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期刊发表知识库 > 茉莉花音乐论文2000字

茉莉花音乐论文2000字

发布时间:

茉莉花音乐论文2000字

对国人而言,民歌《茉莉花》早已超出了耳熟能详的范围,上升到民族自豪感的程度了——的确,作为最早有曲谱记载传入国外的中国民歌,作为被各国音乐教材收录、介绍的曲目,作为外国人心目中“中国的‘一歌二曲’”中的“一歌”,作为《图兰朵》的主要音乐素材,作为鸟巢的开篇,称《茉莉花》为中国民歌的NO1是丝毫不为过的。不过,我们今天要讨论的不是《茉莉花》的成就,也不是《茉莉花》的流传历史,而是说一下各地不同的《茉莉花》。其实呢,如果我让你唱一下《茉莉花》,你可能会给我两个答案——年轻一点的大概张口就是 “好一朵美丽的茉莉花,好一朵美丽的茉莉花……”,而上了年纪的可能会轻轻地唱着“好一朵茉莉花,好一朵茉莉花……”——实际上这两个都没错,都是《茉莉花》,不过前者是清朝末年流传到国外、被普切尼改编为《图兰朵》、后被张艺谋推向世界的“中国之歌”,而后者是上承《鲜花调》、以扬州清曲的形式流传、后被何仿记录整理加以推广的民歌小调,说到底,这是不同地域的两首同名作品(当然不是专门研究的一般不会在意这种区别,就算在意也说不出为什么不一样)。而实际上叫“茉莉花”这个名字的中国民歌可谓是浩如烟海,别说不一个地区,就算是同一个省、同一个市,隔上那么几十里路就会有一朵不一样的茉莉在等着你。除去少数几个地方的词曲已经完全不一样了,大部分的《茉莉花》还是用大致相同的段落结构和意思相近的遣词造句讲述了同一个故事。说到《茉莉花》,不得不提一下它的前身《鲜花调》(又名《仙花凋》,曾用名《双叠翠》,流传于清朝,大概脱胎于明朝的《十二红》),不过此类考据文章网上有很多,我就不加以引用了,只是想说一下即便到了现在,几种基本的《鲜花调》还在六合、扬州一带传唱,这便给我们的赏析和比较带来了方便——1、清代《鲜花调》,地域未知(不一定产自江苏,因为下面提到的两首江苏的《鲜花调》跟这个差别比较大)好一朵鲜花 好一朵鲜花飘来飘去落到我的家我本待不出门就把那鲜花儿彩留下 茉莉花好一朵鲜花 好一朵鲜花飘来飘去落到我的家我本待要出门想问那鲜花儿香留下 茉莉花我本待要出门想问那鲜花儿香留下 茉莉花好一朵鲜花 好一朵鲜花香来香去落到我的家我本待要出门想问那鲜花儿香留下 茉莉花我本待要出门想问那鲜花儿香留下 茉莉花我怀疑当年希特纳在《中国旅行记》中记录的就是这首歌,因为每一段仅仅开头两句跟江苏的《鲜花调》相似,往后则更加接近《好一朵美丽的茉莉花》(其实伴奏更像,不过那是后来编曲故意的,肯定不算数);除此之外,也只有这首歌跟《好一朵美丽的茉莉花》在歌词上并没有叙述了一个采花少女有心无胆的故事,而都是说茉莉花来到家门前,自己爱花想留下,更能佐证两者的继承关系。这首歌听上去十分的温婉,风格还是很类似江苏通行的《茉莉花》的,而单看歌词则更有风尘女子闲暇时刻吟唱的意味(这么说的原因是一般老百姓都说《茉莉花》早先是妓院的姐儿们唱的曲儿,后来新四军小战士沿街串巷采风听到后记了下来)。2、江苏六合《鲜花调》(六合是南京的一个区)好一朵茉莉花 好一朵茉莉花满园花草香也香不过它奴有心采一朵戴 又怕来年不发芽好一朵金银花 好一朵金银花金银花开好比勾儿芽奴有心采一朵戴 看花的人儿将奴骂好一朵玫瑰花 好一朵玫瑰花玫瑰花开碗呀么碗口大奴有心采一朵戴 又怕刺儿把手扎这就是通行的《茉莉花》最直接的前身,原作是十二朵花轮着唱(即前面提到的《十二红》),到了清代就只剩下三朵花了,然后1942年何仿的采风使这首歌成了茉莉花的专属(当然曲调改了不少)。这首歌非常“民俗”,因为其调式唱腔和一唱三叹的特点让人一听就能将产地猜得八九不离十,咿咿呀呀的吴侬软语配上二胡仿佛能把人听醉,好像反过来再听《茉莉花》会觉得特色都丢掉了似的。相里衍一3、江苏扬州《鲜花调》好一朵鲜花 好一朵鲜花鲜花那个开放别的花开不过它我想要掐枝头上戴 又怕看花的人儿 人儿骂好一朵茉莉花 好一朵茉莉花茉莉花开别的花香不过它我想要掐枝头上戴 又怕看花的人儿 人儿骂这是首扬州清曲,因此地方色彩更浓。个人觉得单从可听度的方面来说,这首歌除非你对评弹、清曲等传统曲艺感兴趣,否则会觉得不是很好听,当然大部分旋律还是很接近六合的《鲜花调》,毕竟是一个省的。另外,上面的歌词并不完整,但之后的歌词是什么我也没有查到。By the way, 其实《鲜花调》的版本也不少,能在网上搜到的并不止这三首,但其余的仅仅只有词而已,所以就不加以记录了。说完《鲜花调》,就该说一下《茉莉花》了。建国后,随着政府对民族音乐的推广,尤其是八十年代初程桂兰的演唱使这首本已沉寂的歌重新焕发出光彩,《茉莉花》开始走入千家万户。到了九十年代,《图兰朵》开始登陆中国,再加上2000年左右张艺谋的申奥、申博,《茉莉花》开始在全世界回荡。花开两朵,各表一枝,我们先从江苏的《茉莉花》说起——好一朵茉莉花 好一朵茉莉花满园花草香也香不过它我有心采一朵戴 看花的人儿要将我骂我有心采一朵戴 看花的人儿要将我骂好一朵茉莉花 好一朵茉莉花茉莉花开雪也白不过它我有心采一朵戴 又怕旁人笑话我有心采一朵戴 又怕旁人笑话好一朵茉莉花 好一朵茉莉花满园花开比也比不过它我有心采一朵戴 又怕来年不发芽我有心采一朵戴 又怕来年不发芽其实从国家的对外推广和八十年代以来歌手们的传唱来看,中国的《茉莉花》指的是“好一朵美丽的茉莉花”;可对于千千万万的老百姓、音乐工作者、曲艺爱好者而言,中国的《茉莉花》只有一朵,就是“好一朵茉莉花”。脱胎于传统曲艺,借鉴现代音乐进行改良,江苏的《茉莉花》以其清新与柔美赢得了千千万万人的心,以至于全国各地凡是跟《茉莉花》沾边的都在争当这首歌的发源地(个人觉得江苏省内的各市区抢还好说,毕竟这的确是江苏民歌,可外省的也参与争夺就很没意思了)。言归正传,跟其前身相比,这首歌少了很多曲艺的痕迹,去掉了每段结束时那个拔高的花腔,从而简单易唱,朗朗上口;而歌词中由“奴”变成“我”,仿佛从一位妇人变成了一个少女,词的改动应和着曲的改动,带来扑面的清新(按我自己的感觉,原先是花在你面前,你在赏花的同时还会被香气所包围;而现在你是在远远地赏花,你所感受到的是那种亭亭玉立、清幽致远的风姿)。接下来聊聊《好一朵美丽的茉莉花》。原本这首歌一直被挂名在江苏境内,原因是绝大部分人都不能区分这首歌和“好一朵茉莉花”,而研究者们也只能提出这是被传到国外的那一首,根据希特纳的罗马拼音歌词来看有广东方言的痕迹,但真正的来源也是说不清。直到最近我在一张老唱片上找到一首《东北茉莉花》,试听之后发现竟然就是那首“好一朵美丽的茉莉花”——好一朵美丽的茉莉花 好一朵美丽的茉莉花芬芳美丽满枝桠 又香又白人人夸让我来将你摘下 送给别人家茉莉花呀茉莉花好一朵美丽的茉莉花 好一朵美丽的茉莉花有朝一日落在我家 对着鲜花我乐哈哈满园花儿赛不过它 芳香飘万家茉莉花呀茉莉花 茉莉花呀茉莉花好一朵美丽的茉莉花 好一朵美丽的茉莉花芬芳美丽满枝桠 又香又白人人夸让我来将你摘下 送给别人家茉莉花呀茉莉花 茉莉花呀茉莉花这就是被国人引以为豪的那首《好一朵美丽的茉莉花》,不过歌手们一般只唱第一段,然后重复两三遍,基本没有人唱过第二段。怎么说呢,这首歌与所有同属《鲜花调》体系的《茉莉花》相比要文雅许多,甚至可以说举世“下里巴人”、惟它“阳春白雪”——当然,造成这种情况的原因是它曾出口过,然后又被引进了,无论曲调还是歌词都被淬炼得格外高雅;也正因如此,这首歌基本失去了作为一首民歌的“俗”味,不应该算作是一首民歌了。但说一千道一万,这首歌毕竟代表了中国,它的地位和价值或许已不在民歌领域,可在音乐史上绝对是浓浓的一笔。相里衍一下面的就没这么集中了,一个省一首而已,不过基本都是北方的——1、甘肃《茉莉花》好的个茉莉花 好的个茉莉花茉莉子开花红呀红不过它我有心折两朵戴呀 恐怕看花的人儿骂呀哎哟好的个茉莉花 好的个茉莉花茉莉子花香飘呀飘得远啊南也有 北也有 花香四溢谁也是赛不过它呀南也有 北也有 花香四溢谁也是赛不过它呀哎哟曲子很像是江苏《茉莉花》的变奏,不过也是有自己的地方特色的,你的确能听出陕甘宁的味儿来。不过由于是外地迁过来的歌,所以还是不如本土歌那么有张力,听着舒缓一下身心也就是了。2、青海《茉莉花》好一朵茉莉花呀 好一朵茉莉花呀满园的鲜花胜呀么胜不过它呀我有心折两朵戴呀 恐怕是看花人骂呀咿呀咿嗨哟我有心折两朵戴呀 恐怕是看花人骂呀咿呀咿嗨哟我也不折它呀 我也不戴它呀有朝一日连根么移在家呀我每日不出门呀 身陪着鲜花坐呀咿呀咿嗨哟我每日不出门呀 身陪着鲜花坐呀咿呀咿嗨哟曲调非常接近上面的甘肃《茉莉花》,大概是离得太近了吧,不过也是有自己的特点的——节奏轻快,花腔少,每句末尾会升上去,让听众心胸为之一开。注意到第二段的词,该女子一反同类作品女主人公有心无胆的毛病,直接连根拔起带回家,不再望花兴叹,而且“家门口”式的描写又跟被出口的那两首“中国之歌”有异曲同工之妙,其中缘由值得玩味。3、河南《茉莉花》一朵茉莉花 一朵茉莉花茉莉子开花人人都爱它掐一朵茉莉花戴诶 你呀乐得笑哇啊哈哈哈哈哈哈喜鹊喳喳叫哇 给俺把喜报啊姑娘今夜就要出阁样样东西准备好耶 咱的那个喜日子来哎嗨嗨嗨哟仿佛约好了似的,这首歌就像江苏《茉莉花》的另一首变奏,不过歌词改了不少,除了句式还保留之外,内容就不是那么回事了——大姑娘上轿头一回,摘朵花戴不仅不会被骂,而且还代表了娘家人和姐妹淘最深切的祝福。这样一来,江苏《茉莉花》原有的婉转用到这里就多了一份羞涩和“喜上眉梢”。4、陕西《茉莉花》好呦一朵茉莉花 好呦一朵茉莉花花开那个千万朵 朵朵比不下妹妹呐有心掐朵花儿戴呀 哎呀呀只可惜情哥哥不在家哎呀呀只可惜情哥哥不在家那一年南风吹 茉莉它开了花我送我的情哥哥去远方摘一朵茉莉花哥哥你带上它 妹妹有句贴心话哥哥你要记下等到翌年茉莉开 你要回到家春尽夏又等 茉莉花开了花我唤我的情哥哥快回来再等来年茉莉花儿开呀 莫让妹妹空等待再等来年茉莉花儿开 莫让妹妹空等待陕西的《茉莉花》是一首原创本土歌曲,其中的内容相信对秦晋民歌有所了解的都不会觉得陌生,依旧是哥哥走了妹妹思念,君不见《走西口》、《蓝花花》啥的都是这么痴男怨女——不过跟别的陕西民歌不同的是,这里面的音乐元素没那么“土”,貌似经过加工了,所以这应该是建国后出现的歌吧。本歌曲三段旋律一致,两头快、中间缓,将女主角的思念和不舍表现得恰到好处……这跟《茉莉花》还有啥关系呢?5、山东《茉莉花》春天的茉莉开呀 香喷喷多可爱呀茉莉园边住着个祝英台她有心去读书哟 XXXXXXX梁山伯祝英台呀 同寒窗整三载呀英台父母催她个回家来情难舍 走相送呀 一路上情实难猜梁山伯访友来呀 见红妆迷解开呀可怜英台已定亲马文才姻缘断 心肝碎呀 到黄泉难了相思债马家他把人抬呀 梁兄不见哭声哀呀天崩地裂飞出一对彩蝶来茉莉重重比翼飞呀 有情人永不分开因为没有现成歌词,所以只得听写,于是中途出现了“XXXXXXX”(听不出来了呗)。话说山东的这个原创《茉莉花》甚为强大,直接讲述了“梁祝”这个故事,好在每段后两句还是有江苏《茉莉花》的影子的。不过我真没觉得这个是山东民歌,地域色彩没那么浓,貌似你放在哪个地方都没问题,不信你跟《包楞调》比比。6、台湾《六月茉莉》六月茉莉真正美 花开要得那并蒂莲爱情若不能成双对 怎不叫人伤悲六月茉莉正盛开 好花喜得意中人来采爱情若只是梦一场 怎不叫人悲哀六月茉莉香透天 好花喜得意中人来赏爱情若没有你在身旁 怎不叫人心凉六月茉莉开满山 好花喜得意中人来怜爱情若像蝴蝶乱摘花 怎能叫人心安六月茉莉正盛开 好花喜得意中人来采爱情若只是梦一场 怎不叫人悲哀台湾的土民歌一般是指高山族那种,其余的不是解放后的移民创作的就是跟闽南交流来的,这首《六月茉莉》应该是后面那种情况,完全的小情歌,好似《绿岛小夜曲》,又好似《望春风》。我听到的是国语,但我觉得原歌应该是台语歌,那种朦胧而又酥软的感觉倒是跟茉莉的风姿不谋而合。另,不用说了吧,这个跟大陆的那个体系八竿子打不着。好了,我已经将能找得到音频的《茉莉花》都介绍了一遍,至于网上提到的河北南皮《茉莉花》、山西临汾《茉莉花》、河北深泽《茉莉花》、山东日照《述罗》、宁夏固原《茉莉花》等等我都没找到音频,因此就不算在内了。花香四溢遍神州,绚丽多彩满天涯。每一首《茉莉花》都以自己各有的特点为中国民歌添上美丽的一划。它们都包含着浓郁的生活气息,散发着泥土的芬芳,给我们以最美好的艺术享受。在这里,我衷心祝愿每一朵茉莉花都能顽强地绽放,用绚烂多姿的生命表现中国民歌的生生不息!

较之如今哼哼哈哈的说唱,这方能称之为歌吧。如今的新生代大部分因人爱歌,而不是因歌爱歌。确实无奈。音乐的美在于本身,若以唱者来评价音乐,已然落入下乘,甚至可归为一窍不通。而对于一首歌的接收多少,那就在于个人情绪以及所处环境了,歌很美,但是有些人可以感受到百分百,有些人只有百分之八十,有些人甚至百中不足一,而很多人吧这接收的多少归咎于歌本身,而不是自己的各种元素。

哪个茉莉花???

音乐论文2000字

高中音乐鉴赏课之我见音乐鉴赏课更是一门“听”的艺术。什么样的音乐都离不开“听”。“听”是一种音乐作品,我们既要在听的进程中让感官得到愉悦,又要使精神得到升华,感性和理性进行完美的结合才是我们“听”的根本意义所在。因此,要达到欣赏音乐的真正目的,就不能把对音乐的欣赏停留在表面上、感官上进行。而应该深入到乐曲的音响结构及各种形式因素上去。也只有这样才能准确地把握音乐作品的“内涵”,真正地听懂音乐。要做到这一点,首先应对一部音乐作品反复地听。多听是培养音乐鉴赏能力的关键。我们的双耳不仅在认识世界,改造世界的实践活动中发挥作用,而且还要具很强的审美感受能力,这一能力与生俱来,反复地听,会给我们的听觉制造接触音乐的机会,我们的音乐听觉就会得到发展。同时,音乐具有很强的时间性,构成音乐作品的那些音响瞬间即逝,这些声音以单音或多音组合的方式,先后展现给我们的听觉。多听,大脑中的记忆就会把听觉中的印象慢慢综合起来。听的次数越多,印象越深,印象越深我们对音乐作品的感性体验也就越深。所以,提高了音乐的记忆力,欣赏音乐的能力就有了较大的进步。现在的高中音乐鉴赏课涉及到不同国家不同民族,不同风格,不同流派,不同层次的音乐,我们在欣赏中提高,在比较中进步,在音乐中感受。其欣赏价值,文化价值都是不容忽视的,广泛地汲取人类一切音乐文化成果中的养分,不断地拓宽我们的听觉的感受领域,是提高和完善我们音乐欣赏能力的一个重要方面。音乐鉴赏是学生在听觉感知,情感体验,想象联想,创造性思维等心理活动融为一体的音乐审美实践活动。学生的审美能力就是在这种独特的艺术活动过程中培养和熏陶出来的。当前,新课改的要求是要让学生去实践获得真知。所以,我们老师应该让学生自己多实践发挥他们的想象力和创造力。能够自己欣赏作品并能够评价作品。老师在其中只不过起着引导作用。记得前些年,社会上流行的低浅音乐,低级趣味较浓的流行音乐,甚至是庸俗不堪的音乐或是些“狂歌”等一些格调不高的、艺术性差的音乐,使正在成长发育的学生误以为这是“音乐艺术的时代性”,而那些优美的,艺术性高的抒情歌曲在学生看来总是平淡无味,深入不下去。那么,培养学生的音乐鉴赏能力,关键是要使学生划清真善美与假恶丑的界限,掌握分辨是非的标准。一部音乐作品,如果学生要有能力去评价判断它的社会价值及艺术价值,学生就必须能够从音乐作品的题材、内容、体裁、风格等方面分辨出什么是美和什么是丑的。因为这是衡量音乐作品的社会价值和艺术价值的基础。因而学会这些,只有通过音乐欣赏课这条途径,并且把研究音乐作品的题材、内容、体裁、风格、情绪、曲式等表现手段这一环节作为音乐欣赏教学中提高学生审美能力的关键环节,使学生掌握有关的知识、技能,深入地认识音乐作品的内容美、形式美、情绪美、表现美,进而提高学生的音乐鉴赏能力和评价能力。

超验的艺术──谈莫札特的音乐轻快愉悦的风格  我一直对家与宗教之间的关系很有兴趣。有些人认为宗教是桎梏艺术的最大元凶,有人认为没有宗教就没有办法呈现出艺术最超越的心灵,有人则宣称艺术可以取代宗教,并达到宗教的功能。于是我决定「宗教音乐」。我的想法是,不管宗教与心灵的关系究竟为何,宗教音乐绝对呈现的出最真实的心灵状态。  在研究宗教音乐的过程中,我对莫札特尤其好奇,因为他在萨尔兹堡这个宗教重镇成长的岁月中,一直为其生计:教堂管风琴职位谱写为宗教仪式而有的宗教音乐,而萨尔兹堡主教对莫札特这个艺术家又非常的不尊重,把莫札特的才华弃若敝屣,不断限制他的创作,甚至规定莫札特的宗教音乐只能写小弥撒曲,把莫札特自由的心灵视若宗教中的杂质。  这期间,莫札特为想离职,主教竟然以辞去莫札特父亲之职务使其生活陷入困境来要胁莫札特。莫札特为了想离开撒尔兹保受限的创作气氛,与不被器重的艺术生命,也曾在母亲陪同下,周游当年以神童之名走访过的诸如慕尼黑,奥斯堡,曼汉,巴黎,伦敦,海牙,巴黎,里昂,瑞士等大城,想另寻创作生涯的开始,结果非但没有成功,母亲反倒因旅途劳累而病故。莫札特并不想耗费时间教授音乐课以餬口,只好再返回撒尔兹堡,忍辱继续作管风琴师,最终还是以跟主教彻底决裂收场。对萨尔兹堡的宗教气氛,莫札特曾写信给朋友说:「作人还是不要太『虔诚』比较好!」所以莫札特的生命,其实一直周旋在创作渴望与维持家计的现实中、周旋在跋扈主教的宗教压力与自由的艺术生命之间挣扎不已。和谐中隐藏的突兀  莫札特六岁时的画像,此时的他是人所周知的神童。莫札特的父亲 Leopold Mozart莫札特的母亲莫札特的音乐总体而言非常轻快愉悦,这简直跟他的生命史格格不入。研究音乐史的人都知道莫札特的音乐生命非常早熟,他才三四岁就已充分显出其音乐的才华,七岁就以神童之名周游欧洲演奏钢琴,这时的莫札特深被王公贵族们宠爱,其音乐中的欢快愉悦是很能被理解的。这种欢快性质,也深深著莫札特的宗教音乐。他最早的宗教音乐 Kyrie(KV33)创作时年仅十岁,Kyrie的内涵是「求主垂怜我的生命」,其实应当是深沈的信仰告白,但这绝非被人视为稀罕天才的小小莫札特所能理解的。但很奇怪的,莫札特到了成人,已不再因神童受人宝爱,开始在撒尔兹堡跟主教折冲郁郁不得志以后,其音乐竟然还是有著愉悦欢快的特点。正是因著这种音乐风格,音乐诠释家开始注意在莫札特音乐中潜藏的,突然出现突然消失的小调,不谐和音与半音阶,他们都发现这些音符在诉说著欢快之外的另一些东西,而莫札特每每在彷佛不经意间陈述出这些情绪后,便立即以欢快,以和谐再度压过。而这样的音乐风格出现最明显的,就是在母亲去世,莫札特又必须比以前更卑屈的返回撒尔兹堡作管风琴师以后。  譬如莫札特的 E大调小提琴协奏曲(KV364),此曲作于 1779,此时母亲已过世,莫札特回到萨尔兹堡,跟主教仍旧不合,(一年后终于彻底决裂),此曲就在一向欢愉轻快的风格中,间杂有半音阶的快速回旋上升音符,给人很焦虑不安的、彷佛想离开逃跑的感觉,此外还数度出现小提琴与大提琴沈重的往返对应,好像是在不安的质问著什么。但是这种音符的出现,都是突兀的过渡,不知何来何去的在和谐声中突然出现突然消失。  虽然这种焦虑感,严厉的大主教是不可能准许莫札特将其放入宗教音乐的。但若仔细聆听同期的宗教音乐C大调庄严弥撒(KV337),就在其 Kyrie中,便有著间杂半音阶的上升,与突然出现嘎然而止的不谐和合音,尤其是因著其合音突然收入休止符,给人「提出没有答案」的不确定感十分的明显。这种宗教音乐的表达,已经是十分露骨了。  不管莫札特最终是如何的以欢快否定忧郁与焦虑,其音乐呈现出来的真实心灵,却还是可以被聆听音乐者感觉出来:莫札特渴望自由渴望离开,对当时的生命处境并不满意。  莫札特于 1781年终于跟大主教决裂,据说,是大主教踢著他的屁股,当众很难堪的把他赶出去的。莫札特在信中告诉父亲,「主教说为他服务的人中,没有像我这样坏的,又说其他我都不想重复的难听的话,还说我没教养。请你不要灰心,离开大主教我想我就开始会教好运了。」从此,莫札特开始他更艰困的,收入极不稳定的人生。  灵魂深处的信仰告白  莫札特离开撒尔兹堡后,于 1783年创作了他最著名的「C小调弥撒」(KV427),这曲弥撒因为没有教堂仪式肯用,终于没有完成,但光就其完成部份,便有人将之与巴哈「B小调弥撒」、贝多芬「庄严弥撒」并列世界最伟大的三大弥撒曲。  这首弥撒曲的 Kyrie,先以乐器出现沈重的主题动机后,乐器与人声呈现二种不同的主题赋格,人声也分四部赋格。人声一开始就是急遽升高再急遽下降,给人十分戏剧性的激动感,而器乐主题重头到尾循环反覆进行式,彷佛在陈述一个明知结局却无法停止的抉择,更衬托出人声四部赋格「主我求你垂怜」的哀鸣。中间「基督请你怜悯我」歌词部份,是独唱清柔祈祷风,与合唱清柔祈祷风时而对话,时而互相附合。等祈祷风结束,就又回到器乐与人声二部赋格。

音乐是一种很神奇的东西无论高低贵贱,我们都有欣赏音乐的自由无论你是高兴或悲伤当你真正用心去聆听音乐的时候你就会忘记生活中的种种得失尽情沉静在美妙的音符之中 音乐是一种心灵的产物音乐是内心感情的一种宣泄因此音乐往往会引起共

音乐是一种很神奇的东西无论高低贵贱,我们都有欣赏音乐的自由无论你是高兴或悲伤当你真正用心去聆听音乐的时候你就会忘记生活中的种种得失尽情沉静在美妙的音符之中音乐是一种心灵的产物音乐是内心感情的一种宣泄因此音乐往往会引起共鸣会勾起你的喜怒哀乐贝多芬的第九交响曲,就是在他失聪的情况下写出来的试想失去听觉对一个音乐家来说意味着什么可是贝多芬的伟大正是在于他用心去聆听这个世界,聆听自己的命运所以他才能写出那么震撼的交响曲贝多芬正向一个音乐精灵,在他身上我们看到音乐的两个属性-灵性和神奇我是个感情很丰富的男孩子我认为通常这样的人对音乐的热情会比较高因为音乐本身是种很感性的东西出于对音乐的喜爱我选择了音乐欣赏课这对我来说对音乐的理解和感悟有了种突破也纠正我对音乐的一些狭隘的理解对于我们年轻人来说通俗流行音乐充满了吸引力和号召力这是因为符合了年轻人的口味但盲目追求流行的同时我们也丢失了一些东西流行中的确有很多好的东西但也有很快餐的音乐现在终于知道老鼠爱大米有多可笑了第一次那么近距离和静下心来聆听高雅艺术还是在音乐欣赏课那么的震撼感觉心灵受到洗礼忘不了美妙的钢琴曲的声音 我真的喜欢钢琴的声音同时我也觉得自己的欣赏水平的提高在感受音乐的同时,我们更了解了许多的音乐家其中有天才莫扎特和音乐之父贝多芬上面提过不过他是让人感受最深,心灵震撼最大的一个人我觉得他太伟大了贝多芬的一生是充满了艰辛与痛苦,但他同样是幸福与永恒的因为有音乐伴随他的一生更影响他的后代 当然我是无法用音乐评论家的角度去分析他的音乐,我只能用心去感受,试图能与贝多芬音乐的灵魂接触,对于一位伟大的音乐家来说,音乐是生命,贝多芬同样如此,音乐是让人欣赏的,但贝多芬耳失聪后,仍对音乐那种至死不悔的精神让我感动。他仍不断的创作,为后人留下了不朽的音乐篇章。此时此刻,音乐是有灵魂的,它飘忽于世界上的任何一个角落。人们热爱音乐,更爱音乐给他们带来的那份感情。音乐的力量是伟大的,它甚至能拯救人的生命。当然伟大的音乐只能由伟大的音乐家来创造,或许这话过于绝对了,但有一点,音乐是值得我们去付出的,也只有我们去付出了,才会让更多的人来了解音乐,才会让音乐家的生命永恒,让音乐的天使留在我们的身边。每个音乐人都希望有贝多芬那样的成绩,但音乐又是自私的,而是在于每个人对音乐的理解。贝多芬的创作过程也是令人惊讶的,他善于捕捉每个音乐细胞。我想音乐与贝多芬已经合为一体了。贝多芬是音乐,音乐亦是贝多芬。音乐的升华就是生命,或许有一天当我们去拨弄那把无玄琴时,才发觉音乐就在我们身上。其实音乐无所不在关键我们缺乏发现的眼光就是因为音乐的灵性和神奇吧所以不是没个人都能成为音乐家我看过西区故事,了解了黑人音乐我们这一代人大都或多或少地受到过西方古典音乐的熏陶,或者曾经喜爱过已广泛采用西方音乐体系的所谓中国民歌。我们接受那些起源于白人传统的美国流行音乐来一般不成问题。但摇滚乐的基础有一大半来自黑人音乐,其旋律特点,节奏方式,乃至音调高低等都与西方古典音乐有所不同。黑人乐手十分注重Showmanship。这个词可以译为职业道德。比如,早期的黑人民歌手即使再穷,上台也要穿西装,因为他觉得这是职业歌手起码的装束。后来的黑人摇滚乐手在表演时一个比一个疯,演出服一个赛一个地夸张。这个词还可以译为表演技巧。表现在音乐上,就是对即兴演奏的重视。其实早期的西方古典音乐很重视即兴演奏,据说莫扎特就是一个天才的即兴演奏大师。但后来由于种种原因,西方人把这个美好传统给丢掉了。早期美国黑人乐手的唯一舞台就是酒吧。在那种嘈杂的环境下,面对喝得醉醺醺的听众们,没有什么比一大段出色的即兴演奏更能吸引人们的注意力的了。美国摇滚乐吸收了黑人音乐这一特长,极为重视器乐独奏,在主副歌之间总要来上一大段Solo,极为出彩。这在中国流行音乐中是少见的,这和中国乐手缺乏演出机会有着密切的关系。这些人可以说是后来风靡美国的所谓“另类文化”的开山鼻祖。他们对世界文化的一大贡献就是扩展了人们的视野,鼓励人类第一次越过贫富、阶级和肤色这些表面的差异,挑战已经经历了几千年的许多基本价值观念。不管这种挑战是否有意义,有一点是肯定的:即美国的文化艺术(尤其是摇滚乐)的发展受了他们很大的影响。其中一个最显著的后果就是:人们比过去更能容忍另类的思想和艺术了,甚至从某种程度上说是鼓励个性发展,崇尚标新立意。没有这种态度,没法想象美国摇滚乐在这四十多年里会出现那么多独特的歌手,那么多富有个性的作品,那么多不同的流派。虽然我们聆听好音乐的时间不多但我真的感觉到了音乐给我们带来的一切不敢想象没有音乐世界是什么样子虽然没有每次都去,可是我去的每次都用心听了感谢老师,感谢音乐欣赏课。我知道以后的时光中能有这样的时间听音乐的时候不多可是我很珍惜这样的机会我在人生的道路上,她将永远伴我向前迈进。我想让音乐支撑起所有的价值和尊严,因为音乐让我多了一份睿智,让世界多了几缕温馨……

青春校园杂志《茉莉》

《男生女生》、《美少女》、《青少年文汇》、《最女生》``````几百年没看过杂志了,只能想起这些,还有不是青春故事的《奇幻》也不错`````

题目呢???

许愿草,许愿树,蜜糖……海了,你最好站在报亭旁边瞅一会……O(∩_∩)O~

没听说过《茉莉》杂志,如果你想投稿的话,我建议你搜《中国约稿网》那上面很多杂志编辑在约稿,而且稿费把握,可以直接加编辑的QQ,直接投稿,我就是这样的方式挣稿费的。

音乐概论论文2000字

谈谈蒙古舞蹈美学多年来,我收集整理“蒙古舞及蒙古诸部族舞蹈名词术语蒙汉双解资料”的同时,立项研究了“蒙古诸部族舞蹈审美特征”。在这个基础上撰写了这部《蒙古舞蹈美学概论》。我是从舞台表演艺术起家的,尽管有大量的艺术实践经验和艺术创作,但我并不具备论证的能力和理论高度,很难迈入学术领域的门槛。我没有灰心。通过1990年至1992年近两年的准备,通过朋友邀请自费赴蒙古国摸底考察,6天的时间里收获不小,扛回来一批图书资料和录像、录音带等相关资料。回到北京后,我如饥似渴地阅读,看录像,听录音。1993年我向文化部提出了确立蒙古舞蹈科研项目“蒙古诸部族舞蹈审美特征”和“蒙古舞蹈名词术语蒙汉双解资料”的申请,获得批准。1994年、1995年又赴蒙古国考察学习,在乌兰巴托学到了自己想学的东西,查阅了大量资料,得到了充实提高,也征集到了相关资料。在我研究蒙古诸部族舞蹈全过程里,经过多次反复鉴别,我把其中一部分认定并提升为美学术语并加以注释。还有一部分是原有的蒙古舞蹈名词术语,过去只是作了一些简单的动作解释,并没有认定它是美学术语,现在我把这一部分也提升和认定为美学术语,从不同的审美视角加以注释。譬如,“萨布尔登伯依勒格”运作组合里的名称及名词术语,以往只做学术动作名称的解释,没有从美学和文化蕴涵的视角和深度与高度思考“萨布尔登伯依勒格”的美与动律名称及名词术语。我觉得应当从美学视角思考研究它的来源、它的形成、它的审美特征、它的兴起环境。再从它的发展规律入手,追踪其动律名称与组合名称之间的变化,组合名称与名词术语之间的沿革,以至将名词术语里的美学含量加以注释提炼,而后把它提升到美学术语加以锁定。我认为,应当保留“陶布绣尔伯依勒格”的12个“组合名词术语”和12种“陶古绣尔”乐曲相媲美构成的一套完整系列性组舞,这12个名词术词不可以拆开,这一组系列名词术语里有鲜活的蒙古舞蹈美学,它有待我们继续深入研究。还有,“萨布尔登伯依勒格”是由动律名称与名词术语组合而成的。每个动律组合里包含美学术语的成分。每一组动律组合里蕴涵着蒙古舞蹈的美。蒙古舞蹈“伯依勒格”里的文化底蕴深厚且容量大。在蒙古舞蹈美学思想的形成过程里,它是所有蒙古舞蹈中的名词术语提升为美学术语的坚实基础,其美学术语是蒙古舞蹈美的领先“样本”。“伯依勒格”是构成蒙古舞蹈精美的舞蹈语汇的佐证。假如一个民族只有单一的几个舞蹈动作而没有丰富多彩的舞蹈语汇,就好比只有语言没有文字一样,将会受到极大的局限。一个民族的舞蹈没有丰富多彩的舞蹈语汇,它怎样来表述审美特征呢?!由此而言,“伯依勒格”是蒙古舞蹈文化的原形,是蒙古舞蹈的主流文化,是民族特色的象征,也是蒙古舞蹈文化兴起与繁荣发展变革中的标志,是蒙古舞蹈精致化的艺术缩影。还有,《乐诗之舞》与《史诗乐舞》不能混为一谈。《乐诗之舞》是指诗歌里的乐舞,《史诗乐舞》是指蒙古史诗里的乐舞。这是蒙古舞蹈艺术精致与成熟的程度中,产生了在“宏大”里的细节,与其渗透在分门别类的艺术之中的美学成分。对《安代舞》,经研究认定和排列了12种名词术语的顺序,这12种名词术语顺序不可以颠倒,如果颠倒了的话,势必会破坏经提炼而成的美学术语的完整性,贬损它的价值。蒙古传统舞蹈动律的核心是情趣美,应当让人们透过动律美意会到灵魂美,领略到与众不同的民族特色和回味无穷的艺术想象力。蒙古民族在“诗的海、歌的海、舞的海”中充分显示了一个民族的艺术想象力及其悠久传统,如果一个民族没有了艺术想象力和不具有艺术家群体,那么这个民族可能是愚昧无知的民族吧。舞蹈是视觉艺术,是通过舞蹈演员的人体旋律在舞蹈作品中体现美的含义。它的审美情趣直接通过舞蹈演员展现。然而,舞蹈演员的能力直接影响到舞蹈作品的成与败。如若舞蹈演员不注重美学和文化修养,那么,单纯靠舞蹈的技术技巧去完成一个作品,就等于没有民族文化的血脉与审美情趣,也就不大可能上升到美学高度,只能是停留在技术技巧的层面上而已。在这个意义上讲,再好的技术技巧也不可以取代舞蹈的美学和美感。舞蹈不是语言艺术。假如,演员在心目中只注重自我与舞蹈的技术技巧,而不去探索作品里的美,那他就不可能准确地表现舞蹈作品里的灵魂美,从而会直接扭曲作品的原本立意和美的意境。我认为蒙古舞蹈的美学思想就是通过好作品、好编导、好音乐、好演员铸造出来的,而且缺一不可。譬如,《盅碗舞》的来源及其形成过程,真正地体现了《盅碗舞》与“伯依勒格”的密切关系;演员通过表演体现了与蒙古诸部族传统舞蹈密不可分的传承关系;

音乐的魅力真的,我只能说人真的很脆弱,而音乐最直接抵达内心深处所埋藏的情感。《二泉映月》这首曲子,我听过很多次,而独独在中秋节的紫藤听了后,我却大大反常。跪坐开始时,我就隐隐约约得觉得旋律十分熟悉,却始终没有意识到是《二泉映月》到第二种风格的《二泉映月》展现时,我开始反常……那有一搭无一搭的断断续续的二胡声,揪得心痛之后,我有一种冲动,想站起来的冲动,去关掉,因为我实在是听不下去了.那二胡拉出旋律太悲怆太苍凉,在那时断时续,实际却是连续成一体的嘶哑的声音中,我不能站起来,情不自禁的留下泪来,一滴又一滴缓缓流过面颊,流过嘴角,从下巴流下,滴到手上。每眨一下眼睛,就一滴泪水凝结,慢慢滑落。我抬起头,望向天花板,希望把注意力分散,放到别的事物。但是,这些努力都是徒劳,那种影响力太强了。我无法阻挡,无法将它屏除在心外。它像一股魔力吸引着我,却又让我无法抗拒,觉得是一种煎熬,仿佛我在亲身经历那样一种磨难从而因来我本能的反抗。音乐慢慢的消逝,但是这样的氛围却一直环绕着我……我自认为我是一感情不外露的人,也是一个内心坚强的人,为音乐而伤心落泪,这是第一次。记得老师说,日本演奏家小泽说过听《二泉映月》要跪着听。我也只是在跪着时,才对此首曲子产生了共鸣,才真正认识《二泉映月》,而是它的版本都将它的色彩变得绚丽失去了苍凉的意境。音乐会扰乱内心的平静,影响人的情绪,音乐是有生命力的,它是人生阅历的再现。它或轻快、或活泼、或深沉、或清亮、或忧郁、或神秘……凡此种种,都向人们诉说着它的故事,它的经历……音乐是美的,真正理解音乐的人,为它痴迷,为它欢笑,为它流泪,这就是音乐。

音乐艺术论文2000字

尽管中国民族音乐与流行音乐之间存在着某些矛盾,但是我们却也能发现它们之间一些微妙的联系。首先,流行歌曲脱胎于民歌。也可以这样理解:民歌是过去的流行音乐,流行歌曲就是今天的民歌。如上世纪八十年代初邓丽君演唱的一些歌曲则是由民间小调为素材创作的歌曲。而在其他的流行歌曲中也有相当的体现。由此可以我们知道,民族音乐凝聚着中华民族的伟大精神和民族艺术的精华,体现了中华民族的意志、力量、智慧和追求,是流行歌曲用之不竭的源泉,流行歌曲只有扎根在民族音乐的土壤里才能获得更为顽强的生命力。其次,民歌借流行歌曲元素焕发生机。民族音乐元素越来越被流行歌手所重视,当周杰伦、陶喆、王力宏的流行音乐里开始引用民族元素,当腾格尔红遍大江南北,当“女子十二乐坊”倾倒海外的时候,一些人发出“民族音乐迎来了春天”的欢呼。也就是说,流行音乐用现在的配器手法和演唱方式从另一方面来表现民歌,让更多人重新认识并喜爱古老民族,也使传统民歌的古老生命力焕发生机。很难说中国民族音乐与流行音乐之间的联系是一种必然,也很难给中国民族音乐和流行音乐的关系一个完整的和正确的定位。中国民族音乐存在了数千年,随着历史的变迁以及各个历史时期人们的意识形态不断的发生变化,民族音乐也随着发生变化和发展,而且一直都在扮演着一个非常重要的角色。它不仅反应了不同历史时期人们的精神面貌,也用音乐这个特殊的方式记载着不同历史时期人们的日常生活和人文背景。可以文说,中国的民族音乐经过几千年的发展,已经形成一个特点比较鲜明的体系。而中国的流行音乐尤其是所谓的“新潮音乐”则可以说是在西方强势文化冲击下的派生物,众多音乐人可以借助这种音乐的形式来表现生活和情感,有时也显得很切近人们的生活和情感世界。从当前来看,我国的民族音乐与流行音乐长期来在很大程度上都处于一种相互争斗、相互排斥的状态,而随着各自的生存空间的扩展需要,它们又不可避免的走到了一起,一种相互依存的关系已经慢慢建。立起来。 Baidu文库当今,中国的流行音乐开始与国际接轨,港、台、内地三地的流行音乐差异日益缩小,在这个时期,古今的碰撞、中外的结合都汇集到一起。但受整个社会大环境的影响,中国的流行音乐从商业上看是繁荣的,但是从文化上看,是贫穷的。而少数民族音乐元素与流行音乐的结合更是一个长期的课题,如何把民族的真正变为世界的、把民族音乐元素巧妙地与流行音乐相结合,还需要广大的音乐人不断尝试、共同努力、共同探索,使我国民族化的流行音乐作品在世界乐坛上独树一帜

民族音乐学家刘九达先生曾说过一段往事:有一次他坐船回四川老家,忽听得船工唱起了号子,便赶紧掏出本子想记下来。可是船工们一见那个阵势忽然都哑了。其中一位老船工说:“那位先生是同我们闹玩,哪有那样阔气的人来学这不三不四的东西哦!”现如今的学者和歌唱家去“采风”或者没遇过这种尴尬,可是说实在,“场面”上的东西我们见得太多。周强在《石工号子》的封面上写道,他的专辑是“学院派与原生态的对话”,相信这是他多年歌唱实践与思索的感悟。所谓“学院派”和“原生态”,它们之间并没有一条天然的不可逾越的鸿沟。有的“原生态”人以为“原汁原味”才是最好,任何对它进行艺术“加工”都是对它的“污染”。而“学院派”又往往被人指责“高高在上”,对业余的民间的东西不屑一顾。其实这都是“鬼不吃蜡烛屎――人做出。”“原生态”无非就是民间的东西,它既不会一成不变,甚至不可以复制。你以为侗族人平日唱的“大歌”与央视演播厅里表演的“大歌”是一样的么?傻!说白了,后者也是对前者的一种“加工”。艺术加工并没那么可怕,“源于生活,高于生活。”永远是艺术的法则。胡松华唱《草原赞歌》以及滕格尔唱《天堂》不都一样经过了“加工”的么?牧民并没指责

高中音乐鉴赏课之我见音乐鉴赏课更是一门“听”的艺术。什么样的音乐都离不开“听”。“听”是一种音乐作品,我们既要在听的进程中让感官得到愉悦,又要使精神得到升华,感性和理性进行完美的结合才是我们“听”的根本意义所在。因此,要达到欣赏音乐的真正目的,就不能把对音乐的欣赏停留在表面上、感官上进行。而应该深入到乐曲的音响结构及各种形式因素上去。也只有这样才能准确地把握音乐作品的“内涵”,真正地听懂音乐。要做到这一点,首先应对一部音乐作品反复地听。多听是培养音乐鉴赏能力的关键。我们的双耳不仅在认识世界,改造世界的实践活动中发挥作用,而且还要具很强的审美感受能力,这一能力与生俱来,反复地听,会给我们的听觉制造接触音乐的机会,我们的音乐听觉就会得到发展。同时,音乐具有很强的时间性,构成音乐作品的那些音响瞬间即逝,这些声音以单音或多音组合的方式,先后展现给我们的听觉。多听,大脑中的记忆就会把听觉中的印象慢慢综合起来。听的次数越多,印象越深,印象越深我们对音乐作品的感性体验也就越深。所以,提高了音乐的记忆力,欣赏音乐的能力就有了较大的进步。现在的高中音乐鉴赏课涉及到不同国家不同民族,不同风格,不同流派,不同层次的音乐,我们在欣赏中提高,在比较中进步,在音乐中感受。其欣赏价值,文化价值都是不容忽视的,广泛地汲取人类一切音乐文化成果中的养分,不断地拓宽我们的听觉的感受领域,是提高和完善我们音乐欣赏能力的一个重要方面。音乐鉴赏是学生在听觉感知,情感体验,想象联想,创造性思维等心理活动融为一体的音乐审美实践活动。学生的审美能力就是在这种独特的艺术活动过程中培养和熏陶出来的。当前,新课改的要求是要让学生去实践获得真知。所以,我们老师应该让学生自己多实践发挥他们的想象力和创造力。能够自己欣赏作品并能够评价作品。老师在其中只不过起着引导作用。记得前些年,社会上流行的低浅音乐,低级趣味较浓的流行音乐,甚至是庸俗不堪的音乐或是些“狂歌”等一些格调不高的、艺术性差的音乐,使正在成长发育的学生误以为这是“音乐艺术的时代性”,而那些优美的,艺术性高的抒情歌曲在学生看来总是平淡无味,深入不下去。那么,培养学生的音乐鉴赏能力,关键是要使学生划清真善美与假恶丑的界限,掌握分辨是非的标准。一部音乐作品,如果学生要有能力去评价判断它的社会价值及艺术价值,学生就必须能够从音乐作品的题材、内容、体裁、风格等方面分辨出什么是美和什么是丑的。因为这是衡量音乐作品的社会价值和艺术价值的基础。因而学会这些,只有通过音乐欣赏课这条途径,并且把研究音乐作品的题材、内容、体裁、风格、情绪、曲式等表现手段这一环节作为音乐欣赏教学中提高学生审美能力的关键环节,使学生掌握有关的知识、技能,深入地认识音乐作品的内容美、形式美、情绪美、表现美,进而提高学生的音乐鉴赏能力和评价能力。

音乐教学在发展学生的智力、培养多方面能力方面,具有其他学科所不具备的优势。因此,要把能力的培养作为一个重要的任务纳入到音乐教学之中。《音乐课程标准》明确指出:“音乐教育以审美为核心,主要作用于人的情感世界。”“在音乐教学中要把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放在首位突出情感体验。”可见,音乐是最善于表现人们的情感,并能引起情感共鸣的艺术形式。在新一轮音乐课程改革中,作为音乐教师,应当立足于学生的学习方式的改革,通过新的设计思路,全程渗透“以审美为核心”的教学理念,注重学生的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才能真正寓美育于音乐教学中。 一、审美感知,体验情感 罗丹说过:“艺术就是感情。”音乐艺术不是像文学作品那样直接叙述事件,也不是像美术那样直接描绘生活,它是用悦耳动听的音响以及精致巧妙的音乐形式即特有的声音语言叙说并作用于人的情感,所运用的声音是有组织的乐音系列,必须依靠听觉来感知。它通过作品的艺术形象及学生的审美活动来感染与教育学生,只有在丰富的情感体验的基础上,以情带声,以声传情,才能声情并茂,以情感人。 音乐教育作为美育的重要途径,其特质就是情感审美。情与美的这种不解之缘,决定了音乐教育的根本方式:以情感人,以美育人。学生是审美的主体,教师的音乐活动是学生的审美对象。音乐活动的审美过程,正是一个不断探索、不断创新的过程。优秀的音乐作品是作者凝情于笔,注情于音的结晶,经过专业人员的二度创作,较好地诠释了作品的思想内涵,具有较强的艺术感染力。学生的听赏及领悟是三度创作,在从“二度创作”到“三度创作”的审美过程中,形成了一种特殊的思维方式,即以感性认识为基础,理性分析为引导的多种心理因素,由导入情感到体验情感,产生美的联想与想象。教师要抓住音乐的特点,善于从心理学和教育学提供的规律中发现、寻找和研究音乐教育的特殊原理和规律,通过体验感受、直观感知、兴趣诱发、自然渗透、启发讨论听唱比较等方法,形成艺术审美施教力。同时,教师应把握好“情”,以自己的情去牵动和激发学生的情。神态、语言、动作、指挥、范唱等都要传达情感的信息,给学生以美的感受和启发。当教师走下讲台,穿行于学生之间,并随着歌曲情感的表达,辅之以得体的动作与学生交流互动,学生会感到特别亲切。教师的表现力直接影响着学生的音乐感受力,对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使他们对歌曲中的旋律、节奏、速度、力度等音乐要素作出准确的心理反应,有着重要的作用,因而更能激起学生的情感体验,有利于学生审美能力的培养,这实际就是老师与学生的情感交流活动。因此,教师首先要有饱满的热情,按乐曲所要求表达的感情和风格特点准确地范唱,力足于以情感人,使学生在学习时对乐曲有一个比较完整的艺术形象,以引发学生的兴趣。只有老师动之以情,才能培养学生的审美兴趣。 当然,音乐美感的获得和强化还需反复听赏,更需动画结合,利用视听媒体最为直观形象,车尔尼雪夫斯基说:“美感是听觉、视觉不可分离地结合在一起的,离开听觉、视觉是不能设想的。”对音乐的熟悉程度直接影响到体验和参与,用心感受非常重要,只有这样,才能使学生全身心地融入音乐,在反复听唱、观赏画面的过程中,启发学生从整体感受歌曲的情绪。如欣赏乐曲《春江花月夜》,通过画面,配以生动的语言,每当听到它那优美的旋律时,就仿佛有一幅气韵生动、笔触秀丽的山水画卷在我们面前徐徐展开,把学生的思绪带到一个依山傍水、风景秀美的迷人意境中,使学生从视觉上和听觉上产生美感,情不自禁地领略祖国大自然的美好河山,并在这融视、听艺术于一体的情景中获得美的陶冶,而且诗、词、画、音乐在这里完美地融为一体。动静结合视听相辅,综合的美感,有声有色的教学使学生的情感产生了共鸣,从而产生了热爱祖国、热爱生活的感情。二、审美表现,深化情感。 音乐是情感的艺术,而音乐教育则以审美对象来激发人的审美情感,而审美与情感又是那样地密不可分。歌德说:“成功的艺术处理的最高成就就是美。”对音乐的处理,就是对音乐情感和演唱(奏)技巧的处理,本身就是一种创造性活动。不同国家不同民族的歌曲,各有不同的体裁、不同的调式和不同的曲式风格,各类歌曲都蕴含着特有的激情。可见,歌曲的体裁总是与某种情感相联系的;歌曲的结构,大至整个歌曲,小到短句,都蕴涵着音乐`的内容与美感,歌曲的调式、凋性在色彩上给人以明暗不同的感觉,给人的情绪的影响也就不同;和声具有渲染色彩的作用,能形成明暗、疏密、浓淡不同的音响效果,进而表现其特有的音乐情绪。在表现活动中,教师与学生的共同任务,就是要对作品作仔细的琢磨与研究,以尽可能完满的歌声展现出它的全貌。这就需要教师认真探究音乐作品所表现的真情,悉心指导,并使学生在学习过程中使自己的灵魂得到净化,使情感得到深化,才能达到以情感人,以美育人的目的。不仅如此,审美能力的培养又在于引导学生积极参与音乐的实践活动,从中感知音乐所表现的情绪,并产生心灵上的共鸣,以欲立刻体验为快,产生愉悦情感。要通过演唱、演奏、综合性艺术表演及识读乐谱的教学,发展学生的表演潜能和创造性潜能。培养学生以准确的音高和节奏、恰当的速度和力度、自然而美好、真切而饱满的感情把乐曲的艺术形象再现出来并与他人沟通进行艺术评价。要根据乐曲的内容和曲调表现等特点,在学生感受力、理解力和技能水平的范围内,适时地向学生揭示歌曲的艺术形象。因此,感受音乐、理解音乐和表现音乐是有机地结合在一起的,培养这三种能力,就是培养良好的乐感;有了良好的乐感就具备了一定的审美能力,经过长期的音乐艺术的熏陶培养自己高尚的艺术情操,促进正确人生观的形成。 三、审美创造,升华情感。 车尔尼雪夫斯基说:“美存在于生活之中;而对于美的发现,则要靠人们对它的理解和认识。”高尔基也说:“美,是人自己从它的灵魂深处创造出来的。”强烈的审美情感,使学生的感知过程和体验过程紧密结合,水乳交融,加深了他们对美的形象的认识和理解,这种审美认识、审美愉悦使学生的身心获得更多的情感体验,学生的精神得到充实事业得到拓展、情感得到升华。创造性教学的目的就是要引导学生发挥想象力,发掘创造性思维潜能,积累音乐创作经验,升华情感。因此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应让学生在理解音乐内涵的基础上进入到角色意境中通过自制节奏乐器,探索、发现、体验音乐的节奏、速度、力度、段落情绪等;通过即兴动作表现歌、乐曲,重在引导学生理解其内容,表现其感情;通过即兴表演,或对主题哼唱,发展旋律、或为作品创编伴奏或即兴演奏,引导学生在音响流动的同时,在自己创造的音响中亲身体验与感受其形式美、内容美,进而在知识的应用、拓宽和延伸过程中延伸情感,达到创造美,最终让学生在情绪的勃发与激动中进入审美想象的圣境 总之,音乐审美能力与情感的培养应在寓教于乐中得到切实体现,要重视培养学生正确的审美观念,发展学生的审美情感和审美想象力。坚持音乐审美教育在形态特征上的情感体验,使音乐审美教育始终具有独特的情感色彩。要采取多样化的手段激发与培养学生的音乐兴趣,抓住重点,使学生的审美情感不断深化,提高学生情感外化的表现能力,培养具有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新型的社会主义建设人才。

  • 索引序列
  • 茉莉花音乐论文2000字
  • 音乐论文2000字
  • 青春校园杂志《茉莉》
  • 音乐概论论文2000字
  • 音乐艺术论文2000字
  •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