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期刊发表知识库 > 核心技术产业园

核心技术产业园

发布时间:

核心技术产业园

不知道

高科技园区是以研究、开发、生产高技术产品,推动科研成果商品化,培育高技术企业与产业为目的,集研究、开发、生产、销售、服务多种功能,产、学、研、技、工、贸多种企业与经济组织于一体,或通过规划建设,或经过较长时间的自我发展,在地理上相对集中,从而形成的高技术产业群落。1951年,美国建立了世界上第一个高科技园区——斯坦福科学工业园,即现今著名的“硅谷”。此后,高科技园区的建设浪潮席卷全球,并成为各国经济发展的强大动力。 中国自1991年创办第一个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以来,至今已批准建立53个国家级开发区。到2003年,53个高新区有注册企业3万家,从业人员达到395万人;实现营业总收入20939亿元、工业总产值17257亿元、工业增加值4361亿元、净利润1129亿元,上缴税额990亿元、出口创汇510亿美元,初步形成了一些特色明显、具有一定规模的高新技术支柱产业。经过十多年的发展,我国高技术园区建设虽然取得了相当成就,但仍存在较多不足。如缺乏鼓励创新的机制,技术开发能力弱;园内企业间缺乏内在产业关联机制,未形成颇具规模和优势的产业集群等。 在我国,因东西部地区社会经济发展不平衡,而导致高技术园区发展的区域差异。全国53个国家级高科技园区中,西部地区仅占13个,且园区的建设质量与东部地区差距明显。 西部地区高科技园区发展现状评价 从2003年国家高新区综合发展报告(表1,编者注:略)中所显示的创业企业数、从业人员、工业总产值、总收入、工业增加值、出口创汇、净利润、上缴税收等指标看,西部13个高新区的平均发展水平均低于东部,差距较显著的是企业数、出口创汇、总收入和工业总产值四项指标,尤其是在出口创汇方面,东部地区为17亿美元,是西部的5倍,可见西部地区的高科技园区的外向性较弱。在我国公布的第一批国家高新区高新技术产品出口名单中,西部仅有西安高新区一个在列,而东部有12个,中部有3个。与全国平均水平相比,2001年西部地区高科技园区各项指标也均低于全国平均水平。 虽然从2003年的数据来看,西部13个高科技园区处于明显的落后地位,但从动态上看,西部地区的高科技园近几年发展势头十分强劲。与2001年相比,2003年西部13个高新区共实现营业总收入2573亿元,增长了7%;实现工业总产值2145亿元,增长了3%;实现工业增加值643亿元,增长了7%;实现净利润141亿元,增长了9%;上缴税额124亿元,增长了4%;出口创汇23亿美元,增长了131%。分别占全国53个高新区总量的2%、4%、7%、5%、5%和5%。 由此可见,西部高新区的总体发展态势处于较快的发展阶段。营业总收入、工业增加值、出口创汇、上缴税额指标均高于全国高新区的平均增长水平(图1,编者注:略)。像包头、贵阳、杨凌一些基数较小的高新区,各项经济指标2003年比2002同期增长幅度较大,显示了西部高新区发展的新特点。 从产业结构来看,西部13个国家级高新技术开发区中除杨凌、乌鲁木齐和兰州开发区外,其余开发区的支柱产业多以电子信息、生物制药、光机电一体化、新材料等产业为主。此外,由于某些历史和体制的原因,西部中小企业在推动高技术产业发展方面所发挥的作用没有大型国有企业显著,民营企业参与技术创新的力度需要增强,这与整个区域中小企业发展滞后紧密相关。 西部地区高科技园区发展条件分析 1、科技综合实力 西部科技发展的综合实力总体较弱,人力资本外溢严重,科研和创新能力弱,政府部门的科研投入也相对较低。2003年,西部万人科技活动人员仅为219人,不到东部的1/2;三种专利授权量11496个,比东部地区少63603个,签订技术合同15910个,不足东部的1/10;科技成果登记数5435项,比东部少7893项,三系统收录的科技论文44910篇,比东部少97555篇。这些数据都说明西部地区创新成果少,科研能力较弱。从科研条件看,西部地区的高等院校和科研机构数与东部的差距并不太大,但是科技投入方面差距显著。2003年西部地区R&D投入不到东部的1/4,地方财政科技拨款7亿元,比东部少8亿元。 虽然西部整体的科技实力较差,但也有一些科研能力较强的城市,工业基础雄厚,拥有若干技术先进的产业。三线建设时期,国家的大量投资奠定了中西部地区工业化的基础,已形成一批具有较大优势的高新技术产业,如核工业、电子工业、航空航天工业、通讯设备制造业、自动控制设备制造业、激光技术、新型复合材料等。此外,在西安、成都、绵阳等城市,高等院校和科研机构较多,科研能力强,已形成一批具有相当实力的强势产业。因此,西部地区总体科研实力虽然较弱,但也有若干具有强大潜力的增长点。 2、经济发展水平 西部地区经济发展水平与东部地区差距较大,发展高科技园区的经济基础较薄弱。2002年,西部国内生产总值是93亿元,比东部少13亿元;比上年增长9%,但是仍然低于全国增长速度6个百分点;其中,工业总产值为6704亿元,约为东部地区的1/4。2002年,西部实现固定资产投资91亿元,比东部地区少14亿元。 西部地区经济外向性较弱。2002年,西部实际利用外资200527万美元,仅为东部总值的1/22。2004年1—10月,西部高新技术产品出口13亿元,而东部则达152亿美元;西部技术引进合同数383个,比东部少5320个。 3、外部环境条件 (1)社会人文环境 从制度上讲,西部地区由于历史上总体比较封闭,人们的思维定势较强,因此改革滞后,旧体制惯性大。首先,政府审批程序繁琐,办事效率低。其次,政府服务意识差,缺少主动性。再次,政企关系不明,企业对政府的依赖性强。 从观念与文化来看,西部地区人们思想观念保守,创新意识较弱,因而在企业管理制度、投资概念、法制意识等方面与其他地区存在一定差距。 总体而言,制度的守旧、观念的僵化、文化的封闭造成高科技园区建设缺少积极的社会环境。 (2)物质环境与配套服务 西部地区无论是铁路、公路、机场,还是通讯、供水、废水处理等基础设施,既不完善,也不配套,因此一直制约着地区潜在的经济优势和生产能力的发挥。至2002年底,西部地区建成高速公路4679公里,分别比中部和东部地区少2316公里和8777公里;二级及二级以上公路42万公里,分别比中部和东部地区少93万公里和78万公里。2002年用于公路建设的固定资产投资为63亿元,分别比东部和中部少72亿元和13亿元。2000年东部地区机场起降飞机为1004430台,西部则为747312台。电信通信服务水平方面,2001年西部地区电话普及率为97部/百人,低于全国水平90部/百人;移动电话普及率为20部/百人,低于全国水平20部/百人。 西部地区目前投融资体制很不完善,资金来源渠道单一,金额少,资金使用的分配比例也不太合理,尤其是支撑高科技产业发展的风险投资体系尚未建立。此外,西部现代服务产业的发展步伐滞后于东部发达地区,缺乏银行家、律师、猎头公司、会计师、咨询顾问及其他大量为高新技术提供服务的专业化商业服务机构。 西部地区高科技园区发展思路探讨 (1)宏观战略视角 战略意义:区域发展增长“点”而非增长“面” 要明确西部地区高科技园区的发展在战略意义上的特殊性。西部地区发展高科技园区在提高地区整体经济发展水平方面能够发挥的作用并不如东部明显。高科技园区的主要功能是进行新技术开发运用的研究,其能够产生较大联动效应的前提是区域的社会、经济和科技发展水平已达到一定门槛高度,具备实现先进技术成果高度利润化的能力。而在西部地区,除西安、成都、重庆、昆明等一些大城市的社会经济发展水平较高之外,大部分地区仍缺乏经济活力,城市综合实力弱,面临相当严重的发展瓶颈。即使在西部贫困地位建立高科技园区,也不能带来较大的联动效应。因此,高科技园区建设的“面”上意义并不突出,它不能成为西部地区推进城市化整体进程,加快区域整体经济发展的现时动力。但这并不是否定在西部建设高科技园区的必要性。西部地区发展高新技术产业区的重要意义在于培育地区经济增长点,提升区域经济发展的后续潜力。 我国区域经济发展的不平衡趋势在不断加剧。从理论上讲,在西部区域整体经济实力较弱的情况下,适于选择“点轴”开发模式。因此,西部大开发首先要培育具有较强辐射力和带动效应的地区经济增长点,即加快大城市发展步伐,缩小与东部沿海地区发达城市间的差距。这些大城市发展空间的拓展有赖于产业层次的提升,因此必须大力发展高新技术产业。 战略选择:突出重点 合理分工 彰显优势 首先,在区域范围内重点扶持具有较强潜力的国家级园区建设,杜绝遍地开花的发展模式,应在经济实力较强,科研基础雄厚的城市重点建设一批国家级高科技园区。 其次,高科技园区要科学布局,协调发展。同级高科技园区间应形成产业类型的错位发展,避免产业同构,造成恶性竞争;不同等级的园区间应形成产业层次的合理分工,即国家级高科技园区提高研发能力,重点进行新技术和新产品的开发研究,已建成的省市级的高科技园区则着重进行高科技产品的生产与推广。 第三,发展强势产业,并形成独具规模和联动效应的专业产业链。如绵阳高科技园区在原有的基础上重点发展电子信息产业;西安、宝鸡高科技园区则在先前强大的军工产业的基础上进行军转民的改革,发展电子信息、光机电一体化等新兴产业;昆明高科技园区借助于区域生物资源和矿产资源优势,进行生物医药工程和新材料等产业的开发研究;新疆、杨凌高科技园区发展农业高科技,开发农业机械产品。 (2)环境视角: 制度环境:自上而下层层推进的制度变革 制度的差异是导致我国区域经济发展不平衡的一个根源问题。高技术产业的发展实际上是制度的发展,而非纯粹技术的发展。由于制度本身对于技术创新具有重要意义,西部发展高科技园区至关重要的一步棋就是制度革新。 西部地区加快高技术园区建设,首先应强调的是企业制度改革。其中首要的是深化国有企业改革。原有的国有企业的传统体制是一种缺乏效率的企业制度,也束缚企业的创新活力,因此要坚决推进国有经济的布局调整,特别是对于中小企业,要鼓励采取转制为股份合作制企业和整体出让等多种办法放开搞活,推行股份化改制,实行与绩效挂钩的薪酬制度。同时应鼓励民营企业发展,积极培育中小企业,使其成为发展高技术产业的主要载体。发展高技术产业并非一定是“大则优”,而往往是“小而美”。政府应该建立专门为中小企业提供服务的组织,为中小企业提供相应的服务,以弥补其资信、融资、信息、技术等不足。 其次要转变政府部门的工作作风。政府部门在支持引领高新区发展上,要讲求实效,树立实效第一观念,增强服务意识,简化审批程序,提高工作效率。 物质及社会人文环境:完善配套服务设施 改善社会环境 首先要强化区域生态保护措施,提高城市环境质量。要满足高技术产业对周边环境的较高要求,为各类高级人才提供舒适优美的生活环境。成都、昆明、重庆、桂林等西南城市河川壮丽,风景秀美,具备东中部地区许多城市欠缺的自然风光,关键是要发挥好这一吸引高端人才的特色优势。 其次,要倡导正确的社会舆论,摒弃传统文化中不利于人潜能发挥的评价标准和落后习俗,努力营造宽松、自由、鼓励个性发展和创造的文化氛围,建立能够促进相互交流的平台,倡导企业间的技术交流和先进理念的共享,促进共同发展。 再次要加快大型区域性基础设施建设和完善城市公共服务设施,尤其是机场、高速公路等交通设施和支撑对外信息交流的通信设施建设。此外,若干重点城市要加快产业结构升级的步伐,推动现代服务业的发展。尤其是金融、保险、咨询、法律等行业,要为高技术园区建设提供一应俱全的专业服务。 (3)人才视角:多途径培养人才 多渠道引进人才 要重视多种途径的人才培养,构建多元化的人才结构。一要普及九年制义务教育,提高后备劳动力的基本素质;二要加强对普通劳动力的职业培训,提高普通劳动力技能,以达到高科技制造业的技术门槛;三要加强与国内外的技术交流,提高核心技术团队的研发能力;四要建立高效的高层人才筛选机制,建设一支专业素质高,管理理念新,改革意识强,具备创业精神和冒险精神的高层管理队伍。 要多渠道引进人才。首先要延续地方文化生命力,培植人们的地方情感,改善创业环境和生活环境,留住本地人才;其次要提供颇具吸引力的投资条件和政策优惠,吸引有实力的投资者进行创业;最后,要建立一定的奖励机制,将个人成果和奖金报酬直接挂钩,吸引具有较强技术水平的尖端人才,开展前沿产品及技术的开发。

核心技术产业化

项目位于潍坊市区中心东南部的山东潍坊凤凰山高新技术产业园区内,涵盖双羊街以南、凤翔街以北、兴国路以东、油南路以西区域。该项目是山东省国土资源厅于2011年12月批准成立的“山东测绘地理信息产业基地”的装备制造园区(鲁国土资字[2011]1548号),总体占地5000亩,一期可利用土地2039亩。该项目由国土资源部推动,山东省国土资源厅大力扶持,潍坊市人民政府和坊子区人民政府运营管理、招商引资、开发建设,在税收、土地、资金、配套等方面给予最优惠政策,扶持入园企业尽快发展。园区本着集群化、规模化、产业化、现代化、信息化、国际化、生态化的原则,大力引进测量产业、遥感产业、地理信息系统产业、卫星导航定位产业、地图服务产业、飞机整体制造、飞机零部件制造、发动机制造、机载设备制造、机场空管设备制造等项目及科技孵化器、商业中心、员工公寓、专家公寓及后勤综合楼等配套服务设施,形成地理信息产业和航空产业研发、制造和服务产业链条,努力打造成立足山东、辐射全国、面向世界的地理信息产业集聚发展的核心平台。目前,已有V750无人直升机、航空涡轮增压器、涡喷发动机等项目落户园区。产业园全部建成投产后,将成为国内具有较强竞争力的地理信息产业、航空产业基地,形成相对完整的地理空间信息服务产业链。预计年实现主营业务收入500亿元,创利税100亿元。希望采纳

核心技术产业链

产业链是已形成或没形成,供应产业链是由一个大制造业得需求而必须要形成得

产业链控制的基本形态有全产业链控制、关键环节控制、标准和核心技术控制。全产业链控制的企业一般为产业链主导企业,主要通过契约方式组建产业链合作联盟,通过优化联盟内协作机制提升产业链绩效,或通过核心能力培育,增强对产业链上下游其他产业的影响力,构建动态的产业链合作关系。关键环节控制更多地植根于自身核心能力的培育,利用自身更好的成本控制能力和竞争优势掌握话语权。标准和核心技术控制则通过技术创新和产业发展之间的“互补互促效应”,在提升产业发展层次过程中进行市场控制和利润获取。由此可见,是否拥有产业生态主导企业、是否拥有具备“杀手锏”的零部件供应企业,是决定产业链控制能力的关键。

核心技术产业升级

我曾向中大咨询咨询过有关十四五时期产业升级的内容,当时谈到, “十四五”时期中央和国内各地必将加速实施《中国制造2025 战略》,着眼建立自主可控的现代化产业体系,聚焦集成电路芯片、生物科技、航空航天、核心部件等一批“卡脖子”关键前沿技术短板。史无前例地提高研发创新投入,全面加强核心技术攻关,加快研究实施关键零部件、核心技术的可替代性措施,力争在自主可控方面实现历史性突破。这也将成为国内诸多领军城市“十四五”期间科技创新的主题主线。

十三届全国人大一次会议即将开幕,代表们在驻地已热烈讨论起来。“德阳集聚了众多重大技术装备制造企业,基本形成了现代装备制造业产业体系。但核心基础零部件、关键基础材料等方面还有待提升。”德阳市市长赵辉代表表示,向高质量迈进的发展思路已经成为共识,转型升级谋求的不仅是量变,更重要的是要引发质的变化。“只有实现产业升级的质变,才能让经济持续增长有足够动力,让经济更具活力。”赵辉介绍,目前德阳正支持一批实力领先的配套企业逐步发展成“专精特”的“小巨人”,从配套企业自身做起,攻克基础工艺,提高基础零部件产品性能,让先进制造业集群级别更高、产业链更全、质量更优。谈到核心技术攻关,赵辉表示,新兴产业领域需要加快突破核心关键技术,形成一批具有核心知识产权和产业化能力的关键技术成果,才能以新兴科技谋求新发展,建设创新型城市。“科技创新是产业变革、调整和提升的第一推动力量。”自贡市副市长陈张铭代表认为,作为老工业城市的自贡,转型升级的核心就是科技创新。“目前我们面临产业升级和新兴产业培育的双重任务,必须以市场为导向,瞄准国内外技术前沿和趋势,以企业为主体,在关键核心技术上实现新的突破。”

核心技术产业不够

新能源汽车作为一个新兴产业,与我国传统汽车相比取得了巨大的技术创新和发展,但也存在许多不足。新能源汽车在开发过程中使用了更先进的技术,在生产过程中对生产技术有更高的要求。从目前我国新能源汽车的发展来看,我国新能源汽车的整体水平与西方国家相比还有一定的差距。从核心部件的性能和质量可以看出,我国的科研水平与发达国家还有一定的差距。因此,在发展过程中,中国新能源汽车要占领国际市场是极其困难的。

不同的产业面临的问题完全不同,你的问题太过笼统了,不好回答。如果需要了可以去中国行业信息研究网看看,有不同产业的发展研究报告

存在的问题就是,新能源汽车的电池容量不够大,新能源汽车的质量出现问题,电池的续航能力不够久,车身设计存在一些问题,新能源汽车的推广也存在问题。

缺乏核心技术,成本高,基础设施不足,投资不足,性能不够完善,等等。

  • 索引序列
  • 核心技术产业园
  • 核心技术产业化
  • 核心技术产业链
  • 核心技术产业升级
  • 核心技术产业不够
  •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