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期刊发表知识库 > 学报编辑论丛官网投稿

学报编辑论丛官网投稿

发布时间:

学报编辑论丛官网投稿

北大核心最新目录可到原上草论文查找。

没有查询到这个期刊,请仔细核对

学报编辑论丛2021

司佳,女,(1978年6月-2020年10月12日 [1] )生于上海,2007年8月起任复旦大学历史学系副教授,硕士生导师。复旦大学95级文科基地班本科毕业生,复旦大学历史地理研究所硕士(2001)。美国宾夕法尼亚大学历史学博士(2006),期间曾前往德国爱尔兰根-纽伦堡大学访问研究。曾任美国宾夕法尼亚大学(U of Pennsylvania)东亚系讲师,美国圣约瑟夫大学(S Joseph's University)历史系兼职助教授。 中文名 司佳 国 籍中国 出生地 上海 出生日期 1978年6月 逝世日期 2020年10月12日 [1] 毕业院校 复旦大学 学位/学历 博士 职 业 教师 专业方向 历史 发表论文数目 27篇(截至2019年7月) [2] 职 称 副教授个人简介编辑1978年6月生于上海,2007年8月起任复旦大学历史系副教授,中国近现代史、中西文化交流史方向。研究兴趣还包括上海近代城市社会,出版史、文化史及阅读史。多次给本科生及研究生开设中国近现代史方向学位专业、选修课程,以及全英语课程教学,尤其注重在授课内容中强调中英文原始资料的解读与运用。 [2] 2020年10月12日,司佳逝世 [1] 。研究方向编辑近代中西文化交流,近代上海城市文化学术经历编辑1995年由上海华东师大二附中考入复旦大学第一届文科基地班,1999-2001年就读于复旦大学历史地理研究所(师从周振鹤教授),取得历史学硕士MA学位。2001年获得William Penn Fellowship全额奖学金,赴美国宾夕法尼亚大学(Universityof Pennsylvania)东亚系攻读博士(指导教授:梅维恒VictorMair、韩书瑞SusanNaquin等),2006年8月获得该校博士PD学位。期间,2001-02年被评为美国汉尼基金青年学者(HaneyFoundation Fellow)2006-07年任美国宾夕法尼亚大学东亚系讲师,并兼任圣约瑟夫大学(SJoseph's University)历史系助理教授。2010年赴日本関西大学开展为期一年的G-COE项目博士后研究。2008年获上海市晨光学者基金;2014年获得“上海市高校外国留学生英语授课示范性课程”。 [2] 学术论文编辑独立作者Jia SI(司佳),“Treaty-Port English in Nineteenth-Century Shanghai: Speakers, Voices, and I”Cross-Currents: East Asian History and Culture Review(美国《东亚历史与文化评论》,执行严格匿名评审), 6 (March 2013): 38-司佳《邝其照与1868年〈字典集成〉初版:兼谈第一本中国人编写的英汉字典及其历史实用价值》,《广东社会科学》2013年第1期,149-158页。司佳《传教士缘何研习<圣谕广训>:美国卫三畏家族档案手稿所见一斑》,《史林》2013年第3期,90-97页。司佳(Jia SI)“Reprinting Robert Morrison’s Dictionary: Producers, Literary Audience, and the English Language Market in Nineteenth-Century S ”Frontiers of History in China《中国历史学科前沿》(英文原发稿),2 (June 2011):229-司佳《基督教女性三字经体布道文本初探:以〈训女三字经〉为例》,日本関西大学《东亚文化交涉研究》第4号,2011年,243-252页。司佳《耶鲁大学传教士档案所见清代圣谕广训方言手抄稿若干种》,日本近代东西言语文化接触研究会《或问》第21号,2011年,117-128页。司佳《麦都思〈三字经〉与新教早期在华及南洋地区的活动》,《学术研究》2010年第12期,112-119页。司佳《见闻、谈资与讽刺诗 ——中国洋泾浜英语在十八至二十世纪初西方出版物中的流传》,《九州学林》2010年(春夏季),172-189页。司佳(Jia SI)“Collecting and Collection: Local Chinese Culture in Robert Morrison’s Dictionary,”《复旦学报》英文版Fudan Journal (The Humanities and Social Sciences), 4 (D 2009): 104-司佳(Jia SI)“Breaking through the 'jargon' barrier: Early 19thcentury missionaries' response on communication conflicts in C Frontiers of History in China(英文原发稿), 3 (S 2009): 340-司佳《五车韵府》的重版与十九世纪中后期上海的英语出版业,《史林》,2009年第2期,6-13页。司佳(Jia SI)“Life around English: The Foreign Loan Word Repertoire and Urban Linguistic Landscape in the Treaty Port of S”《复旦学报》英文版Fudan Journal(The Humanities and Social Sciences), 1 (M 2008): 126-Jia Jane SI, “The Genealogy of Dictionaries: Producers, Literary Audience, and the Circulation of English Texts in the Treaty Port of S”Sino-Platonic Papers, 151 (June 2005)司佳《商人、仆人、通事和十八世纪中国沿海洋泾浜英语的形成》,或问WAKUMON Journal of Studies of Cultural and Linguistic Exchanges between China and the West, 6 (May 2003), 85-93,日本関西大学司佳《从通事到翻译官:论近代中外语言接触史上的主被动角色的转换》,《复旦学报》2002年第2期,44-50页。司佳《西方人士对汉语拼音方案的催生作用》,香港《语文建设通讯》64 (O 2000): 11-司佳《从岁时到天时:明清移民以后土著苗民之日常生活安排》,《中国历史地理论丛》,2000年第4期, 35-48页。司佳《早期英汉字典所见之语言接触现象》,《复旦学报》2000年第3期,60-书评Book R New Terms for New Ideas: Western Knowledge and Lexical Change in Late Imperial C Michael Lackner et 中国学术, 2 (2003): 271-书评Book R The Formation of the Modern Chinese Lexicon and Its Evolution toward a National L Federico M中国学术, 2 (2002): 340- [2] 学术著作编辑司佳(Jia Jane SI)Circulation of English in China: Speakers, Historical Texts, and a New Linguistic L(《英语在中国的传播:使用者、历史文本及语言景观》)VDM Publishing Group, [2] 学术会议交流编辑2005年3月美国亚洲学年会AAS Annual Meeting, Chicago, USA, Graduate Student Individual Paper Presentation(学会评审研究生优秀论文独立发表)2007年3月美国国会图书馆 “A Bridge between Cultures: Commemorating the 200th Anniversary of RobertMorrison’s Arrival in China,” Library of Congress and University of Maryland,USA, March 14-2007年12月中山大学“清代口岸城市文化交流”国际学术研讨会2008年3月澳门历史学会“马礼逊与中西文化交流”国际学术研讨会, M2008年7月英国爱丁堡大学新教海外传教史国际学术研究会年会, Edinburgh, UK2008年11月复旦大学“历史上的中国出版与东亚文化交流”国际学术研讨会2009年10月香港城市大学“出版文化的新世界:香港与上海”国际学术研讨会, HK2010年6月四川大学“中西比较视野下的社会转型”国际学术研讨会2010年10月日本关西大学“印刷出版与知识环流”国际学术研讨会, Osaka, J2011年6月美国宾夕法尼亚州立大学 Penn State University, USA “十六世纪以来的世界宗教与文化”暑期研讨班三次专题授课2011年7月美国耶鲁大学新教海外传教史国际学术研究会年会,Yale University, USA2011年10月代表复旦大学外事访问团赴英国爱丁堡大学、诺丁汉大学纪念“辛亥革命一百周年”专题演讲两场2011年11月北京外国语大学“印刷出版与中外文化交流”国际学术研讨会2011年12月复旦大学“新文化史与上海研究”国际学术研讨会2012年6月复旦大学“中华书局与中国近现代文化”国际学术研讨会2014年4月复旦大学中华国际文明中心工作坊“基督宗教与上海社会,1840-1949”2014年6月The Eighteenth Asian Studies Conference Japan, Sophia University, Tokyo2014年10月11-12日山东大学“全球化视野下的中国近代高等教育”国际学术研讨会2014年10月17-18日华东政法大学外语学院承办“第二届中国翻译史高层论坛” [2] 独立承担项目编辑1)2009年上海市哲学社会科学规划一般课题项目(2009BLS001省部级)2)2009年教育部留学回国基金一般课题项目(省部级)3)2008年上海市浦江人才计划项目(省部级,已结项)4)2008年复旦大学“985工程”国家哲学社会科学创新基地研究项目(已结项)5)2008年复旦大学亚洲研究中心项目(已结项)6)2008年上海市教育发展基金会晨光学者项目(已结项)7)2014年课程China: From Reform to Revolution(中国历史:改良到革命)负责人获“上海市高校外国留学生英语授课示范性课程”立项。 [2] 学术访问编辑2014年1-2月法国高等社会科学研究院EHESS访问学者,三次学术讲座2013年9月台北中研院Academia Sinica近代史研究所访问学者,一次学术讲座2012年8月日本関西大学东西学术研究所访问学者(复旦大学人文基金资助)2009年6-9月香港城市大学中国文化中心访问学人2008年7月英国伦敦大学亚非学院(SOAS)资料访问研究2005年2-3月德国埃尔兰根-纽伦堡大学汉学系交流访问 [2] 获奖成果编辑2001-2002 美国汉尼基金青年学者 HaneyFoundation Fellow中国地理学会历史地理专业委员会“谭其骧-禹贡奖”对话司佳编辑他山之石与他者视域——对话复旦大学历史系副教授司佳以“汉学”(Sinology)一词来指称海外对中国的研究,早已约定俗成。但是,二战后美国关于中国研究的成果不断涌现,“中国研究”(Chinese Studies) 作为一种与传统汉学完全不同的学问悄然兴起,并逐渐取代后者,成为海外研究中国的主流范式。司佳博士自宾夕法尼亚大学东亚系毕业后回沪,专攻中国近代史,于美国中国学内的墙闱之争自是熟悉。记者就美国中国学发展中的内在原因和背景等问题对她进行了采访。复旦青年: “Sinology”,最早由西方传教士创立,译为“汉学”。然而自萨义德(ESaid)的《东方学》出版以来,“汉学”一词被标上了殖民主义和欧洲中心论的标签,西方学者逐渐以“中国学”或“中国研究”来命名自己的研究领域。于是,从40年代末发展起来的美国中国学研究,一下子被推到了国际中国学研究的中心位置。那么其自身发展的语境和背景是什么?司佳: 美国的中国学是冷战的产物,其诞生之初,受到很强的政治因素的影响。在费正清(J K Fairbank)之前,美国也有几所大学教授中国的古汉语,和欧洲的汉学研究相似。二战后,出于现实政治的需要,对中国研究的热情迅速增长。大量基金投入进来,政府也出台政策支持相关研究,这样,几十年间,美国中国学研究高速发展,许多大学纷纷设立类似的系科,设立教席。此时的“中国学”,甚至带有一些情报搜集的性质。现在美国许多大学的“东亚研究”系,其前身就是“东方系”;与其他区域研究一起置于“国际区域研究”的框架中,配合美国战后的全球战略部署。在这种背景下,中国学研究出现学术膨胀的问题,研究质量也参差不齐。费正清曾说,他那个时代,熟谙古汉语的美国学者只有两三个。在两国敌对封闭的状态下,很多美国学者没有到过中国,也没有看过充分的中文原始材料,就写出大量学术著作。对此,如今的美国学者也有许多反省。美国中国学有一个重要的闪光点:在内容上,它对于中国政治、经济、社会着墨很多,和注重文化的传统汉学相比,更加实际和务实;在时间上,它更重视中国近代和现代的历史。这可以算是在当时现实政治需要下,形成的一种独特的研究风格。冷战结束后,国际交流正常化,中国学也研究开始走向学术化,但是这种治学的取向依旧留存到现在,并成为主流。当然,美国依然有教授古代汉语的汉学家,他们也自称是“汉学家”,以示与“中国学”家的区别。但是这些人大都是五、六十岁的上一代研究者,而年轻的研究者普遍选择了中国学研究的取向。现在的美国中国学的研究和教育中,很重视对学生基本的语言、文化训练。如今非常出色的学者,比如孔飞力(PAKuhm)、周锡瑞(JWEsherick),都有很好的中文能力,能够广泛地利用中国、美国和日本的史料档案。复旦青年: 越南战争以后,美国的中国学研究发生了重大转折。1969年詹姆斯·佩克(James Peck)撰文抨击当时的主流中国学研究,遭受批评的美国主流中国学家开始进行反思,这造就了如今中国学的面貌,也造就了柯文(PACohen)、艾尔曼(BElman)等一大批蜚声海外的中国学家。这种转折在今天回顾起来,能给我们怎么样的启示?司佳: 包括柯文在内的这些学者,他们的政治立场或倾向是属于“左派”的。越南战争迫使美国人正视自己力量的局限性,看到如果美国要想随心所欲地摆弄世界,将会受到真正的制约。在我看来,这一认识给美国研究中国的史家以深刻的影响。由于戳破了美国在政治、道德、文化各方面全面领先的神话,越南战争“解放”了美国史家,使他们也许是第一次,放弃了西方的准绳与标尺,转向一种植根于中国(而非西方)历史经验之中的史学。复旦青年: 这就是所谓“中国中心主义”的发端?司佳: 是的。但是我们也要注意其中的政治背景和学术对象。柯文是有政治倾向性的,他对于文革和左派的看法,都渗入了学术研究当中。更为重要的是,柯文提出中国中心主义,他所针对的是当时的学界主流,尤其是列文森(J R Levenson)、费正清这些将中国视为“静止的中国”、用“传统”和“现代”粗暴划线的做法。他列举了太平天国、洋务运动和戊戌变法的例子,指出它们虽然都是受西方冲击后的产物,但是其中起决定性作用的都是中国内部的因素:复杂的社会性质、内部事务的万分火急;而西方的影响事实上被高估了。现在国内的一些研究者,一看到“中国中心”的提法,就马上引为海外同志,其实细读柯文的《在中国发现历史》,就可以看出他鲜明的学术走向。“冲击—回应”模式和“中国中心主义”两者并非完全对立,只是取向和角度的不同,而非质的不同;柯文的观点实际是对那种为美国战略服务的中国学研究的批评。复旦青年: 北大的罗志田教授也曾撰文指出,中国近代史研究中所谓“三大高潮”、“两个过程”,实际上已经在挑战以中外关系为核心的既有研究模式,很“中国中心”了,中国学者不必再从国外引入一种“中国中心”模式。这就牵涉到了这个问题,国内史学家怎么样看待美国中国学的成果和模式?司佳: 美国的中国学研究,因为如前所述的注重现实、注重近现代的特点,其研究对象很容易与国内的研究发生交集。有时候美国学者的视角能够给我们很新颖的启发。比如“区域研究”,柯文等学者提倡要重视中国的复杂性,注重以区域、省份或地方而不是整个中国为研究单位,通过将中国从空间上分解为较小的、较易于掌握的单位,寻求各地变异的内容和程度,以期对中国整体有一个轮廓更加分明、特点更加突出的了解。将中国视为铁板一块的机械僵化做法,很多时候阻碍了我们的思路,美国学者的这种做法很能够启示我们。在引入社会科学方法方面,美国学者也别具一格,在中国,研究历史的学者往往不了解社会学、人类学或者心理学的一些研究方法。在美国,绝大多数中国学的专家都能够掌握跨学科研究的手段,这是这门学科创立的时候就确立的规范。“中国中心主义”当然是一种研究的角度,但是太多本土化倾向,会缩小我们的视野。就中国学研究的角度而言,我个人觉得置于全球史和国际关系的角度中去探讨更好。“中国中心主义”这个提法,很容易让人联想到“欧洲中心主义”那种傲慢的、将其他文化看成低等文化的偏见。毕竟,近代中国和古代中国最大不同,就在于来自西方的巨大影响。交流的视野和国际的视野,能够帮助我们更好地理解中国的变化。这种全局意识,在中外关系的主题中,能够被更好地阐释和呈现。复旦青年: 当今的美国中国学依然呈现着繁荣的景象,有学者认为这种模式将会是国际中国学的发展方向,您怎么看这个问题?司佳: 在美国,中国学的研究从人数和教授席位来衡量,不能说是一门大学科。费正清的贡献,是将分散在美国各个大学历史系、社会学系的有关中国的研究,纳入到中国学的架构中,有组织统一地来研究,建成一个符合美国国家需要的学术体制。但原来的系科建制中并没有取消中国研究的教席,比如黄宗智,他就始终在加州大学历史系供职。关于中国学的发展问题,我觉得有些人对什么是“中国的”和“西方的”关心过多,焦虑太甚了。问题是,许多年来,人们陆续把石头搬来搬去,已经很难分清到底什么是他山之石,什么又是本山之石了。就算我们可以细加甄别,分辨清楚,这样的区分也远不如一件事来得重要:那就是寻找一种新的、交流的方法来理解过去,使得对过去的思考仍然能触动现在的神经。否则,中国学只会变为老古董,其古色古香,只有一个小圈子里的学者、专家才能辨别,研究者也会越来越少。

陕西师范大学的院校代号即院校代码为10718。

来稿必须是有创新意义的研究成果,具有科学性、先进性,论点鲜明,数据可靠,文字精炼,图表清晰。每篇论文一般不超过4 000字(包括图表、摘要与参考文献)。研究简报限2 000字,专论综述5 000字以内。来稿请注明该课题受何种基金资助及批准号。 来稿请用计算机打印,一式两份。审稿通过后提交文稿磁盘。 文稿结构齐全,包括:题名、作者、作者单位、中英文摘要、关键词(3~5个)、中图分类号、第一作者简介(姓名、民族、籍贯、出生年月、性别、职称、学位)、正文、参考文献等。 (1)中文题名一般不超过20个汉字,必要时可加副标题,英文题名与中文题名要一致。 (2)中文摘在300字左右,内容应具有与论文同等量的主要信息,包括研究目的、实验方法、研究结果与结论。论文摘要与英文摘要应一致。 (3)外文字母须分清文种及大、小写,上、下角标的位置高低应区分明显。易混淆的外文字母、单位及符号请在第一次出现时用铅笔标注,所使用的量、单位及符号一律以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家法定标准为准。 (4)图、表须精选,切勿与文字内容重复。插图应标明图序及图题,大小要适中,主辅线分明,线条均匀、清晰。表格请设计成三线表,并标明表序与表题。 (5)参考文献采用顺序编码制。按正文中出现的先后次序编号,并与文末参考文献序号一致。列出的文献只限于作者亲自阅读过的、最主要的且发表在正式出版物上的。未发表的论著,不宜作参考文献。文献格式如下:� 期刊类文献:作者(姓前名后)文章名期刊名,年份,卷(期):起止页码� 示例:高景德,王祥珩交流电机的多回路理论清华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1987,27(1):1~8 专著类:作者(姓前名后)书名版本(第1版不标注)出版地:出版者,出版年起止页码� 示例:竺可桢物理学北京:科学出版社,1~3� 论文集:作者题名见(英文用In):主编论文集名出版地:出版者,出版年起止页码� 示例:张全福,王里青“百家争鸣”与理工科学报编辑工作见郑福寿主编学报编辑论丛第2集南京:河海大学出版社,1~4� 专利类:专利申请者题名国别,专利文献种类,专利号出版日期� 示例:姜锡洲一种温热外敷制备方法中国专利,1989-07-26� 技术标准:标引项顺序号,起草责任者标准代号 标准顺序号-发布年标准名称出版者,出版年� 示例:全国文献工作标准化技术委员会第六分委员会GB6447-86文摘编写规则北京:中国标准出版社,1986 学位论文:标引项顺序号 作者题名:〔学位论文〕保存地点:保存单位,年份� 示例:张竹生微分半动力系统的不变集:〔学位论文〕北京:北京大学数学系,1983

学报编辑论丛刊号

刊物卷号是刊物以时间分类的一种是刊物从创刊年度开始按年度顺序逐年累加的编年号,刊以内容分种,以时间分卷和期。卷是在期之上的一个时间分类。这里“期”为1个年度中依时间顺序发行的期数的编号; 如2080年创刊的《刊物》2090年12月为第120卷第12期 这就代表 《刊物》是月刊,故12月出来的是第十二期; 而这个“120”就是卷号,2080年全部《刊物》为第一卷,2090年的全部12期《刊物》,依序就为第120卷不少期刊在第几期之上有第几卷标志。一般的期刊是具有卷号和期号的。但也有些期刊只有期号而没有卷号,是以其出版年作为卷号。在引用时不写卷号,只标注期号即可。从你的图片看,是看不到卷号的

嗯,这个问题我在最初查阅文献时也遇到过。2004, 14 (2): 151-153 代表的意思是 2004年第114卷 第二期 第151至153页期刊以内容分种,以时间分卷和期。卷是在期之上的一个时间分类。这里“期”为1个年度中依时间顺序发行的期数的编号;而“卷”是此刊物从创刊年度开始按年度顺序逐年累加的编年号。不少期刊在第几期之上有第几卷标志。

北大核心最新目录可到原上草论文查找。

学报编辑论丛期刊

来稿必须是有创新意义的研究成果,具有科学性、先进性,论点鲜明,数据可靠,文字精炼,图表清晰。每篇论文一般不超过4 000字(包括图表、摘要与参考文献)。研究简报限2 000字,专论综述5 000字以内。来稿请注明该课题受何种基金资助及批准号。 来稿请用计算机打印,一式两份。审稿通过后提交文稿磁盘。 文稿结构齐全,包括:题名、作者、作者单位、中英文摘要、关键词(3~5个)、中图分类号、第一作者简介(姓名、民族、籍贯、出生年月、性别、职称、学位)、正文、参考文献等。 (1)中文题名一般不超过20个汉字,必要时可加副标题,英文题名与中文题名要一致。 (2)中文摘在300字左右,内容应具有与论文同等量的主要信息,包括研究目的、实验方法、研究结果与结论。论文摘要与英文摘要应一致。 (3)外文字母须分清文种及大、小写,上、下角标的位置高低应区分明显。易混淆的外文字母、单位及符号请在第一次出现时用铅笔标注,所使用的量、单位及符号一律以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家法定标准为准。 (4)图、表须精选,切勿与文字内容重复。插图应标明图序及图题,大小要适中,主辅线分明,线条均匀、清晰。表格请设计成三线表,并标明表序与表题。 (5)参考文献采用顺序编码制。按正文中出现的先后次序编号,并与文末参考文献序号一致。列出的文献只限于作者亲自阅读过的、最主要的且发表在正式出版物上的。未发表的论著,不宜作参考文献。文献格式如下:� 期刊类文献:作者(姓前名后)文章名期刊名,年份,卷(期):起止页码� 示例:高景德,王祥珩交流电机的多回路理论清华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1987,27(1):1~8 专著类:作者(姓前名后)书名版本(第1版不标注)出版地:出版者,出版年起止页码� 示例:竺可桢物理学北京:科学出版社,1~3� 论文集:作者题名见(英文用In):主编论文集名出版地:出版者,出版年起止页码� 示例:张全福,王里青“百家争鸣”与理工科学报编辑工作见郑福寿主编学报编辑论丛第2集南京:河海大学出版社,1~4� 专利类:专利申请者题名国别,专利文献种类,专利号出版日期� 示例:姜锡洲一种温热外敷制备方法中国专利,1989-07-26� 技术标准:标引项顺序号,起草责任者标准代号 标准顺序号-发布年标准名称出版者,出版年� 示例:全国文献工作标准化技术委员会第六分委员会GB6447-86文摘编写规则北京:中国标准出版社,1986 学位论文:标引项顺序号 作者题名:〔学位论文〕保存地点:保存单位,年份� 示例:张竹生微分半动力系统的不变集:〔学位论文〕北京:北京大学数学系,1983

请来稿中写清楚您的Email,如果初审通过,即发给通知书。文题应简明、具体、确切,一般不超过20个汉字。文题后请附以第三人称撰写的100~300字、具有独立性和自含性的中文摘要。摘要下方请标注中文关键词3~8个(反映文章最主要内容的术语);关键词下方请标注本文的中图分类号。请将文题、作者单位、摘要、关键词译成英文,中国作者姓名使用汉语拼音标注。正文中应提炼好各级标题,以阿拉伯数字l、1、1为序。层次不宜过多,一般不超过3级。参考文献是作者写作论文时所参考的文献书目,文稿中摘编或引用他人文章,务请采用顺序编码制,在文中引用处以上角标方式—一注明;一种文献在同一文中被反复引用,则用同一序号标示,并在序号后加圆括号标明页码。各类参考文献条目请在文后按以下示例编排:(1)专著:[1]厉以宁 宏观经济学的产生和发展[M]长沙:湖南出版社, (2)期刊:[2]周天勇《西部大开的经济学思考》[J](6):3(3)学位论文:[ 3]张筑生微分半动力系统的不变集[D]北京:北京大学数 学系数学研究所,(4)报纸:[4]谢希德创造学习的新思路[N]人民日报,1998-12-25(l0)(5)论文集中析出文献:「5」李晓文知识经济时代科技编辑社会角色地位的再思考[A]张全福学报编辑论丛(第9集)[C]合肥:中国科学技术大学出版社,—注释主要用于对文章篇名、作者及文内某一特定内容作进一步的解释或说明,文中以注号(例①、②)表示。获得基金资助和省部级科研项目的文章请注明基金项目名称及编号,并请按项目证明文字材料标示清楚,我刊将按质量优先发表该类文章。请将Email来稿邮件主题标示为“论文编号——作者姓名——文章标题),或者将软盘寄至我编辑部。为适应我国信息化建设的需要,扩大作者学术交流渠道,本刊已加人《中国学术期刊(光盘版)》和“中国期刊网”。并被选作《中国学术期刊综合评价数据库》和(中文科技期刊数据库)来源期刊。如作者不同意将文章编入数据库,请在来稿时说明,本刊将做适当处理。请勿一稿两投,并请自留原稿,本刊概不退稿,投寄稿件后3个月以内未收到正式录用通知的,作者可自行处理。

学报编辑论丛征文

请来稿中写清楚您的Email,如果初审通过,即发给通知书。文题应简明、具体、确切,一般不超过20个汉字。文题后请附以第三人称撰写的100~300字、具有独立性和自含性的中文摘要。摘要下方请标注中文关键词3~8个(反映文章最主要内容的术语);关键词下方请标注本文的中图分类号。请将文题、作者单位、摘要、关键词译成英文,中国作者姓名使用汉语拼音标注。正文中应提炼好各级标题,以阿拉伯数字l、1、1为序。层次不宜过多,一般不超过3级。参考文献是作者写作论文时所参考的文献书目,文稿中摘编或引用他人文章,务请采用顺序编码制,在文中引用处以上角标方式—一注明;一种文献在同一文中被反复引用,则用同一序号标示,并在序号后加圆括号标明页码。各类参考文献条目请在文后按以下示例编排:(1)专著:[1]厉以宁 宏观经济学的产生和发展[M]长沙:湖南出版社, (2)期刊:[2]周天勇《西部大开的经济学思考》[J](6):3(3)学位论文:[ 3]张筑生微分半动力系统的不变集[D]北京:北京大学数 学系数学研究所,(4)报纸:[4]谢希德创造学习的新思路[N]人民日报,1998-12-25(l0)(5)论文集中析出文献:「5」李晓文知识经济时代科技编辑社会角色地位的再思考[A]张全福学报编辑论丛(第9集)[C]合肥:中国科学技术大学出版社,—注释主要用于对文章篇名、作者及文内某一特定内容作进一步的解释或说明,文中以注号(例①、②)表示。获得基金资助和省部级科研项目的文章请注明基金项目名称及编号,并请按项目证明文字材料标示清楚,我刊将按质量优先发表该类文章。请将Email来稿邮件主题标示为“论文编号——作者姓名——文章标题),或者将软盘寄至我编辑部。为适应我国信息化建设的需要,扩大作者学术交流渠道,本刊已加人《中国学术期刊(光盘版)》和“中国期刊网”。并被选作《中国学术期刊综合评价数据库》和(中文科技期刊数据库)来源期刊。如作者不同意将文章编入数据库,请在来稿时说明,本刊将做适当处理。请勿一稿两投,并请自留原稿,本刊概不退稿,投寄稿件后3个月以内未收到正式录用通知的,作者可自行处理。

北大核心最新目录可到原上草论文查找。

  • 索引序列
  • 学报编辑论丛官网投稿
  • 学报编辑论丛2021
  • 学报编辑论丛刊号
  • 学报编辑论丛期刊
  • 学报编辑论丛征文
  •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