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期刊发表知识库 > 安徽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审稿流程

安徽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审稿流程

发布时间:

安徽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审稿流程

[1] 刘博 谈谈象形文字与字母文字[J] 汉字文化 , 2001,(01) [2] 肖锋 象形文字与中国古代文论[J] 乐山师范学院学报 , 2002,(05) [3] 金国胜 中国象形文字的图形识别和符号表意[J] 装饰 , 2004,(05) [4] 连劭名 象形考[J] 北京教育学院学报 , 2004,(02) [5] 丁喜霞 古汉语假借字的“造字”解释[J] 洛阳师范学院学报 , 1997,(03) [6] 邹启华 象形文字的视觉传达功能[J] 唐山师范学院学报 , 2004,(01) [7] 段逸山 先分独合 后辩有无──象形、指事、会意、形声字分辨举要[J] 医古文知识 , 2002,(02) [8] 周良平 从汉字的发展过程看造字法[J] 安徽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 1999,(03) [9] 岳山岳 “象形”“会意”与中国传统艺术思维[J] 湖南广播电视大学学报 , 2003,(01) [10] 商中 “指事字”于“六书”中之次第[J] 河南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 2004,(02)

安徽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华北事变,是指继九一八事变东北沦陷之后,1935年日本侵略军蚕食侵犯华北地区的一系列事件的统称。河北事件1935年5月初,在天津日租界发生了亲日分子《国权报》社长胡某和《振报》社长白某被暗杀的“河北事件”。日本华北驻屯军参谋长酒井隆等密谋挑起事端,声称此案“系中国排外之举动,若中国政府不加以注意改善,则日方将采取自卫行动”。向国民政府提出无理要求,并调兵遣将,驻津日军连日在河北省政府(当时天津是河北省会)门前武装示威,并举行巷战演习。1935年5月29日,日本关东军天津驻屯军借口中国当局破坏《塘沽协定》,向国民党军事委员会北平分会代理委员长何应钦提出对华北的统治权,并从东北调集大批日军入关,以武力相要挟。5月31 日,南京国民党政府电令何应钦与日方谈判。6月,国民党军委会华北分会代理委员长何应钦与日本华北驻屯军司令官梅津美治郎谈判,达成了所谓的《何梅协定》。按协议规定,中国军队从河北撤退;取消河北省内的国民党部;撤换河北省主席和平、津两市市长;禁止河北省内的一切反日活动。《何梅协定》的签订,日本帝国主义实际取得了对华北的控制权。张北事件“河北事件”一波未平,又发生了“张北事件”。5月30日,4名没有护日本掠夺华北资源示意图照的日本特务机关人员潜入察哈尔省境内绘制地图,行至张北县,被当地驻军扣留,察哈尔省主席宋哲元为避免引起事端,即令释放。由于日方借口提出了蛮横要求,6月27日,察哈尔省民政厅长秦德纯和日军特务头子土肥原贤二达成《秦土协定》。其主要内容为:(一)向日军道歉,撤换与该事件有关的军官,担保日人今后在察哈尔省可以自由行动;(二)取消在察哈尔省的国民党机构,成立冀东非武装区,第二十九军从该地区全部撤退;(三)中国方面停止向察哈尔省移民,察哈尔省主席宋哲元撤职。至此,中国在冀、察二省主权大部丧失。[1] 华北五省自治运动日本帝国主义在迫使国民党中央的势力退出华北后,随即积极策动华北五省(河北、山东、山西、察哈尔、绥远)的所谓的自治运动,企图使华北五省成为“第二个东北”。10月22日,日本侵略者煽动河北东部香河、昌平、武清等县的“饥民”暴动,攻占香河县城,并由少数汉奸组织临时维持会。11月25日,日寇又收买一批汉奸,流氓向国民党天津当局“请愿”,要求自治。同日,日寇唆使国民党冀东行政督署专员汉奸殷汝耕在通县组织所谓“冀东防共自治委员会”,使冀东20余县脱离了中国政府的管辖。与此同时,日本帝国主义还策动阎锡山、韩复榘搞华北五省自治。日本帝国主义企图借“自治”的名义达到吞并华北的目的。而国民党政府既不能允许华北脱离南京中央政策管辖而宣布“自治”,又慑于日本的威胁,12月决定在北平成立冀察政务委员会,由宋哲元任委员长,由日方推荐著名汉奸王揖唐、王克敏等十几人为委员。冀察政务委员会名义虽隶属南京国民政府,但它实际上具有相当大的独立性,日本帝国主义和汉奸势力对它有很大影响和控制力,实际上成为变相的“自治”。它的成立是蒋介石政府对日妥协的产物。冀东事变10月,日军在河北省香河、三河、昌平、武清等县收买汉奸举行暴动,占领香河县,成立汉奸政权。11月,又策划了“冀东事变”,由国民党政府特派蓟密区行政督察专员殷汝耕在通县成立“冀东防共自治政府”,使冀东20余县脱离了中国政府的管辖。在日军的压力下,南京政府于1935年11月26日,在北平(今北京)成立以宋哲元为委员长,由日方推荐的王揖唐、王克敏等为委员的“冀察政务委员会”,使冀察两省实际上置于中国行政区域之外。华北事变表明,中华民族的危机已到了空前严重的程度。

安徽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投稿

整体录用率肯定是不高的,学报社科版的是双核心,双月刊,一年六期,所有投稿都录用,恐怕要比新华字典都要厚了。可加~要求很高。

不是核心期刊

可以直接邮寄过去。但是,首先要考虑下你的学历和职称,一般情况下,安徽大学学报基本上要求副教授或博士,如果你是讲师,文章有创新点也是可以的。 但如果你是研究生或者助教,建议改投其他期刊吧。

安徽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正在复审

1995年《罪名辨析》(合著)获第一届安徽省人文社会科学优秀成果三等奖;1997年《法学专业社会调查环节的改革与实践》项目获安徽省省级教学成果一等奖;2002年《预防未成年人犯罪的理论与实践》(主编)获中国青少年犯罪研究会第十四届学术研讨会优秀论著二等奖,《未成年被害人的心理表象及其与犯罪人的角色转换》获优秀论文三等奖;2004年《从大学的开放性谈大学生犯罪与法制教育问题》,获中国青少年犯罪研究会第十六届学术研讨会论文三等奖;2006年《加强社区平安建设是构建和谐社会的基础保障》一文获第三届全国青少年犯罪社区控制理论研讨会论文一等奖,安徽省社会科学界联合会第二届学术年会法学专场“和谐社会与法治保障”论坛二等奖;2002年被评为全国青少年犯罪研究学术团体先进工作者;2003年被安徽大学评为优秀共产党员;2005年被安徽省法学会评为优秀学会工作者。 主要研究成果:一、著作类:《罪名辨析》(合著),浙江大学出版社1991年版;《预防未成年人犯罪的理论与实践》(主编),安徽大学出版社2002年版;《探索与实践:安徽大学教育教学改革理论研究》(主编),安徽大学出版社2005年版;《治安管理处罚法概论》(合著),安徽人民出版社2006年版;二、论文类:[1]《惩治腐败必须加强法制》,载《安徽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1994/02;[2]《罪名的语法现象分析》,载《安徽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1995/02;[3]《关于宪法监督的比较与思考》,载《政法论坛》,1995/05;[4]《当前影响社会治安秩序的消极因素及其对策研究》,载《安徽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1/06;[5]《减刑制度初探》,载《安徽警官职业学院学报》,2002/01;[6]《本科教学质量管理体系的建立与完善》,载《高等理科教育》,2002/04;[7]《未成年被害人的心理表象及其与犯罪人的角色转换》,载《预防未成年人犯罪的理论与实践》,安徽大学出版社2002年版;[8]《教学事故的责任追究与预防》,载《中国大学教学》,2003/03;[9]《交通肇事后因逃逸致人死亡案件探讨》,载《安徽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4/05;[10]《从大学的开放性谈大学生犯罪与法制教育问题》,载《青少年犯罪研究》,2004/06;[11]《加强本科教学工作,提高人才培养质量综述》,载《高教领导参考》,2004/14;[12]《高智能犯罪研究》,载《法学》,2005/03;中国人民大学复印报刊资料《法学文摘卡》2005/02摘要转载;[13]《学分制及其构成要素》,载《探索与实践:安徽大学教育教学改革理论研究》,安徽大学出版社2005年版;[14]《试论犯罪的文化成因及防控》,载《安徽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5/04;[15]《不当得利行为能否构成侵占罪》,载《安徽警官职业学院学报》,2005/05;[16]《“九九情色论坛”案的犯罪学评析》,载《青少年犯罪问题》,2005/05;[17]《契约伦理与当代中国权利立法》,载《法学家》,2005/06;[18]《以学分制改革为抓手,优化人才培养过程》,载《中国高等教育》,2005/10;[19]《现代教育理念下学分制管理模式的框架设计和运行研究》,载《高等理科教育》,2006/01;[20]《扑克牌通缉令引发的法律思考》,载《广州公安干部学院学报》,2006/02;[21]《对犯罪现象的理性认识》,载《武汉公安干部学院学报》,2006/03;[22]《论犯罪欲抑制及其心理预防》,载《武汉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6/05;[23]《加强社区平安建设是构建和谐社会的基础保障》,载《第三届全国青少年犯罪社区控制理论研讨会论文集》,2006年8月;[24]《文化冲突中的青少年亚文化群特征和成因探析》,载《青少年犯罪问题》,2006/06;中国人民大学复印报刊资料《青少年导刊》2007/02全文转载;[25]《留守儿童的权益保护及其法律对策研究》,载《青少年犯罪问题》,2007/03;[26]《少年检察制度的阶段性构建与具体措施运用的探讨——结合暂缓起诉制度在少年检察中的试点》,载《安徽大学法律评论》,2008/01;[27]《浅谈“大学生素质拓展计划”的组织与实施》,载《教育教学改革与教育创新探索》,安徽大学出版社2008年版;[28]《论新<未成年人保护法>的五大特点》,载《青少年犯罪问题》,2008/01;中国人民大学复印报刊资料《青少年导刊》2008/10全文转载;

1 徽商的“贾而好儒” 解光宇 光明日报 2000-08-25 报纸2 徽人“和会朱陆”思想及其影响 解光宇 光明日报 2001-06-05 报纸3 儒家“定性”学说与道德修养 解光宇 光明日报 2002-12-21 报纸4 新安理学与心学 解光宇 光明日报 2003-05-27 报纸5 安徽省 《徽州文化全书》出版 解光宇 中国儒学年鉴 2006-01-01 年鉴6 安徽省安徽省中华传统文化研究会成立 解光宇 中国儒学年鉴 2006-01-01 年鉴7 做“徽文章”:安徽形象塑造的重头戏 解光宇 公关世界 1999-09-01 期刊8 论新安理学家程洵 解光宇 黄山学院学报 2006-08-20 期刊9 论朱升理学思想及其价值 解光宇 安徽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2007-03-30 期刊10 论新安理学家程先、程永奇父子 解光宇 黄山学院学报 2007-02-20 期刊11 论徽州文化的儒学特质——兼论地域文化与中华文化的关系 解光宇 合肥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 2007-05-15 期刊12 程敏政、程曈关于‘朱、陆异同’的对立及其影响 解光宇 中国哲学史 2003-02-25 期刊13 道学南传:游定夫的学术命运 孙以楷、 解光宇 安徽史学 2004-04-15 期刊14 也谈“老子是殷商派老儒” 解光宇 孔子研究 2004-07-25 期刊15 郑玉“和会朱陆”的思想及其影响 解光宇、 朱惠莉 合肥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 2004-12-30 期刊16安徽大学涡阳县老子研究院成立 解光宇 安徽史学 1999-07-15 期刊17 鹅湖之会:心学与理学分野 解光宇 孔子研究 1999-06-25 期刊18 安徽大学涡阳老子研究院成立 解光宇 哲学动态 1999-08-26 期刊19 阴阳学说与《黄帝内经》:古代哲学实践的典范 解光宇 安徽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1999-12-15 期刊20 安徽省安徽省李鸿章研究会成立 解光宇 中国儒学年鉴 2006-01-01 年鉴21 海峡两岸“传统文化与现代人文”学术研讨会召开 解光宇 安徽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2002-11-30 期刊22 论徽州文化对儒学的传承与弘扬——兼论区域文化和中华文化的关系 解光宇 佛山科学技术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 2002-10-30 期刊23 论徽商“贾而好儒”及其现代价值 解光宇 黄山学院学报 2002-02-15 期刊24 郭店竹简《老子》研究综述 解光宇 学术界 1999-10-05 期刊25 关于儒教的思考 解光宇 世界宗教研究 2000-03-30 期刊26 “2000国际徽学研讨会”在安徽大学召开 解光宇 安徽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2000-10-15 期刊27 “程朱阙里”与新安理学 解光宇 黄山学院学报 2000-02-15 期刊28 应辩证地看待儒学的功能 解光宇 孔子研究 2001-09-25 期刊29 2001国际儒学研讨会综述 解光宇 孔子研究 2001-11-25 期刊30 2001国际儒学研讨会在黄山市召开 解光宇 安徽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2001-10-28 期刊31 徽人关于“朱、陆异同”的对立及其影响 解光宇 安徽史学 2002-05-25 期刊32 程敏政“和会朱、陆”思想及其影响 解光宇 孔子研究 2002-03-25 期刊33 论公共关系与组织的生态平衡 解光宇 安徽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1995-02-15 期刊34 老子与《尚书》 孙以楷、解光宇 复旦学报(社会科学版) 1996-11-25 期刊35 综合创新是程颢人性学说的内在逻辑轨迹 解光宇 安徽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1996-06-15 期刊36 论系统在辩证唯物主义体系中的地位 解光宇 学术界 1996-04-05 期刊37 老子与《周易》 解光宇、孙以楷 孔子研究 1997-06-25 期刊38 圆点哲学:表述辩证法的新形式 解光宇 人文杂志 1997-01-05 期刊39 “系统”范畴论纲 解光宇 现代哲学 1997-05-15 期刊40 “太极”到“道”:对宇宙演化认识的飞跃 解光宇 安徽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1997-02-15 期刊41 儒家性情学说历程及其终结──戴震人性学说在终结中的作用 解光宇 学术界 1997-02-05 期刊42 公共关系是研究组织的生态平衡——谈公共关系学科定位 解光宇 公关世界 1997-01-15 期刊43 从黄帝到王冰:《黄帝内经》成书历程 解光宇 安徽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1998-07-25 期刊44 试论公共关系的兴起及其主要特征 解光宇 安徽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1989-05-01 期刊45 略论程颢人性学说的地位 解光宇 安徽教育学院学报 1991-04-02 期刊46 论朱升实学思想对宋儒的超越 解光宇 “儒学与实学及其现代价值”国际学术讨论会 2006-08-01 会议47 张载“气本论”在儒学史中的地位 解光宇 中国宝鸡张载关学与东亚文明学术研讨会 2007-10-01 会议48 朱熹理学与地域文化——以晋江文化、徽州文化为例 解光宇 朱熹理学与晋江文化学术研讨会 2007-08-01 会议49 《道一编》“和会朱、陆”思想及其影响 解光宇 朱子学与21世纪国际学术研讨会 2000-10-0150 论徽州文化的儒学物质(兼论区域文化和中华文化的关系) 解光宇 02中国北海《朱熹思想与以德治国》学术研讨会 2002-08-0151 “老子是殷商派老儒”可以成立 解光宇 纪念孔子诞生2555周年国际学术研讨会 2004-10-0152 程洵的武夷山情结 解光宇 闽学与武夷山文化遗产学术研讨会 2006-06-0153 儒学学术动态 2001国际儒学研讨会 解光宇 中国儒学年鉴 2002-01-01 年鉴54 安徽省 安徽儒学研究活动 解光宇 中国儒学年鉴 2003-01-01 年鉴55 安徽省 儒学活动概况 解光宇 中国儒学年鉴 2004-01-01 年鉴56 朱子学术研讨会 解光宇 中国儒学年鉴 2005-01-01 年鉴57 儒家节庆 纪念戴震诞辰280周年 解光宇 中国儒学年鉴 2005-01-01 年鉴58 安徽省儒学研究活动综述 解光宇 中国儒学年鉴 2005-01-01 年鉴59 儒学前沿 “协和万邦”与儒学大一统思想 解光宇 中国儒学年鉴 2006-01-01 年鉴60 安徽省 安徽省儒学研究 解光宇 中国儒学年鉴 2006-01-01 年鉴61 论朱熹与田愚的宗法思想 解光宇、 解立 合肥学院学报 2008-04 期刊62 论朱升理学思想及其评价 解光宇 安徽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2007-02 期刊63 论新安理学家汪莘 解光宇 黄山学院学报 2008-04 期刊64 朱子与艮斋的理学思想 解光宇 艮斋学论丛(韩国) 2008-02

安徽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主编

1、《生命与人生——儒学与梁漱溟的人生哲学》,开明出版社2000年版;2、《中国人生哲学的重建——陈独秀、胡适、梁漱溟人生哲学研究》,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01年版;3、《中华文化读本》(合著),上海人民出版社2004年版。主要论文(发表论文60多篇):(1) 刘长林,略谈西汉抑商政策对社会经济发展的阻碍作用,《安徽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1984年第2期 ,第97-102页,《中国人大报刊复印资料?经济史》1984年第6期,《中国历史学年鉴(1985)》第20页有介绍。(2) 刘长林,试评梁漱溟对东西人生态度的理解,《学术界》1991年第4期,第34-40页,《中国人大报刊复印资料?伦理学》1991年第10期,第74-80页(3) 刘长林,也谈洋务运动的历史作用,《学术界》1994年第1期,第50-55页(4) 刘长林,“五?四”思想家关于人的解放道路的思考《安徽史学》1994第2期, 第50-53页(5) 刘长林,试论胡适和梁漱溟对孔子人生哲学的现代阐释和转换,《人文杂志》1994年4期,第33-41页,《中国人大报刊复印资料?中国哲学史》1994年第10期(6) 刘长林,试论陈独秀评判孔子之道的历史作用――兼与林毓生“陈独秀全盘反孔说”商榷,《孔子研究》1995年第2期,第103-110、121页(7) 刘长林,陈独秀人性观述评,《安徽史学》1996年第1期,第66-68页(8) 刘长林,析胡适对传统人性学说的现代阐释,《安徽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1998年第1期,第10-18页,《高等学校学报文摘》1998年第3期摘要介绍(9) 刘长林,试析梁漱溟对中国传统人生态度的阐说,《学术月刊》1998年第2期,第84-91页(10) 刘长林,梁漱溟生命化的人性本善论述评,《上海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1998年第3期,第36-42页(11) 刘长林,论《新民说》对近现代人格的初步构建,《学术界》1998第4期,第32-37页(12) 刘长林,论陈独秀对新青年人生观的构建,《陈独秀研究》第1辑,第270-290页,东方出版社1999年版,《上海市哲学社会科学发展报告(1999-2000)》第60页,陈独秀研究栏目有介绍,上海人民出版社2002年版(13) 刘长林,科玄论战:重建人生哲学的理论冲突,《探索与争鸣》2000年第10期,第44-46页(14) 刘长林,论陈独秀对科玄两派的批评,《同济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1年第2期,第27-33页(15) 刘长林,中国传统人生哲学现代重建的由来和契机,《上海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1年第3期,第23-29页(16) 刘长林,梁漱溟对儒家圣贤人格说的现代重构,《孔子研究》2001年第5期,第86-96页,《中国哲学年鉴2002》第60页、《中国儒学年鉴2002》第81页介绍(17) 刘长林,论胡适对现代自由人格的建构,《胡适研究》第3辑,第291-314页,安徽教育出版社2001年版(18) 刘长林,论胡适对中国宗教信仰及现代走向的研究,《世界宗教研究》2003年第1期,第110-121页(19) 刘长林、钱锦晶,论五四思想家对自杀现象的研究,《中国近现代史研究》(16辑,2002年12月,韩国);《史学月刊》2003年第6期,第59-68页;《中国社会科学文摘》2003年第5期,第156页(20) 刘长林,论科玄论战的现代性与后现代性特征,《上海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5年第2期,第14-20页(21) 刘长林、李云飞,试析陈独秀的“以科学代宗教”思想,《安徽史学》2005年第3期,第113-118页(22) 刘长林,儒学人生哲学的意蕴及现代价值——梁漱溟的阐释及其启示,《与孔子对话——新世纪全球文明中的儒学》,学林出版社2005年8月版,第173-189页(23) 刘长林,以道德代宗教与伦理本位社会的和谐——梁漱溟论中国文化要义的解读,《儒家文化与和谐社会》,学林出版社2005年9月版,第294-317页(24) 刘长林、高晓峰,新青年派对国民新价值观的言说 ,《上海市革命史资料与研究》(5),上海古籍出版社2005年12月版,第120-138页(25) 刘长林,运动激愤式自杀行动社会意义的赋予——以五四运动中的自杀事件为例,《社会进步与人文素养:上海市社会科学界第四届学术年会文集(2006年度)哲学、历史、人文学科卷》,上海人民出版社2006年11月版,第47-64页,获年会优秀论文奖(26) 刘长林,五四后期社会改造思潮研究状况述评,《现代上海研究论丛》第3辑,上海书店出版社2006年12月版,第210-234页(27) 刘长林,梁漱溟的乡村建设与精神危机的救治,《与孔子对话——论儒学的现代生命力》,上海辞书出版社2007年12月版,第137-161页(28) 刘长林、班彦美,解决中国问题的“道德本位”思想倾向——五四时期陈独秀与杜亚泉道德观之比较,《理论学刊》2008年1期,第109-114页(29) 刘长林,储天虎,陈独秀早期国防观探析,《军事历史研究》,2008年1期,第153-163页(30) 刘长林,关于运动激愤式自杀社会意义赋予的探讨——以中国1919-1928年社会运动中的自杀事件为例,《上海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8年第3期,第99-106页(31) 刘长林,林德杨自杀的意义,《武汉理工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8年第4期,第574-578页

《安徽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创刊于1960年,安徽省教育厅主管,安徽大学主办,是面向全国的综合性学术期刊,双月刊,大16开,逢单月出版,国内外公开发行。

  • 索引序列
  • 安徽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审稿流程
  • 安徽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 安徽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投稿
  • 安徽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正在复审
  • 安徽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主编
  •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