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期刊发表知识库 > 海南大学学报主编

海南大学学报主编

发布时间:

海南大学学报主编

1.《租界文化与30年代文学》,上海三联书店2006年2.《租界文化语境下的中国近现代文学》,人民出版社2013年3.《颓败的家族》,上海三联书店2011年4.《租界文化与1930年代中国文学》,台湾花木兰文化出版社2014年5.《20世纪中国文学的中西之争》(合著,谭桂林等著),百花洲文艺出版社2006年6.《中国现代文学史》(参编,孔范今主编),人民教育出版社2011年 小说中的南京大屠杀与民族国家观念表达 《中国社会科学》2015年第6期 上海模式的中国乌托邦叙事 《文学评论》2014年第2期 文化身份、民族认同的含混与危机 《文学评论》2012年第3期 反思新文学观的话语权 《文学评论》2011年第5期 租界文化对现代文学风貌格调的影响 《文学评论》2008年第5期 租界文化语境下左翼文本的叙事症候 《文学评论》2006年第4期 租界里的民国机制与左翼电影的边界 《文艺研究》2015年第4期 悬搁历史意识的代价 《文艺研究》2013年第10期 洋场趣味、左翼观念与政治诉求的纠缠 《文艺研究》2012年第3期 论林希小说的革命戏仿叙事与互文性写作 《中国现代文学研究丛刊》2015年第8期 孤岛语境、民族观念与杞人之忧 《中国现代文学研究丛刊》2012年第2期 论中国新时期文学的西方接受 《中国现代文学研究丛刊》2011年第4期 沈从文的小说创作与上海租界 《中国现代文学研究丛刊》2006年第3期 20世纪30年代中国电影中的摩登女郎 《电影艺术》2012年第3期 个体为家族献祭的悲剧 《外国文学研究》2011年第5期 左翼批评家茅盾的颓废观念 《中国比较文学》2007年第4期 他乡即故乡,故国亦他国:论洋鬼子的天津租界记忆与想象 《现代中国文学与文学》第18辑 “半殖民与解殖民的现代中国文学”专题研究《湘潭大学学报》2015年第4期 半殖民与解殖民的现代中国文学 《天津社会科学》2015年第3期 双城模式的旧天津想象 《天津社会科学》2014年第6期 五四文学革命:上海的蓄势与北京的荣光 《天津社会科学》2013年第4期 上海租界的空间政治与文学书写 《西南大学学报》2013年第2期 左翼文学与电影的性别构形模式 《艺术百家》2013年第2期 租界文人视野下的空间构设与道德表达 《明清小说研究》2012年第2期 反都市的都市故事 《北京电影学院学报》2012年第2期 游荡于乡村与都市之外 《湖南大学学报》2012年第4期 政治与情欲的双重叙事 《中国文学研究》2011年第1期 20世纪30年代中国电影的“新女性”形象建构 《艺术百家》2011年第6期 论上海空间对晚清小说创作的影响 《社会科学战线》2011年第9期 异质空间的现代欲望 《社会科学研究》2011年第4期 有限度的新诗主体论 《西南大学学报》2011年第6期 中日家族小说的同曲异调 《中华文化论坛》2011年第1期 论外省作家笔下的成都形象 《天府论坛》2011年第1期 晚清小说中的上海租界形象 《文史知识》2011年第7期 公啡咖啡馆:以革命为时髦的文学 《中华遗产》2010年第5期 纪实与虚构 《天津社会科学》2009年第5期 陪都语境下张恨水的重庆书写 《中国文学研究》2009年第4期 故事情节的仿效与中俄家族叙事的分野 《湘潭大学学报》2009年第6期 戏剧家族与家族的戏剧性解体 《民族文学研究》2008年第1期 传媒时代的文学生态 《文艺评论》2008年第1期 异质因素与贵族世家的解体 《理论与创作》2008年第2期 左翼作家对文艺大众化问题的讨论 《西南民族大学学报》2008年第8期 民族意识和殖民意识的纠结 《海南大学学报》2008年第4期 租界文化体验对现代小说创作的影响 《江海学刊》2007年第1期 论“租界文化”概念的文学史意义 《西南大学学报》2007年第5期 《子夜》与租界文化 《名作欣赏》2007年第3期 语体文的欧化与大众化之辩 《湘潭大学学报》2007年第5期 颓废的上海租界与现代文学的颓废叙事 《河北师范大学学报》2007年第5期 激进与保守之争:重评五四 《山西师大学报》2007年第6期 殖民叙事、文化身份与租界体验 《民族文学研究》2006年第2期 洋场文人的租界感觉 《中国文学研究》2006年第4期 租界生活与沈从文小说创作的嬗变 《天津社会科学》2006年第4期 租界文化的形态与特征 《河北学刊》2006年第1期 人与城的对话 《湘潭大学学报》2006年第5期 租界文化作为京派的“他者” 《河北师范大学学报》2006年第3期 左翼文学思潮的兴起与租界文化的关系 《山东师范大学学报》2006年第2期 “中国认同”不是不证自明的前提 《二十一世纪》2006年6月号 沈从文与20世纪中国文学的现代性 《中国文学研究》2004年第3期 论区域文化对20世纪中国小说流变的影响 《天津社会科学》2004年第3期 从“悖论性结构”到“现代转型” 《山东社会科学》2004年第10期 启蒙运动与“五四”小说文本的分裂 《学海》2004年第2期 现代家族故事的生成机制 《海南大学学报》2004年第2期 敞开的历程:20年世界华文文学研究述评 《甘肃社会科学》2003年第1期 论鲁迅的家庭伦理经验与叙事的悖论 《海南大学学报》2003年第3期 人文观念的创造性转换 《华中科技大学学报》2003年第3期 小说中的南京大屠杀与民族国家观念表达 《新华文摘》2015年第20期 建构“半殖民与解殖民”的现代文学史观,《新华文摘》2015年第17期;《高等学校文科学术文摘》2015年第3期;收入《聚焦透视中华美学精神》,中国文联出版社2015年版 租界里的民国机制与左翼电影的边界 《影视艺术》(人大复印资料)2015年第7期 上海模式的乌托邦叙事 《2014年度唐弢青年文学研究奖》,重庆出版社2015年3月 租界里的民国机制与左翼电影的边界 《影视艺术》(人大复印资料)2015年第7期 悬搁历史意识的代价 《中国现代、当代文学研究》(人大复印资料)2013年第12期 上海租界的空间政治与文学书写 《中国现代、当代文学研究》(人大复印资料)2013年第7期 洋场趣味、左翼观念与政治诉求的纠缠 《影视艺术》(人大复印资料)2012年第6期;《唐弢青年文学研究奖论文集》重庆出版社2013年版。 反都市的都市故事 《影视艺术》(人大复印资料)2012年第7期 文化身份、民族认同的含混与危机 《郭沫若研究年鉴(2012卷)》 租界文化对现代文学风貌格调的影响 《中国文学年鉴2009》 语体文的欧化与大众化之辩 《文艺理论》(人大复印资料)2008年第1期 底层镜像的诗意呈现 《影视艺术》(人大复印资料)2008年第12期 《蚀》三部曲:时代新青年的颓废叙事 《新华文摘》2008年第16期 租界文化体验对现代小说创作的影响 《新华文摘》2007年第13期;《现当代文学文摘卡》(人大复印资料)2007年第2期 左翼文学思潮的兴起与租界文化的关系 《中国现代、当代文学研究》(人大复印资料)2006年第7期 租界文化语境下左翼文本的叙事症候 《现当代文学文摘卡》(人大复印资料)2006年第4期 租界文化的形态与特征 《文化研究》(人大复印资料)2006年第10期 现代家族小说叙事的话语解码 《中国社会科学文摘》2004年第3期;《现当代文学文摘卡》(人大复印资料)2004年第2期 现代家族小说的“围城”叙事 《现当代文学文摘卡》(人大复印资料)2004年第3期 现代家族小说的叙事模式 《现当代文学文摘卡》(人大复印资料)2004年第1期 启蒙走不出家庭伦理的怪圈 《伦理学》2002年第4期 国家社会科学基金一般项目:民国城市的文学想象与民族国家观念的建构(2014) 国家社会科学基金西部项目:租界文化语境下的中国现代文学(2008) 教育部人文社会科学基金青年项目:租界体验与中国现代小说创作(2007) 中央高校基本科研业务费专项基金资助重大培育项目:半殖民语境下的民国文学研究(2015) 重庆市高等学校优秀人才支持计划项目:国都想象与国家观念的建构(2014) 重庆市教委人文社会科学研究一般项目(2014) 中央高校基本科研业务费专项基金资助重点项目(2012) 中央高校基本科研业务费专项基金资助重大培育项目(2009) 西南大学育苗基金项目(2006) 西南大学博士基金项目(2005)

1、《王国维と明治学术思想》岩城科研、基盘研究(A)「四大<地・水・火・风>の感性论――思想・アート・自然科学の関わりについての基盘研究」2005,52、《近代中国における明治学术思想の受容》《日本文化研究》(第23号)2004,123、《翻訳者的禁忌》《中国近现代日本文学翻訳研究》(论文集)2004,14、《想象力与形象的分节化》《外国文学研究》2003,3人大复印资料:外国文学研究2003年第9期全文转载5、《边缘化:民众共同想象力》《国外文学》2003,36、《20世纪日中比较文学方法论》《东方丛刊》2003,27、《20世纪日中比较文学研究的回顾与展望》《海南大学学报》2003,18、 岩城见一《“美的范畴”与理解“美”的前提》《东方丛刊》2002,1(译文)9、《比较美学:本质主义崩溃后的走向——岩城见一教授访谈-对谈录》《暨南学报》2001,5(第二作者,译者)人大复印资料:文学理论2002年2期全文转载10、《川端康成在日本现代文学史上的意义》《海南大学学报》2000,311、《日本战后派文学的实验性和社会性》《海南大学学报》1999,412、《文学的方法としての引用》《日本学研究 8》199913、《大江健三郎与社会病态人格“性的人”的意义》叶舒宪主编《文学与治疗》,中央编译出版社,199914、《日本当代文学述评》《海南大学学报》1998,415、《试论大江健三郎〈同时代游戏〉的意义》《外国问题研究》1998,316、《文化人类学理论的创作实绩》叶舒宪主编《文化与文本》中央编译出版社,199817、《大江健三郎与诺贝尔文学奖》《海南大学学报》1997,318、《现代森林神话与救济的可能》《东北亚论坛》1997,119、《君が为ために衣裳を薰すれば》《日本学研究 6》199720、《大江文学的客观关联物》《海南大学学报》1996,421、《“反英雄”人物与“性”冒险的意义》,《海南大学学报》1996,222、《被监禁状态下的苦闷与不安》《海南大学学报》1995,423、《儒家伦理与日本劳动道德观》《海南大学学报》1992,224、《源氏物语与白居易-以文学论和审美情感模式为中心》《日本现代经济》,1990,525、《源氏物语与白氏文集》赵乐甡主编《中日比较文学研究》吉林大学出版社,199026、《人·存在·历史·文学》《社会科学战线》1988,2人大复印资料:外国文学研究1988年第9期全文转载

海南师范大学学报主编

代表性著作及主编资料: 《当代散文流变研究》,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7年7月版;《边缘的批评》,太白文艺出版社2009年6月版;《行走的风景》(散文集),西安地图出版社2000年10月版;《走过陕北》(散文集),西安地图出版社2001年10月版;6.《路遥研究资料汇编》(第二主编),中国文史出版社2006年版;7.《延安文艺研究论丛》(第一主编),陕西人民出版社2012年版;8.《路遥纪念集》(第二主编),人民文学出版社2007年版;9.《路遥再解读》(第二主编),陕西人民出版社2008年版;10.《红色延安》(合著),陕西旅游出版社2010年版;《路遥全集》(特邀编辑),北京十月文艺出版社2013年版。代表性论文与评论: 1.《当代散文创作个性精神的式微与复归》——人大“现当代文学文摘卡片”1997年摘录。2.《回归真实与自由之岸——90年代“随笔热”现象的考察》——人大“现当代文学文摘卡片”2000年第一辑摘录。3.《九十年代散文创作中人文精神因素的考察》——人大复印资料《中国现代、当代文学研究》2001年第2期全文转载。《困惑与突围的风景——20世纪90年代散文现象浅论》——人大复印资料《中国现代、当代文学研究》2001年第11期全文转载。《挚恋土地的美文——浅论刘成章陕北风情散文》——人大“现当代文学文摘卡片”2001年第3期摘录。《高原生命的火烈颂歌,民族魂魄的诗性礼赞——刘成章散文〈安塞腰鼓〉赏析》——《名作欣赏》(核心)2001年第5期,入选人教版中学语文实验教材七年级下册《语文教学参考书》。《从自由言说到自觉言说的整合——“延安时期”散文现象浅论》——人大复印资料《中国现代、当代文学研究》2002年第9期全文转载。《散文:当下状态解读与未来走向展望》——《当代文坛》(核心)2002年第6期。《路遥研究述评》——人大复印资料《中国现代、当代文学研究》2003年第5期全文转载。《泛文学化时代散文研究的几个问题》——《理论与创作》2003年第2期。《“大散文”:意象阔远的散文天地》——《解放军艺术学院学报》2003年第3期。《抒情机制的确立与抒情散文的兴盛——“十七年时期”散文现象浅论》——《海南师范学院学报》2003年第6期。《生命写作学刍论》——《延安大学学报》2004年第1期。《散文化时代的小说走向》——《当代文坛》2005年第2期;福建人民出版社《2003年:文学观点》观点摘录。《由民间到广场:“延安时期”陕北民歌的彰显之路》(第一作者)——《西南民族大学学报》2006年第3期。《泼洒激情铸美文——刘成章〈扛椽树〉赏析》——《名作欣赏》2006年第11期。《“人道主义”视阈下的新时期散文写作——“新时期散文现象”浅论》——《海南师范大学学报》2006年4期。《应当以怎样的姿态研究“当代散文”》——《甘肃社会科学》2007年5期。《八十年代以来“延安时期作家”全集、文集出版情况概述》——人大复印资料《中国现代、当代文学研究》2008年第2期全文转载。《当代散文理论建设的历史回顾与反思》——《文艺争鸣》2008年10期。《在不断突破中前行——高鸿长篇小说创作论》——《当代文坛》2010年1期。《革命历史题材影视剧中的“延安”元素》——《文艺争鸣》2010年10期。《“延安时期”文化自觉的历史经验与现实意义》——《中国浦东干部学院学报》2012年4期。《由<高干大>看“延安文艺”的转型之路》——《延安大学学报》2012年第5期。25.《乡土中国的文学言说》(合作)——《延河》2012年第4期,《文学报》2012年5月10日整版转载。《路遥:一位真正活在读者心中的作家》——《中国社会科学报》2009年7月9日“学林”版。《创新还是炒作——我对“在场主义散文”倡导者的几点看法》——《中国社会科学报》2010年1月19日“文学”版。《<讲话>催生强大文化合力》——《中国社会科学报》2012年5月28日“特别策划”版。《西部散文:捍守精神高地》——《中国社会科学报》2012年6月8日“文学”版。《批评家不妨搞点创作》——《文艺报》2008年12月9日第2版。《文艺评论要关注“小人物”的创作》——《文艺报》2010年3月22日第2版。《延安文艺座谈会的前前后后》——《中国文化报》2012年5月17日第7版。《新近发现的路遥1980年前后致谷溪的六封信》,《新文学史料》2013年第3期。《为什么路遥作品历久弥新》,《文艺报》2013年5月27日。《温暖情怀与励志功能——读<平凡的世界>》,《人民日报》2013年6月25日第24版。代表性文学作品:散文《漫步秦直道》(人民教育出版社2000年版全日制普通高级中学《语文读本》第一册);散文《我的“延川老乡”——关于北京知青的记忆》(《新华文摘》2013年第14期);小说《土地纪事》(《当代》1989年第6期);小说《窑变》(《延河》1990年第6期);散文《书信的话题》(《散文》2000年第11期)。主持重要课题: 延安时期作家类型生成研究,国家社会科学基金项目(2009年);延安文艺与20世纪中国民间文化,国家社科基金重大项目子课题(2011年);编纂“延安文学档案·散文卷”,国家社科出版基金子项目(2013年);参加学术会议: 10参加第九次中国现代文学研究会学术年会(大连);10参加第11届中国当代文学研究会学术年会并大会发言(济南);11参加中国作家协会第八次全国代表大会(北京);5 参加“延安文艺与20世纪中国文学国际学术研讨会”并大会演讲(西安);

《“吃人”叙事的历史变形记》 《文艺研究》2014年第4期,《新华文摘》2014年第13期全文转载; 《人大复印资料》2014年第7期全文转载《论新时期初期小说的“人民”话语》,《中国现代文学研究丛刊》2014年第6期《民间形式向民族形式转型的标志——从“新秧歌剧”到“新歌剧”》,《中国现代文学研究丛刊》2012年第8期《如何“现代”,怎样“文学”?》,《中国现代文学研究丛刊》2008年第2期《评陈军著<戏剧文学与剧院剧场——以“郭、老、曹”与北京人艺为例>》,《中国现代文学研究丛刊》2012年第6期《重新体味“小感触”中的大时代与大境界》,《鲁迅研究月刊》2012年第12期《当代文学史写作:方法、可能与限度》,《三峡大学学报》(人文社科版)2004年第5期,《高等学校文科学术文摘》2004年第6期全文转载《“历史”的镜像:在现代化的视野中》,《扬子江评论》2009年第4期《宏大叙事视野里的“鲁剧”地域美学阐释》,《东岳论丛》2014年第3期《民间文化与莫言小说的传奇性》,《文艺争鸣》2004年第6期《人学:马克思的美学基点及其归宿》,《内蒙古社会科学》2004年第4期《敞开与遮蔽:文学史叙述方法及其限度》,《云梦学刊》2004年第6期,《社会科学报》2006年12月6日摘要,全文收入余三定主编《当代学术史研究》,人民出版社2009年版。全文收入王万森、刘新锁主编《文学历史的跟踪:1980年以来的中国当代文学史著述史料辑》,人民出版社2014年版《穿越文化的心灵遇合与理性评判》,《回族研究》2002年第3期《论〈茶馆〉的现代性》,《艺术百家》2005年第2期《新视阈中的可能性探寻》,《中国图书评论》2003年第4期《论废名小说中的儒家文化意识》《扬州大学学报》(人文社科版)2006年第3期《论新时期中后期小说中的“结构”意识形态》,《山东师范大学学报》(人文社科版)2006年第2期《革命时代的生活与文学之美——<这边风景>简论》,《东方论坛》2014年第1期《中国现代性与“新时期”小说的自我认同》,《海南师范大学学报》(社科版)2014年第4期《“情”的政治与抒情的政治学:20世纪中国政治抒情诗》,《青岛大学师范学院学报》2012年第2期《诗·革命·历史:革命叙事诗的诗学政治化阐释——兼论李季的叙事诗创作》,《东方论坛》2012年第5期《“五四”启蒙传统的回归与重构——“新时期”初期小说的启蒙认同困境及其叙事表征(之三)》,《社会科学论坛》2012年第6期《中国现代性悖论语境中的思考与写作》,《海南师范大学学报》(人文社科版)2011年第12期。《“新时期”知识分子的认同建构及其叙事表征》,《玉溪师范学院学报》2011年第10期。《“人民”话语中的“个体”言说困局——“新时期”初期小说的启蒙认同困境及其叙事表征(之二)》,《社会科学论坛》2011年第10期。《“人学”话语与“人民”话语的纠结——“新时期”初期小说的启蒙认同困境及其叙事表征》,《社会科学论坛》2011年第3期。《1990年代以来中国文学叙事的认同危机:语言视角的考察》,《东方论坛》2011年第4期。《叙事的耗散与主体的困境——1990年代以来中国文学叙事的自我建构与认同危机》,《青岛大学师范学院学报》2011年第2期。《论中国现代散文的语言艺术》,《石家庄学院学报》2011年第5期。《充满张力的寓言化叙事》,《鲁迅新论》,姜振昌、刘增人主编《鲁迅新论》(第一辑),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9年版。《“暴虐”与“复仇”:奴隶时代的心理证词》,姜振昌、刘增人主编《鲁迅新论》(第一辑),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9年版。《乡土中国的情感记忆及悖论性生命体验——重读<朝花夕拾>》,姜振昌、刘增人主编《鲁迅新论》(第二辑),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11年版。《镜像自我与语言建构的主体》,温奉桥主编《文学的医心》,中国海洋大学出版社2011年版。《拆除深度与意义的重建》,《社会科学论坛》2010年第11期。《“寻根”作家的认同焦虑与构建“文化中国”的难局》,《社会科学论坛》2010年第21期。《“日常生活”叙事与跨世纪中国小说的自我认同》,《东方论坛》2010年第2期。《<黄鹂声声带血鸣——孙犁抗日小说研究>的方法论启示》,《东方论坛》2010年第5期。《当前青少年学生文学阅读调查研究》,《上海商学院学报》2010年第6期。《叙事的自我认同及其危机:1980年代与1990年代小说的辩证》,《青岛大学师范学院学报》2010年第2期。《构建现代性进程中的乡土中国形象》,《海南师范大学学报》2009年第4期。《新世纪小说的影像化叙事批判》《东方论坛》2009年第4期《文学话语与新闻话语的纠结——论新世纪小说的认同危机》,《玉溪师范学院学报》2009年第11期。《传媒景深中的中国现代文学景观》,《海南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8年第6期。《新世纪小说的新闻化叙事批判》,《东方论坛》2008年第3期《追索欲望时代的精神可能》,《青岛文学》2008年第5期《反思传统与悼念青春的孤本书写》,《海南师范大学学报》2013年第2期。《现代文学批评本体的寻绎及其文化阐释》,《东方论坛》2013年第4期。《论中国当代文学史教学中的“文史结合”问题》,《玉溪师范学院学报》2013年第6期。《“大时代”的文学批评和大视野的历史图绘》,《海南师范大学学报》2013年第11期。《天雨海风叙乡愁——读余光中散文〈听听那冷雨〉》,《贵州文史丛刊》2005年第1期《传奇;莫言小说的叙事资源与美学特征》,《唐都学刊》2005年第1期《论中国当代小说中的“日常生活”叙事》,《玉溪师范学院学报》2005年第2期《“日常生活”叙事:20世纪90年代中国女性写作的主体意识》,《石油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5年第6期。《论中国现代散文的“情”“志”之美》,《兵团教育学院学报》2005年第1期《论先锋小说的崛起及其艺术影响》,《新疆财经学院学报》,2005年第3期《充满张力的寓言化叙事——重读〈孔乙己〉》,《社会科学论坛》2004年第1期《“酷虐”与“复仇”:奴隶时代的心理证词》,《社会科学论坛》2004年第7期《“自我”的镜像:徘徊于建构与解构之间》,《泰山学院学报》2004年第5期《马克思<1844年经济学哲学手稿>中的美学视角及其归宿》,《石家庄经济学院学报》2004年第5期《论中国现代散文小品的艺术流变》,《萍乡高等专科学校学报》2004年第3期《论“文化寻根”小说的渊源及价值取向》,《太原理工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4年第3期《“诗”与“生活”之间——论中国现代散文的语言个性》,《新疆财经学院学报》2004年第2期《寻求“自我”生成的历史基点》,《泰山学院学报》2003年第5期《镜中飞翔:现代性文化语境中“自我”的重建》,《玉溪师范学院学报》2003年第2期《故乡记忆与儒禅文化精神》,《湖北经济学院学报》2003年第6期《现实处境与突围策略——论90年代女性写作》,《青岛化工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00年第4期《世俗之相的摹写》,《青岛文学》2000年第5期《对话意识与狂欢化写作》,《鸭绿江》1998年第5期

海南大学学报编辑部主任

张文刚,作曲家。广西合浦人。1939年入重庆音乐干训班学习声乐和作曲理论,1940年与”新音乐社”建立联系,从此走上创作道路。1943年进重庆青木关国立音乐院作曲系学习,毕业后留校任教。抗战胜利后,与李凌、孙慎等合办上海中华音乐学校。1947年在上海主持中华音乐院工作。建国后,先后在中央音乐学院学习部任副主任兼作曲系主任,在中央音乐学院工作团,中央歌舞团和中央乐团从事创作。曾任《儿童音乐》主编。中国音乐家协会第一、二、三届理事。作品有三、四百首之多,主要有歌曲《牧羊女》、《把自由还给我们》、《我们要吃饭》、《忆江南》(同名电影主题歌)、《风雨进行曲》(影片《鸡鸣早看天》插曲)、《在祖国和平土地上》、《七色光》、《穆斯林姑娘》、《再见、大海》、《我们快乐地歌唱》、合唱《壮士骑马打仗去了》、《向秀丽》、《僾尼人的歌》等。大合唱《飞虎山故事大合唱》以及钢琴曲,小提琴曲及管弦乐与朗诵等。1951年获罗马尼亚“人民友谊”歌曲国际比赛三等奖,少儿歌曲集《我们的田野》获全国儿童文艺创作评比一等奖。出版有少儿歌曲集《我们的田野》。1989年在京举行个人作品音乐会。湖南文理学院教授  基本信息:  张文刚,男,1959年出生,湖南安乡人。研究生学历。湖南文理学院 [1]中文系教授,湖南文理学院学报编辑部主任,《湖南文理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执行主编。中国当代文学研究会会员,中国丁玲研究会会员,湖南省文艺评论家协会会员,湖南省作家协会会员,常德市文艺评论家协会副主席兼秘书长。   详细介绍:  张文刚教授主要从事中国现、当代文学和文艺美学等课程的教学工作。主持省级科研课题2项,出版著作2部,参编著作4部,先后在《光明日报》、《文艺报》、《青年文学》、《中国图书评论》、《求索》、《理论与创作》等报刊发表学术文章50多篇。有5篇论文被中国人民大学复印报刊资料《中国现代、当代文学研究》和《文艺理论》全文复印。科研方向主要以中国现、当代文学(其中以中国新诗和地方作家作品为重点)和文艺美学为主,形成了两个研究方向、三个研究系列。1、中国新诗研究系列。主持了省级科研课题“中国新诗意象论”,研究成果将以专著形式于近期内出版,目前已撰写出一组文章发表在《湖南社会科学》、《湖南大学学报》、《河南大学学报》、《海南大学学报》、《云南师范大学学报》等核心期刊。对中国新诗进行系统的意象分析,是一项开创性的研究工作。2、地方作家作品研究。已于2002年上半年出版专著《武陵作家论》(远方出版社出版)。该书以20世纪特别是新时期以来湖湘大地沅澧流域作家群为评析对象,评论领域涉及各种文学体式。既勾勒作家作品的个性特征和地域色彩,又把对个体作家作品的研究上升到对文艺现象、创作态势和审美观念的观照与思考;既有理性梳理和深度分析,又有对作品的真切感受和诗意体悟。著名文艺评论家李元洛教授在该书序言中写道:“姑不论此书所具有的地方文学与地方文献的价值,作者的敬业与奉献的精神,就足以令人肃然起敬的了,何况他所评说的有些作家,其影响也远远超过了有限的地域,更何况他今日所鼓吹的某些星星之火,明日可能一发而成燎原之焰。”这一研究成果填补了本地区现当代群体作家研究的空白。3、文艺鉴赏美学研究。已于2001年出版专著《中国现代文艺鉴赏理论概观》(北京当代世界出版社出版)。该书从宏观的角度,用系统的方法对20世纪已取得的文艺鉴赏理论成果进行了梳理和评析。既有鉴赏理论方面的深刻性和系统性,又有审美实践方面的指导性和可操作性。这一项研究工作,开文艺鉴赏美学资料的整理和研究之先河。   张文刚教授在学术研究方面,追求并开始形成了“诗化评论”的研究风格。

胡潇,二级教授、博导,1981年武汉大学哲学系硕士研究生毕业,1992年晋升研究员,先后在湖南省委《新湘评论》、理论研究室、湖南社会科学院、湖南师范大学、广州大学等单位从事教学、科研工作。自1984年起,相继任湖南省委理论研究室二处处长、湖南省社科院精神文明研究所所长、湖南师范大学公共管理学院党委书记、广州大学公共管理学院院长等职。长期致力于马克思主义理论和社会文化现象研究,主持国家社会科学基金课题2项(其中重点课题1项),省市课题10项,国家课题“媒介认识论研究”获优秀结题评价。进入新时期以来,在国内率先进行了生产方式的辩证法研究,文化现象的认识论研究,农村改革的文化社会学研究,思想问题的意识论研究,民间艺术的文化研究,意识形态的发生学、结构学和认识论研究,马克思基本理论的解释学研究,媒介现象的认识论研究,精神文化的逻辑学研究,社会空间现象的唯物史观研究,出版《理想与现实的沉思》、《文化现象学》、《世纪之交的乡土中国》、《民间艺术的文化寻绎》、《思想哲学》、《文化的形上之思》、《唯物史观第一原理》、《缘道》、《意识的起源与结构》、《马克思的解释》、《守望精神家园》、《媒介认识论》、《文化的意识与逻辑》等学术专著;在《中国社会科学》、《哲学研究》、《社会学研究》、《教育研究》、《文艺研究》、《马克思主义研究》、《马克思主义与现实》、《自然辩证法研究》、《哲学动态》、《教学与研究》等权威学术刊物发表论文50余篇,其中《中国社会科学》刊发论文4篇次(有一篇为中、英文版),其他学术理论刊物发表论文150来篇。长期担任学科建设负责人,主持哲学、马克思主义理论省优秀专业、省重点学科、省精品课程、市名牌专业建设。对外学术交流活跃,先后主持全国学术会议3次,联合主办国际学术会议2次,参加国际学术会议并做大会专题发言3次。科研业绩得到学界好评,先后获省部级科研成果一等奖1项,二等奖8项,三等奖3项;自1984年以来,先后担任湖南省哲学学会秘书长、副会长,全国社会与文化发展研究会副理事长,《管理世界》编委、《哲学年鉴》特邀编辑,全国马哲史学会、价值哲学研究会理事,广东省哲学学会、马克思主义理论学会副会长,《中国社会科学》、《哲学动态》特聘社外审稿专家,广东省哲学学科组成员,中山大学、湖南师大博导等学术职务;1992年获国务院专家特殊津贴,2006年评为广州市优秀专家,2009年分别获广州市教学名师和全国优秀教师称号。学术专著题录1、《理想与现实的沉思》——长沙:湖南人民出版社,1986年2、《文化现象学》 ——长沙:湖南人民出版社,1991年3、《世纪之交的乡土中国》——长沙:湖南人民出版社,1991年4、《民间艺术的文化寻绎》——长沙:湖南美术出版社,1994年5、《思想哲学》——长沙:湖南大学出版社,2000年6、《文化的形上之思》——长沙:湖南美术出版社,2002年7、《唯物史观第一原理》——长沙:湖南大学出版社,2002年8、《意识的起源与结构》——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4年9、《缘道》——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6年10、《马克思的解释》——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8年11、《守望精神家园》——长沙:湖南大学出版社,2011年12、《媒介认识论》——北京:人民出版社,2012年13、《文化的意识与逻辑》——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14年学术论文题目选录2014年:1、《第三届“毛泽东与当代中国”学术研讨会观点摘编》(李捷;孙经先;胡振平;胡潇;鉴传今;吴波), 《 现代哲学》 2014/01。2、《文化逻辑的研究策略》,《 哲学动态》2014/04。2013年:1、《空间的社会逻辑——关于马克思恩格斯空间理论的思考》,《中国社会科学》2013/01。2、《早期马克思道德批判的元哲学叙事》,《伦理学研究》2013/02。 3、《从解释学的“前见”看意识形态》,《 现代哲学》2013/04。 4、《论网络文化对哲学思维的解构》,《学术研究》2013/10。 2012年1、《空间的“生产性”解读——马克思恩格斯空间理论多维释义之一》,《哲学动态》2012/09。 2、《意识形态虚幻性的认识论解释——马克思恩格斯社会意识论的一个重要思想》,《教学与研究》 2012/08。 3、《“第三媒介”对言语行为的变构》,《自然辩证法研究》2012/01。 4、《论资本逻辑给电视文化带来的病相》,《江汉论坛》2012/03。5、《马克思恩格斯关于意识形态的多视角解释(英文)》,《中国社会科学(英文版)》2012/01。2011年1、《人性觉醒的资本逻辑探源》,《现代哲学》2011/06。2、《媒介研究的认识论呼唤》,《哲学动态》2011/12。2010年1、《马克思恩格斯关于意识形态的多视角解释》,《中国社会科学》2010/04。2、《幻象背后的生活真实》,《马克思主义研究》 2010/05。3、《意识形态幻象思维的主体性解释》,《马克思主义与现实》2010/05。4、《语言符号能指、所指关系建构机理的认识论分析》,《哲学动态》2010/11。2009年1、《“从地上升到天上”的文化学理式》,《马克思主义研究》2009/04。2、《语符“能”、“所”关系中的认识论意蕴》,《现代哲学》2009/03。3、《马克思主义哲学中国化研究的方法论原则》,《哲学研究》2009/09。4、《论当代媒介研究的哲学偏差》,《哲学动态》2009/07。5、《语言文字的认识论揭密》,《湖南师范大学学报》2009/01。6、《马克思主义哲学原理教学的生活化》,《教育评论》2009/03。2008年1、《关于主体性的实践唯物论解释》,《哲学研究》2008/12。2、《马克思主义哲学教育生活化的思考》(胡潇;黄禧祯),《马克思主义与现实》2008/03。3、《浅议非线性系统理论对矛盾辩证法的补正》,《 学术研究》2008/12。4、《辩证法研究亟待加强》,《学习时报》2008/01。2007年1、《论哲学的真理性执著》,《求索》2007/01。2、《哲学教学中的讲理》,《教育评论》2007/06。3、《辩证法范畴体系建构论的回顾与断想》,《湖南师范大学学报》2007/05。2006年1、《解释学视域中的马克思》,《哲学研究》2006/08。2、《论思想政治教育的文化定位》,《思想理论教育》2006/02。3、《哲学的反思与超验》,《现代哲学》2006/04。4、《论哲学的文化品格——也谈“时代精神的精华”》,《马克思主义与现实》2006/02。5、《“从实践出发来解释观念”——马克思解释学思想片论》,《马克思主义研究》2006/08。6、《论哲学的逻辑缜密》,《湖南师范大学社会科学学报》2006/01。2004年1、《生产方式辩证法元理论的审视》,《教学与研究》2004/11。2、《论道德意识的认知特征》,《伦理学研究》2004/05。3、《法律思想的认识论分析》,《学术研究》2004/11。4、《论思想模式及其涵化机理》,《 湖南社会科学》2004/05。5、《生产力自组织的技术观照》,《 湖南师范大学学报》2004/05。6、《毛泽东之生产方式辩证法思想的理路分析》,《马克思主义研究》2004/02。2003年1、《言语的诠释》,《湖南师范大学学报》2003/05。2、《媒介与认知论纲》,《学术研究》2003/02。3、《论文学中的典型》,《湖南社会科学》2003/04。2002年1、《教学解释方式的认识论思考》,《教育研究》2002/11。2、《论电子文化对哲学思维的逻辑消解》,《哲学动态》2002/09。3、《论电子文化言说图式对哲学思维的解构》,《自然辩证法研究》2002/09。4、《论印刷文化与电视文化的逻辑图式》,《求索》2002/02。5、《媒体文化与思维方式——论印刷文本与电视图象的逻辑特质》,《湖南社会科学》2002/01。6、《论印刷文化的逻辑构型——关于文本思维的语言分析》,《广东社会科学》2002/05。7、《论自思的形成及其对理性智慧的发生学意义》,《湖南师范大学社会科学学报》2002/05。2001年1、《论个体无意识的非个体性》,《开放时代》2001/04。2、《论先验自我》,《湖南师范大学社会科学学报》2001/06。3、《论意识的自觉》,《学术研究》2001/03。4、《由知其在知到知其所知》,《现代哲学》 2001/01。5、《论自我意识的动力机制》,《湖南社会科学》2001/01。6、《论客观自我与主观自我》,《求索》2001/05。2000年1、《努力保持一股强劲的进力》,《广东社会科学》2000/03。2、《日常意识的超越——论自我反思的理性功能》,《广东社会科学》2000/01。1999年1、《集体无意识与文化无意识的互融性》,《开放时代》1999/06。2、《论现代观察与主体对客体的认识论设定》,《学术研究》1999/11。3、《简论阐释中的主体性真实》,《现代哲学》1999/04。4、《空间“雕塑”的心理学观照》,《南方建筑》1999/04。5、《论阐释中的个性与共性》,《求索》1999/04。6、《论思想认识中的非逻辑机制》,《武汉大学学报》1999/02。7、《论阐释中的实践理念》,《湖湘论坛》1999/05。1998年1、《理性自我在观察中的作用》,《广东社会科学》1998/06。1997年1、《论工具活动与思维起源》,《求索》1997/03。2、《陈白沙研究的新进展》,《哲学年鉴》1997年。1996年1、《论思想二元构成的意识特质》,《江西社会科学》1996/03。2、《论市场经济的文化精神》,《开放时代》1996/04。3、《论思维与想象的互生成机制》,《求索》1996/05。4、《论思维与想象的互整合机制》,《广东社会科学》1996/04。1995年1、《荧屏引出的文化忧思》,《开放时代》1995/04。2、《艺术是人的对象化世界》,《广东社会科学》1995/03。3、《意识新论》,《求索》1995/06。1994年1、《历史辩证法的辉煌》,《广东社会科学》1994/01。2、《论民间象征艺术的思维张力》,《求索》1994/05。1993年1、《农村改革的文化变迁》,《江汉论坛》1993/02。2、《民间象征艺术寻因》,《求索》1993/05。1992年1、《乡村变革的心理回应》,《社会学研究》1992/03。2、《论科学的文化品格》,《现代哲学》1992/04。3、《民间艺术的哲学寻绎》,《求索》1992/06。1991年1、《论行为文化的无意识机制》,《湖南师范大学学报》1991/07。2、《宗教信仰的文化心理》,《湖南社会科学》1991/02。3、《乡土文艺的美学特征》,《文艺研究》1991/05。4、《论“实践精神”掌握世界》,《求索》1991/02。1990年1、《论雅文化与俗文化》,《求索》1990/02。2、《论直觉》,《海南大学学报》1990/03。3、《文化是意识的唯一表演》,《湖南社会科学》1990/03。1989年1、《民族的文化觉醒——中国八十代年文化热片论》,《湖南社会科学》1989/02。1987年1、《试论新技术革命的成因和动力》,《长沙水电师院学报》1987/02。1986年1、《生产力决定作用相对性的系统分析》,《求索》1986/04。1985年1、《论生产关系接受生产力作用的内在机制》,《求索》1985/01。2、《论机构改革的经济机制》,《经济日报》1985/12。1984年1、《论生产关系与生产力的质量对应运动》,《求索》1984/01。2、《从质和量的对应考察生产关系与生产力的内在联系》,《中国社会科学》1984/04。1983年1、《试论生产力的定性定量分析》,《湖南师院学报》1983/03。1982年1、《论精神文明中两类知识发展的平衡与不平衡》,《求索》1982/04。2、《旧生产关系质的改变对于新生产力量的扩张有决定作用》,《湘潭大学学报》1982/04。3、《生产力是认识和变革社会的根本出发点》,《新湘评论》1982/02。1977年1、《反革命的政治》,《中山大学学报》1977/05。1976年1、《形而上学猖獗 意在篡党夺权》,《广州日报(头条)》1976/12。1975年1、《奴隶阶级哲学初探》,《光明日报》1975/04。2、《林彪“二合而一”哲学批判》,《中山大学学报》1975/03。论文资料搜集来自于百度、中国知网等网站。 背负着民族的希望,耕耘在祖国的大地。一代复一代的学人,秉承历史使命,张扬时代精神,求真向善审美,传道授业解惑,领引莘莘学子,修身修业,成人成才,为中华文明的伟大复兴,卓砺奋发,创造未来。“光荣属于人民教师” !—— 胡潇  教师的椅子由四条腿支撑着:人格,学识,辛勤,奉献,这远胜于君王的御座。—— 胡潇  教师不是用力量说话,而以真知善意躬行育人。他为人指路,所指的方向是你的,也是自己的。—— 胡潇 胡潇,广州大学公共管理学院教授、马克思主义理论研究中心主任,兼中山大学博士生导师,省学位办哲学学科组成员,省哲学学会、马克思主义学会副理事长。自2004年到广州大学以来,创办一个新学院,全力推动本科教学评估和建设,狠抓队伍建设,学科建设,在教学、科研和管理工作中,奋发图强,全力拼搏,业绩突出,为大家公认。2005年被广州市教育局授予优秀共产党员称号,三次考评为优秀,2007年被广州市委、市政府定为市管优秀专家。(一)爱岗敬业,关心学生,认真教书育人  胡潇同志把“一切为了学生,为了学生的一切”贯彻于自己的教学工作中。在与湖南师大联合培养研究生时,三年内共指导博士2人,硕士6人。硕士生中1人提前毕业考上浙江大学读博士学位,读博期间在论文写作、成果发表等方面继续得到胡潇教授指导、帮助,现在复旦大学任教;4人以优秀论文毕业,当上了大学教师。为了对学生精心施教,他不远千里,不厌其烦,每年都要自费三、四次去湖南指导学生,从开列书目、确定论文选题到难点突破、论文定稿,总是严格要求,精心施教。他指导的本科生毕业论文,有多篇获得优秀评级,有2篇获校级优秀论文奖,有3篇论文公开发表,1篇发在核心刊物上。2005年,胡潇指导的思想政治教育本科生谢伟强的毕业论文《曹操人才观片论》,难度大,且用半文半白的文言文写成,胡老师先后与该生讨论了17次,除了指导学生完善论点、论证外,还字斟句酌地为其训诂,最后该生以优秀论文通过学位答辩,并考上华师的研究生。平时,学生有困难,胡老师总是关心备至。他上2004级本科生的课,发现一学生经济拮据,立即倾囊相助;他在该班还出资支持学生为身患绝症的教师捐款,让学生充满爱心;2008年底一学生住院手术,经费困难,他带头捐资千元,并动员其他方面相助为其解难。近几年他多次资助经济紧张的本科生和研究生渡过难关、继续学业,总金额近5000元。每次上完课,总有一些学生要围上来询问各种问题,他不厌其烦,细细解答,全然不顾还要赶车回城。他的教学很能感染学生,深受学生欢迎,一些已上完哲学课但未听他讲课的高年级学生,又跟着重修一遍;2005年,当他为思政专业2005级学生授完最后一堂课时,学生以全班名义,送他一件印有青年人大头像的青春衫“班服”作为留念;当他上完全校的美学公选课时,一学生竟拿着一个苹果塞给他,深情地说:“胡老师,九点多了,你还没吃晚饭,先充一下饥吧!” 2007年,当他授完思政专业2006级2班的哲学原理课之后,全班学生每人签名留念送他一本纪念册,给他以盛情赞扬,非常认同他的学识、教学方式和他对教学高度负责的精神,并当场集体合影留念,众口-词:“真希望还有机会听胡老师的课” !其教学效果亦年年获得“优秀”评价,各门课程平均达93分以上。  来广州大学以后,在研究生的教学与指导方面,胡潇同志亦是倾注心血,从严要求,悉心栽培。他所指导的学生学习上进,表现诸隹,学业成绩突出。2008年毕业的两名硕士生,学习中都遇到男友分手、失恋痛苦的问题,一度心灰意冷。胡潇同志耐心细致反复做她们的疏导工作,并约她们与他指导的己走上工作岗位的硕士生集会交流,利用同辈人的经历化解人生的迷失,重新振作学习精神。之后两学生放下包袱,潜心学业,各方面进步明显,成绩居前,两人共发表论文12篇,毕业论文获得优秀评价,毕业后分别在大学和重点高中任教,受到单位好评。诸如此类,当学生半个家长的事还很多,研究生们大事小情总是把他作为最信赖的良师益友。这有力地调动和保护了研究生的学习积极性,推动他们茁壮成长。学生们的突出表现让其他同学甚至老师都很羡慕,殊不知背后是亲切的关怀与辛勤的劳动。  (二)潜心学术,努力探索,科研成果丰硕  2004年以来,胡潇同志曾主持4项省级课题,1项省教育厅重点课题,1项市教育局重点课题,均已结题。争取到1项国家社科基金课题,获一项市级后期资助项目。据统计近五年间他发表论文29篇,其中国家级权威刊物论文8篇;出版著作4部,再版个人专著1部,其中独立撰写并在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出版的学术著作3部,主编专著1部;另外还有主编待出版的哲学原理教材1部,个人已发表的成果共130万字。此外,他还分别与人民出版社、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等三个单位签订了三本书的出版合同,科研任务非常繁重。他治学严谨,科研成果质量高、社会评价好。近几年,他获得省优秀图书二等奖1项、省优秀社会科学成果二等奖2项,三等奖2项,市政府优秀社科成果一、二、三等奖各1项,这在有9个哲学博士点、11个马克思主义理论博士点、高水平学者强手如林的广东,广州大学的教师荣获这些奖励实为不易。在一些前沿领域,胡潇同志的学术探索有鲜明的创造性,他在全国率先肯定并研究了马克思元哲学的解释学思想,发表在《哲学研究》上的论文被《中国社会科文摘》转载;他率先提出、论证了哲学教学生话化的理念,并设计具体实操模式;他首次在国际学术会议上提出并论证了马克思意识形态理念9种解释视域,在国内外开风气之先,引起强烈反应。鉴于对他的治学态度和学术水平的认可,他曾被广东省社科规划办邀请担任广东省“十一五哲学规划”组的副组长,执笔起草了“广东十一五哲学发展规划”;多次任省基金课题评委、组长、优秀百篇论文评委、社科成果评奖委员,担任省学位办哲学评议组成员。2005至2008学年度,胡潇同志每年的科研积分,相当于专职研究人员2人/年左右的工作量。这对于既要教书又要抓管理的他来说,业绩的完成只有一个办法:少休息,多加班。他常常是深夜睡觉,五点起床。对此,同事们说他是“六十岁的年龄,三十几岁人的精神和拼劲。”  (三)全力推动学科建设,学院发展大见成效  2004年7月,胡潇同志作为院长,和同事们一起创办了广州市第一家公共管理学院,创办了第一个社会学系。他求贤似渴,四处招揽人才,先后联络、接待近60位“双高”人才,有时一年上百次地跑学校人事处办理引进人才的各项事宜,先后共引进8位教授,16位博士,其中有3名博士后出站人员和1名归国博士。目前,学院已有14名教授、20名博士,根本改变了原来学院人才结构门类不全,学位、职称偏低的落后状态。他大力扶持年轻教师,积极动员并切实支持青年教师攻读博士学位,除4人获得学位以外现在还有14名青年教师读博士;悉心指导年轻教师立项申报课题,策划并资助出版著作18部,资助发表在权威刊物的学术论文10篇,发表在核心刊物上的教学论文11篇。其中经他亲自修改过的论文、课题书就多25件。他与青年教师共同探讨新的教学理念,深化课程改革与建设,提高教学质量。2005年,在他的大力帮助下,一位青年教师脱颖而出,晋升为教授,一举突破了原法学院五年无人评正高的闷局。随之,由他直接指导的黄禧祯副教授又晋升为教授,并评为学校首批教学名师,南粤优秀教师。他倡导并推行“苦练内功,广借外力,高搭平台,快速发展” 的建院方针和有效措施,2006年学院获得1项国家课题、7项省部级课题,10余项市级课题;2007年学院两位青年教师又获两项国家基金课题。至2008年底,学院50个专任教师共获103项课题,课题数为全校第一,科研经费数倍剧增。近几年全院教师共出版学术著作28部,2007年仅思想政治教育系就在权威刊物发表论文9篇,科研实力显著提高。作为学术带头人,胡潇同志全力倾注学科建设。他千方百计筹措40多万元经费资助论著出版、发表;他全力拼搏,有效地动员和组织团队力量,牵头成功申报了马克思主义哲学硕士授予权,作为方向带头人参与两个硕士点和一个省级重点人文科学研究基地的申报,这使目前学院的研究生布点数量在全校文科位居第一。同时,他还牵头成功申报了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省重点扶持学科,思想政治教育市名牌专业,主办一次全国学术会议,参加两次国际学术研讨会,并在一次会议上作主题发言,引起热烈反响。这为学院学科建设打下了坚实的基础。学院的快速发展得到社会高度关注和认同,几年来国务院学科组成员、中国社科院知名学者、重点大学博士点带头人先后来院讲学的就有23人次;在2008年国家学位办评估中心组织的全国研究教育评估中,马克思主义理论研究生教育在参评的69所大学中列35位,超过一些重点大学和同类专业的博士点单位,人们称赞公共管理学院特别是马克思主义学科的建设在迅速崛起。  (四)狠抓教学改革和建设,创名牌,出精品  承接学院原有的精品课程建设基础,马克思主义哲学原理课在全校率先获得省级精品课程后,胡潇同志积极介入课程建设,帮助优化队伍,争取课题,出版和发表高水平的学术成果,增厚课程建设持续发展力量。同时结合本科教学评估,寻找专业建设、课程教学的差距,强化整改措施,全面提升教学质量和管理水平,在一个新专业占四分之三的新建学院,本科教学评估获得专家一致好评。在此基础上,胡潇同志组织全体教师讨论和修订专业培养计划,优选和凝练其特色,明确进取方向,强化建设措施,使学院拥有三门市级精品课程。在学校的大力支持和推动下,近期胡潇同志按学校要求牵头组织哲学优秀教学团队,展开马克思主义哲学原理课程新一轮上水平的建设。他多方采取有效措施,以“马克思主义哲学原理教学生活化” 为主题,对教学理念、教学模式、教材教法进行了系统的研究,在权威和核心刊物发表11篇教研论文;重新修订教学计划,完善教学大纲,制定新的改革和建设方案,优化教案和课件,重建试题库,丰富网络教学内容;召开一次全国性的教学研讨会,专题讨论哲学教学改革和精品课程建设,已有成果和工作基础受到与会专家一致好评。之后,胡潇同志牵头分别申报了省、市教学成果奖,获二等奖评价。现在,又拟定了一批教学改革项目,组织发表一批教研论文,系统地展开了评教评学,加强第二课堂建设,改进网络教学平台,按照国家精品课程的建设标准,全面审视、优化和完善制约与体现课程质量的各个要件和元素,准备以全新而完备的样态冲击国家精品课程。胡潇简历胡潇,湖南湘潭人,教授,博士生导师。1981年硕士研究生毕业,1992年晋升为研究员并享受国务院专家津贴。2009年荣获全国优秀教师称号,广州大学马克思主义理论、哲学学科带头人,兼广东省哲学学会、马克思主义研究生副会长等职。长期致力于马克思主义理论、思想哲学、文化哲学、艺术哲学的研究,先后获国家基金课题1项、省市课题16项,独立出版《文化现象学》、《民间艺术的文化寻绎》、《思想哲学》、《意识的起源与结构》、《缘道》、《马克思的解释》等学术专著11部,主编和参与撰写著作8部,在《哲学研究》、《马克思主义研究》、《文艺研究》、《社会学研究》、《教育研究》等国家权威刊物和省级刊物发表论文200余篇,被《中国社会科学》、《新华文摘》、《高校文摘》和人大复印资料等刊物转摘50余篇;论著成果480余万字。获各种奖励15项,其中中南五省优秀图书一等奖2项,省部级二等奖8项,市级一等奖2项。信守的学术理念是:求真问是,精骛八极;会通至道,心游万仞。

海南大学学报主编孙绍先

1,行走在边缘(独著,文化文学评论,19,8万字),湖南文艺出版社 1998,122,膝盖下的思想(独著,文化随笔),太白文艺出版社,2001,13,科学精神与人文精神(独著,文学评论集),南海出版公司,2001,64,知识分子与现代中国(译著),南开大学出版社,2002,35,民族主义与中国文学论稿第1卷(专著),南海出版公司,2002,66,现象学与审美现象(独著,文艺美学译文、论文集),2004年3月7,闲话女人——迷你男权主义(文化随笔),中国电影出版社,2004年6月8,晚清民族主义与文学转型,人民出版社,2006年12月 1,论文学作品的艺术本体(硕士毕业论文 1988)载《南开文学研究》,天津古籍出版社 19882,当代中长篇小说名著赏析(撰写专论1万字),海峡文艺出版社 1991年4月3,中国武侠小说鉴赏词典(撰写词条1万字),国际文化出版公司 1992,24,初中语文课文阅读鉴赏100篇(撰写文章12篇),南海出版公司,2000年4月5,乡村哲学的神话(撰写评论1篇),新疆人民出版社,2002,36,二十世纪三十年代女性(第一作者),天津人民美术出版社,2003年1月7,二十世纪三十年代西洋女体(第一作者),天津人民美术出版社,2003年1月8,二十世纪三十年代泳装人体(第一作者),天津人民美术出版社,2003年1月9,二十世纪三十年代长江名胜(第一作者),天津人民美术出版社,2003年1月10,前苏联《星火》插图(第一作者),天津人民美术出版社,2003年1月11,世界百年老桥写真(第一作者),天津人民美术出版社,2003年1月12,民国人物写真(第一编纂者),天津人民美术出版社,2003年1月13,二十世纪三十年代上海洋楼与民俗(第一编纂者),天津人民美术出版社,2003年1月14,(海南建省15周年文学作品选集)阳光地带·文学评论卷(主编),海南出版社,2003年6月15,20世纪中国文学批评史(参与撰写其中一章),海南出版社,2003年10月16,大学语文,高等教育出版社(第三编撰者),2005年3月 1,十七年小说流派刍论 兰州学刊 1985,22,纯美的艺术 小说评论 1986,23,文学是主体精神的表现 当代文艺探索 1987,24,寻根文学论 江海学刊 1987,35,从艺术真实的结构看现实主义的发展 江淮论坛 1987,26,西方古典表现说探微 商邱师专学报 1987,37,试说文学本体论 文艺报 1987,11,148,文艺学的科学精神与人文精神 文论报,1987,12,29,文学:面对金钱的惶惑与抉择 天津文学 1989,110,试论汉代诗解释学 江淮论坛 1989,311,现象学美学:范围的界定(译文) 当代电影 1989,3 12,游向海外的黄土诗魂 文艺报 1989,8,513,试说艺术本体 文论报 1989,10,1514,风俗小说:审美的反思 文学自由谈 1990,115,从武侠说开去 传奇百家 1990,116,笑不起来的文学 天津日报 1990,3,1917,写情三说 文学自由谈 1990,418,扎一个针眼看骆驼 天津文学 1990,719,文学研究中的心理主义与心理学(译文) 文论月刊 1990,5罗曼 尹加登著20,为伊消得人憔悴 天津文学 1990,821,艺术经济学的基本原则 (译文) 当代电影 1990,3——《大英百科全书》艺术词条中的一部分22,都市电影的审美属性 艺术家 1990,323,牛对琴说 文论月刊 1990,1224,神追汉唐风韵 文艺学习 1991,225,商业艺术面面观 文艺学习 1991,326,艺术价值、审美价值与经济价值 上海文论 1991,427,论组合小说 河北文学 1991,528,他们的自信异彩纷呈 小说家 1991,629,新生代的大检阅 小说评论 1991,430,难得通俗 文学自由谈 1992,131,时装模特研究 当代电影 1993,132,知识源考:中国人的现代观(译文) 天涯 1996,3 33,人的自救与诗的再生 文学自由谈 1996,434,文化度量衡 天涯 1997,235,且说辜鸿铭 书屋 1997,136,文学也需要异中求同 文论报 1997,4,137,“化外之民”与“酒囊饭袋” 文论报 1997,10,3038,杨度悲剧的余味 书屋 1997,339,文学批评与文化批评 作家报 1998,1,2940,二十世纪这个概念 文论报 1998,4,3041,文化即差异,差异乃人为 中华读书报 1998,5,642,精魂一点是自由 文学自由谈 1998,143,胡适春秋里的公羊谷梁 书屋 1998,144,何来现实主义,而且冲击波? 天津文学 1998,245,韩东们的姿态 文论报 1998,11,1246,所谓儒商 方法 1998,347,名人意识与借光自照 今日名流 1998,148,文化与金融资本(译文) 天涯 1998,3 49,毒潮叙思录 天涯 1998,450,经典与流行互相靠拢?(译文,署名邯之) 天涯 1998,451,论外遇(译文) 天涯 1998,5 52,两栖人生——蒋子丹访谈录 作家 1999,253,跳出小天地 走向大世界 当代作家评论 1999,254,信口雌黄韩石山 文学自由谈 1999,255,艺与商——韩家英访谈录 艺术家 1999,356,一种稀缺的心灵生活 文学自由谈,2000,257,柯云路综合症 东方文化,2000,358,生态环境与丛林法则 书屋,2000,559,哈维尔:一部六幕政治悲剧(译文) 天涯,2000,560,生态伦理之我见 黄河,2000,661,开放性文本与文学教学 海南师范学院学报,教育科学版,2000。362,王朔的勇气从哪里来? 书屋,2001,263,美国的罗可可马克思主义(译文) 天涯,2001,264,迦陵词心赋绝唱 海南师院学报,2001,265,爱情悲剧与中美关系 新东方,2001,366,成功女孩的启示 文化广场,2001,467,关于散文 文学自由谈,2001,368,艺术外 天涯,2002,169,常识比理论重要,现象比规律真实 海南日报,2002,5,1970,我所体会的陈寅恪 海南日报,2002,5,2571,民族主义简论 海南师范学院学报,2002,4、672,骨感,肉感与美感 天涯,2003,273,长江今昔 书屋,2003,374,岳飞的当代意义 东方文化,2003,375,老桥漫说, 书屋,2003,976,散文批评的理论问题, 海南师院学报,2003,6。77,文化大革命:神权政治下的国家罪错,当代中国研究,2003年秋季号78,现代中国的自由主义, 当代中国研究,2004年春季号79,中国语境中的文本分析, 郑州大学学报,2004,580,人造美女的伦理问题, 天涯,2005,381,因误读而虚构的派别之争, 书屋,2006,682,近代思想文化语境中的醒狮形象,南开学报,2006,483,编辑的权力——文化生产中媒介的主导作用,收入孙绍先主编《文学艺术与媒介关系研究》一书,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6年5月版83,晚清的革命暴力与文学, 天涯,2006,584,底层叙事与批评伦理, 江汉大学学报,2006,585,晚清官僚民族主义简论, 天津社会科学,2006,6 民族主义与中国文学论稿(海南省教育厅项目)当代海南散文概观(海南省社会科学项目)韩少功研究(海南省社会科学项目)

上海大学学报主编

马晨明(1977-),女,山东菏泽人,硕士生首届省高等学校“育人奖”候选人 《西藏采访笔记》《西藏采访笔记》和《金融时报》

胡扯

《Journal of Shanghai University》是在钱伟长校长的大力倡导和支持下于1997年6月创刊的,由上海大学出版社出版,《上海大学学报》(英文版)编委会编辑, 上海大学期刊社发行。

  • 索引序列
  • 海南大学学报主编
  • 海南师范大学学报主编
  • 海南大学学报编辑部主任
  • 海南大学学报主编孙绍先
  • 上海大学学报主编
  •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