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期刊发表知识库 > 中国现代文学文献学研究

中国现代文学文献学研究

发布时间:

中国现代文学文献学研究

中国现当代文学是青岛大学最早设立的学科之一。现设有中国现当代文学史研究、中国现当代作家作品研究、中国现代文学批评研究、中国现当代文学与文化传播四个研究方向。本学科现有教师16人,其中教授9人,具有博士学位者8人。2 人享受国务院政府特殊津贴,1 人入选全国“千百万人才工程”,3人获省、市专业技术拔尖人才称号。学科带头人姜振昌1999 年被遴选为博士研究生导师,同年获山东省专业技术拔尖人才称号并享受国务院政府特殊津贴,2006 年被山东省人民政府授予有突出贡献中青年专家称号。先后10次独立获得省部级社科优秀成果奖,其中一等奖3 项。已独立招收5 届博士研究生。在科研与教学上已接近全国先进水平。五年来本学科成员共承担国家社科规划课题6 项,省部级研究课题8 项,其中2006 年立项的“ 东亚文学与文化研究 ”是山东省“十一五”人文社会科学唯一与文学相关的强化建设项目。获得全国高校人文社科奖2 项,省部级奖12 项,其中山东省社科优秀成果一等奖3项,山东省教学优秀成果一等奖1项。发表论文300 余篇,其中发表在国家权威刊物上的20余篇。出版学术著作 23 部。与北京鲁迅博物馆合作办学,共谋发展,形成了国内特色鲜明又有实力的联合体。由青岛大学和北京鲁迅博物馆共建的“ 鲁迅研究中心 ”2002 年在青岛大学正式挂牌,两家合编的大型《鲁迅研究年鉴》已经出版4 期。北京鲁迅博物馆是国家级研究机构,具有强大的学术优势、资源优势和良好的治学传统,双方的合作无论在提升科研水平和研究生培养质量上,都成效显著。目前正在积极申报博士点。中国现当代文学史的研究,以史论结合、中外比照、文化整合为主要特点。在纵向上力主把近代、现代、当代三个历史阶段贯通起来,对近百年文学研究的历史和现状作系统考察,在冯光廉教授的主持下,出版了《中国近代文学研究概论》、《中国现代文学史研究概论》、《中国当代文学研究概论》等专著;《中国新文学发展史》、《中国文学现代化的先导 —— 近代文学研究概论》在学术界产生了广泛影响。另一方面在横向上打破文学史研究的封闭状况,在东西方文学的多重比较中,描述中国文学现当代文学。近年来,本学科在鲁迅及中国现当代经典作家研究和现当代文学与文化传播研究等方面特色突出,发表、出版了一批有代表性的成果,在国内具有较强的学科优势,在学术界处于领先地位。经过多年的建设,青岛大学中国现当代文学学科目前已经形成了如下三个研究方向:1.鲁迅和经典作家研究鲁迅和经典作家共同构成了中国现当代文学的深层内涵,没有经典就没有深度。本学科从创建以来一直把鲁迅和其他经典作家研究作为学科建设的龙头,20余年长盛不衰、逐步深化。姜振昌近五年以来围绕国家社科规划立项课题《鲁迅与中国新文学主流》写下的《<故事新编>与中国新历史小说》、《鲁迅与中国20世纪杂文》、《鲁迅与左翼文学运动》、《<呐喊><彷徨>:中国小说叙事方式的深层嬗变》等一系列长篇论文,均发表在《中国社会科学》、《新华文摘》、《文学评论》等国内权威学术刊物上,近期他还出版了《鲁迅与新文学的精神》、《经典作家与中国新文学》等学术专著。围绕这一方向,本学科还连续推出了冯光廉、刘增人等的专著《多维视野中的鲁迅》、张芸的《别求新声于异邦》、魏韶华的《鲁迅与克尔凯郭尔比较研究》、以及《叶圣陶传》、《王统照传》、《张承志新论》等学术专著。2.中国现当代文学的文化研究本方向肇始于上世纪90年代初,是本学科新的学术生长点,旨在从媒体文化、宗教文化、域外文化三个板块对中国现当代文学深入研究,开拓新视野,提供新方法,并且试图探索文学研究与传播学研究的交叉、融合,为建构新的交叉型、复合型新学科探索可行的途径。代表性研究成果有周海波的《现代传媒时代的文学》和《传媒与现代文学之间》、刘增人的《中国现代期刊史论》、曾艳兵的《东方后现代》、侯传文的《多元文化语境中的东方现代文学》和《东方文化通论》等学术专著,以及发表在《文学评论》和《文艺研究》上的侯传文的《泰戈尔与中国现代诗学》、徐宏力的《网络文化与审美蜕化》、刘增人的《论茅盾系列文学期刊》等学术论文。3.文献资料与文学史研究文献资料与文学史研究一直是本学科的治学基础。因为文学史研究从来离不开文献资料,而文献资料只有放在文学史上才能显示出其价值和意义,所以本研究方向始终坚持以文献资料为先导、为实证,以“史”的眼光和理论思考为轴心,二者相辅相成,使这一基础性研究既丰富又扎实。代表性研究成果有魏韶华的《中国现代文学史论》、徐鹏绪的《中国现代文学文献学研究》和《近代文学史纲》、周海波的《中国现代文学批评史论》、佘小杰的《中国现代社会言情小说研究》、贾丽萍的《20世纪末叶的中国小说》、李玉明的《嬗变与建构》、以及《中国新文学发展史》、《中国当代文学史纲》,《中国近百年文学体式流变史》等。中国现当代文学专业硕士研究生培养方案一、 培养目标通过学习,使研究生掌握本专业的基础理论和扎实的专业知识;较为熟练地掌握一门外国语,能阅读本专业的外文资料;提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水平,具备独立进行科学研究的能力;具有坚定的政治立场和良好的道德品质,具有鲜明的创新意识和开放意识;最终目的是培养合格的能够在高等学校、科研机构、党政部门、新闻出版机构等从事工作的高级专门人才。二、 学习年限三年,在职攻读硕士学位者可酌情延长一年。三、 研究方向(一) 中国现代文学史研究(二) 中国现代作家作品研究(三) 中国现代文学批评研究(四) 中国现代文学与文化传播研究研究生的课程学习实行学分制,课程分为学位课和非学位课两大类,学位课程一般以课内18学时为1学分,研究生在毕业论文答辩之前,必须修完34—38学分。四、 课程设置(一)课程设置见《中国现代文学专业硕士研究生教学计划》(附后)(二)必修环节(教学实践、科学研究、社会调查等)1.文献综述与开题报告(1学分)研究生需阅读各种大量的中外文文献资料,写出不少于8000字的书面报告,内容由文献综述和开题报告两部分组成,在进入论文写作之前,必须进行开题报告,并由学科点组织专家组审定通过,时间一般安排在第三学期末或第四学期中期。2.学术活动(2学分)研究生在校学习期间必须参加8—10次与本专业有关的学术活动,要求每次都要写出不少于1000字的书面报告,经导师签字后先由自己保存,最后在申请毕业论文答辩时与其它相关材料一并上交学院研究生工作秘书。3.教学与社会实践(2学分)研究生参加教学实践的内容主要包括担任助教、助研、助管等,课内外总时数为120小时,由学院和学科点负责安排。五、 培养方式与方法(一)研究生要积极参加校、院和学科点组织的政治学习、学术活动和各项集体活动,养成良好的科学道德。(二)本专业的培养方式采用导师负责制,同时在某些重要环节由学科点导师组共同参与,体现个体与集体相结合的培养原则。(三)制订学位课程与非学位课程教学大纲,并为研究生开列专业必读书目。(四)本专业研究生必须选修一门跨一级学科研究生课程。(五)课程学习采用讲授与讨论、文本细读与论文写作相结合的方法,重视培养研究生运用所学基础理论和专业知识,提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要求研究生在导师的指导下,进行一些相关的学术研究工作,并经常开展一些学术研讨活动,以提高研究生的学术意识。(六)为了提高科研水平,要求研究生在第一和第二学年撰写学年论文。申请学位之前,要求研究生在国内外正式出版的学术刊物上发表一篇内容与本人研究方向有关的学术论文。论文作者必须是研究生本人为第一作者(或导师是第一作者,本人是第二作者),所有论文均须注明作者为青岛大学在校研究生。(七)学位课为考试课,非学位课为考试或考查课,以笔试、口试、撰写课程论文等形式进行考核,考试按百分制记分,考查以合格、不合格记,也可按百分制记。学位课成绩达到75分为合格,非学位课成绩达到60分为合格。(八)要求研究生在前两个学年中完成全部课程学习,修满规定所需学分。在此基础上,于第四学期初,对研究生进行中期筛选,要求必须通过以下条件:政治思想方面,热爱祖国,拥护党的领导,遵纪守法;道德品质方面,品行端正,尊敬师长,团结同学 ;专业能力方面,通过研究生公共外语考试,学位课考试成绩在75分以上,非学位课考试成绩在60分以上。筛选过程中,要求研究生向本专业教研室提出有关学位论文的开题报告和文献综述,得到教研室全体教师的认可,并取得合格成绩的方可进入撰写论文阶段,不合格者按研究生课程修完、肄业处理。(九)中期筛选结束后,根据开题报告的要求,安排研究生外出调查访问,写出访学报告或调查报告,由导师主持进行交流和评议。(十)教学实习安排在第四学期,要认真抓好备课、试讲、听课、评议等环节,每个研究生给本、专科学生上课不少于9课时(或在相关单位进行一定时间的毕业实习)。(十一)根据本专业培养方案、课题的研究方向和研究生本人的具体情况,由研究生导师组织有关人员和研究生本人共同制定研究生个人培养计划。六、 学位论文与答辩(一)研究生从第二学年第二学期开始论文写作,时间为一至一年半。(二)在查阅文献和调查研究的基础上做好开题报告。内容包括:选题意义、文献综述、研究计划及目标、主要理论难点及拟解决问题方案等,论文选题应具有理论意义和实际意义。须制订出具体的实施计划,经导师组研究同意,报学院学位委员会审核后实施,并报研究生处培养科备案。(三)为确保研究生按期完成高质量的学位论文,第五学期结束前要对论文进行全面检查,论文最后定稿和打印必须在第六学期中期完成。(四)论文答辩工作安排在第六学期5月底6月初。

中国现代文学文献学研究PDF

中国现代文学百家—许地山pdf    链接:  提取码: 1i6x

中国现代当代文学研究期刊

全国中文核心期刊《福建论坛》(人文社会科学版) 、《山花》

中国青年报 光明日报 和《十月》

每个导师都有一个自己的研究方向。如果你要选其中一个方向,就应该选一个在这方面是专攻的导师。跟导师的关系很大,你写学年论文或毕业论文主要靠导师指导,这个很重要。05具体研究现代传媒的传播方式,传播途径,受众(即大众),就是电影电视广告广播的,有点概念化,不了解慎入!

当然与导师有关系了,导师主要的研究方向和专著可以帮助你选择哪个研究方向的。

中国现代文学研究丛刊杂志

全国中文核心期刊《福建论坛》(人文社会科学版) 、《山花》

国家刊物,而且可以多看看你报考学校的学报。《收获》《十月》《花城》等等都可以看看。

《中国现代文学研究丛刊》是中国现代文学研究会会刊。主管单位是中国作家协会,主办单位是中国现代文学馆,并与中国现代文学研究会合编。编辑部设在中国现代文学馆。《丛刊》创刊于1979年11月,是全国唯一的中国现代文学研究的专门性学术刊物,代表着本学科领域的最新与最高研究水平。大量新的专业人才都是通过《丛刊》首次或屡次发表自己的研究成果,《丛刊》为培养这一学科的新生力量做出了贡献。注重论文的学术性、科学性和当代性,鼓励独创性见解,热情扶持新生力量是《丛刊》的一贯指导方针。《丛刊》创刊之始,由中国现代文学研究会与北京出版社合编,北京出版社出版。1985年,改由中国现代文学馆与中国现代文学研究会合编,作家出版社出版。这一学科的奠基人之一王瑶先生担任《丛刊》首任主编,第二任是樊骏先生,第三任由吴福辉、钱理群共同担任,第四任由吴福辉、温儒敏共同担任。现任主编为吴义勤、温儒敏。经过20多年的努力,《丛刊》已经建立了一支相对稳定的作者队伍和读者队伍,已经成为专业性的交流学术思想和研究成果的全国核心期刊,被《中文社会科学引文索引》(CSSCI)选用为来源期刊,成为值得中国现代文学研究者、大学中文系师生长久保存的参考书,并在国际学术界享有一定的声望。《丛刊》从2005年改为双月刊,2011年起改为月刊。 刊名: 中国现代文学研究丛刊Studies on Modern Chinese Literature主办: 中国现代文学馆周期: 月刊出版地:北京市语种: 中文;开本: 大32开ISSN: 1003-0263CN: 11-2589/I历史沿革:现用刊名:中国现代文学研究丛刊创刊时间:1979该刊被以下数据库收录:中国人文社会科学引文数据库(CHSSCD—2004)核心期刊:cssci来源期刊(2012-2013)中文核心期刊(2008)中文核心期刊(2004)中文核心期刊(2000)中文核心期刊(1996)中文核心期刊(1992) 一、来稿请直接寄至编辑部,勿寄个人,以免延误。二、来稿须未曾在其他刊物发表,并符合本刊稿例格式。非经同意,电子邮件、软盘、传真件等不能作为正式投稿方式。三、寄交打印稿需用A4纸单面打印;寄交手写稿,需用16开稿纸誊写清楚,一字(含标点符号)一格。欢迎附电子文本。请在文末标明来稿字数。四、来稿需有200字以下的内容提要和关键词,并务请用另页附上:作者姓名、任职机构、通讯地址、邮编、电话或传真、电子信箱。五、引文及注释:A.作者应对照原著认真核对引文,请勿直接从网上下载引文。B.注释采用尾注。必须准确标明1.作者/编者/译者;2.书名/文章题目;3.出版社;4.卷期/出版年月;5.页码等资料用阿拉伯数字统一编码。C.引文注释范例:1.①严家炎:《复调小说:鲁迅的突出贡献》,载《中国现代文学研究丛刊》,2001年第3期。2.②王瑶著:《中国新文学史稿》,上海,开明书店,1951年1月,第20页。六、书评稿需寄一本样书。七、来稿一经采用,即付稿酬,并赠样书。稿酬从2008年起上调为60元/千字。 为适应学术发展的需要,《中国现代文学研究丛刊》从2011年第一期开始,由原来的双月刊改为月刊,每月一期,全年12期,容量大大扩展了。还有一个变动,就是打通“现代”与“当代”的界限,既发表现代文学也发表当代文学的研究成果。过去《丛刊》也发表过少量“当代”的文章,时限主要是“文革”之前的,更明确把“当代”的研究也纳入刊发的范围,但要求是偏重文学史的研究性论文,不发表一般的评论。现代文学与当代文学研究本来就是一个学科,没有必要再细分,“打通”才有利于视野展开,有利于研究深入。至于定位在发表研究性学术论文,是为了区别于其他评论性刊物,两者的功能及读者需求上都是有差异的。 为加强当代部分的编辑工作,《丛刊》编委会增聘了一些偏重当代文学研究的著名学者,编辑部将得到充实,审稿制度也将进一步完善。 《中国现代文学研究丛刊》1979年创刊,至今32年了。三十多年来,本刊始终致力于引领现代文学研究方向,呈现这个领域最优秀的成果,扶植现代文学新进的学者,支撑本学科的建设。本刊不趋炎附势,随波逐流,一心靠学术品格与刊物质量,靠广大作者读者的支持,跻身全国人文社科学界最有影响的刊物行列,也是海外中国学研究最常用的刊物之一,在学界享有较高的地位。《丛刊》的风格是“持重”,这可以说是本刊的学术个性,也是办刊的传统。王瑶先生那一代奠定的刊物方向,三十多年来我们是一直坚守的,走过来真不容易。 改版后的《丛刊》还是以学术为本,要保持她“持重”的风格。在当今比较浮躁的风气中,这“持重”的刊物个性尤显可贵,要坚持的确很难,但我们会努力。同时,也会注意不断把握学界的脉动,办得更加活跃,更加大气,也更能适应广大读者特别是青年学者的需求。 《中国现代文学研究丛刊》是现代文学研究会的会刊,同时又是在中国作协领导下、由中国现代文学馆主办的期刊,是文学馆的一个窗口。现代文学研究会实质性地参与了刊物的工作,与文学馆一直有良好的合作关系,改版后将进一步加强合作,完善编辑管理制度,和读者作者密切联系,扩大与争取更多更好的稿源,使刊物的学术质量与编辑质量得到充分的保证。 我们恳切期望学界朋友和广大读者一如既往支持《丛刊》,因为《丛刊》过去是、今后仍然是我们大家切磋学问的平台,是交流成果、增进情感的美好园地。 吴义勤 温儒敏 2010年11月27日

中国现代文学研究丛刊投稿

each other through their favorite a

你投稿的这些期刊,很一般的。并且费用也不低。建议投稿一些学报,能增加你的分量。或者投稿核心期刊。如果有一点帮助,请及时采纳。

《中国现代文学研究丛刊》是中国现代文学研究会会刊。主管单位是中国作家协会,主办单位是中国现代文学馆,并与中国现代文学研究会合编。编辑部设在中国现代文学馆。《丛刊》创刊于1979年11月,是全国唯一的中国现代文学研究的专门性学术刊物,代表着本学科领域的最新与最高研究水平。大量新的专业人才都是通过《丛刊》首次或屡次发表自己的研究成果,《丛刊》为培养这一学科的新生力量做出了贡献。注重论文的学术性、科学性和当代性,鼓励独创性见解,热情扶持新生力量是《丛刊》的一贯指导方针。《丛刊》创刊之始,由中国现代文学研究会与北京出版社合编,北京出版社出版。1985年,改由中国现代文学馆与中国现代文学研究会合编,作家出版社出版。这一学科的奠基人之一王瑶先生担任《丛刊》首任主编,第二任是樊骏先生,第三任由吴福辉、钱理群共同担任,第四任由吴福辉、温儒敏共同担任。现任主编为吴义勤、温儒敏。经过20多年的努力,《丛刊》已经建立了一支相对稳定的作者队伍和读者队伍,已经成为专业性的交流学术思想和研究成果的全国核心期刊,被《中文社会科学引文索引》(CSSCI)选用为来源期刊,成为值得中国现代文学研究者、大学中文系师生长久保存的参考书,并在国际学术界享有一定的声望。《丛刊》从2005年改为双月刊,2011年起改为月刊。 刊名: 中国现代文学研究丛刊Studies on Modern Chinese Literature主办: 中国现代文学馆周期: 月刊出版地:北京市语种: 中文;开本: 大32开ISSN: 1003-0263CN: 11-2589/I历史沿革:现用刊名:中国现代文学研究丛刊创刊时间:1979该刊被以下数据库收录:中国人文社会科学引文数据库(CHSSCD—2004)核心期刊:cssci来源期刊(2012-2013)中文核心期刊(2008)中文核心期刊(2004)中文核心期刊(2000)中文核心期刊(1996)中文核心期刊(1992) 一、来稿请直接寄至编辑部,勿寄个人,以免延误。二、来稿须未曾在其他刊物发表,并符合本刊稿例格式。非经同意,电子邮件、软盘、传真件等不能作为正式投稿方式。三、寄交打印稿需用A4纸单面打印;寄交手写稿,需用16开稿纸誊写清楚,一字(含标点符号)一格。欢迎附电子文本。请在文末标明来稿字数。四、来稿需有200字以下的内容提要和关键词,并务请用另页附上:作者姓名、任职机构、通讯地址、邮编、电话或传真、电子信箱。五、引文及注释:A.作者应对照原著认真核对引文,请勿直接从网上下载引文。B.注释采用尾注。必须准确标明1.作者/编者/译者;2.书名/文章题目;3.出版社;4.卷期/出版年月;5.页码等资料用阿拉伯数字统一编码。C.引文注释范例:1.①严家炎:《复调小说:鲁迅的突出贡献》,载《中国现代文学研究丛刊》,2001年第3期。2.②王瑶著:《中国新文学史稿》,上海,开明书店,1951年1月,第20页。六、书评稿需寄一本样书。七、来稿一经采用,即付稿酬,并赠样书。稿酬从2008年起上调为60元/千字。 为适应学术发展的需要,《中国现代文学研究丛刊》从2011年第一期开始,由原来的双月刊改为月刊,每月一期,全年12期,容量大大扩展了。还有一个变动,就是打通“现代”与“当代”的界限,既发表现代文学也发表当代文学的研究成果。过去《丛刊》也发表过少量“当代”的文章,时限主要是“文革”之前的,更明确把“当代”的研究也纳入刊发的范围,但要求是偏重文学史的研究性论文,不发表一般的评论。现代文学与当代文学研究本来就是一个学科,没有必要再细分,“打通”才有利于视野展开,有利于研究深入。至于定位在发表研究性学术论文,是为了区别于其他评论性刊物,两者的功能及读者需求上都是有差异的。 为加强当代部分的编辑工作,《丛刊》编委会增聘了一些偏重当代文学研究的著名学者,编辑部将得到充实,审稿制度也将进一步完善。 《中国现代文学研究丛刊》1979年创刊,至今32年了。三十多年来,本刊始终致力于引领现代文学研究方向,呈现这个领域最优秀的成果,扶植现代文学新进的学者,支撑本学科的建设。本刊不趋炎附势,随波逐流,一心靠学术品格与刊物质量,靠广大作者读者的支持,跻身全国人文社科学界最有影响的刊物行列,也是海外中国学研究最常用的刊物之一,在学界享有较高的地位。《丛刊》的风格是“持重”,这可以说是本刊的学术个性,也是办刊的传统。王瑶先生那一代奠定的刊物方向,三十多年来我们是一直坚守的,走过来真不容易。 改版后的《丛刊》还是以学术为本,要保持她“持重”的风格。在当今比较浮躁的风气中,这“持重”的刊物个性尤显可贵,要坚持的确很难,但我们会努力。同时,也会注意不断把握学界的脉动,办得更加活跃,更加大气,也更能适应广大读者特别是青年学者的需求。 《中国现代文学研究丛刊》是现代文学研究会的会刊,同时又是在中国作协领导下、由中国现代文学馆主办的期刊,是文学馆的一个窗口。现代文学研究会实质性地参与了刊物的工作,与文学馆一直有良好的合作关系,改版后将进一步加强合作,完善编辑管理制度,和读者作者密切联系,扩大与争取更多更好的稿源,使刊物的学术质量与编辑质量得到充分的保证。 我们恳切期望学界朋友和广大读者一如既往支持《丛刊》,因为《丛刊》过去是、今后仍然是我们大家切磋学问的平台,是交流成果、增进情感的美好园地。 吴义勤 温儒敏 2010年11月27日

  • 索引序列
  • 中国现代文学文献学研究
  • 中国现代文学文献学研究PDF
  • 中国现代当代文学研究期刊
  • 中国现代文学研究丛刊杂志
  • 中国现代文学研究丛刊投稿
  •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