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期刊发表知识库 > 文献调查法适用范围

文献调查法适用范围

发布时间:

文献调查法适用范围

一般性的调查方法主要有:实地观察法,问卷调查法,访谈调查法,最佳答案实验调查法,文献调查法等5种。1,实地观察法,是观察者有目的、有计划地运用自己的感觉器官或借助科学观察工具,能动地了解处于自然状态下的社会现象的方法。2,问卷调查法也称问卷法,是调查者运用统一设计的问卷向被选取的调查对象了解情况或征询意见的调查方法。3,访问调研法: 就是调查者通过口头交谈等方式向被访问者了解信息并进行分析研究的方法。4,企业在经营过程中常常需要了解市场行情、国民经济发展情况等信息,这些信息很难从消费者那里得到,文献调查法能很好帮助企业获取这方面的信息,所谓文献调查法就是指通过寻找文献搜集有关市场信息的调查方法,它是一种间接的非介入式的市场调查方法。

1、典型调查:是指从调查对象的总体中选取一个或几个具有代表性的单位,如个人、群体、组织、社区等等,进行全面、深入的调查。其目的是通过直接地、深入地调查研究个别典型,来认识同类事物的一般属性和规律。  正确地选择典型是进行典型调查的关键。典型选得适当,调查的结果可以真实地反映同类事物的一般属性。典型选错了,调查的结果就不可能真实地反映同类事物的共性,只会得出错误的结论。典型是客观存在着的,不是调研者主观选就的。调查者选择典型的过程,是根据调研目的,在调查对象中发现和确定典型的过程。  典型调查的目的不在于认识少数的几个典型,而在于借助于典型认识它所代表的同类事物的共性。这就要求对典型进行深入的全面的直接调查。  2、重点调查:是通过对重点样本的调查来大致地掌握总体的基本数量情况的调查方式。所谓“重点”,是指总体中那些在某一或某些数量指标上占有较大比重的单位或个体。  重点调查与典型调查一样,它们都不是采取随机抽样的方法确定具体的调查对象,因此,选点都易受主观因素的影响。但它们调查对象的数量都较少,因此都比较省时、省力、方便易行。两者的差异在于:重点调查的具体对象是重点,而重点不一定要有代表性或典型性,而要求在总体中具有重要地位或在总体的数量总值中占有较大比重,而典型调查的对象则要求其代表性或典型性;另外,重点调查主要是数量认识,而典型调查主要是性质认识。  3、抽样调查:是指从调查对象的总体中抽取一些个人或单位作为样本,通过对样本的调查研究来推论总体的状况。  与典型调查相比较,抽样调查一般是标准化、结构式的社会调查,它具有综合定性研究和定量研究的功能,因此,抽样调查已成为现代社会调查的主要方式。  抽样调查的调查对象一般要求采取随机抽样的方法确定。随机样本的代表性较少受到抽样者主观因素的影响,其代表性是由随机抽样方法来保证的。因此抽样调查的信度和效度首先依赖于科学的抽样方法。  根据调查任务的具体要求,确定总体的范围,这个范围就是抽样的范围。如果不能明确抽样的具体范围,就不能采取随机抽样的方法进行抽样。  4、个案调查:个案调查有两种情形,一是专项调查,即调查的对象只有一个个体,调查的目的只是为着了解这一个体的状况。二是从某一社会领域中选择一两个调查对象进行深入细致的研究,这种研究的主要目的就是认识所选调查对象的现状和历史,而不要求借此推论同类事物的有关属性。因此,个案调查如需选择具体的调查对象,则并不要求其代表性或典型性,但要求个案本身具有独特性。

回答 你好 1)明确调研的背景和目的 在正式调研之前,建议大家先界定清楚调研的背景和目的。如你要清楚地知道自己是基于什么情况下发起的调研?是否必须通过用户调研来解决?希望通过用户调研,得到的结果是什么?只有定义清楚这些问题,才能明确调研目的,保证在调研过程中不会偏离轨道。 2)确定用户调研的对象 用户调研的对象不是随便拉几个用户发几份问卷调查就完了,你应该经过一步步的筛选,找到那部分能代替整体的人才行。那要如何筛选才能找到他们呢?这里提供给大家一个筛选漏斗,供大家参考: 基于背景和目的,先挑出大量符合行为的用户; 筛选出部分目标用户,针对性的进行分析,建立用户画像; 再筛选出配合度高的用户(不超过5个),来做1V1的访谈; 邀约用户:直接说明调研的目的,并告知可能发生的情况,如会录音、录像等。 3)猜测目标用户可能面临的问题是什么? 在找到这些具有代表性的目标用户后,先不着急直接进行访谈。我们需要先猜一下目标用户可能面临的问题有哪些?可能提出的需求有哪些?我们这边能对应着给到什么解决方案?把这些问题都想清楚,拿着解决方案的Demo来和用户聊,才能达到最好的效果。 4)准备任务和访谈提纲,并演习 接下来,我们要做的就是准备问题了。大概有这么几个注意的地方—— 按照用户调研预设时间的2倍去准备问题 标注一些用户必答的关键问题 准备用户必须操作的任务 把问题串起来,并找你的同事预演一遍 然后根据效果,再调整优化一下,一份较为合格的访谈提纲就准备好了。 5)调研现场 接着就要进入正式的调研现场了!但也不要着急一下子就进入到调研中,先随便聊聊天缓和下情绪,稍稍拉近下彼此的关系,会让用户更愿意开口。 之后,你要做的是了解下用户的背景信息是否与自己最初的猜测匹配,然后尽可能模拟用户现实中的真实环境,让用户去操作,然后你要记录下来用户的操作过程。当然,也别忘了问你之前准备的问题! 6)调研结束总结 总结部分相当于复盘。复盘那套方法论“回顾目标-评估结果-分析原因-总结差距”我就不详述了,在这里说点别的: 在对一个目标用户调研完成后,你要记录且整理整个调研过程,然后判断下一步是否要调整调研对象,可能经过几次微调后,你才能找到最合适的目标用户。之后,汇总本轮所有调研用户的过程和结论,再进行完整复盘。 更多22条 

实验调查法,文献调查法一、什么是实验调查法概念:实验调查法,也称试验调查法,它是实验者有目的,有意识地通过改变某些社会环境的实践活动来认识实验对象的本质及其发展规律的方法。实验调查的基本要素是:1、实验者,即实验调查的有目的、有意识的活动主体;2、实验对象,即实验调查所要认识的客体;3、实验环境,即实验对象所处的社会条件的总和;4、实验活动,即改变实验对象所处的社会环境的实践活动;5、实验检测,即在实验过程中对实验对象所作的检验和测定。6、实验调查的过程,就是这些要素相互作用、相互影响的过程。7、实验调查的目的,则是揭示社会现象间的因果联系,认识实验对象的本质及其发展规律。实验调查的最大特点,是它的实践性。实地观察,口头访问和集体访谈等直接调查方法,都不涉及改变调查对象所处的社会环境的问题。实验调查法则不同,它不仅要眼看、口问、耳听,而且要亲自动手干,即通过某种实践活动,有计划的改变实验对象所处的社会环境,并在这种实践活动的基础上对实验对象进行调查。这说明,实践性是实验调查的本质特点,没有一定的实践活动,就不能称为实验调查。种类:实验调查法,按照不同的标准,作许多不同的分类。按照调查的目的不同,实验调查法可分为研究性实验和应性实验。研究性实验,是以揭示实验对象的本质及其发展规律为主要目的的实验。如:对某种心理学、教育学理论进行证实或证伪的实验,就属于这一类。应用性实验,则是以解决实际工作问题为主要目的的实验。如:对于某种承包责任制的实验,就属于这一类。应该指出,研究性实验和应用性实验的区分只具有相对的意义,它们只是就实验调查的主要目的而言的。事实上,许多研究性实验的结论,往往对解决实际工作中的问题具有重要的指导意义,许多应用性实验的结论,也可以作出重要的理论概括。因此,它们之间并不存在着截然分明的界线。按照调查的环境不同,实验调查可分为实验室实验和现场实验。实验室实验,是在人工的“纯化了”的环境下进行的实验,实验者对实验的环境可进行严格的有效控制。例如,在实验室里对飞行员进行反应能力实验,就是完全在人工环境下进行的实验,实验者可以完全按照自己的设想控制飞行条件的变化,以测定飞行员在不同飞行条件下的反应能力。现场实验,则是在自然的、现实的环境下进行的实验,实验者只能部分地控制实验环境的变化。例如,在企业进行奖金制度改革的实验,实验者所能控制的,只有奖金的发放办法这一个实验条件,而对于职工人数、奖金总额、领导者的素质、职工的觉悟程度等实验环境,实验者往往都难以进行有效的控制。一般的说,社会领域里的实验,多采取现场实验的方法,因为,这种实验所处的环境,都是自然的现实的环境,其调查结论较易于推广应用。第二节 实验方案的设计单一实验的组织方式,即是否有对照组、对照组的多少和实验组的多少,可设计出多种多样的实验方案。下面,着重介绍几种基本的、常用的实验设计。一、单一实验组设计单一实验组设计,就是只选择一批实验对象作为实验组,通过实验活动前后实验对象的变化来作出实验结论。它的具体步骤是:(1)选择实验对象,(2)实验前对实验对象进行检测(简称“前检测”),(3)进行改变实验对象所处社会环境的实践活动(简称“实验激发”),(4)实验后对实验对象进行检测(简称“后检测”),(5)作出实验结论,其公式为实验效应=后检测-前检测例如,要实验租赁制对企业经济效益的影响,并以资金利税率作为衡量经济效益的主要指标,其具体步骤就是:(1)选择实验对象,假定选择甲、乙、丙三企业组成实验组。(2)前检测,即计算实行租赁制前一年的资金利税率,假定是1984年,三个企业平均为5%。(3)实验激发,即从1984年底或1985年初起实行租赁制。(4)后检测,即计算实行租赁制后一年的资金利税率,假定是1985年,三个企业平均为12%。(5)作出实验结论,实验效应是:后检测12%-前检测5%=7%单一实验组设计,是最基本的实验设计,任何其他的实验设计,都离不开选择实验对象、前检测、实验激发、后检测、得出实验结论这个基本的模式,同时,它也是最简单的实验设计,只要选择一个实验组,就可进行实验。二、实验组对照组设计实验组对照组设计,就是选择一批实验对象作为实验组,同时选择一批与实验对象相同或相似的对象作为对照组,并且努力使实验组和对照组同时处于相类似的实验环境之中,然后,只对实验组给予实验激发,而对对照组不给予实验激发,最后,根据实验组和对照组前后检测的变化对比,作出实验结论。它的具体步骤是:实验组对照组(1)选择对象(1)选择对象(2)选择实验环境(2)选择实验环境(3)前检测(3)前检测(4后检测(4)不予实验激发(6)作出实验结论,(5)后检测其公式是:实验效应=实验组(后测-前测)-对照组(后测-前测)仍以上述关于租赁制的实验为例,如采用实验组对照组设其具体步骤就是:(1)选择对象:实验组对照组(2)选择实验环境:选择甲、乙、丙企业选择A、B,C企业计划内的原材料供重和价格基本相同,其他均靠市场调节应比(3)前检测1984年资金利税率5%1984年资金利税率5%(4)实验激发:实行租赁制仍实行原经济体制(5)后检测:1985年资金利税率12%1985年资金利税率8%(6)作出实验结论,实验效应=实验组(12%-5%)-对照组(8%-5%)=7%-3%=4%这个实验结论,与单一实验组设计的实验结论相比,发生了很大的变化。这是因为,在单一实验组设计中,实验组后检测与前检测之间的差值7%,全部被看作是实验激发即实行租赁制的结果,而完全忽视了非实验因素对实验过程及其结果的影响。实验组对照组设计则不同,由于对照组没有给予实验激发,它的后检测与前检测之间的差值3%,显然是由非实验因素引起的非实验效应。比如:能源供应情况的改善,职工技术熟练程度的提高,以及在原经济体制下经营管理的某些改善等。一般的说,引起对照组资金利税率发生变化的非实验因素,对实验组也会发生作用。因此,实验组的全部效应(即7%),实际上是实验激发和非实验因素共同作用的结果,是实验效应与非实验效应之和。如果按照对照组的非实验效应3%计算,那么,实验组的实验效应实际上只是7%-3%=4%。三、多实验组设计就是选择若干批实验对象组成若干个实验组,在各自的实验环境下,过实验活动前后实验对象的变化,作出各组的实验结论,然后再对各组实验结论进行对比研究,作出总的实验结论。多实验组设计,可以根据实验者、实验对象、实验环境、实验激发的相同或不同,作出多种多样的设计。具体地说,它可以作出如下一些类型的设计(√表示相同,×表示不相同):此外,各种多实验组设计,还可以匹配一定的对照组,这样,就可设计出更多的实验方案。所有这些实验方案,得出的实验结论都是不一样的。实验者应该根据自己的实验目的和条件,设计出最适合的实验方案,以便更好地达到自己的实验目的。多实验组设计的组织工作比较复杂,但得出的实验结论比较客观、准确。因此,它在实际工作中的用途非常广泛。中国共产党在制定重大方针、政策时,往往就采取多实验组对比实验的办法,一般都取得了较好的效果。例如:城市经济体制改革的实验,既对重庆、武汉等大城市进行对比实验,又对沙市、常州等中等城市进行对比实验。这些实验一般都取得了良好的实验效果,并对全国的城市经济体制改革,起了巨大的指导作用和推动作用。第三节 实验调查的实施实验调查是一种非常复杂的直接调查方法,在实施过程中要特别注意以下一些问题:一、实验者的必备条件实验调查,是一种探索性、开拓性的调查工作。要取得实验调查的成功,实验调查的工作人员,特别是它的领导者和组织者,必须具备一些必要的条件。1、要思想解放,有求实精神,要敢于打破旧框框,敢于探索新道路,敢于开拓新天地。 2、要有较高的理论水平和较多的政策、法律知识,要有较强的鉴别能力、判断能力概括能力。3、要有一定的实际工作经验和灵活处理问题的能力4、要有一定的权力和威信。这里所说的权力和威信,不是对实验调查的工作人员而言的,而是对实验调查的对象而言的。5、还要有比较充裕的时间。总之,实验调查的工作人员,特别是它的领导者和组织者,必须要有胆、有识、有权、有威、有实际工作能力、有较充裕的时间。实验调查的成功之门,永远是向他们敞开的。二、实验对象和实验环境的选择正确选择实验对象和实验环境,对于实验调查的成败及其社会作用的大小具有重要的意义。实验对象和实验环境的选择,一定要在同类事物中具有较高的代表性。对于复杂的事物来说,选择的实验对象和实验环境,还应该具有不同类型,不同层次的代表性。例如,在中等教育结构改革中,要进行普通中学改建为职业中学的实验,选择的实验对象就应该既有城市中学、又有农村中学,既有完全中学,又有高级中学和初级中学。不仅如此,还应该选择进行实验的社会环境,最好是在经济发达地区和经济不发达地区,经济结构单一的地区和经济结构多样化的地区,都选择一些中学进行实验。只有这样,选择的实验对象和实验环境都具有较高的代表性,都是典型环境中的典型对象,实验的结果才具有普遍的指导意义。反之,如果选择的都是一些具有特殊优越条件的中学进行实验,那么,即使进行实验的中学取得了良好的效果,也不能普遍地推广和应用。选择实验对象和实验环境,一般有两种方法:一是立意挑选,即由实验者根据实验调查的目的、要求和对调查对象总体情况的了解,有意识地挑选那些具有代表性的单位进行实验。二是随机抽取,即按照随机抽取样本的方法,从调查对象的总体中抽取实验对象。前一种方法,适用于调查对象总体中个体单位较少、个体之间异质性较强、实验者对调查对象总体情况了解较多的调查对象。后一种方法,则适用于调查对象总体中个体单位较多、个体之间同质性较强、实验者对调查对象总体情况了解较少的调查对象。三、实验过程的控制实验调查是否能达到预期的目的,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能否有效地控制实验过程。实验过程的控制,主要包括两个方面:一是对实验激发的控制,二是对非实验因素的控制。在实验过程中,对实验激发的控制,既要严格按照设计的方案进行,又要在不违背实验目的的前提下具有一定的灵活性。这是因为,一方面,不严格按照设计的方案进行实验激发,不改变或任意改变实验对象所处的社会环境,就会打破整个调查的计划,达不到进行实验的目的。另一方面,实验调查是一种实践性、动态性调查,原定的实验方案无论怎样完善,都不可能完全符合实验过程中不断变化、发展着的实际情况。因此,在实验过程中,必须给实验者一定的自主权,以便他们在不违背实验目的的前提下,灵活机动的处置那些在实验过程中无法完全避免的特殊情况或特殊问题。控制实验过程的另一个任务,就是要努力排除或减少非实验因素对实验过程的干扰。这些干扰因素,主要来自三个方面,一是来自实验者自身的干扰,特别是实验者急于求成的心理和自觉不自觉地给实验对象创造许多特殊优越的环境,往往会影响实验过程的正常进行。二是来自实验对象的干扰,特别是实验对象对实验活动不适应、不理解、不合作,往往会给实验过程造成许多困难。三是来自周围环境的干扰,特别是在现场实验中,有许多与实验无关的社会因素,也会对实验过程产生不利的影响。实验调查要达到预期的目的,就必须有效地控制这些非实验因素的干扰。1、实验者自身要客观的对待实验过程,公平地对待实验对象,决不可拔苗助长,给实验对象以实验之外的种种特权。例如,搞企业集团实验,就不能给予实验企业除组织企业集团之外的种种特殊条件或特殊待遇。如果实验企业在税收、信贷、原材料供应、产品销售等方面享有其他企业所不能享有的特权,那么,这些企业在生产经营方面无论取得多大的成功,都不能说明组织企业集团的必要性和优越性。从这些企业中总结出来的“先进经验”,无论说得怎样头头是道,也不会有真正的说服力。实践证明,靠“特保”,“吃小灶”搞成功的实验,在社会上是没有生命力的,也不可能具有普遍推广的价值。2、要加强对实验对象的教育,提高实验对象的素质,努力争取他们对实验活动的理解和支持。例如,在农村搞村民自治实验,就必须加强社会主义民主的教育,提高农民的自主意识和管理能力,克服自私、狭隘心理和封建的宗族、房头观念,否则,实验过程就无法正常进行,甚至有可能被迫中断。3、对于与实验无关的社会环境因素对实验过程的干扰,一般可采取以下几种方法予以控制;一是彻底排除法,即将一切可以排除的非实验因素彻底排除在实验过程之外。例如,搞家庭农场集约化经营实验,那些因天灾严重减产的地区就难以进行。为了使实验过程得以顺利进行,在选择实验对象和实验环境时,就应避开这类地区。这样,“天灾”这个非实验因素对实验过程的影响,也就彻底排除了。二是完全纳入法,即把无法排除的某些非实验因素,完全纳入实验过程,作为实验所要研究的一个问题。例如,搞发展乡镇企业的实验,地理环境本来是一个非实验因素,但在实验过程中又无法排除地理环境对发展乡镇企业的影响。在这种情况下,就可以采取完全纳入法,即对山区,丘陵、平原、湖区,城市近郊区、远郊区和边远地区等不同的地区如何发展乡镇企业,分别进行实验。这样,就把地理环境因素完全纳入了实验过程。三是保持衡定法,即使某种非实验因素,在每一个实验对象中都保持相对平衡的、稳定的水平。例如,实验厂长负责制对企业经营效果的影响。能源供应情况本来是一个非实验因素。为了控制能源供应情况的变化对实验过程的干扰,就可采取保持衡定法,即对实验组和对照组的每一个实验对象,都供应同等比重的能源。这样,就等于排除了能源供应情况这一非实验因素对实验过程的影响。四是统计分析法,即对实验过程中无法排除的非实验因素,在实验后再用统计分析的方法计算出它们对实验结果的具体影响。例如,在进行承包责任制的实验中,物价波动是一个非实验因素,但在检测实行承包责任制前后的产值变化时,它又是一个无法排除的因素。对于这类无法排除的非实验因素,可在实验后用统计分析的方法计算出物价波动的指数,然后再说明它们对实验结果的影响,这就等于对这类非实验因素进行了有效的控制。总之,只有有效地控制非实验因素对实验过程的干扰,才能对实验调查的结果作出客观的、科学的评价。四、实验效果的检测和评价实验效果的检测与实验结果的评价,是密切联系在一起的。检测是评价的前提,评价则是对检测结果所作的解释或说明。实验效果的检测,要有科学性,统一性和可重复性。所谓科学性,是指检测的指标要科学,检测的方法要科学,检测的手段也要科学。其中,首要的是指标要科学。例如,对教学质量、经济效益这类比较复杂的社会现象的检测,往往需要设计一整套科学的指标体系。如果仅仅用升学率去检测教学质量,仅仅用产值增长速度去检测经济效益,就不可能作出科学的结论。此外,对于科学的指标,还要用科学的方法去检测,并尽可能使用现代化的科学手段。如果检测的方法不对头,检测的手段不标准,那么,尽管检测的指标很科学,仍然不可能得到科学的检测结论。所谓统一性,是指对不同的实验对象,都应用统一的指标,方法和手段去检测。如果对同一实验组中的不同对象,使用不同的检测指标、不同的检测方法、不同的检测手段,或者对实验组采用一套检测指标、方法和手段,对照组采用另一套检测指标、方法和手段,那么,就不可能作出统一的,具有科学性的检测结论。所谓可重复性,是指检测所得的结果,必须是稳定的、可靠的。只要实验对象、实验环境、实验激发、以及实验检测的指标、方法和手段相同,不管由谁来检测,不管在何时、何地检测,检测的结果都应重复出现。如果实验检测的结果因人而异、因时而异、因地而异,那么,这样的检测就不能算是真正科学的检测。在对实验效果进行科学检测的基础上,还必须对实验结果作出科学的评价。对实验结果的评价,一般应包括两个方面,一是对实验结果的内在效度作出评价,即对实验结果说明实验调查所要说明的问题的正确程度作出评价。二是对实验结果的外在效度作出评价,即对实验结果推广应用于其他同类事物的正确程度作出评价。要对实验结果的内在效度作出科学的评价,关键在于把实验效应与非实验效应严格区分开来。实验证明,各种非实验因素对实验过程的干扰,如:实验对象的确定不匹配,实验环境的选择不相同,实验过程的控制不恰当,以及实验检测的指标、方法和手段不科学、不统一等,都会对实验结果的内在效度产生不利的影响。因此,要科学的评价实验结果的内在效度,就必须尽可能地排除或控制一切非实验因素的干扰。第四节 对实验调查的评价实验调查是一种实践、动态、综合性的直接调查法,它具有许多优点同时又有自身的局限性。一、实验调查法的优点实验调查是一种直接的动态调查,它能直接掌握大量第一手实际资料,不仅包括调查对象的静态资料,而且包括调查对象运动、变化、发展过程中的动态资料。这是实验调查的突出优点,也是其他调查方法所难以做到的。实验调查的最大优点是,它能直接揭示或确立事物之间的因果联系。这是因为,实验调查是在实践基础上进行的调查,它不是被动的、消极的等待有关社会现象的发生,然后再去观察或询问,而是主动的、积极的改变某些社会条件,促使实验对象向预定的方向发展,以达到实验的目的。这就是说,实验调查,不仅能解决“是什么”的问题,而且能解决“为什么”的问题,不仅能揭示事物之间的相关关系,而且能揭示事物之间的因果关系。因此,实验调查本质上是一种定性调查的方法,是认识事物的本质及其发展规律的最有效的方法。实验调查是可重复的调查。在实验对象、实验环境等实验要素大致相同的情况下,不管由谁来进行实验,也不管在何时何地进行实验,实验过程和实验结果都可重复发生、重复出现。因此,实验调查的结论一般都具有较高的准确性和可靠性,同时也具有较大的权威性和说服力,这是其他调查方法所不可比拟的。实验调查的另一重要优点是,它有利于探索解决社会问题的具体途径和方法。这是因为,实验调查能够揭示和确立事物之间的因果联系,而且其调查结论具有较高的准确性和可靠性。因此,人们就可以根据事物之间的因果关系,有针对性的探索解决社会问题的途径和方法。实践是检验真理的最终标准。凡是实验证明有效的解决社会问题的途径和方法,一般都具有普遍的指导意义。中国共产党人在制定方针、政策时,强调要“一切经过试验”,其根本原因就在这里。二、实验调查法的缺点实验调查的最大缺点是,实验对象和实验环境的选择,难以具有充分的代表性。因此,任何实验调查的结论,都具有一定的特殊性,它们的应用范围都是有限的。如果忽视这一点,就很容易犯“一律化”、“一刀切”的错误。实验调查的另一缺点是,在现场实验中,人们很难对实验过程进行充分有效的控制,特别是无法完全排除非实验因素对实验过程的干扰。因此,要准确区分实验效应和非实验效应,往往是一件十分困难的事情。文献调查法是在历史研究的领域里逐渐形成的一种相对独立的方法,但不等于说文献调查法就是历史研究法,更不能说文献调查法只适用于历史研究,文献调查法不等同于历史研究法。历史研究包括一系列的研究方法,文献调查法只是其中最基本、最常用的一种方法,在历史研究中,必须运用文献研究法来研究历史文献。但是,文献研究法决不限于历史领域,它既可以作为一种单独的研究方法运用于其他学科,同时,也可以作为其他研究方法的基础。

文献调查法的适用范围

先做调查问卷,然后写论文

实验调查法,文献调查法一、什么是实验调查法概念:实验调查法,也称试验调查法,它是实验者有目的,有意识地通过改变某些社会环境的实践活动来认识实验对象的本质及其发展规律的方法。实验调查的基本要素是:1、实验者,即实验调查的有目的、有意识的活动主体;2、实验对象,即实验调查所要认识的客体;3、实验环境,即实验对象所处的社会条件的总和;4、实验活动,即改变实验对象所处的社会环境的实践活动;5、实验检测,即在实验过程中对实验对象所作的检验和测定。6、实验调查的过程,就是这些要素相互作用、相互影响的过程。7、实验调查的目的,则是揭示社会现象间的因果联系,认识实验对象的本质及其发展规律。实验调查的最大特点,是它的实践性。实地观察,口头访问和集体访谈等直接调查方法,都不涉及改变调查对象所处的社会环境的问题。实验调查法则不同,它不仅要眼看、口问、耳听,而且要亲自动手干,即通过某种实践活动,有计划的改变实验对象所处的社会环境,并在这种实践活动的基础上对实验对象进行调查。这说明,实践性是实验调查的本质特点,没有一定的实践活动,就不能称为实验调查。种类:实验调查法,按照不同的标准,作许多不同的分类。按照调查的目的不同,实验调查法可分为研究性实验和应性实验。研究性实验,是以揭示实验对象的本质及其发展规律为主要目的的实验。如:对某种心理学、教育学理论进行证实或证伪的实验,就属于这一类。应用性实验,则是以解决实际工作问题为主要目的的实验。如:对于某种承包责任制的实验,就属于这一类。应该指出,研究性实验和应用性实验的区分只具有相对的意义,它们只是就实验调查的主要目的而言的。事实上,许多研究性实验的结论,往往对解决实际工作中的问题具有重要的指导意义,许多应用性实验的结论,也可以作出重要的理论概括。因此,它们之间并不存在着截然分明的界线。按照调查的环境不同,实验调查可分为实验室实验和现场实验。实验室实验,是在人工的“纯化了”的环境下进行的实验,实验者对实验的环境可进行严格的有效控制。例如,在实验室里对飞行员进行反应能力实验,就是完全在人工环境下进行的实验,实验者可以完全按照自己的设想控制飞行条件的变化,以测定飞行员在不同飞行条件下的反应能力。现场实验,则是在自然的、现实的环境下进行的实验,实验者只能部分地控制实验环境的变化。例如,在企业进行奖金制度改革的实验,实验者所能控制的,只有奖金的发放办法这一个实验条件,而对于职工人数、奖金总额、领导者的素质、职工的觉悟程度等实验环境,实验者往往都难以进行有效的控制。一般的说,社会领域里的实验,多采取现场实验的方法,因为,这种实验所处的环境,都是自然的现实的环境,其调查结论较易于推广应用。第二节 实验方案的设计单一实验的组织方式,即是否有对照组、对照组的多少和实验组的多少,可设计出多种多样的实验方案。下面,着重介绍几种基本的、常用的实验设计。一、单一实验组设计单一实验组设计,就是只选择一批实验对象作为实验组,通过实验活动前后实验对象的变化来作出实验结论。它的具体步骤是:(1)选择实验对象,(2)实验前对实验对象进行检测(简称“前检测”),(3)进行改变实验对象所处社会环境的实践活动(简称“实验激发”),(4)实验后对实验对象进行检测(简称“后检测”),(5)作出实验结论,其公式为实验效应=后检测-前检测例如,要实验租赁制对企业经济效益的影响,并以资金利税率作为衡量经济效益的主要指标,其具体步骤就是:(1)选择实验对象,假定选择甲、乙、丙三企业组成实验组。(2)前检测,即计算实行租赁制前一年的资金利税率,假定是1984年,三个企业平均为5%。(3)实验激发,即从1984年底或1985年初起实行租赁制。(4)后检测,即计算实行租赁制后一年的资金利税率,假定是1985年,三个企业平均为12%。(5)作出实验结论,实验效应是:后检测12%-前检测5%=7%单一实验组设计,是最基本的实验设计,任何其他的实验设计,都离不开选择实验对象、前检测、实验激发、后检测、得出实验结论这个基本的模式,同时,它也是最简单的实验设计,只要选择一个实验组,就可进行实验。二、实验组对照组设计实验组对照组设计,就是选择一批实验对象作为实验组,同时选择一批与实验对象相同或相似的对象作为对照组,并且努力使实验组和对照组同时处于相类似的实验环境之中,然后,只对实验组给予实验激发,而对对照组不给予实验激发,最后,根据实验组和对照组前后检测的变化对比,作出实验结论。它的具体步骤是:实验组对照组(1)选择对象(1)选择对象(2)选择实验环境(2)选择实验环境(3)前检测(3)前检测(4后检测(4)不予实验激发(6)作出实验结论,(5)后检测其公式是:实验效应=实验组(后测-前测)-对照组(后测-前测)仍以上述关于租赁制的实验为例,如采用实验组对照组设其具体步骤就是:(1)选择对象:实验组对照组(2)选择实验环境:选择甲、乙、丙企业选择A、B,C企业计划内的原材料供重和价格基本相同,其他均靠市场调节应比(3)前检测1984年资金利税率5%1984年资金利税率5%(4)实验激发:实行租赁制仍实行原经济体制(5)后检测:1985年资金利税率12%1985年资金利税率8%(6)作出实验结论,实验效应=实验组(12%-5%)-对照组(8%-5%)=7%-3%=4%这个实验结论,与单一实验组设计的实验结论相比,发生了很大的变化。这是因为,在单一实验组设计中,实验组后检测与前检测之间的差值7%,全部被看作是实验激发即实行租赁制的结果,而完全忽视了非实验因素对实验过程及其结果的影响。实验组对照组设计则不同,由于对照组没有给予实验激发,它的后检测与前检测之间的差值3%,显然是由非实验因素引起的非实验效应。比如:能源供应情况的改善,职工技术熟练程度的提高,以及在原经济体制下经营管理的某些改善等。一般的说,引起对照组资金利税率发生变化的非实验因素,对实验组也会发生作用。因此,实验组的全部效应(即7%),实际上是实验激发和非实验因素共同作用的结果,是实验效应与非实验效应之和。如果按照对照组的非实验效应3%计算,那么,实验组的实验效应实际上只是7%-3%=4%。三、多实验组设计就是选择若干批实验对象组成若干个实验组,在各自的实验环境下,过实验活动前后实验对象的变化,作出各组的实验结论,然后再对各组实验结论进行对比研究,作出总的实验结论。多实验组设计,可以根据实验者、实验对象、实验环境、实验激发的相同或不同,作出多种多样的设计。具体地说,它可以作出如下一些类型的设计(√表示相同,×表示不相同):此外,各种多实验组设计,还可以匹配一定的对照组,这样,就可设计出更多的实验方案。所有这些实验方案,得出的实验结论都是不一样的。实验者应该根据自己的实验目的和条件,设计出最适合的实验方案,以便更好地达到自己的实验目的。多实验组设计的组织工作比较复杂,但得出的实验结论比较客观、准确。因此,它在实际工作中的用途非常广泛。中国共产党在制定重大方针、政策时,往往就采取多实验组对比实验的办法,一般都取得了较好的效果。例如:城市经济体制改革的实验,既对重庆、武汉等大城市进行对比实验,又对沙市、常州等中等城市进行对比实验。这些实验一般都取得了良好的实验效果,并对全国的城市经济体制改革,起了巨大的指导作用和推动作用。第三节 实验调查的实施实验调查是一种非常复杂的直接调查方法,在实施过程中要特别注意以下一些问题:一、实验者的必备条件实验调查,是一种探索性、开拓性的调查工作。要取得实验调查的成功,实验调查的工作人员,特别是它的领导者和组织者,必须具备一些必要的条件。1、要思想解放,有求实精神,要敢于打破旧框框,敢于探索新道路,敢于开拓新天地。 2、要有较高的理论水平和较多的政策、法律知识,要有较强的鉴别能力、判断能力概括能力。3、要有一定的实际工作经验和灵活处理问题的能力4、要有一定的权力和威信。这里所说的权力和威信,不是对实验调查的工作人员而言的,而是对实验调查的对象而言的。5、还要有比较充裕的时间。总之,实验调查的工作人员,特别是它的领导者和组织者,必须要有胆、有识、有权、有威、有实际工作能力、有较充裕的时间。实验调查的成功之门,永远是向他们敞开的。二、实验对象和实验环境的选择正确选择实验对象和实验环境,对于实验调查的成败及其社会作用的大小具有重要的意义。实验对象和实验环境的选择,一定要在同类事物中具有较高的代表性。对于复杂的事物来说,选择的实验对象和实验环境,还应该具有不同类型,不同层次的代表性。例如,在中等教育结构改革中,要进行普通中学改建为职业中学的实验,选择的实验对象就应该既有城市中学、又有农村中学,既有完全中学,又有高级中学和初级中学。不仅如此,还应该选择进行实验的社会环境,最好是在经济发达地区和经济不发达地区,经济结构单一的地区和经济结构多样化的地区,都选择一些中学进行实验。只有这样,选择的实验对象和实验环境都具有较高的代表性,都是典型环境中的典型对象,实验的结果才具有普遍的指导意义。反之,如果选择的都是一些具有特殊优越条件的中学进行实验,那么,即使进行实验的中学取得了良好的效果,也不能普遍地推广和应用。选择实验对象和实验环境,一般有两种方法:一是立意挑选,即由实验者根据实验调查的目的、要求和对调查对象总体情况的了解,有意识地挑选那些具有代表性的单位进行实验。二是随机抽取,即按照随机抽取样本的方法,从调查对象的总体中抽取实验对象。前一种方法,适用于调查对象总体中个体单位较少、个体之间异质性较强、实验者对调查对象总体情况了解较多的调查对象。后一种方法,则适用于调查对象总体中个体单位较多、个体之间同质性较强、实验者对调查对象总体情况了解较少的调查对象。三、实验过程的控制实验调查是否能达到预期的目的,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能否有效地控制实验过程。实验过程的控制,主要包括两个方面:一是对实验激发的控制,二是对非实验因素的控制。在实验过程中,对实验激发的控制,既要严格按照设计的方案进行,又要在不违背实验目的的前提下具有一定的灵活性。这是因为,一方面,不严格按照设计的方案进行实验激发,不改变或任意改变实验对象所处的社会环境,就会打破整个调查的计划,达不到进行实验的目的。另一方面,实验调查是一种实践性、动态性调查,原定的实验方案无论怎样完善,都不可能完全符合实验过程中不断变化、发展着的实际情况。因此,在实验过程中,必须给实验者一定的自主权,以便他们在不违背实验目的的前提下,灵活机动的处置那些在实验过程中无法完全避免的特殊情况或特殊问题。控制实验过程的另一个任务,就是要努力排除或减少非实验因素对实验过程的干扰。这些干扰因素,主要来自三个方面,一是来自实验者自身的干扰,特别是实验者急于求成的心理和自觉不自觉地给实验对象创造许多特殊优越的环境,往往会影响实验过程的正常进行。二是来自实验对象的干扰,特别是实验对象对实验活动不适应、不理解、不合作,往往会给实验过程造成许多困难。三是来自周围环境的干扰,特别是在现场实验中,有许多与实验无关的社会因素,也会对实验过程产生不利的影响。实验调查要达到预期的目的,就必须有效地控制这些非实验因素的干扰。1、实验者自身要客观的对待实验过程,公平地对待实验对象,决不可拔苗助长,给实验对象以实验之外的种种特权。例如,搞企业集团实验,就不能给予实验企业除组织企业集团之外的种种特殊条件或特殊待遇。如果实验企业在税收、信贷、原材料供应、产品销售等方面享有其他企业所不能享有的特权,那么,这些企业在生产经营方面无论取得多大的成功,都不能说明组织企业集团的必要性和优越性。从这些企业中总结出来的“先进经验”,无论说得怎样头头是道,也不会有真正的说服力。实践证明,靠“特保”,“吃小灶”搞成功的实验,在社会上是没有生命力的,也不可能具有普遍推广的价值。2、要加强对实验对象的教育,提高实验对象的素质,努力争取他们对实验活动的理解和支持。例如,在农村搞村民自治实验,就必须加强社会主义民主的教育,提高农民的自主意识和管理能力,克服自私、狭隘心理和封建的宗族、房头观念,否则,实验过程就无法正常进行,甚至有可能被迫中断。3、对于与实验无关的社会环境因素对实验过程的干扰,一般可采取以下几种方法予以控制;一是彻底排除法,即将一切可以排除的非实验因素彻底排除在实验过程之外。例如,搞家庭农场集约化经营实验,那些因天灾严重减产的地区就难以进行。为了使实验过程得以顺利进行,在选择实验对象和实验环境时,就应避开这类地区。这样,“天灾”这个非实验因素对实验过程的影响,也就彻底排除了。二是完全纳入法,即把无法排除的某些非实验因素,完全纳入实验过程,作为实验所要研究的一个问题。例如,搞发展乡镇企业的实验,地理环境本来是一个非实验因素,但在实验过程中又无法排除地理环境对发展乡镇企业的影响。在这种情况下,就可以采取完全纳入法,即对山区,丘陵、平原、湖区,城市近郊区、远郊区和边远地区等不同的地区如何发展乡镇企业,分别进行实验。这样,就把地理环境因素完全纳入了实验过程。三是保持衡定法,即使某种非实验因素,在每一个实验对象中都保持相对平衡的、稳定的水平。例如,实验厂长负责制对企业经营效果的影响。能源供应情况本来是一个非实验因素。为了控制能源供应情况的变化对实验过程的干扰,就可采取保持衡定法,即对实验组和对照组的每一个实验对象,都供应同等比重的能源。这样,就等于排除了能源供应情况这一非实验因素对实验过程的影响。四是统计分析法,即对实验过程中无法排除的非实验因素,在实验后再用统计分析的方法计算出它们对实验结果的具体影响。例如,在进行承包责任制的实验中,物价波动是一个非实验因素,但在检测实行承包责任制前后的产值变化时,它又是一个无法排除的因素。对于这类无法排除的非实验因素,可在实验后用统计分析的方法计算出物价波动的指数,然后再说明它们对实验结果的影响,这就等于对这类非实验因素进行了有效的控制。总之,只有有效地控制非实验因素对实验过程的干扰,才能对实验调查的结果作出客观的、科学的评价。四、实验效果的检测和评价实验效果的检测与实验结果的评价,是密切联系在一起的。检测是评价的前提,评价则是对检测结果所作的解释或说明。实验效果的检测,要有科学性,统一性和可重复性。所谓科学性,是指检测的指标要科学,检测的方法要科学,检测的手段也要科学。其中,首要的是指标要科学。例如,对教学质量、经济效益这类比较复杂的社会现象的检测,往往需要设计一整套科学的指标体系。如果仅仅用升学率去检测教学质量,仅仅用产值增长速度去检测经济效益,就不可能作出科学的结论。此外,对于科学的指标,还要用科学的方法去检测,并尽可能使用现代化的科学手段。如果检测的方法不对头,检测的手段不标准,那么,尽管检测的指标很科学,仍然不可能得到科学的检测结论。所谓统一性,是指对不同的实验对象,都应用统一的指标,方法和手段去检测。如果对同一实验组中的不同对象,使用不同的检测指标、不同的检测方法、不同的检测手段,或者对实验组采用一套检测指标、方法和手段,对照组采用另一套检测指标、方法和手段,那么,就不可能作出统一的,具有科学性的检测结论。所谓可重复性,是指检测所得的结果,必须是稳定的、可靠的。只要实验对象、实验环境、实验激发、以及实验检测的指标、方法和手段相同,不管由谁来检测,不管在何时、何地检测,检测的结果都应重复出现。如果实验检测的结果因人而异、因时而异、因地而异,那么,这样的检测就不能算是真正科学的检测。在对实验效果进行科学检测的基础上,还必须对实验结果作出科学的评价。对实验结果的评价,一般应包括两个方面,一是对实验结果的内在效度作出评价,即对实验结果说明实验调查所要说明的问题的正确程度作出评价。二是对实验结果的外在效度作出评价,即对实验结果推广应用于其他同类事物的正确程度作出评价。要对实验结果的内在效度作出科学的评价,关键在于把实验效应与非实验效应严格区分开来。实验证明,各种非实验因素对实验过程的干扰,如:实验对象的确定不匹配,实验环境的选择不相同,实验过程的控制不恰当,以及实验检测的指标、方法和手段不科学、不统一等,都会对实验结果的内在效度产生不利的影响。因此,要科学的评价实验结果的内在效度,就必须尽可能地排除或控制一切非实验因素的干扰。第四节 对实验调查的评价实验调查是一种实践、动态、综合性的直接调查法,它具有许多优点同时又有自身的局限性。一、实验调查法的优点实验调查是一种直接的动态调查,它能直接掌握大量第一手实际资料,不仅包括调查对象的静态资料,而且包括调查对象运动、变化、发展过程中的动态资料。这是实验调查的突出优点,也是其他调查方法所难以做到的。实验调查的最大优点是,它能直接揭示或确立事物之间的因果联系。这是因为,实验调查是在实践基础上进行的调查,它不是被动的、消极的等待有关社会现象的发生,然后再去观察或询问,而是主动的、积极的改变某些社会条件,促使实验对象向预定的方向发展,以达到实验的目的。这就是说,实验调查,不仅能解决“是什么”的问题,而且能解决“为什么”的问题,不仅能揭示事物之间的相关关系,而且能揭示事物之间的因果关系。因此,实验调查本质上是一种定性调查的方法,是认识事物的本质及其发展规律的最有效的方法。实验调查是可重复的调查。在实验对象、实验环境等实验要素大致相同的情况下,不管由谁来进行实验,也不管在何时何地进行实验,实验过程和实验结果都可重复发生、重复出现。因此,实验调查的结论一般都具有较高的准确性和可靠性,同时也具有较大的权威性和说服力,这是其他调查方法所不可比拟的。实验调查的另一重要优点是,它有利于探索解决社会问题的具体途径和方法。这是因为,实验调查能够揭示和确立事物之间的因果联系,而且其调查结论具有较高的准确性和可靠性。因此,人们就可以根据事物之间的因果关系,有针对性的探索解决社会问题的途径和方法。实践是检验真理的最终标准。凡是实验证明有效的解决社会问题的途径和方法,一般都具有普遍的指导意义。中国共产党人在制定方针、政策时,强调要“一切经过试验”,其根本原因就在这里。二、实验调查法的缺点实验调查的最大缺点是,实验对象和实验环境的选择,难以具有充分的代表性。因此,任何实验调查的结论,都具有一定的特殊性,它们的应用范围都是有限的。如果忽视这一点,就很容易犯“一律化”、“一刀切”的错误。实验调查的另一缺点是,在现场实验中,人们很难对实验过程进行充分有效的控制,特别是无法完全排除非实验因素对实验过程的干扰。因此,要准确区分实验效应和非实验效应,往往是一件十分困难的事情。文献调查法是在历史研究的领域里逐渐形成的一种相对独立的方法,但不等于说文献调查法就是历史研究法,更不能说文献调查法只适用于历史研究,文献调查法不等同于历史研究法。历史研究包括一系列的研究方法,文献调查法只是其中最基本、最常用的一种方法,在历史研究中,必须运用文献研究法来研究历史文献。但是,文献研究法决不限于历史领域,它既可以作为一种单独的研究方法运用于其他学科,同时,也可以作为其他研究方法的基础。

文献法适用范围

标准按适用范围可划分为国际标准、区域性标准、国家标准、专业(部)标准和企业标准ISO9000系列和ISO14000系列

教育研究方法的基本类型及特征 (一)实证方法 实证方法作为自然科学中一种重要的研究方法,其基本规范就是“用经验材料证明或证伪理论假说”。这些经验材料既可来自研究者的现实观察或实验活动(直接经验),也可来自记录了前人观察或实验结果的历史文献(间接经验);这些经验材料在形式上可以是量化的也可以是非量化的,但都必须是可检验的。 实证方法包括教育测量法、定量观察法、问卷调查法、教育实验法、内容分析法。 教育测量法是指根据某种规则或尺度,以数量化的形式描述教育现象或教育对象的某种属性。其中,包含着测量的三个要素:事物及其属性;数字或符号;法则。教育测量法的基本特点是根据一定法则,以测验为工具对研究对象进行测试,从而获得数量化的结果,并通过进一步分析获得相关结论。它可以把抽象、概括的理论研究成果转化为反映个体发展水平、教育发展状况的方便工具,并提供可靠的数据。 定量观察法是按照事先设计的一套明晰而严密的“计量系统”实施的观察,它也被称为系统化的、结构性的、标准化的观察。这套系统包括:明确的观察对象、有严密逻辑性的观察项目系统、确定的观察程序和记录单位,还有物化的观察记录工具。它的长处是能系统地、高效地获得大量真实的、确定的观察资料,容易进行观察记录,而且观察结果便于系统地定量处理和对比分析。它的短处是对观察设计人员和观察者的理论和技术要求较高,同时观察过程比较呆板,缺乏灵活性。 问卷调查法是研究者用严格设计的统一问卷,通过书面语言与被调查者进行交流,来收集研究对象关于教育问题的信息和资料的方法。它有如下特点:调查工具标准化;调查过程标准化;调查结果标准化;研究效率高。 教育实验法是根据一定的理论假设,有计划地控制教育活动中的某些因素,以引起其他因素朝着有利于提高教育效果的方向转变,然后检验假设,并由此揭示教育活动规律的综合性研究活动。它的基本特点是:教育实验要揭示教育现象或教育行为之间的因果关系。教育实验对因果关系的预先设想以假说形式表现出来,实验过程围绕假说展开操纵、控制等一系列干预活动,经观察、分析,最后检验假说。内容分析法是对教育文献的内容作客观而系统的量化分析,并加以描述,从而对相关的教育现象作出事实判断的研究方法。用内容分析法进行研究的文献资料可以是:以文字记录的资料,报纸、期刊、教材等内容往往是专业研究者的研究对象。以声音记录的资料,包括:上课录音、学生谈话录音、竞选会现场的录音,与某个年段的教材配套的录音磁带。以影像记录的资料,包括:教学录像、电影、电视、幻灯片、图片。 内容分析法具有明显、客观、系统、量化等四个基本特点。明显的内容;客观的事实;系统的记录;量化的结果。 (二)质性方法 作为与实证研究相对的定性研究,有着独特的研究传统和研究假设,为定性研究所采用的质性方法,有着它的定义。陈向明先生给质的研究方法下了一个定义:“质的研究是以研究者本人作为研究工具,在自然情境下采用多种资料收集方法对社会现象进行整体性探究,使用归纳法分析资料和形成理论,通过与研究对象互动对其行为和意义建构获得解释性理解的一种活动。” 质性研究包括访谈调查法、定性观察法、叙事研究法。 访谈调查法是研究者通过与被调查者面对面进行交谈,以口头问答的形式来了解某人、某事、某种行为态度和教育现象的一种调查方法。它有以下特点:调查过程灵活深入。获取信息完整真实。适用范围更为广泛。访谈调查法的主要局限有:样本小、费用多、时间长、效率较低。标准化程度较低,难以统计。调查过程容易产生偏差。访谈调查不能体现匿名的特点,不能完全消除受访者的心理顾虑,这往往会影响受访者所提供信息的客观性。 定性观察法是研究者在一个真实的情境中对被观察的人或事所作的开放性观察。它有以下几种特点:可以了解到更为真实的信息。可以获得更为完整的资料。可以进行多次观察。定性观察法也有局限:易受观察者的主观影响。观察结果的代表性不够高。 叙事研究法就是以叙述故事的方式来描述人们的经验、行为和生活方式,通过所叙述的故事来探究经验、行为的意义,及其蕴含的思想和哲理。在教育研究领域,叙事研究就是通过描述和分析有意义的教学事件、教师生活和教育教学实践经验,来发掘或揭示内隐于日常工作、事件和行为背后的意义、思想、理念,从中发现教育问题,探究教育思想,揭示教育活动特点。教育叙事研究的基本特点是研究者以叙事、讲故事的方式表达对教育的理解和解释。教育叙事研究具有:以质性研究方法为工具。以教育中的故事为对象。教育实践者成为研究主体。形成认识时采用归纳的方式。但也有局限性:外来研究者征得研究对象的配合相当耗时。不易了解到局内人的真正想法。研究者很容易受到叙事者故事的影响而偏离研究目的。叙事研究受到研究者个人倾向的影响。叙事研究对研究者提出了很高的要求。 (三)系统方法 系统科学方法论的运用体现在研究主体身上,主要表现为系统思维。它的关键特点体现在运用系统科学原理考察和把握研究对象的性质,并据此综合运用各种技术性方法——既包括实证方法,也包括质性方法,以达到研究目的。其中,最重要的是按照事物本身的系统性,把对象及相关因素放在系统的形式中加以研究,着重探讨研究对象整体与部分之间、部分与部分之间、整体与外部环境之间的相互制约关系。系统方法论及系统思维的特点:与中国传统的整体思维相比,系统思维具有清晰性和开放性。与自然科学的还原主义分析思维相比,系统思维强调系统的整体性。与以往任何一种研究范式相比,系统方法论提供了新的思维原则、模式、路线及多学科综合研究的方法范例。 (四)复杂思维方法 复杂思维直面世界或事物本来具有的多样性、复杂性以及变化的生动丰富性。它考察事物及其运动变化的思维方式,是以非线性思维、关系思维、过程思维、情境思维为特征的。教育系统的复杂性体现在:教育活动组成因素的多样性和可变性。教育活动结构与功能、系统与部分之间的非线性相互作用。教育活动过程的动态生成性和教育结果的不确定性。 (五)行动研究法 行动研究法是指依靠教育专家、学者的帮助,在教育实践中展开科学研究,并以研究的成果指导自身实践的一种研究方法。 它的基本特点:以中、小学教师为研究主体,教师即研究者,课程即实验,课堂即实验室。强调参与、合做与交流。强调实践反思。 (六)文献法 文献检索是科学研究工作中一个重要的步骤,它贯穿于研究的全过程,是进行教育科学研究最常用的研究方法之一。文献检索有广义和狭义之分,广义的文献检索是由文献贮存和文献检索两个部分构成的一个检索系统。狭义的文献检索则指根据检索课题,利用一定的检索工具把所需要的文献及其线索查出的过程。文献法有利于全面正确地掌握所要研究问题的情况、现状,最大限度地利用已有的知识经验和科研成果,帮助研究人员选定研究课题和确定研究方向;有利于为教育科研提供科学的论证依据和研究方法;避免重复劳动,提高研究效益;有利于拓展研究思路,发展创造性思维,提高课题研究的创新性。

社会学的研究方法主要有:统计调查法,实地研究法,实验法,文献研究法等。其中统计调查和实验法属于定量研究,实地研究法和文献法属于定性研究。具体如下: 统计调查适用于对集体的态度、行为倾向和社会舆论的研究,如民意测验 ,群众对某事物的态度,对一些社会公认的问题的民意考察等。 实地研究法最早由人类学和民族学方法发展而来,它适用于对少数有代表性的或独特的社会单位进行详细、深入的考察,特别是对那些只有在现场才能很好理解的事件,过程和行为进行研究。如费孝通的“江村研究”。 实验法最适用于解释现象之间的因果关系,主要用于社会心理学和小群体研究。 文献法是历史的主要研究方法,它利用现存的第二手资料,侧重从历史资料中发掘事实和证据,主要借助历史文献研究过去的一些社会问题,也可以是综述性的研究,或探究社会问题的历史根源和来龙去脉等。扩展资料:社会学是一门研究社会事实(客观事实:社会行为、社会结构、社会问题等;主观事实:人性、社会学心理等)的拥有多重范式的学科,起源于19世纪末期。是从社会哲学演化出来的现代学科。社会学是一门具有多重研究方式的学科。主要有科学主义的实证论的定量方法和人文主义的理解方法,它们相互对立相互联系,发展及完善一套有关人类社会结构及活动的知识体系,并以运用这些知识去寻求或改善社会福利为主要目标。社会学的研究范围广泛,包括了由微观层级的社会行动(agency)或人际互动,至宏观层级的社会系统或结构,因此社会学通常跟经济学、政治学、人类学、心理学、历史学等学科并列于社会科学领域之下。社会学在研究题材上或研究法则上均有相当的广泛性,其传统研究对象包括了社会分层、社会阶级、社会流动、社会宗教、社会法律、越轨行为等,而采取的模式则包括定性和定量的研究方法。由于人类活动的所有领域都是由社会结构、个体机构的影响下塑造而成,所以随着社会发展,社会学进一步扩大其研究重点至其他相关科目,例如医疗、军事或刑事制度、互联网等,甚至是例如科学知识发展在社会活动中的作用一类的课题。另一方面,社会科学方法(social scientific methods)的范围也越来越广泛。在20世纪中叶以来多样化的语言、文化转变也同时产生了更多更具诠释性、哲学性的社会研究模式。参考资料:中国社会科学院网页链接

1、教育实验研究法教育实验研究法是研究者按照研究目的,合理地控制或创设一定的条件,人为地变革研究对象,从而验证假设,探讨教育现象因果关系的一种研究方法。教育实验研究法通过对某些影响实验结果的无关因素加以控制,有系统地操纵某些实验条件,然后观测与这些实验条件相伴随现象的变化。从而确定条件与现象间因果关系的一种研究方法。实验研究方法根据控制程度的不同可以分为真实验、准实验等。2、教育行动研究行动研究就是实践者为了改进工作质量,将研究者和实践者、研究过程与实践过程结合起来,在现实情境中通过自主的反思性探索,解决实际问题的一种研究活动。教育行动研究是在实际情景中,由实际工作者和专家共同合作,针对实际问题提出改进计划,通过在实践中实施、验证、修正而得到研究结果的一种研究方法。3、个案研究法个案研究法亦称个案历史法。追踪研究某一个体或团体的行为的一种方法。它包括对一个或几个个案材料的收集、记录,并写出个案报告。在现场收集数据的叫做“实地调查”。它通常采用观察、面谈、收集文件证据、描述统计、测验、问卷、图片、影片或录像资料等方法。4、教育观察法教育观察法是研究者在比较自然的条件下通过感官或借助于一定的科学仪器,在一定时间、一定空间内进行的有目的、有计划的考察并描述教育现象的方法。其特点是目的明确、真实自然、直接翔实。根据不同的标准,教育观察法可以划分为不同的类别。教育观察法在教育科学研究中起着十分重要的作用。具有自身优点,如简单易行,但也存在局限性。不同类型的教育观察法所需的设计有不同特点,但下列步骤是共同的:明确观察目的和内容;大略调查和试探性观察;选择观察方法;编制观察记录表。5、文献法文献检索是科学研究工作中一个重要的步骤,它贯穿于研究的全过程,是进行教育科学研究最常用的研究方法之一。文献检索有广义和狭义之分,广义的文献检索是由文献贮存和文献检索两个部分构成的一个检索系统。狭义的文献检索则指根据检索课题。利用一定的检索工具把所需要的文献及其线索查出的过程。文献法有利于全面正确地掌握所要研究问题的情况、现状,最大限度地利用已有的知识经验和科研成果。帮助研究人员选定研究课题和确定研究方向;有利于为教育科研提供科学的论证依据和研究方法;避免重复劳动,提高研究效益;有利于拓展研究思路,发展创造性思维,提高课题研究的创新性。

文献法的适用范围

GB GB/T

优点第一,能用以研究不可能或不容易接近的研究对象。第二,文献的坦白程度高,真实性强。第三,文献研究过程简便易行且费用低。第四,研究结果可靠性大。缺点:(1)文献本身存在较多的不完善性,这主要表现在:第一,在许多用于教育研究的文献中,作者往往出于特殊目的和意图而夸大或掩盖了部分事实,使文献记载偏差。第二,选择性存留和破损。文献的保存常具有选择性,有些人如名人写的文献可以得到维护,而有些人写的文献则常常不易留存,因此现存的文献未必就是活动现象的全部。再加之文献由于是用纸张书写的,它们常常会有破损。第三,信息不完全许多尤其是日记、信件等个人文献,不是为研究目的而是为私人目的而写的,包含有一些研究者所不熟悉的关于某些事件的知识,这对于缺乏经验或缺乏有关事件知识的研究者来说,信息是不完全的。第四,限于言语行为,即文献提供的仅是关于一个回答者的言语行为,而不提供关于回答者非言语行为的直接信息。(2)文献收集困难。文献由于具有记载偏差、信息不完全和选择性存留、破损等局限,致使文献的收集存在困难。并且在许多情况下一些客观事件根本无信息记录,无文献可资利用。除此之外,许多文献由于种种原因而不能公开,难于收集。(3)抽样缺乏代表性。并不是所有人都能留下描述生活、思想、感情的文献资料,有些人的生活、思想、感情容易以文献资料留下来,而有些人的则很难,因此文献所反映的往往只是优势群体的生活、感情和思想观念,而很少反映劣势群体的生活、感情和思想观念,这实际上是一种抽样偏差,缺乏代表性。(4)文献的整理和编码困难。各种文献由于撰写目的不同,研究对象各异,内容千差万别,又缺乏标准化的形式,因而文献资料的分类整理和对比都十分困难。此外,文献一般是用文字而不是用数字记载的,难以使之数量化。

搜集国家统计局和各级地方统计部门定期发布的统计公报、定期出版的各类统计年鉴。搜集各种经济信息部门、各行业协会和联和会提供的定期或不定期信息公报。搜集国内外有关报刊、杂志、电视等大众传播媒介。搜集各种国际组织、外国商会等提供的定期或不定期统计公告或交流信息。搜集国内外各种博览会、交易会、展销定货会等营销性会议,以及专业性、学术性会议上所发放的文件和资料。搜集工商企业内部资料,如销售记录、进货单、各种统计报表、财务报告等。搜集各级政府公布的有关市场的政策法规,以及执法部门有关经济案例。搜集研究机构、高等学府发表的学术论文和调查报告。

文献研究法主要指搜集、鉴别、整理文献,并通过对文献的研究,形成对事实科学认识的方法。内容分析法通过对文献的定量分析,统计描述来实现对事实的科学认识。这两种方法有共同的对象,都不与文献中记载的人与事直接接触,因此,又称为非接触性研究方法。二者的区别是在分析的重点与分析的手段上有不同。1.文献研究的优点(1)无反应性。文献研究不会打扰研究对象,也不会对这些研究对象发生影响。(2)费用低,省钱省时。尽管进行一项文献分析,的费用会依所分析的文献的类型、文献散布的广度、获取文献方式的难易程度等方面的差别而有所不同,但是,一般来说,它比进行一项大规模调查、一项严格的实验、或一项深入的实地研究所需要的费用要少得多。(3)可以研究那些无法接触的研究对象。(4)适于作纵贯分析。由于调查、实验、观察等方法所研究的都是现时的情景,因而往往难于用来进行纵贯研究或趋势研究。文献研究在这方面则有着它特别的优势。随着时间的流逝,各个不同历史时期的社会现象和社会生活,或多或少总会以各种不同的文献形式记录和描述下来。(5)保险系数相对比较大。在内容分析中,弥补过失比起其他研究来就容易得多。你只需要对你所用的资料重新进行编码或进行统计处理,而不用一切都从头开始。2.文献研究的缺点(1)许多文献的质量往往难以保证。无论是个人的日记、信件,还是报纸上的各种报道文章直至官方的统计资料,都常常隐含着由个人的偏见、作者的主观意图以及形成文献过程中的客观限制所形成的各种偏误,从而影响到文献资料的准确性、全面性和客观性,影响到文献资料的质量。(2)有的资料是不易获得的。由于许多文献都不是公开的和可以随意获得的,因此对于某些特定的社会研究来说,往往很难得到足够的文献资料。(3)许多文献资料由于缺乏标准化的形式,因而难于编码和分析。(4)效度和信度存在一定的问题。

文献研究法的适用范围

二者的区别:是在分析的重点与分析的手段上有不同。两种方法的主要差别是:内容分析法将非定量的文献材料转化为定量的数据,并依据这些数据对文献内容做出定量分析和做出关于事实的判断和推论。而且,它对组成文献的因素与结构的分析更为细致和程序化。同时文本分析法是定性研究方法,是质化研究。内容分析法是量化研究。拓展资料:文献研究法主要指收集、鉴别、整理文献,并通过对文献的研究,形成对事实科学认识的方法。内容分析法通过对文献的定量分析,统计描述来实现对事实的科学认识。这两种方法有共同的对象,都不与文献中记载的人与事直接接触,因此,又称为非接触性研究方法。

社会学的研究方法,我还没有学到这些证明,总而言之这些方法都是以社会问题。

社会学的研究方法主要有:统计调查法,实地研究法,实验法,文献研究法等。其中统计调查和实验法属于定量研究,实地研究法和文献法属于定性研究。 统计调查适用于对集体的态度、行为倾向和社会舆论的研究,如民意测验 ,群众对某事物的态度,对一些社会公认的问题的民意考察等。 实地研究法最早由人类学和民族学方法发展而来,它适用于对少数有代表性的或独特的社会单位进行详细、深入的考察,特别是对那些只有在现场才能很好理解的事件,过程和行为进行研究。如费孝通的“江村研究”。 实验法最适用于解释现象之间的因果关系,主要用于社会心理学和小群体研究。 文献法是历史的主要研究方法,它利用现存的第二手资料,侧重从历史资料中发掘事实和证据,主要借助历史文献研究过去的一些社会问题,也可以是综述性的研究。扩展资料:社会学家奥古斯特·孔德,1798年1月19日-1857年9月5日)是法国著名的哲学家,社会学、实证主义的创始人,1798年1月孔德出生于蒙彼利埃的一个中级官吏家庭,在其著作中正式提出“社会学”这一名称并建立起社会学的框架和构想,整个19世纪,值得一提的法国社会学家屈指可数,但作为实证主义的创始人,社会学之父的奥古斯特·孔德却当之无愧,  他创立的实证主义学说是西方哲学由近代转入现代的重要标志之一。社会学作为对现代性突出矛盾的回应出现于19世纪。这个现代性矛盾是:这个世界变得越来越小和越来越成为一个整体,个人的世界经验却变得越来越分裂和分散。社会学家不但希望了解什么使得社会团体聚集起来,更希望了解社会瓦解的发展过程,从而作出“纠正”。参考资料:社会学    百度百科

社会学的研究方法主要有:统计调查法,实地研究法,实验法,文献研究法等。其中统计调查和实验法属于定量研究,实地研究法和文献法属于定性研究。具体如下: 统计调查适用于对集体的态度、行为倾向和社会舆论的研究,如民意测验 ,群众对某事物的态度,对一些社会公认的问题的民意考察等。 实地研究法最早由人类学和民族学方法发展而来,它适用于对少数有代表性的或独特的社会单位进行详细、深入的考察,特别是对那些只有在现场才能很好理解的事件,过程和行为进行研究。如费孝通的“江村研究”。 实验法最适用于解释现象之间的因果关系,主要用于社会心理学和小群体研究。 文献法是历史的主要研究方法,它利用现存的第二手资料,侧重从历史资料中发掘事实和证据,主要借助历史文献研究过去的一些社会问题,也可以是综述性的研究,或探究社会问题的历史根源和来龙去脉等。扩展资料:社会学是一门研究社会事实(客观事实:社会行为、社会结构、社会问题等;主观事实:人性、社会学心理等)的拥有多重范式的学科,起源于19世纪末期。是从社会哲学演化出来的现代学科。社会学是一门具有多重研究方式的学科。主要有科学主义的实证论的定量方法和人文主义的理解方法,它们相互对立相互联系,发展及完善一套有关人类社会结构及活动的知识体系,并以运用这些知识去寻求或改善社会福利为主要目标。社会学的研究范围广泛,包括了由微观层级的社会行动(agency)或人际互动,至宏观层级的社会系统或结构,因此社会学通常跟经济学、政治学、人类学、心理学、历史学等学科并列于社会科学领域之下。社会学在研究题材上或研究法则上均有相当的广泛性,其传统研究对象包括了社会分层、社会阶级、社会流动、社会宗教、社会法律、越轨行为等,而采取的模式则包括定性和定量的研究方法。由于人类活动的所有领域都是由社会结构、个体机构的影响下塑造而成,所以随着社会发展,社会学进一步扩大其研究重点至其他相关科目,例如医疗、军事或刑事制度、互联网等,甚至是例如科学知识发展在社会活动中的作用一类的课题。另一方面,社会科学方法(social scientific methods)的范围也越来越广泛。在20世纪中叶以来多样化的语言、文化转变也同时产生了更多更具诠释性、哲学性的社会研究模式。参考资料:中国社会科学院网页链接

  • 索引序列
  • 文献调查法适用范围
  • 文献调查法的适用范围
  • 文献法适用范围
  • 文献法的适用范围
  • 文献研究法的适用范围
  •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