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毕业论文 > 数字鸿沟毕业论文

数字鸿沟毕业论文

发布时间:

数字鸿沟毕业论文

作为一种依托数字技术平台进行传播的现代化媒介,新媒体仅用了数十年的时间便获得了传统媒体近百年才慢慢拥有的受众。也正是这样的发展速度,在为我们带来信息便捷的同时,也产生了不少新的问题。而这些问题所产生的负面作用,随着新媒体的广泛传播,也变得不容忽视起来。一、新媒体的定义(一)新媒体的产生与界定新媒体(New media)一词,是1967年由美国学者戈尔德马克率先提出的。这一时髦单词提出之后,接踵而来的问题就是:什么是新媒体?如何界定新媒体?时至今日,可以说仍旧没有人能够给出一个明确的答案。对于这种学术畏途的产生,英国学者理查德?厄豪尔斯曾分析过这样三个原因:“首先,这是一个极具变化的领域,即使最时兴的研究,到它成熟时就已经可能过时了;其次,这是一个全新的领域,所以已经树立起来的重要文本和经典文本还很少;第三,甚至是‘新媒体’的定义还有待解决”[1]。事实上,自新媒体诞生以来,它的的发展历程经由精英媒体到大众媒体再到个人媒体这样三个阶段,不过也就短短几十年的时间,这和以往通过数百年时间才完成几个阶段发展的传统媒体相比而言,新媒体可以称得上是一个发展速度惊人的新兴领域。在这样的发展速度面前想要对其进行多角度多层面的深度分析立言,找出符合其现在乃至未来发展方向的准确定义,是必须要再过一些时日,一方面观察其发展变化,一方面还需要通过进一步的系统研究。虽然“新媒体”至今为止还并未存在一个确定的概念,但却已有了对于其相对准确的认识,而本文更倾向于清华大学的熊澄宇教授以及四川师范大学石磊博士的观点,即“相对论”的观点。熊澄宇教授认为:“新媒体是一个不断变化的概念。在今天网络基础上又有延伸,无线移动的问题,还有出现其他新的媒体形态,跟计算机相关的。这都可以说是新媒体。[2]”同时,四川日报报业集团《天府早报》副总编石磊博士在《新媒体概论》中也对新媒体做了界定,他指出:新媒体一词是相对于传统媒体而言的,是指在报刊、广播、电视等传统媒体之后发展起来的新的媒体形态,是利用数字技术、网络技术、移动技术,通过互联网、无线通信网、卫星等渠道以及电脑、手机、数字电视机等终端,向用户提供信息和娱乐服务的传播形态和媒体形态。严格来说,新媒体应该称为数字化新媒体[3]。(二)新媒体的构成要素新媒体虽然缺乏一个准确的定义,但是对于现阶段新媒体这一概念的构成要素却有以下共识:1.新媒体是建立在数字技术和网络技术的基础上的,如果说传统媒体是工业社会的产物,那么新媒体就是信息社会的产物。2.新媒体在信息的呈现方式上是多媒体,可以进行跨媒体、跨时空的信息传播,还具有传统媒体无法比拟的互动性等特征。3.新媒体具有全天候和全覆盖的特征,受众可以随时通过新媒体在电子信息覆盖的地方接受地球上任何一个角落的信息。4.新媒体在技术、运营、产品、服务等商业模式上具有创新性。5.新媒体的边界不断变化,呈现出媒介融合的趋势[二、新媒体的主要特点与优势关于新媒体的特征,也有着不同的观点,但对于新媒体的主要特点,业界与学术界则有以下几点共识:1.交互性与及时性尼古拉·尼葛洛交庞帝曾经在1995年出版的《数字化生存》一书当中中对“被动的旧媒体”与“互动的新媒体”进行了比较,认为交互式传播是新媒体的一种常态传播,这与传统媒体的“一对多”,“点对面”的传播是具有很大区别的。以伦敦火车相撞案为例:1999年10月初,伦敦发生40年来最严重的火车相撞事件,事发清晨,正是当天报纸出版之后,而下一次报纸出版还要十几个小时。这时,《卫报》网站立刻将现场照片、事发目击等报道送到网上,在第一时间告诉了受众发生的一切。可见,早在1999年,网络对于信息的传播速度已无可比拟。时至今日,发展中的互联网的传播时效已远远超过了报纸,仅需要第一现场的民众一条微博便可以广而告之。在拥有及时性的同时,新媒体也拥有着传统媒体无法比拟的交互性。在传统媒体的互动中,新媒体则可以不受时间、地点和环境的制约,只要所处区域内有信号覆盖,便可以高速传播和更新信息,在网络中所发表的评论都立即生效,可以直接与编者进行在线交流,几乎做到了与新闻事件同步。同时的,网络平台对于信息门槛的降低,使信息接收方和传播方处于平等的地位,在这一平等的平台上的交流和对话,使得普通民众也可以通过新媒体发表自己的观点,至此,信息传播才逐渐真正走向平民化和大众化,“草根”话语权获得的前所未有的尊重。2.海量性与共享性进入微博,我们可以看到大到社会热点、小至好友心情的众多信息,而云盘的使用则使得世界各地的信息都可以汇聚共享。依托数字化平台,新媒体克服了报纸版面的容量限制使信息得以海量传播,冲破了广播电视的单方传播与不可重复性,使资源得以下载共享,这种“天涯若比邻”式的区域覆盖使受众在随时输录信息的同时也可以便捷获得世界各地的讯息,而空间与时间上的开放性也促成了讯息的海量性,受众在汲取所需的同时也成为的信息的传播者,使受众在海量信息与讯息共享中真正做到了“秀才不出门,便知天下事”。3.多媒体与超文本新媒体使用多媒体展示的方式对信息进行处理,是一种以结点为单位的超文本呈现。相同的,新媒体的传播也是以是超文本、超链接为依托,以结点为单位组织各种信息的。面对不同受众的需求,信息通过这些结点的不同链接,构成特定的信息网络,提供不同事物信息媒体形式。网络将传统媒体的长处集于一身,对于用户来说,信息最终以何种媒体形式出现,是文字、图片、声音还是图像,完全由用户根据信息的内容、自己的爱好以及接收条件自行决定”[5]。4.个性化与社群化新媒体出现后,虚拟社区、网络群团相继出现,受众不再受播出流程和内容的限制;各种网络平台尤其是博客微博的蹿红,使新媒体个性化与社群化这一特点便更加显著起来。以博客为例,对于博客最形象的比喻应该是公开性与私密性并存的“对外开放的私人闺房”。在这里,你可以根据自己的喜好随时随地的书写自己具有倾向性的个性化愿望,收看你的受众也可以随时随地根据自己的喜好进行个性化的回复。在具备这种个性化的同时,受众也在这个社群化的平台上拥有一群特定的观看者和收听人群。通过以上特点不难看出,以互联网为代表新媒体其优势在于:网络培养了人们的平等价值观念,淡化了人们的地位和身份意识;网络传播是一种注重个性创新和个性文化的传播,它拒斥千人一面,崇尚文化多元;网络传播营造出人们通过自由交往解决问题的能力,从而减少了那些不必要的中间环节;网络传播创造出人类历史上从未有过的新型的跨地域的“虚拟社区文化”,使人类文化的交流真正突破了时空的边界[6]。而这些,也正是新媒体能够迅速融入我们的生活,改变我们的思维习惯的重要原因,同时也使新媒体的存在与发展具有了必要性。三、新媒体所存在的问题新媒体在我们的社会生活中扮演着越来越重要的角色,但同时它也暴露诸多问题(一)网络爆炸式的信息传播方式导致信息良莠不齐,低俗虚假信息泛滥新媒体发展的最为直观的社会结果,便是信息量的绝对增加。根据美国学者弗莱德里克曾经做过的推算,即使以5年为周期来计算,也意味着,在今后不到70年的时间内,人类积累的信息量将达到我们今天信息量的100万倍[7]。作为新媒体的代表,网络克服了报纸的版面限制,降低了信息传播的门栏,使信息得爆炸式的增长。然而正是这样的增长速度使得信息良莠难辨,低俗淫秽信息严重危害未成年人身心健康。而一些网络谣言的制造者为了引起关注则不惜捏造虚假新闻。据悉,2010年2月20日至21日,由于听信“地震”传言,山西太原、晋中、长治、晋城、吕梁、阳泉六地几十个县市数百万群众2月20日凌晨开始走上街头“躲避地震”,山西地震官网一度瘫痪。2011年3月11日,日本东海岸发生级地震。从3月16日开始,中国部分地区开始疯狂抢购食盐。3月21日,杭州市公安局西湖分局查到“谣盐”信息源头,并对始作俑者“渔翁”作出行政拘留。这些网络大V,利用网络的快捷传播与迅速扩散,造谣传谣形成所谓影响力,进而谋取不当利益成为网络“大谣”,在误导民众判断的同时也造成了社会的动荡不安。(二)市场利益驱使供应商传播不良信息,法律法规却未能跟上中新网曾发表消息称:“传媒与出版业是现在乃至新世纪最后一个暴利行业。”受新媒体广大的受众市场与几何倍的利润回报的驱使,一些供应商便甘心以“人为财死”的方式追求眼前利益,无视法规法纪,向网络中大量投放、传播不良信息。以楼宇电视为例,由于户外广告媒体的不断增多,加快了户外广告投放额的上涨幅度。北京、上海、广州的楼宇电视与电梯平面媒体发展空间广阔,成长环境优越,面向的高、中收入消费群体相对集中,与其他市场相比,增幅显著,提升了一级市场的户外投放份额。但它有一个致命弱点,就是目前尚无播发新闻信息的资质,广告是其惟一内容,侵害了人们的公共空间,单一地播发商业广告,造成了“视觉污染”[8]。可以看出,在新媒体的管理中,法规制度还不够完善,从而使牟取暴利的营运商罔顾社会责任,导致市场经营秩序无法得到维系。(三)网络平台在提供便捷言论的同时产生网络暴力,使公民隐私难以维护网络是一个言论相对自由的平台,人们在畅所欲言的同时也很容易形成网络暴力,即:一定规模的有组织的网民,在“道德、正义”等“正当性”的支撑下,利用网络平台向特定对象发起的群体性、非理性、大规模的、持续性的舆论攻击,以造成对被攻击对象人身、名誉、财产等权益损害的行为。[9]这样的行为使得言论自由产生异化,“人肉搜索”成为一些人泄愤的途径,公民的隐私权变得难以维护。以胡伊萱案为例,由于孕妇谭培培诱杀送其回家的善良少女的行为,导致满腔怒火的网民曝光了谭培培父母以及妹妹等不涉案者的个人信息进而对他们的生活造成了影响,虽然这是大多数网民处于“公愤”与的行为“正义感”希望替枉死少女出气,但这样的行为,归根到底仍旧是侵犯了公民的隐私权,而这案例并不是个案。可见,网络暴力影响着公民的正常生活与学习,甚至会对当事人造成严重的精神侵害。(四)网络制度尚未完善,侵权抄袭现象难以遏制版权,作为一种民事权利,就是法律赋予创作者对自己创作的作品的表达、复制、传播及利用的控制权。它不是专指文学艺术和科学作品,在因特网中的微博、博文等,只要是首次公开表达的创造性表达,都可以受到著作权法的保护。[10]然而,由于网络上信息流通量大,审核能力有限,再加之在这个虚拟平台上通过网民的注册账号很难追查到本人,使得版权的维护变得举步维艰。大多数时候,人们仅仅只需要注册一个账号便可以任意复制、抄袭他人的言论,并在未经作者允许的情况下任意转播他人作品。这样的行为已然侵权,却由于提供了大量可供免费快捷下载的资料,使得很多网民也乐于接受这样的 “免费午餐”,从而形成了既有抄袭者复制,又有传阅者下载的网络环境,也使侵权现象在网络上成为了一种大家“默认许可”的行为。(五)政府监督困难,网络公信力有待提高2008年6月,中国已大幅超过美国,跃居成为世界第一网民大国。截至2012年12月底,中国互联网络信息中心(CNNIC)发布了第31次《中国互联网络发展状况统计报告》,中国网民数达到亿。面对这样庞大的网民人数,要做好统计监督,必须经历一个长期的统计与规范过程。现今,政府对于网络舆情的监督引导难度较大,仍然缺乏对于网络等新媒体的监督力与审核力,一些希望借助谣言来博得眼球的网络媒体便不顾职业道德,大量散布谣言假新闻,造成了网络信息真假难辨,网络缺失公信力的局面。(六)网络中表层信息和通俗娱乐的“麻醉作用”与“数字鸿沟”的扩大拉扎斯菲尔德和莫顿曾在《大众传播、大众鉴赏力和有组织的社会行动》中针对现代大众传播的负面作用提出了“麻醉作用”一说,认为:大众媒介以低廉的价格大量占用人们的时间,使人们沉浸在虚幻的自我满足中,从而丧失社会行动能力;所传递的浅俗、煽情化的内容,使人们的审美鉴赏能力退化;使人们成为不假思索顺从现状的单面人。本文认为,拉扎斯菲尔德和莫顿所阐述的大众传播的负面作用,同样也是网络所存在的问题。网络具有信息海量传播的特点,然而,在这些成爆炸式增长的信息中,充斥着大量的低俗表层信息,这些信息具有新异性与刺激性,在吸引人们去点击阅读的同时也侵占了人们思考与学习的时间,人们习惯于将注意力集中在零碎肤浅的八卦娱乐之中,加之网络上缺乏深度的评论对人们的误导,很容易使人们沉溺在虚拟信息中难以自拔,失去思考与判断的能力。此外,网络在带来信息量增大的同时也产生了“数字鸿沟”。美国学者蒂奇诺等人提出了一种“知沟”假说:“由于社会经济地位高者通常能比社会经济地位低者更快地获得信息,因此,大众媒介传送的信息越多,这两者之间的知识鸿沟也就越有扩大的趋势” [11]。随着新媒体发展中信息量的进一步增大,由于人们接受信息的能力与接受数字技术的机会的差异,便很可能会造成比大众传媒时代“知沟”更大的“数字鸿沟”产生。(七)负面舆论堆积造成“比坏”心理腐蚀社会道德网友利用网络的虚拟性,在匿名的情况下毫无顾忌的发表偏激言论,对社会风气产生负面影响,这些“好事不出门,坏事传千里”的现象,从“郭美美”、“干露露”到“天价月饼”、“豪华跑车”,由一点进而延伸到各个领域的负面信息五花八门,充斥全屏。就连我们生活中的“衣食住行”在网络上也更多的表现成为了一种异化与奢侈,在这样的环境下,人们往往会认为为了一己私利而罔顾法律,长久如此,将会造成整个社会诚信缺失,投机主义已及社会风气恶化。四、新媒体存在问题的解决对策由上述问题可以看出,新媒体在带来言论繁荣的同时也在带来言论失控与社会动荡的风险。如何看待这些问题、研究有效解决对策,对于新媒体的健康发展与社会的和谐稳定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因此,针对上述几点问题,本文认为有以下几种解决措施:(一)借助广大受众的社会监督控制,健全信息审核平台信息审核是筛选网络信息是否适合传播的第一道门槛,在网络飞速发展的过程中,健立健全相信息审核机制这一关卡,有利于从源头上有效遏制不良网络信息的大面积传播,将不良信息扼杀在初始阶段。然而,在数量巨大的网民面前这样的审核并不好开展,因此,应借助广大受众的力量。由于受众是网络信息的直接受传者同时,是网络低俗虚假信息的第一受害人,因此,受众具有对媒介活动进行监督的正当权利。受众可以通过个人信息反馈等手段建立民间信息审核平台,由“公众利益”来制约网络虚假信息的发展。(二)完善网络法律法规,逐步形成规范的网络秩序在新媒体飞速发展的同时,法律规范应当如期而至。但是,据目前的资料来看,关于网络规范方面的立法资料还相对较少,在网络大面积普及的情况下还存在许多有待完善的法条法规。因此,应加快推进网络立法建设,依法治网,建立健全网络规范与监督,注重保护公民的隐私权与著作权。使民众在享受自己言论自由的同时也可以更好的履行自己的义务,不至于为了追求个人的利益而罔顾他人的合法权力,并在此基础之上,逐步形成规范的网络秩序,以保证网络的健康发展。(三)加强国家政府的舆论管控,引导舆论向正确方向发展传播学教授郭庆光在《传播制度与媒介规范理论》这一章节中认为:“国家和政府的政治控制是媒介控制的主要方面,这种控制的目的是通过法律、法规和政策,来保障媒介活动为国家制度、意识形态以及各种国家目标的实现服务。它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1.规定传媒组织的所有制形式;2.对传播媒介的活动进行法制和行政管理;3.限制或禁止某些信息内容的传播;4.对传播事业的发展制定总体规划或实行国家援助”[12]。国家与政府强作为强力的管理者,在解决新媒体存在的问题上也居于主导地位。2007年中共中央新年伊始的第一次学习就是网络文化建设与管理,2008年,前总书记胡锦涛开与网民交流之先河,大力发展媒介和文化产业,在每个五年计划中都占有重要位置。可以看到,国家正在重视和支持着新媒体的发展。国家和政府对于新媒体发展的重视和关注,将对新媒体存在问题的解决与舆论的正确引导有着重要的指导作用,面对复杂的网络环境,只有国家和政府站出来指导的舆论方向,切实加强网上正面宣传,才能有效解决问题,使互联网真正成为传播先进文化的崭新阵地,成为教育的重要渠道和有效载体。(四)依托政府支持,加大技术监控治理力度从新媒体信息的传播过程来看,新媒体传播是产业链式的传播。整个传播过程需要涉及内容提供商、内容集成商、移动平台提供商、移动运营商、终端提供商、渠道合作伙伴等诸多环节。因此,新媒体的内容安全,也同样需要产业链中各个环节的密切合作。在移动互联网环境下,构建针对有害内容源、有害内容传播渠道、以及最终目标(移动终端、平板电脑)的全生态系的防护体系,才能对对信息内容进行有效监管,从而保障移动互联网健康、有序地发展。因此,应以政府为依托,研究不良信息传播的演化机制,加强对网络通信软件、网络传输内容的管理。规范应用商店对通讯软件的检验和测试流程,使用户,尤其是抱有新异心理的未成年用户在浏览信息时受到一定的合理制约,使互联网的网络信息体系更加干净与安全。(五)媒体人增强自身自律感,坚守职业道德提高“公信力”媒体的“公信力”来自于媒体人的自律与其对于职业道德的坚守,作为一个媒体人,其最基本的职业操守便是在威胁与利益面前,坚守媒体从业者客观公正的态度,也只有这样,才能获得公众的信赖。面对问题深入调查,客观负责的评论,促进积极信息的传播,这是网络媒体的责任与义务。通过“自律”换“自由”,以自律公约的形式强化自我约束和管理力度,才能在获得媒体公信力的同时,使网民拥有一个健康阳光的网络环境,向社会传递出“正能量”。(六)提高网民素质,实行网络实名制在网络普及的同时,也应该注重培养网民的思考与辨别能力,使网民具备对事件的基本的辨别能力,正确对待真实客观的负面信息报道,以避免将谣言信以为真而产生情绪激化。此外,网络的虚拟性也是网络存在大量谣言的重要原因,虚拟身份使得一些网民认为自己可以摆脱法律的规范而大肆造谣散布非法信息,在一些主要领域实行实名制则可以辅助网络法制建设,规范网民的行为,也为网络安全与“清网”行动提供了便捷。找出解决新媒体存在问题的对策是社会安定与和谐的必由之路,在未来,新媒体会将以更快的速度普及发展,新媒体对于社会的影响也将与日俱增。如何良好地解决新媒体存在问题,是需要国家、政府、媒体人乃至每一位公民共同努力的,也只有这样,新媒体才能健康发展,社会也才能的构建和谐。

个人感觉,一是提升从业者素质问题,二是相关法律制度的完善,三是政府监管。这个是整体而言的,具体则可以展开。

论文[1] CSSCI源刊,二类期刊:独著,档案形成规律研究综述,档案学研究2005(2);人大复印报刊资料《档案学》2005年第6期全文收录;[2] CSSCI源刊,二类期刊:独著,我国数字鸿沟问题的理论分析与应对策略,档案学通讯2005(6);[3] CSSCI源刊,二类期刊:独著,数字鸿沟问题的研究现状及研究意义,档案学通讯2005(3);[4] CSSCI源刊,二类期刊:独著,中外档案职业比较研究——以职业主体为视角,档案学通讯2007(6);[5] CSSCI源刊,二类期刊:第一作者,信息资源管理本科专业的建构背景与策略,档案学通讯2008(4);[6] CSSCI源刊,二类期刊:第一作者,试论我国公共档案馆发展中的数字鸿沟问题——与发达国家之比较,档案学通讯2009(3);[7] CSSCI源刊,二类期刊:第一作者,论我国公共档案馆发展中的数字鸿沟问题——基于区域层面的比较,档案学研究2009(5);[8] CSSCI源刊,二类期刊:独著,30年来档案信息资源开发利用研究述评,档案学研究2010(2);[9] CSSCI源刊,二类期刊:第一作者,基于信息获取权利视角的信息公平研究综述,档案学通讯2010(4);[10] CSSCI源刊:独著,数字鸿沟问题研究述评,情报杂志2005(2);[11] CSSCI源刊:独著,基于信息素质差异性视角的数字鸿沟成因分析,湘潭大学学报(哲社版)2006(6);[12] CSSCI源刊:第一作者,试论公共档案馆在促进信息公平中的作用及对策,情报杂志2008(2);[13] CSSCI源刊:第二作者,网络语言分化与数字鸿沟问题,图书与情报2008(6);[14] CSSCI源刊:第二作者,从网站角度探讨我国公共图书馆的政府信息公开,情报资料工作2009(2);[15] CSSCI源刊:独著,国外二级鸿沟研究综述,情报理论与实践2009(6);[16] CSSCI源刊:第二作者,知识创新信息保障服务与数字鸿沟的消除,情报杂志2008(4);[17] 人大复印资料:独著,档案形成规律研究综述,人大复印报刊资料《档案学》2005年第6期全文收录;[18] 人大复印资料:独著,基于信息素质差异性视角的数字鸿沟成因分析,人大复印报刊资料《图书馆学、信息科学、资料工作》2007年第2期全文收录;[19] 核心期刊:独著,数字鸿沟与档案信息化建设,档案管理2005(4);[20] 核心期刊:第二作者,论我国电子政务标准化体系模型的构建,中国管理信息化2005(9);[21] 文集论文:试论我国电子政务建设中的数字鸿沟问题——以省级政府网站建设为例,独著,湖湘公共管理研究(第一卷),湘潭大学出版社,2009年12月版;[22] 获奖论文:独著,中外档案职业比较研究——以职业主体为视角,2008年先后获省档案学会优秀论文一等奖、中国档案学会档案学优秀成果学术论文类二等奖。相关著作[1] 独著:我国数字鸿沟问题的理论分析与应对策略:基于信息资源管理的研究,湖南人民出版社,2007年出版;荣获湖南省第十一届优秀社科学术著作出版资助和湘潭大学优秀学术著作出版资助。[2] 参著:中国档案职业的状况与发展趋势(国家社科基金结题成果),中国言实出版社,2008年出版;[3] 参著:电子政务信息资源的共建与共享研究(国家社科基金结题成果),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9年出版;

2017-2018年电子商务专业毕业论文题目参考对中国电子商务商业模式模仿性创新发展的研究网络团购的商业与盈利模式研究我国中小型企业人力资源管理信息化的研究我国移动电子商务商业模式研究企业电子商务协同演化及其策略研究我国电子商务下的消费者权益保护美国电子商务对我国的启示外贸B2C平台的发展问题研究网上消费者行为方式研究家电B2C商业模式研究用平衡计分法进行企业绩效评价-以阿里巴巴为例与大学生网络创业研究我国家电专业连锁企业体验营销研究Facebook的商业模式和价值研究中小企业人力资源管理信息化实施中的对策电子商务系统对企业竞争力的提升机制分析:基于信息与知识的视角中小企业电子商务网站建设探讨与分析网络交易实名对电子商务发展的影响及实行对策国内微博广告研究电子商务企业盈利模式分析从网络售假肆虐探究C2C电子商务网站的信用管理基于案例分析的email营销研究实名制对电子商务发展的作用和影响——基于南海青年网络社区Young地带的分析"C2C电子商务背景下物流配送的研究 "时代的电子商务发展现状和发展趋势浅析国内电子商务盈利模式我国网上书店的发展现状与发展策略分析珠三角基于电子商务的物流行为分析及策略研究垂直搜索引擎的比较研究博客策略在SEO中的应用研究电子商务下的旅行社业务流程再造研究我国移动电子商务商业模式和盈利模式的研究企业组织智力的构成及其测度研究婚恋交友网站的盈利模式及发展探究中国银行业客户关系管理应用研究论微博营销的商业价值互联网广告盈利模式研究广州联通客户关系管理策略分析网店实名制的利弊及对策意见网上拍卖信誉管理B2C电子商务环境下物流配送模式研究我国C2C模式下的电子商务监管研究浅析我国传统制造业电子商务“瓶颈”问题电子商务企业的适应性分析浅谈网上拍卖网站的发展趋势移动互联网的广告模式网络实名制的商业机遇与挑战有关电子商务创业方法的研究传统企业电子商务转型的演变路径研究搜索引擎优化在网络营销中的应用影响我国中小型服装企业实施电子商务因素的研究论网络广告的娱乐性客户体验在电子商务中的应用电子商务中的信用问题研究互联网广告与网络营销的关系研究中小企业实施电子商务的优势和战略团购网站信用体系的研究中小企业电子商务盈利模式探究我国网络团购商业模式研究及发展趋势B2C电子商务网站竞争力评价研究校园电子商务的问题研究微博团购营销——团购与微博结合下的微利润最大化基于电子商务的珠三角民营企业转型对策研究我国农产品经济的电子商务模式研究浅析客户体验管理网络事件营销研究网上拍卖信誉管理的研究网络游戏的兴起与现状 论移动电子商务与企业的发展微博营销模式研究网络著作权的保护研究数字鸿沟——电子商务环境下国际贸易引起的马太效应风险投资与我国互联网企业发展的关系效应分析浅析基于社交媒体的关系链营销 我国网络著作权侵权及保护我国物联网行业发展现状及趋势研究互联网广告研究淘宝B2C与凡客诚品B2C运营方式比较研究浅析网络著作权问题网络交易权益保障苹果手机市场销售分析云计算在电子商务中的应用研究

毕业论文金融数字鸿沟

参编:《信息经济学前沿与进展》电子工业出版社 2010年3月《中国小城镇现代服务业发展研究》,中国经济出版社,《合法节税实务指南》,中国物价出版社,《信息安全动态》,吉林科学技术出版社, 赵冬梅,电子商务市场价格离散度的收敛分析,《经济学(季刊)》,2008(1) 黄爱白,赵冬梅,B-C网络消费者锁定的实证研究,《经济学(季刊)》,2008(1) ,常清、赵冬梅、胡捷帆,CRB对我国CPI价格指数的关系引导性研究,金融理论与实践,2010(10):3~8黄金、赵冬梅,我国数字鸿沟散敛发展趋势研究,《情报杂志》,2010(9):56~59赵冬梅、陈柳钦、乔忠,农村富余劳动力转移中介效率的模型分析,《市场与人口分析》,2004(6):16~19;本文被中国人民大学书报资料中心复印报刊资料F2《农业经济导刊》2005年第4期全文转载。赵冬梅、乔忠,分形市场效率检验,《中国软科学》,2003(8):130~134黄爱白、赵冬梅,B-C电子商务网站评价指标体系研究,《商业研究》,2006(1):192~194赵冬梅,电子商务市场通透性研究,信息经济与国民经济增长方式的转变(中国信息经济学会2006年学术年会论文集),2006(7):311~320赵冬梅、陈柳钦,企业竞争力影响因素的二象空间分析,财贸研究,2005(1):66~71赵冬梅,网络经济下零售企业的价格竞争,中国管理科学研究文献,466~469, 乔忠、徐凤琴、赵冬梅,企业纵向联盟的博弈分析,中国农业大学学报(自然版),2005(11):赵冬梅,商务型电子商务的人才培养,《电子商务》,2007(7):81~83赵冬梅,电子商务教学的思考与探索,《中国教育科研杂志》,2007(4):16376~16377郑婷婷,赵冬梅,从资金出入角度分析网站盈利模式,《情报杂志》,2007(12)辛俊华,赵冬梅,我国互联网渗透差异状况分析,中国信息导报,2007(2)盛荣,赵冬梅,农民工农村农民土地置换城市社会保障的改革探索,理论观察,2004(5):59~61赵冬梅,杨杰,黄爱白,贫富差距与数字鸿沟,安徽师范大学学报,2004(5):546~550;本文先后被中国信息化领导决策参考白皮书《中国信息界》2005(11)全文转载,后被《中国信息化理论实践文库》收录赵冬梅,期货市场价格形成机理与投资主体行为分析,投资与证券,2002(12):85~88周清、赵冬梅等,植物声频技术控制技术对黄瓜生长及荧光特性研究,西北农业学报,陈黎明、赵冬梅,涉农电子商务专业本科生实践教学体系设计,教育教学改革实践与探索,秦子鹰、周南、赵冬梅,一个基于Agent 的轿车市场自动协商模型,《微计算机信息》2007,Vol(23),8-3:137~138赵冬梅,目标管理中企业目标的确立及其存在的问题,环渤海经济辽望,2003(1):22~25赵冬梅,从经济组织形式演变看企业实施电子商务的前提,首都经贸大学学报,2002(6):26~29赵冬梅,我国工厂化农业发展状况和对策研究,经济与管理研究,2002(5):53~55赵冬梅,电子商务与中国农业,新疆社科论坛,2002(12):181~182赵冬梅,工厂化农业中经济组织形式的变革,农机科技推广,2002(6):30~31赵冬梅,电子商务与企业管理制度的变革,中国农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1(4):41~45赵冬梅,论EC时代企业经营观念的转变,中国农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1(2):33~37赵冬梅,电子商务中的VPN技术,互联网世界,2000(11)王卫华,赵冬梅,有效市场理论与方法,中国农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1999(4):15~19王卫华,赵冬梅,小城镇发展的自组织机理分析,中国农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0(4):42~45赵冬梅,住宅楼智能系统需求情况调查分析,城市建筑智能系统,1999(4):26~30 主持的主要科研项目网络经济下价格离散问题研究,国家自然科学基金,课题主持人村镇劳动力流动跟踪监测与跨区域调控信息技术开发,国家科技支撑计划课题,副主持劳务中介信息系统开发,国家科技支撑计划课题(2003BA808A14)小城镇现代服务业技术研究与开发之子课题,子课题负责人门头沟循环经济发展模式研究与政策建议,北京市科学技术委员会,主持人北京市科技新星计划项目(2004A54),北京市科委北京市信息化门头沟信息系统现状调研及发展规划,北京市科委关于建立国外华人专家权益保护机制的研究,国家外专局 恒讯通企业电子商务运营策略研究,企业委托,课题主持人2009,基于电子商务实践平台的定制化人才培养模式研究,校教务处,课题主持人中国电子商务发展研究,青年教师自选课题网络产品的需求状况分析,企业委托,亨达网络公司云南力量资本运作方案设计,企业委托,云南力量公司作为主要参加人的科研项目 我国农业信息化模式研究,高校博点基金项目, 主要参加人 四川喜德县南瓜加工厂项目可行性研究,四川喜德县委托,副主持 中国粮食流通体制研究,中韩合作项目,副主持 中国农村土地改革问题,中韩合作项目,主要参加人 廊坊澳林园艺养殖公司发展战略研究,公司委托,主要参加人 云南力量发展战略研究,云南力量企业委托,主要参加人本科生: 承担电子商务导论,期货贸易等课程指导学生毕业论文、URP课题以及挑战杯研究生: 承担电子商务案例,电子商务经济学等课程,作为导师每年指导毕业1-2位研究生,1-2位博士生专业学位: MBA的电子商务,期货市场基础等课程 所获奖励2010年中国农业大学2010年度优秀教师荣誉称号2010年荣获中国互联网协会建行“e路通”杯第三届(2009-2010)全国大学生网络商务创新应用大赛 全国赛区优秀指导老师奖2008年5月荣获中国互连联网协会建行“e路通”杯2007全国大学生网络商务创新应用大赛优秀指导教师奖2006年2月获北京市门头沟人民政府颁发的2002—2005门头沟区特殊贡献专家顾问奖2006年2月负责开发的“小城镇劳务中介信息系统”获软件著作权(BJ3980)2005年6月博士论文《电子商务市场价格离散问题研究》获中国农业大学校优秀博士论文2006年2月论文《贫富差距与数字鸿沟》在首届中国信息界学术大会“中国信息化大奖”评选中被评为中国信息化优秀论文2004年12月项目“条码对国民经济的作用及其发展战略研究”获全国商业科学技术进步奖2004年度中国农业大学本科生“百篇优秀毕业设计(论文)”优秀指导教师奖2002-2003年度被评为中国农业大学优秀教师2003年12月获第四届教学基本基础功比赛分别获学院、学校一等奖和优秀奖2001-2002年度被评为中国农业大学优秀班主任2001年1月,主持的中国农业大学教师自选课题《中国电子商务发展研究》获一等奖1998年9月,中国农业大学管理学院青年教师基本功比赛二等奖

文献综述如何写?

8、写开题报告的时候,做文献综述最重要。重要到什么地步呢?你去公共浴室洗澡总得带块肥皂吧。

9、文献综述是怎么写的呢?有一种典型的写法是这样的:“以‘数字鸿沟’为关键词在中国知网中进行搜索。

10、文献综述,首先要对文献进行分类。怎么分类呢?就像面对一群武林人士,可以按照阵营与流派进行分类。你们体会一下这句话。

11、文献综述一定要对文献进行评述。不能只是总结几篇论文的主要观点就了事。要毫不留情地评价它们。

12、文献综述最终要起到两个作用。第一,证明你的研究有意义、有价值。第二,为你的研究找到可利用的理论和材料。

13、文献综述一定要附上文献列表,这个是常识。

14、列出文献是一个体力活,也是一个很多时候只能意会不能言传的艺术活儿。文献列表不能太长,也不能太短。基本的原则是四个兼顾:兼顾中英文文献,兼顾著作和论文,兼顾理论文献和实证研究,兼顾经典文献和最新文献。

15、比文献综述次重要的是研究设计。其中核心是研究方法。研究方法和研究设计最重要的目的是解决研究问题。

研究方法

16、研究方法请不要超过三种。

17、除了历史研究之外,文献分析都不算一种研究方法。

18、研究方法层次有很多,包括方法论、理论路线、搜集资料的方法、分析资料的方法……具体去问你的导师。

以上就是关于毕业论文开题写作的25条黄金法则的部分分享,希望对此时正在写毕业论文的你有所帮助。最后,小编在这里祝愿所有的小伙伴们毕业论文都能顺利通过,加油!

改革开放三十年来,我国的金融发展和经济增长都取得了举世瞩目的成就。下文是我为大家搜集整理的关于金融学毕业论文范文的内容,欢迎大家阅读参考!金融学毕业论文范文篇1 浅议农村金融监管法律制度 中国农村金融体系在改进货币资源的配置、服务农业和农村建设,繁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中具有十分重要的作用。为确保金融的核心作用能够得到更为有效的发挥与更加高效的运行,切实防范与控制金融领域的风险,健全完善农村金融法律监管制度显得极为迫切。因为当前我国的农村金融法律制度设计依然具有相当带有强烈的计划经济以及行政干预色彩,因为也就导致了金融抑制。目前的改革也仅仅是在机制上进行了一些局部上的调整,但是并没有对制度体系以及核心内容实施全面而深入的变革,导致形式上的制度在具体运行过程中产生诸多问题。实施正确而合理的农村金融监管法律制度,不但能够有效地防范金融组织的风险,而且还能提升金融服务的效率,更是确保我国农村经济快速而稳定发展的重要保障。 1我国农村金融监管法律制度存在的问题 (一)没有形成完善的农村金融监管法律制度体系 (1)目前的金融监管法律制度体系不够齐全,显得系统性不够强。当前我国的金融监管立法主要包括了《人民银行法》、《商业银行法》、《保险法》、《证券法》以及《银行业监督管理法》等,其中都对金融监管进行了规定。但是以上立法中往往具有大量原则性的规定,但是却缺乏具体可操作性的条款,同时,监管的内容过于简单,大大落后于我国金融业的实际发展状况,并且随着我国农村金融市场的发展随之而得到持续发展,对于一部分新型金融业务与金融产品尚缺少一定的法律规定,尤其是对农村地区的民间融资没有采用法制化的方式加以引导,对于高利贷仅仅按照传统社会上的公德意识来加以制约,而且就如今的金融监管法制总体结构来观察,规章的比例太大,实施就缺少足够的权威性。同时,在构成目前的金融监管法制体系之中的各项规范性法规之中部门规章所占比例太大一旦实施起来就缺少权威性。 (2)法律规范所具有的操作性不够强。在目前我国的金融监管体系之中,对于市场准入、市场督查、市场退出等均有所覆盖,但是更多的则是原则性规定,缺乏相应的实施细则,因而可操作性不大。 (二)缺乏公平竞争的农村金融监管工作理念 制度不但要富有效率地合理安排权利资源,而且还应当更加公平地安排权利资源,从而实现各类金融市场主体权利实施平等性保护。缺少公平正义目标的金融市场并非是现代金融市场,而脱离开正义理念的金融监管法制并非是现代法制所倡导的制度性安排。如今的农村监管法律制度体系体现出对于民间资本以及非公行的漠视与不公。笔者觉得,民间资本与国有资本均为社会资本中不一样的形式,而是应当分别享有相同的国民待遇。农村民间借贷监管机制应当积极促进而且体现出民间借贷监管机制之形成与发展,而不是为保护少数市场主体所具有的特殊利益。 (三)忽略甚至漠视农村地区群众的金融权利 在相当长的时间中,我国的金融法律制度体系把金融问题看作是经济发展层面上的问题,也就是看作是资源配置方面的问题,在具体制度的设计上对于民生保障这类问题的考虑不够周到,甚至会为了金融之稳定而选择牺牲公民自由融资之权利。尽管我国政府己有充分认识并且采用小额贷款的方式,允许设置村镇银行与借贷公司等形势尽可能多地增加农村资金之供给,但是这些基本上均为具体手段层面上之改革,整个农村金融监管机制在基本的理念上尚未产生根本性转变。因为农村金融市场在监管法律体系上具有局限性所以也就产生了农村地区金融资源在总量上的不足,当前,我国金融资源在分布上具有显着的地域上的不平衡性,诸多农村资本外流,从而极大地削弱了我国农村金融在供给上的能力,同时也造成了弱势农村群众在金融资源上获得之不足,尤其是对农村小微企业以及农户的金融供给上有所不足。我国农村金融市场监管体系在相当大的程度上限制了农村金融市场取得新的发展,造成了我国农村地区尚未真正形成能有针对性地面对不同客户和不同需求层次,能够提供显着差异性金融服务的现代农村金融监管体系,以至于造成了我国农村金融产品以及金融服务的种类相待单调,难以满足我国新农村建设中对于金融服务具有多样化与多层次之需求,进而造成农民群众无法分享到金融改革之成果。 2进一步健全我国农村金融监管法律制度的策略 (一)形成完善的农村金融监管法律制度体系 现代金融属于法治金融,而政府的权力对于金融市场所进行的监管主要是运用金融监管法制调整与规范加以实现的。健全而完善的法律体系是监管机构实施依法监管的重要前提,集中了监管绩效和金融监管立法之健全完善与否、质量优劣等具有非常直接的关系。为更好地促进我国农村金融市场实现更为健康的发展。随着我国农村金融服务质量的不断提高,应当积极顺应农村金融市场所出现的新变化,及时而有效建立健全符合我国实际的农村金融监管法律制度体系。具体来说,在今后的一段时间,我国应当积极强化农村地区的基础性金融监管法建这一基础,积极顺应中国农村金融市场发展进程之中的趋势性要求,从而健全完善我国农村金融监管法律制度体系。 (l)要及时健全完善农村金融监管的主体性法制体系,制定出与之相适应的具体实施细则,从而强化可操作性,并且对有关法律制度加以清理,尤其是对不适应条款加以废除或者进行修订。 (2)要依据中国农村金融市场的具体发展状况、监管情况和我国农村金融市场改革之趋势,形成合理的法律法规制度,进而弥补我国在农村金融监管立法领域之中的空白。 (3)要积极顺应我国农村金融改革发展之趋势,以保障我国农村金融市场的安全以及促进农村资本市场的发展为基础,制定出能够兼顾实效性、操作性与相应前瞻性的现代农村金融监管法律制度体系,进而实现对农村金融市场所进行的监管,维护农村经济的可持续发展以及社会的稳定。 (二)着力凸显公平保护的法律工作理念 金融监管是依据经济发展之所需而诞生的,其主要目标是推动经济的发展,而且金融业安全并非是金融监管之重要目标,也不是金融业目前存在与发展之最终目标。从这一视角来看,农村金融监管的最终目标应以全面满足农村金融业的繁荣发展为目标,从而促进我国社会经济更为稳定的发展,提升社会福利。因为我国农村经济社会结构相对来说较为特殊,而农村金融并不完全属于商业金融之范畴,农村现代金融机制应以促进我国农村居民更加公平地获得发展良机与结果为其主要目的。 (三)保障公民金融权利的实现 生存权与发展权是人权中的重要内容,切实维护与保障我国公民的存在权与发展权,这是所有法律一定要加以坚持的基本价值取向。金融之本质在于为民众的生产与生活提供资金领域的融通,切实保障民生。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之中,主体和利益变得愈来愈多元化,大量公民进入到市场中开始从事生产经营类活动,因为资金也就成为人们开展生产经营的重要条件,特别是在农村地区,融资实质上己成为公民生存和发展的重要条件,融资权成为公民生存权与发展权的基本构成部分之一。在当前我国的金融资源配置显着不均衡与不合理的条件,各中小企业以及农户得到融资显得相当困难,农户与农村工商业者在资金的需求上从未得到满足,而民间借贷也就具备了更加突出的能够解决民生问题之功能。就这一意义而言,监管制度能够严格地限制甚至几各类非正规金融机构之存在,全面惩罚私自放贷人员。所以,我国农村金融监管法律制度建设之本质是为各位公民的融资提供相应的安全保障,而不是简单地排斥或者压制资金上的流动。 (四)强化监管制度施行金融创新 我国农村金融监管对于金融创新作用主要表现为: (1)金融监管机制之制定应当具备前瞻性。金融监管方面的政策措施应当适应于我国金融业今后的发展与变化的趋势。为有效防控金融风险与金融危机,我国金融监管机构应当在制定金融机构稳定性指标过程中充分考虑到今后金融市场的创新问题与金融机构资产变化问题等。同时,要通过健全完善农村金融监管预警体系,强化对金融体系所施行的社会性监测,从而确保农村金融体系得到稳健地运行。 (2)大力鼓励农村金融创新。金融监管所造成的影响是多种多样的,应当尽可能地发挥出其所具有积极性,也就是鼓励实施金融创新,与此同时还应当尽可能地抑制其不利的一面,也就是要控制消极的金融创新。唯有如此,才能运用金融监管让金融创新成为促进金融改革的生力军。 (3)改进农村金融监管的模式。因为金融监管部门对于金融创新弊端所作出的反应通常比较慢,而金融行业协会的反应则相当灵敏,所以,对于金融创新所实行的监管需要更加多地依赖于实施内部监管,从而适时地调整金融监管,进而适应金融创新取得新的发展。 3结束语 综上所述,农村金融监管法律制度作为中国金融监管体系中一个十分重要的组成部分,对于维护我国农村金融市场的健康稳定可持续发展具有特别重要的意义。因为受到城乡二元金融结构造成的影响,我国农村的金融监管法律制度如今正面临着愈加复杂的形势。如今,我国农村金融监管法律制度不但承担着维护我国整体金融形势稳定的重要任务,而且还将履行切实解决我国农村金融资源赓乏这一重大挑战,这就需要高度重视农村金融监管法制建设工作,切实保障我国农村金融不断取得新的发展。 金融学毕业论文范文篇2 浅析第三方支付引发的洗钱问题及对策 互联网金融服务相比传统金融服务模式而言,有低成木、便捷、省时等优点,第三方支付作为以实际电子商务交易为依托,利用网络支付的金融服务形式,在我国获得了较人成功,第三方支付金融服务的额度、规模在逐年递增,而且服务的层次也在不断得以拓展,如企业的市场资金管理均已成为第三方支付涉及的服务领域。木文将剖析第三方支付的运作模式,基于反洗钱风险的防控目标来探析第三方支付引发的洗钱问题,并提出相应对策,建立一套完善的第三方支付洗钱风险防控体系,促进第三方支付服务的健康发展。 一、第三方支付相关理论概述 (一)第三方支付定义 第三方支付依附于交易商业行为的交易而存在,开展第三方支付金融服务的独立机构通过网络平台,参与两方之间信任度较低的商业机构或者个人之间的交易服务,在实际运营上,购方付款后相关款项首先“寄存”于第三方支付平台,供货方发货,而后在购方收到货物且无任何纠纷异议的情况下以通知方式将货款支付到供货方账户。第三方支付多依附于电子商务活动,以合作银行信用为依托,在一定程度上不存在信用问题。 (二)我国第三方支付服务发展现状 在我国,第三方支付包括包含网上支付、电子货币发行与清算、银行卡和票据跨行清算及几种代收代付服务方式,另外,第三方支付还存在于一些产品销量较人、信誉较好的企业,主要以预付卡业务的形式存在,通过系统终端处理第三方支付服务交易。在盈利模式上,我国第三方支付平台的利润源主要来白手续费和客户备付金,第三方支付平台将手续费与传统商业银行之间制定分利标准。而随着第三方支付市场竞争的激烈,一些第三方支付企业为提高市场份额,甚至处在亏损经营状态,而我国又进一步限制第三方支付企业动用客户备付金开展其他商业活动,在这样的状态下,第三方支付企业积极探索扩展利润源的经营模式,但就当下而言,第三方支付企业之间的竞争还处在价格竞争、服务质量、增值服务费等方面的竞争,第三方支付企业在业务运作过程中还未形成明确且稳定的新利润源。 二、第三方支付模式的洗钱风险分析 (一)网络支付的隐秘性造成的监管难度 诚然,互联网的兴起为支付服务带来了巨人的便利,且使交易双方的信任度得以上升,但是通过网络系统进行资金转移与直接汇款的支付方式相比,在交易的过程中,第三方支付机构还未建立完善的客户身份审核机制,通过电子商务平台直接进行匿名交易是较为容易的,这就很容易越过银行系统的身份审核监管体系,难以追溯交易资金的来源,给洗钱行为敞开了缝隙,在洗钱案件的查证过程中,一些虚拟物品的交易很难实现准确求证,交易过程较为隐秘,一些犯罪分子可以将赌博、贩毒等非法资金通过第三方交易平台实现“洗自”。 (二)交易记录的不完整导致查证困难 在第三方支付交易运作的过程中,出于客户信息安全的考虑,一般通过网络密钥对交易双方的身份信息进行保护。但是在对洗钱案例的监控和查证过程中,多采用跟踪交易记录的方式来进行,但以网络信息技术为支撑的用户资料及交易记录保护机制增加了案件查证难度。其次,通过网络交易,交易平台难以完全掌控交易的地点、时间等信息,使得交易记录信息有限,增加了在第三方支付领域开展反洗钱案件查处的难度。 (三)相关法律法规有待完善 近年来,第三方支付市场呈现迅猛发展态势,但是基于反洗钱为目的针对第三方支付的相关法律法规还不够完善,针对性立法的缺失,使得在第三方支付平台上出现的洗钱犯罪行为在法律责任追究上难度较人,法律法规的滞后是第三方支付市场反洗钱监控与查处难度人的重要因素,《中华人民共和国反洗钱法》是我国第一部关于反洗钱的专门性法律,但是此法与我国刑法中均未涵盖第三方支付洗钱犯罪的相关监管内容。 三、建议 (一)基于反洗钱为目的加强对第三方支付企业监管 首先是源头管理,抬高第三方支付企业市场准入门槛,金融监管机构要在牌照发放环节加强对第三方支付企业的审查,包括对信息系统建设、客户信息审核软硬件等方面的审查要严格开展,严格按照《非金融机构支付服务管理办法》的要求进行审查,从而在鼓励金融创新的同时,减小反洗钱案例查处的难度。第三方支付机构应完善信息系统建设,提高白身对客户身份信息、资信状况、业务范围等方面的审核和信息收集能力,从而有效配合相关机构对反洗钱行为的监管和查处,各交易主体也应在业务开展过程中做好客户信息的收集工作,各方要合作建立一个有反洗钱监管机构参与审阅的信息系统,保障反洗钱监管工作的常态化开展,从而在案件发生时能够收集完善的证据。第三方支付企业应不断完善反洗钱检测系统,加强技术能力,提高平台对交易信息的完整性。 (二)加强反洗钱技术队伍建设 不仅要在反洗钱监管部门建立一支具有专业信息管理知识的人才队伍,还需要第三方企业能够通过教育培训,提高业务人员、技术人员对反洗钱犯罪行为的敏感性,并拥有健全的支付业务知识和反洗钱技术知识,能够有能力及甲-发觉可疑交易信息,形成对洗钱行为的有效监督管理。 (三)商业银行要加强对备付金监管力度 第三方支付行为主要依托银行进行资金转移来完成支付行为,商业银行是备付金的实际管理者,故此,商业银行应该完善第三方支付备付金管理制度,对备付金进行实时监测,利用白身的信息优势,对备付金账户各种交易信息进行综合分析,及时将违规操作反馈至金融监管机构,形成对交易风险的及时预警。 猜你喜欢: 1. 本科金融毕业论文范文精选 2. 金融毕业论文范文大全 3. 金融研究毕业论文范文 4. 金融本科毕业论文范文 5. 金融毕业论文免费范文

老年数字鸿沟毕业论文

Caring for the elderly is the traditional virtue of the Chinese nation. It is also the premise of human progress. Only human thinking is purely developed, so caring for the elderly is not only a family, a child, but need a society, A country work together!

在生活中作为子女就应该经常的告诉老人去学习,也应该告诉老人怎么做,这样的话才可以跨越数字鸿沟。

随着我国老年人口持续增长和数字化生活应用场景的日益拓宽,老年人群体的“触网”需求也日益增加。如何帮助老年人跨越数字鸿沟,并利用数字技术使老年人 健康 地步入老年,成为数字化时代的重要课题。

帮助老年人群体融入数字化生活,河北省推出了哪些举措、取得了怎样的成效?实现 健康 老龄化,信息通信技术如何能更好地发挥作用?

5月17日,在中国联通的一家营业厅门口,河北联通工作人员正在开展助老服务。

专线、专席服务

帮老年人安全、安心畅享网络

“听说有一人付费、全家共享的资费,办了之后再也不用担心停机了,这个业务是在网上办,还是去营业厅办啊?”近日,70多岁的邢台市民张素花没经过太多繁琐的按键选择,就打通了邢台移动的客服,并得到了满意答复。张素花说,以前老觉得自己年龄大了,不愿碰手机。现在,她经常用手机上网,同孩子们视频聊天,电信业务方面有不懂的,直接问客服人员,很方便。

当前,许多老年人虽然想融入数字生活,却因畏难、怕麻烦、无人指导等原因,缺乏学习智能 科技 知识的动力。为了帮助老年人更好应用智能技术,我省通信行业推出一系列实实在在的举措,线上线下用心用情用力,不断提升老年人的获得感、幸福感、安全感。

专线服务。省通信管理局组织电信企业设立适老化人工服务热线专席923个,65岁以上手机用户拨打客服热线,享受优先接入并直接转入人工客服,月均服务老年用户万次。

专席服务。全省2500多家营业厅实现爱心服务升级,设置了老年人专席,建立老年人用户微信群,手把手教老年人线上办理电信业务。石家庄联通广安大街营业厅周边老旧小区较多,进厅客流以老年人居多,营业厅定期开展“银发无忧,公益助老”活动,在厅内举办助老小课堂,指导老年人使用智能手机。厅外还配备老年人无障碍通道,厅内设置老年人专席和爱心驿站,提供老花镜、急救药、充电设备等,方便老年人使用。

上门服务。针对不会在线上办业务,也不方便去线下营业厅的老年人,各基础电信企业还服务上门。“阿姨,您看,我把联通电视和手机视频的使用方法都写到纸上了,您可以按照步骤来操作,这样就不会忘了。”为独居在家的77岁老人安装宽带后,秦皇岛联通卢龙县北区综合网格渠道经理彭丽莉特意制作了手写版的产品手册,方便老人操作,并留下联系电话随时进行指导。

不仅能上网,还要安全、安心畅享网上生活。帮助老年人安全使用网络,我省通信行业积极行动起来。

“喜欢‘宅’在家里QQ、微信聊天的叔叔阿姨要注意,如果有朋友在线上跟您聊天,说在外地要借钱的时候,一定要警惕,有一些犯罪分子会利用 科技 手段盗取您朋友的信息,通过他的号向您借钱。遇到这种情况,我们可以要求对方视频,或先打电话核实。”近日,在河北联通石家庄翟营大街营业厅,联通“反诈助手”正在向老年人普及反诈知识。

结合世界电信和信息 社会 日,河北联通为60岁以上老人免费开通“反诈名片”业务,聚焦“反诈、助老”场景,以“关爱老人,预防电信诈骗”为主题,针对老年人防范意识弱、辨别能力较差、容易上当受骗等特点,通过线上宣传,协同一线营销人员组织线下活动同步开展适老反诈服务推广。

在我省,互联网逐渐向中老年群体渗透。数据显示,截至2021年,在全省网民中,50岁以上的网民占比达到。而2020年,这一数据为5%。

开发助老产品, 探索 5G远程医疗应用

满足老年人生活需求

将一个小巧的正方形终端挂在胸前,遇到紧急情况,只要拉拽拉绳,就能警报求助,播到紧急联系人的电话上。

5月17日,中国联通在线下营业厅及中国联通App同步发售首款自研适老化终端——联通小助手。作为一款解决老年人运营智能终端和技术困难的产品,联通小助手能为老年人提供“紧急求助、一键通话、提醒记事、 娱乐 生活”一体化关爱服务,以AI智能语音交互简化操作方式,老人基于智能终端操作,子女使用小程序远程管理。

国际电信联盟将今年世界电信和信息 社会 日的主题定为“面向老年人和实现 健康 老龄化的数字技术”,高度体现了数字经济时代,信息通信行业助力老年人跨越“数字鸿沟”的责任与担当,同时也对信息通信行业以创新技术推动信息通信适老化改造提出了更高要求。

在适老化改造方面,我省各基础电信企业开展专网服务,在掌上App推出适老化服务页面,老年人模式大字版、语音播报,与普通版相比,页面简洁,减少文字内容,为老年人打造个性化的大字体、自由配色、大字幕和自动读屏等个性化功能。

利用数字技术为老年人服务,我省积极 探索 5G网络在远程医疗中的创新应用。5月8日,河北医科大学第一医院5G急诊创伤救治联盟成立,石家庄市藁城区人民医院等16家县级医院加入该联盟。该联盟通过5G救护车极大提高院前急救服务半径。

省通信管理局党组成员、副局长谢全表示,今年,我省将着力提高偏远山村空巢老人的宽带普及水平,提高疫情防控常态化下老年人使用各种码和卡的便利性,推动远程医疗进社区进家庭、推动 养生 治未病的知识入脑入心,帮助老年人跨越数字鸿沟、享受数字红利。

谢全也指出,帮助老年人更好地融入数字化生活,不仅是通信行业的本职,也需要千行百业的支持。比如要“确保老年人的金融包容性”,就离不开每一个商户对支付纸质货币的老人的包容。

业内人士指出,面对老龄化的人口趋势,电信和信息通信技术在实现更 健康 的老龄化方面可以发挥作用。然而,利用数字技术使老年人 健康 地步入老年,参与 社会 活动并作出贡献,还需要多方合力。政府部门要借助“新基建”战略的实施,为老年人特别是农村老年人扫清“数字生活”基础设施障碍,提供互联网接入机会,激发他们对新技术的需求。家庭成员要做好数字生活“带路人”,子女应多关心、鼓励他们学会视频聊天、浏览文章、发送定位等功能,促使老年人体会到数字化生活的乐趣。各大互联网平台需积极开发“适老化”新媒体产品,为老年人提供有质量、有温度、有情怀的数字服务。

来源丨河北日报

家人应该多关心老人,也要教老人用一些简单的电子产品,平时也应该向老人普及一些电子产品,这样才可以让老人跨越数字鸿沟。

新传毕业论文数字鸿沟

我认为是拉大了。数字鸿沟,其实它就是指通过互联网和其他信息技术服务获得信息的差异和利用信息网络及其他技术能力。真的,现在手机有的时候更新换代,我自己都有点搞不清楚该怎么用,有些软件升级之后多了新功能,我也觉得我一直没在用,我还是用老版本的,所以感觉连我这个年纪,数字鸿沟都在拉大,更何况是我父母那个年纪的人。

数字鸿沟指的是通过互联网和其他信息技术服务获得信息的差异和利用信息网络及其他技术能力。数字鸿沟的扩大还是缩小,需要从以下几个方面来考虑:1.技术普及程度:随着互联网技术的不断发展,新媒体平台的普及程度越来越高,数字鸿沟的差距也在逐渐缩小。新媒体平台的使用门槛逐渐降低,越来越多的人能够通过手机、电脑等设备获取信息,这使得数字鸿沟的差距在逐渐缩小。2.教育水平:教育水平的提高可以促进人们对数字技术的理解和应用,从而缩小数字鸿沟。教育水平的提高可以使得更多的人具备信息素养,能够更好地利用数字技术获取信息、处理信息和传播信息。3.经济水平:经济水平的提高可以使得更多的家庭和个人具备购买数字设备的经济能力,从而缩小数字鸿沟。经济水平的提高也可以使得更多的企业和机构能够投入更多的资源来推广数字技术,从而扩大数字鸿沟。综上所述,数字鸿沟的扩大还是缩小,取决于技术普及程度、教育水平和经济水平等多个因素的综合影响。虽然新媒体环境下的数字鸿沟差距正在逐渐缩小,但数字鸿沟仍然存在,需要我们继续努力去缩小。

作为一种依托数字技术平台进行传播的现代化媒介,新媒体仅用了数十年的时间便获得了传统媒体近百年才慢慢拥有的受众。也正是这样的发展速度,在为我们带来信息便捷的同时,也产生了不少新的问题。而这些问题所产生的负面作用,随着新媒体的广泛传播,也变得不容忽视起来。一、新媒体的定义(一)新媒体的产生与界定新媒体(New media)一词,是1967年由美国学者戈尔德马克率先提出的。这一时髦单词提出之后,接踵而来的问题就是:什么是新媒体?如何界定新媒体?时至今日,可以说仍旧没有人能够给出一个明确的答案。对于这种学术畏途的产生,英国学者理查德?厄豪尔斯曾分析过这样三个原因:“首先,这是一个极具变化的领域,即使最时兴的研究,到它成熟时就已经可能过时了;其次,这是一个全新的领域,所以已经树立起来的重要文本和经典文本还很少;第三,甚至是‘新媒体’的定义还有待解决”[1]。事实上,自新媒体诞生以来,它的的发展历程经由精英媒体到大众媒体再到个人媒体这样三个阶段,不过也就短短几十年的时间,这和以往通过数百年时间才完成几个阶段发展的传统媒体相比而言,新媒体可以称得上是一个发展速度惊人的新兴领域。在这样的发展速度面前想要对其进行多角度多层面的深度分析立言,找出符合其现在乃至未来发展方向的准确定义,是必须要再过一些时日,一方面观察其发展变化,一方面还需要通过进一步的系统研究。虽然“新媒体”至今为止还并未存在一个确定的概念,但却已有了对于其相对准确的认识,而本文更倾向于清华大学的熊澄宇教授以及四川师范大学石磊博士的观点,即“相对论”的观点。熊澄宇教授认为:“新媒体是一个不断变化的概念。在今天网络基础上又有延伸,无线移动的问题,还有出现其他新的媒体形态,跟计算机相关的。这都可以说是新媒体。[2]”同时,四川日报报业集团《天府早报》副总编石磊博士在《新媒体概论》中也对新媒体做了界定,他指出:新媒体一词是相对于传统媒体而言的,是指在报刊、广播、电视等传统媒体之后发展起来的新的媒体形态,是利用数字技术、网络技术、移动技术,通过互联网、无线通信网、卫星等渠道以及电脑、手机、数字电视机等终端,向用户提供信息和娱乐服务的传播形态和媒体形态。严格来说,新媒体应该称为数字化新媒体[3]。(二)新媒体的构成要素新媒体虽然缺乏一个准确的定义,但是对于现阶段新媒体这一概念的构成要素却有以下共识:1.新媒体是建立在数字技术和网络技术的基础上的,如果说传统媒体是工业社会的产物,那么新媒体就是信息社会的产物。2.新媒体在信息的呈现方式上是多媒体,可以进行跨媒体、跨时空的信息传播,还具有传统媒体无法比拟的互动性等特征。3.新媒体具有全天候和全覆盖的特征,受众可以随时通过新媒体在电子信息覆盖的地方接受地球上任何一个角落的信息。4.新媒体在技术、运营、产品、服务等商业模式上具有创新性。5.新媒体的边界不断变化,呈现出媒介融合的趋势[二、新媒体的主要特点与优势关于新媒体的特征,也有着不同的观点,但对于新媒体的主要特点,业界与学术界则有以下几点共识:1.交互性与及时性尼古拉·尼葛洛交庞帝曾经在1995年出版的《数字化生存》一书当中中对“被动的旧媒体”与“互动的新媒体”进行了比较,认为交互式传播是新媒体的一种常态传播,这与传统媒体的“一对多”,“点对面”的传播是具有很大区别的。以伦敦火车相撞案为例:1999年10月初,伦敦发生40年来最严重的火车相撞事件,事发清晨,正是当天报纸出版之后,而下一次报纸出版还要十几个小时。这时,《卫报》网站立刻将现场照片、事发目击等报道送到网上,在第一时间告诉了受众发生的一切。可见,早在1999年,网络对于信息的传播速度已无可比拟。时至今日,发展中的互联网的传播时效已远远超过了报纸,仅需要第一现场的民众一条微博便可以广而告之。在拥有及时性的同时,新媒体也拥有着传统媒体无法比拟的交互性。在传统媒体的互动中,新媒体则可以不受时间、地点和环境的制约,只要所处区域内有信号覆盖,便可以高速传播和更新信息,在网络中所发表的评论都立即生效,可以直接与编者进行在线交流,几乎做到了与新闻事件同步。同时的,网络平台对于信息门槛的降低,使信息接收方和传播方处于平等的地位,在这一平等的平台上的交流和对话,使得普通民众也可以通过新媒体发表自己的观点,至此,信息传播才逐渐真正走向平民化和大众化,“草根”话语权获得的前所未有的尊重。2.海量性与共享性进入微博,我们可以看到大到社会热点、小至好友心情的众多信息,而云盘的使用则使得世界各地的信息都可以汇聚共享。依托数字化平台,新媒体克服了报纸版面的容量限制使信息得以海量传播,冲破了广播电视的单方传播与不可重复性,使资源得以下载共享,这种“天涯若比邻”式的区域覆盖使受众在随时输录信息的同时也可以便捷获得世界各地的讯息,而空间与时间上的开放性也促成了讯息的海量性,受众在汲取所需的同时也成为的信息的传播者,使受众在海量信息与讯息共享中真正做到了“秀才不出门,便知天下事”。3.多媒体与超文本新媒体使用多媒体展示的方式对信息进行处理,是一种以结点为单位的超文本呈现。相同的,新媒体的传播也是以是超文本、超链接为依托,以结点为单位组织各种信息的。面对不同受众的需求,信息通过这些结点的不同链接,构成特定的信息网络,提供不同事物信息媒体形式。网络将传统媒体的长处集于一身,对于用户来说,信息最终以何种媒体形式出现,是文字、图片、声音还是图像,完全由用户根据信息的内容、自己的爱好以及接收条件自行决定”[5]。4.个性化与社群化新媒体出现后,虚拟社区、网络群团相继出现,受众不再受播出流程和内容的限制;各种网络平台尤其是博客微博的蹿红,使新媒体个性化与社群化这一特点便更加显著起来。以博客为例,对于博客最形象的比喻应该是公开性与私密性并存的“对外开放的私人闺房”。在这里,你可以根据自己的喜好随时随地的书写自己具有倾向性的个性化愿望,收看你的受众也可以随时随地根据自己的喜好进行个性化的回复。在具备这种个性化的同时,受众也在这个社群化的平台上拥有一群特定的观看者和收听人群。通过以上特点不难看出,以互联网为代表新媒体其优势在于:网络培养了人们的平等价值观念,淡化了人们的地位和身份意识;网络传播是一种注重个性创新和个性文化的传播,它拒斥千人一面,崇尚文化多元;网络传播营造出人们通过自由交往解决问题的能力,从而减少了那些不必要的中间环节;网络传播创造出人类历史上从未有过的新型的跨地域的“虚拟社区文化”,使人类文化的交流真正突破了时空的边界[6]。而这些,也正是新媒体能够迅速融入我们的生活,改变我们的思维习惯的重要原因,同时也使新媒体的存在与发展具有了必要性。三、新媒体所存在的问题新媒体在我们的社会生活中扮演着越来越重要的角色,但同时它也暴露诸多问题(一)网络爆炸式的信息传播方式导致信息良莠不齐,低俗虚假信息泛滥新媒体发展的最为直观的社会结果,便是信息量的绝对增加。根据美国学者弗莱德里克曾经做过的推算,即使以5年为周期来计算,也意味着,在今后不到70年的时间内,人类积累的信息量将达到我们今天信息量的100万倍[7]。作为新媒体的代表,网络克服了报纸的版面限制,降低了信息传播的门栏,使信息得爆炸式的增长。然而正是这样的增长速度使得信息良莠难辨,低俗淫秽信息严重危害未成年人身心健康。而一些网络谣言的制造者为了引起关注则不惜捏造虚假新闻。据悉,2010年2月20日至21日,由于听信“地震”传言,山西太原、晋中、长治、晋城、吕梁、阳泉六地几十个县市数百万群众2月20日凌晨开始走上街头“躲避地震”,山西地震官网一度瘫痪。2011年3月11日,日本东海岸发生级地震。从3月16日开始,中国部分地区开始疯狂抢购食盐。3月21日,杭州市公安局西湖分局查到“谣盐”信息源头,并对始作俑者“渔翁”作出行政拘留。这些网络大V,利用网络的快捷传播与迅速扩散,造谣传谣形成所谓影响力,进而谋取不当利益成为网络“大谣”,在误导民众判断的同时也造成了社会的动荡不安。(二)市场利益驱使供应商传播不良信息,法律法规却未能跟上中新网曾发表消息称:“传媒与出版业是现在乃至新世纪最后一个暴利行业。”受新媒体广大的受众市场与几何倍的利润回报的驱使,一些供应商便甘心以“人为财死”的方式追求眼前利益,无视法规法纪,向网络中大量投放、传播不良信息。以楼宇电视为例,由于户外广告媒体的不断增多,加快了户外广告投放额的上涨幅度。北京、上海、广州的楼宇电视与电梯平面媒体发展空间广阔,成长环境优越,面向的高、中收入消费群体相对集中,与其他市场相比,增幅显著,提升了一级市场的户外投放份额。但它有一个致命弱点,就是目前尚无播发新闻信息的资质,广告是其惟一内容,侵害了人们的公共空间,单一地播发商业广告,造成了“视觉污染”[8]。可以看出,在新媒体的管理中,法规制度还不够完善,从而使牟取暴利的营运商罔顾社会责任,导致市场经营秩序无法得到维系。(三)网络平台在提供便捷言论的同时产生网络暴力,使公民隐私难以维护网络是一个言论相对自由的平台,人们在畅所欲言的同时也很容易形成网络暴力,即:一定规模的有组织的网民,在“道德、正义”等“正当性”的支撑下,利用网络平台向特定对象发起的群体性、非理性、大规模的、持续性的舆论攻击,以造成对被攻击对象人身、名誉、财产等权益损害的行为。[9]这样的行为使得言论自由产生异化,“人肉搜索”成为一些人泄愤的途径,公民的隐私权变得难以维护。以胡伊萱案为例,由于孕妇谭培培诱杀送其回家的善良少女的行为,导致满腔怒火的网民曝光了谭培培父母以及妹妹等不涉案者的个人信息进而对他们的生活造成了影响,虽然这是大多数网民处于“公愤”与的行为“正义感”希望替枉死少女出气,但这样的行为,归根到底仍旧是侵犯了公民的隐私权,而这案例并不是个案。可见,网络暴力影响着公民的正常生活与学习,甚至会对当事人造成严重的精神侵害。(四)网络制度尚未完善,侵权抄袭现象难以遏制版权,作为一种民事权利,就是法律赋予创作者对自己创作的作品的表达、复制、传播及利用的控制权。它不是专指文学艺术和科学作品,在因特网中的微博、博文等,只要是首次公开表达的创造性表达,都可以受到著作权法的保护。[10]然而,由于网络上信息流通量大,审核能力有限,再加之在这个虚拟平台上通过网民的注册账号很难追查到本人,使得版权的维护变得举步维艰。大多数时候,人们仅仅只需要注册一个账号便可以任意复制、抄袭他人的言论,并在未经作者允许的情况下任意转播他人作品。这样的行为已然侵权,却由于提供了大量可供免费快捷下载的资料,使得很多网民也乐于接受这样的 “免费午餐”,从而形成了既有抄袭者复制,又有传阅者下载的网络环境,也使侵权现象在网络上成为了一种大家“默认许可”的行为。(五)政府监督困难,网络公信力有待提高2008年6月,中国已大幅超过美国,跃居成为世界第一网民大国。截至2012年12月底,中国互联网络信息中心(CNNIC)发布了第31次《中国互联网络发展状况统计报告》,中国网民数达到亿。面对这样庞大的网民人数,要做好统计监督,必须经历一个长期的统计与规范过程。现今,政府对于网络舆情的监督引导难度较大,仍然缺乏对于网络等新媒体的监督力与审核力,一些希望借助谣言来博得眼球的网络媒体便不顾职业道德,大量散布谣言假新闻,造成了网络信息真假难辨,网络缺失公信力的局面。(六)网络中表层信息和通俗娱乐的“麻醉作用”与“数字鸿沟”的扩大拉扎斯菲尔德和莫顿曾在《大众传播、大众鉴赏力和有组织的社会行动》中针对现代大众传播的负面作用提出了“麻醉作用”一说,认为:大众媒介以低廉的价格大量占用人们的时间,使人们沉浸在虚幻的自我满足中,从而丧失社会行动能力;所传递的浅俗、煽情化的内容,使人们的审美鉴赏能力退化;使人们成为不假思索顺从现状的单面人。本文认为,拉扎斯菲尔德和莫顿所阐述的大众传播的负面作用,同样也是网络所存在的问题。网络具有信息海量传播的特点,然而,在这些成爆炸式增长的信息中,充斥着大量的低俗表层信息,这些信息具有新异性与刺激性,在吸引人们去点击阅读的同时也侵占了人们思考与学习的时间,人们习惯于将注意力集中在零碎肤浅的八卦娱乐之中,加之网络上缺乏深度的评论对人们的误导,很容易使人们沉溺在虚拟信息中难以自拔,失去思考与判断的能力。此外,网络在带来信息量增大的同时也产生了“数字鸿沟”。美国学者蒂奇诺等人提出了一种“知沟”假说:“由于社会经济地位高者通常能比社会经济地位低者更快地获得信息,因此,大众媒介传送的信息越多,这两者之间的知识鸿沟也就越有扩大的趋势” [11]。随着新媒体发展中信息量的进一步增大,由于人们接受信息的能力与接受数字技术的机会的差异,便很可能会造成比大众传媒时代“知沟”更大的“数字鸿沟”产生。(七)负面舆论堆积造成“比坏”心理腐蚀社会道德网友利用网络的虚拟性,在匿名的情况下毫无顾忌的发表偏激言论,对社会风气产生负面影响,这些“好事不出门,坏事传千里”的现象,从“郭美美”、“干露露”到“天价月饼”、“豪华跑车”,由一点进而延伸到各个领域的负面信息五花八门,充斥全屏。就连我们生活中的“衣食住行”在网络上也更多的表现成为了一种异化与奢侈,在这样的环境下,人们往往会认为为了一己私利而罔顾法律,长久如此,将会造成整个社会诚信缺失,投机主义已及社会风气恶化。四、新媒体存在问题的解决对策由上述问题可以看出,新媒体在带来言论繁荣的同时也在带来言论失控与社会动荡的风险。如何看待这些问题、研究有效解决对策,对于新媒体的健康发展与社会的和谐稳定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因此,针对上述几点问题,本文认为有以下几种解决措施:(一)借助广大受众的社会监督控制,健全信息审核平台信息审核是筛选网络信息是否适合传播的第一道门槛,在网络飞速发展的过程中,健立健全相信息审核机制这一关卡,有利于从源头上有效遏制不良网络信息的大面积传播,将不良信息扼杀在初始阶段。然而,在数量巨大的网民面前这样的审核并不好开展,因此,应借助广大受众的力量。由于受众是网络信息的直接受传者同时,是网络低俗虚假信息的第一受害人,因此,受众具有对媒介活动进行监督的正当权利。受众可以通过个人信息反馈等手段建立民间信息审核平台,由“公众利益”来制约网络虚假信息的发展。(二)完善网络法律法规,逐步形成规范的网络秩序在新媒体飞速发展的同时,法律规范应当如期而至。但是,据目前的资料来看,关于网络规范方面的立法资料还相对较少,在网络大面积普及的情况下还存在许多有待完善的法条法规。因此,应加快推进网络立法建设,依法治网,建立健全网络规范与监督,注重保护公民的隐私权与著作权。使民众在享受自己言论自由的同时也可以更好的履行自己的义务,不至于为了追求个人的利益而罔顾他人的合法权力,并在此基础之上,逐步形成规范的网络秩序,以保证网络的健康发展。(三)加强国家政府的舆论管控,引导舆论向正确方向发展传播学教授郭庆光在《传播制度与媒介规范理论》这一章节中认为:“国家和政府的政治控制是媒介控制的主要方面,这种控制的目的是通过法律、法规和政策,来保障媒介活动为国家制度、意识形态以及各种国家目标的实现服务。它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1.规定传媒组织的所有制形式;2.对传播媒介的活动进行法制和行政管理;3.限制或禁止某些信息内容的传播;4.对传播事业的发展制定总体规划或实行国家援助”[12]。国家与政府强作为强力的管理者,在解决新媒体存在的问题上也居于主导地位。2007年中共中央新年伊始的第一次学习就是网络文化建设与管理,2008年,前总书记胡锦涛开与网民交流之先河,大力发展媒介和文化产业,在每个五年计划中都占有重要位置。可以看到,国家正在重视和支持着新媒体的发展。国家和政府对于新媒体发展的重视和关注,将对新媒体存在问题的解决与舆论的正确引导有着重要的指导作用,面对复杂的网络环境,只有国家和政府站出来指导的舆论方向,切实加强网上正面宣传,才能有效解决问题,使互联网真正成为传播先进文化的崭新阵地,成为教育的重要渠道和有效载体。(四)依托政府支持,加大技术监控治理力度从新媒体信息的传播过程来看,新媒体传播是产业链式的传播。整个传播过程需要涉及内容提供商、内容集成商、移动平台提供商、移动运营商、终端提供商、渠道合作伙伴等诸多环节。因此,新媒体的内容安全,也同样需要产业链中各个环节的密切合作。在移动互联网环境下,构建针对有害内容源、有害内容传播渠道、以及最终目标(移动终端、平板电脑)的全生态系的防护体系,才能对对信息内容进行有效监管,从而保障移动互联网健康、有序地发展。因此,应以政府为依托,研究不良信息传播的演化机制,加强对网络通信软件、网络传输内容的管理。规范应用商店对通讯软件的检验和测试流程,使用户,尤其是抱有新异心理的未成年用户在浏览信息时受到一定的合理制约,使互联网的网络信息体系更加干净与安全。(五)媒体人增强自身自律感,坚守职业道德提高“公信力”媒体的“公信力”来自于媒体人的自律与其对于职业道德的坚守,作为一个媒体人,其最基本的职业操守便是在威胁与利益面前,坚守媒体从业者客观公正的态度,也只有这样,才能获得公众的信赖。面对问题深入调查,客观负责的评论,促进积极信息的传播,这是网络媒体的责任与义务。通过“自律”换“自由”,以自律公约的形式强化自我约束和管理力度,才能在获得媒体公信力的同时,使网民拥有一个健康阳光的网络环境,向社会传递出“正能量”。(六)提高网民素质,实行网络实名制在网络普及的同时,也应该注重培养网民的思考与辨别能力,使网民具备对事件的基本的辨别能力,正确对待真实客观的负面信息报道,以避免将谣言信以为真而产生情绪激化。此外,网络的虚拟性也是网络存在大量谣言的重要原因,虚拟身份使得一些网民认为自己可以摆脱法律的规范而大肆造谣散布非法信息,在一些主要领域实行实名制则可以辅助网络法制建设,规范网民的行为,也为网络安全与“清网”行动提供了便捷。找出解决新媒体存在问题的对策是社会安定与和谐的必由之路,在未来,新媒体会将以更快的速度普及发展,新媒体对于社会的影响也将与日俱增。如何良好地解决新媒体存在问题,是需要国家、政府、媒体人乃至每一位公民共同努力的,也只有这样,新媒体才能健康发展,社会也才能的构建和谐。

老年群体数字鸿沟毕业论文

一是不信任。数字化时代的浪潮下,老年人与网的距离在拉大并且被逐步边缘化。一些智能手机和App应用中植入的广告太多,对老年人来说,很容易下载到垃圾软件把手机塞满,导致手机卡顿。甚至影响到财务安全,导致部分老人对网络世界不信任,对网络风险不知晓。二是不会用。老年人由于身心特点、思想观念、知识结构等方面的原因,对智能设备与智能生活的适应过程比年轻人慢。部分子女对教授老人使用智能手机缺乏耐心,更多老年人只能自己摸着石头过河或者向同龄人中的“先行者”请教。一些地方和网络平台已经开始为老年人提供定制化服务,但是为老年人提供具有普惠性的服务依然困难。对策建议,一是公共服务的智能化与人工服务要同行。不论是日常出行、医疗保健、观光旅游还是疫情防控,要充分考虑到老年人的实际情况,在智能化、标准化服务占据主导的同时,仍然保留适量的人工服务通道,为没有智能手机的老人提供相应服务。应结合老年人的生理、心理特征开发适合老年人使用的智能机,具备基本的扫码支付、App安装使用等功能即可,定价不能过高,有助于老年人在智能时代与智慧生活中获得实际便利,提高生活品质。

我认为国家应该出台相关的政策,地方政府应该创办这种机构。这样才能帮助老年人跨越数字鸿沟。

第一个办法就是让老年人熟悉这些智能的东西,虽然技术是冷冰冰是没有温度的,但是我们人是有温度的。在老人自己无法熟练使用这些新技术或者是新产品的时候,我们身边的人,比如老人的子女,或者是老年人所在的社区,或者是一些公益组织这些人,那么他们就需要去主动的帮助老年人去熟悉去使用这些新技术新产品,比如有的老年人他不会使用智能手机,甚至有的老年人连专门的老年人按键手机都不太会使用。这个时候就有的子女会将这个手机的来电铃音改成指导声音。指导的内容就是告诉老年人手机已经响了,请打开手机,然后按键盘上面的绿色键,这样一步步的指导老年人,那么他就会在多次使用之后熟悉如何使用这个手机的。另外我们的一些社区也可以专门组织这方面的培训比,如可以专门开一些教老年人如何使用手机,如何使用电脑,或者是如何去医院就诊这些方方面面的培训。另外一方面就是让老年人有传统的选择,有一些老年人他的性格非常的活泼,对于新生的事物也是充满了好奇,他们愿意学习和使用这些新的东西,但是有一些老年人他们由于自己的时间身体或者是精力的问题,无法向上面那些老人怀着一颗好奇的心去拥抱这些新技术,他们会更加的传统和保守,那么这个时候我们的社会就应该保留传统的一些操作方式。比如在去医院就诊的时候,大多数的医院现在都非常的智能化的,甚至现在有的进医院就需要扫描自己的健康码,这对于有些老年人来说就非常的困难,这个时候我们就应该保留传统的人工通道,还有去缴纳自己的医保的时候,大多数都是直接电子支付了,但是有些老年人他还是喜欢使用现金,这个时候我们的收费机构就应该保留传统的现金收费窗口,给这些老年人提供方便。

应该让老年人逐渐熟悉现在的科技发展,也应该引导老人一起做一些科技互动。

  • 索引序列
  • 数字鸿沟毕业论文
  • 毕业论文金融数字鸿沟
  • 老年数字鸿沟毕业论文
  • 新传毕业论文数字鸿沟
  • 老年群体数字鸿沟毕业论文
  •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