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期刊发表知识库 > 外国名著赏析论文

外国名著赏析论文

发布时间:

外国名著赏析论文

其实有专门的外国名著导读 也许能给你一些启示

《红与黑》的人物形象塑造 《红与黑》是法国作家司汤达的小说,他讲述的主人公于连的一生经历为线索向我们讲述了法国19世纪的情况,我们可以看到法国新的势力与旧势力的交锋,《红与黑》起初的标题为《于连》,1830年定名为《红与黑》,并有副标题“1830年纪事”。称之为批判现实主义文学奠基作,是因为它最早体现了这一流派的基本特征。首先,小说直接吸取现实题材,反映现实斗争。1827年的《法院公报》上登载一个27岁的青年家庭教师枪杀了自己的女主人的案例,启发了司汤达,但小说的故事已与生活中的案件有了很大的不同,作者用他长期以来对复辟王朝时期生活的观察,联系当时的实际,注入他对社会矛盾的认识,使《红与黑》成为一部反映复辟与反复辟斗争的形象历史。作品中的“红”代表了充满英雄业绩的资产阶级革命时期特别是拿破仑帝国;“黑”代表了教会恶势力猖獗的复辟时期,作品对社会的种种罪恶进行了全面的批判。同时,成功地塑造了典型环境中典型人物,尤其强调环境对人物的影响,也使这部作品成为典范。。沿着于连的一生我们可以看到了许许多多的人物和事情。本书的作者司汤达使用了多种手法对人物进行了塑造,使今天的我们读起来使我们感觉到人物栩栩如生,历历在目。作者在塑造人物的时候使用了大量的多角度塑造人物,并且使用了大量的心理分析,向我们展示了一个个鲜活的人物。 那么我们以于连为例子进行分析:一个出身卑微、到处受人歧视的锯木厂工人,如何在阶级意识浓厚的社会里力争上游?从小城市长家的家庭教师,做到巴黎侯爵的秘书,由于他的神学造诣与谨言慎行,渐渐得到别人的重视;甚至获得市长夫人与侯爵千金的爱情……然而在拘谨的表象下,年轻人的心却充满对英雄的崇拜,对贵族的憎恨,以及想出人头地的野心。他一步步走向名利之路,也不时和自己内心的矛盾交战…… <<红与黑>>的作者司汤达就生活在这个时代,他曾经参加拿破仑的几次战役,离开军队后便投身外交界,被派往意大利当领事官。由于他的经历,司汤达观察到社会种种不平的现象,特别是贵族阶级与教会连手所形成的黑暗势力,以及新兴资产阶级人心的反动;促使他开始写作,完成了这部批判时代社会,剖析人性的<<红与黑>>。<<红与黑>>其实是一个象征性的书名,有人说“红”是指书中灵魂人物于连,代表小资产阶级的叛逆者;“黑”则是指他所反抗的教会、贵族阶级及复辟王朝所结合的强大势力。又有人说“红”与“黑”代表了当时最热门的“军队”与“教会”。你也可以说“红”指的是主角于连心中善良、诚实的那一部分,而“黑”则是他内心伪善、愤恨的那一部分。“红”与“黑”的交战,主宰了于连的思考与行为;“红”与“黑”的抗争,注定了于连悲剧性的下场。而在时代大环境的笼罩下,于连身旁的诸多人物角色,难道不也这样徘徊在“红”与“黑”的矛盾挣扎里吗?像天真单纯的雷纳尔夫人,初尝爱情滋味,幸福的狂喜与衷心的悔恨不断在内心交战;而高傲的贵族千金拉穆尔小姐则在英雄崇拜的爱情与身分地位、自尊之间犹疑……他细腻地描写人物在特定情境下的心理状态,分析他们感情与欲望的细微变化,使读者得以进入人物的内心世界。你将不仅仅知道故事表层的结果,更洞察造成此一切结果背后的原因,因而获得更深的冲击与感动。作者正是用了这种手法让我们感觉到人物就在我们的身边。其实作者在无意之中也开启了现在的一种文学的题材即现在所说的意识流文体。 作者并且通过多方面的展示人物性格向我们展示一个个有血有肉的人物,我们还是以于连为代表来分析一下:于连的出生在一个下层的人物为了得到一些东西他要使用各种各样的手段来达到目的。首先他和雷那尔夫人的爱情就是一种逢场作戏的感觉。我们可以看到一种拿破仑式的征服的欲望,他对夫人的激情绝对是一种逢场作戏。当然着只是他的性格中的一部分,还有很大的侧面,比如说:他在神学院的时候为了自己的晋升不惜放弃了自己的很大东西。甚至将一些很是枯燥的东西背诵下来。我们不能不佩服他的这种能力。同样我们也可以看到于连出于同样的目的还是占有了自己侯爵的女儿。当然他的性格中也有一部分是出在自己的原来的阶级,这是为统治阶级说不可以容忍的所以于连的是也就是顺理成章的东西了。没有什么不正常的了。也正是这样的性格的塑造达到了相同的目的让我们感觉于连旧在我们的身边。他就是我们中的一个人是不存在距离的。 作者通过了这种形象的写做手法向我们描写了一个一个鲜活的人物是作者的书成为了小说中的精品。我们在以后的创做中也应该使用这种创做手法多个侧面,多个角度的去描写一个人物,将这个人物写的鲜活而生动,让读者与作者之间形成一种共鸣。这样的作品才是好的作品,才是能吸引读者的好书。 麻烦采纳,谢谢!

外国文学名著赏析论文3000字

哈姆雷特,这人类怎么说呢,感觉他有一种;‘如果抛弃了怨恨的话,那天之后的我就不存在了。‘的精神。在百度看到的正如有的沙评家称哈姆雷特性格的形成一大部分原因在于莎士比亚无法对如此巨大的题材加以把握。这里有几条证据,如哈姆雷特的对于演戏的大段评说,诸多地方是为了表现剧作者的聪明才智和对社会的褒贬(这在古典主义作家那里是无法想象的)。再如,同时要表现母子关系,爱情关系,又要表现复仇,势必拖延了后者。再回到开头的判断,我们看哈姆雷特死前的场景,他说的是有关丹麦继承权的问题。设想一下,如果整出戏发生在罗密欧身上,那么他临死时,不是抱着母亲就是呼唤着奥菲利亚的名字。所以说,把这部戏理解成社会批判剧也是情有可原的。因为毕竟,也许我们忽略了这一点,哈姆雷特的身份是王子,而非公子,王子是将继承王位的。

中外文学名著赏析论文

这个,不好意思了,不太明白啊

外国文学名著欣赏论文

哈姆雷特,这人类怎么说呢,感觉他有一种;‘如果抛弃了怨恨的话,那天之后的我就不存在了。‘的精神。在百度看到的正如有的沙评家称哈姆雷特性格的形成一大部分原因在于莎士比亚无法对如此巨大的题材加以把握。这里有几条证据,如哈姆雷特的对于演戏的大段评说,诸多地方是为了表现剧作者的聪明才智和对社会的褒贬(这在古典主义作家那里是无法想象的)。再如,同时要表现母子关系,爱情关系,又要表现复仇,势必拖延了后者。再回到开头的判断,我们看哈姆雷特死前的场景,他说的是有关丹麦继承权的问题。设想一下,如果整出戏发生在罗密欧身上,那么他临死时,不是抱着母亲就是呼唤着奥菲利亚的名字。所以说,把这部戏理解成社会批判剧也是情有可原的。因为毕竟,也许我们忽略了这一点,哈姆雷特的身份是王子,而非公子,王子是将继承王位的。

其实有专门的外国名著导读 也许能给你一些启示

外国文学名著赏析论文3000字堂吉诃德

一时半会写不好啊,最起码得个半天撒。晕

塞万提斯《堂吉诃德》(十七世纪) 1、 作者系文艺复兴时期西班牙的最重要作家,主要作品:悲剧《努曼西亚》,长篇小说《堂吉诃德》短篇小说集《警世典范小说集》,贯穿着人文主义与现实主义者精神。 2、 主要人物:堂吉诃德(吉哈诺)桑丘。潘沙 3、 作品反映的16-17世纪西班牙现实:涉及政权、经济、宗教、道德、风俗等方面,写出了封建政权、天主教会的黑暗和广大人民备受剥削压迫的现实,揭露了西放牙王国表面强大的背后,已开趋于衰落的本质。贯穿了理想与现实的冲突,美好理想遭到嘲弄和践踏的悲剧。 4、 堂吉诃德形象:耽于幻想,脱离现实,但出于善良的动机,奉行一种崇高的原则(锄强扶弱,伸张正义),行为荒唐鲁莽但表现出为了维护真理奋不顾身的牺牲精神,是一个悲剧性与喜剧性结合的人物。 5、 潘沙形象:普通农民,他的穷困反映了西班牙农民的现状。具有农民的智慧和求实的优点,也有目光短浅、狭隘的弱点。后期其懂得了堂吉诃德,逐渐接受了他无私无畏的品格。 6、 两人对比:一个高瘦,一个矮胖;一个骑高马,一个骑矮驴;一个沉溺主观,耽于幻想,一个头脑清醒,讲求实际;一个行动鲁莽,奋不顾身,一个谨慎小心,胆小怕事; 7、 艺术手法: 人物在不同场景中,用夸张、讽刺手法,在重复中加强喜剧效果;着重写主观动机与客观后果的矛盾,在喜剧性情节中展现悲剧内涵;大量使用对比手法 8、分析堂吉诃德的人物形象。 堂吉诃德是塞万提斯的作品《堂吉诃德》中的主人公。他是一个性格复杂而矛盾的人物。1、一方面他耽于幻想,一切从主观出发。行为荒唐、鲁莽,不会吸取教训。如把风车想象成巨人,被风车摔倒在地,却说中了魔法师的诡计。2、另一方面,他的所作所为的出发点却有着高尚的一面,即为了奉行一种崇高的原则。他要做一个行侠仗义的骑士,要锄强扶弱、伸张正义,并为此而奋不顾身,具有自我牺牲的精神。3、他在主观上是追求和维护真理,只是他所追求的是脱离实际、早已过时的“骑士道”,所以注定只能碰壁,害人害己。他可笑又可悲,可亲又可敬,在他身上将喜剧性和悲剧性奇妙地结合在一起,成为古往今来文学史上独一无二的艺术形象。 9、分析《堂吉诃德》的艺术手法。 在塑造堂吉诃德的形象时,用喜剧性的手法写一个带有悲剧性的人物。 首先,它把人物放在一个个不同的情景之中,用讽刺的笔调和夸张的手法,一再描写人物的荒唐行动,造成喜剧性的效果。其次,小说又着重描写人物主观动机与它的客观后果的矛盾(或适得其反,或迂腐反常,或自讨苦吃),在喜剧性的情节中揭示其悲剧性的内涵。再次,小说运用了对比的手法。在作品中,桑丘与堂吉诃德无论在外形上,还是在形象的内涵上,都形成鲜明的对比。一个高一个矮,一个重理想一个讲实际,一个耽于幻想,一个冷静理智,一个讲究献身,一个看重实利……两两对比,相得益彰。这一构思也是塞万提斯的创造,它不仅有利于塑造人物,而且增添了小说的情趣,突出了作品的哲理意味。

作家在书的前言中,声称这部作品是“攻击骑士小说的”,宗旨是要“把骑士小说的那一套扫除干净”。西班牙长期以来,骑士小说占有统治的地位。 它以虚构的情节,幻想的冒险故事,取悦读者,成为束缚西班牙人民的精神 羁绊。塞万提斯对这种小说深恶而痛绝之。他采用以子之矛攻子之盾的办法, 仿效骑士小说的写法,对当时流行的骑士小说和过时的骑士制度,进行了尖锐的嘲讽。在《堂吉诃德》第二部末了,作家又说:“我的愿望无非要世人 厌恶荒诞的骑士小说。堂吉诃德的真人真事,已经使骑士小说立脚不住,注 定要一扫而空了。”正如作家预言那样,《堂吉诃德》出版后,骑士小说自 此消声匿迹。马克思曾称这部作品为“衰落的骑士制度的史诗”。另外,作家还在前言中说,他要使读者在读了他的作品之后“能解闷开 心,快乐的愈加快乐,愚笨的不觉厌倦,聪明的爱它新奇,正经的不认为无聊,谨小慎微的也不吝称赞”。从《堂吉诃德》所取得的艺术效果来说,作家完全达到了他的目的。它是一部开心的、别出心裁的作品。下面我们从文体结构、典型塑造、语言运用等三方面谈谈这部作品的成就与特色。 从文体结构上,作家巧妙地运用了游历故事的体裁。这种体裁形式自由,容量大,能把主人公所见所闻摄入镜头。因此,作家有可能通过堂吉诃德主仆漫游的情节,反映西班牙16至17世纪初广阔的社会生活的图画。无论从城镇到乡村,从牧场到森林,从小客店到城堡,从破旧农舍到贵族华丽的客厅,无不描写逼真。作品中出现了几百个人物,其中有牧女、农妇、商 贩、客店老板、理发匠、牧师、囚犯、公差、仆人、公爵及太太小姐等。通 过这众多人物和广阔现实的描写,暴露了当时封建制度的丑恶与腐朽。在封 建暴政的统治下,农村荒芜,商业凋零,官吏横行,人民受难;揭示了农民和封建贵族之间的矛盾。作家把广大人民的赤贫景象和贵族阶级的穷奢极欲形成强烈的对比。公爵住的是豪华的城堡,吃的是山珍海味,玩的是犬马声 色,并以作弄堂吉诃德主仆来消愁解闷。贵族子弟堂费南铎道德沦丧、玩弄女性、出卖朋友,是个花花公子的典型。作品对受压迫的下层人民寄予深切 的同情,如写到农民长年累月得不到温饱,桑丘一家经常过着挨饿的日子, 儿子15岁还不能入学,成年的女儿没有妆奁;小农奴安德瑞斯备受主人虐待 等。另外,作品通过堂吉诃德的游历见闻,对当时法律、婚姻制度、道德、 文化、等级观念都进行了揭发,给了西班牙垂死的封建制度致命的一击。因此,这部作品不光是一部讽刺骑士小说和骑士制度的作品,而且是文艺复兴时期欧洲第一部现实主义的小说,也是大量保存和描绘了中世纪以来欧洲社 会风貌的杰出的作品。结构另一特点是故事的穿插。作品以描写游历故事为主线,插入不少动人的小故事。如牧羊姑娘玛赛■的故事,卡迪纽、陆莘达和堂费南铎的故事,《何必追根究底》的故事,穷人巴西琉的故事,摩尔美女的故事等。这些故事从不同的角度反映了现实生活,丰富了全书的内容。同时,它们的体裁也是多种多样的,有的接近塞万提斯写过的训诫小说,有的是牧人小说型的故 事,有的是冒险故事,有的是爱情故事。其中叙述上尉维德玛在阿尔及利亚 当俘虏的经历,又带有作家自传性故事的成分。整部作品色彩斑斓,情节内 容丰富多样。但第一部作品中一些插入的故事,与主要情节线索无关,在结 构中成为游离的部分。第二部作品加强了这两方面的联系,结构显得更加严密紧凑。其次,典型的塑造,这是《堂吉诃德》最大的成就之一。批评家们都把堂吉诃德和哈姆莱特、浮士德并称为西欧文学中三个杰出的典型。堂吉诃德是个极其复杂和矛盾的人物,在他身上既有幽默可笑的特点,又有严肃认真的思考;既荒谬绝伦又崇高伟大;既有喜剧性又有悲剧性;他是个疯子,又是个理想主义者。从作品开始时,我们看到堂吉诃德是个疯子和呆子。他的疯和呆不是由 于生理的缺陷,而是看骑士小说入了迷。正如我国过去有人看了虚幻的神仙小说及武侠小说,产生求仙慕道的荒唐举动一样。鲁迅说得好:“西洋武士道的没落产生了堂吉诃德那样的戆大,他其实是个十分老实的书呆子。”堂吉诃德的可笑是他完全相信骑士小说中杜撰的那一套是真的,而且他要身体 力行。“一切的苦难都要去解救,一切的危险都要去经历”。作家在描写这一人物时采用了矛盾对照的讽刺手法。如理想与现实的矛 盾、主观动机与客观效果的矛盾等。1.理想与现实的矛盾。堂吉诃德有着不平凡的抱负,他要做一个古往今来的英雄,以骑士打抱不平的方式改造社会,要名扬天下。但出现在我们 面前的并不是一个魁伟的武士,而是一个瘦骨嶙峋的老人,他骑的也不是一 匹千里马,而是徒有佳名的可怜的瘦马。尽管堂吉诃德把它比作“马中的花 朵,马中的镜子”,可是它的腿脚早已不济了,经常把主人从背上摔了下来。 至于他的意中人杜尔西内妮,堂吉诃德把她当作绝世美人,她“体现了一切 诗人所理想的美”。他还认为杜尔西内妮是他力量的源泉,他说:“要不是 杜尔西内妮把力量灌输到我这条胳膊上来,我连捏死一个跳蚤的劲儿都没 有。”然而,杜尔西内妮根本不是他所形容的那样一个美人。桑丘说,她只 是一个身躯粗大,声音宏亮,甚至胸口还长着毛的农家姑娘。这些描写都构 成对主人公极大的讽刺。堂吉诃德理想与现实的矛盾还体现在他是个时代的落伍者。正如鲁迅说 的,堂吉诃德“从那时的人,偏要行古代游侠之道,执迷不悟”。据拉法格 的《马克思回忆录》中说,马克思认为堂吉诃德要把已经灭亡的骑士道在资 产阶级正在上升的社会里实行,就构成了可笑而痴愚。现实中并没有堂吉诃 德所想象的事物,于是他只能生活在幻觉和假想敌之中,如他把风车当巨人,羊群当军队,修士当作蒙面强盗,把酒囊当作恶魔。尽管无情的现实使他折 断骨头,摔坏牙床,但他相信幻觉就是现实。而且每逢失败,他深信自己“中 了魔法”,这使作品增添了不少笑料。2.主观动机与客观效果的矛盾。堂吉诃德善良的动机总是得到相反的结果。他的行侠行为,不仅没有给别人带来好处,反而给人们带来灾祸,他 徒然怀着好心肠,却永远是个“愁容骑士”。如他搭救了一个被富农鞭打的 牧童,当他走开后,那牧童反而被主人打得更凶了。因此,牧童第二次遇见 堂吉诃德时,便不客气地咒骂他:“但愿上帝加祸给你老人家,以及天底下 所有的游侠骑士。”堂吉诃德还释放了一批苦役犯,他原出于反迫害的思想, 结果苦役犯反以抛石头来报答他的好心。还有,他冲散送葬行列,原要为死 人报仇雪冤,结果他打折了一个教士的腿。那受伤的教士诉苦说:“我原先 好好一个人给您弄成跛子,一辈子也站不平了。您为人除害,却害苦了我, 叫我终身受害。”通过以上两组相互关连的矛盾对照的描写,作家对堂吉诃德的可笑特点及其骑士道行侠行为,已竭尽挖苦讽刺之能事。作家竭力把他的主人公的疯 态指给我们看,以达到他嘲笑骑士制度,抨击骑士小说的目的。但塞万提斯 在塑造堂吉诃德时,并没有把人物写成类型化。堂吉诃德除了疯的一面外, 还有理性的一面;除了可笑的一面外,还有崇高的一面。而且他的性格是发 展的。如果说在小说第一部中,堂吉诃德是个逗人开心的形象;那么,到第 二部时,他却表现了更多的智慧和崇高的道德原则。就拿他向往的骑士道来 说,他已不是单纯的仿效者,而是对骑士的职责作了很好的说明。他和那些 徒具骑士仪表,缺乏正义感和博爱心肠的骑士不一样。他为了达到“解危济 困,锄强扶弱”的目的,不惜以自己瘦弱的身体去抵挡一切灾难,把生死置 之度外。即使是打掉了牙齿,折断了肋骨,削掉了耳朵,也决不回头。桑丘 说他是“危险的担当者,侮辱的忍受者,善之模仿者,恶之惩罚者”。作家 通过堂吉诃德的言行,表达了自己的爱憎,宣扬了反奴役争自由的人文主义 的思想。同时,堂吉诃德除了骑士问题外,他在交谈别的问题时,他的头脑是清 醒的。他博学多才,对天文、地理、历史、文艺都有研究。他通达事理,谈吐深刻,连愚弄他的公爵也不得不惊叹他的才能。在桑丘去赴任总督时,他 的几番交代,不仅说明他是个正直、贤明,同情下层人民苦难的人,同时也 反映了人文主义者某些社会理想。在第二部第16章中,堂吉诃德论子女教育 及论诗和诗人,62章中论翻译等,都表现了他是个见识高明的智者。显然作 家把自己的见解分给了作品的主人公。堂吉诃德的典型是矛盾的。他身上包含了作家所要讽刺和肯定的事物。 不过这个人物讽刺的一面仍然占主导的位置。作家清楚地看到了堂吉诃德一 类人历史没落的必然性。斯大林说:“吉诃德一流的先生所以叫吉诃德先生,也就是因为他们没有最低限度的人生知觉哩”堂吉诃德形象成了凭主观幻想 行事,脱离实际的代名词。他那凭借个人力量,以骑士打抱不平的方式,来 除暴安良,改造社会的想法,是完全行不通的。他在临死时,总算明白过来了。桑丘·潘沙是西班牙农民的典型。他的性格的特征是冷静、稳健而机灵。 这个人物同样是在矛盾对照中刻划出来的。作家对他既有讽刺,也有肯定。 一方面,桑丘咒骂倒霉的骑士,另方面,他又崇拜主义的义侠行为;一方面, 他是清醒的现实主义者,另方面,又抱着发财的幻想,一心想当海岛总督; 一方面,他心地善良、乐观、机智,另方面,他又胆小怕事、狭隘自私。但 他在当“总督”期间,不仅忠于职守,而且井井有条地治理他的属地,提出 要“肃清这个岛上的一切污秽,把流氓、游民、之类一齐消灭掉”的主 张。堂吉诃德在行侠中不能实现的社会理想,通过他体现出来。堂吉诃德和桑丘是两个相得益彰的典型。他们不论在外貌、气质上都构成鲜明的对照,又互为补充。堂吉诃德又高又瘦,桑丘又矮又胖;一个手执长枪,身穿盔甲,骑着瘦马,面带愁容;一个头戴草笠,身披褡裢,骑着胖骡,气色旺盛;一个英勇而有礼貌,一个自私善于逢迎;一个小心谨慎,遇事清醒,一个不能自制,遇事糊涂;一个贪图实利,一个崇尚理想。这些都 给读者留下了难以磨灭的印象。不能不佩服作家技巧的高明。俄国文学批评家别林斯基正确评价了这两个人物的生动典型。他说:“堂吉诃德和桑丘·潘沙就一点没有被歪曲:这些人物是活生生的、现实的,可是,我的天!在这些人物描写里,包含着多少幽默啊,快活的、平静的、辛辣的!这样的例子,实在是举不胜举”。第三,语言特色。《堂吉诃德》一书的语言运用,体现了作家高深的造诣。塞万提斯在作品的前言中,提出了他对语言的要求:“一句句话说得响亮,说得有趣,文字要生动,要合适,要连缀得好;尽你的才力,把要讲的 话讲出来,把自己的思想表达清楚,不乱不涩。”《堂吉诃德》文字活泼, 语言流畅、生动,基本上体现了作家对语言的要求。而且大量运用了民间谚 语,成为西班牙民间谚语的宝库。这种例子,在作品中俯拾皆是。如“单有 一只燕子,还算不了夏天”;“装着金鞍辔的驴,赛过套着驮鞍的马”;“一 个人能看到别人眼里的刺,就该看到自己眼里的梁木”;“傻子对自己家的事,比聪明人对别人家的事熟悉”;“宁愿脸上蒙羞,免得心上负痛”等等。有人统计,这种精辟的民间谚语,在作品中有 220 句以上。作家运用它们讽 刺了可笑的事物,肯定了积极的思想。精采而风趣的谈话,是作品语言的另一特色。从作品章节中,我们可以看到这样的一些标题:“堂吉诃德和他侍从桑丘·潘沙的趣谈”,“桑丘和主人的妙谈”,“堂吉诃德对于文武两行的奇论”等。这些谈话不仅揭示了 社会生活的内容,而且很好体现了人物的个性。如堂吉诃德在谈论骑士道时,他的语言是夸张的、幻想的,有时是语无伦次;当他交谈别的问题时,他的 语言是理智的、冷静的,见解深刻。桑丘语言体现了农民的特色。一方面,他语言中有大量民间口语和谚语,既诙谐又风趣;另方面,他的语言揭示了他是个清醒现实主义者和胆小的性格。如堂吉诃德要和狮子搏斗时,他慌忙 劝告说:“你想想吧,先生,这里没有魔术的障眼法。我从笼子门缝里看见一只真狮子的脚爪;一只脚爪就有那么大,可见那狮子准比一座山还大呢。” 当堂古诃德要到地洞去探险时,他又焦急地劝说:“我的主人啊,你干什么 事得仔细啊,别把自己活埋了,也别像冰在井里的酒瓶那样悬挂在里面。真的,这地洞比摩尔人的地窖子还可怕”等等。

  • 索引序列
  • 外国名著赏析论文
  • 外国文学名著赏析论文3000字
  • 中外文学名著赏析论文
  • 外国文学名著欣赏论文
  • 外国文学名著赏析论文3000字堂吉诃德
  •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