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毕业论文 > 毕业论文大数据审计

毕业论文大数据审计

发布时间:

毕业论文大数据审计

一、引言 近年来,计算机、网络等信息技术迅猛发展并被广泛普及,各个行业的电子信息数据呈现出爆炸性的增长,这些动辄达到数百TB甚至数百PB的海量数据被称为“大数据”。这些数据包括结构化数据、非结构化数据和半结构化数据,具有大量性(Volume)、多样性(Variety)、快速性(Velocity)、价值性(Value)等特点。大数据时代的到来,改变了数据采集、分类、传输、储存、处理的方式,也促使了人们思维模式的转变。作为一次全新的技术革命,大数据技术的应用也会引发政府审计工作的重大变革。在大数据背景下,积极探索、创新审计方式方法,防范大数据环境下的审计风险,对于推动政府审计工作深化发展、充分发挥审计的监督保障作用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2015年9月5日,国务院印发的《促进大数据发展行动纲要》中指出:“要加快大数据部署,加快政府信息平台整合,着力推进数据汇集和发掘,深化大数据在各行业创新应用,科学规范利用大数据,切实保障数据安全”。2015年12月8日,中办、国办印发的《关于实行审计全覆盖的实施意见》要求“积极创新审计技术方法,构建大数据审计工作模式,提高审计能力、质量和效率,扩大审计监督的广度和深度。适应大数据审计需要,构建国家审计数据系统和数字化审计平台,积极运用大数据技术,加大业务数据与财务数据、单位数据与行业数据以及跨行业、跨领域数据的综合比对和关联分析力度,提高运用信息化技术查核问题、评价判断、宏观分析的能力”。 国家审计机关充分认识大数据审计的优势,在“十二五”期间,加快推进“金审”三期工程,建设审计数据信息平台,促进大数据分析技术、云计算技术在审计实践中的运用,改变审计方式,提高审计效率,拓展政府审计的领域,促进政府审计发挥更重要的作用。 二、传统审计的局限性 传统的审计模式下,受到时间、办公地点的限制,审计人员主要采用手工查账或现场审计实施系统进行基础性的数据分析,并结合现场核对实物、调取相关资料等手段开展审计工作,但是受限于数据资源的匮乏、审计手段的单一等因素,传统审计存在以下局限性: 1.抽样审计方法存在一定风险 受制于成本效益原则和审计技术的限制,审计人员为了在有限的时间内利用有限的审计资源完成审计任务,往往采用随机抽样的方式,对部分样本进行审计,以对抽取的样本的审计结果作为整体的审计结果。然而,抽样审计存在其固有的缺陷。一方面,抽样的随机性难以掌握,审计人员由于自身的经验、技术水平、思维方式的不同,可能在抽样的过程中存在一定的偏好,导致抽样失去随机性,影响最终的审计结果; 另一方面,抽样审计结果与样本大小、抽样方式、样本类型等息息相关,但是对于这些抽样要素,目前均没有一个科学统一的标准,审计人员无法保证在抽样过程中是否遗漏了重要的审计证据,是否忽略了某些业务之间的关联性。因此,抽样审计存在一定的审计风险。 2.数据分散、无法充分利用外部数据 在传统的审计组织模式下,审计业务部门一般划分为财政、金融、投资、社保、经济责任等科室,对于一个审计项目,通常由某一科室负责派出审计组,“单兵作战”开展审计工作。在审计过程中,审计人员一般从获取被审计单位原始凭证、预算财务数据、业务往来资料等入手,从这些数据和信息挖掘有用的审计线索。由于各个行业、部门的数据尚未实现有效的整合和共享,审计人员在利用税务、工商、银行等外部数据时存在一定的困难。一方面,审计人员通过函证或者对账等手段从被审单位以外的其他单位获取审计证据时,取决于被询证单位的配合意愿和效率; 另一方面,不同部门的外部数据之间的一致性较差,在进行外部数据关联比对分析之间,审计人员需要耗费大量的时间和精力对数据进行整理和转换。在有限的审计时间和审计资源下,利用外部数据进行比对分析通常被视为一种辅助手段。 3.审计分析视角单一 在传统审计中,如何利用数据量大、格式繁多、不易识别、管理不便的非结构化数据是审计人员所面临的难题之一。相对于结构化数据,非结构化数据是难以用数据库二维表结构来表达实现的数据集合,包括文本、图片、办公文档、图像、音频、XML、HTML等。在没有大数据技术支持下,传统审计思路是采用抽样或分类的方式对年度工作报告、公司 规章制度 、会议纪要等非结构化电子数据逐一的进行审计分析,这也无形中形成了数据之间的壁垒,分析视角的单一可能导致分析的局限性。另外,审计人员往往难以跳出企业内部业务、企业财务数据、审计项目的局限,很少去综合利用行业数据、各政府部门的数据,在更高层次和更深领域上汇总、归纳审计成果。 三、大数据背景下审计方式方法的转变 “大数据”时代的到来给审计工作的飞跃带来了不可多得的机遇,科学、正确的将大数据大量化、多样化、快速化等特点与审计监督工作相结合,将云计算技术、网络技术与审计监督工作相结合,必将使目前的审计方式方法发生巨大的变革。 1.从抽样审计模式向总体审计模式转变 在大数据背景下,云计算技术、数据挖掘技术的广泛应用为全部数据的采集、处理提供了条件,获取数据的难度更小、成本更低,审计人员可以采用收集和分析被审计单位所有数据(包括非结构化数据)的总体审计模式,规避抽样审计的风险。抽样审计会不可避免的损失非样本的信息,利用大数据技术,总体审计模式能够收集总体的所有数据,可以通过关联比对、数据挖掘等方法对数据进行多维度、深层次的分析,从而发现隐藏在细节数据中的信息,避免遗漏重要的问题事项。同时总体审计模式使审计人员能够站在高处、从总体把握审计对象,进而从总体的角度发现以前难以发现的问题。因此,在大数据背景下,无论从“微观”,还是从“宏观”的视角,都能提高审计数据的可靠性、全面性,更好的满足审计监督全覆盖的要求。 在审计过程中,对于非结构化的数据,如会议纪要、财务报表附注等,审计人员进行统一的采集、归类、合并,运用搜索、抽取、文本挖掘等方式进行分析。比如:对被审计单位的会议纪要、以前年度的审计报告、工作报告等电子数据进行分类梳理、挖掘分析,对重要信息进行检索,提高对文本类数据进行分析的效率,重点掌握被审计单位大额往来、重大经济决策、重大或有风险等财务状况,并跟踪被审计单位以前年度审计发现的问题的整改落实情况; 对图片、视频、音频等数据进行分析等。通过对非结构化数据进行分析,有助于评价被审计单位内部控制的合规性、有效性,掌握被审计单位的重大经济决策情况,发现违法违纪线索,确定下一步的审计重点。 2.从单一的审计方法向多维度的审计方法转变 在大数据背景下,审计人员可以运用各种先进的大数据分析处理方法手段,更精准的发现审计疑点,扩大审计覆盖面,提高审计工作的质量和效率。常用的方法有以下三种: 查询分析。审计人员主要利用SQL结构化查询语言语句进行查询,对数据进行计算、关联和分析。SQL语句最主要运用在多表连接和关联分析。比如说在商业银行审计中,审计人员重点关注银行贷款业务中是否存在循环担保现象,使贷款担保流于形式,未能真正发挥降低信贷风险、提高资产质量的作用。审计人员首先整理贷款发放明细表,设置“合同编号”、“信贷客户编号”、“合同金额”、“合同开始日”、“合同到期日”、“保证人编号”等字段,通过编写SQL语句,将贷款发放明细表进行自连接,通过语句Select distinct a.信贷客户编号,a.保证人编号 from dbo.贷款发放明细表 a join dbo.贷款发放明细表 b on a.信贷客户编号=b.保证人编号 join dbo.贷款发放明细表 c on b.信贷客户编号=c.保证人编号 and c.信贷客户编号=a.保证人编号 ,查询是否存在多个贷款主体之间循环担保的情况,针对筛选情况,进行审计延伸、取证。 多维分析。审计人员利用多维分析技术,以海量的数据为基础,从不同的角度对被审计单位的数据进行挖掘分析。比如说在某市低保审计中,要分析低保人员的文化程度、劳动能力、健康状况、年龄结构、性别等信息,审计人员通过对该市低保人员的详细信息数据表,设置“性别”、“年龄层次”、“劳动能力”、“文化程度”等不同字段,建立多维数据集,对信息进行切片、切块、旋转、钻取等操作,重点关注既具备劳动能力又享受低保的人员的年龄结构、健康、文化程度等情况,从而把握总体,明确审计抽查延伸的重点和方向。 数据挖掘。审计人员对大量的财务数据、业务数据进行抽取、转化、分析和模式化处理,从中发掘出隐藏的疑点和规律。通过离群点技术,可以发现明显偏离数据总体、不符合业务规律的数据,从而发现审计疑点; 通过聚簇分析,可以将数据按照相似特征归类,通过将当年数据与往年数据对比、当年各月数据对比,分析被审计单位数据的真实性; 通过序列分析,可以发现数据在时间或序列上的规律,发现审计数据之间的因果联系,比如对凭证号进行断号、重号、空号检查确定财务数据的真实性和完整性。通过可视化技术,使数据的特征和规律更直观的展现出来。 3. 审计职能从揭露问题向揭露、抵御和预防并重转变 目前,政府审计主要关注被审计单位财务收支的合规性、合法性和效益性,发现和揭露重大违法违规问题和经济犯罪线索,对于带有宏观性的共性问题,有针对性的提出审计的对策和建议。传统审计往往反映的被审计单位过去的情况,随着大数据时代的到来,全新的技术手段使审计人员处理数据的效率大幅提升,处理数据的方式方法多种多样,审计职能也从反映过去、揭露问题向揭露、抵御和预防并重转变。我国电子政务12个重点业务系统之一的金审工程目前在建设第三期,该工程主要目的是增强政府审计的抵御和预防功能。金审工程依托于大数据技术,实施“预算跟踪+联网核查”审计模式,逐步实现审计监督的“三个转变”,即“从单一的事后审计转变为事后审计与事中审计相结合,从单一的静态审计转变为静态审计与动态审计相结合,从单一的现场审计转变为现场审计与远程审计相结合”。通过建立数据库系统,广泛收集、整合、共享政府、企事业单位、社会团体等数据,做到对整个宏观经济全面覆盖,经过大数据分析手段,对信息进行实时监测,找到异动数据,及时发现苗头性、倾向性问题,规避风险。同时,大数据审计可以分析对相关领域长期的数据进行深层次的剖析,预测数据的趋势走向,发现某些潜在规律,为政府制定政策、改进方法、完善制度提供关键依据。比如审计人员可以归集来自税务部门、民政部门、社保中心等多个部门的数据,根据参保人员的性别、年龄、文化程度、工作单位等信息,建立参保人群数据模型并进行预测分析,推测出若干年后参保人群比例和构成,估算出未来社保基金将要面临的压力,为政府制定政策提供助力。 四、大数据审计面临的风险及对策 大数据审计方法的推行对政府审计带来了巨大乃至颠覆性的变革。同时,大数据也是一把利弊共存的双刃剑,在提高审计效率、革新审计方法、扩展审计职能的同时,也带来了新的审计风险。 1.制度风险 目前,我国审计机关开展大数据审计的相关法律法规依据尚不完善。近几年来,审计署多次印发大数据审计相关的指导性文件《数据审计指南》(审计发【2011】192号)、《信息系统审计指南》(审计发【2012】11号)、《ERP环境下的财务收支审计指南》(审计发【2014】101号)等,进一步指导和规范计算机数据审计行为,保障审计质量,提高审计效率。但是现行审计法律法规和审计准则尚未体现大数据审计的内容,对于利用大数据审计方法进行数据收集、储存、分析的整个流程暂时没有相关法律法规作为依据。只有建立了科学、健全、规范的法律法规作为审计人员依法审计的基础,大数据审计技术才能在政府审计中顺利的推广和应用。 2.数据安全风险 被审计单位、其他相关部门提供的数据中可能包含大量的个人隐私信息、政府敏感信息、商业秘密。审计人员采集的大数据在保管与使用中,可能由于人为管理、系统漏洞等原因导致数据遭到破坏或者数据泄露。比如由于安全防护不到位,攻击者利用系统漏洞进行攻击,窃取、破坏数据; 或者审计人员违规使用非专用设备处理、传输涉密信息导致信息泄露。一旦数据安全出现问题,将会产生严重的审计风险,直接影响到审计机关的公信力和权威性。 3.数据质量风险 确保审计人员所获取的数据是高质量的,是进行大数据分析的前提。只有保证数据的完整性和准确性,审计机关得出的审计结果才是真实、有效的。一方面,在数据采集和处理的过程中,可能由于被审计单位数据录入有误、不完整、数据库存在漏洞、人为修改数据等原因,导致数据的质量不高,影响数据分析的结果; 另一方面,由于被审计单位、各相关部门信息系统不同、系统间的数据不一致也会导致数据的低质量,给审计人员整理、分析数据带来一定风险。 对于大数据审计所带来的新的审计风险,审计机关和审计人员应该从以下三个方面改进方法、防范风险、确保大数据技术在审计领域充分发挥作用。 1. 积极完善大数据审计的法律法规和业务规范 为了使大数据审计充分发挥其功效,首先要建立、完善一套适用于我国国情的审计法律法规和审计准则,确立大数据审计的合法性,使审计人员在审计工作中有法可依; 其次,要有针对性的建立一套大数据审计指南,指导大数据背景下具体的审计思路、方法、流程; 最后,由于大数据涉及到海量的信息数据,其中可能含有个人隐私、商业秘密甚至国家机密,因此要构建政府审计规范与法律体系,确保数据的安全性。 2.防范数据风险,确保数据的安全性和准确性 防范数据安全风险,要强化审计人员的数据安全意识,对审计人员加强保密意识宣传教育,建立健全保密工作制度。审计人员在采集、处理、储存和使用数据时,必须严格按照相关的制度和流程办理,加强用户数据访问权限、控制数据备份,防止数据的泄露和丢失。同时要防范网络攻击,对于可能的网路攻击,实施实时预警监测,阻止运行可能有病毒的软件和程序,严禁外部计算机接入数据中心服务器。 防范数据质量风险,审计人员在采集数据时应尽可能取得被审计单位的原始数据,在原始数据的基础上,进行整理、转换,保证数据的真实性和完整性。在审计过程中,要高度关注数据差错,大量不符合逻辑的数据差错可能就是审计重点问题和疑点所在。 3. 加强大数据专业分析人才的培养 在大数据时代,新型的审计工作对计算机审计人才有巨大的需求,审计人员的知识水平和实践技能直接影响到大数据分析的质量和效率。为切实提高审计人才队伍的信息化素质,加强对专业大数据分析人才的培养和锻炼,审计署至今已经举办了48期计算机审计中级水平培训,在夯实审计人员大数据分析的基础的同时,不断拓展审计人员的视野和技能。打造一支业务过硬、精通计算机应用的审计人才队伍,可以提高审计工作的效率和质量,有效防范审计风险。 五、结语 大数据时代的到来对于政府审计来说,既是一个机遇,也是一个挑战。大数据技术在审计领域的运用创新了审计工作的方式方法,扩展了政府审计工作职能,但同时也带来了全新的审计风险。审计机关和审计人员只有高度重视大数据审计的风险,科学、合理的运用大数据分析技术,才能使政府审计发挥好“免疫系统”和“经济卫士”的作用,为我国经济发展保驾护航。 参考文献: 1.秦荣生.大数据时代的会计、审计发展趋势[J].会计信息化,2014(32):83-84. 2.丁淑芹.大数据环境下审计变革研究[J].财会通讯,2015(22):106-108. 3.龙子午,王云鹏.大数据时代对CPA审计风险与审计质量的影响探究[J].会计之友,2016(8):112-114. 4.马德辉.基于大数据视角的政府审计探讨{J}.财会通讯,2017(1):85-87. 5.杨凯茜.浅谈大数据审计的特点及实现[J].财经界,2015(4):315-316. 6.沈晓白.论大数据给审计工作带来的风险与机遇[J].科技资讯,2015(2):240. 7.胡琦佳.大数据时代对政府审计的影响研究[D].沈阳:沈阳大学,2016,1-55. 8.钱希撼.大数据时代我国政府审计面临的挑战与应对[D].江西:江西财经大学,2015,1-36.

大数据在审计中的应用如下:

1.大数据助推审计全覆盖。要实现审计全覆盖,必须创新审计方法,近年的大数据审计在对象上,做到纳入预算收支单位无遗漏,在内容上,做到涵盖单位或项目的全部财政收支无死角。特别是在公款支出、公款消费审计中,如果采用传统方法只能选择10余家预算单位进行抽审。

2.大数据审计实现深度挖掘。我们以多级数据、部门之间数据分析为平台,利用大数据摸清资金“最后一公里”走向。在涉农、科技资金专项审计中,横向通过企业项目、补助资金、参保人数、营业收入、税收缴纳情况的数据分析,以及企业获取不同项目的补助资金和补助总数。

3.大数据审计推进制度完善。大数据审计不仅可以通过对相关领域长年累月形成的数据进行分析,挖掘出某种群体行为的共同特点,提示某种社会现象的潜在规律,为政府制定政策提供关键依据,同时还可以评估政府政策的实施效果,从而帮助政府不断发现问题,改进方法。

大数据审计离不开政府部门的支持:

1.提供真实完整的数据信息。《国务院关于加强审计工作的意见》中明确要求:“有关部门、金融机构和国有企事业单位应根据审计工作需要,依法向审计机关提供与本单位本系统履行职责相关的电子数据信息和必要的技术文档。”

2.加强共享规范系统建设。信息技术的发展,促进政府部门间的作业实现跨系统、跨平台、跨数据结构的协同工作开展。政府信息公开和网上政府建设的推进,政务资源交换平台的建设,实现多对多的信息交换与共享,有效推动信息对内共享和对外公开。

要针对具体企业或公司才行的。你这题目是可以写成一本书的。

对这样的问题不能从一个角度去看,从客观的角度去看问题,,是一分为二的,因为每个人的角度不同,立场不同,所以得出的结果就不一样,但是对这个问题,应该去正确的对待和分析及理解。变压器的次级绕组与负载相接,中间串联一个整流二极管,就是半波整流。利用二极管的单向导电性,只有半个周期内有电流流过负载,另半个周期被二极管所阻,没有电流。这种电路,变压器中有直流分量流过,降低了变压器的效率;整流电流的脉动成分太大,对滤波电路的要求高。只适用于小电流整流电路。

大数据与审计毕业论文

大数据只是一个时代背景,具体内容可以班忙做

一、引言 近年来,计算机、网络等信息技术迅猛发展并被广泛普及,各个行业的电子信息数据呈现出爆炸性的增长,这些动辄达到数百TB甚至数百PB的海量数据被称为“大数据”。这些数据包括结构化数据、非结构化数据和半结构化数据,具有大量性(Volume)、多样性(Variety)、快速性(Velocity)、价值性(Value)等特点。大数据时代的到来,改变了数据采集、分类、传输、储存、处理的方式,也促使了人们思维模式的转变。作为一次全新的技术革命,大数据技术的应用也会引发政府审计工作的重大变革。在大数据背景下,积极探索、创新审计方式方法,防范大数据环境下的审计风险,对于推动政府审计工作深化发展、充分发挥审计的监督保障作用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2015年9月5日,国务院印发的《促进大数据发展行动纲要》中指出:“要加快大数据部署,加快政府信息平台整合,着力推进数据汇集和发掘,深化大数据在各行业创新应用,科学规范利用大数据,切实保障数据安全”。2015年12月8日,中办、国办印发的《关于实行审计全覆盖的实施意见》要求“积极创新审计技术方法,构建大数据审计工作模式,提高审计能力、质量和效率,扩大审计监督的广度和深度。适应大数据审计需要,构建国家审计数据系统和数字化审计平台,积极运用大数据技术,加大业务数据与财务数据、单位数据与行业数据以及跨行业、跨领域数据的综合比对和关联分析力度,提高运用信息化技术查核问题、评价判断、宏观分析的能力”。 国家审计机关充分认识大数据审计的优势,在“十二五”期间,加快推进“金审”三期工程,建设审计数据信息平台,促进大数据分析技术、云计算技术在审计实践中的运用,改变审计方式,提高审计效率,拓展政府审计的领域,促进政府审计发挥更重要的作用。 二、传统审计的局限性 传统的审计模式下,受到时间、办公地点的限制,审计人员主要采用手工查账或现场审计实施系统进行基础性的数据分析,并结合现场核对实物、调取相关资料等手段开展审计工作,但是受限于数据资源的匮乏、审计手段的单一等因素,传统审计存在以下局限性: 1.抽样审计方法存在一定风险 受制于成本效益原则和审计技术的限制,审计人员为了在有限的时间内利用有限的审计资源完成审计任务,往往采用随机抽样的方式,对部分样本进行审计,以对抽取的样本的审计结果作为整体的审计结果。然而,抽样审计存在其固有的缺陷。一方面,抽样的随机性难以掌握,审计人员由于自身的经验、技术水平、思维方式的不同,可能在抽样的过程中存在一定的偏好,导致抽样失去随机性,影响最终的审计结果; 另一方面,抽样审计结果与样本大小、抽样方式、样本类型等息息相关,但是对于这些抽样要素,目前均没有一个科学统一的标准,审计人员无法保证在抽样过程中是否遗漏了重要的审计证据,是否忽略了某些业务之间的关联性。因此,抽样审计存在一定的审计风险。 2.数据分散、无法充分利用外部数据 在传统的审计组织模式下,审计业务部门一般划分为财政、金融、投资、社保、经济责任等科室,对于一个审计项目,通常由某一科室负责派出审计组,“单兵作战”开展审计工作。在审计过程中,审计人员一般从获取被审计单位原始凭证、预算财务数据、业务往来资料等入手,从这些数据和信息挖掘有用的审计线索。由于各个行业、部门的数据尚未实现有效的整合和共享,审计人员在利用税务、工商、银行等外部数据时存在一定的困难。一方面,审计人员通过函证或者对账等手段从被审单位以外的其他单位获取审计证据时,取决于被询证单位的配合意愿和效率; 另一方面,不同部门的外部数据之间的一致性较差,在进行外部数据关联比对分析之间,审计人员需要耗费大量的时间和精力对数据进行整理和转换。在有限的审计时间和审计资源下,利用外部数据进行比对分析通常被视为一种辅助手段。 3.审计分析视角单一 在传统审计中,如何利用数据量大、格式繁多、不易识别、管理不便的非结构化数据是审计人员所面临的难题之一。相对于结构化数据,非结构化数据是难以用数据库二维表结构来表达实现的数据集合,包括文本、图片、办公文档、图像、音频、XML、HTML等。在没有大数据技术支持下,传统审计思路是采用抽样或分类的方式对年度工作报告、公司 规章制度 、会议纪要等非结构化电子数据逐一的进行审计分析,这也无形中形成了数据之间的壁垒,分析视角的单一可能导致分析的局限性。另外,审计人员往往难以跳出企业内部业务、企业财务数据、审计项目的局限,很少去综合利用行业数据、各政府部门的数据,在更高层次和更深领域上汇总、归纳审计成果。 三、大数据背景下审计方式方法的转变 “大数据”时代的到来给审计工作的飞跃带来了不可多得的机遇,科学、正确的将大数据大量化、多样化、快速化等特点与审计监督工作相结合,将云计算技术、网络技术与审计监督工作相结合,必将使目前的审计方式方法发生巨大的变革。 1.从抽样审计模式向总体审计模式转变 在大数据背景下,云计算技术、数据挖掘技术的广泛应用为全部数据的采集、处理提供了条件,获取数据的难度更小、成本更低,审计人员可以采用收集和分析被审计单位所有数据(包括非结构化数据)的总体审计模式,规避抽样审计的风险。抽样审计会不可避免的损失非样本的信息,利用大数据技术,总体审计模式能够收集总体的所有数据,可以通过关联比对、数据挖掘等方法对数据进行多维度、深层次的分析,从而发现隐藏在细节数据中的信息,避免遗漏重要的问题事项。同时总体审计模式使审计人员能够站在高处、从总体把握审计对象,进而从总体的角度发现以前难以发现的问题。因此,在大数据背景下,无论从“微观”,还是从“宏观”的视角,都能提高审计数据的可靠性、全面性,更好的满足审计监督全覆盖的要求。 在审计过程中,对于非结构化的数据,如会议纪要、财务报表附注等,审计人员进行统一的采集、归类、合并,运用搜索、抽取、文本挖掘等方式进行分析。比如:对被审计单位的会议纪要、以前年度的审计报告、工作报告等电子数据进行分类梳理、挖掘分析,对重要信息进行检索,提高对文本类数据进行分析的效率,重点掌握被审计单位大额往来、重大经济决策、重大或有风险等财务状况,并跟踪被审计单位以前年度审计发现的问题的整改落实情况; 对图片、视频、音频等数据进行分析等。通过对非结构化数据进行分析,有助于评价被审计单位内部控制的合规性、有效性,掌握被审计单位的重大经济决策情况,发现违法违纪线索,确定下一步的审计重点。 2.从单一的审计方法向多维度的审计方法转变 在大数据背景下,审计人员可以运用各种先进的大数据分析处理方法手段,更精准的发现审计疑点,扩大审计覆盖面,提高审计工作的质量和效率。常用的方法有以下三种: 查询分析。审计人员主要利用SQL结构化查询语言语句进行查询,对数据进行计算、关联和分析。SQL语句最主要运用在多表连接和关联分析。比如说在商业银行审计中,审计人员重点关注银行贷款业务中是否存在循环担保现象,使贷款担保流于形式,未能真正发挥降低信贷风险、提高资产质量的作用。审计人员首先整理贷款发放明细表,设置“合同编号”、“信贷客户编号”、“合同金额”、“合同开始日”、“合同到期日”、“保证人编号”等字段,通过编写SQL语句,将贷款发放明细表进行自连接,通过语句Select distinct a.信贷客户编号,a.保证人编号 from dbo.贷款发放明细表 a join dbo.贷款发放明细表 b on a.信贷客户编号=b.保证人编号 join dbo.贷款发放明细表 c on b.信贷客户编号=c.保证人编号 and c.信贷客户编号=a.保证人编号 ,查询是否存在多个贷款主体之间循环担保的情况,针对筛选情况,进行审计延伸、取证。 多维分析。审计人员利用多维分析技术,以海量的数据为基础,从不同的角度对被审计单位的数据进行挖掘分析。比如说在某市低保审计中,要分析低保人员的文化程度、劳动能力、健康状况、年龄结构、性别等信息,审计人员通过对该市低保人员的详细信息数据表,设置“性别”、“年龄层次”、“劳动能力”、“文化程度”等不同字段,建立多维数据集,对信息进行切片、切块、旋转、钻取等操作,重点关注既具备劳动能力又享受低保的人员的年龄结构、健康、文化程度等情况,从而把握总体,明确审计抽查延伸的重点和方向。 数据挖掘。审计人员对大量的财务数据、业务数据进行抽取、转化、分析和模式化处理,从中发掘出隐藏的疑点和规律。通过离群点技术,可以发现明显偏离数据总体、不符合业务规律的数据,从而发现审计疑点; 通过聚簇分析,可以将数据按照相似特征归类,通过将当年数据与往年数据对比、当年各月数据对比,分析被审计单位数据的真实性; 通过序列分析,可以发现数据在时间或序列上的规律,发现审计数据之间的因果联系,比如对凭证号进行断号、重号、空号检查确定财务数据的真实性和完整性。通过可视化技术,使数据的特征和规律更直观的展现出来。 3. 审计职能从揭露问题向揭露、抵御和预防并重转变 目前,政府审计主要关注被审计单位财务收支的合规性、合法性和效益性,发现和揭露重大违法违规问题和经济犯罪线索,对于带有宏观性的共性问题,有针对性的提出审计的对策和建议。传统审计往往反映的被审计单位过去的情况,随着大数据时代的到来,全新的技术手段使审计人员处理数据的效率大幅提升,处理数据的方式方法多种多样,审计职能也从反映过去、揭露问题向揭露、抵御和预防并重转变。我国电子政务12个重点业务系统之一的金审工程目前在建设第三期,该工程主要目的是增强政府审计的抵御和预防功能。金审工程依托于大数据技术,实施“预算跟踪+联网核查”审计模式,逐步实现审计监督的“三个转变”,即“从单一的事后审计转变为事后审计与事中审计相结合,从单一的静态审计转变为静态审计与动态审计相结合,从单一的现场审计转变为现场审计与远程审计相结合”。通过建立数据库系统,广泛收集、整合、共享政府、企事业单位、社会团体等数据,做到对整个宏观经济全面覆盖,经过大数据分析手段,对信息进行实时监测,找到异动数据,及时发现苗头性、倾向性问题,规避风险。同时,大数据审计可以分析对相关领域长期的数据进行深层次的剖析,预测数据的趋势走向,发现某些潜在规律,为政府制定政策、改进方法、完善制度提供关键依据。比如审计人员可以归集来自税务部门、民政部门、社保中心等多个部门的数据,根据参保人员的性别、年龄、文化程度、工作单位等信息,建立参保人群数据模型并进行预测分析,推测出若干年后参保人群比例和构成,估算出未来社保基金将要面临的压力,为政府制定政策提供助力。 四、大数据审计面临的风险及对策 大数据审计方法的推行对政府审计带来了巨大乃至颠覆性的变革。同时,大数据也是一把利弊共存的双刃剑,在提高审计效率、革新审计方法、扩展审计职能的同时,也带来了新的审计风险。 1.制度风险 目前,我国审计机关开展大数据审计的相关法律法规依据尚不完善。近几年来,审计署多次印发大数据审计相关的指导性文件《数据审计指南》(审计发【2011】192号)、《信息系统审计指南》(审计发【2012】11号)、《ERP环境下的财务收支审计指南》(审计发【2014】101号)等,进一步指导和规范计算机数据审计行为,保障审计质量,提高审计效率。但是现行审计法律法规和审计准则尚未体现大数据审计的内容,对于利用大数据审计方法进行数据收集、储存、分析的整个流程暂时没有相关法律法规作为依据。只有建立了科学、健全、规范的法律法规作为审计人员依法审计的基础,大数据审计技术才能在政府审计中顺利的推广和应用。 2.数据安全风险 被审计单位、其他相关部门提供的数据中可能包含大量的个人隐私信息、政府敏感信息、商业秘密。审计人员采集的大数据在保管与使用中,可能由于人为管理、系统漏洞等原因导致数据遭到破坏或者数据泄露。比如由于安全防护不到位,攻击者利用系统漏洞进行攻击,窃取、破坏数据; 或者审计人员违规使用非专用设备处理、传输涉密信息导致信息泄露。一旦数据安全出现问题,将会产生严重的审计风险,直接影响到审计机关的公信力和权威性。 3.数据质量风险 确保审计人员所获取的数据是高质量的,是进行大数据分析的前提。只有保证数据的完整性和准确性,审计机关得出的审计结果才是真实、有效的。一方面,在数据采集和处理的过程中,可能由于被审计单位数据录入有误、不完整、数据库存在漏洞、人为修改数据等原因,导致数据的质量不高,影响数据分析的结果; 另一方面,由于被审计单位、各相关部门信息系统不同、系统间的数据不一致也会导致数据的低质量,给审计人员整理、分析数据带来一定风险。 对于大数据审计所带来的新的审计风险,审计机关和审计人员应该从以下三个方面改进方法、防范风险、确保大数据技术在审计领域充分发挥作用。 1. 积极完善大数据审计的法律法规和业务规范 为了使大数据审计充分发挥其功效,首先要建立、完善一套适用于我国国情的审计法律法规和审计准则,确立大数据审计的合法性,使审计人员在审计工作中有法可依; 其次,要有针对性的建立一套大数据审计指南,指导大数据背景下具体的审计思路、方法、流程; 最后,由于大数据涉及到海量的信息数据,其中可能含有个人隐私、商业秘密甚至国家机密,因此要构建政府审计规范与法律体系,确保数据的安全性。 2.防范数据风险,确保数据的安全性和准确性 防范数据安全风险,要强化审计人员的数据安全意识,对审计人员加强保密意识宣传教育,建立健全保密工作制度。审计人员在采集、处理、储存和使用数据时,必须严格按照相关的制度和流程办理,加强用户数据访问权限、控制数据备份,防止数据的泄露和丢失。同时要防范网络攻击,对于可能的网路攻击,实施实时预警监测,阻止运行可能有病毒的软件和程序,严禁外部计算机接入数据中心服务器。 防范数据质量风险,审计人员在采集数据时应尽可能取得被审计单位的原始数据,在原始数据的基础上,进行整理、转换,保证数据的真实性和完整性。在审计过程中,要高度关注数据差错,大量不符合逻辑的数据差错可能就是审计重点问题和疑点所在。 3. 加强大数据专业分析人才的培养 在大数据时代,新型的审计工作对计算机审计人才有巨大的需求,审计人员的知识水平和实践技能直接影响到大数据分析的质量和效率。为切实提高审计人才队伍的信息化素质,加强对专业大数据分析人才的培养和锻炼,审计署至今已经举办了48期计算机审计中级水平培训,在夯实审计人员大数据分析的基础的同时,不断拓展审计人员的视野和技能。打造一支业务过硬、精通计算机应用的审计人才队伍,可以提高审计工作的效率和质量,有效防范审计风险。 五、结语 大数据时代的到来对于政府审计来说,既是一个机遇,也是一个挑战。大数据技术在审计领域的运用创新了审计工作的方式方法,扩展了政府审计工作职能,但同时也带来了全新的审计风险。审计机关和审计人员只有高度重视大数据审计的风险,科学、合理的运用大数据分析技术,才能使政府审计发挥好“免疫系统”和“经济卫士”的作用,为我国经济发展保驾护航。 参考文献: 1.秦荣生.大数据时代的会计、审计发展趋势[J].会计信息化,2014(32):83-84. 2.丁淑芹.大数据环境下审计变革研究[J].财会通讯,2015(22):106-108. 3.龙子午,王云鹏.大数据时代对CPA审计风险与审计质量的影响探究[J].会计之友,2016(8):112-114. 4.马德辉.基于大数据视角的政府审计探讨{J}.财会通讯,2017(1):85-87. 5.杨凯茜.浅谈大数据审计的特点及实现[J].财经界,2015(4):315-316. 6.沈晓白.论大数据给审计工作带来的风险与机遇[J].科技资讯,2015(2):240. 7.胡琦佳.大数据时代对政府审计的影响研究[D].沈阳:沈阳大学,2016,1-55. 8.钱希撼.大数据时代我国政府审计面临的挑战与应对[D].江西:江西财经大学,2015,1-36.

大数据(Big Data)又称为巨量资料,指需要新处理模式才能具有更强的决策力、洞察力和流程优化能力的海量、高增长率和多样化的信息资产。“大数据”概念最早由维克托·迈尔·舍恩伯格和肯尼斯·库克耶在编写《大数据时代》中提出,指不用随机分析法(抽样调查)的捷径,而是采用所有数据进行分析处理。大数据有4V特点,即Volume(大量)、Velocity(高速)、Variety(多样)、Value(价值)。

内容如下:

1、大数据对商业模式影响

2、大数据下地质项目资金内部控制风险

3、医院统计工作模式在大数据时代背景下改进

4、大数据时代下线上餐饮变革

5、基于大数据小微金融

大数据(big data),或称巨量资料,指的是所涉及的资料量规模巨大到无法透过目前主流软件工具,在合理时间内达到撷取、管理、处理、并整理成为帮助企业经营决策更积极目的的资讯。

在维克托·迈尔-舍恩伯格及肯尼斯·库克耶编写的《大数据时代》中大数据指不用随机分析法(抽样调查)这样捷径,而采用所有数据进行分析处理。大数据的5V特点(IBM提出):Volume(大量)、Velocity(高速)、Variety(多样)、Value(低价值密度)、Veracity(真实性)。

大数据会计与审计毕业论文

定好题目了吗

答:大数据与会计专业论文选题方向大数据比较好。因为大数据就业范围广,题材丰富,比较容易写。

你的论文准备往什么方向写,选题老师审核通过了没,有没有列个大纲让老师看一下写作方向?希望可以帮到你,有什么不懂的可以问我,下面对论文写作提供一些参考建议仅供参考:论文的写作要求、流程与写作技巧广义来说,凡属论述科学技术内容的作品,都称作科学著述,如原始论著(论文)、简报、综合报告、进展报告、文献综述、述评、专著、汇编、教科书和科普读物等。但其中只有原始论著及其简报是原始的、主要的、第一性的、涉及到创造发明等知识产权的。其它的当然也很重要,但都是加工的、发展的、为特定应用目的和对象而撰写的。下面仅就论文的撰写谈一些体会。在讨论论文写作时也不准备谈有关稿件撰写的各种规定及细则。主要谈的是论文写作中容易发生的问题和经验,是论文写作道德和书写内容的规范问题。一、论文写作的要求下面按论文的结构顺序依次叙述。(一)论文——题目科学论文都有题目,不能“无题”。论文题目一般20字左右。题目大小应与内容符合,尽量不设副题,不用第1报、第2报之类。论文题目都用直叙口气,不用惊叹号或问号,也不能将科学论文题目写成广告语或新闻报道用语。(二)论文——署名科学论文应该署真名和真实的工作单位。主要体现责任、成果归属并便于后人追踪研究。严格意义上的论文作者是指对选题、论证、查阅文献、方案设计、建立方法、实验操作、整理资料、归纳总结、撰写成文等全过程负责的人,应该是能解答论文的有关问题者。现在往往把参加工作的人全部列上,那就应该以贡献大小依次排列。论文署名应征得本人同意。学术指导人根据实际情况既可以列为论文作者,也可以一般致谢。行政领导人一般不署名。(三)论文——引言 是论文引人入胜之言,很重要,要写好。一段好的论文引言常能使读者明白你这份工作的发展历程和在这一研究方向中的位置。要写出论文立题依据、基础、背景、研究目的。要复习必要的文献、写明问题的发展。文字要简练。(四)论文——材料和方法 按规定如实写出实验对象、器材、动物和试剂及其规格,写出实验方法、指标、判断标准等,写出实验设计、分组、统计方法等。这些按杂志 对论文投稿规定办即可。(五)论文——实验结果 应高度归纳,精心分析,合乎逻辑地铺述。应该去粗取精,去伪存真,但不能因不符合自己的意图而主观取舍,更不能弄虚作假。只有在技术不熟练或仪器不稳定时期所得的数据、在技术故障或操作错误时所得的数据和不符合实验条件时所得的数据才能废弃不用。而且必须在发现问题当时就在原始记录上注明原因,不能在总结处理时因不合常态而任意剔除。废弃这类数据时应将在同样条件下、同一时期的实验数据一并废弃,不能只废弃不合己意者。实验结果的整理应紧扣主题,删繁就简,有些数据不一定适合于这一篇论文,可留作它用,不要硬行拼凑到一篇论文中。论文行文应尽量采用专业术语。能用表的不要用图,可以不用图表的最好不要用图表,以免多占篇幅,增加排版困难。文、表、图互不重复。实验中的偶然现象和意外变故等特殊情况应作必要的交代,不要随意丢弃。(六)论文——讨论 是论文中比较重要,也是比较难写的一部分。应统观全局,抓住主要的有争议问题,从感性认识提高到理性认识进行论说。要对实验结果作出分析、推理,而不要重复叙述实验结果。应着重对国内外相关文献中的结果与观点作出讨论,表明自己的观点,尤其不应回避相对立的观点。 论文的讨论中可以提出假设,提出本题的发展设想,但分寸应该恰当,不能写成“科幻”或“畅想”。(七)论文——结语或结论 论文的结语应写出明确可靠的结果,写出确凿的结论。论文的文字应简洁,可逐条写出。不要用“小结”之类含糊其辞的词。(八)论文——参考义献 这是论文中很重要、也是存在问题较多的一部分。列出论文参考文献的目的是让读者了解论文研究命题的来龙去脉,便于查找,同时也是尊重前人劳动,对自己的工作有准确的定位。因此这里既有技术问题,也有科学道德问题。一篇论文中几乎自始至终都有需要引用参考文献之处。如论文引言中应引上对本题最重要、最直接有关的文献;在方法中应引上所采用或借鉴的方法;在结果中有时要引上与文献对比的资料;在讨论中更应引上与 论文有关的各种支持的或有矛盾的结果或观点等。一切粗心大意,不查文献;故意不引,自鸣创新;贬低别人,抬高自己;避重就轻,故作姿态的做法都是错误的。而这种现象现在在很多论文中还是时有所见的,这应该看成是利研工作者的大忌。其中,不查文献、漏掉重要文献、故意不引别人文献或有意贬损别人工作等错误是比较明显、容易发现的。有些做法则比较隐蔽,如将该引在引言中的,把它引到讨论中。这就将原本是你论文的基础或先导,放到和你论文平起平坐的位置。又如 科研工作总是逐渐深人发展的,你的工作总是在前人工作基石出上发展起来做成的。正确的写法应是,某年某人对本题做出了什么结果,某年某人在这基础上又做出了什么结果,现在我在他们基础上完成了这一研究。这是实事求是的态度,这样表述丝毫无损于你的贡献。有些论文作者却不这样表述,而是说,某年某人做过本题没有做成,某年某人又做过本题仍没有做成,现在我做成了。这就不是实事求是的态度。这样有时可以糊弄一些不明真相的外行人,但只需内行人一戳,纸老虎就破,结果弄巧成拙,丧失信誉。这种现象在现实生活中还是不少见的。(九)论文——致谢 论文的指导者、技术协助者、提供特殊试剂或器材者、经费资助者和提出过重要建议者都属于致谢对象。论文致谢应该是真诚的、实在的,不要庸俗化。不要泛泛地致谢、不要只谢教授不谢旁人。写论文致谢前应征得被致谢者的同意,不能拉大旗作虎皮。(十)论文——摘要或提要:以200字左右简要地概括论文全文。常放篇首。论文摘要需精心撰写,有吸引力。要让读者看了论文摘要就像看到了论文的缩影,或者看了论文摘要就想继续看论文的有关部分。此外,还应给出几个关键词,关键词应写出真正关键的学术词汇,不要硬凑一般性用词。毕业论文的内容和标准格式⑴ 题名.是以最恰当,最简明的语词反映论文中最重要的特定内容的逻辑组合,应避免使用的不常见的省略词,首字母缩写字,字符,代号和公式,字数一般不宜超过20个题名用语.⑵ 作者姓名和单位,两人以上,一般按贡献大小排列名次.① 文责自负;②记录成果;③便于检索⑶ 摘要:是论文的内容不加注释和评论的简短陈述,中文摘要一般不会超过300字,不阅读全文,即可从中获得重要信息.外文250实词.包括:①本研究重要性;②主要研究内容,使用方法;③总研究成果,突出的新见解,阐明最终结论.重点是结果和结论.⑷ 关键词.是从论文中选取出以表示全文主题内容信息款目的单词或术语,一般3-7个,有专用《主题词表》.⑸ 引言.回来说明研究工作的目的,范围,相关领域的前,人工作和知识布局,理论基础和分析,研究设想,研究方法,预期结果和意义.⑹ 正文⑺ 结论:是指全文最终的,总体的结论,而不是正文中各段小结的简单重复.要求准确,完整,明晰,精练.⑻ 致谢:是对论文写作有过帮助的人表示谢意,要求态度诚恳,文字简洁.⑼ 参考文献表(注释),文中直接引用过的各种参考文献,均应开列,格式包括作者,题目和出版事项(出版地,出版社,出版年,起始页码)连续出版物依次注明出版物名称,出版日期和期数,起止页码.⑽ 附录:在论文中注明附后的文字图表等.

一、引言 近年来,计算机、网络等信息技术迅猛发展并被广泛普及,各个行业的电子信息数据呈现出爆炸性的增长,这些动辄达到数百TB甚至数百PB的海量数据被称为“大数据”。这些数据包括结构化数据、非结构化数据和半结构化数据,具有大量性(Volume)、多样性(Variety)、快速性(Velocity)、价值性(Value)等特点。大数据时代的到来,改变了数据采集、分类、传输、储存、处理的方式,也促使了人们思维模式的转变。作为一次全新的技术革命,大数据技术的应用也会引发政府审计工作的重大变革。在大数据背景下,积极探索、创新审计方式方法,防范大数据环境下的审计风险,对于推动政府审计工作深化发展、充分发挥审计的监督保障作用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2015年9月5日,国务院印发的《促进大数据发展行动纲要》中指出:“要加快大数据部署,加快政府信息平台整合,着力推进数据汇集和发掘,深化大数据在各行业创新应用,科学规范利用大数据,切实保障数据安全”。2015年12月8日,中办、国办印发的《关于实行审计全覆盖的实施意见》要求“积极创新审计技术方法,构建大数据审计工作模式,提高审计能力、质量和效率,扩大审计监督的广度和深度。适应大数据审计需要,构建国家审计数据系统和数字化审计平台,积极运用大数据技术,加大业务数据与财务数据、单位数据与行业数据以及跨行业、跨领域数据的综合比对和关联分析力度,提高运用信息化技术查核问题、评价判断、宏观分析的能力”。 国家审计机关充分认识大数据审计的优势,在“十二五”期间,加快推进“金审”三期工程,建设审计数据信息平台,促进大数据分析技术、云计算技术在审计实践中的运用,改变审计方式,提高审计效率,拓展政府审计的领域,促进政府审计发挥更重要的作用。 二、传统审计的局限性 传统的审计模式下,受到时间、办公地点的限制,审计人员主要采用手工查账或现场审计实施系统进行基础性的数据分析,并结合现场核对实物、调取相关资料等手段开展审计工作,但是受限于数据资源的匮乏、审计手段的单一等因素,传统审计存在以下局限性: 1.抽样审计方法存在一定风险 受制于成本效益原则和审计技术的限制,审计人员为了在有限的时间内利用有限的审计资源完成审计任务,往往采用随机抽样的方式,对部分样本进行审计,以对抽取的样本的审计结果作为整体的审计结果。然而,抽样审计存在其固有的缺陷。一方面,抽样的随机性难以掌握,审计人员由于自身的经验、技术水平、思维方式的不同,可能在抽样的过程中存在一定的偏好,导致抽样失去随机性,影响最终的审计结果; 另一方面,抽样审计结果与样本大小、抽样方式、样本类型等息息相关,但是对于这些抽样要素,目前均没有一个科学统一的标准,审计人员无法保证在抽样过程中是否遗漏了重要的审计证据,是否忽略了某些业务之间的关联性。因此,抽样审计存在一定的审计风险。 2.数据分散、无法充分利用外部数据 在传统的审计组织模式下,审计业务部门一般划分为财政、金融、投资、社保、经济责任等科室,对于一个审计项目,通常由某一科室负责派出审计组,“单兵作战”开展审计工作。在审计过程中,审计人员一般从获取被审计单位原始凭证、预算财务数据、业务往来资料等入手,从这些数据和信息挖掘有用的审计线索。由于各个行业、部门的数据尚未实现有效的整合和共享,审计人员在利用税务、工商、银行等外部数据时存在一定的困难。一方面,审计人员通过函证或者对账等手段从被审单位以外的其他单位获取审计证据时,取决于被询证单位的配合意愿和效率; 另一方面,不同部门的外部数据之间的一致性较差,在进行外部数据关联比对分析之间,审计人员需要耗费大量的时间和精力对数据进行整理和转换。在有限的审计时间和审计资源下,利用外部数据进行比对分析通常被视为一种辅助手段。 3.审计分析视角单一 在传统审计中,如何利用数据量大、格式繁多、不易识别、管理不便的非结构化数据是审计人员所面临的难题之一。相对于结构化数据,非结构化数据是难以用数据库二维表结构来表达实现的数据集合,包括文本、图片、办公文档、图像、音频、XML、HTML等。在没有大数据技术支持下,传统审计思路是采用抽样或分类的方式对年度工作报告、公司 规章制度 、会议纪要等非结构化电子数据逐一的进行审计分析,这也无形中形成了数据之间的壁垒,分析视角的单一可能导致分析的局限性。另外,审计人员往往难以跳出企业内部业务、企业财务数据、审计项目的局限,很少去综合利用行业数据、各政府部门的数据,在更高层次和更深领域上汇总、归纳审计成果。 三、大数据背景下审计方式方法的转变 “大数据”时代的到来给审计工作的飞跃带来了不可多得的机遇,科学、正确的将大数据大量化、多样化、快速化等特点与审计监督工作相结合,将云计算技术、网络技术与审计监督工作相结合,必将使目前的审计方式方法发生巨大的变革。 1.从抽样审计模式向总体审计模式转变 在大数据背景下,云计算技术、数据挖掘技术的广泛应用为全部数据的采集、处理提供了条件,获取数据的难度更小、成本更低,审计人员可以采用收集和分析被审计单位所有数据(包括非结构化数据)的总体审计模式,规避抽样审计的风险。抽样审计会不可避免的损失非样本的信息,利用大数据技术,总体审计模式能够收集总体的所有数据,可以通过关联比对、数据挖掘等方法对数据进行多维度、深层次的分析,从而发现隐藏在细节数据中的信息,避免遗漏重要的问题事项。同时总体审计模式使审计人员能够站在高处、从总体把握审计对象,进而从总体的角度发现以前难以发现的问题。因此,在大数据背景下,无论从“微观”,还是从“宏观”的视角,都能提高审计数据的可靠性、全面性,更好的满足审计监督全覆盖的要求。 在审计过程中,对于非结构化的数据,如会议纪要、财务报表附注等,审计人员进行统一的采集、归类、合并,运用搜索、抽取、文本挖掘等方式进行分析。比如:对被审计单位的会议纪要、以前年度的审计报告、工作报告等电子数据进行分类梳理、挖掘分析,对重要信息进行检索,提高对文本类数据进行分析的效率,重点掌握被审计单位大额往来、重大经济决策、重大或有风险等财务状况,并跟踪被审计单位以前年度审计发现的问题的整改落实情况; 对图片、视频、音频等数据进行分析等。通过对非结构化数据进行分析,有助于评价被审计单位内部控制的合规性、有效性,掌握被审计单位的重大经济决策情况,发现违法违纪线索,确定下一步的审计重点。 2.从单一的审计方法向多维度的审计方法转变 在大数据背景下,审计人员可以运用各种先进的大数据分析处理方法手段,更精准的发现审计疑点,扩大审计覆盖面,提高审计工作的质量和效率。常用的方法有以下三种: 查询分析。审计人员主要利用SQL结构化查询语言语句进行查询,对数据进行计算、关联和分析。SQL语句最主要运用在多表连接和关联分析。比如说在商业银行审计中,审计人员重点关注银行贷款业务中是否存在循环担保现象,使贷款担保流于形式,未能真正发挥降低信贷风险、提高资产质量的作用。审计人员首先整理贷款发放明细表,设置“合同编号”、“信贷客户编号”、“合同金额”、“合同开始日”、“合同到期日”、“保证人编号”等字段,通过编写SQL语句,将贷款发放明细表进行自连接,通过语句Select distinct a.信贷客户编号,a.保证人编号 from dbo.贷款发放明细表 a join dbo.贷款发放明细表 b on a.信贷客户编号=b.保证人编号 join dbo.贷款发放明细表 c on b.信贷客户编号=c.保证人编号 and c.信贷客户编号=a.保证人编号 ,查询是否存在多个贷款主体之间循环担保的情况,针对筛选情况,进行审计延伸、取证。 多维分析。审计人员利用多维分析技术,以海量的数据为基础,从不同的角度对被审计单位的数据进行挖掘分析。比如说在某市低保审计中,要分析低保人员的文化程度、劳动能力、健康状况、年龄结构、性别等信息,审计人员通过对该市低保人员的详细信息数据表,设置“性别”、“年龄层次”、“劳动能力”、“文化程度”等不同字段,建立多维数据集,对信息进行切片、切块、旋转、钻取等操作,重点关注既具备劳动能力又享受低保的人员的年龄结构、健康、文化程度等情况,从而把握总体,明确审计抽查延伸的重点和方向。 数据挖掘。审计人员对大量的财务数据、业务数据进行抽取、转化、分析和模式化处理,从中发掘出隐藏的疑点和规律。通过离群点技术,可以发现明显偏离数据总体、不符合业务规律的数据,从而发现审计疑点; 通过聚簇分析,可以将数据按照相似特征归类,通过将当年数据与往年数据对比、当年各月数据对比,分析被审计单位数据的真实性; 通过序列分析,可以发现数据在时间或序列上的规律,发现审计数据之间的因果联系,比如对凭证号进行断号、重号、空号检查确定财务数据的真实性和完整性。通过可视化技术,使数据的特征和规律更直观的展现出来。 3. 审计职能从揭露问题向揭露、抵御和预防并重转变 目前,政府审计主要关注被审计单位财务收支的合规性、合法性和效益性,发现和揭露重大违法违规问题和经济犯罪线索,对于带有宏观性的共性问题,有针对性的提出审计的对策和建议。传统审计往往反映的被审计单位过去的情况,随着大数据时代的到来,全新的技术手段使审计人员处理数据的效率大幅提升,处理数据的方式方法多种多样,审计职能也从反映过去、揭露问题向揭露、抵御和预防并重转变。我国电子政务12个重点业务系统之一的金审工程目前在建设第三期,该工程主要目的是增强政府审计的抵御和预防功能。金审工程依托于大数据技术,实施“预算跟踪+联网核查”审计模式,逐步实现审计监督的“三个转变”,即“从单一的事后审计转变为事后审计与事中审计相结合,从单一的静态审计转变为静态审计与动态审计相结合,从单一的现场审计转变为现场审计与远程审计相结合”。通过建立数据库系统,广泛收集、整合、共享政府、企事业单位、社会团体等数据,做到对整个宏观经济全面覆盖,经过大数据分析手段,对信息进行实时监测,找到异动数据,及时发现苗头性、倾向性问题,规避风险。同时,大数据审计可以分析对相关领域长期的数据进行深层次的剖析,预测数据的趋势走向,发现某些潜在规律,为政府制定政策、改进方法、完善制度提供关键依据。比如审计人员可以归集来自税务部门、民政部门、社保中心等多个部门的数据,根据参保人员的性别、年龄、文化程度、工作单位等信息,建立参保人群数据模型并进行预测分析,推测出若干年后参保人群比例和构成,估算出未来社保基金将要面临的压力,为政府制定政策提供助力。 四、大数据审计面临的风险及对策 大数据审计方法的推行对政府审计带来了巨大乃至颠覆性的变革。同时,大数据也是一把利弊共存的双刃剑,在提高审计效率、革新审计方法、扩展审计职能的同时,也带来了新的审计风险。 1.制度风险 目前,我国审计机关开展大数据审计的相关法律法规依据尚不完善。近几年来,审计署多次印发大数据审计相关的指导性文件《数据审计指南》(审计发【2011】192号)、《信息系统审计指南》(审计发【2012】11号)、《ERP环境下的财务收支审计指南》(审计发【2014】101号)等,进一步指导和规范计算机数据审计行为,保障审计质量,提高审计效率。但是现行审计法律法规和审计准则尚未体现大数据审计的内容,对于利用大数据审计方法进行数据收集、储存、分析的整个流程暂时没有相关法律法规作为依据。只有建立了科学、健全、规范的法律法规作为审计人员依法审计的基础,大数据审计技术才能在政府审计中顺利的推广和应用。 2.数据安全风险 被审计单位、其他相关部门提供的数据中可能包含大量的个人隐私信息、政府敏感信息、商业秘密。审计人员采集的大数据在保管与使用中,可能由于人为管理、系统漏洞等原因导致数据遭到破坏或者数据泄露。比如由于安全防护不到位,攻击者利用系统漏洞进行攻击,窃取、破坏数据; 或者审计人员违规使用非专用设备处理、传输涉密信息导致信息泄露。一旦数据安全出现问题,将会产生严重的审计风险,直接影响到审计机关的公信力和权威性。 3.数据质量风险 确保审计人员所获取的数据是高质量的,是进行大数据分析的前提。只有保证数据的完整性和准确性,审计机关得出的审计结果才是真实、有效的。一方面,在数据采集和处理的过程中,可能由于被审计单位数据录入有误、不完整、数据库存在漏洞、人为修改数据等原因,导致数据的质量不高,影响数据分析的结果; 另一方面,由于被审计单位、各相关部门信息系统不同、系统间的数据不一致也会导致数据的低质量,给审计人员整理、分析数据带来一定风险。 对于大数据审计所带来的新的审计风险,审计机关和审计人员应该从以下三个方面改进方法、防范风险、确保大数据技术在审计领域充分发挥作用。 1. 积极完善大数据审计的法律法规和业务规范 为了使大数据审计充分发挥其功效,首先要建立、完善一套适用于我国国情的审计法律法规和审计准则,确立大数据审计的合法性,使审计人员在审计工作中有法可依; 其次,要有针对性的建立一套大数据审计指南,指导大数据背景下具体的审计思路、方法、流程; 最后,由于大数据涉及到海量的信息数据,其中可能含有个人隐私、商业秘密甚至国家机密,因此要构建政府审计规范与法律体系,确保数据的安全性。 2.防范数据风险,确保数据的安全性和准确性 防范数据安全风险,要强化审计人员的数据安全意识,对审计人员加强保密意识宣传教育,建立健全保密工作制度。审计人员在采集、处理、储存和使用数据时,必须严格按照相关的制度和流程办理,加强用户数据访问权限、控制数据备份,防止数据的泄露和丢失。同时要防范网络攻击,对于可能的网路攻击,实施实时预警监测,阻止运行可能有病毒的软件和程序,严禁外部计算机接入数据中心服务器。 防范数据质量风险,审计人员在采集数据时应尽可能取得被审计单位的原始数据,在原始数据的基础上,进行整理、转换,保证数据的真实性和完整性。在审计过程中,要高度关注数据差错,大量不符合逻辑的数据差错可能就是审计重点问题和疑点所在。 3. 加强大数据专业分析人才的培养 在大数据时代,新型的审计工作对计算机审计人才有巨大的需求,审计人员的知识水平和实践技能直接影响到大数据分析的质量和效率。为切实提高审计人才队伍的信息化素质,加强对专业大数据分析人才的培养和锻炼,审计署至今已经举办了48期计算机审计中级水平培训,在夯实审计人员大数据分析的基础的同时,不断拓展审计人员的视野和技能。打造一支业务过硬、精通计算机应用的审计人才队伍,可以提高审计工作的效率和质量,有效防范审计风险。 五、结语 大数据时代的到来对于政府审计来说,既是一个机遇,也是一个挑战。大数据技术在审计领域的运用创新了审计工作的方式方法,扩展了政府审计工作职能,但同时也带来了全新的审计风险。审计机关和审计人员只有高度重视大数据审计的风险,科学、合理的运用大数据分析技术,才能使政府审计发挥好“免疫系统”和“经济卫士”的作用,为我国经济发展保驾护航。 参考文献: 1.秦荣生.大数据时代的会计、审计发展趋势[J].会计信息化,2014(32):83-84. 2.丁淑芹.大数据环境下审计变革研究[J].财会通讯,2015(22):106-108. 3.龙子午,王云鹏.大数据时代对CPA审计风险与审计质量的影响探究[J].会计之友,2016(8):112-114. 4.马德辉.基于大数据视角的政府审计探讨{J}.财会通讯,2017(1):85-87. 5.杨凯茜.浅谈大数据审计的特点及实现[J].财经界,2015(4):315-316. 6.沈晓白.论大数据给审计工作带来的风险与机遇[J].科技资讯,2015(2):240. 7.胡琦佳.大数据时代对政府审计的影响研究[D].沈阳:沈阳大学,2016,1-55. 8.钱希撼.大数据时代我国政府审计面临的挑战与应对[D].江西:江西财经大学,2015,1-36.

审计毕业论文数据

这样吧,我给些选题,你自己参考下1.论经济责任审计的运行机制 2.我国政府审计结果公告制度研究 3.基于国家审计公告的审计期望差距研究 4.风险导向审计模式下的审计风险应对研究 5.政府绩效审计评价指标体系构建 6.计算机控制环境下的审计风险研究 7.我国政府审计问责制度及其效果研究 8.基于“免疫系统”论的国家审计职能研究 9.基于XBRL的持续性审计研究 10.信息环境下数据式审计的应用研究 11.高校新校区建设投资效益审计研究 12.审计证据相关性与充分性关系研究 13.非审计服务与审计质量的相关性研究 14.我国企业内部控制的社会认同度研究 15.影响注册会计师审计独立性的因素及其对策研究 16.审计期望差距存在的必然性及发展趋势 17.会计师事务所体制创新研究 18.基于风险防范的政府债务审计实施思路 19.协调与合作:内部审计与外部审计关系研究 20.促进审计结果公告制度在我国的应用对策研究 21.加强地方政府债务审计与管理的思考 22.论完善上市公司内部控制信息披露机制 23.政府投资项目跟踪审计研究 24.论政府采购绩效审计 25.论政府审计信息公开制度 26.高校内部审计职能创新研究 27.论内部审计和公司治理 28.领导干部经济责任审计存在的问题及对策 29.我国独立审计市场机制的现状及其改善 30.论我国开展政府绩效审计的问题及其对策

强化企业审计工作管理,对促进企业各项经济活动健康稳定的运行是十分必要的。下文是我为大家搜集整理的有关于审计专业毕业论文5000字的内容,欢迎大家阅读参考!

浅探医院建设项目全过程跟踪审计

一、医院建设项目全过程跟踪审计的作用

(一)提高规范化管理

相对来说,医院建设项目具有周期长、投资规模大、控制环节多、建筑工艺、管道建设、防辐射墙、无菌通风系统方面要求特殊以及专业性较强等特点,如果依然采用传统的结算事后审计办法,那将很难适应项目实际审计的需要,严重的甚至影响到项目工期、工程质量和工程费用。而实行全过程跟踪审计的办法,将有效弥补传统事后监督所具有的局限性,审计人员在项目建设时就全程介入,将能够及时的发现和分析相关漏洞与问题,制止一些不规范行为,形成报告后再呈交医院建设管理部门处理,为整个项目的管理提供重要的一手资料信息,提高整个项目的规范化管理。

(二)提升项目绩效

对于医院建设项目来说,通过全过程跟踪审计的方法,将可以为项目的决策、设计以及招投标等工作提供审计数据参考,提升项目前期的论证、投资以及相关决策的准确性与科学性。采用全过程跟踪审计的办法,将审计工作延伸到合同条款签订中,充分利用审计专业知识降低因不合理条款影响到医院利益的各种风险,而在跟踪审计过程中,审计人员将通过基建工程造价、财务审计等专业知识体系掌握项目前期的运行情况,并为后续的工程进度付款及工程完工结算审计打下良好基础。另外,相关审计人员进行工程审计工作时,必须深入施工现场,记录把握确认施工实际情况的工程变更签证、材料设备成本支出以及隐蔽工程验收等工作的第一手资料,为后续的工程结算提供数据参考依据,并把存在的问题与隐患提前解决,减少事后因工程质量和变更数量出现不一致的矛盾。

(三)有利于预防腐败

任何建设项目出现质量或经济问题时,其直接原因或多或少与监督的缺失有一定关联。在医院建设项目中,决策、管理以及监督三者直接构成一种制衡机制,通过全过程跟踪审计,以第三方身份介入到整个项目物资采购、供应商确定、方案设计、招投标以及项目监理等相关行为的跟踪审计监督中,对各职能部门或单位的权力使用形成一种直接制约作用,提高各参与方的重视力度,认真执行相关计划与工作。利用全过程的跟踪审计后,将可以很好预防舞弊问题的出现,使整个项目可以从源头上遏制腐败问题。

二、医院建设项目全过程跟踪审计的关键控制点

对于医院建设项目来说,在实行全过程跟踪审计时,一般要构建专门的管理机构,其具体项目管理流程的审计控制可以简单归纳为图1所示。

图1、医院建设项目全过程跟踪审计流程

(一)申请投资立项阶段

1、审查决策程序

主要涉及到立项决策程序的规范性、建设方案选用的优化性、决策论证的合理性以及相关批复的完整性等进行审查,争取立项尽快顺利通过。

2、审查研究报告

业务部门提交的研究报告一般需要进行可行性研究分析,通过分析研究报告是否具有一定的真实准确性、有效性以及科学性等,做到对项目心中有数,通过全过程跟踪审计的对项目的充分了解,将有利于可行性研究报告的后期审查,降低项目发生错误的可能性。

3、审查投资估算

在此过程中,主要是对投资估算、资金来源以及预算投资计划等进行审查,核实其准确性、真实性,确保项目资金方面的来源合理、项目实施各阶段工作的顺利开展。

(二)合同签订阶段

在项目进行合同签订时,需要对具体条款进行审查,确保相关条款符合医院利益。在实际工作上,主要涉及到合同招标流程正规、设计施工图清晰、工程量清单完整、工程款支付条款、工程结算、签证以及变更计价等条款内容的审计,并对医院基建管理部门合同签订的程序进行监督,查看合同条款与投标文件之间是否保持一致,确保没有“阴阳”合同的存在。另外,对于合同条款,还要审核其是否进行法务咨询和律师意见,查看合同条款中对双方的权、责、利划分是否明确并有利于医院。

(三)施工阶段

1、隐蔽工程的验收

对于隐蔽工程,要及时联合基建管理部门、监理单位以及设计部门等进行现场核实与会签。同时,还要对现场图像与资料进行初步核查,使工程量和签证保持一致,尽量使签证施工与工作量计算交替进行,为后期竣工结算提供重要资料,降低事后纠纷的出现。

2、设计与工程变更的审查

在项目与设计进行变更时,需要进行预算与结算的审核工作,从而为医院基建管理部门的变更决策提供重要资料。在实际工作上,由于成本较高与变更量较大的项目较为容易被施工单位利用,通过高估冒算与偷工减料骗取医院建设资金,因此一定要重点审计。而在审计的过程中,不但要核实工程量的实际数量,还要审核所采用的施工工艺是否满足合同与投标书要求。另外,在变更设计的过程中,如果存在追加投资时,一定要对资金的拨付与结算进行审核,避免施工单位利用设计变更达到不可预知的目的。

3、合同索赔的审查

在项目建设的过程在,如果施工单位、机械设备租借方以及材料供应商等提出索赔要求时,审计机构一定要进行有效的审核工作,并根据审计报告提出建议,从而加强索赔额度的有效控制,使损失控制在最低范围内。而如果设计机构存在错误或缺陷问题时,其所需要进行的费用变更与补救措施。例如,返修、加固以及拆除等成本支出,一定要联合造价工程师、基建管理部门以及设计机构等进行协商,对索赔的合理性进行审查。另外,如果施工单位出现施工不当、工艺办法选用错误等问题时,其变更费用一概不进行处理,并依照合同全程由施工单位自负。而如果出现工期延误、质量无法保证以及造价无法控制时,还要进行反索赔。

(四)项目预付款与进度款支付的审查

在项目施工建设的过程中,施工单位、监理单位以及基建管理部门等在提交工程量月报时,一定要求其按照合同条款提交月付款建议书,并对项目进度款支付的情况进行核实,避免款项出现超付问题。另外,还要对相关机械设备的租借方与材料供应商的货款支付进行审核,避免其影响到项目造价的真实性与准确性。

(五)竣工结算阶段

1、验收交付时的审计

在验收交付的过程中,审计工作主要包括部分重点项目的验收与总体交付验收两大部分。进行验收时,建设项目各参与方一定要安排人员参加,确保施工图纸和设计图纸保持一致。并对项目变更、签证以及隐蔽工程等手续进行核查。完成验收工作后,审计人员一定要及时对相关档案资料收集归档,为往后的竣工结算提供依据。

2、结算阶段的审计

竣工结算开始审计前,再次查看合同和招投标文件,明确标底范围,按合同约定条款明确哪些内容调整涉及造价变更,哪些不涉及,再根据现场收集有关工程费用方面的签证资料,审核工作量计算是否准确,变更部分与现行规定有无冲突,提出不符合合同规定及现场签证制度规定的签证单,核减设计变更增加的工程量。与工程造价师共同根据各类合同规定的计价方法,依据合同条款、设计施工图以及有关定额、费用规定的文件审查竣工结算,查看全部工程结算总造价、合同管理及执行情况的专题总结报告,给出审计意见。

三、结束语

综上所述,医院建设项目较为复杂,实际建设过程所涉及到的领域较广,本文在全过程跟踪审计的探索上主要对其作用、关键控制点等进行浅谈,其中关键控制点主要对投资立项阶段、合同签订阶段、施工阶段以及竣工结算阶段等进行探索,希望加强对此方面的关注并在以后工作中得到审计水平进一步提高。

>>>下页带来更多的有关于审计专业毕业论文5000字

广义来说,凡属论述科学技术内容的作品,都称作科学著述,如原始论著(论文)、简报、综合报告、进展报告、文献综述、述评、专著、汇编、教科书和科普读物等。但其中只有原始论著及其简报是原始的、主要的、第一性的、涉及到创造发明等知识产权的。其它的当然也很重要,但都是加工的、发展的、为特定应用目的和对象而撰写的。下面仅就论文的撰写谈一些体会。在讨论论文写作时也不准备谈有关稿件撰写的各种规定及细则。主要谈的是论文写作中容易发生的问题和经验,是论文写作道德和书写内容的规范问题。论文写作的要求下面按论文的结构顺序依次叙述。(一)论文——题目科学论文都有题目,不能“无题”。论文题目一般20字左右。题目大小应与内容符合,尽量不设副题,不用第1报、第2报之类。论文题目都用直叙口气,不用惊叹号或问号,也不能将科学论文题目写成广告语或新闻报道用语。(二)论文——署名科学论文应该署真名和真实的工作单位。主要体现责任、成果归属并便于后人追踪研究。严格意义上的论文作者是指对选题、论证、查阅文献、方案设计、建立方法、实验操作、整理资料、归纳总结、撰写成文等全过程负责的人,应该是能解答论文的有关问题者。现在往往把参加工作的人全部列上,那就应该以贡献大小依次排列。论文署名应征得本人同意。学术指导人根据实际情况既可以列为论文作者,也可以一般致谢。行政领导人一般不署名。(三)论文——引言 是论文引人入胜之言,很重要,要写好。一段好的论文引言常能使读者明白你这份工作的发展历程和在这一研究方向中的位置。要写出论文立题依据、基础、背景、研究目的。要复习必要的文献、写明问题的发展。文字要简练。(四)论文——材料和方法 按规定如实写出实验对象、器材、动物和试剂及其规格,写出实验方法、指标、判断标准等,写出实验设计、分组、统计方法等。这些按杂志 对论文投稿规定办即可。(五)论文——实验结果 应高度归纳,精心分析,合乎逻辑地铺述。应该去粗取精,去伪存真,但不能因不符合自己的意图而主观取舍,更不能弄虚作假。只有在技术不熟练或仪器不稳定时期所得的数据、在技术故障或操作错误时所得的数据和不符合实验条件时所得的数据才能废弃不用。而且必须在发现问题当时就在原始记录上注明原因,不能在总结处理时因不合常态而任意剔除。废弃这类数据时应将在同样条件下、同一时期的实验数据一并废弃,不能只废弃不合己意者。实验结果的整理应紧扣主题,删繁就简,有些数据不一定适合于这一篇论文,可留作它用,不要硬行拼凑到一篇论文中。论文行文应尽量采用专业术语。能用表的不要用图,可以不用图表的最好不要用图表,以免多占篇幅,增加排版困难。文、表、图互不重复。实验中的偶然现象和意外变故等特殊情况应作必要的交代,不要随意丢弃。(六)论文——讨论 是论文中比较重要,也是比较难写的一部分。应统观全局,抓住主要的有争议问题,从感性认识提高到理性认识进行论说。要对实验结果作出分析、推理,而不要重复叙述实验结果。应着重对国内外相关文献中的结果与观点作出讨论,表明自己的观点,尤其不应回避相对立的观点。 论文的讨论中可以提出假设,提出本题的发展设想,但分寸应该恰当,不能写成“科幻”或“畅想”。(七)论文——结语或结论 论文的结语应写出明确可靠的结果,写出确凿的结论。论文的文字应简洁,可逐条写出。不要用“小结”之类含糊其辞的词。(八)论文——参考义献 这是论文中很重要、也是存在问题较多的一部分。列出论文参考文献的目的是让读者了解论文研究命题的来龙去脉,便于查找,同时也是尊重前人劳动,对自己的工作有准确的定位。因此这里既有技术问题,也有科学道德问题。一篇论文中几乎自始至终都有需要引用参考文献之处。如论文引言中应引上对本题最重要、最直接有关的文献;在方法中应引上所采用或借鉴的方法;在结果中有时要引上与文献对比的资料;在讨论中更应引上与 论文有关的各种支持的或有矛盾的结果或观点等。一切粗心大意,不查文献;故意不引,自鸣创新;贬低别人,抬高自己;避重就轻,故作姿态的做法都是错误的。而这种现象现在在很多论文中还是时有所见的,这应该看成是利研工作者的大忌。其中,不查文献、漏掉重要文献、故意不引别人文献或有意贬损别人工作等错误是比较明显、容易发现的。有些做法则比较隐蔽,如将该引在引言中的,把它引到讨论中。这就将原本是你论文的基础或先导,放到和你论文平起平坐的位置。又如 科研工作总是逐渐深人发展的,你的工作总是在前人工作基石出上发展起来做成的。正确的写法应是,某年某人对本题做出了什么结果,某年某人在这基础上又做出了什么结果,现在我在他们基础上完成了这一研究。这是实事求是的态度,这样表述丝毫无损于你的贡献。有些论文作者却不这样表述,而是说,某年某人做过本题没有做成,某年某人又做过本题仍没有做成,现在我做成了。这就不是实事求是的态度。这样有时可以糊弄一些不明真相的外行人,但只需内行人一戳,纸老虎就破,结果弄巧成拙,丧失信誉。这种现象在现实生活中还是不少见的。(九)论文——致谢 论文的指导者、技术协助者、提供特殊试剂或器材者、经费资助者和提出过重要建议者都属于致谢对象。论文致谢应该是真诚的、实在的,不要庸俗化。不要泛泛地致谢、不要只谢教授不谢旁人。写论文致谢前应征得被致谢者的同意,不能拉大旗作虎皮。(十)论文——摘要或提要:以200字左右简要地概括论文全文。常放篇首。论文摘要需精心撰写,有吸引力。要让读者看了论文摘要就像看到了论文的缩影,或者看了论文摘要就想继续看论文的有关部分。此外,还应给出几个关键词,关键词应写出真正关键的学术词汇,不要硬凑一般性用词

学术堂整理了二十个审计方面的毕业论文题目,供大家进行参考:1.风险导向审计在内部审计中的应用2.风险管理审计在内部审计中的应用3.企业内部审计的独立性问题探讨4.内部审计在公司治理中的作用5.内部审计与公司高级管理层及治理层的沟通6.内部审计如何处理好自身的地位与各方面的关系7.内部审计如何倾听企业各方面汇集来的意见8.宁波民营企业内部审计存在的问题与对策9.宁波中小型企业内部审计的现状10.宁波中小型企业内部控制制度的建设调研11.内部审计增值功效及实现途径12.民营企业内部控制制度研究13.对COSO内部控制和风险管理框架的借鉴意义14.公司治理中的审计委员会制度的作用15.审计委员会效果研究

大数据审计毕业论文好写吗

是真的,确实很难写,主要还是选题,一定要是感兴趣的,这样才能写好,一般在大四下半学期开始写论文,5月份答辩,字数也有严格要求,重复率不能太高。

一定要结合实践,根据论文题目,充分、大量的搜集查找资料。可以通过图书馆各类藏书和情报机构电脑文件检索,国际互联网络的远程登陆、查询、浏览或阅读大量文献资料来获取论文素材。

最关键的就是答辩,不过一般老师不会那么严格,只要答辩认真对待,都能过得,学生都能顺利毕业的,不用太担心论文,主要还是要有自己的观点和依据。

是真的,但是会有老师一遍又一遍的指导你的,不用太担心。

是不算好写,但是只要你还算聪明,也没有很难。就是熟悉你的内容,多找一些相关的文献,多看看他们写的。

把知网上跟你的研究对象相关的内容都看一看,总结一下,整理好研究综述后就会对自己的研究对象有了一个比较全面的了解了。再结合自己对研究对象的了解和体会,进行撰写。对于这个不熟悉的课题,可以从中选取一个自己相对熟悉的切入点进行解读和分析。

不用太过担心,因为天下没有好写的论文,每个人在撰写中都会遇到困难。如果实在因为不熟悉才没办法写得深入,那么至少可以做到工作量饱满、资料详实,或者切入点新颖,做到有理有据,能够自圆其说即可。

是真的,前期要收集很多资料,看一些文献,然后整理。

  • 索引序列
  • 毕业论文大数据审计
  • 大数据与审计毕业论文
  • 大数据会计与审计毕业论文
  • 审计毕业论文数据
  • 大数据审计毕业论文好写吗
  •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