民族舞蹈是代表各个民族的风格特征,我国是一个拥有五十六个民族的大家庭,比较有代表性的有汉族民间舞、藏族舞、蒙古族舞、 *** 尔族舞、傣族舞、彝族舞、朝鲜族舞,这七种民族舞。
一、汉族民间舞蹈的风格特征
汉族民间舞蹈种类繁多,在民间中广为流传的有龙舞、狮舞、灯舞、绸舞、秧歌等等。
现经专家整理加工已进入课堂的有东北秧歌、云南花灯、安徽花鼓灯、山东胶州秧歌和鼓子秧歌等。
二、 藏族舞蹈的风格特征
在素称“世界屋脊”的我国西部青藏高原上,生活着能歌善舞、具有悠久歌舞传统的 *** 族。
几百万藏族同胞勤劳、纯朴,善于以歌抒怀,借舞抒情。
银白的雪山,一望无际的莽原,正好引吭高歌,河谷飞平坦的坝子上可以尽情欢舞。
大 自然 造就了藏族人民优美的歌喉、矫健的体魄,悠久的 历史 文化和豪迈的现实生活则是他们即兴歌舞创作的源泉。
人民在歌舞中欢庆佳节,也在歌舞中祭祀祈祷,用歌舞来伴随劳动,也以歌舞赞美爱情与生活,歌舞活动成为他们生活中不可缺少的组成部分。
因而 *** 舞蹈与歌唱 艺术 密切结合,以歌中有舞、舞中有歌的独特艺术风格著称。
三、 蒙古族舞蹈的风格特征
蒙古族人民世代生息在我国北方辽阔的大草原上,自古以来崇拜天地山川和雄鹰图腾,由于长期的游牧狩猎生活和受草原的地理环境和气候条件的影响,蒙古族与其他东方民族差异很大,形成了强悍、矫健的体魄和桀骜不驯、勇往直前的性格,同时也创造了富有草原文化气息的、具有游牧民族特色的草原游牧舞蹈――蒙古族舞。
他们的民间舞蹈热情奔放,稳健有力,节奏欢快,具有粗犷、剽悍、质朴、庄重的鲜明特点,洋溢着来自大自然的勃勃生机,呈现出一派豪放与自信的“天之骄子”的气概。
四、 *** 尔族舞蹈的风格特征
中国 *** 尔族自古居住在中国的西北部新疆,它是我国最大的省区之一,有着悠久的文化传统和丰富的艺术遗产,其中歌舞艺术更是绚丽多姿,因此自古以来即以“歌舞之乡”著称。
*** 尔族舞蹈与其他民间舞蹈一样来自于生活。
*** 尔族人民早先生活在我国北方的大草原上,后移居至西域(今新疆),由草原牧骑生活 发展 到地区的农业生活,在不同历史时期信奉过萨满、摩尼、佛、 *** 等宗教。
这种 经济 生活和宗教文化在 *** 尔族舞蹈中留下了多重的文化印迹,使之既有历史中《胡腾》、《胡旋》的风韵,又有萨满跳神的姿态;既有古波斯、 *** 舞蹈的神态,又有邻近民族舞风的余味。
*** 尔族舞蹈在继承古代鄂尔浑河流域和天山回鹘族乐舞的传统基础上,又吸收古西域乐舞的精华,经过历代新疆各族人民的艺术创造和长期发展与演变,不断追求完善,形成具有多种形式和特殊风格的深受人民喜爱的民间舞蹈艺术。
五、傣族舞蹈的风格特征
傣族主要聚居在我国西南地区云南省西双版纳和德宏自治区以及耿马、孟连自治县等地,那里江河纵横、绿树繁荫,蕴藏着许许多多天然的美丽。
在得天独厚的自然环境的哺育熏陶下,以及随着社会发展和中原文化和南亚文化的影响,傣族民间舞蹈逐渐形成极具东方韵味的艺术风格。
六、彝族舞蹈的风格特征
彝族人民居住在我国四川、云南、贵州、广西等地,他们能歌善舞,有着丰富多彩的舞蹈形式,在民间广泛流传的就有“烟盒情”、“打歌”、“罗作舞”、“阿细跳月”、“四弦舞”、“花鼓舞”、“铜鼓舞”等等。
解放以后,在广大舞蹈工作者的努力下,彝族舞蹈也获得了进一步的提高和发展,成为祖国文化百花园的一朵绚丽的鲜花。
七、朝鲜族舞蹈的风格特征
居住在我国东北地区吉林、黑龙江、辽宁等地的朝鲜族人民,勤劳朴实,能歌善舞。
他们自古从事农耕劳动,酷爱大自然。
他们特别喜爱白鹤,把白鹤作为长寿、幸福的象征。
这种民族性格与审美观直接体现在他们的歌舞中,便形成了潇洒、典雅、含蓄、飘逸的独特风韵。
朝鲜族传统舞蹈种类繁多、风采各异,在民间广泛流传的就有“扇子舞”、“纱绢舞”、“农乐舞”、“假面舞”、“长鼓舞”、“钗舞”、“剑舞”、“拍打舞”等十多种。
新中国建立以后,在舞蹈艺术家们的努力下,许多民间传统舞蹈被整理创作成为优秀节目,在群众中广为传播。
我们可以在舞蹈《顶水舞》、《淘米舞》、《喜悦》、《长白瀑布》等节目中,看到身穿小巧短衣、下着拖地长裙、襟垂飘带的朝鲜族姑娘们翩然起舞的优美形象,在宛若鹤群展翅的舞姿中蕴藉着生生不息的朝鲜民族精神。
舞是生命情调最直接、最实质、最强烈、最尖锐、最单纯而又最充足的表现。
舞蹈不仅娱乐了大家的文化生活,也成为当前人类生活中不可或缺的文化精神需求,还起宣传教育的社会作用,下面来谈谈汉族民间舞的作品赏析。
汉族民间舞蹈就拿《红绸舞》来说,此创作于中华人民共和国诞生不久,作品以民间传统舞形式表达了亿万人民翻身作主的喜庆心情,体现了工农大众扬眉吐气、欢欣鼓舞的时代精神。
编导在民间秧歌的基础上,注入弹跳的律动,加强动作的热烈欢快的情绪;道具红绸大小8字、横波、立波、肩圈、大车轮的展开,形成了丰富生动、多彩多姿的流动造型;蹦子、射雁、翻身、倒踢紫金冠等传统戏曲语汇的纳入,更增强了整个舞蹈的 艺术 表现力。
构思的特点:(1)主次分明,领舞无论在长绸动作难度或空间上都占有突出的地位;(2)热闹而有序,台前、中、后方各成一体,看似杂沓纷乱,却又秩序井然;(3)画面设计别致。
《红绸舞》的服装道具,亦见匠心。
作为主要道具的红绸,时而扎成火炬状,时而打开,将编导的意图发挥得淋漓尽致。
在服装方面,绿衣与红绸在色彩上形成互补,白衣、黑鞋又与红绸相互映衬,使得整个舞蹈在色调上鲜明开朗,富有层次感。
因此我们说,任何艺术作品都离不开接受与鉴赏。
舞蹈艺术也一样,舞蹈艺术鉴赏作为一种精神的审美活动,是舞蹈艺术家与观众、舞蹈活动与社会之间的桥梁,是检验作品社会功能的重要途径,更是舞蹈作品实现其价值的主要依托。
只有经过千百万人的鉴赏,才能最终使其成为现实的艺术,实现自己的价值:改造社会、教化人心、从而获得艺术生命。
可以这么说,艺术创造者之需要鉴赏者,正犹如千里马之于伯乐。
民族民间舞教学方法论文
一、中国民族民间舞教学方法的现状分析
中国民族民间舞蹈包括自然传承和教育传承。自然传承是指通过民间老艺人进行直接传承的方式,所传承的舞蹈完全是来自于生产劳动、地理环境、宗教信仰、历史文化等元素,更加贴近和符合人们日常的生活习俗,完全没有被修饰过的舞蹈动作。但是这种原生态传统的舞蹈传承方式也有它不足的地方,因为他们缺少舞蹈性和观赏性。要求我们必须将原生态的民间舞蹈作为民间舞蹈文化传承的基础,这样才能使原生态的舞蹈不断的丰富发展。只有对其进行加工和技艺上的提高,才能使之更有舞蹈性和更高的观赏性。
而教育的传承是指教育工作者深入基层进行挖掘、整理、搜集等一些原生态的舞蹈及资料然后在进行加工,编排出适合教学的舞蹈组合和舞蹈作品,在这基础上在进行加工创新,也就逐渐形成了一些比较科学系统的课堂教学的教材,从而使民间舞从生活中走入课堂,走上舞台。在我国高校的民族民间舞蹈课堂教学中一般都用的是北京舞蹈学院潘志涛老师的“中国民族民间舞教材与教学法”以及罗雄岩老师的“中国民间舞蹈文化教程”并在这些舞蹈教材的基础上还结合了一些中央民族大学的舞蹈教材一直沿用至今。我们现在民族民间舞课堂教学中同样也存在这一些不足的地方。
首先在民间舞蹈教学中一直沿用着传统的民族民间舞蹈的教材,教材中没有太多的创新。没能跟上时代步伐和教学的特点。在民族民间舞的教学中教材是非常重要的。只有不断挖掘、创新、融入新的元素这样才能让学生更有兴趣去学习民族民间舞蹈,才能与时俱进跟的上时代的步伐。其次教学模式的死板。传统的课堂教学主要是“口传身授”的教学方法,是教师通过动作的示范以及通过口头的讲解来传授给学生的,虽然口传身授这种在高校中必须用到的教学方法同时也起着非常重要的作用。
但是学生们会去一味地模仿老师的动作学习,并没有真正了解中国的民族民间文化背景和不同民族地域文化及风俗习惯等。从而使学生变得知识面窄,思维能力没有得到充分的发展。再次对学生的教学中的针对性不足。现在的课堂教学模式是基于一个集体的形式,在这当中存在这缺点对教学的针对性不足。没有顾忌到每个学生的心理和自我个性,从而会影响课堂教学质量。只有让学生真正理解民族文化和民族民间舞蹈的内涵,才能使民族民间舞蹈有更好的发展和不断的去创新突破。
二、对中国民族民间舞蒙古族舞蹈课堂教学方法探析
(一)激发学生对蒙古族舞蹈的学习兴趣
怎样去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是一种重要的教学方式,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和求知欲望是学习民族民间舞蹈的重要组成部分。我国的民族民间舞种类风格繁多,民族民间舞蹈主要是以汉、藏、蒙、维、朝为主体的民间舞蹈。目前,“口传身授”民间的教学模式中,大部分学生缺少对民族民间舞内容、意义、目的、的认识度。怎样使学生更好的去学习和掌握这些民族民间舞这是对教师的教学方式的考验。以蒙古族舞蹈为例如何去激发学生学习蒙古族民间舞蹈的兴趣。首先,教师应在教授蒙古舞的动作之前,先要让学生对民族民间舞蹈有正确的认识。在学生学习蒙古族民间舞蹈时教师可以通过播放多媒体视频蒙古族舞蹈让学生去听、去看、让学生有一个直接的感性认识,同时,教师应该对学生讲述一些蒙古族历史、文化、地理、宗教、习俗等以及形成舞蹈风格的独特特点。其次、教师在教授蒙古族舞蹈基本动作时,要详细的给学生分析和讲解蒙古族舞蹈动作的动态语汇及风格韵律。要让学生知道哪些是学习的`重点。从而之前让学生观看视频的目的也就达到了就是为了让学生在学习蒙古族舞蹈之前了解它,为之后的学习打下基础。即调动了学生的好奇心有培养的学生的积极性。再次、教师教授蒙古族舞蹈时动作示范是极为重要的,这是对学生最直观的,也是美感和风格特点的体现。这样才能让学生更好的掌握蒙古族舞蹈的沉稳、端庄、潇洒自如、刚柔相济的舞蹈特点。
(二)对课堂教学内容的完善
教师按照传统的蒙古族舞教材进行授课看似合理,但是对于基础比较薄弱的学生就属于强加式的学习。学生一味的去死记蒙古族民间舞动作的组合,风格,动作韵律等。这样只会让学生只知道模仿老师的动作儿不去想民间舞蹈的内涵,因而不能很好地掌握民间舞蹈的精髓。因此,我们要完善民族民间舞教材提高质量就应该在传统民族民间舞汉、藏、蒙、维、朝等这些材料的基础上,进行一些其他的教学方法尝试,一方面教师可以根据学生自身的素质水平去选择不同的教学方式。这样足以让大多数的学生接受,也能达到教学效果。在另一方面要让学生更多的去了解蒙古族的文化背景和风俗习惯。同时也可以组织学生去到当地进行采风从而挖掘和编排出更多更好的蒙古族民间舞组合。以丰富的材料的内容,推进民族民间舞蹈教材的改进和完善,使蒙古族民族民间舞蹈得到更好的传承与发展。
(三)提高与培养学生的观察力和表现力
教师在民族民间舞授课的过程中必须要求学生在课堂上多听、多看、多想。这三点是极为重要的这是辨别美与丑,错与对的准则。然而模仿在民族民间舞教学中发挥着重要的作用,模仿的好与坏直接影响着学生的强与弱,对学生学习民族民间舞蹈有很大的帮助。所以课堂教学中要让学生在学习中学会观察,学会用“意识”动脑子来舞蹈。提高了学生的观察力,有利于学生对民族民间舞蹈的学习。在对学生的表现力的培养也很重要,我国的民族民间舞教学内容是丰富多彩的。这就应该要求教师利用民族民间舞教学内容丰富的特点去培养学生对舞蹈作品中的人物内心的表现力和对人物性格的塑造力。很多的学生虽然在民族民间舞蹈中能够很好的表现出舞蹈的风格特征,但是舞蹈中缺少思想感情。难以在民族民间舞蹈中突出内涵,这就的要求学生应该去体验生活和感受生活从中去观察人物的内心世界和思想感情,只有自己切身的体会到人物的心理及思想中去,才有可能跳出不一样的民族民间舞蹈,从而使自己的舞蹈富有表现力。
一定不适合,可是没人解答你的问题,这个来凑数哦。少儿民族舞蹈教学的改进内容摘要:我在毕业实习单位进行了“民族舞蹈教学尝试”,民族民间舞蹈以其丰富的内涵和富有特色的音乐旋律,为幼儿舞蹈教学中不可缺少的教材。但是,传统的幼儿民族舞蹈教育活动,往往只重发展幼儿的动作,单纯要求幼儿模仿,有时还用口令来训练幼儿动作,等幼儿学会了动作后,再配上音乐。这样的教学过程既忽视了培养幼儿对舞蹈的感受力,又忽视了幼儿创造性表现能力的培养和思想感情的熏陶。根据大学所学的艺术教育理论,在幼儿园艺术教育中,我结合幼儿教育实际,现在进一步总结理论和实践,将之归结为毕业论文,旨在探索如何通过丰富多彩的民族舞蹈教育,让幼儿了解各民族灿烂的舞蹈文化,初步学习和掌握各民族舞蹈的基本动作、舞蹈风格和特点,培养幼儿的民族自豪感以及初步的感受美、发现美和创造性的表现美的能力。关键词:幼儿 民族舞蹈 教学尝试长期以来,流行音乐影响着幼儿园。幼儿在日常活动中经常哼着:“对面的女孩看过来”周杰伦的“双截棍”等流行歌曲,随着音乐扭动的也是迪斯科,健身舞,街舞等,传统的民族舞蹈逐步受冷落。幼儿园的舞蹈的教学是对幼儿进行音乐启蒙教育的一个重要形式,它能丰富幼儿的生活,发展幼儿的动作,培养幼儿的审美力,发展幼儿的思维和想象力,它既是对幼儿进行素质教育的重要途径,也是实现“萌发幼儿感受美和表现美的情趣和技能”目标的重要途径。因此幼儿园开展幼儿舞蹈教育活动必须以发展幼儿素质为根本目标。作为蕴含了民族文化背景、风土人情、生活习惯、民族精神等丰富的内涵而最终表现为与浓郁的民族音乐旋律相和谐的民族民间舞蹈,自然是幼儿园舞蹈教学中不可缺少的教材。幼儿园大班的孩子,经过在园两年的学习,对部分少数民族有了一定的了解。幼儿民族舞蹈活泼的曲调,鲜明的节奏,欢快的情绪,新颖多样的体裁,符合幼儿好动、好模仿的性格以及直观、形象、生动、活泼的感知特点,为幼儿民族舞蹈的学习奠定了初步的基础。幼儿民族舞蹈教学的改进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来做尝试。1 视听结合,充分激发对民族舞蹈的兴趣兴趣是幼儿学习的内驱力,要使幼儿对民族音乐舞蹈感兴趣,就必须培养幼儿民族音乐舞蹈的感受力。因为,良好的音乐舞蹈感受力是学习幼儿舞蹈的基础,也是审美素质发展的基础。而培养音乐舞蹈的感受力,必须通过对音乐作品的欣赏,让幼儿直接感受音乐旋律美,舞蹈动作美,以引起幼儿对音乐舞蹈的注意和兴趣。而音乐作品的欣赏必须多感官感知,“多通道”欣赏才有效果。同样,幼儿在欣赏民族舞蹈活动中,调动更多的感觉器官就能更深刻、更细致地感知民族舞蹈所表达的内容和情感。民族舞蹈内容丰富多彩,教师应根据题材风格特点,寻找恰当的切入口,采用灵活多变的教学方法来提高幼儿对学习民族舞蹈的兴趣,从而获得一些舞蹈技能。如:我常在音乐活动和日常生活中通过朗诵歌词、弹奏优美的曲调,用悦耳的声音常有而能理解的歌曲,跳一些简单优美的舞蹈,配上自然表情,引导幼儿欣赏,吸引他们的注意,并启发他们学习的兴趣和欲望,让幼儿不知不觉地感受音乐舞蹈美,喜欢音乐舞蹈美,在这个基础上指导幼儿学习舞蹈有利于培养有感受美,表现美的素质。例如:教授大班舞蹈《骑上我的小毛驴》,这是一个维吾尔族族舞蹈,动作韵味相对难领会,还有特定的诙谐的感觉。在指导这一舞蹈时,我先讲述《阿凡提的故事》,让孩子从心里喜欢阿凡提的聪明勇敢,幽默诙谐,同时播放新疆民族音乐,让幼儿欣赏欢快活泼的新疆乐曲旋律,感受新疆民族乐曲的优美动听,使幼儿产生兴趣,然后我穿上民族服装,戴上花边小帽,贴上两撇小胡子,把自己打扮成风趣、滑稽的阿凡提形象,以自己优美的舞姿,充分展现新疆民族的刚劲、豪爽、活泼、风趣,热情的动作美,孩子们看了以后情绪高涨,兴趣极浓,个个跃跃欲试,很快进入学习角色,成功地掌握舞蹈基本动作。我们在教幼儿欣赏新疆舞蹈同时还通过欣赏VCD等多种手段来激发幼儿学习舞蹈的兴趣。有的幼儿在欣赏的同时会不由自主地合着音乐节拍手舞足蹈起来,幼儿在听听、看看、唱唱、跳跳的过程中,让大家分享他们对民族舞蹈的感受。然后我们再请幼儿继续欣赏幼儿非常熟悉的新疆维吾尔族歌舞《小弟弟早早起》,幼儿就会根据已掌握的几个基本动作自编自舞起来,我们真为孩子们潜能感到惊喜。2 创设环境,充分营造民族舞蹈的氛围环境对幼儿的印象是深刻的、隐性的、潜移默化的。《纲要》指出:“要引导幼儿接触周围环境和生活美好的人、事、物,丰富他们的感性经验和审美情趣,激发他们表现美,创造美的情趣。”在幼儿园一日生活的各个环节中,与幼儿共同创造一个良好的民族音乐舞蹈环境和氛围,增加幼儿倾听,感受,表达交流的机会,让幼儿主动与环境发生作用,引导幼儿在音乐舞蹈的感染下陶冶性情,促进幼儿对民族舞蹈的了解,从而激发幼儿热爱生活中美好事物的情感。在一日生活中营造民族舞蹈气氛由于音乐具有弥漫性的特点,我利用晨间接待、进餐、午睡前、起床后以及自由活动的时间,为幼儿播放优秀的民族乐曲,如:蒙古族民歌《吉祥三宝》、新疆民歌《半个月亮爬上来》,江苏民歌《小茉莉》,柯尔克孜族民歌《幸福花儿开心上》,撒尼民歌《我和祖国亲又亲》等,让民族音乐时时萦绕孩子身边。同时,随时发现幼儿感兴趣的事物、游戏和偶发事件中所隐含的音乐舞蹈教育价值,把握时机积极引导,随即的组织深化幼儿进行自发性的舞蹈活动。在区域活动中渗透民族舞蹈文化音乐区:投放也了解的各民族服饰道具、音乐等,鼓励幼儿穿上民族服装,大胆自由随意的表演欢乐的民族舞蹈,给幼儿自己展示的机会,满足幼儿自我表现的需求,同时孩子们之间自发的音乐行为多了也会吸引同伴积极参与,互相促进,为幼儿提供一个自娱自乐的舞台。认知区:投放各种民族的风土人情,生活习惯的图片,vcd、画报等,如:藏族身穿长袍,斜开衣襟,腰间系长带,一只衣袖挂在身边,女孩腰间系七彩围裙,爱喝酥油茶,对人表示敬意时常献哈达等。蒙古族人们喜欢骑马,射箭弹马头琴,住在辽阔的草原上,造就了他们像神鹰一样勇敢,心胸像草原一样宽广------通过了解各民族的民俗风情,帮助幼儿更好的理解民族舞蹈的特点,更好的表现各民族舞蹈的风格,如:藏族的雄健有力,蒙古的豪迈奔放。手工区:教师和幼儿共同收集各民族歌舞,建筑物、乐器及其它照片,并提供许多废旧物品,让幼儿根据相应的民族音乐或背景,制作相应的民族服装道具,如:播放傣族舞蹈《孔雀舞》时,引导幼儿做一个孔雀的皇冠,用废旧塑料袋子作美丽的纱裙,套上亮晶晶的指环,就可以像孔雀翩翩起舞。又如可以用纸盒子作新疆的花边小帽,用棉花做成可爱的小胡子,贴在鼻子下,用旧报纸裁剪并装饰做成花边马甲,这样就可展开丰富的想象力,在美丽的新疆《摘葡萄》。在家园互动中分享民族舞蹈的乐趣“家长是幼儿教师重要的合作伙伴”,幼儿的成长需要家园共育。家庭中蕴藏的丰富的教育资源是我们所不能忽视的。在幼儿园民族舞蹈教学尝试中,我能人交战经常地参与到舞蹈中来,让幼儿园教育与同庭教育优势互补。首先,我们通过每月一次的家园互动开放日活动,让家长带着自己和孩子共同创设的民族舞蹈,带上自己设计的不同的民族服饰,来到孩子们中间进行亲子互动,也可与其他幼儿互换服装,让家长与孩子共同游戏,同台舞蹈,在良好的气氛中,家长与幼儿愉快的交流,增强幼儿感受民族舞蹈的信心和乐趣。其二,通过在文化馆,文庙、县瓷都艺术团工作的家长为我们介绍有关民族的音乐舞蹈、风情、文化等知识,还进行《采茶舞》《放风筝》等民族舞蹈的表演,让幼儿加深对民族舞蹈的认识。其三,通过家长会帮助家长理解我能开展幼儿民族舞蹈教学的意义,指导家长尽力为幼儿创设良好的民族文化氛围,共同收集民族资料,帮助孩子顺利学习民族舞蹈。通过家园互动,我们真正做到让孩子感受到生活处处有民族音乐舞蹈艺术。3 精心选材,充分感知民族舞蹈的风格和魅力(充分扩大民族舞蹈的视野)每一种地域文化都具有较强的地域性和传承性,每一种民族文化都有它自身存在的价值和内涵,都是不可多得的教育资源,但要作为幼儿民族舞蹈的教学内容,还要根据幼儿思维具体形象的特点和兴趣爱好,来精心选择。必须是贴近幼儿的生活的民族音乐幼儿民族舞蹈教育应从感受入手,让幼儿先感受所表现的内容和情感,在加深理解,因此选择贴近幼儿生活的民族舞蹈,有幼儿的生活经验为基础,就容易学会。如:蒙古族舞蹈《吉祥三宝》歌词简单明了,曲调生动活泼,节奏自由流畅,很浅显的表达了爸爸、妈妈、孩子就是家里的吉祥三宝,抒发全家人幸福生活的美好情感。必须是幼儿感兴趣的民族音乐在一次秋游活动的时候,经过农家小院,看见一个老伯正在清洗奶牛,孩子们十分好奇,叽叽喳喳的询问着。原来老人真要为奶牛挤奶,看着老人挤奶的动作以及牛奶哗哗喷射到桶里的情景,孩子们欣喜的笑者,叫着。抓住回园谈话的契机,我顺势提出学习蒙古舞蹈《挤奶》,孩子们兴趣高涨,还根据感受的经验维妙维肖地创编了许多形象的动作。选择多种体裁,特点鲜明的民族音乐民族音乐舞蹈异彩纷呈。如:瑶族舞曲《铜鼓舞》节奏深远悠扬,汉族舞蹈《采茶舞》、傣族舞蹈《孔雀舞》活泼欢快,彝族舞蹈《阿哩哩》、高山族舞蹈《高山青》风趣开朗,朝鲜族舞蹈《桔梗谣》凝重端庄,蒙古族舞蹈《赛马》自由舒展豪迈奔放。让幼儿感受各种性质的音乐,体验不同情绪的舞蹈,以此丰富孩子的情感,幼儿就能更生动,更自然的表现各民族舞蹈的特性。4 有效组织,充分理解、创造、表现民族舞蹈美有意启发思维,感受表现作品音乐舞蹈美。有意,就是在幼儿的舞蹈教学中,教师要有培养幼儿感受力的强烈意识,以感受活动和感受能力的培养为起点,随时强化。例如:幼儿舞蹈教学的起始阶段,我先要有意识的创设音乐情境,通过听录音,听教师范唱,让幼儿感受曲子,理解歌词,产生兴趣,然后启发幼儿自己用动作表达出来,这种自由表达是幼儿在感受基础上的表现,也是一种创造力。这就改变了以往舞蹈学习中,单纯要求幼儿模范老师,步步跟的被动现象,幼儿主动性、创造性得到发挥。如在教柯尔克孜族民歌《幸福花儿开心上》中,我首先有些意识的引导幼儿观察自然环境,观察小树、小花的成长变化过程,引导幼儿联想自己和小树、小花一样天天快乐的成长,使孩子有丰富的实际感受,从中产生相应的形象思维,他们的脑海里会出现一排排身穿绿衣的小树苗和一群五彩斑斓的花仙子,在阳光下一起长大的形象,这样的形象思维越多,就越能感受舞蹈作品的内涵,就越能主动发挥创造性去表现舞蹈的动作,使幼儿表现美,创造美的素质得到潜移默化的提高。有序组织引导,化难为易,理解表现作品音乐舞蹈美有序指循序渐进的进行指导,让幼儿由易到难,在玩中学、游戏中学,从中理解和表现作品的音乐舞蹈美。如在教福建民间舞蹈《采茶扑蝶》老师制作一只彩蝶,用一根长棍牵着,先让幼儿伴着音乐玩捉蝴蝶的游戏,并有意识的在游戏中渗入舞蹈基本动作,使幼儿在兴致勃勃地追逐中,自然的学习了舞蹈动作,解决了难点,熟悉后学习《采茶扑蝶》就十分容易了。又如,在学习舞蹈《北京亚克西》中,虽然动作很简单由于幼儿年龄小、动作的协调性较差,先让幼儿熟悉乐曲,感受火车轰隆隆的节奏和氛气,然后老师当火车头,让幼儿做车箱,一个个幼儿跟在老师后面学习“火车头”的动作,就像车厢一节一节的组合,很容易就完成了弹簧步等舞蹈动作,使幼儿很快的理解并形象的表现作品的音乐舞蹈美。有机引导感受,创造动作,表现作品舞蹈美。动作是幼儿感受与表现音乐美的一个好方法,幼儿动的过程是倾听、感受和表现的过程。幼儿对音乐作品感受了,理解了,就不会依样画葫芦作简单的复制,而是有了新意,在表演是有脑中有了意境,有了联想,新旧表象的重新组合才能有再造想象,才能有创造力。如在播放《小格桑》乐曲是,孩子们都神气活现地做踏步、敬礼、摆抢、远望、吹号、骑马等动作,都活象一个小小解放军,这些都是音乐旋律在幼儿情感上的反映,说明幼儿有潜能的感受音乐美和体现音乐美的能力。有机是指把握机会,随即教育,我常带幼儿走进大自然,指导幼儿观察、感知现实的生活,或者让幼儿欣赏录像节目、优美的图画等,然后启发幼儿用动作表现自己所见、所闻。如幼儿从录像节目中欣赏到节假日,人们扭着秧歌,摇着彩扇拆借的景象,在指导《秧歌舞》时,幼儿就能回忆欣赏过的情景,自编动作,生动表现音乐舞蹈美。
学术堂整理了二十个好写的舞蹈专业毕业论文题目,供大家进行参考:1. "不动行不成,形成仍在动"--试论中国古典舞的动感与艺术形象2. 朝鲜族舞蹈和韩国舞蹈风格比较浅析3. 川剧艺术中舞蹈语态的挖掘与继承4. 从生活到舞蹈创作--谈舞蹈作品的创作过程5. 傣族舞蹈文化浅析6. 当代巴渝地区舞蹈创作中的巴渝舞文化意蕴7. 对非物质文化铜梁龙的体验式学习8. 汉代舞蹈风格研究9. 汉代袖舞的整理与研究10. 汉族秧歌队现代审美意识11. 龙舞艺术所表达的民族心理与审美意识12. 论群众舞蹈文化在社区文化建设中的作用13. 论文化修养和传统精神如何在舞蹈教学中渗透14. 论舞蹈教育中现代化管理的重要作用15. 蒙古族舞蹈文化浅析16. 人类学视野中的民间舞蹈要素研究17. 试论民族舞蹈创作与民族文化的关系18. 试论赏识教育在舞蹈教学中的重要性19. 试论中国古典舞教学中的艺术审美20. 铜梁龙舞的舞蹈语态与审美风格
由于长期生活在草原的地理环境和气候条件下,自古以来崇拜天地山川和雄鹰图腾,因而形成了蒙古族舞蹈浑厚、含蓄、舒展、豪迈的特点。按照不同舞种分别有以下特点:
一、盅碗舞——典雅、含蓄
盅碗舞一般为女性独舞,具有古典舞蹈的风格。
舞者头顶瓷碗,手持双盅,在音乐伴奏下,按盅子碰击的节奏,两臂不断地舒展屈收,身体或前进或后退,意在表现蒙古族妇女端庄娴静、柔中有刚的性格气质。舞蹈利用富有蒙古舞风格特点的“软手”、“抖肩”、“碎步”等舞蹈语汇,表现盅碗舞典雅、含蓄的风格。
鄂尔多斯民间流传的盅碗舞,舞姿质朴简单,没有严格的规律动作。
二、筷子舞——欢快、豪迈
筷子舞以肩的动作见长,一般由男性表演。
舞者右手握筷,不时击打手、腿、肩、脚等部位,有时还击打地面(或台面)。随着腕部的翻转变化,有时肩部活泼地耸动,有时腿部灵活地跳跃,有时转身左前倾,有时转身右前倾。
其肩部的动作既有律动感,又具有一种特殊的韵味,融欢快、优美与矫健为一体。
动作虽简单,但却以技巧取悦观众,故有一定的表演性质。
在鄂尔多斯民间流传的筷子舞,既有男性独舞,也有男女群舞。
在表演形式上由单手执筷子发展为双手执筷子,肩部、腰部、腿部的舞蹈语汇也更加丰富。因此舞蹈显得欢快、明朗、新颖,淋漓尽致地表现了蒙古族热情、开朗、剽悍、豪迈的民族个性。
三、圈舞——欢快、热情
蒙古族民间流传的舞蹈。两脚交替悠晃步,粗狂奔放的跳踏步,明快潇洒的下身或侧身跑跳步等几种动作组成。上身动作有甩手,与人背后拉手,众人手拉手,围着圆圈跳舞,所以通常人们又称布里雅特民间舞蹈为圈舞。慢板跳得抒情柔和,快板跳得欢快敏捷,跳跃性强。
民风淳朴,具有远古色调,感情热烈奔放。
1、题目:题目应简洁、明确、有概括性,字数不宜超过20个字(不同院校可能要求不同)。本专科毕业论文一般无需单独的题目页,硕博士毕业论文一般需要单独的题目页,展示院校、指导教师、答辩时间等信息。英文部分一般需要使用Times NewRoman字体。2、版权声明:一般而言,硕士与博士研究生毕业论文内均需在正文前附版权声明,独立成页。个别本科毕业论文也有此项。3、摘要:要有高度的概括力,语言精练、明确,中文摘要约100—200字(不同院校可能要求不同)。4、关键词:从论文标题或正文中挑选3~5个(不同院校可能要求不同)最能表达主要内容的词作为关键词。关键词之间需要用分号或逗号分开。5、目录:写出目录,标明页码。正文各一级二级标题(根据实际情况,也可以标注更低级标题)、参考文献、附录、致谢等。6、正文:专科毕业论文正文字数一般应在3000字以上,本科文学学士毕业论文通常要求8000字以上,硕士论文可能要求在3万字以上(不同院校可能要求不同)。毕业论文正文:包括前言、本论、结论三个部分。前言(引言)是论文的开头部分,主要说明论文写作的目的、现实意义、对所研究问题的认识,并提出论文的中心论点等。前言要写得简明扼要,篇幅不要太长。本论是毕业论文的主体,包括研究内容与方法、实验材料、实验结果与分析(讨论)等。在本部分要运用各方面的研究方法和实验结果,分析问题,论证观点,尽量反映出自己的科研能力和学术水平。结论是毕业论文的收尾部分,是围绕本论所作的结束语。其基本的要点就是总结全文,加深题意。7、致谢:简述自己通过做毕业论文的体会,并应对指导教师和协助完成论文的有关人员表示谢意。8、参考文献:在毕业论文末尾要列出在论文中参考过的所有专著、论文及其他资料,所列参考文献可以按文中参考或引证的先后顺序排列,也可以按照音序排列(正文中则采用相应的哈佛式参考文献标注而不出现序号)。9、注释:在论文写作过程中,有些问题需要在正文之外加以阐述和说明。10、附录:对于一些不宜放在正文中,但有参考价值的内容,可编入附录中。有时也常将个人简介附于文后。
一定不适合,可是没人解答你的问题,这个来凑数哦。少儿民族舞蹈教学的改进内容摘要:我在毕业实习单位进行了“民族舞蹈教学尝试”,民族民间舞蹈以其丰富的内涵和富有特色的音乐旋律,为幼儿舞蹈教学中不可缺少的教材。但是,传统的幼儿民族舞蹈教育活动,往往只重发展幼儿的动作,单纯要求幼儿模仿,有时还用口令来训练幼儿动作,等幼儿学会了动作后,再配上音乐。这样的教学过程既忽视了培养幼儿对舞蹈的感受力,又忽视了幼儿创造性表现能力的培养和思想感情的熏陶。根据大学所学的艺术教育理论,在幼儿园艺术教育中,我结合幼儿教育实际,现在进一步总结理论和实践,将之归结为毕业论文,旨在探索如何通过丰富多彩的民族舞蹈教育,让幼儿了解各民族灿烂的舞蹈文化,初步学习和掌握各民族舞蹈的基本动作、舞蹈风格和特点,培养幼儿的民族自豪感以及初步的感受美、发现美和创造性的表现美的能力。关键词:幼儿 民族舞蹈 教学尝试长期以来,流行音乐影响着幼儿园。幼儿在日常活动中经常哼着:“对面的女孩看过来”周杰伦的“双截棍”等流行歌曲,随着音乐扭动的也是迪斯科,健身舞,街舞等,传统的民族舞蹈逐步受冷落。幼儿园的舞蹈的教学是对幼儿进行音乐启蒙教育的一个重要形式,它能丰富幼儿的生活,发展幼儿的动作,培养幼儿的审美力,发展幼儿的思维和想象力,它既是对幼儿进行素质教育的重要途径,也是实现“萌发幼儿感受美和表现美的情趣和技能”目标的重要途径。因此幼儿园开展幼儿舞蹈教育活动必须以发展幼儿素质为根本目标。作为蕴含了民族文化背景、风土人情、生活习惯、民族精神等丰富的内涵而最终表现为与浓郁的民族音乐旋律相和谐的民族民间舞蹈,自然是幼儿园舞蹈教学中不可缺少的教材。幼儿园大班的孩子,经过在园两年的学习,对部分少数民族有了一定的了解。幼儿民族舞蹈活泼的曲调,鲜明的节奏,欢快的情绪,新颖多样的体裁,符合幼儿好动、好模仿的性格以及直观、形象、生动、活泼的感知特点,为幼儿民族舞蹈的学习奠定了初步的基础。幼儿民族舞蹈教学的改进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来做尝试。1 视听结合,充分激发对民族舞蹈的兴趣兴趣是幼儿学习的内驱力,要使幼儿对民族音乐舞蹈感兴趣,就必须培养幼儿民族音乐舞蹈的感受力。因为,良好的音乐舞蹈感受力是学习幼儿舞蹈的基础,也是审美素质发展的基础。而培养音乐舞蹈的感受力,必须通过对音乐作品的欣赏,让幼儿直接感受音乐旋律美,舞蹈动作美,以引起幼儿对音乐舞蹈的注意和兴趣。而音乐作品的欣赏必须多感官感知,“多通道”欣赏才有效果。同样,幼儿在欣赏民族舞蹈活动中,调动更多的感觉器官就能更深刻、更细致地感知民族舞蹈所表达的内容和情感。民族舞蹈内容丰富多彩,教师应根据题材风格特点,寻找恰当的切入口,采用灵活多变的教学方法来提高幼儿对学习民族舞蹈的兴趣,从而获得一些舞蹈技能。如:我常在音乐活动和日常生活中通过朗诵歌词、弹奏优美的曲调,用悦耳的声音常有而能理解的歌曲,跳一些简单优美的舞蹈,配上自然表情,引导幼儿欣赏,吸引他们的注意,并启发他们学习的兴趣和欲望,让幼儿不知不觉地感受音乐舞蹈美,喜欢音乐舞蹈美,在这个基础上指导幼儿学习舞蹈有利于培养有感受美,表现美的素质。例如:教授大班舞蹈《骑上我的小毛驴》,这是一个维吾尔族族舞蹈,动作韵味相对难领会,还有特定的诙谐的感觉。在指导这一舞蹈时,我先讲述《阿凡提的故事》,让孩子从心里喜欢阿凡提的聪明勇敢,幽默诙谐,同时播放新疆民族音乐,让幼儿欣赏欢快活泼的新疆乐曲旋律,感受新疆民族乐曲的优美动听,使幼儿产生兴趣,然后我穿上民族服装,戴上花边小帽,贴上两撇小胡子,把自己打扮成风趣、滑稽的阿凡提形象,以自己优美的舞姿,充分展现新疆民族的刚劲、豪爽、活泼、风趣,热情的动作美,孩子们看了以后情绪高涨,兴趣极浓,个个跃跃欲试,很快进入学习角色,成功地掌握舞蹈基本动作。我们在教幼儿欣赏新疆舞蹈同时还通过欣赏VCD等多种手段来激发幼儿学习舞蹈的兴趣。有的幼儿在欣赏的同时会不由自主地合着音乐节拍手舞足蹈起来,幼儿在听听、看看、唱唱、跳跳的过程中,让大家分享他们对民族舞蹈的感受。然后我们再请幼儿继续欣赏幼儿非常熟悉的新疆维吾尔族歌舞《小弟弟早早起》,幼儿就会根据已掌握的几个基本动作自编自舞起来,我们真为孩子们潜能感到惊喜。2 创设环境,充分营造民族舞蹈的氛围环境对幼儿的印象是深刻的、隐性的、潜移默化的。《纲要》指出:“要引导幼儿接触周围环境和生活美好的人、事、物,丰富他们的感性经验和审美情趣,激发他们表现美,创造美的情趣。”在幼儿园一日生活的各个环节中,与幼儿共同创造一个良好的民族音乐舞蹈环境和氛围,增加幼儿倾听,感受,表达交流的机会,让幼儿主动与环境发生作用,引导幼儿在音乐舞蹈的感染下陶冶性情,促进幼儿对民族舞蹈的了解,从而激发幼儿热爱生活中美好事物的情感。在一日生活中营造民族舞蹈气氛由于音乐具有弥漫性的特点,我利用晨间接待、进餐、午睡前、起床后以及自由活动的时间,为幼儿播放优秀的民族乐曲,如:蒙古族民歌《吉祥三宝》、新疆民歌《半个月亮爬上来》,江苏民歌《小茉莉》,柯尔克孜族民歌《幸福花儿开心上》,撒尼民歌《我和祖国亲又亲》等,让民族音乐时时萦绕孩子身边。同时,随时发现幼儿感兴趣的事物、游戏和偶发事件中所隐含的音乐舞蹈教育价值,把握时机积极引导,随即的组织深化幼儿进行自发性的舞蹈活动。在区域活动中渗透民族舞蹈文化音乐区:投放也了解的各民族服饰道具、音乐等,鼓励幼儿穿上民族服装,大胆自由随意的表演欢乐的民族舞蹈,给幼儿自己展示的机会,满足幼儿自我表现的需求,同时孩子们之间自发的音乐行为多了也会吸引同伴积极参与,互相促进,为幼儿提供一个自娱自乐的舞台。认知区:投放各种民族的风土人情,生活习惯的图片,vcd、画报等,如:藏族身穿长袍,斜开衣襟,腰间系长带,一只衣袖挂在身边,女孩腰间系七彩围裙,爱喝酥油茶,对人表示敬意时常献哈达等。蒙古族人们喜欢骑马,射箭弹马头琴,住在辽阔的草原上,造就了他们像神鹰一样勇敢,心胸像草原一样宽广------通过了解各民族的民俗风情,帮助幼儿更好的理解民族舞蹈的特点,更好的表现各民族舞蹈的风格,如:藏族的雄健有力,蒙古的豪迈奔放。手工区:教师和幼儿共同收集各民族歌舞,建筑物、乐器及其它照片,并提供许多废旧物品,让幼儿根据相应的民族音乐或背景,制作相应的民族服装道具,如:播放傣族舞蹈《孔雀舞》时,引导幼儿做一个孔雀的皇冠,用废旧塑料袋子作美丽的纱裙,套上亮晶晶的指环,就可以像孔雀翩翩起舞。又如可以用纸盒子作新疆的花边小帽,用棉花做成可爱的小胡子,贴在鼻子下,用旧报纸裁剪并装饰做成花边马甲,这样就可展开丰富的想象力,在美丽的新疆《摘葡萄》。在家园互动中分享民族舞蹈的乐趣“家长是幼儿教师重要的合作伙伴”,幼儿的成长需要家园共育。家庭中蕴藏的丰富的教育资源是我们所不能忽视的。在幼儿园民族舞蹈教学尝试中,我能人交战经常地参与到舞蹈中来,让幼儿园教育与同庭教育优势互补。首先,我们通过每月一次的家园互动开放日活动,让家长带着自己和孩子共同创设的民族舞蹈,带上自己设计的不同的民族服饰,来到孩子们中间进行亲子互动,也可与其他幼儿互换服装,让家长与孩子共同游戏,同台舞蹈,在良好的气氛中,家长与幼儿愉快的交流,增强幼儿感受民族舞蹈的信心和乐趣。其二,通过在文化馆,文庙、县瓷都艺术团工作的家长为我们介绍有关民族的音乐舞蹈、风情、文化等知识,还进行《采茶舞》《放风筝》等民族舞蹈的表演,让幼儿加深对民族舞蹈的认识。其三,通过家长会帮助家长理解我能开展幼儿民族舞蹈教学的意义,指导家长尽力为幼儿创设良好的民族文化氛围,共同收集民族资料,帮助孩子顺利学习民族舞蹈。通过家园互动,我们真正做到让孩子感受到生活处处有民族音乐舞蹈艺术。3 精心选材,充分感知民族舞蹈的风格和魅力(充分扩大民族舞蹈的视野)每一种地域文化都具有较强的地域性和传承性,每一种民族文化都有它自身存在的价值和内涵,都是不可多得的教育资源,但要作为幼儿民族舞蹈的教学内容,还要根据幼儿思维具体形象的特点和兴趣爱好,来精心选择。必须是贴近幼儿的生活的民族音乐幼儿民族舞蹈教育应从感受入手,让幼儿先感受所表现的内容和情感,在加深理解,因此选择贴近幼儿生活的民族舞蹈,有幼儿的生活经验为基础,就容易学会。如:蒙古族舞蹈《吉祥三宝》歌词简单明了,曲调生动活泼,节奏自由流畅,很浅显的表达了爸爸、妈妈、孩子就是家里的吉祥三宝,抒发全家人幸福生活的美好情感。必须是幼儿感兴趣的民族音乐在一次秋游活动的时候,经过农家小院,看见一个老伯正在清洗奶牛,孩子们十分好奇,叽叽喳喳的询问着。原来老人真要为奶牛挤奶,看着老人挤奶的动作以及牛奶哗哗喷射到桶里的情景,孩子们欣喜的笑者,叫着。抓住回园谈话的契机,我顺势提出学习蒙古舞蹈《挤奶》,孩子们兴趣高涨,还根据感受的经验维妙维肖地创编了许多形象的动作。选择多种体裁,特点鲜明的民族音乐民族音乐舞蹈异彩纷呈。如:瑶族舞曲《铜鼓舞》节奏深远悠扬,汉族舞蹈《采茶舞》、傣族舞蹈《孔雀舞》活泼欢快,彝族舞蹈《阿哩哩》、高山族舞蹈《高山青》风趣开朗,朝鲜族舞蹈《桔梗谣》凝重端庄,蒙古族舞蹈《赛马》自由舒展豪迈奔放。让幼儿感受各种性质的音乐,体验不同情绪的舞蹈,以此丰富孩子的情感,幼儿就能更生动,更自然的表现各民族舞蹈的特性。4 有效组织,充分理解、创造、表现民族舞蹈美有意启发思维,感受表现作品音乐舞蹈美。有意,就是在幼儿的舞蹈教学中,教师要有培养幼儿感受力的强烈意识,以感受活动和感受能力的培养为起点,随时强化。例如:幼儿舞蹈教学的起始阶段,我先要有意识的创设音乐情境,通过听录音,听教师范唱,让幼儿感受曲子,理解歌词,产生兴趣,然后启发幼儿自己用动作表达出来,这种自由表达是幼儿在感受基础上的表现,也是一种创造力。这就改变了以往舞蹈学习中,单纯要求幼儿模范老师,步步跟的被动现象,幼儿主动性、创造性得到发挥。如在教柯尔克孜族民歌《幸福花儿开心上》中,我首先有些意识的引导幼儿观察自然环境,观察小树、小花的成长变化过程,引导幼儿联想自己和小树、小花一样天天快乐的成长,使孩子有丰富的实际感受,从中产生相应的形象思维,他们的脑海里会出现一排排身穿绿衣的小树苗和一群五彩斑斓的花仙子,在阳光下一起长大的形象,这样的形象思维越多,就越能感受舞蹈作品的内涵,就越能主动发挥创造性去表现舞蹈的动作,使幼儿表现美,创造美的素质得到潜移默化的提高。有序组织引导,化难为易,理解表现作品音乐舞蹈美有序指循序渐进的进行指导,让幼儿由易到难,在玩中学、游戏中学,从中理解和表现作品的音乐舞蹈美。如在教福建民间舞蹈《采茶扑蝶》老师制作一只彩蝶,用一根长棍牵着,先让幼儿伴着音乐玩捉蝴蝶的游戏,并有意识的在游戏中渗入舞蹈基本动作,使幼儿在兴致勃勃地追逐中,自然的学习了舞蹈动作,解决了难点,熟悉后学习《采茶扑蝶》就十分容易了。又如,在学习舞蹈《北京亚克西》中,虽然动作很简单由于幼儿年龄小、动作的协调性较差,先让幼儿熟悉乐曲,感受火车轰隆隆的节奏和氛气,然后老师当火车头,让幼儿做车箱,一个个幼儿跟在老师后面学习“火车头”的动作,就像车厢一节一节的组合,很容易就完成了弹簧步等舞蹈动作,使幼儿很快的理解并形象的表现作品的音乐舞蹈美。有机引导感受,创造动作,表现作品舞蹈美。动作是幼儿感受与表现音乐美的一个好方法,幼儿动的过程是倾听、感受和表现的过程。幼儿对音乐作品感受了,理解了,就不会依样画葫芦作简单的复制,而是有了新意,在表演是有脑中有了意境,有了联想,新旧表象的重新组合才能有再造想象,才能有创造力。如在播放《小格桑》乐曲是,孩子们都神气活现地做踏步、敬礼、摆抢、远望、吹号、骑马等动作,都活象一个小小解放军,这些都是音乐旋律在幼儿情感上的反映,说明幼儿有潜能的感受音乐美和体现音乐美的能力。有机是指把握机会,随即教育,我常带幼儿走进大自然,指导幼儿观察、感知现实的生活,或者让幼儿欣赏录像节目、优美的图画等,然后启发幼儿用动作表现自己所见、所闻。如幼儿从录像节目中欣赏到节假日,人们扭着秧歌,摇着彩扇拆借的景象,在指导《秧歌舞》时,幼儿就能回忆欣赏过的情景,自编动作,生动表现音乐舞蹈美。
1、题目:题目应简洁、明确、有概括性,字数不宜超过20个字(不同院校可能要求不同)。本专科毕业论文一般无需单独的题目页,硕博士毕业论文一般需要单独的题目页,展示院校、指导教师、答辩时间等信息。英文部分一般需要使用Times NewRoman字体。2、版权声明:一般而言,硕士与博士研究生毕业论文内均需在正文前附版权声明,独立成页。个别本科毕业论文也有此项。3、摘要:要有高度的概括力,语言精练、明确,中文摘要约100—200字(不同院校可能要求不同)。4、关键词:从论文标题或正文中挑选3~5个(不同院校可能要求不同)最能表达主要内容的词作为关键词。关键词之间需要用分号或逗号分开。5、目录:写出目录,标明页码。正文各一级二级标题(根据实际情况,也可以标注更低级标题)、参考文献、附录、致谢等。6、正文:专科毕业论文正文字数一般应在3000字以上,本科文学学士毕业论文通常要求8000字以上,硕士论文可能要求在3万字以上(不同院校可能要求不同)。毕业论文正文:包括前言、本论、结论三个部分。前言(引言)是论文的开头部分,主要说明论文写作的目的、现实意义、对所研究问题的认识,并提出论文的中心论点等。前言要写得简明扼要,篇幅不要太长。本论是毕业论文的主体,包括研究内容与方法、实验材料、实验结果与分析(讨论)等。在本部分要运用各方面的研究方法和实验结果,分析问题,论证观点,尽量反映出自己的科研能力和学术水平。结论是毕业论文的收尾部分,是围绕本论所作的结束语。其基本的要点就是总结全文,加深题意。7、致谢:简述自己通过做毕业论文的体会,并应对指导教师和协助完成论文的有关人员表示谢意。8、参考文献:在毕业论文末尾要列出在论文中参考过的所有专著、论文及其他资料,所列参考文献可以按文中参考或引证的先后顺序排列,也可以按照音序排列(正文中则采用相应的哈佛式参考文献标注而不出现序号)。9、注释:在论文写作过程中,有些问题需要在正文之外加以阐述和说明。10、附录:对于一些不宜放在正文中,但有参考价值的内容,可编入附录中。有时也常将个人简介附于文后。
一、让学生了解蒙古族生活习性和居住环境 蒙古族主要聚居开我国北方,世代从事游牧和狩猎劳动,蒙古族是典型的马背民族,漫漫草地和茫茫大漠塑造了蒙古族男性勇敢、永不言败倔强、豪放、伟岸、剽悍的性格特征,穹庐的天宇之下到处是马背游子的足迹。典型的游牧文化和狂放的生活习俗,写就了男性不羁的个性。在他们的生活中,马是可以信赖与可以依托的精神支柱。 二、蒙古族舞蹈语汇的训练及要求 肢体训练,在蒙族舞蹈中可以视作万里长征的第一步,它的目的就是要使训练者具备蒙族舞的基本素质。就是全面掌握蒙族舞的动态特征。在蒙古舞蹈的风格中,体现在动态上的最鲜明、最有表现力的特征部位是肩、臂和腕。因此蒙族舞的肢体训练着重要求学生们在肩、臂、腕上下功夫。蒙族舞中有柔肩、耸肩、弹肩、甩肩、抖肩六种肩功,练就一番炉火炖青的肩功同样不应寻求什么捷径,而应一步一个脚印的从单一的硬肩训练起。之所以强调训练步骤的规定性,是因为各种外部形态的肩,具有肢体结构上的统一性,而这种统一性恰恰体现在肩的外部形态在发展变化过程中的衍生。在学习蒙族舞的肩部过程中,必须记住心急吃不了热豆腐,尊重规律、尊重科学,在由易到难的艰苦实践中才能练就具有丰富表现力。通过训练在松弛自如的状态中具有力度韧性、弹性和灵活性。同样,在训练臂碗的过程中,也应以单一的提压腕开始练习。在肢体的训练中,除了讲究稳扎稳打,从零开始,还应注意一点,就是学生自身对舞蹈本体的肢体体验,从而在心理上产生美感效应。作为学习者他对柔肩的审美体验应该是一种概念性的反射,即延续慢发力、幅度大、呈连绵不断的波浪状,充满延伸的质感,而对弹肩、硬肩则应有快发力。幅度小、有棱有角、瞬间静止的审美意识。马步的训练是一种特性的动作,是腿与脚与上身相结合的模拟性训练,它不仅可以使舞者脚下灵活敏捷,具备完成技巧和跳跃的能力。在训练当中要求学生一直要保持一种蒙古族的基本形象和精神气质,透过这种情感、形态、运气、发力的典型表现,涵概出一种圆形、圆线、圆韵。 三、让学生在学习中了解蒙古族音乐,自如掌握蒙古族舞蹈的节奏 节奏表现在所有的艺术中,尤其是在表演艺术更为显著。在舞蹈中,节奏是舞蹈力度、感情的基础。因此处理好蒙族舞蹈的节奏,是为了凸出蒙族的精神气质。并且,它可以视作是舞技意义上的再升华。在掌握了蒙舞的基本动态并对蒙族气质有一定的认识后,下面的任务就是学会恰到好处的处理节奏,力求把蒙族舞的气质发挥得淋漓尽致,使表演尽善尽美。如果说,肢体训练是形式意味上的奠基,把握气质是内容方面的补充,处理节奏则是在前面二者的基础上对总体表演水平的圆润。处理节奏,标志着舞者对肢体的把握能力达到一定的水准。作为一名舞者在跳蒙古舞时,必须不断体会力量,动作的对比与幅度的快慢,不断圆润舞技,深化舞蹈意识。具体来说,在舞蹈运动过程中,要注意力度,幅度的强弱、快慢、高低、大小、轻重的变化和对比,交替与重复,导致含有各种感情动作姿态的体现,注意通过节奏把各种动作按照表情达意的需要有机地组织联系起来,为表现舞蹈的内容服务,增强舞蹈动作的表现力。
民族民间舞教学方法论文
一、中国民族民间舞教学方法的现状分析
中国民族民间舞蹈包括自然传承和教育传承。自然传承是指通过民间老艺人进行直接传承的方式,所传承的舞蹈完全是来自于生产劳动、地理环境、宗教信仰、历史文化等元素,更加贴近和符合人们日常的生活习俗,完全没有被修饰过的舞蹈动作。但是这种原生态传统的舞蹈传承方式也有它不足的地方,因为他们缺少舞蹈性和观赏性。要求我们必须将原生态的民间舞蹈作为民间舞蹈文化传承的基础,这样才能使原生态的舞蹈不断的丰富发展。只有对其进行加工和技艺上的提高,才能使之更有舞蹈性和更高的观赏性。
而教育的传承是指教育工作者深入基层进行挖掘、整理、搜集等一些原生态的舞蹈及资料然后在进行加工,编排出适合教学的舞蹈组合和舞蹈作品,在这基础上在进行加工创新,也就逐渐形成了一些比较科学系统的课堂教学的教材,从而使民间舞从生活中走入课堂,走上舞台。在我国高校的民族民间舞蹈课堂教学中一般都用的是北京舞蹈学院潘志涛老师的“中国民族民间舞教材与教学法”以及罗雄岩老师的“中国民间舞蹈文化教程”并在这些舞蹈教材的基础上还结合了一些中央民族大学的舞蹈教材一直沿用至今。我们现在民族民间舞课堂教学中同样也存在这一些不足的地方。
首先在民间舞蹈教学中一直沿用着传统的民族民间舞蹈的教材,教材中没有太多的创新。没能跟上时代步伐和教学的特点。在民族民间舞的教学中教材是非常重要的。只有不断挖掘、创新、融入新的元素这样才能让学生更有兴趣去学习民族民间舞蹈,才能与时俱进跟的上时代的步伐。其次教学模式的死板。传统的课堂教学主要是“口传身授”的教学方法,是教师通过动作的示范以及通过口头的讲解来传授给学生的,虽然口传身授这种在高校中必须用到的教学方法同时也起着非常重要的作用。
但是学生们会去一味地模仿老师的动作学习,并没有真正了解中国的民族民间文化背景和不同民族地域文化及风俗习惯等。从而使学生变得知识面窄,思维能力没有得到充分的发展。再次对学生的教学中的针对性不足。现在的课堂教学模式是基于一个集体的形式,在这当中存在这缺点对教学的针对性不足。没有顾忌到每个学生的心理和自我个性,从而会影响课堂教学质量。只有让学生真正理解民族文化和民族民间舞蹈的内涵,才能使民族民间舞蹈有更好的发展和不断的去创新突破。
二、对中国民族民间舞蒙古族舞蹈课堂教学方法探析
(一)激发学生对蒙古族舞蹈的学习兴趣
怎样去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是一种重要的教学方式,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和求知欲望是学习民族民间舞蹈的重要组成部分。我国的民族民间舞种类风格繁多,民族民间舞蹈主要是以汉、藏、蒙、维、朝为主体的民间舞蹈。目前,“口传身授”民间的教学模式中,大部分学生缺少对民族民间舞内容、意义、目的、的认识度。怎样使学生更好的去学习和掌握这些民族民间舞这是对教师的教学方式的考验。以蒙古族舞蹈为例如何去激发学生学习蒙古族民间舞蹈的兴趣。首先,教师应在教授蒙古舞的动作之前,先要让学生对民族民间舞蹈有正确的认识。在学生学习蒙古族民间舞蹈时教师可以通过播放多媒体视频蒙古族舞蹈让学生去听、去看、让学生有一个直接的感性认识,同时,教师应该对学生讲述一些蒙古族历史、文化、地理、宗教、习俗等以及形成舞蹈风格的独特特点。其次、教师在教授蒙古族舞蹈基本动作时,要详细的给学生分析和讲解蒙古族舞蹈动作的动态语汇及风格韵律。要让学生知道哪些是学习的`重点。从而之前让学生观看视频的目的也就达到了就是为了让学生在学习蒙古族舞蹈之前了解它,为之后的学习打下基础。即调动了学生的好奇心有培养的学生的积极性。再次、教师教授蒙古族舞蹈时动作示范是极为重要的,这是对学生最直观的,也是美感和风格特点的体现。这样才能让学生更好的掌握蒙古族舞蹈的沉稳、端庄、潇洒自如、刚柔相济的舞蹈特点。
(二)对课堂教学内容的完善
教师按照传统的蒙古族舞教材进行授课看似合理,但是对于基础比较薄弱的学生就属于强加式的学习。学生一味的去死记蒙古族民间舞动作的组合,风格,动作韵律等。这样只会让学生只知道模仿老师的动作儿不去想民间舞蹈的内涵,因而不能很好地掌握民间舞蹈的精髓。因此,我们要完善民族民间舞教材提高质量就应该在传统民族民间舞汉、藏、蒙、维、朝等这些材料的基础上,进行一些其他的教学方法尝试,一方面教师可以根据学生自身的素质水平去选择不同的教学方式。这样足以让大多数的学生接受,也能达到教学效果。在另一方面要让学生更多的去了解蒙古族的文化背景和风俗习惯。同时也可以组织学生去到当地进行采风从而挖掘和编排出更多更好的蒙古族民间舞组合。以丰富的材料的内容,推进民族民间舞蹈教材的改进和完善,使蒙古族民族民间舞蹈得到更好的传承与发展。
(三)提高与培养学生的观察力和表现力
教师在民族民间舞授课的过程中必须要求学生在课堂上多听、多看、多想。这三点是极为重要的这是辨别美与丑,错与对的准则。然而模仿在民族民间舞教学中发挥着重要的作用,模仿的好与坏直接影响着学生的强与弱,对学生学习民族民间舞蹈有很大的帮助。所以课堂教学中要让学生在学习中学会观察,学会用“意识”动脑子来舞蹈。提高了学生的观察力,有利于学生对民族民间舞蹈的学习。在对学生的表现力的培养也很重要,我国的民族民间舞教学内容是丰富多彩的。这就应该要求教师利用民族民间舞教学内容丰富的特点去培养学生对舞蹈作品中的人物内心的表现力和对人物性格的塑造力。很多的学生虽然在民族民间舞蹈中能够很好的表现出舞蹈的风格特征,但是舞蹈中缺少思想感情。难以在民族民间舞蹈中突出内涵,这就的要求学生应该去体验生活和感受生活从中去观察人物的内心世界和思想感情,只有自己切身的体会到人物的心理及思想中去,才有可能跳出不一样的民族民间舞蹈,从而使自己的舞蹈富有表现力。
学术堂整理了二十个好写的舞蹈专业毕业论文题目,供大家进行参考:1. "不动行不成,形成仍在动"--试论中国古典舞的动感与艺术形象2. 朝鲜族舞蹈和韩国舞蹈风格比较浅析3. 川剧艺术中舞蹈语态的挖掘与继承4. 从生活到舞蹈创作--谈舞蹈作品的创作过程5. 傣族舞蹈文化浅析6. 当代巴渝地区舞蹈创作中的巴渝舞文化意蕴7. 对非物质文化铜梁龙的体验式学习8. 汉代舞蹈风格研究9. 汉代袖舞的整理与研究10. 汉族秧歌队现代审美意识11. 龙舞艺术所表达的民族心理与审美意识12. 论群众舞蹈文化在社区文化建设中的作用13. 论文化修养和传统精神如何在舞蹈教学中渗透14. 论舞蹈教育中现代化管理的重要作用15. 蒙古族舞蹈文化浅析16. 人类学视野中的民间舞蹈要素研究17. 试论民族舞蹈创作与民族文化的关系18. 试论赏识教育在舞蹈教学中的重要性19. 试论中国古典舞教学中的艺术审美20. 铜梁龙舞的舞蹈语态与审美风格
一、首饰、长袍、腰带、靴子是蒙古族服饰的主要部分。首饰是蒙古族妇女逢年过节、访亲探友时用于头上的装饰,多用玛瑙、珍珠、宝石、金银等制成,平时牧区妇女不戴帽子,常用红、绿绸缎缠头。蒙古袍是牧民喜爱穿的衣服。袍子宽大,长袖高领,钮扣在右侧,衣边用漂亮的花边点缀。袍色因人而异。腰带是穿蒙古袍时,扎腰用的长带,多为绸、缎布料,颜色与袍色协调。男子扎腰带,把袍子向上提,显得精悍潇洒。而女子则把袍子向下拉展,显得苗条矫健。牧民穿的靴子有两种,一种叫蒙古靴,靴头尖向上翘,靴腰长有图案,四季都穿。另一种叫马靴,圆头长腰,结实耐用。二、一般情况,男女老幼常穿长袍腰带,穿高腰靴子。◎长袍:长袍是蒙古族人民自古以来所喜爱的服饰,袍子肥大、不开叉,尤其是牧人放牧时,可以暖身御寒。◎腰带:穿蒙古袍必须扎腰带,一般用布或绸缎制作,颜色和袍子要协调一致,多为丈二长。三、1、四季都穿长袍内蒙古、新疆牧区,蒙古族男女老幼一年四季都喜欢穿长袍,俗称蒙古袍。春秋穿夹袍,夏季穿单袍、棉袍。男袍一般都比较肥大,女袍则比较紧身,以显示出女子身材的苗条和健美。2、不同颜色各有象征袍子的颜色,男子多喜欢穿蓝色、棕色、女子则喜欢穿红、粉、绿、天蓝色,夏天更淡一些,有浅蓝、乳白、粉红、淡绿色等。蒙古人认为,像乳汁一样洁白的颜色,是最为圣洁的,多在盛典、年节吉日时穿用;蓝色象征着永恒、坚贞和忠诚,是代表蒙古族的色彩;红色是像火和太阳一样能给人温暖、光明和愉快,所以平时多穿这样颜色的衣服;黄色被看作是至高无尚的皇权的象征,所以过去除非活佛,或者受到过皇帝恩赐的王公族,其他人是一律不能穿用的。3、腰带防风抗寒腰带是蒙古族服饰不可缺少的重要组成部分。一般多用棉布、绸缎制成,长三四米不等。色彩多与袍子的颜色相协调。素腰带既能防风抗寒,骑马持僵时又能保持肋骨的稳定、垂直,而且还是一种漂亮的装束。男子扎腰带时,多把袍子向上提,束得很短,骑乘方便,又显得精悍潇洒,腰带上还要挂上"三不离身"的蒙古刀、火镰和烟荷包。女子则相反,扎腰带时要将袍子向下拉展,以显示出娇美的身段。
首饰、长袍、腰带、靴子是蒙古族服饰的主要部分。 1、首饰:妇女头上的装饰多用玛瑙、珍珠、宝石、金银制成。男子冬季多戴尖顶大耳的羊皮帽,夏日多戴前进帽或礼帽。 2、长袍:蒙古袍是牧民喜爱穿的衣服。袍子宽大,长袖高领,钮扣在右侧,衣边用漂亮的花边点缀。袍色因人而异。 3、腰带:穿蒙古袍时,扎腰用的长带,多为绸、缎布料,颜色与袍色协调。男子扎腰带,把袍子向上提,显得精悍潇洒。而女子则把袍子向下拉展,显得苗条矫健。 4、靴子:牧民穿的靴子有两种,一种叫蒙古靴,靴头尖向上翘,靴腰长有图案,四季都穿。另一种叫马靴,圆头长腰,结实耐用。
因为在游牧民族的生活中野生动物经常袭扰,所以他们发现绚丽的服饰可以吓到野生动物,从此他们的服饰就越来越绚丽多彩。
蒙古族服饰具有浓郁的草原风格特色,以袍服为主,便于鞍马骑乘。因为蒙古族长期生活在塞北草原,蒙古族人民不论男女都爱穿长袍。牧区冬装多为光板皮衣,也有绸缎、棉布衣面者。夏装多布类。长袍身端肥大,袖长,多红、黄、深蓝色。男女长袍下摆均不开衩。红、绿绸缎做腰带。
服饰的穿着文化:
蒙古袍的穿着是一件正经、严肃的事情,整洁端正的穿戴无论对自己还是对别人都是一种尊重。穿袍子时,一定要穿靴子,戴帽子。尤其到祭祀的时候,必须是袍子、靴子、帽子配套,这样才显得整体协调,严肃庄重。
在端茶敬酒的时候,不能捋袖,不能袒胸露颈,袍子的下摆不能从锅碗瓢盆上扫过。收拾存放袍子时,前襟要朝上,死人的衣服才朝下。领子冲西北放置,不能冲门。在缝制袍子时,忌讳留下线头。
扩展资料:
内蒙古的民族服饰的历史起源:
蒙古族服饰的起源可以追溯到遥远的史前时期。远在旧石器时代,人类就开始用植物的叶子将自己修饰一番,后来又取用打猎的兽皮做衣服。在北方游牧民族的岩画上,已经看出蒙古高原的古人类在腰间围着一条短短的兽皮裙,头上插着长长的羽毛,有的臀部还有尾饰。
而且已经有了大量粗拙的石环、骨饰等物品,说明在很早以前,北方游牧民族就有审美意向和审美追求了。
据考古资料证明,蒙古族的服饰与中国古代北方游牧民族的服饰是一脉相承。据《汉书·匈奴传》记载,“食畜肉”、穿“皮毡裘”的匈奴妇女的头饰与察哈尔妇女的头饰非常相似,而匈奴的服饰文化,又传给了鲜卑、柔然、突厥等北方游牧民族,当然也传给了蒙古族。而这些民族服饰的一个共同特点就是适应高原气候而产生。
参考资料来源:百度百科-蒙古族服饰
老雁舞蹈作品分析如下:
1.“限制”与突破
整个作品以“长凳”展开对话、以精简有力的动作开始创作,仅仅提炼了蒙古族舞蹈中“柔臂”、“硬腕”的舞蹈元素。以“限制”展开蒙古族舞蹈的编创。在这个作品中,限制主要体现在三个方面:
雁的飞翔动态、演员的空间与动作、编导的编创与思维。以“柔臂”、“硬腕”表现出雁的飞翔动态,并将两位演员限制在长凳上,其动作空间也以中度空间为主,限制了演员的表演空间。对编导来说如何将单一舞蹈元素发展到极致也是“限制”的体现。
2.时间、空间的虚实结合
编导使用两名演员将老艺人的内心情感活动表现了出来。男演员代表的是老艺人,女演员则代表着老艺人内心的情感。时间上,老艺人是实时的,妻子则是过去的;空间上,老艺人的现实存在的,妻子是想象的。
3.蒙古族舞蹈的传承与创新
在情感上,“雁”本身在中国的文化中代表着思念与迁徙,而在蒙古族的文化中则被赋予了忠厚坚韧的品质。以“雁”代表老艺人内心的情感,表现了老艺人一生的信念与追求。
在动作上,编导从蒙古族大量的动作中抽取提炼了“柔臂”的动作元素,继承了蒙古族舞蹈的基础动律,在老艺人身上表现的是坚韧与深厚,在“雁”的身上表现的是深厚的情感
中国舞包括有民族舞,民间舞,古典舞,汉唐古典舞,古典芭蕾舞 。
1、民族舞,产于流传于民间,主要以自娱自乐的舞蹈形式,是各种舞种的不可确少的元素。如孔雀舞 ,摆手舞, 花鼓子。
2、民间舞,分为汉族民间舞和少数民族民间舞两类,如东北秧歌,藏族舞蹈等。
3、汉唐古典舞,从传统的民间舞蹈基础上衍生而来,如《宝莲灯》、《小刀会》、《春江花月夜》等。
4、古典芭蕾舞,芭蕾舞剧《大红灯笼高高照》,《红色娘子军》与《白毛女》等。
扩展资料:
中国古典舞的起源:
中国古典舞从其源来说,是古代舞蹈的一次复苏,是戏曲舞蹈的复苏,是几千年中国舞蹈传统的复兴。十分明显,它的审美原则不是什么新发明,而是几千年中华文化的流传和延续,是用一根长线从古串到今的,这些原则非但在戏曲中可见。
在唐宋乐舞中,在汉魏“舞戏“中,甚至在商周礼乐中,都能见其蛛丝马迹它的文化特征,就其流来讲,它是在原生物上生成的一个崭新的艺术品类,这是一个可以和芭蕾舞、现代舞相媲美的新的舞蹈种类,这个衍舞种是地道的中国货。
著名蒙古歌曲有 《嘎达梅林》、《达那巴拉》、《牧歌》、《万丽》、《金杯》、《森吉德玛》、《桑塞玛》、《诺恩吉亚》、《红酒》、《四海》、《走马》、《小黄马》、《辽阔的草原》、《辽阔富饶的阿拉善》等
问题一:鸿雁属于哪个民族的民歌舞曲 鸿雁:蒙古族 翻身农奴把歌唱:藏族 月光下的凤尾竹:傣族 山歌:壮族 问题二:鸿雁 是什么舞种 民族舞里面的蒙族舞蹈 问题三:民族舞鸿雁想要表达什么 嘟嘟嘟嘟嘟嘟嘟嘟嘟嘟嘟嘟嘟嘟嘟嘟嘟嘟嘟嘟嘟嘟嘟嘟嘟嘟嘟嘟嘟嘟嘟嘟嘟嘟嘟嘟嘟嘟嘟嘟嘟嘟嘟嘟嘟嘟嘟 嘟嘟嘟嘟嘟嘟嘟嘟嘟嘟嘟嘟嘟嘟嘟嘟嘟嘟嘟嘟嘟嘟嘟嘟嘟嘟嘟嘟嘟嘟嘟嘟嘟嘟嘟嘟嘟嘟嘟嘟嘟嘟嘟嘟嘟嘟嘟 问题四:民族舞蹈h264鸿雁的示范者是谁 《鸿雁》这首歌是电视剧《东归英雄》的片尾曲。《鸿雁》这首歌词作者是吕燕卫,张宏光编曲,蒙语版是由额尔古纳乐队演唱,原唱是呼斯楞。据了解,《鸿雁》这首歌的作曲者是作曲家祁达楞太,最终成型了鸿雁这首歌,他的家乡在呼勒斯太苏木的内蒙古直属乌兰牧旗。相传有天,湖边有一户牧民家正在接待远方的弟弟。这户人家有三个蒙古包,他被请到最东面的那座大蒙古包。蒙古包里有四、五个人在喝奶酒,他们一边喝奶酒、酸奶、吃手扒肉,一边唠着家常。吃喝殆尽,弟弟因路途遥远将起身告辞。这时,哥哥再三恳请弟弟多住些日子,哪怕只住一晚再走。在这种情形下,弟弟只好答应只留一宿。当时,牧人家宴请宾客,没有歌声、没有音乐,牧人们喝的奶酒也只有20度左右,他喝了几碗也没觉得有什么酒意,便走出包外观看周围风景。只见南面是呼勒斯太湖,湖面上畅游着洁白的天鹅;北面是连绵的山川,绿茵中嬉戏着健壮的牛羊。眼前的美景和刚才兄弟俩喝酒的场面触动了他的创作灵感,当时就吟唱了一首歌。 问题五:民族舞 鸿雁是多少人跳的? 10分 我不觉得人越多越好看,我就认为人越少越好看,我就一个人跳过,一个人其实最好,我看了好多都是一个人跳的 问题六:蒙古舞蹈鸿雁观后感 不错,这里老太太的广场舞背景音乐就是鸿雁 问题七:舞蹈又见鸿雁高飞他表达的情感与这些动作模拟的形态 一、从肢体训练到肢体解放 肢体训练,在蒙族舞蹈中可以视作万里长征的第一步,它的目的就是要使演员具备蒙族舞的基本素质。换言之,也就是全面掌握蒙族舞的动态特征。在蒙古舞蹈的风格视觉模式中,体现在动态上的最鲜明、最有表现力的特征部位是肩、臂和腕。因此蒙族舞的肢体训练着重要求演员在肩、臂、腕上下功夫。蒙族舞中有柔肩、耸肩、弹肩、甩肩、抖肩六种“肩功”,练就一番炉火炖青的肩功同样不应寻求什么捷径,而应一步一个脚印的从单一的硬肩训练起。之所以强调训练步骤的规定性,是因为各种外部形态的肩,具有肢体结构上的统一性,而这种统一性恰恰体现在肩的外部形态在发展变化过程中的衍生。如从硬肩到柔肩,柔肩即具有对硬肩的“夸张化”的特征,在相同的动态中,柔肩应发力缓慢形成对硬肩的聚焦特写,好似电影拍摄当中的慢镜头,从这个角度来说,柔肩是硬肩基础上的特殊化硬肩。所以在学习蒙族舞的肩部过程中,必须记住心急吃不了热豆腐,尊重规律、尊重科学,在由易到难的艰苦实践中才能练就具有丰富表现力。同样,在训练臂碗的过程中,也应以单一的提压腕开始练习。在肢体的训练中,除了讲究稳扎稳打,从零开始,还应注意一点,就是演员自身对舞蹈本体的肢体体验,从而在心理上产生美感效应。作为一名演员,他对柔肩的审美体验应该是一种概念性的反射,即延续慢发力、幅度大、呈连绵不断的波浪状,充满延伸的质感,而对弹肩、硬肩则应有快发力。幅度小、有棱有角、瞬间静止的审美意识。其实,这是要求舞蹈演员对自己所习舞蹈具有形式美的把握,即有“我的动作何为美”的意识。演员们除了在平常训练中注意对动作美的把握,还应通过欣赏演出来获得。比如,莫德歌玛舞蹈“蓝蓝的天”中的出色表演就使观者为之折服,那随着音乐从小碎抖肩到大碎抖肩到下腰的一系列动作,形成了纯形式上的动作美,是同类的蒙族舞蹈的典范,而这种模仿是自觉性的。 二、把握气质――动态特征在情感面上提升 在掌握了蒙族舞的基本动态以后,作为一名舞蹈演员需要对此种只具备形式意义的外壳注入内涵。就蒙族舞来讲,是对风格美的外部形态的蒙族精神化。蒙族人民的精神特征是由草原生活的点点滴滴积淀而成的,主要表现为勇敢、热情、爽直的性格,反映在舞蹈中,应该要折射出“天之骄子”的豪迈气质。演员要把握这种气质,如果从环境因素来考试,当然最好能把自己置身于“天苍苍,野茫茫”的大草原中去生活、去体验。正如贾作光老师一样,在表演时的投入,恰到好处地把握情感。我想,一个学员应该从学习、关注直至体味草原文化开始做起。只有当蒙古族的草原文化意识在演员的思维的内部扎根,演员们才有可能在舞蹈中表现出“那一个”蒙族气质来。事实上,舞蹈本身就是一种文化,从这个意义上讲,我们一边跳着某个民族的舞蹈,一边也就在演绎着某个民族的文化,演绎的好坏直接与舞者对此民族文化的知识相关,并体现出该民族的情感特征。所谓“气质”,我想演员加强蒙族文化意识可以从两个方面来做:一是对蒙族民间舞蹈中典型的动态形象鹰、大雁、马之习性及它们的气质神韵的把握。例如蒙古民族对鹰和大雁有特殊的感情,将其视作吉祥、理想、生命的象征。那么,演员们通过书本上的知识了解到关于它们的某些生活习性后,就应该关注由这些生活习性出发的,与该民族的生存意识相关的东西,如双臂延伸动作的象征意义,宽阔的胸怀、坦荡的性格。如“开”和“放”的基本形态的情感线索:热情的灵魂,积极探索的精神;二是在肢体训练的同时通过观赏录相资料或者现场演出体验“眼神”、“表情”所蕴含的文化意味。在蒙族舞蹈中,脚步、眼神、面部表情的有机结合形成了视觉上的立体化,而这种“有机”源于生活的根......>> 问题八:舞蹈鸿雁里有哪些呼吸技巧 舞蹈时的呼吸是一个慢慢养成的习惯。方法很简单。就像我们在做仰卧起坐一样每次起身时吐气时,你可以感觉到腹部的收紧。同理,在舞蹈时有规律的做到一松一紧来配合肢体的力量就可以将动作的张力与爆发力做到最大。在平时上课的时候就要慢慢养成这个习惯来得到最大的提高。让腹部一直在收缩、收缩、收缩!用力的地方就把气吐出去配合动作本身需要的肢体的力量就可以了。当我们在做仰卧起坐的时候,每次上半身起来时腹部肌肉都会收缩,而那时也正好是我们吸气的时候。这样一来呼吸与肌肉控制就相互有了呼应。用同样的方法来跳舞,就是这里所说的核心中断力量。除了呼吸上的配合还有就是根据音乐的节奏来让中断做到一放一收的作用,如此一来在肢体上的舞蹈动作与身体的张力上就会被放到最大化,内敛的一股劲就会表现的淋漓尽致。 问题九:舞蹈鸿雁串词 速度帮我想一个吧 江水长,秋草黄,草原上琴声忧伤,天苍茫雁何往,心中是北方家乡,在那整齐划一的人字形队伍中,有你,有我,有她,有着我们姐妹们的深情厚谊,有着我们对未来的向往与憧憬。请欣赏XXX带来的 舞蹈 《 鸿雁 》 问题十:舞蹈鸿雁观后感800字 你听到了同样的旋律多美 ,触摸不同的耳膜,可能会产生一个不同的世界,而我一直很热爱音乐,经常沉浸在那些跳跃不能自拔笔记。只有认真倾听,发现它的美丽森林,美丽所在。 清凉初夏,冬梁丘安静,温柔的深处,朦胧的雾,霜萧瑟,凄凉雪,一杯茶,一些梦想。这些声波振动简单的形式,会给人这样一种美妙的感觉,让人不得不佩服大自然和艺术魅力的法宝。 “命运交响曲”充满 *** 和不屈,“小夜曲”舒缓宁静,“天鹅湖”的悠扬,“十面埋伏”铿锵紧张,“传统”黯淡忧伤,已成为广大人民群众熟悉的旋律的灵魂深处,还有,在我自己的声音票据世界的存在,“寸以上河源”轻快舒适,“水轻声”软诱人,“玉水马丁内斯”轻灵活泼的时候......迷茫,彷徨的时候,只是淡淡的音乐的耳朵,心脏的所有快刀斩乱麻会悄悄消失,慢慢的徘徊发布了三款天灵儿,永无止境。 生命是一个戏剧的声音,我们都写,但那些谁在听。善于倾听的人谁是幸福的,仔细听,才能找到生命的真谛和大美人的生活。 溶溶月,淡淡风,导报鸟,以独特的方式展示自己的内心世界猎猎西风,大自然的声音,他们的声音是不可缺少的方法。由于性格开朗的鸟,你可能已经闻到了春天的气息?由于海浪拍打的海浪,你可能已经发现了一个盛大而华丽的性质是什么?从灰尘在空中的轰鸣声,你可能已经听说了愤怒和投诉的性质是什么?慢下来,停下来听,你就可以发现自然之美,让大自然的声音,会从无限,受益受益。 人类是大自然的孩子,而不是自然的主人。了解声音的本色,为了更好的生活与大自然的和谐。 我一直认为诗歌是一种很奇妙的东西,无论是文字和音符的魅力灵动。请不要相信,在心中默念,“梧桐更兼细雨,”沉思说,“惊涛拍岸,雪卷起千堆,”沉思说:“当我回首,那人却在灯火阑珊处”的时候一个字符,而浮动太大,会在无声的旋律响起心中隐隐约约的,但灵魂的真实性感动。 诗歌是文学的音乐,是写在最美丽的声音文本。这样的美是只有在平静的水面,精细化工的眼睛,仔细听,也只是实现。乐凡 ,因为听和知情的声音。生命是一个影院音响,自然是如此,所有的东西都是真实的。或声音,或沉默;一些诸如50弦古筝凄凉悲怆,有的如竖琴 *** 动土,一些诸如琵琶铿锵的锣,有的如肖悠扬的笛声。但是,不管是什么样的声音,只是仔细听,你可以品尝到它的大美女,其真正的意义;只有仔细听发现它的灵魂,充实的生活。 你听,美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