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期刊发表知识库 > 档案与图书文献资料

档案与图书文献资料

发布时间:

档案与图书文献资料

文献按出版形式可以分为图书、连续出版物、档案、实物资料以及电子出版物和其他资料,如谱谍、碑刻拓片、图录、表册等

文献在现代的解释为“记录有信息和知识的一切有形载体”。具体地,文献是将知识、信息用文字、符号、图像、音频等记录在一定的物质载体的结合体。 该词最早见于《论语·八佾》:“子曰,夏礼,吾能言之,杞不足征也。殷礼,吾能言之,宋不足征也。文献不足故也。足,则吾能征之矣。”文指典籍,献指人才。朱熹《论语集注》中解释:“文,典籍也。献,贤也。”后该词向偏义词演化,偏重于“文”,单指典籍。 文献的属性 文献具有三个基本属性,即: 知识性 记录性 物质性 它具有存贮知识、传递和交流信息的功能。 文献的等级 依据文献传递知识、信息的质和量的不同以及加工层次的不同,人们将文献分为四个等级,分别称为: 零次文献:没有经过加工的原始文献 一次文献:论文,报告等 二次文献:比如各种文摘 三次文献:各种综述性的文章 从零次文献、一次文献、二次文献到三次文献,是一个由分散到集中,由无序到有序,由博而精的对知识信息进行不同层次的加工过程。它们所含信息的质和量是不同的,对于改善人们的知识结构所起到的作用也不同。零次和一次文献是最基本的信息源,是文献信息检索和利用的主要对象;二次文献是一次文献的集中提炼和有序化,它是文献信息检索的工具;三次文献是把分散的零次文献、一次文献、二次文献,按照专题或知识的门类进行综合分析加工而成的成果,是高度浓缩的文献信息,它既是文献信息检索和利用的对象,又可作为检索文献信息的工具。 文献的载体 作为有形载体的文献处于不断的演化之中。目前已知的文献载体包括这样一些: 古代的载体 甲骨:包括龟甲和兽骨,应用于商代。 金属:应用得最多的为青铜,即铜与锡的合金,也有少量铁、金银等,流传于先秦时期。 石:以石为载体的文献包括碣、碑、崖刻等,从秦朝到现代都有应用。 竹木:将竹或木头劈成长而窄的竹木片,称为竹木简,可用来记录文字,广泛应用于先秦至三国两晋时期。此外,还有以宽木板作为书写载体的,称为牍。 帛:即丝绸,始见于商,流行于秦汉时期。 纸:纸最早发明于西汉初年,公元150年左右,东汉宦官蔡伦改进造纸术,到东晋基本取代竹木。 古代国外主要载体:包括古埃及使用的莎草纸、古印度使用的贝叶及中世纪欧洲使用的羊皮纸。 现代载体 现代的文献根据载体形式分为 印刷型文献:是以纸质材料为载体,以印刷为记录手段而形成的文献形式,是目前整个文献中的主体,也是有着悠久历史的传统文献形式。它的特点是不需要特殊设备,可以随身携带,随处随时阅读。但存贮密度小,体积大,占据空间大,不便于保存。 缩微型文献是以感光材料为载体,以照相为记录手段而形成的一种文献形式,包括缩微胶卷、缩微平片、缩微卡片等。缩微型文献的优点是体积小,便于收藏和保存,价格便宜等,但阅读需要有较复杂的阅读设备来支持。目前在整个文献中,所占数量较少。 声像型文献是以磁性和感光材料为介质记录声音、图像等信息的一种文献形式。其优点是存取快捷,可闻其声,见其形,易理解。 电子数字型文献是伴随计算机技术和网络技术发展而产生的,以计算机处理技术为核心记录信息的一种文献形式。这种文献存贮容量大,检索速度快捷、灵活,使用方便。电子数字型文献又分为光盘文献和网络文献。 文献的产生方式 中国古典文献产生的主要方式包括文献的产生方式包括“著”、“述”、“编”和“译”四类: 著:古代亦称“作”、“造”、“著作”,强调“无本于前”、“前始未有”,即强调原创性。 述:相对于著来说,述就是“古已有之,有所承因”,即在前人著作基础上进行解释、疏通和解说。孔子自称“述而不作,信而好古”,事实上,以今天的眼光看,《论语》、《春秋》等著作的原创性也是很高的。 编:又叫纂、辑,是根据一定体例编辑旧文,重要特征是条文都是其他文献的原文,不加篡改,一般都注明出处。常见的编纂成果包括总集,如《诗经》、《乐府诗集》、《全唐文》等;类书,如《太平御览》、《永乐大典》等;丛书,如《四库全书》等;档案类编,如《清代文字狱档案》等;资料摘抄,如《清稗类钞》等。 译:即翻译,将一种语言的文献转换为另一种文献。中国古代最早的翻译是佛经翻译,东汉明帝时期,大月氏沙门迦叶摩腾和竺法兰在洛阳白马寺译出《四十二章经》,为佛经翻译之滥觞。后来重要的佛经翻译家有东晋的释道安、鸠摩罗什,唐代的玄奘等。明代以后中国开始出现学术翻译,重要的翻译家由意大利传教士利玛窦、中国人徐光启、魏源等。佛经翻译中有部分文学故事,但真正的文学翻译始于近代,主要翻译家是林纾。新文化运动以后,鲁迅等人都翻译过大量的文学作品。

文献按出版形式可以分为图书、连续出版物、档案、实物资料以及电子出版物和其他资料,如谱谍、碑刻拓片、图录、表册等

1)本质不同:档案本质上是人们在社会实践中直接形成的原始记录。图书本质上是系统知识的结晶,是人类对自然及社会现象进行系统认识研究的结果。2)社会功能不同。这个由于其不同的本质所决定的。档案是历史的原始记录,可供查考——解决实际问题、研究历史。人们看书则是为了学习系统知识,为了陶冶性情。3)内容上的交叉重合部分特点也不同,档案中虽也有知识,但这些知识是不系统的知识片段,图书内容中虽然也有对历史事实的记载,但这种记载却不是直接的原始记录,而是进过加工提炼后的知识

档案与图书文献资料相比

联系:三者都是记录。区别:文件是本单位的记录,档案是本单位的具有保存价值的记录,资料(材料)是本单位之外的文件和档案。其他:台账是档案的集合,清单(一览表)是台账的集合。

一、档案与文件的联系与区别档案与文件之间有着密不可分的联系。档案是有价值并经过归档保存的文件材料的集合体。文件是档案的前身,档案是文件的归宿。二、档案与资料的联系与区别档案和资料都是知识的载体,都是社会生产实践活动不可缺少的资源条件,在一定条件下两者可以相互转化。两者的区别在于:1、同本单位实践活动关系不同。凡是直接记述和反映本单位活动并应归档保存的属档案;资料则是为了工作参考的目的而收集购买来的材料。2、对本单位所发挥的作用不同。档案是本单位活动的直接记录,因此它具有历史的查考作用和凭证作用。而资料则是收集或利用各种手段索取来的材料,对本单位的活动不具有凭证作用。

国家机构 、 社会组织以及个人从事政治 、军事、经济、科学、技术、文化、宗教等活动直接形成的具有保存价值的各种文字、图表、声像等不同形式的历史记录。档案是有史以来最早产生的文献之一 ,也是现代社会信息的重要门类。 起源 据史料记载,中国明代以前对档案的称呼与文书不加区别,有典、册、策、简牍、文书、簿书、案卷、文卷、案牍等称谓。档案一词始于清代,康熙十九年(1680)《起居注》中已有记载,大约成书于康熙四十六年的杨宾著《柳边纪略》 中对档案有所解释 。按汉字本 义 ,档为横木框格,是指存放东西的阁架;案即小桌一类的东西,引申为处理某一事件的案卷。档案即存入档架的案卷,沿用至今仍有其形象的和内在的意义,并赋予了新的科学涵义。档案的外文词,欧美诸语言均源于希腊文和拉丁文archivum ,文字和发音都很相近,其原意为行政机关所在地,后指保存公务案卷或其他文件的处所,进而指保存在这些地方的档案。它是一个多义词,可解释为档案库、档案室、档案馆、档案等等,因而使用时往往需要加以限定或说明。 档案最早产生于何时,历来众说纷纭,其中较有代表性的观点是阶级社会产物说和原始社会产物说 ( 或社会产物说)。前者认为文字和国家机关的出现,成为产生档案必须兼备的条件;后者认为档案产生于国家形成之前的原始社会时期。从已知的历史事实和研究成果来看,档案并非自有人类伊始就同时产生的,它是人类社会发展到一定阶段的文明产物。世界各地发现的、比较系统的以文字记录人们实践活动最早的档案,多属于国家出现之后的历史遗物,如中国的甲骨档案,两河流域的泥板档案,埃及的纸草档案等。文字发明之前非文字的原始记事形式(如结绳、刻契等)是否已具有档案性质,尚待进一步考察和研究。 特性档案与一般的历史遗物或历史文献有所区别。①它是由现实使用过的文件转化而来的原始的历史记录,而以其记录性和原始性集中于一体的特点区别于一般的历史遗物。②它是各种机关、组织和个人在其特定的社会活动中积累而成的文件组合体,档案文件之间存在必然的历史联系,因而管理档案必须尊重档案来源与内容等方面的固有联系,维护档案文件体系的历史面貌,才能发挥档案信息系统特有的作用 。 ③ 由于档案是历史原始记录物 ,并且多属原始的孤本,所以它更具有可靠性,显得特别珍贵,这就对保护和利用档案提出了特殊的要求。④档案的种类和形式丰富多彩,其范围相当广泛。 一些历史悠久 、性质或载体比较特殊的档案,往往与文物、图书资料等有一定的转化关系或部分重合关系,因此在博物馆、图书馆、纪念馆等单位均有所收藏。 长期以来,各国学者对档案的特性和定义有种种不同见解 。 从档案概念的内涵构成要素而论 ,基本上有两种观点:①强调具有永久保存价值的,并保存在档案馆等特定场所的历史文件才是档案 。如国际档案理事会主持编纂的《档案术语词典》(1984)将档案定义为“由形成者或由其职能的继承者为自己利用,或由适当的档案馆因其档案价值,而保存的经过挑选或未经挑选的非现行文件”。②不限定永久保存价值和保存地点等因素,保存在任何地方的、具有一定保存价值的历史文件 ,均为档案 。如 《 法兰西共 和国 档案法》(1979)规定 :“ 任何自然人或法人 ,任何国家机关或组织,或任何私人机构或部门,在其自身活动中产生或收到的文件整体,不管其形成日期、形成和制成材料,都是档案。”中国规定,无论保存在机关档案室或国家档案馆的,还是保存在个人手中的,需要短期、长期或永久保存的各种历史文件,都属于档案。从档案概念的属种关系而论,档案定义大致有三种情况:①以历史记录或原始记录为属概念,在中国已较为通用;②以文件为属概念,在国际间比较通行;③以信息或信息资料、信息载体为属概念,近年来有发展趋势。

一、联系 档案与文件之间有着密不可分的联系。档案是有价值并经过归档保存的文件材料的集合体。文件是档案的前身,档案是文件的归宿。 档案和资料都是知识的载体,都是社会生产实践活动不可缺少的资源条件,在一定条件下两者可以相互转化。二、区别 1、同本单位实践活动关系不同。凡是直接记述和反映本单位活动并应归档保存的属档案;资料则是为了工作参考的目的而收集购买来的材料。 2、对本单位所发挥的作用不同。档案是本单位活动的直接记录,因此它具有历史的查考作用和凭证作用。而资料则是收集或利用各种手段索取来的材料,对本单位的活动不具有凭证作用文。文件是人们在各种社会活动中产生的记录"文件"并不能等同于”档案“,它们的主要区别在于是否具有保存价值以及是否具备原始记录的性质。如果两者都具备,则可以称之为”档案“,否则只能算作文件。虽然两者有很大的交集,但绝不能等同。

档案与图书、文献资料相比

一、档案与文件的联系与区别档案与文件之间有着密不可分的联系。档案是有价值并经过归档保存的文件材料的集合体。文件是档案的前身,档案是文件的归宿。二、档案与资料的联系与区别档案和资料都是知识的载体,都是社会生产实践活动不可缺少的资源条件,在一定条件下两者可以相互转化。两者的区别在于:1、同本单位实践活动关系不同。凡是直接记述和反映本单位活动并应归档保存的属档案;资料则是为了工作参考的目的而收集购买来的材料。2、对本单位所发挥的作用不同。档案是本单位活动的直接记录,因此它具有历史的查考作用和凭证作用。而资料则是收集或利用各种手段索取来的材料,对本单位的活动不具有凭证作用。

国家机构 、 社会组织以及个人从事政治 、军事、经济、科学、技术、文化、宗教等活动直接形成的具有保存价值的各种文字、图表、声像等不同形式的历史记录。档案是有史以来最早产生的文献之一 ,也是现代社会信息的重要门类。 起源 据史料记载,中国明代以前对档案的称呼与文书不加区别,有典、册、策、简牍、文书、簿书、案卷、文卷、案牍等称谓。档案一词始于清代,康熙十九年(1680)《起居注》中已有记载,大约成书于康熙四十六年的杨宾著《柳边纪略》 中对档案有所解释 。按汉字本 义 ,档为横木框格,是指存放东西的阁架;案即小桌一类的东西,引申为处理某一事件的案卷。档案即存入档架的案卷,沿用至今仍有其形象的和内在的意义,并赋予了新的科学涵义。档案的外文词,欧美诸语言均源于希腊文和拉丁文archivum ,文字和发音都很相近,其原意为行政机关所在地,后指保存公务案卷或其他文件的处所,进而指保存在这些地方的档案。它是一个多义词,可解释为档案库、档案室、档案馆、档案等等,因而使用时往往需要加以限定或说明。 档案最早产生于何时,历来众说纷纭,其中较有代表性的观点是阶级社会产物说和原始社会产物说 ( 或社会产物说)。前者认为文字和国家机关的出现,成为产生档案必须兼备的条件;后者认为档案产生于国家形成之前的原始社会时期。从已知的历史事实和研究成果来看,档案并非自有人类伊始就同时产生的,它是人类社会发展到一定阶段的文明产物。世界各地发现的、比较系统的以文字记录人们实践活动最早的档案,多属于国家出现之后的历史遗物,如中国的甲骨档案,两河流域的泥板档案,埃及的纸草档案等。文字发明之前非文字的原始记事形式(如结绳、刻契等)是否已具有档案性质,尚待进一步考察和研究。 特性档案与一般的历史遗物或历史文献有所区别。①它是由现实使用过的文件转化而来的原始的历史记录,而以其记录性和原始性集中于一体的特点区别于一般的历史遗物。②它是各种机关、组织和个人在其特定的社会活动中积累而成的文件组合体,档案文件之间存在必然的历史联系,因而管理档案必须尊重档案来源与内容等方面的固有联系,维护档案文件体系的历史面貌,才能发挥档案信息系统特有的作用 。 ③ 由于档案是历史原始记录物 ,并且多属原始的孤本,所以它更具有可靠性,显得特别珍贵,这就对保护和利用档案提出了特殊的要求。④档案的种类和形式丰富多彩,其范围相当广泛。 一些历史悠久 、性质或载体比较特殊的档案,往往与文物、图书资料等有一定的转化关系或部分重合关系,因此在博物馆、图书馆、纪念馆等单位均有所收藏。 长期以来,各国学者对档案的特性和定义有种种不同见解 。 从档案概念的内涵构成要素而论 ,基本上有两种观点:①强调具有永久保存价值的,并保存在档案馆等特定场所的历史文件才是档案 。如国际档案理事会主持编纂的《档案术语词典》(1984)将档案定义为“由形成者或由其职能的继承者为自己利用,或由适当的档案馆因其档案价值,而保存的经过挑选或未经挑选的非现行文件”。②不限定永久保存价值和保存地点等因素,保存在任何地方的、具有一定保存价值的历史文件 ,均为档案 。如 《 法兰西共 和国 档案法》(1979)规定 :“ 任何自然人或法人 ,任何国家机关或组织,或任何私人机构或部门,在其自身活动中产生或收到的文件整体,不管其形成日期、形成和制成材料,都是档案。”中国规定,无论保存在机关档案室或国家档案馆的,还是保存在个人手中的,需要短期、长期或永久保存的各种历史文件,都属于档案。从档案概念的属种关系而论,档案定义大致有三种情况:①以历史记录或原始记录为属概念,在中国已较为通用;②以文件为属概念,在国际间比较通行;③以信息或信息资料、信息载体为属概念,近年来有发展趋势。

由于档案的原始记录性,使得档案管理区别于图书、资料等其他文献的管理工作,呈现出如下特点: 档案资源积累的缓慢性档案是随着人们实践活动的开展而逐步积累起来的,它不可能像图书资料那样大量印刷和广泛发行。档案大多是“孤本”,不能随意复制,尤其是历史档案,能够流传至今的很少。因此,档案资源的积累是比较缓慢的,档案与一般的图书资料相比,更显珍贵。这使档案的保管和保护受到高度重视,而无形中降低了它的利用率。 档案管理过程的阶段性档案管理在我国分为两个阶段:档案室阶段和档案馆阶段。处于不同阶段的档案具有不同的价值,档案的管理方式以及服务对象也由此有所不同。在档案室阶段,档案主要为其形成单位控制和使用,为本单位的日常工作提供凭证和参考,具有中间过渡性;在档案馆阶段,档案对其形成者的作用降低,而社会价值增加,进人永久保存期。档案馆阶段的档案管理工作不仅需要保管好档案,而且要积极提供档案为社会各界服务。 档案管理活动对档案形成者的依附性档案是在其形成者活动过程中产生的,反映了形成者的全部历史及其观点、经验和成果,包含了与其形成者利益密切相关的事实和数据。因此,档案与其形成者是不可分的,其价值与它的形成者有密切联系。档案对形成者的依附性,使得档案难以像图书、资料那样广为传递和交流,这在某种程度上限制了档案管理活动的范围。 档案管理工作对社会的相对封闭性档案直接关系到其形成者的切身利益,并且有相当一部分档案涉及国家的政治、军事、经济与技术秘密。所以,档案自形成之日起,对外有相当长一段时间的封闭期,过了这段封闭期以后,才能有选择地向社会开放。档案管理的封闭性和图书资料所追求的时效性形成了鲜明的对比。档案管理的封闭性造成了档案保管和利用的矛盾,这种矛盾贯穿于档案管理的整个过程,并推动档案管理工作不断向前发展。

一、联系 档案与文件之间有着密不可分的联系。档案是有价值并经过归档保存的文件材料的集合体。文件是档案的前身,档案是文件的归宿。 档案和资料都是知识的载体,都是社会生产实践活动不可缺少的资源条件,在一定条件下两者可以相互转化。二、区别 1、同本单位实践活动关系不同。凡是直接记述和反映本单位活动并应归档保存的属档案;资料则是为了工作参考的目的而收集购买来的材料。 2、对本单位所发挥的作用不同。档案是本单位活动的直接记录,因此它具有历史的查考作用和凭证作用。而资料则是收集或利用各种手段索取来的材料,对本单位的活动不具有凭证作用文。文件是人们在各种社会活动中产生的记录"文件"并不能等同于”档案“,它们的主要区别在于是否具有保存价值以及是否具备原始记录的性质。如果两者都具备,则可以称之为”档案“,否则只能算作文件。虽然两者有很大的交集,但绝不能等同。

档案与图书文献资料相比其特殊性是

在我看来,档案记录的是一个人或一件事的详细信息(包括时间、地点、人物、事件等),档案也是有级别区分,这是档案的最明显的特点;而图书资料包括文字信息和图片信息两大部分,是任何人都能翻阅的,没有级别区分;知识文献是比较专业的文字图形资料,具有一定的研究价值。

由于档案的原始记录性,使得档案管理区别于图书、资料等其他文献的管理工作,呈现出如下特点: 档案资源积累的缓慢性档案是随着人们实践活动的开展而逐步积累起来的,它不可能像图书资料那样大量印刷和广泛发行。档案大多是“孤本”,不能随意复制,尤其是历史档案,能够流传至今的很少。因此,档案资源的积累是比较缓慢的,档案与一般的图书资料相比,更显珍贵。这使档案的保管和保护受到高度重视,而无形中降低了它的利用率。 档案管理过程的阶段性档案管理在我国分为两个阶段:档案室阶段和档案馆阶段。处于不同阶段的档案具有不同的价值,档案的管理方式以及服务对象也由此有所不同。在档案室阶段,档案主要为其形成单位控制和使用,为本单位的日常工作提供凭证和参考,具有中间过渡性;在档案馆阶段,档案对其形成者的作用降低,而社会价值增加,进人永久保存期。档案馆阶段的档案管理工作不仅需要保管好档案,而且要积极提供档案为社会各界服务。 档案管理活动对档案形成者的依附性档案是在其形成者活动过程中产生的,反映了形成者的全部历史及其观点、经验和成果,包含了与其形成者利益密切相关的事实和数据。因此,档案与其形成者是不可分的,其价值与它的形成者有密切联系。档案对形成者的依附性,使得档案难以像图书、资料那样广为传递和交流,这在某种程度上限制了档案管理活动的范围。 档案管理工作对社会的相对封闭性档案直接关系到其形成者的切身利益,并且有相当一部分档案涉及国家的政治、军事、经济与技术秘密。所以,档案自形成之日起,对外有相当长一段时间的封闭期,过了这段封闭期以后,才能有选择地向社会开放。档案管理的封闭性和图书资料所追求的时效性形成了鲜明的对比。档案管理的封闭性造成了档案保管和利用的矛盾,这种矛盾贯穿于档案管理的整个过程,并推动档案管理工作不断向前发展。

档案与图书文献

文献是研究用的,档案是保存用的,好比你是男人,偶而人家说你是傻瓜,不冲突。哈哈,,开玩笑,,莫生气

1)本质不同:档案本质上是人们在社会实践中直接形成的原始记录。图书本质上是系统知识的结晶,是人类对自然及社会现象进行系统认识研究的结果。2)社会功能不同。这个由于其不同的本质所决定的。档案是历史的原始记录,可供查考——解决实际问题、研究历史。人们看书则是为了学习系统知识,为了陶冶性情。3)内容上的交叉重合部分特点也不同,档案中虽也有知识,但这些知识是不系统的知识片段,图书内容中虽然也有对历史事实的记载,但这种记载却不是直接的原始记录,而是进过加工提炼后的知识

  • 索引序列
  • 档案与图书文献资料
  • 档案与图书文献资料相比
  • 档案与图书、文献资料相比
  • 档案与图书文献资料相比其特殊性是
  • 档案与图书文献
  •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