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毕业论文 > 河流地貌发育毕业论文摘要

河流地貌发育毕业论文摘要

发布时间:

河流地貌发育毕业论文摘要

: 在阐述河流生态恢复的基本思路和原则的基础上 ,提出了河流生态修复的基本任务和主要对应措施 ,河流 摘要 生态修复的任务一是改善水文条件 ,二是改善河流地貌的特征 ,三是恢复濒危或特殊物种 ; 河流生态修复的措施包括人 工直接干预 ,自然恢复以及增强恢复措施 。 关键词 : 河流 ; 水利工程 ; 生态恢复 中图分类号 : X171. 1 文献标识码 :B 目前,河流退化已被公认是一个全球性的生态环境问题 , 1. 2 生态修复的基本原则 生态恢复与重建的基本原则一般包括自然原则 、 社会经济 技术原则 、 美学原则 3 个方面 。自然原则是生态恢复与重建的 基本原则 ,也就是说只有遵循自然规律的恢复与重建才是真正 意义上的恢复与重建 , 否则只能是背道而驰 , 事倍功半 。社会 技术经济条件是生态恢复与重建的后盾和支柱 ,在一定程度上 制约着生态恢复与重建的可能性 、 水平与深度 。美学原则是指 退化生态系统的恢复重建应给人以美的享受 。按照上述基本 原则的要求 ,结合河流的实际情况 ,拟定以下指导性原则 : ( 1) 地域性原则 。由于不同区域具有不同的生态环境背 受到国际社会的普遍关注 , 随着环境意识 、 生态观念的增强以 及生活水平的提高 ,社会对修复严重受损的河流生态系统的要 求越来越迫切 。因此 , 很有必要对河流开展生态恢复的措施 。 在实际修复中 ,很难将河流修复到原来没有受到人为干扰的状 态 ,一般只是适当修复 ,以在恢复河流基本生态功能的前提下 , 满足人们的需要 。 1 生态修复的基本思路和原则 1. 1 生态修复的基本思路 河流生态的修复必须以系统 、 整体和可持续发展的观点 , 景,如气候条件 、 地貌和水文条件等 ,这种地域的差异性和特殊 性就要求我们在恢复和重建退化生态系统的时候 , 要因地制 宜 ,具体问题具体分析 ,千万不能照搬照抄 , 而应在长期定位试 验的基础上 ,总结经验 ,获取优化与成功模型和模式 ,然后方可 示范推广 。 (2) 生态学与系统学原则 。生态学原则包括生态演替原 以河流的整体生态系统结构 、 功能为基础 , 从水土资源开发利 用及生态环境现状出发 ,结合城市景观规划 ,以水造景 ,把水景 观融入城市景观 ,充分考虑城市河流沿岸居民和游人的活动需 求及环境感受 ,以 “绿” “水” 和 作为空间基质 , 构成景观开敞的 亲水性人文活动空间 , 为市民创造一个安全 、 舒适和富有情趣 的水边环境 。 当前 ,水利工程的主要任务是要紧紧围绕着生态恢复和重 建为中心 ,综合采用工程技术 、 生物技术和管理技术措施 ,改变 以前单纯的就河道论河道 , 就环境而论环境的作法 , 确保一般 河流的流量 ,恢复洁净水流 ,保护水质 ,形成良好的河流景观和 滨水环境 ,建设城市水网并加强绿化 , 要求水边空地具有舒适 开阔的空间 ,并重视它的生物多样性 , 将受损河流建设成生态 型的城市河道 ,保持城市资源与环境的可持续发展 , 恢复城市 水生态系统 。 收稿日期 :2008203226设计 。 则、 事物链网 、 生态位原则等 ,生态学原则要求我们根据生态系 统自身的演替规则分步骤分阶段进行 , 循序渐进 , 不能急于求 成 。另一方面 ,在生态恢复与重建时 , 要从生态系统的层次上 展开 ,要有整体系统思想 ,不能 “头疼治疼 、 脚疼医脚” 。根据生 物间及其与环境间的共生 、 互惠和竞争等关系 , 以及生物多样性原理 ,构建生态系统结构和生物群落 , 使物资循环和能量转 化处于最大利用和最优循环状态 , 力求达到水份 、 土壤、 植被 、 生物同步良性演进 ,只有这样,恢复后的生态系统才能稳步 、持 续地维持与发展 。 (3) 最小风险原则和效益最大原则 。由于生态系统的复杂 性以及某些环境要素的突变性 ,加之人们对生态过程及其内在 机制认识的局限性 ,人们往往不可能对生态恢复和重建的后果 以及生态最终演替方向进行准确的估计和把握 ,具有一定的风 作者简介 : 罗 波 ( 19792) , 男 , 助理工程师 , 主要从事 水务工 程 河流生态恢复的基本思路与对策 罗波 险性 。只有经过认真透彻地研究恢复对象和综合分析评价 ,才 会将风险降到最低限度 。鉴于生态恢复与重建是一个高成本 投入工程 ,要在考虑当前区域经济承受能力的同时 , 又要考虑 生态恢复的经济效益和收益周期 ,这是生态恢复与重建工作中 十分现实而又为人们所关心的问题 。保持最小风险并获得最 大效益是生态系统恢复重建的重要目标之一 ,这是实现生态效 益、 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统一的必然要求 。 23 岸,使之成为具有栖息地 、 生物廊道 、滨岸过滤带 、 生物堤等多 种生态功能的生态河道 。河流滨岸建设线状 、 带状植被廊道 , 与山体植被 、 平原防护林网 、 城市园林等绿化带纵横交错 ,构成 多级绿色廊道网络 。除了防止水土流失外 , 还具有生物迁徙通 道的作用 。因此,在干涸河滩上 , 应以两岸建设生物防护工程 为主来逐步缩小由于断流给生态环境所带来不良的影响 ,因地 制宜地合理利用河道 , 在保证行洪需要的情况下 , 在裸露的河 滩上植树造林 、 种植灌草 。对于河流生态修复 , 任何修复方案 都不能只局限于河道 ,而应将河流所在的流域作为一个整体来 考虑 。这是由于人类对自然界的影响是大尺度的 ,而且导致水 体退化的原因主要不是在水体中形成的 ,多是在相连的其他生 态系统中形成的 ,通过水流排放引起 。河流生态恢复与重建的 难度和所需时间与生态系统的退化程度 、 自我恢复能力以及恢 复方向密切相关 。一般来说 ,退化程度较轻的和自我恢复能力 愈强的生态系统愈易恢复 ,其所需的时间也愈短 。 生态系统的自我恢复往往较为缓慢 , 而人为重建可在一定 程度上改变生态系统演替的方向和速度 , 并可缩短其恢复周 期 。在不同的地区 ,生态系统的自我恢复能力和所需的时间具 有很大的地域差异 。通常而言 , 在温暖湿润的气候条件下 , 自 然恢复速度比较快 ; 而在寒冷或于燥的气候条件下 , 自然恢复 速度比较慢 。因此 ,各地区为了实现各自生态系统的有效恢复 与重建 ,就必须遵循恢复生态学的基本规律 ,结合实际情况 ,选 择合理的重建模式和技术体系 。 参考文献 : [1] 浦德明 ,何刚强 . 城市河道整治与生态城市建设 [J ] . 江苏水利 , 2003 , (5) . [2] 孙宗凤 . 生态水利的理论与实践 [J ] . 水利水电技术 ,2003 , (4) . [ 3 ] ,李传奇 . 河流廊道与生态修复 [J ] . 水利水电技术 ,2003 , 王薇 (9) . [4] 董哲仁 . 生态水工学的理论框架 [J ] . 水利学报 ,2003 , (1). [5] 李朝方 ,赖炳秀 . 浅谈观澜河青湖段生态治理工程设计 [J ] . 中国 2 河流生态修复的任务和措施 2. 1 河流生态修复的任务 河流生态修复的任务有 3 类。 一是水文条件的改善 。水文条件的改善是指水量 、 水质的 改善 ,自然水文周期的模拟等 。包括 : 通过水资源的合理配置 维持最小生态需水量 ; 通过污水处理 , 控制污水排放以及提倡 清洁生产改善河流水质; 水库的调度除了满足社会经济需求 外 ,尽可能接近自然河流的脉冲式的水文周期等 。 二是河流地貌学特征的改善 。河流地貌学特征的改善包 括 : 尽可能恢复河流的纵向连续性和横向连通性 , 保持河流纵 向和横向形态的多样性 ,防止河床材料的硬质化 。 三是濒危或特殊物种的恢复 。着重强调的是加强河流生物栖息地的建设 ,注重水库库区的生态重建 。 2. 2 河流生态修复的措施 人类活动极大地影响了河流生态系统 , 导致水质恶化 、栖 息地消失 、 洪水泛滥 、 适宜性和美学价值降低 。人们逐渐认识 到健全的河流生态系统的重要性,采取了各种技术和措施来修 复退化了的河流生态系统 。国外的类似工程河流生态修复措 施包括 : ① 人工直接干预措施 , 如重建植被 、 修建人工湿地等 ; ② 自然恢复措施 ,包括恢复缓冲带、 降低河道边坡 、 重塑弯曲河 谷等 ; ③ 增强恢复措施 , 包括修复浅滩和深塘、 修复水边湿地 ( 沼泽地 、 ) 、 森林 修复池塘等 。 □ 自然的河道 , 从河槽 、 漫滩到两岸的缓冲带存在着不同的 植被 。而经过人为调节后的河流 ,水生态环境发生了巨大的变 化 ,使原有的植被群落受到损害 、 生物多样性降低 。通过在河 流滨岸建立绿色廊道 ,对现有河道除了尽可能保持原有的宽度 和自然的状态外 ,主要采取建立植被缓冲带的形式替代人工砌 农村水利水电

河流地貌的发育:

一、河流地貌的发育

河流地貌主要是流水作用,形成了流水侵蚀地貌和流水堆积地貌。

河流侵蚀地貌:

(一)河流的侵蚀方式:

溯源侵蚀:向河流源头方向的侵蚀,使河流变长;

下蚀:向河床底部的侵蚀,使河流变深;

侧蚀:向河流两侧的侵蚀,使河流变宽。

溯源侵蚀常考察的两个主题:河流袭夺和瀑布。

【河流袭夺】:指分水岭一侧的河流夺取了另一侧河流上游段的现象。

分水岭迁移】当分水岭两侧坡度和长度不一致时,两侧河流的溯源侵蚀的速度也不一样,在溯源侵蚀较快的一侧,河源向分水岭伸展也快。当切过分水岭时,侵蚀较快的河流将另一侧河流的上源夺过来,完成了河流袭夺过程。

一、“V”形谷

(一)形成

河流流经山区,水流不断侵蚀河谷岩石,使河谷两岸岩石崩解,形成“V”形河谷。属于河流侵蚀地貌(黄土高原表面的千沟万壑、长江三峡、瀑布也属于流水侵蚀地貌)。

(二)特点

“V”形谷深度大,岸壁较陡,谷底狭窄,河床底部起伏不平,常见巨大石块和卵石。

二、冲积平原

(一)形成

河流流出山地,进入平原地区,地形平坦,流速变慢,泥沙沉积,形成冲积平原,属于河流堆积地貌。

(二)特点

河谷两岸一般发育较为宽广的冲积平原。冲积平原多是重要的农业生产基地。

三、牛轭湖

在地势平坦地区,常常看到呈“S”形弯曲的河道,即河曲。洪水泛滥时,河水可能冲断河曲的颈部,使弯曲部分与河道分离,形成牛轭湖。

四、三角洲

(一)位置

河流的河口段——河流的终段。

(二)形成

在河流入海或入湖处,流速变慢,泥沙淤积,多发育三角洲,属于河流堆积地貌。

(三)特点

三角洲和冲积平原地势低平,组成物质较细,适合农

河流地貌发育毕业论文题目

: 在阐述河流生态恢复的基本思路和原则的基础上 ,提出了河流生态修复的基本任务和主要对应措施 ,河流 摘要 生态修复的任务一是改善水文条件 ,二是改善河流地貌的特征 ,三是恢复濒危或特殊物种 ; 河流生态修复的措施包括人 工直接干预 ,自然恢复以及增强恢复措施 。 关键词 : 河流 ; 水利工程 ; 生态恢复 中图分类号 : X171. 1 文献标识码 :B 目前,河流退化已被公认是一个全球性的生态环境问题 , 1. 2 生态修复的基本原则 生态恢复与重建的基本原则一般包括自然原则 、 社会经济 技术原则 、 美学原则 3 个方面 。自然原则是生态恢复与重建的 基本原则 ,也就是说只有遵循自然规律的恢复与重建才是真正 意义上的恢复与重建 , 否则只能是背道而驰 , 事倍功半 。社会 技术经济条件是生态恢复与重建的后盾和支柱 ,在一定程度上 制约着生态恢复与重建的可能性 、 水平与深度 。美学原则是指 退化生态系统的恢复重建应给人以美的享受 。按照上述基本 原则的要求 ,结合河流的实际情况 ,拟定以下指导性原则 : ( 1) 地域性原则 。由于不同区域具有不同的生态环境背 受到国际社会的普遍关注 , 随着环境意识 、 生态观念的增强以 及生活水平的提高 ,社会对修复严重受损的河流生态系统的要 求越来越迫切 。因此 , 很有必要对河流开展生态恢复的措施 。 在实际修复中 ,很难将河流修复到原来没有受到人为干扰的状 态 ,一般只是适当修复 ,以在恢复河流基本生态功能的前提下 , 满足人们的需要 。 1 生态修复的基本思路和原则 1. 1 生态修复的基本思路 河流生态的修复必须以系统 、 整体和可持续发展的观点 , 景,如气候条件 、 地貌和水文条件等 ,这种地域的差异性和特殊 性就要求我们在恢复和重建退化生态系统的时候 , 要因地制 宜 ,具体问题具体分析 ,千万不能照搬照抄 , 而应在长期定位试 验的基础上 ,总结经验 ,获取优化与成功模型和模式 ,然后方可 示范推广 。 (2) 生态学与系统学原则 。生态学原则包括生态演替原 以河流的整体生态系统结构 、 功能为基础 , 从水土资源开发利 用及生态环境现状出发 ,结合城市景观规划 ,以水造景 ,把水景 观融入城市景观 ,充分考虑城市河流沿岸居民和游人的活动需 求及环境感受 ,以 “绿” “水” 和 作为空间基质 , 构成景观开敞的 亲水性人文活动空间 , 为市民创造一个安全 、 舒适和富有情趣 的水边环境 。 当前 ,水利工程的主要任务是要紧紧围绕着生态恢复和重 建为中心 ,综合采用工程技术 、 生物技术和管理技术措施 ,改变 以前单纯的就河道论河道 , 就环境而论环境的作法 , 确保一般 河流的流量 ,恢复洁净水流 ,保护水质 ,形成良好的河流景观和 滨水环境 ,建设城市水网并加强绿化 , 要求水边空地具有舒适 开阔的空间 ,并重视它的生物多样性 , 将受损河流建设成生态 型的城市河道 ,保持城市资源与环境的可持续发展 , 恢复城市 水生态系统 。 收稿日期 :2008203226设计 。 则、 事物链网 、 生态位原则等 ,生态学原则要求我们根据生态系 统自身的演替规则分步骤分阶段进行 , 循序渐进 , 不能急于求 成 。另一方面 ,在生态恢复与重建时 , 要从生态系统的层次上 展开 ,要有整体系统思想 ,不能 “头疼治疼 、 脚疼医脚” 。根据生 物间及其与环境间的共生 、 互惠和竞争等关系 , 以及生物多样性原理 ,构建生态系统结构和生物群落 , 使物资循环和能量转 化处于最大利用和最优循环状态 , 力求达到水份 、 土壤、 植被 、 生物同步良性演进 ,只有这样,恢复后的生态系统才能稳步 、持 续地维持与发展 。 (3) 最小风险原则和效益最大原则 。由于生态系统的复杂 性以及某些环境要素的突变性 ,加之人们对生态过程及其内在 机制认识的局限性 ,人们往往不可能对生态恢复和重建的后果 以及生态最终演替方向进行准确的估计和把握 ,具有一定的风 作者简介 : 罗 波 ( 19792) , 男 , 助理工程师 , 主要从事 水务工 程 河流生态恢复的基本思路与对策 罗波 险性 。只有经过认真透彻地研究恢复对象和综合分析评价 ,才 会将风险降到最低限度 。鉴于生态恢复与重建是一个高成本 投入工程 ,要在考虑当前区域经济承受能力的同时 , 又要考虑 生态恢复的经济效益和收益周期 ,这是生态恢复与重建工作中 十分现实而又为人们所关心的问题 。保持最小风险并获得最 大效益是生态系统恢复重建的重要目标之一 ,这是实现生态效 益、 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统一的必然要求 。 23 岸,使之成为具有栖息地 、 生物廊道 、滨岸过滤带 、 生物堤等多 种生态功能的生态河道 。河流滨岸建设线状 、 带状植被廊道 , 与山体植被 、 平原防护林网 、 城市园林等绿化带纵横交错 ,构成 多级绿色廊道网络 。除了防止水土流失外 , 还具有生物迁徙通 道的作用 。因此,在干涸河滩上 , 应以两岸建设生物防护工程 为主来逐步缩小由于断流给生态环境所带来不良的影响 ,因地 制宜地合理利用河道 , 在保证行洪需要的情况下 , 在裸露的河 滩上植树造林 、 种植灌草 。对于河流生态修复 , 任何修复方案 都不能只局限于河道 ,而应将河流所在的流域作为一个整体来 考虑 。这是由于人类对自然界的影响是大尺度的 ,而且导致水 体退化的原因主要不是在水体中形成的 ,多是在相连的其他生 态系统中形成的 ,通过水流排放引起 。河流生态恢复与重建的 难度和所需时间与生态系统的退化程度 、 自我恢复能力以及恢 复方向密切相关 。一般来说 ,退化程度较轻的和自我恢复能力 愈强的生态系统愈易恢复 ,其所需的时间也愈短 。 生态系统的自我恢复往往较为缓慢 , 而人为重建可在一定 程度上改变生态系统演替的方向和速度 , 并可缩短其恢复周 期 。在不同的地区 ,生态系统的自我恢复能力和所需的时间具 有很大的地域差异 。通常而言 , 在温暖湿润的气候条件下 , 自 然恢复速度比较快 ; 而在寒冷或于燥的气候条件下 , 自然恢复 速度比较慢 。因此 ,各地区为了实现各自生态系统的有效恢复 与重建 ,就必须遵循恢复生态学的基本规律 ,结合实际情况 ,选 择合理的重建模式和技术体系 。 参考文献 : [1] 浦德明 ,何刚强 . 城市河道整治与生态城市建设 [J ] . 江苏水利 , 2003 , (5) . [2] 孙宗凤 . 生态水利的理论与实践 [J ] . 水利水电技术 ,2003 , (4) . [ 3 ] ,李传奇 . 河流廊道与生态修复 [J ] . 水利水电技术 ,2003 , 王薇 (9) . [4] 董哲仁 . 生态水工学的理论框架 [J ] . 水利学报 ,2003 , (1). [5] 李朝方 ,赖炳秀 . 浅谈观澜河青湖段生态治理工程设计 [J ] . 中国 2 河流生态修复的任务和措施 2. 1 河流生态修复的任务 河流生态修复的任务有 3 类。 一是水文条件的改善 。水文条件的改善是指水量 、 水质的 改善 ,自然水文周期的模拟等 。包括 : 通过水资源的合理配置 维持最小生态需水量 ; 通过污水处理 , 控制污水排放以及提倡 清洁生产改善河流水质; 水库的调度除了满足社会经济需求 外 ,尽可能接近自然河流的脉冲式的水文周期等 。 二是河流地貌学特征的改善 。河流地貌学特征的改善包 括 : 尽可能恢复河流的纵向连续性和横向连通性 , 保持河流纵 向和横向形态的多样性 ,防止河床材料的硬质化 。 三是濒危或特殊物种的恢复 。着重强调的是加强河流生物栖息地的建设 ,注重水库库区的生态重建 。 2. 2 河流生态修复的措施 人类活动极大地影响了河流生态系统 , 导致水质恶化 、栖 息地消失 、 洪水泛滥 、 适宜性和美学价值降低 。人们逐渐认识 到健全的河流生态系统的重要性,采取了各种技术和措施来修 复退化了的河流生态系统 。国外的类似工程河流生态修复措 施包括 : ① 人工直接干预措施 , 如重建植被 、 修建人工湿地等 ; ② 自然恢复措施 ,包括恢复缓冲带、 降低河道边坡 、 重塑弯曲河 谷等 ; ③ 增强恢复措施 , 包括修复浅滩和深塘、 修复水边湿地 ( 沼泽地 、 ) 、 森林 修复池塘等 。 □ 自然的河道 , 从河槽 、 漫滩到两岸的缓冲带存在着不同的 植被 。而经过人为调节后的河流 ,水生态环境发生了巨大的变 化 ,使原有的植被群落受到损害 、 生物多样性降低 。通过在河 流滨岸建立绿色廊道 ,对现有河道除了尽可能保持原有的宽度 和自然的状态外 ,主要采取建立植被缓冲带的形式替代人工砌 农村水利水电

河流地貌的发育:

一、河流地貌的发育

河流地貌主要是流水作用,形成了流水侵蚀地貌和流水堆积地貌。

河流侵蚀地貌:

(一)河流的侵蚀方式:

溯源侵蚀:向河流源头方向的侵蚀,使河流变长;

下蚀:向河床底部的侵蚀,使河流变深;

侧蚀:向河流两侧的侵蚀,使河流变宽。

溯源侵蚀常考察的两个主题:河流袭夺和瀑布。

【河流袭夺】:指分水岭一侧的河流夺取了另一侧河流上游段的现象。

分水岭迁移】当分水岭两侧坡度和长度不一致时,两侧河流的溯源侵蚀的速度也不一样,在溯源侵蚀较快的一侧,河源向分水岭伸展也快。当切过分水岭时,侵蚀较快的河流将另一侧河流的上源夺过来,完成了河流袭夺过程。

一、“V”形谷

(一)形成

河流流经山区,水流不断侵蚀河谷岩石,使河谷两岸岩石崩解,形成“V”形河谷。属于河流侵蚀地貌(黄土高原表面的千沟万壑、长江三峡、瀑布也属于流水侵蚀地貌)。

(二)特点

“V”形谷深度大,岸壁较陡,谷底狭窄,河床底部起伏不平,常见巨大石块和卵石。

二、冲积平原

(一)形成

河流流出山地,进入平原地区,地形平坦,流速变慢,泥沙沉积,形成冲积平原,属于河流堆积地貌。

(二)特点

河谷两岸一般发育较为宽广的冲积平原。冲积平原多是重要的农业生产基地。

三、牛轭湖

在地势平坦地区,常常看到呈“S”形弯曲的河道,即河曲。洪水泛滥时,河水可能冲断河曲的颈部,使弯曲部分与河道分离,形成牛轭湖。

四、三角洲

(一)位置

河流的河口段——河流的终段。

(二)形成

在河流入海或入湖处,流速变慢,泥沙淤积,多发育三角洲,属于河流堆积地貌。

(三)特点

三角洲和冲积平原地势低平,组成物质较细,适合农

河流地貌发育毕业论文选题

: 在阐述河流生态恢复的基本思路和原则的基础上 ,提出了河流生态修复的基本任务和主要对应措施 ,河流 摘要 生态修复的任务一是改善水文条件 ,二是改善河流地貌的特征 ,三是恢复濒危或特殊物种 ; 河流生态修复的措施包括人 工直接干预 ,自然恢复以及增强恢复措施 。 关键词 : 河流 ; 水利工程 ; 生态恢复 中图分类号 : X171. 1 文献标识码 :B 目前,河流退化已被公认是一个全球性的生态环境问题 , 1. 2 生态修复的基本原则 生态恢复与重建的基本原则一般包括自然原则 、 社会经济 技术原则 、 美学原则 3 个方面 。自然原则是生态恢复与重建的 基本原则 ,也就是说只有遵循自然规律的恢复与重建才是真正 意义上的恢复与重建 , 否则只能是背道而驰 , 事倍功半 。社会 技术经济条件是生态恢复与重建的后盾和支柱 ,在一定程度上 制约着生态恢复与重建的可能性 、 水平与深度 。美学原则是指 退化生态系统的恢复重建应给人以美的享受 。按照上述基本 原则的要求 ,结合河流的实际情况 ,拟定以下指导性原则 : ( 1) 地域性原则 。由于不同区域具有不同的生态环境背 受到国际社会的普遍关注 , 随着环境意识 、 生态观念的增强以 及生活水平的提高 ,社会对修复严重受损的河流生态系统的要 求越来越迫切 。因此 , 很有必要对河流开展生态恢复的措施 。 在实际修复中 ,很难将河流修复到原来没有受到人为干扰的状 态 ,一般只是适当修复 ,以在恢复河流基本生态功能的前提下 , 满足人们的需要 。 1 生态修复的基本思路和原则 1. 1 生态修复的基本思路 河流生态的修复必须以系统 、 整体和可持续发展的观点 , 景,如气候条件 、 地貌和水文条件等 ,这种地域的差异性和特殊 性就要求我们在恢复和重建退化生态系统的时候 , 要因地制 宜 ,具体问题具体分析 ,千万不能照搬照抄 , 而应在长期定位试 验的基础上 ,总结经验 ,获取优化与成功模型和模式 ,然后方可 示范推广 。 (2) 生态学与系统学原则 。生态学原则包括生态演替原 以河流的整体生态系统结构 、 功能为基础 , 从水土资源开发利 用及生态环境现状出发 ,结合城市景观规划 ,以水造景 ,把水景 观融入城市景观 ,充分考虑城市河流沿岸居民和游人的活动需 求及环境感受 ,以 “绿” “水” 和 作为空间基质 , 构成景观开敞的 亲水性人文活动空间 , 为市民创造一个安全 、 舒适和富有情趣 的水边环境 。 当前 ,水利工程的主要任务是要紧紧围绕着生态恢复和重 建为中心 ,综合采用工程技术 、 生物技术和管理技术措施 ,改变 以前单纯的就河道论河道 , 就环境而论环境的作法 , 确保一般 河流的流量 ,恢复洁净水流 ,保护水质 ,形成良好的河流景观和 滨水环境 ,建设城市水网并加强绿化 , 要求水边空地具有舒适 开阔的空间 ,并重视它的生物多样性 , 将受损河流建设成生态 型的城市河道 ,保持城市资源与环境的可持续发展 , 恢复城市 水生态系统 。 收稿日期 :2008203226设计 。 则、 事物链网 、 生态位原则等 ,生态学原则要求我们根据生态系 统自身的演替规则分步骤分阶段进行 , 循序渐进 , 不能急于求 成 。另一方面 ,在生态恢复与重建时 , 要从生态系统的层次上 展开 ,要有整体系统思想 ,不能 “头疼治疼 、 脚疼医脚” 。根据生 物间及其与环境间的共生 、 互惠和竞争等关系 , 以及生物多样性原理 ,构建生态系统结构和生物群落 , 使物资循环和能量转 化处于最大利用和最优循环状态 , 力求达到水份 、 土壤、 植被 、 生物同步良性演进 ,只有这样,恢复后的生态系统才能稳步 、持 续地维持与发展 。 (3) 最小风险原则和效益最大原则 。由于生态系统的复杂 性以及某些环境要素的突变性 ,加之人们对生态过程及其内在 机制认识的局限性 ,人们往往不可能对生态恢复和重建的后果 以及生态最终演替方向进行准确的估计和把握 ,具有一定的风 作者简介 : 罗 波 ( 19792) , 男 , 助理工程师 , 主要从事 水务工 程 河流生态恢复的基本思路与对策 罗波 险性 。只有经过认真透彻地研究恢复对象和综合分析评价 ,才 会将风险降到最低限度 。鉴于生态恢复与重建是一个高成本 投入工程 ,要在考虑当前区域经济承受能力的同时 , 又要考虑 生态恢复的经济效益和收益周期 ,这是生态恢复与重建工作中 十分现实而又为人们所关心的问题 。保持最小风险并获得最 大效益是生态系统恢复重建的重要目标之一 ,这是实现生态效 益、 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统一的必然要求 。 23 岸,使之成为具有栖息地 、 生物廊道 、滨岸过滤带 、 生物堤等多 种生态功能的生态河道 。河流滨岸建设线状 、 带状植被廊道 , 与山体植被 、 平原防护林网 、 城市园林等绿化带纵横交错 ,构成 多级绿色廊道网络 。除了防止水土流失外 , 还具有生物迁徙通 道的作用 。因此,在干涸河滩上 , 应以两岸建设生物防护工程 为主来逐步缩小由于断流给生态环境所带来不良的影响 ,因地 制宜地合理利用河道 , 在保证行洪需要的情况下 , 在裸露的河 滩上植树造林 、 种植灌草 。对于河流生态修复 , 任何修复方案 都不能只局限于河道 ,而应将河流所在的流域作为一个整体来 考虑 。这是由于人类对自然界的影响是大尺度的 ,而且导致水 体退化的原因主要不是在水体中形成的 ,多是在相连的其他生 态系统中形成的 ,通过水流排放引起 。河流生态恢复与重建的 难度和所需时间与生态系统的退化程度 、 自我恢复能力以及恢 复方向密切相关 。一般来说 ,退化程度较轻的和自我恢复能力 愈强的生态系统愈易恢复 ,其所需的时间也愈短 。 生态系统的自我恢复往往较为缓慢 , 而人为重建可在一定 程度上改变生态系统演替的方向和速度 , 并可缩短其恢复周 期 。在不同的地区 ,生态系统的自我恢复能力和所需的时间具 有很大的地域差异 。通常而言 , 在温暖湿润的气候条件下 , 自 然恢复速度比较快 ; 而在寒冷或于燥的气候条件下 , 自然恢复 速度比较慢 。因此 ,各地区为了实现各自生态系统的有效恢复 与重建 ,就必须遵循恢复生态学的基本规律 ,结合实际情况 ,选 择合理的重建模式和技术体系 。 参考文献 : [1] 浦德明 ,何刚强 . 城市河道整治与生态城市建设 [J ] . 江苏水利 , 2003 , (5) . [2] 孙宗凤 . 生态水利的理论与实践 [J ] . 水利水电技术 ,2003 , (4) . [ 3 ] ,李传奇 . 河流廊道与生态修复 [J ] . 水利水电技术 ,2003 , 王薇 (9) . [4] 董哲仁 . 生态水工学的理论框架 [J ] . 水利学报 ,2003 , (1). [5] 李朝方 ,赖炳秀 . 浅谈观澜河青湖段生态治理工程设计 [J ] . 中国 2 河流生态修复的任务和措施 2. 1 河流生态修复的任务 河流生态修复的任务有 3 类。 一是水文条件的改善 。水文条件的改善是指水量 、 水质的 改善 ,自然水文周期的模拟等 。包括 : 通过水资源的合理配置 维持最小生态需水量 ; 通过污水处理 , 控制污水排放以及提倡 清洁生产改善河流水质; 水库的调度除了满足社会经济需求 外 ,尽可能接近自然河流的脉冲式的水文周期等 。 二是河流地貌学特征的改善 。河流地貌学特征的改善包 括 : 尽可能恢复河流的纵向连续性和横向连通性 , 保持河流纵 向和横向形态的多样性 ,防止河床材料的硬质化 。 三是濒危或特殊物种的恢复 。着重强调的是加强河流生物栖息地的建设 ,注重水库库区的生态重建 。 2. 2 河流生态修复的措施 人类活动极大地影响了河流生态系统 , 导致水质恶化 、栖 息地消失 、 洪水泛滥 、 适宜性和美学价值降低 。人们逐渐认识 到健全的河流生态系统的重要性,采取了各种技术和措施来修 复退化了的河流生态系统 。国外的类似工程河流生态修复措 施包括 : ① 人工直接干预措施 , 如重建植被 、 修建人工湿地等 ; ② 自然恢复措施 ,包括恢复缓冲带、 降低河道边坡 、 重塑弯曲河 谷等 ; ③ 增强恢复措施 , 包括修复浅滩和深塘、 修复水边湿地 ( 沼泽地 、 ) 、 森林 修复池塘等 。 □ 自然的河道 , 从河槽 、 漫滩到两岸的缓冲带存在着不同的 植被 。而经过人为调节后的河流 ,水生态环境发生了巨大的变 化 ,使原有的植被群落受到损害 、 生物多样性降低 。通过在河 流滨岸建立绿色廊道 ,对现有河道除了尽可能保持原有的宽度 和自然的状态外 ,主要采取建立植被缓冲带的形式替代人工砌 农村水利水电

一、实习目的和意义

河谷形态特征是河流地质作用与构造运动共同作用的结果,反映了河流的发育历史。通过研究河流的河谷特征(横剖面、纵剖面),可以了解河流的发育历程及动力作用特征。本次实习通过分析河谷横剖面和纵剖面,使学生了解河谷横剖面图和纵剖面的编制方法和分析方法,并把课堂上学到的理论知识应用到实习中,从而深入认识河谷横剖面图和纵剖面图在地貌及第四纪地质研究中的作用。

二、实习内容和要求

(1)首先了解河谷横剖面的绘制过程和表示方法。

(2)了解在进行河谷地貌和第四纪地质研究时应注意收集哪些方面的资料。

(3)根据实习指导书提供的河流阶地数据,编绘河流阶地位相图,并分析河流发育历史。

(4)实习用具:铅笔、计算器、橡皮、三角尺。

(5)要求学生独立完成作业。

三、实习步骤和方法

(1)学生在上实习课之前对本次的实习内容进行预习。

(2)仔细听教师讲解河谷地貌研究的内容和资料收集方法。

(3)认真领会教师讲解的河流阶地位相图编制方法,学会分析阶地位相图。

四、河谷横剖面图、综合剖面图、阶地位相图的编制及分析

在河谷区进行野外调查时,除对谷地中第四纪地层剖面、地貌等进行仔细的观察和测量外,如阶地分布、级数、类型、河拔高度、年代以及阶地之间的相互关系等,还需要进行一系列图件的编制,其中河谷横剖面图和综合剖面图就是重要的图件,通过在不同河段编制河谷横剖面图和综合剖面图,可以了解不同河段的地貌特征和发育历史,是探讨河流发育过程的重要基础资料。

(一)河谷横剖面图的绘制

河谷横剖面既可以实测,也可以信手绘制。实测剖面图更为准确,这需根据研究的要求来决定。河谷横剖面的绘制过程大体可以分以下几步完成。

1.选定剖面位置

横剖面位置的选择应考虑以下几个方面:①横剖面的方向尽可能垂直河谷的走向;②要具有代表性,剖面穿过的地方阶地的发育要比较齐全,包括级数和类型,能代表某一河段的地貌特征;③除阶地发育外,也尽可能地反映出其他地貌类型,如洪积扇、湖积台地等;④地貌之间的关系要比较清晰,这便于剖面图的绘制;⑤如果河谷中发育新近纪地层,并在地表或阶地的阶坡上有露头,剖面线也尽可能穿过。

剖面位置的选择虽然考虑的因素较多,但还要根据研究的内容以及实际情况进行综合考虑而选定。以完成研究任务为目标,选择合适的剖面位置。

2.测量并绘制剖面基线

在选定了剖面位置之后,就要确定剖面基线的方位。剖面基线就是横剖面要穿过的方向,通常用罗盘测出剖面基线的方位。在方格纸上标上剖面方位,一般标在方格纸的左上方或右上方,而基线绘在方格纸的下方,两者平行。为了便于成图和图件的美观,在基线的下方应该空出3 cm。应注意:在确定方位和剖面基线时,实际上已确定了横剖面的方向,作河谷横剖面时研究者要面向上游,即完成的河谷横剖面的河流流向是从图内指向观察者,这是一个大家遵循的习惯。

3.确定比例尺

通常情况下,横剖面图的水平比例尺和垂直比例尺不同,垂直比例尺大于水平比例尺,两者都用线段比例尺表示。水平比例尺可根据河谷的宽度来确定,一般情况下,最终成图的宽度以10~20 cm之间为宜(这较适宜于论文和报告,如果要作大比例尺图,尺寸可以大些),可根据这个尺寸来考虑比例尺。垂直比例尺可根据最高级阶地与河床的高差来确定,不宜把剖面绘制的太高或太低,作图高度一般在10 cm以内比较适宜。在确定了比例尺之后,在方格纸的左侧和右侧各画一条垂线作为垂直比例尺,并按比例尺等间距地标上海拔高度或河拔高度,如果使用的是河拔高度应把起点(0m)置于与河水面的同一高度上。左、右的垂直线段比例尺所限就是横剖面图的宽度。

垂直比例尺与水平比例尺的大小差别不要太大,如果比例尺差别太大,原来可能是一个比较缓的地形,结果显示的却是一个很陡的地形,造成地形明显的失真,这要根据实际情况来确定。

4.绘制地形剖面

为更真实、准确地反映出阶地的高度变化,阶地的高度需要逐级测量,把测量的数据标在方格纸的相应位置上。需注意的是:首先要标出河床的位置,以河床为最低点再依次向上标出各级阶地的高度,河床的位置与剖面基线之间保持2~3 cm的距离,为绘制地貌的岩性符号留出空间,再根据地形变化勾画地形剖面线。在勾画地形剖面线时,最好是从低处向高处勾绘,这样易于控制剖面的高度。

5.投影地貌类型和第四纪地层界线

把地貌类型分界线和第四纪地层的分界线投影到地形剖面线相应的位置上,再根据地貌类型的特征及其相互关系勾绘地形剖面线下方的地层界线。这一步是绘制河谷横剖面图的关键,也是难点。地形剖面线以下的地貌界线和第四纪地层界线,以及它们与基岩的界线如何绘制,这必须建立在对研究区的地貌特征和第四纪地层特征充分了解的基础上才能确定,如阶地的类型、之间的切割关系、其他成因的第四纪地层分布高度和厚度、其他成因的地貌类型等。

6.完善剖面图

这是绘制河谷横剖面图的最后一步,工作主要包括充填岩性符号,完成图例,标上地貌类型和第四纪地层的时代,其他需要标注的符号、地名等。这样就完成了一幅河谷横剖面图(图1-11)。

图1-11 新疆吐鲁番盆地七泉湖咯尔于孜郭勒河河谷横剖面图

(据程捷等,2005)

(二)河谷综合剖面图的绘制

河谷综合剖面图是一幅综合的地貌和第四纪地质剖面图,它反映了某个盆地、某段河谷或某地区的总体地貌和第四纪地质概况,地貌类型、相互关系、第四纪地层年代、成因类型、沉积物岩性特征都要显示在图中,因此绘制河谷综合剖面图需要在弄清研究区的地貌和第四纪地质的基础上,通过对多个河谷横剖面图进行综合分析,才能绘制出来。绘制河谷综合剖面图大体有以下几个步骤。

1.地貌和第四纪地质综合分析

在绘制河谷综合剖面图之前,研究和分析研究区的地貌类型、成因、分布、相互关系、年代等,第四纪地层的时代、成因类型、岩性特征、分布与地貌的关系等。根据地貌和第四纪地层实际的分布情况和相互关系,构思综合剖面图的结构,合理地安排各种地貌和第四纪地层在剖面图上的位置。既要符合实际情况,又要抽象概括。

2.确定比例尺

确定比例尺的原则与河谷横剖面图的一样,可采用不同的水平比例尺和垂直比例尺,有时有垂直比例尺即可,因为在水平(横向)方向上不是实际的水平距离。垂直比例尺的画法和位置同河谷横剖面图。

3.确定方位和剖面基线

综合横剖面图的方位基本上垂直地貌或第四纪地层的水平延伸方向,在河谷中就是垂直河谷的方向。同样,剖面中的水流方向也是从图里指向图外(绘图者)。

剖面基线确定的基本原则同河谷横剖面图。

4.绘制地形剖面

综合横剖面图的地形剖面线的绘制是一个难点,因为综合横剖面并不是在实际地形上切出来的,而是一个综合的结果,因此地形剖面的绘制需要考虑研究区各种地貌形态、分布及高度特征,构思出一个地形剖面,但这个地形剖面与实际的地形特征要相符合。具体的绘制方法是:先确定河床的位置,再根据阶地、河漫滩、洪积扇、湖积台地等地貌在河床两侧的分布情况及其出露的海拔高度或河拔高度,按照垂直比例尺标出各种地貌面在剖面图中的位置,最后根据地貌特征把这些地貌面依次连接起来就形成了地形剖面。

5.绘制地貌类型界线和第四纪地层界线

根据地貌形态、成因、年代、相互关系等,以及第四纪地层的情况,在地形剖面线下方绘制地貌界线和第四纪地层界线。在剖面上勾绘出来的地貌类型、分布高度、成因、年代等要符合实际情况,不可虚构不存在的地貌、第四纪地层等内容。

6.完善综合剖面图

在各种地貌类型、第四纪地层单元中充填岩性符号,完成图例,标上地貌类型或成因代号和第四纪地层的代号,其他需要标注的符号、地名等。这样就完成了一幅综合河谷横剖面图。

通过对怒江道街坝河谷第四纪地质及地貌的分析,并在野外工作的基础上,编制了该河段的综合河谷横剖面图(图1-12)。

图1-12 怒江道街坝河谷阶地横剖面图

(据程捷等,1994)

1—砾石层;2—砂砾石层;3—含砾砂层;4—砂层;5—砂质粘土层;6—发育交错层理的砂砾层;7—泥质角砾石层;8—透镜体;9—粘土层;10—前第四纪灰岩;11—断层

(三)阶地位相图编制

阶地位相图也称河流阶地纵剖面图,该图反映了阶地河拔高度沿河流流向的变化情况,从另一个侧面也反映了被研究河段的河流侵蚀作用与新构造运动的关系。在编制河谷横剖面时,都测量了各级阶地的河拔高度,现将不同位置河谷横剖面的各级阶地沿河流流向依次编制在纵剖面图上,就形成了阶地位相图。其具体编制作法如下。

(1)根据实际情况,如研究河段长度,确定合适的垂直比例尺和水平比例尺(线段比例尺),并把线段比例尺标绘在方格纸上,通常是垂直比例尺标绘在左侧,水平比例尺标绘在上方。

(2)根据河谷横剖面或测有阶地河拔高度位置的实际水平距离,按照水平比例尺将它们投影到方格纸下方,先用铅笔将各投影点轻轻做上记号,一般是左为上游,右为下游。然后按照垂直比例尺将各点(前面已投影的、用铅笔做记号的点)的河床标高投影到方格纸上,并做好标记。注意在投影河床标高位置之前,要对所有的投影点的河床标高进行分析,将河床标高的最低点位置确定在方格纸下边界之上3 cm处,然后再依次投影其他各点。各河床标高点投影完后,从上游到下游再用铅笔把两相邻的点用直线连接起来,这就完成了河床标高的投影。

(3)依据垂直比例尺,将各级阶地的标高(河拔或海拔)在各自的横剖面或测量点位置投影到相应的位置上,再把同级阶地的相邻点用实线或虚线连接起来就完成了阶地位相图的编制。如果阶地的标高是河拔,那么在投影时是以河床为零点。为了避免错误的连接,通常是先投影第一级阶地,用线段把相邻的两点连接起来,完成第一级阶地再投影第二级阶地,依此类推。

(4)阶地的投影和线段的连接完成后,再补充完整阶地位相图的一些要素,如阶地代号、地名等(图1-13)。

图1-13 洛河阶地位相图

(据朱照宇等,1994)

阶地位相图是分析河谷区新构造运动的重要图件,它可以反映研究区的新构造运动的时空变化。根据各级阶地之间的高差变化或变位,可分析同一地点不同时段或相同时间不同地点的新构造运动特征,以及断裂构造的活动情况。

(四)河流发育史分析

根据河谷横剖面图分析河流发育历史应该从以下几个方面进行。

(1)分析河谷中的地貌类型,如是否有湖积台地、河流阶地、洪积台地、终碛堤、侧碛堤、沙丘等地貌,如果河谷曾经历过这些地貌形成的动力作用,则总结各种地貌在空间上的分布规律。

(2)分析地貌或沉积物的时代,并归纳各个时代的地貌类型和沉积物成因类型,并分析各个时代的地貌差异,总结地貌在时间上的演化序列。

(3)分析各种地貌的相互关系,如切割关系、过渡关系、掩埋关系等,不同的地貌的相互关系反映了地貌发育过程中的新构造运动特征。

(4)最后总结地貌发育过程的时空变化。

五、实习作业

(1)分析河谷横剖面图及地貌发展历史:图1-14 为某地河谷横剖面图,根据该横剖面的地貌和第四纪地质特征试分析该河谷区地貌类型、发育历史、第四纪地层发育特征,讨论Qp1-1l河谷特征并分析其成因,确定溶洞堆积物的相对年代以及当时的新构造运动特征。

图1-14 河谷横剖面图

1—砂砾石层;2—含泥质、砂的角砾石层;3—砂层;4—含泥质的角砾石层;5—砂质粘土层;6—粘土层;

7—黄土;8—红色粘土风化壳

(2)编制阶地位相图及其分析:下表为某地区一河段的阶地测量数据(表1-13),根据已知的数据编制该地区的河流阶地位相图,并分析研究区的新构造运动特征。

表1-13 某地河谷阶地测量数据

续表

阶地位相图

假定某一地区的原始地貌是一个简单的平原,这个平原经地壳运动而被抬升,抬升到一定的高度后转变为稳定。在这样的条件下,流水为主的作用将使地貌按如下模式发展。 (1)幼年期阶段 河流循被抬升的原始倾斜地面发育,开始时水文网稀疏,在河谷之间存在着宽广的分水地(图8—19A)。随着河流的下切侵蚀,河流比降开始加大,坡折增多,横剖面呈“V”字形,坡谷坡陡。坡顶与分水地面有一明显的坡折。这时谷坡上的崩塌、坠落和滑坡很活跃。后来,水系逐渐增多,地面分割加剧,河谷加深,较大的河流逐渐趋于均衡状态。此后,谷坡的剥蚀速度相对大于河流下切的速度,河谷不断展宽。整个时期的地势起伏最大,地面最为破碎(图8—19B、C)。 (2)壮年阶段 谷坡不断后退,使分水岭两侧的谷坡日益接近,终于相交,原来宽平的分水岭最后变成狭窄的岭脊(图8—19D)。但这时的谷坡仍然较陡峭,崩塌、滑坡过程仍然很活跃。随着谷坡侵蚀过程的不断进行,谷坡逐渐减缓,山脊变得浑圆,谷坡上的岩屑很多,谷坡上部的岩屑通过土溜或土壤蠕动向下搬运,下坡的岩屑主要是受流水片状冲刷和谷坡侵蚀,这时在谷坡下半部常形成凹形坡。壮年期阶段的主河一般都已趋于均衡状态。到壮年期最后阶段,较小的支流也渐渐趋于平衡状态,这时的河谷比较开阔,山脊也浑圆低矮(图8—19E)。 (3)老年期阶段 河流停止下切侵蚀,分水岭将渐渐下降,地面成微微起伏的波状地形。河流蜿蜒曲折,河谷展宽,谷坡较稳定。如果有局部坚硬岩石区,因抗侵蚀力强而保留有突出的山丘,孤立在周围平缓起伏的地形之上,称为侵蚀残丘。整个地面称为准平原,它代表河流地貌发育的终极阶段(图8—19F)。例如我国江苏北部的徐州一带,安徽滁县以北张八岭一带都可见到第三纪形成的准平原的残迹。 上述流水地貌的发育过程是一个理想的简化模式。其实流水地貌的发育还受以下因素的影响:a.与地壳上升的同时,河流就开始下切;b.地壳运动的方向和强度是经常变化的;c.河流地貌在长期形成发展过程中的自然地理条件变化;d.河流侵蚀作用和堆积作用是矛盾的对立统一;e.地貌发育的长期趋势和短期发展的变异等。

城市,农业,工业的布局.以及水库水坝选址

丹霞地貌毕业论文

旅游资源开发简史

闺容初露

龙虎山是历史悠久的道教名山,文物古迹丰富,山水风景优美,但这块瑰宝多少年来被藏于深山而无人知晓,直到20世纪80年代才闺容初露。

1984年4月17日,新华社《国内动态清样》刊发了张香庭(新华社记者)、程关森(鹰潭市委副秘书长、市委办公室副主任)合写的《值得开发的龙虎山旅游区》一文,除呈送中央高层领导外,还增发1份给中共江西省委书记白栋材。4月28日,白书记给省委宣传部作出批示:“请白永春、周銮书同志阅。记得銮书同志曾就此专门写过一个报告,未引起我的注意。建议銮书同志与外办及有关同志做一些研究,酝酿出一个切实可行意见,经省委、省政府讨论后实施。”

6月17日,鹰潭市成立了龙虎山风景名胜区管理局和龙虎山旅游开发公司。6月28日,省委、省政府11个部门和有关专家在龙虎山实地勘察的基础上,向省委、省政府呈报了《龙虎山发展规划座谈会报告》。该报告于1985年2月22日得到江西省委、省政府批准并发文至各地。文件指出:“龙虎山风景名胜区的开发建设是我省一项重要的旅游事业,各有关方面应加强协调,互相配合,共襄盛举。”这为解决龙虎山开发中遇到的问题,提供了绿色通道。

1985年5月1日,龙虎山庄对外营业,开始接待游客。同年10月,省政府批准龙虎山、上清宫遗址、天师府、仙水岩、崖墓群为省重点风景名胜区。是年年底,同济大学建筑系风景园林教研室和江西省鹰潭市龙虎山风景名胜区管理局共同完成了《龙虎山风景名胜区总体规划》,确定了龙虎山风景名胜区建设与开发的内容和措施。

创建国家级景区

1983年4月,龙虎山天师府由国务院颁布为全国重点宫观保护单位。1988年8月,国务院批准龙虎山为国家级风景名胜区,龙虎山从此开始显山露水。2000年,龙虎山被列为国家森林公园,并被评为国家“4A”级风景旅游区,从此龙虎山走向了新的旅游发展历程。

2001年3月,龙虎山被批准成为我国首批国家地质公园,并第一个完成地质公园总体规划。江西省地质调查研究院对龙虎山进行了全面地质考察,专家们一致认为龙虎山丹霞地貌景观类型丰富多样,造型地貌绝特罕见,与泸溪河相依组成碧水丹山的天然画廊,在美学观赏、地质地貌研究等方面都有重要价值。

2001年6月,龙虎山仙水岩崖墓群被评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从2004年开始,龙虎山启动了申报国家自然与文化双遗产的工作,加强了龙虎山的管理、保护、监测工作,更新设置了景点标识标牌和解说牌。龙虎山不仅是中国丹霞地貌发育最好的地区之一,而且文化底蕴深厚,人文景观荟萃,以碧水丹山、道教源流、崖墓文化“三绝”享誉海内外,具有极高的自然科学、人文科学和景观美学价值。专家认为龙虎山是尚存的大量古老、特有和珍稀濒危物种的重要栖息地,分布着世界同纬度地带现存最完整、最典型的中亚热带原生性森林生态系统,是代表生物演化过程以及人类与自然环境相互关系的突出例证。龙虎山是中国唯一本土宗教——道教的发源地。道教崇尚自然及其发展规律的朴素思想与我们今天所倡导的可持续发展理念是一脉相承的。这些都足以说明龙虎山符合国家自然与文化双遗产的标准。2006年7月,龙虎山成功被评为国家自然与文化双遗产地。

荣膺“世界地质公园”桂冠

世界地质公园是以具有全球性特殊地质科学意义、独特稀有性和美学观赏价值的地质景观为主,融合其他自然景观和人文景观而构成的自然区域。它既是具有较高科学品位的观光游览区,又是地质遗迹和生态环境的重点保护区、地质科学研究与科普教育的重要基地。

龙虎山世界地质公园的申报工作始于2003年。经过4年时间的筹备建设,龙虎山景区的硬件设施和管理水平得到长足进步,已打造成为国内一流、国际知名的旅游景区。先后投入资金数亿元,用于公园旅游步道建设、服务设施建设、景点标识牌、地质遗迹保护及公园宣传推介等。千年古镇上清重梳妆,景区生态停车场大扩建,仙人城旅游步道精铺设,精美陶瓷、防腐木上标有多国文字的旅游标识牌设置,五星级宾馆建设,都让人耳目一新。

作者在龟峰考察

鹰潭市政府聘请了东华理工大学、江西省地质调查研究院、中国地质环境监测院、中国地质大学(北京)等单位作为技术支撑,全面开展龙虎山地质、地理、生物、地质遗迹保护研究,建设地质博物馆,编制申报材料,修订导游词,开展导游培训,设计景点标识牌,汇编龙虎山学术文献集,以及为陆续前来考察评审的国内外专家进行学术介绍等。

全新打造的地质博物馆向游客展示了龙虎山亿万年的沧桑演变,展品丰富,布展美观,成为龙虎山景区的重要景点和科普基地,受到联合国专家和游客的高度评价。世界自然保护联盟(IUCN)专家、联合国世界遗产中心科学顾问保罗 丁沃尔教授题词称赞:“这是我见过的世界上最好的地质博物馆之一,它给龙虎山提供了一个极好的介绍。”IUCN专家有“世界地质公园之父”美誉的沃夫冈 伊德教授题词:“龙虎山地质博物馆是进入迷人景区的一个奇妙的大门”。IUCN专家克里斯 伍德教授题词:“一个非常吸引人、有趣味的博物馆,展品既令人兴趣盎然又印象深刻。”

龙虎山丹霞地貌与旅游开发

IUCN专家蒂姆·柯斯盖考察地质博物馆

2007年3月25日,在国土资源部组织的世界地质公园国内评审会上,龙虎山以第二名的成绩通过“国考”,成为2007年中国政府向联合国推荐的2个世界地质公园候选地之一。8月,联合国教科文组织的专家在实地考察后提交的报告中,龙虎山获得的综合评价最高。2007年11月11日,在马来西亚兰卡威举行的联合国教科文组织第四批世界地质公园评审会上,龙虎山最终以无可争辩的实力,获得全票通过,喜摘“世界地质公园”桂冠,成为当年我国唯一入选世界地质公园的景区。

这是继庐山之后江西省第二个获此殊荣的景区,标志着龙虎山从此走出国门步入世界级景观的行列,这对于进一步提升龙虎山在全世界的知名度和影响力,有效保护龙虎山地质遗迹,推动当地旅游业发展有着重要意义。

喜摘“世界自然遗产”品牌

2010年8月2日,又一条振奋人心的喜讯从巴西利亚传来:在第34届世界遗产大会上,江西龙虎山-龟峰、广东丹霞山、湖南崀山、贵州赤水、福建泰宁、浙江江郎山6地组成的“中国丹霞”被正式列入《世界遗产名录》。“中国丹霞”成为我国第40个世界遗产地,是江西继1996年庐山成功申报世界文化景观和三清山申报世界自然遗产后,获得的第3个世界遗产品牌。龙虎山于2006年底启动申遗项目,4年追梦,如今终于圆了“世遗梦”!

2006年12月,建设部在长沙主持召开“中国丹霞地貌申报世界自然遗产研讨会”,揭开了丹霞地貌申报世界自然遗产工作的序幕。随后,确定了把全面展示丹霞地貌形成演化过程的广东丹霞山等几个丹霞地貌风景区“捆绑”申报“中国丹霞”世界自然遗产,中山大学彭华教授担任申遗专家组组长。

2007年5月,龙虎山风景旅游区管理委员会和上饶市龟峰风景名胜区管理委员会联合成立了“龙虎山-龟峰申报中国丹霞地貌世界自然遗产领导小组”,标志着龙虎山申报世界自然遗产工作全面启动。申遗领导小组聘请东华理工大学撰写了申遗文本初稿和宣传画册,并于9月提交给在湖南长沙召开的丹霞地貌申遗会议讨论,11月送交在四川峨眉山参加第三届世界自然遗产大会的专家审阅。

2007年10月,江西省政府成立了以副省长洪礼和为主任,陈俊卿、张桃生为副主任的江西省世界自然遗产管理委员会,下设申遗办公室,挂靠省住房和城乡建设厅,具体指导龙虎山风景区申遗及全省遗产管理工作。

2008年1月,龙虎山印发了《中国丹霞地貌——龙虎山-龟峰申报世界自然遗产工作实施方案》,并聘请了省地调院、省野保局、省城乡规划设计院的相关专家进一步调查,修改完善申遗文本。

2008年7月,世界自然保护联盟(IUCN)专家沃夫冈 伊德、克里斯 伍德、保罗 丁沃尔、蒂姆 柯斯盖来到龙虎山,对景区的申遗工作进行实地考察。国际专家组先后来到龙虎山的仙水岩、仙人城、象鼻山等主要景点,考察了这里的地质地貌和生物多样性情况,研究其中蕴含的科学价值。考察结束后,专家组认为,龙虎山和龟峰景区的自然文化结合得非常好,是中国中老年期丹霞地貌的典型代表,同时景区旅游设施完备,当地居民和景区的旅游发展形成了良好的互动,因此完全有资格成为“中国丹霞”联合申遗的领头羊。同时,专家组还建议,应加强对景区自然性和完整性的保护,尽快对影响景观的建筑物进行搬迁和改造。

龙虎山丹霞地貌与旅游开发

作者陪同IUCN专家蒂姆·柯斯盖实地考察

龙虎山丹霞地貌与旅游开发

作者在野外调查

时任鹰潭市副市长的吴晓军陪同IUCN专家考察仙女岩吴 郡程永胜/摄

2008年9月,由中山大学彭华教授主持编写的“中国丹霞”申遗综合文本正式上报国家住房和城乡建设部。

2009年1月,经国务院批准将“中国丹霞”列入当年中国政府向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世界遗产中心提交申报世界自然遗产的唯一项目,并确定广东丹霞山、江西龙虎山-龟峰、贵州赤水、福建泰宁、湖南崀山、浙江江郎山等6个片区为中国丹霞申遗首批系列提名地。

2010年8月,第34届世界遗产大会在巴西利亚举行,经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世界遗产委员会批准,“中国丹霞”荣膺“世界自然遗产”桂冠。

在谈到“申遗”感受时,龙虎山管委会前任书记吴文戈深有感触地总结了4句话:领导重视是保障,群众支持是基础,多方联动是合力,拼搏发展是动力。

申遗期间,龙虎山根据《世界遗产公约》和《世界遗产操作指南》的标准和要求,开展了大规模的环境整治工作,着重提升景区管理水平。新建了游客服务中心,集遗产展示馆、道教文化博物馆、数控中心于一身,其中的网络视频监控系统可对景区进行实时监控。开展了大规模的植树绿化和生态恢复工程,使景区的旅游生态环境得到极大改善。开辟了长达10千米的新游线。高标准新建了大气、水文、地质、森林防火等监测(站)点。扩建了休闲广场、停车场、休息亭,增加了环保垃圾桶、标识标牌、景点讲解牌等。同时购买了环保小火车,增加了景区的运载力,提高了环保承载力,增强了服务能力。严格控制历史建筑群周边新上建设项目,搬迁拆除了一批与丹霞遗迹冲突的建筑与设施,保证建筑群与周边环境的和谐统一。向景区周边居民发放宣传读本,提高百姓对自然遗产的保护意识,增加他们对自然资源价值的了解。

游客服务中心郭福生/摄

世界自然遗产是世界自然资源的顶级品牌。“成为世界遗产地不是终点,而是起点,是龙虎山实现有效保护和更高层次发展的起点!”龙虎山管委会前任主任黎云如是说。龙虎山人正踌躇满志,向着自然资源有效保护和一流生态景区的更高层次展翼高飞。

景区环境优美朱思进/摄

旅游特色

地质科考、崖墓探奇游

游览路线:仙人城-仙水岩-象鼻山。

仙人城、仙水岩、象鼻山是丹霞地貌景观最为集中之处,丹霞石寨、石峰、崖壁、石梁、扁平洞、竖状洞穴、崩塌堆积等景观十分丰富,千姿百态,惟妙惟肖。

龙虎山是东南亚崖墓葬的发源地。仙水岩悬崖绝壁上有春秋战国崖墓成片出现,下临泸溪河,令人叹为观止。墓中所葬何人,为何要葬在悬崖绝壁之上,硕大的棺木如何放入洞穴之中?至今无人给出准确答案,已成“千古之谜”。

仿古升棺表演朱思进/摄

龙虎山丹霞地貌与旅游开发

登山观景朱思进/摄

道教文化游

游览路线:上清古镇-大上清宫-天师府-正一观。

上清古镇名胜古迹很多,长约2000米的上清古街上有长庆坊、留侯家庙、天师府、留侯第、天源德药栈、天主教堂等景点。沿河鳞次栉比的吊脚楼和船埠码头更让小镇显现出江南水乡的风格。

天师府是历代天师生活起居和祀神之处。大上清宫位于上清镇东端,为历代天师阐教演法、传道受箓之所,有“仙灵都会”、“百神受职之所”之称。正一观坐落在龙虎山脚下,坐北朝南,背山面水,风水奇特,是道教祖师张道陵当年炼丹得道之地。

天师府朱思进/摄

上清宫下马亭朱思进/摄

泸溪揽胜游

游览路线:上清古镇-九曲洲-正一观-无蚊村-仙水岩。

泸溪河漂流是龙虎山游览的最佳线路。北岸九曲洲是一个农业生态观光园,园内茂林修竹,花果溢香,木质结构的写字楼镶嵌其中,仿佛世外桃源。

泸溪漂流郭福生/摄

许家无蚊村依山傍水,峰峦秀丽。村内树木葱茏,村前碧波荡漾,舟楫穿梭,冬暖夏凉,气候温和。村里有一奇特现象,就是终年不见蚊子,因此被称为“无蚊村”,是极为理想的避暑胜地。

山环水绕无蚊村朱思进/摄

天然氧吧游

游览路线:上清古镇-天门山。

天门山生态游览区位于上清古镇东南,属于晚侏罗世火山岩地貌。这里岭壑相间,峰峦连绵,流泉飞瀑,气势磅礴。绿树遍野,郁郁葱葱,珍禽欢歌,异兽闲逸,空气清新,是观光、休闲、度假、科考的极好地方。

龙虎山丹霞地貌与旅游开发

天门山氧吧姜伏伟/摄

学术研究

龙虎山历史文化悠久,千百年来留下了丰富的文物古迹和民间文学艺术。“白烟昼起丹灶,红叶秋书篆文。二十四岩天上,一鸡啼破晴云。风呼山鬼服役,月照衡薇结花。江暖客寻瑶草,洞深人咽丹霞。”著名诗人王贞白在唐朝乾宁年间(公元894年)首次使用“丹霞”一词描述龙虎山二十四岩地貌特征,这也是中国历史上最早描述丹霞地貌的词句。“千峰竞秀,万壑争流。瀑布斜飞,藤萝倒挂。”中国古典名著《水浒传》开篇第一回如此描述的龙虎山美景,从明朝至今一直享誉海内外。象山书院、叠山书院历史悠久,其学术成就显赫江南。明代著名地理学家徐霞客在《徐霞客游记》中写道:“盖龟峰峦峰之奇,雁岩所无”,意为龟峰胜于雁荡山。

近代地质研究工作始于20世纪早期,1929~1949之间,先后有高平、翁文灏、谢家荣、黄汲清、刘辉泗、王超翔等在区内进行过零星的地质工作。60~70年代,北京地质学院和江西省区域地质调查大队开展了1∶20万上饶幅区域地质调查,系统而完整地建立了区域地层系统,划分出丹霞地貌载体“红层”的岩石地层单位,研究了本地区地质发展历史。20世纪末至21世纪初,黄进、彭华、徐树森、朱诚等学者,东华理工大学、江西省地质调查研究院、江西师范大学、江西农业大学、江西省城乡规划设计研究院、中山大学、南京大学、南京师范大学等单位的专家对公园丹霞地貌进行了全面系统、多学科的专题考察研究,在丹霞地貌特征、形成机制、景观资源开发、危岩景观发育规律及其防治措施等方面取得了丰硕成果,为龙虎山世界地质公园、世界遗产地的申报和景区旅游发展奠定了坚实基础。

2011年8月28日~30日,第十二届中国丹霞学术讨论会暨龙虎山世界遗产保护利用研讨会在龙虎山召开,这是中国丹霞成功列入世界自然遗产名录后的第一次全国丹霞地貌学术会议,在龙虎山丹霞地貌与旅游开发史上是一个具有里程碑意义的事件。来自全国各地的60多名丹霞地貌学者欢聚一堂,庆祝丹霞地貌旅游开发研究会成立20周年,规划了丹霞地貌学科发展方向,探讨了龙虎山丹霞地貌景观特色、形成机制、规范管理与保护对策,为龙虎山旅游开发献计献策。丹霞地貌学术带头人中山大学黄进教授、彭华教授总结了我国丹霞地貌研究现状,回顾了“中国丹霞”申报世界自然遗产和世界地质公园的艰难而辉煌的历程。东华理工大学地貌景观与旅游开发研究所长期在龙虎山开展丹霞地貌研究,为这次大会提交了1部专著和8篇学术论文,郭福生、姜勇彪分别作了“龙虎山丹霞地貌危岩景观及其可持续开发对策”和“龙虎山丹霞地貌景观特色与成因”的主题报告,朱志军、刘林清、姜伏伟、刘富军、周林图、李志文从地层、构造、岩相古地理、景观治理、旅游环境容量、丹霞文化等方面展示了该校多年来对龙虎山和龟峰丹霞地貌的研究积淀。江西省地质调查研究院尹国胜、郄海满、汪凡介绍了龙虎山和龟峰的丹霞地貌景观差异及其物质来源,江西师范大学黄强教授从地质灾害的角度,为龙虎山提出了遗产保护建议。

全国丹霞地貌学术讨论会在龙虎山召开

龙虎山地质公园已成为许多大学的教学和研究基地,正在逐渐成为中国乃至世界丹霞地貌研究的代表性地区,并将科普教育、科学研究寓于旅游开发之中。

骆驼峰科考姜勇彪/摄

丹霞地貌定义为“有陡崖的陆相红层地貌”,1928年冯景兰等在广东省仁化县丹霞山考察时首先命名。今天我就给大家介绍丹霞地貌形成的地质作用,希望对大家有帮助!

1 丹霞地貌形成的物质基础

在众多丹霞地貌中可以发现,其物质载体为红层。红层比较复杂,不同沉积盆地、不同的沉积环境、不同的岩相,其岩性差别较大。但红层基本是由陆源碎屑组成,岩性为角砾岩、砾岩、砂砾岩、砂岩、泥岩、化学沉积岩、生物碎屑岩。但以砾岩、砂砾岩、砂岩为主。岩石的碎屑物成份一般与碎屑物来源地的关系较大。红色盆地周边多为物质来源地。砾石的成分尤为明显。

红层中的红色主要是岩石中高价铁的含量较高造成的。红层形成的古地理环境是决定沉积物颜色外在条件之一。在地质时期,红层沉积发生在古热带和亚热带的盆地中,在干旱和半干旱的氧化环境下沉积。红层中的物质在搬运和沉积的过程中分选作用影响组成成分。它们之间出现了颜色的差异。以铁质胶结的红层,颜色呈现鲜红的色调。若以钙质或硅质为主要胶结物的红色地层,则颜色较浅。

2 断裂、节理对丹霞地貌发育控制

盆地内部的构造控制丹霞地貌山体的格局和山体的形态。以丹霞山为例:大的断裂控制丹霞山体的排列方向,次级断层和大节理的交汇处是丹霞地貌发育特征较显著的地方。浙江新昌穿岩十九峰位于北北东向的断层和北西向的次级断裂交汇处。大断层的延伸方向和十九峰的排列方向基本一致。丹霞山山体中的排列方向为北北东向,与大断层的方向基本一致。而峰丛、石柱排列的方向主要与东西向的断层和大节理延伸的方向基本一致。大型的北北东向的压扭性节理和东西向的张性节理切割地层,形成菱形、多边形的网状块体。经过流水侵蚀和化学分解、重力崩塌作用发育丹崖、方山、石柱、沟谷等丹霞地貌类型。

丹霞地貌发育地层的产状较缓。丹霞地貌形态的顶与其上覆地层的岩性和风化物有关,顶是一些铁质胶结物和较坚硬抗风化较强的岩性。受垂直节理控制的陡坡,主要是较大面积的岩块沿垂直节理面发生崩塌作用形成壮观的陡崖。崩塌物堆积在崖脚,崖麓的陡缓受崩塌下来的岩块的影响,块体较大的岩块堆积形成坡面陡,反之则缓。

3 流水作用

流水作用在丹霞地貌演化中起重要作用。流水侵蚀可以分为物理的冲蚀(下切和侧蚀)、化学的溶蚀作用等。流水的侵蚀掏空坡脚的物质,加快重力崩塌作用的进程。流水对红层中可溶性成分进行溶蚀,促进水动力侵蚀和风化作用的进行。

4 风化作用

风化作用对暴露在红层岩石进行改造活动,各种风化作用表现得十分清楚。由于岩性的差异而导致的抗风化能力的不同,使丹霞地貌陡崖上的微观景观产生差异,砂岩和砾岩呈现为正地貌,表现为凸起的岩脊;泥岩和粉砂岩呈现为负地貌,表现为顺层凹槽或岩洞。丹霞地貌中普遍发育片状剥落和重力崩塌,与周期性的温度变化有关。推测5-10年剥落一层。

5 重力作用

重力作用往往发生在流水下切和侧蚀而形成的临空谷坡上,但流水侧蚀掏空坡脚,悬空的岩体便可能在重力的作用下,沿构造薄弱面(节理面、原生构造面)发生崩塌。悬空的岩体便可能产生卸荷节理,上覆岩体失去平衡沿垂直的构造面加速崩塌。重力作用是丹霞地貌发育过程中的重要因素之一,丹霞地貌坡面发育与重力作用密切的关系。陡崖坡崩塌的岩块堆积在坡脚,形成麓缓的特征。

在悬崖上可以看到的粗细相间的沉积层理,颗粒粗大的岩层叫“砾岩”,细密均匀的岩层叫做“砂岩”。丹霞地貌最突出的物点是“赤壁丹崖”广泛发育,形成了顶平、身陡、麓缓的方山、石墙、石峰、石柱等奇险的地貌形态,各异的山石形成一种观赏价值很高的风景地貌,是名副其实的“红石公园”。

1938年,构造地质学家陈国达把这种红色岩层上发育的地貌称为“丹霞地形”,并把这种地形作为判断丹霞地层的标志。

1977年,地貌学家曾昭璇才第一次把“丹霞地貌”按地貌学术语来使用。

1982年,素有“丹霞痴”之名的地理学家李见贤(黄进)发表了《丹霞地貌坡面发育的一种基本方式》,这是中国论述丹霞地貌的第一篇论文。这个时期正是中国旅游业大规模发展的起始阶段,丹霞地貌作为一种重要的旅游资源,受到了来自社会各界越来越多的关注。

工地毕业论文摘要

在建筑工程中,精确的工程测量对于工程建设来讲是不可忽视的部分,而受到内外因素的作用,工程测量会出现精度不足,这会制约工程测量的发展,并直接对工程建设造成影响。下面是我带来的关于工程测量 毕业 论文的内容,欢迎阅读参考!

试谈建筑工程测量常见错误

摘要:本文根据工程测量技术特点,针对建筑工程测量的任务及作用,对建筑工程测量工作过程中比较常见的错误及对测量过程中,避免出现错误的有效 措施 进行了分析。

关键词:工程测量测量技术;原因;措施

1工程测量技术特点

工程测量是一个过程操作,是施工质量的根本所在。在整个施工阶段,工程测量起到了非常重要的作用。众所周知,测量放线为工程施工开辟了道路,提供了方向。准确、周密的测量工作不但关系到一个工程是否能顺利按图施工,而且还给施工质量提供重要的技术保证,为质量检查等工作提供 方法 和手段。

2建筑工程测量的任务及作用

要明确建筑工程测量的任务

建筑工程测量是测量学的一个重要组成,它研究建筑工程在勘测、设计、施工和管理各阶段进行的各项测量科学、工作理论和方法的科学。其主要任务为把工程建筑地区各种地面物体的位置和形状,以及地面的起伏状态,用各种图例符号,依照一定的比例尺绘制成地形图,或者用数字表示出来,为工程建筑的规划设计提供必要的图纸和资料。反过来,也可以根据施工的需要把图纸上已设计好的建(构)筑物的平面位置和工程的设计要求,以一定的要求在现场标定出来,作为施工依据,并在工程施工过程中进行一系列的测量工作,以衔接和指导各工序间的施工.同时在施工过程中对建(构)筑物进行变形观测,为设计、施工提供重要的科学依据。

要认识测量工作的作用

建筑工程测量它服务于建筑工程建设的每一个阶段,贯穿于建筑工程的始终。从场地平整、建筑物定位、基础施工,到建筑物构件的安装等,都需要进行施工测量,才能使建筑物、构筑物备部分的尺寸、位置符合设计要求。

3建筑工程测量工作过程中比较常见的错误

轴线定位错误

在测量工作过程,轴线定位的错误会给工程造成严重的影响,会使整体建筑物的定位产生错误,导致规划布局以及前期的设计工作全部否定,造成极大的经济损失和社会影响。

特征点定位错误

造成错误的因素较多,因建筑物特征点测量定位的过程比较繁琐,出现各种各样的错误在施工中很常见,如在基础开挖之前发现问题,通常都可以补救,如在基础开挖后发现问题,则处理和补救比较困难。总之,无论怎样,造成的经济损失将较大。

造成测量放样错误的原因

造成测量错误的原因很多,主要可分为要几种:

(1)用地红线、建筑红线与设计图纸的相关位置错误。有的工程项目,为了赶施工进度,建筑施工单位在施工图纸还没有进行审核的情况下就开始进行施工,这样往往会出现建筑物放样整体移位的错误。因为设计资料的错误,从而导致测量放样的错误。

(2)坐标转换产生的错误。征地红线通常采用的是1954年北京坐标系或地方独立坐标系,而施工设计图通常采用的是施工坐标系,所以在建筑物放样前,必须对相关坐标进行转换计算,转换计算过程中,很容易出现错误。因为坐标计算错误,从而导致测量放样的错误。

(3)因设计总平面图与建筑施工图不一致而产生的错误。建筑物放样时,测量人员根据设计总平图放样轴线点,而施工图有时会出现和设计总平图不一致的情况。放样过程中,经常出现这类错误,所以这点要引起我们的高度重视。

(4)现场放样时,计算错误及距离丈量错误。因为建筑基础施工受天气、场地及其他因素的影响,可能会要求实时测量定位,由于时间紧,任务重,往往会出现计算错误,距离丈量错误等。(5)因测量仪器等设备故障而产生的错误。测量仪器出现故障,计算器的功能设置不当或损坏,在测量计算前没有校核都可能造成错误。

4测量过程中,避免出现错误的有效措施

明确建筑物定位测量的内容

建筑物的定位是根据设计所给定的条件,把建筑物四周外廓主轴线交点(称角桩),测设到地面上,作为测设建筑物桩位轴线的依据,通常被称为建筑物定位测量。

熟悉设计资料

在测量放样之前,首先要熟悉设计资料,对设计资料的注记及相关距离等进行校核,包括用地红线、建筑红线、建筑物相对关系的校核;相邻建筑物相对关系的校核;建筑物本身尺寸标注的校核等。

编制桩位测量放线图及 说明书

在熟悉资料的基础上,为便于桩基础施工测量,在作业前需编制桩位测量放线图和说明书。(1)确定定位轴线。为便于施测放线,对平面成矩形,外形整齐的建筑物通常以外廓墙体中心线作为建筑物定位主轴线,对平面成弧行,外形不规则的复杂建筑物则是以十字轴线和圆心轴线作为定位主轴线。用桩位轴线作为承台桩的定位轴线。(2)根据桩位平面图所标定的尺寸,建立和建筑物定位主轴线相互平行的施工坐标系统,通常应以建筑物定位矩形控制网西南角的控制点当做坐标系的起算点,其坐标要假设成整数。(3)为避免桩位点测设时的混乱,要根据桩位平面布置图对所有桩点进行统一编号,桩点编号应由建筑物的西南角开始,从下而上,从左到右的顺序编号。

建筑物的定位

根据设计所给定的定位条件不同,建筑物的定位主要可以分为以下几种不同形式:(1)根据原建筑物定位;(2)根据建筑物施工方格网定位;(3)根据城市建设规划红线定位;(4)根据道路中心线(或路沿)定位;(5)根据三角点或导线点定位。

建筑物定位矩形网测量

对建筑物定位矩形网测量,根据复杂程度、工程大小不同,一般采用下列方法:(1)定位桩法。若需要测设A、B、C、D建筑物时,需要根据设计所给定的条件,先测设出A1和B1两点,再根据A1、B1测设出C1、D1两点,然后,以A1、B1、C1、D1定位矩形网为基础测设出ABCD建筑物所有的桩位轴线。这种方法适用于一股民用建筑以及精度要求不高的中小型厂房的定位测量。(2)主轴线法。大型厂房或复杂的建筑物,由于对定位精度要求高,采用定位桩法很难保证建筑物定位要求。因为主轴线法测设要求严格,精度高,误差分配均匀,但是工作量大,一般适用于大型工业厂房或复杂建筑物的定位测量。

建筑物桩位轴线及承台桩位测设

(1)桩位轴线测设的质量控制。建筑物桩位轴线测设是在建筑物定位矩形网测设完成后再进行的,以建筑物定位矩形网为基础,采取内分法,用经纬仪定线精密量距法进行桩位轴线引桩的测设。针对复杂建筑物圆心点的测设通常采用极坐标法测设。在桩位轴线测设完成后,要及时对桩位轴线间长度以及桩位轴线的长度进行检测,要求实量距离和设计长度之差,不应超过相关规范允许的误差。在桩位轴线检测满足设计要求后方能进行承台桩位的测设。

(2)建筑物承台桩位测设的质量控制。建筑物承台桩位的测设是以桩位轴线的引桩为基础进行测设的,根据地上建筑物的需要,桩基础设计分群桩和单排桩。规范规定3~20根桩为一组的称为群桩。1~2根为一组的称为单排桩。群桩的平面几何图形分为正方形、长方形、三角形、圆形、多边形和椭圆形等。测设时,可根据设计所给定的承台桩位与轴线的相互关系,选用直角坐标法、线交会法、极坐标法等进行测设。对于复杂建筑物承台桩位的测设,往往设计所提供的数据不能直接利用,而是需要经过换算后才能进行测设。在承台桩位测设后,应打入小木桩作为桩位标志,并撒上白灰,便于桩基础施工。在承台桩位测设后,应及时检测,包括本承台桩位间相对关系的检测,以及相邻承台桩位间相对关系的检测,检测结果均应符合相关规范的要求。

检验校正

建筑物放样前,必须对测量仪器进行检验校正,这是保证建筑物放样精度关键。

5结束语

建筑工程测量是一门实践性很强的专业技术。技能训练是提高实践技能的重要环节,在测量中必须明确测量工作的任务和作用。只有熟知各种注意事项,进行正确的指挥,才能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并要养成认真、负责、严格,实事求是的科学态度和工作作风,要具有吃苦耐劳的奉献精神和团结协作的集体观念。

试谈工程测量课程教学改革

摘要:随着科学技术的进步,工程测量技术快速发展、测量产品不断翻新,现有的工程测量教学模式已经无法满足企业对人才的需求。因而,相应的 教学方法 、内容需要随之革新,与之呼应。本文基于非测绘专业的工程测量课程体系现状,对当前非测绘工程专业工程测量教学中存在的诸多问题进行分析,并结合该院的教学实践,初步改革探讨了教学内容、教学方法、考核方式以及师资队伍建设等方面,提出了解决当前问题的一些切实可行的做法。力求通过各个环节的完善,提高我院工程测量课程的教学质量,改进教学效果,满足市场对人才的要求。

关键词:工程测量教学改革教学实践

工程测量课程是一门实践性很强的主干课程,其理论与实践并重,更加突出技能培养。目前,该院除了面向测绘专业开设之外, 其它 专业,如:土 木工 程、勘察技术与工程、工程管理、地质学、地球物理学、资源勘查工程、地下水科学与工程等非测绘专业都开设了这门重要的专业基础课。伴随着空间科学以及信息技术的快速进步,测绘领域也开始应用一些新的理论和方法,给传统教学内容、教学方法和考核方式带来了巨大的挑战。因此,亟需重新认识和改革《工程测量》课程教学,使教学质量不断得到提升。

1课程要求与分配内容与学时

(1)通过《工程测量学》的实验教学和理论教学,需要学生达到以下几点:①对工程测量的基本技能、基本原理的掌握;②对常用测量仪器的使用方法和基本性能的掌握;③主要掌握测量、计算、大比例尺地形图的测绘、用图及一般工程的施工放样。(2)其具体教学内容与学时分配包括:绪论(2学时);水准测量(10学时);角度测量(10学时);距离测量(2学时);测量误差的基本知识(4学时);控制测量(4学时);全站仪与全球卫星系统(6学时);地形图测绘(2学时);地形图应用(2学时);施工测量(4学时)。

2教学过程中存在的问题

教材内容陈旧

同过去相比,当前各高校使用的工程测量教材内容有了明显的改进,不过“重理论轻实践”的问题还存在,很少涉及到工程测量数据处理和项目实例等方面。再就是,虽然某些新仪器、新方法在教材中有所体现,但是教材内容远远不能满足实践所需。缺少测绘新技术和实用内容,直接影响了掌握全新现代测绘知识人才的培养。

教学内容多,课时少

从20世纪90年代以来,测绘科学获得了空前的发展,课堂上要讲授的理论知识越来越多。然而,不断探索和改革高校教学模式的同时,普遍压缩了工程测量学教学课时数[1]。在较少的教学时间内完成工程测量课程教学任务,导致很多必要的实验不能够开展。

太过单调的课程考核方式,科学性欠缺

理论与实践紧密结合是工程测量这门课最主要的特点。在理论和实践考试时,传统的考核方式通过学生平时表现、卷面成绩以及 实习 报告 等进行综合评定,但学生平时的作业、实习报告等抄袭现象普遍存在,考核太过形式化,不能很好地反映出教学效果。

学生上课积极性不够

90后的大学生们主动性较为缺乏。上课出勤率低、积极性不高、对所学知识缺乏内在追求的强烈动力。此外,工程测量这门课教学内容多、课时少这一问题又需要授课教师在有限的时间里不断补充新的授课内容。因此,如何提高学生课堂学习效率,激发学生学习热情成了一个亟需解决的问题。

3《工程测量》课程改革措施

结合专业特点确定教学内容侧重点

目前,很多专业如资源勘查、土木工程、地质工程等都开设了工程测量这门课程。因此,在进行教学内容安排时应结合专业特点,有重点、有取舍的进行工程测量基础知识的教授。比如,土木工程专业应侧重于对于角度、高程、距离及点位的施工放样测量和线路测量,以及测量新技术在土木工程测量中的应用部分的讲授;地质及资源勘查专业应以地形图测绘和应用等内容为侧重点[2],而对于内业计算的要求可以适当降低。

重视实践教学

作为一门服务于工程的应用学科,工程测量与工程施工的许多内容关系密切。所以,工程测量课程教学中重要的教学环节就是《工程测量》实习,可以让学生综合应用所学的知识。经过实习,学生对所学知识理解得更加深入和透彻,达到独立进行施工放样、高程控制、地形测绘等基本测量技术的目的,是加深理论教学、培养学生综合能力的一种重要途径。不过,测量实习教学还有很多的不足,主要包括设计的实习内容和工程建设结合的不是很好、实习课时太短、测量仪器不够先进等。因此,需要不断加大对实习设备的投入力度,使仪器使用率提高,引导学生通过课余时间加强对实习内容的训练。

另外,加强校企合作,设立一些实际的实践基体,或是让学生到生产一线去实习锻炼。学生可以通过寒暑假到企业去实习,这样就会学到施工放样、数字测图等工程测量施工中一些重要的实践内容。通过实践学习,学生才能更好地理解和掌握理论知识,从而很好地提高自身的综合能力水平。对于非测绘专业的学生来说,培养专门从事测绘任务和测绘科研人才的是其目的,而是让学生学习工程测量学的基本知识、基本理论,从而掌握各种常规测绘仪器和测量方法,因此在学校里面建立实习基地较为合适。对各专业的实验实习内容的区别进行重点考虑,对学校现有资源进行充分利用,使校内测量实习基地建立的更加合理、高效,以便实验实习的教学效果得到更好的提高[3]。

教学方法改革实践

工程测量教学的主要形式是课堂教学和课间实习相结合。在教学方法上,应重点培养学生的实际工作能力。“填鸭式”、“满堂灌”等教学模式已经不再适合工程测量教学,这就需要教师在教学过程中,针对教学内容和对象的不同,不断改进教学方法,从而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启发学生思维。

理论教学方法改革实践

面对教学内容不断增加,而测量课时太少的问题,需要教学方法以及教学技巧灵活多变,从而使课堂教学质量得到提高。例如,在上课的时候,老师除了使用黑板书写外,还可以多借助现代多媒体技术进行教学。现在测量仪器品种甚多,更新迅速,而多数院校经费不足于购买一些品牌的测量仪器。遇到这样的情形,就可以通过网络或者是仪器厂家获得相关的新仪器图片以及介绍,让学生对此有所了解。此外,工程测量课程教学中,如测量仪器操作等内容的讲授比较抽象,对从未接触过仪器的学生,讲授内容一般难以理解。如果把一些理论课直接搬到实验室去上,可以使学生能够对测量仪器的基本构造和基本操作方法更好地掌握。

比如说,对水准仪的基本构造和操作进行介绍时,可以一边讲授基本知识,一边让学生以小组为单位,近距离观察仪器的构造并简单进行操作。此外,还可以将以往学生所做的实训操作时最容易犯错的一些地方播放出来进行强调,避免学生犯错。结合实际工程,对测图和放样部分组织学生去参观测量,从而激发他们的学习兴趣。而对于“仪器的检验与校正”一课,通常做法是通过教师讲解以及录像解说,让学生进行了解。但由于教师单方面讲授时间过长,导致课堂气氛沉闷,学生听课效果不佳。如果可以利用已淘汰的陈旧仪器,让学生进行实际操作,将对提高学生课堂兴趣及提高教学质量有很大帮助。

实践教学方法改革实践

作为实践性很强的专业技术基础课,工程测量必须要有丰富的实践教学,将理论联系实际,才能达到教学目的。但客观上测量实习是很辛苦的,非测量专业学生对测量实践大多不是很重视,只是应付了事,起不到很好的效果。为确保实训教学的效果,应该将测量仪器操作技能作为该门课程期末考核的重点。为了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还可以将测量实习工作与大学生测绘大赛活动相结合,通过各种方法,使学生对完整的工作情境以及过程深有体会,并通过提出、分析和解决问题来实现对知识和技能的关联。同时,还可以结合实训内容,组织学生到实际工地进行实践操作,以提高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此外,为了方便学生有更多的机会接触仪器,要把测量实验室建成开放性实验室,本校学生可凭学生证,在指定的时间内借领仪器[4]。

完善期末考核制度

科学合理的考核方法将极大地激发学生学习的主动性,使学生能够充分地融入到工程测量课程的学习中来,保证教学质量。通常工程测量的期末考核较偏重于笔试部分,但由于一般笔试考核内容大多以教材为中心,促使学生只注重对理论知识的学习,不重视实际操作能力的练习。所以,应该加大对平时表现和实践操作在考核中的比例,使学生不仅要掌握知识,还要懂得如何灵活运用所学知识,从而提高他们的动手操作能力。在具体的动手能力测试中,加入仪器构造、计算等方面的内容,将基础知识和动手能力有机结合。

师资队伍建设的改革

在教学活动中发挥主导作用的是老师,其直接影响到教学效果的好与否。当前测绘理论的不断完善,测量仪器、设备的推陈出新要求教师不得不紧跟快速发展的测绘科学技术新形势。该院大多数从事工程测量教学的青年教师多数是没有走出校门的,必要的工程实践 经验 较为缺乏。有必要定期派一定数量的教师去施工单位进修,来提高自身水平[5]。此外,要广泛开展教研、教改及学术交流等活动,发挥骨干教师及老教师的“传、帮、带”作用,促进教师教学水平的提高。

4结语

工程测量课程的教学,是着重培养学生解决实际工程问题的课程。随着测绘新技术的迅速发展,就要求任课教师深入探讨工程测量教学改革。通过对教学内容的调整、教学方法的改进、考核制度的完善、实践教学的加强等系列教学改革举措,有利于学生学习和解决实际问题能力的进一步提高,最终培养出具有实践创新能力的高素质人才。

摘要:有效的建筑工程技术管理有利于提高建筑工程质量,同时可以帮助建筑企业降低生产成本从而增加企业经济效益。随着市场经济的快速发展,建筑行业的市场竞争越来越激烈,如何提高建筑工程技术管理水平也逐渐成为建筑企业关注的焦点。本文通过论述建筑工程技术管理的重要性,并针对建筑工程技术管理存在的问题提出相对应的对策措施,希望能帮助建筑企业有效提高建筑工程技术管理水平

1、建筑工程技术管理概论

建筑工程技术管理是利用科学的管理方法,提高建筑施工技术水平并满足施工中各项指标顺利完成,其中包含了施工单位对国家政策、行业执行标准以及施工规范制度等内容的贯彻执行,明确地划分了各部门的任务和技术指标。

在现代建筑企业中,质量是维系企业生产发展的命脉,是获取经济收益的依据。通过建筑工程施工技术管理,可以实现施工方案的优化、建筑材料的科学配置以及施工效率的大幅度提升;企业管理者通过制定相应的技术标准,来提高自己的管理水平,保质保量按时完成企业制定的建设目标,将人力、财力、物力的作用发挥到极限;它包括两个不同的维度考量。

首先,从建筑企业方面来说,建筑工程技术是在一定约束条件下进行的。建筑企业通过与业主签订合同,在约定的工期、质量、材料、工艺等条件下展开施工,这一过程中包括的管理要素很多,如项目合同管理、项目材料管理、项目设备管理等,最终获取的建筑项目成果也可以看作是建筑工程技术的运用体现。

其次,从内容方面来看,工程技术的本质是管理,管理的内容是一切有利于工程项目实现的要素。在施工前就需要展开相应的收集和调查工作,进而实现施工技术中相关资料的编制,所需要的技术细节是分解到不同的施工阶段中的。

2、建筑工程技术管理存在的问题

建筑工程技术管理缺乏落实

建筑行业是一个庞大的综合性体系,截至目前应用与管理方面的理论、技巧很多,不同的企业所选择的标准也是不同的。但这些应用大多体现在企业管理、施工管理等方面,发挥的主要是对整体或阶段性的一种协作,并没有认真对施工技术的`方案进行研究。

技术管理的针对性很强,主要针对工程技术材料、项目内部核心技术等为落脚点,而这些内容大部分情况下都是保密内容,并不能与施工建设行为保持同步,这就严重影响了工程的施工进度和质量保障。

从现实角度考虑,当前大多数建筑企业都具有了技术管理的意识,但缺乏技术管理的落实,问题的原因除了思想方面重视不足之外,主要是由于技术人员缺乏相应的管理权限,从程序上行不通。

建筑工程技术管理经验欠缺

一直以来,技术人员和管理人员在建筑企业内部都是相对分离的,这种二元化的人才机制会严重影响技术的应用和革新。原因在于,技术的管理需要相对应的环境和权力,而主观工程技术管理的人员,大多只是对技术本身进行“管理”,缺乏对整体的把控和运用。

此外,在一些建筑企业群体中还存在“重施工、轻规划”的错误思想,这也是导致建筑工程技术管理经验欠缺的原因。每一个工程项目结束之后,都应该有专门人员进行经验总结,将建设过程中出现的问题原因找到,并制定相应的解决策略,便于在后期的发展中规避,这也是收集经验的主要渠道。

建筑工程技术管理人才匮乏

建筑工程技术管理不能等同于“技术”加“管理”,它本身是一个独立的概念,需要相应的人员专门进行维护和执行。很显然在此类人才方面,我国是十分欠缺的,大多数监理人员存在这一方面的职能,但并不完善,在企业内部的一些施工经理也具有同样的职能,也存在较大的漏洞。

同时,人才的匮乏还表现在综合能力方面。建筑工程技术管理的运用中,存在多种知识的相互配合,从设计蓝图到工程放样,再到原材料调配进场,等等,这一系列的过程都需要具有丰富的综合性高知识才能指挥。本质上说,建筑工程技术管理人员应具备独立技术人员的能力之和。

3、建筑工程技术管理的应对策略

完善建筑工程施工技术管理体制

要建立完善的建筑工程施工技术制度,才能够实现建筑企业自身的水平提升,确保建筑工程技术相关法律和法规的贯彻。体制中主要是人为性的因素,因此提高思想意识是构建管理体系的前提条件,可以通过职业道德培训和专业能力提升的方式实现。

加大建筑工程成本控制

建筑工程成本指的是建筑企业对某一项工程建设所消耗的资金总和,在当前建筑市场竞争激烈的情况下,企业要维系自身的经济利益,就必须加强对成本的控制,减少不必要的支出。

成本控制越科学,对建筑工程技术的要求就越明显,施工单位必须依靠技术优势来弥补省略资金的不足。在执行过程中,可以将整个工程进行细分,将相同的内容重新归纳总结,进行整体性运作,有效节省资金和劳动力,提高企业利润。例如,针对工程施工中的土石方工作,不同阶段的土石方材料经过计算,整体性进行施工和补充。

加强建筑材料控制措施

建筑材料是整个建筑工程中消耗资金最大的部分,也是成本控制的重点,需要单独进行考虑。不同阶段的施工材料在采购、运输和库存方面特点也不同,应该尽量选择价格经济、质量好的产品材料,包括原材料、成本以及配件等,如果材料自身的质量不能满足要求,必然会影响最终的建筑质量。

工程施工技术管理是对建筑材料的指南,它可以指导材料的种类、规格甚至品牌,在同样价格区间有利分辨何种材料更符合需要。

4、结束语

建筑工程技术管理不仅可以有效地控制建筑项目成本,同时还能够发挥资源优化功能,在目前建筑行业激烈的市场竞争中发挥着关键作用。在进行工程技术管理工作过程中,必须要提前做好各项准备工作,预计各项内容的控制难点,实现与后期施工过程的一一对应。很显然,这种方式也可以看作是一种总体性的统筹规划;随着我国建筑行业及市场的不断进步,建筑工程技术管理的发展也会越来越完善,通过创新实践,必然在未来发挥巨大的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

  • 索引序列
  • 河流地貌发育毕业论文摘要
  • 河流地貌发育毕业论文题目
  • 河流地貌发育毕业论文选题
  • 丹霞地貌毕业论文
  • 工地毕业论文摘要
  •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