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期刊发表知识库 > 中国药品使用现状论文

中国药品使用现状论文

发布时间:

中国药品使用现状论文

对可能危害人体健康的药品可依法采取行政强制控制措施;对违反药品管理法有关规定的行为依法实施行政处罚等。所有这些就是法律法规对药品监督管理部门的明文授权,药监部门必须以此为依据来行使自己的权力。 ;;;/html/yaoxue

医药行业被称为“永远的朝阳行业”,逆经济周期,内生性增长动力强劲。除政策影响之外,尚受益于国民收入水平持续走高、人口结构调整、居民主动健康意识增强等。发展现状和趋势都挺好的。希望被采纳~谢谢~

中国otc药品营销的现状和思考是药学的论文我这里有做好的。

发展现状根据统计,2010 年至 2014 年全球医药市场规模由 7,936亿美元增长到 9,761 亿美元,到 2019 年全球医药市场规模预计将达到 12,249亿美元,相比于 2014 年增长约 50%。根据国家统计局统计数据,全国卫生总费用已由 2007 年的 11,97 亿元、2010 年的19,39 亿元增长到 2014 年的 35,40 亿元,年均增长率超过 18%。随着经济持续发展、人口老龄化加速、人均寿命增加与医疗改革相关措施的出台,未来我国医药行业在国民经济中的地位将进一步提高。近年来,全国医药生产一直处于持续、稳定、快速的发展阶段。过去十年,我国医药工业总产值保持快速增长。根据南方医药经济研究所的统计,我国七大类医药工业总产值在“十一五”期间复合增长率达到 31%,进入“十二五”后仍然保持快速增长势头,2014 年达 25,798 亿元,同比增长 70%。目前,我国大概有3000多家制药企业,但是TOP100就贡献了60%以上的市场份额,剩下的2900多家企业瓜分其余的不足40%份额,由此可见我国医药市场集中度越来越明显,按照现在的趋势以后集中度会愈发明显。-html从企业集团来看,我国医院市场销售额排名前20位的依次为辉瑞、扬子江、阿斯利康、山东齐鲁、四环医药、上海复星、赛诺菲、江苏恒瑞、科伦、正大天晴、拜耳、上药、诺华、罗氏、远大、默沙东、中国医药总公司、石药、步长制药以及诺和诺德。TOP20里本土企业已然占据半壁江山。从药物品种来看,在我国医院市场排名前20位的畅销产品中,外资的产品可以说屈指可数,只有4种,其他的16种均是国内的品种。但是4种外资企业药品在2016年同比年增长率均有所提升,而本土企业产品增长率则多数呈现下滑趋势,本土企业在药品市场销售方面仍需继续努力。IMS在今年3月份公布了一个预测,预测从2016到2020年五年之间中国医药市场的整体增速在7%左右,预测根据是2018、2019年将有很多新产品上市,但是2019年之后因为很多产品的一致性评价面临过期,可能会对于无论是外资企业还是本土企业都有新的挑战和格局的变化。2017年下半年中国医药行业发展十大趋势新版医保目录在下半年将正式实施,部分处方药主流企业销售将严重下滑。新版医保目录在年初的万众瞩目中落地,按照国家相关部门要求将在下半年正式实施。新版医保目录的实施将决定一部分处方药企业的生死:产品在新医保目录里,尚有生存的余地,医药企业可借此提高自身的软实力,在提供良好的学术支持和服务支持上狠下功夫;但是如果产品不在新医保目录里的药企,销售下滑将更严重,这些企业要么把销售阵地转移到竞争激烈的院外渠道销售和OTC渠道销售、第三终端渠道销售,要么企业面临被淘汰或被收购的境况。今年的国家医保目录与前几版的国家医保目录有很大的差异:其中部分医药企业的“大品种”使用范围的限制扩大了,在医疗机构身份、病种和使用人群上有很多的限制;另外就是产品即使进入了医保目录,在有些省份也没有对应的医保支付政策的落实。这些限制部分主流处方药企业的发展影响较大,部分企业的销售将因此下滑较为严重。各省医保目录大增补开始,有优质品种资源的中小型药企将有望弯道超车。众所周知,产品优势是药企竞争之根本。一个好的主力产品往往决定一个医药企业的命运。很多药企都是靠一两个拳头产品一鸣惊人的。随着各省医保目录的大增补,具有明星产品或黄金单品的特别是有优质中成药的中小型药企可能迎来春天。部分中小药企由于其产品的优势和独特性,在激烈的竞争中会脱颖而出,成为医保目录增补后的黄金产品。这些入选了医保目录的中小药企会迎来很大的发展机会,在众多的市场竞品中一骑绝尘,这就是优势品种的魅力所在。这些中小药企在“春天里”会一路高歌,有望在“赛车场”上弯道超车。中药饮片企业遭遇血雨腥风,规模1亿以下的企业面临被出局。中药饮片企业,尤其是部分规模较小的中药饮片企业,由于中药饮片质量问题频频出现,成了飞检的重灾区,导致在上半年的经营已经陷入困境,还有部分企业已经被淘汰出局。从上半年飞检的情况来看,被收回GMP证书的40多家企业中,中药饮片企业就占了近一半。具备强大的资金实力和抗风险能力是中药饮片企业急需解决的问题。随着国家和相关部门对中药饮片监管力度的加大,相关的政策和制度的出台,中药饮片生产经营企业的难度会不断加大。对于规模在1亿以上、具备相当实力的企业来说,通过改进生产工艺和设备来提高质量和竞争力是能够渡过难关的;但对于规模在1亿以下的中小型中药饮片企业来说,缺乏资金实力和竞争力较弱是心头抹不去的痛。根据国家统计局的数据显示,2016年中药饮片行业销售收入1922亿元,在医药工业中的占比最低,只有5%,但保持较高的5%的增速,高于医药经济整体增速,呈现良好发展势头;2017年,因为国家政策的利好,中药饮片市场容量将高达近4000亿。中药饮片作为 中医药产业的重要支柱之一,亟待进一步规范生产工艺和质量管理规范,相信在不远的将来,中药饮片市场会一枝独秀,迎来更加快速的发展。药店+诊所模式日益成熟,并广受消费者青睐。随着国家医改的深入,处方药企大量转入药店连锁销售渠道,药店里销售的处方药会越来越多。在整个医药大环境的深刻影响下,具备药店+诊所经营资质的零售门店越来越受消费者青睐。分级诊疗快速落地,等级医院医疗技术费用不断提高,使得一部分原有医院患者有病到医院的习惯正在改变,就近到社区门诊或具备诊所资质的药店看病正被越来越多的人所接受。在诊所、药诊店看病后凭借诊所、药诊店专业医生的处方到药店取药,既能得到快速、有效的治疗,又节省了到医院看病挂号费用和排队的时间。随着我国快速进入老龄化社会,“大病到医院,小病到社区或药店”的理念已经深入人心,随着药店+诊所模式的日益成熟,诊所医生自身素质的提高和设备的改进,药店+诊所模式正在大面积推广,相信这种模式在我国会有较大的作为,中国版的“梅奥诊所”将有望出现。有资源力的医药企业快速拓展新的销售模型,处方药、OTC、第三终端、KA、院外、大健康事业部“六驾马车”并驾齐驱的局面将开始出现。之前药企的销售模型相对比较单一,要么是处方销售、要么是OTC销售、要么是第三终端销售。但随着医药环境变得日益复杂,只凭借几种销售模型已经很难再“玩转”中国的医药市场。部分有资源力的医药企业和有眼光的医药企业家凭借自身的优势在大力拓展之前未曾尝试的销售模型,在这里我们称之为“新的销售模型”。“新的销售模型”包括第三终端、KA、院外销售、大健康等,在每个销售模型中都有成功的典范。有资源力的医药企业需要认真研究成功案例,充分结合自身的优势“取长补短”,定会在目前严峻的 医药市场独辟蹊径,有一番新的作为。比如国内某知名医药 企业,在原先的控销领域做到了全国的前3甲,其公司老板高瞻远瞩,在国家大力倡导大健康产业的背景下,率先成立了大健康事业部。短短的几年内,其大健康事业部的销量和规模已经远超原有第三终端控销模式的规模,成为企业的又一核心利润增长点。连锁药店上市热潮涌现,大中型连锁药店竞相上市带来连锁药店新一轮的跑马圈地。已经上市的连锁药店如老百姓、益丰和一心堂等在省外的开店和并购依然在加速。从最新的变化来看,它们在并购方面都有所减缓,逐步转为以自建门店为主。究其原因,收购固然相对于自建门店较快,但收购质量的稳定性和收购之后的不确定性也很多。相对而言,自建门店质量的稳定性和收购之后的不确定性问题会少些。广东的区域龙头大森林连锁、山东的区域龙头漱玉平民已经进入上市倒计时;其他一些知名医药连锁如众友康连锁、燕喜堂连锁也正在厉兵秣马谋划上市并加快开店和并购的速度,以期在不远的将来能在主板上市。中原某知名医药连锁今年的新开店目标是1000家,平均每天3家的速度在高速扩张。其目标是用3-5年走向资本市场,实行新的跨越式增长。大中型医药企业兼并的对象不再是高大上的医药企业,而是有品牌医保和品牌OTC品种的中小型医药企业。优势大中型医药企业兼并的速度依然在加快,但眼光变得越来越挑剔。外表高大上的、待被收购医药企业往往表面光鲜,不良资产率较高,被兼并后也会问题重重。而有品牌医保和品牌OTC品种的中小型企业因为其品牌知名度和产品知名度,在有意被收购时会被优势大中型企业所青睐。产品的品牌度和知名度不是一时形成的,而是要经历过漫长的历程。产品经过了长期的使用已经在消费者心目中形成了品牌力,品牌力就是竞争力,具有了完备的竞争力就具备了很强的盈利能力,在这种情况下,大中企业把目光瞄向这些企业是非常有眼光和具有前瞻性的。行业政策的多变导致大型医药企业的战略目标变得迷茫,大型医药企业高管纷纷离队。行业的不确定性导致了人员的不确定性,也导致部分大型医药企业高管纷纷离队。这是一个以考核结果论英雄的时代。药企高管是药企的灵魂人物,他们的到来或离去,对药企短期战略或长期战略的形成会造成很大的影响,很多时候会是致命性的。新的高管入职又会带来新的战略和新的文化进来,增加了太多的不确定性。在目前行业大环境不好的今天,对企业来说无疑雪上加霜。保持相对稳定的高管团队是很多迷茫中的医药企业需要坚持的一个基本原则,因为高管对一个公司的发展非常重要,他刚熟悉情况又离开企业的危害尤其巨大。只有高层稳定了,战略才能稳定,企业发展才能够具有可持续性,企业才能致力于长期发展。纵观历史,世界500强中凡是做到基业长青的企业,其核心高管都是具备非常人格魅力并长期服务于该公司并与公司一起发展的人。医药企业基层医疗事业部的工作重心转移到销售管理与服务上来。国家在大力倡导基层医疗,大病、疑难杂症到 医院,小病到基层医疗机构、 药店。并在基层医疗建设和新农合等方面进行了大力的投入。作为专为基层医疗服务的广大医药企业,他们的工作重心不再是仅仅卖产品,而是将工作重心转移到销售管理和服务上来。以前这些医药企业通过认真研究消费者和产品,在基层医疗市场确实分得了一杯羹。但随着国家医疗体制改革的深入进行,基层医疗机构的需求也发生了新的变化。首先他们需要学习新的知识以满足消费者日益提高的需求;其次,国家大面积叫停输液,基层医疗机构需要新的可替代输液的技能和方法去实现医德、盈利双丰收。最后,他们对医药企业人员素质和销售管理服务等综合能力有了新的要求。针对基层医疗机构出现的这些新的需求,作为药企基层医疗事业部,必须顺势而为,要充分了解并满足基层医疗机构的需求,同时还要不断提高自身的技能和水平,更好地为基层医疗机构进行专业的服务。第三终端绿色疗法越来越火热,品牌企业开始脱颖而出。第三终端诊所和药店在国家基层医疗改革过程中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在国家大规模禁止输液的同时,第三终端诊所和药店已经找到了可以完全取代输液的绿色疗法。

中国中药专利申请现状

我的妈妈就是骨质增生比较严重,已经引起腿部疼痛,可以给她治疗吗?需要多少钱?

这属于社会思维理念问题!中国人一般不愿意外传,所以有家族膏药,家族理疗手法!

1、中医和汉方的渊源公元五世纪,也就是在中国的南北朝时期,日本允恭天皇患病,难受好几天,大臣们想尽了办法,可还是咋整都不好使。结果几服中药下去,天皇就好了。就这么地,日本开始对中医有了比较浓厚的兴趣,决定来中国学习中医,他们管中医叫“汉医”,管中药为“汉药”。日本对中医的崇拜一直持续到十八世纪末。后来,荷兰的解刨学和商船走进了日本,日本人对兰方医的医术相当认可,兰方医的地位开始超过中医。紧接着到了十九世纪中的时候,日本西医实力强大,屡屡与汉医发生冲突,甚至有要废除汉医的想法。受中国文化的影响,身体受之父母,西医这种在人身上动不动就拉个口子开个刀,终归不是太好,注重日常身体保养的日本人还是继续崇拜中医。日本曾经掀起了研究张仲景医学的浪潮,形成了学术上的古方派,就是运用张仲景古医方的离宗学,随后在日本也出现了百家争鸣的局面,中医在日本迅速发展。到今天,日本汉方药店遍地开花,也就不足为奇了。据统计:1、80%的日本医师会给病人开具汉方药,从事汉方的医师已超过10万人。一些大学附属医院开设有汉方门诊,大学的药房售卖汉方药的占74%(妇科占7%)。2、汉方药可在健康保险中报销,约150个汉方药处方被列入日本公共医疗保险的用药范围,每年的销售额达1000亿日元以上。3、与40年前相比,日本人服用汉方药的比例由19%增加到72%。4、大量中国中医古籍在过去传到日本,现在日本汉方医籍的藏书量仅次于中国。2、汉方垄断70%以上的中药专利《世界专利数据库》统计资料显示,在世界中草药和植物药专利申请中,中国的中药专利申请仅占3%,日本已抢占国际中成药7成以上的中药专利。比方说,最火爆的救心丹,很早就成为日本的专利药。国人也都知道它就是中药,一个个疯狂追捧,去趟日本每人不带几瓶都觉得自己徒劳往返。乘法君并不是要评判什么,而是透过现象看本质,之所以出现国人疯狂跑去日本买中药自然有其原因。我国在中药技术创新和研发投入严重不足,无法像汉方制剂那样得到明确的成分标准、药理性质和临床功效数据。此外,我国的知识产权意识太薄弱,不重视知识产权保护,才导致如今如此尴尬的局面。据某研究报告显示,日本政府每年都会划拨近72万亿日元的研究经费用于中医基础理论研究,使得汉方药的研究由过去自发、无政府支持、无计划地进行逐步转向有组织、有支持、有计划的政府行为。此外,企业本身也一直有强大的研发动力。以日本的三大汉方药生产企业(三共、津村、钟纺)为例,其新药研发费用均占每年销售收入的10%~20%。3、中医的未来在哪?我国的著名中医人数已从上世纪80年代的5000余名骤减至现在的不足500名,中医药正陷入传承危机。日本生产的中药已经占据了全世界中药产量的90%,而我们只有2%的份额!国内,中医黑越来越多,各种质疑甚至取缔中医药的声音。大学里的中医专业越来越不受国内学生待见,让人尴尬的是,来中国学中医药专业的外国学生倒是越来越多。日本医学权威大眆敬节弥留之际嘱其弟子:现在我们向中国学习中医,10年后让中国向我们学习。中医药泰斗邓铁涛老先生曾警告:用不了10年,中医药将毁在我们这一代手上。

申请专利,建议找专利代理机构,因为专利申请复杂而且时间漫长。药方,只能申请发明专利。前期费用是2000多,时间要2年左右才能有结果。

中国中药专利授权及保护现状

其中一个重要迹象就是,将中医药名称“去中国化”。除了韩国已立法将“汉医学”更名为“韩医学”,将“汉药”改称“韩药”外,日本也正在酝酿更名问题。二是真正体现中医药特色的中药复方,难以通过缘起于西方的专利制度获得有效保护。三是中草药缺乏知识产权保护,使我国中药出口贸易的高附加值大多流向国外竞争对手。应对这方面的挑战,我们不能再居被动,必须积极主动对中医药这一我国的原创成果进行专门立法保护。目前可以作的至少有三点:一是对于中医医疗中具有核心价值的中药复方进行特殊保护或技术秘密保护;二是对于中草药采用地理标志保护;三是对中草药新品种提供植物新品种保护。这些保护将有利于促进中医药的健康发展。此外,我们还须抓紧研究其他保护方案。由于中医药有廉价便民的优势,积极保护与发扬它,不仅可以对国际上的挑战,对于构建有中国特色的医疗卫生体系和建设社会主义和谐社会也具有重大的社会经济意义。值得一提的是,目前国家中医药管理局开始起草的保护法,自己也“去中国化”,定名为“传统医药保护法”而不是“中医药保护法”。国际组织及国际条约称“传统医药”,是因为它不能单指某一个国家;而我们自己的部门法也不称“中医药”,则是不对的。“中国民间文学艺术”与“中医药”在我国都是长项,如果我们只是在发达国家推动下对他们的长项(专利、驰名商标等)加强保护,对自己的长项则根本不保护,那么将是一个重大失误。即使传统知识的这两部分不能完全像专利、商标一样受到保护,也应受“一定的”保护。

中医药文献研究现状

你可以看下(中医学)上面别人是怎么写的文献吧

中医起源与发展

怎么用就怎么写,中医古籍浩如烟海。

中国足球现状论文

值得考虑啊,提问者太有国家意识了,为全体中国男人着想啊!支持你找到好的切合点

改革体制,需要全国人民的共同努力

  • 索引序列
  • 中国药品使用现状论文
  • 中国中药专利申请现状
  • 中国中药专利授权及保护现状
  • 中医药文献研究现状
  • 中国足球现状论文
  •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