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期刊发表知识库 > 议论文片段200字

议论文片段200字

发布时间:

议论文片段200字

生于忧患死于安乐曾经有个故事:沙丁鱼生性不好动,经过长途运输后,往往缺氧而死。倘若放入几条它们的天敌----鲶鱼,沙丁鱼不得不拼命游动,如此反倒不因缺氧而亡。这个故事提醒我们:生于忧患,死于安乐。放眼世界,小到个人、团队的进取,大到一个国家、整个世界的发展,无不是生于忧患,死于安乐的。 “舜发于畎亩之中,傅说举于版筑之间”,对于个人而言,“生于忧患”是千古不变的名言,勾践卧薪尝胆就是这样的楷模。而纣王建酒池肉林,是“死于安乐”的典型。海尔张瑞敏常说“永远战战兢兢,永远如履薄冰”,微软比尔•盖茨亦有言:“我们离破产永远只有十八个月”,正是强烈的忧患意识使他们常备不懈获得成功。“安不忘危,盛必虑衰”,让我们在忧患中求得生存与发展,不能在享乐中走向衰败。对于团队而言,忧患意识促使团队不断进取,反之,团队则将“死于安乐”。昔日的诺基亚,雄霸天下,在很长的一段时间里,公司对市场的变化不以为然,公司仍固执地相信自己拥有足够的优势,公司对iPhone的发展是那么置若罔闻,最终导致今日的诺基亚四面楚歌。古人云:“安危相易,祸福相生”。在自我陶醉中,危险必然悄然降临;不能居安而思危,就不能防范于未然;没有高瞻远瞩,就容易“死于安乐”。与之形成鲜明对比的是优酷和土豆处安而不沉溺,虽居前而不松懈。2个月前,惊蛰刚过,优酷和土豆就宣布合并,这一不亚于春雷的声音立刻震惊我们。是什么迫使这对排名前二的网络视频冤家牵手合作?是激烈的商业竞争,更是骨子里强烈的忧患意识。商海沉浮的危机感、紧迫感,促使两家大佬强强联手。“畏亡者存,畏危者安”,团队要时刻警惕未来的困境和危难,才能不断进取。“生于忧患、死于安乐”也是国家长治久安的良策。地震高发、资源稀缺的日本,将花期短暂的樱花作为国花,来告诫国人美好易瞬间即逝,要有忧患意识,要把握当下。当日本跃居世界第二经济强国时,他们不谈“崛起”,仍在谈论《日本沉没》等科幻小说和“列岛沉没、资源匮乏、生存危机”等,人人持续强化忧患意识。金融危机的当下,冰岛、希腊因过度安乐而破产。而我国亦曾经类似。 “万方来朝,海内承平”的康乾盛世中,忧患意识日渐消磨,武备不修,防务废弛,终在帝国主义列强坚船利炮的攻击下,丧权失地,生灵涂炭,蒙受百年国耻。而如今在大兴土木、好大喜功、“国际大都市”等政绩工程中,又尚存几许“忧患意识”?为此十六大报告中提出“两个清醒”,提出“要增强忧患意识,要居安思危”,一个国家要如此未雨绸缪,才能立于不败。同沙丁鱼一样,时刻想着桶里的危险,才能不断进取,立于不败。让我们默念“思所以危则安矣,思所以亡则存矣。”

网上搜一下

千里之堤,溃于蚁穴”,是出自《韩非子·喻老》中的一句话,后来广为流传,并演变成为今天的一条哲理成语。这句话深刻揭示了千里长堤虽然看似十分牢固,却会因为一个小小蚁穴而崩溃的道理。更是警示我们世人,事情的发展是一个由小到大的过程,当存在微小的安全隐患时,如果不给予足够的重视和正确及时处理,就会留下无穷的后患。所以,我们在实际工作中要防微杜渐,从小事做起,及时处理好不安全因素,避免事故或灾难的发生。 众所周知, 2003年8月15日发生于美国东北部及加拿大部分地区的大面积停电事故。就那次停电事故,对美国及加拿大的航空和陆路交通,正常科研,生产与居民生活造成了多么严重的影响,并直接影响到美国国家秩序的稳定,成为当时震动世界的大新闻。据美国经济学家估计,美国那次历史上最大的停电事故,造成的经济损失每天高达300亿美元。 作为世界上头号超级大国,美国的电力设施也堪称是世界一流的。如果把它的电网比喻成千里之堤,也可以说是铜墙铁壁铸成的长堤。然而,就那样一个世界一流的大电网,由于对预警迹象的不够重视,致使电网陷入了大面积瘫痪的状态,真是应了“千里之堤,溃于蚁穴”的这句中国老话

200字的议论文片段

伟大的发明家爱迪生曾经说过:“天才,就是百分之一的灵感加上百分之九十九的汗水。他说的很对,成功来自勤奋,只要你真正勤奋努力,就一定会得到理想的硕果。古今中外,有多少科学有、发明家、医学家凭着自己的勤奋,取得巨大的成就。爱因斯坦读中学时成绩并不好,考了两次大学才被录取,学习也不出众,毕业后相当一段时间找不到工作,后来在瑞士伯尔尼利局当了七年职员,就是在这七年里,爱因斯坦在艰苦的条件下顽强地学习工作着,利用业余时间勾划出了相对论的理论基础。其实,这些大科学家都不是什么神童、天才,只是由于他们比别人更爱学习,不懂就问,深入思考,并且能在别人玩耍的时候多挤出时间,刻苦学习,实践。发明家爱迪生家境贫苦,只上了三个月的学,在班上成绩很差,但是他努力自学,对于许多自己不懂的问题,总是以无比坚强的意志和毅力刻苦钻研,为了研制灯泡和灯丝,他撰写了四万页资料,试验过一千六百多种矿物和六千多种植物,由于他每天工作十几个小时,比一般人的工作长得多,相当于延长了生命,所以当他年纪79岁时,宣称自己已经是135岁的人了。成功需要勤奋,但勤奋却也要建立在坚持不懈的基础上,如果只勤奋一阵,就不再努力,这也同样没有用,所以成功需要坚持不懈地勤奋努力。明代伟大的药学家李时珍为了编写《本草纲目》,研究自然,搜集资料,踏破坎坷,搏击逆浪,勤奋工作了大半生,勤奋除了建立在坚持不懈的基础上外,也建立在不怕困难的基础上,如果你一遇到困难,就畏缩不前,同样也没有效果。

议论文作文片段200字

“有志者事竟成”。这句话阐述了“有志”与“事成”之间的辩证关系:“有志”才能“事成”,要想“事成”,必须“有志”;若无“志”则“事”不成。 这句话很有道理,颇能道出“事成”的真谛。不是吗?请看:春秋时期,吴越相争,吴胜越败,越王勾践沦为阶下囚但他不甘屈服,立志复仇,最后终于打败了吴国,留下了“卧薪尝胆”的千古美谈;著名数学家华罗庚小时候面对“没有数学头脑”的斥责而确立志向,虽然连初中毕业文凭都没有,但最终成为数学领域的巨人……古今中外诸多的政治家、科学家,都以其自身的行动证明了“有志者事竟成”这句话的正确性。 但是“有志者”是否都能“事竟成”呢?也不尽然。因为“有志”和“事成”之间还有某些条件在起着重要的作用,若无这些条件,即使是“有志”,事也是难成的。这些条件中的关键条件当属如下两条: 一是有志者的“志”要符合客观实际。这就是说:一个人所立下的“志”,不能是脱离客观实际的空想或幻想;“志”与客观的科学规律相抵触、相脱离时,则“事”是永远无法有“成”的。例如,曾有人立志要研制成永动机,并为此付出了一生的时间和精力,但却始终没能研制出来。这是为什么?道理很简单:其志不符合客观规律。物理学的知识告诉我们,当机器运行时,机械能转化为其他形式的能,而其间能量的损耗是不可能避免的。因此,研制永动机这个“志”也就永远无法成为现实之事。可见,符合客观实际的要求,是“有志者”事业成功的必要前提条件。 二是有志者的“志”必须是永不改变的“恒志”,而且必须付诸于执着不懈的勤奋努力。这就是说:不能今天立志当科学家,明天立志当文学家,过不了多久又立志当政治家,如此常常立志,其“事”一定难成;其志向必须是始终指向一个目标,不管外界如何变化,不管遇到怎样的挫折,都“痴心不改”。这更是在强调:有了永不改变的“恒志”,还要有永不改变的行动。为了实现自己之志,要不怕困难,不怕讽刺挖苦,不怕挫折失败;要不断地努力,不断地探索,始终如一地迈开勤奋的双脚,在通向成功的曲折山路上不断地艰难跋涉。只有如此,也只有如此,才能“有志者事竟成”。我国古代的大史学家、大文学家史马迁,青年时代就立志编写出一部有别于他人的史学著作。为此,他不仅以毕生的精力投入到浩瀚的史籍中,整理残章断简,奔波与民间,收集丰富的史料,就是在入狱惨遭宫刑之后,也没有消沉下去,反而更加坚定志向,愈挫愈奋,在“撰史”的崇高理想鼓舞下,勤奋写作,到了晚年终于写成了上自轩辕、下迄汉武的中国三千多年的鸿篇巨作——《史记》这部“千古之绝唱”,由此可见,有“恒志”,而且有不懈的勤奋努力,是“事竟成”最重要的条件。 总之,“有志者事竟成”,并不是说有志事就一定能成,而只是说明“有志”与“事成”之间的辩证关系:无志者则事必定无成,有志而脱离实际则事不成,有符合实际之志而无“恒志”则事难成,有符合实际的“恒志”而无坚持不懈的勤奋努力则事也难成。只有把上述条件有机地融为一体,才能“事竟成”。 年轻的朋友们,成功的鲜花正准备献给每一位有志者,但是,你能得到它吗?这就要看你自己

网上搜一下

“有志者事竟成”。这句话阐述了“有志”与“事成”之间的辩证关系:“有志”才能“事成”,要想“事成”,必须“有志”;若无“志”则“事”不成。 这句话很有道理,颇能道出“事成”的真谛。不是吗?请看:春秋时期,吴越相争,吴胜越败,越王勾践沦为阶下囚但他不甘屈服,立志复仇,最后终于打败了吴国,留下了“卧薪尝胆”的千古美谈;著名数学家华罗庚小时候面对“没有数学头脑”的斥责而确立志向,虽然连初中毕业文凭都没有,但最终成为数学领域的巨人……古今中外诸多的政治家、科学家,都以其自身的行动证明了“有志者事竟成”这句话的正确性。 但是“有志者”是否都能“事竟成”呢?也不尽然。因为“有志”和“事成”之间还有某些条件在起着重要的作用,若无这些条件,即使是“有志”,事也是难成的。这些条件中的关键条件当属如下两条: 一是有志者的“志”要符合客观实际。这就是说:一个人所立下的“志”,不能是脱离客观实际的空想或幻想;“志”与客观的科学规律相抵触、相脱离时,则“事”是永远无法有“成”的。例如,曾有人立志要研制成永动机,并为此付出了一生的时间和精力,但却始终没能研制出来。这是为什么?道理很简单:其志不符合客观规律。物理学的知识告诉我们,当机器运行时,机械能转化为其他形式的能,而其间能量的损耗是不可能避免的。因此,研制永动机这个“志”也就永远无法成为现实之事。可见,符合客观实际的要求,是“有志者”事业成功的必要前提条件。 二是有志者的“志”必须是永不改变的“恒志”,而且必须付诸于执着不懈的勤奋努力。这就是说:不能今天立志当科学家,明天立志当文学家,过不了多久又立志当政治家,如此常常立志,其“事”一定难成;其志向必须是始终指向一个目标,不管外界如何变化,不管遇到怎样的挫折,都“痴心不改”。这更是在强调:有了永不改变的“恒志”,还要有永不改变的行动。为了实现自己之志,要不怕困难,不怕讽刺挖苦,不怕挫折失败;要不断地努力,不断地探索,始终如一地迈开勤奋的双脚,在通向成功的曲折山路上不断地艰难跋涉。只有如此,也只有如此,才能“有志者事竟成”。我国古代的大史学家、大文学家史马迁,青年时代就立志编写出一部有别于他人的史学著作。为此,他不仅以毕生的精力投入到浩瀚的史籍中,整理残章断简,奔波与民间,收集丰富的史料,就是在入狱惨遭宫刑之后,也没有消沉下去,反而更加坚定志向,愈挫愈奋,在“撰史”的崇高理想鼓舞下,勤奋写作,到了晚年终于写成了上自轩辕、下迄汉武的中国三千多年的鸿篇巨作——《史记》这部“千古之绝唱”,由此可见,有“恒志”,而且有不懈的勤奋努力,是“事竟成”最重要的条件。 总之,“有志者事竟成”,并不是说有志事就一定能成,而只是说明“有志”与“事成”之间的辩证关系:无志者则事必定无成,有志而脱离实际则事不成,有符合实际之志而无“恒志”则事难成,有符合实际的“恒志”而无坚持不懈的勤奋努力则事也难成。只有把上述条件有机地融为一体,才能“事竟成”。

写一段议论文200字

一、李清照词中花之意象 在李清照现存的四十多首词中,颇多自然意象,竟有三十五首词写到花,花这频频出现的意象,在她词的意象系统里占据了最主要的地位。如海棠、梅、菊、桂、荷、银杏、芭蕉、丁香、梨等等,花之意象几乎篇篇出现。其中写梅十三次,荷花四次,菊三次,桂花二次,海棠二次,梨花二次等,几乎全是在人们意识里风韵独特、毫无媚俗之态的花种。然而,花在李清照的笔下,不是纯客观的自然物,而是浸透着词人深情、景情相融、与词人心灵交感的“情”化了的“花”,“人化”了的自然物。这位好与花为伴的女词人把她杰出的人格精神及特殊时代背景下种种际遇的复杂体验都潜注于对这些花的描写之中,使她成为一个独特的“花间”女性词人。从李清照对花的意象的描绘上,能体验到她的内心的情感:她在早年,抒欢乐之情;中年,抒离别之情;晚年,抒忧凄之情。司马迁在《史记·屈原列传》中称屈原“其志洁,故其称物芳”。那么,李清照不是简单地把最能引起视觉刺激的花采入词中,而是把意念和理性中与自己的人格追求能够相融合的花撷于笔下,其间的一枝、一境都摇曳着属于女词人自己的那一片“风月”。这既是为了寄情写志所作的有意选择,更是人生体验、人格追求与自然之花的无意契合。 她有一种特殊生活环境中对花事的异常敏感。梅花尚未大开,她就关注着“江梅些子破,未开匀”(《小重山》);梅开刚刚落英,她又怜惜“晚风庭院落梅初”(《浣溪沙》);而“昨夜风疏雨骤”(《如梦令》)更是牵系着她对花儿命运的关切。任何情感的形成与抒发,无不是词人对自身的生存状态所作出的反映。因此,“风疏雨骤”之后的“海棠花”,就不仅仅是引发作者惜春伤花情感的一种外物,在此,海棠花的生命遭遇与词人对自身命运的意识已经融合。即在这“浓睡不消残酒”的背后,便有着对人生价值的现状的思考,或者对未来命运摇落的隐忧。这正与海棠花在“风疏雨骤”之后“绿肥红瘦”的那种生命状态的沟通,怜花自怜,花的生命状态成为人的命运状态的象喻。 “情以物迁,辞以情发”(《文心雕龙·物色》),“遵四时以叹逝,瞻万物而思纷”(《文赋》),情、辞随物而变化,这是人之常情,因此,李清照独特词风的形成,固然是与其先天的性别、性格和后天的家庭环境的熏陶、学养、才识等诸因素分不开的,但她以女性特有的细腻的心理,敏感入微的体察、捕捉外物入词,以神工妙笔对花之意象描摹刻画,也是形成她词风独具一格的重要原因。早年的李清照,天姿聪颖、潇洒不羁,虽囿于狭小的深闺庭院,但有远大的抱负理想,这从她早期的《如梦令》(常记溪亭日暮)可见。婚后,多情善感的李清照,即使与丈夫暂时的分别,在她的笔下自然写出的是伤别离的离情词。南渡以后,李清照流离至建康(南京),此时,气质非凡的李清照诗兴不减当年,还常与丈夫出门郊游觅诗句。宋人周辉记云:“顷见易安族人,言明诚在建康日,易安每值天大雪,即顶笠披蓑,循城远览以觅诗,得句必邀其夫赓和,明诚每苦之也。”你看她“直欲压倒须眉”。明诚病逝,给李清照沉重地打击,显然使她的词风随着时代和个人命运的巨变而由前期的清丽妍媚变得凄婉幽恻。花之意象的情调也由前期的蕴含着快乐而转为浸透着悲苦。如她早年笔下的海棠,无论是经风雨后,变得“绿肥红瘦”,还是海棠开后的“拥红堆雪”;或写她沉醉“误入藕花深处”,或写她流连于露洗的“苹花汀草”;或笔下春深时的“梨花欲谢恐难禁”,或笔下寒食天的皎月“浸梨花”……诸花之意象,都包蕴着无穷的遐想,深含着词人的轻灵神思。把读者引进一个无限清新而又无比洁静美妙的境界。这在当时北宋词坛上别具一格,具有独特的艺术魅力。这里仅有菊花为例。在李清照之前颇多咏梅诗作。屈原咏菊是为表明自己的卓尔不群,“渊明之属意于菊,其意不在菊也,寓菊以舒其情耳。”(《菊趣轩记》)而李清照人品文品深受“屈平、陶令”的影响。在追求崇高理想的情操上,在高洁而不同流合污的品格上,他们是一致的。屈子“餐秋菊之落英”,陶令“东篱”下“采菊”,易安笔下的“琼肌”、“清芬酝藉”,在《多丽》词中对白菊的赏爱成为易安与屈、陶相合的契合点。菊在《漱玉词》中多半被叫做“黄花”,它往往作为词人心态和命运的象征或载体而出现。比如《醉花阴》中深秋生长在东篱旁的尚“有暗香盈袖”的“黄花”,只是作为女词人与丈夫因分居两地而产生的离愁和悲秋情绪的载体;到了《多丽》中“渐秋阑,雪清玉瘦”的白菊,由秋后的凋谢零落而引发出“似泪酒、纨扇题诗”的“婕妤之叹”,从而表达了女词人惟恐丈夫明诚在外有“天台之遇”的担心;而到了《声声慢》中的堆积满地“憔悴损”了的“黄花”,则成了女词人幽凄孤寂、冷落哀伤的廋语。我们透过《漱玉集》中各种花之意象象征意义的捕捉,或许可探及李清照情感心态衍变的轨迹。 做为具有东方式大家闺秀典雅风范的李清照,却因其先天秉赋异俗,才华志向超群,以及传统文化中儒家人格精神的影响,自然突破了一般闺阁女子所具有的柔弱、逆来顺受的人格规范,她不仅具有热烈、浪漫、争强好胜的性格特点,而且强烈地、自觉的追求着超尘绝俗、高洁自负、孤芳自赏的君子人格的自我完善。于是,那些风韵气质压倒群芳的花,才在这种生命之气的酝酿中,显得格外夺人心目。 她特别崇尚梅的风韵气质,她欣赏“柳眼梅腮”(《蝶恋花》),“玉瘦香浓,檀深雪散”(《殢人娇》)的形象里蕴涵的诗情,更能体味出“不知酝藉几多香,但见包藏无限意”(《玉楼春》)的神韵。她的《满庭芳》一词,是一首托物寓志之作。句句写梅,也是句句写己,词中写的是梅花的寂寞环境、潇洒风韵,及其遭遇和所表现的孤标傲世的精神。词的上片,通过“藏”、“锁”、“闲”、“深幽”几个词,表达着“寂寞”度日的人生滋味的体验。然而,一株“江梅”却吸引了她此时此境的全神贯注,寄托了她在人生逆境中的精神追求。下片以“韵胜”二字表现梅韵与自己人格精神的同一境界。她虽香消玉殒而情志永存的人格,使生命的价值就不在于身居要津,荣华富贵,而是“良宵淡月,疏影尚风流”,这是历来命运不佳而志趣高远的骚人墨客所追求的人生境界。李清照对桂花的欣赏更是出手不凡:“暗淡轻黄体性柔,情疏迹远只香留。何须浅碧深红色,自是花中第一流。”这里的桂花“暗淡轻黄”、“情疏迹远”,但是,它有奇“香”留在人间,所以“自是花中第一流”。这正体现了李清照对内在美、人格美的崇尚。她把桂花视作“花中第一流”,自然也是把人的内在美、人格美视作最高的人生境界,具有这种人生境界的人,也才是“第一流”的人。 李清照十八岁时和赵明诚结婚,从此开始了充满学术气氛的爱情生活,情趣十分高雅。她在爱情上是幸运的。她所得到的共同生活的伴侣,竟是一位志同道和、才华卓绝的太学士。他们的爱情生活既美满又充实,可谓伉俪相得。她的“清丽其词,端庄其品”得到丈夫的爱慕和敬重,志趣相投,两心相印。明诚“每遇苏黄诗文,虽半简数字必录藏。”清照则“诗情如夜鹊,三绕未能安”。无论踏雪寻诗,还是射典斗茶都充满浓郁的生活情趣,这样的良缘,对清照和明诚都如鱼得水,对他们自各事业上的成就,无疑是一个强大的动力。因此,李清照前期词对爱情的描写,主要是精神生活的抒写。她倾心于菊,并以菊之意象象征纯洁的爱情与高尚的人格,艺术品位较高。比如她的代表作《醉花阴》一词: 薄雾浓云愁永昼,瑞脑消金兽。佳节又重阳,玉枕纱厨,半夜凉初透。 东篱把酒黄昏后,有暗香盈袖。莫道不消魂,帘卷西风,人比黄花瘦。 这是李清照重阳节思念丈夫赵明诚远行的词作。李清照婚后不久,丈夫赵明诚“即负笈远游”。深闺寂寞,时届重九,“每逢佳节倍思亲”,便写了这首词寄给赵明诚。 上片以“薄雾”、“浓云”起兴,勾画出暗淡阴沉天气,烘托出女词人郁闷心境和愁思。“永昼”:即长日。“瑞脑”:是一种香料。“金兽”:指刻着兽形的铜香炉。重阳佳节,女词人因思念丈夫而感到度日如年。独守闺房,眼看着香炉里燃的瑞脑香慢慢地消融了,而女词人愁情更浓,象袅袅青烟,不绝如缕。这里作者巧妙地勾勒出一个阴雾迷蒙的环境,以衬托她孤寂无聊的心情。情景交融。“愁永昼”一语,耐人寻味,言愁之多,愁之久。上句写外景,下句写内景,内外衬托女词人之愁。物态人情,两相映衬,使愁越发显得“剪不断,理还乱”了。此二句比温庭筠的“玉炉香,红腊泪,遍照画堂秋思”更为深沉凝炼。岁岁重阳今又重阳,一年一度的“佳节又重阳”,只能增添女词人的离愁别苦。深秋之夜,秋凉更使人难寝。往昔的玉枕、纱厨是和丈夫与共的,如今却孤零零地独对着。触景生情,寓意相思之苦。“凉”字,一是“秋凉”,更是“心凉”,指女词人孤单凄凉。这两句通过女词人对“玉枕纱厨”和“凉初透”的切身感受,含蓄而深刻地揭示出她对丈夫思念之深切。 下片利用重阳黄昏把酒赏菊的特写镜头,更加细致入微地表达怀人之情。前两句是说,傍晚时,在菊圃赏菊饮酒,满身都是菊花的幽香。古代人们在重阳日,或头插茱萸,登高望远:“遥知兄弟高处,遍插茱萸少一人。”(王维)或饮酒赏菊:“待到重阳日,还来就菊花。”(孟浩然)重阳赏菊自陶渊明后,已成为文人的雅事,然而李清照一怀愁绪,本无心赏菊,更何况是在“黄昏后”呢?黄昏是一天中思人最切之时。“东篱把酒”,是为了借酒排遣,但睹物伤情,难以自禁,反而勾起更深远的离愁。此二句深含着无限辛酸的滋味。“此情无计可消除”,于是想避开菊花,回到屋中。此时女词人感情高度升华,于是产生出流传千古之名句,“莫道不消魂,帘卷西风,人比黄花瘦”。切不要说莫为离别伤神啊。“帘卷西风”一语奇妙,妙在巧用词语倒置的手法,倍增其动态美感。“人比黄花瘦”一语为警句,乃千古绝唱。“瘦”字为“词眼”,它是词人感情、精神的集结处。在这里,瑟瑟西风中憔悴柔弱的瘦菊与女词人清瘦的形象叠印在一起。比秦观的“人与绿杨俱瘦”更高一筹。 煞拍两句,形象地刻画出女词人消魂后的情态,西风卷起珠帘,帘内的少妇,玉肌消瘦,花貌憔悴,比帘外清瘦的菊花,更是弱不禁风了。菊花是高洁雅士的象征,用以喻人,其人高雅不凡。把酒赏菊,是以陶渊明高远清淡的人格来喻己。菊花又具清丽俊秀的风姿,用以状物,以拟人之瘦,其人之神态更活灵可见了。此乃女词人独创之语,用于这特定环境中特定人物的特定感情时,尤为深刻逼真。 这首词不明写相思情,以深婉含蓄之笔出之,而情却愈深。词的首句点出一个“愁”字,末句以“瘦”字作结,与首句“愁”字相呼应。因离愁伤情,使腰肢瘦损,衣带渐宽,“为依消得人憔悴”之含意自在其中了。 宋代咏菊词作颇多,如东坡、山谷等人词中所用菊之意象为数亦可观。这里仅以小山的《蝶恋花》(黄菊开时伤聚散),少游的《满庭芳》(碧水惊秋)词中菊之意象与李清照之《醉花阴》比较,从中可见李词以女性特有的细柔轻灵之深婉清瘦的独到之处,赢得更高的赞誉。 晏、秦、李三人都是婉约大家,三首词都是睹菊怀人,把菊作为引起离愁的媒介,借菊来表达内心思念、愁怨等复杂情感,体物感情敏锐深挚,菊之意象便成了词人种种感情的载体。然而三首词中菊之意象又各有异。晏词中之菊,表达执着不移的“痴情”,颇有“无可奈何花落去,似曾相识燕归来”之意。而秦词中之菊,透露出词人内心的“奇想”与凄伤。“问篱边黄菊,知为谁开。”正可谓“泪眼问花花不语”。晏、秦以写男妇相思的艳情为其主要内容,被称为“古之伤心人也。其淡语皆有味,浅语皆有致”。他们虽以擅写柔情而著名,但与女词人易安特有的深婉细柔相比终逊一筹。词贵阴柔之美,易安身为多情善感的女性,“天姿秀发,性灵钟慧”,她更钟情于花,其词不乏香韵。《醉花阴》中的菊之意象,不再是纯客观的自然景物,不再是触起怀人之愁思的中介物,也不再是因痴情而发生的幻化物。在李清照凝神观照后的菊之意象,变成了其情趣的反照。正如黑格尔所说:“艺术最大的任务在使人在外物界寻回自我。”李清照的内心世界比晏、秦等男性词人婉曲、轻灵、细柔,使她对丈夫的深切思念,潜入到灵魂最深处,从而达到了物我两忘,菊我同一的艺术境界,于是产生了与菊比瘦的奇幻神思遐想,以清瘦淡雅的黄花,喻已因相思之苦而使人消瘦的情态,形象逼真地表现出李清照伉俪之情的真挚。“人比黄花瘦”之句,可谓女词人独出心裁之佳品。这一菊之意象,既喻相思之苦之深情,又喻女词人品格之高洁。全词幽细清丽,声情并茂,实为晏、秦所不及矣。难怪当赵明诚收到李清照寄给他的《醉花阴》词时,在叹赏之余,自愧不如,又“务俗胜之”,便一切谢客,废餐忘寝三日夜,写出五十阙词,竟没有一首比得上其妻的“莫道不消魂,帘卷西风,人比黄花瘦”。这里的“务欲胜之”,并不是什么大男子主义,而是作为丈夫的憨态可掬的纯情和对妻子赏识的一片爱心。是的,李清照的《醉花阴》一词,在后世文坛上被传为诗趣佳话。而南渡之后在她的《声声慢》一词中:“满地黄花堆积,憔悴损,如今有谁堪摘。”之句,则表现了一种生命枯竭意识。这里,女词人把自己的形象又移入了菊花。 二、李清照词中的雨意象 “雨”自古以来便是文人墨客的常咏之物,关于它的词作数不胜数。既有“随风潜入夜,润物细无声”中言溢于表的对春雨的无限喜悦之情;又有“东边日出西边雨,道是无情却有情”的含蓄而又微妙的感情;还有“一川烟草,满城风絮,梅子黄时雨”中的极言闲愁之深广;更有“竹杖芒鞵轻胜马,谁怕?一蓑烟雨任平生”的豪爽旷达的心态。而在李清照的笔下,“雨”这个意象的出现更是频繁而又多样化的,其传达的思想感情是复杂多变而又细腻入微的。 如果以南渡为界,将李清照的词分为前后两期的话,无论是在前期作品还是后期作品中,表现“雨”的词作有很多,而其中折射出的思想感情也是不尽相同的。如早期作品《浣溪纱》(淡荡)中曾写到:“海燕未来人斗草,江梅已过柳生绵,黄昏疏雨湿秋千。”这首词是作者年轻时所作,上片写的是闺中梦醒时的情景,下片写的是室外风物,把少妇春闺中的舒适以及懒倦之态表现得淋漓尽致。用“疏”字来形容雨,既表明了雨不大,淅淅沥沥的几点,又能从更深层反映出作者春闺中梦醒后的舒畅之情。由此我们可以看出,作者新婚后的生活是十分幸福美满,且十分耐人寻味的。 同样是写“疏雨”,在李清照早期的另一首词作《如梦令》(昨夜)中则被赋予了不同的神韵。其中写到:“昨夜雨疏风骤,浓睡不消残酒。试问卷帘人,却道海棠依旧。知否?知否?应是绿肥红瘦。”这首词主要表达了因伤春而惜春,又因惜春而伤别的交织复杂的思想感情。清人黄了翁在《蓼园诗选》中便有中肯的评价:“一问极有情,答以‘依旧’,答得极淡,跌出‘知否’两句来。而‘绿肥红瘦’,无限凄婉,却又妙在含蓄,短幅中藏无数曲折,自是圣于词者。”一个“雨疏风骤”便把闺中生活的寂寞,闺人心情的苦闷轻轻烘托出来了。结合女词人当时的心境来看,正是作于“易安结褵未久,明成即负笈远游,易安殊不忍别”之时,因此,在《浣溪沙》中“湿秋千”的令人心情愉悦轻快的“疏雨”已转变为此时唯恐年华逝去,春色又减几分中“雨疏风骤”的苦闷之情了。 “雨”这个意象在词人的后期词中所表达神韵的转变就显得更明显了。以南渡以后的名作《声声慢》为例,其中关于雨的描写是这样的:“梧桐更兼细雨,到黄昏,点点滴滴。”这儿的细雨与“黄昏”、“点点滴滴”联系到一起,着意渲染愁情,如泣如诉,感人至深。这种国破家亡,天涯沦落的苦悲以及作者孤独寂寞的忧郁情绪和动荡不安的心境在其间得到了充分的体现。试想,日落黄昏后,窗外细雨绵绵不绝。傍晚时分,凉风习习,大雁哀鸣着从愁云惨雾的天空飞过,可这绵绵的细雨却又打落得满地落英。这是怎样一幅凄灯苦雨的图画呀,也难怪作者会发出“这次第,怎一个愁字了得”的喟叹了。 建炎四年,李清照逃至越州。这次逃难前后半年,行程数万里,历尽颠簸,饱尝了流离失所之苦。她触景感怀,写下了一首《添字采桑子》。在这异乡的土地上,“北人”听着这南方之夜的雨打芭蕉声,充满了凄苦之感。这也许是北方来的难民的共有感受吧!下阙几乎全是描写“点滴霖淫”之雨的。这雨正是被赋予了离愁别恨的色彩。国破、家亡、夫死这三重灾难骤然降临到这位旷代才女的身上。她的心中充满了凄苦、忧伤与迷惘,而这种迷茫痛苦的心情伴随着这点点雨声却又倍加凄凉了。 值得一提的是,易安词中的“雨”,往往都是“斜风细雨”、“黄昏疏雨”、“风骤雨疏”的小雨,而从未出现过瓢泼的倾盆大雨。我想这与点点滴滴的小雨更能激发女词人细腻的内心世界,又更能表现愁的无穷无尽,无休无止有关吧。 三、文人与酒密不可分,酒既是一种载体,也可形成一种意象。研究李清照的诗词,完美发现,其酒的意象十分丰富,可分别表现山水之乐、思亲怀远、家国巨痛、社会悲歌等多元情愫。

志者事竟成“有志者事竟成”。这句话阐述了“有志”与“事成”之间的辩证关系:“有志”才能“事成”,要想“事成”,必须“有志”;若无“志”则“事”不成。这句话很有道理,颇能道出“事成”的真谛。不是吗?请看:春秋时期,吴越相争,吴胜越败,越王勾践沦为阶下囚但他不甘屈服,立志复仇,最后终于打败了吴国,留下了“卧薪尝胆”的千古美谈;著名数学家华罗庚小时候面对“没有数学头脑”的斥责而确立志向,虽然连初中毕业文凭都没有,但最终成为数学领域的巨人……古今中外诸多的政治家、科学家,都以其自身的行动证明了“有志者事竟成”这句话的正确性。但是“有志者”是否都能“事竟成”呢?也不尽然。因为“有志”和“事成”之间还有某些条件在起着重要的作用,若无这些条件,即使是“有志”,事也是难成的。这些条件中的关键条件当属如下两条:一是有志者的“志”要符合客观实际。这就是说:一个人所立下的“志”,不能是脱离客观实际的空想或幻想;“志”与客观的科学规律相抵触、相脱离时,则“事”是永远无法有“成”的。例如,曾有人立志要研制成永动机,并为此付出了一生的时间和精力,但却始终没能研制出来。这是为什么?道理很简单:其志不符合客观规律。物理学的知识告诉我们,当机器运行时,机械能转化为其他形式的能,而其间能量的损耗是不可能避免的。因此,研制永动机这个“志”也就永远无法成为现实之事。可见,符合客观实际的要求,是“有志者”事业成功的必要前提条件。二是有志者的“志”必须是永不改变的“恒志”,而且必须付诸于执着不懈的勤奋努力。这就是说:不能今天立志当科学家,明天立志当文学家,过不了多久又立志当政治家,如此常常立志,其“事”一定难成;其志向必须是始终指向一个目标,不管外界如何变化,不管遇到怎样的挫折,都“痴心不改”。这更是在强调:有了永不改变的“恒志”,还要有永不改变的行动。为了实现自己之志,要不怕困难,不怕讽刺挖苦,不怕挫折失败;要不断地努力,不断地探索,始终如一地迈开勤奋的双脚,在通向成功的曲折山路上不断地艰难跋涉。只有如此,也只有如此,才能“有志者事竟成”。我国古代的大史学家、大文学家史马迁,青年时代就立志编写出一部有别于他人的史学著作。为此,他不仅以毕生的精力投入到浩瀚的史籍中,整理残章断简,奔波与民间,收集丰富的史料,就是在入狱惨遭宫刑之后,也没有消沉下去,反而更加坚定志向,愈挫愈奋,在“撰史”的崇高理想鼓舞下,勤奋写作,到了晚年终于写成了上自轩辕、下迄汉武的中国三千多年的鸿篇巨作——《史记》这部“千古之绝唱”,由此可见,有“恒志”,而且有不懈的勤奋努力,是“事竟成”最重要的条件。总之,“有志者事竟成”,并不是说有志事就一定能成,而只是说明“有志”与“事成”之间的辩证关系:无志者则事必定无成,有志而脱离实际则事不成,有符合实际之志而无“恒志”则事难成,有符合实际的“恒志”而无坚持不懈的勤奋努力则事也难成。只有把上述条件有机地融为一体,才能“事竟成”。年轻的朋友们,成功的鲜花正准备献给每一位有志者,但是,你能得到它吗?这就要看你自己的了

议论文标准语段200字

志者事竟成“有志者事竟成”。这句话阐述了“有志”与“事成”之间的辩证关系:“有志”才能“事成”,要想“事成”,必须“有志”;若无“志”则“事”不成。这句话很有道理,颇能道出“事成”的真谛。不是吗?请看:春秋时期,吴越相争,吴胜越败,越王勾践沦为阶下囚但他不甘屈服,立志复仇,最后终于打败了吴国,留下了“卧薪尝胆”的千古美谈;著名数学家华罗庚小时候面对“没有数学头脑”的斥责而确立志向,虽然连初中毕业文凭都没有,但最终成为数学领域的巨人……古今中外诸多的政治家、科学家,都以其自身的行动证明了“有志者事竟成”这句话的正确性。但是“有志者”是否都能“事竟成”呢?也不尽然。因为“有志”和“事成”之间还有某些条件在起着重要的作用,若无这些条件,即使是“有志”,事也是难成的。这些条件中的关键条件当属如下两条:一是有志者的“志”要符合客观实际。这就是说:一个人所立下的“志”,不能是脱离客观实际的空想或幻想;“志”与客观的科学规律相抵触、相脱离时,则“事”是永远无法有“成”的。例如,曾有人立志要研制成永动机,并为此付出了一生的时间和精力,但却始终没能研制出来。这是为什么?道理很简单:其志不符合客观规律。物理学的知识告诉我们,当机器运行时,机械能转化为其他形式的能,而其间能量的损耗是不可能避免的。因此,研制永动机这个“志”也就永远无法成为现实之事。可见,符合客观实际的要求,是“有志者”事业成功的必要前提条件。二是有志者的“志”必须是永不改变的“恒志”,而且必须付诸于执着不懈的勤奋努力。这就是说:不能今天立志当科学家,明天立志当文学家,过不了多久又立志当政治家,如此常常立志,其“事”一定难成;其志向必须是始终指向一个目标,不管外界如何变化,不管遇到怎样的挫折,都“痴心不改”。这更是在强调:有了永不改变的“恒志”,还要有永不改变的行动。为了实现自己之志,要不怕困难,不怕讽刺挖苦,不怕挫折失败;要不断地努力,不断地探索,始终如一地迈开勤奋的双脚,在通向成功的曲折山路上不断地艰难跋涉。只有如此,也只有如此,才能“有志者事竟成”。我国古代的大史学家、大文学家史马迁,青年时代就立志编写出一部有别于他人的史学著作。为此,他不仅以毕生的精力投入到浩瀚的史籍中,整理残章断简,奔波与民间,收集丰富的史料,就是在入狱惨遭宫刑之后,也没有消沉下去,反而更加坚定志向,愈挫愈奋,在“撰史”的崇高理想鼓舞下,勤奋写作,到了晚年终于写成了上自轩辕、下迄汉武的中国三千多年的鸿篇巨作——《史记》这部“千古之绝唱”,由此可见,有“恒志”,而且有不懈的勤奋努力,是“事竟成”最重要的条件。总之,“有志者事竟成”,并不是说有志事就一定能成,而只是说明“有志”与“事成”之间的辩证关系:无志者则事必定无成,有志而脱离实际则事不成,有符合实际之志而无“恒志”则事难成,有符合实际的“恒志”而无坚持不懈的勤奋努力则事也难成。只有把上述条件有机地融为一体,才能“事竟成”。年轻的朋友们,成功的鲜花正准备献给每一位有志者,但是,你能得到它吗?这就要看你自己的了

感恩如果一个人心存感恩,那么这个人就有极大地责任感,就懂得感恩亲人,感恩父母,感恩朋友,感恩生活,感恩社会。如果一个人心无感恩地意念,那么这个人就相当毫无责任,没有思想,没有目标,我们中国法律讲到每一个成年人,都应该报答父母的养育之恩。养育之恩,人们都知道是你成人这一段路,父母供我们读书,吃饭,喝,当然有一些人的家长可能认为工作重要就把孩子交给了自己的长辈,这样有些孩子觉得父母从此就冷漠了他们可是这样,父母也是爱孩子的,因为父母对孩子的爱是无私的,我们不必怀疑。其次应该是友情,俗话说:“在家靠父母,出门靠朋友。”这句话的语意就是说除了亲情就是友情最重要了如果一个人,就对人生的路迷茫。对生活失望,自己情绪低落,这时朋友就是你的一个出路,一个方向,给你勇气给你正确的方向。总的来说一个人对自己做的事有心,对别人做的事有义,那么这样就是一个懂得感恩的人,一个有心的人,一个有责任的人。。

“有志者事竟成”。这句话阐述了“有志”与“事成”之间的辩证关系:“有志”才能“事成”,要想“事成”,必须“有志”;若无“志”则“事”不成。 这句话很有道理,颇能道出“事成”的真谛。不是吗?请看:春秋时期,吴越相争,吴胜越败,越王勾践沦为阶下囚但他不甘屈服,立志复仇,最后终于打败了吴国,留下了“卧薪尝胆”的千古美谈;著名数学家华罗庚小时候面对“没有数学头脑”的斥责而确立志向,虽然连初中毕业文凭都没有,但最终成为数学领域的巨人……古今中外诸多的政治家、科学家,都以其自身的行动证明了“有志者事竟成”这句话的正确性。 但是“有志者”是否都能“事竟成”呢?也不尽然。因为“有志”和“事成”之间还有某些条件在起着重要的作用,若无这些条件,即使是“有志”,事也是难成的。这些条件中的关键条件当属如下两条: 一是有志者的“志”要符合客观实际。这就是说:一个人所立下的“志”,不能是脱离客观实际的空想或幻想;“志”与客观的科学规律相抵触、相脱离时,则“事”是永远无法有“成”的。例如,曾有人立志要研制成永动机,并为此付出了一生的时间和精力,但却始终没能研制出来。这是为什么?道理很简单:其志不符合客观规律。物理学的知识告诉我们,当机器运行时,机械能转化为其他形式的能,而其间能量的损耗是不可能避免的。因此,研制永动机这个“志”也就永远无法成为现实之事。可见,符合客观实际的要求,是“有志者”事业成功的必要前提条件。 二是有志者的“志”必须是永不改变的“恒志”,而且必须付诸于执着不懈的勤奋努力。这就是说:不能今天立志当科学家,明天立志当文学家,过不了多久又立志当政治家,如此常常立志,其“事”一定难成;其志向必须是始终指向一个目标,不管外界如何变化,不管遇到怎样的挫折,都“痴心不改”。这更是在强调:有了永不改变的“恒志”,还要有永不改变的行动。为了实现自己之志,要不怕困难,不怕讽刺挖苦,不怕挫折失败;要不断地努力,不断地探索,始终如一地迈开勤奋的双脚,在通向成功的曲折山路上不断地艰难跋涉。只有如此,也只有如此,才能“有志者事竟成”。我国古代的大史学家、大文学家史马迁,青年时代就立志编写出一部有别于他人的史学著作。为此,他不仅以毕生的精力投入到浩瀚的史籍中,整理残章断简,奔波与民间,收集丰富的史料,就是在入狱惨遭宫刑之后,也没有消沉下去,反而更加坚定志向,愈挫愈奋,在“撰史”的崇高理想鼓舞下,勤奋写作,到了晚年终于写成了上自轩辕、下迄汉武的中国三千多年的鸿篇巨作——《史记》这部“千古之绝唱”,由此可见,有“恒志”,而且有不懈的勤奋努力,是“事竟成”最重要的条件。 总之,“有志者事竟成”,并不是说有志事就一定能成,而只是说明“有志”与“事成”之间的辩证关系:无志者则事必定无成,有志而脱离实际则事不成,有符合实际之志而无“恒志”则事难成,有符合实际的“恒志”而无坚持不懈的勤奋努力则事也难成。只有把上述条件有机地融为一体,才能“事竟成”。 年轻的朋友们,成功的鲜花正准备献给每一位有志者,但是,你能得到它吗?这就要看你自己

  • 索引序列
  • 议论文片段200字
  • 200字的议论文片段
  • 议论文作文片段200字
  • 写一段议论文200字
  • 议论文标准语段200字
  • 返回顶部