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期刊发表知识库 > 西北大学学报主编

西北大学学报主编

发布时间:

西北大学学报主编

(一)著作1、《中东国家通史——叙利亚和黎巴嫩卷》,31万字,商务印书馆2003年8月出版,独著。2、《20世纪叙利亚——政治经济对外关系嬗变》,20万字,西北大学出版社2003年10月出版,独著。3、《二十世纪中东史》(第二版),高等教育出版社,2001年7月版,教育部研究生工作办公室推荐研究生教学用书,参编。4、《世界十大皇帝》,三秦出版社,1998年9月版,参编。5、《中东国家与中东问题》,河南大学出版社1991年5月版,参编。6、《中东市场的现状与前景论文集》,西北大学出版社1988年6月版,主编之二。7、参编其它著作3部(不再详计)。(二)学术论文1、核心期刊:(1)“后冷战时代叙利亚复兴党民族主义的特点》”、《西亚非洲》,2010年第5期;(2)“叙利亚现代政治发展影响因素分析》”,《西北大学学报》,2009年第6期;(3)“阿拉伯人民族性的历史考察”,《世界民族》,2007年第3期;(4)“论民族主义对近现代国际关系的影响”,《西北大学学报》,2006年第6期;(5)“多维视角下的中东和平进程——中东和平进程中的另一环:叙利亚的困境与争衡”,《郑州大学学报》,2006年第1期;(6)“美国的制裁与叙美关系演变”,《西亚非洲》,2004年第6期(人大复印资料全文转载);(7)“国际石油市场形势与我国石油安全问题”,《人文杂志》,2004年第5期;(8)“世纪之交全球恐怖主义及其对我国的影响”,《人文杂志》,2003年第4期;(9)“叙利亚与伊拉克战争——兼论巴沙尔执政后对地区政策的调整(重点文章)”,《西亚非洲》,2003年第6期;(10)“阿拉伯复兴社会党及其理论与实践”,《西北大学学报》,2002年第3期;(11)“世纪之交世界民族问题及其对我国的影响”,《人文杂志》,2002年第6期(人大复印资料全文转载);(12)“民族主义与20世纪世界历史”,《人文杂志》,2001年第1期(人大复印资料全文转载);(13)“全球化与当代民族主义”,《西北大学学报》,2000年第4期;(14)“叙利亚经济调整与改革”,《西北大学学报》,1999年第1期;(15)“叙土关系危机探源”,《西亚非洲》,1999年第3期;2、重要期刊:(1)“以色列:能源‘飞地’走出困境”,《能源评论》2010年4月,总第16期;(2)“国际石油市场油价上涨的市场及非市场因素”,《中国石油报》,2004年7月22日,科教文专刊特约评论员评论;(3)“叙利亚:被推上前台的疑问”,《世界知识》,2003年第10期,合作人:刘月琴;(4)“国际政治中的海湾石油因素”(上),《中国石油报》,2003年4月15日,科教文专刊特约评论员评论;(5)“国际政治中的海湾石油因素”(下),《中国石油报》,2003年4月22日,科教文专刊特约评论员评论;3、一般期刊:(1)“中东水资源危机及其纠纷与冲突”,《西大史学论丛》,2000年12月,三秦出版社;(2)“阿萨德执政时期的叙利亚”,《亚洲论坛》,2002年第1期;(3)“影响叙利亚现代政治发展的五大因素”,《亚洲论坛》,2004年第3期。(4)“战争左右不了石油市场”,《外滩画报》(上海),CN31-0068,第23期,2003年4月10日。(5)“西安建设外向型城市的几点看法”,《西安政协》,2002年第7期;(6)“城市管理新理念和城市经营的若干问题”,《建设经济强市,创西部最佳》论文集,政协西安市委员会办公厅,2002年10月编辑;(三)1999年前发表论文:1、“国家危机与当代民族主义”,《三秦论坛》,1998年第6期;2、“阿拉伯——伊斯兰时期的叙利亚文化”,《中东研究》,1998年第1期;3、“伊斯兰教与当代中东国际政治”,《伊斯兰文化论丛》,中国民族出版社,1998年8月版;4、“叙利亚与黎巴嫩全面内战”,《西北大学学报》,1997年第3期;5、“论近代奥斯曼帝国三次改革的历史背景”,《内蒙古民族师范大学学报》,1997年第1期;6、“以色列的核研制计划”,《中东研究》,1996年第1期;7、“叙利亚卷入黎巴嫩内战的背景与条件”,《欧亚观察》,1996年第5期;8、“塔伊夫协定与叙黎特殊关系”,《阿拉伯世界》,1996年第4期;9、“伊斯兰教在日本”,《阿拉伯世界》,1996年第3期;10、“叙利亚在黎巴嫩战争中的政治、军事影响”,《西南亚研究》,1996年年刊;11、“以色列是否拥有核武器”,《西安日报》,1996年12月24日;12、“加入世贸组织与我国石油、石化工业”,《西北大学学报》,1996年第1期;13、“论中东伊斯兰教什叶派”,《西北大学学报》,1995年第4期;14、“塞浦路斯经济简论”,《西北大学学报》增刊,1995年第1期;15、“迅速发展的阿拉伯医疗卫生事业”,《阿拉伯世界》,1992年第4期;16、“中东国家军事工业初探”,《西北大学学报》,1992年第4期;17、“从石油经济利益看海湾危机与海湾战争”,《西北大学学报》,1991年第4期(人大复印资料全文转载);18、“变化中的利比亚外交政策”,《世界知识》,1991年第15期(人大复印资料全文转载);19、“库尔德人:一个被分割的民族”,《中东研究》,1991年年刊;20、“走向中东市场的思考”,《陕西金融研究》,1989年第5期;21、“70年代以来叙利亚经济发展”,《西南亚研究》,1988年第4期;22、“试论中东产油国的经济发展与前景”,《宁夏社会科学》,1988年第4期;23、“发展中国家经济发展现状及趋势”,《陕西社科动态》,1988年6月;24、“阿拉伯海湾国家石油生产政策”,《中东研究》,1987年第2期。其他报刊发表短文、译文20余篇不再详计。(四)科研项目1、“叙利亚现代威权主义政治研究”,国家社科基金一般项目,2009年立项,主持人。2、“伊斯兰民族主义与我国西部发展和安全研究”,陕西省“十五”社科规划项目,2003年立项,主持人。3、“中国西部周边安全利益研究”,西安市社科基金项目,2009年立项,主持人。4、“当代国际政治中的民族主义问题研究”,陕西省教育厅专项科研项目,2002年立项,主持人。5、“现代叙利亚研究”,西北大学博士科研启动基金项目,2002年立项,主持人。6、“当代民族主义研究”,西北大学青年科研专项基金项目,1999年立项,主持人。7、“当代中东局势发展及我国战略对策研究”,国家社科基金2004年度重大课题,参加人。8、“中东现代化研究”,教育部“十五”规划项目,2001年立项,参加人。9、“当代海湾国家国际关系研究”,陕西省教育厅专项科研项目,2000年立项,参加人。10、“中东南亚民族主义与我国西部安全研究”,陕西省教育厅专项科研项目,2002年立项,参加人。(五)科研获奖1、《中东国家通史》,获2009年教育部人文社科优秀成果二等奖,作者之一。2、《二十世纪中东史》(第二版)彭树智主编,获2004年陕西省哲学社科优秀成果一等奖,参编。3、“美国的制裁与叙美关系演变”,独著论文,获2007年省高教人文社科优秀成果三等奖。4、《20世纪叙利亚—政治经济对外关系嬗变》,独著著作,获2008年省高教人文社科优秀成果三等奖。

1、 名 称: 《西北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网络版),以下简称 网络版 。2、 主办单位: 西北大学。3、 办刊宗旨: 立足西北、面向全国,及时传播自 然科学类基础理论和应用研究学术成果。4、 网络版 严格遵守中华人民共和国新闻出版总署和中华人民共和国信息产业部颁布的《互联网出版管理规定》及其他相关法律法规。5、 网络版 是《西北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的姊妹刊,其载体为互联网,公开发表原创自然科学类学术论文。两刊对论文的学术水平要求相同,6、 网络版 为月刊,每月10日出版。7、 网络版 的发表周期一般不超过6个月。8、 网络版 采用主编负责制和责任编辑制,并采用编委会审查监督制。9、 网络版 设主编1名,编辑3名,编务1名。10、 网络版 基本采用CAJ-CD中国学术期刊光盘版检索与评价数据规范,参照国际有关标准和惯例。11、为保证学术质量, 网络版 采用三审制,其中专家审稿采用公开审稿。12、 网络版 设有专用服务器,建立免费网站,所发表论文提供自由浏览、下载。13、 网络版 设网络管理员一名,负责网站的维护及更新,发布相关信息,负责广告业务。

西北大学学报主编卫

《西北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是西北大学主办的自然科学综合性学术刊物。1913年7月1日创 刊,原名《学丛》,是我国创刊较早的综合性大学学报之一。其间,经历了《西大校刊》(1 924)、《西安临大校刊》(1937?12)、《西大学报》(1936?03)、《西北学术》(1943?11) 等刊物的发展,大多系文、理合刊。1957年9月正式分为《西北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和自 然科学版两种版本,季刊。其间于1959年底停刊。1962年校庆期间出版了校庆专辑系列后再 度停刊。1974年元月再度复刊后,一直延续至今。

本刊1913年创刊,是我国高校办刊历史最为悠久的综合性大学学报之一。本刊坚持为人民服务,为社会主义服务的方向,坚持以马列主义、毛泽东思想和邓小平理论为指导,坚持百花齐放,百家争鸣的方针。本刊是中国人文和社会科学论文统计与分析数据库核心期刊,获首届全国高校百强社科学报、陕西省一级期刊、陕西省高校十佳学报,在新建的《中文社会科学引文索引》中,本刊位列全国社科学报被引次数第14名。本刊主要发表具有高理论价值和学术水平的哲学社会科学方面的论文。旨在促进科学文化发展和交流。 邓小平理论西部大开发公共管理法学研究中国思想史中国古代史古典文学书评 全国百强社科学报(首届)陕西省一级社科期刊陕西省高等学校“十佳”学报

西北师大学报主编

专著:1《中国艺术哲学》,东北师范大学出版社1997年5月第一版、1998年4月第二次印刷。2《康德美学思想研究》,安徽人民出版社1997年9月版,2004年9月修订本。3《审美理论》,敦煌文艺出版社1997年版。4《中国文学艺术论》,山西教育出版社2000年10月第一版,2003年1月第二次印刷。5《古近代西方文艺理论》,华东师大出版社2002年8月版。6《商代审美意识研究》,人民出版社2002年12月版。7《中国审美理论》,北京大学出版社2005年1月版,2005年7月第二次印刷,2008年7月第三次印刷。8《中西美学之间》(论文集),上海三联书店2006年1月版。9《西方文论史》北京大学出版社2007年10月版。10《从实践美学到实践存在论美学》,苏州大学出版社2008年6月版。11《中国现代通俗文学艺术论》,上海三联书店2009年2月版。12《夏商周美学思想研究》,人民出版社2009年6月版。主编:1《中国古代文论名篇讲读》,北京大学出版社2006年1月版,11月第二次印刷。2《中国美学简史》,北京大学出版社2007年3月版,2008年。3 《艺术导论》主编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 2007 年 9 月版。4《实用大学语文》 复旦大学出版社 2007 年 10 月版。5《西方文论选读》,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08年7月版。论文(100余篇)主要有:1《中国古典美学的和谐观》,《文艺理论研究》1987、12《外师造化 中得心源 ——中国古典艺术生命的生成观》,《文艺理论研究》1989、33《中国美学的时空观》,《文艺研究》1990、14《中国艺术的节奏韵律观》,《学术界》1989、6 (《新华文摘》等刊物摘要。)5《谈“清空”》,《学语文》1989、66《儒道禅美育思想谈片》,《安徽教育学院学报》1990、37《论审美心态》,《安徽师大学报》1992、1(中华美学学会第二届优秀青年美学论文奖)8《论艺术作品的道》,《江海学刊》1992、5 (《新华文摘》1993年第2期重点转载)9《孔子的人生境界观》,《中国哲学史季刊》1993、110《风骨:从生命意识的角度看》,《宝鸡师院学报》1993、111《模糊美学》,《文艺研究》1993、412《论审美心态的历史发展》,《安徽师大学报》1994、313《柏拉图灵感论述评》,《辽宁大学学报》1994、4 (人大复《外国哲学史》 8转载)14《论康德批判时期的美学与其思想体系的关系》,《复旦学报》1995、115《康德的天才学说》,《安徽师大学报》1996、116《康德美学方法论》,《江淮论坛》1996、317《中国现代通俗文学研究之我见》,《通俗文学评论》 1996、418《审美裂变的逻辑复制》,《文艺研究》1996、519《论康德审美判断的无利害感思想》,《外国美学》第13辑 商务印书馆199720《论中国文学和文学的发展观》,《江淮论坛》1997、121《中国艺术的趣味论》,《文艺理论研究》1997、222《康德的艺术特征论》,《苏州大学学报》1997、223《现代通俗文学与传统文学的关系》,《中国现代文学研究丛刊》1997、124《审美对象的自然境界》,《安徽师大学报》1997、425《中国艺术的本体结构》,《古代文学理论研究》第18辑上海古籍出版社199726《康德审美判断的共通感问题》,《外国美学》第14辑商务印书馆199727《康德的崇高学说》,《中国雅俗文学》第一辑,江苏教育出版社199828《文学的多元格局与21世纪世界文学》,《江淮论坛》1998、229《伯克美学思想新论》,《外国美学》第17辑 商务印书馆1999、1230《中国古代的雅俗文学关系论》,《学术界》1999、531《论汉字的文学精神》,《甘肃教育学院学报》2000、132《中国文学的作家风格论》,《美学与艺术评论》第五集复旦大学出版社200033《中国文学的地域风格论》,《苏州大学学报》2000、334《王明居模糊美学思想述评》,《学术界》2000、435《康德的艺术分类学说》,《外国美学》第18辑,商务印书馆2000年12月版36《中国古代文论中的言意关系新论》,《古代文学理论研究》丛刊第19辑,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01年版。37《论但丁的俗语观》,《外国文学研究》2001年第3期。38《审美意识变迁的基本特征》,《学术月刊》2001年第12期。(光明日报摘要)39《论中国文学史研究的史识问题》,《江海学刊》2001年第5期。40《宗白华美学思想的贡献》,《安徽师范大学学报》2001年第4期。41《中国文字起源论》,韩国《中国人文科学》第22辑,2001年8月。42《曹操对乐府诗的贡献》,韩国《中国人文科学》第23辑,2001年12月。43《论中国文学史研究的当代性》,《文艺理论研究》2002、244《甲骨文书法的审美特征》,《安徽教育学院学报》2002、545《中国古代文学鉴赏知音论》,《文学评论》2002、646《平心论“美是典型说”》,《马列文论研究》第13集,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2年11月版。47《商代青铜器纹饰的审美特征》,《安徽师范大学学报》2003、1(人大复《造型艺术》2003年第3期)48《化性起伪怡情养性——美育的基本功能》,《成都大学学报》2003、149《商代审美意识的基本特征》,《苏州大学学报》2003、150《甲骨文字形的审美特征》,《东方丛刊》2003、151《论康德审美的四个契机理论及二、四契机的关系》,《湛江师范学院学报》2003、152《商代陶器纹饰的审美特征》,《学术界》2003、253《论曹丕的文章不朽观》,韩国《人文科学研究》2003年8月,第26集。54《论蒋孔阳先生的多层累的突创说》,《学术月刊》2003、12(人大复美学)55《2001—2002年王国维美学思想研究状况》,《中国美学年鉴2002》,河南人民出版社2003年版。56《商代玉器的审美特征》,《泰山学院学报》2004、157《论康德宗教思想与美学的关系》,《湛江师范学院学报》2004、1(人大复《外国哲学》2004年第6期)58《商代审美意识历史变迁的特征》,《美与时代》2004、259《论康德批判时期与前批判时期美学思想的关系》,《江海学刊》2004、460《论日常生活的审美现象与审美本质》,《文艺争鸣》2004、《电子媒介必然会推动文学的发展》,《求是学刊》562.《论喜剧性》,《上海戏剧》2004、《美学中国化的先驱:宗白华》,《插图本苏州文学通史》第四册,第六编第十章第四节,江苏教育出版社2004年5月版。64.《中国美学的“天人合一”观》,《西北师大学报》2005年第2期。65.《论审美意象的创构过程》,《苏州大学学报》2005、366.《实践论美学的发展历程》,《安徽师范大学学报》2005、367.《论审美关系的本质》,《新余高专学报》2005、368.《论马克思实践美学观的价值》,《广东社会科学》2005、469.《论审美活动的特征》,《上海文化》2005、470.《论艺术的审美特征》,《苏州工艺美术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05、171.《河姆渡器物的审美特征》,《浙江社会科学》2006、672.《通俗文学与新文学关系论》,《上海文化》2007、173.《马家窑彩陶的审美特征》,《西北师大学报》2007、174.《尊重中国美学史的本来面目》,《文艺争鸣》2007、175.《论红山文化中玉器的审美特征》,《黑龙江社会科学》2007、176.《实践美学发展的必要性问题》,《河北学刊》2007、177.《论庄子的美学思想》,《滁州学院学报》2007、178.《论孟子的美学思想》《新余高专学报》2007、179.《论现代通俗文学作家对通俗文学的看法》《广西师范大学学报》2007、180.《庙底沟彩陶的审美特征》《江南大学学报》2007、181.《中国美学史研究的历史性和现实性的统一》《华北水利水电学院学报》2007、182.《崧泽玉器的审美特征》《安徽教育学院学报》2007、2(2)83.《关于苏州市人才发展的现状与对策》《苏州科技学院学报》2007、1(3)84.《东周青铜器的审美特征》《贵州师范大学学报》2007、2(2)85.《西周玉器的审美特征》《华北水利水电学院学报》2007、586.《西周青铜器的审美特征》《上海师范大学学报》2007、487.《论气质之美》《美与时代》(学术版)2007、988.《西周陶器的审美特征》《安徽师范大学学报》2007、489.《先秦诸子散文的审美特征》《中文自学指导》2007、490.《论新干大洋洲商代青铜器的审美特征》《江西社会科学》2007、791.《论中国传统文学研究的审美尺度》《文学评论》2007、592.《论江西诗派对严羽〈沧浪诗话〉的影响》《文艺理论研究》2007、593.《论中国古代文论研究的现代性》,《云南师范大学学报》2008.6 《朱光潜前期美学方法论》,《安徽大学学报》2008.《龙山文化陶器的审美特征》,《广东社会科学》2008.396.《论朱立元的实践存在论美学观》,《上海师范大学学报》2008.《论实践美学发展的必然性》,《湖北大学学报》2008.《作为学术研究的阅读》,《学术界》 2008. 《论〈沧浪诗话〉的理论体系》,《学术月刊》2009、2100.《再论〈沧浪诗话〉的理论体系》,《华东师范大学学报》2009.6101.《蒋孔阳的实践创造论美学》,《郑州大学学报》2009.2102.《论半坡淘气的审美特征》,《陕西师范大学学报》2009.2103.《论荀子的美学思想》,《社会科学家》2009.4104.《论〈考工记〉的美学思想》,《西北大学学报》2009.5105.《论夏代玉器的审美特征》,《学术研究》2009.3106.《夏代青铜器的审美特征》,《东岳论丛》2009.9107.《东周金文书法的审美特征》,《艺术百家》2009.6教材1 . 《中国古代文论名篇讲读》, 39 万字,主编,北京大学出版社 2006 年 1 月版。2 . 《艺术导论》,主编,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 2007 年 9 月版。3 . 《实用大学语文》,主编,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 2007 年 10 月版。4 . 全国自学考试教材:《美学原理》, 4 位执笔者之一, 30 万字,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 1999 年版。5 . 《〈美学原理〉自学辅导》, 4 位执笔者之一, 14 万字,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 2000 年版。6 . 《西方文艺理论名著教程》下卷,北京大学出版社 2002 年 6 月第二版,执笔第二十一章“罗兰?巴特的零度写作与批评观”。7 . 《中国美学简史》,主编,北京大学出版社 2006 年 1 月版。8 . 《西方文论选读》,主编,中英文对照,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即将出版。翻译《第三空间》(与陆扬等合译,本人译近 10 万字)参编辞典《中国美学范畴辞典》,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 1995 年版。书评 20 余篇,主要有:1 .《艺术?生命?哲学——简评中国艺术哲学》,李祥林,《江海学刊》 32 .《一部系统研究康德美学思想的力作——评康德美学思想研究》,李玉平,《苏州大学学报》 43 .《开阔视野中的康德美学》,钱雯《文汇读书周报》 134 .《探询康德的美学心路——读朱志荣的〈康德美学思想研究〉》,汪裕雄,《江淮论坛》 65 .《康德美学研究的新创获——读〈康德美学思想研究〉》,江守义,《人民政协报》 1999 年 4 月 14 日 。6 .《中国文学艺术的文化整合——评〈中国文学艺术论〉》,叶帮义,《中国图书评论》 2001 年第 3 期。7 .《探询中国文学艺术的底牌——读〈中国文学艺术论〉》,薛玉坤,《太原日报》 2001 年 5 月 7 日 。8 .《读〈中国文学艺术论〉》,刘锋杰,《苏州大学学报》 2002 、 29 .《具有中国特色的文学阐释——评朱志荣〈中国文学艺术论〉》,张勇,《新闻出版交流》, 310 .《依于本源而居者——评朱志荣〈商代审美意识研究〉》朱军,《美与时代》 2004 年第 2 期下。11 .《追踪华夏美学的源头——评〈商代审美意识研究〉》,《学术界》 2004 年第 5 期。12 .《华夏美学的源头回溯——评朱志荣〈商代审美意识研究〉》,《东方丛刊》 2004 年第 2 期。13 .《评朱志荣〈中国审美理论〉》,《文艺报》 2005 年 4 月。14 . 《返本开新,其功渐著——读朱志荣教授的〈中国审美理论〉》《常熟理工学院学报》 2005 年第 5 期。15 .《评朱志荣的〈中国审美理论〉》,高海燕、莫先武 《江海学刊》 2006 年第 1 期。16 .《全球视野下中国审美理论建设的新成果——评朱志荣〈中国审美理论〉》《苏州大学学报》 2006 年第 2 期。

杨晓宏 建立全数字化电视节目制作环境需考虑的若干技术问题电化教育研究,1998年第4期杨晓宏,梁丽摄像机与接收机的白平衡调整电视技术,1998年第9期杨晓宏,梁丽磁带编辑系统中的遥控接口与视音频接口电视技术,1998年第11期杨晓宏模拟复合录像机的现状与未来中国有线电视,1998年第9期杨晓宏,梁丽PAL制VHS格式录像机中移相法的色络相位失真及其消除方法录像机维修,1998年第1期杨晓宏,梁丽VHS录像机对未实现同步合相邻迹色度串信的消除过程分析录像机维修,1998年第7期杨晓宏,梁丽电视节目制作环境的变革与发展影视技术,1998年第12期杨晓宏,梁丽论教育技术学专业培养目标的改革思路电化教育研究,1999年第3期杨晓宏高师矩阵结构课程体系的构建西北师大学报(社科版),1999年第5期杨晓宏电视节目制作环境如何向数字分量过渡电视技术,1999年第9期杨晓宏,刘忠磁带录像机记录格式与技术性能的变革与发展西北师大学报(自然科学版),1999年第2期杨晓宏摄像与显像特性失配时的彩色重现误差及校色矩阵西北师大学报(自然科学版),1999年第3期杨晓宏“教育电视系统”教材改革研究西北师大学报(自然科学版),1999年第4期杨晓宏高校有线电视台节目制作设备的更新中外电器,1999年第1期杨晓宏,梁丽磁带编辑的生命力中外电器,1999年第3期杨晓宏教育技术学专业矩阵结构课程体系改革方案电化教育研究,2000年第2期杨晓宏,梁丽教育技术学本科专业矩阵结构课程体系改革的研究与实践电化教育研究,2000年第9期杨晓宏面向21世纪的教育技术学专业课程体系改革及面临的挑战西北师大学报(社科版),2000年第4期杨晓宏关于全数字化电视节目制作环境的优化设计电化教育研究,2001年第10期杨晓宏PAL制VHS录像机色度通道中43MHZ晶振的锁相问题电视技术,2001年第11期杨晓宏Y、R-Y、B-Y与Y、R-G、B-G信号传送差异性的比较研究电视技术,2001年第9期杨晓宏MPEG-2格式下的帧精度编辑电化教育研究,2002年第11期杨晓宏磁带编辑中的编辑误差电视技术,2002年第4期杨晓宏我国数字电视的发展现状与展望中国有线电视,2002年第14期杨晓宏我国高师现行课程体系的缺陷甘肃教育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02年第1期杨晓宏编辑录像机的特点与要求电视技术,2003年第3期杨晓宏简单实用——多媒体投影教学系统DIY信息技术教育,2003年第9期杨晓宏单机与网络非线性编辑系统影视技术,2003年第10期杨晓宏,梁丽近10年我国教育电视研究论文作者机构及地域统计分析研究电化教育研究,2004年第7期杨晓宏,梁丽CCD摄像机中的新技术与新功能北京广播学院学报(自然科学版),2004年第2期杨晓宏,梁丽简论电视编辑摄影与摄像,2004年第5期杨晓宏,梁丽全面解读教育信息化电化教育研究,2005年第1期杨晓宏,梁丽数字电视简介摄影与摄像,2005年第4期杨晓宏,祁志敏国内外数字电视发展现状分析有线电视技术,2005年第15期杨晓宏,梁丽解析农村中小学现代远程教育的“三种模式”电化教育研究,2006年第1期杨晓宏弗雷奇的易读性和人情味公式与网络新闻制作新闻界,2006年第4期杨晓宏农村中小学现代远程教育可持续发展中成本效益问问题研究的意义和内容现代远距离教育,2006年第6期杨晓宏,贾春燕西部地区农村中小学现代远程教育成本核算方法研究中国电化教育,2006年第11期杨晓宏重视农村远程教育成本效益中小学信息技术教育,2006年第5期杨晓宏教育信息化的目的、要素及意义高等理科教育,2006年第4期杨晓宏用数码相机采集课件素材时应注意的两个问题中小学电教,2006年第8期杨晓宏谈农村中小学现代远程教育可持续发展问题研究的现状中国医学教育技术,2006年第6期杨晓宏提高“三种模式”应用效益中国教育报,2006年12月14日第4版杨晓宏,韩伟颖甘肃省农村中小学现代远程教育的综合效益与评价体系研究电化教育研究,2007年第1期杨晓宏,郭治虎西部“农远工程”建设及应用现状分析开放教育研究,2007年第1期杨晓宏,贾巍西部地区农村中小学现代远程教育可持续发展研究中国电化教育,2007年第2期杨晓宏,孙新领,黄兰芳农村中小学现代远程教育成本管理初探-----对成本管理提升应用效益的思考中国电化教育,2007年第7期杨晓宏,贾巍以县为主的“农远教”支持服务体系建设研究中国电化教育,2007年第8期杨晓宏,贾春燕西部地区农村中小学现代远程教育成本调查分析中国远程教育,2007年第1期杨晓宏,贾巍,孙新领,赵向阳专业发展,如何搭好培训的快车?-----甘肃省榆中县远程教育教师培训的实证研究中国教育报,2007年4月3日第9版杨晓宏,孙新领农村中小学现代远程教育成本分担与补偿模式初探中国远程教育,2007年第4期杨晓宏,韩伟颖西部地区“农远工程”应用效益分析中国教育信息化,2007年第1期杨晓宏,李斌娃略论电视教材类型及传播方式的变革现代教育技术,2007年第3期杨晓宏,马若明,顾春燕农村中小学现代远程教育系列报道之设备篇-----宁可用坏,也别放坏中国教育报,2007年11月2日第7版杨晓宏,马若明,张燕农村中小学现代远程教育系列报道之经费篇-----向管理要效益中国教育报,2007年12月14日第7版杨晓宏,赵向阳农村中小学现代远程教育经济学问题研究中国远程教育,2007年第11期杨晓宏,莫佰琳,李明“农远工程”课程资源开发研究中国教育信息化,2007年第12期杨晓宏,孙新领教师继续教育类函授专升本教育技术学专业课程体系的构建成人教育,2007年第4期杨晓宏,贾巍,李艳教育技术学专业培养目标与培养模式改革研究成人教育,2007年第5期杨晓宏农村中小学现代远程教育成本效益问题研究现状中国医学教育技术,2007年第1期杨晓宏简析电视制作设备中的DV家族声屏世界,2007年第4期杨晓宏,孙新领,丁成甘肃省农村中小学现代远程教育成本效益分析甘肃联合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7年第6期杨晓宏,韩伟颖西部地区农村中小学远程教育可持续发展的评价指标与方法教育传播与技术,2007年第2期杨晓宏,贾巍,李艳教师继续教育类函授专升本教育技术学专业培养目标与模式改革研究西北成人教育学报,2007年第1期杨晓宏,吴长城,贾巍农村中小学现代远程教育若干理论问题探析电化教育研究,2008年第1期杨晓宏,黄兰芳,孙新领农村中小学现代远程教育质量保证体系初探中国电化教育,2008年第1期杨晓宏,贾巍西部地区农远教可持续发展中的成本效益问题研究中国电化教育,2008年第3期杨晓宏,黄兰芳农村中小学现代远程教育的应用效益及效益评价指标体系研究中国电化教育,2008年第8期杨晓宏,马若明,顾春燕农村中小学现代远程教育系列报道之思考-----效益的关键是应用,应用的关键是“人”中国教育报,2008年3月28日第7版杨晓宏,孙新领农村中小学现代远程教育教学应用模式研究中国教育信息化,2008年第1期杨晓宏,王慧, 刘自昌,张燕,马若明,杨彦昀,宋晗农村中小学现代远程教育系列报道之感悟-----调研路上,有多少故事让我们感动 中国教育报,2008年4月11日第7版杨晓宏,黄兰芳农村现代远程教育管理体系初探教育传播与技术,2008年第2期杨晓宏,莫佰琳农村中小学现代远程教育课程资源开发成本分析中国远程教育,2008年第9期杨晓宏,王永军西部农村小学生数字化学习的现状与思考中国远程教育,2009年第3期杨晓宏,王永军论教育技术界创办多媒体互动电子杂志现代教育技术,2009年第5期杨晓宏,化方农村党员干部现代远程教育学习支持服务探讨电化教育研究,2009年第7期杨晓宏,王永军,吴长城农村教育信息化之探索-----来自宁夏回族自治区西吉县的调研报告中国教育报,2009年1月23日第7版杨晓宏,黄兰芳,郝建华,杨平资源有效应用-----教育信息化建设关键词中国教育报,2009年4月23日第3版杨晓宏,李鸿科 对我国教育游戏研究现状的思考——基于“娱教”理念的信息化教学研究中国电化教育,2010年第10期杨晓宏,郝建华,杨平浙江省农村党员干部现代远程教育资源整合调查研究电化教育研究,2010年第2期杨晓宏,杨平,郝建华,康超浙江省农村党员干部现代远程教育工程建设及应用调查研究中国远程教育,2010年第2期杨晓宏,郝建华,杨平基于创新推广理论的农村中小学现代远程教育资源应用策略研究中国教育信息化,2010年第1期杨晓宏,张倩,李鸿科农村党员干部现代远程教育资源整合研究——以河南省电信模式为例中国远程教育,2010年第10期杨晓宏,杨平,郝建华西部农村中小学校本研究实施中的问题及对策内蒙古电大学刊,2010年第1期杨晓宏,王永军,张敬辉农村党员干部现代远程教育资源整合研究开放教育研究,2011年第4期杨晓宏,王永军,张玲玲农村党员干部现代远程教育资源整合模式研究电化教育研究,2011年第10期杨晓宏,李鸿科“娱教”视角内的信息化教学方法探究------基于“娱教”理念的信息化教学研究现代远距离教育,2011年第5期杨晓宏,李鸿科,梁丽“娱教”思维下的信息技术与新课程整合-----基于“娱教”理念的信息化教学研究内蒙古电大学刊,2011年第5期杨晓宏,李鸿科,梁丽基于“娱教”理念的信息化教学研究---------网络偷菜游戏的“娱教”成分对信息化教学的启示中国教育信息化,2011年第7期杨晓宏,林芳宇农村党员干部现代远程教育数字资源整合研究中国远程教育,2011年第1期杨晓宏,康超,林芳宇,梁丽农村党员干部现代远程教育信息服务模式探析内蒙古电大学刊,2011年第1期杨晓宏,李鸿科,梁丽信息时代的教育资源“超市”探究——基于“娱教”理念的信息化教学研究内蒙古电大学刊,2012年第1期杨晓宏,王永军,化方,李鸿科农村党员干部现代远程教育资源整合研究——整合要素与整合模式分析内蒙古电大学刊,2012年第2期杨晓宏,张红卓,杨婧基于ADDIE的教师培训流程模型构建现代教育技术,2012年第3期杨晓宏,张红卓农村党员干部现代远程教育学习者特征分析电化教育研究,2012年第7期 1998年作为项目主持人承担了教育部“高师教学改革计划”立项项目“教育技术学本科专业矩阵结构课程体系改革的研究与实践”课题(课题编号:JS103B)。2006年作为项目主持人承担了全国教育科学“十五”规划2005年度国家重点课题“西部地区农村中小学现代远程教育可持续发展中的成本效益问题研究”课题(课题编号:ACA050002)。2008年作为项目主持人承担了教育部人文社会科学研究项目“农村党员干部现代远程教育资源整合模式研究”课题(项目编号:08JA880053)。2004年作为项目主持人承担了甘肃省哲学社会科学规划项目“甘肃省教育信息资源建设及共享问题研究”课题。1999年作为项目主持人承担了甘肃省教育厅科研项目“全数字化电视节目制作环境的优化设计”研究课题(课题编号:99gjsd-12)。2005年作为项目主持人承担了甘肃省教育厅科研项目“甘肃省农村中小学现代远程教育的综合效益与评价体系研究”课题(课题编号:0501-31)。2005年作为项目主持人承担了西北师范大学继续教育科研课题“教师继续教育类函授专升本教育技术学专业课程模块建设研究”课题。2007年作为项目主持人承担了西北师范大学三期“知识与科技创新工程”科研骨干培育项目“农村中小学现代远程教育经济学问题研究”(项目编号:Nwnu-KJCXGC-03-38)课题。2004年作为项目主持人承担了教育部“教育技术学学科专业发展战略研究”研究课题中“西部地区教育技术学专业发展的个案研究”子课题(课题编号:ET4331-04)。2004年作为项目主持人承担了教育部教育技术学专业教学指导委员会《电视节目制作系统》统编教材(主编)编写项目。2003年作为项目主持人承担了西北师范大学立项项目“我国数字电视的发展及产业化问题研究”课题(项目编号:W2002015)。1998年作为项目主持人承担了西北师范大学科研前期资助项目“我国模拟电视节目制作设备的全数字化过渡方案研究”课题。2003年作为项目主持人承担了西北师范大学教学研究项目“教育技术与传播学院本科教学改革的总体研究与实践”课题(项目编号:2003050B)。2007年作为项目主持人承担了甘肃省农村党员干部现代远程教育工作领导协调小组办公室委托编写全省远程教育培训教材项目。2008年作为项目主持人承担了苏州市21世纪教育发展研究院西部三省“农村远程教育工程”委托调研项目。2002年9月作为项目主持人承担了全国教育科学“十五”规划2001年度教育部重点课题“西北少数民族高等教育的现状与发展对策研究”(课题编号:DMB010805)之子课题——现代教育技术对少数民族高等教育发展的支持研究。2004年作为项目主持人承担了兰州金穗广告公司“广告策划”横向课题。2005年作为项目主持人承担了兰州金穗广告公司“广告设计”横向课题。

西北民族大学学报主编

吴建清,男,生于 1965 年 10 月,湖北利川人,土家族,中共党员, 1985 年毕业于湖北民族学院临床医学专业, 1992 - 1995 年攻读同济医科大学神经解剖学专业研究生,获医学硕士学位。现任湖北民族学院党委常委、副书记,人体 解剖学 教授,中国解剖学会会员,湖北省神经科学学会理事,湖北省跨世纪学术骨干,校人体解剖学学术带头人

敏彦文,男,1967年12月生,当代回族诗人,甘肃临潭人,中共党员。祖籍江苏南京。1991年6月毕业于西北师范大学政治系马克思主义理论与思想政治教育专业,同年7月参加工作,先后在甘肃甘南州合作二中、甘南州人民广播电台、甘肃广播电视报社甘南分社、甘南州人民政府办公室任教师、记者(编辑)、主编、副社长、综合秘书、副主任等职。在中央人民广播电台、《甘肃日报》等重要媒体发表新闻作品380余篇,45万余字,多次获得全国、全省广播节目编辑奖和全省广播新闻专稿写作奖。创办并主编《甘肃广播电视报·甘南周刊》、《甘南广播电视报》;在国内报刊发表文学作品600多篇(首),120余万字。作品入选《诗刊·中国新诗选刊》、《青春诗选》、《1949—1999甘肃文学作品选萃》、《中国当代诗选》、《第四代诗人诗选》、《新时期甘肃文学作品选》、《开放的天空——最新大学生诗歌精选》、《当代大学生抒情诗选》、《大陆青年诗人诗选》、《甘肃的诗》、《新时期中国少数民族文学作品选集》等数十种诗歌选本。多次获得全国及省级文学专业奖和文艺评论奖。出版诗集《相知的鸟》、思想随笔集《生命的夜露》、文学评论集《甘南文学夜谭》、文化随笔集《在信仰的草尖》等。主编《甘南青年诗选二十人》等书,参编三卷本论文集《中国伊斯兰教西道堂研究文集》(任编委并执行编辑,2010年10月由读者出版集团旗下甘肃民族出版社出版,106万字)。以比较系统、客观、准确、有理论创新地梳理和评论甘南当代文学60年历史,而被称为“甘南文学教父”。 曾组建西北师范大学边缘诗社和甘南州青年诗歌学会,当选社长和会长,创办《晨昕》、《羚们》诗刊。在《中国穆斯林》、《西北民族大学学报》、《新学术》、《调研与决策》、《甘肃民族研究》、《甘肃民族师范学院学报》等学术刊物发表学术论文多篇。甘肃省作家协会会员(1994年至今)、中国诗歌学会会员(1997年至今)、中国少数民族作家学会会员(1997年至今)、甘肃省当代文学研究会理事(2001年至今)、甘肃省少数民族作家协会理事(2005年至今)、甘南州作家协会副主席(2007年8月至今)、中国作家协会诗刊社子曰诗社社员(2013年4月至今)、甘肃省文艺评论家协会理事、文学委员会委员(2013年12月至今)、甘南州文学艺术界联合会副主席(2014年8月当选)、国际华语作家协会终身会员。

1、《〈尚书〉民族思想初探》,《西北民族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1年第1期,第62-68页(中文核心期刊,CSSCI扩展版期刊);2、《新时期孟子心性论的性质和内涵研究综述》,《辽东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11年第1期,第19-24页;3、《新时期孟子心性论逻辑架构研究述论》,《乐山师范学院学报》,2011年第2期,第118-121页;4、《舜、禹、汤、武本不同——〈尚书〉“圣王”形象“被同质化”研究》,《广西社会科学》2011年第8期(已采用,待发;中文核心期刊);5、《经史分途的“文化层级”和“身份选择”意识——以司马迁及〈史记〉为中心》,《阴山学刊》2011年第9期(已采用,待发)。6、《过度疑古的成因综探》,《重庆文理学院学报》,2010年第1期,第69-72页;7、《近十年孟子诗论研究的回顾与展望》,《济宁学院学报》,2010年第1期,第15-19页;8、《连续、递嬗与循环——〈尚书〉的历史变动观》,《东方论坛》,2010年第2期,第89-95页;9、《〈尚书〉的教育思想及其价值》,《柳州师专学报》,2010年第2期,第84-86页及第108页;10、《〈尚书〉的历史本原论和历史主体论初探》,《山东教育学院学报》,2010年第3期,第4-7页;11、《〈尚书〉的历史审美观初探》,《哈尔滨学院学报》,2010年7-8期,第94-97页;12、《〈尚书〉“革命”论的提出及其历史影响》,《郑州轻工业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10年第3期,第62-64页;13、《儒家后嗣观念对宗教意识和历史意识的影响》,《贵州社会科学》,2010年第11期,第129-131页(CSSCI期刊);14、《〈尚书〉历史思想研究的回顾与展望》,《广东教育学院学报》,2010年第6期,第95-99页;15、《新时期孟子心性论与其他心性学说的比较》,《昌吉学院学报》,2010年第6期,第52-56页;16、《“李小龙暴猝”?》,《咬文嚼字》,2011年第1期,第19页;17、《“天子”新考》,《文化学刊》,2011年第1期,第140-145页(此文曾在山东大学文史哲研究院内部刊物《励学》2010年第3期第29-36页上刊发、内部交流);18、《孟子和汤因比历史思想之比较》,《中华文化论坛》,2009年第2期,第102-108页(中文核心期刊);19、《中国原始历史意识与中国古代神话传说——论中国原始历史意识溯源研究的前提性问题》,《求索》,2009年第7期,第200-203页及第211页(中文核心期刊,CSSCI期刊);20、《言语之外的孔子形象——以〈论语·乡党篇〉为中心》,《枣庄学院学报》,2009年第4期,第37-40页;21、《孟子思想渊源综考》,《聊城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9年4期,第65-70页;22、《索绪尔其人其事对治史治学的启示》,《黑龙江教育学院学报》,2009年第9期,第101-103页;23、《被忽视的另一面——谈“三礼”中尊重女性和子女的思想》,《安徽广播电视大学学报》,2009年第3期,第109-112页;24、《〈尚书〉历史变动观的两重性》,《佳木斯大学社会科学学报》,2009年第5期,第84-87页;25、《文化定向与范式人格》,《教育与教学研究》2009年第10期,第21-23页;26、《〈尚书〉天人关系新探》,《青海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9年第6期,第32-36页(人文社科核心期刊);27、《〈尚书〉的大一统思想》,《绥化学院学报》,2009年第6期,第47-49页;28、《“法先王”思想与周代的特殊关系》,《牡丹江师范学院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9年第6期;2008年:29、《对孔子“生而知之”论的再辨析》,《聊城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8年第2期,第188-190页,约7000字;30、《孟子“心性论”文学价值的新时期研究》,《时代文学》(理论版)(中文核心),2008年5月下半月刊,第93页,约2500字;1998-2007年:31、《科普也应讲统一战线》,1998年4月5日,《中国教育报》第2版,约800字;32、《对初中语文教材的改进意见》,收入《新世纪语文改革与探索特辑》,陕西师范大学《中学语文教学参考》杂志社,2001年5月版,第856-857页,约9000字;33、《“道狭草木长”的“长”》《咬文嚼字》(学生版),2001年第1期(创刊号),第23页,约800字;34、《咬一咬高中第二册语文教材》,收入《中国教师优秀论文集成》,珠海出版社2002年8月版,第355-356页,约9000字;35、《高中语文第一册注释指误》,《语文知识》,2004年第10期,第34页,约1000字;36、《“弃养”与“弃世”》,《咬文嚼字》,2005年第9期,第39页,约800字;37、《毕业了,班级公物怎么办?》,《班主任之友》,2005年第10期,第29-30页,约2000字(该文入选:《影响班主任的101个经典管理案例》,朱玉忠主编,北京:北方妇女儿童出版社,2007年10月版;第18篇,第48-50页)。

西北师范大学学报主编

出版地:甘肃省兰州市语种: 中文;开本: 大16开ISSN: 1001-988XCN: 62-1087/N邮发代号: 54-53历史沿革:现用刊名:西北师范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曾用刊名:西北师范学院学报(自然科学版);甘肃师大学报(自然科学版)创刊时间:1942《西北师大学报》 刊物创办后,也就有了相应的编辑出版机构。刊名随校名几经变更,编辑机构也逐步完善、正规。近年来,为了保证和提高刊物质量,学校不断加强编辑队伍建设。目前,学报编辑部设办公室、社会科学版编辑室、自然科学版编辑室和资料室,共有编辑11人。编辑中有编审(教授)6人,副编审5人,其中获得博士学位者7人,涉及文学、历史、教育、哲学、经济、数学、物理、化学、生物、计算机、资源环境等专业方向,年龄结构和职称结构合理,学科覆盖面较广。截止目前,《西北师大学报》(社会科学版)已出版49卷223期,《西北师范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已出版48卷164期,成为反映学校学术研究成果的主要园地,在国内外产生了较大影响。(统计截止2012年6月)

《西北师大学报》创刊于1942年3月,是在当时执教于兰州国立西北师范学院的李蒸、黎锦熙等爱国知识分子的关心和努力下,克服重重困难而诞生的。刊物创办后,也就有了相应的编辑出版机构。刊名随校名几经变更,编辑机构也逐步完善、正规。近年来,为了保证和提高刊物质量,学校不断加强编辑队伍建设。目前,学报编辑部设办公室、社会科学版编辑室、自然科学版编辑室和资料室,共有编辑11人。编辑中有编审(教授)6人,副编审5人,其中获得博士学位者7人,涉及文学、历史、教育、哲学、经济、数学、物理、化学、生物、计算机、资源环境等专业方向,年龄结构和职称结构合理,学科覆盖面较广。截止目前,《西北师大学报》(社会科学版)已出版49卷223期,《西北师范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已出版48卷164期,成为反映学校学术研究成果的主要园地,在国内外产生了较大影响。(统计截止2012年6月)

  • 索引序列
  • 西北大学学报主编
  • 西北大学学报主编卫
  • 西北师大学报主编
  • 西北民族大学学报主编
  • 西北师范大学学报主编
  •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