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农业经济可持续发展研究
【摘要】我国作为一个农业大国,大力发展农业经济对于保障国计民生有着十分重要的意义,农业经济更是我国国民经济得以全面发展的前提与基础。然而,随着社会经济发展的脚步不断加快,当前我国的农业经济正暴露出越来越多的问题,使得我国的农业经济处于一种不稳定的发展状态,要解决农业经济在发展过程中暴露出来的各种问题,必须要率先实现农业经济的可持续发展。
【关键词】农业经济可持续发展重要性问题
为了能够彻底解决农业经济的可持续健康发展,相关部门在制定政策改善发展的过程中,必须要做出全面的考虑,切不可“哪里有漏洞再补哪里”。我国在农业经济可持续发展过程中需要借鉴国际经验,同时又需要结合本国国情来彻底改革农业经济的发展模式。
一、可持续农业经济的内涵
由于发展中国家与发达国家的农业经济发展水平有着较大的差距,所以我国作为发展中国家,对于可持续农业经济的定义与西方发达国家有所不同。发达国家一般拥有较高的农业经济发展规模,整个农业的投入水平也更高,并且由于发达国家有着较高的科技发展水平,所以农业现代化的程度也较发展中国家要更高。对于发达国家而言,粮食生产已经出现过剩,所以其农业经济发展的主要目标不再是提高粮食产量,而是做到农业生产与生态保护达到一定的平衡。所以对于发达国家而言,可持续农业经济中,他们更多地把生态环境的保护放在首位。
而对于以我国为代表的发展中国家来说,农业的发展水平依然较低,所以提高粮食产量依然是发展农业经济的最主要目标。我国农业经济发展过程中,存在着现代化水平低、农业经营未实现大范围的市场化、农业投入水平不足等问题。因此,对于我国而言,发展可持续农业经济首要任务是“促发展”,即依靠自己研发的或购买的国内外先进农业生产技术来结合地方农业现状提高农业经济的生产率,以确保满足人们对于粮食的需求,同时我国农业经济的可持续发展要做到在保证持续、协调、均衡地发展农业生产,满足人们需求的同时,注意避免对生态环境造成不可逆的破坏,使得农业的生产可以持久地进行。
我们在理解可持续农业经济时,必须形成一个共识,即:可持续农业经济应当以提高农业经济的生产效益作为主要目标,以保护并且适当改善生态环境作为前提,以现代化农业生产技术作为发展的基础,同时依靠政府相关部门、农业经济组织团体、广大的分散的农民三者之间相互协作,来实现经济的持续、稳定发展模式。
二、农业经济可持续发展的重要性
1、是优化生态环境的需要
一个国家的社会、经济能否做到可持续发展,关键是看国家的生态环境是否处于一个良性的状态。目前,人类的各种生产活动已经对全球的生态环境产生了极大的破坏,且很多破坏无法挽回。为了发展农业,人类在开垦土地与森林时毫无节制,在使用农业资源时浪费极其严重,并且在农业种植时,大量使用农药、化肥,这些残留的化学物质使得耕地的再生产效率急剧下降,也造成了对农业资源的不可逆消耗。在中国,每年有大量的农业耕地由于农业生产者的破坏性生产活动造成的沙漠化、水土流失等问题而严重减少。实施农业经济可持续发展,目的就是为了促使人们在进行农业生产时能够做到合理开发并利用有限的农业资源,改善人们在农业经济生产中的短期行为。
2、是处理好长期利益与短期利益的需要
农业经济作为我国国民经济的基础,在国家整体经济水平的发展上有着十分重要的作用,也最终决定着整个国民经济能否得到可持续发展。在发展国家经济的过程中,必须要发挥好农业经济的基础性作用,尤其要处理好农业长期利益与短期利益之间的平衡关系,即长期利益引导与协调短期利益,短期利益为长期利益服务。为了实现农业经济长期发展的需要,现阶段的农业经济在发展过程中一定要注意合理科学地使用农业资源,增加对农业科学技术的研发投入,也就是要做到农业经济的可持续发展。
三、推进农业经济可持续发展过程中遇到的问题及相应的对策
1、农业生产基础设施普遍较为落后,农业生产低效
我国农业生产设施较为落后,大部分的农村地区,尤其是我国西部地区,农村还处于比较封闭的环境中,仍然采用的是传统的生产方式,农业劳作和生产基本全都依靠人力来进行,生产效率必然不高。加上农业生产设施落后,对于天气等不确定性因素的影响就更显得无能为力,往往只能够靠天吃饭,不能够做出一些主动的预防。农业生产基础设施普遍较为落后,农业生产效率低下,就不能够为可持续农业经济的发展创造有利的条件。
对策:应将信息技术引入到农业经济的可持续发展中来,通过充分使用现代信息技术来扩大农业生产经营的范围,提高农业生产经营的管理水平。现在是信息化时代,信息的数量和质量已经成为一种新的生产力,农业经济要得到可持续、充分全面的发展,必须要充分利用这一现代化技术手段,尤其是在农业的生产、供应与销售的管理上,更应该发挥信息化技术的强大作用。目前较为常用的农业经济信息化技术是资源环境的遥控感应监测技术,通过地球之外的人造卫星以及设置在地面各个角落的接收系统,来实现对整个地球资源的实现总体监督与控制,并及时地监控各地的病虫害等自然灾害的情况。
2、农业结构存在一定的盲目性和不合理性
目前我国的农业产业结构的调整主要是由政府来倡导实行的,很多地方性政府在进行农业经济结构的调整上还存在着很大的盲目性。我们都知道由于每个地方的农业资源分布各有特点,所以不同地区的农业结构应当是不一样的,但是有的地方政府在调整农业结构时,甚至直接照搬照抄其他地区的农业结构,导致农业生产效率极其低下。地方政府在进行农业经济产业结构调整时,更多的时候往往带有一定的政治色彩,即首要的目的不是为了增加农民的收益,而是为了达到自身的一些目的。在这个情况下,有关部门做出的有关农业产业结构的调整决策,都不是基于对市场的有效调查做出的,决策的可参考性也不大。在政府对产业结构做出调整并与农民双方签订合同时,并不能够给农民一个有效的保证,所以当最后出现农产品滞销时,受损失的往往是农民自身。由于农民依照政府做的产业结构规划进行生产,最后生产出来的农产品不能得到市场的认可,会产生滞销的情况,政府没有实现给农民一些经济上的保障,所以当这种销售困境出现时,往往是置之不理的态度,要么就是采取低效收购的政策,这对于农民的损失而言,只是杯水车薪的补偿。尽管农民个人的行为也可以对农业结构的调整发挥修整的作用,但是改变的进度往往十分缓慢。由于农民的信息来源往往十分有限,作为个人在进行产业结构的调整时,往往没有进行长期性的考虑,是一种跟着市场风头走的短期行为,可见这种调整并不具备实质性的经济意义。
对策:当前我国农业大部分都是以粮食作物的生产作为主要的发展方向,要实现农业经济的可持续发展,必须要将发展的主要方向由原来的单一的粮食作为生产为主向粮食作为和经济作物两者共同生产为主进行转变,在做到保证粮食生产为前提的基础上,提高农业生产者的收入水平。农业生产应该由原来的重视产量逐步实现向重视质量的转变。而要实现农业产业结构的良性转变,最重要的是政府要以惠农政策的实施作为契机,切时加大对农业经济发展的投资力度、改善农业基础设施的建设,同时上级政府要加大对地方政府农业经济相关决策的监督与控制,以防有关部门假借职务之便,做出低效的决策指示,误导地方农业经济的结构调整,影响农业经济的发展。
从具体的科学产业结构调整措施上来讲,我们举一些例子来说明。第一,农业生产者可以将诸如小麦、玉米、豆类、谷类等的单一的传统粮食生产销售转为附带生产和销售传统粮食的“衍生物”,即以这些作物为原材料,结合目前市场的需求,生产一些经过一定改造的农产品,例如市面上由“燕麦”为原材料生产的袋装“麦片”等,袋装食品更加符合消费者“食用便利”的需求。第二,充分宣传本地区特有的蔬菜水果,例如新疆的葡萄、西安的石榴、青岛的车厘子,对于这些地区而言,品质与售价已经充分得到了市场的首肯,在市面上具有较大的竞争力。可见,对于一些农业地区来说,也可以开发一种特色的农产品或水果、蔬菜作为亮点,形成一定的地区品牌效应,不仅可以带动当地农业经济的发展,还可以成为旅游业发展的基础,开展农场旅游、农家乐等等,这对于地方而言,都是增加收入的好机会,政府还可以使用增加的收入来进一步加大对农业经济的投入,促进其进一步发展。第三,对于有条件的地方,可以实现以单一的农业生产活动为主向多元化的农业生产活动进行转型,例如原本只有种植业的地区,可以向种植业、畜牧业、林业、水产养殖业综合生产进行转型,实现农业的综合化发展。第四,注重对优势农产品加大投资与扶持力度,按照实现农业经济可持续发展的要求,调整产业布局,将资金投入到最能产生效益的地方去。
综上所述,我国已经开始逐步推行实施农业经济的可持续发展,并且在改革的道路上也越来越深入,推行可持续的农业经济发展也已经收到了一定的成效。但是推行的过程中不可避免地依然存在着一定的问题,这些问题需要有关部门和农业生产者自己去发现与解决,由于涉及到整个农业经济的发展,这必定是个长期的过程,需要每个农业经济的参与者都具备锲而不舍的精神和保持学习的动力。本文来自《农业经济》杂志
上一篇:依靠科技管理谋求农业发展
下一篇:生物固氮与农业经济的可持续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