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毕业论文 > 成考的心理学的毕业论文

成考的心理学的毕业论文

发布时间:

成考的心理学的毕业论文

大学生的健康成长离不开良好的心理素质,过硬的思想政治素质,以及较高的专业 文化 素质,三个基本素质相互联系合成了大学生健康成长的完整体系。下文是我为大家搜集整理的关于大学生心理学1500字论文的内容,欢迎大家阅读参考!

论积极心理学与大学生健康人格塑造

摘 要:积极心理学提倡关注人性积极的一面,作为积极心理学研究的重要组成部分之一的积极情绪,它与人格之间紧密相连且相互促进。本文试图以积极心理学为视角来探讨大学生健康人格的含义及其塑造途径。

关键词: 积极心理学 大学生 健康人格

历史发展到今天,现代化给人类带来了前所未有的社会生产力、极其丰富的物质福利和丰富多彩的人类文化,但同时寻求健康的人格是人类共同的愿望,健康人格已受到了越来越多的关注,成为人格研究的主流,影响甚广。培养大学生的健康人格观,也成为各级 教育 部门领导和教师的共同追究。

一、积极心理学与健康人格观的基本含义

(一)积极心理学

积极心理学(Positive Psychology)是指利用心理学目前已比较完善和有效的实验 方法 与测量手段,来研究人类的力量和美德等积极方面的一个心理学思潮[1]。积极心理学的研究对象是平均水平的普通人,它要求心理学家用一种更加开放的、欣赏性的眼光去看待人类的潜能、动机和能力等。

积极心理学是心理学研究的一种新型的模式,当然它是相对于消极心理学而言的。所谓的消极心理学主要是以人类心理问题、心理疾病诊断与治疗为中心的,如在过去一个世纪的心理学研究中,我们所熟悉的词汇是病态、幻觉、焦虑、狂躁等,而很少涉及到健康、勇气和爱。似乎大多数心理学家的任务是理解和解释人类的消极情绪和行为[2]。这种以消极取向的心理学模式,缺乏对人类积极品质的研究与探讨,由此造成心理学知识体系上的巨大“空档”,限制了心理学的发展与应用。在这种背景之下,积极心理学呼吁:心理学应该转换为研究人类优点的新型科学,必须实现从消极心理学到积极心理学模式的转换,研究人类的积极品质,关注人类的生存与发展。

(二)健康人格观

确定健康人格的个性模式,是心理学家曾为之不懈努力的工作。心理学家曾对心理健康的榜样人物进行了广泛的研究,提出了各自的模式。其中主要有奥尔波特的“成熟的人”模式、马斯洛的“自我实现的人”模式、罗杰斯的“充分起作用的人”模式、弗洛姆的“创造性的人”模式、弗兰克的“超越自我的人”模式以及皮尔斯的“此时此地的人”模式。

尽管这六种有关健康人格的观点对充分发挥潜力的健康人格的描绘虽不完全一样,但总的说来,它们对健康人格的模式是相近的。比较一致的观点是:

1. 心理健康的人能有意识地控制他们的生活,控制自己的行为,把握自己的命运,而不被意外的、不能控制的、无意识的力量所驱使。

2. 心理健康的人了解他们自己的实际情况。他们能意识到自己的优点和缺点,而且一般说来,他们是容忍并认可它们的。他们并不着意伪装自己。尽管他们能够扮演社会的角色,以适应别人或情境的需要,但是,他们并不把这些角色同他们的真实自我混淆起来。

3. 心理健康的人坚定地立足于现在。心理健康的人并不生活在过去之中。他们能较快地摆脱失败和冲突的阴影,坚定地面向未来和立足于现实。不少理论家强调朝向未来的目的对于健康人格的重要性,但他们并没有怂恿我们用未来代替现在。

4. 心理健康的人强调增加紧张而不是降低紧张的重要性。增加紧张是通过接触日益增多的感觉和形象的方式进行的。心理健康的人并不渴望安静和稳定,而是渴望生活的挑战和刺激,渴望新的目标和新的 经验 。

5. 心理健康的人能给予爱也能接受爱。把自己奉献给工作,并乐于承担义务,关心他人。他们的情绪生活成熟健全,能耐受挫折和失败,经常保持愉快的体验,他们的生活充满了活力和幸福。

6. 心理健康的人有独处和自主的需要。他们不依赖于别人来求得安全感与满足,他们依赖的是自己。他们需要有独处的时机去思考问题和解决问题。他们对自然和社会环境的看法有相对的独立性和自主性,而不过分考虑他人的意愿,因此对待严重的打击、挫折显示出相对的镇静态度。

7. 心理健康者的人际关系积极稳妥,他们有良好的社会适应能力,既承认自己,又尊重别人,能体谅他人的痛苦,并用各种办法来帮助他人,具有同人类共祸福的意识。

三、大学生健康人格塑造

(一)积极情绪与健康人格

积极情绪可以对人格进行渗透,通过诸如大学生健康的归因方式、正确的应激与心理防御系统、良好的人际关系、获得较多的社会支持,以及通过中枢神经结构和功能的改变等一些特定途径与方式形成大学生健康的人格,减少和消除消极情绪的负面影响,使大学生处在健康、幸福和快乐的主观感受之中[3]。在培养大学生人格健全、身心全面发展的过程中,积极情绪的培养是一条有效的途径。

可见,具有积极情绪的大学生,在遇到负性的生活事件时能够在主观上正确地认识、客观地评价,在行为上能积极应对。这些良好的心态和积极的行为特征会形成周围同学和老师对其积极的评价和良好的人际关系,从客观上获得更多的心理支持。同时,这些良好的心态和积极健康的行为特征久而久之就会逐步稳定下来构成大学生积极而健康的人格。

(二)积极自我认知与健康人格

积极的自我认知是建立在对现实自我全面客观认识基础上的一种积极态度。由于认知能力发展水平的的限制,大学生对自己的认识评价往往比较片面和易走极端。如果对自己的评价过低看不到自己的优点、夸大自己的缺点、怀疑自己的能力,则容易产生自卑感;如果对自己的评价过高,便容易使大学生眼高手低、目中无人、产生骄傲自大情绪。骄傲、自卑都是不良的自我认知,对大学生健康人格的形成危害极大,所以要引导大学生形成积极的自我认知,构建健康人格。

(三)积极行为方式与健康人格

心理学研究表明,能动地适应与改造现实环境的积极行为方式是人格健全的标准之一。一个具有健康人格的大学生在困难面前,会在接受事实的基础上采取积极行为方式去消除不利因素,促使事物向积极方面转化[4]。尤其是锻炼大学生在有矛盾冲突或者有问题需要解决时的适应能力、独断能力以及承受挫折的耐受力,形成健康人格,在科学技术高速发展的今天显得十分重要。

(四)积极的社会支持与健康人格

社会支持是指个体发展所依托的社会关系系统。研究表明,亲密人际关系所提供积极的社会支持可以通过多种形式帮助个体缓解压力,包括调节不良情绪、分担责任、提供建议、传授技巧和提供物质帮助等[5]。对大学生个体而言,朋友不仅能够支持个体的自我价值感,提供爱、关怀以及披露内心世界和宣泄的机会,而且能够使青年获得情感上的安全感和支持,为社交能力的提高提供基础。大学生健康人格形成过程中,培养大学生有意识的体验并从现存生活中挖掘社会支持资源的能力,是构筑大学生健康人格系统的重要环节。如在大学生教学中应包含如何体验社会支持、如何支持他人、如何获取他人支持等内容的训练科目,通过训练让大学生学会构筑自己的社会支持系统,能够增强自信,进而更好地塑造健康人格。

参考文献:

[1]苗元江,余嘉元.积极心理学:理念与行动[J].南京师范大学学报(社科版),2003,(2).

[2]张倩,郑涌.美国积极心理学介评[J].心理学探新,2003,(3):6-10.

[3]李金珍,王文忠,施建农.积极心理学:一种新的研究方向[J].心理科学进展,2003,(3):321-327.

[4]Sheldon M, King L. Why Positive Psychology Is Necessary. American Psychologist, 2001, 56(3):216-217.

[5]任俊,叶浩生.积极人格:人格心理学研究的新取向.华中师范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05,44(4):120-126.

浅析防范大学生考试作弊的心理学

【摘要】当今社会,考试是竞争和淘汰的主要手段,“考试人生”的说法并不夸张,导致考试作弊的学生自身因素中最重要的是对作弊认识模糊和虚荣心的膨胀,加强大学生思想和诚信教育,发挥学校和家庭的教育作用,提高大学生的心理承受能力,是防范考试作弊的主要对策。

【关键词】考试;作弊;心理

大学生考试违纪、作弊现象产生的原因极其复杂,它是多种因素相互交织、共同作用的结果,不仅有历史文化原因,还有社会、家庭、学校更有学生自身心理影响因素。

1 虚荣心的膨胀

有一类学生在为“荣誉而战”,他们有的对成绩很在乎,想取得更好的成绩,有的为了能得到奖学金、评上荣誉称号,有的为了巩固自己学习上的优势,希望以此得到老师的宠爱和受到同学的尊敬等等。这些都在一定程度上表现出满足虚荣的心理。

相当部分学生把考试作弊作为取得好成绩的捷径手段,对考试作弊成功存在侥幸心理。在对考试作弊成功与否及因作弊受处分等看法上,表现出明显的道德观念失衡,因而在行为选择上也往往出现偏差。

2 群体效尤现象

由于受市场经济的负面效应及社会上急功近利风气的影响,大学生中考试作弊现象有扩大蔓延趋势,有些时候甚至出现作弊群体化的倾向,导致一些学生认为作弊并不是什么大不了的事情,偶尔作弊未尝不可,能通过作弊取得好成绩就是“成功者”,看到别人作弊成功感到“自己没作弊吃亏了”。这一切都淡化了学生对作弊的羞耻感,容易诱使作弊行为的发生。某些学生成绩一般,但为了考试分数更高,能获得奖学金,凭侥幸心理作弊;有些成绩较好的学生看见平时不学习的学生靠作弊取得的成绩比自己还高,甚至拿奖学金,心理不平衡,也冒险一试。

要做到较彻底地根除考试作弊现象,寻找到防范考试作弊的对策,除了从加强诚信教育、建设诚信体系、推进依法治考进程、改革现行的考试制度以外,还要有效的调整好大学生的心理因素。

1 克服认知失衡,端正价值取向

不管是何种心态的考试作弊行为,都集中反映了学生不诚实的一面,考试作弊违背了做人最起码的原则。所以,在平时的教育中,应结合实际,给予积极的引导,及时指出学生的不诚实行为,教育他们树立讲诚实、重信用的良好品质,克服好虚荣、侥幸和自制力弱的心理毛病,教育学生通过自己的努力考出好成绩,不仅可以增强自己的信心和自豪感,而且可以培养自强不息的意志和光明磊落的胸怀。学校不仅要加强理想、道德和人生观教育,还要加强大学生学习目的和动机教育、专业思想教育以及诚信教育,树立良好的班风、学风。通过思想教育、道德教育、纪律教育和学风教育使学生端正 学习态度 ,必要时进行 学习方法 和技能指导,如开设学习方法课程等。

任何一名考生都应自觉地用社会主义道德原则来审视、约束自我,自觉遵守有关行为准则和管理规定,珍惜来之不易的学习机会,以实事求是科学态度对待考试,对待分数,明确考试分数不仅对自己、对教师和学校都有重要的督促和评价作用。虚假的分数会危害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妨碍学校教学研究和教学改革的顺利进行,最终危害最大的还是学生自己。所以作为学校和辅导员都有义务在考试前做好考试作弊的危害性教育,让每一个学生都能树立正确的考试观。解决少数大学生的诚信危机关键要靠法治与德治“双管齐下”。通过健全教育法制和考试法规,大幅度提高失信的成本和代价,使那些想作弊的大学生受到震慑,不敢越雷池半步。通过广泛、深入、持久的道德宣传教育,增强社会全体公众包括大学生的道德观念,重建社会诚信体系,使他们不想做、不愿做背叛诚信的事。

2 充分发挥家长的亲和力,形成教育合力

沉重的家庭压力已成为学生严重心理障碍的主要因素之一,急功近利、面子观点,以及家庭各因素的变化,都对学生的心理产生重大压力。老师应及时加强对家长的联系,做好家长的工作,要求家长能实事求是的对待学生的学习成绩,客观地为学生选择继续深造或就业,使学生从家庭的压力中得到解放。做好 家庭教育 ,其中最重要的是道德教育。为促进学校、家庭、社会教育形成良好合力推进素质教育,教育部、全国妇联、共青团中央于2004年5月联合组织“更新家庭教育观念 报告 团”,在全国巡回宣讲。帮助和引导广大家长接受家庭教育新理念,掌握家庭教育的科学方法,注重孩子身心全面发展的素质教育思想,反映了家庭教育在孩子成长中的重要作用,也反映出在孩子的成长过程中,家庭教育和学校教育需要相互沟通和配合。科学的家庭教育是孩子健康成长的重要保证。目前社会上,家长缺乏科学的教育子女的经验,守着陈旧、落后、错误的教育观念,重教而不会教的现象比较普遍,解决家庭教育实践中的问题和矛盾已经刻不容缓。提高家庭教育质量必须以更新家庭教育观念为先导,重点宣传家庭教育中要树立新的人才观、亲子观、评价观、教子观等新观念,充分发挥家庭教育的作用。

3 提高学生素质,培养良好的学习习惯

培养良好的学习习惯是预防大学生考试作弊的一种重要途径。良好的学习习惯是在学习过程中通过练习和不断重复固定下来的学习行为方式。有了良好的习惯,如认真预习,集中注意力听讲,及时复习和按时独立完成作业,遇到问题仔细思考等习惯,就会使人不必耗费大量精力就能完成学习任务,并把学习看成一种乐趣,鄙视考试作弊,对考试充满信心,当然就不必再花心思作弊了。

4 减轻学生的学业负担,降低同学间分数竞争的压力

在学习负担过重又缺乏科学有效的学习方法和技能的情况下,学生为避免考试失败、作弊的动机较强烈,容易出现作弊行为。因此,控制学生作弊,要设法减轻他们的学业负担。公布考试分数,根据考试分数排名次、分优劣、定等级会加大同学间的分数竞争压力,引发更多的作弊行为。所以,要通过降低同学间的分数竞争压力来控制大学生的作弊。可以借鉴国外的做法和成功经验,让分数成为学生个人的私事,只让学生本人知晓自己的分数,改变根据考试分数排名次的做法,让学生学会根据自己的考试分数而非与同学分数的比较来评估自己的学习状况,鼓励学生在自己已有的基础上进步。

5 正确对待考试,减轻学生心理压力

缺乏必要学习技能、不勤奋刻苦、混时度日、过高考试焦虑的大学生更可能作弊,这些学生考试成绩往往较差,并且认为作弊的实惠更大,因此要善于及早发现这种学生,通过学习技能培养、学习咨询、学习指导,要求他们抓紧时间刻苦地学习,减少对考试的焦虑等 措施 解决他们的问题。早期发现有作弊危险的学生和对他们干预对减少作弊会产生更好的效果。

1、先看一下你已有的资料,确定方向。2、根据你的人脉来确定做量表或问卷。3、量表的统计和分析。4、写论文。

首先你得找合适的参考文献吧,可以去看下心理学进展这本刊,其次整理资料,列大纲,再慢慢的填充就行啦

了解与掌握心理健康的定义对于增强与维护人们的健康有很大的意义。人们掌握了人的健康标准,以此为依据对照自己,进行心理健康的自我诊断。下面是我给大家推荐的大学心理健康3000字 毕业 论文,希望大家喜欢!

《发挥心理健康 教育 在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中的作用》

摘要:组成部分。认识心理健康与思想政治教育的相关性,在人才培养过程中,发挥心理健康在思想政治教育工作中的作用,将两者结合起来,从而增强德育工作的科学性与实效性。

关键词:心理健康,思想政治教育作用

一、心理健康与思想政治教育的相关性

(一)思想政治教育与心理健康的联系

思想政治工作的任务是培养学生正确的理想信念和高尚的道德品质,心理健康教育的任务是培养学生健康的心理和良好的情绪、意志、性格等方面的素质。一方面,两者互为条件。思想政治教育必须以受教育者心理活动规律为依据,思想的发展变化受心理因素影响和制约。思想政治教育只有从受教育者的心理出发,才能具有针对性和实效性,否则就会陷入盲目的境地。同时,心理教育也离不开思想政治教育。因为人们在进行心理教育的过程中,自觉或不自觉地会将自身的思想政治观念贯穿其中,从而进行有针对性的教育。另一方面,两者相互影响。任何一种政治思想品质都是由知、情、意、行四个心理成分构成的。心理成分的健康发展是良好思想品德形成的重要前提。思想政治教育不能完全脱离受教育者当时的心理需求。同时,思想是心理的调节中枢,是行动的指导,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对人们的心理发展具有一定的积极促进作用,一旦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政治观形成,它就对一个人的整个个性品质起导向作用,促进和提高其心理健康水平。

(二)思想政治教育和心理教育结合的可能性

思想政治教育与心理教育关系密切,同属于意识范畴,都是以人脑为器官,以客观现实为源泉,以实践活动为桥梁,以感知为基础的。思想活动是心理活动的高级形式,心理是思想的基础,思想的发展变化要受心理的影响、制约。而心理活动的方向又受思想的支配。思想对心理起决定作用,心理对思想有反作用,两者相互联系,相互影响。

在现实生活中,思想问题与心理问题交织在一起,许多思想问题的背后有着复杂的心理因素,有些看起来是思想道德问题,究其根源实质却是心理障碍所致。因此思想政治教育绝不能忽视学生的心理因素,而只有从心理入手,才能掌握学生思想意识的形成、发展和变化的规律,从而进行有效的教育和管理。而心理教育能把人们的思想引导到正确的方向上,使人们的心理素质得以提升,思想积极向上。它既可以提高学生的心理素质,又能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增强思想政治教育的实效性。正因为如此,某些心理问题可以通过思想教育的方式来解决,某些思想问题也可以通过心理咨询来改变。

(三)思想政治教育和心理教育的结合是时代对高校教育的必然要求。

我国在校大学生的年龄一般在17一22岁之间,正处于青年期。这一时期是人的生理、心理急剧变化的时期,是人个性品质形成、身体和智力发育的最高峰,是人生中精力最旺盛、求知欲最强烈、接受新事物最快的黄金时期。由于世界经济全球化、政治多极化,科技进步日新月异,信息网络迅猛发展,人与人之间交流的减少,人们的心理负担加重,心理不平衡加剧。而当代中国大学生大多为独生子女,他们是一个承载社会、家庭高期望值的特殊群体。他们自我定位比较高,成才欲望非常强,但社会阅历比较浅,心理发展并不成熟,极易出现情绪波动,不可避免地会形成各种各样的心理问题,急需疏导和调节。在对大学生进行思想政治教育的过程中,开展心理咨询与心理健康教育已刻不容缓。

二、发挥心理健康教育在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中的作用

(一)新时期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的主要内容

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的内容很多,它贯穿在整个思想政治工作的全过程中,渗透到大学生学习和生活的方方面面。在经济转型和我国当代大学生大多是独生子女的情况下,我们认为应主要从以下几方面着手:

第一、培养大学生对生活的现实态度,正确处理理想与实现的矛盾。大学生往往对人生怀有美好的憧憬,对未来踌躇满志。但一接触现实却发现并非想象的那么美好时,就容易产生不客观、不正确的判断,从而产生不健康的心理。表现为不愿意参加社会活动、缺乏生活热情和积极性、猜疑他人、孤独忧郁、生硬固执等状况。因此,培养大学生对杜会对生活的现实的、科学的态度就成为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的主要内容之一。

第二、培养大学生耐挫折能力,增强他们的自信心。在我国,能考人大学的学生,往往在中学时期都是学习尖子。但进人大学后,却发现自己在班里非常一般。有的虽然学习非常努力,但成绩总是在中下水平。对他们来说,这是很难受的。进人大学的新环境后,远离父母、家乡,教学方式、生活环境等都不同于中学,于是一部分大学生产生了一些病态反应:对战胜困难毫无信心、心慌失眠、多虑、有的沉默寡言、有的破罐破摔,甚至有的寻死觅活、自杀轻生。从调查情况看,由于上述原因导致学生产生受挫心理的占相当大的比重。因此,应该把提高学生的耐挫折能力作为对学生尤其是大学新生进行心理健康教育的重要内容。

第三、培养大学生的顽强意志,提高他们适应社会的能力。当代大学生多为独生子女,在家为掌上明珠,考上大学以后更是家中的皇帝。一些不良的 家庭教育 使他们产生不健康的心理,如过分依赖、受不得刺激、经不起挫折、不能正确处理人际关系、有一点不顺心就觉得天要塌下来、意志薄弱,承受力差、一遇到问题就无所适从,容易产生挫折感。孔子说:“君子道者三,我无能焉,仁者不忧,知者不惑,勇者不惧。”。孔子将“勇敢”作为君子“三道”之一。在对大学生进行心理健康教育的过程中,我们同样要注意培养学生的“勇者不惧”、一往无前的顽强意志,使他们能在即将面临的竞争日趋激烈的社会生活中,不断增强生存与发展的能力。

(二)高校思想政治教育与心理健康教育融合的途径

1.实现教育者与受教育者思想上、情感上的交流和共鸣。

思想政治教育着眼于国家、社会和民族的整体利益和发展,帮助人们正确认识世界发展的客观规律,树立远大理想,提高思想政治觉悟。其教育方式一般是主动介入,采用集体教育的方式,自上而下,强制灌输,受教育者往往缺少平等和尊重体验,有被命令感和被迫服从感。心理健康教育则着眼于个体的成长与发展,帮助受教育者认识自我,建立正确的 自我评价 ,使受教育者学会处理个人与自身、个人与他人、个人与集体、个人与社会的关系。其教育方式一般是在教育者和受教育者互相平等和尊重的基础上,采取个别交谈和咨询的方式,帮助受教育者形成良好的社会适应能力,构建健康的心理世界。

目前高校思想政治教育中融入了心理健康教育的内涵,势必要在思想政治教育中融入心理健康教育的 方法 。社会心理学研究表明:相似的角色之间具有更大的吸引力,更容易互相影响。高校学生都是成年人,心理和生理都已成熟,他们需要的是一种平等和尊重的交流方式。如果我们在思想政治教育中以座谈方式代替 报告 方式,以谈心方式代替训导方式,学生们就会因“角色相似”而把教育者当作知心人,并乐意接受其教育。

因此,我们要转变传统的思想政治教育方式,从过去单一“说教者”角度和立场转变为兼顾到教育者和受教育者双方角度和立场,尽快站在学生的角度,尊重、理解、同情学生,对学生思想上的困惑、迷茫、误解和不正确的观点采取谅解和宽容的态度。尊重学生的价值观,尊重学生自主选择价值的权利,以减少学生对思想政治教育的被动服从。但是,这并不等于说要对学生的价值观无原则的接纳和包容,当学生的价值观明显违背具有普遍意义的社会主流价值观的时候,当学生做出一个可能给社会、他人或其本人造成严重损失和危害的价值选择的时候,教育者就要对学生进行价值干预,用马克思主义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对其持续进行影响,使其思想向社会所要求的方向发展。只有这样,才能做到思想政治教育方式与心理健康教育方式的水乳交融,实现教育者与受教育者思想上、情感上的交流和共鸣,增强思想政治教育的说服力和感染力,发挥其应有的作用。

2.实现解决学生心理问题、思想问题与解决实际问题相结合

心理是客观现实的反应,任何正常的心理活动和行为,必须在形式和内容上与客观现实保持一致。有时面对同一客观事实,不同的主体可能会有不同的心理反应,但以下三方面的规律则是正常的心理反应所共同存在的:第一、客观刺激事件会导致主观心理反应;第二、负性刺激事件会导致负性心理反应;第三、良性刺激事件会导致良性心理反应。所以说心理问题和思想问题在本质上是和实际问题密切相连的。思想政治教育通常是从人的现实表现入手,分析支配其行为的思想动机,再从思想动机分析产生该思想动机的客观外界条件,然后去创造和改变客观外界环境,使之具有产生好的思想动机的外界条件,从而促使人形成良好的思想动机。因此,解决实际问题就成为解决心理问题和思想问题的基础。对大学生而言,目前面临的实际问题主要是学习困难、就业困难、社会交往困难、贫困生生活困难等。这些问题解决不好,就容易使人产生紧张、焦虑、自卑、无价值感、社交恐惧等负性情绪,这些负性情绪长久不能摆脱,就会影响他们业已形成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

解决这些心理和思想问题:一是要引导受教育者对面临的困难和问题有一个正确认知;二是要把解决心理和思想问题与解决现实问题很好地结合在一起。现实问题解决了,就会缓解压力,稳定情绪,化解矛盾,使学生产生积极乐观的心态,增强学习积极性,从而更好地服务社会,回报国家。因此,在高校的思想政治教育中,应坚持解决心理、思想问题与解决实际问题相结合的原则:一方面教育学生用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的观点看待困难和问题,尽量用宽容的态度对待现实生活中遇到的困难;另一方面教育者要想方设法解决学生最关心的现实问题,在解决现实问题的过程中真正解决心理和思想问题。

总之,心理健康教育已成为提高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实效性的重要手段,将两者有机结合起来,发挥其在思想政治教育中的强势作用已经刻不容缓。

参考文献:

[1]唐书怡高校心理教育与思想政治教育结合探讨[J]时代教育

[2]杨作新强化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的理论思考与对策研究[J]高教探索

[3]张明成为合格的教师[J]心理健康教育北京:科学出版社,

[3]赵景会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与心理健康教育有机结合[D]东北师范大学硕士学位论文2007·5·6-7·

[4]祝敏丹高校思想政治教育与心理健康教育的有机结合[J]安顺学院学报第10卷第2期2008年4月

[5]杨世雄新时期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基本途径探讨[J]湖北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5年9月

[6]颜农秋关于思想品德教育与心理教育[J]探索与争鸣

[7]赵展业高校思想政治教育与心理健康教育的融合性分析[J]河北师范大学学报

《大学生 人际交往 障碍原因及改进方法》

摘要:人际交往的本质是心理适应,相互的心理适应才能产生良好的人际关系。而如今当代大学生人际交往问题已经成为困扰学生的主要问题之一,影响高校大学生正常的学习、生活和交流。本文从人际交往的定义,影响大学生人际交往障碍的因素以及大学生人际交往障碍的外在影响因素等方面进行了深入探讨,分析了产生人际交往障碍的原因,并且提出了解决的方法,以有利于大学生在人际交往中建立良好的人际关系。

关键词:大学生;人际交往;障碍;解决方法;

人际交往的本质是心理适应,相互的心理适应才能产生良好的人际关系。而现今,人际交往障碍却成为当代很多大学生学习、生活的绊脚石。良好的人际关系是在交往中形成和发展起来的,处于青年期的大学生,思想活跃,精力充沛,兴趣广泛,人际交往的需要极为强烈。他们力图通过人际交往去认识世界,获得友谊,满足自己物质和精神上的各种需要。在交往过程中,如果顺利,大学生便心情舒畅;一旦交往受挫,便心情郁闷,身心受损,产生各种不良后果。

青年大学生正处于成长的关键时期,对事物的感性和理性认识逐渐趋于成熟,已初步形成自己独特的认识和见解,但自我意识发展还不完善,不能很好地应对成长过程中遇到的种种困惑与问题,在人际交往方面存在的一些负面因素阻碍了良好人际关系的建立,进而影响学业的顺利完成。

一、引起大学生人际交往障碍的原因

(一)认知引起的交往障碍

大学生随着年龄的增长与知识的增多, 经验 和阅历逐渐丰富,非常喜欢按自己的意愿行事,腻烦说教。他们渴望成才,自尊心极强。但不能对自我和社会进行正确客观的评价,自我调适能力也很欠缺。因此他们对未来生活充满过于理想化的追求,缺乏科学的社会认知,容易偏离实际水平,产生主观偏差或障碍,主要表现有:

(1)第一印象效应:是指凭直觉把与人第一次见面的印象作为对他人的评价,并在日后的交往中占主导印象地位,以此来决定与他人的关系及亲密程度。

(2)晕轮效应:指人们对他人的认知判断首先是根据个人的好恶得出的,然后再从这个判断推论出认知对象的其他品质的现象。

(3)刻板印象:是指对于某一类人或群体所形成的一种比较固定、刻板的看法。在角色认知过程中,按照预想的类型赋予习惯性、特征化的评价。这种以个性代替共性、以特殊性代替普遍性的做法会阻碍交往的正常进行。这就要求大学生抛弃传统观念,结合现代社会状况及实际情况考察具体人、具体事,以免产生误解。

(4)投射效应:是指将自己的情感、意志投射到他人身上并强加于人的一种认知障碍。假定他人也一定会有与自己相同的感受和品质,通俗的说就是“以已推人”、“以已之心,度人之腹”,往往会带来对方的排斥与反感。

(二)社会因素引起的交往障碍

社会因素主要指家庭、社会环境和学校等因素对大学生人际交往的影响。不论是学校教育,还是家庭教育,都应该是全面的教育。但我国的教育制度以应试教育为主,缺乏素质教育,同时家庭教育也以此为导向,这种教育制度影响了学生人际交往能力的培养。首先,在学校层面,中小学普遍存在的应试教育抑制了学生人际交往能力的增强。学校在教育上往往偏重智力因素的培养,忽视了对学生情感、意志、性格等非智力因素的培养;注重思想政治教育,不注重心理的沟通疏导。其次,高等学校教育普遍重视专业知识技能的学习,忽视了心理健康教育,而人际交往教育是心理健康教育的重要内容。由于理论知识的缺乏,严重阻碍大学生的心理健康和交际能力的发展。

(三)交往面狭窄,缺少经验和交谈技巧

第一,大学交往以寝室为中心。他们多在寝室这种小的交往圈子里面生活,且满足于这种现状,不愿主动去接纳、开拓外界的精彩生活。交往的狭隘性使很多大学生跟其他非同寝室的同学的关系变得疏远起来,交往面也越来越狭窄。第二,一些大学生缺乏交谈技巧,不善于拒绝别人的要求,不会说“不”,导致事情不能得到很好解决;说话欠思量,以致造成一些不必要的误会。第三,当前大学生的人际交往教育往往是理论上的教育,缺乏实践的平台。高校或因为不重视当代大学生人际交往实践的重要性,或因为场地有限,或因为本身和社会上一些企业、机构的联系少,很难给学生提供更多的实践机会。

(四)过度依赖网络引起的交往障碍

随着网络的普及和发展,大学生首当其冲成为互联网最频繁的使用者之一。网络的介入,使大学生的人际关系也生了一系列的变化。网络普及后,许多大学生过分沉溺于网络交往,参加现实人际交往的时间会逐渐减少,造成热衷于各种“网事”,对近距离的关系反而疏远了的情况。特别是家庭的关爱对他们来说更成为一种束缚和负担。许多大学生宁愿在网吧不分昼夜地上网,也不愿意回家探望父母。还有些人除了要生活费外,和父母无话可说。亲情是人最基本的感情联系,也是人最基本的人际关系,它需要的是现实生活中的维系。网络的介入可能导致亲情的疏离。一些沉迷于网上交际的大学生,往往因为疏于现实交往,将所有心事都交给了网友,缺乏现实交往的动机,导致其现实人际交往的勇气与能力没有得到应有的锻炼与培养。

(五)社会主流价值观的变化

经济和科技的飞速发展以及物质和 文化 生活的极大丰富,大大减少了社会个体对他人的需求和援助,这种生活态度的转变也影响了大学生的人际交往观念。从人的价值观角度看,过去那种“重义轻利”的传统观念依然是中国社会所弘扬和提倡的,但市场经济体制下的激烈竞争加剧了人际关系的处理难度。这在某种程度上造成了人际关系的疏远、人情的淡漠。大学生的人际交往也受社会风气的影响,现今社会上流行的“金钱至上”、“一切凭关系”等不良社会风气也影响着大学生的交往观。这些都不利于大学生人际交往的正常进行。

二、逾越人际交往障碍,学会正确与人交往

大学生要有意识在进入大学一开始就学习人际交际的技巧,从各个方面锻炼自己,克服各方面的心理问题,不断提高人际交往能力,形成良好的人际关系,度过快乐的校园生活,更有助于今后的生活、工作取得成功。

(1)把握人际交往的基本原则

正确的交往原则包括以下四个方面:一是平等原则。平等待人是与人和谐交往的前提。与人交往应做到一视同仁,切忌嫌贫爱富,不能因为家庭、地位、经历、特长、能力等方面原因而对人另眼相看。平等待人就是将心比心,学会换位思考,只有平等待人才能换取别人对自己的平等相待。二是诚信原则。诚信历来被视为人际交往的的基本准则。诚信要求在交往中,彼此应抱着诚心诚意善的动机和态度,相互理解接纳和信任,重信用、守信义。三是宽容原则。宽容就是心胸宽广,大度容人,对非原则性的问题不斤斤计较。宽容对协调个人和他人的关系具有重要的意义,它有助于扩大交往空间,也有助于消除人际间的紧张和矛盾。四是互助原则。在人与人的交往中,相互关心,互相帮助,对增强彼此的理解,加深彼此的感情,有着重要的意义。

(2)学习交往技巧

大学生不断调整、改变自己的不当观念,对人际交往形成一种积极的准确的认识。为此,在人际交往中应尽可能地做到:

1.注意仪表、举止、言谈、风度、气质和行为规范,给对方良好的第一印象。第一印象在人际交往中的作用非常大,具有认识效应、即时效应和长久效应,往往是根据对方的仪表、举止、言谈、风度、气质等形成的。因此加强自身修养,以良好的精神风貌出现在交往对象面前是十分重要的。

2.要把对方放在首位。关注对方的需要、兴趣和感受。交往的话题和形式应适合对方的知识范围和经验,合乎其心理需要和兴趣。要学会倾听,仔细耐心地倾听能让对方感到自己得到了认可,觉得自己有价值,此乃人际交往中的法宝。同时,交谈要注意建设性和有效性,大学生有很强的上进心,能从谈话中得到一些收获和启发将是一件很让人高兴的事。

3.讲究语言的艺术性。讲究语言的艺术性,要做到会用清楚、准确、简练、生动的语言表达思想和感情;谈话内容不枯燥,能吸引对方;尊重他人意见,避免评论和争论;即使批评他人,要在肯定之后提出,而且以不伤害他人的自尊心为前提。

4.保持适当距离。人的生理特点和心理特点决定人与人之间是有一种无形的距离,而且此距离由它适当的限度,距离过近或过远,都会造成人际关系的不和谐,正所谓“距离产生美”。

(3)充分实践,提高人际交往能力

大学生在课堂上学习到了方法与技巧,但同时还需要大量的实践活动。如果不进行实践那这一切都是“纸上谈兵”。大学生从入校的第一天起,要经常与人交往,锻炼自己使对方开口的本领和寻找相互感兴趣话题的本领。还要注意对交往的对象期望值不要太高,不要希望每个人都能成为你的知心朋友,避免造成心理有失落感。要经常换位思考,体会对方的心理感受,就会理解别人的感情和行为,从而改善自己待人的态度。

综上所述,我认为克服大学生人际交往障碍需从大学生自我意识的培养开始.学校、家庭社会等因素确实对大学生的人际交往造成了不可磨灭的影响,但这些影响已经发生了,不能改变。大学生只有寻求通过自身的学习和实践来改变人际交往障碍。根据北京青少年发展基金会所做的调查,北京高校中,月生活费不足200元的大学生可视为贫困大学生,不足100元的为特困生。按照这个标准,我不属于贫困和特困大学生,但我家庭确实很贫困。根据我所看的接近20篇文献分析,我是有轻度的人际交往障碍,也有 文章 中谈到的问题。首先我对人际交往的期望过高,期望交往的都是知心朋友,大家志同道合,这有些理想化,不利于我的人际交往。因此我要纠正这种想法。其次我生活主要以寝室为中心,在寝室这种小的交往圈子里面生活。这就造成了我交往面狭窄。解决途径是我应当多参加集体活动,多与寝室以外的人沟通交流,拓宽交际面。再次,我的人际交往技巧匮乏,为了更好地学习和生活,我一定的多看一些社交礼仪,人际交往方面的书籍,多和有经验的人交流,努力克服人际交往障碍。

参考文献:

[1].兰静,大学生人际交往障碍分析及解决策略.才智,2012(21):第203页.

[2].温永慧,大学生人际交往障碍及人际交往技巧.青少年研究(山东省团校学报),2007(05):第31-33页.

[3].徐晓霞,大学生人际交往障碍心因分析.山东教育学院学报,2009(04):第60-62页.

[4].汪汉荣,龙健飞与王绪朗,浅谈大学生人际交往障碍的影响因素及其消除对策.经济师,2005(02):第98-100页.

[5].王梅,大学生宿舍人际关系的矛盾破解与和谐构建.四川文理学院学报,2008(06):第109-111页.

[6].何伟与王琳,影响大学生人际交往障碍的因素及解决途径.中国成人教育,2007(23):第72-73页.

[7].董鹏等,大学生人际交往障碍形成的主要原因及解决途径.高等教育研究(成都),2012(03):第17-22页.

[8].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编写组著,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2010年修订版[M],北京市:高等教育出版社.2010.第82,83页.

[9].丛茂国,大学生人际交往障碍及自我解决途径.辽宁师范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05(01):第112-114页.

[10].喻慧,贫困大学生心理压力和人际交往障碍分析.文教资料,2006(22):第21-22页.

成考心理学本科毕业论文

『壹』 心理学大专要考哪几门课程

心理学课程考试表来 课程自代码 课程名称 学分 非笔试课程代码 非笔试课程名称 非笔试课程学分 备注 *** 思想概论 2 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原理 3 社会心理学(二) 6 加考课 普通心理学 86 实验心理学(实验) 2 心理测量 4 心理统计 4 生理心理学 6 认知心理学 6 心理实验设计 4 心理实验设计实验 2 心理学史 4 变态心理学 4 心理治疗 4 工程心理学 4 市场调查 4 人事测量 4 人力资源管理 4 环境心理学 2 英语(二) 14 3门选考1门 日语(二) 14 俄语(二) 14 心理学专业本科毕业论文 0

『贰』 大专一个学期一般考几门课

需要看你上的什么大学了,有的大类招生的重点大学,考试还是很严格的,我小妹今年上的东北大学,第一学期考了9科,军训都算成绩

『叁』 大专有哪些科目

1、计算机网络、运动营养学、职业规划:大专中主修类科目是根据自身选择的专业,学校进行安排课程上课,这也是必修的。计算机网络技术和职业规划是大学中最重要的课,都是大学生步入社会的比学课程。

2、 *** 思想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概论:本课程是以中国化的马克思主义为主题,以马克思主义中国化为主线,以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为重点。

3、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全书主要内容包括: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是关于无产阶级和人类解放的科学,物质世界的本质及其发展,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社会结构,社会发展规律与历史主体,社会主义制度的建立及其发展,共产主义是人类最崇高的社会理想等。

4、中国近代史纲要:主要内容:一个极度贫弱的旧中国逐步变成一个持续走向繁荣富强、充满生机和活力的社会主义新中国的历史。中国 *** 从成立之日起,就肩负着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历史使命。

90多年来,它把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同中国实际和时代特征相结合,取得革命建设改革伟大胜利,开创和发展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从根本上改变了中国人民和中华民族的命运。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是实现中华民族复兴的必由之路。

重视历史的学习与研究,注意总结和汲取历史经验,这是中国的一个优良传统。 *** 讲过“历史的经验值得注意”。他还多次发出过“学一点历史”的号召。

*** 指出,“要懂得些中国历史,这是中国发展的一个精神动力”。 *** 提出,要“坚持不懈地进行中国近代史、现代史及国情的教育”。胡 *** 也说过,要“更加注重用中国历史特别是中国革命史来教育党员干部和人民”。

5、羽毛球、乒乓球、网球课:这类课程是根据学校的安排老师的种类教学科目、学生自生的兴趣爱好和当时学生的上课时间自主选择的一种课程,这门课程不仅可以提高大学生整体的精神状态,还可以强身健体。

『肆』 自学考试专科需要考哪些科目

自学考试课程结构分类:政治理论课、公共基础课、专业基础课、专业课。

政治理论课: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 *** 思想、 *** 理论和 *** 重要思想概论,中国近现代史纲要,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

公共基础课:大学语文、英语(一)、英语(二)、高等数学(工专)、高等数学(工本)、高等数学(一)、线性代数(经管类)、概率论与数理统计(经管类)、线性代数、概率论与数理统计、复变函数与积分变换、物理(工)、计算机应用基础。

自考专科毕业生接考自考本科须知:

一、各类高等院校的自考专科毕业生接考自学考试本科,须先在规定时间办理自学考试新生注册手续,取得自学考试准考证;

再凭本人准考证、身份证、毕业证书原件及相应的学籍材料其中包括成绩单(复印件须加盖存档单位红章),经自学考试办公室审核,办理接考本科手续(考生至迟应于考完自学考试全部规定课程之前半年将接考手续办妥)。

二、已办接考手续的自考专科的考生,若在2001年底以前全部笔试课程考试合格,可按1996-2000年的考试计划毕业,所办接考手续仍然有效;若2001年底以前不能取得全部笔试课程合格成绩,则须重新办理接考手续(凭原接考证明,免于收费)。

『伍』 报考成人大专,是要考几门课

语文:要注意把握时间 从每年的考试状况看,很多平时成绩不错的考生在考场上都会把握不准考试时间,尤其以作文为甚,经常写不完。作为成考考生,很多都有社会工作经验,届时只须正常发挥,表现出一定的思想深度,就可以取得不错的分数。考生在平常要多练习这方面的写作能力。 特别提醒考生,写作文时要把握好文章主旨,无论任何文体,都要把握其中心思想;此外,重点理解材料内涵;第三,作文要有一定深度。 数学:答题时遇到难题就放弃 首先要注意复习概念。大纲是所有考生都需要彻底理一遍的首要复习材料。所有的概念都须搞清记熟,查漏补缺。在做题的时候,要强调做题质量。从9月份开始,做题是考生这一段时间必须勤加练习的重要内容。综合题、模拟题、历年真题都是最后阶段的必练题目。 从近几年的数学题来看,没有很难的题,考题以常规题为主,只要考生能够将常规题答准确,一般就能够拿到120分左右。 英语:注意多做练习题 从《考试大纲》来看,语音题占7%,词汇语法题占27%,完型填空占13%,阅读理解占40%,短文写作占13%。考生要想在成考中取得好成绩,必须在最后阶段多做练习题,同时多看英文书报,这样提高词汇量。通过做题,可以体会到写作者的思路,并领会出题人的思路。需要提醒考生的是,在做题的过程中,如果发现自己的答案与标准答案不符,这时考生就不要固执地坚持自己的理解,要调整自己的思路。复习语法知识时,不能只顾记忆语法知识,要通过做题发现出题人是通过什么方式来考某一个知识点的。

『陆』 自考专科有哪些科目需要选几门

自考会计要考线性代数,统计学,概率学等等,自考本科的话应该算上公共课是13门课左右专。一般是属数学底子要好的。自考形式很透明,就是在招生中猫腻太多,骗子也多。你如果要考专科其实没什么用,专科科目比本科多,选个好点的高自考,不用考专科,直接学本科的科目就可以。其实最好拿文凭的是 上会计的成教专科,接自考的本科。

『柒』 大专需要学习哪些科目

大专时的学习科目需要根据专业来确定。

以土木工程专业为例

1、主干学科:力学版、土木工程权、工程管理、工程造价。

2、主要课程:

高层建筑设计、建筑结构抗震设计、房屋建筑学、建筑制图、结构力学、混凝土结构设计、钢结构设计、建筑工程CAD、材料力学、施工组织与管理、工程项目管理、土力学与地基基础、工程造价与计价原理、建筑设备、水力学等。

专科是指高职高专教育,由高等教育的组成部分,是大学学历层次之一。在中国,专科教育由高职和高专承担,部分本科高校同时开设有专科。专科学历层次不颁发学位证书而颁发普通高校毕业证书。

(7)专科考那几门课程扩展阅读:

专科的教育形式:

专科是以培养技术型人才为主要目标,即专科培养目标是实践化,是在完成中等教育的基础上培养出一批具有高等教育知识,同时又有一定专业知识和技术技能的人员,其知识的讲授是以够用为度,实践为本。

根据中国大陆教育体制教育分为幼儿教育、初等教育、中等教育和高等教育。专科教育是在完成中等教育基础上进行的比本科教育学习年限短的职业教育,同本科教育、研究生教育一样,都是我国高等教育体系中的组成部分。

要看是本科论文还是博硕士论文,本科对论文质量要求不高,博硕士要求高些

论文格式如下:1、论文题目:要求准确、简练、醒目、新颖。 2、目录:目录是论文中主要段落的简表。(短篇论文不必列目录) 3、提要:是文章主要内容的摘录,要求短、精、完整。字数少可几十字,多不超过三百字为宜。 4、关键词或主题词:关键词是从论文的题名、提要和正文中选取出来的,是对表述论文的中心内容有实质意义的词汇。关键词是用作机系统标引论文内容特征的词语,便于信息系统汇集,以供读者检索。 每篇论文一般选取3-8个词汇作为关键词,另起一行,排在“提要”的左下方。 主题词是经过规范化的词,在确定主题词时,要对论文进行主题,依照标引和组配规则转换成主题词表中的规范词语。 5、论文正文: (1)引言:引言又称前言、序言和导言,用在论文的开头。 引言一般要概括地写出作者意图,说明选题的目的和意义, 并指出论文写作的范围。引言要短小精悍、紧扣主题。 〈2)论文正文:正文是论文的主体,正文应包括论点、论据、 论证过程和结论。主体部分包括以下内容: a.提出-论点; b.分析问题-论据和论证; c.解决问题-论证与步骤; d.结论。 6、一篇论文的参考文献是将论文在和写作中可参考或引证的主要文献资料,列于论文的末尾。参考文献应另起一页,标注方式按《GB7714-87文后参考文献著录规则》进行。 中文:标题--作者--出版物信息(版地、版者、版期):作者--标题--出版物信息 所列参考文献的要求是: (1)所列参考文献应是正式出版物,以便读者考证。 (2)所列举的参考文献要标明序号、著作或文章的标题、作者、出版物信息。 心理学期刊论文(实证研究报告)的正文也就是论文的正文所要求的。

这是我自己综合几篇论文写的 ,可以参考一下。希望能帮到你啊!嘿嘿浅析家庭因素对大学生心理健康的影响及对策摘 要 近年来大学生因心理问题而引发的恶性事件呈上升趋势,针对大学生心理健康状况,分析了家庭因素对大学生心理健康的影响,并对如何加强大学生家庭教育提出一些意见和建议以供参考和借鉴。关键词 大学生 心理健康 家庭教育大学生作为一个特殊的社会群体,正处于“心理上的断乳期”,生理、心理尚未完全成熟,却面临着高于其他同龄群体的多重压力。近年来高校不断出现因大学生心理问题而发生的恶性事件,大学生心理健康状况令人担忧。而家庭因素是影响大学生心理健康的重要因素,应重视大学生家庭教育,发挥其应有作用。一、 大学生心理健康现状当代大学生思想活跃、渴求知识、追求进步、积极向上,他们志向高远,胸怀博大,能把个人的理想和志向融入到民族振兴和国家强盛的宏图伟业中,这是大学生心理发展的主流。但是随着知识经济时代和信息化社会的到来,人们的思想观念、生活方式等发生很大变化,科学技术的迅猛发展,社会竞争的日趋激烈,使处于“心理断乳期”的大学生们面临巨大的心理压力,因心理问题走上极端的大学生呈上升趋势。据教育部门有关调查资料显示,在校至的大学生存在不同程度的心理问题、心理障碍或心理疾病。大学生的心理问题具体表现为:第一,学习目的不明确,缺乏学习动力,没有紧迫感,适应困难。有些自我控制能力较差的学生往往沉溺于上网聊天或玩游戏,看武侠小说,学习成绩不佳,进而产生厌学心理、考试焦虑。第二,人际关系适应不良。一些大学生寻求在网络的虚拟世界里找到交际的满足,有的甚至染上网瘾,迷恋于网络世界,自我封闭,不愿与人面对面交往,久而久之,会影响大学生的认知、情感和心理定位。第三,恋爱心理困惑。情绪和情感不稳定,情绪起伏大,情感变化快,恋爱不成或失败往往导致大学生心理变异。第四,抑郁心理。多呈现在特困生、学习困难与自我认知不良的学生中。第五,就业心理困惑。在择业过程中心理准备不足,急功近利,部分学生从众心理严重。第六,意志不坚定。有压力但动力不足,有信心但不能持之以恒,人生目标不明确,等等。二、 家庭因素对大学生心理健康状况的影响大学生在学校发生问题,有许多是在其早期成长过程中就埋下了种子,问题的解决也需要家庭的配合与参与。家庭因素是影响青年学生心理健康的重要因素。有许多研究表明:大学生部分心理问题来源于他们原生家庭的父母教养方式、家庭结构、家庭氛围和家庭经济状况等。(一) 父母教养方式对大学生心理健康状况有直接的影响。父母的教养方式对子女的心理行为发育和健康有不可忽视的作用。王玉洁2004年对郑州铁路职业学院医学院分院的165位大一至大三的学生所做的调查表明:父母的教养方式对子女青年期心理健康状况有直接影响。父母的温暖、关怀、体贴使子女形成热情、自信、自尊独立、有坚持性、积极情绪较多的人格特点,从而促进心理健康发展。拒绝、否认的教养方式使孩子形成羞辱、自卑、自罪、无助,办事谨小慎微,优柔寡断,害怕被他人拒绝,不懂什么是爱,更不知道被爱的滋味的心理。父母过分干涉教养方式使孩子形成缺乏自信、过分自我约束和依赖等不良人格特点。父母惩罚严厉教养方式使子女产生自卑感、无助和不安全感。特别是惩罚严厉教养方式易使子女丧失自尊,产生焦虑和强迫症状。(二) 家庭结构对大学生心理健康状况有重要影响。卢勤采用临床症状自评量表(SCL-90)及自编家庭信息问卷对成都市某大学5090名2009级新生进行调查表明:家庭结构对心理健康总体水平及人际敏感、抑郁、精神病性3个因子得分均具有显著影响。寄居家庭相对于其他家庭的学生与人交往时更加敏感,单亲家庭学生的抑郁程度更高,心理健康总体水平更差。单亲家庭大学生心理障碍较严重,心情抑郁、性格孤僻、自卑多疑、逆反心理严重,由于家庭结构的不健全,子女往往会失去与父母中的一方进行交流的的可能,相对只能获取部分关爱,与正常家庭的子女相比较,其心灵会蒙上一层阴影,很容易产生敏感、自卑心理。(三) 家庭氛围是影响大学生心理健康的又一因素。和谐的家庭氛围能使子女身心愉悦,心理压力减轻,有利于身心健康的良性发展。不和谐家庭中,争吵、溺爱、冷淡和家庭暴力都会给人的身心健康造成不同程度的伤害,溺爱和暴力两种家庭氛围尤为突出。(四) 家庭经济状况也会影响大学生心理健康发展,但影响有一定限度。据研究发现,家庭经济困难的学生心理健康水平显著低于经济不困难的学生。家庭经济收入越低,学生的心理健康水平越低。家庭经济状况差的学生大多来自农村,他们要承受更多的经济和心理压力,大部分贫困生由于经济拮据、视野有限和交往能力欠缺,一时又无力改变现状,易产生敏感、自卑、抑郁、焦虑、人际关系紧张等特点。生活在富裕家庭的大学生也可能与贫困生一样出现较多的心理健康问题。三、 加强大学生家庭教育的意见及建议常说心理素质对人的发展起决定作用,而家庭是培植大学生心理素质的重要场所,是大学生遭遇挫折出现心理危机时的疗养所。家庭教育是学校教育的基础,在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中占有重要地位,因此,应重视大学生的家庭教育。(一) 家长要充分认识到家庭心理健康教育的重要性,自觉承担教育义务。家庭教育在个体成长中对个人素质的贡献方式比较特殊,更多是家人之间相互交流中的潜移默化、相互浸染,这种印刻在内心深处的“素质”对人的成长影响深远,家庭教育一旦出现误区,往往会导致大学生心理问题“源于家庭”。因此,家长必须充分认识到家庭教育的地位和作用,自觉地承担起大学生子女心理健康教育的义务。(二) 营造和谐的家庭氛围,使大学生子女能够敞开心扉。家永远是我们避风的港湾。家长需要努力营造和谐温馨的家庭氛围,以民主平等的态度与大学生子女沟通交流,耐心倾听子女的诉说,让子女能真实展现自己的内心世界,用关爱滋润子女心灵,使家庭真正成为大学生避风的港湾,成为大学生健康成长的坚强后盾和精神支柱。(三) 针对大学生易出现的心理问题,及时进行家庭教育。1、 更新教育观念,让大学生身心得到全面发展。大学教育与早期教育的目的不同,学生的学习已不再仅限于对知识的积累,学习的目的是为了运用和创新,在于全面发展。因此,家长要提升自己对大学教育的了解,更新教育观念,而不能停留在应试教育阶段。要积极支持子女走出课堂,参加各种学校活动,在实践中锻炼自己,为子女今后发展目标指明方向,增强其学习目的和动力,总之,家长既要关注子女专业学习,又要注重其心理健康教育。2、 针对大学生人际交往障碍,在家庭中进行人际交往教育。在家庭教育中,应鼓励学生广泛交良友益友,通过学习增强自己的魅力,提升自己,并遵循真诚、平等、尊重、理解、互助互利的人际交往原则,主动与老师同学交往,积极融入到周围的环境中去。家长应该认真去倾听子女倾诉,并给予开导,帮助子女化解生活问题,也可以结合自身经历向子女传授交往技巧。3、 针对大学生恋爱心理困惑,在家庭中进行情感教育。在家庭教育中,父母首先要以身作则,创建和谐家庭,做好子女的楷模。其次,在爱情观教育上应开门见山,不应遮遮掩掩,教育子女要理性,不应感情用事;如果子女已经恋爱,家长不要冲动,要善于疏导,而不是一味责难,同时要加强性健康教育。教育子女正确处理爱情与学业、事业的关系,指导子女注意恋爱的心理和生理卫生,避免因性冲动而带来严重后果。再次,要加强网恋教育,提醒子女增强安全意识,不要迷恋网络,不要轻信网络信息。4、 针对大学生就业心理困惑,在家庭中进行就业教育。家长在学生选报专业时就应该开展就业教育,提醒子女结合自身爱好和机会发展需要选择专业方向。同时,家长应尊重学生的想法,降低对子女的期望值,以减轻子女压力,并在财力方面给予合理支持。另外,家长也应接受新的就业观念,大学毕业生一次就业并不意味着工作将不再变化,而是会随着市场需求做出调整,因此,家长不应让子女局限于工作的稳定和专业的对口,要让子女深入接触社会,最终明确自身就业方向。(四)家长、学校双方积极主动沟通,了解身心发展状况。家长要主动经常浏览孩子所在学校的网页或学校寄发的有关通知,及时了解孩子大学的动态,与孩子的辅导员沟通,了解孩子在学校的生活,有条件的家长也可以到学校探望孩子,在于同学和老师的聊天中了解孩子的成长轨迹。学校也要与家庭保持联系和沟通,加强对学生家长的引导,为家庭教育发挥作用提供条件。参考文献:[1] 周留柱.大学生心理健康的现状及成因分析与对策 [J].中国高教研究,2006(7):67-68.[2] Lutenbancher M. Relationshipps between psychosocial factors and abusive parenting attitudes in low-income single mothers [J]. Nurs Res 2002,51(3):158-167.[3] 王玉洁.父母教养方式与大学生心理健康的关系 [J].中国临床康复,2005(32).[4] 卢勤.家庭因素对大学生心理健康的影响 [J].西华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0,29(1):107-110.[5] 陈雯,陈新.家庭背景因素对大学生心理健康的影响 [J].社会•行为•心理,2008,11,(6A):966-968.[6] 刘春玉.浅谈家庭教育对大学生心理健康的影响与作用 [J].教育与职业,2008(8):127-128..[7] 闫玉.大学生家庭教育研究 [J].教育与职业,2006(27).[8] 谢沫珠.大学生家庭心理健康教育的价值分析 [J].长春工业大学学报(高教研究版),2009,30(2):109-111.[9] 姜超,罗良针.论当前实施大学生家庭教育的必要性 [J].黑龙江教育(高教研究与评估),2009(6):38.[10] 程路.大学生家庭教育面临的挑战及着力点 [J].教育与职业,2008(8):189-190.[11] 谢沫珠,尤嘉.大学生家庭心理健康教育研究[J].西北医学教育,2009,17(4):773-775.

毕业论文的心理学

据学术堂了解,心理学毕业论文的结构大致可以分为以下基本部分:第一,中英文摘要.摘要一般是全文的概括与总结,通过摘要一般就可以了解到全文的主要内容与信息.摘要一般包含四个部分,目的、方法、内容、与结果.目的一般包含研究的对象、范围与目的.方法就是研究过程所采取的方法或者技术手段.内容就是论文做了哪些工作.结果就是研究工作达到了怎样的效果,取得了哪些新发现、新观点等.摘要特别是英文摘要存在的主要问题就是直接利用机器翻译,导致很多语法错误且语句结构不完整.第二,关键字.主要是反映论文主题或者概念的词或者词组,主要用于科技文献检索用,一般以4-6个为宜.第三,第一章.第一章主要介绍研究的背景,研究的意义,国内外的研究现状.第一章主要解决你为什么做?做的意义是什么?以及别人做到什么程度等问题?在写国内外研究现状的需要注意的是不要简单堆砌文献,需要层次分明,最好要有自己的评论.第四,第二章.第二章主要介绍相关技术或者相关的方法.比如你在用什么语言实现系统、用什么数据库、用什么服务器以及用什么架构等,对你所使用的技术做相应的介绍.需要特别注意的就是不要直接网上复制粘贴了事,这部分是查重的重灾区.第五,第三、四、五章.这部分是毕业论文的重点,也就是你工作量的体现所在,主要介绍你做了什么,是怎么做的,并且取得了什么样的结果或者得出了什么结论.这部分的写作一定要具体与详细,将所做的工作给体现出来,章节之间需要层次分明,逻辑清晰,宁可少一章也不要为了凑章节.对于实践性的题目如xx系统的设计与实现.第三章,需求分析,主要包括可行性、功能性需求与非功能性需求.第四章,系统设计,主要包括总体设计、数据库设计等.第五章,系统实现与测试,主要介绍系统是如何实现的,且用什么方法,用什么测试用例对系统进行测试.第六,总结.对全文工作进行总结,需要注意的就是不要直接复制粘贴摘要,介绍所做工作的同时,需要指出可能存在的不足以及未来可改进的地方.第七,参考文献.这部分是重灾区,主要表现在参考文献格式混乱,没有统一,缺页少码,文中的引用不正确或者没有引用.特别需要注意的就是参考文献的数量一定要达到学校规定的要求.第八,致谢.主要对完成毕业论文提供帮助的老师、同学以及朋友表示感谢.切记,这部分也是查重的重灾区,千万不要抄袭.

心理学毕业论文选题方向:

1、现代生命科学对心理学的影响(选取一个领域如行为遗传学、进化论、神经科学等)

2、心理学中的动机理论和动机研究(如成就、归因等)

3、心理学中的情绪理论和情绪研究

4、心理学中的意识理论和研究

5、心理学中的智力理论与研究

6、心理与语言

7、心理与文化

8、心理与社会(家庭关系、同伴关系、社区、传媒、网络等)

9、进化心理学述评

10、论心理研究的生态化取向

11、心理学的本土化运动述评

12、女性心理学思潮述评

13、建构主义心理学思潮述评

14、后现代心理学思潮述评

15、超个人心理学思潮述评

去美国心理网页上下载论文,然后去外语学院找个翻译过来~~~绝对过

要看自己对哪个方面感兴趣,确立主题,然后查找相关文献

心理学大学的毕业论文

了解与掌握心理健康的定义对于增强与维护人们的健康有很大的意义。人们掌握了人的健康标准,以此为依据对照自己,进行心理健康的自我诊断。下面是我给大家推荐的大学心理健康3000字 毕业 论文,希望大家喜欢!

《发挥心理健康 教育 在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中的作用》

摘要:组成部分。认识心理健康与思想政治教育的相关性,在人才培养过程中,发挥心理健康在思想政治教育工作中的作用,将两者结合起来,从而增强德育工作的科学性与实效性。

关键词:心理健康,思想政治教育作用

一、心理健康与思想政治教育的相关性

(一)思想政治教育与心理健康的联系

思想政治工作的任务是培养学生正确的理想信念和高尚的道德品质,心理健康教育的任务是培养学生健康的心理和良好的情绪、意志、性格等方面的素质。一方面,两者互为条件。思想政治教育必须以受教育者心理活动规律为依据,思想的发展变化受心理因素影响和制约。思想政治教育只有从受教育者的心理出发,才能具有针对性和实效性,否则就会陷入盲目的境地。同时,心理教育也离不开思想政治教育。因为人们在进行心理教育的过程中,自觉或不自觉地会将自身的思想政治观念贯穿其中,从而进行有针对性的教育。另一方面,两者相互影响。任何一种政治思想品质都是由知、情、意、行四个心理成分构成的。心理成分的健康发展是良好思想品德形成的重要前提。思想政治教育不能完全脱离受教育者当时的心理需求。同时,思想是心理的调节中枢,是行动的指导,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对人们的心理发展具有一定的积极促进作用,一旦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政治观形成,它就对一个人的整个个性品质起导向作用,促进和提高其心理健康水平。

(二)思想政治教育和心理教育结合的可能性

思想政治教育与心理教育关系密切,同属于意识范畴,都是以人脑为器官,以客观现实为源泉,以实践活动为桥梁,以感知为基础的。思想活动是心理活动的高级形式,心理是思想的基础,思想的发展变化要受心理的影响、制约。而心理活动的方向又受思想的支配。思想对心理起决定作用,心理对思想有反作用,两者相互联系,相互影响。

在现实生活中,思想问题与心理问题交织在一起,许多思想问题的背后有着复杂的心理因素,有些看起来是思想道德问题,究其根源实质却是心理障碍所致。因此思想政治教育绝不能忽视学生的心理因素,而只有从心理入手,才能掌握学生思想意识的形成、发展和变化的规律,从而进行有效的教育和管理。而心理教育能把人们的思想引导到正确的方向上,使人们的心理素质得以提升,思想积极向上。它既可以提高学生的心理素质,又能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增强思想政治教育的实效性。正因为如此,某些心理问题可以通过思想教育的方式来解决,某些思想问题也可以通过心理咨询来改变。

(三)思想政治教育和心理教育的结合是时代对高校教育的必然要求。

我国在校大学生的年龄一般在17一22岁之间,正处于青年期。这一时期是人的生理、心理急剧变化的时期,是人个性品质形成、身体和智力发育的最高峰,是人生中精力最旺盛、求知欲最强烈、接受新事物最快的黄金时期。由于世界经济全球化、政治多极化,科技进步日新月异,信息网络迅猛发展,人与人之间交流的减少,人们的心理负担加重,心理不平衡加剧。而当代中国大学生大多为独生子女,他们是一个承载社会、家庭高期望值的特殊群体。他们自我定位比较高,成才欲望非常强,但社会阅历比较浅,心理发展并不成熟,极易出现情绪波动,不可避免地会形成各种各样的心理问题,急需疏导和调节。在对大学生进行思想政治教育的过程中,开展心理咨询与心理健康教育已刻不容缓。

二、发挥心理健康教育在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中的作用

(一)新时期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的主要内容

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的内容很多,它贯穿在整个思想政治工作的全过程中,渗透到大学生学习和生活的方方面面。在经济转型和我国当代大学生大多是独生子女的情况下,我们认为应主要从以下几方面着手:

第一、培养大学生对生活的现实态度,正确处理理想与实现的矛盾。大学生往往对人生怀有美好的憧憬,对未来踌躇满志。但一接触现实却发现并非想象的那么美好时,就容易产生不客观、不正确的判断,从而产生不健康的心理。表现为不愿意参加社会活动、缺乏生活热情和积极性、猜疑他人、孤独忧郁、生硬固执等状况。因此,培养大学生对杜会对生活的现实的、科学的态度就成为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的主要内容之一。

第二、培养大学生耐挫折能力,增强他们的自信心。在我国,能考人大学的学生,往往在中学时期都是学习尖子。但进人大学后,却发现自己在班里非常一般。有的虽然学习非常努力,但成绩总是在中下水平。对他们来说,这是很难受的。进人大学的新环境后,远离父母、家乡,教学方式、生活环境等都不同于中学,于是一部分大学生产生了一些病态反应:对战胜困难毫无信心、心慌失眠、多虑、有的沉默寡言、有的破罐破摔,甚至有的寻死觅活、自杀轻生。从调查情况看,由于上述原因导致学生产生受挫心理的占相当大的比重。因此,应该把提高学生的耐挫折能力作为对学生尤其是大学新生进行心理健康教育的重要内容。

第三、培养大学生的顽强意志,提高他们适应社会的能力。当代大学生多为独生子女,在家为掌上明珠,考上大学以后更是家中的皇帝。一些不良的 家庭教育 使他们产生不健康的心理,如过分依赖、受不得刺激、经不起挫折、不能正确处理人际关系、有一点不顺心就觉得天要塌下来、意志薄弱,承受力差、一遇到问题就无所适从,容易产生挫折感。孔子说:“君子道者三,我无能焉,仁者不忧,知者不惑,勇者不惧。”。孔子将“勇敢”作为君子“三道”之一。在对大学生进行心理健康教育的过程中,我们同样要注意培养学生的“勇者不惧”、一往无前的顽强意志,使他们能在即将面临的竞争日趋激烈的社会生活中,不断增强生存与发展的能力。

(二)高校思想政治教育与心理健康教育融合的途径

1.实现教育者与受教育者思想上、情感上的交流和共鸣。

思想政治教育着眼于国家、社会和民族的整体利益和发展,帮助人们正确认识世界发展的客观规律,树立远大理想,提高思想政治觉悟。其教育方式一般是主动介入,采用集体教育的方式,自上而下,强制灌输,受教育者往往缺少平等和尊重体验,有被命令感和被迫服从感。心理健康教育则着眼于个体的成长与发展,帮助受教育者认识自我,建立正确的 自我评价 ,使受教育者学会处理个人与自身、个人与他人、个人与集体、个人与社会的关系。其教育方式一般是在教育者和受教育者互相平等和尊重的基础上,采取个别交谈和咨询的方式,帮助受教育者形成良好的社会适应能力,构建健康的心理世界。

目前高校思想政治教育中融入了心理健康教育的内涵,势必要在思想政治教育中融入心理健康教育的 方法 。社会心理学研究表明:相似的角色之间具有更大的吸引力,更容易互相影响。高校学生都是成年人,心理和生理都已成熟,他们需要的是一种平等和尊重的交流方式。如果我们在思想政治教育中以座谈方式代替 报告 方式,以谈心方式代替训导方式,学生们就会因“角色相似”而把教育者当作知心人,并乐意接受其教育。

因此,我们要转变传统的思想政治教育方式,从过去单一“说教者”角度和立场转变为兼顾到教育者和受教育者双方角度和立场,尽快站在学生的角度,尊重、理解、同情学生,对学生思想上的困惑、迷茫、误解和不正确的观点采取谅解和宽容的态度。尊重学生的价值观,尊重学生自主选择价值的权利,以减少学生对思想政治教育的被动服从。但是,这并不等于说要对学生的价值观无原则的接纳和包容,当学生的价值观明显违背具有普遍意义的社会主流价值观的时候,当学生做出一个可能给社会、他人或其本人造成严重损失和危害的价值选择的时候,教育者就要对学生进行价值干预,用马克思主义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对其持续进行影响,使其思想向社会所要求的方向发展。只有这样,才能做到思想政治教育方式与心理健康教育方式的水乳交融,实现教育者与受教育者思想上、情感上的交流和共鸣,增强思想政治教育的说服力和感染力,发挥其应有的作用。

2.实现解决学生心理问题、思想问题与解决实际问题相结合

心理是客观现实的反应,任何正常的心理活动和行为,必须在形式和内容上与客观现实保持一致。有时面对同一客观事实,不同的主体可能会有不同的心理反应,但以下三方面的规律则是正常的心理反应所共同存在的:第一、客观刺激事件会导致主观心理反应;第二、负性刺激事件会导致负性心理反应;第三、良性刺激事件会导致良性心理反应。所以说心理问题和思想问题在本质上是和实际问题密切相连的。思想政治教育通常是从人的现实表现入手,分析支配其行为的思想动机,再从思想动机分析产生该思想动机的客观外界条件,然后去创造和改变客观外界环境,使之具有产生好的思想动机的外界条件,从而促使人形成良好的思想动机。因此,解决实际问题就成为解决心理问题和思想问题的基础。对大学生而言,目前面临的实际问题主要是学习困难、就业困难、社会交往困难、贫困生生活困难等。这些问题解决不好,就容易使人产生紧张、焦虑、自卑、无价值感、社交恐惧等负性情绪,这些负性情绪长久不能摆脱,就会影响他们业已形成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

解决这些心理和思想问题:一是要引导受教育者对面临的困难和问题有一个正确认知;二是要把解决心理和思想问题与解决现实问题很好地结合在一起。现实问题解决了,就会缓解压力,稳定情绪,化解矛盾,使学生产生积极乐观的心态,增强学习积极性,从而更好地服务社会,回报国家。因此,在高校的思想政治教育中,应坚持解决心理、思想问题与解决实际问题相结合的原则:一方面教育学生用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的观点看待困难和问题,尽量用宽容的态度对待现实生活中遇到的困难;另一方面教育者要想方设法解决学生最关心的现实问题,在解决现实问题的过程中真正解决心理和思想问题。

总之,心理健康教育已成为提高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实效性的重要手段,将两者有机结合起来,发挥其在思想政治教育中的强势作用已经刻不容缓。

参考文献:

[1]唐书怡高校心理教育与思想政治教育结合探讨[J]时代教育

[2]杨作新强化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的理论思考与对策研究[J]高教探索

[3]张明成为合格的教师[J]心理健康教育北京:科学出版社,

[3]赵景会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与心理健康教育有机结合[D]东北师范大学硕士学位论文2007·5·6-7·

[4]祝敏丹高校思想政治教育与心理健康教育的有机结合[J]安顺学院学报第10卷第2期2008年4月

[5]杨世雄新时期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基本途径探讨[J]湖北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5年9月

[6]颜农秋关于思想品德教育与心理教育[J]探索与争鸣

[7]赵展业高校思想政治教育与心理健康教育的融合性分析[J]河北师范大学学报

《大学生 人际交往 障碍原因及改进方法》

摘要:人际交往的本质是心理适应,相互的心理适应才能产生良好的人际关系。而如今当代大学生人际交往问题已经成为困扰学生的主要问题之一,影响高校大学生正常的学习、生活和交流。本文从人际交往的定义,影响大学生人际交往障碍的因素以及大学生人际交往障碍的外在影响因素等方面进行了深入探讨,分析了产生人际交往障碍的原因,并且提出了解决的方法,以有利于大学生在人际交往中建立良好的人际关系。

关键词:大学生;人际交往;障碍;解决方法;

人际交往的本质是心理适应,相互的心理适应才能产生良好的人际关系。而现今,人际交往障碍却成为当代很多大学生学习、生活的绊脚石。良好的人际关系是在交往中形成和发展起来的,处于青年期的大学生,思想活跃,精力充沛,兴趣广泛,人际交往的需要极为强烈。他们力图通过人际交往去认识世界,获得友谊,满足自己物质和精神上的各种需要。在交往过程中,如果顺利,大学生便心情舒畅;一旦交往受挫,便心情郁闷,身心受损,产生各种不良后果。

青年大学生正处于成长的关键时期,对事物的感性和理性认识逐渐趋于成熟,已初步形成自己独特的认识和见解,但自我意识发展还不完善,不能很好地应对成长过程中遇到的种种困惑与问题,在人际交往方面存在的一些负面因素阻碍了良好人际关系的建立,进而影响学业的顺利完成。

一、引起大学生人际交往障碍的原因

(一)认知引起的交往障碍

大学生随着年龄的增长与知识的增多, 经验 和阅历逐渐丰富,非常喜欢按自己的意愿行事,腻烦说教。他们渴望成才,自尊心极强。但不能对自我和社会进行正确客观的评价,自我调适能力也很欠缺。因此他们对未来生活充满过于理想化的追求,缺乏科学的社会认知,容易偏离实际水平,产生主观偏差或障碍,主要表现有:

(1)第一印象效应:是指凭直觉把与人第一次见面的印象作为对他人的评价,并在日后的交往中占主导印象地位,以此来决定与他人的关系及亲密程度。

(2)晕轮效应:指人们对他人的认知判断首先是根据个人的好恶得出的,然后再从这个判断推论出认知对象的其他品质的现象。

(3)刻板印象:是指对于某一类人或群体所形成的一种比较固定、刻板的看法。在角色认知过程中,按照预想的类型赋予习惯性、特征化的评价。这种以个性代替共性、以特殊性代替普遍性的做法会阻碍交往的正常进行。这就要求大学生抛弃传统观念,结合现代社会状况及实际情况考察具体人、具体事,以免产生误解。

(4)投射效应:是指将自己的情感、意志投射到他人身上并强加于人的一种认知障碍。假定他人也一定会有与自己相同的感受和品质,通俗的说就是“以已推人”、“以已之心,度人之腹”,往往会带来对方的排斥与反感。

(二)社会因素引起的交往障碍

社会因素主要指家庭、社会环境和学校等因素对大学生人际交往的影响。不论是学校教育,还是家庭教育,都应该是全面的教育。但我国的教育制度以应试教育为主,缺乏素质教育,同时家庭教育也以此为导向,这种教育制度影响了学生人际交往能力的培养。首先,在学校层面,中小学普遍存在的应试教育抑制了学生人际交往能力的增强。学校在教育上往往偏重智力因素的培养,忽视了对学生情感、意志、性格等非智力因素的培养;注重思想政治教育,不注重心理的沟通疏导。其次,高等学校教育普遍重视专业知识技能的学习,忽视了心理健康教育,而人际交往教育是心理健康教育的重要内容。由于理论知识的缺乏,严重阻碍大学生的心理健康和交际能力的发展。

(三)交往面狭窄,缺少经验和交谈技巧

第一,大学交往以寝室为中心。他们多在寝室这种小的交往圈子里面生活,且满足于这种现状,不愿主动去接纳、开拓外界的精彩生活。交往的狭隘性使很多大学生跟其他非同寝室的同学的关系变得疏远起来,交往面也越来越狭窄。第二,一些大学生缺乏交谈技巧,不善于拒绝别人的要求,不会说“不”,导致事情不能得到很好解决;说话欠思量,以致造成一些不必要的误会。第三,当前大学生的人际交往教育往往是理论上的教育,缺乏实践的平台。高校或因为不重视当代大学生人际交往实践的重要性,或因为场地有限,或因为本身和社会上一些企业、机构的联系少,很难给学生提供更多的实践机会。

(四)过度依赖网络引起的交往障碍

随着网络的普及和发展,大学生首当其冲成为互联网最频繁的使用者之一。网络的介入,使大学生的人际关系也生了一系列的变化。网络普及后,许多大学生过分沉溺于网络交往,参加现实人际交往的时间会逐渐减少,造成热衷于各种“网事”,对近距离的关系反而疏远了的情况。特别是家庭的关爱对他们来说更成为一种束缚和负担。许多大学生宁愿在网吧不分昼夜地上网,也不愿意回家探望父母。还有些人除了要生活费外,和父母无话可说。亲情是人最基本的感情联系,也是人最基本的人际关系,它需要的是现实生活中的维系。网络的介入可能导致亲情的疏离。一些沉迷于网上交际的大学生,往往因为疏于现实交往,将所有心事都交给了网友,缺乏现实交往的动机,导致其现实人际交往的勇气与能力没有得到应有的锻炼与培养。

(五)社会主流价值观的变化

经济和科技的飞速发展以及物质和 文化 生活的极大丰富,大大减少了社会个体对他人的需求和援助,这种生活态度的转变也影响了大学生的人际交往观念。从人的价值观角度看,过去那种“重义轻利”的传统观念依然是中国社会所弘扬和提倡的,但市场经济体制下的激烈竞争加剧了人际关系的处理难度。这在某种程度上造成了人际关系的疏远、人情的淡漠。大学生的人际交往也受社会风气的影响,现今社会上流行的“金钱至上”、“一切凭关系”等不良社会风气也影响着大学生的交往观。这些都不利于大学生人际交往的正常进行。

二、逾越人际交往障碍,学会正确与人交往

大学生要有意识在进入大学一开始就学习人际交际的技巧,从各个方面锻炼自己,克服各方面的心理问题,不断提高人际交往能力,形成良好的人际关系,度过快乐的校园生活,更有助于今后的生活、工作取得成功。

(1)把握人际交往的基本原则

正确的交往原则包括以下四个方面:一是平等原则。平等待人是与人和谐交往的前提。与人交往应做到一视同仁,切忌嫌贫爱富,不能因为家庭、地位、经历、特长、能力等方面原因而对人另眼相看。平等待人就是将心比心,学会换位思考,只有平等待人才能换取别人对自己的平等相待。二是诚信原则。诚信历来被视为人际交往的的基本准则。诚信要求在交往中,彼此应抱着诚心诚意善的动机和态度,相互理解接纳和信任,重信用、守信义。三是宽容原则。宽容就是心胸宽广,大度容人,对非原则性的问题不斤斤计较。宽容对协调个人和他人的关系具有重要的意义,它有助于扩大交往空间,也有助于消除人际间的紧张和矛盾。四是互助原则。在人与人的交往中,相互关心,互相帮助,对增强彼此的理解,加深彼此的感情,有着重要的意义。

(2)学习交往技巧

大学生不断调整、改变自己的不当观念,对人际交往形成一种积极的准确的认识。为此,在人际交往中应尽可能地做到:

1.注意仪表、举止、言谈、风度、气质和行为规范,给对方良好的第一印象。第一印象在人际交往中的作用非常大,具有认识效应、即时效应和长久效应,往往是根据对方的仪表、举止、言谈、风度、气质等形成的。因此加强自身修养,以良好的精神风貌出现在交往对象面前是十分重要的。

2.要把对方放在首位。关注对方的需要、兴趣和感受。交往的话题和形式应适合对方的知识范围和经验,合乎其心理需要和兴趣。要学会倾听,仔细耐心地倾听能让对方感到自己得到了认可,觉得自己有价值,此乃人际交往中的法宝。同时,交谈要注意建设性和有效性,大学生有很强的上进心,能从谈话中得到一些收获和启发将是一件很让人高兴的事。

3.讲究语言的艺术性。讲究语言的艺术性,要做到会用清楚、准确、简练、生动的语言表达思想和感情;谈话内容不枯燥,能吸引对方;尊重他人意见,避免评论和争论;即使批评他人,要在肯定之后提出,而且以不伤害他人的自尊心为前提。

4.保持适当距离。人的生理特点和心理特点决定人与人之间是有一种无形的距离,而且此距离由它适当的限度,距离过近或过远,都会造成人际关系的不和谐,正所谓“距离产生美”。

(3)充分实践,提高人际交往能力

大学生在课堂上学习到了方法与技巧,但同时还需要大量的实践活动。如果不进行实践那这一切都是“纸上谈兵”。大学生从入校的第一天起,要经常与人交往,锻炼自己使对方开口的本领和寻找相互感兴趣话题的本领。还要注意对交往的对象期望值不要太高,不要希望每个人都能成为你的知心朋友,避免造成心理有失落感。要经常换位思考,体会对方的心理感受,就会理解别人的感情和行为,从而改善自己待人的态度。

综上所述,我认为克服大学生人际交往障碍需从大学生自我意识的培养开始.学校、家庭社会等因素确实对大学生的人际交往造成了不可磨灭的影响,但这些影响已经发生了,不能改变。大学生只有寻求通过自身的学习和实践来改变人际交往障碍。根据北京青少年发展基金会所做的调查,北京高校中,月生活费不足200元的大学生可视为贫困大学生,不足100元的为特困生。按照这个标准,我不属于贫困和特困大学生,但我家庭确实很贫困。根据我所看的接近20篇文献分析,我是有轻度的人际交往障碍,也有 文章 中谈到的问题。首先我对人际交往的期望过高,期望交往的都是知心朋友,大家志同道合,这有些理想化,不利于我的人际交往。因此我要纠正这种想法。其次我生活主要以寝室为中心,在寝室这种小的交往圈子里面生活。这就造成了我交往面狭窄。解决途径是我应当多参加集体活动,多与寝室以外的人沟通交流,拓宽交际面。再次,我的人际交往技巧匮乏,为了更好地学习和生活,我一定的多看一些社交礼仪,人际交往方面的书籍,多和有经验的人交流,努力克服人际交往障碍。

参考文献:

[1].兰静,大学生人际交往障碍分析及解决策略.才智,2012(21):第203页.

[2].温永慧,大学生人际交往障碍及人际交往技巧.青少年研究(山东省团校学报),2007(05):第31-33页.

[3].徐晓霞,大学生人际交往障碍心因分析.山东教育学院学报,2009(04):第60-62页.

[4].汪汉荣,龙健飞与王绪朗,浅谈大学生人际交往障碍的影响因素及其消除对策.经济师,2005(02):第98-100页.

[5].王梅,大学生宿舍人际关系的矛盾破解与和谐构建.四川文理学院学报,2008(06):第109-111页.

[6].何伟与王琳,影响大学生人际交往障碍的因素及解决途径.中国成人教育,2007(23):第72-73页.

[7].董鹏等,大学生人际交往障碍形成的主要原因及解决途径.高等教育研究(成都),2012(03):第17-22页.

[8].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编写组著,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2010年修订版[M],北京市:高等教育出版社.2010.第82,83页.

[9].丛茂国,大学生人际交往障碍及自我解决途径.辽宁师范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05(01):第112-114页.

[10].喻慧,贫困大学生心理压力和人际交往障碍分析.文教资料,2006(22):第21-22页.

有不同方向的心理学。教育心理学的 :教育心理学在外科教学中的应用浅谈教育心理学在民办高职教学中的应用构建思想政治教育心理学的意义教育心理学在教学实践中应用之管见浅谈教育心理学的实践应用趣味性和向心力——简论对外汉语教育心理学的接受问题进化教育心理学:理论、贡献与局限1980-2008年间中国思想政治教育心理学研究回顾与思考从教育心理学谈大班额教学之弊学习教育心理学的启示从教育心理学角度浅谈发展性课程评价理念具体见 参考 资料

大学生的健康成长离不开良好的心理素质,过硬的思想政治素质,以及较高的专业 文化 素质,三个基本素质相互联系合成了大学生健康成长的完整体系。下文是我为大家搜集整理的关于大学生心理学1500字论文的内容,欢迎大家阅读参考!

论积极心理学与大学生健康人格塑造

摘 要:积极心理学提倡关注人性积极的一面,作为积极心理学研究的重要组成部分之一的积极情绪,它与人格之间紧密相连且相互促进。本文试图以积极心理学为视角来探讨大学生健康人格的含义及其塑造途径。

关键词: 积极心理学 大学生 健康人格

历史发展到今天,现代化给人类带来了前所未有的社会生产力、极其丰富的物质福利和丰富多彩的人类文化,但同时寻求健康的人格是人类共同的愿望,健康人格已受到了越来越多的关注,成为人格研究的主流,影响甚广。培养大学生的健康人格观,也成为各级 教育 部门领导和教师的共同追究。

一、积极心理学与健康人格观的基本含义

(一)积极心理学

积极心理学(Positive Psychology)是指利用心理学目前已比较完善和有效的实验 方法 与测量手段,来研究人类的力量和美德等积极方面的一个心理学思潮[1]。积极心理学的研究对象是平均水平的普通人,它要求心理学家用一种更加开放的、欣赏性的眼光去看待人类的潜能、动机和能力等。

积极心理学是心理学研究的一种新型的模式,当然它是相对于消极心理学而言的。所谓的消极心理学主要是以人类心理问题、心理疾病诊断与治疗为中心的,如在过去一个世纪的心理学研究中,我们所熟悉的词汇是病态、幻觉、焦虑、狂躁等,而很少涉及到健康、勇气和爱。似乎大多数心理学家的任务是理解和解释人类的消极情绪和行为[2]。这种以消极取向的心理学模式,缺乏对人类积极品质的研究与探讨,由此造成心理学知识体系上的巨大“空档”,限制了心理学的发展与应用。在这种背景之下,积极心理学呼吁:心理学应该转换为研究人类优点的新型科学,必须实现从消极心理学到积极心理学模式的转换,研究人类的积极品质,关注人类的生存与发展。

(二)健康人格观

确定健康人格的个性模式,是心理学家曾为之不懈努力的工作。心理学家曾对心理健康的榜样人物进行了广泛的研究,提出了各自的模式。其中主要有奥尔波特的“成熟的人”模式、马斯洛的“自我实现的人”模式、罗杰斯的“充分起作用的人”模式、弗洛姆的“创造性的人”模式、弗兰克的“超越自我的人”模式以及皮尔斯的“此时此地的人”模式。

尽管这六种有关健康人格的观点对充分发挥潜力的健康人格的描绘虽不完全一样,但总的说来,它们对健康人格的模式是相近的。比较一致的观点是:

1. 心理健康的人能有意识地控制他们的生活,控制自己的行为,把握自己的命运,而不被意外的、不能控制的、无意识的力量所驱使。

2. 心理健康的人了解他们自己的实际情况。他们能意识到自己的优点和缺点,而且一般说来,他们是容忍并认可它们的。他们并不着意伪装自己。尽管他们能够扮演社会的角色,以适应别人或情境的需要,但是,他们并不把这些角色同他们的真实自我混淆起来。

3. 心理健康的人坚定地立足于现在。心理健康的人并不生活在过去之中。他们能较快地摆脱失败和冲突的阴影,坚定地面向未来和立足于现实。不少理论家强调朝向未来的目的对于健康人格的重要性,但他们并没有怂恿我们用未来代替现在。

4. 心理健康的人强调增加紧张而不是降低紧张的重要性。增加紧张是通过接触日益增多的感觉和形象的方式进行的。心理健康的人并不渴望安静和稳定,而是渴望生活的挑战和刺激,渴望新的目标和新的 经验 。

5. 心理健康的人能给予爱也能接受爱。把自己奉献给工作,并乐于承担义务,关心他人。他们的情绪生活成熟健全,能耐受挫折和失败,经常保持愉快的体验,他们的生活充满了活力和幸福。

6. 心理健康的人有独处和自主的需要。他们不依赖于别人来求得安全感与满足,他们依赖的是自己。他们需要有独处的时机去思考问题和解决问题。他们对自然和社会环境的看法有相对的独立性和自主性,而不过分考虑他人的意愿,因此对待严重的打击、挫折显示出相对的镇静态度。

7. 心理健康者的人际关系积极稳妥,他们有良好的社会适应能力,既承认自己,又尊重别人,能体谅他人的痛苦,并用各种办法来帮助他人,具有同人类共祸福的意识。

三、大学生健康人格塑造

(一)积极情绪与健康人格

积极情绪可以对人格进行渗透,通过诸如大学生健康的归因方式、正确的应激与心理防御系统、良好的人际关系、获得较多的社会支持,以及通过中枢神经结构和功能的改变等一些特定途径与方式形成大学生健康的人格,减少和消除消极情绪的负面影响,使大学生处在健康、幸福和快乐的主观感受之中[3]。在培养大学生人格健全、身心全面发展的过程中,积极情绪的培养是一条有效的途径。

可见,具有积极情绪的大学生,在遇到负性的生活事件时能够在主观上正确地认识、客观地评价,在行为上能积极应对。这些良好的心态和积极的行为特征会形成周围同学和老师对其积极的评价和良好的人际关系,从客观上获得更多的心理支持。同时,这些良好的心态和积极健康的行为特征久而久之就会逐步稳定下来构成大学生积极而健康的人格。

(二)积极自我认知与健康人格

积极的自我认知是建立在对现实自我全面客观认识基础上的一种积极态度。由于认知能力发展水平的的限制,大学生对自己的认识评价往往比较片面和易走极端。如果对自己的评价过低看不到自己的优点、夸大自己的缺点、怀疑自己的能力,则容易产生自卑感;如果对自己的评价过高,便容易使大学生眼高手低、目中无人、产生骄傲自大情绪。骄傲、自卑都是不良的自我认知,对大学生健康人格的形成危害极大,所以要引导大学生形成积极的自我认知,构建健康人格。

(三)积极行为方式与健康人格

心理学研究表明,能动地适应与改造现实环境的积极行为方式是人格健全的标准之一。一个具有健康人格的大学生在困难面前,会在接受事实的基础上采取积极行为方式去消除不利因素,促使事物向积极方面转化[4]。尤其是锻炼大学生在有矛盾冲突或者有问题需要解决时的适应能力、独断能力以及承受挫折的耐受力,形成健康人格,在科学技术高速发展的今天显得十分重要。

(四)积极的社会支持与健康人格

社会支持是指个体发展所依托的社会关系系统。研究表明,亲密人际关系所提供积极的社会支持可以通过多种形式帮助个体缓解压力,包括调节不良情绪、分担责任、提供建议、传授技巧和提供物质帮助等[5]。对大学生个体而言,朋友不仅能够支持个体的自我价值感,提供爱、关怀以及披露内心世界和宣泄的机会,而且能够使青年获得情感上的安全感和支持,为社交能力的提高提供基础。大学生健康人格形成过程中,培养大学生有意识的体验并从现存生活中挖掘社会支持资源的能力,是构筑大学生健康人格系统的重要环节。如在大学生教学中应包含如何体验社会支持、如何支持他人、如何获取他人支持等内容的训练科目,通过训练让大学生学会构筑自己的社会支持系统,能够增强自信,进而更好地塑造健康人格。

参考文献:

[1]苗元江,余嘉元.积极心理学:理念与行动[J].南京师范大学学报(社科版),2003,(2).

[2]张倩,郑涌.美国积极心理学介评[J].心理学探新,2003,(3):6-10.

[3]李金珍,王文忠,施建农.积极心理学:一种新的研究方向[J].心理科学进展,2003,(3):321-327.

[4]Sheldon M, King L. Why Positive Psychology Is Necessary. American Psychologist, 2001, 56(3):216-217.

[5]任俊,叶浩生.积极人格:人格心理学研究的新取向.华中师范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05,44(4):120-126.

浅析防范大学生考试作弊的心理学

【摘要】当今社会,考试是竞争和淘汰的主要手段,“考试人生”的说法并不夸张,导致考试作弊的学生自身因素中最重要的是对作弊认识模糊和虚荣心的膨胀,加强大学生思想和诚信教育,发挥学校和家庭的教育作用,提高大学生的心理承受能力,是防范考试作弊的主要对策。

【关键词】考试;作弊;心理

大学生考试违纪、作弊现象产生的原因极其复杂,它是多种因素相互交织、共同作用的结果,不仅有历史文化原因,还有社会、家庭、学校更有学生自身心理影响因素。

1 虚荣心的膨胀

有一类学生在为“荣誉而战”,他们有的对成绩很在乎,想取得更好的成绩,有的为了能得到奖学金、评上荣誉称号,有的为了巩固自己学习上的优势,希望以此得到老师的宠爱和受到同学的尊敬等等。这些都在一定程度上表现出满足虚荣的心理。

相当部分学生把考试作弊作为取得好成绩的捷径手段,对考试作弊成功存在侥幸心理。在对考试作弊成功与否及因作弊受处分等看法上,表现出明显的道德观念失衡,因而在行为选择上也往往出现偏差。

2 群体效尤现象

由于受市场经济的负面效应及社会上急功近利风气的影响,大学生中考试作弊现象有扩大蔓延趋势,有些时候甚至出现作弊群体化的倾向,导致一些学生认为作弊并不是什么大不了的事情,偶尔作弊未尝不可,能通过作弊取得好成绩就是“成功者”,看到别人作弊成功感到“自己没作弊吃亏了”。这一切都淡化了学生对作弊的羞耻感,容易诱使作弊行为的发生。某些学生成绩一般,但为了考试分数更高,能获得奖学金,凭侥幸心理作弊;有些成绩较好的学生看见平时不学习的学生靠作弊取得的成绩比自己还高,甚至拿奖学金,心理不平衡,也冒险一试。

要做到较彻底地根除考试作弊现象,寻找到防范考试作弊的对策,除了从加强诚信教育、建设诚信体系、推进依法治考进程、改革现行的考试制度以外,还要有效的调整好大学生的心理因素。

1 克服认知失衡,端正价值取向

不管是何种心态的考试作弊行为,都集中反映了学生不诚实的一面,考试作弊违背了做人最起码的原则。所以,在平时的教育中,应结合实际,给予积极的引导,及时指出学生的不诚实行为,教育他们树立讲诚实、重信用的良好品质,克服好虚荣、侥幸和自制力弱的心理毛病,教育学生通过自己的努力考出好成绩,不仅可以增强自己的信心和自豪感,而且可以培养自强不息的意志和光明磊落的胸怀。学校不仅要加强理想、道德和人生观教育,还要加强大学生学习目的和动机教育、专业思想教育以及诚信教育,树立良好的班风、学风。通过思想教育、道德教育、纪律教育和学风教育使学生端正 学习态度 ,必要时进行 学习方法 和技能指导,如开设学习方法课程等。

任何一名考生都应自觉地用社会主义道德原则来审视、约束自我,自觉遵守有关行为准则和管理规定,珍惜来之不易的学习机会,以实事求是科学态度对待考试,对待分数,明确考试分数不仅对自己、对教师和学校都有重要的督促和评价作用。虚假的分数会危害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妨碍学校教学研究和教学改革的顺利进行,最终危害最大的还是学生自己。所以作为学校和辅导员都有义务在考试前做好考试作弊的危害性教育,让每一个学生都能树立正确的考试观。解决少数大学生的诚信危机关键要靠法治与德治“双管齐下”。通过健全教育法制和考试法规,大幅度提高失信的成本和代价,使那些想作弊的大学生受到震慑,不敢越雷池半步。通过广泛、深入、持久的道德宣传教育,增强社会全体公众包括大学生的道德观念,重建社会诚信体系,使他们不想做、不愿做背叛诚信的事。

2 充分发挥家长的亲和力,形成教育合力

沉重的家庭压力已成为学生严重心理障碍的主要因素之一,急功近利、面子观点,以及家庭各因素的变化,都对学生的心理产生重大压力。老师应及时加强对家长的联系,做好家长的工作,要求家长能实事求是的对待学生的学习成绩,客观地为学生选择继续深造或就业,使学生从家庭的压力中得到解放。做好 家庭教育 ,其中最重要的是道德教育。为促进学校、家庭、社会教育形成良好合力推进素质教育,教育部、全国妇联、共青团中央于2004年5月联合组织“更新家庭教育观念 报告 团”,在全国巡回宣讲。帮助和引导广大家长接受家庭教育新理念,掌握家庭教育的科学方法,注重孩子身心全面发展的素质教育思想,反映了家庭教育在孩子成长中的重要作用,也反映出在孩子的成长过程中,家庭教育和学校教育需要相互沟通和配合。科学的家庭教育是孩子健康成长的重要保证。目前社会上,家长缺乏科学的教育子女的经验,守着陈旧、落后、错误的教育观念,重教而不会教的现象比较普遍,解决家庭教育实践中的问题和矛盾已经刻不容缓。提高家庭教育质量必须以更新家庭教育观念为先导,重点宣传家庭教育中要树立新的人才观、亲子观、评价观、教子观等新观念,充分发挥家庭教育的作用。

3 提高学生素质,培养良好的学习习惯

培养良好的学习习惯是预防大学生考试作弊的一种重要途径。良好的学习习惯是在学习过程中通过练习和不断重复固定下来的学习行为方式。有了良好的习惯,如认真预习,集中注意力听讲,及时复习和按时独立完成作业,遇到问题仔细思考等习惯,就会使人不必耗费大量精力就能完成学习任务,并把学习看成一种乐趣,鄙视考试作弊,对考试充满信心,当然就不必再花心思作弊了。

4 减轻学生的学业负担,降低同学间分数竞争的压力

在学习负担过重又缺乏科学有效的学习方法和技能的情况下,学生为避免考试失败、作弊的动机较强烈,容易出现作弊行为。因此,控制学生作弊,要设法减轻他们的学业负担。公布考试分数,根据考试分数排名次、分优劣、定等级会加大同学间的分数竞争压力,引发更多的作弊行为。所以,要通过降低同学间的分数竞争压力来控制大学生的作弊。可以借鉴国外的做法和成功经验,让分数成为学生个人的私事,只让学生本人知晓自己的分数,改变根据考试分数排名次的做法,让学生学会根据自己的考试分数而非与同学分数的比较来评估自己的学习状况,鼓励学生在自己已有的基础上进步。

5 正确对待考试,减轻学生心理压力

缺乏必要学习技能、不勤奋刻苦、混时度日、过高考试焦虑的大学生更可能作弊,这些学生考试成绩往往较差,并且认为作弊的实惠更大,因此要善于及早发现这种学生,通过学习技能培养、学习咨询、学习指导,要求他们抓紧时间刻苦地学习,减少对考试的焦虑等 措施 解决他们的问题。早期发现有作弊危险的学生和对他们干预对减少作弊会产生更好的效果。

生活质量与心理健康密切相关,心理健康对生活质量的提高有重要的意义,心理学的研究是提高人们生活质量的重要途径。下面是我给大家推荐的心理学在生活中的应用论文,希望大家喜欢!心理学在生活中的应用论文篇一 《探究人格心理学对提高生活质量的重要作用》 【摘 要】人格心理学是研究和指导人们实现心理健康的科学,在新的社会形势下,生活质量与心理健康密切相关。研究阐明了人格心理学和生活质量的关系,并对提高生活质量提出建议。 【关键词】人格心理学;生活质量;重要作用 生活质量是随着社会的发展提出的,随着社会生产力水平的明显提高,生活质量问题愈来愈受到人们的关注。研究和提高人民的生活质量是时代发展的要求。 心理健康是指一种持续积极发展的心理状况。现代人们对健康的认识已不仅仅局限于生理方面,联合国世界卫生组织对健康概念有明确规定,指出健康应包括躯体健康、心理健康、社会适应能力良好和道德健康。明确提出了心理健康这一人类健康的重要指标。心理健康对生活质量的提高有重要的意义,人格心理学的研究是提高人们生活质量的重要途径。 只有心理健康,人们才能对外界做出良好的适应,充分发挥自己的身心潜能。现代心理学证明:心理健康的人,较能充分发挥其心理的潜在能量,在其他条件相同的情况下,他们的学习成绩必然优于心理不健康者,工作效率也高,对社会的贡献也就越大。这是因为心理健康的人,具有良好的心理素质和奉献精神,能耐受挫折和逆境,能够在困境中战胜困难。拥有健康的心理,人的创造力和潜力才能得到最大限度的发挥,创造财富,提高自己的物质生活水平,对社会作出应有的贡献,所以,心理健康是成才立业之本。 只有心理健康,才能保障生理健康,真正提高生活质量。生理健康是心理健康的基础和前提,心理健康是生理健康的保证和动力。一个人只有生理健康了才能谈心理健康,而只有心理健康才能保障和维持生理健康。最简单的原因是长期的情绪不良会导致身体免疫力严重下降造成容易生病。临床上也有相应的例子证明,已经证明,感冒、肝炎甚至癌症等疾病都与人的心理因素关系极大。只有健康的心理才能导致健康的行为,才能使生命发出绚丽的光彩。 只有心理健康,才能建立良好的人际关系。心理学研究表明:在集体中受欢迎的人的个性品质,恰恰与心理健康的标准相一致,而集体中受人排斥的、嫌弃的个性品质也恰恰与心理健康的标准相悖。因此,心理健康的程度对人际关系有直接影响,从而对生活质量有很大影响,拥有健康的心理是拥有高质量、高品质生活的前提。 只有心理健康,才能更好的战胜困难和挫折,取得人生的辉煌。人的一生,总会遇到这样或那样的挫折和困难。面对这些困难和挫折有的人被他打败,有的人坚强巧妙的战胜了他,把握自己的命运。只有掌握自己命运的人,才是一个成功者。一个人的命运到底该往哪个方向发展,是许多欲成大事的人非常关心的一个人生课题。如果我们能够对世界抱开放态度,乐于学习和工作,不断汲取新 经验 ,以正确的态度对待挫折,能调控情绪,心境良好,并坚强的战胜困难和挫折,无论结果如何,我们都会有收获。健康的心理是提高生活质量的前提和保障。拥有健康的心理才能实现更好的人生。 要拥有健康的心理,必须学会正视现实,接受现实,并能积极主动地去适应现实和改造现实,而不是逃避现实。客观地看待周围的事物和环境,并能与现实环境保持良好的接触,要有高于现实的理想,而又不会沉溺于不切实际的幻想和奢望中。若总是抱怨自己“生不逢时”,或责备社会环境对自己太不公平而怨天尤人,而不敢面对现实,没有足够的勇气去接受现实的挑战,则无法适应现实环境,在现实生活中就更不能实现自己的价值。 做到心理健康,首先要讲究心理卫生,必须维护和保持心理健康。讲究心理卫生,主要是指要注意用脑卫生。用脑卫生除了避免物理、化学和生物的有害影响之外,主要是指在使用大脑时候要讲究科学用脑,就是要劳逸结合,有张有弛,避免大脑的过度疲劳以致功能衰弱,特别是应有充足的睡眠,以便使劳累一天的大脑有一个及时而有效的修复过程。 我们自身要有维护心理健康的意识,积极参与社会活动,扩大 人际交往 ,培养和完善健全的人格。通过积极参与经常进行的社会活动,人际交往得以不断地扩大,不仅可以使人交流经验、增进理解、开阔视野、开朗心胸,还可以取得更多的社会支持;更重要的是,这可以使人感受到与社会集体融为一体、不可分离的体验以及充足的社会安全感、责任感、信任感和激励感;从而大大增强个人对生活、学习和工作的信心和力量,最大限度地减少心理应激和心理危机感。这是人们维护和保持心理健康的最基本、最重要的因素之一。坚持健康的生活方式也是最有效的保持心理健康的重要手段之一。健康的生活方式和良好的卫生习惯有利于促进人的身体健康水平。不健康的生活方式和不良的卫生习惯则会对人体健康带来严重的危害,许多常见病、多发病都是由此引起的。 人格心理学的研究对生活质量的提高有很大作用,我们要重视心理学的研究,更要注重自身的心理健康。依靠健康的心理,提高生活质量。 参考文献: [1]曾义,寻丽琴.研究生心理健康与高校思想政治 教育 ――从宁乡法院首倡心态建设谈起[J].怀化学院学报,2010(9) [2]黄海杰.高校心理健康教育存在的问题与改进[J].实用预防医学,2007(4) 心理学在生活中的应用论文篇二 《浅析健康心理学对生活的影响与作用》 论文关键词:心 理学健康心理学影响 论文摘要:随着社会的进步,健康心理学应运而生,掌握必要的健康心理学知识,不仅是当今时代对人们的必然要求,而且也是人们保持身心健康的重要保证,甚至是影响人们事业成败的重要因素。 随着各种压力的渐增,人们发现人类疾病谱正由传染病向慢性病方向发展,相应地医学模式也由原来的纯生物模式朝生物-心理-社会模式转变,同时,随着人们生活水平的不断提高,人们对健康的要求也在不断提高。因此,一门新的学科——健康心理学应运而生。心理学研究者认为,健康心理学是一门综合学科,主要为人们如何保持健康的身心提供服务。随着社会的进步、时代的发展,健康的心理在人们日常生活与工作中的地位必将会越来越重要。虽然心理学界对心理学今后发展趋势有两种看法:一种是乐观的看法,认为心理学必将会受到千千万万人重视,甚至宗教崇拜;另一种是悲观的看法,认为“心理学有一个长远的过去,短暂的历史和一个茫然的将来”,认为心理学即使再过10年也难以成为一门真正的科学。但有一点不容忽视的是,现代人要提高生活质量,就必须要掌握一些必要的健康心理学知识。可以说,掌握必要的健康心理学知识,不仅是当今时代对人们的必然要求,而且也是人们保持身心健康的重要保证,甚至是影响人们事业成败的重要因素。 1.掌握必要的健康心理学知识是当今时代的必然要求 曾经有一则寓意深刻的心理 故事 ,讲的是一对男女朋友约会,结果男朋友迟到了。当女朋友问及男朋友迟到的原因时,男朋友回答说他找心理咨询师咨询去了。如果这件事情分别发生在中国和美国两个不同国家,会出现怎样的结果呢?如果在中国,女朋友可能会立即挥袖而去,认为她的朋友有毛病;如果在美国,女朋友听说后则会喜出望外,因为男朋友能够去看心理医生既说明他非常重视自身的心理健康,同时也是一种身份和地位的象征。 这虽然是一个杜撰的故事,但却深刻地反映了中国人和美国人对待心理学的两种截然不同的态度。在中国,尤其在20世纪90年代初,人们并不懂得运用心理学知识保持自身的心理健康,更有甚者对心理学抱着一种错误的偏见。中国人往往习惯于把“心理障碍”与“神经病”联系起来。曾经发生过这样一件真实的故事:某高校的心理咨询中心刚成立时,由于考虑到该校的研究生楼较为安静和隐蔽,较适合开展心理咨询,于是把心理咨询中心设在了研究生楼里。不料研究生楼里的研究生们纷纷向校领导反映意见,强烈要求把“心理咨询中心”的牌子摘掉。其理由是:把“心理咨询中心”的牌子挂在研究生楼前,别人还以为研究生都有心理毛病呢!从这一故事我们不难看出,连知识层次较高的研究生们都如此看待心理学,更何况一般的老百姓呢? 当然,这只是20世纪90年代初国人对健康心理学的认识。近十年来,随着心理学知识的不断普及,人们对心理学的认同度也在不断提高。对自身身体的认识也有了长足发展,认识到健康不仅是纯生理的健康,它至少还应包括心理的健康。真正的健康应是生理、心理和社会适应的和谐统一。同时现代文明的高度发展必然会导致人们精神的欠缺,人情的淡漠;导致高的心理发病率;导致物质生活与精神生活的失调;导致人类与自然关系的失调,人的身心失调;导致所谓的"现代文明病"的出现。而要使这些问题得到真正解决,就必然要让健康心理学知识参与进步。因此,掌握必要的健康心理学知识是当今时代的必然要求。 2.掌握必要的健康心理学知识是保持身心健康的重要保证 日趋剧烈的社会竞争,高节奏的现代生活,使得人们的心理承受着前所未有的冲击。笔者作为一名高校心理健康教育工作者,曾耳闻目睹不少大学生由于心理问题而影响了学业的正常完成。如大学生小A以优异成绩考上大学后,由于对所学专业不感兴趣,平时没有用功学习,大一第一学期的期末考试时他只好作弊,不料当场被老师发现并因此而受到学校的记过处分。如果他掌握一点健康心理知识,能够及时调整心态,也许这次处分就不会对他造成不良后果。但遗憾的是,他选择了自暴自弃,结果他的学习成绩越来越差,同时出现了幻听、幻视等严重的心理障碍,无法继续学习,只好自动退学。又如大学生小B是院学生会的一名学习部长,学习成绩一般。一次偶然的机会他认识了女大学生小C并一见钟情,但表白时遭到了对方的拒绝。遭拒绝后不久,当他去检查本院学生到课率时,一位老师竟当着他的面说:“这么差的成绩,居然还是学习部长!”遭拒绝后的失意加上他人的鄙视,他忽然失去了生活的信心,结果当天他就从宿舍楼的窗口跳了下去……在普通的人群中,也有不少人由于事业的失败、情场的失意、朋友的背信弃义、生活的不如意等等原因而轻则患上心理病症,重则走上轻生道路。所有这些表明,现代人所面临的生活压力越来越大,如果不学会运用心理学知识调节自己的心理,则很可能患上心理疾病,影响身心健康。目前很流行一种说法就是把没有明显的疾病症状,但又感身体不适(如紧张、疲劳、胃痛、头疼……)的身体状态称“亚健康状态”。据一项统计数据表明,现代人生活压力下处于“亚健康状态”的人数比例越来越大。所以说,掌握必要健康心理学知识是现代人保持身心健康的重要保证。 3.掌握必要的健康心理学知识还是影响事业成败的重要因素 长期以来,人们一直认为高智商等于高成就,因此都非常重视孩子的 智力开发 。但这种智力学说却无法解释生活中一些常见的现象:为什么有的人在校时是尖子生,进入社会后却一事无成?为什么我们对某些人一见面就有好感,对某些人一见面却产生反感?为什么面对同样的困难挫折有些人精神沉沦、一反常态,而有些人却能保持轻松愉快、一如既往?美国心理学者在研究中发现:人生成就的影响因素中,智力因素只占20%,而80%则受其他因素的影响,其他因素主要指个人的情绪调节能力、自信心、意志力等非智力的心理因素。 值得注意的是,像“信心”、“乐观”、“人际交往能力”等这样一些非智力范畴的个人心理因素已经在美国企业界倍受重视。而“情商”这一美国心理学界流行的新概念也正在引入中国人的日常生活。美国心理学家高曼认为“情商”主要由情绪的自我认识、自我控制、自我驱策以及对他人情绪的识别、移情及适度的反应能力所组成。如美国“创造性领导研究中心”的一份研究 报告 指出:一些高级主管人员无法正常开展工作,原因并不是因为技术上的无能,而是因为人际关系的缺陷。因此,美国哈佛大学心理发展学家霍华·加登纳认为:“一个人最后在社会上占据什么位置,绝大部分取决于非智商因素。”可见,人们要获得人生的发展和事业的成功,就必须掌握必要的健康心理学知识,懂得如何调节情绪,如何培养自信心,如何建立良好的人际关系等。 曾经有人指出:心理学的发展一般要经过点缀品、调味品和必需品三个阶段。我们有理由相信,随着我国现代化进程的不断推进,健康心理学正在成为人们生活中的必需品,成为人们幸福生活中必不可少的内容。 参考文献: [1][美]查理德·格里格,菲利普·津巴多 著.王垒,王甦,等译.心理学与生活(第16版)[M].北京:人民邮电出版社,2002. [2]王沛.社会认知心理学[M].北京:中国社会 科学出版社,2006. [3]贾启艾.人际沟通(第2版)[M].南京:东南大学出版社,2006. 心理学论文 《浅谈大学生创业心理品质的培养途径》 引言 创业属于一种主动积极的行为,创业者的创业心理素质对其自身的创业行为具有一定的调节和引导作用。创业教育作为高校素质教育的有效载体,在教育大学生时应该将培养当代大学生的创业心理品质作为一项教育的重要内容,从而帮助大学生们能够更好地提高自己的创业技能和创业知识,培养出真正的具有良好创业心理品质的当代人才。 1.大学生创业心理品质培养的意义 加强对当代大学生的创业心理品质的培养是满足当今社会高素质人才的需要。事实说明一个民族拥有了坚强的意志及振奋的精神才能屹立于世界民族之林,人才也应当如此[1]。在成功人士之间存在着一个相似之处,那就是拥有良好的心理品质。所以,应该加强对大学生们的心理健康教育,从而进一步的增强大学生的心理品质,使大学生成为适应社会发展的新型人才。 2.影响大学生创业心理品质的主要因素 影响当代大学生创业心理品质的因素主要有三方面,分别是来自于本人的因素、来自家庭的因素以及来自社会的因素。形象成分仍在大学生的自我认知思维中起一定的作用,使得自身的思维过程容易被片面化和表面化,对事物的认识容易理想化[2]。一个人的能力与他个人经验有着密切的关系,大学生在面临挑战时的心理素质表现是他个人能力的具体体现。父母在社会上的地位以及不同的 家庭教育 等都会对学生的创业心理品质的形成产生一定的影响。此外,社会因素也会对大学生的创业产生一定的约束作用。 3.现阶段大学 毕业 生创业品质的现状 盲目冲动 创业需要一定的执着、激情和理智,并不能依靠一时的冲动。在当前的大学生创业实践中经常会出现大学生对社会需求及创业活动本身缺乏深层次的了解,对市场存在一定的误区,使得大学生在进行创业时存在较强的主观意识、自以为是、单纯的研究技术而未对市场进行充分的调查与分析,导致开发产品命中率的不断降低,错失商业机会,加速其创业的速率。 心理适应能力较差 大学生创业心理素质核心内容就是大学生的心理适应能力,同时心理适应能力也是当代社会对人才素质的基本要求。面对当今这个竞争激烈、复杂多变的社会环境一个人只有具备较强的适应能力才能获取更多有利的生存发展机会[3]。但是大学生对社会的了解太少,长期处于象牙塔的他们没有做好面临创业失败的心理准备,使得他们在创业遭受挫折时一蹶不振,更有甚者走入歧途。 创业意志不坚定 创业意志是一个人自觉主动的确定目的,并依据自身确定的目的来进行支配和调节行动,从而帮助自己克服困难与挫折来实现自身预定目标的心理过程。在实际的创业过程中会遇到各种各样的困难,并没有大学生心理想象的那样美好,所以在面临挑战时更多的大学生创业者缺乏坚定的意志,缺乏一颗持之以恒的进取心,做事缺乏韧性和耐心,知难而退,遇到问题不是努力想办法去解决问题而是逃避问题,轻易放弃。 4.大学生创业心理品质的培养途径 开设专门的心理健康课程 对大学生进行创业指导工业应该从大学生进学校的第一天开始,开设起专业的创业指导课程,多开展职业指导讲座,从而让学生提前尽可能多的了解学业与创业之间的联系,对当前的创业竞争市场进行充分的了解,帮助学生树立一个积极向上的创业心态及良好的创业品质[4]。此外,学校也要开设专门的心理健康课程,通过开设大学生心理品质陶冶、心理训练、心理卫生课以及心理学课等心理健康教育的课程来向学生普及关于心理健康的有关知识,帮助学生们更好地去认识自己,了解自己,以便更好地调节自身的心理状态及行为。 创业指导与心理咨询相结合 学校创业指导中心应该根据毕业生的实际情况对其进行不同的创业指导,如政策指导、心理指导以及综合性指导。学校创业指导中心应该重点研究将创业指导与心理咨询的有关工作。大学生可以通过心理咨询来解除自己的行为障碍及心理困惑,促进自身在情感态度及认识上的转变,保证自己的心理行为的健康发展。 增强大学生的人际交往能力 在当代社会中人际交往能力发挥着重要的作用,它往往能决定着一个人创业的成功与否[5]。但是人际交往能力的培养并不是在短期内形成的,它与个人的家庭熏陶、性格等多方面因素有着十分密切的关系。所以,为了有效地提高学生的人际交往能力学校应组织学生积极参与 社会实践 活动,增加学生与外界的交流机会,以便于增强学生的人际交往能力,提高创业的办事效率,增加其创业成功的机会。 培养学生的意志品质 在大学生的创业过程中遇到困难是难免的,但能否从困难中站起来是其在创业者能否取得成功的关键因素。意志是一个人必不可缺的心理品质,是一个人前进的必要推动力量。所以教师应该指导学生选定一个适当的创业目标,并坚定不移的朝着这个目标前进,直到取得创业的成功。 结束语

文学毕业论文的心理

1、多找些别人(和我们层次相同的人)写的论文,看看他们观点和写法。2、尽快拉提纲,然后把相关资料搜集好。3、可以按提纲上的先后顺序动笔写(现在是打字了),也可以先写容易的部分,这样你就动手啦。但是学者一般是先写最难的部分,写不出来就另外选题了。4、做事要有提前量。美国人有一句名言,栽一棵树的最好时间是20年前,第二个最好时间就是现在。祝你早日动笔(键盘),妙笔生花。

本人在大学本科、研究生毕业期间,都写过毕业论文,现把个人的几点体会总结于下,仅供参考。一、准备于前,水到渠成。 毕业论文不要等到临近毕业才匆忙动手,最好是在毕业之前就做好相关准备。这个准备主要是心理准备、选题准备、材料准备。所谓心理准备,就是在心理上要明确:毕业期间的论文很重要,对于毕业、升学、就业都很有参考意义,因此,要提早准备。有了这个心理准备,才会有下一步的选题准备、材料准备。大学或研究生在读期间,一般都要在每学期提交小论文,每年的小论文完全可以作为毕业论文的前奏。写好每一阶段的小论文,完全可以作为毕业期间的大论文基础。如果提早准备,毕业论文自然就会水到渠成。古人说的“袖手于前,疾书于后”,意思就是只要做好准备工作,就可以很快完成写作。这是很有道理的。 二、积累资料,打好地基。 资料就是写作论文的最基本的东西。不必首先确定论文的题目、主题,也就是不要去“主题先行”。首要的是广泛搜集资料。可以先通过材料,逐步确定写作选题的范围,比如中文系的学生可以先确定是写汉语还是文学,然后再继续去缩小范围,比如文学可以确定是写中国文学还是外国文学,中国文学确定后,再进一步确定是写古代文学还是现代文学,确定现代文学后,再确定是写文学思潮还是写作家作品,依此类推。如果最终确定了写作家作品,那么,可以在毕业之前就特别关注现代文学史上的作家作品,并围绕感兴趣的作家作品去搜集资料。等到有了一定的资料之后,自然就会确定自己适合写的作家作品。然后再紧紧围绕确定下来的作家作品去更为广泛全面地搜集资料。一旦资料齐备,就可动手完成了。 三、善于借鉴,取人之长。 相对来说,大学生论文写作还处于初期,属于新手,经验不足,论文不多,还需要向指导老师请教,还要从优秀期刊发表的优秀论文中借鉴。当然,是借鉴其写法、方法,而不是去直接抄写其中的段落。一定要注意,论文是要查重的,千万不要去直接、大段地抄写别人的成果。但是,别人的经验是可以借鉴的,比如别人的对比写法、引证方法等,还有别人的观点也可以引用,但一定注明来源,也就是注明作者、出处等。 如果真的能够做到上述几点,论文的写作应该不会太难,而且还容易通过。 以上纯属个人总结的几点体会,如果与谁相同相似,那纯属巧合。

写毕业论文的技巧

一,论文题目

科学论文都有题目,不能“无题”。论文题目一般20字左右。题目大小应与内容符合,尽量不设副题,不用第1报、第2报之类。论文题目都用直叙口气,不用惊叹号或问号,也不能将科学论文题目写成广告语或新闻报道用语。

二,论文署名

科学论文应该署真名和真实的工作单位。主要体现责任、成果归属并便于后人追踪研究。严格意义上的论文作者是指对选题、论证、查阅文献、方案设计、建立方法、实验操作、整理资料、归纳总结、撰写成文等全过程负责的人,应该是能解答论文的有关问题者。现在往往把参加工作的人全部列上,那就应该以贡献大小依次排列。论文署名应征得本人同意。学术指导人根据实际情况既可以列为论文作者,也可以一般致谢

三,论文摘要

以200字左右简要地概括论文全文。常放篇首。论文摘要需精心撰写,有吸引力。要让读者看了论文摘要就像看到了论文的缩影,或者看了论文摘要就想继续看论文的有关部分。此外,还应给出几个关键词,关键词应写出真正关键的学术词汇,不要硬凑一般性用词。

首先,大家请正视一个问题,本科毕业论文其实就是对大学四年学习成果的一个学术性的总结,大家也可以把论文写作看成是自己的一次学术性和学习能力的提升。本科毕业论文不一定要说必须有多高的学术性或者多有创新性。本科论文更多的是考察通过四年学习,学生是否具有自学能力、实践能力、调研能力、写作能力等综合素质。第一步:定课题这一步可以上百度就本专业去查找一些论文题目,一般每个专业都有论文题目库,找到这个论文课题库,里面的题目都是一些比较大的题目,其实这些题目都只是方向性的。那么可以从这些方向性的大题目中,找到自己比较擅长或者感兴趣的两三个方向,再从方向中找到一个自己比较感兴趣的点,来生成我们最终的论文题目。比如:XX平台现状研究,这就是一个大方向,如果我们细化。工商管理的同学可以写“XX平台营销策略现状分析”;财会的同学可以写“XX平台财务现状分析”,或者可以再细化。第二步,找资料。定了课题之后,很多同学就开始发懵,不知道该写什么内容,到底怎么写,写哪些部分哪些点。最好的方法就是学习,为什么每篇论文里都要求有参考文献?那就是让大家学习用的。第二步就是去找资料,到知网、万方等论文数据库,把自己题目中的关键词作为索引,找上五到十篇参考文献,看看前辈们是怎么写的,看看人家的写作方法,思路创新,大纲构架。第三步,列大纲。一定要先梳理出来大纲。一般第一章都是绪论或前言,就是谢谢课题研究背景和意义,文献综述。第二章是一些偏理论的东西。第三章一般就是现状描述,第四章分析问题,第五章发现问题,解决问题。最后再来一个结语就可以了。上述大纲顺序可以拆分,可以组合,顺着这个模板下来最起码不会踩雷。第四步,查重降重这个挺重要的,至于降重方法,回头自己来问我要。太长了,这里就不写了。提醒大家一下,知网的数据库系统算法匹配又升级了,同时还更新了一大批数据。所以去年用知网查的同学,今年提交前最好再查一遍,别心疼内点钱。

  • 索引序列
  • 成考的心理学的毕业论文
  • 成考心理学本科毕业论文
  • 毕业论文的心理学
  • 心理学大学的毕业论文
  • 文学毕业论文的心理
  •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