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期刊发表知识库 > 语言学论文集读后感

语言学论文集读后感

发布时间:

语言学论文集读后感

关于《语言学概论》的一点学习心得 《语言学概论》这本书主要介绍语言学的基础理论, 了解语言的性质、功能以及它的结构

替你找了两篇1)关于《语言学概论》的一点学习心得《语言学概论》这本书主要介绍语言学的基础理论,了解语言的性质、功能以及它的结构。掌握语言的现状、变化以及一般的发展规律。它是一门多边缘、多层次的立体性学科。它和社会科学、自然科学、思维科学都有着紧密的联系。在交叉科学日益发展的今天,语言学显得越发重要。通过读书,以及自己原有的一些观念,我对语言现在是这样认识的:语言是一种社会现象,它是我们人类特有的。语言与我们的思维有着密切的关系。语言是最重要的交际工具。以前,一直以为语言是与生俱来的,是平常生活中看似最简单不过的现象。通过这本书的学习发现,其实不然,原来越是简单的事越是有大奥妙。说话、写文章都要遵循语法规律。从婴儿时期的呀呀学语,到长大成人规范地使用语言,在不同的场合说不同的语言,人们互相学习各种不同的语言,学习一定的语言学知识,可以更好地帮助我们理性地认识它,并且更好地掌握它,更好地为以后的学习、工作、生活服务。2)《英语语言学概论》学习心得当我第一次翻开《英语语言学概论》的教材书时,心里“咯噔”一下,真的是挺吓人的一本书,满眼都是生疏的单词,还有各种不知所云的图表。当时真的很怀疑自己这么多年的英语是不是白学了。但当我静下心,并结合历年真题试卷细细分析了一下,其实英语语言学概论中的单词只是更偏重于学术性而已,并且有很多的单词我们完全可以通过已经识记的一些词根词缀猜出大概的意思,记忆起来并不是很难。我觉得,首先,我们应该克服对于偏于学术的英语的胆怯心理,这样才能在以后的学习中更有动力在英语语言学概论这门科目的学习中,我特别推荐给我们上课的支老师和王老师主编的苏州大学出版社出版的《英语语言学概论自学指导》。这本书是对于英文教材中的重点知识用中文进行了归纳,方便我们对于课本进行更为透彻的理解。当然,这本书始终只是辅导教材,大家万万不可将其作为重点,而抛弃了英文原教材。这本书只是帮助理解、防止发生理解错误的,我们一定要勇于去阅读全英文的书,这样对于培养英语思维有非常大的益处。 下面就具体讲讲我是怎么准备英语语言学概论的考试的。 起初,对于英语语言学的知识积累不多,开始时接触的知识都是似懂非懂,没有非常切实的体会。于是我采取了一个笨方法,就是“死记硬背”。我的“死记硬背”是通过不断地重复实现的,我将刚才提到的《自学指导》的单元课后练习用铅笔做,做完后对照答案修改,错误的题目擦去,重点记忆后下次再做,再改。就在不断重复中,我不仅记住了生词,还一遍又一遍的加深了对知识的理解。现在看来,这个阶段在我的英语语言学的学习过程中起到了非常重要的基础作用。通过记忆将知识内化,之后再反复揣摩、理解,为以后的学习培养了“语言学的语感”。 在此,我想提醒一下大家,通过我的实践并向老师进行了求证,《自学指导》中的一些练习题由于是选自高校考研真题,对于我们本科段的学生而言偏难,遇到这样的题目大家不用太过沮丧或浪费太多时间,可以适当跳过。 语言学这门课真的没有什么捷径可走,有的要记忆的东西一定要保质保量的准确记忆。例如,第三章中的英语辅音和元音的分类表,是非常重要的知识点,要牢牢记住,并且很多的知识点都可以借助这两张表来掌握。 此外,我建议大家参加第二专业学历教育的课程。语言学这门课相对来说比较学术,和以前我们接受的英语教育相比有很大不同,有了老师的引导可以少走很多弯路。 最后,我有一句话和大家共勉:不要追逐成功,做到卓越,成功自然会在不经意间追上你。在语言学的学习中不要只关注考试分数,试着去体会其中的乐趣,你会发现这也是一门很有趣的课,那分数一定不会和你作对。

小学语文期刊读后感

一、概括醒目,耐人寻味的标题二、新颖独特,具体鲜明的角度三、有理有据,切中要害的发感抓住这三点就很容易了!求采纳~3Q

靠人不如靠自己

小学语文读书笔记可以做摘抄,摘抄好词佳句。也可以写读书心得。可以将自己所读的书名作者主要内容写下来。

应用语言学研究方法与论文写作读后感

一、读后感的概念读后感的概念有两重含义:一是真实的、不受任何约束的读后感,二是一种作文的体裁,考试时要接受各种条件的约束。下面这篇读后感,就接近于第一种读后感。写这种读后感,主要是给自己看的,一定要真实,有什么感想(当然感想应当有意义,值得一写)就写什么感想,与心得笔记不同,它要展开来写,尽量像一篇文章,尽量写得生动、实在、深刻。一般应当写清楚读了什么,有什么感想,联想到了什么,对自己有什么作用等。它不追求文体、格式框框,写起来也可长可短。二、读后感的写法写读后感最重要的一点是要读出所读书籍或者文章的“眼睛”,它是你展开来写的基础、中心和出发点,这个问题我们已经在上一讲里说过了,这里就不多讲了。其次,写读后感,有它一定的规矩,有的书上把它归纳为“引、议、联、结”,四个字,想公式一样。对于这些规矩我们不可以不学,考试时只要内容有创意,套用这种公式未尝不可;但我们也不要受其所限,写成千篇一律的“八股文”,也可尝试在结构上有自己的创意,有自己的个性。但不管怎样,读后感也离不开“读”——对原文的引述、概括、评价等等,离不开“感”——自己的感想。只要把这两个字表达好了,就是好的读后感。三、写读后感的基本技巧在读过一篇文章或一本书之后,把获得的感受、体会以及受到的教育、启迪等写下来,写成的文章就叫“读后感”。读后感的基本思路如下:(1)简述原文有关内容。如所读书、文的篇名、作者、写作年代,以及原书或原文的内容概要。写这部分内容是为了交代感想从何而来,并为后文的议论作好铺垫。这部分一定要突出一个“简”字,决不能大段大段地叙述所读书、文的具体内容,而是要简述与感想有直接关系的部分,略去与感想无关的东西。(2)亮明基本观点。选择感受最深的一点,用一个简洁的句子明确表述出来。这样的句子可称为“观点句”。这个观点句表述的,就是这篇文章的中心论点。“观点句”在文中的位置是可以灵活的,可以在篇首,也可以在篇末或篇中。初学写作的同学,最好采用开门见山的方法,把观点写在篇首。(3)围绕基本观点摆事实讲道理。这部分就是议论文的本论部分,是对基本观点(即中心论点)的阐述,通过摆事实讲道理证明观点的正确性,使论点更加突出、更有说服力。这个过程应注意的是,所摆事实、所讲道理都必须紧紧围绕基本观点,为基本观点服务。(4)围绕基本观点联系实际。一篇好的读后感应当有时代气息,有真情实感。要做到这一点,必须善于联系实际。这“实际”可以是个人的思想、言行、经历,也可以是某种社会现象。联系实际时也应当注意紧紧围绕基本观点,为观点服务,而不能盲目联系、前后脱节。以上四点是写读后感的基本思路,但是这思路不是一成不变的,要善于灵活掌握。比如,“简述原文”一般在“亮明观点”前,但二者先后次序互换也是可以的。再者,如果在第三个步骤摆事实讲道理时所摆的事实就是社会现象或个人经历,就不必再写第四个部分了。四、写读后感应注意的问题第一是要重视“读”在“读”与“感”的关系中,“读”是“感”的前提、基础;“感”是“读”的延伸或者说结果。必须先“读”而后“感”,不“读”则无“感”。因此,要写读后感首先要读懂原文,要准确把握原文的基本内容,正确理解原文的中心思想和关键语句的含义,深入体会作者的写作目的和文中表达的思想感情。第二是要准确选择感受点读完一本书或一篇文章,会有许多感想和体会;对同样一本书或一篇文章,不同的人从不同的角度思考问题,更是会产生不同的看法、受到不同的启迪。以大家熟知的“滥竽充数”成语故事为例,从讽刺南郭先生的角度去思考,可以领悟到没有真本领蒙混过日子的人早晚要“露馅”,认识到掌握真才实学的重要性;若是考虑在齐宣王时南郭先生能混下去的原因,就可以想到领导者要有实事求是的领导作风,不能搞华而不实,否则会给混水摸鱼的人留下空子可钻;再要从管理体制的角度去思考,就可进一步认识到齐宣王的“大锅饭”缺少必要的考评机制,为南郭先生一类的人提供了饱食终日混日子的客观条件,从而联想到改革开放以来,打破“铁饭碗”,废除大锅饭的必要性。一篇读后感,不能写出诸多的感想或体会,这就要加以选择。作为初学者,就要选择自己感受最深又觉得有话可说的一点来写。要注意把握分析问题的角度,注意联系自己的实际情况,从众多的头绪中选择最恰当的感受点,作为全文议论的中心

没有!

语用学 社会语言学 二语习得研究 应用语言学 语言学研究方法与论文写作 语料库语言学 二外 认知语言学 功能语言学 外语教学方法论 外语课程设置理论 高级翻译理论 语音学与音系学 语言学基础 跨文化交际学 句法学 我们学校就是开设了这些课 因学校而异 但是大部分应该是都开设的,希望对你有帮助!!

读后感的内容的写作顺序:首先概述所读的书本或文章的大致内容,类似写语文概括,然后表达自己的看法,再对这本书的优点缺点进行论述,论述过程中最好引入书中内容,这样会让你的文章看起来不那么枯燥乏味。读后感的写作格式和要求:读后感通常有三种写法:一种是缩写内容提纲,一种是写阅读后的体会感想,一种是摘录好的句子和段落。题目可以用《×××读后感》,也可以用《读×××有感》。一、要选择自己感受最深的东西去写,这是写好读后感的关键。看完一本书或一篇文章,你的感受可能很多,如果面面俱到像开杂货铺一样,把自己所有的感受都一股脑地写上去,什么都有一点,什么也不深不透,重点部分也像蜻蜓点水一样一擦而过,必然使文章平淡,不深刻。所以写感受前要认真思考、分析,对自己的感想加以提炼,选择自己感受最深的去写。你可以抓住原作的中心思想写,也可以抓住文中自己感受最深的一个情节、一个人物、一句闪光的语言来写,最好是突出一点,深入挖掘,写出自己的真情实感,总之,感受越深,表达才能越真切,文章才能越感人。二、要密切联系实际,这是读后感的重要内容。写读后感的重点应是联系实际发表感想。我们所说的联系实际范围很广泛,可以联系个人实际,也可以联系社会实际,可以是历史教训,也可以是当前形势,可以是童年生活,也可以是班级或家庭状况,但最主要的是无论怎样联系都要突出时代精神,要有较强的时代感。三、要处理好“读”与“感”的关系,做到议论,叙述,抒情三结合。读后感是议论性较强的读书笔记,要用切身体会,实践经验和生动的事例来阐明从“读”中悟出的道理。因此,读后感中既要写“读”,又要写“感”,既要叙述,又必须说理。叙述是议论的基础,议论又是叙述的深化,二者必须结合。读后感以“感”为主。要适当地引用原文,当然引用不能太多,应以自己的语言为主。在表现方法上,可用夹叙夹议的写法,议论时应重于分析说理,事例不宜多,引用原文要简洁。在结构上,一般在开头概括式提示“读”,从中引出“感”,在着重抒写感受后,结尾又回扣“读”。五、叙原文不要过多,要体现出一个“简”字。四、要审清题目。在写作时,要分辨什么是主要的,什么是次要的,力求做到“读”能抓住重点,“感”能写出体会。五、要选择材料。读是写的基础,只有读得认真仔细,才能深入理解文章内容,从而抓住重点,把握文章的思想感情,才能有所感受,有所体会;只有认真读书才能找到读感之间的联系点来,这个点就是文章的中心思想,就是文中点明中心思想的句子。对一篇作品,写体会时不能面面俱到,应写自己读后在思想上、行动上的变化,摘取其中的某一点做文章。六、写读后感应以所读作品的内容简介开头,然后,再写体会。原文内容往往用3~4句话概括为宜。结尾也大多再回到所读的作品上来。要把重点放在“感”字上,切记要联系自己的生活实际。七、写读后感的注意事项:①写读后感绝不是对原文的抄录或简单地复述,不能脱离原文任意发挥,应以写“体会”为主。②要写得有真情实感。应是发自内心深处的感受,绝非“检讨书”或“保证书”。③要写出独特的新鲜感受,力求有新意的见解来吸引读者或感染读者。 “读后感”的写作要领很多,但如下三个环节尤为重要。  一、概括醒目,耐人寻味的标题  标题是文章的眼睛,也是文章的组成部分。标题的优劣,直接关系到文章的好坏。读后感更不例外。读后感的标题一般有主副之分。副标题平实客观,固定性强,当不论。主标题就不可小视了。  读后感的主标题应扣紧感想的中心,突出感想的话题,同时讲究语言的高度概括。这样,会使读者触题心惊,引人入胜,想探究竟。我曾经具体指导过学生写读后感,首先要求学生提炼标题,力求题中见物,涉题有话。如许文凤同学的《爱,人类不可缺少的太阳——读〈守财奴〉有感》(此文发表于河南教育出版社出版的《文圃新秀》一书),杨红同学的《假如张海迪没有病残——读〈生命的支柱〉断想》(此文发表于《中学生写作报》),这两篇读后感,就体现了上述两种标题特点。前篇主标题用语概括凝练,运用比喻,明确了中心,能引人深思;后篇主标题提出论题,出人意料,耐人寻味。这个“眼睛”给文章打开了一个豁亮的窗口,为写作指明了方向,铺平了道路。  二、新颖独特,具体鲜明的角度  一篇好文章读后,不同的人有不同的感受,就是同一个人的感受也是多方面的。因此,写作时,选好角度,特别重要。角度是发感的起点,是选材用据的规矩。确定角度的原则当是:不可过大,新颖独特,具体鲜明。切忌面面俱到,含糊不清。应针对性强,启发性强。最好是舍面选点,舍大求小,可正可反。如报刊上时常出现的“反弹琵琶”,构思就很新颖,角度就很特别。角度好,会收到“一石激起千重浪”的效果,使读者看后有些“出乎意料之外,又在情理之中”的感受。  三、有理有据,切中要害的发感  读后感是“读”与“感”的有机结合,“感”因“读”而发,“读”为“感”起点。总体来说,应轻“读”重“感”。读后感不同于文学评论。文学评论不离文学作品本身,而读后感一旦角度确定,重在发感,原作品只是话题的依托。发感应从已确定的角度出发,紧密联系自身实践和现实生活,利用有代表性和说服力强的证据,抒发感受,评证观点。同时,发感应扣紧主题,切中要害,运用丰富的想象和联想,正反结合,力求深入浅出,阐述自己独到的见解。不可旁敲侧击,节外生枝,泛泛而论。选据以自身实践为重,以事实为重。标题和角度在发感时应得到充分体现。通过发感,给人以明晰的感受和有力的启发,引起读者共鸣。  另外,发感不必过多地涉及原文。切记原文只是发感的起点和比较物,而不是发感的对象,否则,会拖泥带水,效果不佳。

小学英语期刊读后感

是随便一部英文书还是随便一部书的英文读后感

你可以直接搜索 小学生英语读后感 就会找到很多可以参考的文字,祝你成功

昨天晚上花了大约2个小时看完了乔治奥威尔的《动物农场》,话说回来吾这个人就是这样,越是忙,就越希望画点时间静下来看看书。《动物农场》非常薄,加上吾本身看书就很快,于是很快就把它看完了,这时候吾倒是有点后悔那么快就看完了它,这本很薄很薄的小说还是需要多花点时间来品位,看一段,停一停,想一想。不过我想往后,我大约会隔一段时间就把它拿出来再读一下,温故而知新。对这本书和作者都算是慕名已久,买回家垫书橱也有了蛮长时间,我想要不是我最近精神处在相当不稳定的状态,估计这本书还会被吾束之高阁很久。想想我大概有几百年没写过读书笔记了,想想自己以前记的日记,虽然现在看来可能内容很幼稚,不过到底记录的是吾的真情实感,还是平时的一些读书感想之类了。果然人有了一些想法之后,还是要及时记录下来的比较好,否则也许就有很多小小的灵感的火花,就这么从脑子里溜走了。话说吾现在看吾以前记的看霹雳时候的笔记,虽然大部分都是吐槽,不过有些话吾还是蛮惊讶居然是从吾的嘴里说出来的OTL好了,扯远了,拽回来。先是照旧来简介一下奥威尔这本书,有一个农场里的动物,天天都为农场主干活,但是得到的报酬却很少,可以果腹而已。有一天一头老公猪(老少校)把它们召集起来,告诉它们你们应该站起来反抗农场主,应该得到自由的生活。动物们都群情激愤,个个摩拳擦掌,唱着革命的歌曲《英格兰的生灵》,想象着赶走农场主,想象着以后的好日子。革命很快并且很轻易地成功了,后来又发生了一场“牛棚战役”,奠定了革命的果实,动物农场建立,并且颁布了《七戒》,成为农场的法律。庄园有两只猪雪球和拿破仑作为领导者。但是不久拿破仑用它养的9只凶悍的狼犬(一时间吾想到了八津蛮= =)赶走了雪球,并在以后的时间把所有的罪责都推到他身上,把它宣传成农场的敌人。最后猪们成了农场的领导阶级,变得跟以前的农场主一样,甚至更凶残,而从前的七戒从无数次地偷偷修改,最后只剩下最后一条“所有动物一律平等,但有些动物比其他动物更平等”。最后小说在人与猪的脸逐渐切换与逐渐混淆不清中进入尾声。说实在的,看赫胥黎的《美妙的新世界》,吾是感到一股从脚底窜出来的寒意,虽然当时吾可能并不明白也说不清楚那种感觉到底是什么,但总觉得很恐怖,跟看恐怖小说完全不同的那种更真实的恐怖。而看奥威尔的《动物农场》,则是先觉得好笑,又觉得心酸,最后觉得很悲哀。吾很清楚这本书是作者影射苏联写出来的,不过……笑……却简直是为中国,尤其是某一段时期的中国量身订做的……于是来说几个印象比较深刻的动物……首先是老少校,一般认为老少校隐喻的是列宁,我这里可以认为在中国可以投射到民国时期所有的革命先驱。说起来的,吾看书的时候真的很不HD地想,如果没有老少校出来告诉大家,其实我们可以有更好的生活,那就算每天只能得到仅仅可以果腹的口粮,那些动物大概也会觉得日子是可以过下去的吧……就好像从前无数个朝代的无数民众一样,除非日子是真的难堪到不造反就要饿死的地步,否则他们是绝对不会去造反的……这点上我国的普通老百姓的韧性真的是惊人的,实在是太惊人了……我在豆瓣上看到不少评论,有人看了《动物农场》以后觉得政治真的是个很黑暗很龌龊很糟糕的东西,于是得出结论这玩意儿要不得,其实我觉得这是跟作者想传达的东西相悖了。我自己试着用杨威利的观点来看,从作者的背景和自己的理解来看,首先作者想要抨击的是集权社会的黑暗和弊端,这点是毋庸置疑的。但是作者并没有说政治就是坏的,实际上从本质来说,政治就是政治,没什么好和坏,好和坏的属性是人让政治染上的,不干政治什么事。而集权主义为什么是坏的,因为它让权力被集中在一个人或者某一特定阶层的手中。用田中的说法,一个人或者某一特定阶层,当它握有了绝对权力的时候,变质是必然的,无论当权的是拿破仑还是雪球,无论这个人或者阶层曾经是多么英明。绝对的权利导致绝对的腐化,这是历史的铁律。而为什么会产生集权呢,就好像小小的杨问父亲“既然鲁道夫大帝那么坏,为什么人民还会把权力交到他的手上呢”,杨爸爸回答“因为民众是懒惰的”。是啊,因为人民永远都会期盼一个英雄来带领着他们走向美好的新世界,他们不必思考,不必负责任,反正跟着英雄走就对了嘛。没有了老少校,还会有雪球,没了雪球还会有拿破仑,没了拿破仑谁知道是谁呢,反正总会有个人来带领大家,虽然日子很苦,至少权利是属于每个动物的,每个动物都是自由的,都是为了自己工作的。走错了路,反正错误是领导犯的嘛,跟自己没关系,打倒一个再拥护一个就够了嘛。所以说,民众和英雄是互相牺牲的,在《动物农场》里主要表现民众被领导牺牲,在霹雳和银英里主要表现英雄被民众牺牲。再回到《动物农场》说,农场里的动物,有的很笨,像拳击手,连26个字母都认不全,所以他们的知情权被垄断了。总有一个人来告诉他们(在小说中是一只叫吱嘎的猪),你们多么愚蠢,“上面”的人做的决定都是为了全农场的动物着想,但是你们那单纯的脑瓜无法理解他们伟大的构想,所以你们只要跟着拿破仑就对了,拿破仑都是为你们好。于是这时候我们能用心理学的观点来看一下,虽然说拿破仑颁布的一些条规,还有吱嘎说的增加了多少多少产量的数据,很多动物都觉得不对劲,但是他们最终还是觉得自己的感觉是错的,拿破仑的感觉才是对的,于是他们就不再反抗(嘛,狼犬的牙也不容他们反抗),继续乖乖做着升斗小民,虽然供应的粮食还是越来越少……这里,这些动物是将拿破仑赋予他们的感觉,代替了他们自己的感觉,因为他们太笨了,所以他们的感觉就是不对的,拿破仑聪明,所以他的感觉才是对的。但心理学上讲,无论怎样,别人的感觉无法代替你的,你觉得食物少了就是少了,不会因为你笨食物就多出来,因为你自己的感觉永远都是最正确最能反映你真实需求的。其他人(动物),即使他再聪明,再为你好,他也不应该,更不可能代替你的感觉。于是这边就来说到一个以前经常提到的问题,民主和素质。在中国,永远不会缺少这样一种声音,“在中国不能搞民主,因为中国人的素质还达不到那个高度”,那么好,提高素质靠什么呢,答,靠教育。那我们的教育给了我们什么呢,答,奴性。说句不好听的,我们的国家,古往今来,一直到现在,2000多年都在传授什么,答,顺从。于是,有垮掉的80后,90后,我们的民族性和素质不但没有进步,甚至还在倒退。(再说句实话,如果我是皇帝,我也不希望我的臣民太聪明。)嗯,于是,我们的笨脑瓜,还是无法理解伟大领袖的伟大构想,民主么,自然是不能搞,就只能更加紧密地跟随在党的领导下,就像4个小星星围绕在党的大星星周围。为啥不能是大星星围绕小星星呢?没办法,咱太笨了,还是一切跟从拿破仑同志的脚步为好。在中国,这是一个永恒的恶性循环。当然有无数人跟我说,“民主不是万能的”,西方国家也有各种各样的问题。这是必然的,因为根本就没有一种制度是万能,在承认这句话的同时,也要承认,“一党执政”也不是万能的。我只是很奇怪,为什么民主制度在中国就是“不是万能的”,而专制制度就变成了“虽然有很多缺点,但目前总体还是不错的”呢?嘛,也许是吾太笨了,理解不了。其实吾只想借用田中的话,虽然不是万能,但至少是目前比较好的一种制度。其实民主,不需要多高的素质,不需要多少知识,只需要一点责任感,我们每个人都必须为自己负责,不是把责任和权利都推给一个伟大的领导者,而是自己为自己做主。说起来,在这个方面,牵涉面最广的政治,和最最独立的研究个体的心理学,得到的结论却是惊人的一致。其实你会发现,从这个角度去思考,集体和个人并不是完全矛盾的,而是如此的统一。扯了那么远,说实话吾不想多扯民主,免得被人说崇洋媚外不切实际。不过吾还是觉得民主最大的好处就是犯了错不能把责任推到别人身上去,就像希特勒统治下的德国,其实是最民主的国家,所以这个错误不应当由希特勒一个人承担,而是由整个德国民族来反思。同样的,伊拉克战争,民众也不能把责任全部推到小布什身上去,因为是民众投票选了这个总统上台的。说的更玄一点,就是神棍所说的,众生造业,众生承担,笑。不过有的时候真的会想农场的以后会怎么样呢,其实作者这个结尾真的很妙。阿西莫夫的《基地》系列,哈里谢顿的心理史学有一条是这么说的,虽然人类学了那么多年的历史,但总结历史,人类从历史里学到的东西几乎为零,也就是说,其实人不可能从历史里学到任何经验,同样的错误还是一直在犯,人群对同一刺激的反应不变,这就是心理史学得以实现的基础。而田中说,物换星移,只有人心是不变的。所以如果农场想要真正的解放的话,绝不可以打倒一个统治者,再重新拥护另一个统治者,所以老驴本杰明,永远只是在一边冷冷地看着。民主这东西,永远都不可能赐予,只有民众真正意识到他们需要它,这种制度才可以被建立。否则,统治者赐予的民主,永远也只是包着民主皮的更可怕的专制而已。“政治与我们无关”,鄙视并且抛弃政治的人,政治必将予以报复。呃,MS还是扯远了,另外让我感触很深的就是那只马,拳击手,他的格言是,“拿破仑同志永远正确”和“我会更加努力工作”。什么叫“哀其不幸,恨其不争”,我想拳击手给我的感触用这8个字来形容真是再贴切不过了。我非常理解本杰明在拳击手被送去屠宰场的时候对着其他的动物的那种愤怒,还有他当时为何会一反常态那么激动地想去救拳击手,甚至可以理解他为何只愿意每个星期天跟拳击手一起去吃草却从不说话。我想本杰明要懂得修饰辞藻并且愿意说出他对拳击手的感想的话,估计也只能说一句“哀其不幸,恨其不争”。拳击手这种人(马)是很美好的,但是他越美好,就显得他越悲哀。他的智慧并不能跟他的勤劳成正比,他永远只能在最底层被人践踏践踏再践踏,连死都要为上位者去换取一顿丰盛的晚餐,可怜他还以为他们会大发慈悲送他进医院好让他颐养天年。这不正是我国2000多年最底层人民的写照么。雪球也是一个很典型的例子,有人会说如果雪球能留下来会怎么样。嘛,如果我们假设一场意外而非阴谋夺去了拿破仑的生命,我们假设雪球的的确确是个为了人民为了同胞的好同志,假设他甚至实现了风车的理想。但那又怎么样呢,绝对的权利导致绝对的腐化,定律绝对不变。就算万一的万一,雪球到死都是个为了人民为了同胞的好同志好领导,那又怎么样?田中说,明君是民主的头号大敌。即便是最好最好的情况,雪球的每一位继任者都像他一样是个为了人民为了同胞的好同志好领导,那又会如何呢?毫无疑问,恭喜各位动物同胞,赫胥黎的美妙新世界正在向你们招手╮(╯_╰)╭奥威尔还是赫胥黎,that is the question。不过说实话,看到雪球,我老是会想到刘少奇,所以总是觉得蛮伤感的。毕竟它在牛棚战役里那么英勇,还被枪打伤。可是当人们不需要他的时候,他的死活也没谁管了,反正有倒霉事推到他身上去就够了,只要拿破仑永远是正确的就行了。所以我宁愿往好的方面想,雪球是个英雄,同时也是个被牺牲掉的英雄。书中还有很多有趣的小细节,比如做什么都要来一句“感谢伟大的拿破仑同志”或者“伟大的拿破仑同志领导有方”,我想某个时期的中国人应该对这句话相当熟悉。于是说今天就暂时写到这里,其实昨天晚上冒出来的念头还是很多的,只可惜吾那时候爬起来写东西一定会被爹娘暴揍,今天能记得的也就这么多了,就至此搁笔。感谢这本书带给我的启示与乐趣。 求采纳。。

小学语文教学期刊读后感

先简单介绍这本书的相关内容,再写出自己的感想或反思。

靠人不如靠自己

  • 索引序列
  • 语言学论文集读后感
  • 小学语文期刊读后感
  • 应用语言学研究方法与论文写作读后感
  • 小学英语期刊读后感
  • 小学语文教学期刊读后感
  •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