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期刊发表知识库 > 太极拳一词最早出现的历史文献是

太极拳一词最早出现的历史文献是

发布时间:

太极拳一词最早出现的历史文献是

“太极”一词最早出于何时何处?太极拳的哲学基础属于道家还是儒家?这是太极拳爱好者很关心的问题。然而在学术界的看法并不一致。多数学者或太极拳师都认为,“太极”一词来自《易传。系辞上》:“易有太极,是生两仪,两仪生四象,四象生八卦。”根据近年一些考古发现和哲学研究,这一说法已经受到挑战。至于太极拳的哲学基础,传统说法都是来自道家理论。一是太极拳创自武当道士张三丰,属武当派;二是太极拳基本理论源于道家创始人的著作《老子》。1925年,陈微明在《太极拳术》中附有《太极合老说》一文,引用((老子》十二条解释太极拳原理。已故著名学者孟乃昌先生,在《武当》杂志1990年第1、2期发表了《老子与太极拳》一文,进而列举五十二条《老子)}原文,解释太极拳的原理。然而,也有作者在其著作中断言:“太极拳的古典哲学基础来自《周易》,是无疑义的。谈到太极拳的古典哲学基础,有人认为是老子学说,这不正确。”对此,笔者近年也做了一些探讨,下面谈淡浅见,欢迎方家指正。“太极”一次最早出自《庄子》说到《易》,有所谓“易更三圣”,“世历三古”之说。即伏羲氏作“先天八卦”;周文王作“后天八卦”,并将八卦演化为六十四卦;孔子作《十翼》,即《易传》。这种说法对于《易》的体系是在不同时代、经过许多人逐渐完善的观点,无疑是正确的,然而对其具体内容,从古代就有人怀疑过。所谓《周易》,包括《易经》和《易传》两大部分。《易经》是六十四卦及其卦辞,是占盆(算卦)用的;《易传》是解释“经”的,有重要的哲学价值。二者出现的时代也有显著差别。目前多数学者认为,《易经》产生于周朝初年,当非儒家作品,《易传》创作于战国中晚期,比《易经》晚得多。从北宋欧阳修开始直到现代学者的研究,孔子作《易传》的说法已被完全推翻。限于篇幅,本文对有关考证材料从略。就《易传》而言,也不是一人一时之作。《易传》共有七种十篇,即《象传》上下、《象传》上下、《系辞》上下,及《文言》、《说卦》、《序卦》和《杂卦》(故称“十翼”)。据北京大学朱伯昆教授研究,《象传》形成最早,在战国中期以后,孟子和荀子之间,《象传》在《象传》之后,《系辞》又晚一些,在《庄子。大宗师》之后,是“战国后期陆续形成的著述,其下限可断于战国末年。”(朱伯昆:《易学哲学史》,北京大学出版社,1986年)《系辞》中的“太极”一词,首见于道家典籍《庄子·大宗师》:“道……在太极之先而不为高,在六极之下而不为深。”朱伯昆教授说:“此处太极与六极对文,太极指空间的最高极限,《系辞》说的‘太极’,指大衍之数或奇偶两画未分的状态,乃卦象的根源,故称其为太极。庄文说的‘太极’,当是此辞的最初含义,而《系辞》则是借用庄文的‘太极’解释笼法。”(引文同上)如果对于《系辞》晚于《庄子》并借用“太极”一词还有怀疑,那么,到了汉代的帛书《系辞》仍无“太极”一词,就是“太极”最早见于《庄子》的铁证了。见下述。《系辞》“太极”的原文是“大恒”前面说,《系辞》中“太极”一词借用于《庄子》。实际上,“借用”是后来的事,《系辞》的原文并非“太极”,而是“大恒”,这是从马王堆汉墓出土的《系辞》发现的。1973年底,在湖南长沙马王堆汉墓,出土了大量帛书,尤其是帛书《老子》甲乙本和帛书《周易》,引起了世界性的关注。帛书《老子》公布较早,惟独帛书《系辞》仅在1987年12月被透露出有关内容,直到1992年8月,才首次公布了原件照片,和出土时间相差近二十年。原来,帛书《系辞》与今本比较,不但内容少了一半(在帛书中是另外的文章),还有两处重要差别:一是帛书没有“大衍之数”一节,二是今本的“易有太极”在帛书中是“易有大恒”。帛书没有“大衍之数”,使《易经》研究的“象数派”颇感困惑;而“太极”一词原为“大恒”,则使《易经》研究的“义理派”惴惴不安,因为“太极”说似乎向来被认为是《易传》的专利。《系辞》原无“太极”,为何借用《庄子》“太极”一词代替“大恒”?是何时借用的? 笔者以为,这显然是对" , ;字的忌讳所致,古代文章,都要回避皇帝的名字。马王堆汉墓出土了两本帛书《老子》,乙本中的许多“国”字,在甲本中原为“邦”字。据研究,这是因为帛书甲本抄写于汉高祖刘邦之前,不避“邦”字,乙本抄写于刘邦之后,忌讳“邦”字,故将“邦”改为“国”。今本《老子》中的许多“常”字,在帛书《老子》甲乙本都是“恒”字。今本《老子》第一段“道可道,非常道;名可名,非常名”,帛书《老子》是“道可道也,非恒道也;名可名也,非恒名也”。这是因为帛书《老子》甲乙本都抄写于汉文帝刘恒之前,不避“恒”字。到了汉文帝刘恒时,人们就忌讳“恒”字,把《老子》书中的“恒”字都改为“常”,沿用至今。帛书《系辞》既然和帛书《老子》同出一墓,当在汉文帝之前,不避“恒”字。今本将“大恒”改为“太极”,显然也是在汉文帝刘恒之时。“大恒”的概念来自《老子》帛书《系辞》的“大恒”概念,确实要比《庄子》“太极”概念的原意更具有概括力。《庄子》“太极”原指空间的最高极限,而“大恒”是指阴阳未分的状态,是卦象的根源,也可延伸为“道”。《系辞》的“大恒生两仪,两仪生四象,四象生八卦”,与《老 子》的“道生一,一生二,二生三,三生万 物”,内容比较接近。“大”与“恒”,正是 《老子》所述“道”的根本属性。在帛书《老子》中,“大”字凡59见,除了“大小”义之外,它还是“道”的代名词。“有物混成,先天地生……吾不知其名,强字之曰‘道’,强为之名曰‘大’。”(25章—按今本章序,下同)“大道祀兮……万物归焉而不为主,可名为大。”(34章)帛书《老子》的“恒”字,凡30见,是“道”最根本的定语和属性。“道可道也,非恒道也;名可名也,非恒名也……恒无欲也,以观其妙;恒有欲也,以观其檄”(1章),“恒德不离……恒德乃足……恒德不武。”(28章)“道恒无名”(32章)……“大”是空间的无限,“恒”是时间的无限,“大恒”即时空的无限。除了《老子》,在先秦著作中恐怕再无如此突出“大”与“恒”者。在《系辞》形成的战国后期,《老子》已有广泛流传,故而《系辞》的“大恒”概念,必出《老子》无疑。但是到了汉文帝时,要回避+,”字,人们不得不借用《庄子》的“太极”概念以代替“大恒”。帛书《周易》为道家传本这也许是一个令人吃.惊的结论。传统的观念,都把《周易》作为儒家典籍。帛书《周易》出土之后,传统观念受到挑战。不但《系辞》的“太极”、“大恒”概念与道家有密切联系,其它内容也与道家学说有密切渊源。台湾大学教授(北京大学客座教授)陈鼓应先生著文多篇,系统论证了《易传》的哲学思想属于道家而非儒家,《易传》亦非儒家典籍,乃道家的作品。他还具体考证了《易传》是道家翟下学派之作(详见陈鼓应:《易传与道家思想》,三联书店1996年第1版)。大陆学者也与之呼应。下面,仅从《易传》中与太极拳关系密切的两个重要概念:“阴阳”和“刚柔”,来分析一下《易传》与道家的关系及太极拳的哲学属性。阴阳说本于道家提到“阴阳”,人们会想到《易传》中“一阴一阳之谓道”这句话。然而对于阴阳学说的产生,请看朱伯昆先生在《易学哲学史》中的论述:“战国前期和中期,阴阳学说是由道家倡导起来的。而儒家的代表人物,从孔子到孟子都不讲阴阳说。《论语》中无阴阳辞句。孟子是战国中期的儒家大师,《孟子》中亦无阴阳说。儒家的典籍《中庸》,据说是孔子的孙子子思的作品,其中亦无阴阳说。这说明战国中期以前的儒家学者,并不以阴阳为一种范畴解释事物的性质和变化。”最早关于阴阳说的文献,见于《国语·周语》:周幽王时,太史伯阳父用阴阳对立解释地震的成因。到了《老子》,就把“阴阳”作为万物产生与发展的基本动力或属性:“万物负阴而抱阳,冲气以为和。”(42章)《庄子》继承《老子》:“至阴肃肃,至阳赫赫。肃肃出乎天,赫赫发乎地,两者交通成和,而物生焉。”(《庄子。田子方》)“天地者,形之大者也,阴阳者,气之大者也。”(《庄子。则阳》)“阴阳于人,不翅于父母。”(《庄子。大宗师)))这又是《易传》属于道家思想和道家著作的证据。亦可说明太极拳的阴阳理论渊源来自道家。刚柔说源于《老子》《系辞》中虽然有非常突出的刚柔观:“刚柔相摩,八卦相荡”;“刚柔相推而生变化”;“刚柔相推,变在其中矣”。但其渊源仍不是儒家,而是道家。在先秦哲学著作中,“刚柔”概念始见于《老子》,黄老学派作品中亦屡见不鲜。然而在孔、孟的著作中均无一见。这又是《易传》属于道家思想和道家著作的重要证据。《老子》哲学,不仅讲刚柔,而且特别强调以柔克刚:“柔弱胜刚强。”(36章)“天下之至柔,驰骋天下之至坚。”(43章)“专气致柔,能如婴儿乎?”(10章)众所周知,“由松入柔”,“运柔成刚”,“以柔克刚”,“四两拨千斤”,正是太极拳修练和太极拳技击的关键要领,也是太极拳健身的不二法门。从“太极”、“大恒”、“阴阳”、“刚柔”这些重要概念的渊源分析,《易传》及太极拳的传统哲学基础属于道家还是儒家?难道还不十分清楚吗?宋明理学与太极拳宋明理学,亦称“道学”,是宋明儒家的哲学思想。主要人物有周敦颐、张载、二程兄弟(颖、颐)、朱熹、陆九渊、王守仁、王夫之等。周敦颐著有《太极图说》,提出“无极而太极。太极动而生阳,动极而静,静而生阴,静极复动。一动一静,互为其根。”作为太极拳经典之首的王宗岳《太极拳论》开头就说:“太极者,无极而生,阴阳之母也。动之则分,静之则合。”可见,王宗岳受宋明理学的影响是很明显的。那么,能否由此说,太极拳源自儒家理论呢?这又涉及到宋明理学配产生背景。原来,儒家学说到了唐代,由于佛、道傲冲击而限于困境。“唐代韩愈等,以及宋什儒家学者力转此风。”尤其是宋儒,“他们以儒家仁义礼智信等伦理道德作为道的内涵,吸取佛、道较为精致的思辨哲学形式,包招道家的道本论、道法自然思想,佛教的心性本体论、理事说等,建立起以天理论为核心的道本论思想体系。”(蔡方鹿:《中国道统思想发展史》,四川人民出版社,2003年第1版)这就是说,宋明理学的哲学体系,也是吸取佛道学说而来的。联系到上述太极、阴阳、刚柔概念的渊源,就更能说明问题。所以陈鼓应先生说:“宋明理学实乃外儒而内佛老,其理论结构与哲学基本范畴主要为因袭老庄与佛学。”(陈鼓应:《易传与道家思想》)当然,宋明理学毕竟属于儒家,他们的学说是对儒家理论的重大发展。这又说明中国的传统文化流派在历史长河中有互相渗透、互相融合的倾向。无论儒家、道家,都有人主张三教归一。张三丰就是三教归一的宣传者:“予也不才,窃尝学览百家,理综三教,并知三教之同此一道也。……无非穷理尽性以至于命而已矣。”(《大道论·上篇)))“三教鼎立,如一屋三门,中无少异。”(《归源论》)笔者所论.无非探源追流、扩大眼界而已,决无门派之见。纵观历史而研究太极拳的哲学基础,恐怕还是要从《老子》以来的道家学说为主线,同时吸取儒家(特别是宋明理学)佛家学说的有用部分,从而完善太极拳本身的哲理系统。

“太极”一词最早出于何时何处?太极拳的哲学基础属于道家还是儒家?这是太极拳爱好者很关心的问题。然而在学术界的看法并不一致。多数学者或太极拳师都认为,“太极”一词来自《易传。系辞上》:“易有太极,是生两仪,两仪生四象,四象生八卦。”根据近年一些考古发现和哲学研究,这一说法已经受到挑战。至于太极拳的哲学基础,传统说法都是来自道家理论。一是太极拳创自武当道士张三丰,属武当派;二是太极拳基本理论源于道家创始人的著作《老子》。1925年,陈微明在《太极拳术》中附有《太极合老说》一文,引用((老子》十二条解释太极拳原理。已故著名学者孟乃昌先生,在《武当》杂志1990年第1、2期发表了《老子与太极拳》一文,进而列举五十二条《老子)}原文,解释太极拳的原理。然而,也有作者在其著作中断言:“太极拳的古典哲学基础来自《周易》,是无疑义的。谈到太极拳的古典哲学基础,有人认为是老子学说,这不正确。”对此,笔者近年也做了一些探讨,下面谈淡浅见,欢迎方家指正。“太极”一次最早出自《庄子》说到《易》,有所谓“易更三圣”,“世历三古”之说。即伏羲氏作“先天八卦”;周文王作“后天八卦”,并将八卦演化为六十四卦;孔子作《十翼》,即《易传》。这种说法对于《易》的体系是在不同时代、经过许多人逐渐完善的观点,无疑是正确的,然而对其具体内容,从古代就有人怀疑过。所谓《周易》,包括《易经》和《易传》两大部分。《易经》是六十四卦及其卦辞,是占盆(算卦)用的;《易传》是解释“经”的,有重要的哲学价值。二者出现的时代也有显著差别。目前多数学者认为,《易经》产生于周朝初年,当非儒家作品,《易传》创作于战国中晚期,比《易经》晚得多。从北宋欧阳修开始直到现代学者的研究,孔子作《易传》的说法已被完全推翻。限于篇幅,本文对有关考证材料从略。就《易传》而言,也不是一人一时之作。《易传》共有七种十篇,即《象传》上下、《象传》上下、《系辞》上下,及《文言》、《说卦》、《序卦》和《杂卦》(故称“十翼”)。据北京大学朱伯昆教授研究,《象传》形成最早,在战国中期以后,孟子和荀子之间,《象传》在《象传》之后,《系辞》又晚一些,在《庄子。大宗师》之后,是“战国后期陆续形成的著述,其下限可断于战国末年。”(朱伯昆:《易学哲学史》,北京大学出版社,1986年)《系辞》中的“太极”一词,首见于道家典籍《庄子·大宗师》:“道……在太极之先而不为高,在六极之下而不为深。”朱伯昆教授说:“此处太极与六极对文,太极指空间的最高极限,《系辞》说的‘太极’,指大衍之数或奇偶两画未分的状态,乃卦象的根源,故称其为太极。庄文说的‘太极’,当是此辞的最初含义,而《系辞》则是借用庄文的‘太极’解释笼法。”(引文同上)如果对于《系辞》晚于《庄子》并借用“太极”一词还有怀疑,那么,到了汉代的帛书《系辞》仍无“太极”一词,就是“太极”最早见于《庄子》的铁证了。见下述。《系辞》“太极”的原文是“大恒”前面说,《系辞》中“太极”一词借用于《庄子》。实际上,“借用”是后来的事,《系辞》的原文并非“太极”,而是“大恒”,这是从马王堆汉墓出土的《系辞》发现的。1973年底,在湖南长沙马王堆汉墓,出土了大量帛书,尤其是帛书《老子》甲乙本和帛书《周易》,引起了世界性的关注。帛书《老子》公布较早,惟独帛书《系辞》仅在1987年12月被透露出有关内容,直到1992年8月,才首次公布了原件照片,和出土时间相差近二十年。原来,帛书《系辞》与今本比较,不但内容少了一半(在帛书中是另外的文章),还有两处重要差别:一是帛书没有“大衍之数”一节,二是今本的“易有太极”在帛书中是“易有大恒”。帛书没有“大衍之数”,使《易经》研究的“象数派”颇感困惑;而“太极”一词原为“大恒”,则使《易经》研究的“义理派”惴惴不安,因为“太极”说似乎向来被认为是《易传》的专利。《系辞》原无“太极”,为何借用《庄子》“太极”一词代替“大恒”?是何时借用的? 笔者以为,这显然是对" , ;字的忌讳所致,古代文章,都要回避皇帝的名字。马王堆汉墓出土了两本帛书《老子》,乙本中的许多“国”字,在甲本中原为“邦”字。据研究,这是因为帛书甲本抄写于汉高祖刘邦之前,不避“邦”字,乙本抄写于刘邦之后,忌讳“邦”字,故将“邦”改为“国”。今本《老子》中的许多“常”字,在帛书《老子》甲乙本都是“恒”字。今本《老子》第一段“道可道,非常道;名可名,非常名”,帛书《老子》是“道可道也,非恒道也;名可名也,非恒名也”。这是因为帛书《老子》甲乙本都抄写于汉文帝刘恒之前,不避“恒”字。到了汉文帝刘恒时,人们就忌讳“恒”字,把《老子》书中的“恒”字都改为“常”,沿用至今。帛书《系辞》既然和帛书《老子》同出一墓,当在汉文帝之前,不避“恒”字。今本将“大恒”改为“太极”,显然也是在汉文帝刘恒之时。“大恒”的概念来自《老子》帛书《系辞》的“大恒”概念,确实要比《庄子》“太极”概念的原意更具有概括力。《庄子》“太极”原指空间的最高极限,而“大恒”是指阴阳未分的状态,是卦象的根源,也可延伸为“道”。《系辞》的“大恒生两仪,两仪生四象,四象生八卦”,与《老 子》的“道生一,一生二,二生三,三生万 物”,内容比较接近。“大”与“恒”,正是 《老子》所述“道”的根本属性。在帛书《老子》中,“大”字凡59见,除了“大小”义之外,它还是“道”的代名词。“有物混成,先天地生……吾不知其名,强字之曰‘道’,强为之名曰‘大’。”(25章—按今本章序,下同)“大道祀兮……万物归焉而不为主,可名为大。”(34章)帛书《老子》的“恒”字,凡30见,是“道”最根本的定语和属性。“道可道也,非恒道也;名可名也,非恒名也……恒无欲也,以观其妙;恒有欲也,以观其檄”(1章),“恒德不离……恒德乃足……恒德不武。”(28章)“道恒无名”(32章)……“大”是空间的无限,“恒”是时间的无限,“大恒”即时空的无限。除了《老子》,在先秦著作中恐怕再无如此突出“大”与“恒”者。在《系辞》形成的战国后期,《老子》已有广泛流传,故而《系辞》的“大恒”概念,必出《老子》无疑。但是到了汉文帝时,要回避+,”字,人们不得不借用《庄子》的“太极”概念以代替“大恒”。帛书《周易》为道家传本这也许是一个令人吃.惊的结论。传统的观念,都把《周易》作为儒家典籍。帛书《周易》出土之后,传统观念受到挑战。不但《系辞》的“太极”、“大恒”概念与道家有密切联系,其它内容也与道家学说有密切渊源。台湾大学教授(北京大学客座教授)陈鼓应先生著文多篇,系统论证了《易传》的哲学思想属于道家而非儒家,《易传》亦非儒家典籍,乃道家的作品。他还具体考证了《易传》是道家翟下学派之作(详见陈鼓应:《易传与道家思想》,三联书店1996年第1版)。大陆学者也与之呼应。下面,仅从《易传》中与太极拳关系密切的两个重要概念:“阴阳”和“刚柔”,来分析一下《易传》与道家的关系及太极拳的哲学属性。阴阳说本于道家提到“阴阳”,人们会想到《易传》中“一阴一阳之谓道”这句话。然而对于阴阳学说的产生,请看朱伯昆先生在《易学哲学史》中的论述:“战国前期和中期,阴阳学说是由道家倡导起来的。而儒家的代表人物,从孔子到孟子都不讲阴阳说。《论语》中无阴阳辞句。孟子是战国中期的儒家大师,《孟子》中亦无阴阳说。儒家的典籍《中庸》,据说是孔子的孙子子思的作品,其中亦无阴阳说。这说明战国中期以前的儒家学者,并不以阴阳为一种范畴解释事物的性质和变化。”最早关于阴阳说的文献,见于《国语·周语》:周幽王时,太史伯阳父用阴阳对立解释地震的成因。到了《老子》,就把“阴阳”作为万物产生与发展的基本动力或属性:“万物负阴而抱阳,冲气以为和。”(42章)《庄子》继承《老子》:“至阴肃肃,至阳赫赫。肃肃出乎天,赫赫发乎地,两者交通成和,而物生焉。”(《庄子。田子方》)“天地者,形之大者也,阴阳者,气之大者也。”(《庄子。则阳》)“阴阳于人,不翅于父母。”(《庄子。大宗师)))这又是《易传》属于道家思想和道家著作的证据。亦可说明太极拳的阴阳理论渊源来自道家。刚柔说源于《老子》《系辞》中虽然有非常突出的刚柔观:“刚柔相摩,八卦相荡”;“刚柔相推而生变化”;“刚柔相推,变在其中矣”。但其渊源仍不是儒家,而是道家。在先秦哲学著作中,“刚柔”概念始见于《老子》,黄老学派作品中亦屡见不鲜。然而在孔、孟的著作中均无一见。这又是《易传》属于道家思想和道家著作的重要证据。《老子》哲学,不仅讲刚柔,而且特别强调以柔克刚:“柔弱胜刚强。”(36章)“天下之至柔,驰骋天下之至坚。”(43章)“专气致柔,能如婴儿乎?”(10章)众所周知,“由松入柔”,“运柔成刚”,“以柔克刚”,“四两拨千斤”,正是太极拳修练和太极拳技击的关键要领,也是太极拳健身的不二法门。从“太极”、“大恒”、“阴阳”、“刚柔”这些重要概念的渊源分析,《易传》及太极拳的传统哲学基础属于道家还是儒家?难道还不十分清楚吗?宋明理学与太极拳宋明理学,亦称“道学”,是宋明儒家的哲学思想。主要人物有周敦颐、张载、二程兄弟(颖、颐)、朱熹、陆九渊、王守仁、王夫之等。周敦颐著有《太极图说》,提出“无极而太极。太极动而生阳,动极而静,静而生阴,静极复动。一动一静,互为其根。”作为太极拳经典之首的王宗岳《太极拳论》开头就说:“太极者,无极而生,阴阳之母也。动之则分,静之则合。”可见,王宗岳受宋明理学的影响是很明显的。那么,能否由此说,太极拳源自儒家理论呢?这又涉及到宋明理学配产生背景。原来,儒家学说到了唐代,由于佛、道傲冲击而限于困境。“唐代韩愈等,以及宋什儒家学者力转此风。”尤其是宋儒,“他们以儒家仁义礼智信等伦理道德作为道的内涵,吸取佛、道较为精致的思辨哲学形式,包招道家的道本论、道法自然思想,佛教的心性本体论、理事说等,建立起以天理论为核心的道本论思想体系。”(蔡方鹿:《中国道统思想发展史》,四川人民出版社,2003年第1版)这就是说,宋明理学的哲学体系,也是吸取佛道学说而来的。联系到上述太极、阴阳、刚柔概念的渊源,就更能说明问题。所以陈鼓应先生说:“宋明理学实乃外儒而内佛老,其理论结构与哲学基本范畴主要为因袭老庄与佛学。”(陈鼓应:《易传与道家思想》)当然,宋明理学毕竟属于儒家,他们的学说是对儒家理论的重大发展。这又说明中国的传统文化流派在历史长河中有互相渗透、互相融合的倾向。无论儒家、道家,都有人主张三教归一。张三丰就是三教归一的宣传者:“予也不才,窃尝学览百家,理综三教,并知三教之同此一道也。……无非穷理尽性以至于命而已矣。”(《大道论·上篇)))“三教鼎立,如一屋三门,中无少异。”(《归源论》)

17世纪中叶,温县陈家沟陈王廷(字奏庭,1600~1680)在家传拳法的基础上,吸收众家武术之长,融合易学、中医等思想,创编出一套具有阴阳开合、刚柔相济、内外兼修的新拳法,命名太极拳。太极拳在陈家沟世代传承,自第14世陈长兴起开始向外传播,后逐渐衍生出杨式、武式、吴式、孙式、和式等多家流派。 应该是在明末清初

太极一词源于《易经》:易生太极,太极生两仪,两仪生四象,四象生八卦……

太极拳一词最早出现在历史文献是

17世纪中叶,温县陈家沟陈王廷(字奏庭,1600~1680)在家传拳法的基础上,吸收众家武术之长,融合易学、中医等思想,创编出一套具有阴阳开合、刚柔相济、内外兼修的新拳法,命名太极拳。太极拳在陈家沟世代传承,自第14世陈长兴起开始向外传播,后逐渐衍生出杨式、武式、吴式、孙式、和式等多家流派。 应该是在明末清初

正式命名并推广的应该是陈家的绵拳吧,张三丰的太极是他自创,但并不推广,养身健体用的,重养生,陈式的重技击的

非遗,中国最古老的太极拳-傅山拳法

关于太极拳的起源,历来说法不一。一种说法是太极拳起源于宋代武当山道士张三丰,他在皇帝召见途中受强盗阻拦,夜梦武当山神授以拳法,杀退百余贼人,创造了太极拳。另一说法认为张三丰为元末明初人,在武当山修道炼丹过程中,观察蛇雀之争,探索龟鹤长寿之秘,由此创编了太极拳。根据现代史实,明末清初太极拳已经在河南农村广泛流传,尤以温县陈家沟和赵堡镇为中心,代表人物是陈王廷和蒋发。武术史家唐豪先生根据陈氏家谱、拳谱以及陈王廷遗诗考证,判断陈王廷就是太极拳的创造者。而赵堡镇太极拳资料记述,蒋发22岁赴山西省学习太极拳,后回乡授徒传艺,从此使太极拳在河南发扬光大。

中国历史上最早出现档案一词的文献是

7.我国最早的档案专家——老子谁是我国最早的档案专家?据文字记载来推断,春秋时期的老子是也。为什么呢?首先,老子是搞档案工作的。老子姓李名耳,字伯阳,谥号聃,春秋时期楚国苦县(今河南省鹿邑县)人。创他曾在西周先后担任“柱下史”和“守藏史”之职。 什么是柱下史呢?史是记载人君言行之官。柱下史是说他的工作位置是站在殿柱之下专门记录君主言行的史官,类似后世所谓为皇帝写《起居注》的官员。什么是守藏史呢?即专门收藏柱下史记录和各种档案史料之官。所以说老子是名副其实是从事档案工作的。 然而,图书界为什么也尊老子为鼻祖呢?主要因为图书和档案都由文字写成,在古代二者并无严格界限,且部分内容交叉重叠,你中有我,我中有你。老子所处的时代究竟有多少图书可收藏,尚属疑问。何况当时若干重要学术著作如《尚书》、《周易》、《诗经》、《礼记》和《春秋》等,都是后来孔子所删定,所以有理由认为老子主要负责档案工作,较为准确和恰当。 其次,当时诸侯各国管理档案的官员很多,老子却不是一般的档案工作者,而是常识渊博、通古识今和享有盛名的档案专家。例如孔子是当时知识丰富、遐迩闻名的政治家、思想家、教育家,他为了研究和整理西周礼仪和典章法制等档案史料,曾风仆仆跑去问礼于老子。尽管二人道不同不相为谋,老子没有给他以满意答复,但孔子对老子评价极高。孔子赞誉老子为仰之弥高神秘莫测的蛟龙,足见老子不是一般的柱下史,而是备受推崇的档案专家。 8.中国私家档案之最——孔府档案 由于孔子在中国封建社会历朝历代的神圣地位和其后裔在曲阜孔府的世袭地位,孔府档案现存九千多卷,这不仅堪称中国私家档案之最,在世界上也是非常罕见的。这些档案起于一五三四年,止于一九四八年,涉及袭封,宗教,属员,刑讼。徭役,租税,林庙管理,祀典,宫廷,财务等内容。 孔府档案——丰富和私家档案 孔府与孔庙,孔林并为“三孔”,一九九四年申报并被批准为联合国世界文化遗产,当地有关部门还对“三孔”内的古木,石刻碑刻进行科学保护,为一万七千余株古树名木全部建立有关照片、文字、数据说明等类型档案,全面开展了对孔林四千零三通历代碑刻的拓碑拍照工作。 这是孔府的石刻门柱,另外,在孔林也是丰富的石刻档案

关于太极的文献最早出自

无极和太极是中国古代哲学中的两个概念,古人认为,宇宙形成之初是从一片“混沌”开始的,是静止的,没有方向、没有时间,不存在具体形态的物质;这种混沌的状态称作“无极”,之后,逐渐形成了天地、及各种具体形态的物质,经过不断地发展演变,形成了今天世界的面貌,这个世界始终都在运动着,不停地变化着。那么从当初无极的静止,到事物开始成长变化的过程就称为“太极”。简而言之,一切事物未产生之时,称之为“无极”,一切事物开始发生的萌动阶段,称之为“太极”;所以无极就是空无、静止;太极就是初生、将动。

要打「太极」,必须明白何谓「太极」。《系辞传》云:「易有太极,是生两仪,两仪生四象,四象生八卦。」《老子》云:「道生一,一生二,二生三,三生万物,万物负阴而抱阳,冲气以为和。」所谓「一」,即是「太极」。「二」是阴阳既分,天地已判的状态。对於「一」的具体修炼方法,《老子》一书提了不少,例 如「守中」、「致虚守静」、「虚而不屈,动而愈出」、「绵绵若存,用之不勤」、「常无欲以观其妙,常有欲以观其徼」、「知其雄,守其雌」、「专气致柔,能 婴儿乎」等等皆是。这些都是教修炼者如何由「二」复修至「一」的方法。  现象界一切事物的生息与发展,都在「二」的阶段里进行。我们打拳,也在「二」的领域中,故打拳讲究前后相随、上下相应,是必然的事。打好太极拳的「太极」,除了打出「一」之外,也必须先打好「二」。不明白「二」及不能打好「二」,是无法臻升至「一」的。「二」是对「阴阳」、「虚实」、「轻重」、「浮沉」、「将迎」、「内外」等等有所关注和掌握,杨澄甫的《太极拳术十要》(陈微明笔述)便是对「二」的要求,尚非炼「一」的功夫。其实,炼「二」并非难, 只要掌握运动的相对性,便能打好太极拳的「二」。其方法亦不复杂,一点便明,例如,当我们要打出一拳时,拳是向外伸张的,若能做到在伸张中的拳路上稍微用意往后拉,使向前伸展的动作加入往后牵拉的潜在张力,那麼,所谓「前后相应」、「上下相随」,都不外如是。又具体地说打「野马分鬃」一式,当右臂向前向上 斜开伸展、及左臂向下向后压按的同时,双臂的开展动作当中稍微用意加入回拉的暗劲,做成开展的张力,这样打出来的「野马分鬃」,便是太极拳对「二」的要 求。太极拳之所以能发放外劲,也完全因为潜藏著往后牵拉的张力所导致。  打好了「二」,便须提升境界,再打「一」。「一」是超越相对性的「二」的「运动」。「一」是阴阳未分的混沌状态。它非有亦非无,既有亦是无;也是有而非有,是个无;也是无而非无,是个有。当我们打「野马分鬃」时,在斜开的双臂用意加入回拉的暗劲的同时,我们进而在张力的鼓荡中「定住」,便可以打出 「一」。因为,「一」是既开展而又不欲开展,最后还是开展了「野马分鬃」,但又不能说是开展的「野马分鬃」。在动作的进行中,我们要把动作「定住」,即是 说,纵使它在实际情况是开展了,但在境界上却是凝定的,较易明白的讲法是「动中求静」,但这个讲法亦不太适合,因为它仍堕入「动静」相对观念中,只讲及 「二」而未及「一」。最好的讲法,可以参考程颢《答张横渠定性书》之「动亦定,静亦定,无将迎,无内外」,有将迎、有内外、有开展有牵拉,都是滞於「二」 而未至「一」,只有连向前开展的「野马分鬃」动作都忘记了,犹如时间被凝定住,没有了时间的感觉,才是太极拳里「野马分鬃」之「一」的状态,这样才是「打太极」!

历史记载的是明末清初

道是能,天是能,地是能,人是能,物质是能,意识是能,智慧是能。智慧与潜意识同频共振即是道:有物混成,先天地生。寂兮寥兮,独立而不改,周行而不殆,可以为天地母。吾不知其名,强字之曰:道,强为之名曰:大。大曰逝,逝曰远,远曰反。故道大,天大,地大,人亦大。域中有四大,而人居其一焉。道是一切事物的本元,无形无状,似有非有,似无非无,似空非空,似动非动,如如不动,无中生有,无中现有,似空非空,空中妙有,一念即生,一念即灭,大无其外,小无其内,天人合一,不生不灭,不增不减,清净自然,了无分别,即生即灭,即灭即生,方生方死,方死方生,运行不殆。无:无极混沌未分阴阳之前的状态,就是空无、静止;形成之初是从一片“混沌”开始的,是静止的,没有方向、没有时间,不存在具体形态的物质;这种混沌的状态称作“无极”。有:道•太极•阴阳两仪太极就是有、生、动、变、维度、时间、空间,我们太极点为三维时空变化,也就是道可道中之道,名可名中之名,道气自然,名之天、地、物、三才时空,智慧与潜意识食自然之精华气,阴阳之气,五行(金、木、水、火、土)之生克,万物尽在五行中,独立而不改,周行而不殆。

我国现存最早的历史文献是

中国最早的一部历史文献总集是<尚书>

《尚书》是中国最早的一部历史文献总集,相传曾经由孔子编选。 《诗经》是中国最早的一部诗歌总集,收西周至春秋中期各地方民族及朝庙乐章共305首。 《左传》是中国第一部叙事历史著作,在历史、文学和语言方面,都有很高的成就。 世界上最早的传记文学是《史记》、中国最早的旅游地理文学是《山海经》 中国最早的叙事长诗是《孔雀东南飞》 中国最早的诗文选集是《昭明文选》、中国最早文言志人小说是《世说新语》 中国最早的文言志怪小说是《搜神记》

《尚书》是中国最早的一部历史文献。相传是孔子是编选的。

尚书》是我国第一部古典散文集和最早的历史文献。《春秋》是我国现存的第一部编年体断代史,是继《尚书》之后以记事为主的一部史书。《国语》是我国最早的一部国别史。《左传》是我国第一部记事完整的编年史,

  • 索引序列
  • 太极拳一词最早出现的历史文献是
  • 太极拳一词最早出现在历史文献是
  • 中国历史上最早出现档案一词的文献是
  • 关于太极的文献最早出自
  • 我国现存最早的历史文献是
  •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