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专著 刘云《汉语篇名的篇章化研究》,华中师范大学出版社,2005年11月。 刘云《汉语虚词知识库的建设》,华中师范大学出版社,2009年5月。 (二)编著 参编邢福义主编《文化语言学》(增订本),湖北教育出版社,2000年。 参编邢福义、吴振国主编《语言学概论》,华中师范大学出版社,2002年。 参编俞士汶、黄居仁主编《计算语言学前瞻》,商务印书馆,2005年。 参编国家语言资源检测与研究中心编《中国语言生活状况报告(2005)》,商务印书馆,2006年。 参编李宇明主编《语言学概论》(第2版),高等教育出版社,2008年10月。 参编邢福义、吴振国主编《语言学概论》(第2版),华中师范大学出版社,2010年6月。 (三)论文 李晋霞、刘云,修辞上的点面格,《修辞学习》1998年第4期,P35-36。 刘云,“除了”究竟除不除,《武汉教育学院学报》1998年第4期,P41-44。 刘云、李晋霞,“动宾式动词+宾语”的变换形式及宾语的语义类型,《江汉大学学报》1998年第5期,P44-48。 刘云,重叠论文索引,《汉语学报》1999年2期。 刘云,定标性状小句,《江汉大学学报》2000年第2期,P51-55。 刘云、俞士汶、朱学锋,现代汉语合成词结构数据库的开发及应用,张普主编《现代化教育技术与对外汉语教学》,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2000年11月,P273-278。 刘云、李晋霞,“偶尔”与“偶然”,《语文知识》2000年第6期,P30-33。 刘云,汉语构词的计量研究,《语文建设通讯》(香港)2001年第2期,P27-33。 刘云,歧义的潜在性及其自动消解,《高等函授学报》2001年3期,P2-4,12。 刘云,施受关系自动识别中的语义句法问题,黄昌宁、张普主编《自然语言理解与机器翻译》——全国第六届计算语言学联合学术会议,清华大学出版社,2001年7月,P21-26。 刘云,自足的性状小句与成活的性状小句,《华中师范大学学报》2001年第5期,P95-100。 刘云,计算机技术与现代汉语语法研究,《汉语学报》2001年1期,P88-93。 刘云,反语的生成机制,《高等函授学报》,2001年5期,P29-30,33。 刘云,格式歧义及其消解和分解,张全、萧国政主编《HNC与语言学研究》,武汉理工大学出版社,2001年10月。 刘云、李晋霞,“V双N1的N2”格式转化为粘合式偏正结构的制约因素,《世界汉语教学》2002年第2期,P21-27。——人大复印资料《语言文字学》2002年第10期全文转载,P75-81。 刘云,中文期刊刊名的构成研究,《汉语学报》2002年第1期,P162-166。 刘云,篇名中的隐含,《华中科技大学学报》2002年第5期,P113-116。 刘云,篇名中的冒号,《江汉大学学报》2002年第6期,P58-61。 刘云,篇名中的隐含型并列,《汉语学报》2002年第2期,P73-82。 刘云,新词新义集萃,《辞书研究》2001年5期、2002年3、4、5、6期、2003年3、5、6期。 刘云,汉语的七音节篇名,《语言文字应用》2003年第2期,P122-127。 刘云,篇名中的隐含性孤立结构,《华中师范大学学报》2003年第3期,P120-123。 刘云,篇名的篇章化,《语言研究》2003年第3期,P29-32。 刘云,语词的篇名标记及其作用,《语文建设通讯》(香港)2003年2期,P3-10。 俞士汶、朱学锋、刘云,现代汉语广义虚词知识库的建设,《汉语语言与计算学报》(新加坡)2003年第1期,P89-97。选入徐杰、钟奇主编《汉语词汇·句法·语音的相互关联——第二届肯特岗国际汉语语言学圆桌会议论文集》,北京语言大学出版社,2007年7月第1版,90-101。 刘云,一个新的前缀——零,《辞书研究》2003年5期,P136-139。 刘云,篇名的话题性说略,《暨南大学华文学院学报》2003年2期,P69-76。 李晋霞、刘云,面向计算机的二重复句层次划分研究,《语言计算与基于内容的文本处理》——全国第七届计算语言学联合学术会议,清华大学出版社,2003年8月,P147-153。 李晋霞、刘云,从“如果”与“如果说”的差异看“说”的传信义,《语言科学》2003年3期,P59-70。 刘云,篇名的称名性说略,《云南师范大学学报》(对外汉语教学版)2003年3期,P73-76。 刘云,新闻篇名运用引号实现的各种转换,《修辞学习》2003年4期,P46-47,49。 刘云,新闻标题中的人名艺术,《当代传播》2003年4期,P92。 刘云,论篇名语言的标记性,《云梦学刊》2003年4期,P104-107。 李晋霞、刘云,论定中V双+N双词汇化的制约因素,《当代语言学》2003年4期,P289-298。——人大复印资料《语言文字学》2004年第3期全文转载。 刘云,篇名中的结构助词“的”,《语言文字应用》2004年第1期,P88-95。 李晋霞、刘云,新版《现代汉语语法信息词典详解》的贡献,《辞书研究》2004年第3期,P64-70。 刘云,篇名中的省略号,《汉语学习》2004年第3期,P32-36。 李晋霞、刘云,“由于”与“既然”的主观性差异,《中国语文》2004年2期,P123-128。 刘云,术语泛化的途径、特点和动因,《修辞学习》2004年4期,P14-17;选入《第三届全国语言文字应用学术研讨会论文集》,香港科技联合出版社(2004年12月),P342-350。 刘云、俞士汶,“句管控”与中文信息处理,《汉语学报》2004年第2期,P56-62。 刘云、俞士汶、朱学锋、段慧明,现代汉语虚词知识库的建设,《语言文字应用》2005年第1期,P130-136。 刘云,“语言学概论”课程教学的问题与措施,载李克武主编《教学改革与教学管理研究》,华中师范大学出版社,2005年,P203-211。 龙海平、刘云,《世界语法化词典》述评,《当代语言学》2005年第3期。 刘云、李菡,标题中的语词标记面面观,《江汉大学学报》(人文科学版)2006年第1期,P83-87。 刘云,“PK”来了,《语文建设》2006年第1期,P58。 李晋霞、刘云,《现代汉语:历史与社会语言学》述评,《当代语言学》2006年第3期,P265-271。 李晋霞、刘云,从概念域看单音方位词语法化的非匀质性,《语言科学》2006年第4期,P3-13。 刘云,“被”字结构宾语隐现的制约因素,载邢福义主编《汉语被动表述问题研究新拓展》,华中师范大学出版社2006年,P207-216。 刘云、何婷婷,网络语言的前世今生,《网络传播》2006年第7期,P42-43。 刘云,现代汉语中的对举现象及其作用,《汉语学报》2006年第4期,P75-85。 俞士汶、朱学锋、刘云,面向自然语言理解的汉语虚词研究,载嘎日迪、吾守尔·斯拉木、德熙嘉措主编《民族语言文字信息技术研究——第十一届全国民族语言文字信息处理学术研讨会论文集》,270-279,北京:西苑出版社,2007年2月第一版。 何婷婷、刘云,网络语言研究蓄势待发,《长江学术》2007年第1期,P8。 李晋霞、刘云,复句类型的演变,《汉语学习》2007年第2期,P20-26。 刘云,“中文信息处理”课程教学改革探索,《江汉大学学报》(社科版)2008年第1期,P93-95。 刘云,新兴的“开X”词语模,《辞书研究》2008年第2期,P152-154。 罗耀华、刘云,揣测类语气副词主观性与主观化,《语言研究》2008年第3期,P44-49。 龙海平、刘云,《变化中的欧洲语言》述介,《外语教学与研究》2008年第4期,P314-316。 刘云,说“X门”,《汉语学报》2008年第4期,P80-86。 刘云,复句关系词语的离析度考察,《语言教学与研究》2008年第6期,P15-21。 刘云,汉英机器翻译中汉语自动分析的难点,《长江学术》2009年第1期,P103-107。 刘云、龙海平,《语言接触与语法变化》简介,《当代语言学》2009年第1期,P86-88。 刘云,汉语词汇统计研究述评,《汉语学习》2009年第1期,P62-69。 刘云,“裸”族新词探微,《辞书研究》2009年第2期,P149-154。 刘云,复句自动分析的目标和意义,《宁夏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09年第3期,P40-44。 刘云、李晋霞,论频率对词感的制约,《语言教学与研究》2009年第3期,P1-7。 刘云,双音节词重叠类型的功能解释,载汪国胜、谢晓明主编《汉语重叠问题》,华中师范大学出版社,2009年5月,P110-119。 刘云、杨红,重叠论文索引(增补),载汪国胜、谢晓明主编《汉语重叠问题》,华中师范大学出版社,2009年5月,P536-580。 李晋霞、刘云,论推理语境“如果说”中“说”的隐现,《中国语文》2009年第4期,P359-364。 刘云,汉语书面语的语码夹用现象及其语用价值,《河南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9年第5期,P190-193。中国社会科学院《中国社会科学文摘》2010年第2期以论点摘要形式转载(P154)。 龙海平、刘云,《语法的起源:一种重构》述评,《当代语言学》2010年第1期。(P75-79) 刘云,“之X”的词汇化及其动因,《语言教学与研究》2010年第3期。(P64-70) 罗耀华、刘云、樊城呈,《认知语言学与第二语言习得手册》(2008)介绍,《外语教学与研究》2010年第4期。(P317-319) 刘云、王耿,现代汉语词汇的嬗变与中国当代社会的变迁,《华中学术》2010年第1期。(P313-319) 刘云,“语言学概论”课程教学改革刍议,《咸宁学院学报》2010年第2期。(P81-83) 刘云,新兴的“被X”词族探微,《华中师范大学学报》2010年第5期。(P102-106) 2008年荣获霍英东教育基金会第十一届高等院校青年教师基金。 2005-2006学年度获华中师范大学教师教学工作优秀奖二等奖。 2007-2008学年度获华中师范大学教师教学工作优秀奖二等奖。 2005年获湖北省优秀学士学位论文指导奖,指导的学士学位论文《方块壮字的编码输入》 (韦名应)获湖北省优秀学士学位论文一等奖。 2006年获湖北省优秀学士学位论文指导奖,指导的学士学位论文《浅析人名中的修辞》 (黄丽丽)获湖北省优秀学士学位论文二等奖。 2008年获湖北省优秀学士学位论文指导奖,指导的学士学位论文《系统功能语法视角下的体育新闻标题》(王耿)获湖北省优秀学士学位论文三等奖。 2008年获湖北省优秀学士学位论文指导奖,指导的学士学位论文《当代新词“X门”探析》(曾李)获湖北省优秀学士学位论文一等奖。
专著:1《中国艺术哲学》,东北师范大学出版社1997年5月第一版、1998年4月第二次印刷。2《康德美学思想研究》,安徽人民出版社1997年9月版,2004年9月修订本。3《审美理论》,敦煌文艺出版社1997年版。4《中国文学艺术论》,山西教育出版社2000年10月第一版,2003年1月第二次印刷。5《古近代西方文艺理论》,华东师大出版社2002年8月版。6《商代审美意识研究》,人民出版社2002年12月版。7《中国审美理论》,北京大学出版社2005年1月版,2005年7月第二次印刷,2008年7月第三次印刷。8《中西美学之间》(论文集),上海三联书店2006年1月版。9《西方文论史》北京大学出版社2007年10月版。10《从实践美学到实践存在论美学》,苏州大学出版社2008年6月版。11《中国现代通俗文学艺术论》,上海三联书店2009年2月版。12《夏商周美学思想研究》,人民出版社2009年6月版。主编:1《中国古代文论名篇讲读》,北京大学出版社2006年1月版,11月第二次印刷。2《中国美学简史》,北京大学出版社2007年3月版,2008年。3 《艺术导论》主编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 2007 年 9 月版。4《实用大学语文》 复旦大学出版社 2007 年 10 月版。5《西方文论选读》,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08年7月版。论文(100余篇)主要有:1《中国古典美学的和谐观》,《文艺理论研究》1987、12《外师造化 中得心源 ——中国古典艺术生命的生成观》,《文艺理论研究》1989、33《中国美学的时空观》,《文艺研究》1990、14《中国艺术的节奏韵律观》,《学术界》1989、6 (《新华文摘》等刊物摘要。)5《谈“清空”》,《学语文》1989、66《儒道禅美育思想谈片》,《安徽教育学院学报》1990、37《论审美心态》,《安徽师大学报》1992、1(中华美学学会第二届优秀青年美学论文奖)8《论艺术作品的道》,《江海学刊》1992、5 (《新华文摘》1993年第2期重点转载)9《孔子的人生境界观》,《中国哲学史季刊》1993、110《风骨:从生命意识的角度看》,《宝鸡师院学报》1993、111《模糊美学》,《文艺研究》1993、412《论审美心态的历史发展》,《安徽师大学报》1994、313《柏拉图灵感论述评》,《辽宁大学学报》1994、4 (人大复《外国哲学史》 8转载)14《论康德批判时期的美学与其思想体系的关系》,《复旦学报》1995、115《康德的天才学说》,《安徽师大学报》1996、116《康德美学方法论》,《江淮论坛》1996、317《中国现代通俗文学研究之我见》,《通俗文学评论》 1996、418《审美裂变的逻辑复制》,《文艺研究》1996、519《论康德审美判断的无利害感思想》,《外国美学》第13辑 商务印书馆199720《论中国文学和文学的发展观》,《江淮论坛》1997、121《中国艺术的趣味论》,《文艺理论研究》1997、222《康德的艺术特征论》,《苏州大学学报》1997、223《现代通俗文学与传统文学的关系》,《中国现代文学研究丛刊》1997、124《审美对象的自然境界》,《安徽师大学报》1997、425《中国艺术的本体结构》,《古代文学理论研究》第18辑上海古籍出版社199726《康德审美判断的共通感问题》,《外国美学》第14辑商务印书馆199727《康德的崇高学说》,《中国雅俗文学》第一辑,江苏教育出版社199828《文学的多元格局与21世纪世界文学》,《江淮论坛》1998、229《伯克美学思想新论》,《外国美学》第17辑 商务印书馆1999、1230《中国古代的雅俗文学关系论》,《学术界》1999、531《论汉字的文学精神》,《甘肃教育学院学报》2000、132《中国文学的作家风格论》,《美学与艺术评论》第五集复旦大学出版社200033《中国文学的地域风格论》,《苏州大学学报》2000、334《王明居模糊美学思想述评》,《学术界》2000、435《康德的艺术分类学说》,《外国美学》第18辑,商务印书馆2000年12月版36《中国古代文论中的言意关系新论》,《古代文学理论研究》丛刊第19辑,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01年版。37《论但丁的俗语观》,《外国文学研究》2001年第3期。38《审美意识变迁的基本特征》,《学术月刊》2001年第12期。(光明日报摘要)39《论中国文学史研究的史识问题》,《江海学刊》2001年第5期。40《宗白华美学思想的贡献》,《安徽师范大学学报》2001年第4期。41《中国文字起源论》,韩国《中国人文科学》第22辑,2001年8月。42《曹操对乐府诗的贡献》,韩国《中国人文科学》第23辑,2001年12月。43《论中国文学史研究的当代性》,《文艺理论研究》2002、244《甲骨文书法的审美特征》,《安徽教育学院学报》2002、545《中国古代文学鉴赏知音论》,《文学评论》2002、646《平心论“美是典型说”》,《马列文论研究》第13集,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2年11月版。47《商代青铜器纹饰的审美特征》,《安徽师范大学学报》2003、1(人大复《造型艺术》2003年第3期)48《化性起伪怡情养性——美育的基本功能》,《成都大学学报》2003、149《商代审美意识的基本特征》,《苏州大学学报》2003、150《甲骨文字形的审美特征》,《东方丛刊》2003、151《论康德审美的四个契机理论及二、四契机的关系》,《湛江师范学院学报》2003、152《商代陶器纹饰的审美特征》,《学术界》2003、253《论曹丕的文章不朽观》,韩国《人文科学研究》2003年8月,第26集。54《论蒋孔阳先生的多层累的突创说》,《学术月刊》2003、12(人大复美学)55《2001—2002年王国维美学思想研究状况》,《中国美学年鉴2002》,河南人民出版社2003年版。56《商代玉器的审美特征》,《泰山学院学报》2004、157《论康德宗教思想与美学的关系》,《湛江师范学院学报》2004、1(人大复《外国哲学》2004年第6期)58《商代审美意识历史变迁的特征》,《美与时代》2004、259《论康德批判时期与前批判时期美学思想的关系》,《江海学刊》2004、460《论日常生活的审美现象与审美本质》,《文艺争鸣》2004、《电子媒介必然会推动文学的发展》,《求是学刊》562.《论喜剧性》,《上海戏剧》2004、《美学中国化的先驱:宗白华》,《插图本苏州文学通史》第四册,第六编第十章第四节,江苏教育出版社2004年5月版。64.《中国美学的“天人合一”观》,《西北师大学报》2005年第2期。65.《论审美意象的创构过程》,《苏州大学学报》2005、366.《实践论美学的发展历程》,《安徽师范大学学报》2005、367.《论审美关系的本质》,《新余高专学报》2005、368.《论马克思实践美学观的价值》,《广东社会科学》2005、469.《论审美活动的特征》,《上海文化》2005、470.《论艺术的审美特征》,《苏州工艺美术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05、171.《河姆渡器物的审美特征》,《浙江社会科学》2006、672.《通俗文学与新文学关系论》,《上海文化》2007、173.《马家窑彩陶的审美特征》,《西北师大学报》2007、174.《尊重中国美学史的本来面目》,《文艺争鸣》2007、175.《论红山文化中玉器的审美特征》,《黑龙江社会科学》2007、176.《实践美学发展的必要性问题》,《河北学刊》2007、177.《论庄子的美学思想》,《滁州学院学报》2007、178.《论孟子的美学思想》《新余高专学报》2007、179.《论现代通俗文学作家对通俗文学的看法》《广西师范大学学报》2007、180.《庙底沟彩陶的审美特征》《江南大学学报》2007、181.《中国美学史研究的历史性和现实性的统一》《华北水利水电学院学报》2007、182.《崧泽玉器的审美特征》《安徽教育学院学报》2007、2(2)83.《关于苏州市人才发展的现状与对策》《苏州科技学院学报》2007、1(3)84.《东周青铜器的审美特征》《贵州师范大学学报》2007、2(2)85.《西周玉器的审美特征》《华北水利水电学院学报》2007、586.《西周青铜器的审美特征》《上海师范大学学报》2007、487.《论气质之美》《美与时代》(学术版)2007、988.《西周陶器的审美特征》《安徽师范大学学报》2007、489.《先秦诸子散文的审美特征》《中文自学指导》2007、490.《论新干大洋洲商代青铜器的审美特征》《江西社会科学》2007、791.《论中国传统文学研究的审美尺度》《文学评论》2007、592.《论江西诗派对严羽〈沧浪诗话〉的影响》《文艺理论研究》2007、593.《论中国古代文论研究的现代性》,《云南师范大学学报》2008.6 《朱光潜前期美学方法论》,《安徽大学学报》2008.《龙山文化陶器的审美特征》,《广东社会科学》2008.396.《论朱立元的实践存在论美学观》,《上海师范大学学报》2008.《论实践美学发展的必然性》,《湖北大学学报》2008.《作为学术研究的阅读》,《学术界》 2008. 《论〈沧浪诗话〉的理论体系》,《学术月刊》2009、2100.《再论〈沧浪诗话〉的理论体系》,《华东师范大学学报》2009.6101.《蒋孔阳的实践创造论美学》,《郑州大学学报》2009.2102.《论半坡淘气的审美特征》,《陕西师范大学学报》2009.2103.《论荀子的美学思想》,《社会科学家》2009.4104.《论〈考工记〉的美学思想》,《西北大学学报》2009.5105.《论夏代玉器的审美特征》,《学术研究》2009.3106.《夏代青铜器的审美特征》,《东岳论丛》2009.9107.《东周金文书法的审美特征》,《艺术百家》2009.6教材1 . 《中国古代文论名篇讲读》, 39 万字,主编,北京大学出版社 2006 年 1 月版。2 . 《艺术导论》,主编,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 2007 年 9 月版。3 . 《实用大学语文》,主编,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 2007 年 10 月版。4 . 全国自学考试教材:《美学原理》, 4 位执笔者之一, 30 万字,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 1999 年版。5 . 《〈美学原理〉自学辅导》, 4 位执笔者之一, 14 万字,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 2000 年版。6 . 《西方文艺理论名著教程》下卷,北京大学出版社 2002 年 6 月第二版,执笔第二十一章“罗兰?巴特的零度写作与批评观”。7 . 《中国美学简史》,主编,北京大学出版社 2006 年 1 月版。8 . 《西方文论选读》,主编,中英文对照,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即将出版。翻译《第三空间》(与陆扬等合译,本人译近 10 万字)参编辞典《中国美学范畴辞典》,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 1995 年版。书评 20 余篇,主要有:1 .《艺术?生命?哲学——简评中国艺术哲学》,李祥林,《江海学刊》 32 .《一部系统研究康德美学思想的力作——评康德美学思想研究》,李玉平,《苏州大学学报》 43 .《开阔视野中的康德美学》,钱雯《文汇读书周报》 134 .《探询康德的美学心路——读朱志荣的〈康德美学思想研究〉》,汪裕雄,《江淮论坛》 65 .《康德美学研究的新创获——读〈康德美学思想研究〉》,江守义,《人民政协报》 1999 年 4 月 14 日 。6 .《中国文学艺术的文化整合——评〈中国文学艺术论〉》,叶帮义,《中国图书评论》 2001 年第 3 期。7 .《探询中国文学艺术的底牌——读〈中国文学艺术论〉》,薛玉坤,《太原日报》 2001 年 5 月 7 日 。8 .《读〈中国文学艺术论〉》,刘锋杰,《苏州大学学报》 2002 、 29 .《具有中国特色的文学阐释——评朱志荣〈中国文学艺术论〉》,张勇,《新闻出版交流》, 310 .《依于本源而居者——评朱志荣〈商代审美意识研究〉》朱军,《美与时代》 2004 年第 2 期下。11 .《追踪华夏美学的源头——评〈商代审美意识研究〉》,《学术界》 2004 年第 5 期。12 .《华夏美学的源头回溯——评朱志荣〈商代审美意识研究〉》,《东方丛刊》 2004 年第 2 期。13 .《评朱志荣〈中国审美理论〉》,《文艺报》 2005 年 4 月。14 . 《返本开新,其功渐著——读朱志荣教授的〈中国审美理论〉》《常熟理工学院学报》 2005 年第 5 期。15 .《评朱志荣的〈中国审美理论〉》,高海燕、莫先武 《江海学刊》 2006 年第 1 期。16 .《全球视野下中国审美理论建设的新成果——评朱志荣〈中国审美理论〉》《苏州大学学报》 2006 年第 2 期。
从方向来说的话,自然是科学领域的。从级别来说,是非核心的。图示显示的是学报的四个版:N是自然科学类的;C是社会科学类的;G是教育类的。如果从级别和方向介绍的都不是你想了解的那个点,你可以自己搜一搜,看看简介内容,也应该可以了解的差不多了。
期刊名称:对外汉语教学与研究版研究类期刊。本学报全面涵盖教育科学,刊登各方面、各层次的教育科学研究论文,为“科教兴国”服务,刊物面向全国、面向世界。栏目有东南亚汉语言文化研究、对外汉语教学理论与教学法研究、跨文化交际研究、汉语研究、世界汉语教学动态研究等。有参考文献、英文目次和论文摘要。 东南亚汉语言文化研究对外汉语教学理论与教学法研究跨文化交际研究汉语研究世界汉语教学动态研究
一般军训两个星期左右,在云南陆军学院,按高考英语来分英语班,分数要看当年的总体情况来定了,不过不管分到快班还是慢班,只要努力,四六级没问题的。
任Member ofIMS-China Committee;中国统计学会理事;中国概率统计学会理事;中国现场统计学会常务理事;中国教育统计学会常务理事;中国现场统计学会资源与环境统计分会常务理事;中国现场统计学会生存分析分会理事;全国统计教材编审委员会委员;教育部高等学校数学与统计学教学指导委员会统计学专业教学指导分委员会委员;云南省统计学会副会长;《应用概率统计》编委;《数理统计与管理》编委;《Journal of Statistical and Econometric Methods》编委;《云南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编委;《美国数学评论》评论员。
1.郭明龙:“人类基因信息权益的本权配置”,《法学》2012年2月(2012年第2期),CSSCI。2.郭明龙:“论个人信息之商品化”,《法学论坛》2012年11月(2012年第6期),CSSCI。3.郭明龙:“论精神损害赔偿中的‘侵权人获利’因素”,《法商研究》,2009年2月(2009年第1期),CSSCI。4.郭明龙:“论不动产“冒名处分”中善意第三人权益之保护——兼与王利明教授、傅鼎生教授商榷”,《武汉理工大学学报(社科版)》2012年10月(2012年第5期),核心期刊。5.郭明龙:“精神性人格权之定性—兼论侵权责任法第20条对人格权立法之推进”,《人民论坛》2012年8 月(2012年8月下),核心期刊。6.郭明龙:“民事责任范畴论纲——三种对立主张的检视”,《新疆社会科学》2008年5月(2008年第3期),CSSCI。7.郭明龙:“对第三人侵害债权的理论反思”,《新疆社会科学》,2007年12月(2007年第6期),CSSCI。8.张新宝、郭明龙:“论侵权死亡的精神损害赔偿”,《法学杂志》2009年1月(2009年第1期),CSSCI。9.王利民、郭明龙:“民事责任归责原则新论——过错推定规则的演进:现代归责原则的发展”,《法学论坛》,2006年12月(2006年第6期),CSSCI。10.王利民、郭明龙:“论和谐社会的私法构建”,《河北法学》,2006年2月(2006年第2期),CSSCI。11.郭明龙:“论物权请求权的独立性与纯粹性——以物权请求权实现之费用负担为切入点的分析”,《黑龙江社会科学》,2008年1月(2008年第1期),CSSCI扩展版。12.郭明龙:“拟制与衡平:一般人格权保护之路径”,《广西社会科学》,2008年5月(2008年第5期),CSSCI扩展版。13.郭明龙:“侵权统一救济模式质论补遗”,《兰州学刊》,2007年3月(2007年第3期),CSSCI扩展版14.郭明龙、王利民:“转制与应对——论我国不动产登记瑕疵救济模式的结构性变革”,《云南大学学报(法学版)》,2006年10月(2006年第5期),专业期刊。15.郭明龙:“论机动车商业价值贬损赔偿”,《判解研究》2008年4月(2008年第1辑),专业期刊。16.张新宝,郭明龙:“侵权死亡精神损害赔偿数额之算定”,《判解研究》,2008年6月(2008年第2辑),专业期刊。17.张新宝、郭明龙:“侵权责任请求权与不当得利请求权的关系”,载于易继明主编:《私法》,华中科技大学出版社,2008年12月。18.郭明龙:“论机动车商业价值贬损赔偿”,《疑难侵权案件理论与实践研究》,法律出版社2012年6月版,论文集 。19.郭明龙:“论统一司法考试制度对民法教学改革的启示”,《法学教育改革与探索》,法律出版社2010年10月版,论文集。20.郭明龙:“侵权责任请求权与无因管理关系辨析”,《天津滨海法学》,人民法院出版社2010年8月版,论文集。21.王利民、郭明龙:“逻辑转换与制度创新”,《政法论丛》,2006年10月(2006年第5期)。22.郭明龙:“消费者与消费行为的界定”,《团结》,2006年10月(2006年第5期),综合期刊。23.郭明龙:“附带诉讼制度构建质疑——兼论行政、民事纠纷交织案件的处理”,《广西政法管理干部学院学报》,2006年3月(2006年第2期),专业期刊。24.郭明龙:“论科学发展观指导下的民法发展”,《政法论丛》,2005年2月(2005年第1期),专业期刊。25.郭明龙:“离婚诉讼一方当事人与他人达成调解幷主张系共同债务,该调解书效力应如何认定”,《人民法院报》2004年9月23日第3版。26.郭明龙:“银行信贷员持储户现金回银行办理正式储蓄手续途中遭窃谁承担责任”,《人民法院报》2003年10月19日第3版。27.郭明龙:“受害人因其弟侵权死亡其母放弃追究其弟责任——对其近亲属的死亡赔偿金是否扣减”,《人民法院报》2003年7月3日第3版。28.郭明龙:“第三人举证确凿不能作为定案依据——兼与惠春霞同志商榷”,《人民法院报》2003年5月18日第3版。29.郭明龙:“试论对具体行政行为的附带性审查”,《政法论丛》2002年第3期,专业期刊。
代表性著作及主编资料: 《当代散文流变研究》,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7年7月版;《边缘的批评》,太白文艺出版社2009年6月版;《行走的风景》(散文集),西安地图出版社2000年10月版;《走过陕北》(散文集),西安地图出版社2001年10月版;6.《路遥研究资料汇编》(第二主编),中国文史出版社2006年版;7.《延安文艺研究论丛》(第一主编),陕西人民出版社2012年版;8.《路遥纪念集》(第二主编),人民文学出版社2007年版;9.《路遥再解读》(第二主编),陕西人民出版社2008年版;10.《红色延安》(合著),陕西旅游出版社2010年版;《路遥全集》(特邀编辑),北京十月文艺出版社2013年版。代表性论文与评论: 1.《当代散文创作个性精神的式微与复归》——人大“现当代文学文摘卡片”1997年摘录。2.《回归真实与自由之岸——90年代“随笔热”现象的考察》——人大“现当代文学文摘卡片”2000年第一辑摘录。3.《九十年代散文创作中人文精神因素的考察》——人大复印资料《中国现代、当代文学研究》2001年第2期全文转载。《困惑与突围的风景——20世纪90年代散文现象浅论》——人大复印资料《中国现代、当代文学研究》2001年第11期全文转载。《挚恋土地的美文——浅论刘成章陕北风情散文》——人大“现当代文学文摘卡片”2001年第3期摘录。《高原生命的火烈颂歌,民族魂魄的诗性礼赞——刘成章散文〈安塞腰鼓〉赏析》——《名作欣赏》(核心)2001年第5期,入选人教版中学语文实验教材七年级下册《语文教学参考书》。《从自由言说到自觉言说的整合——“延安时期”散文现象浅论》——人大复印资料《中国现代、当代文学研究》2002年第9期全文转载。《散文:当下状态解读与未来走向展望》——《当代文坛》(核心)2002年第6期。《路遥研究述评》——人大复印资料《中国现代、当代文学研究》2003年第5期全文转载。《泛文学化时代散文研究的几个问题》——《理论与创作》2003年第2期。《“大散文”:意象阔远的散文天地》——《解放军艺术学院学报》2003年第3期。《抒情机制的确立与抒情散文的兴盛——“十七年时期”散文现象浅论》——《海南师范学院学报》2003年第6期。《生命写作学刍论》——《延安大学学报》2004年第1期。《散文化时代的小说走向》——《当代文坛》2005年第2期;福建人民出版社《2003年:文学观点》观点摘录。《由民间到广场:“延安时期”陕北民歌的彰显之路》(第一作者)——《西南民族大学学报》2006年第3期。《泼洒激情铸美文——刘成章〈扛椽树〉赏析》——《名作欣赏》2006年第11期。《“人道主义”视阈下的新时期散文写作——“新时期散文现象”浅论》——《海南师范大学学报》2006年4期。《应当以怎样的姿态研究“当代散文”》——《甘肃社会科学》2007年5期。《八十年代以来“延安时期作家”全集、文集出版情况概述》——人大复印资料《中国现代、当代文学研究》2008年第2期全文转载。《当代散文理论建设的历史回顾与反思》——《文艺争鸣》2008年10期。《在不断突破中前行——高鸿长篇小说创作论》——《当代文坛》2010年1期。《革命历史题材影视剧中的“延安”元素》——《文艺争鸣》2010年10期。《“延安时期”文化自觉的历史经验与现实意义》——《中国浦东干部学院学报》2012年4期。《由<高干大>看“延安文艺”的转型之路》——《延安大学学报》2012年第5期。25.《乡土中国的文学言说》(合作)——《延河》2012年第4期,《文学报》2012年5月10日整版转载。《路遥:一位真正活在读者心中的作家》——《中国社会科学报》2009年7月9日“学林”版。《创新还是炒作——我对“在场主义散文”倡导者的几点看法》——《中国社会科学报》2010年1月19日“文学”版。《<讲话>催生强大文化合力》——《中国社会科学报》2012年5月28日“特别策划”版。《西部散文:捍守精神高地》——《中国社会科学报》2012年6月8日“文学”版。《批评家不妨搞点创作》——《文艺报》2008年12月9日第2版。《文艺评论要关注“小人物”的创作》——《文艺报》2010年3月22日第2版。《延安文艺座谈会的前前后后》——《中国文化报》2012年5月17日第7版。《新近发现的路遥1980年前后致谷溪的六封信》,《新文学史料》2013年第3期。《为什么路遥作品历久弥新》,《文艺报》2013年5月27日。《温暖情怀与励志功能——读<平凡的世界>》,《人民日报》2013年6月25日第24版。代表性文学作品:散文《漫步秦直道》(人民教育出版社2000年版全日制普通高级中学《语文读本》第一册);散文《我的“延川老乡”——关于北京知青的记忆》(《新华文摘》2013年第14期);小说《土地纪事》(《当代》1989年第6期);小说《窑变》(《延河》1990年第6期);散文《书信的话题》(《散文》2000年第11期)。主持重要课题: 延安时期作家类型生成研究,国家社会科学基金项目(2009年);延安文艺与20世纪中国民间文化,国家社科基金重大项目子课题(2011年);编纂“延安文学档案·散文卷”,国家社科出版基金子项目(2013年);参加学术会议: 10参加第九次中国现代文学研究会学术年会(大连);10参加第11届中国当代文学研究会学术年会并大会发言(济南);11参加中国作家协会第八次全国代表大会(北京);5 参加“延安文艺与20世纪中国文学国际学术研讨会”并大会演讲(西安);
《“吃人”叙事的历史变形记》 《文艺研究》2014年第4期,《新华文摘》2014年第13期全文转载; 《人大复印资料》2014年第7期全文转载《论新时期初期小说的“人民”话语》,《中国现代文学研究丛刊》2014年第6期《民间形式向民族形式转型的标志——从“新秧歌剧”到“新歌剧”》,《中国现代文学研究丛刊》2012年第8期《如何“现代”,怎样“文学”?》,《中国现代文学研究丛刊》2008年第2期《评陈军著<戏剧文学与剧院剧场——以“郭、老、曹”与北京人艺为例>》,《中国现代文学研究丛刊》2012年第6期《重新体味“小感触”中的大时代与大境界》,《鲁迅研究月刊》2012年第12期《当代文学史写作:方法、可能与限度》,《三峡大学学报》(人文社科版)2004年第5期,《高等学校文科学术文摘》2004年第6期全文转载《“历史”的镜像:在现代化的视野中》,《扬子江评论》2009年第4期《宏大叙事视野里的“鲁剧”地域美学阐释》,《东岳论丛》2014年第3期《民间文化与莫言小说的传奇性》,《文艺争鸣》2004年第6期《人学:马克思的美学基点及其归宿》,《内蒙古社会科学》2004年第4期《敞开与遮蔽:文学史叙述方法及其限度》,《云梦学刊》2004年第6期,《社会科学报》2006年12月6日摘要,全文收入余三定主编《当代学术史研究》,人民出版社2009年版。全文收入王万森、刘新锁主编《文学历史的跟踪:1980年以来的中国当代文学史著述史料辑》,人民出版社2014年版《穿越文化的心灵遇合与理性评判》,《回族研究》2002年第3期《论〈茶馆〉的现代性》,《艺术百家》2005年第2期《新视阈中的可能性探寻》,《中国图书评论》2003年第4期《论废名小说中的儒家文化意识》《扬州大学学报》(人文社科版)2006年第3期《论新时期中后期小说中的“结构”意识形态》,《山东师范大学学报》(人文社科版)2006年第2期《革命时代的生活与文学之美——<这边风景>简论》,《东方论坛》2014年第1期《中国现代性与“新时期”小说的自我认同》,《海南师范大学学报》(社科版)2014年第4期《“情”的政治与抒情的政治学:20世纪中国政治抒情诗》,《青岛大学师范学院学报》2012年第2期《诗·革命·历史:革命叙事诗的诗学政治化阐释——兼论李季的叙事诗创作》,《东方论坛》2012年第5期《“五四”启蒙传统的回归与重构——“新时期”初期小说的启蒙认同困境及其叙事表征(之三)》,《社会科学论坛》2012年第6期《中国现代性悖论语境中的思考与写作》,《海南师范大学学报》(人文社科版)2011年第12期。《“新时期”知识分子的认同建构及其叙事表征》,《玉溪师范学院学报》2011年第10期。《“人民”话语中的“个体”言说困局——“新时期”初期小说的启蒙认同困境及其叙事表征(之二)》,《社会科学论坛》2011年第10期。《“人学”话语与“人民”话语的纠结——“新时期”初期小说的启蒙认同困境及其叙事表征》,《社会科学论坛》2011年第3期。《1990年代以来中国文学叙事的认同危机:语言视角的考察》,《东方论坛》2011年第4期。《叙事的耗散与主体的困境——1990年代以来中国文学叙事的自我建构与认同危机》,《青岛大学师范学院学报》2011年第2期。《论中国现代散文的语言艺术》,《石家庄学院学报》2011年第5期。《充满张力的寓言化叙事》,《鲁迅新论》,姜振昌、刘增人主编《鲁迅新论》(第一辑),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9年版。《“暴虐”与“复仇”:奴隶时代的心理证词》,姜振昌、刘增人主编《鲁迅新论》(第一辑),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9年版。《乡土中国的情感记忆及悖论性生命体验——重读<朝花夕拾>》,姜振昌、刘增人主编《鲁迅新论》(第二辑),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11年版。《镜像自我与语言建构的主体》,温奉桥主编《文学的医心》,中国海洋大学出版社2011年版。《拆除深度与意义的重建》,《社会科学论坛》2010年第11期。《“寻根”作家的认同焦虑与构建“文化中国”的难局》,《社会科学论坛》2010年第21期。《“日常生活”叙事与跨世纪中国小说的自我认同》,《东方论坛》2010年第2期。《<黄鹂声声带血鸣——孙犁抗日小说研究>的方法论启示》,《东方论坛》2010年第5期。《当前青少年学生文学阅读调查研究》,《上海商学院学报》2010年第6期。《叙事的自我认同及其危机:1980年代与1990年代小说的辩证》,《青岛大学师范学院学报》2010年第2期。《构建现代性进程中的乡土中国形象》,《海南师范大学学报》2009年第4期。《新世纪小说的影像化叙事批判》《东方论坛》2009年第4期《文学话语与新闻话语的纠结——论新世纪小说的认同危机》,《玉溪师范学院学报》2009年第11期。《传媒景深中的中国现代文学景观》,《海南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8年第6期。《新世纪小说的新闻化叙事批判》,《东方论坛》2008年第3期《追索欲望时代的精神可能》,《青岛文学》2008年第5期《反思传统与悼念青春的孤本书写》,《海南师范大学学报》2013年第2期。《现代文学批评本体的寻绎及其文化阐释》,《东方论坛》2013年第4期。《论中国当代文学史教学中的“文史结合”问题》,《玉溪师范学院学报》2013年第6期。《“大时代”的文学批评和大视野的历史图绘》,《海南师范大学学报》2013年第11期。《天雨海风叙乡愁——读余光中散文〈听听那冷雨〉》,《贵州文史丛刊》2005年第1期《传奇;莫言小说的叙事资源与美学特征》,《唐都学刊》2005年第1期《论中国当代小说中的“日常生活”叙事》,《玉溪师范学院学报》2005年第2期《“日常生活”叙事:20世纪90年代中国女性写作的主体意识》,《石油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5年第6期。《论中国现代散文的“情”“志”之美》,《兵团教育学院学报》2005年第1期《论先锋小说的崛起及其艺术影响》,《新疆财经学院学报》,2005年第3期《充满张力的寓言化叙事——重读〈孔乙己〉》,《社会科学论坛》2004年第1期《“酷虐”与“复仇”:奴隶时代的心理证词》,《社会科学论坛》2004年第7期《“自我”的镜像:徘徊于建构与解构之间》,《泰山学院学报》2004年第5期《马克思<1844年经济学哲学手稿>中的美学视角及其归宿》,《石家庄经济学院学报》2004年第5期《论中国现代散文小品的艺术流变》,《萍乡高等专科学校学报》2004年第3期《论“文化寻根”小说的渊源及价值取向》,《太原理工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4年第3期《“诗”与“生活”之间——论中国现代散文的语言个性》,《新疆财经学院学报》2004年第2期《寻求“自我”生成的历史基点》,《泰山学院学报》2003年第5期《镜中飞翔:现代性文化语境中“自我”的重建》,《玉溪师范学院学报》2003年第2期《故乡记忆与儒禅文化精神》,《湖北经济学院学报》2003年第6期《现实处境与突围策略——论90年代女性写作》,《青岛化工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00年第4期《世俗之相的摹写》,《青岛文学》2000年第5期《对话意识与狂欢化写作》,《鸭绿江》1998年第5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