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期刊发表知识库 > 福建师范大学学报版面费

福建师范大学学报版面费

发布时间:

福建师范大学学报版面费

核心期刊从你要的方面看 中国科技论文统计源期刊 是最好的,太差的期刊投了也没有意义。楼上的其中一些你倒是可以考虑

这个不知道应该是需要,这种学术论文发表都是用来评职称 评奖学金用的,属于自己发表 应该是要付便免费的

福建师范大学学报

福建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是面向国内外公开发行的哲学社会科学综合性学术理论刊物,创刊于1956年,是福建省最早创办的高校学报之一。本着繁荣哲学社会科学研究,促进高校人文学科建设的宗旨,本刊自创刊以来,发表了大量有较高学术水平的论文,产生了良好的社会影响。特别是改革开放20多 年来,本刊充分利用沿海开放和与台湾省毗邻的特殊人文地理环境的优势,充分挖掘本校理论经济学、中国文学、艺术学、专门史等优势学科的学术资源,开辟了哲学、经济学、文学艺术研究、语言文字学、历史学、教育学、心理学等专栏,近几年又开辟了“马克思主义理论与现实研究”、“闽台区域研究”、“修辞学大视野”三个重点栏目以及若干学术专题栏目。立足福建,辐射全国,走向世界。注重发表研究现实重大理论问题、有创见、有新意的文章是本刊多年遵奉的编辑方针。得益于始终如一的正确办刊方向、较高的学术质量和编辑出版质量,本刊近年来先后入选“中国期刊方阵双效期刊”、“全国中文核心期刊(社会科学综合类)”、“中文社会科学引文索引来源期刊(CSSCI)”、“中国人文社会科学核心期刊”、“RCCSE中国核心学术期刊”等,并被评选为“第一、二、三届全国百强社科学报”、第四届“全国高校三十佳社科期刊”、“福建省一级社科期刊”、“福建省高校精品学报”等,“修辞学大视野”栏目入选教育部高校哲学社会科学名栏。 《福建师范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是福建师范大学主办的面向国内外公开发行的综合性自然科学学术理论刊物,设有数学、计算机科学、物理学、化学、生命科学、地理科学、环境科学、运动学等栏目。《福建师范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创办于1956年,原刊名为《福建师范学院学报》,不定期出版;“文革”期间停刊, 1975年复刊,刊名为《福建师大学报(自然科学版)》,半年刊;1985年刊名变更为《福建师范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改半年刊为季刊,并使用卷号; 2007年起改为双月刊。本刊为中文核心期刊、中国科学引文数据库(CSCD)来源期刊、RCCSE中国核心学术期刊、中国科技核心期刊等。自复刊以来,丁汉波、林辰、林忠民、朱鹤健、吴松刚、李敏、林敏等知名专家学者先后担任过本刊的主编和副主编,目前由黄汉升任编委会主任,王长平、李敏、凌启淡、余望任编委会副主任,余望任主编。半个多世纪的办刊历程,经几代人的努力,本刊的社会影响日益扩大,刊物质量不断提升。近年发表的论文大部分为国家和省部级各类基金支持的成果,反映了学校的科研水平,收到良好的社会效益,是多家国内外权威检索刊物和数据库的来源期刊,主要有:美国《剑桥科学文摘》(CSA)、美国《化学文摘》(CA)、德国《数学文摘》(ZM)、联合国《水科学和渔业文摘》(ASFA)、中国学术期刊综合评价数据库、中国期刊网、中国学术期刊(光盘版)、万方数据—中国数字化期刊群、中国核心期刊(遴选)数据库、中文科技期刊数据库、中国科技论文在线、中国数学文摘、中国物理文摘、中国光学与应用光学文摘、中国化学化工文摘、中国生物学文摘、中国农业文摘、中国地理与资源文摘等。本刊在历次评比中均取得良好成绩,先后荣获:“福建省高校自然科学学报编辑质量评比一等奖”(福建省高校学报研究会,1989年),“全国高校自然科学学报编辑质量评比二等奖”(中国高等学校自然科学学报研究会,1989年),“福建省首届优秀科技期刊评比三等奖”(福建省科委、福建省科协、福建省新闻出版局,1992年),“全国优秀科技期刊评比三等奖”(国家科委、中共中央宣传部、国家新闻出版署,1992年),“福建省高等学校自然科学学报系统优秀学报评比一等奖”(福建省教委办,1995年),“全国高等学校自然科学学报系统优秀学报评比一等奖”(国家教委科技司,1995年),“福建省第二届优秀科技期刊评比二等奖”(福建省科委,福建省新闻出版局,1996年) ,“福建省高校自然科学学报系统优秀学报评比一等奖”(福建省教委,1999年),“全国优秀高校自然科学学报及教育部优秀科技期刊评比二等奖”(国家教育部,1999年),“全国高校优秀科技期刊评比二等奖”(教育部科学技术司,2004年),首届“中国高校优秀科技期刊奖”(教育部科学技术司,2006年),首届“福建省高校精品学报奖”(福建省教育厅,2006年),第二届“中国高校优秀科技期刊奖”(教育部科学技术司,2008年),“全国高校科技期刊优秀编辑质量奖”(中国高等学校自然科学学报研究会,2009年),“华东地区优秀期刊奖”(华东地区优秀期刊评审委员会,2009年),第三届“中国高校优秀科技期刊奖”(教育部科学技术司,2010年),全国高师院校自然科学“十佳学报”(中国高校科技期刊研究会,2011年),第四届“中国高校优秀科技期刊”(教育部科学技术司,2012年),“高校科学研究促进奖”(中国高校科技期刊研究会,2013年)等。编辑部2008年荣获全国“高校科技期刊先进集体”称号,编辑个人也多次获得全国或省级的优秀主编、优秀编辑、优秀学报工作者等荣誉称号。近年来,编辑人员还获得中华优秀出版物奖2项、福建省优秀出版物奖3项,并有多篇论文获国家和省级学会的奖励。本刊是福建省创办较早的高校学报之一, 在学报界有一定的影响,现为中国高校科技期刊研究会师范院校期刊专业委员会、华东地区高校自然科学学报编辑协会、福建省期刊协会、福建省科技期刊编辑学会、福建省高校学报研究会等学会的常务理事或理事单位。 登陆学报编辑部官方网站()投稿系统在线投稿。

福建农林大学学报版面费

怎么了?可以在逸夫3楼报刊阅历室找到的

可在知网上查找

《福建农林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是由福建农林大学主管和主的综合性学术理论期刊。本刊以马列主义、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树立和落实科学发展观,以繁荣和发展学术为宗旨,贯彻“百花齐放,百家争鸣”的方针,坚持实事求是、理论与实际相结合的学风,为农业和发村发展服务。本刊主要报道有关农业、农村和农民问题的最新研究成果,兼顾刊载其他社会科学方面的学术论文,为我国经济和社会发展,特别是农业和农村经济的发展具有重要的理论指导意义。本刊主要栏目有海峡论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研究、经济管理、公共管理、哲学·法律等。主要读者对象为有关专业的高校师生,农村和农业经济研究、管理人员等。本刊自创刊以来,取得了较大的发展,影响力也不断扩大。2008年本刊影响因子为718,跃居全国农林医药院校社科学报第1名;2009年获RCCSE中国核心学术期刊(2009-2010),也成为《中文社会科学引文索引(CSSCI)》扩展版来源期刊(2010-2011年)。同时本刊也获得多项奖励:(1)2006年5月在中国人文社会科学学报学会第三届评优活动中被评为全国优秀社科学报。(2)2006年被评为福建省高校优秀学报。(3)2010年被评为全国高校优秀社科学报。(4)2010年本刊“海峡论坛”栏目被评为特色栏目。同时,本刊编辑部也被评为优秀编辑团队。2006年起改为双月刊,双月单5日出版,大16开112页。邮发代号:34-30。

福建师范大学学报主编

1.专著:《现代汉语副词研究》(330千字)学林出版社,2000年6月。2.研究生教材:《现代汉语虚词》(220千字)华东师大出版社,2000年10月。3.专著:《助词与相关格式》(310千字)安徽教育出版社,2002年12月。4.专著:《现代汉语副词探索》(340千字)学林出版社,2004年12月。专著:《现代汉语副词分析》(300千字)上海三联书店,2010年2月。 其中国家一级刊物《中国语文》4篇1990年—1999年十年的科研成果1副名结构新探,《徐州师院学报》1990年3期;2《语助》释词浅析,《淮北煤师学报》1990年3期;3《现代汉语词典补编》商榷,《徐州师院学报》1991年2期;4“N”+“们”的多角度考察,《现代汉语语法论稿》,江苏教育出版社1991年(第一作者);5《马氏文通》与《新著国语文法》句法理论比较,江苏教育出版社1991年(第一作者);6 无动把字句浅析《徐州教育学院学报》1992年2期(第一作者);7“才”与“纔”《辞书研究》,1992年4期;8“非X不Y”及其相关句式,《徐州师院学报》1992年2期;9“除非”及其句式 ,《汉语研究论集》第一缉,语文出版社1992年;10谈谈前置的“的”和“之”,香港《语文建设通讯》40期,1993年6月;11现代汉语副词“白”“白白”,《淮北煤师学报》1993年1期;12谈谈新词新语的缩简方式,《上海师大学报》增刊 1993年;13近代汉语副词“才”的特殊用法,《徐州师院学报》1993年4期;14“白”类副词的表义特征及其个性特点,《徐州师院学报》1994年3期;15副词与状词的区别,《汉语学习》1995年1期;16“有失”“失之”,《语文学习》1995年5期;17“有失”“失之”及其相关格式,《上海师大学报》增刊 1995年;18汉语吸收外来概念的方法和特点,《洛阳大学学报》1995年3期;19副词的篇章连接功能,《语言研究》1996年1期;20释数词“兆”,《辞书研究》1996年1期;21副词的连用类别和共现顺序,《烟台大学学报》1996年2期;22现代汉语副词“才”的句式与搭配,《汉语学习》1996 年3期;23现代汉语预设否定副词的表义特征,《世界汉语教学》1996年2期;24汉语语序研究要略,《江苏社会科学》1996年3期(合作);25交互类短语与连介兼类词的分化,《中国语文》1996年5期;26名词的语义基础及功能转换与副词修饰名词,《语言教学与研究》1996年4期;27上海浦东新区普通话使用状况和语言观念的调查,《语言文字应用》1996年4期(合作);28现代汉语语言单位的结构关系和构成方式,《中文自修》1996年10期;29现代汉语复句的误用,《中文自修》1996年11期(合作);30把+N+VV”祈使句的成句因素,《汉语学习》1997年1期;31名词的语义基础及功能转换与副词修饰名词,《语言教学与研究》1997年1期(续);32交互动词的配价研究,《语言研究》1997年1期;33副词的重叠形式与基础形式,《世界汉语教学》1997年4期;34“白”类副词的表义特点及其个性特征,邵敬敏主编《句法结构中的语义研究》,北京语言学院出版社1998年;35说“永远”,《语言教学与研究》1998年2期;36近代汉语预设否定副词探微,《古汉语研究》1999年1期;37汉语变换理论研究的总结、探索与创获,《世界汉语教学》1999年1期;38现代汉语名词的AABB重叠式,《徐州师大学报》1999年1期;39说“难免”——兼论汉语的虚化方式和羡馀否定,《中国语言学报》9期,商务印书馆1999年;40现代汉语副词“才”的共时比较,《上海师大学报》1999年2期。41副词的重叠形式与基础形式,邢福义主编《汉语语法研究面面观》语言文化大学出版社,1999年。2000年以后1.动词AABB叠结式的内部差异,《语法研究和探索》九,商务印书馆2000年。2.现代汉语副词的性质、范围与分类,《语言研究》2000年1期。3.论与汉语副词相关的虚化机制,《中国语文》2000年1期。4.程度副词充当补语的多维考察,《世界汉语教学》2000年2期。5.评注性副词功能琐议,《语法研究和探索》十,商务印书馆2000。6.试论前置的结构助词“的”和“之”,《汉语学习》2000年5期。7.略论时制助词“来着”,《大理师专学报》2000年4期。8.复句研究综述,《语文论丛(6)》上海教育2000年。9.列举助词“等”、“等等”,《华文教学与研究》2000年3期。10.把+N+VV祈使句的配价分析,《配价理论与汉语语法研究》语文出版社2000年。11.N+们的选择限与N们的表达功用,《中国语文》2001年3期(人大资料全文复印)。12.说“的话”,[日本]《现代中国语研究》2001年3期。13.现代汉语时间副词三论,《语言问题再认识》上海教育出版社2001年。14.论现代汉语的范围副词,《上海师范大学学报》2001年1期。15.试说表数助词“把”,《华文教学与研究》2001年2期。16.表数助词“来”和“多”,《徐州师范大学学报》2001年3期。17.现代汉语列举助词探微,《语言教学与研究》2001年6期。18.助词“给”及其相关句式,《汉语学报》2001年上卷(2002年7月出版)。19.“V中”的功能特征及中的虚化历程,《语法研究和探索》十一,商务印书馆2002年。20.“就是”的篇章功能及其语法化历程,《世界汉语教学》2002年3期。21.“个”从量词到助词语法化过程分析,邵敬敏等主编《汉语语法研究的新拓展》(一),浙江教育出版社2002年12月。22.说“X式”——兼论汉语词汇的语法化过程,《上海师范大学学报》2002年3期。23.近代汉语情态化副词“白”再议,《乐山师院学报》2003年1期。24.“副+是”的历时演化和共时变异,《语言科学》2003年3期。25.范围副词“都”的选择限制,《中国语文》2003年5期。26.当代新词“零X”探微,《语言文字应用》2003年1期。27.从量词到助词——量词“个”语法化过程的个案分析,《当代语言学》2003年3期。28.从“曾经”的功能扩展看汉语副词的多能性,《汉语学习》2003年5期。29.助词“被”的使用条件和表义功用,《语法化与语法研究》(一)商务印书馆。30.统括副词前光杆名词的指称特征,《语法研究和探索》十二,商务印书馆2003年12月。31.近代汉语强调肯定的“白、再、更、通”,《汉语史学报》第四辑,上海教育出版社2004年(人大资料全文复印)。32.试论汉语语素的确定与分类,《语文论丛(8)》,上海教育出版社2004年。33.试论“由”字被动句——兼论由字句和被字句的区别,《语言科学》2004年3期。34.副词“不”独用的语用功能和篇章功能,《乐山师院学报》2004年第8卷。35.反义对立式语气副词的性质、成因与功用,[日本]《现代中国语研究》2004年。36.“总(是)”与“老(是)”的语用功能和选择差异,《语言科学》2005年1期。37.副词“都”的语法化和主观化,《徐州师范大学学报》2005年1期。38.现代汉语羡余否定现象探微,邵敬敏等主编《汉语语法研究的新拓展》(二)浙江教育出版社2005年。39.述结式把字句的配价研究,《南开语言学刊》第5辑,南开大学出版社,2005年4月。40.近代汉语“把个”句研究,《语言研究》2005年3期。41.现代汉语“把+个+NP+VC”句式探微,《汉语学报》2005年3期(人大资料全文复印)。42.反义对立式语气副词的性质、成因和功能,《汉语虚词研究与对外汉语教学》,复旦大学出版社2005年。43.“都”的语法化和主观化,《语法化与语法研究》(二)商务印书馆2005年。44.羡余否定的类别、成因与功用,北京大学《语言学论丛》31辑,商务印书馆2005年。45.论与汉语副词相关的虚化机制,《汉语语法化研究》,商务印书馆2005年。46.试论主观量标记“没、不、好”,《中国语文》2006年2期(人大资料全文复印)。“看起来”与“看上去”,《世界汉语教学》2006年3期。48.“太”的语义内涵和语用规约,《中国语言学报》12期,商务印书馆2006年。49.“以至”与“以致”,《对外汉语研究》2期,商务印书馆2006年。50.“同比”与“环比”——统计术语的个案分析,《术语标准化与信息技术》2006年3期。51.元语言理论与汉语副词的元语用法,《语法研究和探索》十三商务印书馆2006年7月。52“由”字被动句研究《汉语被动表述问题研究新拓展》华中师范大学出版社2006年5月。副区兼类词的句法分布及功能发展,《周口师范学院学报》2006年6期(第一作者)。现代汉语“把+个+NP+VC”句式研究,邵敬敏等主编《汉语语法研究的新拓展》(三)东北师范大学出版社2007年。“稍微”类程度副词的历时来源和发展演化,《忻州师院学报》2007年3期(第一作者)。程度副词对状态形容词的二次记量与主观赋量,[日本]《现代中国语研究》九期,2007年。汉语非典型持续体标记“中”和“间”的形成和发展,《汉语学报》2007年4期。从间接的跨层连用到典型的程度副词,《古汉语研究》2007年4期。试论汉语非典型持续体标记“中”与“间”,《语言研究》2007年4期。英语无标记不定式充当宾语补足语浅析,《廖序东先生纪念文集》高教出版社,2007年9月。试论“X然+间”,《汉语学习》2007年6期。当代汉语摹状式“X状”探微,《语言教学与研究》2008年1期。从“非常X”的陌生化搭配看汉语修辞学的现代取向,《修辞学习》2008年2期。当代汉语摹状格式探微,《语言科学》2008年2期。对集合量词典型性问题的考察,《上海师范大学学报》2008年2期(第二作者)。从“A/V了许多”看汉语概量化程度补语的演化动因、格式鉴别及其互补关系,《语法研究和探索》十四商务印书馆2008年8月。从加强中文学科建设的角度看现代汉语课程的改革,《跨文化交流》上海教育出版社2008年。从加强中文学科建设的角度看现代汉语课程的改革,《跨文化交流》上海教育出版社2008年。“透顶”与“绝顶”的句法功能和搭配选择,《语文研究》2008年第4期。CSSCI扩70浅析“X客”词族 —词汇化和语法化的关系新探,《语言文字应用》2008年4期(第一作者)。71网络新词“败”的形成与发展:汉语同形语素的感染生成及修辞解释,《福建师范大学学报》2009年2期。72 “一”和“该”在当代新闻语篇中的指称功用与照应方式,《上海师范大学学报》2009年2期。73介词悬空的方式与后果,动因和作用,《语言科学》2009年3期。(人大全文复印)。74试论连词“及其”的词汇化动因、连接方式及指代歧义,《语法化与语法研究》(四)商务印书馆2009年7月。75“更”字比较句中多项比较的程序与格式《世界汉语教学》2009年4期76是“统括全体”还是“限制个体”?——兼论“净”与“尽”的进化后果与趋同倾向,[日本]《现代中国语研究》十一期,2009年。77“X然”+“间”的两种表达功能,《汉语语法研究的新拓展》四,北京大学出版社,2009年10月。78“绝对X”的功能扩展与错位兼容,《杭州师范学院学报》2009年6期。79“极尽”的构式化表达及其双重副词化的功能、演变与分化,《徐州师范大学学报》2010年1期。80副词“有望”的功能、特征及发展,《汉语学报》2010年1期。81从错配到脱落:附缀“于”的零形化后果与形容词、动词的及物化《中国语文》2010年2期。82现代汉语指称词“本、贵、该”关系试析,《汉语虚词研究与对外汉语教学》(三),复旦出版社2010年。83“用来”与“拿来”——兼论介词叠加与格式套用于介词悬空的关系,《语法研究和探索》十五商务印书馆2010年5月。84试论骂詈语的词汇化、标记化与构式化——兼论演化中的骂詈语在当代汉语中的表达功用,《当代修辞学》2010年4期。85语法化现象在不同层面中的句法表现,《语文研究》2010年4期。86略谈汉语语法化研究中的若干疑难现象《河南师范大学学报》2011年2期。87表迅捷义的“X速”词族的功能、用法与发展,《语言教学与研究》2011年4期。。88从标记词“的”在相关分布中的隐现与位置看汉语前加词的性质,《汉语学习》2011年3期。。89从错配到脱落:附缀“于”的零形化后果与形容词、动词的及物化,吴福祥、张谊生主编《语法化与语法研究》(五),商务印书馆,2011年,北京。90预设否定副词叠加的方式与类别、动因与作用,《语言科学》2011年5期。91谈谈现代汉语语法论文的写作,《阐释的力量》,上海三联书店,2011年8月。92当代流行构式“X也Y”研究,《当代修辞学》2011年6期。93统括副词前光杆名词的指称特征,《语法研究和探索》精选集,商务印书馆2011年8月。94“极尽”的构式化表达及其双重副词化的功能、演变与分化,《汉语语法研究的新拓展》五,北京大学出版社,2011年10月。95评注性副词“所幸”的功能、特征与发展,(日本)《现代中国语研究》13期,朝日出版社2011年10月(第一作者)。96试论主观量标记“没、不、好”,吴福祥主编《汉语主观性与主观化研究》,商务印书馆2011年11月。97试论叠加、强化的方式、类型与后果,《中国语文》2012年2期(人大资料全文复印)。98试析一价动词和形容词在事件存现句中的构式分布,《语法研究和探索》十六,商务印书馆2012年9月。99现代汉语副词状语的标记选择,《汉语学报》2012年4期。100介词叠加的方式与类别、作用与后果,《语文研究》2013年1期。101程度副词“到顶”与“极顶”的功能、配合与成因——兼论从述宾短语到程度副词的结构与语义制约 《世界汉语教学》2013年1期。此外,还参与主编(副主编)《现代汉语虚词研究综述》,安徽教育出版社2002年12月;参与编写张斌先生主编的、复旦大学出版社2002年出版的《新编现代汉语》和《新编现代汉语教学参考与训练》。为《新编现代汉语》主要编写者之一。参与主编(副主编)《汉语虚词研究与对外汉语教学》,复旦大学出版社2005年。 承担2000年度国家哲学社会科项目《面向应用的现代汉语副词研究》经费4万元,2003年结项;承担2002年度上海市教委哲学社会科项目《汉语语法化的诱因、机制和模式》经费2万元;2006年结项;承担2005年度教育部哲学社会科项目《汉语副词的性质、功能与发展》经费5万元,正结项中;承担2006年度上海市哲学社会科学项目《语法化理论与汉语虚词的发展演化》经费4万元,已发表10多篇论文,撰写一部语法化研究的书稿;承担2007年度国家哲学社会科项目《近30年来汉语虚词的演化趋势及其发展规律研究》经费9万元,目前正在研究、分阶段完成实施过程之中;作为第二申请人获得上海市哲学社会科学规划重大课题《现代汉语描写语法》于2009年12月获批正式立项。资助经费20万。已经完成初稿。负责的上海市重点学科(三期)汉语言文字学2010年中期评估获得优秀,受到市、校奖励。2012年获得上海市哲学社会科学规划课题“当代汉语流行构式研究”(2012BYY002),经费5万。

1、主持国家“十五”社科基金项目“企业激励机制演进与资本结构演进的理论实证分析”。2、主持北京市哲学社会科学“十五”规划项目“北京市企业职工持股的理论与实证研究”。3、参与北京市青年联合会课题“北京市发展现代制造业的可行性研究”,刘伟教授主持。4、主持并完成国家教委“九五”社科青年基金课题“企业制衡机制研究”。5、参与并完成国家“八五”社科基金项目“政府干预与市场调节结合机制研究”,卫兴华教授主持。6、参与并完成国家“八五”社科基金项目“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经济、政治、文化协调发展研究”,李会滨教授主持。7、参与并完成财政部“2100亿国债使用的社会效益评价”,雎国余教授主持。 1、独著:《经济转轨与资本运营》,湖北人民出版社将于1999年5月出版。2、参著:《现代经济学论纲》。山东人民出版社,1997年版。3、合著:《市场功能与政府功能组合论》,经济科学出版社,1999年3月版。4、合著:《中国市场经济十大理论问题》,中央党校出版社,1999年1月版。5、合著:《企业形象论》,湖北科学技术出版社,1993年版。6、独立编著:《期货交易技术》,中国经济出版社,1993年版。7、合作编著:《商业银行国际业务》,中国金融出版社,1998年版。8、主编:《国际经济概论》,华中师范大学出版社,1996年版。9、参编:《期货交易大辞典》,中国物价出版社,1994年版。10、参著:《中华传统文化与现代企业管理》,中国建材工业出版社,1996年版。11、参编:《政治经济学》,逄锦聚、林岗、刘伟等主编,经济科学出版社,2002年版。 宏观经济分析系列论文:1、关于我国转轨期所有制变化的历史“合理性”考察,《北京大学学报》2002年第1 期。2、中国银行业改革的侧重点:产权结构还是市场结构,《经济研究》2002年第8期。3、买方市场、有效需求与宏观调控,《金融研究》,1998年第12期。4、中国经济增长转型阶段的经济背景与宏观政策取向—基于对经济周期转型特点的分析,《金融研究》,1999年第3期。5、论中央财政收入与居民个人收入的关系问题,《财政研究》,1996年第2期。6、双重目标需要双轮驱动—关于当前的经济增长与宏观政策,《中国改革报》1998 年5月20日理论版。7、买方市场:中国经济增长面对的新问题,《新经济周刊》1998年第27期。8、过早形成买方市场,中国与其欢喜不与忧虑,《经济学消息报》1999年1月1日第1版。9、论社会转型期的挥霍性消费问题,《消费经济》,1995年第6期。10、论由不完善的市场机制引起的价格波动,《价格理论与实践》,1995年第7期。11、关于农产品价格机制问题,《价格理论与实践》1998年第3期。12、迈向21世纪的中国经济增长:从行政驱动机制向市场约束机制的转变,《经济评论》1996年第3期。13、投资机制的转变与经济增长方式的转换的相关关系,《理论前沿》,1996年第2期。14、提高经济增长质量和效益的若干理论与实践问题,《学术月刊》1997年第1 期。15、体制转轨与经济增长方式转变的相关关系分析,载论文集《论经济增长方式的转变》,西南财经大学出版社,1997年版。16、运行机制转换、市场条件转换下的经济增长问题,《21世纪》,1998年第6期。17、论转变经济增长方式的内涵及其相关的理论与实践问题,《山西经济管理学院学报》,1997年第1期。18、关于来通货膨胀研究的观点综述,《价格理论与实践》,1996年第1期。19、关于转轨期中国宏观经济波动问题,《价格理论与实践》,1995年第10期。企业理论及企业改革系列论文:1、企业与市场:相关关系及其性质,《经济研究》,2002年第1期。2、代理问题与企业所有制结构演进的“锁定”机制,《经济科学》,2000年第3期。3、公司合约、代理问题与会计制度变迁,《学习与探索》,2000年第5期。4、论产权及产权明晰,《经济纵横》1995年第6期。5、现代企业激励—约束机制理论述评,《经济学动态》1997年第5期。6、企业激励约束机制转换问题与改革逻辑,《中国人民大学学报》1996年第5期。7、制度短缺与激励的失效,《经济理论与经济管理》,1998年第4期。8、政企分离的内在机理与演进趋势分析,《经济科学》1998年第1期。9、“穷庙富方丈”解析,《经济日报》1987年7月10日理论版。10、关于国有企业职工地位的若干思考,《求是》1996年第16期。11、非均衡的企业状况与“因企制宜”的改革策略,《中国改革》1996年第5期。12、清理国有企业改革思路,《经济学家》1995年第6期。13、国有企业改革约束条件的改善与改革的策略调整,《当代经济研究》,1995年 第6期。14、国有企业产权问题辨析,《华中师范大学学报》,1995年第5期。15、论“三改一加强”,《福建师范大学学报》,1996年第2期。16、关于改善对中小企业金融服务的问题,《中国中小企业》,1998年第10期。17、论国有企业经营管理者与职工关系的性质,《经济管理研究》,1996年第3期。18、论改革过程中公有制的地位和前途问题,《教学与研究》,1996年第1期。19、所有制、所有权、产权与商品经济,载论文集《马克思主义与当代中国》,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1994年版。20、全民所有制的结合方式与劳动效率,《华中师范大学学报》,1991年第6期。21、社会主义劳动权利和过程平等及其实现机制,《社会主义研究》,1992年第4期。22、国有企业股份制改造:难点、问题与方略,《华中师范大学学报》,1994年第1期。制度变迁研究及其它论文:1、建造市场体制途中的交易费用与竞争秩序,《华中师范大学学报》,1993年第3期。2、体制转轨过程中的市场发育与政府地位,《理论与改革》,1998年第2期。3、从东亚金融危机看政府与市场关系,《中国改革报》1998年4月15日理论版。4、论市场伦理,《中国市场经济报》,1995年7月12日理论版。5、宪法制度与渐进式改革,《学习与探索》,1998年第5期。6、有限理性与制度变迁的渐进逻辑,《学习与探索》,1999年第3期。7、经济理论综合的前提,《经济学动态》,1998年第2期。8、经济学两大理论范式及可通约性与排斥性,载陈德华等主编《邓小平理论与我国经济学的发展》,武汉大学出版社,1998年9月版。9、马克思的经济理论与中国社会主义经济学体系,载论文集《毛泽东思想与中国社会主义实践》,河南人们出版社,1993年版。10、劳动价值论及分配论辨析—兼与谷书堂、柳欣同志商榷,《学习与探索》,1995年第6期。11、对中国农业经营体制及其走向的现实判断,《江汉论坛》,1990年第4期。12、试论比较收入状况与农业经济体制改革,《经济问题》,1991年第4期。13、经济增长及其方式转变研究综述,《中国社会科学》,1997年第2期。14、20年改革开放和经济理论发展讨论综述,《经济纵横》,1998年第12期。15、地方保护与行政垄断:表现形式、形成机理与治理思路,《首都经济》2001年第10期。

福建师范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福建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是面向国内外公开发行的哲学社会科学综合性学术理论刊物,创刊于1956年,是福建省最早创办的高校学报之一。本着繁荣哲学社会科学研究,促进高校人文学科建设的宗旨,本刊自创刊以来,发表了大量有较高学术水平的论文,产生了良好的社会影响。特别是改革开放20多 年来,本刊充分利用沿海开放和与台湾省毗邻的特殊人文地理环境的优势,充分挖掘本校理论经济学、中国文学、艺术学、专门史等优势学科的学术资源,开辟了哲学、经济学、文学艺术研究、语言文字学、历史学、教育学、心理学等专栏,近几年又开辟了“马克思主义理论与现实研究”、“闽台区域研究”、“修辞学大视野”三个重点栏目以及若干学术专题栏目。立足福建,辐射全国,走向世界。注重发表研究现实重大理论问题、有创见、有新意的文章是本刊多年遵奉的编辑方针。得益于始终如一的正确办刊方向、较高的学术质量和编辑出版质量,本刊近年来先后入选“中国期刊方阵双效期刊”、“全国中文核心期刊(社会科学综合类)”、“中文社会科学引文索引来源期刊(CSSCI)”、“中国人文社会科学核心期刊”、“RCCSE中国核心学术期刊”等,并被评选为“第一、二、三届全国百强社科学报”、第四届“全国高校三十佳社科期刊”、“福建省一级社科期刊”、“福建省高校精品学报”等,“修辞学大视野”栏目入选教育部高校哲学社会科学名栏。 《福建师范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是福建师范大学主办的面向国内外公开发行的综合性自然科学学术理论刊物,设有数学、计算机科学、物理学、化学、生命科学、地理科学、环境科学、运动学等栏目。《福建师范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创办于1956年,原刊名为《福建师范学院学报》,不定期出版;“文革”期间停刊, 1975年复刊,刊名为《福建师大学报(自然科学版)》,半年刊;1985年刊名变更为《福建师范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改半年刊为季刊,并使用卷号; 2007年起改为双月刊。本刊为中文核心期刊、中国科学引文数据库(CSCD)来源期刊、RCCSE中国核心学术期刊、中国科技核心期刊等。自复刊以来,丁汉波、林辰、林忠民、朱鹤健、吴松刚、李敏、林敏等知名专家学者先后担任过本刊的主编和副主编,目前由黄汉升任编委会主任,王长平、李敏、凌启淡、余望任编委会副主任,余望任主编。半个多世纪的办刊历程,经几代人的努力,本刊的社会影响日益扩大,刊物质量不断提升。近年发表的论文大部分为国家和省部级各类基金支持的成果,反映了学校的科研水平,收到良好的社会效益,是多家国内外权威检索刊物和数据库的来源期刊,主要有:美国《剑桥科学文摘》(CSA)、美国《化学文摘》(CA)、德国《数学文摘》(ZM)、联合国《水科学和渔业文摘》(ASFA)、中国学术期刊综合评价数据库、中国期刊网、中国学术期刊(光盘版)、万方数据—中国数字化期刊群、中国核心期刊(遴选)数据库、中文科技期刊数据库、中国科技论文在线、中国数学文摘、中国物理文摘、中国光学与应用光学文摘、中国化学化工文摘、中国生物学文摘、中国农业文摘、中国地理与资源文摘等。本刊在历次评比中均取得良好成绩,先后荣获:“福建省高校自然科学学报编辑质量评比一等奖”(福建省高校学报研究会,1989年),“全国高校自然科学学报编辑质量评比二等奖”(中国高等学校自然科学学报研究会,1989年),“福建省首届优秀科技期刊评比三等奖”(福建省科委、福建省科协、福建省新闻出版局,1992年),“全国优秀科技期刊评比三等奖”(国家科委、中共中央宣传部、国家新闻出版署,1992年),“福建省高等学校自然科学学报系统优秀学报评比一等奖”(福建省教委办,1995年),“全国高等学校自然科学学报系统优秀学报评比一等奖”(国家教委科技司,1995年),“福建省第二届优秀科技期刊评比二等奖”(福建省科委,福建省新闻出版局,1996年) ,“福建省高校自然科学学报系统优秀学报评比一等奖”(福建省教委,1999年),“全国优秀高校自然科学学报及教育部优秀科技期刊评比二等奖”(国家教育部,1999年),“全国高校优秀科技期刊评比二等奖”(教育部科学技术司,2004年),首届“中国高校优秀科技期刊奖”(教育部科学技术司,2006年),首届“福建省高校精品学报奖”(福建省教育厅,2006年),第二届“中国高校优秀科技期刊奖”(教育部科学技术司,2008年),“全国高校科技期刊优秀编辑质量奖”(中国高等学校自然科学学报研究会,2009年),“华东地区优秀期刊奖”(华东地区优秀期刊评审委员会,2009年),第三届“中国高校优秀科技期刊奖”(教育部科学技术司,2010年),全国高师院校自然科学“十佳学报”(中国高校科技期刊研究会,2011年),第四届“中国高校优秀科技期刊”(教育部科学技术司,2012年),“高校科学研究促进奖”(中国高校科技期刊研究会,2013年)等。编辑部2008年荣获全国“高校科技期刊先进集体”称号,编辑个人也多次获得全国或省级的优秀主编、优秀编辑、优秀学报工作者等荣誉称号。近年来,编辑人员还获得中华优秀出版物奖2项、福建省优秀出版物奖3项,并有多篇论文获国家和省级学会的奖励。本刊是福建省创办较早的高校学报之一, 在学报界有一定的影响,现为中国高校科技期刊研究会师范院校期刊专业委员会、华东地区高校自然科学学报编辑协会、福建省期刊协会、福建省科技期刊编辑学会、福建省高校学报研究会等学会的常务理事或理事单位。 登陆学报编辑部官方网站()投稿系统在线投稿。

福建师范大学是一所具有百年历史和光荣传统的省属重点大学,是我国建校最早的师范大学之一,前身为1907年由清朝末代帝师陈宝琛创办的福建优级师范学堂。新中国成立以后,由华南女子文理学院、福建协和大学、福建省立师范专科学校等单位几经调整合并,于1953年成立福建师范学院,1972年易名为福建师范大学并沿用至今。  学校坐落于福建省省会福州市,有旗山、仓山两个校区,占地面积3500多亩。学校本部现有本科专业68个,全日制本专科生23000多人,各类研究生近6000人,拥有国家重点学科1个、省重点学科18个,博士后科研流动站10个,博士学位授权一级学科点19个,硕士学位授权一级学科点38个,硕士专业学位授权点12个,还拥有高校、中职教师在职攻读硕士学位授权点,已形成了文、史、哲、理、工、教、经、法、管、农、艺等多学科协调发展的办学格局和学士—硕士—博士完整的人才培养体系。拥有国家重点实验室培育基地1个,部省级重点实验室、工程研究中心和省级行业技术开发基地12个,国家科学研究和人才培养基地4个,国家级实验教学示范中心2个、省级实验教学示范中心8个,国家级人才培养模式创新实验区4个、省级人才培养模式创新实验区14个,教育部人文社科重点研究基地1个,省高校人文社科研究基地10个,省高校重点实验室4个。此外,学校还是国家中小学教师继续教育工程培训基地、全国重点建设职业教育师资培训基地、现代远程教育试点学校、面向东南亚开展对外汉语教学培训基地、国家单独招收台湾学生试点学校、支持周边国家汉语教学重点学校、中国政府奖学金来华留学生接受院校、教育部高校辅导员培训和研修基地、教育部基础教育课程研究中心、福建省高校师资培训中心等人才培养和科学研究基地。  学校实施人才强校战略,已形成一支素质优良、结构合理、爱岗敬业的师资队伍。在1700多名专任教师中,高级职称人员800余人;具有硕士学位以上的教师1200多人,其中博士学位教师400多人。现有双聘院士2人,国际欧亚科学院院士1人,国家级有突出贡献中青年专家7人,国务院学位委员会学科评议组召集人、成员3人,教育部创新团队1个,国家级教学团队3个、省级教学团队6个,国家级“教学名师”2人、省级“教学名师”15人,“百千万人才工程”国家级人选5人、省级人选64人,省级优秀专家21人,教育部“高校优秀青年教师”3人,教育部“新世纪优秀人才支持计划”入选者10人,教育部高等学校专业教学指导分委员会委员5人,“闽江学者”特聘教授和讲座教授7人,享受国务院政府特殊津贴专家117人。  依托多学科的优势和高素质的师资队伍,学校的教学科研水平不断提升。学校本科教学工作水平被教育部评为优秀,先后获得国家级优秀教学成果奖一、二等奖13项;2001年以来,获得全国优秀教材一、二、三等奖7项,国家级特色专业建设点10个,国家级精品课程9门,国家级双语教学示范课程1门,全国基础教育改革实验研究项目优秀成果奖5项,省优秀教学成果特等奖和一、二等奖60项。近五年来,先后承担各类国家级课题165项,其他各类课题2000多项。先后共获部省级以上科研成果奖391项,其中独立或合作获国家三大奖(国家自然科学奖、国家技术发明奖、国家科学技术进步奖)16项。  学校编辑出版《福建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福建师范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亚热带资源与环境学报》、《福建中学数学》、《外国语言文学》等各类学术刊物。其中,《福建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被列为中国期刊方阵双效期刊、全国中文核心期刊、中文社会科学引文索引来源期刊、RCCSE中国核心学术期刊、中国人文社科学报核心期刊、全国高校三十佳社科期刊、华东地区优秀期刊、福建省高校精品学报;《福建师范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也被列为全国中文核心期刊、中国科技核心期刊、RCCSE中国核心学术期刊、中国高校优秀科技期刊、华东地区优秀期刊、福建省优秀科技期刊、福建省高校精品学报。  学校办学条件优良。图书馆为全国古籍重点保护单位,现藏书300余万册,在全国高师院校中名列前茅,其中尤以丰富的古籍、善本、碑刻、字画、地方文献、早期外文原版书籍和“五四”前后的代表性报刊的收藏,享誉海内外。拥有教学科研用计算机7000多台,多媒体教室250多间,语音室30多间;建有各类研究所、研究中心70多个,并拥有现代教育技术中心等教学科研实验基地。校园网络发展迅速,设备先进,应用广泛。  学校充分发挥地处海峡西岸经济区、毗邻台港澳、面向东南亚的区位优势,积极开展对外交流与合作,目前已与美国、英国、澳大利亚、日本等30多个国家,以及台港澳地区的100多所高校、科研机构和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建立了友好的合作关系。尤其是与台湾师范大学、彰化师范大学、高雄师范大学、台湾艺术大学等高校确立了校际学生交换项目,有力地促进了学校与台湾高校之间的密切联系。学校的海外华文教育已初具规模,在东南亚国家产生了良好反响。2009年10月,我校与菲律宾红奚礼示大学合作创办的孔子学院正式获批,菲律宾总统阿罗约亲自为孔子学院揭牌,标志着福建省省属高校首家孔子学院正式设立。2010年6月,我校与印尼阿拉扎大学合作创办了第二所孔子学院。2011年5月,我校与美国波士顿文艺复兴特许公立学校合作创办了孔子课堂。经过百年的不懈努力,学校不断发展壮大,形成了优良的传统和鲜明的办学特色,人才培养质量不断提升。学校已培养各类毕业生40多万人,为国家建设,尤其是为福建经济建设和社会发展做出了重要贡献。福建各中学校长、特级教师和其他教学骨干中60%以上毕业于我校,一大批优秀人才成为高等院校的专家、教授以及科研院所的精英,有相当数量的毕业生分别担任省(部)、市、县各级各部门和企事业单位的领导。  学校高度重视党建和思想政治工作等各项工作,取得了显著的成绩。近年来,学校获得了全国精神文明建设先进单位、全国高校民主管理先进单位、全国大学生社会实践先进单位、全国模范职工之家、全国公益明星学校、福建省党建和思想政治工作先进高校、福建省理论学习先进单位、福建省文明学校、福建省高校德育工作先进单位、福建省党建带团建先进单位等荣誉。  学校设有附中、附小、幼儿园等教育实验基地。侯德榜、沈元、陈景润等14位院士毕业于附中。附中还是福建省获国际奥林匹克学科竞赛奖最多的学校,荣获“八金五银一铜”。  当前,福建师范大学全体师生员工正高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旗帜,以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坚持解放思想,突出服务海西,强化内涵建设,推进教育创新,朝着建设综合性、有特色、高水平的教学研究型大学的奋斗目标大踏步前进,努力为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和建设海峡西岸经济区作出新的更大贡献。

自然科学版是的。======福建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该刊被以下数据库收录:CSSCI 中国社会科学引文索引(2014-2015)来源期刊(含扩展版)北京大学《中文核心期刊要目总览》来源期刊:2014年版======福建师范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该刊被以下数据库收录:CA 化学文摘(美)(2014)CSCD 中国科学引文数据库来源期刊(2015-2016年度)(含扩展版)北京大学《中文核心期刊要目总览》来源期刊:2014年版

  • 索引序列
  • 福建师范大学学报版面费
  • 福建师范大学学报
  • 福建农林大学学报版面费
  • 福建师范大学学报主编
  • 福建师范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