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期刊发表知识库 > 某教授的一篇论文已在期刊A上发表

某教授的一篇论文已在期刊A上发表

发布时间:

某教授的一篇论文已在期刊A上发表

套出师表,史记,那叫有文学素养。不能写你看过别人作文上面的话,那叫抄袭,抄名人叫引用,超普通人叫抄袭

在学术研究过程中,适当地引用别人的成果实属正常,相反,如果一篇几千字的论文连一次都不引用,就说明作者的治学态度可能不够严谨。但物极必反,如果引用过度,便涉嫌抄袭。 引用过度可分为两种情况:一种是引用次数过多。前段时间我读过一本书叫《先锋试验——八九十年代的中国先锋文化》。该书前43页中,引用达23次之多。引言部分的开头只有区区800字,竟有500字是引用的。作者习惯用“认为”、“说道”、“写道”、“指出”、“有论者说”等作引导词,随后就引出原文。这种引用虽然显得作者博学多才,但却给人堆砌之感,因为大量的引文几乎淹没了作者自己的声音。 另一种是引用过长。北京某教授在《电视剧编剧艺术》一书中动辄就成百上千字地引用学生的习作,在其中某一章,学生的习作占了很大篇幅。这还不算厉害,最厉害的是最近出版的名为《播音主持》的影视专业高考考前辅导书。该书第三章引用了普通话与方言常用词语对照表,长达98页,而全书只有234页。我的天,一次引用竟然占了全书篇幅的40%以上,简直是世界奇闻了。这样的书一个月写10本也没有问题。过长的引用有时会以附录的方式出现在书后。这种附录可能是几万字的剧本,可能是作家编年记,可能是一些精美的短文,总之都是现成的,只要大胆地“附上”即可。 问题是如果你指责上述引用者涉嫌抄袭,他立刻会言辞激烈地反驳道:“我已经注明出处了,怎么可能是抄袭?”如果不解气,还有可能以诽谤罪将你告上法庭,弄得你无可奈何。但“圈里人”一眼就能看出其中的“猫腻”。 其实,上述引用者非常明白引用与抄袭的区别:前者有明确出处,后者是将别人成果窃为己有,不敢注明出处;前者受《中华人民共和国著作权法》保护,后者构成侵权。更深知抄袭给自己的学术声誉造成的巨大危害。比如,前几年天津某高校老师出版一本论文集叫《求实集》,28篇论文竟然有13篇全文抄袭,结果引得400名学者联名声讨。《求实集》不“求实”,真是可笑至极。为此,这些人便自作聪明地操起了“引用”的利器,以便达到一箭双雕的目的:既能给文章注“水”,又能免去抄袭的罪名。 还有一个最为关键的问题,就是如何界定引用的“度”。有人认为,引用他人的文字超过30%就算抄袭。我想,学术研究、尤其是文科学术研究是很难准确量化的,只能从文章的整体质量来考虑,也就是说,要看引用来的东西是否能内化为文章的血肉。正常、合理、科学的引用是文章的有机组成部分,恰到好处,增一点或者减一点,就会显得文气不足,套用先秦作家宋玉的话说就是:“增之一分则太长,减之一分则太短。”而过度引用则成了多余的肿瘤或者注水的猪肉。所谓“字不够,引文凑”,就是这个道理。 当然我们也要看到,有些学术研究是必须大量引用的,尤其是处处靠史料说话的史学研究,尽管如此,也要以能否化为血肉为标准。比如,钱理群教授写的《周作人传》就大量引用了周作人的日记。在南京召开的一次国际会议上,钱理群教授说:“我的这部传记就是要追求翔实的史料性,为后人写周作人传打下坚实的基础。也就是说,如果后人再写周作人传,一定不会绕过我的这部作品。”事实印证了钱理群的说法。迄今为止,在所有关于周作人的传记中,钱氏版本是最权威性。 《中华人民共和国著作权法》第四十六条第七款明确规定,剽窃他人成果的,要承担停止侵害、消除 影响、赔礼道歉、赔偿损失等民事责任。抄袭无疑是剽窃的最大胆、最恶毒表现。但是抄袭方法五花八门,表现各异,杨守建先生的《中国学术腐败批判》一书就总结出仅改标题的全篇搬用法、偷观点偷思想的隐性剽窃法、改名换姓的化名抄袭法、你冠我戴的署名抄袭法、东拼西凑的拼装法、捷足先登的抢先发表法等多种方法。显然,像化名之类的抄袭法,法律是有权介入的,而像本文中所说的明引暗抄法,法律是无权过问的,因为它披着“引用”的合法外衣,干着“抄袭”的勾当。参考资料:

天之信采编部是不错的选择

1952年,在著名的《金融杂志》(Journal of Finance)上发表了哈里马科维茨(Harry Markowitz)的一篇论文,题目是《证券的选择》(Portfolio Selection)。正是马科维茨在半个世纪前的那篇文章,奠定了现代投资组合理论(Modern Portfolio Theory,以下简称MPT)的基础,并由此形成了一门崭新的学科:现代金融经济学(或称现代财务经济学)。MPT是如此简单而和谐的理论,它建立在两个假设和以下几个公式之上。我们今天看到的所有的现代金融分析理论和工具几乎都来源于MPT。50年来,MPT深深地影响了整个金融界。今天,不仅仅是投资专家们用组合理论武装自己,以达到客户们的多样化的需求,客户们也需要应用这一理论来监督和评估专家们的表现和业绩。其中,受MPT影响最直接的就是有关投资组合管理(portfolio management)的实践。在其最简单的模式中,MPT提供了一个基于期望收益率和收益率标准差的用于建立投资组合的整体框架,这就是著名的Mean-Variance分析。现在,Mean-Variance已经成为经济学中的一个标准的概念性名词。从某种意义上来看,马科维茨在1952年发表《证券的选择》,这件事的意义同牛顿在1687年发表《自然哲学的数学原理》是同样的,意味着自1952年开始,经济学也将经历物理学在几百年前经历过的伟大的变革,或者说经济学自1952年开始才真正进入现代领域。因此,在MPT诞生50周年之际,为了更好地理解这一理论,我们有必要回顾它的起源并探索它的今后发展方向。50年后的今天,《投资杂志》(Journal of Investing)发表了由Frank Fabozzi J,Francis Gupta和著名的马科维茨教授本人联合署名的文章《现代投资组合理论的馈赠》(The Legacy of Modern Portfolio Theory,以下简称“现文”)。这篇文章的主要目的是纪念MPT发表50周年,同时,也让读者了解到在50年后,理论的创造者-马科维茨教授,是怎样重新看待自己的理论的。由于文章代表了马科维茨教授本人的意见,与其它对MPT进行评论的文章相比弥足珍贵。首先需要指出的是,MPT是一个标准型的理论(normative theory);MPT之后的著名的资本资产定价模型(Capital Asset Pricing Model,以下简称CAPM)却是一个主动型的理论(positive theory)。MPT描述的是健康理智的标准投资者,在面临金融世界的不确定性时的共同行为特征;而CAPM描述的是如果所有投资者都应用MPT,即采用Mean-Variance分析,那么市场中资产的收益和其系统风险之间所必然存在的联系。因此,MPT阐述了投资者应该怎样行动,而CAPM阐述了投资者实际上是怎样行动的。MPT和CAPM共同地构成了一个系统,这个系统不仅量化了风险,还解释了风险和收益之间的关系。因此,1990年的诺贝尔经济学奖由这两个理论(和另外一个关于金融经济学的理论)分享。不过,MPT作为所有资产定价模型的基础,是独立存在的。MPT的有效性并不依赖于其它任何资产定价模型的有效性。这一点非常重要,即使在今天仍有许多理论没有彻底地明白这个道理。常识告诉我们,不要把所有的鸡蛋都放在一个篮子里。这个道理在MPT中得到了量化和升华。MPT带给投资界的主要冲击,就来自于分散化投资的理念。今天,这一理念已经被应用到金融市场的方方面面。下表列出了由MPT直接或间接衍生出来的分散化投资的应用,这些应用主要集中在投资组合的构建和管理方面,当然并不是所有的应用都被列入到这个表中。仅仅有了分散化投资的理念还不够,投资者需要知道具体的构建投资组合的方法,也就是均值方差最优化。马科维茨发表在1952年《金融杂志》上的《证券的选择》一文中,花费了大量的篇幅描述了他的均值方差模型。正是这一部分工作,使得MPT与此前的其它经济金融截然不同,因为MPT引进了严谨的数理统计思想,开创了现代金融数学的先河。基于均值方差的最优化过程和其原理其实并不复杂。在给定了对未来收益的预期值(即收益),这种预期值的可变性(即风险),以及不同资产收益之间的相互关系,投资者可以通过计算,得到无数种投资组合,每一个投资组合都对应着不同水平的风险和收益。在这无数种可能的组合中,如果投资者本着“同等风险追求高收益,同等收益追求低风险”,那么必然有一些组合比其它组合更为令投资满意。这组令投资者满意的组合构成了所谓的“有效前沿”,在有效前沿上的组合对于投资者来说都是等效的,风险低的组合提供的收益必然低,反之,风险高的组合提供的收益必然高。有效前沿的计算生成依赖于数学。牛顿发明的微积分可以提供解决方案,不过今天,可能已经没有人再去通过手工的方法来生成有效前沿了。计算机使得这一工作变得简单而快速。目前MPT的种种应用都建立在一个基本共识之上,即历史收益可以被用来计算未来的期望值和风险,在实际操作中,投资经理们也确实是这样做的。问题在于:选择不同的历史期间,会产生截然不同的期望收益值,截然不同的风险值,和截然不同的协方差。那么,怎样才能选择合适的历史期间呢?这是MPT问世以来受到最多争议的问题,遗憾的是,答案是:不能。因为投资者面对的是一个充满不确定性的未来,没有人能够确定哪段历史期间可以最好地反映和代表未来。因此,在MPT应用中,当投资者输入历史数据时,必然会带上主观的色彩。每个人的想法各不相同,即使是面对同样的资产,采用同样的软件,如果选择不同的历史时期,最后输出的结果也会大为不同。因此,投资者或投资经理的个人判断将影响到有效前沿的生成,乃至整个MPT理论的应用。那么,什么会影响投资者的个人主观判断呢?例如,政治经济环境,政府政策,消费信心等等。那么,当投资者再次质疑历史数据对MPT应用的影响时,以下回答可能会令投资者满意:这种影响的大小取决于外界政治经济环境是否强健稳定。一个国家的经济只有在经过了长期的,记录在案的,强健稳定的增长,并且抵御了各种各样的针对该国自由市场的冲击后,该国的自由市场的历史表现才能够被认为是一个客观的,公平的,有关未来的指示器。谈到人们以历史数据无法代表未来这一理由质疑MPT时,我认为:提出这一质疑的人们其实并未真正了解MPT的本质。一般投资者都会认为,MPT是一个基于数学的,客观的理论,它与其它那些投资理论相比具有很多特点和优势。例如,国内许多金融教材上都写着:经过几十年的发展,MPT已经得到了金融界的普遍认可。现在,传统的基本面分析法,技术走势分析法,和MPT已经形成三足鼎立,每种分析方法各具优劣。我认为,MPT本身不应该与其它投资分析方法并列,MPT是一种位于其它投资分析方法之后的投资策略。例如,当一个投资者通过基本面分析选择了多只有潜力的股票后,他可以简单地把所有备选品种全部买下,或者运用MPT,按比例买下部分股票。MPT和其它的投资分析方法并不冲突,在同等条件下,不论此前选择的投资分析方法是什么,采用MPT的策略比未采用MPT的策略要高明一些。换句话说,投资决策可以分为两个阶段,第一阶段是分析阶段,各种分析方法都可以被用到,是一个主观性很强的阶段;第二阶段是优化阶段,也是使用MPT的阶段,理论上来说,应该是一个完全客观的阶段,一切可以交给没有思维的计算机。我认为,“采用怎样的历史数据来代表未来?”这个问题是第一阶段的问题,而MPT主要在第二阶段发挥所用,因此用这一问题来质疑MPT有些苛刻。MPT的本质在于,它是一个客观的投资策略,与投资分析无关。上文提到,影响投资者在有效组合之间进行选择的因素是投资者对待风险的态度,即风险偏好。值得注意的是,还有一个因素也应该被考虑进去,那就是投资时间的长短。在一年投资期内,A有1/20的机会增长到$124,也有1/20的机会增长到$95,剩下的平均期望增长值是109;而B有1/20的机会增长到$131,也有1/20的机会增长到$91,剩下的平均期望增长值是110。在五年投资期内,A有1/20的机会增长到$203,也有1/20的机会增长到$111,剩下的平均期望增长值是152;而B有1/20的机会增长到$232,也有1/20的机会增长到$104,剩下的平均期望增长值是160。在十年投资期内,A有1/20的机会增长到$345,也有1/20的机会增长到$146,剩下的平均期望增长值是232;而B有1/20的机会增长到$424,也有1/20的机会增长到$137,剩下的平均期望增长值是255。现在来比较一年投资期和十年投资期对投资者选择组合有什么影响。在一年投资期内,如果市场表现好,B将比A超出131-124=7,如果市场表现差,B将比A减少95-91=4,如果市场表现平平,B将比A超出110-109=1。看上去保守的A和激进的B之间的差别并不是很大。在十年投资期内,如果市场表现好,B将比A超出424-345=79,如果市场表现差,B将比A减少146-137=9,如果市场表现平平,B将比A超出255-232=23。这时候,保守的A和激进的B之间的差别就非常明显了。因为,B只有1/20的机会能够比A表现得差(当市场差时),即使这样,B也仅不过比A少了9,而在剩下的所有机会中,B的表现都明显超过A,尤其当市场好时,B 将比A超出79,即使市场表现平常,B也比A超出了23。因此,随着时间的增长,激进的投资组合会比保守的投资组合更加有吸引力。我对于以上有关“投资时间的延长可以使激进型的组合变得更加有吸引力”的观点持不同意见。“现文”认为,当投资时间从一年变为10年后,B将比A变得更加有吸引力。我认为,“现文”所得出的这一结论很大程度上依赖于图表五中给出的数据,即假设的投资环境。因为,不论市场向好还是向淡,各自只有1/20的机会,剩下的大部分机会都给了市场平均预期值,而在这占大比例的市场平均预期值中,B的表现总要好于A。如果假设市场向好向淡各有1/3的机会,剩下的1/3机会赋予市场平均预期值,那么将得到完全不一样的结果。因此,概率在这个问题中起到了很关键的作用。如果判断未来市场向好的概率较大,那么,投资时间越长,激进型组合对投资者的吸引越大;如果判断未来市场向淡的概率较大,那么,投资时间越长,激进型组合对投资者的吸引越小;如果判断未来市场向好和向淡的概率同样大,那么,投资时间长短和激进型组合对投资者的吸引程度没有关系。如果继续研究下去会发现,以上讨论的问题的实质是有关“复利投资”的利弊。这是一个MPT中的重要问题,在此无法详细展开探讨。另外,还可以从另外一个方面来反驳有关“投资时间的延长可以使激进型的组合变得更加有吸引力”的观点。即使投资时间的延长真的可以使激进型的组合变得更加有吸引力,那么这种吸引力最终也将被投资时间延长所带来的未来不确定性(风险)增大所抵消。马科维茨在50年前发展的MPT已经在金融理论和实践领域中得到了多方面的扩展和应用。本文仅仅讨论和回顾了其中一些重要的方面。没有理由认为MPT的影响在21世纪会被削弱;相反,不论在很近还是很远的将来,都可以很安全地预测,MPT将会在金融理论和实践中占据一块永久的位置。1960年,威廉夏普和马科维茨都在著名的兰德公司(RAND)工作,马科维茨还是夏普的非正式的博士论文导师。那年夏普26岁,马科维茨33岁。当夏普第一次敲开马科维茨办公室的门时,他们彼此都没有想到,他们的会面永远地改变了金融世界和投资者,而且在整整30年后,他们两人一起站在了1990年诺贝尔经济学奖的领奖台上。

某教授完成一篇论文

这位教授的论文非常的完美,写的也非常的真实,每一条细节写的都非常的清楚,这个教授是非常让人尊重的。

这位教师原本想让苏步青教授能认真地帮他修改,可一个"谨"字就坏了,让苏教授帮他改,可苏教授从这个"谨"字看出了这个老师没礼貌,不尊重苏教授,把他看成苏教授的上级了,另外从这个字看来这个教师也不大会写,更别提写论文了看来也不会有多大才华

可以苏教授从这个"谨"字看出了这个老师没礼貌,不尊重苏教授,把他看成苏教授的上级了,另外从这个字看来这个教师也不大会写。

文章属的名字是你的,就不会出现文责问题,就算是查,有什么可以查呢?查也也是没有问题的。

某教授在杂志上发表论文取得的报酬

工资应交税所得额=8000-3500=45004500元对应税率为10%,速算扣除数为105元工资应交个人所得税=4500*10%-105=345元稿酬应交个人所得税=(2000-800)*20%*(1-30%)=168元该教授应缴纳的个人所得税=345+168=513元

时下,许多教师写的论文,在杂志上发表,让教师想不通的是不但没有稿费,反而要支付费用。现在是知识付费时代,为什么有很多杂志要收取发表费用呢?这一点,我深有体会,在这七八年时间里,我总共发表各类教育文章论文五万多字,对于部分杂志发表收取费用的情况,十分明确,而且收取的费用越来越高。但也有许许多多的杂志还是有稿酬的,只是部分老师不知道而已。今天,我就来说说关于杂志收取费用这件事。一、纸质论文类杂志遭遇发展瓶颈,不得不收取费用:现代是互联网时代,人们的阅读发生了很大的转变,由过去的全靠纸质阅读时代转变为电子互联网阅读时代。这种阅读介质的改变,给部分纸质杂志带来巨大的冲击,尤其是论文类杂志。杂志的生存发展要靠读者的订阅,我们可以想象的到,十年前还有许多老师订阅论文类杂志阅读,现在有几个老师自愿订阅杂志来阅读?显然纸质杂志面临新的发展瓶颈,有许多杂志社没有办法只好关门,但是还有一部分杂志是有市场的,就是有教师发表论文,就必然存活,那就是要收取一定的费用才能给杂志社带来“面包”。所以这些杂志的出发点就是完全不靠读者订阅,只靠发表者的费用就可以生活。二、发表论文的功利性增强,商家以此赚钱:基层大多数老师发表论文带有很强的功利性,要么评职称,要么评骨干优秀者占很大比例。尤其是过去一段时间里,评职称唯论文至上,这就让论文类杂志高兴坏了,就是发表的教师出多少钱,都会发表的,因为论文就把教师死死的挡在那里。再者商家利用教师的这一心态满足了教师的某种目的,教师也愿意出这个钱,这是双方共赢的事情。我曾经看到过一家杂志社两年前刚刚开始,发表一篇论文收费500,占用一个版面,相对来说,价格便宜,后来由于发表的老师增多,他们就不断的涨价,变为700一个版面,到今年已经变成了1000元一个版面,不断的涨价。还有许多“老牌”杂志收费更加疯狂。三、发表论文的人数过多,杂志社不怕没有市场:基层的许多教师要评职称,骨干、优秀都规定要有论文,这是基础。而且有许多教师是这样的想法,发表论文比其他条件要容易满足的多,论文只要交钱就OK了,但是其他方面呢,一节公开课有多少老师竞争,教学成绩的提高需要付出多少的血汗还不一定取得。所以,大多数老师就选择了发表论文,交点钱没有关系,但自己的问题得到了解决。杂志社也瞄准了教师们的这种心态,需要发表的人数非常多,就是把价格抬的再高,老师也要发表的。这就是为什么论文发表要收取版面费的原因,这样的局面导致许多不好的事发生,比如收费论文大都没有多少价值,还会造成论文学术不端现象发生,只要交费就能解决的问题,都不是大问题。让许多老师没有这方面的论文水平,可以用钱代写代发,这点非常不好。

在期刊上已发表论文

论文发到期刊上都是会查重的,如果查重过了是会给你用稿通知书的,不过的话会有相应的检测报告

国家没有这样的规定吧,可能是单位有这样的规定,只是评审职称的时候用到

具体哪个刊物呢?文章录用被杂志社录用之后会有录用通知书,通知书上面有具体的刊期,被知网收录的话一般要出刊之后1个月左右,也就是比如你的刊期是9月,那么被知网收录也就是10月左右,可以参考 我方网站科普下知识。

发表到期刊上的论文都是需要查重的,一般会用知网的AMLC/SMLC查重系统进行检测,这个系统是专门检测期刊论文、已发表论文和待发表论文重复率的。普通期刊一般要求论文的重复率在30%以内,核心期刊则更为严格,需要重复率低于10%才行。重复率合格,还会有专人检查内容是否符合要求,所以,发表论文一定要按照期刊的要求来,可以节省很多时间,提高录用率。论文的重复率如果未达标,会被退稿;如果合格,符合期刊的要求,会有一个录用通知,一般是不会告知具体查重结果的。

评教授论文发表在什么期刊上

凡是要评职称的行业都规定了参评人员必须有发表了的论文,教师也不例外。全国各地都相应地规定了中级以上特别是高级要发表不同篇数的有较高价值的教育教学研究文章,而发表文章还要看发表在了什么级别的刊物上,一般是至少要省级刊物。想在正规期刊发表,可以找【论文部落】

看每个单位的具体要求,一般普刊就可以了。

回答 教师职称论文发表的刊物有:①《中国科学数学》、②《长沙航空职业技术学院学报》(季刊)。具体如下: 《中国科学数学》创刊于1950年,是中国科学院主办、中国科学杂志社出版的自然科学专业性学术刊物。《中国科学数学》任务是反映中国自然科学各学科中的最新科研成果,以促进国内外的学术交流。 《长沙航空职业技术学院学报》(季刊)创刊于2001年,由长沙航空职业技术学院主办。本刊的宗旨是坚持正确的舆论导向,刊载本校及兄弟院校教学科研成果、国防军工系统工程技术研究与应用成果,为学院教学科研服务、为国防军工企业服务。突出学术性、行业性,注重论文的理论性、实践性、现实性和创新性。设置有教育理论探讨、教学研究与实践、装备保障能力建设、工程技术应用与研究、社会科学研究等五个栏目,其中“装备保障能力建设”为本刊的特色栏目,该栏目引起国内外同行的广泛关注,得到有关专家的大力支持。 一般评中级职称省级(包括省级)以上的刊物就可以,没有必要在核心刊物上发表。要是评高级职称一般学校评职名额多竞争少的情况下国家级别的期刊就可以,要是名额少竞争激烈。建议您在核心刊物上发表论文,如果资金方面充足的话可以增加课题等来增加自己的竞争实力。 刊物的选取首先要按评职文件上要求的期刊名称去发表职称论文。要是评职文件上没有推荐的刊物,那么也要在正规的刊物上论文。目前网上假的期刊太多,不要在增刊、副刊和论文集上发表职称论文,因为在这些上面发表评职称都是不承认的。 更多3条 

评职称是需要发表论文的,论文发表对期刊级别也有要求,比如中级职称多为省级期刊,高级职称多为国家级期刊和核心期刊。第一、申报正高级职称,要求申报人在副高级职称以来,由本人独立撰写或者第一作者撰写,在国家权威期刊上发表专业学术论文,也就是核心期刊或者SCI或者EI论文,不含增刊、副刊、专刊、专辑等。第二、申报副高级职称,要求申报人在中级职称以来,由本人独立撰写或者第一作者撰写,在省级期刊以上学术刊物上发表专业学术论文,也就是省级期刊、国家级期刊都行,增刊、副刊、专刊、专辑不行。第三、申报中级职称,要求申报人在初级职称以来,由本人独立撰写或者第一作者撰写,在市级期刊以上学术刊物上发表专业学术论文,只要是国内CN期刊上正规出版发行的就行,不需要多高级别,当然增刊、副刊、专刊、专辑不行。除论文外,著作教材也是可以代替论文的。代替规则是本人独立撰写或者第一作者出版本专业专著教材,可以相当于国家级期刊论文。如果是在专著教材上撰写3万字,那就相当于省级期刊论文。有技术保密的部门不能公开发表论文,可以发表内部发行的刊物上,那也是有效的,除此外都必须是公开出版发行的。

  • 索引序列
  • 某教授的一篇论文已在期刊A上发表
  • 某教授完成一篇论文
  • 某教授在杂志上发表论文取得的报酬
  • 在期刊上已发表论文
  • 评教授论文发表在什么期刊上
  •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