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期刊发表知识库 > 西南民族大学学报主编

西南民族大学学报主编

发布时间:

西南民族大学学报主编

曾路,女,1964年出生,汉族,教授,硕士生导师,外国语学院院长。1985年毕业于西南师范大学(现西南大学)外国语学院,获学士学位;1995年获美国政府“富布莱特奖学金”赴美留学,1997获美国特拉华大学英语教育专业硕士学位;2005在美国特拉华大学和马里兰大学语言学系作访问学者,从事语言学研究。主要研究方向:语言测试,二语习得,语言认知。主持国家级社科项目1项,主持省社科规划项目1项,主持与参与省厅级项目3项。主持教改项目获国家级教学成果二等奖1项,四川省教学成果一等奖1项,科研论文获四川省哲学社会科学科研成果三等奖1项。在《外语界》、《外语电化教学》、《现代外语》、《解放军外国语学院学报》、《西南民族大学学报》等CSSCI期刊、核心期刊上发表论文十余篇;主编高等教育出版社教材《实用沟通英语》两册共六本,任国家“十五”“十一五”规划教材《大学体验英语》副主编,主编电子科技大学出版社教材《大学英语主题式阅读》等。主要社会兼职:四川省高等学校外语教学指导委员委员,四川省高等学校教师高级职务评审委员会评审专家,四川省高等学校外语教学研究会理事。吴贤哲,西南民族大学外国语学院党总支书记,教授,中国古代文学硕士研究生导师、中国古典文献学硕士研究生导师。马永平,西南民族大学外国语学院副院长1963年生,教授,四川省高校外语教学指导委员会委员,1981年考入西安外国语学院日语专业,1985年留校任教,1990年赴日留学,获文学硕士学位,1995年回国,历任西安外国语大学旅游学院副院长、东方语言文化学院副院长等,其间多次赴日访问、讲学。2007年以引进人才形式进入西南民族大学外国语学院。研究方向为日本文学,主要作品包括:《中级日本语》;《日语初级听力》;《全国导游资格考试指定教材——日语》;《血型人类科学论》;《健康术》;江户后期文学观的冲突——透过异学之禁进行观察;听琴——读“月夜听卢子顺弹琴”和“山夜调琴”;现实的绝望与奋斗的希望——从《鸽子》看大江健三郎文学思想之核心;外语教学中学习者的人格因素分析,等。分管工作:日语、法语、朝鲜语专业教学、外国语学院科研及实验室管理。黄立,女,汉族,研究生,博士。2007年获四川大学“比较文学与世界文学”专业博士学位。现为西南民族大学外国语学院教授,比较文学与世界文学、“英语语言文学”专业硕士生导师。主要研究方向为英美文学,比较文学。获奖情况1、省部级获奖:2010年专著《英语世界唐宋词研究》获四川省第十四次哲学社会科学优秀成果奖三等奖2、2007年6月、2011年6月荣获西南民族大学毕业论文优秀指导教师科研项目:1、 主持教育部青年基金项目《英译宋词中的女性形象》2、 担任教育部哲学社会科学研究重大课题攻关项目《英语世界中国文学的译介与研究》子课题负责人3、 主研教育部青年基金项目(完成)《他者眼中的中国古代文论》4、 主持中央高校基本科研业务费专项资金项目(完成)《英语世界的<格萨尔>研究》5、 主持西南民族大学博士创新基金项目(完成)《英语世界唐宋词研究》王 玲,女 ,硕士,外国语学院教授 中共党员1978年考入大学,77级学生。1982年1月毕业,获学士学位。1989年赴国外留学,获国立大学硕士学位。自大学毕业后至今,一直从事教学工作,担任专业教师。到西南民族大学后,先后教授98级至2011级学生的语言文化、社会历史、阅读、写作等外语专业课程及第二外语等。在核心期刊、西南民族大学学报等刊物上发表科研论文数十篇,主持校级科研项目、学校教育教改项目、学生创新项目和国家外专科研项目等数项,出版专著2部。

1、彭邦本:《论春秋时代的蒸报》,《民族论丛》第二辑《先秦民族史专集》,1982年。2、彭邦本:《论晋国政治制度与其霸业盛衰的关系》,《四川大学硕士学位论文摘要汇集》,1986年。3.彭邦本:《西周国家结构形式与其共主政体》,《先秦史论集》,中州古籍出版社,1989年。4、彭邦本:《从曲沃代翼后的宗法组织看晋国社会的宗法分封性质》,《中国史研究》,1989年4期;人民大学复印报刊资料《先秦、秦汉史》1990年第5期全文转载。5、彭邦本:《晋国诸法的历史考察》,《先秦史研究动态》,1989年2-3期合刊。6、彭邦本:《牛河梁遗址与文明起源的诸因素》,《昭乌达蒙族师专学报》,1990年3期;全文收入内蒙古社会科学院图书馆编《草原文化研究资料选编》一书,2005年。7、彭邦本:《商周古文字和巴蜀文化研究的几个问题》,《四川社联通讯》,1991年1期。8、彭邦本:On the Originand Formation of the Ancient Chinese Civilization, Abstracts of 12th conference of IAHA(HongKong: University of HongKong, 1991)、9、彭邦本:《论春秋晚期吴文化的北渐对华夏文明的影响》,《铁道师范学院学报》,1992年1期。10、彭邦本:《执秩之法与晋国春秋中期的霸业》,《河南大学学报》,1992年1期;人民大学复印报刊资料《先秦·秦汉史》1992年第6期全文转载。11、彭邦本:《周代上层贵族家庭的媵婚制》,《社会问题的历史考察——中国社会史第三次研讨会论文集》,成都出版社,1992年。12、彭邦本:《论中国古代的收继婚》,《北方民族文化》,1992年7月增刊。13、彭邦本:《春秋晚期吴文化的北向影响初探》,《齐鲁学刊》,1992年2期;人民大学复印报刊资料《先秦、秦汉史》1993年第6期全文转载。14、彭邦本:《文明的三因素说置疑——兼论文明时代的一般标志》,《考古与文物》,1993年1期。15、彭邦本:《武王之世分封的初步探讨》,《第二届西周史研讨会论文集》,陕西教育出版社,1993年。16、彭邦本:《培养跨世纪人才的历史感》,《高教研究》,1993年1、2期合刊。17.杨追奔、彭邦本:《巴蜀地形因素对古代战争的影响》,《天府新论》1993年2期。18、彭邦本:《周代婚姻礼俗中的禁忌观》,《中国历史社会发展探奥—中国社会史第四次研讨会论文集》,辽宁人民出版社,1994年。19、彭邦本:《四川大学近年来的先秦史研究》,《先秦史研究动态》1995年1期(总26期)。20、彭邦本:《论早期文明探索中的几个重要范畴》,《四川文物》,1995年3期。21、彭邦本:《文化与文明概念略论》,《先秦史与巴蜀文化论集》,历史教学社,1995年。22、彭邦本:The Ban for Female Sex in the Ethics and Laws of Ancient China, Abstracts of 14th conference of IAHA(Bangkok: Chulalongkon University, 1996)23、彭邦本:《郭沫若学术风格早期成因的几点思考》,《郭沫若学刊》,1996年4期。24、彭邦本:《早期蜀史诸代的并存、相继关系及其共主秩序考略》,《徐中舒先生百年诞辰纪念文集》,巴蜀书社,1998年。25、彭邦本:《滇王离西夷辨》,《西南民族学院学报》,2000年4期。26、彭邦本:《楚简〈唐虞之道〉初探》,《郭店楚简国际学术研讨会论文集》,湖北人民出版社,2000年。27、彭邦本:《儒墨举贤禅让观平议》,《四川大学学报》,2000年5期。28、彭邦本:《神奇的三星堆——考古学视野中的古蜀历史文化》,《文史知识》,2001年7期。29、彭邦本:《新世纪郭沫若研究笔谈——走进郭沫若,创建郭沫若学》,《郭沫若学刊》,2001年3期。30、《世纪之交的古蜀文化研究力作》,《社会科学研究》2002年4期。31、彭邦本:《世纪回眸——郭沫若古史研究特色的思考》,《郭沫若学刊》2002年1期;又收入中国郭沫若研究会编《郭沫若与二十世纪中国文化》一书(福建人民出版社,2001年10月);人民大学复印报刊资料《历史学》2002年第8期全文转载。32、彭邦本:In Search of the Shu Kingdom: Ancient Legends and New Archaeological Discoveries in Sichuan(古蜀王国探研:四川的古史传说与考古新发现),Journal of East Asian Archaeology(东亚考古杂志), vol、1-4, 2002, Brill NV, Leiden, The Neitherland、33、彭邦本:《走出象牙塔的甲骨学》,唐冶泽著《甲骨文趣释》序,重庆出版社,2002年。34、彭邦本:《冲突与对话:从儒家文化资源看东亚现代化》,《中华文化论坛》2003年1期。35、彭邦本:《禹族西兴东渐及其在黄河中下游的活动初探》,《社会科学研究》2003年1期。36、彭邦本:《楚简〈唐虞之道〉与古代禅让传说》,《学术月刊》2003年1期。37、彭邦本:《古城、酋邦与古蜀共主政治的起源——以川西平原古城群为例》《四川文物》2003年2期。38、彭邦本:《论旅游业发展中的人文资源开发》,四川省旅游局、四川省民俗学会编《四川旅游文化研究》,四川人民出版社,2004年。39、彭邦本:《禹娶涂山新探》,《西南民族大学学报》2004年5期。40、彭邦本:《文化多样性视野中的“和而不同”理念——华夏文化传统资源的历史考察之一》,载《世界文化的东亚视角——中国哈佛-燕京学者2003年北京年会暨国际学术研讨会论文集》,北京大学出版社,2004年。41、彭邦本:《先秦汉水上游与四川盆地的文化联系渠道试探》,孟世凯、李佩今总纂:《鬼谷子文化研究文集》,陕西旅游出版社,2004年。42、彭邦本:《名人文化资源开发的文化多样性视角——以沫若故里为例》,《郭沫若学刊》2004年第2期。43、彭邦本:《民俗文化的特征与其资源的保护与开发略论》,《中华文化论坛》2004年第4期;载四川省巴蜀文化研究中心、四川省民俗学会编《四川民俗文化论》,四川人民出版社,2005年。44、彭邦本:《从大禹到李冰:我国传统水利理念初探》,载四川省大禹研究会编《禹羌文化研讨会文集》。45、陆民主编、彭邦本等副主编:《姑蔑历史文化论文集》,人民日报出版社,2004年。46、彭邦本:《姑蔑国源流考述——上古族群迁徙、重组、融合的个案之一》,《云南民族大学学报》2005年第1期;人民大学复印报刊资料《先秦、秦汉史》2005年第3期全文转载。47、彭邦本:《三星堆:先秦时期长江上游灿烂的青铜文化中心》,载《三星堆与长江文明》(郝跃南主编),四川文艺出版社,2005年。48、彭邦本:《古蜀水文化初抡》,《民俗文化研究》,巴蜀书社,2005年。49、与李翔等合著:《经济中心运行轨迹的透视》,四川人民出版社,1989年。50、与罗世烈合编:《先秦史研究动态》1995年1期(总26期)。51、罗世烈、林向、彭邦本、彭裕商主编:《先秦史与巴蜀文化论集》,历史教学社,1995年。52、彭邦本:《理性之光——荀子的智慧》,四川教育出版社,1996年。53、彭邦本:《弭兵古义注释》,收入丛书《兵家智谋全书》,学苑出版社,1996年。54、李学勤主编,彭邦本撰写辞条,《中国历史大辞典》先秦史卷,上海辞书出版社,1996年。55、唐嘉弘主编,彭邦本撰写辞条,《中国典章制度大辞典》,中州古籍出版社,1998年。

西南民族大学学报编辑部主任

曾路,女,1964年出生,汉族,教授,硕士生导师,外国语学院院长。1985年毕业于西南师范大学(现西南大学)外国语学院,获学士学位;1995年获美国政府“富布莱特奖学金”赴美留学,1997获美国特拉华大学英语教育专业硕士学位;2005在美国特拉华大学和马里兰大学语言学系作访问学者,从事语言学研究。主要研究方向:语言测试,二语习得,语言认知。主持国家级社科项目1项,主持省社科规划项目1项,主持与参与省厅级项目3项。主持教改项目获国家级教学成果二等奖1项,四川省教学成果一等奖1项,科研论文获四川省哲学社会科学科研成果三等奖1项。在《外语界》、《外语电化教学》、《现代外语》、《解放军外国语学院学报》、《西南民族大学学报》等CSSCI期刊、核心期刊上发表论文十余篇;主编高等教育出版社教材《实用沟通英语》两册共六本,任国家“十五”“十一五”规划教材《大学体验英语》副主编,主编电子科技大学出版社教材《大学英语主题式阅读》等。主要社会兼职:四川省高等学校外语教学指导委员委员,四川省高等学校教师高级职务评审委员会评审专家,四川省高等学校外语教学研究会理事。吴贤哲,西南民族大学外国语学院党总支书记,教授,中国古代文学硕士研究生导师、中国古典文献学硕士研究生导师。马永平,西南民族大学外国语学院副院长1963年生,教授,四川省高校外语教学指导委员会委员,1981年考入西安外国语学院日语专业,1985年留校任教,1990年赴日留学,获文学硕士学位,1995年回国,历任西安外国语大学旅游学院副院长、东方语言文化学院副院长等,其间多次赴日访问、讲学。2007年以引进人才形式进入西南民族大学外国语学院。研究方向为日本文学,主要作品包括:《中级日本语》;《日语初级听力》;《全国导游资格考试指定教材——日语》;《血型人类科学论》;《健康术》;江户后期文学观的冲突——透过异学之禁进行观察;听琴——读“月夜听卢子顺弹琴”和“山夜调琴”;现实的绝望与奋斗的希望——从《鸽子》看大江健三郎文学思想之核心;外语教学中学习者的人格因素分析,等。分管工作:日语、法语、朝鲜语专业教学、外国语学院科研及实验室管理。黄立,女,汉族,研究生,博士。2007年获四川大学“比较文学与世界文学”专业博士学位。现为西南民族大学外国语学院教授,比较文学与世界文学、“英语语言文学”专业硕士生导师。主要研究方向为英美文学,比较文学。获奖情况1、省部级获奖:2010年专著《英语世界唐宋词研究》获四川省第十四次哲学社会科学优秀成果奖三等奖2、2007年6月、2011年6月荣获西南民族大学毕业论文优秀指导教师科研项目:1、 主持教育部青年基金项目《英译宋词中的女性形象》2、 担任教育部哲学社会科学研究重大课题攻关项目《英语世界中国文学的译介与研究》子课题负责人3、 主研教育部青年基金项目(完成)《他者眼中的中国古代文论》4、 主持中央高校基本科研业务费专项资金项目(完成)《英语世界的<格萨尔>研究》5、 主持西南民族大学博士创新基金项目(完成)《英语世界唐宋词研究》王 玲,女 ,硕士,外国语学院教授 中共党员1978年考入大学,77级学生。1982年1月毕业,获学士学位。1989年赴国外留学,获国立大学硕士学位。自大学毕业后至今,一直从事教学工作,担任专业教师。到西南民族大学后,先后教授98级至2011级学生的语言文化、社会历史、阅读、写作等外语专业课程及第二外语等。在核心期刊、西南民族大学学报等刊物上发表科研论文数十篇,主持校级科研项目、学校教育教改项目、学生创新项目和国家外专科研项目等数项,出版专著2部。

西南民族大学学报

中英文对照标题、中英文摘要(不超过300字)、关键词(不得少于3个)、中英文作者单位(单位名称、省市、邮码)、作者姓名、有效联系方式(通讯地址、邮编、电话、电子信箱)。 电子版文件请使用Word-2000编辑,文中图、表格和公式请用Office软件编辑。 基金项目及第一作者简介格式如下:基金项目:项目名称(项目编号) 文后参考文献的著录应执行国家标准GB/T7714-2005的规定,采用顺序编码制,实引方式在正文中标注,即在正文中用上角标标注参考文献序号,与文后参考文献序号相对应。不要使用作者年制标注参考文献,以避免造成标注混乱。

西北民族大学学报主编

吴建清,男,生于 1965 年 10 月,湖北利川人,土家族,中共党员, 1985 年毕业于湖北民族学院临床医学专业, 1992 - 1995 年攻读同济医科大学神经解剖学专业研究生,获医学硕士学位。现任湖北民族学院党委常委、副书记,人体 解剖学 教授,中国解剖学会会员,湖北省神经科学学会理事,湖北省跨世纪学术骨干,校人体解剖学学术带头人

敏彦文,男,1967年12月生,当代回族诗人,甘肃临潭人,中共党员。祖籍江苏南京。1991年6月毕业于西北师范大学政治系马克思主义理论与思想政治教育专业,同年7月参加工作,先后在甘肃甘南州合作二中、甘南州人民广播电台、甘肃广播电视报社甘南分社、甘南州人民政府办公室任教师、记者(编辑)、主编、副社长、综合秘书、副主任等职。在中央人民广播电台、《甘肃日报》等重要媒体发表新闻作品380余篇,45万余字,多次获得全国、全省广播节目编辑奖和全省广播新闻专稿写作奖。创办并主编《甘肃广播电视报·甘南周刊》、《甘南广播电视报》;在国内报刊发表文学作品600多篇(首),120余万字。作品入选《诗刊·中国新诗选刊》、《青春诗选》、《1949—1999甘肃文学作品选萃》、《中国当代诗选》、《第四代诗人诗选》、《新时期甘肃文学作品选》、《开放的天空——最新大学生诗歌精选》、《当代大学生抒情诗选》、《大陆青年诗人诗选》、《甘肃的诗》、《新时期中国少数民族文学作品选集》等数十种诗歌选本。多次获得全国及省级文学专业奖和文艺评论奖。出版诗集《相知的鸟》、思想随笔集《生命的夜露》、文学评论集《甘南文学夜谭》、文化随笔集《在信仰的草尖》等。主编《甘南青年诗选二十人》等书,参编三卷本论文集《中国伊斯兰教西道堂研究文集》(任编委并执行编辑,2010年10月由读者出版集团旗下甘肃民族出版社出版,106万字)。以比较系统、客观、准确、有理论创新地梳理和评论甘南当代文学60年历史,而被称为“甘南文学教父”。 曾组建西北师范大学边缘诗社和甘南州青年诗歌学会,当选社长和会长,创办《晨昕》、《羚们》诗刊。在《中国穆斯林》、《西北民族大学学报》、《新学术》、《调研与决策》、《甘肃民族研究》、《甘肃民族师范学院学报》等学术刊物发表学术论文多篇。甘肃省作家协会会员(1994年至今)、中国诗歌学会会员(1997年至今)、中国少数民族作家学会会员(1997年至今)、甘肃省当代文学研究会理事(2001年至今)、甘肃省少数民族作家协会理事(2005年至今)、甘南州作家协会副主席(2007年8月至今)、中国作家协会诗刊社子曰诗社社员(2013年4月至今)、甘肃省文艺评论家协会理事、文学委员会委员(2013年12月至今)、甘南州文学艺术界联合会副主席(2014年8月当选)、国际华语作家协会终身会员。

1、《〈尚书〉民族思想初探》,《西北民族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1年第1期,第62-68页(中文核心期刊,CSSCI扩展版期刊);2、《新时期孟子心性论的性质和内涵研究综述》,《辽东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11年第1期,第19-24页;3、《新时期孟子心性论逻辑架构研究述论》,《乐山师范学院学报》,2011年第2期,第118-121页;4、《舜、禹、汤、武本不同——〈尚书〉“圣王”形象“被同质化”研究》,《广西社会科学》2011年第8期(已采用,待发;中文核心期刊);5、《经史分途的“文化层级”和“身份选择”意识——以司马迁及〈史记〉为中心》,《阴山学刊》2011年第9期(已采用,待发)。6、《过度疑古的成因综探》,《重庆文理学院学报》,2010年第1期,第69-72页;7、《近十年孟子诗论研究的回顾与展望》,《济宁学院学报》,2010年第1期,第15-19页;8、《连续、递嬗与循环——〈尚书〉的历史变动观》,《东方论坛》,2010年第2期,第89-95页;9、《〈尚书〉的教育思想及其价值》,《柳州师专学报》,2010年第2期,第84-86页及第108页;10、《〈尚书〉的历史本原论和历史主体论初探》,《山东教育学院学报》,2010年第3期,第4-7页;11、《〈尚书〉的历史审美观初探》,《哈尔滨学院学报》,2010年7-8期,第94-97页;12、《〈尚书〉“革命”论的提出及其历史影响》,《郑州轻工业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10年第3期,第62-64页;13、《儒家后嗣观念对宗教意识和历史意识的影响》,《贵州社会科学》,2010年第11期,第129-131页(CSSCI期刊);14、《〈尚书〉历史思想研究的回顾与展望》,《广东教育学院学报》,2010年第6期,第95-99页;15、《新时期孟子心性论与其他心性学说的比较》,《昌吉学院学报》,2010年第6期,第52-56页;16、《“李小龙暴猝”?》,《咬文嚼字》,2011年第1期,第19页;17、《“天子”新考》,《文化学刊》,2011年第1期,第140-145页(此文曾在山东大学文史哲研究院内部刊物《励学》2010年第3期第29-36页上刊发、内部交流);18、《孟子和汤因比历史思想之比较》,《中华文化论坛》,2009年第2期,第102-108页(中文核心期刊);19、《中国原始历史意识与中国古代神话传说——论中国原始历史意识溯源研究的前提性问题》,《求索》,2009年第7期,第200-203页及第211页(中文核心期刊,CSSCI期刊);20、《言语之外的孔子形象——以〈论语·乡党篇〉为中心》,《枣庄学院学报》,2009年第4期,第37-40页;21、《孟子思想渊源综考》,《聊城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9年4期,第65-70页;22、《索绪尔其人其事对治史治学的启示》,《黑龙江教育学院学报》,2009年第9期,第101-103页;23、《被忽视的另一面——谈“三礼”中尊重女性和子女的思想》,《安徽广播电视大学学报》,2009年第3期,第109-112页;24、《〈尚书〉历史变动观的两重性》,《佳木斯大学社会科学学报》,2009年第5期,第84-87页;25、《文化定向与范式人格》,《教育与教学研究》2009年第10期,第21-23页;26、《〈尚书〉天人关系新探》,《青海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9年第6期,第32-36页(人文社科核心期刊);27、《〈尚书〉的大一统思想》,《绥化学院学报》,2009年第6期,第47-49页;28、《“法先王”思想与周代的特殊关系》,《牡丹江师范学院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9年第6期;2008年:29、《对孔子“生而知之”论的再辨析》,《聊城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8年第2期,第188-190页,约7000字;30、《孟子“心性论”文学价值的新时期研究》,《时代文学》(理论版)(中文核心),2008年5月下半月刊,第93页,约2500字;1998-2007年:31、《科普也应讲统一战线》,1998年4月5日,《中国教育报》第2版,约800字;32、《对初中语文教材的改进意见》,收入《新世纪语文改革与探索特辑》,陕西师范大学《中学语文教学参考》杂志社,2001年5月版,第856-857页,约9000字;33、《“道狭草木长”的“长”》《咬文嚼字》(学生版),2001年第1期(创刊号),第23页,约800字;34、《咬一咬高中第二册语文教材》,收入《中国教师优秀论文集成》,珠海出版社2002年8月版,第355-356页,约9000字;35、《高中语文第一册注释指误》,《语文知识》,2004年第10期,第34页,约1000字;36、《“弃养”与“弃世”》,《咬文嚼字》,2005年第9期,第39页,约800字;37、《毕业了,班级公物怎么办?》,《班主任之友》,2005年第10期,第29-30页,约2000字(该文入选:《影响班主任的101个经典管理案例》,朱玉忠主编,北京:北方妇女儿童出版社,2007年10月版;第18篇,第48-50页)。

广西民族大学学报主编

刊 名广西民族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刊期季刊创刊时间1995年主办单位广西民族大学主编吴尽昭执行主编黄祖宾编辑出版广西民族大学学报编辑部印 刷广西区党委办公厅凤凰印刷厂国内统一刊号CN 45-1350/N国际标准刊号ISSN 1673-8462国内总发行南宁市邮政局国外总发行中国国际图书贸易总公司国内邮发代号48-96国外代号4765Q国内定价00元 《广西民族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创刊于1995年,季刊,以反映和传播自然科学研究前沿的新构想和新技术成果为宗旨,设置有科技史研究、计算机技术、数学研究、物理学研究、化学化工研究等栏目,尤其以科技史研究为特色栏目,聘请知名专家学者担任栏目主持人,在海内外进行组稿。《广西民族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00年荣获《中国学术期刊检索与评价数据规范》执行优秀奖;2003年被美国《化学文摘》(CA)、俄罗斯《文摘杂志》(AJ)、美国《剑桥科学文摘》(CSA)收录;2004年被美国《爱西斯》(ISIS)(国际科技史权威文摘)、德国《数学文摘》收录;2004年被评为全国高校科技期刊优秀评比“二等奖”;2006年荣获首届中国高校优秀科技期刊;2007年荣获首届全国民族地区十佳自然科学期刊和“名栏”奖;2011年在第二届中国学术期刊评价中被评为“RCCSE中国核心学术期刊(扩展版A-)”。 来稿应说明研究问题的切入点、创新点;引用他人的成果,须注明出处;引证不能用来构成本人论文的主要或实质部分;不得一稿多投或变相重复发表。不委托亦不接受任何中介机构或网站的稿件投递。 题名:20个字以内为宜,可加副标题;不用“试论”“浅谈”等表谦词语。 在文末标注作者简介,内容包括:姓名(出生年),性别,民族,籍贯,工作单位(单位全称,省市名,邮编、电话、Email),职称,学位,研究方向。理论研究类文章署名作者应为执笔者,一般不得超过3名。 关键词:反映论文主题内容的词或词组3~8个,从题名、层次标题和正文中选出,包括该文所属二级学科名称,研究对象、方法与成果的名称以及有利于检索的其他词。关键词之间用分号分隔。 摘要:100~300字,陈述论文的目的、方法、结论、依据,不谈背景信息、常识性内容,不用第一人称及“本文”“作者”等字样;不对论文的内容作评价;不使用修饰词,不出现图表、公式、标题层次序号、非公知公用符号。 正文:以8000字左右为宜。正文的各级标题书写样式为:一、(二)(4)。 注释:对正文特定内容的解释与说明,以及未公开发表的资料和“转引自”等类文献的著录,用圈码标引,在页下注文。

《浑沌学纵横谈》(苗东升、刘华杰著)、《浑沌之旅:科学与文化》、《浑沌语义与哲学》、《分形艺术》、《以科学的名义》、《一点二阶立场:扫描科学》、《中国类科学:从哲学和社会学的观点看》、《看得见的风景:博物学生存》、《天涯芳草》、《博物人生 》、《植物的故事》等。 刘华杰,论自然科学的有限性原则,《中国人民大学学报》,1989年6期。刘华杰,浑沌的意义与指称,《自然辩证法研究》,1992年5期。刘华杰,熵量守恒定律没有物理意义,《自然辩证法研究》,1993年3期。刘华杰,论浑沌对决定论的影响,《自然辩证法研究》,1994年12期。刘华杰,百年非线性动力学浑沌思想简史,《自然辩证通讯》,1995年5期。刘华杰,“伺服”与“役使”,《自然辩证法研究》,1997年3期。刘华杰,方法的变迁与科学发展的新方向,《哲学研究》,1997年第11期。刘华杰,分形之父芒德勃罗,《自然辩证法通讯》,1998年第1期。刘华杰,科学元勘中SSK学派的历史与方法论述评,《哲学研究》,2000年1期。刘华杰,休谟问题组与浑沌理论,《自然辩证法研究》,2000年第1期。刘华杰,格路谓词的表示与科学实例,《自然辩证法研究》,2001年5期。刘华杰,“反科学”种种:一种语义分析,《北京大学学报》,2002年第4期。刘华杰,关于对因果性一个教条的质疑,《哲学研究》,2004年第7期。刘华杰,论科普的立场与科学传播的信条,《自然辩证法研究》, 2004年第8期。刘华杰,《植物学》中的自然神学,《自然科学史研究》,第27卷第2期,2008年。Liu Huajie, Instability, Modus ponens and uncertainty of deduction, Frontiers of Philosophy in China, V1, N 4, 2006, 658-刘华杰,博物学与自然美:植物茎手性一例,《艺术与科学》,清华大学出版社,2005年3月,第67-76页。刘华杰,大自然的数学化、科学危机与博物学,《北京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0年,47卷第3期,第64-73页。刘华杰,理解世界的博物学进路,《安徽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0年第06期,第17-23页。刘华杰,自由意志、生活方式与博物学生存,《绿叶》,2010年11期,总第149期,第35-42页。刘华杰,博物学与地方性知识,见:江晓原、刘兵主编,《我们的科学文化·科学的越位》,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10年12月,第33-61页。刘华杰,近代博物学的兴起,见:刘兵等主编,《新编科学技术史教程》,第14章,清华大学出版社2011年,第212-232页。刘华杰,博物学论纲,《广西民族大学学报》,2011年6期。

  • 索引序列
  • 西南民族大学学报主编
  • 西南民族大学学报编辑部主任
  • 西南民族大学学报
  • 西北民族大学学报主编
  • 广西民族大学学报主编
  •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