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自然版和社会版。只知道社会版的比较厉害。也属于省级刊物吧
祝峰,闽南师范大学福建省闽江学者特聘教授,粒计算福建省高校重点实验室主任。福建省高等学校科技创新团队学术带头人,粒计算福建省高校重点实验室主任,兼任计算机系副主任。 祝峰教授是新西兰奥克兰大学计算机科学博士,新西兰奥克兰大学计算机系博士后,美国亚利桑那大学系统工程硕士,曾任电子科技大学计算机科学与工程学院教授。祝峰教授还担任中国人工智能学会理事,福建省人工智能学会副理事长,国际粗糙集学会理事会(八人)理事、网站主编,国际粒计算学会中国分会副主席,中国人工智能学会人工智能基础专业委员会副主任,IJGCRSIS国际期刊编委,闽南师范大学学报自然版主编。2012年荣获IEEE粒计算学会杰出贡献奖。承担国家自然科学基金、福建省自然科学基金和科技重点项目各一项,指导在读博士生2名,硕士生15名 。祝峰教授有五篇论文的引用次数超过百次,分别是355次、244次、156次、140次和139次。单篇论文最高SCI引用107次,SCI他引92次;有五篇论文的SCI他引次数超过四十次,分别是92、69、55、50和44次;有五篇论文的SCOPUS引用次数超过八十次,分别是227、176、111、104和84次;SCOPUS上引用指标 h-index=13。
好像不需要,还有一定稿费!
广西师范大学和广西师范学院是完全不同的两个学校。 广西师范大学是广西壮族自治区重点大学,坐落在世界著名山水旅游名城、国家首批历史文化名城桂林市。学校现有王城、育才和雁山三个校区,占地面积4100多亩。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来华留学示范基地高校,“中西部高校基础能力建设工程入选高校,广西具有博士学位授予权的6所高校之一。2014年12月5月,入选卓越教师培养计划。 广西师范学院是广西壮族自治区属普通本科院校,坐落于广西壮族自治区首府南宁市,其前身为创办于1953年的广西教师进修学院。1978年12月经国务院批准,成为广西壮族自治区区属普通全日制本科师范院校。1998年被国务院学位委员会批准为硕士学位授予单位。2003年1月1日,原广西南宁民族师范学校并入广西师范学院。
广西师范大学和广西师范学院是两所完全不同的高校,位于不同的城市,有着不同的历史渊源。1、广西师范大学位于广西壮族自治区桂林市,前身为创办于1932年的广西省立师范专科学校,是国家教育部与广西壮族自治区人民政府共建高校、“中西部高校基础能力建设工程项目”高校,有王城、育才、雁山3个校区。2017年,学校被评为教育部全国第二批深化创新创业教育改革示范性高校。2、广西师范学院位于广西壮族自治区南宁市,前身为创办于1953年10月的广西中等学校教师进修学院,现有明秀、长岗、五合、武鸣4个校区,是国家中西部高校基础能力建设工程(二期)项目学校,全国第二批深化创新创业教育改革示范高校。扩展资料:1、广西师范大学概况截至2018年3月,广西师范大学校园面积4100多亩;在职教职员工2355人,全日制本科生26831人,硕士生6386人,博士生171人,各类留学生近1600人,成人教育学生16000多人。建制教学学院(部)21个,全日制普通本科专业78个,硕士学位授权一级学科27个、专业硕士学位授权点19个,博士学位授权一级学科6个,博士后科研流动站3个,广西(高校)重点学科35个,学科专业涵盖了除军事学外的12大门类,文科的学科门类、博士点、硕士点及自治区级文科重点学科均位居广西高校前列。2、广西师范学院概况广西师范学院占地面积53亩,学校图书馆藏书49万册,生均纸质图书37册,另有电子图书67万种,合作举办1所独立学院。全日制普通本科生14693人,硕士研究生1362人。现有学科专业涵盖哲学、经济学、法学、教育学、文学、历史学、理学、工学、管理学、艺术学等10个学科门类。现有普通本科专业66个,硕士学位授权一级学科13个、硕士学位授权二级学科82个、专业硕士学位授权点10个。拥有应用数学、测绘地理等院士工作站2个。有教育部重点实验室1个、自治区重点实验室1个、自治区重点实验室培育基地1个,广西高校重点实验室4个、广西高校人文社科重点研究基地1个,省部级基地中心5个。参考资料:广西师范大学官网-学校简介广西师范学院官网-学校简介
广西师范大学和广西师范学院不是一个学校,一个在桂林一个在南宁,广西师范学院原名为南宁师范学院,后来改名为广西师范学院,广西师范大学则一直是叫这个名字广西师范大学比师院的确要好很多
不是,是ASPT来源刊、中国期刊网来源刊。哲学社会科学版是的。
《“吃人”叙事的历史变形记》 《文艺研究》2014年第4期,《新华文摘》2014年第13期全文转载; 《人大复印资料》2014年第7期全文转载《论新时期初期小说的“人民”话语》,《中国现代文学研究丛刊》2014年第6期《民间形式向民族形式转型的标志——从“新秧歌剧”到“新歌剧”》,《中国现代文学研究丛刊》2012年第8期《如何“现代”,怎样“文学”?》,《中国现代文学研究丛刊》2008年第2期《评陈军著<戏剧文学与剧院剧场——以“郭、老、曹”与北京人艺为例>》,《中国现代文学研究丛刊》2012年第6期《重新体味“小感触”中的大时代与大境界》,《鲁迅研究月刊》2012年第12期《当代文学史写作:方法、可能与限度》,《三峡大学学报》(人文社科版)2004年第5期,《高等学校文科学术文摘》2004年第6期全文转载《“历史”的镜像:在现代化的视野中》,《扬子江评论》2009年第4期《宏大叙事视野里的“鲁剧”地域美学阐释》,《东岳论丛》2014年第3期《民间文化与莫言小说的传奇性》,《文艺争鸣》2004年第6期《人学:马克思的美学基点及其归宿》,《内蒙古社会科学》2004年第4期《敞开与遮蔽:文学史叙述方法及其限度》,《云梦学刊》2004年第6期,《社会科学报》2006年12月6日摘要,全文收入余三定主编《当代学术史研究》,人民出版社2009年版。全文收入王万森、刘新锁主编《文学历史的跟踪:1980年以来的中国当代文学史著述史料辑》,人民出版社2014年版《穿越文化的心灵遇合与理性评判》,《回族研究》2002年第3期《论〈茶馆〉的现代性》,《艺术百家》2005年第2期《新视阈中的可能性探寻》,《中国图书评论》2003年第4期《论废名小说中的儒家文化意识》《扬州大学学报》(人文社科版)2006年第3期《论新时期中后期小说中的“结构”意识形态》,《山东师范大学学报》(人文社科版)2006年第2期《革命时代的生活与文学之美——<这边风景>简论》,《东方论坛》2014年第1期《中国现代性与“新时期”小说的自我认同》,《海南师范大学学报》(社科版)2014年第4期《“情”的政治与抒情的政治学:20世纪中国政治抒情诗》,《青岛大学师范学院学报》2012年第2期《诗·革命·历史:革命叙事诗的诗学政治化阐释——兼论李季的叙事诗创作》,《东方论坛》2012年第5期《“五四”启蒙传统的回归与重构——“新时期”初期小说的启蒙认同困境及其叙事表征(之三)》,《社会科学论坛》2012年第6期《中国现代性悖论语境中的思考与写作》,《海南师范大学学报》(人文社科版)2011年第12期。《“新时期”知识分子的认同建构及其叙事表征》,《玉溪师范学院学报》2011年第10期。《“人民”话语中的“个体”言说困局——“新时期”初期小说的启蒙认同困境及其叙事表征(之二)》,《社会科学论坛》2011年第10期。《“人学”话语与“人民”话语的纠结——“新时期”初期小说的启蒙认同困境及其叙事表征》,《社会科学论坛》2011年第3期。《1990年代以来中国文学叙事的认同危机:语言视角的考察》,《东方论坛》2011年第4期。《叙事的耗散与主体的困境——1990年代以来中国文学叙事的自我建构与认同危机》,《青岛大学师范学院学报》2011年第2期。《论中国现代散文的语言艺术》,《石家庄学院学报》2011年第5期。《充满张力的寓言化叙事》,《鲁迅新论》,姜振昌、刘增人主编《鲁迅新论》(第一辑),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9年版。《“暴虐”与“复仇”:奴隶时代的心理证词》,姜振昌、刘增人主编《鲁迅新论》(第一辑),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9年版。《乡土中国的情感记忆及悖论性生命体验——重读<朝花夕拾>》,姜振昌、刘增人主编《鲁迅新论》(第二辑),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11年版。《镜像自我与语言建构的主体》,温奉桥主编《文学的医心》,中国海洋大学出版社2011年版。《拆除深度与意义的重建》,《社会科学论坛》2010年第11期。《“寻根”作家的认同焦虑与构建“文化中国”的难局》,《社会科学论坛》2010年第21期。《“日常生活”叙事与跨世纪中国小说的自我认同》,《东方论坛》2010年第2期。《<黄鹂声声带血鸣——孙犁抗日小说研究>的方法论启示》,《东方论坛》2010年第5期。《当前青少年学生文学阅读调查研究》,《上海商学院学报》2010年第6期。《叙事的自我认同及其危机:1980年代与1990年代小说的辩证》,《青岛大学师范学院学报》2010年第2期。《构建现代性进程中的乡土中国形象》,《海南师范大学学报》2009年第4期。《新世纪小说的影像化叙事批判》《东方论坛》2009年第4期《文学话语与新闻话语的纠结——论新世纪小说的认同危机》,《玉溪师范学院学报》2009年第11期。《传媒景深中的中国现代文学景观》,《海南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8年第6期。《新世纪小说的新闻化叙事批判》,《东方论坛》2008年第3期《追索欲望时代的精神可能》,《青岛文学》2008年第5期《反思传统与悼念青春的孤本书写》,《海南师范大学学报》2013年第2期。《现代文学批评本体的寻绎及其文化阐释》,《东方论坛》2013年第4期。《论中国当代文学史教学中的“文史结合”问题》,《玉溪师范学院学报》2013年第6期。《“大时代”的文学批评和大视野的历史图绘》,《海南师范大学学报》2013年第11期。《天雨海风叙乡愁——读余光中散文〈听听那冷雨〉》,《贵州文史丛刊》2005年第1期《传奇;莫言小说的叙事资源与美学特征》,《唐都学刊》2005年第1期《论中国当代小说中的“日常生活”叙事》,《玉溪师范学院学报》2005年第2期《“日常生活”叙事:20世纪90年代中国女性写作的主体意识》,《石油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5年第6期。《论中国现代散文的“情”“志”之美》,《兵团教育学院学报》2005年第1期《论先锋小说的崛起及其艺术影响》,《新疆财经学院学报》,2005年第3期《充满张力的寓言化叙事——重读〈孔乙己〉》,《社会科学论坛》2004年第1期《“酷虐”与“复仇”:奴隶时代的心理证词》,《社会科学论坛》2004年第7期《“自我”的镜像:徘徊于建构与解构之间》,《泰山学院学报》2004年第5期《马克思<1844年经济学哲学手稿>中的美学视角及其归宿》,《石家庄经济学院学报》2004年第5期《论中国现代散文小品的艺术流变》,《萍乡高等专科学校学报》2004年第3期《论“文化寻根”小说的渊源及价值取向》,《太原理工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4年第3期《“诗”与“生活”之间——论中国现代散文的语言个性》,《新疆财经学院学报》2004年第2期《寻求“自我”生成的历史基点》,《泰山学院学报》2003年第5期《镜中飞翔:现代性文化语境中“自我”的重建》,《玉溪师范学院学报》2003年第2期《故乡记忆与儒禅文化精神》,《湖北经济学院学报》2003年第6期《现实处境与突围策略——论90年代女性写作》,《青岛化工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00年第4期《世俗之相的摹写》,《青岛文学》2000年第5期《对话意识与狂欢化写作》,《鸭绿江》1998年第5期
(一)论文:学术期刊1.《重新认识叶绍钧小说的文学史地位》,《文学评论》2003年第4期。该文被收入中国社会科学院文学研究所编辑的《中国文学年鉴2004》。2.《论〈红旗谱〉的日常生活描写》,《文学评论》2008年第4期。 《现当代文学史写作的文学视角与历史化态度》,《中国现代文学研究丛刊》2009年第3期。 《〈李自成〉:被曲解遮蔽的当代长篇小说杰作》,《中国现代文学研究丛刊》2011年第2期。5.《鲁迅的亲情观及其在小说创作中的表现》,《中国现代文学研究丛刊》2013年第11期。6.《“史诗性”与“红色经典”的文学价值评估》,《文艺争鸣》2007年第6期,人大复印资料《中国现代、当代文学研究》 2007年第10期全文转载。《“土改”叙事中的道义问题——就〈太阳照在桑干河上〉、〈暴风骤雨〉的评价与刘再复等先生商榷》,《海南师范大学学报》2010年第6期,人大复印资料《中国现代、当代文学研究》2011年第5期全文转载。《丁玲研究》2010年第1期全文转载。《丁玲与中国当代文学》(第十一次丁玲研究国际学术研讨会论文集,厦门大学出版社2012年版)全文收入。8.《三十年代现代派小说三作家之比较》,《天津师大学报》1998年第6期,人大复印资料《中国现代、当代文学研究》 1999年第2期全文转载。9.《生命感伤体验的诗化表达》,《天津师范大学学报》2003年第1期,人大复印资料《中国现代、当代文学研究》 2003年第7期全文转载。10.《文学·社会生活·个体生命》,《理论与现代化》2000年第9期。人大复印资料《毛泽东思想研究》 2000年第6期全文转载。11.《也论新写实小说作家的心态》,《艺术广角》1992年第1期,人大复印资料《中国现代、当代文学研究》1992年第4期全文转载。12.《中国现代作家幽默特色论析》,《南开学报》1997年第6期,《新华文摘》1998年第2期摘要。13.《京派小说:和谐蕴藉的浪漫主义》,《南开学报》2000年第2期,《中国社会科学文摘》 2000年第4期摘要。14.《从文学角度看20世纪二三十年代之交的“革命小说”》,《天津社会科学》2003年第 6期。中国人民大学书报资料中心《中国现当代文学文摘卡》2004年第1期摘要。15.《沈从文与师陀:创作个性的自觉追求》,《湘潭大学学报》2004年第2期。中国人民大学书报资料中心《中国现当代文学文摘卡》 2004年第3期摘要。16.《鲁迅:奇迹般的起点》,《鲁迅研究月刊》2006年第12期。17.《〈祝福〉及其两个前文本的互文性研究》,《鲁迅研究月刊》2011年第11期。18.《具有“红楼”血缘的两部中国现代小说》,《红楼梦学刊》2002年第1期。19.《论茅盾小说创作方法的非主流性》,《茅盾研究》第8辑,新华出版社2003年出版。20.《论七月派小说的创作追求和艺术风貌》,《天津师大学报》2000年第3期。21.《巴金:革命年代的五四话语》,《河北大学学报》2004年第4期。22.《从文学角度看“红色经典”》,《河北大学学报》2005年第3期。23.《不同生命欲求之间的冲突——重读〈寒夜〉》,《河北大学学报》2006年第5期。《否定之否定的反思——新世纪视野下重读〈讲话〉》,《河北大学学报》2011年第2期。《“反着写”的偏颇——〈丰乳肥臀〉对“革命历史小说”的彻底颠覆及其意味》,《河北大学学报》2012年第1期。26.《文学与人道主义:不解之缘》,《理论与现代化》1997年第4期。27.《“二沈”小说创作异同论》,《山西师大学报》1998年第3期。28.《理论观点,还是具体感受的世界观?》,《海南师院学报》1998年第3期。29.《两种现实主义》,《理论与现代化》1998年第9期。30.《创作方法:文学理论不该遗弃的概念》,《新疆大学学报》2002年第3期。31.《中国社会剖析派的西方渊源》,《东方论坛》2002年第5期。32.《创作方法与创作原则:不同层次的概念》,《河南社会科学》2002年第6期。33.《文学观、小说观与中国现代小说史》,《河南社会科学》2003年第2期。34.《关于〈围城〉的文学史地位》,《江南大学学报》2004年第3期。35.《丁玲:革命年代的个性话语》,《二十世纪中国社会变革的多彩画卷——丁玲百年诞辰国际学术研讨会论文集》,湖南文艺出版社2006年3月出版。本文曾在第9届丁玲研究国际学术研讨会大会宣读。36.《山药蛋派:创作方法的反思》,《天津师专学报》1999年第4期。37.《论诺贝尔文学的求真精神与理想主义》,《文学·传播·教育》,天津教育出版社1999年版。38.《理论与批评:不菲的实绩,失衡的时空》,《回眸与前瞻》,天津社会科学院出版社2001年版。39.《爱国主义的历史性》,《爱国主义与民族文化》,东方出版社1993年版。40.《完备翔实的中国史籍》,《爱国主义与民族文化》,东方出版社1993年版。41.《“艺术本体”论》,《天津师专学报》1991年第3期。42.《〈管子〉——中国美学思想的滥觞》,《天津师专学报》1992年第4期。43.《谈谈谈歌和他的小说》,《作品》2008年第4期。44.《〈艳阳天〉:权力斗争的日常传奇》,《石家庄铁道学院学报》2009年第4期。45.《自由与革命:矛盾中的艰难抉择——也论丁玲的左转》(第二作者),《新气象,新开拓——第十次丁玲研究国际学术研讨会文集》,同济大学出版社2009年5月。《新世纪视野中的梁生宝形象》,《石家庄铁道大学学报》2011年第4期。《林道静形象的互文性解读》,《河北科技师范学院学报》2011年第4期。《作为文学史链条一环的“十七年”长篇小说》,《燕赵学术》(河北师范大学)2012年秋之卷。《五六十年代“红色经典”的文学史地位》,温儒敏、赵祖谟主编《中国现当代文学专题研究(第二版)》,北京大学出版社2013年8月版。《互文性视阈中的〈无名书〉》,《石家庄铁道大学学报》2013年第1期。《看丁玲的不同距离与角度》,《武陵学刊》2013年第4期。《〈红岩〉的文体价值与超时空精神价值》,《现代中国文化与文学》(CSSCI集刊)2014年第13辑。《重论“高于生活”及“理想人物”塑造》,《长安学术》2014年第5辑。 《〈丰乳肥臀〉与〈苦菜花〉的互文性解读》,《河北大学学报》2014年第2期。 《丁玲土改叙事与新时期以前主流意识形态的关系》,《首都师范大学学报》2014年第5期。报纸56.《从论争中梳理当代文艺脉络》,《光明日报》2006年1月9日。《让文学史真正成为文学自身的历史》,《中华读书报》2012年2月22日第9—10版。58.《百年文学双向交流的历史描述》,《文艺报》2002年6月18日。《个性主义与“革命”性格——丁玲的人格与创作》,《文艺报》2011年3月11日第7版。《丁玲研究》2011年第1期全文转载。《互文性视阈中的〈最后的生产队〉》,《文艺报》2012年3月9日第7版。《〈李自成〉的主题与姚雪垠的立场》,《文艺报》2012年4月18日第7版。《艾芜与许地山关于人生哲学的“对话”》, 《文艺报》2012年12月14日第6版。《创造社作家的“浪漫”性格》,《文艺报》2013年3月22日第5版。《新月社三诗人的爱与死及人与诗》,《文艺报》2013年5月20日第7版。65.《从〈林则徐〉到〈鸦片战争〉:视角的转换》,《天津日报》1997年7月15日。本文获全国影评征文二等奖。66.《一个新的阎婆惜(评电视剧〈水浒传〉)》,《天津日报》1998年1月24日。67.《平视战争(看影片〈拯救大兵瑞恩〉)》,《天津日报》1998年11月25日。68.《张大民的生存哲学(评电影〈没事偷着乐〉)》,《天津日报》1999年2月3日(?)《“红色经典”中的英雄传奇》,《北京晚报》2009年7月24日。《〈红岩〉的意志传奇》,《北京晚报》2009年7月31日。《〈红旗谱〉有多少“水浒气”?》,《北京晚报》2009年8月7日。《“传奇”风行更显“日常”魅力》,《北京晚报》2009年8月14日。《〈我与丁玲五十年〉:透过陈明的眼睛看丁玲》,《中国图书商报》2010年2月2日。《值得保定人珍惜和骄傲的保定现代文化》,《保定日报》2012年2月23日。《河北籍作家概说(现代作家与保定之一)》,《保定日报》2012年8月5日。《保定作家群的辉煌(现代作家与保定之二)》,《保定日报》2012年8月12日。《擅长表现战争环境中人情美的孙犁(现代作家与保定之三)》,《保定日报》2012年8月19日。《将〈水浒传〉与〈红楼梦〉笔法结合的梁斌(现代作家与保定之四)》,《保定日报》2012年8月26日。79.《模糊空灵的〈透明的红萝卜〉》,《保定日报》2012年10月21日。80.《莫言是怎样从“售棉大路”走进“红高粱”地的》,《保定日报》2012年11月4日。《〈创业史〉的艺术魅力》,《文艺报》2014年2月21日。《历史小说的真实性与观照视角》,《文艺报》2014年9月19日。《浩然对现当代小说的独特贡献》,《文艺报》2014年10月27日。(二)著作:1.《“红色经典”的文学价值》(独著),人民出版社2009年出版。2.《中国现代小说史论》(独著),人民文学出版社 2006年出版。3.《中国现代小说研究概览》(主编),河北大学出版社2008年出版。4.《中国现代文学流派艺术研究》(合著),山西古籍出版社2001出版。 《趣味语文》(合著),中国书籍出版社2002年版出版。 《中国古代杰出人物画库》(合著),百花文艺出版社1999年出版。 《中国现当代文学专题研究(第二版)》(参编),北京大学出版社2013年出版。
《村上春树的悖论:虚拟时代的生存之道》,独撰,《东北师大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0年第4期,CSSCI论文。《村上春树可以作为东亚的“斗士”吗?——<奇鸟行状录>战争叙事论》,独撰,《外国文学评论》2010年第1期,国家级。《记忆的编年史:村上春树<奇鸟形状录>的叙事结构论》,独撰,《东疆学刊》2010年第1期,CSSCI论文。《身体的出场、规训与突围——论村上春树的“身体写作”》,合撰(第一作者),《东方丛刊》,2010年第2期,省级。《〈且听风吟〉的互文性文本策略》,《外国问题研究》,2010年第2期,省级。《“大众化”:中国文学现代话语系统生成机制的一种考察》,独撰,《长城》2009第1期,核心期刊。《走向“近代”与“文学”——日本大众文学源流的再思考》,独撰,《外国问题研究》2009第3期,(人大复印资料全文转载),CSSCI论文。8.《“乡土中国现代化”视域中的农民叙事》,独撰,《海南师范大学学报》2009第4期,省级。《“中间地点”论——村上春树的多元文化身份初探》,独撰,《外国文学评论》2008年第2期,国家级。《国内村上春树研究概况及走向》,独撰,《日本学论坛》2008年第2期,省级。《从小说到电影——〈一个陌生女人的来信〉的文化重构》,独撰,《电影文学》2007年3期,核心期刊。《契诃夫与中国现代戏剧的散文化结构》,独撰,《戏剧文学》2005年2期,核心期刊。《在平凡中承受生命之重》,《多元视角中的文本解读》,东北师范大学出版社2005年9月,省级。《对人类物化的独特思考》,《多元视角中的文本解读》,东北师范大学出版社2005年9月,省级。《人类本性的一次曝光》,《多元视角中的文本解读》,东北师范大学出版社2005年9月,省级。《小人物的生命悲歌——维林形象剖析》,独撰,《吉林省教育学院学报》2004年11期,省级。《契诃夫与中国现代文学》,独撰,《中文自学指导》2003年第5期,省级。《生命悲歌——契诃夫与现代中国的“小人物”形象》,独撰,《中文自学指导》2003年第2期,省级。《鲁迅与契诃夫文学中的“忧郁情怀”》, 独撰,《社会科学战线》2002年第6期,CSSCI论文。20.《彭家煌与“契诃夫风致”》,独撰,《东北师大学报》2002年第2期,CSSCI论文。《外国文学教学中的对话性建设》,独撰,《东北师大学报》2002年中国语言文学教学研究专辑,省级。《一部悲壮的史诗——左拉的〈萌芽〉》,独撰,《外国文学名著鉴赏》,吉林文史出版社2001年5月版,省级。《夜空的流星 文坛的惊雷——莫泊桑的中短篇小说》,独撰,《外国文学名著鉴赏》,吉林文史出版社2001年5月版,省级。《一部宣告20世纪小说诞生的作品——福楼拜的〈情感教育〉》,独撰,《外国文学名著鉴赏》,吉林文史出版社2001年5月版,省级。《寻觅人类灵魂的故乡——〈古希腊的神话与传说〉》,独撰,《外国文学名著鉴赏》一书,吉林文史出版社2001年5月版,省级。《不废江河万古流——读杨廷玉长篇小说〈不废江河〉》,独撰,《吉林日报》(文艺周刊)2000年11月14日(1),省级。《关于比较文学的几点思考》,合撰(第二作者),《中国比较文学教学研究会通讯》1997年第1期。【著作成果】《二十世纪日本文学批评》,刘研(合著),吉林人民出版社2009年9月,著作。《外国文学》,刘研(参编),高等教育出版社2008年11月,教材。《西方文论》,刘研(参编),高等教育出版社2007年4月第二版,教材。《西方文论选》,刘研(参编),高等教育出版社2007年4月第二版,教材。《契诃夫与中国现代文学》,刘研(自著),上海社会科学院出版社2006年1月,著作。《外国文学史》,刘研(参编),中国文联出版社2006年7月,教材。《外国文学作品选》,刘研(参编),中国文联出版社2006年7月,教材。8.《中国比较文学十论》,刘研(合著), 吉林文史出版社2005年9月。《外国文学史实话·东方近现代卷》,刘研(合著), 吉林人民出版社2001年9月,著作。《西方文论》,刘研 (参编),高等教育出版社 2002年7月,教材。《西方文论选》,刘研 (参编),高等教育出版社 2002年7月,教材。《外国文学名著鉴赏》,刘研(参编),吉林文史出版社2001年5月。《中外文学名著导读》,刘研(参编),吉林文史出版社2001年9月版并任副主编《名著名家导读》,刘研(参编),吉林人民出版社2000年版。《马克·吐温》刘研(独撰) 国际文化出版公司1996年7月版。【获奖成果】《二十世纪日本文学批评》,第四届长春市社会科学成果奖,省级三等奖。《二十世纪日本文学批评》,东北师范大学第八届社会科学优秀著作奖,市级一等奖。《外国文学》东北师范大学第七届社会科学研究优秀成果奖,市级特等奖。《契诃夫与中国现代文学》,东北师范大学第五届社会科学优秀著作奖,校级二等奖。《外国文学史话》,2001年度吉林省长白山优秀图书二等奖。论文《维林:俄罗斯小人物心灵困境的悲歌》,吉林省文学学会文学研究优秀成果奖,2000年8月。香港中文大学与东北师范大学社会及教育科学应用研究论文奖金(青年教师),2000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