怕不只是杀了蔺相如一个了事,连缪贤也将因推荐庸才之过而受到牵连。但缪贤并不惧怕这些,他识才敢用,非常信任蔺相如,置个人安危于不顾,毅然把蔺相如推荐到赵王面前。若非出于对国事的关心,是难以做到的。 好了,这个例子,请看从这儿开始,“若是此去非但没有换回秦国的城池,连天下所共传宝的和氏璧也被秦王夺走”,这个是不是出现苗头了?这个璧丢了就不是假设吧?差一点丢,苗头出现了,就此我来引申。假如这个璧丢了,倒霉的恐怕不只是蔺相如了,是不是?你这个缪贤怎么把这个大草包推荐给我呀?必然除了蔺相如要被杀,缪贤也要倒霉。缪贤没有顾虑,是吧?推荐人才要出于公心,从国家利益出发,不要考虑个人,一引申把这个道理是不是讲得很清楚了?更能服人了,是吧?所以,第二种方法我把它叫做论据引申,就是它是有这个苗头的,有这种可能性。 第三个方法,我把它叫做例后解说法。这个例后解说法,怎么用?用在哪儿?我要提醒大家。你举了一个例子,当这个例子比较长的时候,可能你有一个担心:对于这个事例的中心,别人认识会不会和我不一样呢?你把它解说一下;二,同样你举的那个例子比较长了,可能你会有一个考虑,我这个例子跟观点是个什么关系,别人会不会跟我认识不太一样?或者觉得我这个例子跟我要讲的观点关系不那么密切。这个时候你来把这个例子解说一下,这个例子或者解说它的中心是什么,或者解说这个例子跟中心有什么关系,在这个范围内你解说一下。我同样用一个事例来说话。 从前有一种病,这种病使人食欲不振,最后导致人死亡,在当时几乎是不治之症。有一位化学家,也得了这种病。有一天他路过一个村子,村里的人听说他有这个病,于是乎告诉他,我们这个村里面有一种神水,一口井里的水,能治你的病。化学家听了,照办了,就去喝那个水,结果病好了。病好了以后,化学家就想:为什么这个水能救我啊?结果就是这么一个村子里的人们从来不曾想过的问题,促使化学家去研究,最后化学家发现水里含有芒硝,芒硝救了他,因此他发现了芒硝的药用作用。 大家听到这个故事了,这故事的中心是什么,你清楚吗?也许你想到一点。我用这个我想证明哪个观点呢?好,下面往下听, 正所谓“于不疑处有疑,方是进矣”(宋代张载语)古人的话,在别人没有产生疑问的地方,你产生疑问了,你这就是比别人前进了一步了。村里的人就知道能治病,想了没有,从来不想;化学家想了,发现芒硝了,说什么, 正所谓“于不疑处有疑,方是进矣”(宋代张载语)。“疑”是发现矛盾的钥匙,“思”与“学”是解决矛盾的方法,发现矛盾是解决矛盾的开端,“疑”便是“思”与“学”的“端”和“始”了。 一个人要善于质疑,善于质疑你才会去学,才会去思,最终可能才能解决问题。我这儿讲什么,善于质疑和学、思的关系,因为你善于质疑了,你才会去学,才会去思,还暗含着一个才可能得出一个最终结果。我解说一下目的是为了说明这个。好了,这样子这个例子就能很好地为中心服务了。 第四个方法,我把它叫做正反对比法。我说的这个正反对比可不像你们那个作文里面,一个正面的例子,一个反面的例子,还是两例子往这放在一块。当然,免不了要举例,因为我这说了正反对比,两种情况。一种情况是我可能一个正面的例子,一个反面的例子搁在这里。但是,我并不是搁在这儿就算数了,我要对这个例子还要进一步进行分析。或者,我举一个例子,这个例子里面含有正反两种因素,这个例子举完了,我从正反两个方面我来加以对照性分析,重在分析,不是例子。跟你们说举一个例子、举两个例子一对比就完了不是一回事。好,我用一段文章来告诉你们。 孙膑与庞涓同出于鬼谷子门下。他们二人可说是精于谋略,都是不可多得的人才。但是当孙膑来到庞涓任职的魏国时,庞涓嫉妒他的才能,表面恭敬,内心狠毒,多次向魏王进谗言,以致使孙膑被挖去膝盖骨,不得展其才志。而,转到另外一个方面。而齐王听说孙膑之才,不惜费尽心力,将孙膑请到齐国,委以重任。齐军终于有了马陵道之胜。例子是不是完了?想说什么,想说“好集体不会埋没人才”?但是人家没有就此而止,下面做对比性分析。要害在这儿呢。 同是孙膑,为何落得两种境遇呢?就是因为他效劳于优劣不同的两个统治集团。在魏国,庞涓只为私利,妒贤嫉能,魏王昏庸,偏听偏信,而且缺乏识别千里马的伯乐眼光。试想孙膑在这么一个集体中,如何施展大志呢?而,又出现“而”了,又转向另一面了。而齐王任贤用能,身边的臣子也不像庞涓那样谋私,因而上下齐心,孙膑在此,可说计出即行,正得以充分发挥作用。可见,好集体不会埋没人才。 你看看,如果仅仅是刚才这个例子,跟多了这个对于事例的对比性分析,你觉得效果怎么样?是不是多了分析,说服力就更强了?议论文,议论文,你要议论,这就是议论。 我想顺便再介绍另一种方法,这个不叫事例分析。我顺便介绍什么呢!咱们同学们写作文啊,还有一个习惯,喜欢引用名言名句。某某某说得好,说什么什么,说的正是这个意思,就完了。某某某这么这么说,他的这个说法不是证明了这个道理吗,这就证明道理了。那么你要不要对某某某的话分析一下呢?我觉得要分析,不能简单地引一下就完。简单地引一下就完效果不好。我给大家举个例子说说。这个例子干嘛?告诉你,这个方法叫做披文示意。披露一段文字解释它的含义。披露文字解释含义在解释含义过程当中,使得这一段话更有说服力,更能证明观点。当然解释意思本身也是在证明观点,我给大家读一个你听一听。 “常见有这种人,遇事总是自惭形秽。我认为,做人还是不要妄自菲薄。”观点出来了没有?出来了。“俄国作家契诃夫曾经说过:“有大狗,有小狗,但小狗无需因大狗的存在而惶惑”。我们有的同学写作文,到了这儿,契诃夫说的就是这个意思啊,完了。你能有说服力吗?不行。好,你听下面,人家有一句话过渡了一下,“天下人也是如此这般。“有大狗,有小狗”就如人世间存在有能力、有风度、有才华的人们,也存在各方面略有些不足的人。天下事纷繁复杂,天下人更是多种多样,这是自然选择的结果。“但小狗无需因大狗的存在而惶惑”。是的,小狗的存在自有其价值,自有其自然选择的位置,何必因为“小”就在“大”者面前惶惑不安呢?大狗是小狗长成的,如果小狗们自轻自贱,纵使长成大狗,也会在自卑的压迫下碌碌无为。何况,小狗的娇媚,表演技能的高超,也是大狗们望尘莫及的。” 大家听出来了,是不是还是沿着契诃夫那个比喻的意思继续延伸比喻下去的,是不是?下面我再告诉你一个例子,就这一段话引用完了,有的同学用比较直白的语言就说,不是用比喻了,把这个道理也说出来了。 “契诃夫曾经说过:“有小狗,有大狗,但小狗无需因大狗的存在而惶惑”。小狗,比喻那些初出茅庐的青年人,大狗则比喻那些有名望的老前辈。青年人应该尊重老前辈,虚心向他们学习,但也不能妄自菲薄。正像契诃夫所说的:“小狗无需因大狗的存在而惶惑”。有些青年人把老前辈历年言语作为金科玉律,哪怕是错误的言论,也不敢加以评论。这种做法只能使他们的思想凝滞,缺乏创造性活力。这种现象在自然科学界和社会科学界尤其明显。老前辈的理论被奉为金科玉律,无人敢提出异议,而真正有作为的青年人向来是自信的,他们敢向科学权威挑战,在事业上取得了成就。因此,劝君不要妄自菲薄,应该有自己的主见。” 你看这段是不是用比较直白的话,把道理说出来了,是吧?“不要自惭形秽,不要妄自菲薄,要有主见。”人家不只是说把名人的话一引就完。我想这种方法也该学一学,这会增加议论文的说服力。 第二个大题,我想说的就是咱们是不是变换一下思路求变求新。也就是说,改变一下习惯性思维。有的同学一看到这个试卷上给了一个材料,马上就想起了一个什么东西。但是呢,缺乏创新,习惯性思维起作用了。我觉得咱们是不是能够改变改变思维的方向,一个材料一个话题,你是不是要想到许多相关的方面?你有相关的方面,我确立,从哪个方面来说。你找到一个新的方面,可能就比较好。我举一个例子来说明这个问题。 比方说这个成语,滥竽充数。你们是不是脑子里边马上反应到那个南郭先生不怎么样,凑数呢,不学无术,不求上进。但是仅仅想到这个行吗?我觉得还有新的方面可以想。齐王能不能想到,比方讲,齐王是不是冒充内行?他假如真正地懂音乐,一个乐队里面那个叽哩哇啦的声音他发现不了,他的听觉不敏锐,并不是很懂音乐,还是外行。好了,话题出来了,担任领导工作的人要尽量使自己成为内行,不要仅仅靠权力去领导,要靠学识去领导。这个话题是不是出来了?好了,上百人的乐队大家想一想看,是不是得有一个队长吧?这个队长为什么没有发现南郭先生那个声音吹得那么难听?好了,用人不当,这个话题是不是又找出来了?领导干部要把人放到适合他的位置上去,让他充分发挥作用,尤其不要让那种不大负责任的人去负责某项工作。这个话题是不是又出来了?我说的用人不当,不是说用南郭先生。你这个队长不行,又有新话题了,比方说,从乐队的其他竽手那儿能不能找到话题?也能找到,他南郭先生身边的人是不是能听出南郭先生吹得不怎么样?好了,为什么不揭发?“报告队长,这位南郭同志不怎么样,混事呢。”不揭发,混下去了,好了,老好人要不得,是吧?又有话题来了。我认为我们需要的就是这个,要向多向去想去,去联想。这个材料里边我能看出这个来,我能看出那个来,你能看出来,看到一个新的,你这个作文绝对有新意了。但是我觉得,咱们同学们有的时候缺乏这个,从新角度去考虑。我还可以教给你们一种练习方法,这个方法谁都做得到。说下课了,不就十分钟嘛,三个同学五个同学到一块,我说一个材料你们看,可以从哪儿写,可以从哪儿写,得,几个人一说,怎么样,是不是思路打开了?互相启发了,这三个月同学们做做这个拓展思路,我相信应当会对你们有所帮助的,这是一个叫做变定向思维为多向思维,求变。 第三个问题叫做不要端着金饭碗讨饭。哎呀,咱们同学们,有好多同学手里端着金饭碗,这个金饭碗多值钱,但是他却讨饭:“老爷爷给点吧,太太给点吧。”你那么富有。我说的富有是什么?许多同学手里有理,没有自觉地想到用。“老师,怎么说理呀?我不会,我哪来那么多理?”其实你手中理有的是。因此,怎么改变端着金饭碗讨饭的现象?我建议临考之前,你把你手头掌握的理,梳梳辫子,整理整理看看你有哪些方面的理,到考场上根据需要你来用,当然考前也要做做训练。下面,举几个例子来说说,你手头有哪些理。 比方量变和质变的理,你不懂。政治课学过,语文书的议论文里面是不是有时也讲过这个道理?讲过。比方讲,量变和质变的理。说写诚信。过去人们比较讲诚信,但是诚信不是一天就形成一个好品质,也不是短时间形成的社会风气。讲诚信,现在有些人不大讲诚信了,是不是也是并不是一下子就变成这样的,不讲诚信了,社会风气这方面好像也显得不大够了。好了,我们要让不太讲诚信,重新变成让诚信之风蔚然成风。只要我们大家去共同努力,假以时日,诚信之风又会重新强劲地刮起来的。比方讲,你从这个角度讲一讲,是不是量变和质变?是,坚持不懈地搞下去。我这个里面还暗着一个理呢,是不是有静止和运动的理在里面?也就是说,事物不是一成不变的,它总是在运动过程当中的,因此一种状态是可以变成另一种状态的。你不是也可以吗?是吧?高考那个题讲规则,现在有些人不大讲规则了,我们经过努力,讲规则的风气又会起来。我又看到了现在有些规则确实是不大合乎时宜了,那么我们改它,相信新的规则同样会深入人心;有些规则可能完全过时了,那我们废除它。这里面是不是又有静止和运动的关系的理在里边,是不是?这样的理我觉得多了:内因和外因的理,原因和结果的理,是吧?现象和本质的理,多了,这方面的理,目的和手段的理......你们手头掌握这么多理,考前我觉得梳理梳理,把它梳成辫子。到考场上,讲这个事的时候,我要说个什么理,讲那个事的时候我要讲个什么理,哪几种理可以用上。好了,你用上了不是很好吗?因为这个例子我觉得不需要多举,所以我概括地说一说。我建议你们一定要在高考之前,把自己掌握的理梳梳辫子,考试的时候你就能够自觉地用上。当然考前也可以多做一点这方面的训练,这样子考场上绝对应对自如了,我认为大家是不是在这方面多做点工作。 最后我再给大家提一个建议,考前多看一点好的作文,多看一点由老师指点的、有评语的作文,看看人家好在哪儿,而且这个看我认为是有讲究的。我想我建议你这么去看:第一步先看题目;第二步想,我要写这个我怎么写;第三步对照,看看人家这个作文是怎么写的,这是第三步;第四步分析,人家的写法比我强在什么地方,我自己刚才想的写法是不是也有比他强的,他这个写法哪些地方还可以提高,我刚才想的是不是有些地方还可以提高。最后,你再去看老师的评语去,老师怎么评的,老师说的这篇文章的优点缺点,跟你刚才对这篇文章的评价一样不一样。读好文章不要傻读,读、读、读完了算完;不行,要会读,如果多读几篇文章,像刚才讲的我寒假生活十 一个月的寒假生活即将结束。回顾这一个月以来感觉自己的收获还是挺多的。 在寒假期间,我利用好每一天的时间来充实自己,通过看书,看杂志,上网等多种途径来度过自己的寒假生活。当然最有意义的事情还是去了解中国的年文化。我们中国是一个文明之国,历史悠久,以前过年从没想过要去深入的了解它。在我们那边以往只是在走亲访友中度过了,但是今年的形式却有了很大的改变,人们不只是呆在家里,而是邀上几个好友外出游玩。说起这个来我印象特别深,因为今年我也和几个好朋友一起出去游玩了一番,那感觉真的是很舒服,比起以前一过年就走亲访友的好多了,而且这样也很简单,方便。 1月28日 星期六 冷 过去的喜怒哀乐不再那么重要了,因为新的一年即将到来。今天是除夕夜,不管走到哪儿,都可以感觉到浓浓的温馨的气氛。 春节是合家欢乐的一天,之所以我的亲戚们也都匆匆来到奶奶家里,给二位老人家拜个年。今天的饭菜可是豪门盛宴阿!好酒好菜全都有,要啥就有啥。一边收看春节晚会,一边品尝着美味佳肴,还有我的爷爷讲给我们听过去的值得记住的一些事情。这种合家团圆的气氛当然和您的感受是一样的。女人们收拾饭桌其他的都出去方鞭炮。回到家里我们举行了家宴。分成两批,一批是玩扑克,另一批玩画图。爷爷的手可是幸运手阿,他要什么就来什么,我们的钱一分一分的往爷爷奶奶的裤兜里近。就一会儿的功夫,我们这些败将的钱输光了,但最后又全分给我们了。 我口口声声地大声地向大人们说今天谁都不许睡,谁睡谁就是大懒猪。可没过多久把握给睡着了,就进入了梦乡,把刚才的诺言望的一干二净。最可惜的是错过了好吃好吃得的年夜饭———饺子。 3月14日 星期一 今天还是像往常一样,依旧升旗,经历过十年的寒窗我,每当看见鲜红的五星红旗冉冉生起。心中的斗志就不会破灭,胜利的各声在耳旁荡漾。不愿意学习的时候,反省一下自己今天的高中岁月是多么来之不易,如果不去珍惜,它将会一去不复返。高一的生活让我我更加热爱读书。读书是一种沉淀,写作是一种升华。读出人生的真谛,写出生命的价值。生命喜欢不向困难低头的人,永远有一份倔强勇于向极限挑战的心。失败了并不可怕,可怕的是被打倒好一厥不振。孤独的我充满了无助与无何奈何。虽然我已不在完美,但能在缺陷中做得最优秀。 3月18日 星期五 今天是体育训练的最后一天,运动量大些。早晨起的还是有些晚,到了学校将近6点,匆匆忙忙的跑了5圈热身。也许每个人都有自己的强项,而我的自信更是对我莫大的荣耀。体育老师对我们班几个更是有很大的期望。人生的经历中,无论做什么事,只要尽自己的最大努力,即使是失败了,也无怨无悔。一个人在孤独寂寞的时候,走到人群拥挤的街头,是在抗议过分自由?还是申诉这荒谬的地球?一个人遇到伤痛的时候,按着难已痊愈的伤口。究竟应该拼命奋斗,不应默默溜走。没人理解我的忧愁。更多的期待有一个人,让我紧紧握住你的手,一起去流浪,一样幻想美好的时光,一样的流水年长。虽然与你远隔海角天边,可你知我的迷茫。从回忆中找不到天真的笑声,曾留不住新中失意的斗争。过年很长以后,蓦然回首,依然风采依旧。 -------

  • 索引序列
  • 毕业论文关于街道办的
  • 街道办毕业论文
  • 关于跆拳道创办的毕业论文
  • 关于孝道的毕业论文
  • 关于讲道的毕业论文
  •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