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毕业论文 > 英语学科硕士毕业论文

英语学科硕士毕业论文

发布时间:

硕士学科英语毕业论文

一般硕士研究生毕业论文需提前一年准备,本身写硕士论文花费很多时间,有时间的写的话一般也得两三个月,没时间写的话半年都不一定能够写好,且一般是先准备开题,开题准备也需花大量时间来查询相关资料,文章完成后还有指导老师的反复修改,均需要时间,所以提前一年准备才不会导致慌了手脚;当然如果自己有时间写的话,还是自己写,如实在没时间写的话可以考虑找人帮忙,建议你搜索下这个网站(轻松无忧论文网)看是否能够帮你解决问题;据偶同事说这个网站信用不错;

关于英语教育硕士毕业论文范文

引导语:关于英语教育硕士毕业论文范文,供英语教育硕士生借鉴与参考!

关于英语教育硕士毕业论文范文

基于研究生教育中医学英语教学方法的构建

1 讲解与本课相关的构词法

医学英语的关键在词汇, 主要是名词和形容词。名词和形容词由前缀、词根和后缀组成。因此, 若能熟练掌握一些与本课相关的前缀、词根和后缀, 那么许多长词、难词便迎刃而解。如讲授《大学公共医学英语》(上)中第4单元的Text B—HeartFailure时,可先讲解如下构词要素。词根有:( 1)“cardi- ”表示“心”, 如 electrocardiogram( 心电图) ;( 2)“myo- ”表示“肌”, 如cardiomyopathy( 心肌病) ;( 3)“steno- ”表示“狭窄”, 如 stenosis( 狭窄) ;( 4)“vaso- ”表示“血管”, 如 vasodilator( 血管舒张药) ;( 5)“aort- ”表示“主动脉”, 如 aortectomy( 主动脉部分切除术) ;( 6)“thromb( o) - ”表示“块, 血栓”, 如 thrombin( 凝血酶) 。前缀有:( 1)“brady- ”表示“慢, 迟钝”, 如 brandycardia( 心动过缓) ;( 2)“tachy- ”表示“快, 快速”, 如 tachycardia( 心动过速) 。后缀有:( 1)“- pathy”表示“疾病或疗法”, 如 hydropathy( 水疗法) ;( 2)“- gram”表 示“ 图 , 像 ”, 如 thermogram( 温 度 记 录 图) ;( 3)“-graph”表示“描计器”, 如 electrocardiograph( 心电描计器) 。对前、后缀及词根的讲解不宜过多, 最多占用 20 分钟, 否则学生会不不易接受。

2 阅读全文, 写出概要或分段总结

阅读是对新学词汇的复习, 在具体环境中, 学生可将词汇记得更准、更牢。读完之后要让学生写出概要或分段总结, 这样他们能进一步理解全文。这种方法有助于培养他们的速读能力。对研究生来说, 医学英语的学习重点在于阅读与翻译。一要能读懂外文文献( 尤其是英文文献) , 这样才能满足未来工作中对英语的需求; 二要能英汉互译一些文献, 这样才能精确地把别人的东西变成自己的, 同时也能把自己的东西译成英文, 供更多人查阅与参考, 从而有助于学术交流。而速读是读懂大意的最佳方法, 因此要培养学生这一良好的阅读习惯。另外, 写作也是研究生未来工作中必不可少的技能之一。梁正溜教授指出: 理解是输出的基础, 理解只有在输出中才能得到检验和修正。换言之, 只有读懂了, 才能写好; 而写的过程又是对全文再一次理解与修正的过程。通过这样的练习可有效培养学生的写作能力。

阅读有助于复习刚学到的词汇, 速读有助于掌握大意, 写作有助于再一次把握全文并为翻译打基础。

3 分组翻译, 互相学习

华仲乐教授指出: 表达空间创于课堂讨论之中, 这种讨论本身就是一种双方互动的交际, 负载大量参考信息, 帮助学生自我肯定、自我修订, 从而达到让学生在课堂中积极思维和参与的目的。仍以文中提到的“Heart Failure”一课为例, 让学生 4 人一组, 每组翻译一小段。分组翻译的优点很多:

( 1) 取长补短、相互学习。应届生英语基础往往比较扎实, 较长、较难的句子也能翻译出来; 而往届生则专业知识比较扎实。他们可以取长补短, 在讨论中相互学习, 同时也能增进彼此的了解, 使其学会合作。

( 2) 态度认真、精益求精。每组任务量都不大, 少而精, 锻炼了他们严格认真、精益求精的科学态度。( 3) 翻译技巧初步涉猎。翻译中教师要有意识地提醒学生注意某些翻译技巧, 如词义的处理、词性的转换、增译、省译、被动语态的翻译以及长句的处理等。总之, 分组翻译既可让学生练习翻译技巧, 学习语言知识和专业知识; 又可让其增进了解、学会合作。

4 教师点评, 共同促进

在规定时间内完成任务后, 每组派一名代表汇报他们的研究成果, 其他学生则注意听别人的翻译是否与自己的译文相符。汇报完后, 可先让其他组成员提出异议, 然后教师点评。教师点评时应注意以下几点:( 1) 注意翻译技巧。如词义的选择、词性的转换、增译、被动语态的翻译等。( 2) 注意某些常用医学词( 组) 的翻译。如上文提到的“Heart Failure”一课中, secondaryto 译成“继发于”, be associated with 译成“和...并发, 伴有...”。( 3) 注意某些专业术语的翻译。如 pressure overload 和 volumeoverload 分别译作“压力超负荷”和“容量超负荷”, prior myocar-dial infarction 译作“陈旧性梗死”, pulmonary capillary wedgepressure 译作“肺毛细血管楔压”。

5 精选练习, 巩固复习

本教材的优点之一是练习出得好, 尤其是 Text B 的练习,紧密结合所学知识, 能让学生在练习中巩固所学知识。如第 1题“answer the questions”, 有助于学生理解全文; 第 2 题“definethe terms”, 有助于学生练习口语表达; 第 3 题“phrases transla-tion”, 有助于学生复习所学专业词汇; 第 4 题“summary transla-tion”, 既锻炼了学生的汉译英技巧, 又进一步理解了全文, 且通过英汉互译进一步了解 2 种语言的差异。这些练习可以精选、也可以全做, 总的来说, 这些练习从阅读到翻译再到口语都有所涉猎。教师可充分利用课后练习, 有选择、有目的的专项或集中讲解, 以帮助学生巩固知识。综上所述, 这种教学模式可促进师生相互学习、取长补短,增进了师生间、学生间的相互了解, 最终达到教学目的。

参考文献:

[1]Dudley Evans, St John. Developments in English for Specific Purposes[M]. Cambridge: Cambridge University Press, 1998.

[2]黄和斌. 外语教学理论与实践[M]. 南京: 译林出版社, 2001.

[3]赵贵旺. 大学公共医学英语( 上) [M]. 北京: 人民军医出版社, 2006.

[4]梁正溜. 在英语教学中要注重输出[J]. 外语界, 1999, 76( 4) : 53.

[5]华仲乐, 梁正溜. 探索新世纪医学英语教学之路[J]. 外语界, 2001, 82

[知识拓展]

下文是教育类毕业论文经典参考范文

教育问题既是一个理论问题,又是一个实践问题。作为理论问题必然涉及教育目的、意义、思想等;作为实践问题又涉及如何实现教育的目的、意义和思想等。故此,两者的研究都离不开价值的视野。教育本身的行为就是一个价值的行为。关于教育价值问题的研究,我国学者起步较晚,而国外在18世纪就已经开始研究了。斯宾塞最早提出“什么知识最有价值”的问题;杜威将教育价值分为内在价值与工具价值,一个是个体意义,一个是社会功用。此后,人们又从文化价值观和哲学价值论等角度对该问题给予论述与研究。

一、教育是一种价值选择

教育和价值是两个不同的概念。教育是有目的性的,有目的必然有价值。价值又有物质和精神两个方面。教育与价值的逻辑体现在:1)教育与价值之间没有任何关系;2)教育的概念是基本的,价值的概念是根据教育的概念来界定的;3)价值的概念是基本的,教育的概念是根据价值概念来界定的;4)教育概念和价值概念都不能根据对方来界定自己。本文要研究的是教育价值,所以,主要讲先有教育,再有教育价值。王坤庆教授认为,价值在哲学的意义上是与事实相对应的一个概念。如果说事实主要是科学研究对象的话,那么,哲学则要回答价值的问题。引用李凯尔特()的话就是,世界是由现实和价值构成的,主体与客体是现实世界的一个部分,与这个部分相对的是价值的世界。教育的行为在每个有理性的人看来都会是价值的行为。教育价值是一种内涵于教育活动中“好”的属性,它客观地存在于教育现象之中。正因为教育是有价值的,所以,它自产生以来,一直是影响人类社会生活的重要方式。由于有了教育,人类文明才得以传承、创造和转化。教育价值在本质上反映的是一种积极的、向上的、肯定的和好的方面的含义。在教育实践中选择正确的教育价值,分析和克服负面和消极的教育价值是非常必要的.。

教育是一种价值选择,体现在作为社会实践主体的人的一种需要。按照价值主义的看法,价值是完全依赖于人的,是依赖于人的主观需求的。某一事物有价值,是因为人们追求它和需要它,因而价值主要取决于人的需求。教育有价值,是因为它能提高人的文化水平,使人获得谋生的技能,改变人们的生存环境和提高生活质量。值得注意的是,价值主观主义并不认为主观需求就是价值,而认为主观需求所指向的东西才有价值。教育只有在教育客体本身的知识内化以后,变成一种能力和水平,使客体能够获得他所想要的东西时,才能体现价值。可见,教育价值的体现一般要满足三个条件,即教育对象对客体的有用性;教育对客体具有一定的目的性;客体对事物有用性所具有的欲望或者说偏好。

教育是一种价值选择,教育的行为对某种价值的取向,都是价值观作用于人的结果。人们对某个问题的态度、看法、认识也是受教育水平不同而不同的。换句话说,就是不同的人价值观不同。教育价值观有正确和错误之分。教育是一种以正确价值观为基础的价值选择,教育的价值选择是主体对客体的一种行为过程。在这一过程中,人的需要不断得到满足,客体的属性不断得到认识和改造,主体和客体在教育实践活动中趋于一致,并向积极的、肯定的和完善的方向发展,使人类社会不断趋向于文明和进步。

二、目的价值和工具价值

自从人类主动地办教育和受教育以来,教育就自然地被工具化了。社会、个人都是要通过教育,追寻教育以外的利益,并认为教育存在本身就是一种价值。“建国君民,教学为先”、“教育救国”、“科教兴国”、“经济要发展,教育要先行”之类的说法,反映了社会始终是把教育定位为一种工具,其逻辑推论是:“如果教育对于经济发展没有用处,国家、社会是不可能热心办教育的。对于个人来说,教育的意义也无外乎工具。”[1]21~22由此可见,教育价值是目的实现的工具。其实任何教育都有两种价值,教育价值也不例外。教育价值主要是理论研究的内容,旨在判断教育活动有哪些价值以及如何去追求和实现这些价值,以此形成一种有逻辑联系和基本概念的理论体系。我认为,教育价值还有一个是满足人生存和发展的价值,是基本的目的价值。工具价值是教育活动的一种类型,是人们在正确的教育价值观的引导下所从事的教育实践活动的一种称谓。目的价值和工具价值构成两个不同的价值领域,但都离不开哲学观的指导。从历史的发展来看,西方的价值教育是由于哲学上人们反对唯科学主义、倡导维护人的尊严和个性的一种教育应对。教育的目的价值和工具价值的关系是密切的,教育是主体价值取向的价值选择,教育的主体是人,而人的需求指向肯定是有目的的和需要工具的。人对一个事物有目的,那么就要有实现此目的的工具。中国有句古话,“临渊羡鱼,不如退而结网”,就是反映目的与工具的关系。因而,目的和工具对人也是有价值的。教育具有目的价值的同时也具有工具价值,因此,可以说,教育价值具有双重性。教育作为人的基本需求,既是目的,又是工具;既有目的价值,也有工具价值。目的价值和工具价值的主客体有时是统一的,有时又是分离的。作为个体本身的目的价值和工具价值的主体和客体是一致,作为主体对客体实施教育时,主体更关注的是目的价值,而客体为实现主体对自己的要求,必然要采取相应的办法和工具,因此客体更关注工具价值。从目的和工具来考察教育,不仅能提高教育的效益,也会使我们的教育偏向好的方面。也就是说,目的正确,工具未必正确;目的不正确,工具有可能就不正确,即使正确也达不到正确的目的。当然,目的和实现此目的的工具也是相对的,目的有正当与不正当之分,不正当的目的谈不上有教育价值,只有正当的目的才有目的的价值。实现目的的工具既有一个合理性的问题,也有一个合法性的问题,目的不能约束工具的合理和合法性,但是它们之间也是有内在联系的。

三、教育价值的主要体现

1.教育的个体价值

教育是个体在社会生活中自我实现的基本需要。个体有自己的理想、愿景、志向和态度;个体与社会相融,适应社会生活发展的要求,希望不断提高自己的生存质量和社会地位。个体社会化的过程其实就是自我实现的实践过程。自我实现的实践过程导致个体必须学习知识和获得技能,接受教育。个体的自身发展、自我完善和自我展示的结果就是个体教育价值的体现。个体教育价值与其自身和环境以及文化背景相联系,这就涉及个体教育价值的意义问题。不同的个体教育价值所体现的意义不同。从哲学关于人性论的基本范畴看,古今中外学者论人性,基本上是沿着善与恶的价值思路去探讨的。因此,我非常赞成卢梭的教育观,认为,人是唯一需要教育的动物,人只有通过教育才能成为人,教育对于人来说,是人性拓展和升华的天梯和大道。人性论认为,人性应有三个属性,即自然性、社会性和精神性,精神性对于人的全面发展更为重要。一个人不断地向精神世界发展和提升的时候,他才可能更像一个人,才有可能在自主活动中更全面地占有自己的本质。精神的富有永远超越于物质的富有,精神上的快乐与幸福永远高于物质上的快乐与幸福,由此可见,个体教育价值体现的核心是精神。作为个体的人,他有自己的思想和观点,这些思想和观点的价值取向受个体所处的环境和文化等诸多因素的影响,而正确的思想和观点离不开教育。中国的传统教育关注的就是道德和气节的养成;而国外个体的教育追求就与我们不同。所以说,个体的教育价值是个体教育价值观实现的途径。

2.教育的社会价值

个体不能孤立于社会,个体的教育价值离不开教育的社会价值。一个人通过教育,获得知识,掌握了一定的技能,也同时获得了知识中的功利价值和认知价值。如果没有正确的社会价值来指导,这些东西可能是个体作为向社会和他人讨价还价的资本,一旦在某些方面满足不了其私欲,则可能因反社会、反精神文化而堕落。因此,个体教育价值应是教育社会价值的体现,个体的教育价值应统一于教育的社会价值,只有社会价值内化于个体价值,才能促使个体价值观的形成。著名数学家苏步青认为,读书,不仅是要摆脱个人困境,更是要拯救中国广大的苦难民众;读书,不仅是为了个人找出路,更是为中华民族求新生。为此,他立下“读书不忘救国,救国不忘读书”的雄心壮志,他实现了个人的教育价值和社会价值的统一。

3.教育的文化价值

以斯普兰格()、李特()为代表的“文化教育”学派,倡导教育中的文化价值。科学技术发展,使人们更关注物质和科学精神的养成,忽视人文精神的重要性,导致文化价值的沦落。从20世纪80年代起,人们开始觉醒,进而结束了科学与人文的对垒与分野,使人文主义价值论的研究又重新回到教育哲学的研究视野中。如果一种文化能够推动教育进步,那么它就是先进的;否则,就是落后的。马克思主义告诉我们,一种文化是否值得支持和提倡,要看它能否科学地反映、体现教育的规律和发展趋势。教育的文化价值观应当是,大力发展先进文化,支持健康有益的文化;努力改造落后的文化;坚决抵制腐朽的文化。一个国家、一个民族不能没有自己的文化,没有文化的民族是注定要衰落的。优秀的文化不仅能陶冶人的情操,形成人的意志品德,焕发精神,凝聚人心,促使文化价值的实现;而且正确的文化价值观能使优秀的文化不断创新,不断进步,不断适应社会生活发展的需要。

当然,教育价值中的个体价值、社会价值、文化价值只是它的主要方面,关于教育价值表现形式还有很多方面。随着研究的深入,人们对教育价值一定会有更全更新的认识。

英美文学作为世界文学史上重要的组成部分,对于它的学习是必不可少的。下文是我为大家整理的关于英美文学硕士 毕业 论文 范文 的内容,欢迎大家阅读参考! 英美文学硕士毕业论文范文篇1 浅谈英美女性主义文学批评 【摘要】英美派女性主义文学批评是当代西方女性主义文学批评的一个重要学派,它关注文学的社会 文化 语境,强调从女性的视角重新审视传统的文学史,批判男性中心主义的文学标准,并要求研究妇女作品的特殊性、谱写妇女作家的传统。本文着重从女性主义文学批评以及解构男性中心文学的框架与建立女性主义诗学这几个方面进行论述,指出英美派女性主义批评在女权主义运动中富有的实践指导意义。 【关键词】英美文学;女性主义;男性中心文学 女性主义文学批评是20世纪60年代随着女权运动而兴起的西方文艺批评新军。它以女性主义思想为理论基础,以性别和社会性别为基本出发点,以从边缘走向中心为行动纲领,其显著的特点在于具有很强的政治性和个人色彩。之所以把英美文学合在一起,是因为二者不约而同地对女性问题中的社会历史因素给予格外关注。另外,同为英语国家,女性主义批评者致力找寻的文学传统和艺术形象都集中在相仿的经典之中。 一、英美派女性主义文学批评的深层背景和原因 以往所谓的文学传统一律以男性为中心,文学史和文学批评也都被父权主义意识所统治。面对这种情况,女性主义批评家认为,文学批评要具备普遍意义和有效性,无论如何都应该将女性意识包括在内,坚决动摇和解构以男性为中心的文学传统框架,对现存的文化和制度进行总批判,整理提供掀起一场女权主义的文化革命。英美女性主义文学批评首先是从解构男性中心的文学传统框架而开始的。 这主要是通过考察、分析、审视男性文学中那些陈旧的女性形象。在男性本位创造的 神话 故事 中,女性总是以虚幻、美化或扭曲的形象出现的。她们是象牙女郎、安德洛美达、夏娃、潘多拉,是为男人享用而创造出来的尤物,是一种被动、缺乏自主能力的次等客体。在《性别政治》一书中,米勒特对D?H?劳伦斯、亨利?米勒、诺曼?梅勒和让?热奈特等男性作家的思想意识作了尖锐有力的批评和分析,指出这些作家的小说中有很多细节描写都把女性给非人化了。小说中描写的场景和过程全都是从男主人公的角度出发的,女性人物自始至终都处于被控制的地位,男性人物则是绝对的操纵者。 米勒特的分析说明,男作家正是通过这种夸张的描写,把男女之间的性关系表现为正常的政治关系,让女人处于屈从、附属的地位。桑德拉?吉尔伯特和苏珊?格巴在《阁楼上的疯女人》一书中指出,19世纪(乃至今日)占统治地位的父权主义意识形态把艺术创造力当成男性的一种根本优质,由于创造力被界定为男性,其结果必然是,占统治地位的女性文学形象也必然是男人幻想的产物,女作家们被剥夺了创造自我形象的权利,而必须努力遵照父权制强加在她们身上的标准。 吉尔伯特和格巴条分缕述地论证了19世纪的《不朽女性》是怎样被男人想象为虚无飘缈、温柔美丽的天使形象,认为从但丁的贝雅特里齐、歌德的葛雷特和玛甘泪一直到考文垂?帕特莫尔的《屋内天使》,理想的女性始终被视为逆来顺受、俯首帖耳和最富有自我牺牲精神的一种创造物。她们还指出,在天使形象的背后隐藏着妖妇的形象,男人把女性理想化的对应面就是对女性的恐惧。她既给男人带来满足,又会使他产生厌恶。 女性主义者认为,男性中心的文学把性别推向边缘,让妇女成为文化的接受者,批评的功能在于揭露隐藏在作品中的男性沙文主义的真正面目。因此,女性主义者的首要任务是用批判的眼光审视男性创造的女性神话,作一种对抗性阅读,把根植于女性心中的男性意识根除。文学批评一旦揭开了这些形象的政治含义和文本的性歧视,就能帮助读者摆脱意识形态的控制,从而动摇父权制的根基,达到改造世界的目的。 二、建立女性主义诗学女性主义批评家的一些实践 女性主义批评家们试图通过对男作家笔下诸多女性形象的考察、剖析和审视来解构男性中心的文学传统框架,但她们并不只满足于此,她们努力扩大批评的范围,拓展新的批评领域,确立女性主义批评原则,建造一座她们自己的文学宫殿,发掘被男人和社会所忽视的妇女文学传统,将批评的焦点对准女作家及其作品。她们要求拓宽妇女生活题材,创造一种崭新的、富有生命力的、迥然有别于男性文学的妇女文学;她们系统阐述女性主义批评原则以此肯定妇女的文学 经验 和社会经验;建构女性主义诗学,以此对传统的文学作品进行新的评价,重新书写文学史;此外,她们还对男女作家在文学传统方面的差异进行开创性的探索,对女作家的创作经验、想象及其创作手法等方面显示出来的不同倾向进行初步研究,对既存的批评观念和文学的道德性质进行深刻的 反思 和审视。 具体做法就是寻觅女性文学的传统,挖掘被埋没的女作家及作品。美国女性主义批评家丽娜?蓓姆指出,如果从已出版的文学史或文集来看,美国几乎没有一个女性大作家,而主要的小说很容易发现,早在移民时期,女作家就开始活跃了。到了19世纪中叶,在销售和品种方面,女作家已在美国文学史上占了重要位置,连霍桑那样的名作家都免不了担心自己的读者会被女作家吸引过去。然而,这些女作家在文学史上却名不见经传,因为文学史对她们不屑一顾,认为女人不能算是作家,其作品也够不上载入史册的标准。 正是这种以男性为中心的文学批评标准将女性作家长期摒弃于文学史外。因此,女性主义批评家的任务之一便是从女性的视角重新审视整个文学史,发掘被埋没或受冷漠的女作家的作品,纠正男性传统对之的错误理解,寻觅女性文学的传统,重铸文学批评的 方法 。伍尔夫在《一间自己的屋子》中承认一个女性文学的传统存在,但它时时被迫中断,妇女文学的发展呈间歇状态,直到19世纪以后才能较清楚地看到文学创作的具有历史延续性的女性文学传统。 相对于世界文学的发展,这一女性文学的传统无疑是十分短暂的,并且以阿弗拉?贝恩为代表的19世纪初期的妇女创作又被男性的文学批评排斥在文学范围之外,故导致妇女文学传统的难以发现。尽管有着种种困难,但妇女文学传统的存在是无疑的。伍尔夫认为她自己的创作也是沿着这条女性先辈开拓出的道路而进行的,这条道路是许多年以前开辟出来的,动手的有芬尼?伯尔尼、阿弗拉?本、哈利?马提诺、简?奥斯汀、乔治?艾略特。许多著名的女人,以及许多无名的和被忘记的女人,曾在我之前修缮着这条路以使之平坦光滑,并且调整着我的步伐。 所以,当我写作时,我的前面只有极少一些物质障碍。伊莱恩?肖瓦尔特是当代西方女性主义文学批评理论家中最为活跃、影响较大者之一,她倡导建构独立的妇女文学史和女性文学经典。 三、对女性主义批评理论的反思 女性主义文学批评灵活地吸收了西方流行的各种批评方法,容纳了生理学、人类学、现代心理学和美学等领域的知识和理论,呈现出一个多元开放的体系。女性主义批评不为单一的方法所左右,从语言、心理、文化等多角度解构男性中心的意识形态,达到建立女性自身的价值标准与独特文化的目的。 然而,玛丽?朴维在其文《女性主义与解构批评》里声称:“‘女性’仅仅是社会的产物,不具有自然的基础,即‘女性’是一个术语,对这个术语的界定取决于它所被讨论的语境,而不取决于某些性器官或社会经验”,“‘女性’反映不了完整的自我,因为特征是有所联系的,‘女性’仅仅是同‘男性’相对照时获得的临时定义的一个位置。”如果性别角色完全取决于话语,这一话语又时刻处于变化和解构之中,两性的意义缺乏稳定性,那么女权主义批评家和理论家就失去了存在的支点。如果放弃了对社会性别的界定,要求女性正当权益的斗争就失去了理论基石。 她因此呼吁,女性主义不能忽视女性受歧视的社会现实,不应该消解主体,反倒更应该加强对现实的斗争策略的研究。 综上所述,女性主义文学批评是20世纪6O年代末兴起于欧美的新女性主义话语的一部分。它在当代西方文学理论与实践中扮演重要的角色。不仅对父权制文化给予了尖锐的批判;而且还突破了理论话语惯有的表述方式,使历经沧桑的女权思想终于在20世纪下半叶得以理论化,并进入了理论话语的中心,使女性主义文学批评摆脱异端与边缘的地位,转而成为当代理论话语的重要一维,促进了西方理论话语的转型。当然,对这一领域的研究、探讨还需要我们做进一步深入的发掘。 参考文献: [1]英美派女性主义文学批评论莫文斌,罗艳《求索》2005(02). [2]试论20世纪英美女权主义文学批评理论的流变及其影响《北方民族大学学报》2002(02). [3]女性主义文学批评的本土化历程及其问题[J].魏天无外国文学研究,2011(06). 英美文学硕士毕业论文范文篇2 论英语教学中的英美文学 摘要:随着社会的飞速发展,要适应新世纪英美文学教学的发展,满足21世纪外语人才的需要,高校必须改变传统的英美文学教学模式,不断加强英美文学教学改革,构成合理的学科梯队。本文从英美文学在英语教学中的重要作用、英语专业英美文学教学现状和英美文学的 教学方法 三个方面进行了探讨。 关键词:英美文学;英语教学 一、英美文学在英语教学中的重要作用 (一)有效提高学生对所学英语知识的实际应用能力 文学作品是语言的艺术表现形式,是源于生活而又高于生活的文字语言形式。语言文字经过大师们的加工酝酿,便具有了鲜活形象的生命力,成为社会生活中的经典和宝贵的精神文化财富。因为文学作品中饱含生活气息,使人们更加易于接受,所以成为教学的典范和人们争相模仿的对象。在英语教学中适当引入英美文学作品赏析,可以进一步提高学生对英语语言背景的了解和对英语语言艺术的浓厚兴趣。在英语教学过程中充分利用这些经典的英美文学作品,结合其中的优美的语句段落让学生们在具体的语境中去感悟单词和语法的实际应用,能够收到良好的教学效果。 (二)可以提升学生的个人修养和综合素质 在英美文学作品的熏陶下,学生们不仅学到了基本的英语常识,还通过对作品内容的了解进一步开拓了自己的文化视野,了解到在不同文化背景下的文学作品所表现出的不同的社会生活场景,从而使自己的个人修养和文化情操得到进一步提升,对不同文化的欣赏、学习能力进一步增强。通过学习优秀的英美文学作品,在不同程度上了解英美国家的发展历程,感受英美人民的生活现实,可以让学生的 思维方式 和修养水平得到不同程度的提升。 (三)能够培养学生的思辨能力 文学作品是作者优秀思想的结晶。通过阅读作品,我们可以和作者进行跨越时空的精神交流。优秀的文学作品,其内容寄托于文字之中但精神无限延展。在欣赏文学作品的过程中,我们展开丰富的想象能力,对作者表达出的中心思想从不同角度加以揣摩,从而丰富了我们的情感体验、滋润了我们的心灵,是我们的眼界进一步拓宽。在英语教学上,通过阅读英美文学作品,对作品内容进行赏析,可以增强学生的创造性思维能力,提高他们对英语语言的理解能力。 对于同一篇作品,学生们可能会有不同的理解,教师可以引导学生对作品展开讨论,抒发自己的见解,在探讨过程中教师引领学生进入一个潜藏着未知答案的文本空间,由于没有标准答案,学生能够自己理解自认为正确的看法,主动去通过作品对作者进行评判。他们主动对话作者、质疑作者甚至否定作者,在对作品进行深入细致的分析、探讨中,逐步养成敏锐的感知能力,掌握严谨的分析方法,形成准确的表达方式。在英语教学中引入英美文学作品赏析的真正意义也正在这里。 二、英语专业英美文学教学现状 在我国的英语专业教学中,英美文学教学还保持着传统的泛读化教学方式。文本资料以教材上的为主要对象,在英语课堂上教师重点讲解教材,把重点在黑板上罗列出来,学生阅读仍然是次要的。英语教师往往背负着较重的教学目标,对教材的讲解也只是一遍而过,而教材对于英美文学的选取也受篇幅所限往往节选某一段落,对于英美文学的分类和评价往往比较混乱。 在英美文学课程中,由于教材教学内容信息量大,历史年限跨度长,文学流派和创作风格不一,英语文学作品的完整性和作品中心思想无法得到全面展现。这使得学生们的阅读效果大打折扣,教师在讲解过程中也无法全面展现作品中蕴涵的宝贵精神财富,只能针对几个关键的词汇和语言点重点讲解。 所以,现实中英美文学与课往往就是教师在讲台上漫无目的讲,学生在下面机械地听,麻木地记词汇。随着民间国际交往的不断扩大,英语专业教学中通过英美文学阅读引导学生提高 英语学习 效果,提升英美文学作品的阅读欣赏能力已经成为当下学术界的共识。 目前的英美文学教学模式还存在很大的问题。首先体现在教师的授课方式上,在课堂上,教师对于教材中的英美文学理论部分的讲述过于冗长,使学生们对学习毫无兴趣可言。学生们对这一部分的课堂内容只是被动地接受,自己不会动脑去思考有关作品的问题。教材选取的作品与文史理论也不利于课堂教学有效进行。其次,英美文学课由于教材篇幅有限,无法完整摘录某一文学作品,只能有选择地节选作品中的关键段落,而对作品的完整性造成破坏,作品的发生背景、人物介绍也变得残缺不全,学生初次接触作品很难深入阅读下去,教学效果可见一斑。 三、英美文学的科学教学方法 (一)循序渐进 英美文学课是需要一定的英语基础的,因此在课程安排上要遵循循序渐进的教学规律,贯穿于整个英语教学过程的始终。在具体的授课方式上,要考虑到学生们对英语的掌握情况,结合学生的词汇量和阅读水平逐步提高讲课层次。例如,在学生刚入学可以选择一些简单的英语读本培养他们的 英语阅读 习惯,等他们有了良好的阅读习惯,阅读水准达到一定的水平后,再给他们安排英语作品的原著阅读赏析。只有阅读英美文学原著作品,才可以看做是真正意义上的英美文学 教育 。学生有了一定的原著阅读经验,可以在课堂上适量增加阅读量,逐步提升学生们的英语阅读水平。 (二)通读原著 开设英美文学阅读课的目的是全面掌握英美文学作品的中心思想和作者的写作特色。只有将英语原著通读下来,才能充分体会到作品的语言特色、思想脉络和其中蕴含的深刻道理。目前我国英美文学教材只是节选作品的某一章节,断章取义,不利于学生整体理解作品。因此教师要创造条件,使学生尽量通读原著全文,全面体会作品思想内核,有条件的也可以横向扩展,多读一些相关作品,从更广阔的角度试着去理解作品,一定能收到意料之外阅读效果。因此,教师要向学生强调通读整本书的重要性,并布置写 读后感 ,督促学生完成任务。 (三)向学生推荐作品 英语教师在教授英美文学课时,除了教材上节选的内容外,还要积极拓展学生们的知识面,向他们推荐一些通俗易懂、可读性强的英美文学作品。例如英语典籍《圣经》、英国史诗文学《贝奥武夫》、经典小说《鲁滨逊漂流记》等等,都是一些优秀的英语文学作品,读来让人兴趣盎然,学生们课余饭后可以认真的深入进去进行精读。 (四)要求学生写读后感 英美文学作品阅读不能仅仅当做消遣,教师要要求学生每读完一篇作品都要写出心得。只有这样学生们在阅读过程中才会加强体验,在写读后感时重温对作品的个人理解,从而加深了最作品的认识。教师可以从学生的读后感中看出学生对作品的掌握是否充分?认识角度是否恰当?指出他们的不足,引导学生重读作品相关章节,纠正错误认识,进一步提高学生的英语阅读分析能力。此外,英美文学课程的考核可以采取写论文的方式,来促进学生通读作品,加深认识。 (五)让学生积极参与课程设计 课堂教学中教师可以反串角色,让学生主导课堂教学,扮演老师的角色在讲台上为大家讲解分析教材。这样可以活跃课堂气氛,调动学生们的学习积极性,使学生参与到课程设计中来,在学习中变被动为主动,加强对学习过程的记忆。从而避免了其被动接受知识养成的惰性。这样做一方面强化了课堂教学的学习氛围,另一方面使学生主动去对作品内容进行学习、记忆,对作品的印象进一步加深,促使他们在课外通过各种途径去对作品本身或作者相关资料进行搜集、检索,将之作为教科书的有益补充,学生们的自主学习能力得到有效提升。 四、结语 随着教育改革的不断深入,英语教学模式和教学理念面临着全新的挑战,在英美文学课程的教学上,只有转变教育理念,创新教学模式,改革教学内容,改进教学方法,在教育实践中探索有效的英美文学教学方法,合理的利用现代化的教学手段,以一颗火热赤诚的心投入到教育事业中,才能真正地帮助学生提高英语学习能力,满足新时期对外语人才的需要。 参考文献: [1]胡恒.基于网络环境的英语文学课程教学设计[J].英语广场(学术研究),2012,(5). [2]董梅.英语教学中导入经典文学阅读的创新型教学研究[J].前沿,2012,(10). [3]张春开.浅谈英美文学在高中英语教学中的渗透[J].英语教师,2012,(4). [4]章洁帆.论文学性在综合英语课堂上的体现[J].宁波教育学院学报,2012,(2).

英语学科硕士毕业论文

学科英语专硕毕业要论文的。根据查询相关公开信息得知在读研期间要发表一篇到三篇的学术论文,对英语水平没有要求。专业硕士的论文,必须强化应用导向,形式可以多种多样。

关于英语教育硕士毕业论文范文

引导语:关于英语教育硕士毕业论文范文,供英语教育硕士生借鉴与参考!

关于英语教育硕士毕业论文范文

基于研究生教育中医学英语教学方法的构建

1 讲解与本课相关的构词法

医学英语的关键在词汇, 主要是名词和形容词。名词和形容词由前缀、词根和后缀组成。因此, 若能熟练掌握一些与本课相关的前缀、词根和后缀, 那么许多长词、难词便迎刃而解。如讲授《大学公共医学英语》(上)中第4单元的Text B—HeartFailure时,可先讲解如下构词要素。词根有:( 1)“cardi- ”表示“心”, 如 electrocardiogram( 心电图) ;( 2)“myo- ”表示“肌”, 如cardiomyopathy( 心肌病) ;( 3)“steno- ”表示“狭窄”, 如 stenosis( 狭窄) ;( 4)“vaso- ”表示“血管”, 如 vasodilator( 血管舒张药) ;( 5)“aort- ”表示“主动脉”, 如 aortectomy( 主动脉部分切除术) ;( 6)“thromb( o) - ”表示“块, 血栓”, 如 thrombin( 凝血酶) 。前缀有:( 1)“brady- ”表示“慢, 迟钝”, 如 brandycardia( 心动过缓) ;( 2)“tachy- ”表示“快, 快速”, 如 tachycardia( 心动过速) 。后缀有:( 1)“- pathy”表示“疾病或疗法”, 如 hydropathy( 水疗法) ;( 2)“- gram”表 示“ 图 , 像 ”, 如 thermogram( 温 度 记 录 图) ;( 3)“-graph”表示“描计器”, 如 electrocardiograph( 心电描计器) 。对前、后缀及词根的讲解不宜过多, 最多占用 20 分钟, 否则学生会不不易接受。

2 阅读全文, 写出概要或分段总结

阅读是对新学词汇的复习, 在具体环境中, 学生可将词汇记得更准、更牢。读完之后要让学生写出概要或分段总结, 这样他们能进一步理解全文。这种方法有助于培养他们的速读能力。对研究生来说, 医学英语的学习重点在于阅读与翻译。一要能读懂外文文献( 尤其是英文文献) , 这样才能满足未来工作中对英语的需求; 二要能英汉互译一些文献, 这样才能精确地把别人的东西变成自己的, 同时也能把自己的东西译成英文, 供更多人查阅与参考, 从而有助于学术交流。而速读是读懂大意的最佳方法, 因此要培养学生这一良好的阅读习惯。另外, 写作也是研究生未来工作中必不可少的技能之一。梁正溜教授指出: 理解是输出的基础, 理解只有在输出中才能得到检验和修正。换言之, 只有读懂了, 才能写好; 而写的过程又是对全文再一次理解与修正的过程。通过这样的练习可有效培养学生的写作能力。

阅读有助于复习刚学到的词汇, 速读有助于掌握大意, 写作有助于再一次把握全文并为翻译打基础。

3 分组翻译, 互相学习

华仲乐教授指出: 表达空间创于课堂讨论之中, 这种讨论本身就是一种双方互动的交际, 负载大量参考信息, 帮助学生自我肯定、自我修订, 从而达到让学生在课堂中积极思维和参与的目的。仍以文中提到的“Heart Failure”一课为例, 让学生 4 人一组, 每组翻译一小段。分组翻译的优点很多:

( 1) 取长补短、相互学习。应届生英语基础往往比较扎实, 较长、较难的句子也能翻译出来; 而往届生则专业知识比较扎实。他们可以取长补短, 在讨论中相互学习, 同时也能增进彼此的了解, 使其学会合作。

( 2) 态度认真、精益求精。每组任务量都不大, 少而精, 锻炼了他们严格认真、精益求精的科学态度。( 3) 翻译技巧初步涉猎。翻译中教师要有意识地提醒学生注意某些翻译技巧, 如词义的处理、词性的转换、增译、省译、被动语态的翻译以及长句的处理等。总之, 分组翻译既可让学生练习翻译技巧, 学习语言知识和专业知识; 又可让其增进了解、学会合作。

4 教师点评, 共同促进

在规定时间内完成任务后, 每组派一名代表汇报他们的研究成果, 其他学生则注意听别人的翻译是否与自己的译文相符。汇报完后, 可先让其他组成员提出异议, 然后教师点评。教师点评时应注意以下几点:( 1) 注意翻译技巧。如词义的选择、词性的转换、增译、被动语态的翻译等。( 2) 注意某些常用医学词( 组) 的翻译。如上文提到的“Heart Failure”一课中, secondaryto 译成“继发于”, be associated with 译成“和...并发, 伴有...”。( 3) 注意某些专业术语的翻译。如 pressure overload 和 volumeoverload 分别译作“压力超负荷”和“容量超负荷”, prior myocar-dial infarction 译作“陈旧性梗死”, pulmonary capillary wedgepressure 译作“肺毛细血管楔压”。

5 精选练习, 巩固复习

本教材的优点之一是练习出得好, 尤其是 Text B 的练习,紧密结合所学知识, 能让学生在练习中巩固所学知识。如第 1题“answer the questions”, 有助于学生理解全文; 第 2 题“definethe terms”, 有助于学生练习口语表达; 第 3 题“phrases transla-tion”, 有助于学生复习所学专业词汇; 第 4 题“summary transla-tion”, 既锻炼了学生的汉译英技巧, 又进一步理解了全文, 且通过英汉互译进一步了解 2 种语言的差异。这些练习可以精选、也可以全做, 总的来说, 这些练习从阅读到翻译再到口语都有所涉猎。教师可充分利用课后练习, 有选择、有目的的专项或集中讲解, 以帮助学生巩固知识。综上所述, 这种教学模式可促进师生相互学习、取长补短,增进了师生间、学生间的相互了解, 最终达到教学目的。

参考文献:

[1]Dudley Evans, St John. Developments in English for Specific Purposes[M]. Cambridge: Cambridge University Press, 1998.

[2]黄和斌. 外语教学理论与实践[M]. 南京: 译林出版社, 2001.

[3]赵贵旺. 大学公共医学英语( 上) [M]. 北京: 人民军医出版社, 2006.

[4]梁正溜. 在英语教学中要注重输出[J]. 外语界, 1999, 76( 4) : 53.

[5]华仲乐, 梁正溜. 探索新世纪医学英语教学之路[J]. 外语界, 2001, 82

[知识拓展]

下文是教育类毕业论文经典参考范文

教育问题既是一个理论问题,又是一个实践问题。作为理论问题必然涉及教育目的、意义、思想等;作为实践问题又涉及如何实现教育的目的、意义和思想等。故此,两者的研究都离不开价值的视野。教育本身的行为就是一个价值的行为。关于教育价值问题的研究,我国学者起步较晚,而国外在18世纪就已经开始研究了。斯宾塞最早提出“什么知识最有价值”的问题;杜威将教育价值分为内在价值与工具价值,一个是个体意义,一个是社会功用。此后,人们又从文化价值观和哲学价值论等角度对该问题给予论述与研究。

一、教育是一种价值选择

教育和价值是两个不同的概念。教育是有目的性的,有目的必然有价值。价值又有物质和精神两个方面。教育与价值的逻辑体现在:1)教育与价值之间没有任何关系;2)教育的概念是基本的,价值的概念是根据教育的概念来界定的;3)价值的概念是基本的,教育的概念是根据价值概念来界定的;4)教育概念和价值概念都不能根据对方来界定自己。本文要研究的是教育价值,所以,主要讲先有教育,再有教育价值。王坤庆教授认为,价值在哲学的意义上是与事实相对应的一个概念。如果说事实主要是科学研究对象的话,那么,哲学则要回答价值的问题。引用李凯尔特()的话就是,世界是由现实和价值构成的,主体与客体是现实世界的一个部分,与这个部分相对的是价值的世界。教育的行为在每个有理性的人看来都会是价值的行为。教育价值是一种内涵于教育活动中“好”的属性,它客观地存在于教育现象之中。正因为教育是有价值的,所以,它自产生以来,一直是影响人类社会生活的重要方式。由于有了教育,人类文明才得以传承、创造和转化。教育价值在本质上反映的是一种积极的、向上的、肯定的和好的方面的含义。在教育实践中选择正确的教育价值,分析和克服负面和消极的教育价值是非常必要的.。

教育是一种价值选择,体现在作为社会实践主体的人的一种需要。按照价值主义的看法,价值是完全依赖于人的,是依赖于人的主观需求的。某一事物有价值,是因为人们追求它和需要它,因而价值主要取决于人的需求。教育有价值,是因为它能提高人的文化水平,使人获得谋生的技能,改变人们的生存环境和提高生活质量。值得注意的是,价值主观主义并不认为主观需求就是价值,而认为主观需求所指向的东西才有价值。教育只有在教育客体本身的知识内化以后,变成一种能力和水平,使客体能够获得他所想要的东西时,才能体现价值。可见,教育价值的体现一般要满足三个条件,即教育对象对客体的有用性;教育对客体具有一定的目的性;客体对事物有用性所具有的欲望或者说偏好。

教育是一种价值选择,教育的行为对某种价值的取向,都是价值观作用于人的结果。人们对某个问题的态度、看法、认识也是受教育水平不同而不同的。换句话说,就是不同的人价值观不同。教育价值观有正确和错误之分。教育是一种以正确价值观为基础的价值选择,教育的价值选择是主体对客体的一种行为过程。在这一过程中,人的需要不断得到满足,客体的属性不断得到认识和改造,主体和客体在教育实践活动中趋于一致,并向积极的、肯定的和完善的方向发展,使人类社会不断趋向于文明和进步。

二、目的价值和工具价值

自从人类主动地办教育和受教育以来,教育就自然地被工具化了。社会、个人都是要通过教育,追寻教育以外的利益,并认为教育存在本身就是一种价值。“建国君民,教学为先”、“教育救国”、“科教兴国”、“经济要发展,教育要先行”之类的说法,反映了社会始终是把教育定位为一种工具,其逻辑推论是:“如果教育对于经济发展没有用处,国家、社会是不可能热心办教育的。对于个人来说,教育的意义也无外乎工具。”[1]21~22由此可见,教育价值是目的实现的工具。其实任何教育都有两种价值,教育价值也不例外。教育价值主要是理论研究的内容,旨在判断教育活动有哪些价值以及如何去追求和实现这些价值,以此形成一种有逻辑联系和基本概念的理论体系。我认为,教育价值还有一个是满足人生存和发展的价值,是基本的目的价值。工具价值是教育活动的一种类型,是人们在正确的教育价值观的引导下所从事的教育实践活动的一种称谓。目的价值和工具价值构成两个不同的价值领域,但都离不开哲学观的指导。从历史的发展来看,西方的价值教育是由于哲学上人们反对唯科学主义、倡导维护人的尊严和个性的一种教育应对。教育的目的价值和工具价值的关系是密切的,教育是主体价值取向的价值选择,教育的主体是人,而人的需求指向肯定是有目的的和需要工具的。人对一个事物有目的,那么就要有实现此目的的工具。中国有句古话,“临渊羡鱼,不如退而结网”,就是反映目的与工具的关系。因而,目的和工具对人也是有价值的。教育具有目的价值的同时也具有工具价值,因此,可以说,教育价值具有双重性。教育作为人的基本需求,既是目的,又是工具;既有目的价值,也有工具价值。目的价值和工具价值的主客体有时是统一的,有时又是分离的。作为个体本身的目的价值和工具价值的主体和客体是一致,作为主体对客体实施教育时,主体更关注的是目的价值,而客体为实现主体对自己的要求,必然要采取相应的办法和工具,因此客体更关注工具价值。从目的和工具来考察教育,不仅能提高教育的效益,也会使我们的教育偏向好的方面。也就是说,目的正确,工具未必正确;目的不正确,工具有可能就不正确,即使正确也达不到正确的目的。当然,目的和实现此目的的工具也是相对的,目的有正当与不正当之分,不正当的目的谈不上有教育价值,只有正当的目的才有目的的价值。实现目的的工具既有一个合理性的问题,也有一个合法性的问题,目的不能约束工具的合理和合法性,但是它们之间也是有内在联系的。

三、教育价值的主要体现

1.教育的个体价值

教育是个体在社会生活中自我实现的基本需要。个体有自己的理想、愿景、志向和态度;个体与社会相融,适应社会生活发展的要求,希望不断提高自己的生存质量和社会地位。个体社会化的过程其实就是自我实现的实践过程。自我实现的实践过程导致个体必须学习知识和获得技能,接受教育。个体的自身发展、自我完善和自我展示的结果就是个体教育价值的体现。个体教育价值与其自身和环境以及文化背景相联系,这就涉及个体教育价值的意义问题。不同的个体教育价值所体现的意义不同。从哲学关于人性论的基本范畴看,古今中外学者论人性,基本上是沿着善与恶的价值思路去探讨的。因此,我非常赞成卢梭的教育观,认为,人是唯一需要教育的动物,人只有通过教育才能成为人,教育对于人来说,是人性拓展和升华的天梯和大道。人性论认为,人性应有三个属性,即自然性、社会性和精神性,精神性对于人的全面发展更为重要。一个人不断地向精神世界发展和提升的时候,他才可能更像一个人,才有可能在自主活动中更全面地占有自己的本质。精神的富有永远超越于物质的富有,精神上的快乐与幸福永远高于物质上的快乐与幸福,由此可见,个体教育价值体现的核心是精神。作为个体的人,他有自己的思想和观点,这些思想和观点的价值取向受个体所处的环境和文化等诸多因素的影响,而正确的思想和观点离不开教育。中国的传统教育关注的就是道德和气节的养成;而国外个体的教育追求就与我们不同。所以说,个体的教育价值是个体教育价值观实现的途径。

2.教育的社会价值

个体不能孤立于社会,个体的教育价值离不开教育的社会价值。一个人通过教育,获得知识,掌握了一定的技能,也同时获得了知识中的功利价值和认知价值。如果没有正确的社会价值来指导,这些东西可能是个体作为向社会和他人讨价还价的资本,一旦在某些方面满足不了其私欲,则可能因反社会、反精神文化而堕落。因此,个体教育价值应是教育社会价值的体现,个体的教育价值应统一于教育的社会价值,只有社会价值内化于个体价值,才能促使个体价值观的形成。著名数学家苏步青认为,读书,不仅是要摆脱个人困境,更是要拯救中国广大的苦难民众;读书,不仅是为了个人找出路,更是为中华民族求新生。为此,他立下“读书不忘救国,救国不忘读书”的雄心壮志,他实现了个人的教育价值和社会价值的统一。

3.教育的文化价值

以斯普兰格()、李特()为代表的“文化教育”学派,倡导教育中的文化价值。科学技术发展,使人们更关注物质和科学精神的养成,忽视人文精神的重要性,导致文化价值的沦落。从20世纪80年代起,人们开始觉醒,进而结束了科学与人文的对垒与分野,使人文主义价值论的研究又重新回到教育哲学的研究视野中。如果一种文化能够推动教育进步,那么它就是先进的;否则,就是落后的。马克思主义告诉我们,一种文化是否值得支持和提倡,要看它能否科学地反映、体现教育的规律和发展趋势。教育的文化价值观应当是,大力发展先进文化,支持健康有益的文化;努力改造落后的文化;坚决抵制腐朽的文化。一个国家、一个民族不能没有自己的文化,没有文化的民族是注定要衰落的。优秀的文化不仅能陶冶人的情操,形成人的意志品德,焕发精神,凝聚人心,促使文化价值的实现;而且正确的文化价值观能使优秀的文化不断创新,不断进步,不断适应社会生活发展的需要。

当然,教育价值中的个体价值、社会价值、文化价值只是它的主要方面,关于教育价值表现形式还有很多方面。随着研究的深入,人们对教育价值一定会有更全更新的认识。

英语学科教学硕士毕业论文

英语教育专业毕业论文

紧张又充实的大学生活将要谢下帷幕,众所周知毕业生要通过最后的毕业论文,毕业论文是一种比较正规的、比较重要的检验学生学习成果的形式,那么优秀的毕业论文是什么样的呢?下面是我帮大家整理的英语教育专业毕业论文,欢迎阅读与收藏。

【内容摘要】

今后的教学模式的发展趋势是从哲学范畴去创新课堂教学形式,在生成观视域下探索学生的心理发展,最终以课堂教学为外在形式,使学生能够形成积极的人生观、价值观。本文从“生成观”的角度来理解大学英语教学过程,对其价值导向、主体生成、生活属性等进行哲学关注,希望从理论上重新理清大学英语的教育思路,提高教学效果。

【关键词】

生成观;大学英语教育;价值导向;主体生成

将英语课堂的视角投向大学英语教学的课堂之外,从知识的传授到学生专业技能的学习,再从专业技能到健康和谐的心理活动的生成。今后的教学模式的发展趋势是从哲学范畴去创新课堂教学形式,在生成观视域下探索学生的心理发展,最终以课堂教学为外在形式,使学生能够形成积极的人生观、价值观。

一、生成观的哲学阐释

哲学家海德格尔对生成观的解释是:最为独立的“人”的存在,不能单纯的独立于社会之外,而是将其看做是社会各自然人相互作用的结果。其本质就是将“人”看做不断生长、不断完善的一个过程的产物。从哲学的角度来理解就是每一个个体都是相互影响、相互促进的“社会性人的存在”,不再单纯将“人”看做生命机体的存活,而是将其视为“生成性的社会存在”。在大学英语教育的过程中,从“生成观”的角度来理解教学过程就是:不再将课堂教学视为单纯的知识传授,而是要从学生的知识形成过程去分析其影响因素,从心里层面、社会角度去分析探究提高学生的成长过程。从哲学的范畴就是强调学生学习的的客观性、社会性、过程性,围绕上述几个方面展开大学英语的教育活动。也就是说,大学英语教育活动中教与学的都是在社会大背景下,相互影响、相互促进的自然过程。从辩证角度去理解教学过程,对完善教学活动,提高学生综合素质有着积极的意义。

二、生成观视域下的大学英语教学

对于生成观视域下的大学英语教学活动解读,主要体现在三个方面。一是教学互动,大学课堂不再是大学教师主导的教学活动,而是需要教师和学生、学生和学生、教师与教师之间的双向、多角度互动交流,将知识的传授变成交流互动的最终产物,这也是知识本身由来的客观性存在。二是从心理、文化、环境等多角度去分析教学影响因素,更加客观的评价教学活动。大学英语教育过程是受以上诸多因素影响的,不再单纯的去完善大学课堂教学模式。这样的体系更加客观,更能综合性的分析评定大学英语教育活动。三是辩证理解学生及教师之间的关系。之前的教学活动,大学教师是教学主体,主导学生的学习活动。

(一)大学英语的价值导向

首先,大学英语教育切合现实需求。在大学英语教育的整个过程中,大学教材的选择、课堂组织形式、教学效果评价等等都需要与当前的市场经济需求相吻合。学生在学习的过程中,可以有效的将知识与现实需求结合起来,不仅提高了学习效率,而且学习的主动性大大提高。在这样的价值背景下,现实需求不是追求短期的经济需求,而是要将眼光放远,应用更加开阔的角度来审视我们当前的英语教学过程。其次,大学英语教学合乎未来需求。在变化多端的社会活动中,要有前瞻性的眼光,对当前的英语教育活动进行必要的探究,将教育活动最大化的与现实需求进行良性互动,最终能在英语教育的过程中,提高学生知识的综合运用的能力。学生的毕业时间往往与当前的英语学习有时间上的差异,也就是说知识的学习与应用不是同时进行的,这就要求教师在组织教学活动时,对知识的未来需求有一定的前瞻性,使学习的内容合乎市场经济的未来需求。第三,大学英语教育要存些“功利心”。在当前的大学英语教学中,教学活动的组织都在考试这一指挥棒下进行,这虽然能在短期内提高学生的学习成绩,但是从根本上来讲忽略教育的本质功能,是培养学生良好知识架构和实践技能,最终能在毕业后得到合适的工作,在社会上能谋生。也就是说,我们的大学教育应该在满足成绩的需求基础上,对于学生的学习内容进行相应的创新变革,最终满足学生基本的就业需求。

(二)大学英语教学的主体生成

第一,大学英语教育中的主体之一是教师。教师在教育活动中的意义不言而喻,在传统的教育活动中,更多的是关注教师的传道授业解惑,也就是说教师能否完成本职工作,很少对教师的自身价值观念和知识架构进行评价分析。在教书育人的过程中,教师的外在形式与内心诉求有着统一性的表现。第二,大学英语教育活动的主体之一是学生。学生在学习活动中,对于知识的掌握和基本实践技能的提高都与学生自身的学习行为有着密切的联系。在生成观视域下,学生的学习活动不再是单一的个体行为,而是在社会活动的范围内完成学习过程。学生在学习过程中,应该讲自身的心理活动、学习环境、文化素质等等因素与自身的学习活动结合起来,客观性的评价自身的学习行为,最终提高自身文化素养及社会实践能力。

(三)大学英语教学的生活属性

在生成观视域下,对大学英语教学活动进行分析总结,得出教学活动本身就是自然人社会活动的缩影。大学教学活动是教师与学生互动存在的社会活动,这本很就是生活的一部分。所以在教学活动中,教师与学生之间的互动交流都要本着乐观的生活态度进行,在良好的价值观引导下,进行相应的教学活动,这样往往能够达成最初的教学目标。生成观视域下的大学英语教育实践活动要本着教与学的双向交流互动、多角度分析影响因素及尊重知识的客观存在性基础上展开教学活动的组织、策划。生成观视域下的教学活动其本质是探究知识存在的客观性,在教学活动中,学生及教师相互尊重,共同交流,在此基础上不断获取文化知识,提高社会实践技能。

参考文献

[1]海德格尔.存在与时间[M].北京: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2006.

[2]王守仁.坚持科学的大学英语教学改革观[J].外语界,2013(6).

摘要:

英语教学的总体目标是使学生形成初步的综合语言运用能力,这一目标的实现并不是教师可以直接传授的,而是需要学生在丰富的语言实践活动中不断内化与提升。我们的小学英语教学要为学生设计丰富的语言操练活动,让学生在实践中运用,这样才能促进学生语言水平的提高,实现课堂教学效益的最大化。

关键词:

小学英语;语言操练;教学效益

英语是一门语言,是一门工具课,听说读写是英语的四项基本技能,而要提高学生的听说读写技能,让学生真正地掌握这门语言,最重要的途径就是操练。只有为学生提供更多语言操练的机会,让学生有更多运用的空间,学生才能不断地将所学过的词汇与语法用于日常的交流与交际之中,这样才能促进学生听说读写技能的全面发展。那么如何在有效的时间内开展多样的语言操练,以此来激发学生参与交流的主动性,促进学生语言水平的整体提高呢?在具体的教学中我主要从以下几个方面着手展开:

一、朗读短文

朗读是英语学习的重要内容与方法,是以模仿与记忆为主的控制性反复练习,利于学生形成正确的语言习惯,适用于低段英语教学。

1、齐声朗读。

在新授知识后让学生跟着教师或是跟着录音进行齐声朗读,在全班展开,这样可以形成相对活跃与宽松的教学氛围,实现全体学生的全员参与。为了让学生更加积极地参与其中,教师要善于运用新的教学方法,如可以利用现代信息技术来图文并茂地展现短文,再配以标准而优美的音频,让学生可以深刻地体会到语言的变化,这样更能激起学生参与朗读的积极性。缺点在于会使部分学生混于其中。

2、个别朗读。

即实现教学面对学生个体。这样可以做到教学无遗漏,让每个学生都有语言操练的机会,教师可以具体地了解每个学生的发音情况,以便于纠正,便于展开有针对性的指导。如可以让学生在同桌之间或前后桌之间展开,也可以开火车的形式展开,即让学生按照座位的顺序逐个朗读。

二、即兴发言

小学生虽小,但是有着不同的生活经验,有着独立的思想与不同的看法,要真正实现以学生为中心,就必须要改变以往快节奏的灌输,而是要适当放慢脚步,利用教学的间隙时间来引导学生进行即兴发言,这样才能让教学处于不断的动态生成中,使之成为学生自己的学堂,同时这也正是进行语言操练的重要活动。例如,课堂导入可以由教师指定话题,然后让学生来进行即兴发言,围绕着特定的主题展开自由而轻松的会话,从而将教学引向具体的教学内容。这样就可以改变直接进入新知学习的枯燥性与突兀性,让学生在轻松活跃的氛围下进入新知的学习,这样更能取得事半功倍的效果。又如,教学中会有一些突发情况,我们同样可以利用突发来引导学生自由交流与讨论,这样的教学顺势利导,动态生成,虽形式不同,但都能促进学生语言水平的提高。如一场雨、一场雪,或是学生课上玩玩具等,我们就可以设计成相关的话题,让学生就rain,snow等来展开自由发言,虽然偏离了预定的教学轨道,但又不得不说是一次很好的语言操练活动,而且还可以引发学生的主动参与。

三、情景表演

小学生有着很强的表演能力,开展情景剧的表演是学生所喜爱的一种艺术活动,集知识性与趣味性、创新思维与口语表达于一体,不再是枯燥的学习,而是在生动的'表演中运用,可以将语言的学习与运用结合起来,与现实生活结合起来,这不失为激发学生兴趣的重要手段,同时也更加符合语言学习规律,可以促进学生语言知识的转化,利于学生语言水平的提高。例如,让学生扮演不同的角色,站在不同角色的不同立场,这样更能丰富学生的感悟与体验。教师可以带领学生一起来制作相关的头饰,让学生带上头饰进行角色表演。学习了小动物的相关词汇后,可以让学生带上可爱的动物头饰,进行相关的描述。

这样将语言学习与学生的生活结合起来,更能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引导学生将所学语言知识用于现实生活之中。引导学生自主创作与表演剧本,这也是一种非常重要的活动。这样的活动实现了教学资源的优化与整合,可以为学生提供一个更为宽广的学习空间,真正将语言的学习与运用与学生的生活结合起来,使得教学更加贴近学生,贴近生活。

这样的活动既可以在学完短文后,让学生围绕着教材上的话题结合自己的生活来展开自主创作,同时也可以选取学生所熟悉与感兴趣的话题,如聚会、旅行等,让学生来进行富有个性化的创作。虽然是同一个主题,但是不同的学生可以创作出不同的剧本来,真正实现了语言的个性化教学。再让学生以小组为单位来进行剧本的表演,学生的积极性非常高。可以说这样的自主创编与表演,将学生的真实生活搬到了教学中,让学生在运用中学习,在学习中运用,更加利于学生语言水平的整体提高。

四、角色配音

小学生都有着很强的模仿能力,模仿正是学生语言学习的重要途径,我们可以选取学生喜爱的动画片或经典影视剧片段,让学生进行角色配音。大多学生为了能够更好地配音、把握人物的性格、环境的变化等,会在课余时间与同学、家长一起积极地来观看相关的影视剧,以实现对角色的准确把握。这样在课堂中对角色进行配音时就不会再是机械地背诵台词,而是真正地融入剧本,融入角色,体会人物心理、情感对于语言的影响。活动后让学生听原音,让学生通过比较认识到自己在发音、语气与语调等方面所存在的问题,这样更利于学生的发音。同时在学生之间展开互相评价,使学生对语言有全面的认识。要想学好一门语言,不仅要发音标准地道,同时还要结合不同的场景来运用不同的语气与语调,要把握好人物的心理活动与情感变化,使语言富于变化。

五、结束语

总之,只有在丰富的语言操练中学生才能真正地体会到语言学习的乐趣,认识到语言的精髓,才能促进学生语言水平的提高。因此,我们要将语言操练贯穿于整个教学的始末,让学生在丰富的实践与运用中不断内化与提升。

参考文献:

[1]蒋莱茜.在语文实践活动中对小学生英语听说习惯的培养.中国校外教育:上旬刊,2014(5).

[2]徐伟.小学英语课堂语言实践活动的几点尝试.吉林教育:教研,2012(9).

[3]乌德超.运用语言操练方法提高小学英语课堂教学效果.新课程学习,2013(10).

[4]芮梨.小学英语语言实践活动的有效组织与实施.新课程学习,2013(10).

一般硕士研究生毕业论文需提前一年准备,本身写硕士论文花费很多时间,有时间的写的话一般也得两三个月,没时间写的话半年都不一定能够写好,且一般是先准备开题,开题准备也需花大量时间来查询相关资料,文章完成后还有指导老师的反复修改,均需要时间,所以提前一年准备才不会导致慌了手脚;当然如果自己有时间写的话,还是自己写,如实在没时间写的话可以考虑找人帮忙,建议你搜索下这个网站(轻松无忧论文网)看是否能够帮你解决问题;据偶同事说这个网站信用不错;

中国英语基础教育不断发展,教学方法不断创新。故事英语教学法便是一种新创英语教学法。经证实,故事英语教学法是一种行之有效的英语教学方法。但是由于我国故事英语教学理论不完善,小学英语教育普及时间不长,因此,故事英语教学理论表现出凌乱,琐碎,不系统等特点。此外,传统的故事英语教学法自身存在弊端,如注重的语言知识的传授、教学模式单一、教学过程机械化等。在传统故事英语教学中,教师先教授故事中的句子和单词,然后再通过听故事,读故事,演故事等教学步骤进行英语教学,人为地将故事分为几个独立的片段进行教学,模式刻板,老套,忽视了学生的学习心理与情感体验,导致学生只是机械地学习故事中的句子,当情境稍有变化,或者变换另一种故事呈现方式,学生便不会运用所学语言进行交流。笔者在文献研究的基础上,对国内外有关故事英语教学的期刊,论文,报告等文献进行整理分析,归纳总结,理清了故事英语教学法发展的脉络,针对传统故事英语教学法的弊病,笔者提出了故事主题英语教学法,探索故事英语教学法的新模式。故事主题英语教学法是故事英语教学法的发展与补充,它是通过创设故事情境,让学生自由发展故事情节,并在不断重复故事情节的过程中发展语言能力的一种教学法。故事主题英语教学法受到情境教学法的启发,从任务型教学法的基本思路出发,通过学生对故事的理解,以角色扮演的形式,完成教学任务,达到教学目标。文中笔者将故事主题英语教学法与传统故事英语教学法、角色扮演教学法及语言情境教学法进行区分,指出故事主题英语教学法在小学英语教学中的优越性。在分析了国内外相关故事英语教学的研究现状的基础上,探讨故事主题英语教学法的教学原则及实施的步骤与操作方法,并通过对重庆市江北区X小学六年级两个班的课堂故事主题小学英语教学实验及对教师的访谈,验证了笔者关于故事主题英语教学法教学高效性的假设。经研究,笔者发现故事主题英语教学法能够最大限度地激发学生学习的主观能动性,提高学生学习热情与效率。文章最后,笔者对故事主题英语教学法提出了建议并肯定了该教学法的科学性与可行性。 [1] 郑丽萍. 英语故事教学互动式课堂活动设计[J]. 吉林教育. 2009(29) [2] 贾秋林. 北师大版《小学英语》低中年级故事教学模式探索[J]. 中小学外语教学(小学篇). 2009(05) [3] 林雅. 让学生快乐学习——关于在英语教学中采用故事教学的研究[J]. 和田师范专科学校学报. 2009(02) [4] 阎晓洁. “引导——创新”故事教学模式探索[J]. 教育科研论坛. 2009(02) [5] 钱峰. 小学英语故事教学的价值与选用[J]. 江苏教育. 2008(22) [6] 张洁. “情景教学法”是小学英语教学的最有效方法[J]. 中国校外教育(理论). 2008(S1) [7] 陈洪亮. 浅谈小学英语课堂中的情景教学[J]. 读与写(教育教学刊). 2008(03) [8] 周梦瑜. 小学英语“故事教学”的意义和运用[J]. 教育导刊. 2008(03) [9] 纪玉华,许其潮. 跨文化交际学研究中的批评转向[J]. 华南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07(06) [10] 唐德海,周西安,韦莉娜. 论教育目的的预设与生成[J]. 高等教育研究. 2007(08)

姐姐支个招儿呗。。。

硕士学科英语毕业论文范文

一般硕士研究生毕业论文需提前一年准备,本身写硕士论文花费很多时间,有时间的写的话一般也得两三个月,没时间写的话半年都不一定能够写好,且一般是先准备开题,开题准备也需花大量时间来查询相关资料,文章完成后还有指导老师的反复修改,均需要时间,所以提前一年准备才不会导致慌了手脚。

当代英美文学之中的存在主义隶属于当代西方国家的哲学体系,也属于文学理论研究的重要的流派之一下面是我为大家整理的英美文学毕业论文,供大家参考。

一、引言

在中国,自古就有“书读百遍,其义自见”的古训。这句话的含义是在语言学习中,只要不断地进行阅读,在不知不觉中就会了解其中的含义。在英语学习中这个方法其实要一分为二地看待,一方面,通过不断诵读,确实能够有效地稳固学生对于单词、句子结构、整体语感的掌握,但是另一方面,由于英语并不是中国学生的母语,就是阅读再多遍,也不可能达到“其义自见”的程度。这种情况下,英美文学作品的重要性就凸显出来了。我们知道,文学作品是语言文字的集大成者,它是一项非常复杂的但是涵盖面极广的语言的精炼和巧妙的运用。文学作品对于语言文字的驾驭和使用只会高出一般语言文字的使用要求而不会比这个要求更低,那么在英语教学中,是不是可以引入英美文学这一元素,以培养学生英美文学素养这一教学目标来全面提升学生的英语成绩呢?答案是肯定的,经过教学实践,教师们发现,将大量的英美文学作品引入教学过程中,将培养学生英美文学素养作为重要教学目标并以此为基础进行教学活动的确能够极大提升学生的英语成绩,并且学生的英语驾驭能力也有了不小的提升,达到了兼具考试和实用两个层次的价值,对学生的全面成长是极为有利的。

二、当前大学英语教学中培养学生英美文学素养的必要性和可行性分析

1、培养学生英美文学素养能够让学生在潜移默化中更加深刻了解西方文化

文化是语言的基础,文化这一看不见摸不着的事物决定着语言的所有要素。任何一种语言都带有鲜明的地域特色,都是一个国家或者地区文明的精炼。同时语言又是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甚至我们可以毫不夸张地说,对于一种语言的学习,其实就是对于该国家或者地区文化的学习。对于母语的学习和本国文化的学习存在着很大的难度,因为即便是再小的国家,也最少有数百年的历史,这数百年的历史积淀是极为深厚的,想要在短短十数年中精通是绝不可能的。这也就是中国学生每个人的语文成绩都不会太差,但是未必每个人的成绩都会很好的原因所在。本国语言的学习尚且如此,更遑论拒自己国家千里万里的,文化背景和历史完全不同的,文化差异特别巨大的国家的语言的学习。而每一个国家都有具备极强文字驾驭能力的人,他们的文学作品是对整个国家和民族语言的精炼与巧妙组合,不仅对语言文字的解析十分有帮助,还直接体现了本国的文化和社会背景。文化这种元素是无法进行教育的,只能自己去感悟,通过对大学生英美文学素养的培养,就能够提升学生对于英美文化的敏感程度。

2、有效提升学生综合英语能力

中国当前高校英语教育的主要要点就是听、说、读、写四个方面,但是其实我们从这几点就可以看出这个层次是非常低的。举例来说,对于非文学专业的语文教学来说,听和说不必考核,因为这是每一个中国人进行交流的前提,但是对于语文的考察却不会仅仅停留在能读懂和能写出两个层次,语文的考核会考核学生对于古文、现代文深刻的理解,要体会隐藏在纸面上的语言背后深层次的思想感情和文化元素。但是对于英语的考核就没有这么深入。当然,对母语的考核和对外语的考核肯定是要有所区别的,但是当前的英语教学是为了培养更多能够适应国际化的优秀人才,是要让这些学生将来能够在国际上与英语母语的人流畅沟通的,所以要求必须要提高。但是又因为英语不是中国人的母语,所以必须采取一些必要的手段来提升中国学生的英语能力,大量阅读英美文学作品并且体会其中的感情和文化就是不错的方法。

3、能够有效提升学生的审美能力,培养学生正确的价值观念

早在一千多年前的唐朝就有关于“兼听”和“偏听”的讨论。在语言的学习中亦是如此。尽管对于中国学生来说,坚定不移地信仰马克思主义才是正确的道路,但是如果能够对全世界范围内各种意识形态都有一种较为深刻的认识,会让学生的这种信仰更加坚定。并且刨除东西方文化差异和价值观念的碰撞这些直接的元素来考虑的话,任何一个国家都是会讴歌真善美、批判假恶丑的,在情感的表达上,这种人文的思潮是任何国家都一致的。并且当前的时代是全球一体化的时代,学生如果全面了解世界范围内的文化,对其审美能力和价值观念的培养是有很大的好处的。文学作品在提升审美和价值观念方面起到的作用是其他任何事物都无法比拟的,其中的人文性也是其他任何活动都望尘莫及的。

三、大学英语教学中培养学生英美文学素养的现实路径解析

1、培养学生英美文学素养亟待解决的问题探讨

要想全面提升学生的英美文学素养,绝不仅仅是多看基本英美文学名著就能达到目的的,还需要进行全面的准备和改革。第一,要进行教育体制上的必要革新。教育改革在我国已经持续了很多年了,但是似乎整个教育体制变动较大的只是基础教育,高等教育的改革力度似乎并不大。这其实是不科学的,因为高等教育承担着直接为社会输出人才的重要任务,其改革的成效将直接关乎整个教育改革的成败。那么具体到培养学生英美文学素养这一目标上,自然不可以免地要谈到应试教育和素质教育的天平倾斜。想要提升学生的英美文学素养,必然要做的是加大学生对于英美文学的阅读量。并且为了由于英语这门学科并不会吸引大多数的学生,所以有必要用相对的考核对敦促学生进行这方面的努力。当然,本身这种模式都是要打破应试教育的桎梏,考核自然也不能够仅仅是考试。可以适当举办一些活动和比赛,既增加趣味性,又提升学生的积极性,还能够让学生在实践中加深对于英美文学素养的理解,一举多得。第二,培养一支高水平的师资队伍就很有必要了。既然要求学生的英美文学素养有一定的提升,那么相应的,教师的英美文学素养必须也有所保障,并且教师在教学思想和观念上也应当有相应的提升。也就是说,高水平的师资队伍具体体现在两个方面,一是教师应当转变思想,正确认识到英美文学在英语教学中的重要作用,将英美文学在高等教育英语教学中的重要作用进行深刻的领会,并且主动地在自己的教学活动中进行必要的创新。教师在这种情况下的要求比传统的英语教师要高得多。在这种形势下,大学的英语教师必须具备扎实牢固的英语基础知识、对西方文化较为深刻的了解、对学生的英语水平有较好的整体把握、对世界各国的一些文化知识都有涉猎。这样能力全面的教师才能够真正担负起培养学生优秀的英美文学素养。第三,当前的英语教材亟需改编。英美文学素养的培养仅凭课上的部分讲解和课下的学生自觉是不能完全发挥其作用的,要做到将英美文学素养作为评价高校学生英语整体水平的重要要素之一,就需要对现有的英语教材进行改编。当前的英语教材是中国的相关专家和一些国外的相关专家联合编写的,这些教材的确更适合中国学生学习,但是却在文学性上有些许的不足之处。未来英语教材应当在保有现有的模式下,加入大篇幅的英美文学作品,使学生学习的不再是专门为他们设置的英语教材,而是原汁原味的英语作品,这样对培养他们真正的语感和适应未来的国际化社会是更加有利的。当然,英美文学作品加入教材中对于学生理解来说是产生了一些困难的,因为文学作品中往往存在大量俚语、修辞和非常规的英语用法,不过对于适应了这些困难以后的英美文学作品赏析就会变得更加简单。

2、培养学生英美文学素养的现实路径

在解决了基本的教育体制、教材、教师三方面的前提条件以后,就完全可以以学生为中心,针对学生的需求来进行文学素养的培养了。第一,要设置多元化的师生互动活动,改变传统的课堂教育模式。英美文学素养的培养不是靠学生读写和教师讲解就能够完全实现的,在教学实践中可以首先指引学生进行自主学习,在教师讲解之前自己先通读设定的篇章,找出自己完全无法理解的地方,用师生交流或者同学间的交流形式来解决这些问题;在课堂上多采取一些活动,例如文学作品的演绎、文学作品读后感的诵读等等,加深学生对文学作品的熟悉和敏感,也能够极大提升学生的积极性;在课外要进行规模更大、范围更广的活动,组织相关的社团组织,定期举办活动等等。第二,多利用当前的计算机技术和网络技术。当前的时代是计算机的时代和网络的时代,教师应当鼓励学生多从网络中获取英美文学作品的相关资讯,可以引导学生自主地了解作者的背景、文学作品的整体逻辑和脉络等等,并且借助于多媒体的设备,用各种声光影结合的形式改变以往仅仅给学生视觉刺激的教师模式。其实这种让学生通过多媒体设备和网络的教学方式,不仅能够在有限的时间内获取更多的文学作品的信息,还能够真正地将传统英语教学中的被动地“教”为主体向现在的主动地“学”而转变,培养学生的文学素养就变得更有成效。第三,要将理论与实践相结合,多鼓励学生说和写。每一个人阅读文学作品以后,或多或少地心中一定会有感悟,教师应当鼓励和引导学生将这种感受说出来或者写出来,让学生将自己心中模糊的感受在说和写的过程中不断清晰和深化,将这些在不断阅读中积攒的一点一滴逐渐融合成为学生的文学素养,使学生的英语学习效率和成果比传统的模式更上一层楼。

四、结语

中西方文化存在差异,这对培养学生英美文学素养来说有利也有弊,有利的一点是学生一旦对西方文化有一定程度的了解,那么对于英美文学素养的提升来说是非常明显的,不利的地方则是学生需要认知的事情太多、太繁琐了。但是其实能够正视和有效利用中西方文化差异的学生,才是未来社会需要的人才。教育问题永远是一个国家最为重视的问题之一,因为它直接关乎到一个国家和民族的未来。在我国的教育体系中,高等教育又承担着直接向社会输出人才的重要作用。在高等教育中,英语是各个专业都必须学习的必修课,但是教学和学习实效是非常差的。近些年来,相关的专家和学者不断地研究大学英语的创新出路,整个大学英语的教学模式都需要进行较大的变动。而在当前形势下,引入英美文学教学模式,培养学生英美文学素养成为了一项理论和实践都取得不小成果的手段。当然,这种模式还处在初级阶段,各项工作还不够完善,但是相信随着时代的发展和教育改革的不断深入,英美文学素养的培养必将成为全面提升学生英语能力的重要手段,为国家培养出更多优秀的适应国际化趋势的人才。

普通高校英美文学是英语专业主干课程之一,该课设置的目的不仅在于加强学生语言基本功训练,更是提高学生素质和培育人文精神的有效途径。《高等学校英语专业教学大纲》指出:“文学课程的目的在于培养学生阅读、欣赏、理解英语文学原著的能力,掌握文学批评的基本知识和方法。通过阅读和分析英美文学作品,促进学生语言基本功和人文素质的提高,增强学生对西方文学及文化的了解。”英美文学课在外语专业曾经备受青睐。然而,在“重技能,轻人文”的大潮冲击下,功利主义泛滥,实用型的课程如口语、听力、翻译课等成了重要的专业课程。英美文学课则显得可有可无,逐渐被边缘化。目前,很多高等院校在制定人才培养方案时,大大压缩英美文学课程。根据调查,河南省大部分本科英语专业的英美文学课时仅为72个学时,其中,英国文学36个学时,美国文学36个学时。每周两个课时的文学课,远远达不到预期的教学效果。

一、普通高校英语专业英美文学课程存在的问题

(一)课程设置概念不准确,内容不完整

英美文学史和文学作品选读是作为两门课程还是一门课的界定没有统一的标准。目前,大多数高校的外语学院都是把英美文学史和英美文学作品选读两门本应分开的课程合为一体,称为英美文学。还有些学校没有开设“英美文学史”这门课,只在学生进入大学三年级的时候分别开设一学期的英国文学和美国文学。学生对整个英美文学史没有系统和宏观的把握,就直接研读作品,使学生只掌握少数具体的作家作品,对各个文学流派、文学传承以及与时代的联系缺乏整体掌握。

(二)课时安排偏少,边缘化趋势突出

为迎合重商主义的社会风气,全国外语院系刮起了一股砍削文学课的飓风。更改教学大纲,削减文学课程,并不顾自己的实际,硬性增设经贸、金融等课程。英美文学课从一二十人小班的、讨论式的教学变成了一两百人的大班讲授式,从两个学年的课程“浓缩”到一个学年、甚至一个学期的课程。有的外语院系干脆把英美文学课定为选修课,英美文学课遭遇严重的“边缘化”。

(三)开设时间不合理,教学内容脱离学生实际

很多学生尽管是英语专业,但在大学一二年级很少接触英美文学作品,尤其是经典作品。文学功底差,到了大三突然接触深奥的文学作品,如经典剧作《浮士德》、《麦克白》等,感到艰涩难懂,因而没有学习兴趣,教学效果很差。实际上,文学课程担负着提高学生人文素质的重任,我们除了要重视专业教育外,也要在大学一二年级就加强学生在文学方面的教育,提高学生的外语综合素质。而学习外国文学是提高综合素质有效而重要的一环。

高校英语专业英美文学课程与教学的现状不利于英语专业学生文学素养的养成,大大降低了英语专业的教学质量。这种状况得不到改变,大学英语专业培养的将只是翻译工具,而不是全面发展的英语专业人才。作为高校英语专业英美文学课教师,应该以提高英语专业教学质量为己任,探索教学改革的途径,走出英美文学课程困境,充分发挥英美文学的人文价值。

二、英美文学课程改革措施

(一)调整英美文学课的教学内容

许多年来,英美文学的教材一直沿用“文学史+选读”的固定而陈旧的模式,教材按照历史顺序,分别列出各种各样的文学史知识,如所有作家的时代背景、生卒年月、作品概况介绍等,这些内容占了大部分的篇幅。其实,将宝贵的教材篇幅用来介绍背景知识是不科学的,这可能会让学生忽略文学作品本身。文学作品应以文学鉴赏为基础,并提升文学批评鉴赏能力和创新思维能力。我们的建议是在作品之前设置一些预习作业与问题,让学生利用现代化的网络和多媒体设备查找和总结作家介绍和作品背景,将宝贵的篇幅留给文学作品本身。作家和文学作品的遴选也是教材改革需要重点考虑的方面。传统的英美文学教材往往是厚古薄今,尤其是早期的经典著作对古英语涉猎过多,如学生在文学课的开始就遭遇内容晦涩难懂的古英语诗歌《贝奥武夫》,难以把握作品的精髓与内涵,这样很容易挫伤学生的学习积极性。由于英美文学时间跨度大、内容非常广泛,名家名作不胜枚举,教材的设置和作家的取舍一定要考虑到学生的接受程度进行宏观把握下的重点筛选,比如在讲美国文学中的当代戏剧时,应将重点集中于美国20世纪最伟大的三大戏剧家尤金•奥尼尔、阿瑟•米勒和田纳西•威廉斯,并将他们的写作风格、历史传承进行对比研究,对其代表作如尤金•奥尼尔的《榆树下的欲望》、阿瑟•米勒的《推销员之死》、田纳西•威廉斯的《玻璃动物园》进行对比阅读分析,找出现代人的孤独、欲望和工业社会对人性的摧残等剧作家想要揭示的共同主题。这种方式有利于学生对不同文学时期的科学把握,也有助于增强学习的趣味性和降低学习难度。

(二)改革英美文学课的教学模式

由传统的英美文学教材衍生出教师一言堂的“填鸭式”教学模式,英美文学教师在课堂上照本宣科,学生则疲于对这些知识死记硬背,根本谈不上自己对某一具体作品的见解和思考,更不用说对文学经典的鉴赏与文学情趣的提升。由于教材死板,授课方式墨守成规,英美文学课变成了精读课+历史课,学生学到的只是一些具体的语言知识点,而没有提升对文学文本的整体分析能力和感悟能力。英美文学教师可以尝试设计研究性课堂和实践教学模式。在英美文学课开始时,由教师推荐一些有关英美文学与文化的研究课题给学生进行研究,如维多利亚时代文学研究、美国梦文学研究、美国现代戏剧研究等。全班学生分成若干组,承担不同的课题,并在课堂上用幻灯片等方式陈述研究结果。另外,为了提高学生对英美文学作品的学习兴趣可以采取多渠道的实践教学活动,如举办英文诗歌朗诵比赛、英语戏剧表演、适时组织收看英文原版电影等。

(三)采用多媒体及计算机网络辅助教学手段

英美文学远离我们熟悉的母语环境和语言习惯,且跨越时代久远,陈旧、落后的“书+黑板+粉笔”的传统教学模式难以创设生动活泼的课堂教学情景,难以引起学生浓厚的学习兴趣。采用多媒体和计算机网络辅助课堂教学等现代化的教学手段有利于改革英美文学教学效果。目前多数高校普遍存在多媒体设施不足和设施陈旧等问题,高校应加强在这方面的投入,为多媒体及计算机网络辅助课堂教学模式的探索和推广铺平道路。

首先,借助多媒体和网络的课堂教学模式可以让抽象、晦涩的文学作品通过视频、音频等材料更生动、直接和立体地呈现在学生眼前耳边,可以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活跃课堂气氛,从而改善英美文学课堂上沉闷、单调、枯燥的教师一言堂的顽疾,充分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开发学生的创造性思维,从而提升学生的学习效果。其次,借助多媒体和网络技术的教学模式,能更大限度地克服授课时间与授课场所的限制,有助于将学生的自主学习向课外有效延伸,实现学生的个性化自主学习与课堂教学的有效衔接。

多媒体和网络辅助教学形式下教师的角色发生了很大变化,对授课教师提出了更高的要求。教师必须深刻钻研材料,把握教学重点和难点,制定出明确的课堂教学目标,设计出为之服务的方案,确定有效传递教学信息的媒体类型和使用技巧,使媒体发挥更大的作用。授课教师要转变教学理念和方法,懂得设计以学生为主体的教学活动。教师应由原来的“以教为主”转变为“以学为主”,并通过培训等方式快速掌握现代化的教学方法,有效配合传统的教学方法,实现学生语言综合技能的提高。

英语专业六年制免费师范生硕士毕业论文

摘 要: 硕士毕业论文是提高学生的综合素养、实现人才培养目标的一个关键环节。根据六年制免费师范生人才培养目标,作者提出毕业论文和毕业实习一体化模式。此模式通过将毕业论文写作环节融入毕业实习、双导师共同指导、强化过程管理,对提高毕业论文质量是行之有效的。

关键词: 英语专业 六年制公费师范生 毕业论文 毕业实习

一、研究背景

《教育部、财政部关于实施高等学校本科教学质量与教学改革工作的意见》指出:高校本科教学工作评估是当前高等教育的主要任务,是提高教育质量的关键举措。本科教学工作水平评估的一项重要内容是抽查学生毕业设计(论文)。《教育部关于进一步深化本科教学改革全面提高教学质量的若干意见》进一步提出:提高教学质量,要高度重视实践环节,提高学生实践能力;要加强实验、实习、实践和毕业设计(论文)等实践教学环节,特别要加强专业实习和毕业实习等重要环节。为此,外国语学院加大实践教学改革力度,积极探索实践教学方法、手段和形式,根据六年制免费师范生实际情况和目前四年制高招毕业论文中存在的问题,经过多次考察和论证,一致决定该专业学生毕业论文可根据自己的学习和研究兴趣,在一定的理论指导下,以教育教学、毕业实习中出现的小学英语教育实际问题为研究范围和研究对象,允许学生采取多样化的毕业设计形式,如毕业论文、教育教学调查与分析、教学案例分析、教学活动设计等形式。院部对选题、指导过程和答辩进行严格监控。

二、六年制公费师范生基本情况介绍

2010年湖南第一师范学院在全国率先提出并承担了湖南省“初中起点六年制本科层次农村小学教师公费定向培养计划”(简称“六年制”),其培养目标是为县以下农村小学培养热爱教育事业、基础知识宽厚、专业知识扎实、德智体美全面发展、综合素质高、具有实施素质教育和一定教育教学研究及管理能力的本科层次小学教师。“六年制”公费师范生毕业后要回到生源地所在的县市区以下农村学校从事教育教学工作。为了强化教育教学基本技能与综合素质培养,构建确保毕业生服务农村小学教育的体系,根据湖南省教育厅关于公费定向师范生培养要求和师范专业人才培养方案,公费定向师范生原则上安排到生源地县(市、区)进行顶岗实习。教务处根据学生生源地分布,统一联系各地县(市、区)教育局,由县(市、区)教育统一安排实习学校。

三、毕业论文与顶岗实习有机结合模式探索策略

毕业论文是高等院校毕业生提交的一份有一定学术价值的文章。六年制免费师范生毕业实习安排在第七个学期,学生到农村学校顶岗实习,全程、全方位地体验小学教育教学工作。毕业论文安排在第八学期,这个时间正好可以将毕业实习与毕业论文有效衔接,这样学生的毕业论文选题更靠拢教学一线,更加接近课堂教学实际。

(一)将毕业论文写作环节融入毕业实习:毕业实习一般可以分为三个阶段,每个阶段的实习内容和目标都有所不同,可以将毕业论文写作的某些环节融入毕业实习,使二者实现珠联璧合。第一阶段是感性认识阶段,学生要对实习学校、周边学校及当地教育情况有初步的了解;第二阶段即进入选题阶段。通过在实习学校的深入实践,学生已对教育行业有较系统的认识,在实习实践过程中会不断发现问题,可以为毕业论文的选题提供依据,在进一步深入了解和检验后可以确定最终毕业论文选题;第三阶段是相关资料的搜集阶段。在确定选题的基础上,学生充分利用实习学校各种便利条件,搜集整理第一手研究内容资料,如展开相关调查研究、对某个案例进行分析或者对某种课型进行教学设计等。

(二)实行双导师制度:毕业实习和毕业论文作为高校重要的实践性教学环节,当然离不开教师的指导。目前很多高校实行了毕业实习双导师制,即高校教师和实习学校的.指导教师共同指导学生实习。在具体实施中,实习学校导师侧重实践情景的观察、教育现象的描述、具体信息的收集等方面的指导。高校指导教师侧重帮助学生进行具体分析和理论提升。在整个过程中,双方指导教师都要注意将学科专业与教育专业融合的意识贯穿于毕业论文创作与指导的全过程。

(三)强化过程管理:“本科生做论文重在过程,而非结果。”从这一意义上说,学校和指导教师必须加强论文选题到答辩整个过程的管理。1.制订六年制免费师范生毕业论文实施方案,论文选题原则上限定在调查报告、教学设计和案例分析三个方向;2.召开六年制师范生毕业论文指导老师动员大会,确定指导老师的指导学生人数,传达论文各个时间节点要完成的论文写作任务;3.召开学生毕业论文工作动员大会,下达论文写作任务书,要求学生根据自己的实习内容确定毕业论文的选题方向(三选一);4.选题确定后,学生在老师的指导下撰写开题报告;5.完成开题报告后,学生根据实习积累的素材撰写毕业论文,在指导老师指导下至少经过三轮修稿后定稿;6.指导教师、评阅教师和答辩教师按30%、30%和40%的比例评定学生毕业论文成绩,论文成绩为优秀的要通过两位专家评审才能最终定为优秀,否则降等。

四、毕业论文与毕业实习有机结合效果分析

六年制公费师范生毕业论文与毕业实习实施一体化模式两年以来,得到领导、教师和毕业生的支持和肯定,毕业生对毕业实习重视程度明显提升,毕业论文的质量得到明显提高。

(一)选题符合实际需要、应用价值高。采用毕业论文和毕业实习相结合的模式,学生可以通过实习充分了解教育动态,熟悉教育特点,选择感兴趣的内容作为写作选题。指导教师可以结合学生现实情况帮助学生选取时效性、应用性较强的合适题目。对2016—2017届六年制公费师范生毕业论文进行统计,这两届毕业论文共有四种类型,即调查报告、教学设计、案例分析和其他。前三种类型是学生是针对实习岗位量身打造确定的,第四种是有少部分学生以后想考研继续深造写的是学术论文形式。从2016—2017届可以看出,论文写调查与分析比较多,这些都是毕业论文与实习有机融合取得的成效。总的来说,选题接地气,富有针对性、实用性,如《小学英语大班课堂教学现状调查与分析——以隆回县梨子园学校为例》、《农村小学高年级学生英语课外阅读现状的调查与分析——以麻阳县xx小学为例》;还有很多选题富有创新性,如写留守儿童英语方面的:《关于小学留守儿童英语作业上交困难的调查研究报告——以耒阳市三架小学为例》;如写英语歌曲创编的教学设计:《基于英语歌曲创编的小学英语教学设计——以PEP人教版六年级上册Unit6为例》;如写翻转课堂教学模式的:《翻转课堂教学模式在小学英语教学中的可行性调查与分析——以南洲实验小学为例》,等等。

(二)培养学生理论联系实际、发现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通过实习学校与高校配合,鼓励学生在实习岗位发现问题、解决问题,培养探索精神。在双导师的指导下进行具体的实践调查,收集所需资料及数据,进行分析总结,从而保证论文质量,避免论文的空洞无力和抄袭现象。实习过程中指导教师根据学生所选题目,指导和帮助其制订科学合理的实习方案,并提供文献资料方面的帮助。在这个过程中启发和指导学生进行调研、整理分析材料,统计计算并得出合理结论,从而培养学生观察、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培养学生系统思维的能力,同时指导学生运用所学知识进行研究,树立正确的科研态度。

(三)学生专业素养得到提升:毕业论文(设计)与专业实习相结合,学生既可以从指导教师那里学习搜集资料的范围、线索和方法,用于丰富理论知识,又可以从实习学校那里找到相关的素材,积累实际工作经验,还可以参加实习学校的各种科研活动,开阔视野,拓宽知识面,这些理论知识和实践知识的获取有利于学生开拓思路、增长见识,从而在论文写作中能有所创新,得出一些合理的结论或提出一些可行的建议,进而提升学生的专业素养。

五、结语

毕业实习与毕业论文写作有机结合促使学生了解本专业的实际状况、存在问题及专业发展方向,还给予学生运用自身所学知识来解决问题的机会,从而保证毕业论文的独创性、实用性、时效性、创新性,并为未来就业做好准备。各高校均可根据自身情况,合理选择安排毕业实习,并与相应的制度结合以提高毕业生的论文质量。

参考文献:

[1]教育部、财政部关于实施高等学校本科教学质量与教学改革工作的意见[Z].教高〔2007〕1号,2007-01-22.

[2]教育部关于进一步深化本科教学改革全面提高教学质量的若干意见[Z].教高〔2007〕2号:2007-02-17.

[3]李跃飞.毕业论文与教育实习相结合——教师教育类专业毕业论文改革的有效方略[J].河北工程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6(1):102-104.

[4]杨雪芹.强化地方院校毕业论文的教学培养功能[J].黑龙江高教研究,2015(12):145-147.

英语学科硕士毕业论文范文

英美文学作为世界文学史上重要的组成部分,对于它的学习是必不可少的。下文是我为大家整理的关于英美文学硕士 毕业 论文 范文 的内容,欢迎大家阅读参考! 英美文学硕士毕业论文范文篇1 浅谈英美女性主义文学批评 【摘要】英美派女性主义文学批评是当代西方女性主义文学批评的一个重要学派,它关注文学的社会 文化 语境,强调从女性的视角重新审视传统的文学史,批判男性中心主义的文学标准,并要求研究妇女作品的特殊性、谱写妇女作家的传统。本文着重从女性主义文学批评以及解构男性中心文学的框架与建立女性主义诗学这几个方面进行论述,指出英美派女性主义批评在女权主义运动中富有的实践指导意义。 【关键词】英美文学;女性主义;男性中心文学 女性主义文学批评是20世纪60年代随着女权运动而兴起的西方文艺批评新军。它以女性主义思想为理论基础,以性别和社会性别为基本出发点,以从边缘走向中心为行动纲领,其显著的特点在于具有很强的政治性和个人色彩。之所以把英美文学合在一起,是因为二者不约而同地对女性问题中的社会历史因素给予格外关注。另外,同为英语国家,女性主义批评者致力找寻的文学传统和艺术形象都集中在相仿的经典之中。 一、英美派女性主义文学批评的深层背景和原因 以往所谓的文学传统一律以男性为中心,文学史和文学批评也都被父权主义意识所统治。面对这种情况,女性主义批评家认为,文学批评要具备普遍意义和有效性,无论如何都应该将女性意识包括在内,坚决动摇和解构以男性为中心的文学传统框架,对现存的文化和制度进行总批判,整理提供掀起一场女权主义的文化革命。英美女性主义文学批评首先是从解构男性中心的文学传统框架而开始的。 这主要是通过考察、分析、审视男性文学中那些陈旧的女性形象。在男性本位创造的 神话 故事 中,女性总是以虚幻、美化或扭曲的形象出现的。她们是象牙女郎、安德洛美达、夏娃、潘多拉,是为男人享用而创造出来的尤物,是一种被动、缺乏自主能力的次等客体。在《性别政治》一书中,米勒特对D?H?劳伦斯、亨利?米勒、诺曼?梅勒和让?热奈特等男性作家的思想意识作了尖锐有力的批评和分析,指出这些作家的小说中有很多细节描写都把女性给非人化了。小说中描写的场景和过程全都是从男主人公的角度出发的,女性人物自始至终都处于被控制的地位,男性人物则是绝对的操纵者。 米勒特的分析说明,男作家正是通过这种夸张的描写,把男女之间的性关系表现为正常的政治关系,让女人处于屈从、附属的地位。桑德拉?吉尔伯特和苏珊?格巴在《阁楼上的疯女人》一书中指出,19世纪(乃至今日)占统治地位的父权主义意识形态把艺术创造力当成男性的一种根本优质,由于创造力被界定为男性,其结果必然是,占统治地位的女性文学形象也必然是男人幻想的产物,女作家们被剥夺了创造自我形象的权利,而必须努力遵照父权制强加在她们身上的标准。 吉尔伯特和格巴条分缕述地论证了19世纪的《不朽女性》是怎样被男人想象为虚无飘缈、温柔美丽的天使形象,认为从但丁的贝雅特里齐、歌德的葛雷特和玛甘泪一直到考文垂?帕特莫尔的《屋内天使》,理想的女性始终被视为逆来顺受、俯首帖耳和最富有自我牺牲精神的一种创造物。她们还指出,在天使形象的背后隐藏着妖妇的形象,男人把女性理想化的对应面就是对女性的恐惧。她既给男人带来满足,又会使他产生厌恶。 女性主义者认为,男性中心的文学把性别推向边缘,让妇女成为文化的接受者,批评的功能在于揭露隐藏在作品中的男性沙文主义的真正面目。因此,女性主义者的首要任务是用批判的眼光审视男性创造的女性神话,作一种对抗性阅读,把根植于女性心中的男性意识根除。文学批评一旦揭开了这些形象的政治含义和文本的性歧视,就能帮助读者摆脱意识形态的控制,从而动摇父权制的根基,达到改造世界的目的。 二、建立女性主义诗学女性主义批评家的一些实践 女性主义批评家们试图通过对男作家笔下诸多女性形象的考察、剖析和审视来解构男性中心的文学传统框架,但她们并不只满足于此,她们努力扩大批评的范围,拓展新的批评领域,确立女性主义批评原则,建造一座她们自己的文学宫殿,发掘被男人和社会所忽视的妇女文学传统,将批评的焦点对准女作家及其作品。她们要求拓宽妇女生活题材,创造一种崭新的、富有生命力的、迥然有别于男性文学的妇女文学;她们系统阐述女性主义批评原则以此肯定妇女的文学 经验 和社会经验;建构女性主义诗学,以此对传统的文学作品进行新的评价,重新书写文学史;此外,她们还对男女作家在文学传统方面的差异进行开创性的探索,对女作家的创作经验、想象及其创作手法等方面显示出来的不同倾向进行初步研究,对既存的批评观念和文学的道德性质进行深刻的 反思 和审视。 具体做法就是寻觅女性文学的传统,挖掘被埋没的女作家及作品。美国女性主义批评家丽娜?蓓姆指出,如果从已出版的文学史或文集来看,美国几乎没有一个女性大作家,而主要的小说很容易发现,早在移民时期,女作家就开始活跃了。到了19世纪中叶,在销售和品种方面,女作家已在美国文学史上占了重要位置,连霍桑那样的名作家都免不了担心自己的读者会被女作家吸引过去。然而,这些女作家在文学史上却名不见经传,因为文学史对她们不屑一顾,认为女人不能算是作家,其作品也够不上载入史册的标准。 正是这种以男性为中心的文学批评标准将女性作家长期摒弃于文学史外。因此,女性主义批评家的任务之一便是从女性的视角重新审视整个文学史,发掘被埋没或受冷漠的女作家的作品,纠正男性传统对之的错误理解,寻觅女性文学的传统,重铸文学批评的 方法 。伍尔夫在《一间自己的屋子》中承认一个女性文学的传统存在,但它时时被迫中断,妇女文学的发展呈间歇状态,直到19世纪以后才能较清楚地看到文学创作的具有历史延续性的女性文学传统。 相对于世界文学的发展,这一女性文学的传统无疑是十分短暂的,并且以阿弗拉?贝恩为代表的19世纪初期的妇女创作又被男性的文学批评排斥在文学范围之外,故导致妇女文学传统的难以发现。尽管有着种种困难,但妇女文学传统的存在是无疑的。伍尔夫认为她自己的创作也是沿着这条女性先辈开拓出的道路而进行的,这条道路是许多年以前开辟出来的,动手的有芬尼?伯尔尼、阿弗拉?本、哈利?马提诺、简?奥斯汀、乔治?艾略特。许多著名的女人,以及许多无名的和被忘记的女人,曾在我之前修缮着这条路以使之平坦光滑,并且调整着我的步伐。 所以,当我写作时,我的前面只有极少一些物质障碍。伊莱恩?肖瓦尔特是当代西方女性主义文学批评理论家中最为活跃、影响较大者之一,她倡导建构独立的妇女文学史和女性文学经典。 三、对女性主义批评理论的反思 女性主义文学批评灵活地吸收了西方流行的各种批评方法,容纳了生理学、人类学、现代心理学和美学等领域的知识和理论,呈现出一个多元开放的体系。女性主义批评不为单一的方法所左右,从语言、心理、文化等多角度解构男性中心的意识形态,达到建立女性自身的价值标准与独特文化的目的。 然而,玛丽?朴维在其文《女性主义与解构批评》里声称:“‘女性’仅仅是社会的产物,不具有自然的基础,即‘女性’是一个术语,对这个术语的界定取决于它所被讨论的语境,而不取决于某些性器官或社会经验”,“‘女性’反映不了完整的自我,因为特征是有所联系的,‘女性’仅仅是同‘男性’相对照时获得的临时定义的一个位置。”如果性别角色完全取决于话语,这一话语又时刻处于变化和解构之中,两性的意义缺乏稳定性,那么女权主义批评家和理论家就失去了存在的支点。如果放弃了对社会性别的界定,要求女性正当权益的斗争就失去了理论基石。 她因此呼吁,女性主义不能忽视女性受歧视的社会现实,不应该消解主体,反倒更应该加强对现实的斗争策略的研究。 综上所述,女性主义文学批评是20世纪6O年代末兴起于欧美的新女性主义话语的一部分。它在当代西方文学理论与实践中扮演重要的角色。不仅对父权制文化给予了尖锐的批判;而且还突破了理论话语惯有的表述方式,使历经沧桑的女权思想终于在20世纪下半叶得以理论化,并进入了理论话语的中心,使女性主义文学批评摆脱异端与边缘的地位,转而成为当代理论话语的重要一维,促进了西方理论话语的转型。当然,对这一领域的研究、探讨还需要我们做进一步深入的发掘。 参考文献: [1]英美派女性主义文学批评论莫文斌,罗艳《求索》2005(02). [2]试论20世纪英美女权主义文学批评理论的流变及其影响《北方民族大学学报》2002(02). [3]女性主义文学批评的本土化历程及其问题[J].魏天无外国文学研究,2011(06). 英美文学硕士毕业论文范文篇2 论英语教学中的英美文学 摘要:随着社会的飞速发展,要适应新世纪英美文学教学的发展,满足21世纪外语人才的需要,高校必须改变传统的英美文学教学模式,不断加强英美文学教学改革,构成合理的学科梯队。本文从英美文学在英语教学中的重要作用、英语专业英美文学教学现状和英美文学的 教学方法 三个方面进行了探讨。 关键词:英美文学;英语教学 一、英美文学在英语教学中的重要作用 (一)有效提高学生对所学英语知识的实际应用能力 文学作品是语言的艺术表现形式,是源于生活而又高于生活的文字语言形式。语言文字经过大师们的加工酝酿,便具有了鲜活形象的生命力,成为社会生活中的经典和宝贵的精神文化财富。因为文学作品中饱含生活气息,使人们更加易于接受,所以成为教学的典范和人们争相模仿的对象。在英语教学中适当引入英美文学作品赏析,可以进一步提高学生对英语语言背景的了解和对英语语言艺术的浓厚兴趣。在英语教学过程中充分利用这些经典的英美文学作品,结合其中的优美的语句段落让学生们在具体的语境中去感悟单词和语法的实际应用,能够收到良好的教学效果。 (二)可以提升学生的个人修养和综合素质 在英美文学作品的熏陶下,学生们不仅学到了基本的英语常识,还通过对作品内容的了解进一步开拓了自己的文化视野,了解到在不同文化背景下的文学作品所表现出的不同的社会生活场景,从而使自己的个人修养和文化情操得到进一步提升,对不同文化的欣赏、学习能力进一步增强。通过学习优秀的英美文学作品,在不同程度上了解英美国家的发展历程,感受英美人民的生活现实,可以让学生的 思维方式 和修养水平得到不同程度的提升。 (三)能够培养学生的思辨能力 文学作品是作者优秀思想的结晶。通过阅读作品,我们可以和作者进行跨越时空的精神交流。优秀的文学作品,其内容寄托于文字之中但精神无限延展。在欣赏文学作品的过程中,我们展开丰富的想象能力,对作者表达出的中心思想从不同角度加以揣摩,从而丰富了我们的情感体验、滋润了我们的心灵,是我们的眼界进一步拓宽。在英语教学上,通过阅读英美文学作品,对作品内容进行赏析,可以增强学生的创造性思维能力,提高他们对英语语言的理解能力。 对于同一篇作品,学生们可能会有不同的理解,教师可以引导学生对作品展开讨论,抒发自己的见解,在探讨过程中教师引领学生进入一个潜藏着未知答案的文本空间,由于没有标准答案,学生能够自己理解自认为正确的看法,主动去通过作品对作者进行评判。他们主动对话作者、质疑作者甚至否定作者,在对作品进行深入细致的分析、探讨中,逐步养成敏锐的感知能力,掌握严谨的分析方法,形成准确的表达方式。在英语教学中引入英美文学作品赏析的真正意义也正在这里。 二、英语专业英美文学教学现状 在我国的英语专业教学中,英美文学教学还保持着传统的泛读化教学方式。文本资料以教材上的为主要对象,在英语课堂上教师重点讲解教材,把重点在黑板上罗列出来,学生阅读仍然是次要的。英语教师往往背负着较重的教学目标,对教材的讲解也只是一遍而过,而教材对于英美文学的选取也受篇幅所限往往节选某一段落,对于英美文学的分类和评价往往比较混乱。 在英美文学课程中,由于教材教学内容信息量大,历史年限跨度长,文学流派和创作风格不一,英语文学作品的完整性和作品中心思想无法得到全面展现。这使得学生们的阅读效果大打折扣,教师在讲解过程中也无法全面展现作品中蕴涵的宝贵精神财富,只能针对几个关键的词汇和语言点重点讲解。 所以,现实中英美文学与课往往就是教师在讲台上漫无目的讲,学生在下面机械地听,麻木地记词汇。随着民间国际交往的不断扩大,英语专业教学中通过英美文学阅读引导学生提高 英语学习 效果,提升英美文学作品的阅读欣赏能力已经成为当下学术界的共识。 目前的英美文学教学模式还存在很大的问题。首先体现在教师的授课方式上,在课堂上,教师对于教材中的英美文学理论部分的讲述过于冗长,使学生们对学习毫无兴趣可言。学生们对这一部分的课堂内容只是被动地接受,自己不会动脑去思考有关作品的问题。教材选取的作品与文史理论也不利于课堂教学有效进行。其次,英美文学课由于教材篇幅有限,无法完整摘录某一文学作品,只能有选择地节选作品中的关键段落,而对作品的完整性造成破坏,作品的发生背景、人物介绍也变得残缺不全,学生初次接触作品很难深入阅读下去,教学效果可见一斑。 三、英美文学的科学教学方法 (一)循序渐进 英美文学课是需要一定的英语基础的,因此在课程安排上要遵循循序渐进的教学规律,贯穿于整个英语教学过程的始终。在具体的授课方式上,要考虑到学生们对英语的掌握情况,结合学生的词汇量和阅读水平逐步提高讲课层次。例如,在学生刚入学可以选择一些简单的英语读本培养他们的 英语阅读 习惯,等他们有了良好的阅读习惯,阅读水准达到一定的水平后,再给他们安排英语作品的原著阅读赏析。只有阅读英美文学原著作品,才可以看做是真正意义上的英美文学 教育 。学生有了一定的原著阅读经验,可以在课堂上适量增加阅读量,逐步提升学生们的英语阅读水平。 (二)通读原著 开设英美文学阅读课的目的是全面掌握英美文学作品的中心思想和作者的写作特色。只有将英语原著通读下来,才能充分体会到作品的语言特色、思想脉络和其中蕴含的深刻道理。目前我国英美文学教材只是节选作品的某一章节,断章取义,不利于学生整体理解作品。因此教师要创造条件,使学生尽量通读原著全文,全面体会作品思想内核,有条件的也可以横向扩展,多读一些相关作品,从更广阔的角度试着去理解作品,一定能收到意料之外阅读效果。因此,教师要向学生强调通读整本书的重要性,并布置写 读后感 ,督促学生完成任务。 (三)向学生推荐作品 英语教师在教授英美文学课时,除了教材上节选的内容外,还要积极拓展学生们的知识面,向他们推荐一些通俗易懂、可读性强的英美文学作品。例如英语典籍《圣经》、英国史诗文学《贝奥武夫》、经典小说《鲁滨逊漂流记》等等,都是一些优秀的英语文学作品,读来让人兴趣盎然,学生们课余饭后可以认真的深入进去进行精读。 (四)要求学生写读后感 英美文学作品阅读不能仅仅当做消遣,教师要要求学生每读完一篇作品都要写出心得。只有这样学生们在阅读过程中才会加强体验,在写读后感时重温对作品的个人理解,从而加深了最作品的认识。教师可以从学生的读后感中看出学生对作品的掌握是否充分?认识角度是否恰当?指出他们的不足,引导学生重读作品相关章节,纠正错误认识,进一步提高学生的英语阅读分析能力。此外,英美文学课程的考核可以采取写论文的方式,来促进学生通读作品,加深认识。 (五)让学生积极参与课程设计 课堂教学中教师可以反串角色,让学生主导课堂教学,扮演老师的角色在讲台上为大家讲解分析教材。这样可以活跃课堂气氛,调动学生们的学习积极性,使学生参与到课程设计中来,在学习中变被动为主动,加强对学习过程的记忆。从而避免了其被动接受知识养成的惰性。这样做一方面强化了课堂教学的学习氛围,另一方面使学生主动去对作品内容进行学习、记忆,对作品的印象进一步加深,促使他们在课外通过各种途径去对作品本身或作者相关资料进行搜集、检索,将之作为教科书的有益补充,学生们的自主学习能力得到有效提升。 四、结语 随着教育改革的不断深入,英语教学模式和教学理念面临着全新的挑战,在英美文学课程的教学上,只有转变教育理念,创新教学模式,改革教学内容,改进教学方法,在教育实践中探索有效的英美文学教学方法,合理的利用现代化的教学手段,以一颗火热赤诚的心投入到教育事业中,才能真正地帮助学生提高英语学习能力,满足新时期对外语人才的需要。 参考文献: [1]胡恒.基于网络环境的英语文学课程教学设计[J].英语广场(学术研究),2012,(5). [2]董梅.英语教学中导入经典文学阅读的创新型教学研究[J].前沿,2012,(10). [3]张春开.浅谈英美文学在高中英语教学中的渗透[J].英语教师,2012,(4). [4]章洁帆.论文学性在综合英语课堂上的体现[J].宁波教育学院学报,2012,(2).

英美文学,是指英国的文学和美国的文学代表作品,长期以来,英美文学在世界文学史上占有重要的意义,也给现代文学的发展指引和引导了重要的方向。下面是我为大家整理的英美文学论文,供大家参考。

我国自1953年开始在高校英语专业学生中开设英美文学课到现在已有近60年的历史,英美文学课作为英语专业学生的高年级主干课程,在整个课程体系中占有重要地位。2000年 教育 部颁发的《高等学校英语专业教学大纲》规定:文学课程的目的在于培养学生阅读、欣赏、理解英语文学原著的能力、掌握文学批评的基本知识和方法,通过阅读和分析英美文学作品,促进学生语言基本功和人文素质的提高,增强学生对西方文学及 文化 的了解。由此可见,文学课教学在提高学生的语言功底,全面提升大学生人文素质方面起着重要的作用。然而,英美文学课对于学生的“内在”气质培养是需要花费一定时间的,需要学生在课上积极参与,课下静心研读经典并吸收其中的人文知识财富。然而,随着商品经济的触角不断深入到社会的每个角落及其网络文化的迅速崛起,高校学生越来越重视诸如 英语口语 、 商务英语 、 旅游英语 等实用性课程及其网络上的快餐文化,社会导向使得学生越来越不屑于花时间潜下心来认真研读经典的文学作品。笔者曾在我省六所理工科院校做过一项调查,结果显示,能在课余时间阅读文学经典作品的学生只占被调查学生总数的8%,而62%的学生将诸如 演讲技巧 、交际能力、创业秘诀之类的书放在了课余阅读的首位。在这种背景之下,文学课教学也遇到了诸多困难,甚至一些高校为了迎合社会上的这种趋势竟压缩英美文学课时,使得英美文学课呈现出被边缘化了的趋势。不少著名语言学者感慨:现在的语言专业学生的口语表达能力很好,但内在修养素质欠佳,对所学语言国家的思想观念、价值取向、风俗文化知之甚少,学生几乎成为了一个个语言与翻译的机器。为了有效激发学生对英美文学课的兴趣,充分发挥英美文学的教学及其育人作用,不少学者对高校英美文学的教学现状做出过富有成效的调查,本文结合前期的英美文学教学调查 报告 成果,提出了多元、复合式的英美文学教学方法不仅能够有效提高课堂教学质量,激发学生对英美文学课的热爱,而且能够提高学生的整体素质和思辨能力,并进一步探讨了复合式英美文学教学方法的意义及与传统“四段论”的教学方式作出了比较。

一、“四段论”的英美文学教学方式

南京师范大学英美文学学者程爱民教授曾对目前我国英美文学课的教学方法做出过一项调查,调查显示:绝大多数英美文学课教师仍然沿用较为传统的教学模式,即只注重教师的讲解,对学生参与的要求不高。在讲一个作家或一部作品时,先从时代背景、作家生平讲起,接着是作品的思想内容、艺术特点。这种“时代背景”“作家生平”“作品的思想内容”“艺术特点”式的四段论程序化教学方法基本是“以本为纲”,即以课本为主要教学素材,教师在课堂上主要根据英美文学史的发展过程,按照教学计划安排教学进度;教学方法基本上是按照英美文学史的发展过程,将英国文学史和美国文学史划分为几个主要阶段,上课时教师首先介绍某一历史阶段的文学时代背景、总体文学特征,然后逐个介绍、讲解作家的生平、创作经历和主要文学作品。并对课本中作家代表作的摘选部分进行讲解。在课堂上,教师也会对学生提问,但是提问次数不多,主要是教师在讲台上讲解、学生在座位上听讲。这种“填鸭式”而非“启发式”的教学方式极易使课堂气氛变得较为沉闷,所造成的结果就是老师一个人在讲台上唱独角戏,而讲台下的学生却不能真正融入到老师的讲解当中。用这种方式进行英美文学教学,很难对学生形成较大的影响。这种单一的“四段论”程序化教学有其形成的背景。在多媒体教学尚未在中国大学大面积铺开的时刻,英美文学教学也依赖传统的教室黑板教学,英美文学教师很难依赖教学硬件设备给学生提供大量的相关信息。而鉴于英美文学课时较短,无法抽出太多的时间来进行课上的讨论,所以这种“填鸭式”的教学方式在所难免。

二、多元复合式的英美文学教学方法

北京大学博士生导师李赋宁说:英美文学课属于人文科学门类,它的目标是培养学习者的人文精神,提高其文化修养和素质,树立社会责任感,造就德才兼备的外语人才。从本质上看,文学作品是作者对人生和社会的体验、感受和思考的记录,读者对文学作品的理解只有靠融入性的交流——将个人经历融入到作者的世界中与作者进行交流时才能实现。因此,文学课教师应该多启发和引导学生,唤起学生的心理感受和参与热情,而不仅仅是用透彻的讲解来主宰课堂并且替代学生的思考。鉴于英美文学教学在 英语学习 中的重要作用,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应当用英美文学名著中随处可见的人文思想、智慧和魅力去吸引学生,充分发挥英美文学教学固有的优势和内在的潜力,激活文学课的效力,运用各种灵活多样的教学手法来实现其教学目的。基于以上分析,笔者认为应当将以下元素融入到实际的英美文学教学中去,以实现一种多元复合式的英美文学教学。

(一)构建“互动式”的英美文学教学模式

从上述分析中不难看出,传统“四段论”英美文学教学模式的缺点就是缺少创造性和交互活动,整个教学过程是单向的,仅是由教师指向学生,师生之间很难形成有效互动,所以将“交互式”的教学模式引入英美文学课堂教学中势在必行。交互式教学法最早是在1982年由美国教育学家Palincsar提出的一种富有创意的教学理论和策略。与传统的以教师为中心的教学法不同的是,交互式教学法始终将学生放在学习的中心位置上,让学生参与教学活动的全过程,真正成为教学活动的主体。同时,交互式教学方法还强调将教师放在教学的主导位置上,实现教师与学生、学生与学生、学生与教材之间的双向良性交流与互动。简言之,交互式教学法就是以师生、生生互动为桥梁,摒弃教师“一言堂”所带来的填鸭式教学,使英美文学教学中的教师、学生、教材和媒体几大要素之间形成立体的信息交流和传递。由于课堂教学是以传递知识信息为主,所以使用交互教学法时,切不可为了课堂的活跃而忽略了教学目标。交互式教学法用于英美文学课堂教学中时要遵循以下原则:一是以教学重难点为中心原则。英美文学课作为专业主干课程包含了许多学生理解不了的重点和难点,在教学中要引导学生以教学重点为轴,以解答难点为线,师生、生生合作互动探究教学中的疑难问题,寻求有效的解决途径。教师的作用主要是始终把握课堂沿着既定设计进行,避免因为互动而忽略文学教学中重点和难点的处理。二是构建开放课堂原则。开放式课堂是可持续发展的课堂,教师通过富有策略的引导和兴趣、情感的激发,使学生学习知识成为自身需求的表现,通过组织小组合作探究,体验性学习,个性化学习等学习模式,使学生在融入性的氛围中主动学习,这对学生体验文学名著中作者的世界观和价值观有着重要的意义,可以有效解决学生和作者之间融入性交流不足的问题。三是实践性原则。在教学实践活动中,通过课堂教学实践,设置与教学内容相符合的英语情景,让学生在欣赏与分析英文原著的过程中提高听、说、读、写等基本技能。采用交互式英美文学教学方法能极大发挥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的主观能动性,引导他们得出自己的结论。一千个人读《哈姆雷特》就会有一千个哈姆雷特,每一部文学作品都是开放性的,学生们不喜欢教师将自己的意志和理解强加在自己头上,他们更喜欢通过阅读得出自己的理解和观点。比如在学习福克纳的短篇小说《致艾米丽的玫瑰花》时,笔者采用如下方式来实践交互式教学法。首先,让学生在课下来准备作家福克纳的相关资料,课上予以展示。教师根据学生准备的相关资料,进一步深入挖掘学生一般不能洞察到的福克纳作品的主题:对罪恶的惩罚总会以某种形式在后代人身上得以呈现。然后教师给出有关情节,人物和主题的几道思考题,让学生带着问题来阅读整篇小说。最后,让学生各抒己见,发表对小说的看法,主要是围绕着为什么艾米丽小姐要杀死自己的情人,及其为什么作者将题目命名为《致艾米丽的玫瑰花》,而全文并无玫瑰意象的出现。最后教师根据学生的发言进一步 总结 该篇小说怎样扣住福克纳小说的一贯主题。在这个师生、生生互动的过程中,学生对小说的理解比教师单独讲解要深刻得多。通过学生主观能动性的发挥,枯燥的文学课堂将变得丰富多彩,学生对文学课的兴趣也将变的愈加浓厚。

(二)利用计算机网络环境辅助英美文学教学

从学习论的角度出发,建构主义学习理论是基于计算机网络的英美文学教学模式重要理论来源。建构主义提供了一种与传统的客观主义不同的学习理论。这种学习理论认为:认识并不是主体对于客体被动、简单和肤浅意义上的反映,而是一个不断深化、主动和从深层意义上进行建构的过程,即所有知识意义都是通过内在表征过程主动建构出来的。同时,学习环境在知识建构的过程中起着重要的作用,建构主义学习理论强调为主体建构提供良好的外部条件。这些思想都在基于计算机网络的英美文学教学实践中有所体现。首先,计算机网络的图像、声音、视频能够调动起学生的视觉、听觉等各个器官,充分激发和挖掘了学生的直觉思维和参与意识。一幅图片当中所容纳的信息内容可以和上百甚至上千个文字想比较,而一部电影视频中所包含的内容就更多,学生们只需要两个小时的时间就可以了解完一整部小说中的所有内容。其次,信息媒体的一大特征就是它的可延伸性和可交互性,学生可以通过网络进行超文本链接,搜索到很多与所学英美文学内容相关的信息,进一步加深理解。另外学生在进行选择、提取信息及其发布信息的过程中能够得到评估和反馈,这使得学生主动参与到学习过程中去发现、归纳文学中的内在规则,这种参与认知能够积极调动学生的潜能,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策略。目前,英美文学课的课时有限,不允许教师包罗万象的将教学内容呈现在课堂上,但是通过计算机网络等多媒体技术,教师可以将英美文学课堂有效延伸,以缓解目前英美文学教学内容庞杂而课时有限的矛盾,同时,学生的自主学习、自我管理能力也能得以有效培养。

(三)构建立体化的教学内容

多元复合式的英美文学教学方法也必将带来教学内容上的一场革命。目前,许多学校的英美文学课采用“文学史”+“选段”模式,教师除了在课上依据“四段论”来讲述文学史实外,还会增加一些文学选读来作为一种补充,除此之外,基本没有其他内容。美国哈佛大学心理学教授霍华德•加德纳认为:如果能对同时期的文学及艺术发展有相互对照的了解,就会对该时期的文化精神从整体上掌握;如果能掌握不同时期的精神与不同艺术所呈现的符码,便能进入作品形成的思辨过程,对人文精神的了解会更宽广,就会不再拘于文字的层面。从这个意义上讲,在文学教学中引入跨领域的内容对于拓展学生的思维和提高学生的人文精神有着重要的意义。所以,在英美文学课上,教师若能根据教学内容,不拘泥于纯文学的领域,而将社会、艺术、文化等相关学科的知识、内容与文学的相关内容结合起来,就能引起学生更多的学习意愿,激发学生的潜能。例如,阅读美国殖民地时期的文学作品,就必须了解宗教领域内的清教主义;如果不了解教义中的“原罪说”,就很难理解霍桑的小说《红字》的主题;不了解西方的非理性主义哲学,就不会对西方文学作品如荒诞派文学等产生深入的理解;不了解弗洛伊德的“恋母情结”就很难深入理解劳伦斯的《儿子与情人》。另外,为了构建立体化的教学内容,一定要注意将文学与历史及其哲学结合起来。按当今的学科分类,文学和史学,共同构成了人文学科的主体,而哲学则是超乎一切学科之上的通学,故又有文史哲三位一体之说。虽然文史哲各有其特质,简言之,哲学最为关注生与死,史学最当记述哀与荣,文学最宜抒发爱与恨,但三者又同根同源,因此,在学习文学作品时,完全可以将相关的历史与哲学常识联系起来,利用同学们对历史和哲学已有的基础知识激发学生对文学的学习兴趣。

三、多元复合式英美文学教学方法的意义

通过对英美文学课的学习,实际上是使学生获得对世界和人生的感悟与体验,培养学生对任何生命主体的亲近和敬畏。它不仅是一门科学,更是一种对世界的态度。通过教师使用多元复合式的教学方法,可以给学生提供广阔的自由发展空间,充分发挥学生的主动性、积极性和创造性。学生通过积极参与英美文学课的教学,养成积极思考与表达的习惯,通过积极阅读英美文学作品原著,理解英美文学与文化,提高文学批评鉴赏能力和英语水平,学生的分析能力和思辨能力在这个过程中也就得到了相应的提高。

学习英美文学除了可以提高学生的语言能力和认知水平外,更重要的是可以培养学生健康高尚的道德观和审美观,提高学生的人文素质,因为文学作品具有不可替代的感染力和教化作用,通过学习和分析作品中的真善美和假丑恶,引导学生形成正确的的世界、人生和价值观,培养他们认识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从而有助于大学生陶冶情操、开拓心智、提升他们的思想境界。从这个意思上说,多元复合式的英美文学教学方式的确为高校的人文素质教育提供了一个重要的平台,对于培养大学生的综合素质起到了关键的作用。

由于受到当前社会上“功利主义”和“实用主义”思想的影响,许多英语专业的学生对文学课程的设置怀有排斥态度,认为文学课程毫无实用价值,对自己将来找工作并无帮助,因而否定文学课程的意义。的确,文学教育自身的特点决定了它不可能在短时间内起到立竿见影的效果,它是一种长期的潜移默化式的滋养。正如虞建华教授所言:“文学是一门‘致知’的学科。真正有价值的文学作品,通过语言的艺术反馈 经验 ,提供认识社会和人本身的观察窗口,它的影响力不是直接的,而是深远的;不是物质层面的,而是精神的;不是可以明显感知的,而是潜移默化、无所不在的”。学校如果过分强调英语学习的实用性就会导致学生思想贫乏,心灵闭锁,缺乏 想象力 和创造力,学生的综合素质必然滑坡。

一、文学教育及其重要意义

文学教育不同于语言教育,但又跟语言教育互为依托。语言教育的目的是培养学生的语言应用能力,具有很强的工具性特征。英美文学教育是在英语语言能力的基础之上,培养学生的文学鉴赏能力、文学品味与健全的人格。文学具有抚慰心灵、陶冶情操、塑造伟大人格、开拓人类精神空间的内在价值。文学教育为学生提供有“意义”和有“韵味”的语言输入,使学生耳濡目染于优美的英美文学语篇,从而帮助学生塑造独特个性,培养文化宽容精神,提高鉴赏能力、思维能力、想象能力和创新能力。中国科学院院士杨叔子认为,“人文文化具有重要的基础地位,关系到民族的存亡,关系到国家的强弱,关系到社会的进退,关系到人格的高低,关系到涵养的深浅,关系到思维的智弱,关系到事业的成败。”我们对学生进行人文素质教育就是要将人类的优秀文化成果通过知识传授、环境熏陶,使之内化为学生的人格、气质、修养,成为人的相对稳定的内在品格。在文化与文明的传承过程中,文学起到了功不可没的作用。文学涉猎广泛的题材,在表达悟识、 反思 生活方面的价值是任何其他方面的学习难以取代的。就个人的长远发展和民族的长远利益来说,文学教育虽然费时、费力,不容易见成效,却是一项意义深远的旨在提高民族整体素质的人文工程。

二、英美文学教学改革途径

现在的英美文学课程课时偏少,教学内容不够丰富系统,教学方法单一,要想通过文学教育更好地培养学生的素质,就必须探索英美文学教学改革的途径。

1、调整授课学时

随着现代教育技术的发展,传统上依靠教师在课堂上带领学生操练的语言技能课如听力、口语和阅读等课程,现在可以借助计算机和 网络技术 减少课时,采取教师课堂指导、督促、检查和学生自我操练相结合的教学方法,这样就为文学教学腾出了教学时间。可以将文学类课程提前到大学二年级,并贯穿整个大学后三年,这样学生的人文素养和英语基本功一定能有较大的提高。

2、增加“文学批评理论”教学

当前英语专业学生的课程设置中,很少出现“文学批评理论”的身影,这不得不说是一种遗憾。文学文本所涉及的话题是复杂的、深入的、丰富多彩的,并没有什么一成不变的答案。文学教学不是要去寻找各种权威的或正确的解释,而是要为学生提供一个阅读和思考的场所,教师应该鼓励学生学会个性化的阅读和培养一种独立思考的能力。在这个过程中,文学教学应该对学生的智慧产生影响,而文学批评理论的学习可以发挥很大的作用。20世纪各种新的文学批评理论不断涌现,我们看到了马克思主义批评、读者反映批评、结构主义、结构主义、后殖民主义等。这些文学批评理论颠覆了传统的文学“经典”教学内容和模式。文学理论可以使我们以完全不同的方式去阅读经典作品,并使我们认识到经典作家要比我们过去对他们的认识复杂得多。

3、改革教学模式

以教师为中心的传统教学模式注重专业知识的单向传授,学生的积极性、主动性和动手能力不强。课堂教学应将教师的讲授与指导、课前小组准备与课堂专题讨论结合起来,有效地实现师生之间的互动。教师通过布置开放性的研究任务,让学生带着问题,以协作学习的方式完成自主探究学习。学生对图书馆和网络资源进行查阅检索,对所得资料进行分析比较、选择取舍、加工处理,这是一个努力探索、积极进行意义建构的过程。教师是意义建构的帮助者,即帮助学生学会独立思考和独立解决问题的能力。教师也可利用多媒体设施与影视资源,增加学生的学习兴趣,或号召学生运用想象力,根据名著改编作品并进行舞台表演。

4、改革评价模式

传统的学生评价模式主要是考察学生掌握的知识量,能力评价环节较薄弱。我们应注重考核学生的综合素质,注重过程性评价。在评价过程中,评价主体应该是多元的,包括教师、同伴和学生本人;考核方式应该是多样的,包括试卷测试、课外学习、课堂汇报、小组答辩、PPT制作,课程论文写作等。

英美文学论文范文相关 文章 :

1. 英语文学类论文范文

2. 英美文学赏析论文

3. 英语毕业论文范文

4. 有关于文学素养论文范文

5. 文学类文学素养论文范文

  • 索引序列
  • 硕士学科英语毕业论文
  • 英语学科硕士毕业论文
  • 英语学科教学硕士毕业论文
  • 硕士学科英语毕业论文范文
  • 英语学科硕士毕业论文范文
  •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