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期刊发表知识库 > 新青年杂志观后感

新青年杂志观后感

发布时间:

新青年杂志观后感

1919年,参加巴黎和会的中国代表团拒绝在“凡尔赛和约”上签字,震动了世界,影片《我的1919》正是以此为背景,讲述了中国外交才子顾维钧作为中国代表团一员参加巴黎和会的经历。  这是一段怎样的历史?这是怎样屈辱得像虫子一样走过的一百年?中国人,在近代史上,能算得上是“人”吗?我们咬紧牙关,我们忍辱偷生,四万万中国人,锻炼出了多少中华之魂,磨砺出了多少华夏脊梁?  电影《我的1919》通过中国外交使团在“巴黎和会”上,拒签“凡尔赛和约”的历史事件,生动展示出80年前中国外交风云,讴歌了中华民族威武不屈的民族精神和蓬勃高涨的爱国激情,同时也揭示了”弱国无外交”这样一条真理。影片着重表现和描写;顾维钧作为中国政府全权代表,在“巴黎和会”上维护国家尊严、保卫中华民族权益。拒签“凡尔赛”条约的光辉伟绩和肖克俭为国为民请命、抗争帝国主义列强的感人肺腑的历史故事,真实地再现第一次世界大战后国际社会和国际关系。  影片充分表现了作为“弱国”的中国,在列强的国际社会中讨回正义,讨回平等是何等的艰难。但是,中国终于挺起胸膛,第一次面对列强说:不!从此开始了中国上世纪新的篇章,是中国人民觉醒而奋起的出彩华章!  “弱国无外交”,又一次被提到了案上,这是饱含悲痛的五个字,这是深刻烙印在从近代开始所有中国人心上的字。我们必须时刻记住,一刻不忘,世世代代都要铭记!  因为,我们为了这五个字,失掉了多少领土,失掉了多少白银,失掉了多少自尊,失掉多少中华好儿女……我们付出的太多太多,我们不能也不要重蹈覆辙,悲剧性的历史,就坚决地让它永远留在昨天吧!  “弱国无外交”,告诉我们国强才有说话的权利,说话才能有被听见的权利。当时的中国从官到民,从内到外,从陆征祥这样的高官到顾维钧这样的青年外交家,从肖克俭这样的热血青年到梅这样的巾帼志士,有如此众多的仁人志士,为什么中国还是如此任人宰割?就是因为当年的中国,是一个谁也可以来分一杯羹。谁也可以随意践踏一脚的国家。  那么,即使有顾维钧在“巴黎和会”上如何精彩地运用他特有的机智,幽默,巧取,以一块怀表怒嘲日本代表,如何以他的个人才华和人格舌战群敌;以及肖克俭如何如何奔走呼号,声嘶力竭,如何壮酬国、慷慨赴死……在世界强权政治的大环境下,在西方帝国主义列强的绝对优势前提下,通通都显得苍白无力了。  一颗再尖锐的沙砾,又怎么能敌得过一块坚固而巨大的石头呢?  请13亿的中国人牢牢记住吧:弱国无外交!在这个和平年代,我们更需要这句话常响耳畔。须知未雨绸缪,须知居安思危,或许是卧薪尝胆。

我的观后感就是应该再次五四运动,打倒新兴官僚资本,再造共和。 你敢这样写吗?

《新青年》对现代中国社会的转型有着多方位、多层次的直接或间接的影响。现代、当代中国社会经济、政治、文化生活和自然生态环境等方面的现代化进程中,都曾在不同程度上蒙受和正在继续蒙受《新青年》杂志的鼓舞和鼓励。《新青年》描述的“理想的新时代新社会,是诚实的、进步的、积极的、自由的、平等的、创造的、美的、善的、和平的、相爱互助的、劳动而愉快的、全社会幸福的。”(注:《新青年宣言》,《新青年》第7卷第1号。)这样一个理想的新时代新社会的转型已经基本实现。在新的社会基础上觉醒,不断解放思想,深刻领悟五四时期先进中国人确立的救亡、启蒙、科学、民主、社会主义等时代主题的当今意蕴,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是时代赋予我们的历史使命。

《我的1919》 我只记得三个镜头。许晴扮演的梅扛着两个大箱子,出现在火车站。她戴着一顶小圆帽,容貌姣好,粉蒸肉似的脸蛋,眼波流转。这是一个女人,一个娇滴滴的女人。她丈夫肖克俭掀开箱盖时,一张他两的合影,剩下的都是书籍和报纸。她转过身靠在椅背上,看着他惊喜的表情。我总觉得有一点觉醒的东西在里面。女性的觉醒。她不再是旧式的,逆来顺受,哭哭啼啼,没有原则只求一家安稳的小女人。她站在了丈夫是背后。她懂他,她知道他的需要。男性的觉醒。他呢,他知道中国的需要,是进步的思想。所以新青年杂志真让他欣喜若狂,好像曙光降临。肖克俭出狱时,当狱警把他的东西一件件经他过目后塞进一个纸袋第还给他时,他一件件拿出来,在狱警的注视下佩戴在自己的身上,钢笔别在上衣口袋,打火机放进裤子口袋···颇有从容镇定的风度。这是一种自信的大将风度,一种睥睨天下的姿态。当他的手触摸到那块麒麟玉佩,那块狱警不曾见过的赞不绝口的中国古代神兽麒麟玉佩时,他像他展示,并说道,他象征着幸福。而后佩上自己的脖子,转身离去。大踏步。就像有美好的事物在等待他的降临。我总觉得这句台词别有深意。是肖克俭的期许,是中国人的心愿,恐怕也是导演的一种信念吧。中国人终究会过上幸福的日子。相关资源:我的1919 (1999)    链接: -39gy1YtpcyO6D2JXfmUWg 提取码: 4yht 复制这段内容后打开百度网盘手机App,操作更方便哦 --来自百度网盘超级会员v1的分享

新青年杂志读后感

新青年,或者称为青年杂志《新青年》是在20世纪20年代中国一份具有影响力的革命杂志,在五四运动期间起到重要作用。自1915年9月15 日创刊号至1926年7月终刊共出9卷54号。由陈独秀在上海创立,群益书社发行。该杂志发起新文化运动,并且宣传倡导科学(“赛先生”,Science)、民主(“德先生”,Democracy)和新文学。

以《新青年》杂志为主要阵地,高举“民主”和“科学”两面大旗

新青年杂志原文读后感

《新青年》是在20世纪二十年代中国一份具有影响力的革命杂志,在五四运动期间起到重要作用。该杂志发起新文化运动,并且宣传倡导科学(“赛先生”,Science)、民主(“德先生”,Democracy)和新文学。 此外,同名的还有日本侦探杂志《新青年》、新青年网站和新青年论坛。 《新青年》 是综合性的文化月刊。1915年9月15日在上海创刊。初名为《青年杂志》。 《新青年》的办刊思想:陈独秀的创刊思想主要针对封建思想文化的束缚,提出6点要求:①自主的而非奴隶的;②进步的而非保守的;③进取的而非退隐的;④世界的而非锁国的;⑤实利的而非虚文的;⑥科学的而非想象的。陈独秀提倡的科学内容包括了科学和民主。《新青年》杂志是新文化运动兴起的标志

《新青年》是在20世纪二十年代中国一份具有影响力的革命杂志,在五四运动期间起到重要作用。该杂志发起新文化运动,并且宣传倡导科学(“赛先生”,Science)、民主(“德先生”,Democracy)和新文学。 此外,同名的还有日本侦探杂志《新青年》、新青年网站和新青年论坛。 《新青年》 是综合性的文化月刊。1915年9月15日在上海创刊。初名为《青年杂志》。 《新青年》的办刊思想:陈独秀的创刊思想主要针对封建思想文化的束缚,提出6点要求:①自主的而非奴隶的;②进步的而非保守的;③进取的而非退隐的;④世界的而非锁国的;⑤实利的而非虚文的;⑥科学的而非想象的。陈独秀提倡的科学内容包括了科学和民主。《新青年》杂志是新文化运动兴起的标志。宣传民主与科学,提倡新文学反对旧文学,提倡白话文反对文言文。受到1917年俄国十月革命的影响,《新青年》在后期开始宣传马克思主义以及马克思主义哲学。《新青年》杂志是新文化运动兴起的标志。宣传民主与科学,提倡新文学反对旧文学,提倡白话文反对文言文。受到1917年俄国十月革命的影响,《新青年》在后期开始宣传马克思主义以及马克思主义哲学。 许多高级共产党员(如毛泽东)都受到过《新青年》的影响。

科学与民主。“德先生和赛先生”即“民主和科学”这一口号,是资产阶级宣扬民主,反对封建专制,把斗争矛头直指封建专制的理论支柱儒家思想;宣扬科学,反对封建迷信和愚昧。这一口号反映了中国社会发展的要求和人民的迫切需要,有力地推动了新文化运动的发展。但这一口号仍属于资产阶级旧民主主义性质,有它阶级和时代的局限性,它不能同群众运动相结合,不能用历史唯物主义观点看待中国文化和西方文化,因而不能从根本上推翻封建思想。新文化运动中民主和科学两面旗帜的树立,使中国许多方面都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还造成了新思想、新理论广泛传播的大好机遇。时代影响《新青年》在五四时期代表了先进文化的前进方向,对中国文化的现代转型的影响巨大而久远。在中国新民主主义革命过程中的各种政治思潮差不多都是在五四前后通过《新青年》传入或兴起的;在新民主主义革命过程中的一些著名人物,都是在1919年前后登上政治历史舞台的。中国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的许多革命运动,追根溯源,也都是从五四新文化运动时期发端的;中国人的现代化意识、精神文化都是在1919年前后发生急剧变化的。当代中国的物质文明,特别是精神文明建设,几乎是在实践和完成五四先驱的未竟之业。五四精神在一定意义上塑造了现代中国,也影响着当代中国。可以说,《新青年》杂志在中国现代社会转型中起着重要的精神桥梁作用。

科学,民主

《新青年》杂志鲁迅读后感

:《鲁滨逊漂游记》读后感 当一个人独立生活的时候,还有这样的对生活充满信心的,实在是难能可贵因为人总不能被困难吓倒,而应迎难而上,克服困难,挑战自我始终保持一种积极,乐观的心态只有这样才能战胜困难 在一次背包旅行的途中,鲁滨逊乘坐的飞机在无人岛上坠毁这是什么地方?炽热灿烂的阳光,一望无垠的大海在鲁滨逊眼前展开的是一幅浪漫,孤独,刺激和冒险的画卷 然而,如果真的独自留在无人岛上会怎么样呢?这里没有自来水,也没有煤气炉,打不通手机,也没法叫外卖送餐除了泥土,大海和一直生活在那里的动植物以外,无人岛上没有任何东西是为了让人类生存而存在的一滴水都要亲自去找,一个火苗都要亲手点燃在这样的状况下,你还会感到浪漫吗? 鲁滨逊并不是天才,但是他有着更强的好奇心他历尽了限险,九死一生他经历了没有淡水的痛苦,克服了孤独一人生存的恐惧,熬过了无人岛上漫长的梅雨期,战胜了自己精神的绝望,最后终于乘坐英国海轮,驶向希望的故乡 虽然鲁滨逊生活在远离当时社会的荒岛上,过着衣食无忧的生活,但他始终没有脱离过社会,利用先前在社会中学到的知识使自己活了下来如果他从一生下来就生活在荒岛上,那情况又会是怎样?人不能脱离社会而存在,这是不可否认的事实鲁滨逊能够在荒岛上生活几十年,不单是他不服输的思想,超强的生存能力,最重要的是他丰富的社会经验鲁滨逊在岛上时,从没有放弃过要回到他原来是生活,这,也许是他活下来的信念! 虽然鲁滨逊生活在远离当时社会的荒岛上,过着衣食无忧的生活,但他始终没有脱离过社会,利用先前在社会中学到的知识使自己活了下来如果他从一生下来就生活在荒岛上,那情况又会是怎样?人不能脱离社会而存在,这是不可否认的事实鲁滨逊能够在荒岛上生活几十年,不单是他不服输的思想,超强的生存能力,最重要的是他丰富的社会经验鲁滨逊在岛上时,从没有放弃过要回到他原来是生活,这,也许是他活下来的信念 小说《鲁滨逊漂流记》,一直受到人们的喜爱寒假读完这本书,真可谓是如获至宝 这本书记述的是一艘大船失事后,唯一幸存者鲁滨逊在荒无人烟的小岛,在与世隔绝的环境中,生活了二十八年的冒险经历和内心活动鲁滨逊在岛上孤身一人,面对困难和挫折,克服了许多常人无法想象的困难,自己动手,丰衣足食,以惊人的毅力,顽强的活下来 他从失事的大船,找了些木材,在荒岛上盖了间房屋,为了防止野兽, 还在房子周围打上了木桩 来到荒岛,面对首要的就是吃的问题,船上的东西吃完后,鲁滨逊开始打猎,有时可能会饿肚子于是他决定播种,几年后,他终于可以吃到了自己的劳动成果其实学习也是这样,也有这样一个循序渐进的过程正如哈佛大学的校训那样:"忙完春种忙秋水,学习学习再学习"现在社会,竞争无处不在,我们要懂得只有付出才有收获,要勇于付出,在战胜困难的同时不断取得好成绩要知道"付出铸就收获" 他搭窑造罐,失败后总结教训,终于成功;磨粮食没有石磨,他就用木头代替;没有筛子,就用围巾 鲁滨逊在荒岛上解决了自己的生存难题面对人生挫折,鲁滨逊的所作所为充分显示了他坚毅的性格和创造精神同样我们在学习的同时,也要搞一些发明创造,从小养成一种创新精神,把鲁滨逊在荒岛,不畏艰险,不怕失败挫折,艰苦奋斗的精神结合起来,为实现自己的目标而努力 鲁滨逊在荒岛过着贫困的生活,正是艰苦的环境促使他立志成长,为改变处境而奋发;也正是这种奋发才使鲁滨逊克服难以数计的困难,从而取得了辉煌的成就其实,艰苦的环境,也会促成人成才是的,安逸的生活炼不出精干的水手,平静的湖面造不出时代的伟人环境优越,生活舒适,往往会诱发这种惰性,阻碍人们成长;而恶劣的环境却能激人奋发,使人立志改变处境,因而促使一个人成长有了这种敢于挑战的精神,不管环境是好是坏,都能创造条件,克服困难成才否则,优越的环境,会成为滋养惰性的温床,艰苦的环境会成为淤埋弱者的深渊 正如人生道路,它坎坷,它不平,到处有荆棘,石头,高山,急流人生,并不满布绚烂的朝霞;它是由痛苦,磨难,快乐的丝线,组成的网 当我们受到挫折,积极对待我看到这样一句话:"天不总是蓝的,水不总是清的,草不总是绿的,花不总是艳的,人生也可能一帆风顺!" 花要凋落,草要枯黄,但春天又给它们生机《鲁滨逊漂流记》给我的启示是:只有奋斗,才有出路

到我的博客

朝花夕拾》中的一篇,尤其是作者以一个孩子的眼光看世界,读起来让人感到亲切,充满激情 鲁迅先生在文章中表现了他热爱自然,向往自由的那股热情,希望能自由自在地玩耍,与大自然亲密接触,不希望整日被父母,家奴管束着,这正是儿童特有的曾几何时,我已经远离了童年,进入了少年,每天都在这忙忙碌碌的学习之中,纷纷挠挠的生活之中但我自己认为自己还是一个稚气未脱的孩子,有时还做着甜美的童年之梦回忆起那些童年琐事,还时常记忆犹新,忍俊不禁我家原属市郊,附近有一大片田野,小时候,总去那里享受着春日的阳光,秋日的清风,还有那片总被我采得一朵不剩的油菜花,我沉醉在大自然的怀抱之中;小时候,每天一吃完饭嘴都不擦就去邻家串门子,和小伙伴一起去吃豆腐花,一起去田野里玩,时不时还跌进泥坑变出个"小泥人",采了各式各样的花,又生怕主人找来,就把花藏在树洞里,一会儿回去花早就枯萎了,但我仍沉醉在无拘无束的自由空间之中而如今,田野上造起了楼房,我和小伙伴都在为自己的前程努力着,因此感受不到了大自然的亲切,也少了许多自由,但我仍沉醉在无拘无束的自由空间之中而如今,因野上了造起了楼房,我和小伙伴们都在为自己的前程努力着,因此感受不到了大自然的亲切,也少了许多自由,但我仍旧热爱自然,向往自由,无论现在能否实现这也许就是我和幼年鲁迅的相似之处吧,使我在读过文章后有了这么多感动童年已渐渐遥远,留下的只是些散琐的记忆,倒不如细读一下《朝花夕拾》,体会一下那个不同年代的童年之梦,和鲁迅一起热爱自然,向往自由

《野草》到鲁迅资料里去查

青年杂志的读后感

读《敬告青年》有感  近代以来,为挽救国家危亡,中国的先进分子曾历经千辛万苦,向西方国家寻找真理,但却屡屡碰壁。辛亥革命的失败和北洋军阀统治的建立,更使人们陷入了深深的绝望、苦闷和彷徨。一些先进的中国知识分子认为,以往少数先觉者的救国斗争之所以成效甚少,是因为中国国民对之“若观对岸之火,熟视而无所容心”。中国国民的性质与行为的堕落,乃是“亡国灭种之病根”。因此,“欲图根本之救亡”,必须改造中国的国民性。他们决心发动一场新的启蒙运动,以期廓清蒙昧、启发理智,使人们从封建思想的束缚中即蒙昧状态中解放出来。于是,新文化运动应运而生。  1915年9月陈独秀在上海创办《青年》杂志(后改名为《新青年》)为新文化运动揭开了序幕。《敬告青年》正是这份杂志的发刊词,也是陈独秀发动新文化运动的宣言书,表达了他反对封建礼教,追求民主与科学的强烈愿望。文章语言生动优美,时而热情洋溢,慷慨激昂,时而语重心长,意蕴隽永。他满怀激情地讴歌“青年如初春,如朝日,如百卉之萌动,如利刃之新发于硎,人生最可宝贵之时期也”。他以进化论的观点,论证“青年之于社会,犹如新鲜活泼细胞之在人身。新陈代谢,陈腐朽败者无时不在天然淘汰之途,与新鲜活泼者以空间之位置及时间之生命。人身遵新陈代谢之道则健康,陈腐朽败之细胞充塞人身则人身死。社会遵新陈代谢之道则隆盛,陈腐朽败之分子充塞社会则社会亡”。他深刻地认识到青年是国家的未来和希望,改造中国的国民性,必须从“改造青年之思想,辅导青年之修养”入手。 陈独秀“涕泣陈辞”,寄希望于活泼之青年,呼唤青年“自觉其新鲜活泼之价值与责任”,号召青年“奋其智能,力排陈腐朽败者以去”。但怎样判断“孰为新鲜活泼而适于今世之争存,孰为陈腐朽败而不容留置于脑里”呢?且听陈独秀分陈六义,娓娓道来。  “自由的而非奴隶的”,亦即民主的。陈独秀认为民主是一切之先决,“立德立功,首当辨此”。 在他心中,“人各有自主之权,绝无奴隶他人之权利,亦绝无以奴自处之义务”,民主便是“绝不认他人之越俎,亦不应主我而奴他人”,“一切操行,一切权利,一切信仰,唯有听命各自固有之智能,断无盲从隶属他人之理。”他从近代欧洲解放历史中总结出,“解放云者,脱离夫奴隶之羁绊,以完其自主自由之人格之谓也。”同时又强烈抨击国内的旧道德,认为“忠孝节义”是“奴隶道德”,从方方面面剖析了各种行为的奴性,呼吁青年们要独立自主。  “进步的而非保守的”。陈独秀从进化论的观点出发,以发展的眼光看待宇宙万象,深谙宇宙之根本大法,“森罗万象,无日不在演进之途,万无保守现状之理”。又“ 以人事之进化言之。笃古不变之族,日就衰亡;日新求进之民。方兴未已。”,并由此指出近代中国,做着天朝大国的美梦,固步自封,死守“固有之伦理、法律、学术、礼俗”等“封建制度之遗”,而不作改进,导致了“驱吾民于二十世纪之世界以外,纳之奴隶牛马黑暗沟中”的落后局面。他指出了保守的毁灭性,为我们敲响了警钟,“其不能善变而与之俱进者,将见其不适环境之争存,而退归天然淘汰已耳,保守云乎哉!”  “进取的而非退隐的”。陈独秀说道,“夫生存竞争,势所不免,一息尚存,即无守退安隐之余地。排万难而前行,乃人生之天职。”同时,他揭露了“退隐”的实质, “以善意解之,退隐为高人出世之行;以恶意解之,退隐为弱者不适竞争之现象”,接着将东西方进行对比,认为“欧俗以横厉无前为上德,亚洲以闲逸恬淡为美风,东西民族强弱之原因,斯其一矣”。进一步揭露国内委靡隐沦的风气之后,他呼吁“人之生也,应战胜恶社会,而不可为恶社会所征服;应超出恶社会,进冒险苦斗之兵,而不可逃循恶社会,作退避安闲之想”。  “世界的而非锁国的”。近代社会乃至当今世界,万国林立,牵一发而动全身,“各国之制度文物,形式虽不必尽同,但不思驱其国于危亡者,其遵循共同原则之精神,渐趋一致,潮流所及,莫之能违”。陈独秀以近代日本勃兴和欧战爆发对中国的巨大影响论证了“ 投一国于世界潮流之中,笃旧者固速其危亡,善变者反因以竞进”,并以辩证的观点看待近代列强打开中国大门的利弊,“吾国自通海以来,自悲观者言之,失地偿金,国力索矣;自乐观者言之,倘无甲午庚子两次之福音,至今犹在八股垂发时代”。他指出,闭关锁国,犹如闭户造车,出门未必合辙,抵抗世界潮流,是缺少全球观的表现,终将被洪流所吞灭。  “实利的而非虚文的”。 陈独秀再一次进行对比,近代欧洲欧洲社会制度、凡政治、教育、文学技术,“无不齐集于厚生利用之一途。一切虚文空想之无裨于现实生活者,吐弃殆尽”。而我国在长期的封建文化的根植下,却逐渐丢掉了“崇实际而薄虚玄”的“初民之俗”,“名教之所昭垂,人心之所祈向,无一不与社会现实生活背道而驰”。事事物物,若无利于个人或社会现实生活,便应断然舍弃,“倘不改弦而更张之,则国力将莫由昭苏,社会永无宁日”。  “科学的而非想象的”。科学是客观理性的,想象是超脱客观缺乏理性的,陈独秀阐明两者的含义之后,着重指出“近代欧洲之所以优越他族者,科学之兴,其功不在人权说下,若舟车之有两轮焉”,并从士、农、工、商、医五个职业角度论述国人不知科学的危害性,告诫青年,“国人而欲脱蒙昧时代,羞为浅化之民也,则急起直追,当以科学与人权并重”, “以科学说明真理,事事求诸证实”,才可真正斩断迷信无知妄作之风。  《敬告青年》一文采用了欧洲与中国、西方人与东方人相对比的写法,分析了近代中国落后的根源,研究了西方文明发展的历史,指出了我们民族的弱点,向中国青年提出了上述六点希望。读完此文,不得不佩服陈独秀先生当时深邃的思想和敏锐的眼光。“自由的而非奴隶的”、“科学的而非想象的”正是新文化运动中高举的民主与科学的两面大旗;“进步的而非保守的”、“世界的而非锁国的”提出了现今我们仍然大力推进的改革开放和全球化;“进取的而非退隐的”、“实利的而非虚文”则从更深层次上阐发了人性和理性的渊源,指出近代中国由于根深蒂固的封建纲常礼教而无法走上科学发展的道路。这些观点在当时来讲,都是先进性的,也对未来中国社会的进一步改造有着深刻的指导意义。  然而,将这些观点放到今日来看,个人觉得有三点值得推敲一二。首先,陈独秀先生对旧道德的抨击似乎有全盘否定的倾向。他将“忠孝节义”鄙视为“奴隶道德”,但我们不能否认“忠孝节义”在一定意义上形成了人们心中的道德规范,形成了现今在某些方面比法律还强有力的道德约束。在新时代的今天,我们应该对“忠孝节义”重新定义,取其精华,取其糟粕,弘扬中华的优秀传统美德。另外,一味提倡“实利”,也容易造成功利主义的盛行。当今社会,物欲横流,世风浮躁,倘不加些“虚文”来缓冲下,定会加深各种矛盾,而这些“虚文”,或许在当前看不出它的具体功用,但可能是因为其超前性而无法被人们所接受,随着时间的推移,难保这些“虚文”不会大放光彩。此外,对“想象”一词的定义也颇有不妥,想象也可以是建立在科学基础上的联想,爱因斯坦曾说,“想象力是知识的源泉”,现今我们所倡导的创新能力与想象能力也是分不开的,没有联想,便很难有突破。或许以现在的角度来看待过去的观点,本身就有一定的不妥,但个人认为我们还是要对其进行辨析,以更好地理解当时陈独秀先生的苦口婆心,取其精华,为当前所用。  《敬告青年》充分表达了“五四”时期的启蒙主义知识分子改造国民性的思想主张,体现出他们瞩望于青年但又必须改造青年国民性的深刻意识。陈独秀先生的科学民主精神和爱国主义精神值得我们当代青年认真学习。

  • 索引序列
  • 新青年杂志观后感
  • 新青年杂志读后感
  • 新青年杂志原文读后感
  • 《新青年》杂志鲁迅读后感
  • 青年杂志的读后感
  •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